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硬化

2025-01-30

慢性肝硬化(精选8篇)

慢性肝硬化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重症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特点、感染细菌的种类以及临床转归情况。方法 对我院感染内科2005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的慢性重症肝炎和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5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本组50例患者中, 大多数患者感染中毒症状不明显, 腹膜炎体征不典型。以腹胀明显或加重, 腹水短期增多, 利尿治疗效果差为主要临床表现。治愈20例, 好转16例, 死亡14例, 死亡原因主要为肝肾综合征, 其次为上消化道出血及肝性脑病。结论 慢性重症肝炎和肝硬化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预后差, 病死率高。积极治疗原发肝病及并发症, 早确诊、早治疗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是降低相关危险因素, 提高重症肝病及晚期肝病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关键词:慢性重症肝炎,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诊断,治疗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是慢性肝病的常见并发症, 是慢性肝病发展恶化的诱因, 直接影响预后, 故此, 本文对其临床特点, 病原菌种类及诊治过程、转归状况给予分析、总结。旨在今后于临床中能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 以降低相关危险因素, 提高治愈好转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50例慢性重症肝炎和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均为我院感染内科2005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患者。男39例, 女11例;年龄23岁~80岁, 平均年龄46.5岁。其中慢性重症肝炎18例, 失代偿期肝硬化32例;临床表现:发热25例, 腹胀48例, 腹痛23例, 腹部轻度压痛、反跳痛20例, 下腹坠胀便意感18例, 腹水短期增多、利尿治疗效果差23例, 感染中毒休克1例, 上消化道出血9例, 肝性脑病8例, 肝肾综合征11例。全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肝病症状、体征及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异常改变。

1.2 诊断标准

慢性重症肝炎和肝硬化的诊断标准参考200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诊断标准参照1988年全国腹水学术讨论会共识中的诊断标准, 并结合临床及外周血常规多形核白细胞的比值而诊断。

1.3 实验室检查

50例均行腹腔穿刺抽取腹水做常规检查, 其中腹水白细胞总数达0.5×109/L以上者39例, 腹水多形核白细胞比值达50%以上者46例。有48例做了腹水细菌培养, 其中阳性者8例, 8例中大肠埃希菌5例, 克雷伯杆菌2例, 肠球菌1例。有32例做了血细菌培养, 其中3例阳性, 2例与腹水细菌培养一致, 均为大肠埃希菌, 另1例为克雷伯杆菌。外周血常规:白细胞总数达10×109/L以上者8例, 多形核白细胞比值达70%以上者32例。

1.4 治疗方案

常规治疗: (1) 护肝解毒治疗,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相关药物; (2) 加强支持治疗, 提高免疫力, 可静脉输入血浆、白蛋白、丙种球蛋白、补充足够热量等, 但输注速度要慢, 以免增加门静脉压力, 引起不良后果; (3) 注意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调节; (4) 保护胃肠黏膜, 预防出血倾向; (5) 适当的利尿治疗; (6) 相应的对症治疗等。抗感染治疗:根据患者临床情况选择2种抗生素联合治疗。若做腹水或血细菌培养阳性者, 则依据菌株的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 选择相应敏感的抗菌药物治疗。一般选用头孢三代联合喹诺酮类, 或联合氨基甙类治疗, 连用10 d~14 d.在积极抗菌治疗的同时, 注意预防真菌感染的发生, 做好口腔护理及相关检查的监测。

1.5 疗效判断

治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 腹水消退, 肝功能各项主要指标明显改善, 病原菌阴转。好转:症状体征改善, 腹水无增加或较原来减少, 腹水检查各项指标好转, 肝功能指标稍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 腹水无减少或增加, 腹水检查指标无变化或恶化, 肝功能较原来恶化。

2 结果

本组50例, 治愈20例, 好转16例。死亡14例, 主要原因为肝肾综合征 (8例) , 其次为上消化道出血 (3例) 及肝性脑病 (2例) , 1例为感染中毒休克所致。

3 讨论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是慢性重症肝炎、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 致病菌多为肠道条件致病菌, 一般正常状况下这些菌群只寄生在肠道内, 不会引起病变, 但慢性肝病者营养状况不良, 胃肠功能紊乱, 解毒能力下降, 加上长期的体能消耗, 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慢性肝病伴有腹水者, 常有肠道动力的改变, 细菌过度生长和肠壁通透性增加导致肠道菌群易位, 进入腹腔引起感染, 导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本组病例检出的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 也证明了上述观点。

本组大多数患者腹膜感染中毒症状不明显, 腹膜炎体征不典型, 大多数患者以腹胀、短期内腹水增加而利尿效果差为主要临床表现, 因而易被原发肝病的临床表现所掩盖, 易被临床忽视而致漏诊、误诊, 延误治疗。所以在诊治慢性重症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过程中, 如腹胀加重, 腹水增多, 用原发肝病的常见原因不易解释者, 应考虑存在原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可能, 须做相关检查, 以尽早确诊、及时治疗。

本组因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临床表现不典型, 确立诊断有赖于腹腔穿刺腹水常规检查、腹水培养、外周血检查等而确诊。本组腹水白细胞总数达0.5×109/L以上者39例, 多形核白细胞比值达50%以上者46例, 外周血多形核白细胞比值达70%以上者32例。从上述三项指标分析表明其可为确诊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主要实验室参数。但往往因腹水稀释, 和 (或) 患者长期卧床, 腹水中的有形成分下沉而影响腹水的细胞检出数及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率。故此, 腹腔穿刺操作前, 对活动少和 (或) 长期卧床者应在叩击腰背部或多变换体位后再行腹腔穿刺, 可能会提高腹水细胞检出量及细菌培养阳性率。

从转归状况分析, 本组患者治愈、好转率低, 病死率高, 主要死亡原因为重症肝炎、肝硬化的并发症, 其中肝肾综合征为首位, 其次为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而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可加重原发肝病, 诱发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或加重。所以临床中若能早发现、早确诊、及时给予正确的治疗, 对减轻原发病,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改善预后, 提高救治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慢性肝硬化 篇2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动脉硬化性狭窄;高危因素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157-02

缺血性脑血管病在临床中属于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有研究表明,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性,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最常见的病因[1]。若对颅内外的血管病变可以进行及时的诊断,同时实施内膜切除术或介入治疗等手段,可以有效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同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等因素也严重影响着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脑动脉硬化性狭窄病情的进展。因此本次研究通过随机选取自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间收治的10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对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脑动脉硬化性狭窄相关性及高危因素进行分析,,现将治疗效果报告如下[2]。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自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间收治的10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配50例为实验组,剩余50例为对照组,实验组患者为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伴有脑动脉硬化性狭窄的患者,对照组为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不伴有脑动脉硬化狭窄的患者,实验组中,男性患者有37例,女性患者有13例;年龄在47----81左右,平均年龄为(75.3±10.6)岁,其中9例患者为高血压,13例患者为糖尿病,7例患者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8例患者为糖尿病合并高血脂,9例患者为高血压合并高血脂,4例患者为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对照组中,男性患者有35例,女性患者有15例;年龄在49----77左右,平均年龄为(74.6±9.2)岁。其中8例患者为高血压,15例患者为糖尿病,7例患者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10例患者为糖尿病合并高血脂,9例患者为高血压合并高血脂,3例患者为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两组患者在其他一般临床资料方面,如年龄、性别、所致疾病以及疾病程度、身体状况等方面均无差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诊断标准

本研究以MRI和MRA的诊断为标准,对所有患者进行每半年一次的复查,复查包括对比两次血管狭窄的程度是否增加,狭窄血管供血区域相关脑组织的缺血状况,在临床上有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表现,神经功能损害的情况。

1.3研究步骤

1.3.1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脑动脉硬化性狭窄相关性的研究

对两组病人每半年复查的MRI和MRA进行分析,对比两组患者血管狭窄的程度是否增加,对病人TIA发作次数和神经功能的缺损状况进行评价,若两组患者的发病率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则判定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脑动脉硬化性狭窄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1.3.2高危因素的评估

在每次患者前来复查时对患者的各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对所有患者各项高危因素对再发的影响。根据各高危患者在入选病例中的所占比例,对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再发做对比分析[3]。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中所出现的一切数据均由Excel及SPSS13.0两个软件加以统计、处理以及分析所出现的数据均以“x”的形式加以表示,采用卡方检验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检验,组间差异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3]。

2.结果

表1第一次检查时的再发情况

组别再发人数未发人数合计再发率实验组33275066%对照组21295042%合计546610054%(P=0.04271)

表2第二次检查时的再发情况

组别再发人数未发人数合计再发率实验组31195062%对照组17335034%合计486210048%(P=0.0374)

表3第三次检查时的再发情况

组别再发人数未发人数合计再发率实验组34165068%对照组24265048%合计586210058%(P=0.0168)

从上述结果来看,三次检查时实验组的半年再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认为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脑动脉硬化性狭窄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在血压,甘油三酯,空腹血糖,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等的血液检测中实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逐渐发展和神经介入技术的逐渐提高,人们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有了新的认识,在证实的发病机制中,与血流动力学低灌注,大动脉的狭窄闭塞等有关。而在最新的研究中表明,脑动脉硬化性狭窄与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本次的试验中,三次检查实验组患者的再发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脑动脉硬化性狭窄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4]。

在既往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是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高危因素,许多研究也证实由于这些因素损伤了血管壁,从而导致了颅内外血管狭窄。在本次的研究中也有很好的体现[5]。

综上所述,脑动脉硬化性狭窄是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对相关因素进行早期的干预,如进行脑血管支架形成术等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再发率,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向社会推广。

参考文献

[1] 宋桂芹,王拥军,董可辉,等.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8, 10: 185 -187.

[2] 李斗,王默力,李慎茂,等.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 2008, 17:1158 -1162.

[3] 刘莉, 顾海伦, 赵越. 瘦素抵抗肥胖大鼠脂肪组织SOCS-3、 PPARγ及ACO mRNA水平的探讨[J]. 卫生研究,2008,37(1):40-42.

[4] 张秀香,李季英,陆连芬,等.糖耐量减低与颈动脉硬化及超敏C反应蛋白相关性研究[J].河北医药,2009,31(5):551.

慢性肝硬化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1例患者中男35例, 女16例, 年龄37岁~65岁, 平均年龄51岁;病程3年~14年, 平均8.5年。根据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检查排除合并其他肝炎病毒的感染, 均符合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炎学术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

1.2 治疗方法

51例病例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29例, 对照组22例。2组均常规应用甘利欣及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静脉点滴。治疗组加用中药保肝煎 (由软肝化瘀、益气活血药物组成:黄芪20 g、丹参20 g、当归10 g、醋鳖甲15 g、赤芍10 g、白术15 g、甘草6 g、三七粉3 g为末另冲) 水煎早晚分服, 疗程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变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2组临床症状进行比较, 治疗组乏力、纳差、腹胀、肝区不适症状明显改善, 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比较见表1.

3 讨论

肝硬化属中医“痞块、积聚”范畴。中医认为慢性肝炎后肝硬化的主要病因病机为毒侵、正虚、气郁、血阻, 益气活血、化瘀软肝的保肝煎, 能增强和调整免疫功能, 抑制乙肝病毒复制。保肝煎是由益气活血化瘀药物组成的方剂, 黄芪、甘草益气;白术健脾以固本;鳖甲软坚散结;当归、赤芍柔肝养血;丹参、三七活血化瘀破积。本方以黄芪益气为主药扶正固本、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丹参、三七为活血化瘀主药, 促进肝内胶原蛋白降解, 使肝细胞恢复。药理实验表明, 黄芪所含生物碱及黄酮类、甙类均能促进机体在病毒刺激下诱生干扰素及提高钠钾细胞的活性, 或诱导感染病毒的巨噬细胞产生高水平肿瘤坏死因子 (TNF-α) 而发挥抗病毒作用。丹参能明显改善肝细胞、线粒体的功能, 减轻肝细胞损伤、坏死, 抑制正常及损伤肝细胞脂质过氧化反应, 改善肝脏微循环, 增加血液供应。三七具有改善肝脏微循环、减轻肝细胞坏死, 促进肝细胞修复、再生和防止纤维化作用[2]。因此, 保肝煎具有益气活血化瘀软肝散结、抗纤维化改善肝微循环、降低门静脉高压等功能。

本文结果表明, 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保肝煎能有效地改善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症状, 降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ALT) 、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 活性, 阻止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发展, 为今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摘要:目的 观察保肝煎对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5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 对照组22例, 均常规给予甘利欣、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静脉点滴, 治疗组加用保肝煎水煎早晚分服, 疗程为3个月, 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保肝煎对保护肝细胞的功能、结构, 降低病毒对肝细胞的破坏, 减轻肝细胞间质的炎症反应有良好作用。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硬化,保肝煎,疗效分析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460-468.

慢性肝硬化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患者60例, 无严重心脏、肝、肾功能障碍患者。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 其中观察组男14例, 女16例;年龄38~71 (43±4.8) 岁;病程3~9 (5.3±1.8) 年。对照组男15例, 女15例;年龄39~71 (43±4.6) 岁;病程2~8 (4.9±1.9) 年。2组性别、年龄及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西药治疗, 应用ɑ-干扰素300U, 每天1次, 药物治疗2周后延长用药间隔时间, 每2天用药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中药治疗, 基础方:白马骨35g, 丹参35g, 金丝桃35g, 黄芪25g, 北柴胡20g, 桃仁15g, 赤芍15g, 丹皮15g, 当归10g, 鳖甲10g, 白术10g, 川芎10g, 甘草6g, 每天1剂, 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用, 药物维持治疗1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肝功能指标改善情况, 包括总胆红素、白蛋白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查肝纤维化相关指标即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 (LN) 、Ⅲ型前胶原 (PCⅢ) 、Ⅳ型胶原 (Ⅳ-C) 。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常规检查中肝功能恢复正常, 其他指标无异常;有效:主要临床表现有明显缓解, 常规检查中肝功能有轻微异常;无效: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未达到以上标准或有所加重[2]。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7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肝功能指标

治疗后2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血清总胆红素明显低于治疗前, 白蛋白明显高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2.3 肝纤维化指标

治疗后2组透明质酸、LN、PCⅢ及Ⅳ-C均低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在我国发病率高, 病情迁延损害肝脏组织,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上多应用西药治疗, 本文对照组患者应用ɑ-干扰素治疗, 能保护受损害的肝脏细胞, 活血化瘀, 改善微循环障碍, 促进肝功能的恢复。中医学认为慢性肝炎由毒、虚、瘀引起, 观察组患者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 方剂中丹参、川芎、柴胡及黄芪等药物均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补气益血及疏肝理气的效果, 抑制了病毒复制, 抗肝纤维化[3]。本结果显示,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7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2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血清总胆红素明显低于治疗前, 白蛋白明显高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2组透明质酸、LN、PCⅢ及Ⅳ-C均低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中西药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中西药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慢性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 观察组给予中西药联合治疗, 对照组进行常规西药治疗, 比较2组治疗效果、肝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及肝纤维化相关指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7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2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血清总胆红素明显低于治疗前, 白蛋白明显高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2组透明质酸、LN、PCⅢ及Ⅳ-C均低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中西药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中西药联合,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 史淑荣.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5) :161-162.

[2] 廖静, 熊炬.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8例的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刊) , 2012, 22 (6) :1655-1656.

慢性肝硬化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8月~2009年8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94例,临床诊断符合2000年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2]。所有患者为HBsAg阳性、HBeAg阳性或HBeAg阴性,但血清定量PCR法测定HBV DNA阳性。年龄20~60岁,Child-pugh分级为A级或B级,且半年内未使用过任何抗病毒类药物。排除标准:肝性脑病、原发性肝癌、丙型和丁型病毒性肝炎以及酒精性、自身免疫性、药物性肝炎。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7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加服拉米夫定100 mg,1次/d,疗程均为12个月。

1.3 观察指标

治疗期间每月检测肝功能,包括血清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ALT)等;每4个月用定量PCR检测血清HBV DNA,放射免疫法测定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肝功能变化

治疗组和对照组测定治疗前后总胆红素和ALT量的变化,将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测量总胆红素的P<0.01,测量ALT的P<0.01。测量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结果上有极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表明拉米夫定能明显改善肝功能。见表1。

2.2 实验组和对照组中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

实验组和对照组测定治疗前后HA、PCⅢ、CⅣ的变化。两组进行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拉米夫定能明显改善肝纤维化。见表2。

2.3 治疗后转阴情况的变化

实验分别统计了实验前后的治疗组和对照组HBeAg和HBsAg阳性病例,分别计算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转阴率,实验组的转阴率为51.06%,对照组的转阴率为6.38%,实验组的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22.92,P<0.05)。见表3。

2.4 不良反应及随访

本次实验对治疗组随访36个月,在随访期间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同时对对照组也随访36个月,随访过程中发现有5例患者肝功能衰竭。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肝细胞内HBV的复制,由此引起肝细胞以及肝脏组织结构与功能的病变。使用积极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可以阻断HBV的复制,从而减轻机体因清除病毒对正常肝脏组织的损伤,对病情有延缓作用[3]。拉米夫定是一种新型核苷类口服抗病毒药物,可以通过抑制HBV DNA聚合酶,终止HBV DNA新链的合成,从而发挥抗HBV的作用。另外,拉米夫定可以减轻肝脏炎症、延缓及改善组织纤维化、稳定肝功能,阻断肝硬化进程[4,5],近年来已作为一线最有效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在国内外广为应用[6]。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不良反应少,且由于干扰素不适合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患者,因此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7]。

94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提高了生存率,治疗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有5例患者肝功能衰竭;治疗组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和ALT及肝纤维化指标HA、PCⅢ、CⅣ明显好转,表明拉米夫定有利于改善肝功能和肝纤维化。27例经12个月拉米夫定治疗后,HBV DNA定量明显下降,治疗组HBeAg转阴率为51.06%,对照组HBeAg转阴率为6.38%,治疗组HBeAg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拉米夫定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有显著的疗效。本实验结果表明,抗病毒治疗有抑制肝组织纤维化、改善肝功能、改善预后的良好效果,且不良反应少,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较为合适的药物。

在今后的研究中笔者将注意增加观察病例数,提高统计的精确性;另外,延长随访的时间至5~10年,甚至是终生随访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9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加服拉米夫定100mg,1次/d,疗程均为12个月。结果:治疗组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和谷丙转氨酶(ALT)及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明显好转,表明拉米夫定有利于改善肝功能和肝纤维化。27例经12个月拉米夫定治疗后,HBVDNA定量明显下降,实验组HBeAg转阴率为51.06%,对照组HBeAg转阴率为6.38%,治疗组HBeAg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拉米夫定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有显著的疗效。结论:拉米夫定有抑制肝组织纤维化、改善肝功能、改善预后的良好效果,且不良反应少,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较为合适的药物。

关键词:拉米夫定,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治疗

参考文献

[1]刘惠媛,石裕明.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临床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8,17(3):240-242.

[2]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分会与寄生虫分会、肝病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324-329.

[3]刘本付,唐明新,范毕成,等.α-干扰素、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08,6(9):936-937.

[4]Hang FK.Lamivudine treatment of decompensated 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cirrhosis[J].Hepatobiliary Pancreat Dis Int,2006,5(1):10-15.

[5]Nozic D.Successful lamivudine therapy for chronic hepatitis B in the family[J].Vojnosanit Pregl,2006,63(5):504-507.

[6]秦守杰,王建生.拉米夫定治疗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观察[J].临床荟萃,2003,18(16):942-943.

慢性肝硬化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2例慢性乙型肝炎相关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为我科2000年以来的入院及门诊随诊病例, 男18例, 女4例, 年龄23岁~61岁, 平均年龄 (36.75±11.47) 岁。22例患者的H BV-D N A、H BsA g、抗-H Bc均为阳性, 其中H BeA g阳性19例, 抗-H Be阳性3例, 诊断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2000年9月西安) 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血清A LT水平均超过正常上限, 抗-H A V Ig M、抗-H CV、抗-H EV均为阴性, 并排除自身免疫性肝炎及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和脂肪肝。有腹水19例, Child分级A级1例 (记分6分) , Child B级17例 (记分7~9分) , Child C级4例 (记分10~16分) 。并发原发性腹膜炎3例, 上消化道出血4例, 原发性肝癌2例。

1.2 治疗方法

总共22例患者在护肝、支持治疗或治疗并发症的基础上, 均同时接受拉米夫定治疗, 采用口服100 m g/d, 治疗过程观察TBiL、A LT、A LB、PT、Child-Pugh, 疗程12个月以上, 随访3年~5年。

1.3 统计学方法

测定结果以表示, 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转归

在治疗12个月内, 22例患者的全身情况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1例患者治疗1年, 因并发肝癌而手术治疗, 后继续用拉米夫定治疗病情稳定, 2年后停服拉米夫定, 肝癌复发, 死于再次手术中。另1例诊断乙肝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 在介入化疗的同时加用拉米夫定, 病情稳定, 肝功能正常, 3年内随访观察无病情加重者, 其生存质量明显提高。1例乙肝肝硬化因依从性差, 二次在用药半年时自我感觉好, 而停服拉米夫定, 分别停药后于2, 4个月左右时, 症状加重并肝性脑病而继续予拉米夫定及综合治疗, 而再予拉米夫定100 m g, 1 d 1次, 口服, 治疗后3个月左右病情开始稳定, 随访至今, 生活能自理, 腹水消失, 肝功能正常;1例二次用药好转病情稳定后, 自行停药1年后复发, 而发作重症肝炎而死亡;1例在用药1年半的时候, A LT反跳, 检测有Y M D D变异而在用拉米夫定的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1.0 m g, 1 d 1次口服, 患者病情稳定, A LT正常, H BV-D N A测不出, 随访至今2年多。

2.2 H BV血清学标志

治疗6个月时血清H BV-D N A转阴18例 (81%) , 治疗结束1.5年时有7例发生了H BeA g转换为H BeA b, 占31% (7/22) 。

2.3 肝功能改善

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 (TBiL) 、丙氨酸转氨酶 (A LT) 、白蛋白 (A LB) 和凝血酶原时间 (PT) 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Child-Pugh分值治疗前后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其中17例Child B级有14例转为Child A级, 2例Child C级转为Child B级。见表1。

2.4 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口服拉米夫定患者耐受性良好, 仅个别患者出现轻度恶心、上腹部不适, 3 d~5 d后消失。

3 讨论

国外多中心研究结果表明, 拉米夫定通过竞争性抑制H BV-D N A聚合酶, 达到快速、显著地抑制H BV-D N A的复制, 减轻肝脏的炎症反应, 促进肝功能的恢复, 阻止肝纤维化的进展[1], 因此用拉米夫定治疗H BV相关的失代偿性肝硬化, 可以改善肝功能失代偿的症状, 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提高患者在肝移植前期的存活率[2], 部分病例经治疗后延缓进行肝移植的时间, 甚至因此不需要做肝移植。本组22例观察结果显示拉米夫定治疗H BV相关性失偿性肝硬化患者, 各种临床症状明显缓解, 20例腹水消失, 其肝功能的各项指标均显著好转, 尤其是白蛋白的升高, 凝血酶原时间的明显缩短, 与文献报道一致[3,4]。H BV-D N A的转阴, 说明拉米夫定有良好的抗病毒作用, 能抑制病毒的快速复制, 改善肝脏功能, 降低Child-Pugh分级评分, 并可获得血清学转换。应用拉米夫定治疗的这些患者均有良好的耐受性, 即使在失代偿性肝硬化亦很安全[5], 即使A LT轻度异常或正常, 长期治疗后可减少肝功能失代偿和原发性肝癌的发生率, 从而延迟临床进展[6], 因此勿要轻易停药, 以免病情反复, 有Y M D D变异加用其他高基因屏障的抗病毒药, 如阿德福韦或恩替卡韦[7]。

参考文献

[1]Yao FY, TerraultNA, Freise C, etal.Lam ivudine treatm entis beneficial in patientswith severelydecom pensated cirrhosisand actively replicating hepatitis B infection awaiting liver transplantation:a com parative study usingam atched, untreated cohort[J].H epatology, 2001, 34 (2) :411~416

[2]Villeneuve JP, Condreay LD, W illem s B, etal.Lam ivudine treatm entfor decom pensated cirrhosis resulting from chronic hepatitis B[J].H epatolo-gy, 2000, 31 (1) :207~210

[3]张燕, 王朝敏, 贾青青, 等.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J].肝脏, 2002, 7 (1) :37~38

[4]谭斌, 李韶光, 吴静黎.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研究[J].肝脏, 2002, 7 (2) :104~105

[5]Lok AS, LaiCL, LeungN, etal.Long-term safetyoflam ivudinetreatm ent im patientswith chronichepatitisB[J].Gastroenterology.2003, 125 (6) :1714~1722

[6]Liaw YF, Sung JJY, Chow W C.On behalf of the CALM Study Group Lam ivudine forpatientswith chronic hepatitisB and advanced liverdis-ease[J].N EnglJM ed, 2004, 351 (15) :1521~1531

慢性肝硬化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0年7月-2013年2月接受随访的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60例作为本文观察对象, 将其均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联合组30例患者, 男16例, 女14例;年龄24~53岁, 平均年龄 (43.5±4.6) 岁;Child-Pugh分级中A级14例, B级10例, C级6例。对照组30例患者, 男15例, 女15例;年龄26~56岁, 平均年龄 (44.7±3.9) 岁;Child-Pugh分级中A级16例, B级8例, C级6例。所有患者入选时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均为正常值上限的1.5倍以上。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Child-Pugh分级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病例排除标准:出现重度黄疸、肝肾综合症等症状, 经保肝对症治疗仍无法改善者;白细胞数量<2×109/L, 血小板数量<3×109/L者[2]。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根据患者病症予以我院自制的对应中药口服汤剂治疗[3]。本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单用拉米夫定, 100mg/次, 1次/d, 随访时间为2年。联合组同样接受常规治疗, 在前6个月治疗过程中单用拉米夫定, 剂量同对照组, 6个月期满后加用阿德福韦酯, 10mg/次, 1次/d, 随访时间为2年。治疗过程中出现其他病症者予相对应的治疗。

1.4 观察指标及随访

每隔3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 检测患者的HBV-DNA, 对转阴率进行记录, 同时记录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耐药现象的患者。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软件对本文所得的数据进行处理, 数据使用百分率表示, 组间对比用χ2检验, 若所得结果为P<0.05, 则认定差异显著, 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

对照组9个月时有2例患者出现YMDD变异, 黄疸持续加深。其他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出现。

2.2 两组HBV-DNA转阴率对比

12个月后, 对照组有10例患者转阴 (33.3%) , 联合组有17例患者转阴 (56.7%) , 两组HBV-DNA转阴率相比较并无显著差异 (χ2=3.32, P>0.05) 。24个月后, 对照组有12例患者转阴 (40.0%) , 联合组有21例患者转阴 (70.0%) , 两组HBV-DNA转阴率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3 两组耐药性对比

治疗过程中, 对照组有13例患者出现耐药性, 约占43.33%, 联合组有1例患者出现耐药性, 约占3.33%, 对照组明显高于联合组 (χ2=13.42, P<0.05) 。

3 讨论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肝硬化的主要机制是抑制人体内HBV的复制, 改善肝脏的炎症, 减少病毒对肝脏的伤害, 从而对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进行阻止。作为较早应用于肝硬化临床治疗的抗病毒药物, 拉米夫定需长期应用, 治疗过程漫长, 但患者在治疗的同时又会产生耐药性, 本文中出现的2例YMDD变异的患者便是在长期使用拉米夫定后, 产生了耐药突变。由此可见, 单用拉米夫定的疗效并不理想。阿德福韦酯起效较慢, 但其在人体内可转化为二磷酸盐, 从而使逆转录酶受到抑制, 达到病毒停止复制的效果, 且患者在应用此药后机体应答率极高, 同时耐药性比拉米夫定也较低。两种药物联合应用能够显著地降低HBV的复制程度, 对HBV的抑制作用更强, 患者产生耐药性的几率更低, 而患者因病毒引起的肝脏炎症性坏死也得到了减轻, 病情得到了进一步的缓解[4]。

本文中对患者进行了长期的随访, 两组患者不同时期转阴率、出现耐药性等情况相对比, 联合组在疗效上明显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 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对慢性乙肝肝硬化的疗效显著, 并能降低患者耐药性, 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应用于慢性乙肝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0年7月-2013年2月接受随访的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60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 将其均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 各30例, 联合组口服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 对照组单用拉米夫定进行治疗。随访过程中, 对两组患者的耐药情况及HBV-DNA转阴率进行记录与对比。结果:12个月后, 两组HBV-DNA转阴率相比较并无显著差异 (P>0.05) 。24个月后, 两组HBV-DNA转阴率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过程中, 对照组有13例患者出现耐药性, 约占43.33%, 联合组有1例患者出现耐药性, 约占3.33%, 对照组明显高于联合组 (P<0.05) 。结论: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对慢性乙肝肝硬化的疗效显著, 并能降低患者耐药性, 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关键词: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慢性乙肝肝硬化

参考文献

[1]吴杭源, 尤德宏.拉米夫定联合TACE治疗合并肝硬化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15) :1833-1834, 1879.

[2]王伶.不同药物治疗慢性乙肝肝硬化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 2013, 11 (10) :1586-1587.

[3]张玉山.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6 (5) :57-58.

慢性肝硬化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08年6月至2010年12月在感染科住院、诊断符合2000年 (西安) 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2]的患者共135例。其中男93例, 女42例, 平均年龄47.8岁, 慢性乙型肝炎84例, 轻度21例, 中度28例, 重度35例;HBeAg阳性62例, HBV DNA≥105拷贝/mL。HBeAg阴性22例, HBV DNA≥104拷贝/mL。乙型肝炎肝硬化51例, Child-Pugh B级27例, C级24例, HBV-DNA≥103拷贝/ml。均无合并HCV感染、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肝病等, 治疗方法:替比夫定600mg, 口服, 每日一次, 住院期间开始实施教育指导及出院后随访。

1.2 结果

实施教育指导的135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对替比夫定的作用、服用方法、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有关知识基本了解, 均能做到按时、按量规范用药、定期检测和随访,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2 教育指导

2.1 方法

2.1.1 教育指导内容

主要包括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病理特点, 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 长期性。替比夫定的作用特点、疗效优势、注意事项等内容, 在服用替比夫定前告知患者, 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过程, 充满信心。

2.1.2 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

科室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特点, 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的种类, 各类药物的作用特点, 注意事项。我们充分利用业务学习、护理查房、晨间提问、月度考核及自学等机会, 对以上教育内容进行学习及考核, 使每位护理人员都能熟练掌握教育指导的相关内容。

2.1.3 教育指导及随访的方式

对住院患者采取一对一的个案教育方法;对出院患者利用电话随访和复查的时间给与个别指导, 每1~2个月进行一次集中指导, 请值班医生参与, 询问患者用药后的反应, 饮食、休息等生活情况, 确定下次复诊时间。

2.1.4 发放教育指导内容测试问卷

患者出院时, 由主管护士发放教育指导内容测试问卷, 了解患者对教育指导内容的掌握情况, 对没有熟悉的相关内容, 重复讲解, 强化宣教, 直至患者熟悉及掌握相关教育指导内容和知识。

2.1.5 建立替比夫定用药检测和随访记录表

住院期间将所有服用替比夫定患者的姓名、年龄、工作单位、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开始用药的时间及检测指标, 出院后每次检测、随访的结果均记录在表, 有专人负责。定期电话随访, 督促患者遵从健康指导的内容、同时可以随时发现患者出现的各种问题, 并及时给与恰当的指导和帮助, 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治疗。

2.2 教育内容

2.2.1 用药前

让患者充分了解抗HBV的重要性;替比夫定的适应证、禁忌证;作用机制、注意事项、疗程、服用方法、药品价格、安全性、耐药性、可能的不良反应等, 让患者树立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

2.2.2 用药中

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药物反应, 有无头晕、恶心、肌肉疼痛, 关节酸痛、心慌、胸闷等表现;按时、按量、规律服药。定期检测肝功能、心肌酶、病毒基因、乙型肝炎五项等指标和随访。

2.2.3 停药后

由于替比夫定抗乙型肝炎病毒发生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高, 所以许多患者达到停药指征, 应告诉此类患者停药后必须定期随访和检测, 肝功能、HBVM、HBVDNA定量。

2.3 有效利用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与人类健康存在肯定的联系, 社会支持既有缓冲刺激的作用, 又有直接的独立的保护作用, 护士帮助患者有效利用社会支持系统, 可以减轻心理症状, 控制生理症状[3]。慢性肝炎、肝硬化病情复杂、疗程长、花费相对较高, 而且有一定传染性, 有的患者因为家庭成员及同事朋友的疏远及较高的医疗费用感到内心苦恼, 还有的因为担心疾病影响子女上学、家庭幸福、就业等而焦虑不安。护士应向患者及其亲属、朋友、同事介绍乙型肝炎的有关防治知识, 告诉谈们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 消除他们的误解和恐惧心理, 动员他们关心患者、理解患者, 帮助患者, 绝不能歧视、疏远患者, 鼓励患者树立生活、工作和治疗信心, 争取获得良好治疗效果。

3 小结

用药的教育指导是现代护士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 旨在帮助患者掌握知识、树立信念、建立健康行为, 并通过这三个环节产生效果, 所以, 教育指导能否有效, 关键取决于患者[4]。因此我们对服用替比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实施了系统的教育指导和随访, 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用药必要性, 规范用药的重要性, 建立信心, 克服困难、主动配合治疗, 才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分会,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内科杂志, 2006, 45 (2) :162-170.

[2]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0, 8 (6) :324-329.

[3]罗艳华.60例社区肾移植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3) :169-171.

上一篇:中学语文审美阅读下一篇:法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