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原则(共12篇)
思想原则 篇1
摘要: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和精髓, 是数学方法论, 是联系各种知识的结合点, 它在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不可随意进行, 应该讲究原则和策略, 这样才能使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具有科学性,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从而顺利实现新理念和新课程总体目标的要求, 使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关键词: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原则,教学实践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在总体目标中明确要求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 (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 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在基本理念中, 也要求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 确立初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原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 认为以下四个原则值得注意。
一、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就是教师要全面、系统、清晰地把握教材中包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1.初中数学教材中包含的数学思想主要有:
字母代数思想、方程思想、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分类思想、类比思想、数学建模思想、统计思想、概率思想、集合与对应思想等。
2.初中数学教材中包含的技巧型数学方法主要有:
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配方法、公式法、直接开方法、换元法、整体代入法、参数法、坐标法、构造法、旋转法、平移法等。逻辑型数学方法有:分析法、综合法、归纳法、演绎法、反证法等。
3.紧扣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
全面性原则要求教师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及有关课程资料, 把初中教材中每章、每节、每个问题中所包含或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准确地挖掘出来, 全面系统地把握。在进行定理、性质、公式和法则的推导, 例题、习题及其它数学问题的探究时, 都要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观点进行分析研究, 形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并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渐进性原则
渐进性原则是指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要根据教材的知识体系和学生的认知能力, 遵从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逐步完成。
1.渐进性原则的依据
数学思想是人们对数学内容的本质认识, 表现为一种意识和观念, 是相关数学方法的精神实质, 属于理性范畴, 具有隐蔽性。数学家波利亚说过, 一个想法使用一次是一个技巧, 经过多次使用, 便成为一种方法。因此, 可以认为数学方法是研究数学时经常用到的数学技巧, 是学习数学的工具和手段, 是具体的、可以操作的, 是对教学的一种感性认识, 经常使用这些方法去研究某一类数学问题, 并不断反思、逐步强化认识, 会使这些感性认识自然上升到理性认识, 即所谓的教学思想。
2.宏观操作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应遵循:通讨显性知识的教学, 启发诱导学生归纳, 总结出数学方法。通过对数学方法的教学让学生认真揣摩, 精心提炼领悟数学思想, 再通过解题的应用达到对数学思想的理解, 又促进数学方法的使用效率, 从而实现有效解决问题的目的。综上所述, 数学思想方法的宏观操作方法可以表示为:总结——提炼——指导, 显性知识——方法——思想——方法 (去解决问题) 。
3.认知领域内的控制水平及顺序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一个系统性的认识工程, 应该遵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识规律, 即必须通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才可能完成的。因此, 数学思想方法在学生认知领域内的控制水平可确定为:感受——领悟——形成——内化, 感受是指学生觉察或留意某一数学事实 (即后来的数学思想方法, 但是此时还不够确切、清晰) 并萌发出留心关注的意愿, 它是由教师激发引起的一种教学结果;领悟是指学生接受或树立观点, 它高于感受, 是学生内化数学事实 (正在明确的数学思想方法) 的低级阶段;形成是指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 对数学事实作出积极的反应;内化是指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与应用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三、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是指根据数学思想方法在教材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学生层次, 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1.数学思想方法在教材中的表现形式
教材每个章节的内容, 有的直接提出某个数学思想方法, 有的直接反映某个数学思想方法, 有的仅隐含某个数学思想方法。例如, 函数及图像一章, 直接反映了函数思想, 隐含数形结合思想, 集合与对应思想;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中, 直接提出公式法、配方法和因式分解法, 教师在备课时要明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
2.教学目标层次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有轻重缓急之分, 根据它在教材中的表现和课程标准的要求, 以及它在初中数学中的实际地位和作用。目标层次应按如下的情况来确定:集合与对应思想、参数法、演绎法等。
3.分层施教, 分层达标
学生数学成绩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 要更新教育观念就应该承认这种差别, 面向全体学生既考虑到个别差异, 又能促进个体充分地发展。因此, 教师在编写教案, 课堂探究, 设置作业, 辅导学生, 考核评价等过程中都应该注意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不同程度地领会数学思想方法, 使之能者多劳, 各有所得, 使全体学生尽量使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 从而实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交叉统一性原则
交叉统一性原则是指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必须和数学知识与技能、辩证现点及思维品质的培养相结合。
1.数学思想方法自身的交叉统一
数学思想方法自身具有复杂多样性和联系性, 在研究某一复杂问题时, 要同时运用多种数学思想方法, 在学习某一种数学思想方法时, 要同时用另外的数学思想方法来辅助完成。例如, 在解决函数问题时, 不仅会用到数形结合思想、集合与对应思想, 还会用列表法、图像法、配方法等。也就是说, 一种数学思想方法中含有另外数学思想方法, 正是这些数学思想方法的协同作用, 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时要注意多种数学思想方法的优化结合。
2.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知识与技能的交叉统一
数学知识与技能是数学思想方法的载体, 离开数学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想方法就无法存在, 更谈不上发挥它的功能和作用, 数学思想方法是联系各种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纽带, 它可以把各种数学知识与技能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优化知识结构。由此可见, 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知识与技能是相辅相成的, 所以,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必须和数学知识与技能紧密联系。
3.数学思想方法和思维品质的交叉统一
从一定程度上说, 数学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是训练思维的方法和技巧, 因此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 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思维品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例如, 转化思想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辩证性, 数形结合思想、换元法、分割法, 构造法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创造性, 函数思想、分析法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分类思想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同时, 良好的思维品质又为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素质条件, 能促进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和思维品质的培养相结合是学习数学的需要, 是一种完美结合。
综上所述, 可以看到开展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研究, 既是新课改的要求, 又是教学实际的需要, 但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不可随意进行, 应该讲究原则和策略, 这样才能使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具有科学性,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从而顺利实现新理念和新课程总体目标的要求, 使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思想原则 篇2
随着企业用工的低龄化与多层次化,思想教育工作的环境、内容、和对象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逐渐暴露了出来。加上现在学员思想的循环往复和不确定性,就更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解学员的内心想法。
怎样去了解?这就要我们坚持双向互动原则。过去,由于培训者具有信息的优先权和传播权,独白式的单向灌输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基于网络的广泛普及和深入应用,学员的主体意识日益觉醒,以及他们获取信息方式的多样化,可能常会出现学员在知识和信息的把握在质与量上超过主体的现象,并在时间上领先于我们,并且他们在某些特定事件上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想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做工作时的权威性和话语权必然受到质疑,于是单向式的灌输和说教就会受到严重的挑战和冲击,一般性的灌输和说教就难以发挥思想教育的作用,仅靠单向注入、强迫命令反而会严重挫伤和压抑学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思想教育方式应由被动单向式教育转化为互动式双向交流,通过平等沟通,角色互换,才能实现教育目的,收到较好效果。
然而,思想教育的最终归属还应是自我教育,因为一个人对信息的真正接受都是以其自身的判断、选择、内化等一系列内在思维活动为基础,最终通过自己的思想矛盾来实现。因此在坚持双向互动原则的时候我们还应着重把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告知学员让其自觉的进行自我认识、评价、监督和控制,从而有目的调整自己以后的行为活动。
培训基地:田仲君
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业设计原则初探 篇3
所谓原则,就是指人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准则。思想品德课作业设计的原则就是思想品德课作业设计的准则,也是思想品德课作业设计的依据。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技能、经验和个性特征设计思想品德课作业。为提高思想品德课作业的有效性,教师在设计思想品德课作业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学知识进行自主构建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思想品德课性质来看,学生道德知识的巩固、道德意志的培养、道德行为的转化、道德情感的升华都离不开自身的主动思考、独立实践,因此教师要将学生视为作业的主体,从学生的实际需要、终身发展的角度思考作业的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主体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提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当前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过于注重统一、规范的教育以及知识的灌输,这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新课改强调培养人格健全、富有个性的学生,所以教师不能把思想品德课作业当成考查学生的工具,而应把它当成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教师必须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出发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让作业成为学生展示个性的平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生活性原则。
皮亚杰指出,儿童如果不具有自己的真实活动,教育就不可能成功。思想品德课程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生活是思想品德课作业的基础。只有富含生活元素,思想品德课作业才能帮助学生接受生活的考验。
教师在设计思想品德课作业时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目的,实现学生品德的内化和思想的升华。这样就能弥补传统作业脱离学生现实生活的弊端,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体验生活的过程,促进学生的成长。
3.系统性原则。
思想品德认知、思想品德情感、思想品德意志、思想品德行为是构成学生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就是思想品德认知、思想品德情感、思想品德意志、思想品德行为统一的过程。思想品德课作业应该是均衡、协调培养学生思想品德认知、思想品德情感、思想品德意志、思想品德行为的系统,不能只侧重其中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在设计思想品德课作业时,教师要根据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特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充分发挥这四个要素的作用和整体功能,以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和习惯。教师在布置思想品德课作业时还要注意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加强横向、纵向和交叉渗透训练,以使学生建构起知识网络体系。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学习的影响,也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社会、学校、家庭都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教师不能只重视学校教育,而忽视家庭、社会等其他方面的教育。因此,在设计思想品德课作业时,教师必须重视家庭、学校、社会等教育资源,选取和整合不同教育资源,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配合的教育系统,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合力,全方位、多角度地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4.策略性原则。
在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人们在学校获得的知识不再终生受用,因此我们要培养学习的能力,只有具备了学习的能力,我们才能紧跟知识更新的步伐。“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思想品德课教学也不例外,帮助学生掌握思想品德学习策略应该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目标。
浅议中庸思想及其处世原则 篇4
中庸之道就是忠恕之道《中庸》要人们贯彻孔门相传的“忠恕之道”,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正是孔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发挥,要求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合于“中庸之道”。《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所谓“五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处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五达道”的实行,要靠“三达德”:智、仁、勇。而要做好“三达德”,达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努力进行主观心性的养成,以达到“至诚”的境界。《中庸》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精神。它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为学必有的过程。它又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为学程序与顽强的学习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二、中庸的原则
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并分别论述于下。
1. 慎独自修。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中庸》第一章就提出了这一原则。
2. 忠恕宽容。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这一原则分别见一《中庸》十三章、三十章。
这一思想源于孔子,曾子将其概括以传于世。《论语·里仁》记载孔子告诫曾子的话:“吾道一以贯之。”别的学生问曾参,这是什么意思。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是为仁之方。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忠恕之道,也就是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为仁、行仁。孔子说恕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所谓“能近取譬”就是将心比心,就是忠恕之道的具体实施。
3. 至诚尽性。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只有坚持至诚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就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的善良天性;能够发挥一切人的善良天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良天性;能够充分发挥万物的善良天性,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便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就可以同天地并列为三了。这就坚持至诚尽性原则所达到的理想境界,达到了这一理想境界也就找到了自己在宇宙间的真正位置。
三、中庸的处世之道
孔子认为能具备这种中和之强的品格的人很少,中行者难求,狂者或狷者都有不完美的一面,不合中道。孔子在得不到中行之人打交道时,只得求其次,交往狂者和狷者。因为狂者虽然“志大而言侉”,但毕竟不失为有志者,可以有所作为。如果得不到狂者,孔子就愿和狷者打交道,他们虽然无济事之志,亦无损于人。孔子最痛恨的是蝇营狗苟,无所操守的乡愿人格。孔子欣赏的是为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动摇,宁死不改变志向和操守的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这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强。在这里,孔子把中庸与乡愿作了严格的区分,中庸讲究原则,操守;而乡愿却无原则,无操守,貌似中道,而有本质的区别。乡愿圆滑处世,不肯承担责任,自然是“没有肋骨”的。他们都很听话,但是不要希求他们有任何的成绩,因为他在这世上处世只求过得来,混世而已。这种人自己处世没有原则,人云亦云,做事不求进取开拓,还要对狂者狷者品头论足,嘲笑他们不和群。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有所恶,能恶人,并且要立场坚定,爱憎鲜明,当仁不让,绝对不能人云亦云,曲意逢迎,处世必须有原则。
思想汇报 党的组织原则和纪律 篇5
尊敬的党组织:
4月17日,武汉大学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长程连珍老师给我院入党积极分子带来了主题关于“党的组织原则和纪律”的第五次党校培训课。课堂上,程老师理论联系实际,讲得深刻而生动。程老师首先讲到了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提出我们要坚持民主集中制,提高党的战斗力;严守党的纪律,做遵纪守法的公民。通过此次党课的学习,我收获颇丰,受益匪浅。
首先,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识了我党的组织原则和严明纪律,对党的性质和宗旨的理解也更进一步。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党是根据自己的纲领和章程,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是维系党蓬勃生命力的根本制度,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它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鲜明个性,并在无产阶级政党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是我党执政五十多年来的一个主要经验,是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也是保证党的团结统一和革命建设事业胜利前进的重要条件。民主集中制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在党内生活中的运用和体现,是民主科学决策的制度保障,是我党的根本领导和组织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在我党的政治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和实践。民主集中制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服从”原则、党内选举制度、党内集体领导制度、党内监督制度、党的组织机构体制和禁止“个人崇拜”等六个方面。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党必须深刻认识民主集中制的科学内涵,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继续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全面加强以坚持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党的制度建设,自觉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指导我们的工作。
民主集中制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特定的过程。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为民主集中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而伟大革命领袖列宁则为民主集中制的正式确立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民主集中制是社会主义制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民主集中制的根本原则,并在无产阶级政党的伟大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在新形势下,我党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大力倡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提出并阐明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
论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了重要创新,并最终确立了“集中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 的“十六字”党委工作方针。实践证明,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民主集中制不仅不能削弱,而且还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而在具体实践中,我们还要注意正确认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党章中明确规定:“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它既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 民主与集中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民主是基础,集中是目标。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
另外,通过此次党课的学习,我还深刻地感受了我党的严明纪律。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主要包括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群众工作纪律,保密纪律等主要内容。党的任何一项纪律都是在党员或通过其代表进行充分自由讨论和批评的基础上制定的,既符合党的根本利益,也集中体现了大多数党员的个人意志。坚决拥护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每个党员的重要职责。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严格组织纪律的党,这是我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中国共产党的纪律有两个极其鲜明的特征:其一,它是自觉的纪律;其二,它是铁的纪律。党的纪律是自觉的纪律和铁的纪律的辩证统一体。严格遵守党的纪律,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的重要保证,是新形势下解决好两大历史性课题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有力武器,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必要条件。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更要从严治党,坚决反对腐败。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自觉增强党的纪律观念,严守党的纪律,接受党和群众的监督。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会自觉坚持和维护党的组织制度,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主动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以主人翁的精神参加党内活动,自觉增强纪律观念,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正确处理个人与组织的关系。我坚信,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严守党的纪律,我党一定能永葆旺盛的战斗力,带领全国人民继往开来,开创美好明天!
汇报人:张昌明
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五大原则 篇6
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让学生的知识灵活起来
认识的过程是一个从感性的具体到抽象的规定,最后到思维中的具体过程。学生如何掌握老师传授的知识并加以利用,实际上也就是一个认识过程。如何提高政治课教学效率,达到中学政治课教学目的,就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去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逐渐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因为初中思想政治课主要是讲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而这些原理和方法本身就是从客观实际中总结出来的,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产物。因此,我们不仅要把这条原则作为政治课教师必须坚持的教风和学生必须坚持的学风,更把它作为政治课教学的关键。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来学习政治课知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联系实际来学习基本原理,这就是说在学习书本知识时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理解,不能单纯的死抠书本中的抽象概念;第二是运用书本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说在学懂了基本原理之后还要用它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不能停留在对基本原理的理解上。这两个方面是紧密相连的由浅入深的过程,没有前者就不懂理论,没有后者,对理论的理解就不能深入,而且也失去了学习的意义。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贯彻这条原则呢?
一方面,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模式,通过游戏、小品活动,将时事、诗歌、漫画、音乐等引进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学习,增强学习兴趣。例如:七年级下学期学习“如何对待异性同学间的友情”时,可以利用漫画进行教学。一幅是一男一女两学生勾肩搭背,另一幅是两异性学生背向而坐,中间划上一条“三八线”。针对这两幅画,引发学生的议论,然后提问:这两种行为是否正确?为什么这两种现象都不对?如何才能处理好异性同学间的关系?在讲“一国两制”时,可以创设情景进行教学:先用投影仪出示港、澳被帝国主义列强占领的图片资料,使学生明确当前炎黄子孙面临着实现祖国统一与民族富强的双重使命。接着用影碟机播放驻港部队进驻香港片段,同时提出:驻港部队进驻香港说明了什么?学生在录像与教学内容的交互启迪下,很自然地认识到“一国两制”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播放《春天的故事》,学生自然产生对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的赞美之情。
另一方面,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社会,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等社会实践形式,开阔眼界,发展思维,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并从现实生活中获得新知识、新经验。在这些活动中,我们要强调实效性原则,要反对流于形式、走马观花,只注重热闹场面而忽视启发性的思考性的简单活动。可以参照书本后的课外实践题目,也可以由老师拟定。当然,在目前政治课课时紧张的情况下,只能择其一、二进行,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这些活动可以扩大开展。总之,要把政治课教学从死气沉沉向生动活泼的方向发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坚持探索性原则,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这一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从施教者来说,要坚持教学改革,探索适合于受教育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或许有人会说,新的教材,新的教学大纲已经有了还需要探索吗?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因为现行的新教材和新大纲本身是根据新的形势探索的结果,它本身还有一个完善的过程。另外,这场改革还在不断深入,随着形势的发展,现有的教材和大纲会不断更新。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显著特点是它的实践品格。作为对这一理论进行宣传教育的政治课教材和大纲就要根据形势的变化探索更新。另外,如何将教材同当前的社会实际联系,同学生实际联系,都需要一个过程;再者,在新形势下,寻找新的教学方法,以便使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同素质、创新教育结合起来,尤其是当前急需解决的政治课教学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更需要进行探索。另一方面,从受教育者来说,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学生是要从中掌握基本的立场、观点、方法,利用它们去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因此,政治课的学习,不是死记硬背就行了的,而是探索如何将理论同实践结合。在这一探索过程中,理解这些基本理论,并在这一探索过程中,运用这些基本理论。
我们说学生的学习,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不是说这一探索过程与教师无关。教师要向学生强调学习中探索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老师要认识这种探索过程的充要条件,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去创设这样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在这一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有关基本原则。因此,探索性原则虽然是对教学双方而言的,但这一原则更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由于本文涉及的是教学原则,所以教师探索新的教学内容在此处不多叙述,只谈谈关于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
我们强调探索性原则,根本原因在于,思想政治课是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主阵地,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而探索和创新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品格。马列主义是在国际无产阶级运动中不断探索的结果。毛泽东思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探索中国发展道路过程中产生的。早在1938年毛泽东就曾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结合并通过和中国现实相结合”,通过长期的探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实践和创新,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才产生毛泽东思想。例如:以农村包围城市;对民族资产阶级既联系又斗争;以及在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战时期不同的斗争策略等等,都是党探索的结果,这些在马列著作中是找不到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才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真正的马列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因此,我们现在进行的以建设社会主义为核心的改革,以及一国两制,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是探索的结果,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著作中找不到的.
正因为探索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品格,因此,我们在传授这些这些基本理论时,首先要坚持这种精神,传授这种思想。所以,探索性原则应该是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
在教学中坚持探索性原则,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习书本中的马、列、毛、邓理论的原理知识,首先必须学习他们的探索精神;其次,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马、列的基本原理,不仅要学习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更在于应用,而只有在探索中才能达到这一点;最后,教师要通过具体的方法和过程让学生把它们运用于社会和个人的实际,在认识和解决实际中理解和掌法。例如:初三《思想政治》在谈及封建社会的统治特点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举《红楼梦》中贾元春归省一节为例,可以设置以下问题:为什么元妃驾临时他的祖母、父母都要在大门外迎候?贾政作为元春之父,为何要在女儿面前下跪并聆听她的训诫?这些问题设置的目的是要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明确封建社会存在森严的等级制度。在中国的封建社会,皇帝是最大的地主,享有最高的权力。元春作为皇帝的爱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们自然要高于贾府中任何人,所以她回贾府省亲,就会出现父拜女,女训父的场面,从此得出结论:封建等级制度与封建特权紧密联系,等级地位越高,享受的特权越大。这个教学过程就是典型的以探索性原则为基础而创设的教学环节。明确这一原则,就能更好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索,得出自己的结论,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结论的正确性。这样,学生不仅参与了教学过程,而且还可以对照老师的探索过程发现自己的成绩和不足。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书本中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探索的方法,以后碰到问题,自己就可以独立进行探索,去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坚持探索性原则对于理解教材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坚持系统性原则,让学生的知识融会贯通
一个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从发散思维到辐合思维,再从辐合思维到发散思维的,多次循环才能实现。政治教师要改革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就需要进行发散性思维和辐合思维的练习,要做这一点,就必须坚持系统性原则。
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系统,系统是诸多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体。系统具有整体性,它是系统中各要素及其相关性问题的整体。从系统的角度对自然、社会、思维进行新的综合,为人类提供着符合时代发展的知识综合结构和世界画面。列宁曾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比作一块整钢:“在这个由一整块钢铸成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决不可去掉任何一个基本前提,任何一个部分,不然就会离开客观真理。”既然如些,就必须用系统的方法去学习马、列、毛邓理论的基本原则、方法、和观点。
整体性原则是系统方法的核心,坚持系统性原则,就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以便充分利用各方面的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思维的发散和辐合。所谓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既包括从整体上把握政治学科内的知识,又包括把这种知识同其他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还包括政治学科知识同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结合,在教学中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有效综合,能增强学生知识经验的灵活性和组织性,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不依常规,标新立异的发散思维活动是中心环节。发散性思维的特点很多,主要表现在思路开阔、方向各异,很少受既成目标的限制,要求学生自由地去探索未知领域,以产生更多更鲜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但是我们要注意发散和辐合思维的张力,不能一发而不可收,要从问题出发,最后回到问题中来,以达到问题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回忆或利用已的知识经验和途径,经过分析和综合,获得准确答案,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在这里,培养学生“由此及彼”、“由彼及此”和前向、侧向、反向、横向的“立体式”思维尤其重要,通过学生围绕一个问题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筛选,这样就很容易找出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有用的资料,并正确快速地解决问题。例如;初三《思想政治》第9页小字部分有这样一段话:“我国解放前,纳西族人对产品实行平均分配,吃饭时由女性家长或做饭的妇女给每人一份。若吃猪膘,则切成块,每人一块。”这时,就可以提问:为什么他们对产品平均分配?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回忆生产关系的内容及基础,原始社会生产的特点,然后将知识进行迁移、分析,得出答案:由生产资料集体占有决定。并且在学习以后几种形态的社会的生产关系中的有关问题时,就能融会贯通,迅速地找到答案。
2.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多关心时事,采取“即时”原则,特别是将重大热点、焦点问题和新鲜材料及时引进课堂,多角度、有侧重地进行评析,结合教材多问一些具有发散性特点的问题。例如学习初一《思想政治》时,可结合武汉热水器厂厂长刘汉桥救人光荣牺牲时,口袋里只有16元钱提问:我们对国家、集体、他人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结合2000年悉尼奥运会中中国体育健儿奋力拼搏提问:我们应该如何磨练自己坚强的意志?初三《思想政治》结合澳门回归,提问:我们应该为祖国做些什么?结合西部大开发提问:如何搞好民族关系?通过这些独特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争取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四、坚持个性化原则,让学生学有特色
“个性”一词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它包含着两层含义:外在表现和内在特征,现代心理学将个性理解为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具有独特性,“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世界上没有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人,我们必须承认并正视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如:有的观察力敏锐,有的记忆力强,有的形象思维能力高,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强……。在教学中,只有坚持个性化原则,才能根据学生特点搞好教学。因为:
第一.挥个性特长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凡是成功的人,都是有良好的个性特长并得到充分发挥的。根据对世界11位创新奇才的分析发现,这些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长,并在平时的工作中积极发挥这些特长,才取得巨大的成就。作为中学生,如果自己某一方面的性格特长被发挥出来并加以引导,就能提高他的自信心。而自信心是成功的先导,有了自信心,就能增加学习兴趣,学习成绩自然有增长的可能。
第二.发挥个性特长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的个性中都有优点和弱处,而人的个性具有可塑性,中学生的个性还不稳定,正处在塑造时期,通过对他的个性中的优点的肯定,可以让他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不足,努力去克服自己的缺点,争取自己的全面进步,如:对一个记忆力强但不喜欢文科的学生来说,要使他两方面都进步,可以通过让他们记忆某一个观点,使之得到鼓励,从而提高对文科学习的兴趣。
第三.发挥个性特长可以带动其他学生,促进全班发展。在性格塑造的过程中,环境是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某一个学生或某一些学生的个性特长的鼓励,可以使学生相互进行对比,认清自己存在的优点和不足。一方面,受到教师的鼓励,使自己的优势方面更好;另一方面,在教师对别人的鼓励中认识自己的不足,向榜样学习,努力改正,就能形成一良好的氛围,使全班学生共同进步。
那么,如何去坚持个性化原则进行教学呢?
首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学生的个性差异客观存在,但如果不用心去发现,就不可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长和短处,而不发现其特长就不能使其得到发挥。所谓“慧眼识英雄”,一个优秀的政治教师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的。
其次,充分肯定学生的特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创新。即使这种创新是片面的、偏激的,也不应直诉其妄,而应加以引导,在肯定他们的创新意识的同时,使他们的创新趋于合理,并在全班同学中加以表扬,肯定他们的个性,以带动其它学生,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
再次,积极发展学生的特长。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努力创造环境,让学生都有表现和发展创造的机会。一般而言,客观性问题不能让学生有表现个性的机会,而主观性问题便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所以我们应加强学生主观题方面的训练。如:在学习初三《思想政治》第11课“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时,可以设置以下例题:
某地众多河流湖泊,“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水质变坏,七十年代鱼虾绝代,八十年代洗不干净马桶盖”;前些年,当人们捂着鼻子经过被严重污染的河湖之畔,听到的是当地人歉、绝收情景的诉说;前几年,一些造纸厂等排污源在“零点行动”后被关停;现在游人漫步在河边湖畔,行人倒影依稀可见。但不少人仍心有余悸,害怕恶梦重演。人们渴望山青水秀,人寿年丰。
联系上述材料反映的情景,运用有关知识分析说明。
学生的答案多种:有的从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形势角度出发,有的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有的从环境问题的危害及环保法律体系角度出发。在这种情况下,不要给学生制定标准答案,都要进行鼓励,肯定,总之,作为政治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的空间,并鼓励大胆地去做。
五、坚持思想性和知识形态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转变思想
1.思想性
人的心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同时也支配调节着实践活动。人是根据对实现的反映来行动的。不必说复杂的生产劳动,依赖于对材料、工具的性质的反映,即使极其简单的饮食活动也是在心理反映调节之下完成的。恩格斯说:“甚至有人吃饭喝水,也是受了反映在他头脑中的饥渴感觉的影响而来的:停止吃喝,则是因为饱的感觉反映在他的头脑中。”一个人对某个事物作出的行动,是因为这个人在遇见这个事物时在心里产生的对它的认识,才作出的反映。因此,中学生作为祖国的希望未来,要想能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就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李岚清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有思想、政治、道德、科学文化、心理、技能等,其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要素”,因为它对其他方面的素质起着统帅作用。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中学政治教师一定要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社会主义的国家观、民主法制教育,提倡共产主义精神的教育,使他们成为有较高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
2.知识性
20世纪初,联合国经合组织明确提出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引起世界关注,知识价值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知识经济就是知识成为经济的主导因素,处于中心地位。如何将中国的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的呢?这就需要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水平。
中学生肩负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中国的重任,对他们进行各方面的知识教育非常重要。中学时期是学习的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基本知识的传授可以为他们将来学习更高更深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中学政治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学生知识的传授。
在政治教学中注重知识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知识:第一,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观点,以便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知识基础,即“开门用的锁”的问题;第二,是如何去分析,运用这些知识的方法,即“如何去开门”的问题,就中学《思想政治》教材内容而言,初一主要是关于心理品质培养的有关问题,初二是有关法律的基本常识,初三是关于社会发展及我国基本国情的知识,这些关于人生、社会的知识都是青少年必备而且终生受益的知识。因些,初中政治教师将课本中的基本知识讲清讲透。
当然,提高学生思想和增加学生知识,二者在政治教学中是丝毫不会冲突的。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只有了解基本知识,才能提高学生思想意识;也只有在提高思想意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更进一步理解并强化记忆所学的观点原理。因此,为了收到良好的效果,政治教师既要防止不解决实际问题的误导,又要防止空洞说教,必须坚持思想性和知识性结合,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意以解决思想问题为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市场经济通过价值规律对全社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物质利益对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驱动作用日淅增大,由各种利益矛盾引起的思想问题比往更加突出。中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群体,由于对社会认识不足,自觉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不强,往往受到冲击,出现很多问题。我们要相信广大学生的可塑性,始终抓住思想教育这个中心不放,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武装学生头脑,提高他们的认识,特别是对一些不切实际的利益要求或错误的利益观点,要在课堂上举例说明,旁敲侧击指明危害,加以引导。
(2)要实事求是,有针对性的解决思想问题。不能“一个方子治百病”。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学校,不同的教育对象有着不同的教育内容,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针对不同的思想问题,联系不同的知识进行剖析,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否则,就会事倍功半。例如:在初一下学期开学不久,一次布置作业时,有一男同学竟然以哼唱《最近比较烦》以示抗议,引来不少男生的附和。为了教育此类学生,我将“高雅的生活情趣课”调到前面来学习,使他们认识到庸俗的生活情趣对个人、对社会的危害,教育他们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不要胡乱赶时髦。后来,那个带头唱歌的男生自觉主动地到办公室找我承认错误,并保证从此不再犯。
浅析海瑞的审判思想和审判原则 篇7
海瑞, 字汝贤, 又字国开, 号刚峰, 称为刚峰先生。他出生在一个官吏家庭。但由于父亲很早去世, 母亲独自抚养其成人, 海瑞对广大老百姓的疾苦有深切体会。他从嘉靖后期经隆庆时期到万历前期一直在朝为官, 曾先后担任南平教谕、淳安知县、兴国知县、应天巡抚和都御史等职务。世人对海瑞评价褒贬不一, 总的来说是“当时的人民说他好, 当时的大地主说他不好”。
二、审判思想和审判原则
海瑞一生中平反了许多冤假错案, 为老百姓伸张正义, 在当时和后世都被推崇为清官, 得到了人民的称颂。明代以来的民间公案小说如《海忠介公居官公案》和《海公小红袍》等, 戏剧《德政坊》, 曲艺《白玉亭》等都对他的事迹有所记录。海瑞的审判思想和审判原则, 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 严格执法, 一视同仁
海瑞一生正直, 强调严格执行法律条规。对待贪污犯罪, 他主张要严格实行太祖时期的酷法。《明大诰》中规定处罚贪官污吏应施用重刑:凡贪赃在八十贯以上的官员均处以“剥皮实草”的极刑。他严格要求遵守该法律, 并制定一系列的规章打击贪污官吏。在巡抚任上, 海瑞制订的《督抚条约》中就规定禁止迎送, 食费不超过三钱等等, 并在所治各府县公开宣布:“并一应本院行事, 敢有一事一字不遵, 一时一刻迟误者, 本院决不轻贷。”
为了严格依照律法办事, 保障执法公正, 他宣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反应海瑞的执法思想吸收了法家的观点, 主张小民与官吏犯法同罪。在《赠史方斋升浙藩大而参序》中, 他就宣称“惟法所至, 则小民同公, 不土故异”。如海瑞在任兴国知县时, 退休尚书张鏊的侄子张魁、张豹到兴国买木材, 欺诈百姓, 海瑞不畏权贵, 将两人依法治罪。
(二) 注重礼义, 教化百姓
尽管海瑞充分重视法律的作用而且严格执法, 但是作为一个受儒家经典教育的举人, 他始终重视伦理道德的指导作用。海瑞强调尊尊卑卑等儒家经典思想, 认为当时的社会之所以风俗日薄, 人心不善, 诉讼增多, 就是因为缺乏教化。他指出官员办案缺乏教化百姓之心, 只知道“上司每以未完责下, 下司维求完事以避责。感化之意微, 了事之情切”。因此, 海瑞设置里长老人一职时, 就要求做到“每遇里老人, 谕令劝各人户有子弟令就学, 为僉选社学师”。
同时, 海瑞在《教官参评》中要求掌管一邑教学的教官讲述儒家经书, “应将经、子、史诸集, 与群弟子朝夕讲习, 月日会课, 切磋琢磨, 使之义理明而心性醇”。这样, 百姓受到教化, 民风自然提高, 才能会减少繁诉和诬告。
(三) 重视证据
海瑞判案注重证据的取得, 不随意断案。他经常检验尸身, 进行逻辑推理, 以便做到公正断案, 不冤枉无辜的人。这种断案原则, 在他的人命参语中有体现。如在海瑞任淳安知县时就记载着这样一件事情。该县有一百姓胡胜荣, 和兄弟胡胜祖、胡胜佑等与邵时重争夺一山。某日胡胜祖因病猝死, 而胡胜荣则谎称兄长是邵时重打死。为了防止检验尸体的时候露馅, 胡胜荣买了硃料涂抹在胡胜祖的身上, 并用火炽。但是海瑞仔细地检验了尸身, 发现被殴打之处的颜色不同, 从而查明真相。他的经验是:“凡人被打伤死, 其血凝聚, 多是隐隐骨中, 微见于外。重则血晕紫红, 谓之紫则兼带黑色, 轻则红色淡红色”。但是胡胜祖身上的红却太过于明显, 在阴暗之天都可见, 而且“后用瓷瓦刮之, 红去无踪”。由此可见, 这是骗术。
(四) 依据情理断案
海瑞判案效率很高, 一般不会拖延。对他而言, 明确的案件只要“两造具备, 五听三讯, 狱情亦非难明也”。而且, “昭明者十之六七, 两可难决亦十之二三也”。他判案首先是靠直觉, 所有诉讼, 十之六七, 都可立即判定, 只有少数疑案才有待斟酌。
处理疑难案件, 他推崇古代的“与其杀不辜, 宁失不经;与其失善, 宁其利淫”的方法。在此基础上, 他提出自己斟酌的标准, 即“凡讼之可疑者, 与其屈兄, 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 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 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 宁屈刁顽。事在争产业, 与其屈小民, 宁屈乡宦, 以救弊也。事在争言貌, 与其屈乡宦, 宁屈小民, 以存体也。”依据这一标准, 我们不难看出, 海瑞要求遵守长幼观念, 兄伯高于弟侄;他赞赏正直的人, 认为愚直高于刁顽;他宁可屈乡宦也不屈小民, 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百姓的利益。不难看出, 他的这一断案原则遵循的是儒家思想。
(五) 重视人命案件, 区别故意杀人和误杀
海瑞注重人命案件的审理, 他要求“今后府县有告人命, 速拘众证审问。狱贵初词, 稍迟而设计装词, 不可信矣。况人命, 狱之重者乎”!同时, 他对故意杀人和误杀区别对待。在淳安县时期, 他书写的《邵守愚人命参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典型的案件。邵守愚和弟弟邵守正共同继承祖上传下来的一口池塘, 轮流在池中养鱼。守愚养鱼的那年, 池塘经常发生偷盗案。一晚, 邵守正约了一名叫程週的人一起去池塘偷鱼, 而当日邵守愚则带着长矛去守池塘。结果, 守愚看到贼的背影, 不由分说, 用长矛连刺六下, 杀死了弟弟守正, 守正惨叫一声而亡。判案的知县认为, 这是一起故意杀人案件, 兄弟之间有仇, 否则不可能连刺六下。如果按此判决, 守愚则依“同居卑幼引他人盗己家财物, 有杀伤者, 依杀缌麻弟律绞论”。但是, 海瑞认为此为误杀, “其连戳六鎗者, 盖亦未知其死与未死, 多戳可据, 亦势所必至也。”而且在深夜, 弟弟来盗, 是守愚所没意料到的, “不能就一痛声而辨其为兄弟他人”。
(六) 规定常例, 禁诬以止诉
海瑞为了达到止诉目的, 规定了常例。第一, 规定判官要规范书写判书, 防止官员随意判案。他指出“刑部供案情节不遗, 词极简短”, 而且“每铺叙许多无用说话, 遂致吏书得以暗藏字面, 出入罪人, 官不能究”。因此, 海瑞主张“当止却官所判断语为供, 不用书手”, 这样才能防止官吏奸诈。第二, 规定官府少翻案。“县之判曰某曲也, 府翻焉”。如此, 官府判决有执行力, 不会让百姓轻易认为上诉就有赢诉的可能性。第三, 指出四六之分诉讼办法是错误的。四六之分是指“与原告以六分理, 亦必与被告以四分。与原告以六分罪, 亦必与被告以四分”。如此一来, 原告与被告, 对与错之间的曲直相差不远, 很容易反复。海瑞同时提出, 要想止诉, 必须禁止诬告。诬告之坏“不知矜此一人, 坏千万人, 不能治一人之诬, 必召千万人之诉”。官吏必须注意“凡民间小诉, 州县官俱要一一与之问理。若果无情尽辞, 虽小必治。甚则监之枷之, 百端苦之”。特别是对于人命案件要严格调查, 防止诬陷。他认为对诬告人命案件的人处罚过轻, 提出要用重典, “明系图赖者不可不加重刑, 以儆后也。须严审干证, 系真实后可检验。”同时, 在《督抚条约》中明确提出“诬告必加重刑……人命至重, 诬人以人命亦至重, 均之不可轻视也”。
三、结语
海瑞作为一名正直的官员, 在当时的社会得到了颇有争议的评价, 但他在平反冤假错案方面的功绩是很值得肯定的。尽管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难免有局限之处。正如黄仁宇所言, “海瑞的一生经历, 就是这种制度的产物。其结果是, 个人道德之长, 仍不能补救组织和技术之短。”
参考文献
[1]陈义钟.海瑞集 (上下册) [M].北京:中华书局, 1962.
[2]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增订本) [M].北京:中华书局, 2007.
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业批改的原则 篇8
如果教师要想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况, 得到有效的信息反馈, 就必须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当学生刚刚完成某一件事情后, 就非常迫切地想知道结果, 这种心理状态被称之为“即时确认”心理。如果教师能够充分运用这一心理状态, 及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并迅速地反馈给学生, 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业的功效。教师可以及时根据作业批改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 调整教学方式, 也有利于学生及时得到学习结果的反馈信息, 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地调整和校正自己的学习活动。及时地批改作业也是教师对学生负责的体现。由于学生学习的困难很大程度上是由教育缺陷逐步累积而成, 作业批改的及时使教师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其学习的能力和行为进行正确评估, 有效避免更多错误和退步的情况出现。
二、批改主体多样性
传统的作业批改是由教师独自参与并完成, 教师是主宰者, 学生是服从者。二者形成冰冷、机械和敌对的检查与被检查关系。现代教学论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批改作业也应该是学生自我发展, 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教师一方面应该对学生的想法、观点、思路认真研究和分析, 从学生的角度健全作业的评价标准, 而不是以教师的观点完全取代学生的想法。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鼓励发动学生批改作业, 在实际的作业评估情境中进行通过自批、互批等方式逐步提高学生对自己作业的评价能力, 实现自我认识智能和人际交往智能的培养。作业批改同样应该有家长的参与。家长不仅有权利对学生的作业质量做出正确的评价, 还是学生完成作业的观察者和监督者, 家长对学生作业过程中投入状态、出现的问题最具有发言权。所以作业批改主体应该由单一性走向多元化, 使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其他社会成员都参与到作业评价中来, 使其组成一个关系和谐、紧密的共同体, 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有机结合的评价体系, 从而实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科学的评价。
三、批改要求差异性
教学出发点是促进每个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因此, 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但是由于每个学生在完成作业的时间、学习氛围、受到的指导帮助等的不同, 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必然有较大的差异性, 用单一的方式和绝对的标准来批改学生作业难免会有局限性。这就要求教师布置给每个学生的作业有区别, 在批改作业时也要因人而异,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批改要求。从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出发,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作业要求、采用不同的批改方式和多元化的标准来衡量不同学生的不同作业, 为学生发展各自所长提供空间, 充分体现作业批改的层次性、灵活性。不过, 教师批改作业不能片面强调差异性而忽视作业的基本要求和最低标准, 以免让学生一直处于低水平作业状态中。
四、批改方法启发性
作业批改的作用之一就是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解决问题, 指导实践行为。通过作业批改不仅展现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 还要通过作业批改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促进自己更好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不能“重批轻改”, 任务式完成作业的批改, 只注意作业的正确与错误, 不分析错误的原因, 不思考解决纠正的方法, 不能给学生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这只会使教师永远陷入繁重的作业批改机械化工作中, 也使学生从作业中很难得到发展提高。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 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 启迪学生主动纠正错误和不良习惯, 引导学生不断反思和总结, 为下一次顺利高效完成作业做必要的心理和技术准备, 体验到作业的乐趣。
五、批改结果鼓励性
试论小学阶段思想品德评价的原则 篇9
笔者以为, 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要遵循三个原则。
一、“循序渐进, 知行统一”的原则
培养品德集中到一点, 就是要落实到道德行为上。道德行为总是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 正确的行为方式才会带来良好的行为效果。小学生特别是低幼儿童对行为的理解具有很大的具体性和情境性。教师必须对其进行具体的指导, 细致地加以评价。对高年级学生, 除了让他们明了道德行为的一般要求、规则和步骤外, 还要使他们具有独立、灵活地选择道德行为的能力。
我们在对小学生进行道德评价时, 必须针对各年级道德认识的能力, 由浅入深、由初级到高级、由概念到行为制定出不同程度的评价标准 (我们称它为“思想品德评估导向标”) , 为他们创设道德情境 (条件) , 有计划、有目的地使他们得到道德行为反复训练的机会, 逐步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行为习惯。
二、“激励为主, 处罚为辅”的原则
小学生品德的发展, 经历了一个由非意志行动向意志行动转化的过程, 小学生的道德言行内容简单、表现刻板, 直接与外界 (教师、家长等) 的褒贬有着密切的关系, 所以在评价时要做到确切、合理, 把不断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道德意志作为出发点, 在设计“评估导向标”时对不同年级的评价标准应有侧重点, 有适当的坡度和必要的反复, 允许学生一次做不到, 下次再重做。培养他们的自觉性, 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当然, 评价小学生的道德行为, 既要以激励为主, 也要给予必要的处罚, 但一定要讲清道理, 使其明白错在哪里, 为什么错了。应该怎样去做才对。在使用“评估导向标”时, 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处罚。引导他限期 (下次自我评价前) 改正错误, 然后给予登记。再让其多次反复去做, 这样就给了他改正的机会, 激发和保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好胜心。有时在引导小学生改正错误的时候, 应该有目的地组织他们反复练 (为他们创造改正错误的条件) , 培养其道德意志的控制和调节能力, 从而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三、“以身作则, 以情感人”的原则
一个人的情感,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感染别人, 使对方产生相同或与之有联系的情感, 这就是情感的感染性。
在进行思想品德评价中, 教师要针对小学生思想敏捷、接受新事物快、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心理特征, 一方面要用自己对学生高度热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使他“亲其师, 信其道”;另一方面又要用自己具有丰富道德情感的形象对学生起示范作用。所以在引导学生评价中要严格作好教师的自我评价, 要求每一个教师用教师的职业道德衡量、要求自己, 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和行为, 注意自己对社会、对他人、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要勇于自我批评, 诚心诚意地、民主地接受学生对自己的评价, 这样, 才能作好学生的表率, 不愧“为人师表”, 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 起到感染、教育学生的作用。
由于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往往受教师、家长和社会评价的影响, 所以教师和家长在平时各项活动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准确、恰当, 要有激励性。特别是对待道德行为差的学生, 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因势利导, 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 培养他们的道德意志和信心, 使其刚刚萌芽的思想能够越闪越亮。
设计“小学生思想评估导向标”, 使评价序列化、立体化。德育包括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学生和不同年级的实际, 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使教育和评价具有连续性。实践证明, 这个标准应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行为到习惯、由感性到理性, 遵循“教育-领会或掌握- (心理) 发展”这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原理。
设计“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估导向标”必须将小学生日常道德规范和行为要求以导向的形式标出来, 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和活动中, 自觉地沿着这个标准要求自己、评价自己。这个“评估导向标”好比一个特制的拐杖, 安装有照明的“电灯”和“危险警报器”。“电灯”好比要求学生必须做到的规范要求, 只要沿着标向做, 反复实践, 就能逐渐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警报器”好比评价, 首先是自我评价, 做错了应引起注意, 尽快改正, 力争下次做好。
总之, 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是一个体系, 需要在新课标的理念下确定评价原则, 进而完善体系。
参考文献
[1]桑新民, 陈建翔.教育哲学对话[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5.
思想原则 篇10
一、贴近学生,打造“生命”课堂
创设“生命”课堂就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以课堂为阵地,学生为主体,开展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交流活动。让课堂“活”起来要做到以下三点。
1. 把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教学活动的起点。
新知识需要借助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才容易被学生接受,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在新教材教学实践中,要将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把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搬到课堂上来,抓住学生的兴奋点,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特长,使得学生在互相交流和学习的同时掌握新的知识,从而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2. 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还要多给学生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同一观点或同一件事物,学生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和反映。只要没有方向性的错误,教师就应该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师生交流、生生合作、学习探究,解决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现实问题,让学生在宽松、和谐课堂氛围中焕发起生命的活力。
3.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认知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和活动的机会,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在致力于绝大多数中等水平学生发展的同时,既要使那些学优生脱颖而出,又要使学困生学有所得,达到基本要求,使课堂成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
二、贴近生活,打造“活力”课堂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建立体、生动、互动的课堂环境,着眼于实现有效的教学,追求学生教师的健康发展。让课堂“动”起来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
教学要真正走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将学生社会生活实际中的知识、经验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创设教学情境,用耳闻目染的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经验,启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教师创设的语境中,在合作探究、学习互动中去判断、选择,提升价值标准,促使学生更好地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感悟教学内容的生活意义和社会意义。
2.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问题。
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引发问题的基础,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生活中进行教育”,脱离生活的问题是无源之水,没有生活的思想品德课将会失去应有的活力。
3. 抓住学生关心的热点设计课堂练习。
教师要注意了解所教班级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根据学生关注的国家大事、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素材设计课堂练习,这样既能体现练习的趣味性和针对性,又能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使学生感到真实有趣,感到思想品德课堂就在身边,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增强课堂活力。
三、贴近实际,打造“时效”课堂
思想品德课程性质就决定了思想品德课教学要贴近实际,追求教育的时效性。让课堂“满”起来要做到:
1. 目标明确,富有思想性。
思想性是思想品德课程的一大特性,也是课程的灵魂,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这些任务和目标无一不与课程的思想性相联系。抓住了教学的思想性,就抓住了思想品德课的方向和特征。我们要明确课程的目标和要求,教师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维护公平正义,树立责任意识,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思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2. 方法得当,富有智慧性。
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一些生活现象和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分析、去判断;给学生一些机会,让学生自己去体验、交流;给学生一些有典型性、启发性的案例、资料,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创设一些价值冲突情境,让学生自主去比较选择;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实践、锻炼;创造较大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挥、放飞智慧。这样的课堂有思维的碰撞、有思想的交锋、有情感的传递、有心灵的感应,定能增强其品德课教学的时效性。
3. 走近学生,富有针对性。
走近学生,就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喜、所恶、所感、所为。教学过程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最关心的话题入手,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用明确的语言表达观点和行为规范,提升观点和行为要求,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性活动,从而达到“知行统一”。不仅要走近学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还要挖掘和利用学生身边的各种资源,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以情动人、以事感人、以理服人,突出品德课教学育人的时效性。
思想政治课学案设计原则初析 篇11
传统教学普遍存在着以下误区:过于注重知识性而忽视思想性、过于注重知识理论严密逻辑而忽视合理感性认识的基础与前提作用、过于注重单一知识的深化而忽视把握知识脉络而导致学生很难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为此教师在学案教学的基础上应逐步形成学案设计原则的认识,以利于教学水平更上新台阶。
一、正确处理好学案设计中思想和知识、思想性和知识性的关系
学案设計既要有思想性,又要有知识性,要把这二者统一起来。教授知识是服务于政治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二者之间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处理好这种关系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有知识载体。学案没有丰富的知识作为载体,政治课教育就会变成空洞抽象的说教,没有吸引力和说服力。另一方面,知识性的内容必须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要紧紧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精心选择和安排知识性的学案内容,做到二者恰到好处地结合。
二、正确处理好感性材料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教材不采用从概念到判断、推理,从原理到原理的理论推导式的编写,相反作为情景导入的感性材料占有很大比重,因此在具体学案设计中应以各种感性素材为前提,这样既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发展规律,又符合中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
理性认识必须用概念、判断的形式才能作出准确的表述。作为情景导入的感性材料只起导入作用,所以不能仅停留在实例上,而应该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分析归纳出相关的理性知识。
三、具有针对性,符合高中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与认知规律
高中生处于思想品德形成的特定阶段。一方面,他们不愿被动地接受他人的或既定的观点;另一方面,他们自身又难以完全独立地、全面地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其思想活动和品德形成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可塑性的特点。
针对高中生成长阶段的生理发展特点与心理发展特点,遵循高中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与认知规律,学案教学必须在结构安排、观点阐述和材料选择上始终体现循循善诱,达到“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的境界。注重用有意义的、典型的材料来呈现问题,并且提供问题发生的情景与分析问题的思路,使学科知识内容的呈现与学案设计、活动设计融为一体,帮助学生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架构知识。以求学生心悦诚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自觉地形成正确的价值信念与道德评价。
四、以新的课程观、教材观和学生观来统领学案设计观,突出学生主体性
新教材的课程功能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要综合形成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各种能力。教材的内容从主要表达知识的“仓库”变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资源、工具和指南,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的载体。与此相适应,要确立新的学生观,即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和建构主体。在此基础上,学案不仅是知识、信息的载体,更是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积极开展活动的工具,是激发学生不断进行探究的平台。因此在学案设计的前期工作中,要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探究能力。特别是在具体学案教学的实施中,既要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主动积极的思考探究能力,又要有效组织班级共同参与,形成互相激励、相互合作的共同成长的氛围。
五、学案设计应具有开放性,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为宽广的平台
学案设计应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第一,学案内容的开放性。学案既充分反映了政治课程的基本内容,在知识理论的形成前又可通过情境素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一个拓展平台,在形成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分析社会热点与重点时事,使学生进一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这就使得课程教学内容具有较大的开放度,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加深了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度与亲和力。第二,呈现方式的开放性。学案要选用富有情节的实例或镜头等呈现问题,营造解决问题的各种情境,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情境之中,成为情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犹如身临其境的教学中不知不觉地领略教学知识性与思想性的有机统一。
六、 学案设计应注重从教材整体角度构建严密的逻辑体系
在学案设计特别是综合探究与复习阶段学案设计中,必须注重全书所有模块的逻辑构成关系,努力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科学逻辑体系。教师居高临下全面地掌握与理解全书的逻辑关系并运用于学案设计中,对于学生从整体上科学构建知识体系与完整的思想品德体系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以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一经济生活为例。全书共分“生活与消费”“生产、劳动与经营”“收入与分配”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四个单元。基本的逻辑顺序是:首先从消费切入经济生活,回答“生产什么”问题,然后分析生产、劳动与经营,回答“如何生产”问题,再分析收入与分配,回答“为谁生产”问题,进而从经济体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国际经济环境与发展趋势等方面,集中介绍我国经济活动的基本背景和发展舞台,回答“在什么样的国际与国内政治经济环境下才能进行有效生产”问题。全书的基本逻辑结构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在一个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际国内舞台上,从事“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等经济活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全书。体现了党和国家当前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的基本知识,更体现了发展经济,促进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实现共同富裕。学生可以在完整逻辑体系的引领下更深刻理解知识,也更明确了知识传达的思想精髓与道德品质的内在要求。
学案设计原则是学案设计中体现与遵循的前提与基础,学案教学是学案设计的具体实施与深入。实践结果证明:灵活运用来自于教育教学实践又有效贯穿到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原则,既有效构建了学生课堂学习氛围,又有效地传授了基础科学知识,且不断强化与升华了学生的思想信念,是既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体现教师的主导性的师生互动模式的很好体现,很好地实现了知识、能力、情感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目标。
思想原则 篇12
一、趣味性
设计课堂教学导入部分的原则基础, 首先就是要具有趣味性, 有意思, 好玩的事物才能够吸引住小学生的注意力, 抓住小学生的学习欲望。很多小学思想品德教师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因为大部分教师都还没有认识到课堂教学导入部分的重要性。想要增强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导入部分的趣味性, 可以通过多种方式, 比如, 故事导入法, 利用典故和有趣的小故事来开启一堂课的篇章, 会有助于学生把故事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主动地去听课;图片导入法, 现在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 小学思想品德教师要懂得如何去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 多媒体技术集画面、音效、色彩、动作等于一体, 利用多媒体的图片展示来进行课堂教学的导入, 这样会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以不一样的视角让学生了解思想品德课程的内涵;同时还有很多形式可以被设计到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导入部分当中去, 表演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等等,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自身性格特征, 来设计相应的课堂教学导入, 导入部分的目的就是把课堂教学的气氛搞活跃, 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能够有效地增强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导入的趣味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针对性
现在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很多都偏离了课堂内容, 在课堂教学的导入部分, 没有针对性而言, 如果是这样毫无用心的课堂导入, 还不如不做, 因为这样不仅不会将小学生带入到课堂当中去, 还会把小学生带的越来越远离课堂, 偏离教学的轨道, 并且让小学生没有太多的收获。所以, 小学的思想品德教师在做课堂教学的导入时, 一定要具有针对性, 教师所做的课堂导入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能脱离这一堂课的内容。有些教师由于对于课堂导入从心里就没有足够的重视, 或者是由于时间的紧迫, 而把课堂导入准备得非常潦草, 从而导致课堂导入与这堂课所讲的内容没有联系, 把小学生与主题的距离越拉越远。
三、多样性
除却以上, 小学思想品德教师要保证课堂导入的丰富化、多样化。有些教师没有意识到课堂导入的重要性, 但又因为学校要求或者碍于形式等原因, 又不得不做课堂导入, 就长期使用一种方法进行课堂导入。这样做是不正确的, 如果教师一直没有改变的话, 那么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课堂教学就会变得没有效率, 因为一种导入的方法并不一定适合每一节课, 教师要保证每一节课堂导入的新颖性, 要根据课堂的性质和小学生的生活状态来选择导入的方法。教师还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 要不断地创新, 不断地挖掘出新的导入方法来吸引小学生。
四、简洁性
课堂教学的导入必须具有简洁性,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简洁是智慧的灵魂, 冗长是肤浅的藻饰。”事实证明, 这个见解是极为深刻的。小学的一堂课只有40分钟, 想要在课堂教学的40分钟要效率, 那么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就要对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针对课堂的导入部分, 我们教师就要做到精悍、简洁、灵活和概括, 不能够啰哩啰唆, 把仅仅40分钟的思想品德课的导入部分设计得庞杂和冗长, 这样不仅不符合课堂教学的导入原则, 也不能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提高, 反而会不断地消磨小学生的耐心和注意力, 从而使他们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会增强小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厌烦, 从而导致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质量不理想, 明显下降。那么, 这就需要我们思想品德的教师要遵循课堂教学的导入原则, 简洁、概括、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的导入部分。
五、主体性
课堂教学的导入原则之一, 就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贴近学生的生活, 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想要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导入过程中, 充分的体现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才是学习和课堂教学的主体, 因此,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导入的过程中, 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以学生为中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导入部分, 贴近学生的生活才是王道。
【思想原则】推荐阅读:
流程管理的思想原则09-09
党的组织原则和纪律思想思想汇报10-07
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是09-08
思想汇报字:党的组织原则07-23
思想汇报:坚持正确的制度及创新原则10-28
PPT内容设计原则-二形象生动原则10-25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10-25
教学原则08-29
分级原则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