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直觉

2024-10-19

艺术直觉(精选8篇)

艺术直觉 篇1

自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以来, 中国国内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申报工作 (后文简称“申遗”) 也获得了全面开展。综观几年来举国上下一齐行动, 投入大量人、财、物力的“申遗”实践, 已经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昆曲、古琴、蒙古族长调、维吾尔族木卡姆等均先后“申遗”成功———这些都离不开“申遗”工作者们敏锐的艺术直觉力与扎实的学术直觉功底。本文从“非遗”保护工作的视野出发探究艺术直觉与学术直觉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

一、艺术直觉与学术直觉的概念界定

(一) 艺术直觉特指创作主体未经理性分析与逻辑推演而迅速直接地把握客体对象的本质及其感性特征的能力, (杨春时, 《文学概论》) 也就是指人们在艺术创作或鉴赏过程中, 不经过逻辑思考而直接创作出或体验到对象美的本质的能力。

另一种说法是根据艺术的典型形象直接把握艺术美的本质的能力, 艺术家由于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和深厚的艺术修养, 能够在众多的表象中熟练、准确地挑选出最能表现对象美的本质的表象, 并对这些表象进行创造性的加工, 组合成比对象 (文学艺术中的原型、美术中的模特儿) 更美更新的艺术形象;有经验的艺术鉴赏者, 能够透过艺术形象直接把握艺术美的本质。而这种熟练的审美技能可造成一种假象, 似乎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是凭人的一种非意识、非思维、非逻辑分析的天赋审美功能来完成的。

本文要探究的艺术直觉指的是第二种说法中所说的艺术家由于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和深厚的艺术修养所达到的一种鉴别艺术本质的能力。

(二) 学术, 是指系统专门的学问, 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 这个词对应的英文academia更常见的意义是指进行高等教育和研究的科学与文化群体, 延伸开来, Academia这个词也可以用来指知识的累积。

本文所涉及探究的学术直觉便是指学者们运用学术上扎实而深厚的知识积累, 直接把握住对象的本质和特征进行学科化的文学叙述的能力。

二、艺术直觉在“申遗”工作中的体现

浙江在开展“申遗”工作时经过不同部门的一系列步骤:首先是从最小的住户单位出发搜集所有的可能成为非遗项目的艺术, 然后经过乡镇部门安排相关的艺术学者们进行审核删选, 再到市级部门安排资深学者进行申遗项目的资料准备, 最后再到省级部门同样的安排相关人员进行“非遗”申报报告的最终确定, 进而进行申报 (1) 。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不难发现, 在“非遗”的确定工作中是离不开艺术鉴赏家和学者们的学术直觉的评判的, 只有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已经积累了丰富感性经验, 并且自身的艺术修达到了一定深厚程度的人, 才能够在“申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确定过程中, 不被各种艺术的外在表象所迷惑, 深入探索艺术现象或艺术作品的内在本质, 从而鉴别出真正属于我国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艺术学者们在非遗项目确立的过程中所发挥出来的能力和作用, 即在众多的艺术表象或艺术作品中熟练、准确地挑选出最能表现对象美的本质的表象的能力, 其实正是他们艺术直觉力的充分展现。

浙江开展大规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历时5年, 并且在各地非遗发掘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可以是硕果累累:全省城乡共有23.33万人参与普查, 普查覆盖面达到全省所有乡镇、街道及行政村, 共上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线索271.9万条, 其中新发现项目5.3万余项, 汇编普查资料3260余册, 先后公布了第一批64项、第二批24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4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5项, 两批上榜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2) 。

能够有这样斐然的成绩, 一个方面是因为浙江省各地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的存在, 另一个方面便是拥有大批凭借敏锐的艺术直觉能力发掘出这些历史瑰宝的非遗工作者们。

三、学术直觉在“申遗”工作中的体现

处于发掘工作第一线的工作者们完成了挖掘和删选工作后, 要经历的是一项工作便是进行书面材料的汇编和整理, 无论是多么富有价值的艺术, 要让不知道或者不是相当了解的人深入了解这些艺术, 自然就需要具备扎实的学术能力的学者们直接把握住对象的本质和特征进行学科化的文学叙述。

诚然, 对艺术的审美需求是人美本质力量的显现, 而且感性的接受和体验是作为艺术欣赏的第一步, 但是要使我们直观的和感性的体验得到强化和提升, 就应该将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的层面, 也就是要以艺术直觉所掌握到的经验与资料为出发点, 站在学术直觉的层面, 将纯粹感性的经验提炼成为一种理性的概念的范畴, 从而有助于对于挖掘出来的艺术种类的社会宣传与教育———上文中提到的当非物质遗产的名录基本确认以后, 就是要转送到更加高级部门, 经过学者专家的各方资料的整理和汇编, 最后将包装完整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投入到申报的洪流中, 也即只有具备了艺术本体的艺术价值和学术层面的理论包装的项目才能真正在众多的“申遗”的项目中脱颖而出。

四、“申遗”工作的成功要求艺术直觉与学术直觉的辩证统一

开展非遗的挖掘和保护的工作者们在艺术直觉和学术直觉方面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换言之, 只有在“申遗”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将艺术直觉能力和学术直觉能力辩证统一起来, 即在艺术直觉的基础上, 深入到学术层面去挖掘搜集到的非物质遗产;并在学术直觉的指导和配合之下, 不断地完善非遗文化的搜集和发掘工作, 将“申遗”工作者们的艺术直觉和学术直觉充分地发挥出来, 并在实践中辩证统一地运用起来, 才能够促进“申遗”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拓展。

五、结语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传统文化积淀的文明历史大国, 由于国土地域广大, 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诸多璀璨的文化遍布在全国各个角落, 全面而且彻底地挖掘出前人遗留给我们的瑰宝, 是我们的任务。为了完成这个光荣的历史使命, 我们必须不断地自我完善和开拓进取, 艺术和学术两手抓, 不断积累丰富的艺术感性经验, 培养深厚的学术理论表述能力, 在非物质遗产的搜集、挖掘和申报的工作中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摘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成为世界热门的今天, 探讨如何更加有利于此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问题便成为我们需要不断思考的时代性问题, 本文以探讨艺术直觉与学术直觉的辩证关系为起点, 从两者在“申遗”工作中的体现出发, 进行相关论述。

关键词:“申遗”工作,艺术直觉,学术直觉,辩证关系

参考文献

[1]杨民康.“非遗”保护应该回归“草根精神”——兼论传统音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价值和地位[J].人民音乐, 2009, 11.

[2]马生.非遗保护看浙江.浙江:今日浙江, 2009, 12.

[3]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 2001.

[4]王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当代表述, 2009年1月5日在浙师大的座谈会记录.

徐皓峰 艺术家的直觉 篇2

他只是沧海一栗,隐在人群当中,生活是默默的,淡淡的。他也是电影学院导演系老师,一个在学生当中表达热情、感染热情的教书匠。其实,徐皓峰更是导演、作家,是武术专业领域的“高人”。虽然在拍摄现场可以指挥一两百人,可以在文化艺术领域达到很高的水平,要是自己独立去银行买电,他却会不知所措,甚至惊慌失措。

对这一鲜明对比,除了因为徐皓峰骨子里有北京人乐天知名,不轻易冒犯他人的心态外,他的另一个解释是,人的精力其实是很有限的,一个人度过了青春期,其实是这个人承认了生活的不完美,然后冷酷地决定自己精力的分配。

可以说,徐皓峰的青春期的确过得比较漫长,从高中、大学、工作、辞职,到30而立,以及33岁出第一本口述历史小说《逝去的武林》,他始终是以一种青春期似的冲撞与热情,去引导自己未来的方向。系列武林小说,让他在文化界与武术界小有名气,著名导演王家卫与他合作编剧的《一代宗师》上映后,更是彻底把他推到了媒体与公众面前。

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他说他心里最准确的事业方向其实是导演。回看他的艺术之旅,最初的画画,放弃导演工作后进行文学创作,都很好地支撑了他在导演上的非凡与卓越。

他所研究的武林是真正的武林,武术口诀、武术练习方法、师徒关系、门派关系等处处渗透着中国文化传统,他在其中看到了中国文化的绝妙之处,“中国文化之所以高明,其实那是一个限制竞争的文化。”对照如今的商业社会,他选择以做导演为生命追求,而不以商业导演的职业存在,他自己给自己设置了保护机制。

青春小记

在最初创作起始的无数回忆当中,令徐皓峰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三个片段:

片段一

7个学习油画的70后学生,在一间教室里,各自阐述自己对艺术的想法,徐皓峰在做文字记录,他需要将同学们概括性的话总结成艺术家思维方式的文字。以徐皓峰为首的这7位“不屈从于”当时学校整体美术教学系统,更倾向于学习现代派美术,为此,学校要開除这7位。“当时认为将来把我们思想录的文字拿给学校看时,学校会觉得你们是认真思索的人,你们是有历史思索的人。”徐皓峰在讲述这段内容时,难掩对当时稚气的感叹,不过这倒成为他做口述历史的牛刀小试。

片段二

画面还是在教室里。徐皓峰正在投入极大的热情写文字,从下午一直写到深夜。他从一个在美院附中曾经差点被开除的学生,考上了电影学院导演系,对于毕业时要求写的自我评定,徐皓峰视其为生命的纪念。一位同学正好回教室取东西,第一眼被徐皓峰漂亮的字所吸引,看完整篇文章,“哇,你写的字很漂亮,文章有诗篇一样的震撼感。”

那个片段至今仍深深存在于徐皓峰的记忆当中。在创作者的成长过程中,文字的快感经常是作家在极度洋洋自得的状态之下创作出来的,这是徐皓峰多年的体会,起初的鼓励的确发挥了作用。

片段三

在上海衡山路的一个酒吧。徐皓峰衣着朴素,手握一支经常会把手染脏的劣等钢笔,桌上一叠劣等稿纸,旁边一个墨水瓶,他正试图写作他的第一个小说。

徐皓峰大学毕业那年,即1997年,电影界的发展状况不景气,他有强烈的何去何从的惶恐感。这一年,他开始学下围棋。毕业后,他和很多同学被分配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大家都管“上影”叫电影学院5年级,在熟悉的朋友圈子里,徐皓峰继续下着围棋,尽管是一手“臭棋”,但是棋子可以把生活里的各种担心与恐惧消耗掉。当徐皓峰意识到下棋消耗掉自己的才华与志气时,写作成为他的不二选择。

沉浸在写作中的徐皓峰靠着那支笔完成思辨,神乎其神地获得了自我提高,而“自我提高”对于年轻时的徐皓峰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生命快感。这时,徐皓峰顺利实现了自己继画画、导演后的又一选择。

感性崇拜者

他认为感性比理性更强大、更敏锐,并可能更具智慧。

《逝去的武林》2006年出版后得到广泛好评,他自己也在北京电影学院当起了导演系老师,成功就在面前,谁都认为这应该是徐皓峰最应该高兴的时刻,可他却因为老师李仲轩已于2004年离世未能共同分享新书的喜悦而失落、伤感。

徐皓峰闲赋家中时,时常找他的二姥爷,形意拳大师唐维禄、尚云祥、薛颠的弟子李仲轩,请教道学文化与武林历史。从人生的外观来看,那个时期肯定是徐皓峰人生的低谷,跟事业不发生关系,很多时候都受窘于钱与社会关系的匮乏,但那时的他却有很多快乐。

“那时的快乐更多的是认知知识的快乐。你得到了一个知识,这个知识是可以改变人的生命的,改变你的生活方式的。”徐皓峰说。

一日,在门头沟的某条街道上,一个1米8的年轻帅小伙手舞足蹈地快走,行人都会朝他看一眼,那姿态与上班族有着鲜明的对比,人们观望着的是年轻、朝气、无所畏惧,一种成熟的无比快乐的状态。那是徐皓峰与老师聊了很长时间,刚刚走出老师家门后的身影。徐皓峰回忆时说“可能是他给你讲的一个拳理,你的神经领悟到了,还不只是说头脑领悟到了”。这完全是他的感性释放,这样的“某日”时常发生。

另一日,凉爽的夏风吹过,徐皓峰穿着拖鞋,他已经连续走了3、4个小时,在操场、穿过公园、在街道……新的知识激起内心的兴奋,内心的丰沛又让他不愿意停下来,接着不断有新的灵感产生,然后将灵感持续、放大……

只有高度的投入才能有这些非凡体验。也只有拥有发达感性的人才能有这种方式的体验。

徐皓峰是感性崇拜者。尽管他至今也无法体会到为什么在他的小学时代,发型呆板、穿着保守的改革开放初期,高几年级的女生们会很快捕捉到流行,突然自发融入“街上流行黄裤衩”的集体性行为当中,但他对那样的敏感持认同态度。他认为感性比理性更强大、更敏锐,并可能更具智慧。

徐皓峰用“颠沛流离”形容自己过去的感情经历,真正投入到个人失控的爱情当中,这样的体会无疑在徐皓峰强大的男性视角主体世界里,占据了很大的分量。“所有爱情的本质,就是人的主观意识不能把握的失控状态,可能只有一个女人触动你灵魂的深处,你有一个真心付出,但是事态的变化又让你看到了巨大的失控的景象。”

“30岁左右时,你还有很多东西要去体会,你还需要经历一些事情,这些事情会带动很多事件,会激发周围人的很多反馈,对于创作者而言,这个经历对你将来提出概括力的东西是特别宝贵的。”徐皓峰说。

每个人的成才,老天会赐给他一个成功点,爱情的失败与亲人的离去,或者是在成功的时候感受到巨大的失落,从20多岁到30多岁的感情体会都给予他很大的成长机会。

我的职业是老师 导演不是我的职业

如果你认为艺术是一个真诚的表达,那前人的经验就不会成为一个阻碍。

在上影厂做了2年專题片导演后,徐皓峰选择辞职,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缺乏在恶劣的环境下混事的能力,如果我从最底层一点一点混成一个导演,花10年的时间培养人脉,我觉得我做不来。”酒吧里创作的第一个小说发表以后,徐皓峰开始疯狂地阅读,未工作的那8年,他一直没闲着,看书、学习、写作、谈恋爱……

没有选择很快适应社会,适应电影的商业运作,却让徐皓峰以没有削弱自己的感性,让感性自然发展的方式存在着。

王家卫导演在看过《道士下山》,拜访过很多当代武林人士之后,力邀徐皓峰加盟电影的编剧工作。《一代宗师》在北京的宣传目的需要让观众在统一的知识背景下去观看影片,徐皓峰频繁出现在媒体上,完美展现了他在艺术、文学、导演、武学等领域的丰富和深入。

“当您看了很多文学作品与电影之后,在创作上会模式化,而更少创新吗?”

“这个的要点是艺术对你来说是什么?如果你认为艺术是一个真诚的表达,那前人的经验就不会成为一个阻碍,如果艺术对于你来说是一个谋生之道,是你的一个手艺,那它一定会成为一个阻碍。天底下凭着手艺生存的文学家和电影人是非常多的。”

艺术直觉 篇3

科学是反映事实真相的学说,这种学说是对事实真相的客观反映。艺术是一种文化现象,大多为满足主观与情感的需求,其根本在于不断创造新兴之美,借此宣泄内心的欲望与情绪,属浓缩化和夸张化的生活。直觉指不以人类意志控制的特殊思维方式,它是基于人类的职业、阅历、知识和本能存在的一种思维形式,直觉具有迅捷性、直接性、本能意识等特征。

投资作为一种经济活动,与科学、艺术和直觉之间看似毫无关联,但在实际的投资案例实施过程中,笔者却发现它们之间不无关系。本文就对武汉奥利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奥利投资”或“公司”)发起设立盛世奥利基金的案例进行回顾和总结,探讨投资过程中科学、艺术、直觉三者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奥利投资设立基金的过程回顾

从接触项目信息,到调研决策、再到募集和成立基金,直至完成最终的项目投资,盛世奥利基金仅用了15天的时间。现在让我们先回顾一下整个过程。

2010年9月1日,公司与盛世创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世创新”)进行了首次座谈,相互沟通投资理念,并认真听取了盛世创新的项目推介报告。会后公司主要领导在与相关项目人员对项目进行了仔细分析和讨论后,当天下午便以经理办公会的方式对项目及投资方案进行了研究,初步决定投资部分资金与盛世创新进行合作,并对相关工作进行了部署。当晚,项目专员加班撰写了详细的项目情况书面汇报材料,同时还安排专人对潜在募资对象开展了沟通联系工作。

2010年9月2日,公司主要领导向公司主要股东提交了书面报告材料,提出了投资建议,公司主要股东商量后一致同意发起设立盛世奥利基金。公司立刻开展资金募集工作,召集相关各募资对象开会,详细说明发起设立基金及项目的相关情况。

2010年9月3日,武汉某知名商业企业确定了出资意向。

2010年9月6日,公司主要负责人与盛世创新进行商务谈判,确定盛世奥利基金(以下简称“基金”)及其管理公司的组建方案。同时当天派人赴北京对投资项目和合作方进行更深入了解。公司还于当天完成了基金的名称核准工作,并向股东单位和公司本部员工发布了以自愿和自担风险为前提的跟投信息。

2010年9月7日,公司完成了公司股东单位和公司本部员工跟投事宜的说明协调工作,并开设了银行验资户。与此同时,公司派往北京的人员通过一定渠道对项目和合作方进行了进一步了解,更加坚定了投资信心。

2010年9月8日,员工跟投资金超额到位,超过了之前在工商部门核名时登记的金额,公司又安排专人到工商部门进行了出资变更手续。

2010年9月9日,基金首期出资全部到位并完成验资工作。经过近一天的艰苦谈判,基金于当晚22点获得拟投资项目10%的投资额度,确定了投资协议和具体合作条款,成为被投资公司股份制改制前的主投资者。这次投资的竞争者中不乏国内知名投资机构,但他们未能及时通过内部项目决策程序,因此达不到被投资企业及其券商保荐人提出的9月15日前支付投资款的要求。这也是基金能够力压这些投资机构的关键所在。

2010年9月10日,由于支付投资款的时间要求非常紧迫,公司委派专人通过绿色通道在武汉东湖开发区进行基金的工商登记工作,同时公司领导亲自协调手续办理过程中的各项问题,实现了先办理登记手续后发营业执照的变通办理程序。

2010年9月14日,公司完成了基金在工商部门的全部注册登记手续。同时由于投资款的支付限期为9月15日,经办人员通过多方协调,将本需3至5个工作日才能完成的验资户转基本户的工作缩短至一天,当日便顺利转出了增资款。

2010年9月15日,基金顺利转出相应的股权转让款。至此,公司和基金的项目投资工作顺利完成!

目前,基金所投资的企业已经完成股份制改制工作并进入辅导期,计划于2011年上半年向证券监管部门申报上市材料。

2快速投资的基本理念和启示

经过认真回顾盛世奥利基金的整个决策、发起和投资过程,本文总结出如下基本理念和启示:

2.1 快速决策需深入领悟项目的发展前景

快速进行项目决策,其前提是要按投资规律办事,体现科学精神,尽可能全面地获取项目信息。同时,在时间紧迫且所获项目信息不太全面的情况下作出项目决策,也要依据决策者的经验、敏锐的感知能力和直觉做出判断。

在对基金合作方推荐的项目做出决策前,公司主要领导意识到,拟投资对象具有市场方面的垄断性核心优势,所从事行业是国家当前大力支持的热门朝阳行业,国家对相关行业的巨额投入必将极大促进拟投资对象的发展,其未来盈利能力和成长性有较为可靠保障。对宏观因素的综合判断、对行业发展趋势的理解以及领导者的决断魄力,是公司能够快速决策的重要因素。

2.2 快速决策依然要将风险控制放在首要位置

公司始终将风险控制作为投资决策的首要原则。在快速决策的背景下,重视风险控制工作实际上是尊重投资的科学性。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必须采取一些超常规的手段,其过程体现了投资的艺术性。

在这次基金设立的过程中,由于时间非常紧迫,投资机遇稍纵即逝,不能按照常规流程进行尽职调查,但公司仍然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对项目、项目方及合作方的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同时过程中各环节的法律手续和内部程序都按照制度要求到位,确保将风险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

2.3 要高度重视项目决策流程

做出投资决策,首先要尊重决策流程、认可投资工作的科学性。即便是对于要求快速决策的项目,在实际决策过程中,仍然要强调规范运作,决策流程中的各环节缺一不可,但在具体情况之下,在保证大原则的基础上,决策者们对流程的重新组织和适当调整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这个角度来说,投资的艺术性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本案例中,公司主要领导在听取了项目情况汇报后,马上召开经理办公会进行分析讨论,初步做出投资决策,并进行全体动员,部署工作,组织精干力量对项目进行进一步深入了解分析,同时拟出书面材料向公司主要股东进行汇报,使项目决策的内部审批工作按既定程序进行。这样既确保了及时获得股东支持而使后续工作顺利开展,又调动了员工积极性而保证了工作的高效性。

2.4 快速高效的执行力是投资成功的重要保障

执行力来源于团队,更来源于团队领导指挥调度的科学性。没有科学的组织工作,不可能产生快速高效的执行力。同时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每个环节错综复杂,更体现出团队领导的组织工作的艺术性。

在整个投资过程中,公司领导亲自坐阵指挥调度,对投资环节的每个环节进行精心策划和认真部署,组织最具执行力的员工进行操作执行,采取各种常规和非常规手段,使得投资的各项步骤均在预定的时间之内完成,亦即完成每一项工作的时间均未超过一天。如果没有快速高效的执行力,这种速度是不可想象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影响投资结果。

浅议直觉与数学直觉 篇4

关键词:创造性;直觉;潜意识;认识;灵感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73-2

一、从直觉的发生看

直觉就是直接的觉察,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及其关系的一种迅速而直接的洞察或领悟。直觉的发生表现为无准备的大脑对事物的直接观照。从发生的心理机制上看,直觉是外界进入人脑的客体信息与大脑中贮存的与之对应的相似的认知图式冲突的产物。实质上,直觉是客体信息通过大脑对深入潜意识的刺激,使人们对客体产生深刻的领悟而形成的,并直接反映事物的本质。

直觉是直接洞察事物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它是在丰富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直观的洞察力,深入到事物内部,直接观察到事物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形式。直觉的突出特点,是它能够超越一般的认识程序,一下子抓住事物或问题的根本和要害,获得关于对象本质的直接认识。直觉的产生既不是个别经验的简单综合,也不是原有知识的逻辑演绎,它是思维过程中的逻辑跳跃,表现为直接对事物本质的接近,在认识活动中,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例如,庞加莱在回忆自己发现Fuchs函数时说:“由于对自己的失败感到厌烦”,于是外出进行旅行。一天就在我把脚放到马车踏板上的一刹那,一个思想突然闪现在我脑海中,而在此以前,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思想就是,我用以定义富克斯函数的变换与非欧几何的变换是等价的。当时我并没有马上去证明这个思想,……然而我感觉得到刚才所获得的这个思想是完全确实的。”旅行结束后,他给出了这个思想的证明。

另外,直觉的产生要以一定的条件和现实作为基础。一般说来,直觉往往降临在那些具有广博的经验和知识,并对问题有着执着追求的人身上。在科学研究和文艺创作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科学家、作家和艺术家关注于某一问题的研究或某一艺术形象的构思,尽管精神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但是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反而在一些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这一问题突然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创造性的、并且是圆满的解决。这乍听起来往往给人神乎的感觉,其实,在它的产生之前主体早已付出了惊人的、艰辛的劳动。

二、从直觉的思维形式看

直觉本身也是一个过程,它经历了联想、想象、直觉的不同阶段,最终完成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直觉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不受逻辑关系制约。在认识过程中,它能跳出逻辑思维的框架进行思维变通,即在同一时间内展开多向性、多通路、多层次的综合思考,进行直觉洞察,从而迅速地得出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的结论,使认识产生飞跃,直接指向事物的本质。

直觉是在认识过程中对客体直接领悟的一种思维形式,能够超越一般的认识程序,一下子抓住事物或问题的根本和要害,获得关于对象本质的直接认识。因此,在直觉中,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行程就已走向了结论,获得了关于对象本质的认识,这是直觉的显著特征。当然,直接把握事物本质的直接性,并不意味着它不需要任何相应的知识储备。恰恰相反,直觉是依据已有知识进行搜索的结果,只不过人们通常是仅仅知道并记住了探索的结果而不了解复杂的探索过程。没有一定的感性经验和理性知识的基础,也就不可能有对事物本质的直觉。

三、从直觉的认识形式看

直觉有两种最常见的认识形式:一是再认性直觉,二是创造性直觉。再认性直觉是指过去的观念和思维套路在遇到适当条件的激活时,会很快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从而直觉到问题的本质和症结。庞加莱曾有过这样生动的描述:“一天晚上,不同于往常的习惯,我喝了浓咖啡,因而辗转反复,难以入睡,众多思绪蜂涌而至,我感到它们不断地冲突和碰撞……直到最后,它们一一相连,也就是说,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组合体。”这些“不断地冲突和碰撞的思绪”实质上是他长期的工作中不断积累和形成起来的思维套路的激活。这种认识形式的直觉主要就是依靠已经形成的思维套路,将要解决的问题情境和条件同已经形成的思维套路有类似同一性,从而借助和重启已经形成的思维套路很快地、直接地将问题解决。

创造性直觉是指在没有现成的思维套路和思维模式可借用时,开创性地形成新的思维套路和思维模式而解决问题。数学中许多重大的发明发现,乃至其他科学中的发明发现多是创造性直觉的成果。另外,我们还可以根据直觉的内容,把直觉分为经验直觉和思维直觉。经验直觉的内容主要是现象性的,思维直觉的内容主要是本质性的。但无论是经验直觉,还是思维直觉都能使人的认识出现创造性的成果。

四、从直觉的认识结果看

艺术直觉 篇5

一、艺术与整合

在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里, 一方面人们因为技术不断获得更多的便捷, 技术替代了生存生活乃至复杂工作中的部分功能。另一方面, 这种功能的替代也逐渐让人的整体性被割裂, 人们成为“断片”的人, 破碎的人。网络时代里, 信息的“超链接”方式更是让人的思维模式在无限延伸中成为碎片。在麦克卢汉的观点里, 艺术在历史中常常扮演着预言者和感知模式的调控者的角色。在今天碎片式的网络时代, 更需要艺术对人们的情感和内心体验重新提供一种整合式的感知模式。

在传统的教育系统中, 只有理智、逻辑才是获得知识最稳固的途径, 这是最正式也最有效的标准。但在今天的艺术教育里, 我们可能更需要一种面向感受和情感的整合的直觉型思维的培训和感受力的教育。

二、直觉与感知

长久以来, 在艺术教育中, 感知与理智一直被分离开来, 艺术与科学互相排斥。这是艺术教育的损失, 也是艺术教育的误区。直觉与感知正是弥合感性与理性之间裂缝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古代哲学对感知一直给予极大的重视, 同样也认为感知中包含着高贵的理性和对真理的发现。亚里士多德也曾经提出过“心灵没有意象就永远不能思考”的激烈主张。古人也早就发现了直觉的存在及其价值。古希腊毕达哥拉所学派就认为:“直觉是高于观察的。”

在很多人眼里, 提到直觉, 就会觉得那是一种模糊不定、接近胡思乱想没有说服力的一种思维和判断。但恰恰相反, 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 这种直觉的力量尽管短促却很坚定。很多艺术家常常能感受到, 直觉的坚定来自内心深处一股强大的力量告诉自己艺术的方向。许多人把敏锐的感知力看成是一种天赋, 实际上这种深刻的直觉下面包含着各种理解、领悟、思想、创造力, 乃至你的逻辑分析能力。笛卡尔在《心灵的指导规则》一书中称, “我所理解的直觉不是感觉之动摇不定的证据, 亦非从想象之胡乱堆砌而导致的错误判断, 而是毫无屏障的和专注的心灵给予我们的, 这种给予十分明白晓人, 以至于我们对所理解的东西没有任何怀疑。”直觉并不是不可靠的东西, 有些时候, 它甚至比演绎更简单更确定。1

艺术的直觉只能是长期教育的结果。眼睛在刚出生时是什么都看不见的, 只有经过训练, 才变得能够了解所见到的东西。所谓‘无邪的眼睛’是没有的。”人们喜欢把理智和逻辑归属为左半脑, 直觉和灵感归属于右半脑, 那么他们是否应该被放在同样的位置, 受到尊重和重视?

三、艺术教育中的直觉与感知培养

1. 多样化文化课程创造开放的教育语境

首先, 开设多样化文化课程是为直觉力和感受力的产生创作一种开放的环境。在艺术院校设立真正丰富且具有包容力的文化课程, 让学生处于一种开放的可选择的教育语境之中。

目前的艺术教育, 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 趋于标准化的培养过程。学分、技能、就业率, 成为艺术院校追求的最大目标。大量的艺术院校形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风气, 重专业技能、轻文化素质, 这着大量有心从事艺术事业的学生也是一个不良的导向。艺术教育的目的在这样的局面下显得狭窄而充满功利。

经常有人说我们缺少的不是技术而是思想, 而思想正是激发艺术直觉最有力的因素。众多艺术院校单一的追求就业率让艺术教育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很多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文化素质培养成为随意性的副科, 思想和技艺的分裂, 过分实用性功利性的培养目标, 给很多学生和艺术爱好者带来误区。文化课程目前在很多艺术院校的教学系统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创作是将自己所有的心灵能量聚集在一起, 这些能量不只是专业技能的熟练, 更包括了所有对世界, 对艺术的认识和所有文化修养的沉淀。

2. 从“训练”式到“对话”式的教学

在艺术教育中, 传统的教学注重模仿和灌输。临摹是美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 但单一的临摹和经验灌输往往会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 让他们逐渐丧失创造力和想象力, 甚至对生活中的美无动于衷。

对话式的教学方式会更有利于保持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和学成为平等的两个维度, 通过对话式的教学, 让艺术创造在交流中碰撞, 甚至这种对话可以是反叛和抗争。只有在这种真正的交流中, 学生才可能激发“创造”, 而不仅仅是在艺术史和教师权威的标准下畏手畏脚。艺术教学是要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 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在一开始这些表达可能显得生涩, 所以更需要一种更为平等的对话而不是“标准系统”的压抑。而今天网络时代的信息获取方式, 让学生在课堂之外有足够的渠道获取“知识点”, 这也让对话成为了可能。

3. 多重实践和跨界整合

在对话式教学的基础上, 艺术教育可以开发更多共同创作的实践模式, 和跨学科的联系和整合。艺术教育需要更多的机会通过切身的实验去寻找真相开发潜能。各学科之间, 老师与学生、学生与社会都可以建立起更多的关系, 在实践的碰撞中逐渐寻找自己的艺术语言。为了让教育进入一种手与脑、理智与情感均衡发展的状态, 必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材料试验寻求真相。他们不应该被“导向”任何一个既定的方向, 他的大脑不应该被固定的模型填满, 阅读那些描绘二手经验、无助于活跃思维的书或那些超越了理解力的书, 都为时过早。教育必须成为让一个人发现并形成自身表达方式的机会, 必须提供一种有意义的融合, 将社会传统与个人体验、实践与判断结合起来。2

共同创作的模式可以激活学生除语言和文字之外的各种品质, 不是从形式到形式, 或者从观念到观念的转变, 不是简单的套用, 不是枯燥的模仿, 是在不断地寻找和积累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 再返回到思维, 形成新的更为清晰和准确的直觉。

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 恢复人的感受力和整体性在艺术创作及艺术教育中都占据着异常重要的地位。只有这样, 我们的艺术创作才更能触及生活的本质, 我们的艺术教育最珍贵的功能也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和延展, 成为一种更为“自由”的教育。

注释

11. (美) 鲁·阿恩海姆.艺术心理学新论[M].商务印书馆, 1999:9.

艺术直觉 篇6

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认为:“美的本质是感官认识到的美,在承认美的客观性的同时,主张美是不能离开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这一审美活动实际上就是形象直觉的活动,形象直觉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直感的观察和感知,只要是视觉上没有缺陷的人,在面对事物的时候,第一反应并不是靠逻辑推理来理解它,而是通过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来认识它,这是人类的先天反应,是判断对象形象的主要因素。

形象直觉的感受过程是离不开感性形象的活动,在这过程中,对于形象的感性体验是愈来愈具体、愈生动、愈个性化,因此可以说形象直觉是感性的,其自始至终都伴随着强烈的感情,这些感情活动对于艺术家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为艺术美的完善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形象直觉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态度的,而情感是艺术典型化的必要条件。

二、油画艺术创作中形象直觉的作用

油画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其创作过程不是空谈感情,它是具体的,借助形象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和生活经验,同时唤起的是艺术家与观者情感的共鸣,也就是说油画艺术创作是用形象的方式反映和认识世界,由感性(对事物的形象直觉的把握)到理性(对事物本质的描绘),艺术家在围绕着他的现实形象的感召之下,经历了审美的感情和经验,运用自己的内心情感唤起与形象相应的创作语言,继而通过画笔跃然于画布之上,因而画家的创作过程是形象直觉的作用,是在可感的形象的状态上把握生活、把握世界。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朱光潜美学文集》中举了一棵树的故事:木商、植物学家、艺术家,三人同时来看一棵古松,在那棵古松的形象面前,三人的直觉却是不同的,木商看到的是一棵值多少钱的木料,植物学家所感知的是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劲拔的古树,艺术家则什么都不管,只观察枝杈之势、苍翠之色、气势之美。商人用实用性看待问题,科学家用概念思考问题,而艺术家则用直觉感知形象。法捷耶夫说:“艺术家传达现象的本质不是通过对该具体现象的抽象,而是通过对直接存在的具体展示和描绘。”艺术家通过对现象本身的展示来揭示规律,通过个别的展示来揭示一般,通过对局部的展示来揭示全体,从而在生活现实中创造生活的幻影。

在形象直觉中“想象——联想和幻想具有突出的意义”,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卡罗说:“我不画梦,我画我的生活。”她幼年时患小儿麻痹症,青年时经历严重车祸,虽渐渐地得以康复,但痛苦却伴随终身,她的传奇的人生成造就了她独特的艺术作品,她的大部分作品描绘的都是自己的生活,画面中她身着墨西哥传统服饰,在美丽端庄的样貌下,描绘的却是或流血、或哭泣、或脆弱、或残缺的自己,她以对自身形象的直观感受,将现实与想象、幻想、传说结合起来,记录着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痛苦,但是这又不是对形象直觉的表面刻画,在创作过程中必然融入个人的意识,艺术家通过形象直觉的作用,用艺术的方式了解自己、表现自己。

三、油画艺术创作是形象直觉符号化的活动

油画艺术创作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从选取生活素材,到进行分析、概括、加工、提炼,再到完成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进行的艺术活动,实际上就是形象直觉符号化的过程。站在审美的角度来看,油画作品首先传达的不是思想,而是画家在想象中所看见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这一点说明形象直觉是油画创作中的显著特征,也是画家常用的一种思维形式。

1872年莫奈在阿弗尔港口所作的《日出·印象》,描绘了晨雾弥漫的港口的景象。在浅红、微紫、灰蓝及橙黄等色调中,一轮旭日牵引着海水中一缕橙色的波光,冉冉升起,大海、天空及周围的景物在欢畅的笔触中,交错相融,近海处若隐若现的三只渔船,远处屹立于岸边的建筑、吊车、桅杆等都在晨曦中隐现……画家大胆地运用“零乱”的笔触来展现雾气朦胧、水天相接的场面,画家用“零乱”的方式传达自己活泼生动的作画情绪,用他热爱的方式表达着对海港一瞬间温柔的理解,感动了很多人。日出时,海上弥漫着雾气,海水反射着天空和太阳的颜色,岸上的景物隐隐约约,若即若离让人捉摸不定,观者仿佛走进了作者那真实的情感世界,这就是油画艺术创作的魅力——画者通过形象直觉(触景生情)继而完成艺术作品(托物言志),最终完成内心情感的宣泄。

超现实主义画家米罗,是形象直觉符号化的典型代表。超现实主义是建立在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中所论证的潜意识理论上的一个艺术流派,他在绘画观念上力求破除一切传统观念以求表现人类的天性和潜在意识。在绘画表现中,米罗用丰富的绘画技巧、材料来强化对大脑中形象直觉的功能刺激,把对形象的直觉缩至最本源的极限,所以他的画面常给人一种脱离现实形象存在的幻觉,画面主要是由一些线条、一些类似形的胚胎加上儿童涂鸦般的偶然形状组成,颜色多以简单的色块平涂,米罗的绘画借鉴了儿童画天然随性的形式,在这种大形式下,通过自己强烈的想象,将现实形象符号化、夸张化,使之变成一种不同于儿童天性的绘画形式,米罗绘画中的符号、色彩强调了梦幻、联想和象征的画面效果,给人一种强烈的偶然、自由、温馨的感觉。

毛泽东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可是它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而是生活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是典型生活的艺术化处理。艺术作品比普通的生活更高,更强烈,更具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形象直觉以具体的物景为基本单位,艺术家从酝酿构思到艺术表现,始终不舍弃生活中的具体可感的形象,形象直觉是以强烈的感情活动为推动力量,形象直觉从最初阶段进入成熟阶段的整个过程中,一方面抛弃了那些偶然的、次要的东西,综合了那些必然的主要的东西,使形象能反映出一定社会生活的一般本质和规律;另一方面,又不舍弃生活本身的具体、感性的特点,反而通过创造性的想象等艺术加工,使形象更丰满、更生动、更独特。这样就同时完成了形象直觉的符号化活动。

四、结语

形象直觉是一种用艺术角度观察生活的方式,能够直观引起艺术家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创作的欲望,许多油画艺术创作是从对形象的直觉中发展而来的,将人物、物件组合在一起,构图基于自然的真实,从人工的或者自然的形象材料里寻找和发现偶然的效果,运用适当的表现手法,展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

油画艺术创作过程又是将形象直觉进行深入探索的过程,当然,在这种探索中艺术家带着极大的热情让绘画随着他们所见到的形象任意想象,撇去他们觉得不必要的复杂成分和多余的细节,用构图、色彩、形象的象征符号等,构成一种既具体又模糊的现实与幻境相呼应的境界,在二维的空间中给予形象新的生命,传达艺术家对于形象的不同的理解。

摘要:形象直觉是对形象的感知而言的,形象是人类认识这个世界的最本源的方式,人类在面对现实形象时所作出的第一反应不是运用逻辑推理分析,而是首先开启自己的感觉系统,凭着直觉对形象的感受,引发艺术家创作的激情,运用油画材料进行艺术加工,继而转化为绘画语言展示于画布上,展现在观者面前,完成油画艺术创作的情感描述。

艺术直觉 篇7

在数学教学中, 学生在学习、思考、解决数学问题时, 直觉思维的应用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直觉思维可以简明直接地指向事物本质, 可以优化选择;其次直觉是思维智慧的火花, 是创新的起点;最后是直觉的感觉优势, 可以培养强大的自信心。总之, 直觉思维的培养对于人的一生都很重要, 以我们熟知的数学家高斯为例, 其在解决“1+2+…+99+100=?”的问题时的创新解法, 正是基于他对数字的超常直觉, 而且这次经历对他一生的成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个人直觉思维就像肌肉一样, 虽然每个人的天赋不同, 但是却可以通过培养锻炼的。尤其是对于初中生来说, 他们有着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基础, 有着活泼好动的天性, 正是培养直觉思维的好时机。数学作为培养思维能力最强的学科, 自然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主要任务, 我们在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夯实基础, 直觉青睐知识渊博的人

直觉的出现如同机遇一样, 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直觉虽然有偶然性, 但决不是毫无依据的臆想, 而是基于扎实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上的。若没有深厚的底蕴, 没有经过深入地思考, 是不会迸发出思维智慧的火花的。而且我们在数学上的直觉思维, 也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原始直觉, 而是经过不断地学习、培养、锻炼得出的一种更为准确的直觉, 这更是建立在夯实的基础产生的。所以我们在培养直觉思维时, 首先要做的就是夯实基础知识。我们在教学中, 要注重数学公式、定理、概念的讲解, 把相类似、相联系、相对应的公式、概念等, 进行模块化打包整理, 让学生们牢牢掌握这些基础知识, 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 为解题时展开思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及时鼓励, 自信是培养直觉的动力

直觉是人的自我意识的延伸, 由直觉带来的成功, 可以给人带来巨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而这种自信也可以反过来作用于直觉的培养, 是直觉培养的主要动力。而现在的初中生很少具有直觉意识, 尤其在学习逻辑性较强的数学时, 即使出现了直觉, 也不敢表达, 甚至自我否定了这种感觉。所以,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 要给予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 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假设和推测。我们教师要因势利导, 针对他们的推测和假设, 提出适当的建议和解释, 帮助他们解决疑惑, 让其对自己的直觉产生成就感, 一点点建立自信心。

例如, 初中几何中合理的辅助线, 可以简化整个解题过程, 而在试探辅助线位置的时候, 老师就应该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直觉去尝试各种辅助线, 可能由学生的直觉作出的辅助线并不是最佳辅助线, 但是只有给学生尝试的空间, 再加以老师的引导, 学生就会在以后的辅助线构造中的直观感觉会更加准确, 学生做题的效率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使学生勇于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率。

三、美感引路, 直觉具有美学特征

直觉是有“感”而发的, 我们在教学中掺杂美学、哲学等观点教学时, 往往会得到意外的收获。数学是美丽的, 纵观整个数学史, 许多发现和创造无不遵循美的创造规律。所以, 我们在培养直觉时, 也要注意美感的培养, 以完全平方和公式为例, 即使没学过的人也会通过对称美来判断其真伪。也难怪有人说:“如果一个物理方程在数学上看上去不美, 那么这个方程的正确性是可疑的。”

四、实例应用, 直觉思维来自数学实践

数学教学中的实例讲解非常重要, 不仅仅是教学的主要手段, 更是培养和考查学生直觉思维的重要手段。例如, 在讲解某些选择题时, 我们可以省略解题过程, 允许合理地猜想, 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发展。而图形演算则是遵循“由形思数, 由数想形”的数学思维理论, 通过观察、联想利用图形的直观诱发直觉, 全面培养直觉思维。

艺术直觉 篇8

从2003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不难发现,“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在具体能力上,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都与直觉思维息息相关,远远超过了对“演绎证明”的要求,足可见直觉思维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一、直觉思维及其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直觉思维亦称顿悟思维,是一种人们没有意识到的信息加工活动,是在潜意识中对问题进行酝酿,沟通,分析并瞬间得到问题的答案的过程,而具体的过程我们则没有意识到(钱学森语),是数学思维的两种形式之一,其不受逻辑思维中数学概念和逻辑演绎的规则的约束,更多的是跳跃式的预见,是思维活动中最活跃,也最有创造性的思维,其没有清晰的步骤,以感性认识居主,侧重于对整体问题的感知和把握,是一种对隐匿于数学表象之后的深层的数学事物关联的和谐性与规律性的感受,具有个体经验性、突发性、偶然性等特点。科学史上的许多重大发现都基于直觉,欧几里得几何学的五个公式,笛卡尔受发明解析几何,都是对对数学的直觉感悟,这就验证了伊恩·斯图加特的“直觉是真正的数学家赖以生存的东西”的说法。

总的来说,在高职阶段加强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对抽象问题的理解,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强化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信心,拓宽解题的途径,有助于学生数学审美情趣的提高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强化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直觉思维培养的具体途径

当然,直觉思维不是凭空生产的,也不是学生头脑中固有的,更不是也没来由的凭空臆想,它的形成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生成条件,用科学方法加以引导。

1. 扎实的基础是产生直觉的源泉

直觉的获取的确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还是以丰富的知识储备,扎实的学科基础为前提的,是在对研究对象整体把握基础上的高屋建瓴,这就需要学生有扎实的数学基础,需要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知识积累和数学素养。以前文的举例来讲,若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定义比较陌生,使用不熟练,就不容易发现两个方程的类似性,那在此基础上就更无法将两个方程归类为一个方程,直接运用有关知识得出两个根的积就无从谈起了。

2. 良好的氛围是培养直觉的沃土

3. 科学的方法是直觉思维养成的推进剂

若想在解题训练中发挥直觉思维的功效,教师除了给学生灌输直觉思维要与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想,明确的将直觉思维作为课程目标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外,还要注意多样化的方法训练。(1)观察,观察是直觉的前哨,利用观察这个知觉过程,从整体的角度、结构、功能来完成有目的、有意识的感知活动,触发直觉思维,寻求解题的最佳方案。(2)联想,联想是直觉的先导,是从已知对象连接未知对象的活动过程,通过联想可以进行迁移、顿悟,产生新颖的解决方法。(3)类比,类比是直觉的指引,对新旧情境进行类比,求同存异,并作出直觉判断,可以帮助学生发现新命题和新规律。

三、结语

总之,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是非常有必要,也是非常紧迫的教学任务。但值得注意发展学生直觉思维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忘记加强学生比较、分析、综合能力的训练。这样才能杜绝学生毫无根据的天马行空,更重要的是可以使思维结果成为科学的结论,真正实现对学生全面思维能力的提高。

摘要:本文以具体实例讨论了直觉在高职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了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直觉思维,高职数学,作用,途径

参考文献

[1]郑君文,张恩华.数学学习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耐碱混凝土下一篇:《大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