经济学教育教学体系(精选12篇)
经济学教育教学体系 篇1
摘要:实践教学有效地弥补了理论教学的不足,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是高等院校本科教学改革的重要议题。在财经院校中, 由于经济学专业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和数量分析工具掌握, 内容难度相对较大, 实践性、操作性上不及其他学科, 所以给实践教学带来了一些特殊性。只有不断地改革、创新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模式, 才能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各行各业越来越需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 能直接从事一线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应用型、技术型、创新型高级实用人才。而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只重视“知识传授”, 轻视“能力培养”, 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导致很多学生高分低能, 毕业后长时间无法适应实际工作的现象。实践教学则弥补了理论教学的不足, 它有利于激发学生形成认知活动的主观能动性, 有利于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学用结合能力, 有利于引导学生培养科学的工作和学习作风及创新能力, 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整个学科体系全面而深入的理解[1]。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高校领导和广大教师教育观念不断更新, 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各高校均加大了实践教学投入和改革的力度, 努力发挥实践教学在知识建构、深化提升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功能, 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财经院校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
对于综合性院校和理工类院校来说, 由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在该校不属于优势学科, 处于从属地位, 因而重视不够, 常常将经济类专业和管理类专业合并为商学院, 统一建立一个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中心。而财经院校学科分类相对较细, 常见的下设经济学院, 金融学院, 会计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等等, 每个学院又独自设有相关的实验教学部门, 因此在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方面投资的力度普遍大于综合性院校和理工类院校。
但是在财经院校中, 会计, 金融, 国际贸易等专业由于应用广, 实践性、操作性强, 便于实践教学的开展,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通过虚拟企业, 虚拟银行等模拟实验, 让学生熟悉企业的生产、财务流程, 银行的相关业务等工作, 掌握应用本行业领域的通用软件,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训练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济学专业是经济管理类的基础学科专业, 具有厚基础、宽口径的特点, 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和数量分析工具掌握, 内容难度相对较大, 实践性、操作性上不及财经院校中其他学科, 所以这一专业特点也给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带来了一些特殊性。
二、南京审计学院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笔者所工作的南京审计学院, 其经济学专业定位体现在“一个中心, 二个基本点”:以培养现代经济分析、预测、决策和咨询人才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具备厚实的经济学基本理论功底和精通现代数量分析方法为基本点, 即“厚理论基础”和“精数量方法”。我校的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大致分为两阶段:课程实践教学和综合实践教学。
(一) 课程实践教学
这一阶段的实践教学属于基础性训练层次, 该层次的训练以低年级学生为主, 以验证性、模拟性为特点, 根据所开的各门专业课程的特点, 通过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方法, 以增强学生对本门课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 让学生掌握各专业的基础理论、原理、方法, 以及应用经济管理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进一步从事综合性实验教学奠定基础。本阶段的主要教学方法有:
1、思考讨论:
经济学中蕴含了人类行为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教师在经济学课程教学中, 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发现身边的经济现象、经济问题或经济困惑, 并应用本门课程所学的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或解释, 培养学生的学生兴趣。例如:在介绍经济学原理的时候, 启发学生从经济学的角度思考“为什么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渐进转型, 腐败之风呈现蔓延、扩张趋势?”“为什么商品要明码标价?”“如何看待水价的调整?”等等人们在婚恋、消费、经商、求职等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方方面面, 从而使学生领略到经济学的魅力, 从中获得经济学的思维训练, 掌握从经济学的观点看待生活的智慧。
2、案例教学:
教师通过真实、具体、贴近现实的案例, 将学生置身于实际操作的场景, 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使学生动手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应变能力以及沟通与合作能力等得到综合培养与锻炼[2]。比如:讲解“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时可以联系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讲解“失业与通货膨胀”时可以分析我国大学生失业问题。学生通过体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 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原则。
3、视频教学: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感性与理性相互结合的一个过程, 要从感性认识开始, 以获得理性认识为目标。视频教学强调, 在教学中应当将视听媒体与教材进行恰当地结合。教师针对所讲授的内容, 从《焦点访谈》, 《新闻1+1》, 《中国财经报道》等节目中选择部分节目在课堂播放。在播放前为学生准备一些问题和注意点,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 带着思考去看;视听教学结束之后, 对节目内容再进行总结、概括, 对问题进行提问和交流, 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教学的内容。
4、角色扮演:
这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再现与模拟, 以检验经济理论的正确性及分析、预测未来的一种重要方法与手段。它不仅能充分地融景于堂, 融趣于学, 而且还能改变以往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形成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与互动, 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比如:在介绍拍卖理论时, 让学生扮演不同的买家进行竞拍,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继续学习相关内容。
5、上机实验:
对于经济学专业学生, 精通现代数量分析方法是其必备的专业技能。因此教师在介绍相关的统计分析, 数据处理软件时, 不仅需要学生理解, 还需要学生熟练操作。比如:对于计量经济学这门课, 配套的上机实验是必不可少的。
(二) 综合实践教学
这一阶段的实践教学属于综合性训练层次, 该层次的训练以高年级学生为主, 以综合性和创新性为特点, 综合运用过去所学到的各门课程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 目的是训练和提升学生探索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阶段的主要教学内容有:
1、社会调查实验:
该实验安排在第5学期的第17-18教学周, 学生组成调查研究小组, 每一组指定一名指导老师, 由指导老师确定研究主题, 拟定研究大纲, 深入企业、农村、银行、政府部门开展社会调查, 然后运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分析数据, 得出结论, 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撰写总结报告, 以实现对专业知识内容进行系统的、有重点的实践, 了解社会并锻炼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提高在实际工作中的动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
2、数学建模实验:
该实验安排在第6学期的第17-18教学周。现代经济学越来越强调运用数学作为科学分析的工具, 所以我校结合一年一度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安排了这一实践教学模块。该课程通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亲自设计和建立数学模型, 利用数学软件动手解决问题, 从实验中去探索、学习和发现数学规律,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用计算机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和综合能力的目的。
3、数量经济分析实验:
该实验安排在第7学期的第9-10教学周, 主要对学生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处理等常用软件的培训, 培养学生具备运用计量经济分析软件、统计软件对实际经济问题作定量分析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数据分析与处理、建立模型并实现模型的估计、检验和预测等实验技能和分析能力, 提高独立思考和实践操作的综合素养。
4、毕业实习:
一般来说, 学生在第7学期的第10教学周即完成了大学四年的全部课堂教学内容, 第11周开始即进入毕业实习阶段。我校与雨润集团, 苏地集团, 泰阳证券公司等单位建立了比较稳定的毕业实习基地, 每年都有大批的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实习基地的建设是校企联合办学的重要社会平台, 给学生在毕业前提供了接触和了解社会场合的机会。
5、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 每位学生第6学期应完成学年论文1篇。学年论文主要的目的是对学生所学的专业基础课程的阶段性总结和综合应用, 并通过论文的写作, 初步了解和掌握经济论文的要求和规范, 为下一阶段的研究性学习和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毕业论文一般要求在第七学期撰写开题报告或文献综述, 第八学期安排正式写作, 从选题到结题的时间一般不少于12周。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提高分析与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工作各个环节的实际锻炼, 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设计工作的初步能力。
三、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问题与建议
通过我校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笔者感到财经院校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还存在着进一步改革的空间。
(一) 实践教学内容方面
一直以来, 由于社会经济系统的复杂性, 难以预测性, 人们常常将经济学排斥在实验学科之外, 直到实验经济学的出现打破了这一成见。著名的经济学家弗农·史密斯因为对实验经济学的贡献而获得了200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实验经济学解决了许多传统经济研究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 比如:在简化的实验室环境下, 通过对被检验理论的自变量进行良好的控制, 可以比较不同的经济理论的优劣;在反复的实验中, 根据积累的实验数据和现象, 发现新的经济规则;借助实验室环境完成一些制度设计、政策设计、策略设计, 从而对制度设计进行评估[3]。上文所提到的“角色模拟”的实践教学方法实际上也是实验经济学中常用的方法。所以实验经济学是未来经济学发展的方向, 我们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应该与时俱进, 修改和替换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
经济学专业在经济管理类学科中处于基础地位。因此, 与其他经济管理类的学生相比, 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更应具有理论功底扎实、适应面广、可塑性强、发展潜力大等特点。但是, 许多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发现, 由于他的知识偏理论, 重基础, 在社会上出现了“哪里都能用, 哪里都用不了”的尴尬境地。所以笔者建议, 不妨在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增设一个选修模块, 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兴趣, 特长选修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 从而为学生毕业后更好地服务社会奠定基础。
(二) 实验室的建设方面
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重要教学基地, 所以实验室的建设直接决定了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由于年年扩招, 学生规模不断扩大, 而与实践教学相配套的实验室硬件建设却没有跟上。以我校为例, 常常出现了几个专业的实践教学时间相冲突, 机房短缺的情况;许多原本属于各院系的实验室被学校统一征用, 有名无实, 学生上机实习时间难以保证。这在客观上必然影响了各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
软件建设应该是一个实验室的内涵和灵魂, 而许多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只侧重于场地、办公设备、教学设备、计算机及配套设备等硬件设施的投入。经济学专业侧重于经济理论的研究, 学生更需要查阅大量的数据与文献, 所以应该从实验室的建设经费中拨出一部分用于购买相关的专业数据库, 另外还应开发自己的特色数据库, 比如:可以将散见于课堂上各位老师的案例、视频收集起来, 建立案例库、视频库, 将组织学生调查的相关数据收集起来建立专题数据库, 组织师资编写实践教学课程的配套教材, 建立自己的教材库。
我们一直以来强调实验室为实践教学服务, 这是完全必要的, 但是也出现了一种误解:似乎对于经济管理专业来说, 实验室的作用只在于教学方面, 在科学研究方面不具有理工科实验室那样的作用。实际上, 教学和科研是互融互通, 相辅相成的, 应该鼓励教师将科研课题转化为专业实验教学项目, 从而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 实现实验室从教学基地向研究基地扩展, 同时也会反过来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4]。
(三) 实践教学的管理方面
任何一个系统的良性运行都依赖于一套完善的制度, 实践教学的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首先, 全校的实验室建设应该有一个整体规划, 财经院校中学科门类较细, 一般不同的院系自行采购所需的相关的实验设备和数据库, 而不同院系间学科上又有相通的地方, 比如经济学专业常常会用到金融学专业的相关数据库, 所以只有实现各院系资源的共享与整合, 才能有效地避免实践教学资源的浪费。
实验指导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 是实践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所以要重视师资的培训。一是通过校外的短期培训, 特别是利用购置新软件的契机培训指导教师。二是通过教研活动加强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的研讨, 以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三是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培养年轻教师, 尽快让他们走上实践教学岗位。四是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种科研活动, 通过科研活动积累实践经验和教学素材, 丰富实践教学内容[5]。另外, 由于经济学专业涉及理论较广, 实践教学中常常需要几位老师配合完成, 比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需要不同的老师带领不同的调查组, 所以在课酬核算上要增加灵活性, 不能生搬硬套其他实践教学课程, 只按一门课程核算, 而应按照教师人数分别核算。
四、结语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高等院校本科教学改革的重要议题, 只有不断地改革、创新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模式, 才能建成“贯穿学习全学程、相对独立于理论教学体系、有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体系”[6]。从1995年国家正式发文对高校的教学实验室进行合格条件评估到目前为止, 全国已经建立了500多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我们在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中应该积极借鉴这些示范中心的经验, 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 来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锦.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研究探析[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3) :95-96.
[2]马春艳.实践教学法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经济师, 2008, (07) :118-119.
[3]李彬.实验经济学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 2002, (09) :19-21.
[4]宋晓平.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的创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03) :54-56.
[5]宋锡辉.论实训课程与实践性教学的实践基础[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0, (01) :91-95.
[6]张灿.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0, (06) :123-125.
经济学教育教学体系 篇2
本课程教材:余劲松、吴志攀:《国际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 导论
一、关于国际经济法学的界定
(一)关于国际经济法学界定的分歧
1、公法学者的主流观点:是国际公法的新分支
2、私法学者的主流观点:是国际私法的一部分
3、国际经济法学者主流观点———边缘性综合体。
国际经济法的范围
国际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跨国经济关系
例:国际私人投资 A、建立外商独资企业 B、投资保险
C、外资企业的经营 D、税收征纳 E、投资争端解决
三、国际经济法律渊源
1、国际双边条约或多边公约
2、国际商务惯例
3、联大的规范性决议
4、各国涉外经济法
5、其他辅助性渊源
第二章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规则
第一节
概说
一、国际货物买卖的概念
二、国际货物买卖的法律
(一)国内货物买卖法律(国内立法)
1.把买卖法律编入民法典
2.买卖法以单行法规形式出现
(二)货物买卖的国际公约
1964年的《国际货物买卖统一法公约》、《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成立统一法公约》两个海牙公约 1980年联合国制订的《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
(三)国际贸易惯例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1941年美国对外贸易定义》、《华沙——牛津规则》、《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
三、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一)公约的内容
(二)公约的适用
公约适用于国际货物买卖合同。
公约第1条规定,”本公约适用于营业地在不同国家的当事人订立的合同:(a)当这些国家是缔约国;或(b)当国际私法规则指向适用一个缔约国的法律。”
我国对公约适用范围(2)作出了保留
1、公约不适用于下列买卖
客体适用范围
不适用于下列合同:
2、没有涉及到的问题:
;
(三)公约的保留
我国对80年公约的保留:
(1)对第1条(1)款B项的保留,即对适用范围(2)的保留
(2)对第11条书面以外其他形式规定的保留
(四)公约的效力
第二节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成立(略)
第三节
卖方和买方的义务
一、卖方的义务
(一)交货与交单
1、交货义务
(1)交货地点
有四种惰况
(2)交货时间
交货时间的重要性
交货时间有如下三种情况
2、交单义务
(1)国际货物贸易中交单的重要性
(2)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地点交付符合合同约定的全套单据
(二)担保义务
1、货物相符
(1)品质担保
(2)数量相符
2、权利担保
权利担保的规则如下:
二、买方的义务
买方的义务主要有两项:支付货款和收取货物。
1、付款
①付款准备
②付款地点
③付款时间(依次为)
2、收取货物
①采取行动使卖方能够顺利交货。
②及时提取货物。
第四节
《公约》下的违约与救济
一、违反合同的种类
(一)根本违约与宣告合同无效
1、根本违约的概念
2、根本违约的法律效果
根本违约使另一方取得宣告合同无效的权利
(二)预期违约的救济方法
1、预期违约的概念
2、—般预期违约的救济方法
3、根本预期违约的救济方法
二、买卖双方都可以采取的救济方法
1、宣告合同无效(解除合同)
2、中止履行
3、实际履行
4.损害赔偿
四、卖方违反合同时买方可以采取的救济方法
五、买方违反合同时卖方可以采取的救济方法 第五节 风险的转移
一、风险转移一般规则
二、风险转移的时间
1、涉及运输的交货
2、在途货物的交货
3、不涉及运输的交货
第六节
国际货物买卖的国际商业惯例
1、EXW:
全称Ex works…(named place),意思是工厂交货(指定地点)。卖方的在其所在地或其他指定地点(工场、工厂或仓库)把货物交给买方处置时,即完成交货义务;风险在交货时转移至买方。
2、FCA:全称Free carrier …named place,意思是货交承运人(……指定地点),是指卖方只要 3 将货物在指定的地点交给买方指定的承运人,并办理了出口清关手续,即完成交货。
3、FAS 全称Free alongside Ship…named port of shipment),意思是“船边交货(…指定装运港)”,4、FOB(全称Free on Board … named port of shipment),意思是船上交货(…指定装运港),交货地点在装运港买方派来接货的船上,风险费用的划分界限在货物越过船弦之时。
5、CFR:全称Cost and Freight…named port of destination,意思是“成本加运费(…指定目的港)”,是指在装运港货物越过船舷卖方即完成交货,卖方必须支付将货物运至指定的目的港所需的运费和费用。
6、CIF:全称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named port of destination,意思是“成本、保险费加运费(指定目的港”。是指在装运港当货物越过船舷时卖方即完成交货。
7、CPT:全称Carriage paid to …named place of destination,意思是“运费付至(…指定目的地)”,交货地点在货交承运人或第一承运人处,风险在交货时转移,货物运至指定目的地的主运费由
8、CIP:全称Carriage, Insurance Paid to …named place of destination,意思是“运费、保险费付至(…指定目的地)”,指卖方向其指定的承运人交货,但卖方还必须支付将货物运至目的地的运费。
9、DAF:全称DeliveredatFrontier,意思是“边境交货(…指定地点)”,卖方需承担将货物运至出口国或进口国边境指定地点的费用和风险,风险转移和交货都在边境指定地点。该术语主要适用于毗邻国家间的贸易。
10、DES:全称DeliveredExShip,意思是“目的港船上交货(…指定目的港)”,卖方需将货物运至指定目的港,在船上完成交货,风险在交货时转移。
11、DEQ:全称DeliveredExQuay,意思是“目的港码头交货(…指定目的港)”,卖方需将货物运到指定目的港,并卸货物到码头上,风险在卸完货后交货时转移。与DES不同之处在于卖方增加卸货到岸义务。
12、DDU:全称DeliveredDutyUnpaid,意思是“未完税交货(…指定目的地)”,交货地点在指定的目的地,风险在交货时转移。“未完税”主要指卖方不交进口国关税。
13、DDP:全称Delivered Duty Paid,意思是“完税后交货(…指定目的地)”,交货地点在指定的目的地,风险交货时转移。“完税”是指卖方需办理进口国清关并缴纳进口国关税。
二、《通则 2000》对《通则1990》的三个重要修改
第三章
国际货物运输规则 第一节
概述
一、国际货物运输的定义、方式
1、定义
2、方式
二、国际海上货物运输的种类
按船舶分,分两种船,班轮和不定期船
1、班轮运输(件杂货运输,提单运输)
2、租船运输(不定期船运输)
3、两者区别: 第二节 提单
1、定义
2、提单的性质
3、提单的种类
二、调整提单的国际公约
(一)承运人最低限度的义务
1、适航义务
2、管货义务
3、签发提单
(二)承运人的免责
1、“航行过失免责”
2、火灾免责,但由于承运人的实际过失或私谋所引起的除外
3、其他无过失免责
(三)承运人赔偿责任限制
1.概念
2.赔偿限额:
(1)《海牙规则》
(2)《维斯比规则》
(3)《汉堡规则)
4)我国《海商法》的规定
(四)诉讼时效
(五)承运人的责任期间
1.《海牙规则》——“装到卸”
2.《汉堡规则》——“接到交”
3.我国《海商法》——集装箱货运“接到交”/非集装箱货运“装到卸’’
三、租船合同
(一)航次租船合同
1、概念:
2、特有条款:装卸期间条款 装卸期间条款的内容:(1)装卸期间(2)滞期费:(3)速遣费:
(二)定期租船合同
1、概念
2、特有条款:停租条款
国际海运、空运和铁路运输法律制度的比较
第二节、国际货物多式联运
一、概念
二、国际货物多式联运涉及的法律问题
第四章 国际货物运输保险规则
一、海上保险合同的定义及其特点
1、射幸合同
2、附和合同
3、非要式合同、诺成合同
4、双务有偿合同
5、补偿合同
二、承保风险
1、海上风险
2、外来风险
三、损失
1.实际全损
2.推定全损
3、共同海损(1)概念
(2)共同海损的后果:(3)共同海损的分摊:
4、单独海损
四、代位与委付
(一)代位
1、定义
2、规则:保险人从第三人取得的赔偿,超过其支付的保险赔偿的,超过部分应当退还给被保险人。
(二)委付
委付有如下规则:
1、委付不得附带条件
2、委付是单方行为
3、保险人接受委付的,被保险人对委付财产的全部权利和义务转移给保险人。
五、保险利益原则
1.保险利益
2.保险利益的法律意义
3.国际货运保险中的保险利益
六、被保险人的告知义务
被保险人或投保人在填写保单时,必须对货物,货物性质,价格等重要事实如实申报。否则,保险人可以解除合同,并对保险标的发生的损失不予赔偿。CMC第222条 CMC第223条
七、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承保的海上货物运输保险险别:
(一)平安险
1、含义
2.具体承保范围
(二)水渍险:
(三)一切险
一般附加险、特别附加险、特殊附加险
八、海上货物运输保险的除外责任
九、伦敦保险业协会货物保险险别:
十、海上货物运输保险合同的转让、保险责任期间和索赔期限
第五章 国际贸易支付规则
一、支付工具
1、汇票、本票、支票
2、汇票的种类:
3、汇票的流程
二、支付方式
(一)汇付
1、概念
2、特点:
3、买方汇付有三种方式:
(二)托收(Remittance)
1、概念
2、调整托收的法律(国际商务惯例):
1958年《商业单据托收统一规则》、国际商会,1978年改名为《托收统一规则》,1995年修订
3、跟单托收流程图:
4、当事人法律关系: 5.
跟单托收的种类
跟单托收又分两种:
(1)付款交单
(D/P)
(2)承兑交单
(D/A)
6、托收的特点:
(三)银行信用证
1、概念
2、调整信用证的法律(国际商务惯例):
1930年《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国际商会;七次修订;现行2007年7月1日生效的UCP600
3、议付信用证的流程:
4、当事人的法律关系
5、信用证的种类
6、银行审单标准
7、信用证独立性原则与欺诈例外
1)
信用证独立性原则
(2)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 信用证欺诈的种类
第六章
国际货物贸易管理制度
一、政府管理贸易的法律与制度概述
二、关税措施
1、关税的定义
2、关税的分类
1)按征收对象分类的关税,可以分成正税和特别税。常见的特别关税主要有两种:
a.反倾销税
b.反补贴税
2)按货物国别来源而区别对待的原则,可以分成普通关税、优惠关税、特别关税。3)按征收关税的标准,可以分成从价税、从量税、复合税、季节税。
D.季节税
3.WTO关税原则
其一,关税是缔约方调控对外贸易的唯一措施;
其二、取消诸如配额、许可证、进出品禁令等非关税限制; 其
三、各成员须通过谈判,逐渐减让关税。
三、非关税措施(非关税壁垒)
1、配额制度
2、许可证制度
3、WTO非关税措施制度
WTO取消数量限制原则及其例外
原则上取消一切数量限制。如果实施要遵循非歧视原则。
四、世界贸易组织多边贸易管理的法律制度
(一)WTO的产生和发展
1、产生背景
2、WTO和GATT的关系(1)联系:(2)区别:
3、WTO与中国 1986、7、10“复关”申请
(二)作为组织的WTO
(三)作为规则的WTO
1、WTO的基本原则
(1)最惠国待遇原则 ①含义:
②特点:
普遍性、自动性、相互性、同一性 ③最惠国待遇原则的适用情况
例外:
A、以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区形式出现的区域经济安排 B、对发展中成员实行的特殊或差别待遇 C、边境贸易中的便利 D、1994年GATT的例外
一般例外与安全例外条款
E、反倾销税、反补贴。F、豁免例外。
G、其他例外情况
(2)国民待遇原则
①含义
②例外:
A、货物贸易领域 B、知识产权领域 C、服务贸易领域(3)透明度原则(4)自由贸易原则(5)公平贸易原则
所谓公平贸易原则,是指成员应避免采取扭曲市场竞争的措施,纠正不公平贸易行为,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领域,创造和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为了防止和纠正成员采取不公正的贸易手段,世界贸易组织法律确立了反倾销制度、反补贴制度和保障措施制度。
3、WTO的货物贸易规则
(1)反倾销措施
GATT1994第6条和《反倾销协议》 适用条件: 倾销:
(2)反补贴措施(3)保障措施
3、WTO的知识产权贸易规则——TRIPS协议
4、WTO的服务贸易规则——GATS 此类法律渊源形式上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派生协定,但实际上已经突破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将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推进到新的经济领域。
第七章
国际技术贸易法
一、国际技术贸易概述
1、技术的定义
2、国际技术贸易的含义
3、国际技术贸易的特点
4、国际技术贸易法律体系
二、知识产权国际保护
1、W TO协定对国际技术转让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的作用
2.TRIPS保护的七种知识产权
(1)版权(2)商标
(3)地理标志
(4)工业品外观设计(5)专利
(6)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7)末披露信息
4.TRIPS规定的执法措施
(1)一般义务(2)民事行政救济(3)临时措施(4)边境措施(5)刑事程序
三、国际许可合同(International License Contract)
1、概念
又称国际许可证协议,是指技术出让方将其技术使用权在一定条件下跨越国境地让渡给技术受让方,而由受让方支付使用费的合同。
2、调整国际许可合同的法律 国际方面:1978年的《联合国国际技术转让行动守则》(草案),未生效 我国:
(1)2001年10月31日通过,2002年1月1日施行的《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2)1994年7月1日施行的《对外贸易法》(3)各知识产权部门法以及合同法
3、国际许可合同的种类
根据许可使用的地域范围以及使用权范围的大小(1)独占许可证协议。
(2)排他许可证协议。
(3)普通许可证协议。
4、国际许可合同的条款(1)国际许可合同的条款 ①商务性条款 ②技术性条款 ③法律性条款
(2)国际许可合同中的限制性商业条款 ①概念
②我国关于限制性商业条款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
第八章
国际服务贸易法
一、国际服务贸易的含义
1、服务的含义
2、国际服务贸易的含义
3、服务的特征
二、国际服务贸易范围的界定:
1、跨境交付
2、境外消费
3、商业存在
4、自然人流动
三、各成员方的义务
1、一般义务
2、具体承诺的义务
第九章
国际直接投资法
一、国际投资和国际投资法
(一)国际投资
1、概念
2、类型
(二)国际投资法律体系
1、各国外资法
(1)资本输入国的外国投资法。
(2)资本输出国的海外投资法。
2、双边投资条约
3、区域性多边投资公约
4、国际投资性公约
5、其他渊源:
二、《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
1、承保险别
2、承保条件:
合格投资者/合格投资/合格东道国。
3、代位求偿权
4、多边投资担保机制的优越性
三、《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
禁止成员方采用违反《GATT1994》第3条(国民待遇原则)和第11条(一般性取消数量限制原则)的投资措施
具体包括:(详见教材)1、2、3、4、四、《解决国家和他国国民间投资争端公约》
1、中心管辖的条件
(1)主体方面
(2)争端性质方面(3)主观条件方面
2、中心仲裁的法律适用
3、裁决的撤销制度
4、裁决的承认与执行:
第十章
国际货币金融法
一、国际金融法律框架
1、国际货币法律制度
2、国际资金融通
3、跨国银行监管
二、国际货币法律制度 汇率的概念 汇率的种类
汇率制度的演变
(一)布雷顿森林体制形成:
(二)布雷顿森林体制的主要内容
(三)《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第一次修订 1969年,创设“特别提款权”(SDR)
1、概念
2、本来的作用:帐面资产,在国际收支失衡时通过使用或转让特别提款权获得需要的外汇
3、衍生出来的作用:
但由于它币值稳定,因而也常常被用做一种计价或定值单位。
(四)《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第二次修订——确认浮动汇率制的合法化 主要内容:(详见教材)
三、国际资金融通法律制度
(一)国际贷款
(二)国际证券投资
(三)国际融资租赁
四、跨国银行监管 巴塞尔体系
第十一章
国际税法
一、国际税收法律关系
二、税收管辖权
(一)居民税收管辖权
1、概念
2、居民纳税人身份的确定 A、自然人 B、法人
(二)来源地税收管辖权
营业、劳务、投资和财产四种所得
三、国际重复征税和国际重叠征税
(一)产生原因
1、国际重复征税
2、国际重叠征税
3、国际重复征税的主要解决办法——外国税收抵免
4、税收饶让抵免
四、国际逃避税
1、概念
(1)国际逃税(2)国际避税
2、方式
(1)国际逃税(2)国际避税
A、纳税主体的跨国移动 B、纳税对象的跨国移动
五、国际税收协定 两大范本:
《经合组织范本》,1977年公布 《联合国范本》,1979年公布
第十二章
经济学教育教学体系 篇3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设计
一、双语教学系统所涉及的要素
教学系统设计的基础是传播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它是通过比较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出在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以及需求,并依据问题得到相应的最有效的解决方案。该体系涉及可包括四个基本的要素:学生、教师、教材及教学模式。
学生在教学系统中居于主体的地位。学生是否配合老师教学与采用双语教学的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设想在双语课堂上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与配合,那么讲授的内容将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若想使得双语课程教学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要提高学生的英语读写能力以及听说能力。
在双语教学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是教师。双语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要全面了解学科体系基本框架、理论发展动态及趋势等。与此同时这些教师还应具备较强的英语语言技能。
在该体系中最基本的要素就是教材,组织教学时必须要以教材为中心。没有教材或不依赖教材的课堂,教学就会失去内涵,失去方向,质量也就没有了依据,没有了根基。
目前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双语教学模式主要可分为三种:浸没式、过渡式和维持式。那么应该采用哪种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工作呢?这就要看参与雙语教学的学生类别、语言程度及教学目标而定。
除此之外,为保障双语教学的顺利实施,在双语教学体系设计中还应考虑到学校和院系间管理制度,完善双语教学的激励机制以及双语课程的评价考核制度等等。
二、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本科双语教学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还不是很完善,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一)师资水平较低
国际贸易专业是一个重英语重实践的专业,目前双语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高专业技能与高外语能力。目前就全国而言,很多大学的双语教师都具有很高的学历,具有较高的读写能力,但听说能力则普遍较弱。
(二)学生接受能力较差
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属于比较热门的专业,该专业学生英语读写能力较好。但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却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在于学生听说能力差以及专业词汇量的缺乏,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与教师进行互动。
(三) 使用的教材的不统一
按照教育部的指示,在大学的双语教学中应当使用外语原版的教材,但由于目前双语教学尚处在起步阶段,使用原版教材讲课的可能性很小。一是因为教师获取外语原版教材的信息途径较为狭窄;二是因为外语原版教材价格比较高,学生无力承担,由于两种因素造成了当前使用教材状况参差不齐,导致了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
(四)考核制度不健全
考核制度在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但目前的考核制度还不是很完善,处于较浅的层次,因此在双语教学中,考核制度有待健全,有待进一步深化。
三、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系统设计
(一)课堂教学策略设计
目前国际贸易本科双语教学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的教师采用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只有少数采用以个体探究型的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策略,不要仅仅限于信息量的加大,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充实教学内容,可借助国内外经贸专题网站来进行拓展。
(二)讲授内容设计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重英语重实践,其知识结构层次比较鲜明。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应注重其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逐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在前三个学期应该学习一些基础课程。在第四学期,宜开设“外贸函电”、“市场营销”等专业英语课程来完成对双语教学的过渡。在第五、六学期可以开展双语教学课程——“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谈判”“国际结算”、“贸易单证实务”、。在第七、八学期应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为学生能够尽早适应社会做好准备。相信依据这样的课程设计,八个学期下来学生在专业知识及专业英语的水平上将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三)双语教师的培养
在双语教师的培养方面我们应采取多种方式来提高其双语教学能力。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比较注重英语与实践,因此学校招聘双语教师时,可以考虑国外的有志学者或曾经有过出国留学经历的人员来开展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也可采取培养在校双语教师的方式,比如:国内进修访学或国外进修, 来促进教师的英语能力与教学水平的提升。
(四)评价管理机制
双语教学的评价管理设计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要对双语教师的鼓励措施进一步完善,多多鼓励教师进行实践与研究,并给予物质奖励,使其付出与回报成正比。二是建立对学生双语学习的评价体制,可在评价内容中加入学生在课堂中的发言及参与讨论的次数与质量等,另外应鼓励学生撰写英文报告论与论文,期末考试可采用口头考试与书面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以达到对学生综合考核的目的。三是要想从根本上稳定双语教学模式,就要对双语教学实施有效的监督,成立相应的监督部门,制定相应评估办法,内容可包括对相应教材的选用、教学大纲的设计、课堂教学随机检查、试卷设计等内容,做到凡事有理可依、有章可循。
实施双语教学,是有效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现如今我国国际贸易本科专业的双语教学体系还不完善,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这都是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因此通过双语教学系统设计,在课程教学策略、讲授内容设计、双语教师培养、评价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改善,以系统的方式进行规划,提高国际贸易本科专业教学的质量,最终使得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姜宏德.关于双语课程体系建构的几个问题[J].教育与发展研究,2003(1).
[2]蔡中华.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8(2).
[3]李同艳.浅论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三大瓶颈及其解决对策[J].北京大学学报,2007(5).
[4]何志勇,等,渐进式双语教学法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中的应用,高教研究,2006(7).
[5]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经济学教育教学体系 篇4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学科体系,教学模式
一、引言
伴随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的日益复杂化,经济学学科体系也在不断变化。作为高校基础课程之一的西方经济学,其学科体系也应在不断的变化,学习经济学的目的在于服务中国经济,采用经济学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经济问题。因此,西方经济学的学科体系与教学模式需要进行反思,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经济[1]。
针对西方经济学学科体系及教学模式的研究,曹均伟(2014)阐述了西方经济学范式的演进、综合、偏离、复归、交融、变异[2],剖析了经济学范式的转换,范式结构通过理论危机实现转换,动力源自各时代社会实践面临的重大经济问题[3]。西方经济学的一些经典理论是基于特定时代背景,存在自身局限性,随着时代变迁、生产方式改变,这些经典理论未必适应时代发展,因此需要结合实践对这些理论进行再认识[4]。王国成(2012)侧重分析理性假设与经济理论的内在联系和相互推动,认为经济学理性假定存在局限性[5]。在发展中始终保持理论与现实相联系,在坚持逻辑主线的同时,注重研究方法的革新,但其假定为经济人理性、追求利润最大化原则,这些理论可能导致人类社会过于科学理性而不易实现可持续增长之路[6]。
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重点从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对象等方面进行剖析,揭示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现代西方经济学可能存在的缺陷,为西方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发展和教学模式的完善提供方向。
二、西方经济学学科体系的现状与教学模式
1.学科内容体系相对滞后。西方经济学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滞后,难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实践要求,难以从总体上分析解决全球及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仅仅包含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很少从中观角度来说明西方经济学学科体系[7]。中观经济学理论被西方经济学所忽视,虽部分中观经济学渗透到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但仅限于极少的一部分,如在GDP核算中,采用生产法或者增加值法进行衡量时,实质上是从产业角度进行衡量,属于中观经济学中的产业经济。
2.方法体系相对单一。学科中理论模型不能更好地适应实践发展的需要,静态研究多、动态分析少、专题研究多、综合研究少等。尤其对不完全竞争等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科学理论,分工理论及报酬递增理论,没有有机融合到学科内容体系中,致使经济学面对新的实践及经济综合性问题束手无策,而学科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的滞后使这种局面显得更加被动。如消费者行为模型,仅仅从静态分析当期收入、消费的影响,很少分析前期或将来的收入对消费者的影响。
3.学科建设不合理。部分高校经济学硕士点的盲目上马导致高校经济学专业教学资源紧张,教学质量也存在下降的趋势,特别是教师的专业背景对经济学的教学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课程内容的侧重点的差异性较大,出现了即便一些基本的经济学概念的内涵界定也模棱两可、无所适从的尴尬局面,影响了课程内容和国际接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中国特色本土化经济学大厦的建立。
4.学科基础建设与教学模式存在反差。有关经济学学科的基础建设与教学模式之间存在的差异,经济学学科建设特别是经济学专业教学仍然存在对学科的快速发展准备不足、课程设置参差不齐、课程体系滞后于国际国内趋向、人才培养模式落后于实践等问题。从现状看,高校经济学专业参与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重大决策咨询,以及为地方发展战略规划,提供政策建议方面的实践项目较少,教师很少用自己的亲身体会与科研成果展示经济学的应用性特征,不仅限制了该门学科应用指导实践的功能发挥,也逐渐形成了理论脱离实际的畸形发展方向。
三、学科体系创新的基本设想
1.优化学科方法论与理论体系。我国的理论经济学要现代化,必须在方法上有所创新。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运用演绎推理法,相关推理的方法虽然在我国经济学的研究中也在应用,但毕竟不是唯一的方法,经验方法、统计归纳法必不可少,需要采用新的实证研究来验证理论方法的正确性,如非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的模型一般都是非线性的,传统的用最小二乘法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很难验证,因此在借鉴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同时,也要优化其研究方法。
完善西方经济学中符合中国实际的经典理论,如生产成本理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微观、宏观理论,借鉴的同时,得以在较高层次上进行应用。转变当前大量研究都是宏观研究的现状,多进行微观、中观领域的研究,如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技术市场、人口移动对各种要素市场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将其理论本土化,服务于中国的经济。
2.推进多种研究方法交叉互补。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原封不动地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分析方法,一大堆模型或一个个基本的原理,需要培养学生运用这些分析方法、模型或者基本原理来回答我国现实中提出的问题,也要提供其理论和现实对接的途径,并给出一个既符合国际学术规范又符合实际的解释,使学生具有独立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具有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分析解决经济地域系统发展中的各类复杂问题,结合经济实践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8]。
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要为实践服务,理论要与实践结合,学习西方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要为我国的实际发展服务,解决我国的问题。如在研究我国地区经济增长时,经济增长的衡量方式,从哪种角度进行衡量,如何反应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差异、分工协作与竞争关系,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水平下的空间特征等。课程主体内容与辅助手段相结合,重视信息系统、多媒体辅助系统在学科中的应用。
3.注重综合分析,兼顾专题研究。经济区、经济地域体系或地域综合系统是资本、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分工的表现形式,应是经济学教材体现的重点,同时以较简约的内容兼顾部门及结构的研究。西方经济学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着重分析供给与需求、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等,这些都围绕市场来进行,同时在宏观经济学中,政府的政策及作用,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都需要围绕我国的经济发展进行,当面对生产要素条件变迁及内部状态的变化而使机制和过程发生障碍时,能够制订正确的调整优化方案。此外,在西方经济学课程设置中必须反映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发展过程,通过开设与西方经济学关系紧密的课程,如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使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夯实专业基础。在教材编写中,积极引入国外原著或翻译的同时,结合我国实际编写适合的教材。
4.教材编选与教学模式与时俱进。教材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工程”,只有打好这个基础,才能保证学科的持续发展。高校西方经济学现行教材内容明显滞后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实践与演进的速度,编选与国际接轨同时兼顾本土化特征的新教材势在必行。将引进和自编结合起来,建设面向经济发展需要的课程内容体系。理论与工具部分力求引进最前沿的内容,包括空间不完全竞争、报酬递增理论等;而实践部分力求本土化与国际化结合,运用最新的理论分析工具实证揭示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既要继承传统教材的可取之处,吸取国外教材中适合我国国情的经验,又要根据现代经济理论及其区域分析方法发展要求,创新理论体系与方法论体系,在教材内容中充分反映学科发展的新成就、新趋势。为了实现我国经济学的现代化,经济学者要有创新精神,要推陈出新,去掉那些不符合实际的理论,创立新的理论。伴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活动的推进,在合理的理论依据下加强对某些具体的微观市场、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欧阳峣.中国大国经济学建设的构想[J].经济学动态,2011,(8):32-38.
[2]曹均伟.西方经济学的转换和发展——从经济学方法论的视角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4,(2):11-18.
[3]马涛.西方经济学的范式结构及其演变[J].中国社会科学,2014,(10):41-62.
[4]谭啸.关于几个西方经济学观点的反思[J].红旗文稿,2015,(5):17-18.
[5]王国成.西方经济学理性主义的嬗变与超越[J].中国社会科学,2012,(7):68-81.
[6]王庆.对西方经济学的反思与借鉴[J].青海社会科学,2015,(4):35-41.
[7]朱舜.构建现代经济学体系的中观经济理论[J].经济学家,2005,(1):13-116.
经济学教育教学体系 篇5
【摘 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大力提倡在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构建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以便使学生及时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目前很多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仍然还很不完善,存在着很多理由,严重限制和阻碍了经管专业的后续发展。
因此,本文着重分析了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系统中所存在的主要理由,并针对这些理由进行了探究,提出了一些意见和看法,以便供广大相关人员参考。
经济学教育教学体系 篇6
一、关于我国对外经贸人才的需求
(一)对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高度需求
随着国际贸易的范围和类型的不断成长扩大,现代企业需要的往往是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应用或复合型的人才通常需要具备以下的素质:首先,熟悉国际贸易事务的政策和规则。政策和规则是国际贸易工作的基本标准,因此熟悉国际贸易的政策与规则,以避免起贸易争端和摩擦的有效手段,也是一个专业外贸职业人所必备的素质。其次是要能够熟练的掌握和操作国际贸易的业务。除此之外,在进行实际业务之前还必须对贸易对象国家具有相当的了解,才能够保证贸易双方的顺利。最后是要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具有相当的洞察力。要想在国际贸易中利于不败之地就要具有相当的洞察力和敏锐的市场眼光。
(二)高水准的外语能力
掌握一门外语是作为外贸职业技术人员的必备能力,由于英语是对外经贸领域最通用的语言,因此熟练的掌握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对外贸易人员的基础。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拥有良好的英语能力是其成为贸易精英的关键所在。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企业对精通日语、韩语、俄语、意大利语等小语种的人才也加大了需求。
(三)良好的专业技能与经验
为了尽快打开市场,拓展业务发展,众多的外经贸企业,特别是新成立的企业,招聘人才的首要标准就是专业技能与工作经验,他们愿意招收工作多年并拥有自己的客户群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只具有理论知识,掌握了专业的资格证是不够的,应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参与社会实践,熟悉外贸业务的操作流程就显得异常重要了。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根据以上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需求,我们设计了一个感性认识,课程训练和综合实践三个周期顺序相互连接,贯穿大学四年的实践教学体系。
感性认识主要是通过第一学年的寒暑假来进行实践学习,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了解经贸行里,在业内的位置与需求,为将来毕业提供实训方向和发展实践的素质要求提供明确的方向。感性认识,是“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走出去”是指让学生进入实际的外经贸公司、港口、海关进行学习,开展调查,“请进来”是指专业人士被邀请参加来高等院校的做报告、演示,以增进学生对实践的认知。
课程训练是指通过实践为专业课程安排较强的实用性链接,是学生们能够掌握业务技能,如商检、信用证这类的专业业务技能。
综合实践主要是通过学校进出口业务园区的仿真训练和毕业实习进行的。前者基于互联网的真实交易环境,让学生模拟不同的当事人角色,以不同的交易为主线,以特定的出口商品为过程的真实贸易背景的业务技能训练。后者是让学生能够充分的结合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后者主要是与企业进行合作,给学生提供学习实践基地,是学生们能够独立的处理问题。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的实施措施
首先是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构建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应着力从两方面人手,一是建立健全的管理机构,配备齐全的人员,保障整个系统有效的运转;二是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以保证整个机构能够正常的运转,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其次是加强对实践的评价机制,对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评价是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效果的必要措施。评价分为两个方面进行,一个是对教师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是保证实践教学体系有效落实的必要手段;另一个是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能够检测到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真实掌握水平。
经济学教育教学体系 篇7
(一) 教学模式的选择
独立学院的学生较普通高校的学生入学成绩低, 英语水平相对较差, 在课堂教学中应对其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因而在教学的第一阶段主要采用“保留性双语教学”模式, 即在注重学习专业知识和运用英语的同时, 以母语来维持理解与交流过程, 并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经济学专业英语词汇的渗透, 专业概念和理论模型公式的表达, 以及部分英语释义。双语教学实施的第二阶段, 可启用“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 在第一阶段取得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在经济类课程中推行双语教学模式, 不断扩大独立学院双语教学课程的范围, 灵活地互用汉语和英语两种主体语言, 努力促进学生逐渐通过专业英语理解关。
双语教学推行的第三阶段, 在总结经济学双语教学前两阶段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 逐渐探索出符合独立学院自身情况的双语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逐步推行英语沉浸式教学法, 采用全英语授课或逐渐增加英语在经济学课程中运用的比例。
(二) 教材的选择
选用合适的原版教材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基础。双语教学教材应当使用外文版的教材, 在内容上直接与国外院校接轨, 避免因间接引用而产生歧义。目前多数进行经济学双语教学的院校把曼昆教授编写的《经济学原理》 (第三版) 作为固定教材使用。该书的语言表达比较规范、简单, 内容更新颖, 作者能站在经济学初学者的立场, 激发学生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 这也比较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的英语水平及学习知识的兴奋点。但原版教材的选编思路和编写形式与国内教材的风格完全不同。因此, 教学中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筛选, 抓住学生必须掌握并与国内教材主要内容相契合的部分进行学习, 这样有助于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对于相关案例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材料。
(三) 教学时间
根据教学计划和各专业的实际情况, 一般在大一下学期开始学习微观经济学, 但是独立学院大一学生的英语相对比较薄弱, 开展双语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大学英语一般开设两年, 大二上学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英语已达到了大学英语四级水平, 学生普遍有着较好的英语基础, 这时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采用双语教学对学生来说困难相对要小些, 可避免学生一开始就产生畏难情绪。另外, 从大学二年级上学期起开始连续、合理地部署和安排双语教学, 可延续英语学习, 使英语学习四年不间断, 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可起到一定的促进和提高作用。而且, 可在基础英语学习之后, 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移到自己的专业上来。
(四) 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双语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教与学互动,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而高素质的师资是实施高质量双语教学的保证。除了外聘归国经济学研究生外, 独立学院也应重视本院经济学双语教师的培养, 一方面大力引进英语水平高、专业能力强的复合型教师, 另一方面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特别注重青年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的培训和提高。
二、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
(一) 案例教学的内容设计
1. 案例选择与设计的标准
首先, 要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时间。尽管案例教学能很好地帮助理论知识的吸收和掌握, 能提高学生理论应用能力, 但它仅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因而其比例占到总课时20%-30%是比较适中的。其次, 要注意案例与理论知识契合。案例应以理论教学为中心, 与各章节所要阐释的理论知识环环相扣, 且不可为引案例而引入案例, 使理论与案例出现油水分离的现象。再次, 多引用国内案例。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经济现象, 使经济理论能够真正指导实践。
2. 案例引出的方式
(1) 以案引理。这种案例属于引导型案例, 即在提出某一理论前, 先让同学利用日常生活的常识, 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 然后再引出理论, 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2) 以案释理。当阐释某一新理论时, 先由老师对理论进行深入细致地讲解, 然后提出相关案例, 让学生根据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讨论。 (3) 以案统理。某些章节结束后, 可以组织一场专题讨论, 培养学生理论和实际结合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这种形式选择的往往都是综合型案例, 通过案例的讨论, 可以把学生学过的所有相关理论串起来, 有很强的实战味道。
(二) 案例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
案例教学的课堂组织可以分为老师主导型和学生主导型两种主要形式。1.教师主导型是由教师提供素材, 并主持完成的案例教学。这种方式也可分以下几种形式:其一, 在系统讲授某一原理的过程中, 穿插案例以引导学生思考, 使案例与理论相得益彰。其二, 教师提供案例, 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搜集材料, 由教师主持课堂辩论。教师也可把学生分组, 培养同学间团队合作精神, 增强学生大局观念和主体意识, 这是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组织形式的有益尝试。2.学生主导型是由老师指出讨论范围, 学生自行搜集案例, 自己主持完成案例教学, 老师做最后点评工作。这种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三、经济学课程产学研一体化
(一) 改革体制机制, 以市场为导向, 将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的产学研教育相结合
产学研合作的关键在于突破产、学、研各自为政的壁垒, 立足于社会发展和国家利益, 将隶属于各个不同管理体系的科技人才和资源进行有机地结合, 从而实现科研产出的最大效应。因此, 推动和促进产学研结合, 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解放科技人才, 改变“先有成果, 再找企业”的思维模式, 进一步明确应用科研要以市场为导向, 紧盯需求, 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的机制, 实现产学研的“无缝链接”, 在与企业紧密合作的基础上推动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例如, 金融专业、国贸专业近年都是热门经济类专业, 无论是在证券、银行等金融市场还是在进出口公司都有较大的市场需求。独立学院可以联系证券、保险公司、进出口公司等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这样既迎合了市场的需求, 解决了企业招聘困难的问题, 也为学生就业提供了保障。
(二) 建立和完善经济学产学研合作的投资机制
1. 从独立学院学费中抽取一部分作为实践经费为经济学产学研顺利开展提供保障。独立学院学费比一本院校高, 而经济学相关专业教学中的硬件成本投入却不高, 因而学院应有计划地从培养经费中预留充足的学生实践费用。
2. 应逐步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投资机制: (1) 向社会多元化的投资主体筹资。多元化的投资主体, 除了政府的财政拨款、企业的投入、银行的贷款、金融机构的支持外, 还有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 (2) 风险投资需要完善的政策支持。政府应该对风险投资主体, 采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资金担保等政策来调动风险投资者的积极性, 吸引风险投资资金。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社会对经济类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独立学院的经济学课程体系已不能满足社会对经济类人才的需求, 因而独立学院应从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宗旨入手, 在经济学双语教学、案例教学、产学研一体化等方面进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
关键词:经济学,实践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榕.我国高校双语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 2008 (2) .
[2]梁燕红.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实践探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 (9) .
经济学教育教学体系 篇8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保持了持久的快速增长,现在无论是媒体还是百姓的闲谈,市场、需求、GDP、CPI等经济学名词几乎成了全社会最流行的词汇。在人类发展史上,曾有四种“显学”主宰过人类的知识和思想,其一为原始巫术,其二为中世纪的神学,其三为近代哲学,其四就是现代的经济学。作为目前唯一被授予诺贝尔奖的社会科学的经济学,其大师级人物仍是今天学术天空最闪耀的明星之一。
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各种社会活动和各种社会关系的理论和历史的多种学科的总称。作为研究人类社会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经济学是人们对各种经济关系及经济规律的一种认识和反映。经济活动是其他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经济关系也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19世纪伟大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Marshall)在他的教科书《经济学原理》中这样写道:“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
20世纪50年代至改革开放前,我国根据前苏联的模式,分别按工业、农业、商业等产业(或行业)类别设立所谓“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或“商业经济学”等对应学科,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我国部分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陆续开设经济学课程,为了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相区别,都统称为《西方经济学》。现在很多的经济学家大都有共识,在适当的时候会取消西方经济学名字,而把它改称“经济学”或“现代经济学”。
经济学是经世济民之学。经济学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就是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和教师为本,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努力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支持,做出优异的贡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社会对专科层次包括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人才的需求要大于对本科层次人才的需求,对本科层次人才的需求要大于对研究生层次人才的需求。高职财经类专业的经济学课程也由过去的《西方经济学》名称逐步向《经济学》、《经济学基础》转变,在教学内容方面也有别于本科注重经济学的学科体系,逐步向满足岗位、职业群、需要的教学体系转变。
2 高职经济学教材的现状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是学习主体对其信息加工的客体,是教师构建学生知识和能力体系的外部工具和手段。传统的观点认为教材就是“知识仓库”,强调尽可能详细地向学生传递学科知识,教材的编写特别注重资料罗列的详尽性、严谨性。
经济科学的文献汗牛充栋,在过去的时间内,高职经济学的教材多数使用本科院校的《西方经济学》,由于本科经济学教材的内容难度大,强调学科体系,与后续课程和实际经济生活联系不足,高职学生普遍感到经济学难学,学习之后感到用途不大,成了“屠龙之技”的课程。
为贯彻教育方针,全国高等职业学校和从事经济学教育教学的教师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编写出版了大量的经济学教材,对经济学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取得了重要进展,满足了教学的需要。
但是,也有一些问题值得研究和注意,突出存在的问题的是:(1)高职经济学教材的体系大多沿用了传统本科《西方经济学》的体系,教材基本上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大量的经济学理论抽象、难懂,高职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2)人才培养目标过于趋同,教材内容的选取缺乏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缺少实训环节,案例雷同,与教材内容和实际经济生活联系不足,学生对基本的经济学理论难于理解,没有专业针对性,国际贸易、市场营销、会计电算化等专业使用同一本教材,与后续课程的联系脱节;(3)经济学课程经常需要用到一些导数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工具在经济学中的运用感觉很不适应,不能掌握和使用这一基本方法。(4)教材体例陈旧,高职经济学教材大多数还是沿用传统的章节目编排方式,习题普遍是简单的问答形式的题目,设计技能训练等实操类练习题或者材料完备的案例分析题很少。
3 高职经济学教材要符合教学体系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观、人才观的改变,教材的功能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材是一种学习资源,不再是简单的信息库,面对教材这种学习资源,教师和学生不是材料员而是建筑师,师生应该成为新材料的主人,是新材料和新教学智慧创新的主体。教材必须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发展,必须把学生的个性发展置于教材设计的核心位置。
如何在教育方针规定的总目标下确定适合本校、本专业的人才目标,是需要进一步认真研究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将会影响经济学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也会影响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所以要妥善处理。
3.1 教材的目标结构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和高技能型的实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应用、实践”为主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经济学的教学内容要突出职业适应性,体现先进性、实用性。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完成的。教材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特点、读者对象对教材的内容起决定作用。按照人才培养目标,高职经济学教材可分为应用型教材、理论与实践结合型教材。
经济学教材的目标结构设计要符合课程目标的要求,美国哈佛大学曼昆教授所著的《经济学原理》,以鲜活的经济实例激发初学者的浓厚兴趣,因而成为世界公认的经济学畅销书。
高职经济学教材的目标设置得是否具有先进性与实用性,直接关系到所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模式和优秀教材的特点,教材编排上体现综合性、趣味性和实用性。难懂的经济学理论已够用为原则,以掌握经济学思维方法为目标。
3.2 教材的内容结构
高职经济学教材的内容选择要区别于本科的学科体系,突出知识、技能与社会经济的联系,教材结构上体现宽基础,把主要的经济学基本理论原理介绍清楚,教材内容上要体现实用性,一是要突出经济学理论与现实生活中的经济活动的联系;二是要把握经济学与后续课程的关系,为以后的专业课打好基础,使教材成为构建教学目标的载体。针对不同专业教材内容的选取有所不同,例如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教材在经济周期、开放经济等内容要适当增加,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教材,在供给、需求、市场理论方面有所侧重,对于电算会计专业的教材要在成本理论方面增加篇幅。三是在经济理论的表述上,尽量少用的代数表达方法,多用图形和列表的方法表达。
3.3 教材的过程结构
首先,教材的过程结构设计要围绕学生的学习兴趣展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职学生入学分数低,学习兴趣不浓,教材案例、内容要围绕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出发,通过设趣、激趣、诱趣和扩趣等过程,提高教材的可读性。其次,教材的过程结构设计要体现能力形成的过程。在经济学的理论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习得、转化、巩固、迁移和应用几个阶段,教材的编写要遵循“知识-实践模式-独立操作-形成技能”的发展模式。知识以够用、兼顾后续课程为原则,通过多种形式的复习思考题、实训练习等模块提高实践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完成案例的分析,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思考,以期达到独立运用所学经济学理论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对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实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再次,教材的过程结构设计要体现实用性。高职教育以任务驱动为教学主线,以工学结合模式为目标已成为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经济学教材应该编写任务驱动、模块化的新颖教材,以适应这种新变化。
摘要:作为“社会科学皇冠上最为璀璨的明珠”的经济学教材汗牛充栋,高等职业教育经济学教材尽管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但是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能很好的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的要求,通过经济学课程的分析,探讨高职经济学教材由学科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途径。
关键词:经济学,学科体系,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梁玉凤.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及教学模式改革[J].北方经贸,2005,(12).
[2]邓泽民,侯金柱.职业教育教材的功能、特征与结构[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经济学教育教学体系 篇9
一、本科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意义
经济学专业被视为经济学科的基础专业, 其内容丰富、门类繁多。原有的本科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某些方面已不适应培养面向市场的高层次经济学人才的需要, 因此, 对本科经济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1. 有利于教学观念的创新。
为了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的经济学专业应用与创新型人才, 就必须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树立新的人才质量观,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树立新的教学观。积极运用主体教学原则, 通过设疑、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开展灵活多样的启发式教学;注重发散性思维训练,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个经济问题。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和质疑, 可以逐渐地检视、修正自己陈旧的教学观, 主动、自觉探索新的教学观, 从而有利于教学观念的创新[2]。
2. 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教学观念的不断创新, 教师善于使用友善的微笑和热情的鼓励来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 促使学生的心理经常处于一种追求创新的状态。同时, 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通过声音、图像等多种表现形式, 使学生对经济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 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通过加强经济学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 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经济问题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 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本课经济学专业培养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理论, 熟悉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 熟练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 知识面宽, 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渗透的初步能力, 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市场开发工作, 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人才培养以专业课程的教授与学习为途径、载体, 专业课程设置的内容、方向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方向, 因此, 必须对原有的经济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科学、合理地设置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推动课程体系的优化, 以此满足经济学专业培养目标适应市场的需要。
二、本科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科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 课程设置单一。
本科经济学专业除公共课外, 所开专业课程有政治经济学、资本论选读、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国近代经济史、经济学说史、世界经济概论、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市场经济学等课程, 都是围绕经济学专业这一狭窄的专业而设置, 大多数课程与经济学紧密关联与其他学科联系甚少, 这样的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 视野狭窄, 不能适应多变的信息化时代要求;这样的课程体系也忽视了学生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 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2. 重视理论课教育而忽视实践课教育。
本科经济专业是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 所以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偏向于理论经济学, 宏观经济类课程开得较多, 课时量较大, 学生具有深厚的理论经济学功底, 具有较强分析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在教学中都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实践教学在本科经济学专业中的重要地位。这使得目前经济学专业本科教育中实践教学是个薄弱环节。实践教学是学生认知社会、熟悉职场环境、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3]。因此, 本科经济专业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应突出实践, 强化应用, 使学生通过四年的系统学习, 能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提升应用型人才就业的市场竞争力。
3.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比较落后。
本科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最常采用的方式是课堂讲授式, 即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单一, 主要目标是完成教学大纲和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 大量存在照本宣科、信息量少, 不注重启发学生思考、不注重师生交流“满堂灌”的现象, 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 必然造成事倍功半, 教学效果不佳。同时普遍存在的教学手段仍然是“粉笔+黑板”, 教学手段、技术、设备和环境普遍比较落后, 教室功能不齐全, 电脑化、网络化在教学中应用程度较低, 导致课堂效率比较低下[4]。
4. 教学内容比较陈旧且深度不够。
本科经济学专业教学中采用书本中的理论大多是过去西方流行的经济学理论, 西方近几年来在经济学的研究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产生了一些新的经济学理论, 由于我们的教师了解的比较少, 导致学生不能及时了解到经济学专业国际学术前沿的新知识。经济学专业基础课内容和深度的要求和国外的经济学教育差距很大。美国大学本科经济学专业的西方经济学课程一般开设到高级层次, 匈牙利本科经济学专业和西方经济学课程一般开设初级和中级两个层次, 而我国很多高校一般只开设到初级层次, 开设到中级层次的高校就很少, 导致学生经济理论功底不扎实。
三、本科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对策
本科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是经济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 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因此, 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本科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
1. 课程设置多元化。
本科经济学专业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是通过富有创新的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来实现。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是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三大模块构成, 这三大模块课程在突出经济理论厚后的基础上, 同时也强调课程体系的基础性、兼容性、交叉性, 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 既增强了经济学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也符合当今社会对应用型经济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和不确定性的要求。
2. 重视理论课教育, 加强实践课的教学。
本科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重视理论经济学的教育, 学生具有深厚的理论经济学功底, 具有较强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实践教学课程的课时太少或只是流于形式。实践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拓宽知识、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5]。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 使得学生对相关的经济理论知识难以贯通, 难以适应多变的社会工作。针对目前的现状, 通过社会调查、专业实习、课程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多种渠道, 加大实践课程的教学, 完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 使学生增强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的知识向能力转化, 最终实现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3. 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本科经济学专业开设的课程理论性比较强, “一支笔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经济理论的积极性, 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集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等媒体为一体, 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 它可以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 创设了形象逼真的教学环境、声像同步的教学情景、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经济理论的兴趣。同时,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使教学内容化繁为简, 变难为易, 而且能够弥补教材里某些课程内容过于简单的缺陷, 增加课堂容量,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4. 不断更新和深化教学内容。
本科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要求学生具有深厚的理论经济学功底, 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不断进行更新与深化, 大力引进国外经济学科的先进课程与科研成果, 积极吸收国外经济学科的最新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同时要增加经济学专业特别是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课时, 深化西方经济学课程开设的层次, 尽可能使西方经济学课程开设到高级层次, 这样才能有效保证学生具有深厚、扎实的理论经济学功底, 满足未来一定时期内社会对经济专业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摘要:为适应社会发展对经济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 要不断改革与优化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是经济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 也是培养经济学专业特色人才的关键。本文分析了本科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意义, 探讨了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科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李舟.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J].广西工学院学报, 2006, (s1) :74-76.
[2]刘尧.创新人才培养需要转变的教学观念[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01) :45-47.
[3]龚三乐.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置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22) :95-97.
[4]于春荣.关于普通高校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J].长春大学学报, 2006, (03) :94-96.
经济学教育教学体系 篇10
实践课程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专业的重要途径, 专业实践课程对促进大学生能力全面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也会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从而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格。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需要在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上, 有目的的进行实践教学的倾斜。实践课程是理论教学的组成部分和延伸, 本文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浅析, 为构建本科应用型经贸人才提出一些建议。
2 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
课程体系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各种课程类型及具体科目的组织、搭配所形成的合理关系与恰当比例, 是由各类课程构成的、有机的、完整的统一体。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骨干课程。基础课程传统上以理论教学为主。各大经贸院校越来越重视实践课程在课程设置中的地位, 实践中, 各大专业院校在本科国贸专业的实践体系上, 除理论教学外, 一般设置相应的实践课程。
2.1 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
按照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 国贸学生的人才培养规格, 在实践能力上, 必须能够独立完成国际交易与操作。从理论教学设置上, 各大院校一般会设置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物运输、外贸单证实务、国际结算、国际货运代理、对外经贸函电, 国际市场营销等专业骨干课程。从专业技能培养上, 国贸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理论教学外, 也应该受到实践能力的锻炼。
从人才培养规格和实务的要求, 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课程体系上, 应该满足国际贸易实务中的交易技能要求, 结合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教学的几年实践中, 本人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教学中, 必须要包含国际贸易单证制作实践课程、国际结算实践课程, 国际货运代理实践课程, 外经贸英语函电实践课程, 国际市场营销实践课程, 进出口仿真实践课程。这些实践课程, 基本满足学生对于交易的认识与技能要求, 这是国际贸易的基本技能。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构建了进出口仿真实验室和国际货运实验室, 也满足了进出口仿真这门特色专业课程。
课时设置上, 按照教育部门的要求,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实践课程必须要达到三分之一。上述核心专业课程, 每门课时量一般在16课时至32课时之间。这个课时量, 基本满足上述实践教学的需要。国际贸易课程内容繁杂, 特别是单证制作课程, 知识广而精, 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 课内实践时间不宜少于16课时, 专门实践课程不宜少于24课时。从各大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来看, 这个课时量已经成为各大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课程体系课时安排的标准课时量, 既满足了需求, 也体现了科学和合理性。
2.2 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课程大纲
实践课程大纲是实践课程体系的总纲领, 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 是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实践性教学材料。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课程体系的开展必须紧密按照课程大纲进行。各大高校的国贸实践课程大纲必须要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大纲也是教师在教学课程中的对于教学目标与方法的重要指导文件。国贸实践课程大纲, 一般要包括课程基本要求, 实验课程目的与要求, 主要仪器设备, 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 考核与报告, 实验项目设置与内容, 教材及实验指导书名称, 课时与学分等。目前, 各大高校国贸专业在实践课程体系中, 一般在电脑机房, 通过操作模拟软件或者操作软件完成。这个趋势对于实践课程大纲又突显各大高校在大纲设置上, 必须要体现本校的硬软件特点, 特别是实践实训软件的内容与流程。从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来看, 各门课程实践内容差别甚大, 一般由专业教师, 按照人才培养规格, 按照实践技能模块和实践教材, 编制课程大纲, 满足应用型技能的培养人才。
3 国际结算的实践课程内容
国贸的实践课程内容是实践课程体系最重要的内容, 直接关系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水平, 它也体现了一个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从现实来看, 各大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实践课程内容总体上差异并不大, 但也存在鲜明差别。重点大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现国际经贸领域的分析与写作。而高职高专的国贸专业, 则偏向于实务与结算单证的操作上。应用型本科, 在理论特长与实务操作上, 恰恰需要做到平衡, 既满足现代经贸知识的要求, 也满足应用型培养的需要。从这几年专业教师的教学经历与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国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反馈来看, 本人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实践课程体系, 必须包含5大板块的内容。
3.1 国际贸易实务实践课程
国际贸易实务实践课程, 是国贸专业《国际贸易实务》理论课程中的课内实践部分。这个理论课程是全国国贸专业学生的骨干课程, 往往针对大学一年级学生。这个课程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进行实践教学, 内容包含国际贸易术语、国际贸易合同的草拟、国际货物运输、国际结算方式、国际货物运输保险等范畴, 目的是给予学生专业认知。
3.2 国际结算实践课程
国际结算课程体系, 是本科实践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主要内容模块包括国际结算体系, 国际结算方式和国际结算工具。课程模块中的重点内容包括信用证审核与翻译, 票据制作, 汇款与托收, 国际结算案例分析。其中信用证和票据是国际结算理论与实践课程的重要内容, 也是难点。实践环节的教学要求是, 学生根据国际贸易合同或者信用证制作票据, 以制作汇票为主。通过案例分析能够明确票据行为主体的出票、背书、转让、提示、付款和追索等一系列的票据行为。信用证实践内容主要包括信用证当事人、交易流程、开证申请、信用证审核和信用证条款翻译等, 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信用证专门术语的翻译, 审核和修改。
3.3 国际货运代理实践课程
国际货运代理实践课程是《国际货运代理实务》理论教学的延伸。在实践课程内容上, 主要包括国际货物运输案例分析, 集装箱运输流程, 租船流程, 海运提单、空运单和货运单证的制作等。
3.4 外贸单证制作实践课程
外贸单证课程是国贸专业的重要课程, 包含理论与实践部分。外贸单证实践也是国际贸易象征性交易的要求, 外贸单证制作实践课程, 对于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涉及到信用证, 商业发票、空运单, 提单、装箱单、原产地证等一系列外贸单证, 是国贸应用技能的重要体现。这一环节中, 信用证和海运提单的制作是重点和难点。
3.5 外经贸英语函电实践课程
外经贸英语函电实践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业务课程之一, 是一门将英语与外贸业务相结合的课程。实践课程内容包括外贸实务中各种英文业务函件, 电传和传真以及其它方式的写作格式, 贸易术语和各种不同的表达方法, 商贸谈判的询盘、还盘与达成交易, 使学生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 能够掌握对外贸易业务中常用的基本术语及表达技能, 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外贸业务工作能力。
4 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课程的问题
4.1 实践教学手段单一
从各大院校的国贸实践实践教学设施来看, 目前, 国贸的实践教学依然以实验室机房模拟为主, 通过实训软件对于国际贸易流程、外贸单证制作、货运与银行结算等环节来模拟国贸实务知识。这种模拟实践教学目前已经成为主流, 但与真实的贸易背景下的实践差别甚大。学生能够掌握在计算机软件设置下的一系列教学实践, 但缺乏贸易演练的情景感受, 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还有差距。
4.2 双语教学的比重有待提高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一门复合型的学科。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 内容包括国际贸易惯例、法律、交易流程、货运、单证、银行结算等。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上, 上述课程都适合开展双语教学, 在实践环节, 可以创造性的安排双语实践, 从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技能。
5 完善国际结算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议
5.1 密切结合理论教学, 完善实践教学的顶层设计
当前国贸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必须要紧密结合理论教学, 各院系可以根据自身要求和行业要求, 科学制定教学大纲, 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实践内容偏重于国际货运、国际结算、单证和函电的掌握, 辅与市场营销和实务知识, 构建全面, 又有侧重的实践教学内容。
5.2 创新人才培养, 做中学
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大力建设大型企业集团、工厂和贸易公司等专业实践教学基地, 创新国际贸易实践教学方式, 可以把实践教学的大量内容和生产实践需要结合起来, 完成国际结算流程、单证制作和货运操作等一系列实践需要。
5.3 加大实践教学力量培养, 创新教师培训方式
国际贸易类的专业学科要求教师真正具备实践操作能力。因此, 要改善国际结算实践教学的效果, 必须提高相关教师的教学能力, 特别是要培养有贸易经验和熟练掌握外语能力的青年教师。通过顶岗实践和外语培训, 把双语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 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格。
6 结语
国贸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关系到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成效。当前, 各大院校相当重视国贸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构建。国贸实践课程体系的探讨还有待各大院校根据地区和校情等因素进行建立, 从这个意义上讲, 国贸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 将为国贸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撑。
摘要:随着经贸发展, 国际贸易行业对于国贸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一般配套实践教学, 通过针对国际贸易教学实践, 结合目前应用型人才教育的目标, 浅析国贸实践课程体系的课时安排、指导大纲和内容, 并对教学中存在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优化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践,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杨娟.浅谈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 2008, (5) .
[2]李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子商务, 2013, (24) :129-129.
[3]王芳.基于POCIB项目的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6, 29 (1) :152-153.
[4]周自阳.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实践改革探索[J].湘潮月刊, 2012, (5) .
[5]申秀清.国际贸易单证实务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08, (1) :26-28.
[6]郭金刚, 师国敏.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探索, 2010, (5) :62-63.
经济学教育教学体系 篇11
本课是第八单元的起始课,应注意单元知识的整合,本课侧重于讲述二战之后的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本课设计试图以材料的呈现整合教材,结合当今政治经济的趋势,学生自主活动,探究美国在战后初期是如何凭借其经济实力和政治强权主导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从而确立其经济霸主地位的。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不同经济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作用,形成正确的国际关系意识和洞察力。
【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美国与苏联国旗,师:战后世界呈现那两大经济体系?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简洁直观的让学生进入本课学习《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案例一:
一、布雷顿森林会议
背景:展示1941年美国的“怀特计划”和英国的“凯恩斯计划”,师:美国和英国都想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到底鹿死谁手呢?设置问题情境,学生阅读以下材料,思考讨论,得出结论。材料一:展示英国伦敦圣保罗大教堂在二战中被炸毁的图片,配以文字说明(二战中,英国有1/4的财富毁于战火之中,战争期间出口贸易减少近70%。法国1944年,工业生产总指数只相当于1938年得40%。德国1946年工业产量为1937年的34%。材料二:结合书中【历史纵横】,强调美国已跃升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材料三: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前的20多年中,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各国货币争相贬值,动荡不定,国际贸易呈现出一种无政府状态。20世纪30年代世纪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盟主地位,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国际黄金储备的巨大实力而空前巩固,这就使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支柱的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可能。教师:从以上三则材料中,二战之后的英国和美国,用时下流行的PK说法,你认为谁占得上风?教师引导学生去阅读材料,找出其中的关键词,培养其分析史料,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主动探究,得出材料中透露的历史信息:必要性:二战后,需要建议一个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的稳定的机制;可能性: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而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有能力建议以自己为主导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教师总结:经济实力是外交活动的基础,决定了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美国最终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1944年在布雷顿森林召开了以怀特计划为蓝本的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案例二:
二、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
根据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协定,先后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这里,设计了一个课内活动。学生分为两个小组,搜集资料,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设计成台词,推荐学生代表进行表演。生甲:我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发言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946年3月正式成立。1947年3月1日开始工作,1947年11月15日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总部设在华盛顿。2001年9月10日,我们向阿根廷政府提供了2.4亿美元的新贷款,用于加强阿根廷央行的外汇储备和充实阿根廷政府的财政。而阿根廷将继续执行其比索与美元等值汇率政策,所借款项也必须在5年内清还。IMF的议事规则执行加权投票表决制。投票权由两部分组成,每个成员国都有250票基本投票权,以及根据各国所缴份额所得到的加权投票权。加权投票权与各国所缴份额成正比,美国是IMF的最大股东,具有17.4%的份额,IMF重大议题都需要85%的通过率,因此美国享有实际否决权。生乙:我是世界银行(WB)的发言人,世界银行成立于1945年12月27日,1946年6月开始营业,总部也在华盛顿。初期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现在的主要帮助对象是发展中国家。2009年,世界银行同中国政府签署文件,向汶川地震恢复与重建贷款项目提供7.1亿美元的贷款。世界银行的重要事项都需会员国投票决定,投票权的大小与会员国认购的股本成正比,美国认购的股份最多,占总投票数的17.37%,对世界银行事务与重要贷款项目的决定起着重要作用。师:通过两位同学的阐述,这两大机构(IMF和WB)的宗旨是什么?哪个国家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是如何做到的?这体现了什么特点?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两大支柱,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正如美国财政部长所言,“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
【教学反思】
“历史是一门既包括描述也包括解释的学科。”运用史料解释历史、还原历史现场、进而理解历史成为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亮点之一,也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必由途径。这课是现代史的范畴,材料很多,搜集方法也很多,可以来自网络、图书馆、调查研究,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可以是图片、视频、重大新闻、时政要点等等。在选取和运用材料时,就存在一个取舍问题。如何利用材料清晰反映与教材有关的历史事实,完成课堂的教学目标,这是一个关键。本课我选择了一些直观的图表,图片,再配以文字说明,并且积极运用书本已有的资料,如【资料回放】和【历史纵横】的内容,对教材进行适当补充。材料呈现不在于多少,关键是能贴近学生,培养学生运用材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济学教育教学体系 篇12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实习,实践能力
根据全日制高等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简称国贸专业) 四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要求, 国贸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以实践能力为主, 具有较高英语水平和沟通能力, 熟练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及技能, 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法律与惯例, 能为外贸、外资、外经、外事等各类企事业单位服务的多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随着中国外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外贸进出口经营权的不断放开, 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的快速发展, 培养更多思想好、外语强、理论懂、业务通、后劲足的高素质国贸专业人才, 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外贸市场的低迷, 以及各高校国贸专业人才的供给的增加, 目前人才市场出现“买方市场”, 其结果之一就是用人单位对国贸专业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出更高甚至更苛刻的要求。例如, 多数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要求应聘者不仅具有较好的经济理论基础和完备的专业知识结构, 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工作适应能力。即不仅要求毕业生是复合型人才, 且必须是专业型和实用型人才。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实习存在的问题
(一) 对教学实习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 很多高校强调理论的学习, 忽视教学实习, 甚至有的高校认为教学实习并非教育培养的重点, 只是口头上强调实习, 无论从课程设置师资力量还是经费的投入, 都缺乏实质性的内容, 缺乏配套的实习基地。例如, 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商务函电、国际贸易单证制作等课程均需要大量的实习课时与实习基地, 但大多数高校均强调理论的学习, 缺乏相应的实习与实践基地, 导致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只停留在表面, 一知半解, 未能深层次掌握。
(二) 教学实习的课时比重不足,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教学实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确保教学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国贸专业是一个突出实践性、操作性的专业,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教学实习尚未实行,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的机会有限, 公共课与理论课占据了大量的课时。此外, 开设的课程顺序不符合科学规律,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衔接性较差, 各学期的课程安排不衔接, 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安排相互脱节。
(三) 教学实习的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在教学实习中起着实习内容设计和实习过程指导的重要作用, 从目前各高校的师资队伍来看, 一线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到学校, 普遍存在理论素质较高, 缺乏实践经验, 缺少外贸企业的实战演练, 客观上造成教师在授课时侧重理论教学, 因此, 教师实践能力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教学实习的实施与效果。
(四) 缺乏校内外实训基地
目前, 很多院校的国贸专业根本缺乏配套的实验室, 即便有, 软件设备也比较陈旧。而校外又普遍缺乏实践教学基地, 由于校外企业涉及商业机密以及学生低效率的工作导致外贸企业接纳学生实习的热情不高, 即便接纳, 也无法涉及企业的核心内容。
二、教学实习方案制定指导原则
国贸专业教学实习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使学生灵活地将所学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与创新素质。在国贸专业教学实习方案的构建过程中, 要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是能力导向原则, 教学实习方案的实践应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第二是系统性原则, 教学实习内容要相互联系, 应具有连贯性、完整性, 切忌零零散散, 使实习内容形成有机的统一整体, 满足社会对国贸专业人才的需求。第三是实效原则, 实习内容需符合专业教学的实际, 方便可行, 便于展开实训内容应对学生今后的工作有较大的价值, 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有切实的帮助;第四是仿真性原则, 教学实习内容要有现实针对性, 能切实反映现实外贸企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 切实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按照专业能力要求构建实习方案体系
国贸专业教学实习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的经贸活动中, 使学生在实习操作过程中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在构建国贸实习方案体系时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 以专业能力结构为依据, 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与就业能力为目标。在“市场导向、能力本位、产学结合”原则的指导下, 按照“德—基—能”的结构要求, 制定国贸专业教学实习方案体系 (见表) 。
“德”, 德育是教育的核心。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专业化程度的增强, 社会对专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国贸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就是让其懂得在外贸业务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 就业后能遵守国际商务中的行业规章制度与道德规范, 恪守职业职责。
“基”, 对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实务知识的训练。基本理论知识不仅包括公共基础理论课, 如计算机应用、外语听说、高等数学等课程, 还包括专业基础课, 如经济学、管理学、贸易学、金融学、统计学等理论的掌握与应运。基本实务知识的实习主要包括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谈判、报检、托运、国际结算、国际商法、商务函电等。
“能”, 一方面指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综合能力与国际市场驾驭能力。实践能力即在外贸业务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各种操作技能的应用能力, 如计算机操作、语言表达、人际沟通等基本技能。综合能力是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 即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整合并应用在实际中能独立分析解决国际贸易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国际市场驾驭能力是对前两种能力的整合运用, 是通过全程素质教育中的各种知识技能的积累、综合、升华而形成的。同时要培养学生“考证”能力, 通过教学实习的实训, 提升学生考证能力, 如CET-6级证、国家计算机水平证书、国际商务职业资格证, 报关员, 报检员、单证员等。
四、建立实习方案实施保障体系
(一) 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修订课程设置体系
要培养高素质的外贸人才, 首先, 要构建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 以计算机网络为手段, 以国际贸易学科为中心, 以商务听说为桥梁, 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为支撑的知识体系。其次, 整合电子商务类课程与国际贸易课程, 调整课程安排顺序, 充实和完善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 突出集中实习环节, 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
(二) 政策支持, 经费保障
满足教学基础设施的完善, 加强实验室建设, 加大对实践基地的投资,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多媒体, 实现模拟系统与实际业务对接。政府应给予相关配套政策, 如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奖励和税费减免等方面的优惠, 使企业在分担责任的同时, 获得应有的经济利益。
(三)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
与外贸企业建立常态的合作机制, 不断创新“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发挥自身优势, 提供场地、生产等, 吸引企业进入校园, 企业提供产品运作平台, 设立职工培训基地, 通过校企合作, 获取真实的外贸数据, 开办真实的外贸公司, 包括办公环境、岗位设置、业务考核、业绩激励等与实际外贸公司制度完全一致。通过校企合作, 整合校企双方资源, 形成校企优势互补的资源共享机制。
(四) 搭建实践教学型的师资队伍
高素质、高质量的教师指导是提高学生实习质量的重要保证。各院校根据自身条件, 培养教师的实践工作经验, 为教师提供便利条件, 鼓励教师深入企业, 充实实践经验。另一方面, 拓宽人才引进渠道, 聘请长期从事国际贸易业务的专业人员以及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优秀企业家兼任教学实习指导人员, 辅导、协助教师开展教学实习, 弥补国贸教学实习中“双师型”教师的不足。
参考文献
[1]吴建功.试论国际贸易实训内容体系的建构[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2011 (1) .
[2]杨涵音, 隋俊.民办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13 (2) .
[3]夏励嘉.毕业实习难的原因及破解对策[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0 (1) .
[4]刘学华, 石常军, 范晓军.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方式比较及剧本式实习模式的建立[J].中国西部科技, 2009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