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功能

2024-07-08

技术功能(精选11篇)

技术功能 篇1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 适时恰当地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 是数学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是发挥数学课程育人功能的需要。尤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适时应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可以使这门抽象的, 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变得生动形象, 充分发挥数学课程育人功能, 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主性, 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多媒体,课程教学,育人功能

信息技术是对教育影响极大、范围很广、涉及因素多的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使课堂教学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质的改变, 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校园网的兴起和教育域域网的开通, 信息技术正在课程改革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显示的多媒化, 改善了信息的表达方式, 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学习;其在运用过程中的交互性, 构成了信息传递与接授间相互的、实时的交流;其超文本的组织方式, 提供了“因材施教”的条件。利用信息技术把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探究、实验、交流、归纳、概括等操作, 在课堂上展示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的自主探索、实践操作、交流互动等学习方式得到具体体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数学课程的育人功能, 增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多创设情景, 吸引学生兴趣

兴趣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 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然而许多小学数学教学内容通常本身较为枯燥无味, 这就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善于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我善于抓住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 激起学生学习情感, 创设富有变化、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 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就能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过程, 使他们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 处在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心理状态。

在教学中, 我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学习特点, 学生保持注意力的持续时间很短, 因而出现注意力不集中, 学习效率下降等情况。我会选用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 吸引学生, 创设新的兴奋点, 激发学生思维动力, 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在课堂中, 我会采取提一个问题、讲一个故事、播一段录像、放一段音乐、画一幅图画、玩一次游戏、做一个实验等方式, 利用信息技术来调整学生状态, 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

当然, 要创设的情境称得上成功, 必须让学生从被动的“要我学”到内心产生主动的“我要学”的动力, 引起学生的好奇, 充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转变学生的思想意识。我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 运用了三维动画技术, 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

孙悟空拿着一把米尺问猪八戒:“你能用这量出我的金箍棒多长吗?”

猪八戒拿起米尺边量边数:一米、二米、三米……量到第四米时, 猪八戒犯难了, 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表示呢?

此时我关了多媒体, 利用常规教学手段, 指名一名学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度, 让其他学生人人动手, 用直尺量一量桌面的长度, 都会遇到猪八戒遇到的问题:不够一米的长度该怎样表示?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实际中确实存在着这些问题, 怎么办?以引起急于解决的悬念, 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 鼓励学生进行推测和猜想, 让学生通过实践自己去拓展数的范围。

此时我设置问题, 组织学生广泛讨论自己的见解, 同时耐心听取学生的看法, 保护、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讨论之后, 我边评价小结边开机, 画面上出现孙悟空指着猪八戒的脑袋说:这就要用到分数。你想知道什么叫分数吗?此时, 我适时把握时机, 导入新课, 这样就牢牢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栓住学生的思想, 引导他们进入思考过程。

就这样, 我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 创设了教学情境,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在课堂的开始就有了饱满的学习兴趣, 便会对学习产生强烈的需求, 积极地投入学习, 坚持不懈地与学习中的困难作斗争, 不再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 让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多形式运用, 突破教学难点

我认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 以一种新的理念, 打破了传统黑板教学的单调呆板, 改革创新了课堂教学的方式。多媒体以其独有的鲜明的图像、生动的画面、灵活生动的动画及声音三维效果来优化教学过程, 是一种新型教学辅助手段, 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循循善诱, 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解决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易如反掌。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自己很难示范清楚的教学环节, 我就用课件中的动画展现给学生, 能帮助学生清楚的看到每个细节, 变抽象为具体, 让学生更快、更全的建立起表象, 加深理解, 并能快速掌握学习内容, 提高教学效果。

我在教学《数学广角》———“几个点能连成多少条线段”时, 为了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首先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开始研究, 课件出示两个点有且只能连成1条线段。利用课件在两个点的基础上增加1个点, 这时候一共可以连成几条线段?只增加一个点, 为什么却增加了2条线段呢?借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明确:增加的一个点可以和原有的两个点分别连成一条线段 (出示课件) , 所以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两条线段。这样, 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很容易建立起一个“1+2”的连线影像。

我继续利用课件在3个点的基础上又增加1个点, 让学生明白增加的是哪三条线段。接着用课件将屏幕上演变成5个点, 引导学生思考5个点一共可以连成多少线段呢?学生这时借用形象直观的演示, 很容易明白4个点连了6条线段, 再增加1个点后, 又会增加4条线段, 所以5个点时可以连出10条线段。这样很容易就突破了教学难点:从而引导学生很轻松地总结出n个点能连接线段的条数。

在突破教学难点中, 我经常利用课件, 采取步步引导, 环环推进, 比起传统的教学, 更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表象, 做到了把知识化难为易, 成功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感知, 扫清了学生学习的障碍, 找到了问题的突破口, 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得更透彻, 学得更快更好。

三.多激发兴趣, 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力, 必须用适当的方法激起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兴趣, 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具有热情, 并且注意力集中时, 才能进行创造性地思维。我认为传统教学的巨大习惯势力, 仍在束缚着我们教师的手脚, 窒息着人的智慧, 十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 倡导教师要将现代科技多媒体用于教学, 这无疑是教育史上的一次深刻的变革。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 对学生学习起到化难为易, 化抽象为具体, 为他们的理解创造情境, 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我认为,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舍弃了具体形象的支撑而升华为抽象的文字, 学生不易接受, 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无法清晰地展示或无法观察到展示过程。而多媒体技术集声、光、色、动等于一体, 在教学时, 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闪烁、移动、变形等功能, 使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轻松而高效地理解概念的内涵。

记得我在教学《鸡兔同笼》时, 借用多媒体交给了学生画图法、列表法、假设法, 题目是: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 有8个头, 从下面数, 有26只脚, 鸡和兔各有几只?我在制作课件时, 先以动画的形式出示了8只鸡, 让学生计算出脚的只数, 从而和笼里26只脚的条件产生矛盾, 得出假设的情况不成立, 从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我再利用动画将其中的一只鸡转换成一只兔, 这样形象直观地让学生发现脚只数的变化规律, 得出假设的全是鸡, 利用脚的变化可以得出兔子的只数, 在这一系列的动态过程中, 学生还可以反复操作, 抓住重点, 从而得到正确结论, 学会知识, 完成教学任务。这一环节, 借助多媒体的闪烁、声音、动画演示, 不仅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表象, 促进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 启发思维,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多层次选择, 提高课堂效率

在传统教学中基于种种原因, 教师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法, 形成教学中“有的吃不了, 有的吃不饱”现象。在多媒体教学中, 完全可以突破这种现象。

实际教学中, 我根据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好游戏的特点, 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 提高了课堂效率。我在计算机平台上把难易不同的题目设计成几个模块, 让不同水平的学生有机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的能力, 选择感兴趣的练习形式。我在设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练习题时, 分三个层次设计练习题。第一个层次“基础练习”, 已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求面积。这样的练习, 让所有学生都能在课堂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让他们都以高昂的激情进入下面的第二个层次“提升练习”:已知一组底高, 求另一条底边上的高。这样, 让学有余力的同学也能“吃饱吃好”, 也会给部分学生起到激励的效果, 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取长补短。最后还进入第三个层次“智力题”:多个同底 (或等底) 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比较, 将问题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让少数学生也品尝到了“山珍美味”。

我设计这样不同层次的练习, 让学生自己选择练习的内容, 练完一个模块并完全正确后, 计算机会鼓励他进入下一个模块去练习 (像游戏过关一样) , 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在个性化的练习中, 每个学生不仅能自我检测学习情况, 还能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 从而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能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由于问题的结果是开放的, 因此我把可能出现的答案均设计成了交互形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地作出响应, 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 促进他们积极主动的发展, 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多使用网络, 拓宽教学视野

多媒体教学克服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使学生的视野也不仅限于书本的知识, 还通过上网可以搜集到很多的课外知识, 以及学生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根据我的经验, 我建议老师们, 通过多媒体把眼光放得更加长远, 学习他人先进教学经验, 提高教学质量。

如在教学求n个连续自然数相加的和时, 我利用多媒体查找, 制作了关于高斯小故事的课件:高斯是一对普通夫妇的儿子。他的母亲是一个贫穷石匠的女儿, 虽然十分聪明, 但却没有接受过教育, 近似于文盲。他的父亲曾做过园丁, 工头, 商人的助手和一个小保险公司的评估师。当高斯三岁时便能够纠正他父亲的借债账目的事情, 已经成为一个轶事流传至今。他曾说, 他在麦仙翁堆上学会计算。能够在头脑中进行复杂的计算, 是上帝赐予他一生的天赋。高斯用很短的时间计算出了小学老师布置的任务:对自然数从1到100的求和。他所使用的方法是:对50对构造成和101的数列求和为 (1+100, 2+99, 3+98……) , 同时得到结果:5050。这一年, 高斯9岁。这样的教学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想多了解数学知识、探索数学王国奥妙的求知欲。

我20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证明,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对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有利于因材施教, 符合素质教育精神。对教学过程实行立体化设计, 既包含教学活动中老师、学生、教材、教育技术四要素之间的恰当定位, 也体现了当前课改的核心, 即教师角色的转变, 学生地位的转变, 教学过程的转变, 媒体作用的转变。只要我们教师勤于耕耘, 不断探索, 在充分发挥传统教育媒体优势的同时, 力所能及地利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营造一种积极愉快而又富有智慧的教学情境, 更好地将学生的情感与认知, 感受与理解、动手与动脑、学习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有机地结合起来, 促进学生数学智能整体而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2]、《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3]、教育部文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

[4]、李克东:《多媒体辅助教学》

科学技术经济功能的实践 篇2

V·布什曾经当过MIT的副校长、华盛顿卡内基学院的校长,在美国参加二战时担任科学委员会主席,在此期间推动曼哈顿计划、提出互联网原始概念。V·布什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实用意义,他主张“大学不应该作为专修学问的象牙塔,它应成为开发和应用科技成果的大本营”。他自己更是这一原则的实践者。

第二位同样是MIT的校长,著名物理学家K·T·康普顿。他和乔治斯·多里奥特等人在1946年建立美国研究与开发公司(ARDC),成为了风险投资的开拓者。

第三位是F·特曼(F.Terman),在他担任斯坦福大学教务长期间,在实践当中开创了大学科技园这一模式,从而一手创造了硅谷区域创新模式。

V·布什、K·T·康普顿和F·特曼三人探索的重要性,在于三个人的实践代表了新经济模式的三个重要方面:科技人员创业、风险投资和区域创新模式。这三部分组成了新经济高技术产业化的创新循环。这种创新循环,实际上成为了美国经济的发动机,推动了新经济持续深入发展,也使科学技术的经济功能越来越显著。

硅谷模式打通了产学研之间的创新循环,使之形成了一个极具活力的高科技驱动的创新栖息地。其本质反应了科学技术的经济功能的深化,即科学技术在经济运行过程当中占主导位置。信息技術带来的新技术革命产生的大量新技术成果,越来越快地进入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改变世界的面貌。对此,传统的经济运行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这一现状,取而代之的是新经济范式的崛起。从科学技术经济功能的三个阶段,可以理解这一趋势的变化。在第一阶段是以科学的国际化为主要特征,这也是科学迅速发展成独立建制的主要原因;第二阶段以技术的专利化为主要特征,这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第三阶段是以科学技术的市场化为主要内容,从创业、风投乃至技术本身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在这个过程中,研发创新成为了独立的经济行为,知识成为了产品本身,知识的传播衍生出大量的新兴产业。硅谷就是这一范式转变的产物。

对科学技术经济功能的探索,在中国更多地体现在90年代的实践理性。知识分子下海创业成为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一道风景线。在这些下海的知识分子当中,也有一些人仍然从事具有市场导向的理论探索。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就一直在研究吸取硅谷的经验,探索将知识融于经济的方法,先后研究了 “二次创业”、“区域创新”、“知识经济”、“自主创新”等课题,实际上这些课题探讨的方向也都是科学技术的经济功能。

网络功能虚拟化技术浅析 篇3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传统电信网络中出现了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硬件设备。这些硬件设备大多是软件和硬件结合的专用设备。当推出一项新的网络服务时,服务开发商往往需要重新开发新的专用设备,还需要在网络环境中为新开发的专用设备分配相应的放置空间和电力供应。这个过程中,不断增加的能耗成本、资金的投入、技术的开发难度、整合和操作的复杂性等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这将导致引入一项新的网络服务变得越来越难。另一方面,技术在加速向前发展,业务推陈出新的节奏也越来越快,又使得专用硬件设备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这意味着在一个越来越短的时间又要开始新一轮的“分析-设计-整合-部署”的硬件开发周期,而这将导致网络运营商收益回报越来越低甚至没有。在这种情形下,网络功能虚拟化(NFV)技术应运而生了。

2012年底,十几家全球顶级运营商在德国召开的某世界大会上首次公开发布了NFV白皮书[1]。同期,七家知名运营商在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下成立了针对网络功能虚拟化的工作组,即NFV ISG(Industry Specification Group),NFV ISG分成六个技术研究组,分别为:虚拟化架构(Architecture of the virtualization infrastructure)、管理和业务编排(Management&Orchestration)、软件架构(Software Architecture)、可靠性和可用性(Reliability&Availability)、性能和便携性(Performance&Portability),以及安全(Security),该工作组将针对网络功能虚拟化的方方面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后续已经陆续发布了一系列有关网络功能虚拟化的技术文档。

2 NFV定义

网络功能虚拟化通过采用虚拟化技术,把传统的各式各样的网络专用设备统一到业界标准的大容量的服务器、交换机和存储平台上[1],在这些业界标准平台上承载各类网络功能模块,这将使得网络部署配置更为灵活,标准统一化的网络设备也使得网络的通用性和适配性更强,将大大降低网络的运维管理成本。

传统网络专用设备基本都是软硬件一体化的架构,NFV技术将对这些专用设备进行软硬件之间的解耦,把网元功能从网络专用硬件中分离出来。NFV技术可以应用于多种网元设备,包括:数据交换网元,如宽带远程接入服务(BRAS);移动网络节点,如归属位置寄存器(HLR)、移动管理实体((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MME)、服务通用分组无线业务支持节点(SGSN)、演进型基站(e Node B);流量分析设备,如深度分组识别(DPI);服务保障设备,如服务等级协议(SLA)监控;下一代网络(NGN)设备,如会话边界控制器(SBC)、IP多媒体子系统(IMS)网元;应用级优化设备,如内容分发网路(CDN)、负载均衡器;安全产品,如防火墙、入侵监测系统等。NFV网络分为三层,分别为网络功能层、虚拟资源层和硬件资源层,如图1[2]所示。

3 NFV的架构

ETSI NFV ISG发布的系列文档中定义了NFV的架构[3],如图2所示。NFV分为如下几个主要部分:

(1)基础设施层:全称为网络功能虚拟化基础设施层或称NFVI层。该层为NFV架构的最底层,对应着各类实实在在的物理资源,这些物理资源可能分布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形成一个底层资源池,上层的应用业务将由这些物理资源来承载。这些物理资源主要包括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网络资源。NFVI层将使用虚拟化技术将这些物理资源映射为虚拟资源。虚拟资源的表现形式是大量的虚拟机(VM),一个物理资源实体上可创建多个虚拟机,这些虚拟机通过共享物理服务器资源的方式,最大化的利用底层各类物理资源。

(2)虚拟网络层:虚拟网络层对应各类业务网络,包括各类虚拟化的网络功能模块(VNF),这些VNF以前都由传统网络专用设备来实现。VNF所需的各种虚拟资源,由基础设施层中虚拟机来承载。

(3)运营支撑层:即OSS/BSS系统,电信业务支持系统/运营支持系统主要完成对虚拟化网络的协同,提供业务支撑和运维支撑。

(4)管理编排域:管理编排域(Management and Orchestration,MANO)提供多个层次上的管理和编排,包括虚拟基础设施管理器(Virtualized infrastructure manager,VIM)、VNF管理器(VNF managers,VNFM)和编排器(Orchestrator)三个实体,分别完成对基础设施(NFVI)、虚拟网络功能模块(VNF)和网络服务(Network Service,NS)三个层次的管理。

*虚拟基础设施管理器:管理虚拟化的基础设施,包括物理资源和虚拟资源的管理。

*VNF管理器:负责VNF实例的生命周期管理,不是指EMS上网元的业务管理,而是指对EMS和VNF提供包括部署/扩容/缩容/下线等自动化能力。

*编排器:负责NFV的底层基础资源和上层软件资源的编排和管理,在NFVI基础上实现网络服务。这种编排能力即可以根据业务的需求,调整各VNF所需要的资源多少,在各机柜、机房、地域之间迁移VNF等,是全自动的核心能力。

4 NFV与SDN的关系

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4]),是一种新型网络创新架构,利用分层的思想将网络设备的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分离开来,在控制平面,利用逻辑上集中式控制器对网络设备进行控制决策;在数据平面,交换机等核心网络设备按照控制器下发的决策对数据包进行转发和处理;并且在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之间提供标准接口,从而实现了网络流量的灵活控制,近年来在广域网以及数据中心网络等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

NFV和SDN都是当前非常热门的两大网络技术,它们互为补充,但又是两项互相独立的技术,并不彼此依赖,NFV的实现不需要以SDN为前提,尽管它们协同工作能产生潜在的更大的价值,如SDN的支持能够使得NFV性能更好、操作更简便、且增强与传统网络的兼容性。表1从不同方面对NFV和SDN进行对比。

5 结束语

本文从产生背景、概念内涵、体系架构、与SDN的对比等方面对NFV进行了介绍。NFV从它提出开始就得到了广泛关注,成为网络领域的研究热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NFV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难题和挑战,这需要学术界和工业界多方的共同努力,使得NFV得以顺利推进和成功实施。

参考文献

[1]Network Functions Virtualisation Introductory White Paper.ETSINFVISG.2012

[2]薛海强,张昊.网络功能虚拟化及其标准化[J].中兴通讯技术,2015(4):30-34.

[3]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NFV)Management and Orchestration[EB/OL].[2015-01-3].http://portal.etsi.org

论科学技术史的教育功能 篇4

目前,《中国科学技术史》已经出版,各省市科技史的编撰工作也积极地开展了起来,有几个省市的科技史也已正式出版。《河北省科学技术史》的编撰工作到目前已进行了三年多,通过这三年的编写,我们对河北省科技发展的历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对河北省科技进步的脉络有了更进一步的把握,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项工作意义非凡,对大家了解历史、把握目前、着眼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一、科学技术史可以使当代人以“史”为鉴,认识科技发展的规律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日益显示出它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力量,显示出它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巨大杠杆。“科技兴,则国兴”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整个社会的共识。人类社会创造了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又造福于人类社会。如同世界上任何事物一样,科学技术同样是在其内部的自身矛盾运动和外部的环境因素作用下,按一定的规律发生和发展变化的。科技史的编写是对科学技术在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全面总结,同时记录了科学技术发明、发现的思路、方法、事迹等,对后人有可贵的启迪意义。

科学技术史是一门交叉学科,它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点,这种特点与当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大趋势相吻合。它是这类交叉科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学科之一。科学技术,是科学技术与“史”的结合,是以“史”的事实和辩证的观点,审视、分析、评论和记录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及其功过与得失的,并寓是非、褒贬于其中,集经验、教训于其后,涵发展、趋势于未来,从而通过“史”的研究与编写,达到列事实、鉴得失,正方向、励志气,促进科技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撰写对激励今人,教育后代,总结经验,促进科学技术研究,揭示我国人民对自然界认识的发展过程和规律,宣扬我国的文明历史,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后世的有益工作。

二科技发展史可以了解历史,指导今天的科技工作

今天,科学技术已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类社会的面貌,它不仅为人类带来丰厚的物质财富,而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科学技术正在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提高科技和教育水平,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发展科技就必须普及科学知识,大力倡导和宣传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学习科技就必须从总体上了解科学技术的性质和把握科技的特征,必须了解科学技术发展演变的历程,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回顾和审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总结、吸取经验教训,对振兴河北科技具有重要意义。科学技术史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分析河北省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是吸取人类智慧精华的一种途径,认真总结历史上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研究科学技术中心转移和重大突破的历史背景,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对于探索我省科学技术发展的道路和途径,把握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制定正确的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推动河北省科技的大发展,不但可以提供科学的历史依据,而且能从中得到许多启发和借鉴。召开的省委六届七次全会上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加强科技工作的决定》后,河北省的科技工作进入了一个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古代的燕赵大地是我国科学技术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宝贵的印记,今天的燕赵大地将借京、津、冀经济合作圈的形成,河北的科技带来有更加辉煌的未来。

三、科学技术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

文化的兴衰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的盛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在文化上都曾有过辉煌的成就,为人类文明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但因为他们的文化不能长期绵延,便出现了文化断层,文化衰落了,民族也随着衰落了。美州的印加帝国,也是同样的情况,尽管他们国家民族的衰落有着多种原因,但文化的衰落是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我们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虽也发生过极大的震荡,但由于我们的文化像黄河流水一样一直流传了下来,不管朝代的兴衰更替,都一直保持着文化历史的长期绵延承续关系,没有出现过文化断层,使人们的民族精神支柱一直保持着,这就使我们民族形成了极大的凝聚力,使我们的民族不因为历史的动荡变迁而衰落,而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着,使我们的民族文化一代一代绵延承续传了下来,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昌盛史,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贡献史。据《世界自然科学大事年表》记载,公元前6世纪至11世纪,世界上的主要科学成就、发明或创造共231项,其中我国有135项,占总数的58.4%。从11世纪到16世纪,世界上的重要科学成就、发明或创造有67项,其中我国有38项,占54%,由此可见,从公元前6世纪至16世纪的两千多年间,我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我们的科学成就、发明或创造超过了整个西方世界。《大国的兴衰》一书的作者美国保罗·肯尼迪说:“在近代以前时期所有文明中,没有一个国家的文明比中国更发达、更先进。”美国科技史学家罗伯特·坦普尔在《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一书中说,中国过去发明创造有一百个世界第一。英国李约瑟博士说:“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中曾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在人类了解自然和控制自然方面,中国人是有过贡献的,而且贡献是伟大的。”

我国的人民一般只知道“四大发明”是我国对世界人类的贡献,这的确是我国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也是我们全民族的骄傲,却不知道我们对世界人类有更多、更大的贡献。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因为我国的人民,尤其是年轻人,不了解我国的历史,不了解我们中国对世界人类究竟有多大贡献,只看到我们今天的落后,只看到我们今天与西方有差距,就会产生民族自卑心和民族虚无主义思想,认为西方一切都比我们好,这对我们振兴中华,建设中有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极为不利的。因此,编纂科学技术史对于全体人民的教育功能作用巨大,了解中国科学技术,可了解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而了解河北省科学技术史,也就会了解在我们燕赵大地上,也有许多发明、创造,对推动河北省科学技术发展,对全省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激发人们今天热爱河北、建设河北,使河北省的科学技术事业迅速腾飞的热情。

四、科学技术史的编写是培养优秀科技工作者队伍的最佳途径

科学技术史的编写需要一大批优秀的编写人员。科学技术史的编写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而科学创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同知识结构、研究方法、思维品质、思维方法或思维能力是密切相关的。由于我国教育制度的原因,我国的知识分子、科技人员大都从高中时期起便文、理分科,学文科的自然科学知识掌握得很少,而学自然科学的对历史、社会知识又不甚了解。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大多局限于其所在的学科专业领域,缺乏对于相邻、相关或边缘学科专业的广泛了解,缺乏对整体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的了解,知识面相对狭窄。而科学技术史的编写涉及到的知识领域是极其广泛的。除了它本身所研究的“自身史”“社会史”和“思想史”以外,还涉及到世界各个地域和历史时期的各门自然科学和各项专业技术已经取得的知识成果,同时还涉及到哲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广泛的知识领域。因此,科技史具有突出的知识教育功能。编写、学习科学技术史,有利于优化人们的知识结构。

在现今社会中,新型科技人才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当是立体的、网络化的,动态发展的知识体系,知识面应当是既广博又专深的,科技史在这方面可以发挥其他方式无法比拟的作用。第一,科学技术史具有进行“广博”的知识教育的功能。科学技术史的学习,有利于扩大人们的视野,拓宽人们的兴趣,扩展人们的知识范围。第二,科学技术史具有进行“专深”的`知识教育功能。学习科学技术史,有利于人们在其所在的学科专业领域内深刻地认识概念和理论的形成、演变的突破,更具体地理解学说和学科的形成、变化和发展,更确切地把握其所在学科专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第三,科学技术史具有研究方法的教育功能。科学技术史特别是科学技术思想史系统地描述了人类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各历史时期的特点及其继承与突破的关系,全面总结了科技发展史上各个历史时期的著名科学家取得重大科技成果时关于研究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对后人具有研究方法上的启发和借鉴的功能,起到学习和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入门向导的作用。第四,科学技术史具有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功能。良好的思维品质在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特别是当事实资料和必要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能否取得新的发现和发明,良好的思维品质往往成为关键。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一些科学家因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而成为新事物的发现者、新理论的创立者、新技术的发明者。而缺乏良好思维品质的人,却往往功亏一篑。因此科学技术史在教育后人学习经验,吸取教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五,科学技术史有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的功能。科学技术史包含着有关各种理论思维方法的丰富内容。学习科学技术史,不仅可以了解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的一般方法的基本知识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认识各种理论思维方法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一项具体研究工作的影响,而且可以了解一些著名科学家在具体运用各种理论思维方法以取得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经验教训,进而把握各种理论思维方法的特点和作用,提高理论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水平。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史对科技工作和教育工作均意义非凡,目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走过了三十年的历程,我国已步人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教育是基础,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关键,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在目前的形势下,组织进行科学技术史的编写工作,可以做到以史为镜、以史为鉴,在我们今天的科技工作中把握方向,不出或者少出偏差。教育年轻一代尊重历史、热爱祖国,不妄自非薄,也不妄自尊大,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卢嘉锡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思想卷),科学出版社版。

2.卢嘉锡主编:《自然科学大事年表》,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美]肯尼迪:《大国的兴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版。

4.[美]罗伯特·坦普尔:《中国的一百个世界第一》.2l世纪出版社1995年版。5.自然科学研究所编:《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年版。6.[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20版。7.冯玉钦、张家治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山西科技出版社1991年版。

浅谈信息技术的地理教学功能 篇5

关键词 信息技术;地理教学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所起的作用日益明显,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社会每个成员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地做到图文并茂。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地球运动”的内容时,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导学生去观察,并动脑去研究,让学生自己发现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学生这样获得的知识要比传统的讲授法获得的知识要深刻得多。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意义重大。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地理教学是目前和今后地理教学的主旋律。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实现如下教学功能:

一、可展示多元化的地理信息

在地理教学中经常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增加师生的交流和互动。如在课堂教学中,阅读材料的展示与分析及图表的归纳与总结,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非常方便。如在学习“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分”一课时,由于需要记忆的知识很多,许多学生不能及时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而且即使记下来了,也多半是死记硬背,缺乏空间的位置感,但是利用相关的地理演示课件进行教学就可以很容易让学生理解掌握。比如:运用一个关于中国的行政区划的多媒体地理教学课件,它是一个类似于拼图的小游戏,在课堂上学生按不同的要求进行拼图训练,并设立最快记录,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促进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主动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使枯燥的教学活动边变得兴趣盎然。

二、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地理知识体系

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是围绕一条主线开展的,有的时候在说到某一个知识点的时候需要用到其他的知识点来做铺垫。地理教学也是如此,但在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中不是很容易做到的,而现在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地理教学就可以直接“跳转”到要使用的知识点,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对地理知识体系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进而融会贯通所学的地理知识。这种新型的教学过程对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地理知识体系,极为有利。利用信息技术的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能使学生通过电脑手段,观其境、问其声、触景生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更好、更快捷、更准确、更深刻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例如在我讲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内容时,教学一开始,就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播放视频“太阳活动(黑子\耀斑\日饵)和美丽的极光,”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课本,更好、更快捷、更准确、更深刻地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点。

三、有助于学生提升地理探究学习能力

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特点,重视“探究式”学习。要培养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伟大创新精神,又要努力培养学生多思善问、质疑问题的良好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如在“常见的天气系统”内容教学时,在演示课件“北半球的气旋与反气旋”后,提出东亚为什么冬季吹偏北风,夏季吹偏南风?学生思维的“阀门”被打开了,东亚冬季和夏季吹不同的风是因为东亚冬季和夏季分别位于反气旋的位置不同所致,东亚冬季位于反气旋的东部,夏季位于反气旋的西部。

四、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

地理教学的内容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宽,仅从教学用图来讲就可分为地形图、政区图、气候分布图、自然带分布图、区域图等很多种,而且地理事物又是不断变化的,新的地理事物不断出现,教学用图就要不断更新。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堂课不可能带很多地图,也没有多少时间更换教学挂图。另外,一般地图的图幅比较小,坐在后排的学生也看不清挂图,这样利用挂图进行教学的效果不佳显而易见。在进行区域地理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找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需要花费很长时间,一堂课下来学不了太多的知识。如果利用信息技术就不同了,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大屏幕及相关的软件,在课前先把所要用的地图存入计算机中,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先看大屏幕。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信手放大或缩小所要展示的区域,然后让学生在自己的地图册上去对照查找,收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

技术功能 篇6

一、对数学实验教学的理解

数学既是一门严谨的系统的演绎科学, 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著名数学家Euler曾说:“数学这门科学, 需要观察, 还需要实验”;数学家Gauss也曾说, 他的许多定理都是靠实验、归纳而发现的, 证明只是补充手续。数学实验教学是指为了研究或获得某种数学理论、验证某个数学猜想、解决某些数学问题、弄清某个数学概念本质, 或改变一些数学情景, 在某种可以控制的条件下, 通过实验操作和主动思考, 研究数学现象背后的数学本质和发现数学规律的一种数学思维探索活动。它是一种操作实验和思维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教学。在数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亲历数学构建过程, 让学生逐步认识事物、揭露问题的本质。

二、对数学实验功能的研究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数学实验主要有以下几种功能:

1.运用实验教学, 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实验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科学研究、探索问题本质的过程, 让学生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抽象概括、演绎证明、猜想验证、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高中数学课堂更注重学生的参与, 让学生“动”起来, 成为教师的伙伴和助手,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通过数学实验, 让学生经历“感知———尝试———出错———思考———探究———猜想———验证”的历程, 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数学实验, 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因此, 教师应适时创设良好的情境, 把概念、定理、公式的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 借助数学实验, 让学生直观体验, 帮助学生正确认知和建构。比如, 在高三数学复习课上恰当地使用几何画板来解决定点、定值等解析几何问题, 有着无比的优越性。不仅能有效改善学生的认知环境, 更能使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形象化, 达到化难为易, 化繁为简, 提高教学效益, 揭示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通过几何画板辅助解题, 不仅引导学生成功地解答问题, 更能通过这种方式,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几何画板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 更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运用实验教学, 加深概念理解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初步整合, 特别是数学实验教学的开展为当前的高中数学教育开辟了崭新的空间, 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学习数学新思路, 同时也为学生学习高中数学提供了新途径。信息技术学是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一种有效的载体。有了这么好的载体, 使得抽象、死板、单调的数学概念变成直观形象, 易于理解。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定理、公式都是通过实验而发现的。计算、作图、测量等许多探索活动都是数学实验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可以再现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的形成过程, 把握题目的特征, 发现解题思路和规律, 使问题获得简捷的解法。与传统教学相比, 不仅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培养研究精神, 更能加深对数学概念本质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案例1:函数的单调性。

实验目的:通过函数图像对函数的单调性进行“定性描述”, 通过表格对函数的单调性进行“定量描述”, 为给出单调函数的定义作准备。

实验用具:TI-Nspire CXCAS图形计算器。

实验步骤: (1) 利用TI-Nspire CXCAS图形计算器的图形功能, 作出函数y=x2+2x, y=x3, y= x2-3x+2 的图像, 对函数图像的升降作出“定性描述”; (2) 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实验点评:利用TI-Nspire CXCAS图形计算器对问题研究, 能有效改善学生的认知环境, 使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形象化, 有利于凸显重点、化解难点, 提高教学效益, 揭示数学规律和思想方法;另外, 我们不仅可以引导学生顺利地找到解答问题的一种比较好的方式, 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从而真正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运用数学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数学实验的设计, 首先要精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营造自然和谐、民主开放的探索氛围, 使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让每个学生都动手操作, 小组协作, 在实验探索中体会知识的产生过程, 以及对问题发现、解决、引申、变换等学习过程的实验模拟和探索, 这种实验式的教和学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 使他们的思维更具有深刻性和批判性。数学实验所追求的不仅仅是问题的解决,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理解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成为问题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教学案例2:求函数f (x) =x2-2tx+1 在区间的最值。

实验目的:利用几何画板画出含参数的函数图像, 结合图像的动态变化过程为学生创设数形结合的情境, 体现数学的本质, 从而更好地理解在什么位置取最值, 帮助学生直观地发现、总结出自己的结论。

实验用具:几何画板。

实验步骤: (1) 学生解答; (2) 学生探讨解答的正确性; (3) 学生用几何画板验证探讨的结果。

实验点评:在某种程度上, 数学实验提高了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提升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 数学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探究学习的主动性, 还增强了学生的创造力。

4.运用数学实验, 改变教学模式

数学实验课教学活动的开展, 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 都是对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进, 使得数学教学形式更加活泼, 数学探究活动更加有趣, 使得师生关系更加和谐。现在的数学课堂应该不仅关注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重要的是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 在思维上、情感和价值观上等都得到进步和发展。数学实验改变了传统单一的学习方式, 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学习方式转变, 使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也让学生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利用数学实验这个平台创设一种新的数学教学模式, 即“提出问题———实验操作———合作交流———检验反馈———练习提升”。提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 利用计算机创设动态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做数学实验。学校可以设有专门的数字化实验室, 3 人一台电脑, 让学生借助计算机辅助软件进行小组合作试验, 每个小组制定自己的实验规划, 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内容进行具体操作, 再根据实验的具体情况进行交流和讨论。用这种模式上课, 不但实现人机对话, 突出多媒体的优越性, 增强学生的上课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加深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置身于学习的过程中, 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技术功能 篇7

Moodle作为一个开源的课程管理体系 (CMS) 、学习管理系统 (LMS) , 以社会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 并以其强大的资源开发、学习活动创设、多重互动评价和完善的控制体系等功能, 受到信息技术一线教师的欢迎。本人在利用Moodle系统功能, 激活信息技术课堂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现总结如下:

一利用Moodle营造问题情境, 是激活信息技术课堂的前提

衡量信息技术课堂“活”的标准之一是问题情境的探究性和挑战性。创设一种真实而又具有探究性、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把所有的学习任务置于这种情境中, 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发现问题,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Moodle平台提供了对文本、网页、音频、视频、动画等媒体强大的兼容性, 因此,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在Moodle平台“资源”版块中恰当地利用文本、音视频、动画等媒体创设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 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多元化的问题情境。例如, 在高中信息技术《多媒体信息的加工和表达》一课中, 我用Moodle平台中资源版块中的“链接到一个文件或站点”“编写网页”“灯箱画廊”等功能添加一个“重庆非去不可”的宣传内容的文件。这些内容分别以多媒体PPT、音频、图片滚动、静态网页文字的方式呈现。然后提出问题: (1) 作为旅行者, 你更愿意接受哪种形式的宣传?并利用Moodle中的“投票”功能进行投票分析。 (2) 作为重庆的主人, 你采用何种方式宣传重庆, 让其他游客真正体会到“重庆非去不可”?这种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 具有探究性、挑战性, 能迅速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为激活课堂奠定了基础。

二利用Moodle优化教学活动设计, 是激活信息技术课堂的重要途径

衡量信息技术课堂“活”的标准之二是教学活动科学合理性。建构性教学特别强调以教学活动承载学习内容, 以教学活动推进学习进程。教学活动设计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部分, 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应该着眼于学生主体需求, 贴近学生的实际,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任务或项目,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 促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建构能力。在Moodle平台上, 可创建的“活动”项目有讨论区、测验、投票、问卷调查、作业、聊天室、Blog和Wiki、思维导图、程序、数据库等几十种, 但我们不能全部“拿来”, 而应有所选择。在《多媒体信息的加工和表达》教学中, 教师首先在Moodle平台上进行分组, 设计一个“讨论区”和“测验”, 让学生了解多媒体信息的内涵及其多媒体信息的呈现形式, 并通过“测验”数据统计进行总结,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然后添加一个集体协作的平台“Wiki”模块, 让学生结合作品及自己的生活总结归纳制作多媒体作品基本过程, 在这过程中学生能真正体会同伴互助的思想。然后利用Moodle中“资源”和“Webquest、讨论、Blog、作业、测验”等板块, 从图片、文本、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加工方面设置分层目标任务, 学生自主探索,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利用“Mindmap”形式规划和设计一个“重庆非去不可”的思维导图, 完成作品, 利用Moodle中的“作业”形式发布和“互动评价”方式评价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或学生彼此间共同思考、合作解决问题, 有效促进课堂互动, 激活信息技术课堂。

三利用Moodle学习活动报告实施监控, 是激活信息技术课堂的重要保障

衡量信息技术课堂“活”的标准之三是学生自主参与度。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学生是主体”, 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最根本的就是学生要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Moodle具有完善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控制体系。利用Moodle学习平台的学习活动报告功能可以实现教师对学生自主参与度的有效监控。在《多媒体信息加工与表达》课程的活动报表记录学生在每一阶段学习的情况, 包括登录情况、探究体会、参与评价、作业提交等, 一个课程结束后, 学生通过平台可以获得个性化的学习报告, 如登录了多少次、浏览了什么资源、参与哪些活动、有哪些评价意见等, 为学生修正学习行为提供参考;教师通过平台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 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 了解学习情况。评判信息技术课堂是否被激活, 并为学习评价和后期的教学决策提供依据。

四利用Moodle实施多元评价, 是激活信息技术课堂的重要基石

衡量信息技术课堂“活”的标准之四是三维目标建构度, 即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建构程度。教学评价是课程的重要内容, 也是促进教学, 保证目标有效建构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制约“活”的课堂。对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完成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及主动探索的积极性。Moodle平台提供了“互动评价”功能模块。利用它可以对三维目标进行多元评价。如在《多媒体信息的加工和表达》课程中利用Moodle平台添加“互动评价”模块, 并设置相关参数。如对评价评分、为提交评分、评分策略、允许重交、自我评价、编辑评价要素数目等。然后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角度编辑多元评价指标。这些指标是教学活动中学生将要完成和评价的任务目标的重要构成要素, 每一个指标分为不同的完成等级或不同分值的能力水平, 并清晰地说明满足不同水平和分值需要达到的要求。运用这些指标实现同伴评价、自我评价、教师评价, 评价结束后, 可以利用Moodle系统统计出具体分值, 并通过图表的形式直观地分析评价结果。互动评价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和自由交往的有效工具。在共同参与中, 学生也是评价的主体, 他们通过自我反省、评价、激励, 调整自己的学习。教师则实现了课程和教学评价的有机整合, 从而让多元评价成为激活课堂的重要基石, 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套管修复的多功能膨胀技术 篇8

近年来, 膨胀管技术被证实可以有效地封隔生产射孔、腐蚀或磨损的油层套管。

以前文献研究的可膨胀体系的共性是从一端到另一个端的膨胀管全长度膨胀。这缩小了膨胀管与基管之间的环形间隙, 因而增加了内部膨胀管的综合直径。重要的是在膨胀管与基管之间提供了可靠的高压密封, 从而保证井成功地通过了压力测试, 进行正常的生产或注入。

它还有许多潜在的应用, 小间隙、不膨胀状态下的尾管可以为后来的作业提供充足的通径。例如:2in×3in、3in×4in、4in×5in和5in×7 in (1 in=25.4 mm) 可以很好地连接膨胀管和基管。最主要的难点是在不考虑内部收缩的情况下将如何建立可靠的环空密封。

理想的套管补贴:

◎根据井的需要, 提供经济的、可选择的壁厚、钢级和丝扣类型;

◎起下钻过程中可顺利通过小尺寸管段, 如管子短节和厚壁的套管;

◎在同一体系中, 密封的强度要相同;

◎有连接大井眼的能力。

文章阐述了满足上述要求的套管修补体系。非膨胀石油管材 (OCTG) 尾管与膨胀密封系统的结合, 提供了相对经济、长久、可靠的套管修复技术, 替代了挤水泥、跨式双封隔器以及就地固井。

2 膨胀管补贴

2.1 说明

套管修补包括可膨胀卡瓦与密封部分, 它们与由常规管材组成的尾管端部相连接。带有抛光孔座的底部密封器在第一次下入管柱中安装, 第二次下入管柱时, 带有顶部密封器的隔离管柱插入到底部的抛光孔座, 上部实现密封 (见封二图1) 。上部补贴提供了插孔, 用以实现尾管、生产套管以及其他连接贴片的回接。两个贴片独立安装, 它们可以设置在不同质量和尺寸的油层套管内。

该体系的独特之处在于:与常规方法相比, 胀开心轴位于补贴管内部, 实现插入与拔出随之收缩的动作。补贴片胀开并被膨胀心轴所包裹。补贴片和膨胀器的组合壁厚决定了抗内压与抗外挤的压力极限。基管修复的完整性使压力恢复到原有状态, 实现膨胀气密封。

2.2 坐封工具及过程

液压坐封工具产生足够的压力使膨胀心轴进入补贴管。坐封工具的关键部件包括调节管、弹性爪指、内部管串和剪切环 (见封二图2) 。

在地面组装时, 膨胀器和补贴管安装在坐封工具的下面。膨胀器和补贴管位于内部管柱中, 在调节管的上部, 弹性爪指和剪切环的下部。弹性爪指非常灵活, 但当剪切环的丝扣部分进入到爪指中时, 爪指被限制。在膨胀过程结束时, 剪切环剪断, 工作管柱上提, 当膨胀管通过后, 弹性爪指破碎。

当小球落入到密封球座上时, 地面施加的力被传入到井下, 使膨胀器进入贴片顶部, 同时在膨胀管底部的承载台肩和剪切环处产生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在1 000 psi (1 psi=6.89 kPa) 的压力下, 贴片卡瓦与基管结合为一体, 这有利于悬挂贴片。密封橡胶膨胀与基管接触使膨胀器向下运行。补贴管内膨胀器台肩可承受3 000 psi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 只要井口施加200 psi压力就可以剪断剪切环。在工作管柱施加2 000 lb (1 lb=454 g) 作用力, 同时右旋12圈, 剪切环也可以被剪断。无论怎样剪切, 剪切环都落入到剪切环限位器上, 这个时候弹性爪指破碎, 从膨胀管中释放, 作业管柱与坐封工具将被起出。

2.3 试验

这项新技术应用在生产井之前, 进行了地面试验。地面试验包括液压坐封工具将4in的贴片送入到5in的套管中。在3 000 psi的压力下坐封工具产生165 klb的力, 4in膨胀为4.7 in (内径) 。补贴管本体膨胀为4.9 in。膨胀后补贴管的外径比常规5in套管内径大0.01 in。膨胀器内径为3.9 in。

顶部和底部的贴片膨胀后, 在5in套管内与4in隔离管柱外, 两个贴片之间钻一个孔, 进行抗内压和抗外挤压力测试, 5in与4in套管的最低强度为抗内压和抗外挤强度的80%。50个贴片的地面试验, 在密封部未观察到漏失, 其中包括一个只部分密封的样品。

补片试样在200 klb应力和压力下试验, 当温度从21℃升高到338℃时试片爆裂和破碎。对液压坐封工具的剪切和旋转释放作用也进行了试验。

2.4 安装

用常规工具安装套管补片, 最特别的要求是套管装卸设备、防喷器/油管测试装置、地面手动旋转台以实现二次丢手。隔离管柱不需要特殊的装卸设备, 因为它不膨胀, 只需普通的滑动式举升装置即可。

建议采用套管检验和井径测井方法确定套管需要补贴的部分, 并识别出混合管柱中套管质量的变化。由于可膨胀密封器与基础套管之间紧密的间隙, 在安装贴片之前应该先清洗套管和贴片剖面量规。坐封贴片之前, 必须清洗工作管柱。这一经验来自早期一个一次起下作业的现场试验, 增压时工作管柱膨胀, 内部产生垢堵塞了坐封工具。

2.5 规格

可膨胀贴片支持7、7、5、4和3in的生产套管。膨胀贴片的内径略大于选定的隔离管柱通径。隔离套管的坐封工具质量极限为150 klb (4in×5in) , 但是内装的贴片可以达到很大的长度。目前, 回接的长度是48 in, 因此, 必须考虑隔离管柱在井下的运动负荷, 使其尽量小。

3 工程设计和实施

利用现场试验井作为参考, 对典型的可膨胀套管贴片安装的综合考虑因素进行了讨论。

3.1 井的选择

选择了一日产2.8×104 m3因腐蚀泄漏的产气井, 曾通过生产套管进行过二次完井和压裂增产措施。修井作业有利于新技术的使用。

3.2 井的准备工作

把可钻桥塞放到需要修复点的底部, 用于隔离产层与储层。选择可钻式桥塞而不选择可收回式桥塞是因为它不能一次性通过膨胀管直接坐到位。

套管挤注封隔器和可回收桥塞用于隔离、定位几英尺深度的漏失套管间隔, 它可以鉴定是否漏失, 但是不能说明漏失的程度。压裂过程中, 破裂压力引起的最坏的情况就是断口破裂。我们必须把充填后可承压的套管段与不能承压需要补片的套管段分开。由贝克公司的微垂直测井仪和剖面井径仪组成的测井仪器, 从地面到桥塞深度测量确定壁腐蚀漏失程度, 确定套管的尺寸、质量的变化来决定所需补贴管的长度。

最合理的套管补贴间隔应该考虑存在的泄漏、井的剩余寿命以及填充后的承压范围 (最大深度与最小深度) 。上部贴片的上方可以放置附加贴片以避免将来漏失。底部贴片以下部分很难连接在膨胀管上, 所以应采用更保守的办法选择较长的贴片。

油管传送的清除工具包括硬毛刷、套管串磨鞋、平底铣鞋、清管器和小落物打捞篮, 同时把这些工具下入到井中。井眼显然是干净的, 因为主要是表面腐蚀, 但清除程序不可缺少, 因为它是保证工程成功的要素。

将贴片剖面测量仪下至下部贴片的深度, 以确定实际贴片是否阻碍下部工序的运行, 测量仪与实际入井的贴片与坐封工具具有相同的尺寸与外型。

3.3 套管检测测井的应用

贝克的垂直测井技术是在套管壁产生磁通量。根据经验公式, 套管的漏失通量可以换算为点蚀深度、周边扩展与轴向长度。工具的精度在非圆周腐蚀下是壁厚的±10%, 在圆周腐蚀情况下是壁厚的±15%。

应用套管探伤资料估计生产套管剩余的最小屈服强度。API破裂公式被认为过于保守, 因为在圆周方向上腐蚀是不连续的。ASME B-31G公式较为实用, 因为它能够估计到腐蚀套管的剩余破裂强度。ASME公式假定是非圆周腐蚀, 同时考虑了点蚀深度和腐蚀点的轴向长度。

用来计算剩余破裂强度的点蚀深度, 是用假定的最大误差在一个连接管基础上记录的最大值。套管贴片间隔的选定是根据比较套管最大允许内压力和最大载荷之后确定的。

3.4 施工环境

膨胀过程要求高压低容装置, 控制最高压力在4 500 psi, 能够以0.5~1.0 gal/min (1 gal/min=3.785 L/min) 的速率泵送干净的流体。使用防喷器和油管测试工具是因为它们成本相对较低且容易满足上述要求。除工作管柱需要的压缩流体, 液压坐封工具还需要2.5 gal的流体来彻底清洗和坐封贴片。坐封贴片所需的准确流体量主要取决于坐封深度 (长度) 和工作管柱的尺寸 (容量) 。

膨胀一个贴片大概需要30 min。胀开心轴进入贴片需要小排量泵。施工人员要仔细观察泵压的变化, 避免泵送过快心轴贴片弯曲不能顺利进入贴片。

当液压坐封工具驱动膨胀器进入补贴管后, 膨胀开始。当表面压力大约在1 000 psi时, 贴片卡瓦与基管结合。随着膨胀心轴进入贴片, 表面压力升高直至在台肩处产生3 000 psi压力。在3 200psi剪切力的作用下剪切环剪断, 工作管柱有轻微振动, 在地面可以感觉到。上述压力值的前提是假定流体从工作管柱外产出地面, 尽管漏失井的压力常常不足以使流体到达地面。坐封工具的剪切力取决于工作管柱的内外压差, 所以贴片的坐封压力需要根据环空流体的状态进行相应的调整。

4 实例

4.1 A井, 第一次安装

生产套管在5 864 ft (1 ft=30.5 cm) 和5 870ft有两处漏点。在4 000 ft和6 500 ft间的管段, 剩余的内屈服强度小于裂缝充填时的压力, 因此套管补贴需要2 500 ft。

井径测井显示5in的生产套管由段重为20ppf (1 ppf=1.5 kg/m) 和17 ppf的两种钢级套管组成, 下部为20 ppf管, 上部为17 ppf管, 井口是一根20 ppf的限径管。底部贴片安放在20 ppf的套管中, 以保证其顺利通过限径管。难点在于上部补贴管顺利通过20 ppf的限径管后在4 000 ft的深度坐封在17 ppf套管内。

17 ppf的套管贴片通径规不能通过井口20 ppf的限径管。5in、20 ppf套管的API通径尺寸为4.635 in, 而贴片的外径尺寸为4.700 in。井口套管内径磨铣至4.720 in后, 通径规成功通过。测井显示17 ppf的套管接箍处的通径尺寸小于标准尺寸, 可能由于套管变形引起。因此要进一步磨铣使17 ppf的套管贴片到达上部贴片坐封深度。操作小组采用磨铣机进行磨铣, 使贴片预膨胀尺寸缩小到4.680 in, 并成功通过检测。然后4.680 in贴片通径规顺利下入到上部贴片位置, 因此贴片需要重新设计。

在设计的贴片深度上下的套管必须能承受压裂压力。在5 000 psi压力下, 承压30 min说明测试成功, 不需要对贴片的坐封深度进行更改。贴片如果安装过浅, 压裂过程中可能发生深部渗漏, 很难接近下一个套管贴片, 这样作业很可能因此失败。

底部贴片由2in的油管下入到6 500 ft深度。根据设计, 井口施加2 500 psi的压力, 即在140 klb力的剪切下, 剪切环剪断实现膨胀。许多测试平台结果表明, 剪切环最大剪切力为180 klb早期剪切环剪切力上升的一个原因为剪切面积的改变, 这涉及到加工工艺的提高。解决方案是将剪切环加厚, 同时在内部磨出沟槽来控制表面积, 使剪切力误差在5%以内。

由2in油管下入试压的密封接头, 在1 500psi压力下试压2 min, 然后放掉压力。检查密封接头发现O型环已磨损掉, 证明密封接头太短, 必须从球座中取出。改进方案是装入同尺寸的密封接头, 同时对套管补贴进行压力检测。

密封接头连接在深度2 530 ft、段重11.6 ppf钢级P-110 Hyd 513的4in尾管上, 上部贴片通过2in的油管下入。大钩载荷及地面仪表显示密封接头插入密封球座中。再施加5 klb力使坐封更加严密。剪切环剪断后, 对套管进行5 000 psi试压30 min, 没有发现漏失。补贴管通径尺寸为3.875 in, 与4.5 in的隔离管通径尺寸一致。这口井随后进行了酸化生产。

4.2 B井, 第二次安装

A井完成后, 工艺的改进和可操作性进一步增强, 同时推荐在B井应用并验证。工艺的改进包括降低预膨胀管内径至4.63 in (4in×5in、17 ppf) , 重新设计密封球座及剪切环。

生产套管在700 ft和4 500 ft位置出现孔洞。套管测井表明隔离套管下至8 300 ft时发生中至重度漏失。未对套管连接进行承压试验及按需要在隔离段安装多功能贴片, 而选择在8 380 ft处安装贴片及插入球座, 同时采用尾管回接至井口。应用上部贴片节省了700 ft长的4in套管, 同时容易修复及回收。

下部贴片由2in油管送入8 380 ft深度。剪切环预计在3 200 psi压力和176 klb力下断开。膨胀贴片的地面压力情况、随后剪切环的检测及坐封情况都说明下部贴片坐封成功。由于隔离工作管柱能够收回, 用来检测下部贴片的单独下钻工序被省略。下钻检测贴片的工序在常规贴片安装中被认为是基础工作。8 380 ft 4in P-110的套管下入井中, 同时插入到下部贴片的插入座中。井口悬挂套管试压2 300 psi成功。所有施工时间, 包括通径、酸化工作管柱、安装贴片及下套管试压用时30 h。该井已经进行压裂投产。

4.3 C井, 第三次安装

在新钻成的一口井5 100 ft处误射孔造成漏失。采油单位根据A井和B井的成功修复选择了膨胀贴片技术。膨胀贴片要求有足够的压力来确保生产。这是该技术首次在商业上的应用。

根据伽马射线和接箍定位测井曲线, 下部贴片准确定位于5 172 ft, 在下入3根4in隔离管柱之前采用密封接头, 同时成功对下部贴片进行压力测试。但是上面贴片安装之后, 压力测试不成功。

可以得出结论, 密封头没有插入到密封座中, 而是在密封座上面。这主要是根据剪切环的剪切表现、坐封工具的冲数及与之匹配的前期膨胀过程中的显示得出的。解决的方法是在密封头处磨出倒角, 引导其进入密封球座。

采用413/16in导向磨铣器磨铣上部贴片, 由于缺少光线, 58 in的贴片耗时8.5 h。最大钻压1 000 lb。更换磨鞋, 上部贴片剩余的6 in用时4 h。

三个套管接头收回。密封头处压力检测证实下部贴片具有很好的密封。压力成功检测后, 用5根隔离管下入上部贴片, 另外用2根管隔离生产套管与磨铣管, 同时给上部贴片提供球座。修整后的密封接头顺利插入下部密封球座。上部贴片膨胀, 试压4 800 psi。C井随后进行酸化压裂生产。

5 最佳方案

(1) 使用防喷器或者油管测试器作为地面泵送装置。

(2) 用酸性物质正确清洗工作管柱 (油管试压3 500 psi) 。

(3) 正确的井眼清洗程序。

(4) 对上部贴片而言, 准确的油管标签和着陆程序。

(5) 剖面测量仪上方的射孔短节。

(6) 估计泵入流体的总容量。

(7) 保证套管钳适合井队的装配。

(8) 使用金刚石研磨机对贴片进行研磨。

6 系统设计的改进

(1) 接受器的长度增至48 in。

(2) 重新设计剪切环, 达到剪切一致性。

(3) 提高贴片膨胀率来减少井眼的准备时间。

(4) 密封接头处的引鞋引导密封接头进入密封座。

(5) 密封试压接头用于底部贴片的压力测试。

7 结论

在3口气井中安装了3个膨胀套管贴片, 其中2口井由于腐蚀漏失而停产, 而另一口井是射孔失败。套管修复获得成功, 全部投入生产。

膨胀管贴片技术应用灵活:可在不同质量的套管中坐封上、下贴管 (A井) ;可进行回接 (B井) ;可以成功再定位 (C井) 。贴片长度可在100~8 000 ft范围内调整。

技术功能 篇9

Word2007问世时间不短了,它在操作界面和功能上都较Word2003有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它的稿纸功能非常强大和实用,但很多人不会用或没有充分将它的强大功能发挥出来并应用于工作之中,本文将自己在工作和学习中研究出的一些Word2007稿纸的功能和操作技巧介绍给广大读者,希望能对读者使用Word2007的稿纸功能提供一定的帮助。

1 新建稿纸格式文档

首先,单击窗口左上角Word2007图标按钮,选择新建命令,新建一个空白文档,选择“页面布局”标签下的“稿纸设置”按钮,如图1所示,此时会弹出“稿纸设置”对话框,在对话框上的“格式”下拉菜单中选择稿纸类型(例如方格稿纸),如图2所示。

其次,在“稿纸设置”对话框中设置方格形式稿纸的属性,如图2所示。

再次,单击确认按钮,一个空白的稿格式文档就建立好了,即可向稿纸里输入内容了。

如果想使现有的普通文档变成稿纸文档,直接打开这个文档,然后按照上面的步骤操作就可以了。

2 稿纸设置使用技巧

2.1 如何插入半页稿纸

Word 2007具有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稿纸设置功能,但在使用时往往它会把整篇文档都设为稿纸格式,这样只能满足常规的要求,对于一些特殊的要求,例如在编制语文试卷的作文题时,通常试卷上面是作文的题目和写作要求,下面剩余的地方则需要空白稿纸以便让学生在其中进行书写,本人通过研究发现,按照下面的方法操作即可解决以上问题。

首先,在将文档内的文本内容录入结束后,单击窗口左上角的Word2007 图标按钮,并新建一个空白文档。

其次,在新建的空白文档中,对稿纸的格式进行设置,单击“页面布局”选项卡,在“稿纸”命令组中单击“稿纸设置”,将稿纸的格式设置好,并单击确定。

再次,返回到原文档中,单击“插入”选项卡,在“文本”控件组中单击“对象”,在打开的“对象”对话框中选择“由文件创建”选项卡,单击“浏览”按钮找到上步保存的稿纸文档文件并单击“确定”按钮,最后,单击右键,选择“设置对象格式”菜单,在打开的“设置对象格式”对话框中选择“图片”选项卡,根据所需要的稿纸大小在“裁剪”项中的“下”中输入一个数字,这样就可以按照所需的大小要求对插入的大稿纸进行裁。如果想要在插入的半页稿纸中录入文本,需要双击所插入的稿纸,并打开稿纸将文档录入,录入完就可以直接关闭该文档。

2.2 如何在非稿纸模式下设置文本的字号

一般来说,如果需要稿纸模式的文档,通常是先设置成稿纸模式再输入文档内容,或者是先把文字输入然后再设置文档设置成稿纸的模式,但是这两种方法的字号都是应用的默认的五号字号,由于不同的客户有着不同的需求,默认的五号字不可能完全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这就要求重新的设置字号,但是这就和传统的设置字号有很大的区别了,但是经过本人的努力探索,最终总结出了以下几种方法:首先,在非稿纸模式的状态下编辑文字,并将文字的字号设置成实际需要的字号,后然选中所有的文字,利用“Ctrl+C”快捷键将它们复制到剪贴板上;其次,新建一个文档,在功能区“页面设置”功能下,选定“稿纸”并打开“稿纸设置”的对话框,将稿纸的格式设置成方格式,并按照要求将其他数值是选定好,如图3所示,设置完成后单击“确定”,并创建成一个空白的稿纸,利用“Ctrl+V”快捷键将剪贴板中的文字粘贴到稿纸中来,这样就能达到稿纸模式下的字号不统一的效果了,最后要将其保存。

2.3 如何改变稿纸格式下文字的字号

如果想要调整已经是稿纸模式中的文字的字号,那就不必要再去换成非稿纸模式再按照上面的步骤进行,只需照下面的方法进行操作,即可达到调整字号的目的。首先,打开稿纸模式的文本并全部选中所有的文字,按下“Ctrl+C”快捷键将选中内容复制到剪贴板,其次,新建一个文件,按下“Ctrl+V”快捷键粘贴剪贴板中的内容,不要误认为这是一次原封不动的复制,点击一下功能区的“开始”选项卡,再看一下“字体”功能组中的“字号”调整按钮就可以用了,如图3所示。学会了上面的两种方法,再遇到调整稿纸中文本字号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3 如何编辑稿纸文档

3.1 如何更改和删除稿纸文档的设置

单击“稿纸设置”按钮,在弹出的“稿纸设置”对话框中就可以对稿纸文档的稿纸设置进行更改和删除了。在“稿纸设置”对话框的“格式”下拉列表中选择“非格式文档”,然后单击“确定”按钮即可删除文档中的稿纸设置。

3.2 中文书写规范

根据本人的研究,发现Word2007稿件文档编辑出的稿件和中文稿件的习惯非常的符合。其中,例如标点不能出现在行首,在稿纸中,行末标点要跟随行末文字出现在稿纸方格外,这些Word2007的稿纸文档都满足要求,如图2所示。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Word2007稿纸的功能非常强大和实用,而且设置出的稿纸文档质量很高。当然,Word2007稿纸的功能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相信本文会对广大读者应用Word2007稿纸提供较大的帮助,也希望读者能研究开发出更多更实用的Word2007稿纸的功能。

摘要:Word2007的稿纸功能非常强大和实用,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会并掌握其更多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充分将其强大的功能发挥出来并应用于工作之中,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在实际工作中的研究,较详细地阐述了Word2007稿纸文档的建立方法、编辑设置方法和使用的一些技巧,相信能给广大的用户提供较大的帮助。

关键词:Word2007,稿纸,功能,技巧

参考文献

[1]电脑办公应用编委会.电脑办公应用(office 2007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王道才.在Word2007中插入半页稿纸[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7):42.

[3]宋志明.在Word 2007稿纸模式下调整字号[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40.

[4]施恩资讯.Office 2007办公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技术功能 篇10

【关键词】多功能;育秧机;技术

1 智能立体旋转育秧的优点

1.1 空间利用率高

单组育秧机占地44m2,可育秧苗480盘,普通育苗只能摆放264盘,育秧面积是普通育苗的1.8倍。

1.2 秧苗利用率高

普通育苗有20%的棚边弱苗无法机插,而立体育秧无棚边苗,提高了秧苗利用率,按照水稻育苗成本4元/盘计算,每平方米效益增加4.8元。

1.3 壮苗率高

立体育秧机采用空间旋转设计,秧盘不与地面接触,保证了温光条件一致,有利于培育壮苗。

1.4 智能化程度高

棚内温度、湿度可调节,可根据秧苗不同生育时期的生理需求,人为创造最佳的生长环境。

1.5 综合利用率高

工厂内光温可调节,水稻育秧结束还可根据生产需求,培育果蔬、花卉等秧苗3~4茬,提高了综合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2 综合利用栽培模式

水稻苗—盆栽草莓、室内盆景花卉、晚熟西甜瓜,晚熟茄子、黄瓜等蔬菜苗—生产叶菜类蔬菜(荷兰菠菜、罗莎红生菜、奶油生菜等)。

2.1 3 月中下旬水稻浸种育苗,3月末至4月10日前播种。

2.2 5 月15~20日移苗插秧,五月末结束。

2.3 5 月中下旬,开始移栽盆栽草莓,摆置架子上,其他正常管理。

同时采用无土育苗技术培育菠菜、晚熟茄子,西甜瓜壮苗。

2.4 于6月中下旬定植塑料大棚或露地。

2.5 7 月初,播种叶菜类蔬菜。

3 技术要点

3.1 根据实际要求合理安排好茬次,做好浸种,和催芽,做好播种工作

使用本立体育秧机可以在一年四季的任何季节,培育所需要的各种种苗,针对市场变化,可以灵活的掌握育苗时机,最大化的增加温室及育秧机的使用效率。水稻按照当年的插秧时间计算好秧龄,选在4月1日左右适时播种,紧接着做出预算下茬次所要播种的作物,充分做好育苗准备。

3.2 播种密度要合理

水稻采取平盘,每盘;蔬菜根据品种不同选择适当的育苗穴盘,蔬菜保证根系的正常生长。

3.3 在育苗期间注意分水调节,做好通风,防止徒长苗的发生。

3.4 每天根据天气情况,开动旋转育苗机,保证秧苗接受光照一致。另外在旋转过程中带来的微小震动,也能促使农作物更加茁壮成长,并大大地发挥了旋转机在空气中循环运作中对农作物生长的有利作用。

3.5 盆栽草莓

选择径口在20~30cm的陶盆或者塑料盆等。盆土选用腐殖质含量较高的土壤。选择健壮秧苗,起苗时要多带土,摘除老残叶,将苗木根系剪留10cm左右。让根系舒展栽入盆土中。栽植深度以不露根、不埋心为原则。土要按实,固定苗位,使土面与盆口保持3~4cm距离。栽后浇透水,四季草莓1年多次开花结果,营养消耗多,要加强养分补充。盆栽草莓应加强植株管理。一是适时疏蕾、摘叶、摘除匍匐茎。即将无效的高层次花,在花蕾分散期适量疏除。去除老叶、残叶、病叶和多余匍匐茎,以减少养分消耗,提高果实质量。二是架果造形。即用铁丝或竹签做成不同形状的果架,放入花盆将果穗架起,促使果穗通风透光,果实着色均匀,防止泥土污染果实,减少病虫危害。三是防治病虫要采用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一般盆栽草莓要求温度为20~25℃,冬季室温保持在15℃以上。花盆要放在通风向阳处,盆土经常保持湿润为宜。

3.6 选择蔬菜品种时要考虑到选择合适的穴盘和不同的基质

育苗穴盘本身是机械化育苗的配套设施,但利用穴盘宋进行人工无土育苗,同样具有省工、省力、便于运输等特点。育苗基质同样可以采用草炭和蛭石按一定的比例混配。把经浸种催芽的种子播种在穴盘内,按常规方法进行育苗管理即可。

当然,不同种类蔬菜在不同季节进行穴盘无土育苗應当选择合适型号的穴盘。一般来说,我国蔬菜种植者喜欢栽苗,所以春季番茄、茄子苗多选用72孔苗盘(营养面积4.5cm2/株),6~7片叶时出盘;青椒苗选用128孔苗盘(营养面积3.4cm2/株),8片左右出盘;芹菜育苗选用200孔苗盘(营养面积2.7cm2/株),4~5片叶时出盘;夏秋季播种的茄子、番茄、菜花、大白菜等可一律选用128孔苗盘,4~5片叶时出盘。

技术功能 篇11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功能区,城市功能,产城融合

从20世纪50年代起,高技术产业功能区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相继形成了美国波士顿128号公路高新技术带、美国硅谷高科技园区、英国M4高科技走廊等高技术产业功能区,已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节点和强力引擎;我国的深圳高技术产业带、沿沪宁线高技术产业带等,也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力量。纵观国内外知名高技术产业功能区,它们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同时又与城市空间布局变化呈现一定的关联性,在不同城市空间格局下高技术产业功能区形成不同的布局模式,并不断拓展园区的城市功能,与城市发展融为一体。正确认识高技术产业功能区的形成机理,全面把握高技术产业功能区与城市功能融合发展的演变规律,对进一步完善提升区域城市功能、优化产业布局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高技术产业功能区的形成条件

大学、科研机构等创新资源高度聚集和人才获取便利,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高技术产业的产生和形成是技术不断创新演化的过程,自发形成的早期科技园区往往是通过在大学密集区布局发展起来的。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园区,大学、科研院所等创新机构在其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以创新为特色的高技术产业功能区离不开与大学等机构源源不断的创新合作。如新竹科学工业园区附近有台湾的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中华工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大学、研究机构和众多智力人才的地理集中,对推动新竹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发展过程中,大学、科研机构与园区企业进行了密切合作,大学、研究机构不仅为企业提供高科技人才、技术成果、技术设计、指导和咨询,而且帮助其培训人才,以应对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1]。此外,许多大学、科研人员、风险投资家还直接参与投资办企业。各类人才的地理集中降低了企业招聘人才的搜寻成本,并促进产业和技术不断创新,为提升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科技产业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提供了智力支撑。

有利于创新的生态环境推动了企业集聚,为高技术产业注入了持续的发展动力。营造利于企业聚集的生态环境,是高技术企业集聚和高技术产业功能区形成的重要因素。大中小企业之间在激烈竞争中寻求合作,加强彼此业务联系和交流,共同联合创新或承接创新成果外溢,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为企业聚集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不断推动高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如印度班加罗尔科技园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聚集区,拥有开放的网络体系。园区内中小企业通过成立创新联盟,共同进行新产品研发,不仅降低了企业成本,而且提升了产品竞争力。与此同时,小企业与大公司保持着紧密的业务联系,著名的软件企业Infosys公司与园区内许多小企业建立了合作项目。企业之间的创新合作和业务联系促使整个产业集群不断壮大,逐步形成以创新为标志的世界性高技术产业功能区。

区域交通发达,为高技术生产要素资源聚集提供了便利。高科技产业化需要与市场联系的便捷通道。与一般产品不同,大部分高技术产品具有附加值较高、批量小而运输频繁、运输条件严格等特点,一般采用公路和航空运输方式,因此高技术产业园区往往选择在机场、高速公路、出海港附近布局,同时考虑到人对交通的需求,有些园区则沿着城市近郊区、环境较好、出行方便的地点布局。美国硅谷、美国128号公路、日本名神高速公路以及我国的沿沪宁线高技术产业带等,都是沿高速公路发展起来的。如京津塘高速公路将北京、天津、廊坊等多个地区连接起来,促进高技术产品运输及生产要素快速流动,对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特殊的吸引力。自京津塘高速公路建成后,公路两侧先后兴建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廊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清高新技术开发区等8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吸引了众多中外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形成一条规模大、辐射带动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带。

配套服务设施完善,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环境和外部支撑。从国外成熟的高技术产业功能区来看,大都已经实现由单一产业功能向复合型功能、产城融合转变。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能够对高技术企业、人才等创新要素形成强劲的吸引力,即使有些地区初期可能不具备科技创新的资源优势,通过后期配套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打造良好的综合配套环境,也聚集了大量的科技创新资源,形成高技术产业功能区。完备的硬环境能够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如韩国大德科技园内交通便利,通信网络发达,文化、教育、娱乐设施齐备,吸引了大量高技术人才聚集,为园区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基础。高科技产业发展更需要软环境的支撑,英国剑桥科技园聚集了科技中介机构、物流企业、管理咨询公司、风险投资机构等各类服务企业,为高科技企业提供风险管理、项目融资及国际化经营等各方面服务,有效满足了高技术产业发展需求,尤其是风险投资需求[2]。

政府推动和政策支持,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高技术产业带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科学引导和战略支持,尤其是政府主导型高技术产业园区,政府的推动及政策支持往往伴随着整个园区的发展过程。日本筑波科学城的形成和发展完全靠政府指令,从规划、审批、选址到科研等整个过程和运行完全是政府决策。为加快推动科学城发展,日本政府在资金与政策方面均采取了相应措施,制定了“高技术工业积集地区开发促进法”“技术城促进税则”等法规,实施了增加试验研究费税额扣除制度,以及减免税、发补助金、低息长期贷款等优惠政策,吸引了高技术企业、高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各种要素聚集,促使筑波科学城逐步为成长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技术产业园区典范[3]。此外,自发形成的园区在后期发展中也需要政府规划的引导,如印度生物技术园在后期发展中,由于政府采取管制放松、行政审批手续简化及税费减免等措施,生物医药产业得到迅猛发展。

国际大都市高技术产业功能区与城市空间格局演变规律

国际大都市城市空间格局一般性规律

国际大都市发展经验表明,城市空间的扩张往往伴随着空间格局的优化与调整。芝加哥大学著名地理学家哈里斯和厄尔曼提出的多核心理论认为,大城市不是围绕单一核心发展起来,而是逐步由单中心向多中心拓展。东京、伦敦、巴黎等国际大城市都经历了从单中心结构向多中心、网络化结构布局的演变历程。

单中心格局。早期的城市多以单中心格局为主,居住、就业、政治、文化、商贸等功能都集中在城市中心区。中心区是城市商业活动、社会活动、市民活动和交通的核心。单中心格局会强化中心区的基础设施投入,聚集很多的产业和就业功能,迫使居住功能逐步向郊区分散,引发了城郊之间的通勤大潮。

多中心格局。城市空间的多中心化,是通过中心城区功能逐步向外围地区疏解,在市域范围内形成多个功能中心,并通过在更大空间尺度上的再集中获得整合效应。多中心格局是现代国际大都市空间格局演变的主导方向,建设“副中心”已成为城市多中心发展的重要选择。与单中心相比,由城市“主中心”和多个“副中心”构成的空间格局对各类资源的吸引力更大、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力更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也更强。

网络化格局。该格局是以有形和虚拟网络为支撑,具有多中心、多节点的城市区域,彼此之间超越空间邻近建立功能联系,而形成一个功能整合的城市网络。在空间组织上,强调构建面向区域开放的多中心区域空间格局;在功能整合上,强调多个中心相互依赖、共同发展,既竞争又合作,促进区域城市网络的形成。网络化格局是一种新的城市空间理念,在北美、欧洲的城市较为明显,逐步成为大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的重要趋势。

不同城市空间格局下高技术产业功能区的布局模式

不同城市空间格局下,高技术产业功能区的布局模式也有所不同,从功能区与主城区的空间关系看,大致可分为主城区包含型、边缘区生长型、子城区依托型和独立区发展型四种模式。

主城区包含型。在城市发展早期,空间格局以单中心为主,产业功能区是城市的一部分,一般不单独设置,而是与居住、商业等其他功能一起布局在主城区内部。该模式的高技术产业功能区能够充分利用主城区的道路、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能大大降低前期开发建设成本。但由于功能分区不明确,往往会造成生产、生活空间混杂,城市整体环境下降,还可能对产业区、主城区未来空间拓展形成阻碍,不利于长远发展的要求。

边缘区生长型。该模式下,主城区以服务和居住功能为主,高技术产业功能区一般位于邻近主城区的近郊区,土地价格相对较低,适合高技术产业项目开发建设,且与主城区交通联系便捷,能够共享主城区的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降低产业功能区的基础设施投入成本。同时,高技术产业功能区的建设还能带动近郊区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

子城区依托型。由于交通运输成本、原材料供应、市场销售等因素影响,或主城区用地限制,一些产业功能区选择在卫星城等子城区域建设。该模式下,产业功能区一般借助卫星城的生活配套及基础设施,保证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行。依托卫星城建设产业功能区,可缓解主城区的环境、交通、资源等各种压力,并带动卫星城的居住、商业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独立区发展型。该模式是指产业功能区远离主城区独立建设,一般位于城市中、远郊区,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各项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居住、商业、文化、休闲等城市功能,具有一定规模后往往发展成新城或副中心。此类产业功能区一般规模较大、开发建设周期较长,大多与政府决策紧密联系,常见于处于多中心、网络化空间格局的大型或特大型城市。

基于产城融合的高技术产业功能区城市功能拓展

纵观国际知名高技术产业功能区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其空间布局的演变往往伴随着城市功能的拓展与升级,与周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实现“产城融合”,并对所在城市的空间格局调整和城市功能建设产生重要的影响。从我国的发展实际来看,高技术产业功能区大多是在政府主导下独立规划建设的,在发展初期产业功能区的高科技特征往往并不十分明显,主要承担高技术产业化的制造功能和孵化功能,与周边区域的联系互动较少。在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下,我国高技术产业功能区所承担的功能也正在发生着一系列重要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从单一的生产制造功能向创新功能提升。早期的高技术产业园区在低成本的导向下,主要承担产品的单一加工制造功能,属于高技术产品生产基地。面对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的要求,越来越多的高技术产业园区开始由单一生产向研发、孵化等创新功能转变,探索形成主要以创新为驱动的发展模式。高技术产业功能区聚集大量创新要素,努力发展紧密关联的产业集群、创新集群,促进产业价值形态向高端转移,推动“园区制造”向“园区创造”转变,通过创新培育出新经济增长点。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围绕“创新驱动前沿”的功能定位,积极吸引各类创新要素,不断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推进创新发展和高科技产业化,已成为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

从单一的第二产业主导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转变。高技术产业功能区在发展初期主要以工业和制造业为主,第二产业在园区产业发展中占据绝对地位,服务业等相关配套产业的缺乏不仅不能满足园区企业需求,而且制约了园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升级,高技术产业园区由现在的第二产业为主,转变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并重融合发展,围绕制造业高端转型升级的需要,研发设计、科技服务、金融保险、中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以及总部经济成为园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例如,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在发展集成电路、软件、生物医药三大特色主导产业的同时,积极推动金融服务、信息安全、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与主导产业相互融合,形成紧密联系、互动发展的产业生态集群。

从单一的产业功能向城市服务功能拓展。随着城市空间格局的不断演变,高技术产业功能区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一部分,不仅仅承担产业发展的功能,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制造园区在空间形态上不再是单一的产业区,开始向城市综合功能区转型。在新的发展阶段,高技术产业功能区更加注重与周边区域的商业、教育、居住等城市服务功能相结合,在土地利用上实现功能互补,在空间布局上与城市功能统筹结合,形成一种产业融合、服务多样、配套完善、交通便捷、职住平衡的空间格局,最终实现“产城融合”。如苏州科技城是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年跨越计划”的主导区,其在建设之初就强调由建“区”向建“城”转变,把产业升级和城市功能升级融合起来。

研究表明,高技术产业功能区形成是科技、人才、创新、服务、政策等多种要素资源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空间布局的演变往往伴随着城市功能拓展,并为城市空间结构调整提供了重要支撑。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功能区建设发展将迈入新阶段。在“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理念推动下,我国高技术产业功能区各类功能正逐步完善,尤其是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创新功能等多种功能融合现象不断凸显。全面把握高技术产业功能区形成条件及产城融合发展规律,对提升高技术产业功能区发展竞争力、推动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罗良忠,史占中.硅谷与128公路——美国高科技园区发展模式借鉴与启示[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6):49-54.

[2]马兰,郭胜伟.英国硅沼——剑桥科技园的发展与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4):46-48.

上一篇:数据库编码下一篇:板栗提质增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