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权益保障论文

2024-09-17

民工权益保障论文(精选12篇)

民工权益保障论文 篇1

近年来, 随着私营经济的迅速发展, 私营企业劳资双方矛盾越来越突出, 保障民工权益, 缓解劳资双方关系成为企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民工抱团”是发生在民工群体的一个新现象, 现阶段“抱团”成为劳方保障自身权益的有效手段, 但也存在不足。

一、民工权益缺失现状及原因

1. 民工权益缺失现状

(1) 劳动合同签约率低

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明文规定“建立劳动关系, 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但在强资本, 弱劳动格局下, 企业不与工人签订劳动合同的现象普遍存在, 尤其是安全保障措施比较差或对身体有伤害的企业, 企业往往通过不签订劳动合同逃避责任。

(2) 劳动合同不规范, 劳动保障水平低

部分企业与职工签订合同, 但其合同内容存在严重不平等性, 有些合同文本只有企业方有, 劳动方却没有。由于参加社会保险将增加企业社会成本, 很多企业不为职工购买社会保险, 特别是不给外地民工购买社会保险, 他们普遍享受不到养老、医疗、失业和工伤保险。

(3) 劳动时间长、强度大;工资低, 且发放不及时

在目前整个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形势下, 民工普遍没有享受节假日或周末休假, 大部分企业只有在春节期间放一次假, 每天劳动时间达到12小时以上, 从事的是又脏又累甚至对身体有较大伤害的工作。然而他们的付出与报酬远远不成比例, 工资水平普遍很低, 没有达到城市最低收入水平线。很多企业主在给工人算薪酬的时候, 存在很大主观随意性, 在旺季工人加班每天工作达16小时以上时, 薪酬就不按原先的算法, 民工们被迫接受“加班不加薪, 不加班要扣薪”的事实。当然在这么恶劣情况下, 如果能及时领到工资是民工们最开心的事, 很多企业主以各种理由拖欠工资, 或者采取用产品抵工资等手段不发或少发工资。

2. 民工权益缺失原因

(1) 劳动力相对过剩是根本原因

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工人, 农村剩余劳动力, 大学毕业生等纷纷进入城市, 城市就业形势严峻, 劳动力市场总体上出现供给过剩, 这与相对短缺的资本之间形成强烈反差, 成为强资本弱劳动格局形成的基础。由于劳动力数量多, 也给民工之间的合作造成较大难度, 民工之间在劳动力市场上陷入囚徒困境, 出现你不做, 有的是人会来做的局面, 民工被迫接受现实。

(2) 现有法律不健全, 法律执行力不强, 政府监管不到位

目前我国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外, 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备的劳动法律法规体系, 劳动立法层次低。与此同时, 政府对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监管不到位, 劳动执法效率低。由于我国对各级政府的考核是以经济增长指标为重点, 另外在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上, 对企业税收存在较大依赖, 因此地方政府在执法上倾向私营企业主一方, 对其侵权行为有意无意的有所忽视。

(3) 工会作用缺失

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但是, 现阶段我国私营企业普遍没有工会组织, 部分企业建立了工会, 但也仅是形式上的存在, 这种工会是自上而下建立的, 其领导人也直接由企业主任命, 其个人利益受企业主控制, 因此从其诞生开始就不是为工人服务的。

二、“民工抱团”现象分析

“民工抱团”现象是指基本上由外地来的, 以亲缘、地缘、血缘为纽带集聚一个车间或一个企业的某一局部工作的基层工作人员, 他们通常由该局部的正式领导人牵头一起工作, 具有很强组织性。在单个民工无力与企业进行谈判, 现有官方工会又无法真正代表他们利益的背景下, “民工抱团”成为他们的自然选择, “抱团”加强了民工与资方的抗衡力量, 成为与资方谈判的原始组织。

1. 民工抱团组织特点

(1) 以地缘为主要联系纽带, 企业车间主任或生产负责的外地人成为群体领导

在企业主招工过程中, 车间主任直接担任招工负责人, 他们一般选择直接回乡招人, 而且大部分是亲戚朋友, 因此车间工人地域趋同, 且听命于这位招他们进来的车间主任。

(2) 这种自下而上抱团形成的自组织, 具有很强组织性, 能真正代表民工利益, 民工对其认同感强

困苦的实践体验和不断的重复博弈, 让民工们逐步意识集体行动的重要性。在维护自身权益的过程中, 农民工意识到, 个人行动, 解决不了他们的维权问题, 必须组织起来, 集体行动才能使自身利益最大化, 才能加强自己的谈判力, 实现维权目标。比如, 他们会选择集体离开该企业等, 对资方行为进行约束。同时, 他们离开家乡, 生活在城市的边缘, 同在一个地方的老乡成为依靠和信任的唯一可能, 因此他们对组织有着强烈的渴望, 组织认同感极强。

(3) 由单个企业民工抱团走向行业、区域民工抱团

现阶段, 单个企业车间民工抱团组织, 由于生活和民工们在不同企业间流动的过程中, 逐步结识更多的老乡, 开始走向行业内民工抱团和区域内民工抱团, 以期形成更大的谈判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实现群体利益最大化。

2. 民工抱团组织的局限性

(1) 组织成员层次低, 维权成本承受力弱, 维权方式被动, 对个别民工权益保障缺乏

民工抱团组织成员包括群体领导人主要由农村剩余劳动力构成, 文化层次低, 家庭经济基础差, 他们有很强吃苦耐劳精神, 不是到了迫不得已不会与企业主进行谈判。当遭遇侵权时, 由于缺乏社会资源, 以及不愿承担维权可能产生的成本, 有时会选择放弃维权。目前民工抱团组织只是在群体共同工作环境、工作待遇方面与企业主协商时加强了谈判力, 一般选择群体性离开作为条件换取一定的权益, 维权方式被动。而且, 这种维权还局限于群体性问题, 群体中少数人遇到的或个案情况将被忽视。

(2) 维权过程中, 容易引发群体非理性劳资对立事件, 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因素

由于不愿支付依法维权途径可能涉及的律师费用等成本, 以及对依法维权的茫然, 民工抱团组织在维权过程中经常出现群体非理性事件, 在群体领导的组织下通过砸企业设备, 对企业主进行人身攻击等方式来消极维权。民工群体中流传“不让我活, 你也别想活;我一个赤脚的, 还怕你穿鞋的”这样的话。由于政府部门对这些组织缺乏管理, 这些群体容易黑社会化, 对地方社会稳定带来很大程度的不良影响。

三、对民工权益保障的建议

发达国家在经过了数百年的劳资摩擦后, 终于认识到调节、控制劳资双方之间关系和劳资双方之间有关收入、管理权谈判的一系列协定、准则和规则是现代社会的中心制度。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 劳资双方关系的有效协调机制尚未形成, 民工维权困难, 以下是本人对现阶段解决民工权益保障问题的几点建议。

1. 政府将民工抱团组织正规化, 地方工会领导或成员应当由民工抱团组织领导人担任, 让工会真正成为民工们的工会

在社会各阶层的博弈当中, 一个阶层, 尤其是弱势阶层, 只有组成真正代表自己利益的团体, 才能以组织的力量有效地维护自己的权利。目前各地方工会组织, 被视为政府部门, 其领导主要由政府部门任命, 这样工会无法尽到其应用的责任。民工抱团组织正规化, 并让其领导人成为工会领导后, 增强了民工群体的话语权, 为民工群体增加了一定的社会资源, 为民工维权创造有利条件。同时, 将民工抱团组织进行登记, 正规化后, 每年给予一定的活动经费, 也增强了民工维权成本承受力, 可以避免消极维权事件的发生。

2. 开辟民工维权平台, 如开辟民工维权热线、网络平台, 组建民工维权律师队伍等

对于不善待民工的企业进行公布, 有不良口碑的企业在今后的招工过程中将面临较大难度。由政府出面组建专门义务民工维权律师队伍, 利用社会资源关注民工权益。

3. 发挥行业协会与行业工会作用, 建立以集体谈判为基础的劳资合作机制

各行业情况千差万别, 劳资间的许多具体问题只有通过双方协商解决。一方面建立分行业工会, 增强工会的独立性, 强化其维权功能, 行业工会组织代表劳方与资方谈判;另一方面, 发挥行业协会对行业内企业行为的约束作用, 行业协会作为资方组织, 代表资方出面谈判。通过建立定期或不定期谈判机制, 来及时通报行业企业情况, 工人工作状况, 并及时进行调整。

4. 建立健全劳动关系法律体系

企业劳资关系的法制建设在某种程度上是实现企业劳资关系规范化、市场化、契约化和法制化的一项基础工程。目前我国劳动关系法律体系还不健全, 滞后于市场经济企业劳资关系发展的需要, 且已有立法缺乏可操作性, 监督部门和机制空缺。应尽早完善《劳动法》及配套法规, 如《集体谈判法》、《劳动仲裁法》、《劳动监察法》、《最低工资法》、《就业促进法》等, 切实保障劳动者权益。同时加强对相关法律的宣传, 强化对法律法规的执行监督, 各级劳动监察机关和司法部门应严格执法。

5. 政府必须介入, 加强对企业的监管

在以雇主为主导的市场组织结构中, 劳资双方力量不均衡, 因此, 必须由非市场因素, 最佳选择就是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目标的政府来发挥制衡作用。除制定相关法律外, 政府相关部门要以保障民工权益为职责, 主动监督企业, 把企业不合理对待员工消除于萌芽状态, 主动服务于广大民工, 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等待问题的出现。可根据本地私营企业发展状况, 加大监察力度, 组建兼职巡查队伍, 定期不定期的对企业进行巡查, 及时化解劳资矛盾。

摘要:近年来, 劳资双方矛盾越来越突出, 民工维权成为社会焦点问题, 本文在分析民工权益缺失现状及原因基础上, 重点分析了现阶段民工通过抱团进行维权现象, 并对民工权益维护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民工抱团,劳动合同,民工权益

参考文献

[1]万弋芳谢海东:非公有制企业和谐型劳资关系的实现机制与调节措施[J].商场现代化, 2009, 7:15-16

[2]杨萍:我国私营企业劳资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4:203-205

[3]尹焕三:资方主导劳动市场背景下民营企业劳资关系透析[J].山东社会科学, 2009, 7:92-96

民工权益保障论文 篇2

致:**********************

我方已与你公司签订的****************************分包合同,我公司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向你公司就民工权益保障工作做如下承诺:

1、我公司将成立由公司法人及委托代理人、施工队长组成的民工权益保障部门;

2、我公司承诺认真履行职责,保证按照市政府令及项目部要求,按月足额支付参加劳务作业的农民工工资,决不拖欠。做好本公司在本项目的民工用工和管理工作,将工资发放到民工本人,安排好民工的生活,做好民工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发放劳保和安全用品。

3、我公司承诺将按你公司要求按时如实填报有关民工权益保障资料。如果我公司违反承诺,则同意你公司先支付民工工资部分,待我方发放民工工资完毕并提供相关凭证后再支付进度款的余额,同时你公司有权收取我方欠薪款项30%的违约金。

4、我方承诺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任何争议、纠纷均通过协商或正常途径解决。任何情况下,我公司不组织、策划、指挥、指使、默许工人(含雇人)、供应商向有关部门投诉、控告、检举或聚集闹事、静坐、围攻等,并应积极预防、阻止上述情况发生。

5、一旦出现因我司原因严重拖欠民工民资,导致民工以聚集的方式或爬高威胁等极端方式讨要工资或报酬事件或向有关部门投诉、控告、检举的,每发生一次,我公司向你公司支付违约金5万元或5000元/人/次;如受到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曝光或政府有关主管部门通报批评的,每发生一次,我司向你公司支付违约金5万元;同时我司同意由你公司直接代为支付民工工资,并在下期工程款中扣除,且贵司有权直接减少我司的承包范围直至解除合同,我司无权向贵司提出任何补偿或赔偿要求。

6、如上述3、4、5情况同时存在的,我司须分别向你公司支付违约金。

承诺人:(企业盖章)

法定代表人或其委托代理人:(签字或盖章)

保障农民工权益制度创新的特点 篇3

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我国的经济与社会结构属于二元型结构,在广大的农村,有限的土地难以容纳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由于农村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上又极度匮乏,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无法形成现实生产力,因此他们需要寻找出路;城镇则相反,资本、技术和管理资源丰富,经济扩张潜力巨大,而劳动力则相对短缺。从生产要素集聚的一般规律来看,当然是向大中城市或新的增长极集聚,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属于二者兼而有之。让农村富余劳动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先流动起来,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保障农民权益的基点,更是保障农民工权益的起点。

长期的二元分治,形成了人们的固定思维模式,实践中也形成了相对稳固的管理模式,这些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流动极为不利。随着农民工在城镇从业时间的延长和从业范围的扩大,他们在城镇从业所遇到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首先暴露的问题是欠薪问题。为了保障农民工能及时拿到应得报酬,政府也建立了一些相应的制度,比如建设项目开工之前,必须保证工资支付,并设立专用账户管理,还实行欠薪黑名单制度等。其次是社会保障问题。伴随着第一代农民工的成长,他们陆续结婚生育,子女教育问题逐步提上了日程,二元教育体制的藩篱逐步破除,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制度创新逐步逼近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落户城镇、乃至同等国民待遇。虽然每前进一步,难度就会增加一分,但是我们坚信只要不停步,终会达到目标。

自下而上,上下结合

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的创设,与其说执行国家政策,不如说是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在我国农民工群体形成时间比较长、集聚比较多的深圳、浙江等地,在2002年就出台了保障农民工权益的制度。如深圳受理的劳动争议中,七成的劳资纠纷都是因拖欠农民工工资引起的,高发区集中在工程施工队和民营企业。

针对这种情况,在2003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与服务工作的通知》之后,全国范围内保障农民工权益的制度创设出现了一个小高潮:2003年3月,《河南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开始实施;2003年3月,成都市制定实施《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综合社会保险暂行办法》;2003年4月,福州市作出规定,农民进城务工“零收费”;2003年4月,《山东省建筑劳务管理办法(试行)》出台,对农民工工资、劳动安全等作出了明确规定;2003年5月,江苏、广西宣布取消农村户口,实行新的户籍管理制度;2003年5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要求地(市)级以上城市,1个月内开通“12333”劳动保障公益服务专用电话,面向社会提供政策解答、信息咨询和有关查询。一系列保障农民工权益的制度、条例纷纷出台,这充分体现了上下结合的政策威力。一个保障农民工权益的“防护网”初步形成。

各自为政,逐步规范

在缺乏全国统一的保障农民工权益的制度体系,以及全国普遍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的情况下,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政策实践,往往是各自为政。一般来说,农民工输出集中地,保护农民工权益的呼声较高,政策实践与政府履责紧紧跟随农民工遇到的实际问题;而农民工输入集中地,面对农民工维权问题,则睁只眼闭只眼,推诿扯皮,只有劳资冲突引发社会稳定、形成突发性事件,出了人命、上升为刑事案件,或者出现了“民工荒”,影响到地方经济发展了,才会想起来应该保护农民工权益。农民工的输出、输入地在保护农民工权益的问题上,出现了不同的想法,他们在地方利益博弈中,往往做出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比如,河南信阳市是劳务输出大市,在维护农民工权益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决心。信阳市有182万外出务工人员,他们在全市214个乡镇全部建立了农民工工会联合会,在河南省外设立了209个派出机构和60多个农民工维权中心。实践证明,凡设立维权中心的地方,一般不再出现新的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历史旧账清讨成效也很显著。

又如,珠三角地区从2006年1月1日起,农民工养老保险缴费由个人和企业双方承担,个人缴费8%,企业缴费8%。农民工参保满一年,退保则退回缴费的11%。如果不够一年,只能退回自己缴纳的8%。其结果是每到春节前夕,这些地方就会出现农民工“退保潮”。这样一来,企业缴纳的养老保险金就会成为当地社保资金库里的财富,农民工则不能直接受益。此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也曾进行过相关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0%~30%的进城务工农民在一个单位工作满3年。养老保险金不能随农民工的转移就业而随之异地接续,显然是保护了地方利益,损害了农民工的利益。后来退保比例有了进一步提高,直到2010年1月1日国家出台并开始实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才解决了这种利益博弈,这对千千万万外出务工人员来说,无疑是一个喜讯。

典型引路,示范带动

农民工问题在我国是一个新问题。它既不同于国外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也不同于我国改革开放之前农村劳动力的短暂流动,再加上不同地区所遇到的具体情况的差异,这就造成了在农民工维权的初期阶段,各地有不同的做法,形成了不同典型。这些典型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有效推动了保障农民工权益的制度建设。

在全国影响比较大的农民工维权典型,首推信阳的“双向维权模式”。该模式是在农民工输出地(源头)建工会,该工会在务工输入地派驻常驻机构,吸收务工地农民工入会,由农民工输入地属地管理。输出地和输入地两家工会联合互动,双向为农民工维权。从2002年6月到2010年7月,双向维权机制运行8年间,信阳各级工会参与解决农民工欠薪个案2932起,涉及金额2.3亿多元,帮助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9.81万名,帮助农民工签订和补签劳动合同92.8万份,协助处理农民工工伤事故及其他侵权案件1675起。

其他还有许多成功的农民工维权模式。如湖北南漳县探索农民工“流动维权”模式,合肥市法律援助中心在实践中创立独特的为农民工维权讨薪模式等。

各种农民工维权模式,在实践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2008年,广州市司法局召开了24个城市法律援助机构参加的城际间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座谈会,与大庆等5个城市签订了《城际间农民工法律援助异地协作协议》。2009年上半年,泛珠三角九省(区)省际工会组织相互协作,建立泛珠三角地区“省际农民工双向维权工作机制”,签订了省际间农民工维权合作、农民工法律援助联盟、省际间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媒体联盟等六项协议书,全力打造泛珠三角九省(区)工会组织之间维权、法律援助、媒体联动和劳务合作新平台。几乎同时,在郑州市法律援助中心的积极倡议和组织下,全国36个城市的法律援助机构负责人及司法局领导,在《全国城际间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协作郑州协议》上签字。这标志着,今后,外出农民工遇到欠薪和其他法律纠纷可享受与本地相同的法律援助。

作者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民工权益保障论文 篇4

一、民工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

(一) 就业权益保障的缺失

在人才市场上, 民工在与城市工人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许多企业常常指名不要农民工, 即使找到了工作, 在工作安排上也与城市工人区别对待, 就算是同一种工作, 也会同工不同酬。其次, 民工的工作岗位极不稳定, 与企业合同签订率低, 履行率更低。被老板借故“炒鱿鱼”的比比皆是, 由于缺乏真正代表民工利益的团体作后盾, 处于“原子化”状态的民工个体无法通过合法的渠道来伸张和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 生命健康、人格尊严得不到保障

民工们从事的多是高污染、高危险的工作, 自身的忽视加上企业安全生产设施不配套, 近年来, 民工的工伤事故屡见报端。同时, 对民工的歧视意识已经渗透到城市生活的诸多方面。市民习惯于高人一等, 居高临下的用俯视的眼光去看待民工。民工成了“土气”、“粗俗”的代名词, 仿佛是城市生活最不入流的群体。

(三) 教育发展权利被剥夺

我国处于学龄阶段的民工子女有240万到360万之多, 他们中除了一小部分人接受正规教育外, 大部分处于失学或辍学状态。且到现在为止, 民工子弟学校还很难被正式制度所接纳和承认, 一直在非法状态下生存和发展。这种局面长期发展下去, 将会出现“民工的儿子还是民工”的畸形循环。

(四) 社会保障无着落

民工在城市工作, 却不能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险等, 一旦遇到各种风险等, 如疾病风险、工伤风险、事故风险及其他意外生活风险, 只能靠自己去解决, 国家既没有相应的制度安排来提供援助, 也缺乏必要的途径来化解, 这样民工就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

二、民工权益保障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 我国的二元户籍制度

正处在转型加速期的中国社会仍带有明显的二元特征, 劳动力的供过于求使农民工处于弱势地位, 农民工没有城镇户口, 不能平等地享受到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不是城镇职工就不能平等地享受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待遇, 正是这些结构性的制度安排把民工排斥在城市社会保险大门之外, 成为边缘群体。

(二) 法律法规不完善, 执法不力, 劳动监察不到位

这是民工就业权益未能有效维护的重要原因。首先是法律法规不健全, 已实施十年的《劳动法》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已显现出不少缺陷和不适应, 平等的、以人为本的立法理念体现不充分, 强资本、弱劳工趋势日益严重, 劳动者处于弱势, 而对不平等对待职工的雇主或用人单位缺乏应有的处罚规范, 法律自身缺乏惩罚性是其得不到很好执行的重要原因。其次是现有法律法规执行不力, 劳动监管不到位。

(三) 民工自身权益维护意识较差

民工一般把自己定位成“乡下人”, 在城市打工只是权宜之计, 对所受的委屈和不公正待遇逆来顺受, 都不愿把事情闹大。民工对于用人单位和自身参与保持无所谓的态度, 其理由主要有:缴纳保险费减少了现金收入;担心将来社会保障没有保障, 怕失去工作机会而不敢向用人单位争取社会保障权利等。这些落后的意识都不利于民工权益的维护, 需要通过宣传教育来改变。

(四) 企业主追逐利润

损害民工权益的多数案例是民工与企业主的经济纠纷。在企业主一味追逐利润的情况下, 民工们成了赚钱的机器, 而中国的现实国情是劳动力的过分供给, 由此造成民工的工资增长空间小, 再加上少数黑心企业主想方设法拖欠克扣民工工资, 处在劣势地位的民工权益屡屡受损。

三、保障民工合法权益的出路

(一) 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法律保护体系, 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倾斜保护政策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速与政治文明的发展, 对民工群体权益的保障不应仅仅局限在宪法这一根本大法上, 还应当通过各个部门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来真正落实宪法的规定, 使宪法赋予的各项权利得到具体、全面、充分的保障。同时, 针对面临的普遍的现实问题, 相关部门可制定倾斜保护政策, 及时高效地予以解决。

(二)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改革和放开户籍管理制度有利于打破二元结构和城乡劳动力流动。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实行以常住地登记管理户籍制度, 凡是在城镇居住半年以上有固定住址有固定职业和收入来源的本省农村居民可在常住地进行登记管理。坚决取消农民落户城镇增容费或类似收费, 实现城乡人口的自由流动并在市场导向下自主择业。

(三) 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长远目标, 而首先应将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要建立针对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医疗和大病保障制度、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不仅可以为农民工解决实际的困难, 也有助于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之间建立起一个连接的通道, 对于逐渐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 建立和完善政府、企业及工会三方协调机制

要切实保障民工权益, 就要建立解决劳动纠纷的制度框架。三方协调机制的作用原理是保证劳资双方都有强有力的代表机构 (雇主组织和工人组织) 参与社会对话, 通过平等协商相互妥协的过程, 既能保障工人的应有权益, 又能充分考虑雇主的难处。政府在此则充当着劳动关系监督和仲裁者的角色。

(五) 加强农民法律知识培训

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 社会法律意识不断增加, 在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 更要加强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在培训的内容上, 要结合实际, 且具有针对性。应以劳动、就业、权益保障等方面为主,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等。

参考文献

[1]谷景志.农民工权益保障[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 (3) .

[2]蒋永穆, 雷佑新."民工荒"中的劳动权益缺失及其保护[J].中州学刊.

浅论农民工权益保障思考 篇5

08公共管理1班林尤正10822307011

1摘 要:农民工是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殊产物,由于其自身和社会的原因导致其权益经常遭到侵害。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关注农民工这个庞大弱势群体的利益,赋予其应有的社会地位,依法保障其合法权益,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更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农民工 弱势群体 法律保障。

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社会化,使得人口流动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进行务工,一方面是对农村传统乡土经济秩序的改革,促使农村产业结构做出积极调整,以此来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是对城市经济发展劳动力短缺的必要补充,促使城市经济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实践之路。农村人口流向城市,既减轻了农村的经济压力,又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不断繁荣,这是一项双赢的战略。然而,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尽管农民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但其权益的保障一直存在缺损问题,这是对农民工的不尊重和践踏,是社会经济进程中的不和谐之音。农民工权益的法律有效保障,不仅仅是对农民工人权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对法律的尊重。因为法律彰显的公平、正义是为整个社会负责任,这是其不可推卸的义务。

一、农民工权益法律保障缺失的表现

城乡二元格局带来的推拉效应与传统户籍制度的客观结果,造就了农民工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是介于农民和工人之间的一个社会特殊群体,他们既非纯正的农民又非真正意义上的工人,这就决定了这个群体的难堪与尴尬境地。农民工权益法律保障的缺失,一方面把农民工不断推向社会的死角;另一方面又加剧了社会矛盾,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实际上,农民工权益缺损导致的违法犯罪等社会问题,最终还是要法律去解决,权力机关的不作为最终还是要以其作为的行为去收场,这无疑于作茧自缚。

(一)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民工的歧视性

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的“稳定器”、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和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但是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严重不足,缺乏公平性。社会保障制度只涵盖了国家机关、事业机关和部分集体企业的职工,而个体经营者、私营企业职工和“三资”企业中的农民工并未享受到充分的社会保障。虽然广东、北京等少数省市开始实施最低生活保障,但绝大部分农民工仍然被排除在社会保障制度之外。当农民工遭遇工资不能及时足额发放、工伤赔偿、人格歧视等问题时,社会保障制度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以及对于损害农民工权益的单位和个人缺乏严厉的惩罚机制,往往使农民工连辛勤劳动的“裸体工资”都不能拿到。

(二)法律援助制度滞后

我国自1994年建立法律援助制度以来,法律援助已经成为一项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实现司法公正、维护社会稳定的不可或缺的制度,但因法律援助经费的短缺,法律援助律师资源的不足,法律援助机构与政府部门的协作机制缺乏有效的监督,大量需要提供法律援助的农民工权益纠纷和案件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农民工权益被侵害之后,由于交不起高额的诉讼费而丧失了国家法律帮助的权利,这对农民工来说是极大的不公平。法律的权威不是靠金钱堆积起来的,而是靠公平和正义积攒起来的。农民工权益受损而不诉诸于法律,却被迫选择自己不情愿的“私了”,这并不是农民工法律意识的淡薄,而是一种潜在的不平等在作祟。因为他们与雇主之间的不平等地位,迫使其只能接受不平等的结果。

(三)农民工政治权益被剥夺

农民工处于社会层次体系的底层,由于受教育程度、身份地位、财产占有等的限制,其政治参与机会往往很少甚或被剥夺,这样使得农民工对政治生活的影响力较低甚或没有。政治生活的产品是法律,而法律则是权势政府对社会公共价值的强制性和权威性分配。强势群体在法律的制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力,他们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或其他行为,使法律的制定有利于自己的利益欲求,或者至少不影响自己的既得利益。农民工作为弱势群体,因其特殊的社会身份而无法参与法律规则的制定,不能使自己的意志体现在法律中,故此,自己的权利被忽视、剥夺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法律对强势群体的关照就是对弱势群体的欺压,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社会权利分配不平等的“潜规则”。同时,农民工政治参与权利被忽视、剥夺殃及其他方面,诸如子女受教育、就业、培训、休息、安全保障等权利都得不到有效和持久的保障。

二、对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对策

(一)继续巩固和扩大农民工就业。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消除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和体制性障碍。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的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促进建筑业、加工制造业和家政服务业健康发展,增强其吸纳农民工就业的能力,巩固和拓展农民工就业渠道。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民工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大力促进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就业机会均等。

(二)切实加强农民工权益保障。

坚持多管齐下,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政策体系和执法监督机制。规范工时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工的休息权和休假权,要求企业对于延长工时和休息日、法定假日加班的情况依法支付劳动报酬。强化职业安全卫生监控机制建设,深入开展职业危害专项治理行动。建立省、市、县三级法律援助网络,开辟农民工劳动争议案件“绿色通道”。

(三)加快建立符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

研究制定全国性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对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可直接纳入城镇职工社保体系,探索建立低费率、广覆盖、可自由转移续接并能与城乡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农民工养老、医疗保险制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镇户籍限制,吸纳具备条件的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市民。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考虑农民工对各项公共服务的需要,重点解决好农民工居住条件、子女教育和医疗卫生等问题。

(四)建立和完善农民工技能培训体系。

农民工由于文化素质较低,从一开始就缺乏与用人单位平等协商的条件和资本,往往只能选择对劳动技能要求不高的岗位从事简单劳动。加大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除要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外,还要提升其思想政治水平,引导他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使他们成为既熟练掌握职业技能,又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产业工人,增强他们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五)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保障制度。

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获取劳动报酬,各级政府和劳动部门应该切实履行职责,优先建立工资保障制度,抓紧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和被拖欠问题。要建立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工资保证金制度,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规范农民工工资管理,逐步改变农

民工工资偏低、同工不同酬的状况;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合理确定并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制定和推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防止用人单位以实行计件工资为由拒绝执行最低工资制度;监督用人单位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加班的法律规定

三、结语

民工权益保障论文 篇6

(一)农民工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多,但现行的城乡二元就业制度不利于农民工群体充分就业,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企业用工谨慎,农民工就业岗位有限;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技能专业性不强,就业领域狭小。总之,农民工进城就业的门槛还较高,农民工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二)农民工工作环境较差。一是劳动条件差。绝大多数农民工在建筑业、住宿和餐饮等行业工作,工资水平较低。工作环境较恶劣,且容易发生工伤事故。二是工作时间长。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6.4天,每天工作9.4小时,最长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三是居住条件简陋。农民工大多居住在集体宿舍或者是临时搭建的工棚,缺乏厨卫设施和必要的卫生設施。总之,农民工的工作环境相当不理想,同时这也严重威胁着农民工的身心健康。

(三)农民工合法权益屡遭侵害。农民工工资待遇难以保障事件时有发生,用人单位随意克扣工资、欠薪逃匿的现象大量存在。在一些地方和企业,农民工经常加班加点,节假日就更少却得不到应得的劳动报酬。部分企业对农民工的劳动保护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农民工从事高危行业却没有必要的防护措施,职业病和工伤事故频发。同时,由于劳动合同签订率低且不规范等原因,农民工发生职业病和工伤后很难获得及时、足额补偿。

(四)农民工保障条件较差。一是劳动合同或协议签约率低。大部分农民工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或协议。二是办理社会保险比例较低。除了国家明确规定企业必须为职工购买的保险(如工伤保险)外,多数用人单位没有给农民工办理社会保险。三是缺乏医疗保障。农民工群体虽然是以青壮年为主,但由于缺乏医疗保障,不能及时就医,小病酿成大病,甚至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农民工“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现象时有发生。四是劳动技能培训少。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不足一半。但大多也只是临时、短期的岗前培训,而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农民工则很少有机会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五)农民工生活环境压力大。首先是农民工子女在城市读书难带来的压力。由于受到现行户籍制度的限制,导致农民工子女就地接受教育需要支付高昂费用。一般情况下农民工子女就学只能选择价格低、条件差、师资弱的学校就学,有的甚至辍学。其次是劳动报酬被克扣、拖欠带来的压力。农民工被拖欠工资、奖金的现象经常发生。劳动报酬被拖欠的时间短的有1个月,长的达2年以上:有一半的农民工拿不到加班补贴,八成女职工无法享受带薪休、产假制度。最后是职业不固定,失业率高带来的压力。农民工多数有过失业经历。近30%的农民工失业时间长达半年以上,且工种变换频繁。没有长期的固定工作。

二、完善我国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对策

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障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保障农民工劳动权益,需要各方面力量协同发展,相互配合,共同解决问题。

(一)改革现行户籍制度,为农民工劳动保障权益维护创造公正的制度环境。

我国现行的“二元模式”户籍管理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是为计划经济服务的,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很不适应。把公民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类,搞成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既不科学、也不合理。现行的户籍制度不仅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也是桎梏农民工权益保障的主要障碍。这就要求首先应该落实农民在迁移流动方面的“国民待遇”,为其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

(二)继续巩固和扩大农民工就业。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消除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就业政策和体制性障碍。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积极促进建筑业、加工制造业和家政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增加农民工就业岗位,巩固和拓展农民工就业渠道。进一步建立完善的农民工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大力促进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就业机会均等。

(三)切实加强农民工权益保障。坚持多管齐下,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政策体系和执法监督机制。依法保障农民工的休息权和休假权,要求企业在延长工时和休息日、法定假日加班的情况下依法支付劳动报酬。强化职业安全卫生监控机制建设,深入开展职业危害专项治理行动。建立省、市、县三级法律援助网络。开辟农民工劳动争议案件“绿色通道”。

(四)加快建立符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制定全国性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对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可直接纳入城镇职工社保体系,探索建立低费率、广覆盖、可自由转移续接并能与城乡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农民工养老、医疗保险制度。放宽中小城镇人户条件,吸纳具备条件的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市民。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考虑农民工对各项公共服务的需要,重点解决好农民工居住条件、子女教育和医疗卫生等问题。

(五)加大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投入,不断提高农民工的自身综合素质。通过农民工自身文化素质和科技技能的提高,增加平等就业权的实现。首先,加强对农民工的技术培训,引导农民工自觉学习各种工作技能。其次,对农民工广泛开展法律宣传,强化劳动者自身的维权意识。第三,丰富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工的素质,使他们能尽快融入城市生活。

参考文献:

[1]农民工问题调查小组.中国农民工问题调查[J]学习时报,2007.5:13-20.

[2]张晓健.新中国户籍制度形成以及发展[N].中国审计报,2006,3(16):3.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277—278、373-374.

粤湘籍农民工权益保障变迁研究 篇7

关键词:湘籍农民工,权益保障,变迁研究

0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化的不断推进和全球市场需求的不断加大, 出口导向型三资企业在中国沿海地区迅速壮大, 尤其是改革开放最前沿阵地——珠江三角地区, 不仅吸引了大量的外来资本投资设厂, 同时也吸引了数以千万计的外出农民工前来寻找就业出路。但农民工在城市工作和生活并非一帆风顺, 这突出表现在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具体来说, 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包括劳动权、社会保障权和市民权, 其中劳动权是指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择业、分配, 以及禁止使用童工、严禁强迫劳动等, 而社会保障权则包括各种社会保险、劳动安全、卫生以及职业培训等等, 而市民权则是指农民工在城市中的身份和权利问题。在现有的二元社会结构背景下, 农民工的权利保障很难在短期内一篮子全部解决, 本文重点讨论农民工的劳动权和社会保障权变迁过程。为此, 本文计划以湘籍农民工为代表, 对2010、2011和2012年在珠三角地区3次大规模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如此不仅可以窥探湘籍农民工在广东打工的权益保障状态, 而且可以帮助了解广东省外来工群体的权益保障整体水平和变迁历程。

1 湘籍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的变迁情况

湘籍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障主要包括工资、工时、社会保障和劳动合同四方面, 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1.1 工资制度与工资水平

湘籍农民工近三年的工资制度的一般情况显示:2010年有23.1%的人没有加班工资, 2011年有25.3%的人没有加班工资, 2012年有27.8%的人没有加班工资;2010年有15.9%的人被克扣工资, 2011年有16.4%的人被克扣工资, 2012年有22.7%的人被克扣工资;2010年有8.8%的人被拖欠工资, 2011年有6.3%的人被拖欠工资, 2012年有7.3%的人被拖欠工资。而2010年湘籍农民工工资的总平均值为1062.63元, 2011年为1606.84元, 2012年为1682.74元。

1.2 工作时间

湘籍农民工的工作时间调查显示:2010年每周工作6.37天, 每月休息3.637天, 每天工作9.636小时, 连续加班最长为15.14天, 每天加班为3.257小时, 每天最长加班时间为6.146小时;2011年每周工作6.17天, 每月休息3.626天, 每天工作9.25小时, 连续加班最长13.78天, 每天加班为2.97小时, 每天最长加班时间为4.973小时;2012年每周工作6.09天, 每月休息3.865天, 每天工作9.166小时, 连续加班最长13.53天, 每天加班为2.976小时, 每天最长加班时间为4.928小时。

1.3 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

湘籍农民工的保险和福利情况所示:2010年有病假工资的占20.5%, 2011年为29.3%, 2012年为26.6%;2010年有带薪休假的占29.1%, 2011年为44.3%, 2012年为41.8%;2010年有产假工资的占18.8%, 2011年为30.4%, 2012年为27.9%;2010年有医疗保险的占32.5%, 2011年为44.7%, 2012年为48.3%;2010年有养老保险的占24.1%, 2011年为33.4%, 2012年为35.4%;2010年有工伤保险的占40.3%, 2011年为50.5%, 2012年为46.8%;2010年有失业保险的占9.5%, 2011年为14.3%, 2012年为16.1%;2010年有生育保险的占4.5%, 2011年为11.9%, 2012年为10.5%。

1.4 劳动合同

不同年份湘籍农民工的合同情况所示:从劳动合同的签订比例来看, 2010年为44.2%, 2011年为58.6%, 2012年为62.7%;从合同期限来看, 2010年无固定期限合同的比例为13.3%, 2011年为16.5%, 2012年为21.3%;从对劳动合同的评价来看, 2010年劳动合同的满意度为62.5%, 2011年为52.6%, 2012年为35.8%。

通过比较三年湘籍农民工的劳动权和社会保障权,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湘籍农民工的一般工资制度不断改善, 工作时间均有不同程度减少。从2010年到2011年再到2012年, 湘籍农民工加班没有工资的比例在逐年增加, 被克扣工资的比例在逐年上升;相比2010年, 2011年和2012年拖欠工资的比例有所下降, 但2012年比2011年拖欠工资的比例有所上升。从2010年到2012年, 湘籍农民工平均工作时间呈现下降趋势。其中, 每周工作天数减少了半天, 每天工作时间减少了0.5小时, 连续加班最长天数减少了将近两天, 每天加班最长时间减少了将近1.2小时。

(2) 社会保险享有比例在逐年增加, 社会保障覆盖面在逐年增大。相比2010年的各项社会保险, 2011年和2012年的各项社会保险比例都有很大的增长, 其中, 2011年超过一半以上的湘籍农民工享有企业提供的工伤保险;2011年的病假工资比例、带薪休假比例、产假工资比例、工伤保险比例和生育保险比例比2010年和2012年都要高, 2012年的医疗保险比例、养老保险比例和失业保险比例比2010年和2011年都要高。

(3) 劳动合同比例在逐年增加, 但劳动合同满意度在逐年降低。从劳动合同的签订比例来看, 劳动合同的签订比例逐年提高;从合同期限来看,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签订比例不断增加, 但绝大部分劳动合同依然是固定期限;从对劳动合同的评价来看劳动合同的满意度在逐渐下降, 从2010到2012年下降了26.7个百分点。

2 政策与建议

2.1 加强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 推动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知识的普及, 不断提高外出务工农民的劳动权利意识和维权能力。为提高湘籍外出务工农民工的技能素质和技术水平, 省委、省政府可以统筹利用全省各地的职业高中、技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加强对新生劳动力的初次技能培训和返乡农民工的再次技能培训, 不断提高新生劳动力和成熟劳动力的职业技能素质。除此之外, 政府还应加强对他们的法律意识、劳动权益意识和维权能力的培养。

2.2 出版和印刷针对农民工的劳动维权宣传小册子, 开办政府主导的、针对农民工合法维权的教育网站, 加强利用网络培训的方式传授农民工“依法维权”的途径。在培训外出务工人员的法制观念和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维权能力的基础上, 政府更加需要教会农民工选择合法的途径和合理的方式进行维权, 尤其需要帮助农民工熟悉维权程序和维权方式。随着电子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 网络变得越来越普及, 农民工上网的比例和上网时间在不断提高。政府可以建立关于教育农民工如何进行劳动维权的网络, 利用网络教育的方式巩固和提高农民工的合法维权意识和合理维权能力。

2.3 加强粤湘籍农民工在打工地的技能和劳动权益培训, 湖南省各级政府驻广东办事处和派出机构作为培训粤湘籍农民工的实施部门, 将承担培训湘籍农民工的工作列为政府评估各级办事处和派出机构的考核指标, 保证湘籍农民工在广东的技能和劳动权益培训制度化和长期化。调查结果显示, 湘籍农民工在打工地进行的技能培训很大一部分需要自己支付培训费用, 而家乡政府提供的技能培训时间有限, 与实践结合的效果较差。政府可以利用驻广州的办事处和各种派出机构开展针对湘籍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和劳动权益培训。这需要湖南省委和省政府从制度上和组织上对办事处和派出机构的工作职能进行改革, 不仅从组织和职能上, 而且从绩效考核上改革, 将承担培训湘籍农民工的效果列入各级政府在广东的办事处和派出机构的考核指标, 这样才能保证培训的稳定性和长期性。

2.4 改革农村地区参政议政制度, 发挥外出务工人员对政府绩效的监督作用, 从制度上和组织上保证湘籍农民工社会求助渠道和维权求助的有效反馈机制。湘籍农民工在外务工期间, 由于工作原因、制度设置等因素的影响, 参与家乡政府的政治活动不够, 很难发挥参政议政的影响, 这就造成湘籍农民工容易被家乡政府忽略。湘籍农民工的权益诉求和政治表达游离在家乡地和打工地, 他们的要求和愿望自然就不能成为政府的公共问题和政策主题。因此, 我们需要改革现有的参政议政方式, 为农民工参与家乡政府或打工地政府的政治活动提供制度保证, 确保农民工的合法利益诉求得到政府的重视并且成为政府施政纲领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而更好地维护外出务工人员的政治参与权和劳动权。

2.5 建立湘籍人大代表或湘籍政协委员与外出务工农民的制度化联系渠道, 人大代表或政府委员要关注和听取湘籍农民工在外打工过程的生存和发展情况, 并在每年的“人大会”和“政协会”上发布关于湘籍农民工权益问题的提案, 建立改善湘籍农民工劳动权益问题的参政议政机制。

农民工权益问题的解决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支持作用, 而传递农民工问题的声音除了媒体和学术界以外, 更加需要发挥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参政议政作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可以利用每年的“人大会”和“政协会”的提案机会将湘籍农民工的生存情况上达给湖南省委、省政府, 从而可以有效监督政府解决和改善农民工权益问题。

参考文献

[1]蔡禾, 李超海.农民工权利变迁:基于政策文本的讨论.载蔡禾、刘林平、万向东等著.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来自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年版.

[2]常凯.WTO、劳工标准与劳工权益保障[J].中国社会科学, 2002 (1) .

[3]陈映芳.“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J].社会学研究, 2005 (3) .

[4]湖南省统计局.湖南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一号) [R].2011年5月27日.

发挥社会合力保障农民工基本权益 篇8

城市农民工在劳动就业、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等问题上所受的困扰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需要发挥多方作用,形成合力,保障农民工基本权益,促进社会和谐。

一、保障农民工基本权益各级政府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

1. 加强制度创新,从制度层面保障农民工的市民待遇。

公安部已经提出,户口迁移将以“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条件。这为长期从事城市建设的农民工提供了取得市民身份的可能,但在实际中各级地方政府的解释,则或多或少使农民工要达到这个基本条件则是可望而不可即。比如:合法的固定住所是指购买新楼且面积要达到一定的标准,二手房不在考虑之列,购房的金额也要达到一定的标准,起步价太小也不在考虑之列。有的标准是买了100平方米以上和50万以上的房子,才可能在这里落下户口。还有的只是针对专门人才,起码也要有大学本科以上的文凭,才能在城市落户。这样的标准对一般农民工来讲,也是遥不可及的。

只有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户口管理制度,按照在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和以身份证、出生证为主的管理办法,在制度层面上保障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在国民待遇上的一致性。作为城市管理主体的城市政府,必须改变以城市居民为主这一思维逻辑,从农民工的利益出发,而不只是从地方政府和城市居民的利益出发,将农民工群体纳入城市建设的各项工作之中去,使农民工和其他职工同工同酬同权,在城市安居乐业。这是政府的基本职责所在。

2. 强化服务功能,为农民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

让农民工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也是政府的基本职责所在。目前,一方面,针对一些用人单位,特别是个体和私营企业要么不给农民工买保险,要么为了应付检查只给少部分农民工投保,要么避重就轻只买一种保险,而回避其他几个险种的情况和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的情况,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明确责任、形成合力,切实解决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和队伍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应向街道、乡镇和社区延伸,力争在基层及时预防和查处用人单位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行为,确保中央关于农民进城务工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把农民工最为关注的就业、医疗卫生、义务教育服务等需求纳入城市公共服务的范畴,积极探索适用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强化政府服务职能。

在就业服务方面,要保障农民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需要各级政府改革城乡分割的就业管理体制,建立城乡统一、平等竞争的劳动力市场,逐步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机制,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服务。同时,各级政府要把强化公益服务与规范市场服务结合起来,推动供求信息的沟通和对接,大力发展适合农民工需要的就业服务,并以此带动日常服务工作。加强农民工输出地和输入地的互相配合,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的环境和条件,使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外出务工前,在县乡免费得到政策咨询和就业信息服务;进城后,在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得到免费职业介绍服务;求职期间,在所有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和推荐的民办职业中介机构得到诚信服务。

在医疗卫生方面,目前的医疗保障制度仍然是按照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分割的模式设计,难以覆盖农民工这种处于交叉地带具有双重身份的特殊群体。因此,在现阶段不妨采取,对于已经城市化的农民,可以尝试将他们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对于季节性的农民工应把他们纳入正在建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对于流动性很强的农民工,应该采取灵活的措施。最终让农民工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将其纳入国家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在子女义务教育方面,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输入地政府要承担起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列入教育经费预算,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并按照实际在校人数拨付学校公用经费。城市公办学校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与当地学生在收费、管理等方面同等对待,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向农民工子女加收借读费及其他任何费用。输入地政府对委托承担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要在办学经费、师资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提高办学质量。输出地政府要解决好农民工托留在农村子女的教育问题。

二、保障农民工基本权益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1. 形成同情农民工,关心农民工,尊重农民工的社会氛围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在文明城市建设中,使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能够得到社会的关心与公平的对待,消除市民对农民工的偏见。相当数量的农民工长期从事着与社区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作。比如,集贸市场卖菜的,卖水果的,经营餐饮摊点的,修鞋的,做缝纫的,还有大量的家政服务人员如保姆、钟点工,绝大部分来自农民工,她们活跃在社区,有的照顾老人,有的照顾小孩,有的做清洁,极大地减轻了社区居民的家务劳动负担,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许多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几乎到了离不开这些农民工的地步。因此,要发挥社区的社会整合功能,将农民工组织起来,参与社区公共活动,促进在平等基础上与城市居民正常交往与沟通、互信互助、相互融合。形成理解农民工,关心农民工,尊重农民工,自觉帮助维护农民工基本权益的社会氛围。

2. 发挥工会、法律援助机构的作用。

强资本、弱劳工是市场经济中一种普遍的现象,由于掌握的资源很少,农民工尽管人数众多,但在公共决策中缺乏话语权。农民工权益得不到有效、及时保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民工作为个体太分散,且雇主和农民工之间缺乏一个进行有效沟通和谈判的制度平台,各级工会组织应该尽快在农民工群体中发展会员和壮大组织。工会组织在劳动争议处理的调解、仲裁和诉讼阶段,都应该履行作为集体劳动权代表者和维护者的职责。在农民工基本权益遭到侵犯时,理应成为农民工与侵权者谈判的代表,使农民工不再处于无组织的软弱地位。

作为弱势群体农民工,在仲裁和诉讼中很难做到平等地主张自己的权利,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具有十分特殊和重要的作用。建立各类法律援助机构,进一步完善对民工权益的法律援助制度。对涉及农民工案件,要减化审批程序,及时受理,认真办理农民工求助案件,努力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为他们提供有效的法律服务,使农民工合法权益得到法律保护,最大程度地减少农民工的经济损失。法律援助机构要有针对性地指导进城务工人员对合法权益的保护,帮助农民工处理劳动争议及企业违反劳动法规的行为,为农民工在司法诉讼中提供法律援助,热情办理农民工维权案件,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3. 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反映农民工心声,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也是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责。新闻媒体既要宣传好党和政府有关农民工的方针政策,又要反映农民工面临的各种问题;既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又要敢于及时披露、报道典型案例,为全社会关注农民工这个弱势群体,为维护农民工权益,发挥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宣传农民工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贡献和先进典型,努力营造全社会尊重、关爱农民工的舆论氛围。

三、保障农民工基本权益必须提高农民工的自身素质

1. 农民工需提高自我的维权意识和法律意识。

司法行政机关是普法教育的重要职能部门,要在农民工中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引导他们增强法制观念,知法守法,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学会利用法律、通过合法渠道维护自身权益。

农民工需提高自我的维权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求职时应主动要求与合法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平日要注意收集并保留劳动中的相关证据,比如工资条、用人单位出具的具有效力的欠条、劳动合同等,以备发生纠纷时提供证据,方便执法部门下一步查处。

2. 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以提高其自身素质和竞争力。

农民工进城后都需要一个将原来的知识重新转化和适应新环境的过程。接受一些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和其他的培训,是极为必要的。

各级政府应把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素质包括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引导和鼓励农民工自主参加职业教育和培训,鼓励用人单位、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社会力量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科学技术文化水平、就业创业能力和竞争力。

农民工应正视自身在文化知识、业务技能、法律意识等方面的不足,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抓紧时间接受职业培训,加强实践锻炼,增强创新能力,靠勤劳和智慧争取用工企业的信赖,争取社会支持,获取自身应得的劳动报酬和合法权益。

论农民工劳动权益的法律保障 篇9

(一) 农民工是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产生于我国特殊历史时期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当前, 全国大约有2亿农民工, 约占中国人口的14%, 并且每年的增长速率维持在500万人以上。如今, 农民工已成长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 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 农民工群体的特殊性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起,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脚步的加快,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和乡镇企业。他们虽然脱离农村, 在城镇就业, 但在我国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 他们没能彻底完成由农民向非农化、城镇化的转变, 而是仍处在农民和工人这两种角色的边缘地带, 地位尴尬。

二、我国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一) 农民工的平等就业权得不到充分保障

据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的调查数据显示, 农民工平均每人每天工作时间为9.6小时, 只有五分之一的人每天工作时间在八小时以内, 而工作时间达到14个小时以上的占3.6%。造成工作时间超时的原因主要是私营企业的雇主为了追求高产出、高效益, 私自让农民工提供额外劳动以提供报酬, 而农民工就为了多挣钱自愿参加劳动, 主动要求延长工作时间。

(二) 职业安全保障方面严重缺失

在农民工广泛存在于城市的建筑、采掘、制造等领域的今天, 职业安全保障无疑是他们的保护伞, 保护他们免受或降低来自社会的风险。有报告显示农民工职业安全隐患较多, 包括高温、低温作业问题、工作环境中存在噪音污染和容易伤及肢体的机械故障隐患等。

(三) 农民工权益救济的有效途径存在缺陷

我国法律规定了四种农民工权益救济途径:与用人单位协商、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是无论哪种途径, 农民工不占优势的地位。在适用民事程序解决劳动争议案件尤为明显, “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原则, 对本来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 尤其对于法律常识欠缺、依法维权能力极弱的农民工来说极为不利。

三、完善我国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的措施

(一) 创立先进的立法理念

生存权作为基本的权利内容, 而广为各国法律制定者、法学流派接受, 保障了生存权的法律才能称之为法律。我国在劳动权的承认问题上, 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由于农民工是社会的特殊群体, 界定不清而引起的劳动权纠纷层出不穷, 因而创立先进的劳动权保护观念, 势在必行。

(二) 建立完善的立法体系

1、促进农民工权益行政法保护的合法化

由于农民工问题涉及的部门多、因此其中必然会有行政权的交叉。这种情况下很有可能在有利益的领域出现“行政越权”, 在无利可图的地方出现行政“缺位”。要使对农民工的行政保护有实效, 首先就要求行政权的合法化, 由法律确定这种保护手段的正当险和权威性。

2、在民法体系内要足够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1) 农民工劳动权的保护要以劳动法为基础

首先, 要扩大劳动法的调整范围, 随着用工形式的多样化, 劳动关系复杂程度的加大, 原本就具有局限性的劳动法早已不能满足当下的用工种类了。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浪潮中复杂的劳动关系, 扩大劳动法的调整范围迫在眉睫。应把与用工企业订立劳动关系的所有城市劳动者和农民工统称为劳动者一并纳入劳动法的调整范围。

其次, 要加强对就业权平等化的落实。下位法在制定的时候, 必须以上位法为依据, 但作为下位法的劳动法也没就此问题予以具体化说明, 在劳动关系愈发供大于求的现在, 劳动法有必要对就业权平等化的实现, 做出细致的规定, 保障劳动者的就业权, 从而在根本上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 农民工权益保障应以社会保障为切入点

笔者认为, 最值得关注的是工伤及其引发的职业安全健康问题。

应尽快把农民工工伤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明确农民工作为劳动者的地位, 同时实行企业负责制, 让企业担起农民工职业安全的责任,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甚至避免过度曝光的职业安全问题。

至于职业健康方面, 针对职业病诊断后期的治疗经费保障问题, 应该在社会保障框架下, 予以规定。治疗经费问题也应该完善职业病赔偿的相关标准, 并在社会保障范围内立法, 要让赔偿问题落到实处。

3、加强农民工权益保障的诉讼保护力度

(1) 完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

笔者认为实行“裁审分离, 各为终局”的处理方式最为妥帖, 这样裁判具有终局效力, 同时能大大提高了法官的办案效率和仲裁员的工作热情, 也缩短了当事人纠纷处理的时间, 降低了纠纷解决成本, 减轻了农民工的诉讼负担, 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维护更具有现实意义。

(2) 设立专门法庭解决劳资纠纷

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在对晦涩法条的掌握和相关纠纷诉讼程序的了解上有困难;同时农民工群体的日益庞大, 他们产生的纠纷势必多样化, 因此有必要在法院内部就这一特殊群体设立劳动法庭, 处理庞杂的用工难题, 专门解决农民工和用工企业在用工问题上产生的纠纷。从保护弱势群体的根本原则出发, 这一举措简化了农民工的诉讼程序, 节约了诉讼资源和由此带来的时间成本, 从而更方便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陈荞:《全总报告称新生代农民工收入偏低职业安全隐患多》, 《京华时报》, 2011年2月23日, A5版。

[2]张家宇:《试论农民工劳动权利的法律救济》,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年第3期, 第35页。

民工权益保障论文 篇10

关键词:哈尔滨市,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对策

1 哈尔滨市农民工现状及特点

1.1 省内务工数量增加, 跨省外出比重下降。

外出农民工中, 在省内务工的占83.3%, 比重比上年增加4.7个百分点。在省外务工的农民工占16.7%, 比上年减少4.7个百分点。

1.2 外出农民工以青年男性为主, 已婚者占多数。

从性别比例看, 男性外出农民工占82.6%, 女性占17.4%。从年龄结构看, 外出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其中:年龄在16~25岁的占37.1%, 26~30岁的占12.7%, 31~40岁的占23.1%, 40~50岁的占19.1%, 50岁以上的农民工占8.0%。从文化结构看:在外出农民工中, 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88.5%。其中:小学文化程度占14.3%, 初中文化程度占74.2%。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1.5%, 且比重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从婚姻状况看, 已婚的外出农民工占66.5%, 未婚的占33.5%。外出农民工多数没有参加过任何技能培训。

1.3 外出农民工以从事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

在外出农民工中, 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所占比重最大, 占46.7%;依次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13.0%;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其他行业占11.8%;住宿餐饮业和批发零售业占11.5%;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占9.3%;制造业占7.7%。

1.4 绝大多数农民工以受雇形式从业。

在外出农民工中, 以受雇形式从业占96.0%, 自营者占4.0%, 自营者比例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2 农民工权益保障工作存在的问题

农民工在为哈尔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 农民工工作、生活基本状况权益仍屡遭侵害, 主要表现:

2.1 基本权益没有保障

2.1.1 生活环境艰苦, 生活压力较大。

一是居住条件难以保障。大部分农民工目前集中在“城中村”、城乡结合部, 居住条件普遍较差。仅有24%的农民工是用工单位提供住房, 其余农民工均自筹住房。住房面积在5-20平方米。二是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难。由于现行户籍制度的限制, 导致农民工子女就地接受教育需要支付高昂费用。60%的农民工子女返乡就学, 25%的农民工子女因为没有当地户口而被拒绝入校。40%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学, 24%的农民工是通过购房落户使子女享受了与城市孩子同等上学的条件, 16%的农民工子女需做很多其他工作才能在公办校就读。三是报酬被克扣、拖欠问题依然存在。农民工被拖欠工资、奖金的现象经常发生, 被拖欠工资的外出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建筑业和制造业。四是职业不固定, 失业率高, 缺乏必要的生活保障。有30%的农民工失业时间长达半年以上, 且工种变换频繁, 没有长期的固定工作。

2.1.2 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权利被用人单位剥夺。

目前, 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总体水平较低, 绝大多数农民工享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雇主或单位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的比例分别为1.8%、4.9%、3.7%、1.8%和0.6%。许多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得不到应有的治疗和经济赔偿, 拖着伤残的身体回到原籍, 因残致贫。

2.2 应有的政治权利受到限制

2.2.1 难以表达和参与城市的政治的权利。

农民工为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却得不到和城市居民一样参政议政的权益, 其权益只能通过间接渠道和其他阶层来反映。

2.2.2 在户籍所在地享受政治权利付出成本过大。

如往返的路费、误工工资损失、回乡的额外支出等等, 致使农民工大都主动放弃了回原籍参加村民自治选举等政治权利。

2.3 应有的社会权益受到限制

一是农民工劳动时间偏长, 文化生活落后。从业农民工平均每个月工作26天, 每周工作58.5小时, 比《劳动法》规定每周工作时间超14.5小时。从农民工集中的几个主要行业看, 平均劳动时间最长的是住宿餐饮业, 每周工作时间达61.3小时。以下依次是:批发零售业59.6小时、建筑业59.4小时、服务业58.5小时、制造业58.2小时。最长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 且基本上以自然天数来计算工资, 没有节假日, 没有学习文化提高技能或参加文艺娱乐活动的时间。虽然城市娱乐生活丰富, 但大多农民工收工后就蜗居在狭小的“工棚”里, 主要的休闲方式以打牌, 看电视, 听收音机和聊天为主, 城市的其他生活几乎与其无关。

二是劳动技能差, 与用工单位需求差距大。66.5%的外出农民工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技能培训, 与就业单位的岗位要求差距很大, 只能从事力技术含量底的工种。

3 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措施、建议

3.1 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 加强劳动监察

建立健全基层用人单位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行为的法律制度。对不签用工合同、扣证件收押金、延长劳动时间、克扣工资等侵犯农民工权益的有关行为, 应制定出非常具体的、具有更强操作性的惩罚措施。结合哈尔滨市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法规。

3.2 加强工会组织建设, 发挥工会维权功能

一是在组织层面上发挥政府、雇主、工会的三方监督、协调和制约作用, 政府负责监督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落实、执行;工会组织有力地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二是在运行机制上, 政府负责制定有关劳资纠纷的法律规章, 规定劳资双方的权利、义务、解决的原则、程序等;当发生农民工权益受损时, 则通过雇主和工会之间的谈判、协商解决。

3.3 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术培训和就业服务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 努力提高农民工的素质。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逐步提高农民工的素质, 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和就业工作要以市场为导向, 科学设置教育培训内容, 充分发挥定点培训机构特长, 抓好“订单式”培训, 使务工人员“输得出、留得住、挣得钱”, 把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和劳动力输出工作结合起来。按照“以需定供, 定向就业”的路子, 进行多方面的技能培训, 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输出合格技术人才。

3.4 建立惠及全体城市农民工的公共服务体系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篇11

【关键词】 农民工;退保;社会保障

一、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实迫切性

1.失业问题。据调查,33.5%的农民工在城市里都有过失业的经历,而在这些有过失业经历的农民工中,有长达半年以上失业经历者大约占30%。城市农民工失业后,没有1例得到劳动单位或地方组织的救助,完全处在城市的社会保障网络之外。

2.用工问题。据调查,在城市农民工中,有23.6%的人每天劳动12小时以上,65%的人每天劳动10小时以上,按照劳动法每天劳动8小时的人仅占四分之一。四分之三的城市农民工不仅超时劳动,从事的主要是高强度的体力劳动(王楚明 2005)。

3.医疗问题。据调查,在生病的城市农民工中,有59.3%的人没有选择花钱治病,凭借年纪轻而硬挺着。在医疗保险方面,由于社会保障部门要求在参加养老保险之后才能参加医疗保险,无形中又抬高了农民工进人他们所需要的医疗保险的门槛,农民工基本上是自费看病。

二、农民工社会保障滞后的结果及原因

一是,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是社会稳定的隐患;二是,不利于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三是,不利于实际推进我国城乡社会结构的转型;四是,不利于推进城乡居民实质平等地分享经济与社会发展成果。

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障碍因素有:

(1)户籍身份问题是农民工缺乏社会保障的根本原因。(黄黎,2005)深圳当代社会观察研究所所长刘开明说,没有城市户口,许多进城农民都难以摆脱这种宿命:青年进城卖苦力,中年进城卖破烂,老年进城去讨饭。

(2)农民工表现出的极大的流动性。这种流动性不仅反映在城市之间、城乡之间,也表现在职业及单位之间;农民工群体的社会边缘性不利于其表达利益诉求,影响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迅速、合理地制定(彭宅文,2006)。

(3)用人单位不够重视或因劳动力成本控制而推卸责任,农民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维权能力差,有些农民工自己不想或不敢要求参加社会保险(王玉玫,2003)。

(4)地方政府和招商引资部门纵容企业不为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甚至把不参加社会保险作为吸引投资的优惠政策(华迎放,2004)。

(5)社会保障管理不能适应农民工参保的需要,缺少一个确保社会保障关系能够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转移的管理机制(周亦乔,2004)。

三、农民工社会保障模式的构建

1.应将农民工纳入到现有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城镇社会保险体系应将农民工纳入其中以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险问题鉴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多元化要求只能适时地分层分类将农民工纳入,通过户籍改革将其变成城镇居民进而纳入镇社会保障体系或者通过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扩面将农民工直接纳入(张启春,2003)。

2.应对农民工实行相对独立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工身份的过渡性要求必须建立有利于城乡衔接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现阶段应推出相对独立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构一种作为过渡形态的“三元社会保障模式”(郭莉,2007)。农民工身份的过渡性要求必须建立有利于城乡衔接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罗遐,2003)。

3.认为应该归入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内(杨立雄,2003)。原因如下:(1)允许农民工进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障体系,对城镇职工不公平,农民有土地;还会给城镇社会保障体系造成巨大压力。(2)如果建立新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会形成与城镇职工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并存的“三元格局”,形成所谓的农民工阶层,会带来新的、更大的歧视。(3)只有“还乡”才可以使农民工求得生存再谋发展(杨立雄,2004)。

4.认为农民工与纯粹的农民不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已不能满足农民工的需要,应根据农民工的具体情况建立大范围内归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管理而小范围内又有其特殊性的社会保障制度(蓝春娣、任保平,2004)。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必须坚持分阶段、逐步完善的基本原则。优先解决突出的基本保障问题,当务之急是建立必要的工伤保险及大病医疗等救助、补贴制度(郑功成,2002;崔红志,2003)。

四、目前研究评价

1.研究在总体上还停留在问题的表面,重现象的描述,缺乏对现象背后深层原因的分析,尤其是缺乏对相关政策的配套研究。

农民工讨薪亟待立法保障权益 篇12

2010年7月21日, 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召安村的118名湖北籍农民工在连续数天讨薪未果后, 遭到300多名手持木棒的人围困殴打, 30多位农民工被打伤, 9人重伤。此事经媒体报道后, 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湖北省总工会已经介入调查, 启动了农民工异地维权联动机制。 (8月1日《武汉晚报》) 近年来拖欠农民工工资似乎已成为社会痼疾, 农民工为讨要工钱采取所谓的过激行为已屡见不鲜, 然而, “欠薪、讨薪、被殴”的屈辱维权路, 却成为农民工的心痛和无奈。如何帮弱势的农民工维权, 公众见仁见智, 莫衷一是, 但我们依然倾向于立法, 尽快将“恶意欠薪罪”写入《刑法》。拖欠农民工工资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在文明社会中, 劳动者付出劳动而获得报酬是“天赋权利”, 而雇佣者必须向劳动者支付报酬则是不言而喻的公理。恶意拖欠劳动者工资的行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民事纠纷和劳资矛盾, 而是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侵犯, 严重破坏了诚实信用的市场原则, 阻断了农民工赖以生存的物质来源, 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如果这种行为得不到有效的惩罚, 那么法律的权威将会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况且, 现行法规不足以震慑“恶意欠薪”违法行为。关于欠薪问题, 《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拖欠或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 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但是在实际中, 很少有职工的工资拖欠问题是通过“支付令”这种手段来解决的。《刑法》第五章“侵犯财产罪”中有12项罪名, 但没有一项罪名涉及拖欠劳动者工资问题。不法经营者熟知法律的惩戒底线, 对拖欠工资满不在乎, 甚至会转移财产, 想方设法逃避和阻挠执法行为。农民工讨薪被殴的事件背后, 折射出的是“恶意欠薪”违法成本低、惩处力度弱的执法软肋。因此, 按照“罪刑法定”原则在刑法中增设“恶意欠薪罪”势在必行。

(来源:《燕赵晚报》)

上一篇: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研究下一篇:网络环境学习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