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和酒店管理(共12篇)
旅游和酒店管理 篇1
0 引言
众所周知, 旅游和酒店行业属于第三产业, 同时也被称作为服务型行业, 旅游和酒店管理行业对工作人员的服务要求和态度十分严格。服务意识是指酒店全体员工, 在与酒店利益相关的人和组织的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主动、热情和周到的意识。
1 Service的含义和诠释
大家知道“Service”这个单词是“服务”的意思, “Service”这个单词包含七个字母, 每个字母代表七个不同的意思, “S”代表“Smile” (微笑) , 微笑服务的创始人美国饭店大王希尔顿先生。微笑能够使顾客感到亲切, 温馨和真诚。微笑一定要发自内心, 自然大方和真实亲切。一定要与对方保持正式的微笑, 学会用眼神进行交流。员工的眼神和头部不要来回移动, 否则视为对客人的不尊重。
“E”代表“Excellent” (出色) , excellent出色的服务, 员工无论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都应该做得很出色, 这样才能让顾客得到满意, 我们的服务能够让客人得到肯定和赞赏。客人的满意程度是体现服务质量优劣的关键。优质的服务必须做到一切想到客人开口之前, 对客人永远不说“不”, 这是基础。“R”代表“Ready” (准备) , 一切准备好的服务。员工提供给客人服务之前, 应该时刻为客人准备好多样化和个性话服务。举个例子来说:在炎热的夏天, 一位客人来到酒店餐厅用餐, 餐间服务员迅速地送来了啤酒但是忘记了拿开酒器, 于是告诉客人立马送开酒器, 大约五六分钟过后, 服务人员还没有送来。于是, 客人心情不悦。这样客人容易投诉这家餐厅。显然, 此服务员没有做好服务前的准备, 很容易失去这位即将成为回头客的消费者, 进而造成消费者的流失。“V”代表“Viewing” (看待) , View看待, 顾客是上帝, 其实顾客既是我们的贵宾、朋友、亲人, 同时又是我们的饮食父母。我们应该用真心和诚意来对待他们。对于一个酒店行业来说, 没有了顾客, 就没有了市场;没有了市场, 酒店就没有利润。所以说服务员在为顾客提供的服务的时候不要带着有色眼镜看人。每个客人对于酒店来说都很重要, 因此我们应该为每个顾客提供高质量和优质的服务。“I”代表“Inviting” (邀请) , 邀请服务。酒店工作人员应该创造一切机会邀请顾客参与和享受我们提供的优质服务中来。告诉他们酒店最新推出的新产品和服务, 以及各种各样的促销、打折活动以及优惠信息, 让顾客有一种期待感和期望值。“C”代表“Creating” (创造) , 创造积极主动和热情的服务。几乎所有的顾客都喜欢接受主动的服务, 员工提供主动的服务能够给客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好感。“E”代表“Eye” (眼光) 。酒店员工应该学会观察, 学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用眼睛去预测客人的消费需求, 尽最大努力来满足他们的要求和期望。
2 礼仪的概念
礼仪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 为表示相互尊重、敬意、友好而约定俗成的、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交往程序。仪表仪容是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内在素质的外在表现。它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指人的容貌、形体、仪态等协调优美。
3 酒店行业礼仪的作用
工作人员的礼仪好坏程度直接影响到酒店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3.1 注重仪表仪容美, 反映出酒店的整体形象。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产品营销的一个手段。酒店作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经济体, 同样也注重企业形象的形成。酒店属于服务行业, 员工保持整洁的仪容仪表是体现酒店形象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是向客户提供的产品及服务, 这是提升酒店形象的两个主要途径。形象代表档次, 档次决定价值, 价值产生效益。
酒店员工是顾客对酒店的“第一印象”。整洁的仪容仪表总会给顾客以干净整洁、舒适的印象, 这是顾客愿意在酒店消费的一个主要原因。相反, 不好的礼貌礼仪往往会令客人厌倦, 即便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 第一印象不好, 顾客也不会给出过高的评价。因此, 要提升企业形象, 首先从员工形象抓起。酒店员工除了要保持良好的仪容仪表之外, 还应该具备专业化的酒店服务知识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 因为高素质的员工必定出自高素质的酒店。
3.2 良好的仪容和仪表能表示对客人的尊重, 同时也能体现员工的自尊和自信。拖沓的形象总是给人懒散、不自律、无责任感的差印象, 衣冠不整也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
3.3 注重仪表仪容美, 体现出满足客人的需要。摆正仪容仪表是对客户起码的尊重, 而且也是酒店礼仪的基本要求。良好的仪容仪表是个人的“无声名片”, 是给人的“第一印象”。良好的仪容仪表不仅能愉悦自己, 也给客户以美的享受, 使其有一个轻松愉悦的消费体验。酒店注重对员工仪容仪表的管理, 不仅是向顾客展现酒店形象, 而且是对顾客尊重的基本体现。酒店员工保持整洁端庄的仪表, 也能体现酒店的服务质量和消费档次。顾客在酒店消费, 享受酒店的服务, 目的是追求一种高于日常生活的愉悦的享受, 其中就包含关于美的体验和享受。酒店员工保持整洁大方的仪容仪表, 掌握专业的酒店服务礼仪, 使顾客在享受服务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酒店的礼貌和尊重, 能够有一个美的体验。酒店服务的形式内容或是具体的服务项目能够深的顾客的欢心, 从而满足顾客对于视觉美和审美观的需求。
3.4 注重仪表仪容美, 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干净整洁的外表是人与他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基本条件。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 能够直观感受到的首先是对方的仪容仪表, 通过这一方面可以了解对方的个人修养、人文素质, 抑或是工作态度。对方从我们的仪容仪表上同样也能获得这些信息, 这直接决定对方的心里接受程度和交往态度。所以, 从某种程度来说, 仪容仪表是与他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通行证”, 整洁大方的仪容仪表能够迎合大多数人对于美的感受和需求。在酒店行业, 如果顾客能从酒店员工大方得体的仪容仪表和专业的服务中感受到酒店较高的素养, 那么一开始就会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常常会使人形成一种特别的心理和情绪定势, 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 都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
3.5 重视仪表仪容美, 可以反映酒店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一个酒店的档次和服务质量, 从酒店员工的仪表仪容上就能看出来。因此, 员工仪容仪表是众多知名星级酒店非常重视的一项考核内容。
民以食为天。当前酒店服务行业的市场竞争相当激烈。酒店为了吸引顾客, 不仅重视硬件设施的配备, 而且也十分关注员工素质和服务质量的提升。而服务人员的仪表仪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服务人员的素质。一个优秀的酒店管理集团, 员工的仪表仪容和精神风貌上是非常重要的。著名的希尔顿饭店董事长唐纳·希尔顿所提倡的“微笑服务”就是一条管理酒店的法宝。至今为止, 微笑服务依然是众多国际星级酒店坚持效仿的服务方式。显然酒店员工的仪表仪容是酒店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酒店员工的仪容仪表反映出酒店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文章由服务和礼仪的概念着手, 深入探究服务礼仪对于促进旅游和酒店服务行业长足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酒店服务行业, 注重服务的改进和礼仪的培养, 往往能为酒店服务行业带来相当可观的收益。
关键词:旅游和酒店管理,服务与礼仪,仪容仪表
参考文献
[1]熊锦.酒店管理中的礼仪文化[J].湖南商学院学报, 2010 (03) .
[2]王立新.酒店业“以顾客为中心”的企业文化的重塑与变革[J].价值工程, 2006 (05) .
[3]王西琼.提高当前我国酒店服务质量的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3 (07) .
旅游和酒店管理 篇2
旅游管理学是一门研究旅游业经营管理的新兴学科。随着国际经济的一体化、中国加入WTO,中国旅游经济和旅游产业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和世界经济产业体系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旅游管理专业是旅游学、管理学、文化学等学科交叉的综合性专业。
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壮大,我国旅游业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我国地大物博,旅游资源丰富,旅游饭店业发展欣欣向荣,不可否认的是旅游业在带动国民经济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但我国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有很大缺口,有关专家认为我国旅游就业前景广阔.而旅游管理学科是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发育而建立的一个新型学科。在我国,这门学科的产生只有二十年的时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和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不但成为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方面,而且已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因而迫切需要兼有人文、地理、经济知识的经营管理人才。旅游管理学科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已成为工商管理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学科。下面就简单的介绍一下我对这个学科的认识以及体会。
一、素质要求:
旅游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首先,旅游管理者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管理学知识、旅游经济学知识、旅游法学知识、旅游地理学知识、旅游历史学知识、旅游文化学知识、旅游规划学知识以及国际旅游学知识。
其次,旅游管理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如旅游管理者要有较好的形象,有些院校在招收旅游管理专业考生时会在身体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一般要求男生身高不低于1.70米(或1.65米),女生不低于1.60米,有些院校还会要求考生做肝功能检查。
再次,从事旅游管理还必须熟练掌握英语,因为管理者在工作中会经常处理英文的文件,也经常会和一些外国人打交道,而且很多旅游企业在招聘面试是全英文的,英语好的人就会很占优势。
此外,旅游管理人员要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计算机是一种基本的工具,在工作中离不开计算机的使用。同时沟通协调管此前的应届生就业状况不够理想,但2005年是国家放开外资旅游企业进入内地市场的一年,内外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熟悉电脑操作、旅游专业毕业的管理人才、导游人员、开发策划人才、营销人才,都是企业争夺的对象。但是,从事旅游业的人才都需要有相关认证,如导游资格证、领队证等。能力、组织能力、团队精神也很重要。旅游业在2005年对管理类毕业生的需求也将增加。进入21世纪以后,旅游业一直都被人们认为是“朝阳产业”。
二、业务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旅游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面向现代旅游业,根据旅游业形势的发展培养拥护党的路线,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导游、旅行社、旅游景点景区、旅游购物商店等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现代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理论与方法,能够胜任旅游企业及其它相关行业经营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创业型人才。
旅游管理专业面向现代旅游业,根据旅游业形势的发展培养拥护党的路线,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导游、旅行社、旅游景点景区、旅游购物商店等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现代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理论与方法,能够胜任旅游企业及其它相关行业经营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创业型人才。
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现状
《中国旅游业“十五”人才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实施旅游人才战略,大力开发旅游人才资源,全面提高旅游队伍的素质,对于促进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旅游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实现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在我国,旅游院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存在严重供需脱节。一方面,我国旅游业迅猛发展,旅游企业如旅行社、酒店等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前景广阔。目前我国实际需要旅游专业人才达800万人,旅游业人才缺口至少有200万人;另一方面,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选择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就业的越来越少,更多的毕业生选择在中等旅游职业院校从事教师、考研或其他行业等形式就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率低,“有业不就”的现象十分突出。这一问题不能不令人深思。从理论上讲,“学以致用”应该是毕业生择业时需要充分考虑的一大原则,这对个人、对学校、对社会都有重大意义。而这种“弃本行从他行”、“学非所用”的选择,显然是对本科学习多年积累的专业优势资源的一种浪费;同时考虑到这种现象的普遍性,对高校而言,不能不说是旅游管理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于企业而言,“所用非所学”,极有可能提高企业的培训成本;而对社会总体而言,不利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很有必要对造成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状况的原因作深入的剖析,以便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对策: 1.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是今后,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将会根据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出现更多的专业方向。现在,市场上旅游策划、市场销售、线路设计、会展设计等类人才已经表现出了强烈的需求,因此专业细化将是一个趋势。各个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实力来设置适应时代要求的专业,做到实用性、超前性和结构的合理性。二是改进教材内容,提高教材质量。旅游管理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材。新的教材应注重理论的超前性、管理方法的实践性、范围的国际性。三是优化旅游高等教育的师资队伍,拓宽师资来源。从企业等实际工作部门中聘用教师,为学生开设各类讲座或实际操作训练;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从国外聘请师资;增派访问学者,吸引留学生回国,加强教学科研成果的应用,增加教师的实践阅历,创造条件使教师深入旅游企业,通过实际工作增加实际管理经验。
2.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
在课程设置上,要适当增大实践教学课时数的比例。在实践教学手段上,一方面,可以请专业的管理人员到学校来进行培训或给学生授课,另一方面,可以把课堂搬出教室,到模拟实践基地或宾馆、酒店、旅行社去参观、去学习。目前国内很多公办院校都设有实践基地,民办院校在实践这部分存在很大欠缺。
3.努力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
在这方面,授课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一方面要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供给学生高水平的授课内容,在讲授课程时形式多样地进行引导,结合3D动画传达要表述的内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旅游专业的兴趣。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教改项目,组织学生开展旅游考察调研、旅游扶贫和旅游策划等活动,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旅游社团活动,培养学生旅游组织、策划、公关、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学习知识。
4.密切校企合作
加强旅游高等院校与旅游企业的合作。通过合作可以企业的设施、设备,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同时,结合具体企业的情况,熟悉工作流程,使学生对讲授的知识有系统的认识。高校对企业存在的研究并加以解决,这既可解决旅游企业的难题,又可提高院校科研水平,给广大民办教师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特别对于毕业直接进入学校的老师迫切需要与企业进行合作。通过合作,旅游高校还可以直接了解用人企业的要求,可有效解决供需脱节问题。5.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GIS在旅游管理和开发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GIS;旅游管理;开发
旅游行业被誉为世界性的“绿色产业”,而旅游信息资源是旅游经济发展的关键,当今信息社会的特征,促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这些信息资源的重要性,随着GIS在旅游行业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旅游规划、景观的设计、基础设施的建设、配套商品的销售、资源的保护以及土地的合理利用、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利等一系列信息都变得简单的多。
一、GIS组成
GIS(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采集、输入、管理、编辑、查询、分析、模拟和显示,并采用空间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信息,为地理研究和决策服务而建立起来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它是集计算机科学、测绘学、地理学、空间科学、数学、统计学、管理学为一体的新兴科学,它以高效的数据管理能力、空间分析、多要素综合分析和动态监测能力,成为目前一种有效的管理决策工具,广泛应用于土地管理、城市规划、环境监测、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商业等各个领域。
GIS一般由四个子系统组成(如图)。
1.数据输入子系统
该系统的任务是将表征空间位置的图形数据和描述它的对象特征的非图形数据(属性数据)通过数字化仪或扫描仪等输入设备输入到计算机中,建立相关的地理信息库。地理信息库是GIS的核心部分,数据库设计的好坏、地理信息的完整性与准确性直接关系到GIS各种功能的实现。地理信息库可包含多种数据形式,如图件、遥感数据、文字报告、统计资料、照片等,并按照一定的数据格式存储在计算机中。例如一个风景点,除了记录它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以外,还可存储它的照片、景观特点、接待条件、开发建设情况等属性信息。
2.数据库管理子系统
该系统是GIS最重要的部分,提供存储、编辑、检索、查询、运算、显示、更新空间数据的能力。它与普通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不同,它不但能管理普通的属性数据库,更主要的是它能管理空间数据,所有属性数据都是对某一特定空间位置对象的描述,具有直观性强的特点。
3.空间分析子系统
对各种空间信息根据用户的要求,进行拓扑叠加分析、网络分析、缓冲区分析,或运用各种数学分析模型,进行动态数学模拟、评价和预测,这是GIS功能中最具开发潜力的部分。如进行旅游资源评价,可先建立关于旅游资源的类型、规模、可进入性、环境容量状况、基础设施条件等评价因子库,后带入旅游资源评价模型计算,并将评价结果以直观的形式表现在旅游资源分布图上。
4.数据输出子系统
将前面分析、判断的结果根据用户的要求,以图件、照片、报告、表格、统计图等形式加以整饰输出。
分析优先发展区域;利用GIS的网络分析功能,分析游路布局;利用GIS的缓冲区功能,可以确定风景区的保护区域、道路红线等。
GIS还可通过与数学分析模型的集成发挥空间分析功能。例如将旅游资源评价模型、旅游开发条件模型、风景区环境容量模型、旅游需求预测模型、旅游经济效益模型等“嵌入”GIS中,可辅助旅游管理部门作出合理开发决策。
二、GIS在旅游管理与开发中的应用
目前的旅游管理与开发中对GIS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而:
1.旅游信息的查询。旅游行业主要是通过提供详细的信息服务的方式来吸引游客。GIS便可以为游客提供关于旅游地区的各种信息。例如:在旅游交易会、旅行社中运用互联网上的旅游网站、多媒体导游系统中通常是文、声、图都具备的查询系统。
2.旅游专题图的制作。GIS所具有丰富性的文本及图形编辑功能,能够便于相关人员对数据库的更新与维护。GIS对数据进行储存所选择的方式通常是分层储存,所以它不但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数据的输出,同时也可以对各种专题进行分层或叠加性专题图的输出。
3.旅游开发决策的辅助。城市规划过程中已经对GIS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成熟的应用,同时,它也可以在旅游开发决策中得到较为合理的运用。通常情况下是先通过对地形、气候、交通、地质等与旅游资源的评价图进行合理化的叠加,选择出优先发展的区域,之后借助GIS的网络分析功能对旅游路线的布局进行合理安排,最后再通过借助GIS的缓冲区分析功能,对风景区的发展潜能及保护区域等进行整体性的确定。
三、旅游信息管理系统的系统框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GIS已经日益成熟,可以根据具体要求采用C,VB等开发语言自行设计,也可以使用目前国际上广泛流行的成熟的GIS软件如Map info等作为开发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同时,以Windows NT网络为代表的微机网络技术,为实现基于GIS的旅游信息的网络化管理提供了技术保证。因而,在此基础上开发的旅游信息管理系统应具有以下功能:
1.通过建立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有利于提高旅游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是树立旅游城市形象、塑造品牌的关键一步;
2.为旅游管理部门提供高效、高质量的图文信息服务和辅助决策支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为加人全国旅游管理信息网做准备,让旅游资源走向世界,实现资源共享;
4.可以很大程度上规范旅游市场、摒弃不正当竞争,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使旅游业得到可持续发展,在旅游市场中形成一个良性的客源循环;
5.有利于旅游行业更好地开展营销活动,对于旅游消费者,有利于引导其理性消费,同时反作用于旅游市场,使其更加趋向规范化,实现旅游市场的“双寡”。旅游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系统框架如图:
(1)信息支持层。包括风景旅游资源信息、区域环境质量信息、社会经济文化信息、规划建设法规信息、旅游市场信息、地图图件等六大空间数据库,记录关于旅游地的旅游资源、社会、环境、经济等信息。这一层次一方面为管理决策提供基础信息,一方面成为面向游客的信息查询模块。
(2)管理支持层。完成对上述六大数据库的查询、输出、编辑修改、添加、删除等功能。
(3)决策支持层。建立模型库,在旅游资源评价模型、旅游开发条件评价模型、风景区容量模型、旅游需求预测模型、风景区人口规模计算模型、旅游经济效益分析模型,GIS空间分析模型等的支持下,辅助旅游管理部门分析决策。
四、结语
旅游行业发展想要向前跨上一个新台阶,GIS技术在旅游行业中的发展是一个主流趋势,虽然GIS在旅游业中的应用才刚刚起步,信息的数字化、数据库结构还欠缺统一标准,但随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旅游研究程度的深入,数字信息时代的到来,GIS必将在旅游管理和开发中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应用,GIS的日渐成熟必将使旅游行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技术手段探寻创新之路就是强化旅游技术的发展,以更好的促进旅游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彭望录.遥感数据的计算机处理与地理信息系统[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丁文魁.风景科学导论[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3.
[4]刘颂.风景区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设计[J].旅游科学,1999
旅游和酒店管理 篇4
目前,我国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旅游与酒店管理行业的大国,良好的服务与礼仪工作更应当受到重视,因为这不仅能为客人留下好的形象,同时也代表着我国的风范。因此,如何培养旅游和酒店管理的工作者们有一个良好服务与礼仪是当今我国旅游与酒店行业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旅游和酒店管理服务与礼仪的内涵
(一)服务的内涵
什么服务?按照我国汉语词典的解释,服务就是“一方能够向另一方提供的任何一项活动、过程和结果。它本质上是无形的,并且不会造成所有权的转移。它的生产可能与实际产品有关,也可能无关”,这是一种普遍的定义。但是这种定义并不适用于旅游和酒店管理行业。那么这一行业的服务应当如何定义呢?众所周知,服务的英文解释为“service”,这个英文单词是由7个字母所组成,每个字母都有自己不同的意义,这7种意义便是旅游与酒店管理行业服务的真正内涵,即“S”是smile,代表微笑,其内涵是服务人员要将真诚的微笑提供给每一位客人;“E”是excllent,代表出色,其内涵是服务人员要善于观察,每一分细微的服务工作都要十分出色的完成,给客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形象;“R”是ready,代表着准备好,它要表达的是服务人员要随时随地为客人做好服务的准备,并且服务好客人;“V”是viewing,代表着看待,其内涵是服务人员要将每一位客人当作贵宾开看待,保持着荣幸的心态,给予良好的服务;“I”是inviting,表示邀请,它要表达的是服务人员每次工作完成后,都应当邀请客人在此光临;“C”是creation,是创造,这就表明每一位服务人员都要有一种创新的精神,应时刻让客人保持着想要亟需探索的愿望,为客人们创造出热情的服务;“E”是eye,代表眼光,即每一位服务人员都要及时的发现客人们的需求,并充满热情的及时的满足他们的需求。这7种服务理念便是旅游与酒店管理行业的服务内涵。
(二)礼仪的内涵
礼仪是指其在服务行业内的具体应用,即是服务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所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与交往程序。它主要是以服务人员的服饰规范、仪容规范、仪表规范、语言规范和岗位规范为基本内容。
(三)对旅游与酒店管理服务与礼仪工作的几点思考
1、服务人员应当注重仪表美
从事旅游与酒店管理行业的服务人员应当注重仪表美。客人在旅游和住宿时往往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服务人员,服务人员的仪表美丽与否代表着这个酒店的形象是否良好,因此,服务人员要保持仪表的美丽,能够给客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让客人能够保持一个愉悦的心情。
2、服务人员应当培养良好的服务意识
旅游和酒店管理行业是一种服务性质极强的行业。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接待顾客,并满足顾客的各种合理的需求,为客人们提供优质的服务,使他们能够有一种贵宾的感觉。因此,服务人员应当培养良好的服务意识,遵循“顾客就是上帝”的服务理念,随时随地都要以顾客为中心展开活动,善于观察和发现他们的潜在需求并及时的满足,并提供能够令客人们满意的服务。
3、服务人员应当培养乐业敬业的奉献精神
服务人员应当培养乐业敬业的奉献精神。无论旅游与酒店管理工作者从事哪一方面的服务工作都应当保持良好的心态。服务人员应当保持着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态度,热爱自己的服务工作,并能够从自己的服务工作中获得乐趣,享受自己的工作。只有服务人员自己有一种乐业敬业的精神才能更好的为顾客服务,让客人从他们的服务工作中感受到温暖。
4、服务人员应当注重礼仪的培养
礼仪文化是旅游与酒店管理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在其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良好的礼仪是旅游与酒店行业服务质量的重要体现。因此,服务人员在满足顾客的需求时应当注重自己的礼仪礼节。并且能够从自身做起端正自己的礼仪,这同时也是对顾客的一种尊重。
四、总结
旅游和酒店管理 篇5
解读文明风景旅游区评选和管理办法
百有免费在线资料库()收集
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日前联合颁发《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评选和管理办法》,这是全国首个指导窗口行业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及评比表彰的规范性文件,标志着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评选表彰工作正式启动。
从1998年开始,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在全国联合开展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活动。7年来,活动在促进风景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和旅游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风景旅游区的文明程度,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显著成效。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连续命名了五批共50个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为进一步提高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三部门决定,在前几年命名全国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的基础上,今年评选表彰首批全国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为提高评选表彰工作的质量,确保申报、评选工作严谨有序地进行,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制定颁发《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评选和管理办法》。
《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评选和管理办法》的制定颁发,为文明风景旅游区的创建、评价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为进一步提高创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奠定了基础,对促进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活动深入、持久、健康发展,将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央文明办负责人就《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评选和管理办法》答记者问
为推动全国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活动深入开展,促进创建工作水平提高,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近日联合颁发《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评选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评选和管理办法》),新华社记者就此事采访了中央文明办负责同志。
问:请您谈谈为何要制定和颁发《评选和管理办法》。
答:从1998年开始,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在全国联合开展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活动。七年来,该项活动在促进风景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和旅游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显著成效。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连续命名了五批共50个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外交流日益扩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事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形势的发展迫切要求大力加强风景旅游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创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我国旅游事业的更大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为提高评选表彰工作的质量,确保申报、评选工作严谨有序地进行,三部门联合制定颁发了《评选和管理办法》。三部门近期还将制定下发《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暂行标准》,与《评选和管理办法》配套实施。
问:请您谈谈《评选和管理办法》在引导、促进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工作方面的重要作用。
百有论文网()
答:《评选和管理办法》是全国首个指导窗口行业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及评比表彰的规范性文件,对推动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活动的深入开展,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将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
有利于提高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活动管理与考评工作水平。《评选和管理办法》总结多年来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活动的有益经验,吸纳和借鉴了有关景区规划、管理和保护的标准,明确了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的性质、范围、申报资格、推荐程序、验收和表彰办法、管理责任和方式等,为全国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工作提供科学的管理办法和评判依据,使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有利于建立健全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活动的管理和工作机制。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必须建立完善有效的机制提供保障。制定颁发《评选和管理办法》,从制度层面对管理与考评工作加以科学规范,既是形成有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为不断发展和完善有效机制奠定扎实基础,从而使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的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有利于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共同关心支持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工作。当前,许多地方把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活动纳入了当地精神文明建设总体布局,作为创建活动的重点工程,摆上工作日程。各地还从实际出发,推出了不同层次的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活动,已经成为各地发展旅游事业、促进景区景点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成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的又一亮点和名牌。制定颁发《评选和管理办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当前良好的工作态势,不断推进和深化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活动;有利于调动社会各方面支持参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有了《评选和管理办法》,就能更加系统、明确、具体地把创建任务和要求落实到各级文明办、建设、旅游等部门和各个方面。
问:《评选和管理办法》有哪些特点?
答:《评选和管理办法》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活动是推动风景名胜区和旅游景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评选和管理办法》全面、系统、明确地提出了创建的目标、任务和要求,指明了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的努力方向,体现了促进风景旅游区的保护、利用和旅游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等重要任务的有机结合,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前瞻性,为进一步深化创建活动提供了有力指导。
二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评选和管理办法》是在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工作实践中形成的。它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的考评办法和管理要求简明易行,设计合理,便于自检自测,对照提高,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评选和管理办法》在申报条件上,突出了人的素质和景区文明程度等软件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在评选方式上,明确提出运用社会公示等方法,加强社会对评选表彰工作的评议和监督,保证了评选表彰的严肃性、权威性,使创建工作能保持常态,使评选能够检验工作的真实水平,是一种基于实践基础上的考核制度的创新。
三是具有较强的群众性。《评选和管理办法》既突出了以人为本的创建理念,又强调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价创建工作的标准,让广大群众成为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活动的检验者和评判者。《评选和管理办法》明确提出,发生有全国影响的重大服务质量投诉事件
百有论文网()的单位不能申报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同时要求参评单位必须接受群众的评议和监督,把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的过程变成动员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造福群众的过程。
问:请您谈谈如何以《评选和管理办法》颁行为契机,进一步提高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活动的工作水平?
答:评选表彰的目的在于推广经验,推动工作。各地要以《评选和管理办法》颁行为契机,开拓进取,掀起新一轮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的热潮。
一要认真学习,统一思想。各级文明办、建设、旅游部门以及景区景点要认真学习这一办法,领会原则和要求,进一步明确创建工作的方向,引导景区景点的干部职工自觉运用《评选和管理办法》指导创建工作,推动景区各项工作更大发展。
二要明确要求,改进提高。《评选和管理办法》明确了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申报条件及考核内容,比较全面系统地体现了现阶段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的较高要求。各类景区要认真按照评选和管理办法的要求,逐一对照检查自己的工作,重点是找出差距和不足,找准努力方向,制定整改措施。各地的创建活动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注重实效,夯实基础,坚决防止形式主义、走过场、做表面文章。
三要分类指导,各展所长。各景区景点千差万别,类型各异。因此,今年的评选表彰工作也要分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和创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工作先进单位两个层次进行。各地在开展创建活动中,一定要针对不同景区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开展工作。在申报、推荐表彰对象时要心中有数,区别对待。
四要严格程序,加强监督。根据中央文明委文件规定,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评选表彰实行届别制,对受表彰的先进单位实施动态管理。这次评选表彰,过去获得“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称号的50个景区景点必须重新申报,原有称号不再保留。新命名表彰的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和创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工作先进单位也不搞“终身制”,三年以后,必须参加新一轮的申报评选。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和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确定后,要予以公示,经过其它景区认可,广大群众认可。
旅游和酒店管理 篇6
关键词:绿色旅游;生态旅游;低碳旅游
1.绿色旅游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工业革命进入了一个深入化的发展阶段,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日益严重。这样给自然资源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灾难,此时人们开始认识到破坏自然的危害性以及和自然和平共处的重要性。因此“绿色革命”1的提法随之出现了,所谓的绿色革命就是希望能够建立一种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和平共处的“绿色文明”2,。而“绿色旅游”的概念也由此提出,绿色旅游是一种提倡绿色消费理念、倡导绿色消费行为、坚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一种旅游方式。
绿色旅游的概念有广义旅游与狭义旅游的概念之分。狭义的是指远离喧嚣和污染、亲近大自然、获得健康的精神乐趣的一种时尚旅游,这种时尚旅游是以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为前提的,狭义的绿色旅游通常指的是乡村旅游,也就是发生偏远地区的一种旅游活动。广义的绿色旅游是指旅游业提供的在能够亲近环境的同时还能具有环保功能的各种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总称。
绿色旅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它是用一种对社会和环境负责任的态度,在科学合理开发资源的同时并保护周围的生态环境,它概念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的概念有相似之处,绿色旅游是用一种绿色的概念融入进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了人与周围自然环境和平共处的一种思想和理念。因此,绿色旅游也即是说包括旅游经营者、旅游管理者、旅游者在整个旅游活动的参与的各个环节都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以实现旅游的健康、绿色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了解绿色旅游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绿色旅游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绿色旅游是一种在整个旅游活动中都要贯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第二,绿色旅游充分体现了人类与周围自然环境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一种思想;第三,绿色旅游是一种保护环境、尊重自然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2.生态旅游
Ceballos Lascurain(1983年)最早提出了生态旅游的概念。Ceballos Lascurain的观点认为:“生态旅游就是旅游者到干扰和污染相对其他地方较少、较低的自然地区,专门为了了解、欣赏和学习这些地方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当地存在的文化而进行的一种旅游活动。”在Ceballos Lascurain提出生态旅游概念以后,国内外很多学者和专家就生态旅游的概念做了不同的表达和阐述,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生态旅游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还没有达到一个统一的认知。
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对生态旅游做了界定:生态旅游是指具有保护自然环境与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一种旅游活动。生态游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生态游还有一种得到广泛认同和应用的定义:旅游活动要尽可能的降低对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在确保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和利用的同时要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旅游活动。
3.低碳旅游
2009年5月份举办的世界经济论坛上有一份《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报告首次提出了“低碳旅游”的概念。《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中显示如下数据:旅游业的碳排放量占世界总碳排放量的百分之五,旅游业中的运输业的碳排放量占到百分之二,另外百分之三的碳排放量是纯旅游业产生的。2009年11月份在深圳举办的“2009两岸三地旅游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低碳旅游”作为一个概念明确被提出。
随着低碳旅游的概念提出,国内外很多学者和专家对低碳旅游的概念内涵做了相关的阐述,比如:蔡萌、汪宇明(2010年)认为低,低碳旅游就是通过采用采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倡导低碳消费方式等手段,为了使旅游者获得更好的旅游体验质量,并确保旅游业的三大经济效益的一种全新的、可持续的、绿色的旅游发展模式。魏小安则认为,低碳旅游即是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尽可能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一种旅游方式。
总结一下旅游业界对低碳旅游概念的相关表述,本文将低碳旅游的概念定义为:
低碳旅游,即是一种降低碳排放量的旅游,是在旅游活动中计算碳排放量并且采取行动降低碳排放量的旅游,是一种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的绿色环保旅游。
4.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的概念辨析
从近些年旅游业的发展和研究倾向可以看出,旅游业界共同致力于可持续发展旅游的研究与探讨。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的探讨和研究都在为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低碳旅游也是如此,它和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的主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这并不代表低碳旅游和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的概念内涵是一样的,我们不能把三者混为一谈,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的概念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1)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三者有着许多相同点,通过对三者概念相同之处的研究,一是有利于我们把研究成果加以深化发展,二是有利于促进三者的研究上相互借鉴经验。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的相同之处表现为:
第一,指导思想相同。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都是在可持续思想的指导下而产生的旅游发展模式。
第二,对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的要求相同。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都要求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要有极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在环保理念的指导下作出环境保护的行动。
第三,本质和目标相同。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都是环境保护的旅游,都是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
(2)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三者概念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对象与范围不同。从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的概念上看,绿色游与生态游都是有载体的旅游方式,要么是以自然资源为载体,要么是以特定的文化资源为载体,而低碳旅游则不同,低碳旅游没有特定的资源类型的限制,任何类型的旅游资源都可以进行低碳化建设。因此,低碳旅游的概念要比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的概念范围宽泛。很多学者和专家都探讨过生态旅游是绿色旅游的一种,由此可见,在范围上来说低碳旅游包括生态旅游和绿色旅游,而生态旅游又是绿色旅游的一种。
第二,是否可以量化不同。低碳旅游是一种计算碳排放量的旅游,是一种可以量化的旅游,而绿色旅游和生态旅游却不可以量化,这是一个较大的不同之处。
通过计算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在整个旅游活动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来采取措施降低碳排放量的旅游即是低碳旅游,低碳旅游为旅游业实现低碳化发展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而生态旅游和绿色旅游只是作为一种旅游发展模式的界定,绿色旅游在旅游发展模式界定的同时也提供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和可以量化的措施。显然,低碳旅游才能承担旅游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托,也可以说低碳旅游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最佳定位模式和发展模式。(作者单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注解
①绿色革命是指在环境学科、生态学科等基本学科理论的指导下,人类适应并与环境和谐发展所创造的一切文化和活动。
②绿色文明是一种能够使人类持续感觉到幸福感的文明。
参考文献
[1]Ceballos-Lascurain H. The Future of Ecotourism[J].Mexico Journal,1987(2):13~14
[2]魏小安.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N].中国旅游报,2009(2)
我国生态旅游业发展和管理探析 篇7
关键词:旅游现状,生态旅游,旅游资源,开发资源,发展前景,分析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旅游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修身养性的一种重要的休闲方式。与此同时,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旅游活动的大众化以及社会化和国际化, 旅游产业已逐渐成为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 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各地方政府和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 也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一条长久之路。
据调查发现, 不少地方仍然将拉动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作为发展旅游业的唯一目的, 以接待人数、旅游收入等作为主要指标。一些景区没有对生态资源进行细致调查与分析评价, 更没以此为基础制订规划, 不注重发展“生态旅游”, 导致商业开发过度、环境容量超限。因此应吸取我国第二产业发展“先污染再治理”的教训, 将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产业发展的立足点,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积极推进传统旅游升级转型。
1 概述
开发与发展“生态旅游” (ecotourism) 这种说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首次提出的, 它的含义不仅是指所有游览自然景物的旅行, 而且强调被观赏的景物不应受到破坏。直到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的召开, 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并推广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之后, 生态旅游才作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形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的研究和实践。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态, 已经成为国际上近年新的热点旅游项目。生态旅游以认识自然, 欣赏自然, 保护自然, 不破坏其生态平衡为基础的生态旅游, 具有观光、度假、休养、科学考察、探险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 以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生态景观为消费客体。旅游者置身于自然、真实、完美的情景中, 可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2 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由于我国的旅游业开发时间较短, 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尚缺乏科学理解。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强调到大自然中旅游, 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
在环境保护部和国家旅游局等相关部门的积极引导下,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近年来取得显著成果, 生态旅游市场规模日趋扩大, 生态旅游产业体系逐步完善, 生态旅游环境保护得到加强, 初步形成了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和水利风景区等经营管理单位为载体的多类型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体系。
尽管近些年来我国生态旅游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也存在多头管理、环境和资源被破坏、旅游基础设施生态兼容性差、相关环保法规与环境管理措施执行不到位, 以及游客环境意识较薄弱等问题。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 加强生态旅游管理, 使中国生态旅游健康持续发展, 努力实现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的“双赢”目标。
3 生态旅游的管理
了解了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为了让生态旅游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我们该怎样对其进行管理呢?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认为应该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紧密结合现行的旅游政策与环境保护政策, 建立健全生态旅游相关法律规范与认证标准, 规范发展生态旅游; (2) 构建生态旅游相关部门协调机制, 加强对生态旅游的指导与服务; (3) 强化旅游环境监管, 坚决及时纠正借用生态旅游名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努力监督与保证生态旅游区生态环境质量; (4) 鼓励建设环保与低碳化基础设施, 因地制宜采取各类解说方式, 以实现游客的最佳体验; (5) 加强生态旅游科学研究, 有重点地推广一批成熟的先进技术; (6) 探索建立生态旅游责任保证金制度, 建议各级政府制定生态旅游发展优惠政策, 采取多样化资金支持措施, 引导和促进旅游业向生态旅游方向发展; (7) 启动面向各类人员的综合培训计划, 建立一支具备旅游先进理念, 善于经营管理的生态旅游从业人员队伍。
4 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
随着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世界遗产、自然保护区、风景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水利风景区为主要载体的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在世界范围内, 生态旅游正处于高速成长阶段, 发展势头强劲, 生态旅游的年均增长率约为20%~25%, 远高于世界旅游业的平均增长速度。
中国的生态旅游是主要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目前, 中国生态旅游形式已从原生的自然景观发展到半人工生态景观, 旅游对象包括原野、冰川、自然保护区、农村田园景观等, 生态旅游形式包括游览、观赏、科考、探险、狩猎、垂钓、田园采摘及生态农业主体活动等, 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同时, 生态旅游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吸引投资的重点产业, 经济发展的新支撑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推动生态旅游”, 全国旅游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 对发展生态旅游做出了具体安排。为推进生态旅游发展, 国家旅游局和环境保护部联合制定了《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 联合印发了《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规程》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评分实施细则》, 这些文件的印发和实施必将对加快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提升我国生态旅游水平起到重要作用。
我国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广阔前景。据统计, 到2007年底我国共有各类自然保护区2531个, 世界文化自然遗产35处,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87个, 国家森林公园660个, 国家地质公园138个。这些国家重点保护的区域, 生态系统保存相对完好、生物多样性丰富、植被和地貌景观多样, 一些地方还同时是自然和历史文化遗迹相融的区域, 这些都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正在编制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规划》划定了一批限制开发区域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 这些区域维护着国家生态安全, 不允许过度开发, 非常适合发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 到2015年, 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接待国、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在这个阶段, 人们的休闲度假旅游需求将快速增长。生态旅游能够在生态环境、社区和旅游企业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利关系, 有利于提高我国旅游业的整体水平,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共同发展。作为环境友好型产业, 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时代召唤。
5 结语
有些旅游资源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从旅游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各个历史阶段的痕迹, 这些遗迹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象征意义和潜在作用。同时, 生态旅游也为后世子孙留下了美好的自然资源。生态旅游是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 环境价值的综合体现。随着经济发展, 物质消费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需要。于是, 人们便走向自然, 感受自然的美妙。通过参加生态旅游活动, 实现与自然的交流, 满足精神消费的需要, 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文献
[1]挖掘文化底蕴开发旅游资源.怀宁县小市镇人民政府, 2008-5.
[2]李长荣等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2004-04-01/[M].中国林业出版社.
旅游和酒店管理 篇8
旅游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的学生虽然学习的是同样一门课程———《旅游会计》,但却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下面笔者就根据对两个不同专业的教学实践,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等方面谈谈《旅游会计》在旅游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教学中的不同点。
一、教学目的不同
教学目的决定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旅游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对《旅游会计》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不同。
《旅游会计》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为把学生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旅游企业管理人才奠定会计理论基础。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现代旅游企业竞争十分激烈,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必须加强内部管理。企业的内部管理是以财务为中心的管理,企业的管理人员如果不懂得相关财务知识,就绝对称不上是合格的管理人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目标是将来在旅游企业中成为管理人员,他们的很多旅游专业知识,如导游技巧、饭店服务等技能可以通过在企业培训和实践,不断学习、进步和提高,但会计知识却很难在企业得到系统的培训,比如,收入、成本、费用的涵义是什么,利润是怎样构成的,税金怎么计缴,怎么读懂会计报表,如何利用会计信息,等等。这些管理知识,企业一般是没有培训的,学生有必要在学校学习,将来在工作中遇到相关问题,才不致于脑海中一片空白。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目的,主要是为今后步入旅游企业,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人才奠定会计方面的理论基础。
会计专业开设《旅游会计》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会计专业的学生掌握旅游企业经济活动特点,收集、整理会计信息,提供会计报表,为企业领导经营决策提供依据,最终胜任旅游企业会计工作。
由于近几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企业越来越多,对会计人员的需要量也在增大。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能适应不了旅游企业会计岗位,只有会计专业的学生在了解旅游企业特点后,才能适应旅游企业的需要。为使会计专业的学生更好地满足企业要求,不少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将《旅游会计》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让学生在校期间对旅游企业的业务特点如成本核算、税金计缴与其他行业的不同等有所了解,将来能很快适应旅游企业会计岗位的工作需要。
二、教学内容不同
由于《旅游会计》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教学中的教学目的不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握教学内容的不同点。
《旅游会计》课程的知识模块大部分是以会计核算方法为主线,具体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主要阐述会计的基本理论,包括账户与复式记账、借贷记账法及其运用、账户的分类、成本计算及旅游会计基本概念、会计职能、会计核算、会计基本假设和应遵循的一般原则、会计核算形式、旅游企业会计的基本方法,会计凭证及其填制、会计账簿的设置及其登记、会计报告的设计及其编制原理、账务处理程序等财务系统及其运用;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旅游企业的资产、负责、所有者权益、损益,以及旅游企业会计报表的编制、阅读及分析;第三部分介绍会计电算化相关知识。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是没有学过《基础会计》的,对会计没有一点概念。在《旅游会计》课程教学中,着重要求学生对企业信息收集、处理、报表编制过程作一般性了解,掌握各环节知识。同时,根据旅行社、旅游饮食服务企业经营特点和管理的要求,结合旅游企业经济活动过程,学生要了解会计产生的信息所代表的经济含义,读懂会计报表,认识会计在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在今后的各项工作中成为会计信息的主动使用者,为掌握旅游企业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奠定基础。也就是要教会他们“算账”,而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在“做账”上。教学中,教师应把“怎么算账”作为重点,而不像会计专业那样将“怎么做账”作为他们的重点。
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内容可以不再重复讲授,重点应落在旅游行业特点上。如介绍旅游业发展现状、旅游会计的特点,在会计六大要素介绍过程中,重点突出旅游企业的特点,如介绍存货时,重点不再像《财务会计》把存货的计价放在首位,而应让学生掌握旅游企业存货与制造业和商品流通企业存货不同的特点,以便将来在旅游企业工作中把握会计管理的重点。再如,在介绍税金时,应把旅游行业的税金计缴特殊性讲清楚,如旅行社的营业税并不是直接按营业收入计缴,而应将准予扣除项目金额扣除后再进行计算;对于旅行社、客房、餐饮、商场等部门的经营过程和经营特点,应成为该课程重点介绍的内容。其中的账务处理仍然是重点,同时要注重让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财务会计》进行对比学习,既要学会“算账”,又要学会“做账”。
三、教学方法不同
《旅游会计》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不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自然也有差别。
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来说,《旅游会计》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他们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会计知识,对他们来说这是一门会计入门课程。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对会计有基本的概念,产生兴趣,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去认识、发现会计现象,去体验会计问题,再结合旅游企业经济活动过程,让学生去学习、思考会计知识。比如,老师提出问题:假如你是旅行社部门经理,总经理让你承包一个门市部,要求你一年上交一定数额的利润,你能不能去承包?通过问题的提出,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利润的含义、构成,预算一年必须做多少业务、接待多少人次旅客、成本费用控制在什么水平,才能完成总经理下达的利润指标。再如,教师又问,假如你是客房部经理,你能准确地知道客房成本是多少吗?客房出租率达到多少、房价最低应控制在什么价位,才能完成年初酒店下达的经济责任指标?假如你是餐饮部经理,你能拿出一套餐饮成本控制方案吗?每个餐厅的保本销售额为多少,等等。这些与会计有密切关系的旅游专业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就会积极思考,这时,他们会发现只有通过学习会计知识,才能解决这些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旅游会计》的兴趣和好奇心,促进他们潜在思维能力的释放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教师可采用对比的教学方法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结合已具有的《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知识,对比旅游企业的特点和制造业、商品流通业的业务不同点,关注在核算中要注意的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重点讲授旅游企业经济活动过程的特点,如同样是收银工作,旅游饭店收银工作程序与一般企业就有许多不同之处;再如,客人使用信用卡在一般的商场消费结账和在酒店住房结账,收银员的操作程序有所不同,等等。教师在讲课中将旅游企业的这些业务特殊性给学生讲清楚,将来学生到企业就能正确处理相关问题。而账务处理知识可更多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需突出讲解一些特殊的会计分录。这样,学生不会感到是在“重复昨日的故事”。有条件的话,可让学生到旅行社、宾馆、餐馆等旅游企业去见习,让他们感受各企业的收银结帐工作、会计工作、审核工作等;也可让他们到这些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通过实践扎实掌握《旅游会计》知识。
四、对教材的整合不同
目前《旅游会计》教材不是很多,可供选择的余地不大。大部分教材涵盖的内容相似,如《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总论、复式记账、会计核算程序及会计六大要素的核算、旅行社业务和饭店经营业务的核算、财务会计报告及分析、会计电算化等相关知识,也有的教材简化了《基础会计》的内容。由于教学的对象不同、要求不同、基础知识不同、教学目的不同,同样是《旅游会计》教材,在旅游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的整合、使用是不同的。
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老师使用教材时应突出会计的基础性和在旅游企业的应用性,简化会计核算和账务处理。多讲核算原理,少讲核算方法;多讲如何算账,少讲如何做账。将教材中会计的基本知识、出纳知识、税收基本知识、财务报告的分析与利用等知识进行整合。
对会计专业的同学来说,老师使用教材时应突出会计六大要素中旅游企业的特点及旅行社业务和饭店经营业务的核算,将会计专业知识和旅游企业特点有机结合。
总之,《旅游会计》作为一门复合型的课程,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受教育的背景不同、学习目标不同,来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教材进行不同的整合,进而达到培养旅游管理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袁三梅.高职院校应面向市场办学.江西教育科研, 2007, (9) .
[2]王贵香.非财经类专业会计课程教学之我见.中国职教, 2007, (4) .
[3]田平, 林辉山, 刘堰兵.高职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探讨.公文易文秘资源网.
旅游和酒店管理 篇9
1.规模经济
在经济学中, 规模经济意味着当固定成本可以分摊到较大的生产量时会产生的经济性, 是指随着厂商生产规模的扩大, 其产品的平均单位成本呈现下降趋势。
2.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则意味着对多产品进行共同生产相对于单独生产的经济性, 是指一个厂商由于生产多种产品而对有关生产要素共同使用所产生的成本节约。
3.小结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充分利用是推动大工业迅速崛起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被钱德勒称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而由它们决定的产业组织结构和市场的竞争性, 也成为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分析领域。但在现实中,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一般都比定义上的要复杂。
旅游经济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但适度规模的经营, 加之以科学的规划管理, 同样也能为旅游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一、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一) 规模经济
1.内容
规模经济包括部门规模经济、城市规模经济和企业规模经济。在西方经济学里, 规模经济主要用来研究企业经济。但作为生产力经济学的重要范畴, 规模经济的含义则更为广泛, 它包括从宏观到微观的能获得经济利益的各个层次的经济规模。
2.原因
专业化。从亚当·斯密的著作开始, 人们认识到分工可以提高效率。规模越大的企业, 其分工也必然是更详细的。学习效应。随着产量的增加, 工人可以使熟练程度增加, 提高效率;可以有效地承担研发费用等, 提高运输、订购原材料等方面存在的经济性, 加强价格谈判上的强势地位。
3.主要类型
规模内部经济。指一经济实体在规模变化时由自己内部所引起的收益增加;规模外部经济。指整个行业 (生产部门) 规模变化而使个别经济实体的收益增加。如行业规模扩大后, 可降低整个行业内各公司、企业的生产成本, 使之获得相应收益;规模结构经济。各种不同规模经济实体之间的联系和配比, 形成一定的规模结构经济:企业规模结构、经济联合体规模结构、城乡规模结构等。
4.优势
能够实现产品规格的统一和标准化;通过大量购入原材料, 而使单位购入成本下降;有利于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化和精简;有利于新产品开发;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5.制约因素
自然条件, 比如, 石油储量决定油田规模;物质技术装备, 如化工设备和装置能力影响化工企业的规模;社会经济条件, 如资金、市场、劳力、运输、专业化协作对企业规模有影响;社会政治历史条件的影响等。
6.企业实现规模经济的途径
通过进入与企业知识基础具有协同效应的产品市场从事多元化;沿着企业既有主导产品的价值链进行纵向一体化合并。
对规模经济的追求会导致大型多元化企业的出现和发展, 这在德国和美国的化工产业中的确是常见现象。
企业的规模经济除了受到市场容量的制约以外, 还受到企业的管理能力、财务实力、市场营销等能力的制约。很简单, 如果管理水平跟不上, 那么过大的规模只会造成管理混乱而降低效益;营销渠道不够多, 过大的规模就会造成产品积压;研发能力差, 再大的规模、再多的产品也提供不了更强的发展后劲, 反而造成过高的退出成本;财务实力差, 资金短缺, 正如人会贫血一样, 规模的过度扩张必然导致企业的贫血;正像木桶中的水容量只取决于长度最短的那一根木板一样, 企业的效率也取决于效率最差的那一环节。所以, 企业在购并过程中, 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谨慎地进行决策。
(二) 范围经济
1.内容
由于一个地区集中了某项产业所需的人力、相关服务业、原材料和半成品供给、销售等环节供应者, 从而使这一地区在继续发展这一产业中拥有比其他地区更大的优势。
与规模经济不同, 它通常是企业或生产单位从生产或提供某种系列产品 (与大量生产同一产品不同) 的单位成本中获得节省。而这种节约来自分销、研究与开发和服务中心 (像财会、公关) 等部门。范围经济一般成为企业采取多样化经营战略的理论依据。范围经济是研究经济组织的生产或经营范围与经济效益关系的一个基本范畴。
2.原因
投入要素具有多种使用价值;管理者管理经验和管理能力的充分发挥;从新古典经济学角度来探讨范围经济的合理性;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来探讨范围经济的合理性。
3.竞争优势
生产成本优势, 主要表现在降低采购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方面;差异化优势, 指企业提供产品的多样性, 包括产品的质量、功能、外观、品种、规格及提供的服务等, 这种多样性能使消费者认同该产品并区别于其他企业提供的类似产品;市场营销优势, 范围经济形成的成本优势和差异化优势, 体现了企业在产品、品质和价格方面的竞争能力。同时又能在内部建立的营销平台上, 利用原有的渠道销售多种产品, 还能更好地利用企业已经形成的品牌优势, 为新产品开拓市场, 使消费者更容易接受, 同时也对跟进者形成巨大的进入障碍;技术创新优势, 范围经济利益的驱动可以导致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抵御风险的优势, 在成本、差异化、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等方面获得竞争优势, 实际上是增加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不同应用
规模经济是与比较优势联系在一起的, 范围经济是与竞争优势联系在一起的。这是波特的发现波特认为, 比较优势, 关注点在生产要素, 在禀赋。也就是“天生”的资源。竞争优势, 除了取决于生产要素外, 更取决于企业外部的需求、相关产业、战略等综合因素。比较优势强调的是企业向内部生产生素要效益的单打独斗的经济发展方式, 企业竞争优势强调的是向外借用资源的产业集群的经济发展方式。
尽管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有各自明确的定义, 但实际上范围经济也是一种特殊的规模经济, 所不同的是范围经济中的产品是多样化, 而规模经济较为单一, 从投资的角度上来说, 则都是投资增加引起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结合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不同之处, 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理应用在不同的地方。
要解决旅游企业小、散、乱的问题, 应从两个方面来进行。
1.要在旅游企业外部运用规模经济, 发挥企业比较优势。通过购买或合并来扩大旅游企业规模, 在一定范围上使企业达到规模经济, 降低一系列成本, 比如购买设备的成本、开发新产品的成本、加大宣传力度的成本等, 使企业在运营上更专业化, 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加快企业的发展。
2.要在旅游企业内部运用范围经济, 发挥企业竞争优势。通过企业内部运作, 在产品上实现多元化, 在管理上实现经验化、创新化, 增强旅游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从各个方面推进企业发展, 解决旅游企业散乱的问题。
旅游和酒店管理 篇10
在在线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同时, 它的结算、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及税务方面的一些独特性成为在线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和克服的问题之一, 本文试找出符合在线旅游业特点的、合理的结算、会计和财务管理方面的解决方案。
一、在线旅游公司业务模式及其运营特点
1. 在线旅游公司主要通过网络提供与旅游相关的机票、酒店和度假产品的预订工作。
一些大的在线旅游公司如Ctrip、Elong和Mangocity等, 还设有规模庞大的呼叫中心 (简称CC) , 与网络一起为用户提供上述产品的查询及预订服务。其利润来源主要有两个, 其一是航空公司、酒店以及旅行社的佣金, 其二是自组度假产品的毛利。
2. 由于通过网络和电话进行服务, 在线旅游公司已经突破了传统旅游业务的地域和时间限制。
它的产品涉及全国甚至世界各地, 它有多个出发地和目的地;能够实现真正的7天24小时的服务。
3. 作为一种新的非面对面的业务模式, 仍然要接受特别的行业规定。
比如机票代理资质和旅游业都是按属地进行管理, 即上海出发的机票的代理资质只能是在上海注册的公司申请, 上海出发的旅游线路也仅限上海注册的旅行社经营。所以一个在线旅游公司一般都设有若干个分子公司, 以适应上述行业管理的特点。
4. 运营的复杂性。
(1) 对于在线旅游公司而言, 不论产品属于旗下哪个公司, 均在同一网站、同一平台、同一个呼叫中心进行展示和销售。而由于产品分属不同的公司, 会计核算和税务必须按各个公司展开。这就造成了结算和会计核算、税务的不一致, 由此带来财务管理的复杂性。
(2) 在线旅游公司需要配套非在线的呼叫中心和地面配送队伍, 以延伸其服务, 提高客户消费满意度, 改善客户消费体验。呼叫中心接受客户电话查询和预订产品, 地面配送队伍提供上门配送产品合同、发票、礼品和收款等服务。这些工作均人工密集, 因此推高了其服务成本。
(3) 由于旅游产品需要签署合同, 在产品分属不同公司的情况下, 和客户签署合同的公司也相应变化, 由此开具销售发票的公司也相应变化。
二、在线旅游公司业务模式带来的结算、会计、财务管理和税务的特点及复杂性
在线旅游公司独特的业务模式, 导致它的经营管理、结算、会计、财务管理和税务均与传统旅游企业有很大的差异, 并且相对复杂。
1. 结算工作的特点。
(1) 对客户收款工作的复杂性。除了上门收款 (现金或POS) 外, 目前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甚至手机支付的发展及普及, 对在线旅游公司突破其收款瓶颈、推动其业务进一步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另外, 其收款工作遍布全国, 集中和核对也是一件费时费力的工作。
(2) 对外付款的分散性。旅游产品和机票代理资质均是按出发地管理的, 这些产品虽在一个网络平台销售但却分属不同的公司, 并由这些公司分别和自己的供应商结算, 因此收款工作可能集中在平台管理, 付款却分散在各分子公司。
2. 会计核算工作的复杂性。
(1) 同一个公司的会计核算分由不同地方的财务人员完成。比如度假产品和机票代理业务, 采购核算和费用核算由分子公司完成, 销售核算由网络平台所在地会计人员完成, 报表由分子公司人员完成并申报纳税。
(2) 同一个平台的业务分别在多个公司的多个账套中记录和反映, 散布在多张财务报表中, 虽有汇总财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 但仍缺乏一个和业务平台口径一致的财务报表。
3. 财务管理的特点和复杂性。
(1) 在资金管理方面, 收款地和付款地不一致。收款在一地, 付款在多地, 结算周期短, 资金预测和调度非常重要。
(2) 预算管理方面, 仍以传统的预算管理和控制为主, 即以部门为基础的预算编制、执行跟踪和差异分析。缺乏配套的以产品组为预算主体的预算, 因此要从财务的角度弄清各个产品组别的营收、毛利和费用实际的状况和预算的对比及差异情况, 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
(3) 缺乏统一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和财务管理报表, 相关财务管理信息散布于各公司。如果不能对会计信息及时有效地加以整合, 会使业务反映的经营成果和会计反映的经营成果不一致, 经营决策不知该依据哪套信息系统的数据。
4. 税务管理的特点。
(1) 流转税管理的难度。在线旅游公司涉及的流转税种为营业税。机票和旅游产品均以向客人收取的款项扣除支付给相关供应商的价款后的余额作为流转额, 酒店以直接收取的佣金作为流转额。
由于收入由网络平台所在公司的会计分别按产品所属地记入不同公司的账套, 而成本则是由所属公司的会计直接记入本公司账套, 因此收入和成本是否匹配, 按收入和成本的差额计提和申报的流转税是否和公司的实际收入匹配, 在确认上存在更多的困难。
(2) 所得税管理的难度。所得税分别在各地子公司缴纳, 分公司所得税则和平台公司的所得税汇总缴纳。由于各地分子公司盈亏不一, 所得税总体税负管理起来难度较大。
(3) 发票管理方面, 由于销售在网络平台集中实现, 发票 (包括机票电子客票, 下同) 由产品所属公司提供, 但可能分散在各个公司开具。而各地销售不一, 因此准备的发票也多少不一, 带来发票提供地的申领和核销的难度;也和现行的《发票管理办法》有冲突, 隐藏着一定的税务风险。
三、在线旅游公司结算、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一体化
所谓一体化主要有两重含义:其一是结算、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三个系统本身的一体化, 主要包括总部和分子公司的结算、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一体化;其二是结算、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三个系统之间数据的一体化。
1. 结算一体化。
(1) 收款和付款一体化。这包括收款一体化、付款一体化和收付款一体化。 (1) 收款一体化目前基本已经实现。就是不论产品属于哪个公司, 收款在哪里, 所有款项均集中于网络平台所在地。由网络平台所在地收款部门统一核对实收款和应收款。 (2) 所谓付款一体化, 就是不论哪个公司的供应商的结算, 均由网络平台统一核对并通过网上银行与各公司和供应商进行结算。这里的付款也包括客户退货产生的退款, 一般统一由网络平台财务部完成, 但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委托下属公司完成退款。
(2) 由于付款由网络平台财务部门统一支付, 因此供应商的结算数据与系统中的成本数据的核对和确认也将由同一部门来完成。
2. 会计核算一体化。
(1) 收入和成本核算统一由网络平台会计人员完成, 各地公司的会计人员仅负责完成当地的费用核算并编制财务报表。这样业务系统的销售数据和采购数据按产品属地分别导入相应公司的账套, 统一由网络平台所在地会计进行账务处理, 消除了前面存在的采购和销售分割由不同公司财务部处理的弊端, 便于网络平台财务部集中了解产品组的盈亏状况, 同时还可以让收入和成本数据在系统中自动匹配和核对。
(2) 为便于收集、整理和分析散布在不同账套中的财务数据, 不同公司的账套不仅统一会计政策、会计科目、会计报表和会计期间, 而且统一核算项目及其编码, 为财务管理系统的一体化奠定基础。
3. 建立公司统一的财务管理体系。
首先明确公司建立财务管理体系的目的。根据公司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 财务管理目标可能各有侧重和不同。比如跟踪和分析产品的盈利能力、跟踪公司预算的执行情况、跟踪资产使用的效率等。
(1) 对产品进行全流程的跟踪管理和盈亏分析。在这种情况下, 必须忽略产品的公司属性, 从产品的类别属性出发进行分析。具体地说, 可将产品分为机票、酒店和代理度假产品、自组度假产品、差旅业务等, 针对每一组产品建立适合这类产品的关键分析指标。根据产品的营运流程, 产品的盈亏分析一般可分为三段。其一是产品销售毛利分析, 即产品收入减去支付给供应商的成本后的差额;其二是边际收益分析, 即销售毛利减去直接费用后的毛利, 比如直接为这个产品销售和采购服务的产品部门、前中后台的成本费用和其他直接费用等;其三是按一定的依据和比例分配给该产品的间接费用, 是归属于这个产品的利润。这就是所谓的产品全流程的跟踪管理和盈亏分析。通过这种分析, 对分属于不同财务核算主体和账套的数据进行抓取、归集和整理, 将零散的数据系统化, 提高数据的相关性, 也便于和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比对, 便于和同行业进行横向分析和比较。
建议旅游公司采用盈亏平衡点分析法。这就需要对每种产品的相关成本项目的性态进行分析, 分辨出各产品的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 然后寻找产品的盈亏平衡点和利润空间。比如为某一类产品配备的产品部门、前中后台人员及相关的设备的折旧摊销费和网络费是产品的固定成本, 而相应的呼叫中心的通讯费用则是变动费用等。通过盈亏平衡点的分析, 一方面弄清楚在线旅游公司目前的设备投资和人员配备应该产生一个多大的销售规模, 寻找公司工作的差距。这是开源的工作。另一方面根据单位变动成本的变化寻找成本的关键控制点, 便于有针对性地推出相应的管理举措, 寻找降低单位变动成本的途径和方法。这属于节流的工作。
(2) 建立创新的预算管理系统。这包括传统预算管理和创新预算管理。所谓创新的预算管理, 就是公司除了编制传统的以部门或公司为预算主体的预算外, 同时也要编制以产品为主体的预算, 比如机票产品预算、酒店产品预算等。可将产品部门的负责人看作预算负责人, 和产品相关的成本分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 将可控成本下达给相关产品的预算负责人, 并配比相应的收入和损益, 统一由该产品预算负责人负责。实际上就是将按部门形成的预算重新拆分后分配到按产品的预算中, 并对执行情况进行跟踪。
(3) 建立专门的项目财务管理体系。在线旅游公司有很多产品是和其他公司合作推出的, 比如和银行合作推出的针对某一种信用卡用户的产品, 和航空公司合作的积分互换, 新开一个渠道、一个大型的宣传推广方案的投入产出分析等。这些可按项目进行管理, 涉及到独立的人员、资源、时间和收入, 因此应单独对其跟踪和分析。建议专门设计和推出一套合理的项目财务管理体系, 重点跟踪项目的执行情况, 特别是和项目计划书的对比情况。如果偏差超过可接受程度, 要及时对项目执行部门提出, 或者中止, 或者调整以改善项目执行效果。这样做的另一个用处是积累项目执行经验, 建立不同项目的取舍标准, 下次遇到类似项目时可有效地进行审核和审批。
除此之外还应进行资金使用效率分析, 主要是对营运资金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等指标进行分析。
四、税务管理优化
1. 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许可的范围内, 将各地公司尽量注册成分公司, 这样可以取得统一和汇总缴纳所得税的好处, 避免因各地公司销售规模不一样而税负不一造成公司总体税负偏高的结果。
2. 由于营业税遵循属地化管理原则, 所以不论各地公司是子公司还是分公司, 其营业税均要在当地缴纳。但流转税分散在各地分子公司缴纳, 难以形成纳税规模从而得到某一地的地方政府的重点支持。为了取得相对纳税规模, 除了按法律法规必须属地化管理的产品外, 建议其他产品均安排在网络平台所在地缴纳, 相对纳税额较大, 有利于争取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和扶助。
3. 关于发票的管理, 为了遵守发票管理办法并方便统一管理, 建议发票由产品所属地统一开具并配送给客人。避免前面的统一申领和核销而分散开具可能存在的风险。
通过上述结算、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和税务上的统一安排, 在线旅游公司将可以使产品业务线和公司线相对清晰, 避免由于产品属于不同公司而带来的对结算、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分割和零散, 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财务信息准确、完整和全面地反映业务信息, 提高了财务信息的相关性, 对公司的经营决策更具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旅游和酒店管理 篇11
[关键词]旅游;基本属性;社会关系;旅游立法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9)03—0018—05
本文之所以从这样一个角度提出和讨论问题,是因为在中国近30年的旅游立法中所存在的偏差、所进入的误区,其根本原因在于对旅游的基本属性,即旅游是什么认识不清。由此看来,还要从关于旅游的AIEST定义说起。
一、从AIEST定义说起
1AIEST定义
所谓AIEST定义,是指最初于1942年由瑞士学者亨泽克尔和克雷夫提出、后被国际旅游科学专家协会采纳的旅游定义:“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从事任何赚钱的活动”。
可以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最完整、最符合科学规范的定义。前半部表述了定义的外延,后半部是定义的内涵。这里有3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①按照这一表述,构成旅游的是一系列的现象和关系,是一种非实体性的结构;②导致这一系列现象和关系产生,从而成为旅游核心要素的是旅游者,即定义中所称的“非定居者”;③这些人行为的目的和性质是非经济性的。
2国内学者对旅游基本属性的认识
随着旅游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学术界也逐渐开始了对旅游的研究,其中包括对旅游的性质、旅游的形态与结构、旅游活动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等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国内学者也提出过一些旅游的定义。就这些定义本身而言,基本上没有离开AIEST定义的框架结构,只不过加了一些限定语或修饰语。但是就整个旅游研究而言,却反映出国内学者对旅游基本属性的不同认识。主要有3种看法。
其一认为旅游的基本属性是经济的。所依据的理由是,在旅游过程中涉及各种旅游企业的经营活动,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逐渐成为支柱产业。很显然,持这种看法的学者将旅游和旅游业这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混为一谈。
其二认为旅游的基本属性是文化的。所依据的理由是,作为旅游活动主体的旅游者所追求的目标不是经济利益,而是文化和精神方面的享受。依照哲学原理,事物的基本性质取决于主要矛盾之主要方面的性质。
第三种看法则比较令人费解,认为旅游的基本属性既是经济的又是文化的,或认为旅游是具有经济性质的文化活动,或认为旅游是具有文化性质的经济活动,或认为旅游的性质有时是经济的、有时是文化的。总而言之,持此类看法者没有搞清、更没有说出旅游的性质究竟如何。笔者在发表过的其他论文中曾对这类观点做过相关的评论。
3政府旅游主管机构对旅游基本属性的认识
目前,中国实行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因此,政府旅游主管机构对旅游的认识较之旅游学术界有着更重要的影响,它对中国旅游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令人遗憾的是,政府对旅游基本属性的认识始终存在偏差,将旅游的基本属性认定为经济的,在提到旅游时,事实上是在指旅游业,导致旅游立法工作进入误区,使一系列旅游法律法规没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使一系列旅游社会关系没能得到有效的调整,使一系列旅游纠纷的解决缺乏直接的法律依据,从而使中国的旅游发展与真正意义上的法制化还有一段较大的距离。
二、旅游基本属性分析
笔者认为,旅游的基本属性是文化的。在对旅游的这一基本属性的分析和认识中,应当抓住以下几个核心要点:
1旅游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此处所称作为市场经济产物的旅游是指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而不是个别人或少数人的旅行和游乐行为。旅游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首先出现于欧洲产业革命以后。旅游学界和业界经常看重和提及托马斯·库克,主要是将他作为旅行社业的创始者。事实上,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托马斯·库克公司的出现,标志着旅游已经从少数人的行为和需要变成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和需要,表明旅游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欧洲产业革命以后所形成的市场经济的产物,而不是过去小生产经济时代的产物。
强调旅游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是市场经济产物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在于只有在这一历史条件下,旅游活动才发展出足够丰富的社会关系,才暴露出足够的矛盾、纠纷和问题,客观上才会向上层建筑提出立法的要求;另一方面在于作为市场经济核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人本主义、平等和尊严、等价交换、诚实信用应当在政府的旅游立法中通过规定权利义务的方式予以确认。
2旅游是综合性社会现象
所谓旅游是综合性社会现象,按照申葆嘉教授的解释,“是指旅游现象是多种不同性质、不同功能的社会活动的相互关系。综合性并不是形式上的联合或结合,而是实质上的各种活动的集成或整体化过程。亦即各类不同性质和功能的活动之间,为达到共同目标而存在的有机联系,这是使看起来互不相关的各个局部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之间的联系”。
旅游的这一综合性对旅游立法产生重要影响。它决定旅游立法的调整范围决不能仅限于旅游业,事实上,旅游者与旅游业之间的关系只是旅游者旅游活动所引起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一个方面。如果旅游立法总是盯着旅游业,那就必然会使很大一部分旅游社会关系得不到有效调整,会使很大一部分旅游纠纷的解决难以找到直接的法律依据。
3旅游的内核是文化
旅游的内核不是经济,也不是经济和文化兼而有之,更不是什么时而经济时而文化。旅游的内核是文化。因为旅游的核心主体是旅游者,旅游的性质取决于旅游者行为的性质。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所追求的是文化目标,无论是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还是探亲访友旅游、探险旅游都无一例外。
有人可能会提出自认为有理的反驳,称在旅游过程中会有一系列的经济交易现象和行为,例如旅游者和各类旅游企业之间的交易,或者认为在旅游的分类中专门有一类是商务旅游,而商务旅游的性质很难认为是文化。
持上述异议者未免陷入一个概念的混淆。“旅游活动过程中存在经济交易行为和现象”与“经济作为旅游的性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因为经济交易行为和现象的存在就使旅游的性质当然地成为
经济,况且旅游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交易行为只是作为实现旅游者文化目标的手段,而不是旅游者所追求的目标本身。至于商务旅游,它的文化性质也是毋庸置疑的。尽管旅游是在商务活动过程中安排的,但它还是旅游活动,具有经济性质的是商务而不是旅游,商人在旅游活动中所追求的目标也不是赚钱。
4旅游具有非实体性
根据AIEST定义,旅游是一系列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就清楚地表明旅游是非实体性事物,它不同于作为实体形态存在的饭店、航空公司、旅行社,这种非实体的现象和关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需要我们借助抽象思维,通过对旅游活动的观察和思考去发现和把握。旅游者与为他提供各种相关服务的人和机构,凭借各自的行为使这一系列现象和关系得以顺畅和谐地运行。此外,旅游者在旅游中所得到的不是任何产品,而是一种愉悦的感觉,一种精神享受,也是非实体性的。至于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旅游纪念品,那只是一种附带的收获,其主要意义事实上也不在于纪念品本身,而在于由其引发一段美好回忆。因此,如果旅游立法工作的重点仅限于有形的、作为实体存在的旅游业,那就将蜕变为行业的产品服务质量标准。
5旅游因运动而存在
这里所称的运动只能理解为旅游者的运动,他们的运动轨迹体现了旅游运行所特有的、由一系列点和线构成的一个封闭的环:旅游者从原住地出发,借助各种交通工具,穿梭于各个旅游目的地或中途经停地,旅游结束后又回到原住地。为旅游者提供各种旅游服务的机构是不动的,都停留在各自的位置上,在各个点和线上满足旅游者的各类需要,在各个点和线上形成与旅游者之间的各种关系。
在理解旅游的这一本质属性时需要把握住3个要点:①旅游者是旅游运动的主体;②旅游者的运动轨迹是在线和点之间的运动;③线点运动中形成的各种关系以旅游者为核心。因此,旅游因运动而存在,旅游运动和一系列关系因旅游者而产生,否则,旅游无从谈起。
6旅游是一种多元系统网络结构
如前所述,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核心,是旅游的需方,供方在多数人看来是旅游业。事实上,供方的范围决不限于旅游业,而是整个社会。旅游者所需的服务不只是订票、住宿、餐饮,而且这些也都不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旅游者更需要参观游览各种自然的和人文的景区景点,需要和旅游目的地的社区居民交往、访谈,了解他们的生活,并借此了解当地的文化,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需要良好的社会秩序,在伤病的情况下需要救治和医疗。此外,在旅游过程中,如果其合法权益遭到侵犯,还需要有关当局予以解决。由此我们看到,围绕着旅游者的需求,有为数众多的机构为其提供服务,这些机构形成了一个硕大的网络,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旅游的基本属性决定旅游社会关系的特点
从以上对旅游基本属性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旅游的运行有其自身独具的特点和规律,旅游的基本属性会对因旅游而产生的社会关系发挥重要的影响,进而决定旅游社会关系的特点。
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包括法律关系,通常由主体、客体、内容3个要素构成,此外,还有与之相关的范围问题。因此,本文在这里讨论由旅游的基本属性所决定的旅游社会关系在其主体、客体、内容和范围等方面的特点。
1旅游社会关系核心主体及其行为动因
旅游社会关系的核心主体是旅游者。无论从前述的AIEST定义,或是从其他旅游理论,还是从实际情况看,旅游者的旅游动因是为了摆脱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乏味、烦恼,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全新的环境,放松心情,恢复体力和精力,了解外界的、特别是异文化中的新事物,学习新知识,开拓眼界,总而言之,是为了追求一种生活品质的提高和精神上的享受与升华。正如旅游学者格雷本所说,旅游者开始旅游是从世俗生活进入“神圣的游程”。
主体的行为动因决定着行为的性质,由于旅游者是旅游社会关系的核心主体,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会在旅游社会关系中发挥主导作用,会在这一关系中影响和决定其他主体的行为。
2旅游社会关系客体的非物质性
旅游社会关系的客体是主体的行为对象,从主体的行为动因可以看到,能够满足主体需求的事物,就其本质而非存在形态而言是非物质性的。例如,各种风景名胜的意境、异乡情调,度假胜地的休闲、观赏以及与此相关的服务。
旅游社会关系客体这种非物质性的特点,一方面决定了提供者的机构性质和范围,另一方面也决定了质量标准考核认定的难度:各种体验、感觉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纯主观的东西,因人、因时、因事甚至因主体情绪而异。在这一点上与物质产品的供需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正是由于旅游社会关系客体的这一特点,对调整这类关系的旅游立法行为以及作为其产物的旅游法律法规将产生重要影响。
3旅游社会关系内容的文化属性
鉴于旅游者是旅游社会关系的核心主体,是旅游活动的主导方面,旅游者行为的性质决定旅游活动的性质。旅游者旅游行为所追逐的目标是文化,因此,旅游社会关系的内容属性是文化。
不能否认,在旅游过程中客观上存在一些经济交易行为和关系。例如,旅游者与旅行社、酒店、餐饮企业、交通运输企业之间的金钱收付关系,还有旅游者与旅游纪念品经营者之间的商品买卖关系。但是这些经济关系无论从旅游者的旅游动因,还是从其关注程度看都不占有重要的地位,只是旅游者为了实现文化目标的附属性需要。这些经济交易行为的存在不会影响旅游社会关系内容的文化属性。
4旅游社会关系范围的非行业性
既然旅游的基本属性呈现出一个多元系统网络结构,因此,旅游社会关系的范围就决不可能限制在旅游业的小圈子内,而是遍及整个社会。需要指出的是,在过去近30年的旅游立法工作中,着眼点始终在旅游业本身。至今仍然是《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旅游投诉暂行规定》、《旅游保证金管理办法》、《酒店星级评定标准》等在发挥主要作用。全面调整中国旅游关系的根本性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至今仍未出台,现有的上述法规不仅在整个中国法律系统中的位阶很低,而且它所调整的重点主要是政府的旅游主管机构与各类旅游经营者之间的纵向关系,即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然而,这类社会关系在整个旅游社会关系中只占有很小部分,且非旅游社会关系的重点。
四、旅游基本属性对旅游立法的影响
1对旅游立法调整范围的影响
由旅游基本属性所决定的旅游社会关系的特点,又进一步决定了旅游立法的调整范围:旅游立法的调整范围是整个社会而不是某一个行业。事实上,随着中国国民生活水准的提高,旅游正在成为公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而引起的各种关系遍及全社会。所以,旅游
立法再也不能总是盯着旅游业。
旅游立法主要包括两大类调整内容:一是国家对整个旅游事业(不只是旅游业)的基本宗旨、发展方向,对国内各类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对旅游发展中的国内与国际社会文化交流等全局性关系进行宏观调控。这些内容需要在国家旅游发展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中做出规定;二是对以旅游者为核心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进行规范、引导和协调。这部分内容由包括但不限于旅游业管理法规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构成。这部分内容就其主体来讲是调整横向关系的,因此,以任意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为主。
2对旅游法律法规基本原则确定的影响
旅游法律法规作为中国整个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要遵循中国法律总的基本原则。与此同时,由于旅游法律法规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具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因此,又有体现这一特点和规律的自身的基本原则。
将哪些内容确定为旅游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基本思路应当是:这些原则必须体现旅游活动的基本属性,必须遵循旅游发展的客观规律,能够有效地促进中国旅游事业的发展,能够使国民通过旅游活动提升生活品质和文化素养,能够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根据笔者的理解,旅游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应当包括遵循旅游发展客观规律原则、国家对旅游资源永久主权原则、人本主义原则、有效保护旅游各主体合法权益原则、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原则以及与国际通行做法保持一致原则。
3对旅游法权利义务实现效果认定的影响
如前所述,旅游者的行为动因是追求精神上的解脱、愉悦和享受,旅游产品的属性是无形的、非物质性的精神文化产品,旅游社会关系的核心内容也是文化关系。这些与一般经济领域中的有形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与一般的经济关系有着明显的区别。这样便带来一个问题:对产品的质量、顾客的满意度如何制定标准?如何衡量?从法律的角度看,以旅游者为核心的旅游法律关系各主体权利义务的实现效果如何认定?例如,某家旅行社为某专业旅游团策划了一个文化胜地深度游项目,自认为在该项目的策划和提供中做出了巨大努力,尽心尽力完成,自我感觉良好。但该旅游团几乎全体游客对旅游效果均持否定态度,称他们在该项目中没有得到期望的精神享受,因此非常不满。这一例证中的难点在于,对“满意”这种主观感觉和判断往往双方各执一词,也能找出相关的根据,但是纠纷受理机构如何认定?认定权利义务实现效果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旅游实践已经使我们看到现有旅游法律法规的乏力,旅游实践也向旅游立法提出了一项严肃的课题:法律的规定如何能够准确地反映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特点,如何能够合理地规范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如何使法律规范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4对旅游法律责任承担形式的影响
旅游是一项全社会范围内的综合性活动,以旅游者为核心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关系,旅游法律法规的调整对象包括纵向的和横向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关系。法律对这些关系的主体所规定的权利义务的性质也有所不同。因此,违反旅游法律法规的规定所导致的法律责任情况也有所区别。
从法律责任的性质上看,多数情况下发生的是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前者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责任,后者则是有关主体违反了国家旅游法律法规的规定,要向国家承担的行政责任,需要国家有关主管当局对违法者施以必要的处罚。两类责任相比更以前者为主。
因旅游活动而产生的法律关系从总体上看属于民事法律关系,旅游法律规范从总体上看属于民事法律规范。所以,旅游法律责任大部分是民事责任,基本责任形式在《民法通则》规定的范围内。但值得研究的是,如何根据旅游活动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使民法中规定的民事责任能够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有针对性地加以落实。
旅游和酒店管理 篇12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状况,专业设置,北京城市学院
在开放政策的支持下, 中国的入境、国内、出境三大市场逐渐发展壮大, 全国范围内兴办旅游教育的高潮此起彼伏。但是伴随着教育的大发展, 旅游教育中出现“一人种树, 万人乘凉”的现象, 结构严重失衡。许多院校在专业设置时, 缺乏必要的市场调查, 教学计划的制定与专业课程的安排上盲目效仿他校做法, 专业设置比较宽泛, 忽视市场需求, 办学缺乏针对性, 就业压力增大。北京城市学院是中国最早举办学历教育的民办高校之一, 1984年开始招收专科生, 200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其中旅游管理专业创办于1985年, 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的办学宗旨, 重视就业工作, 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和水平, 近十年的就业率都达到了99%以上, 为中国特别是北京市旅游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09年被批准为北京市的特色专业。北京城市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正确处理了就业与专业设置的关系, 为科学设置旅游管理专业提供了一种思路。
一、关于“专业设置”与“就业状况”的科学阐释
(一) 专业设置的概念
专业设置不是一个狭义的概念, 而是一个涉及到市场调研、教学计划制定、课程安排、教材组织、师资建设、教学条件配备、实践基地开辟、合作企业的选择等的广义概念。专业设置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 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专业设置不是一劳永逸的, 是在发展中不断调整完善的。
(二) 就业状况的涵义
就业状况是一个反映专业设置是否顺应社会发展, 教学计划是否反映行业需求, 教学质量是否得到社会认可, 培养效果是否赢得学生信任的一个综合指标。具体表现在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两个方面, 其中就业质量又包括专业对口率、学生满意度、薪酬待遇、用人单位满意度等细分指标。
(三) 两者的辩证关系
专业设置与就业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关系。专业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就业的效果, 而就业的好坏又成为促进专业设置合理化的催化剂。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能够使两者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二、基于北京城市学院的实例分析
(一) 旅游管理专业沿革
北京城市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自1985年创办开始, 先后开办了专科饭店、景区管理、运动与休闲管理、旅行社管理及导游等方向, 本科涉外旅游、涉外饭店、景区开发与管理等方向, 其办学的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阶段。
1、起步探索阶段 (1985-1998年) 。
改革开放以后, 在开放政策的支持下, 入境旅游迅速发展起来, 国内旅游也渐渐起色, 这为饭店业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一阶段主要在专科饭店管理方向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2、总结开拓阶段 (1999-2002年) 。
这一阶段在就业比较理想的旅游饭店管理专业继续办学的同时, 开设了旅游景区管理专业。在这一阶段, 无论是考虑国家的方针政策, 还是行业发展需求, 培养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人才都势在必行, 而且当时的旅游教育中, 对这类人才的培养还没有真正提到日程上来。在这种大背景下, 增设专科旅游景区管理专业。
3、调整发展阶段 (2003-2004年) 。
这一阶段由于“入世”和“申奥”的成功, 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旅游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旅游管理专业在调整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这一阶段, 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 就业形势乐观 (2003年除外) 的饭店管理专业继续招生, 而且开设了涉外方向和国际合作项目。二是旅游景区管理专业由于市场要求层次较高 (本科或硕士) 、专科层次培养的景区管理人才不受市场青睐而停止招生。三是针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新需要, 同时考虑目前导游队伍的结构状况和不足增设了专科旅行社管理和导游方向。
4、稳定提高阶段 (2005至今) 。
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继续稳定就业相对较稳定酒店及旅行社、导游方向的专科教育。二是考虑到SARS疫情过后人们对健康的追求更加强烈, 旅游管理专业根据这一市场需求增设了专科旅游管理 (运动与休闲管理) 专业。三是2005年教育部批准北京城市学院举办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办本科专业既是响应国家为实现世界旅游强国而提高人才培养层次和质量的新举措, 也是提高旅游专业人才知识与能力, 增强就业竞争力的新需求。根据新的时代背景和行业需要, 在2005年探索性地开设了不同的专业方向。考虑到旅游行业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 在制定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时突出实践教学, 重视小学期教育, 加强就业导向, 突出地域特点。
(二) 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状况分析
1、毕业生概况。
旅游管理专业从1985年开始招生, 1988年有了第一届毕业生, 截至2009年已经毕业了18届专科生、3届专接本的学生、1届本科生, 共计1753人。
2、就业状况分析。
北京城市学院旅游教研室高度重视专业建设, 紧随就业市场, 不断创新发展。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 对学生的关心和帮助贯穿到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就业指导的每一个环节。因此, 已经毕业的18届毕业生保持了良好的就业状态, 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良好评价。
第一, 就业率分析。旅游管理专业自招生至今一直保持了高就业率 (特殊客观情况除外) , 以近十年的就业状况为例, 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历程作简单分析。一是起步探索阶段 (1985-1998年) , 这一阶段创办的旅游饭店管理专业由于适应市场需求, 专业定位准确, 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 特别是2000届、2001届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了100%。二是总结开拓阶段 (1999-2002年) , 这一阶段招收的旅游饭店管理专业学生毕业时就业率达到了100% (2003年受SARS影响除外) , 这一阶段增设的专科旅游景区管理专业的就业率相对较低, 培养的专科层次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出现了较低的专业对口率, 因此, 在2003年以后不再招收此专业方向的专科学生。三是调整发展阶段 (2003-2004年) , 这一阶段招收的饭店管理专业仍然保持了100%的就业率, 旅游管理旅行社及导游方向2006届就业率达到了99.1%, 2007届就业率达到了100%。四是稳定提高阶段 (2005至今) , 这一阶段招收的学生, 无论是专科还是本科, 在2007年、2008年的就业率达到了100%。2009年, 在受到全球范围金融危机影响的情况下, 旅游管理专业的本专科生的就业率仍然保持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第二, 就业质量分析。北京城市学院就业办对近三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做了一个问卷调查, 设计的指标体系包括专业对口率、试用期薪酬、学生满意度及就业去向等, 回收有效问卷286份。调查结果显示, 在专业对口率方面, 专科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对口率较高, 达到了60%以上;在试用期薪酬方面, 本科要明显好于专科;在学生满意度方面, 专科明显好于本科;在就业去向方面, 主要集中在饭店行业和旅行社行业。专科旅游管理 (运动与休闲管理) 专业的专业对口率和学生满意度都比较低。另外, 2009年7月20-23日期间, 旅游教研室对这两年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比较集中 (近100人就业) 且有良好合作关系的北京众信国际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新世纪饭店等十家旅游企业进行问卷调查。人力资源部反馈的结果表明, 对北京城市学院专业设置满意的占67%, 较满意的占33%, 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满意的占83%, 较满意的占17%, 对与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工作满意的占83%, 较满意的占17%。同时对本科生的满意度明显高于专科生。
第三, 结论。旅游管理专业在就业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除了重视就业指导工作以外, 还与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不无关系。根据就业调整专业, 本专科比例不断调整, 就业人数及就业率趋于稳定, 就业质量较好, 就业去向相对比较集中。
(三) 专业设置调整与就业状况的关系分析
专业设置与就业状况是互为促进关系, 因此在设置专业、调整教学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就业实际。
1、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
北京城市学院在设置旅游管理专业时充分考虑社会发展背景与市场需求。在1985年开设专科旅游饭店管理, 1999年增设了专科旅游景区管理专业, 2003年增设了专科旅游管理专业导游及旅行社方向, 2005年增设了专科旅游管理运动与休闲管理方向, 2005年创办了本科旅游管理专业, 同时开设了涉外旅游方向、涉外饭店方向、景区开发与管理等方向。针对社会需求, 本科生的招生规模扩大, 专科规模减少。同时鉴于国家旅游局可能出台提升导游资格证的报考条件 (本科以上) 的规定, 2010年北京城市学院不再招收专科旅游管理专业, 专科层次只招收酒店管理专业, 本科层次可能会增设会展旅游方向, 以满足社会日益发展壮大的会展、会议旅游市场。
2、根据就业状况调整专业。
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 专科旅游管理专业景区开发与管理方向停止招生, 开办本科景区开发与管理方向。由于专科旅游管理专业饭店方向、旅行社及导游方向的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比较高, 因此保持了连年招生, 根据教育部专业名录最终调整为酒店管理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纯导游专业的就业面比较窄, 就业对口率较低停止招生。旅游管理 (运动与休闲管理) 专业由于就业对口率太低停止招生;本科专业方向也会根据以后的就业情况做适当调整。
3、根据就业需求调整教学计划。
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是重实践、善应用, 因此, 在制定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时必须强调和重视实践教学, 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旅游教研室与北京旅游行业一直有着良好的合作, 开辟了众多的实习基地 (或实习单位) , 既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平台又促进了就业。加强校企合作, 采用“订单式”的培养方式, 与企业共商教学计划, 共同进行教学活动。课程设置方面, 紧贴岗位需求, 突出特色课程, 重视实践课程, 突出北京地域特点。旅游教研室以增强就业竞争力为出发点, 重新调整教学计划, 充分利用2个小学期 (专科) 和3个小学期 (本科) 加强学生的外语培训、考证培训、校内专业实训、校外实习基地 (实习单位) 实练和专业岗位实战, 为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铺平道路。另外, 为给学生创造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学校一直致力于与国外著名大学、教育机构、旅游企业合作, 为学生国外实习与深造提供平台。
三、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状况和专业设置调整思路
办出社会需要、社会有用、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用人单位满意的好专业、新专业应该是高校办学的一贯宗旨。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 以就业为标杆调整专业, 以岗位为基准调整课程, 紧随社会需求和行业动态,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办出专业特色, 狠抓就业工作, 注重学生的就业质量应该是旅游管理专业设置调整的指导思想。借鉴北京城市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思路, 笔者对如何处理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状况与专业设置调整的关系进行了以下思考。
(一) 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设置专业
旅游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 市场需求不断变化。因此, 旅游管理专业设置必须符合国家政策, 顺应行业发展, 紧贴岗位需求, 有一定的就业空间。专业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 应该随着市场的变化相应调整, 在稳定中灵活发展。
(二) 根据就业状况优化专业设置
就业状况的好坏是衡量一个专业设置优劣的重要标准。对于已经脱离市场需求, 就业艰难、专业对口率较差的专业应该停止招生, 或者调整专业方向, 寻找新的就业突破口。一个好的专业设置应该及时反馈就业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变化, 了解人才需求中新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 及时优化专业设置, 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
(三) 深化校企合作, 提高就业竞争力
坚持“双赢”原则, 进行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 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和岗位需求, 掌握前沿知识。特别是加强与优秀企业的友好合作, 共同制定教学计划, 选派学生进企业实习, 就业时优先录取。同时根据实习反馈及时调整、优化教学计划, 达到以实习带动就业的目的。
(四) 建立实习基地, 带动实践教学
根据市场调查发现, 旅游企业选择员工时, 往往考虑企业节约培训成本问题, 因此, 学生在校期间有无实习经历成为其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制胜法宝。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积累实践经验, 在旅游管理专业设置时就必须把建立实习基地, 加强实践教学作为重点考虑的因素。
(五) 突出特色课程, 满足紧缺岗位
旅游管理专业设置时应该根据学校特点、生源特点、地域特点, 安排自身的特色课程, 突出对学生特殊技能的培养。特别是针对社会紧缺岗位设置的特色课程, 可以锻炼学生某一方面的特殊技能, 在就业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六)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旅游知识需要不断更新才能保证其实用性和应用性, 脱离行业实际的理论教学是毫无意义。所以必须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坚持“走出去, 请进来”。让校内教师走出去, 去旅游企业挂职, 去国外深造;把旅游企业里有教学经验的高管或优秀一线人员请进来。同时可以返聘旅游企业的退休人员来校任教。
(七) 加强国际合作, 开阔国际视野
旅游的涉外性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了解国外动态, 具有国际视野。一方面, 应该加强外教授课, 特别是专业外语。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外语口语水平, 又能锻炼学生用国际视角来看待问题, 了解文化差异。另一方面, 应该加强国际合作, 与国外高校和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为学生国外实习或深造创造机会。
参考文献
[1]、杜江.我国高等旅游教育的改革与发展[Z].中国旅游教育发展论坛材料, 2002 (4) .
[2]、吴必虎, 黎筱筱.中国旅游专业教育发展报告[R].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 2005 (8) .
【旅游和酒店管理】推荐阅读:
旅游酒店11-02
旅游酒店管理09-11
旅游与酒店专业08-29
旅游酒店管理专业09-11
旅游与酒店管理论文07-29
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05-17
旅游酒店服务技能05-16
旅游酒店上市公司05-09
旅游管理专业机场酒店实习报告08-22
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范文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