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活动(共12篇)
记忆活动 篇1
摘要:记忆是学习日语的必要条件, 所有学习都包含着记忆。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通过记忆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在学习过程中, 新知识的获得都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 没有记忆的学习是难以想象的。作为外语教师, 掌握记忆理论, 根据记忆规律组织外语教学, 有助于帮助学生克服遗忘的干扰, 获得巩固的、系统的知识经验。
关键词:记忆,记忆力,记忆法,日语教学
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从信息加工的理论出发, 记忆是人脑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它对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虽然是从感知开始的, 但是如果没有记忆, 感知过的一切事物就不能保留下来, 就无法积累知识和经验。记忆力是智力系统中一个基本的子系统, 它是智力的基础和“储存库”。没有记忆力, 就不可能有智力活动。西方有句格言:“记忆乃才智之母。”记忆力就是进行记忆的能力。要提高学生记忆能力, 就要设法增强大脑对事物识记痕迹的保存能力。因此, 记忆力的产生是由于客观事物对人的感官的作用, 记忆是智力生活的根源, 是整个心理活动的基本条件。有了记忆, 人们才能积累经验, 扩大经验;有了记忆, 人们才能把先后的经验联系起来, 使心理活动成为统一的过程, 形成各自的个性心理;有了记忆, 所有心理现象的产生和发展以及人类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才成为可能。
记忆是学习日语的必要条件, 所有学习都包含着记忆。作为外语教师, 掌握记忆理论, 根据记忆规律组织外语教学, 有助于帮助学生克服遗忘的干扰, 获得巩固的、系统的知识。心理学家认为:人人都有记忆, 但是善于利用它的人极少。一个人只要掌握了记忆技巧, 记忆力就自然会得到惊人的提高。在外语学习中, 很多学生觉得记忆日语单词是困难的。因为每天都有大量的新的单词有待记忆, 而所学过的单词又极其容易遗忘。其实, 如果人们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观察和记忆组织功能, 就会为学习日语提供便利。根据每个人的记忆特点, 利用自己所学的日语知识适当地选择一些记忆方法, 帮助记忆日语单词, 能够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1 记忆的种类及其应用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现象,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根据记忆内容可以分为:
1.1 形象记忆, 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这些事物的形象可以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赤い、大きい、丸い、美味しい、声、音、い、纟会、歌など) 具有典型的直观性。
1.2 逻辑记忆, 对事物之间的关系及事物本身的意义和性质, 使用概念、判断、推理等为内容的记忆, 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理解性、逻辑性、和抽象性。
在学习日语时, 理论联系实际, 把所学的日语知识通过判断、推理来帮助理解、记忆, 就容易巩固、掌握新知识。
1.3 情绪记忆, 是以过去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 以亲身感受为方式的记忆。 (忘年会、先生、友达、旅行、运动会、写真、悲しい、嬉しい、しいなど)
1.4 动作记忆, 以人们过去的操作行为为内容的记忆。 (踊り、演剧、太极拳、体操、书道など)
2 记忆的方法及其应用
2.1 理解记忆法。
先理解, 再记忆,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きしゃのきしゃがきしゃにてきしゃす”是初学日语练习发音的绕口令, 写出文字是“贵社の记者が汽车にて社す”, 译为“贵报社的记者乘火车回到报社”。)
2.2 歌诀记忆法。
把需要重点记忆的语法内容编成合辙压韵的口诀或通过唱日语歌曲记忆, 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动词的变化是:未、用、终、体、假、命、推;カ行、ガ行イ音便;タ、ラ、ワ行促音便;バ、ナ、マ行拨音便など)
2.3 特征记忆法。
对无意义的材料, 可用寻其特点的方法来记忆。 (“ながら族”:指某些人一边看电视、听音乐、喝茶水等做着副业, 一边做主业的现象, 这种现象多指中小学生在家里边看电视边做作业的活动。)
2.4 覆盖部分记忆法。
先盖住难以记住的内容, 不让自己看见, 然后再读余下内容, 想象被覆盖部分的内容, 实在想不出来, 才移开盖纸, 如此反复几次, 就可以记住了。
2.5 归类记忆法。
为了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可以把繁多的内容按照意义不同、性质不同、用途不同、结构不同、形式不同等内容进行分类。分类以后, 内容就显得简单明了, 减轻了记忆的负担, 缩短了记忆的时间, 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动物:羊、马、牛、狼、象、猿;四季:春、夏、秋、冬など)
2.6 交谈记忆法。
和同学一起散步或交谈时, 可就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为交谈的话题, 既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又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2.7 重复记忆法。
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告诉我们, 遗忘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 重复是同遗忘作斗争的最有力的武器之一, 因此要及时复习。
2.8 对比记忆法。
它的特点是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 复习和巩固旧知识。即学习新知识时, 对照联系旧知识, 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进行记忆。在反复对照比较过程中, 加深了对旧知识的记忆、对新知识的理解, 而理解之后就容易记忆了。
2.9 列表记忆法。
把有关材料分类集中起来, 列入表中适当的位置上。往往是一张表整理出来了, 条理也清楚了, 内容也记住了。列表的类型比较多, 常用的有一览表、系统表、关系表、比较表等。
2.10 概括记忆法。
为了便于记忆, 把所学的东西加以归纳、概括, 找出它的重点和主要内容。这种记忆法, 还能培养思维能力、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11“五到”记忆法。
在记忆时, 眼、耳、口、手、脑配合起来使用, 比使用单一的人体器官效率要高得多。有时通过视听结合可以同时利用语言、视、听觉功能, 强化记忆。 (本やをむ、音や录音を闻く、テレビドラマや映画を见るなど)
2.12 谐音联想记忆法。
在学习日语单词时加上自己理解的特殊意义进行记忆。 (际族:际+族, 指日本一些中年以上的公司或银行职员, 晋升到一定职位而不能再晋升时, 便从重要的工作岗位给调离开, 改任闲职。他们的座位也被安排到窗户边, 因此便有了“际族”这一称呼。)
2.13 构词记忆法。
利用构词法, 通过分析词的前缀、后缀、派生和合成等记忆单词。 (高い+飞ぶ=高飞び;勉+部屋=勉部屋;大+地震=大地震など)
2.14 近义记忆法。
通过同义词一起进行单词记忆, 可确切理解词义。 (好み、趣味、兴味;知る、分かる、理解など)
2.15 反义记忆法。
通过反义词一起进行单词记忆, 扩大词义。 (车圣い、重い;上、下;男性、女性;便利、不便など)
2.16 同音记忆法。
把同音不同字的单词一起记忆。 (“かんじょう”:感情/感情、勘定/算帐、冠状/冠状、管状/管状など)
2.17 汉字记忆法。
先可以巧妙地利用汉字。因为日语当中使用着大量的汉字, 从这一点上来说日语是非常适合中国人学习的。把日语中写法和汉字一样的 (有繁体字) 、字意也和汉字一样的单词找出来, 我们就把它们当成认识的汉字来记。 (昨日、去年、留学生、美术馆、旅馆、会议室、商业など)
2.18 阅读记忆法。
通过阅读日语文章、小说等来帮助记忆。
2.19 音训记忆法。
一个汉字, 有音读, 有训读。音读依汉语原音, 训读则是以该汉字之义。这就是音训记忆法的基础和根据。 (人:ひと、日本人、人间など)
2.20 趣味记忆法。
利用有趣的例句引起学生的兴趣 (“寝た子を起こす。”直译为“把正在睡觉的孩子叫起来”, 成语意思是“无事生非”) , 通过解释, 学生觉得有意思, 于是很快就将这个成语记下来了。
以上介绍了一些值得借鉴的提高记忆力的方法, 但如何使用还要结合自己的实际, 只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掌握科学的方法, 就可以尝试摸索和总结出一套或几套适合自己的科学的记忆方法, 有效地提高记忆力。
3 记忆规律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中, 为使学生所获得的日语知识能够得到巩固而不至于遗忘, 基本的方法就是复习。教师组织有效的复习, 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最好方法。
3.1 及时复习。
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 及时复习刚学过的知识, 对其加以巩固, 是强化记忆痕迹、防止遗忘的有效手段。
3.2 集中复习。
对日语的动词、形容词的变化等, 相对集中一段时间复习同一个内容, 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集中复习过的知识。
3.3 分散复习。
对日语的数词、量词、助词等相对内容分散的知识采取分散复习的方法, 其效果要好于集中复习。
3.4 多样化复习。
复习的形式要灵活多样, 把单词、句型、语法等内容组织在一起, 通过听写、造句、翻译、写短文等的形式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 有效地保持学生的注意, 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接受已学过的知识。
总之, 记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 外语教师应掌握记忆理论, 根据记忆规律组织外语教学, 以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录生, 马俭侠.新编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刘益民, 张旭东, 程甫.心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3]张杰.高师心理学教程新编[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3.
记忆活动 篇2
——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的
为隆重热烈地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7周年,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建立的艰辛历程和祖国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的志向,并努力把远大志向化作每一天的具体行动,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进一步把爱国情感化为具体行动,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二、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
1、唱一首红色经典歌曲:
初一年级《歌唱祖国》; 初二年级《1234歌》。
2、出一期“颂祖国”主题黑板报(题目自拟)。
3、每位学生制作一张“我爱祖国”手抄报(标准8K纸)。
4、讲一个“精忠报国”小故事。
5、进行一次主题演讲比赛:
假期学生自己写好演讲稿,周一社团活动时间各班评比,周五午饭后初一二在餐厅二楼评比。
6、看一期“爱国”主题电影:《英雄儿女》。初步计划周一二三为准备阶段,周四社团活动时间进行“唱红歌,听故事”活动;周四阅读时间黑板报、手抄报评选;周五下午演讲比赛。具体活动内容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如有必要可进行及时调节,总之,要通过这些爱国教育活动,使学生树立起爱国主义责任感,树立爱国意识,争取用实际行动来庆祝建国67周年。
关于记忆的记忆 篇3
意大利学者埃科在其《密涅瓦火柴盒》里提到:我们经常玩一种集体游戏,考验某个人能否在一瞬间迅速回忆起七个小矮人的名字。从我的经验来看,人们通常都能顺利地说出前六个人的名字,偏偏却会在第七个名字上卡壳——至于具体是哪一个名字,则会因人而异。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经历,不妨尝试一种记忆小窍门。你可以将需要记忆的东西与一幅想象的场景联系起来,这样枯燥的名字、数字和知识就都一一归位。这样的记忆小窍门就是在西方源远流长的“记忆术(the art of memory)”。从根本上来说,记忆术是认识浩瀚宇宙的一套工具,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起源于希腊的记忆术,是一种记忆的“慢跑”训练,对记忆力的精神层面的游戏和锻炼。
■ 记忆的“慢跑”运动
启蒙运动以来的历史上,记忆术长期处于隐而未显的位置,对它的研究零星而稀少。英国女学者弗兰西斯•耶茨1966年出版的《记忆的艺术》是第一本系统研究古代记忆术的专著,也是我们了解记忆术最权威的参考书。
在希腊罗马时代附属于人文学科的修辞学。记忆术的鼻祖是希腊抒情诗人、雄辩家西蒙尼戴斯。耶茨说,虽然只有少量作品传世,但是西蒙尼戴斯是希腊最受尊敬的抒情诗人之一。
西蒙尼戴斯生活在历史的转折时代,当时的希腊日益社会化,像《荷马史诗》这样口口相传的文化传承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人们更多需要依赖文字记忆。根据希腊字母的特征,西蒙尼戴斯发明了一套辅助记忆工具,称之为“视觉形象记忆法”,很多学者认为这就是最古老的记忆术。
西蒙尼戴斯的方法是把要记忆的信息编码成生动的视觉形象,而后把它们置于熟悉的地方,比如家里的某个房间或者市政的某个大厅内。西塞罗在《论演说家》中说,西蒙尼戴斯的记忆术因为一次宴会厅天花板倒塌事件而声名远播。
有一天,西蒙尼德参加一场宴会,席间他被叫了出去,就在他离开时,宴会厅的屋顶倒塌,宾主全被压得血肉模糊。事后由于无法辨别谁是谁,难以安葬罹难者,而西蒙尼德通过他的视觉形象记忆法记得每个人坐的位置。
在没有图书馆和电脑的情况下,教师、教士、学者、讼师需要将大量信息储存在自己的大脑里,西蒙尼德的记忆术对他们来说非常必要,藉此方法,演说家可以记住长篇演说词,条理、次序、语句都不会紊乱。
西蒙尼戴斯之后,采用记忆术的演说家给民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罗马演说家和政治家西塞罗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他把记忆信息形象化,置于眼睛可见的宫殿和大厦内,通过这样的方法记住他要演讲的内容。作为最有影响的演说家,西塞罗把希腊的记忆术带进了拉丁世界。在当时,记忆术属于修辞学,而修辞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学科。所以记忆术也就随着修辞学一起沿袭下来,流传千余年。
西塞罗在他的著作《图斯库兰谈话集》中,对记忆进行了深奥的哲学思考,提出了人类的创造能力也许来自记忆。“在我看来,能够激发一系列创造的能力是神圣的,对事物和词语的记忆是什么,什么是创造?再也没有比记忆和创造更能理解神的伟大的了。”
著名的神学家奥古斯丁也是历史上少数思考过记忆问题的思想家。在19岁的时候,奥古斯丁接触到西塞罗的著作《荷滕西斯:哲学的劝勉》,这部作品让他开始思考哲学问题。在他最著名的作品《忏悔录》中,奥古斯丁说来自感知的形象,被储藏在无限巨大的记忆之宫中,“我来到记忆的领地,它那宽广的宫殿,在此难以计数的形象宝藏,通过感觉分门别类地摆放。通过放大、缩小或者变形之后的安置,遗忘就不能把它们吞噬和埋葬。”
■ 中世纪的黄金时代
在中世纪,记忆术被结合进基督教教义里,成为经院哲学体系里的一个分支。从11世纪起,在教会学者的手里得到充分发展,记忆术这种古典世界中的修辞学开始承担起基督教中伦理教化的功能,教会借助记忆术把教义深入到普通大众的内心。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16世纪最著名的思想家卡米洛(Giulio Camillo)发明的记忆剧场是记忆术发展的一大转折点。卡米洛所选择的摆置记忆形象的地点是剧场,而他所放入的是结构化的一般知识,而不是演讲词、文章里涉及的局部知识。
卡米洛在1550年出版的《剧场要旨》一书中首先阐述了自己的记忆之宫,为了让观众明了,他还建造了一座木结构的剧场,最先在威尼斯展览,随后在巴黎展出,一时之间轰动欧洲。
卡米洛的“记忆之宫”由49个房间组成,房间由过道走廊相联接。这个“魔幻空间”的房间7排7列,每一级都代表着神圣思想的扩展。每间房间有一扇门或者拱廊,绘有各种图像,内有各种符号和虚拟的居住者。各种记录显示,卡米洛的记忆剧场可以同时允许一两个人进入。进入剧场,只要站在舞台上面向观众,任何人都可以像西塞罗一样流利的演说。
卡米洛将自己设计出的这项成果视作至宝,整个欧洲的君主王公都将其拿来钻研。但是卡米洛的作品也没能保存到17世纪。在《世界剧场》这本书里,历史学家弗朗西斯•耶茨指出,莎士比亚很多剧作首演的环球剧场,就是受到卡米洛的影响产生的。
文艺复兴时期,在追求包罗万象知识的人文学者的追逐下,记忆术进入了黄金时代。同时,他们还将这种记忆的艺术传到了东方。随着扬帆而来,希望能够将基督教传播至东方大国的传教士,记忆术也一起来到了中国。将记忆术传播到东方的是著名的耶稣会士利玛窦。
在崇尚文化的中国,惊人的记忆力是一种打动中国人的有力工具,利玛窦发现了这一点,便试图用他惊人的记忆力给中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595 年,他在南昌当众表演了他的记忆术,利玛窦在信中说:“我告诉他们,他们可以在一张纸上按照他们选择的任何方式写下大量汉字,它们之间不需要有任何秩序和关联。我将这些汉字读一遍后,就能凭自己的记忆按照他们所写的方式和顺序将这些汉字背出来……为了使他们更加惊奇,我又凭记忆,把这些字从后朝前倒背了一遍。对此,他们全都目瞪口呆,马上就求我同意将形成这种记忆力的神圣法则教授给他们。于是,我的名声便迅速在这些文人学士当中流传开来。说实在的,这种记忆定位体系看起来就像专门为汉字而发明的,因为它确实行之有效,每一个字母都是一个表达意义的形象。”
1956年,利玛窦向中国人传授建立记忆宫殿的方法,其中就有学者徐光启。利玛窦的记忆术,是否帮助中国的学者记住了更多儒家典籍,我们已经不得而知,据推测,利玛窦很可能鼓励他们构建自己的虚拟宫殿。记忆术鼓励每个人建立自己具有个人特色的记忆之宫。
利玛窦的这套方法不知是否真的帮助了一些人,但它却真的开创了一种独特的写作格式,几个世纪后,知名汉学家史景迁以利玛窦强调的“搭造一座记忆宫殿”的方法,架构了一本利玛窦的传记《利玛窦的记忆之宫》,这本传记有别于一般的编年记事,史景迁让利玛窦的事迹成为精巧的房间、回廊、挂画……
■ 批判记忆术
卡米洛之后,记忆术分成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两大主流,其中思想家布鲁诺(Giordano Bruno) 成了神秘主义记忆术的集大成者。布鲁诺具有惊人的记忆能力,对记忆术有强烈的兴趣。法国的亨利三世国王对他公开宣讲的记忆术产生了浓厚兴趣,任用他为皇室神学教师。
布鲁诺设计的记忆体系最复杂,他试图以前人为榜样,使用记忆剧场的概念来理解宗教和宇宙的神秘。布鲁诺的记忆体系,要求实践者在头脑里构造代表宇宙中各种知识的无数形象,就像一条街道,通往秩序井然的世界,从而掌握现实世界。这种雄心勃勃,博闻广识的记忆术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特色。
虽然随着印刷术的广泛使用,作为信息载体的书籍成本越来越低,在书籍丰富的世界里,记忆术很快被忽略。而且随着17世纪印刷文化的崛起,布鲁诺死后,他的《记忆术调查(Mnemonic Investigations)》一书慢慢淹没无闻了,以布鲁诺为代表的玄秘的记忆系统也让位给客观的科学知识,终致湮没。
在16、17世纪,盛行的记忆术对逻辑和科学方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从中世纪带有玄幻色彩的记忆术向近代科学方法的转变并非易事。在文艺复兴后期,学者们对记忆术训练的效果越来越怀疑。
1584年,一场批判的风暴首先从英国刮起,伦敦的清教徒攻击记忆术亵渎上帝,他们认为这种记忆方法导致谬误和淫秽的想法。虽然英国清教徒的攻击轰动一时,但这场持久的战争并非对记忆术唯一的战役,也不是最具毁灭性的攻击。鹿特丹的伊拉斯谟和其他的人文主义者、欧洲大陆的新教徒和天主教徒都谴责记忆术,夸大记忆术的负面效应。
为什么从16世纪到20世纪,记忆术的重要性持续下降呢?宗教历史学家约安•库里亚努(Ioan P. Culianu)认为,在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时代,新教徒和保守的天主教徒有共同的利益,他们联合起来消除异教的影响,铲除深深根植在欧洲人头脑中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视觉形象,这恰恰摧毁了需要在头脑内构建形象宫殿的记忆术。
虽然社会的发展于记忆术越来越不利,但是它最终还是融入进17世纪弗兰西斯•培根和勒内•笛卡尔开创的逻辑学中。在17、18世纪,记忆术是训练辩论学的基本技巧。在19世纪,简化的记忆术还被用来训练演说家,传教士布道也常常用到它。
不幸的是,在当前,人类的记忆能力呈现出逐渐萎缩的趋势。由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设备,比如电脑,帮助我们保存那些需要记忆的信息,我们的大脑反而变得日趋懒惰了。
记忆活动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实验对象为松江教师进修附属幼儿园的幼儿,随机抽取大、中、小各1 个班为实验组,另各抽取1 个班为对照组,年龄为3 ~ 6 岁。其中小班儿童65名,中班儿童61 名,大班儿童63 名; 实验组儿童94名,对照组儿童95 名。
1. 2 方法
1. 2. 1 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及论著,主要是有关体育游戏、幼儿认知和智力发展等方面,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确立实验方案,包括实验中体育游戏的选择和观察力、记忆力的检测方法等。
1. 2. 2 调查访谈法在实验前调查受试对象所在幼儿园的基本情况以及1 周的活动安排,并与幼儿园园长和实验班级的老师进行深入访谈,一方面了解幼儿的日常活动情况,另一方面向对方解释此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2. 3 干预法
1. 2. 3. 1 实验时间本研究的整个实验过程持续1个学期,即2013 年3 月11 日至7 月12 日,体育活动的干预措施贯穿其中。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后进行幼儿学习记忆能力的测试,第一次测验时间为2013 年3 月11—22 日,第二次测试时间为2013 年7 月1—12 日。
1. 2. 3. 2 体育游戏活动方案主要以体育游戏的活动方式对幼儿进行干预,每周10 次,每次持续30 min,上下午各1 次,持续16 周[2]。见表1。在开展体育游戏过程中,每个体育游戏以周次为单位轮流进行,并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和反应,个别游戏进行了多次重复练习。每次的体育游戏课分为3 个部分,即准备部分( 热身活动3 min左右) 、基本部分( 主体游戏25 min左右) 、结束部分( 休整放松3 min左右) ; 对照班级则按幼儿园常规的活动进行。
1. 2. 4 观察力、记忆力测试实验前后分别对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进行测试。考虑到测试的可操作性和量表的可信度,本研究中观察力、记忆力的测试方法采用了首都儿童科研所设计的学龄前儿童智能筛查量表[3]。本研究的测试中选取了量表中的两大类( 1) 反映幼儿观察能力的6 项,包括观察有缺陷的图片、找不同、照样拼图、作画等; 准确完成一项为1 分,总分为6 分。( 2) 反映幼儿记忆能力的4 项,包括背诵诗歌,重复数字、句子和故事内容等,准确完成一项为1 分,共4 分。测试工作主要由课题组的研究生和幼儿园的老师一起完成,测试前对测试者进行统一培训,操作方式方法均一致。
1. 3统计分析首先采用Excel对测试记录数据进行汇总整理,然后使用统计软件SPSS 16. 0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测试结果以( ± 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各组自身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体育游戏活动对幼儿观察力的影响幼儿观察力主要是通过观察有缺陷的图片,找不同、认识图片形状、照样拼图、照图画图等项目进行测试,结果见表2。小班、中班和大班的对照组和实验组幼儿在干预前的观察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 0. 05) 。体育游戏干预之后,3 个实验组班级的幼儿观察力与干预前相比均提高( t值分别为2. 844,3. 367,3. 013,P值均< 0. 05) 。干预后,实验组与各自的对照组相比,其观察力也均增强( t值分别为3. 727,3. 356,3. 237,P值均< 0. 05) 。
注: 与干预前比较,* P < 0. 05,**P < 0. 01; 与对照组比较,△P <0. 05。
2. 2 体育游戏活动对幼儿记忆力的影响干预前后各组幼儿记忆力的测试结果见表3。干预前,小班、中班和大班实验组幼儿记忆力与其相应的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 0. 05)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班级之间的幼儿记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小班和中班的幼儿记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359) ; 但大班幼儿记忆力高于小班幼儿( P =0. 015) 。干预后,实验组幼儿的记忆力与干预前相比,只有小班提高( t = 3. 451,P = 0. 007) ;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幼儿记忆能力均有所增强,但只有小班实验组的幼儿记忆能力高于其对照组( t = 2. 499,P =0. 022) 。
注: 与干预前比较,△P < 0. 01; 与对照组比较,#P < 0. 05。
3 讨论
红色记忆活动总结报告书 篇5
为重温党的光辉历程、歌颂党的丰功伟绩,讴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此次活动从不同的角度展示建党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河南在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构建和谐社会的成果,河南教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反映学校广大教职员工文明向上的精神风貌,畅想蓬勃发展的美好明天。
活动过程如下
1、经各系商讨,每系一周时间,对所有板报进行整体设计。抽签决定其先后顺序。
2、每周结束后,由团委宣传部相关干部对作品进行拍摄,并传至电脑留底。
3、四周结束后,将作品统一整理后,四个系部长及院宣传部坐在一起进行民主评选。选出一、二、三等奖。 活动开始根据抽签顺序,第一周由水利系承办,接着是信息系,土木系第三周承办,第四周水利系。在四个系宣传部得配合下,我们的活动顺利开展。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进到监督和督促的责任,及时提醒及协调各系按时按量完成任务,第一周由于财经系会计资格证考试,经过商量决定,他们尽力完成任务,如果时间确实不够,则必须
保证正面板报的完成,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及时为各系的板报进行拍照,并保存至团委电脑,以做评奖依据。
经经过四周时间大家的共同努力,此次活动顺利结束。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及时通知,督促当次系部按时完成分配的`任务,以便活动的顺利。同时在照片的处理过程中,认真比对上周次得作品,对有抄袭现象的作品做出标记,取消其参加评奖的资格。
通过这次活动,增加了院系之间的联系,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在这次活动中,有许多的突发状况的发生,我们对这些情况的处理有熟练了几分,也有种种困难和挑战,但是我们不退缩,在四个系的紧密配合下,保证了活动的完满结束。最后,祝我们院团委的活动越办越好
院宣传部
20xx年6月9日
科学记忆,解决单词记忆障碍 篇6
关键词:英语单词 记忆障碍 方法
不少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存在着记忆单词方法不科学,导致词汇量欠缺、对单词的理解与掌握不够,成为学习英语的头号障碍,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畏难情绪,最终导致学生对英语失去兴趣,成绩停滞不前。因此,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单词方法,解决单词障碍是英语学科补弱的首要任务。
一说到背单词,不少学生就会抱怨:“我也天天在背单词,可是很快就忘掉了,实在没有办法。”还有学生说:“单词我都认识,可是我就是区别不开,做完形的时候不知道该选什么。”通过观察与了解,笔者发现这些学生在背单词方面方法有严重缺陷,他们采取的方法大多是在早读时集中记忆课后词汇表,方法机械,不会拼读、不知词性,不复习巩固以记忆单词,不读课文。
要想掌握科学的单词记忆方法,得先了解有关记忆和遗忘的心理学知识。
心理学家在研究人类的学习与记忆时,把学习与记忆看成是信息加工过程,并根据信息在头脑中停留时间的长短,把记忆分为三个系统,即瞬时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瞬时记忆系统的容量很大,所有的新刺激都可以短暂地贮存于此,但会很快消退(大约在一秒左右)。那些被提取到的信息会进入短时记忆贮存,短时记忆贮存的信息会以听觉、言语或语言认知的形式进行重新组织。短时记忆贮存的容量极其有限,材料在其中的贮存时间比感觉记忆时间长,在没有复述条件下可以保持1530秒。借助复述,短时记忆贮存的信息可以转移到长时记忆中。长时记忆贮存的容量非常大,贮存时间也相当长,是一个真正的信息库,其中的信息有听觉的、口语的、言语的,以及视觉的等编码形式。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知识信息可以在长时记忆中得到永久储存,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头脑中的某些知识信息会出现难以提取的情况,也就是说会发生遗忘现象。著名的记忆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用节省法计算保持和遗忘的数量。由其实验结果绘制成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这条曲线反映了遗忘的规律:学习后的不同时间里记忆的保持量是不同的。刚学完时保持量最大,在学后的短时间内保持量急剧下降,然后保持量渐趋稳定地下降,最后接近水平,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几乎不再遗忘了。
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知识,如果不通过进一步的学习进行充分巩固,并随后进行充分复习,是会很快被遗忘的,这会直接影响到对学习效果的保持。如果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有关记忆的规律,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来防止遗忘,学习效率也会随之得到提高。那么如何提高学习和保持记忆的效率,下面介绍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理解是记忆的前提,变“无机记忆”为“有机记忆”
一、音标记忆法:
改“按字母为记忆单元”为“按字母组合为记忆单元”。例如,不少学生对单词environment时是按environment来记忆的,记忆单元多达11个,而按environment来记忆,记忆单元只有4个。对教师而言,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单词发音,适当传授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一旦学生掌握了音标记忆法,就会大大减少记忆负担,提高记忆速度。
二、构词法记忆法:
英语的构词法主要有转化法、派生法、合成法。尤其是派生法,有强大的造词功能,掌握常见的前、后缀的用法,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记忆同词根的各种派生词,加强学生对词性的认识。比如:掌握了构词法的知识,以able为词根,就可以记住disable,disabled,unable,enable等词汇。可以说,掌握构词法对于扩大词汇量有“磨刀不误砍柴工”之妙。
根据人脑的遗忘规律,变“集中记忆”为“分散记忆”
三、分散记忆法:
有不少的学生,为了记忆一个单词,可以连续读写它好几分钟,但是不久还是忘掉了这个单词,很快就失去了学习兴趣。建议以前用这种方法的同学减少记忆单词的一次性投入时间,分为多次复习巩固,复习间隔先快后慢。比如早读的时候读写几遍,虽然没有完全记住它,但是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每天巩固三遍,每次也只是读写几遍,很快就会牢固地记住这个单词。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节省时间,不费很大力气,而且记忆牢固,不易遗忘。但是很多学生会觉得每天抽时间复习三遍太麻烦,很难长期坚持下去。因此,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关键。
四、处处留心法:
在学习的各个环节中,如:学课文、做作业、课外阅读等,处处留心自己觉得较为生疏的单词,留意这些单词的拼写、词性、词义、搭配等等。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增加了单词的复现率,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单词记忆,提高了词汇量。而且,用这种方法掌握的单词要比单纯背词汇表掌握的单词理解更为深刻。因为这些单词是在丰富的语言环境里面掌握的,这些单词往往是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的单词。
五、熟读课文法:
课后词汇表的单词是不重复出现的,光靠记忆词汇表很难记住单词。而熟读课文就增加了单词的复现率,而且单个的单词记忆后很快会被遗忘掉,而在句子、文字中记忆的单词由于语境意义丰富,使学生对单词的词性、词义、搭配、用法等等认识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而且记住的单词还会使用,课文读熟了,单词也都记住了,一举多得。
运用是最好的记忆方法
六、多感官参与法:
听、说、读、写全面刺激大脑,让单词给大脑留下深刻的印象。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记忆对象对大脑的刺激越深刻越全面,单词记忆效果就会越好。因此,在记忆单词的时候,尽量调动各种感官参与:眼睛看、嘴巴读、耳朵听、心里想、手上写,这样记忆单词速度快,效率高。
七、实践运用法:
教师只要一布置记忆单词的任务,很多学生就会拿出词汇表,哇哩哇啦地读个不停,但是,这些单词很快就会被忘掉。其实,我们不妨教育学生,多运用手头资料上的一些单词造句、单词拼写、选词填空、补全句子等练习,在运用中强化单词的记忆。
记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知识,甚至是不同记忆者,都有其最佳的记忆方法。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学习者也要对自身的学习情况加以总结和归纳,从中找到最科学的记忆方法。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运用记忆辅助我们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梁宁建.当代认知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12.
记忆机制与口译记忆策略 篇7
口译是项复杂的认知活动和交际活动,译员需同时听取源语信息,并将其用目的语译出。在听取与产出之间,译员需要把信息暂存在大脑中,因而记忆像是连接这两个过程的桥梁,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本文将探讨记忆机制,从而得出口译记忆的策略。
二、记忆机制
心理学将记忆定义为大脑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回忆。也就是说,记忆是对信息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关于记忆机制的理论层出不穷,以Atkinson—Shiffrin(1968)提出的多重记忆系统模型最为著名。该模型将记忆视为一个系统,按照信息储存的时间长短又可以分为几个子系统:感觉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这三者的区别不仅在于持续时间的长短,还在于存储信息量的大小,与信息提取的方式。
感觉记忆也称瞬时记忆,Atkinson和Shiffrin认为, 它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即由耳朵,鼻子,皮肤或者舌头等感官接收的信息. 从环境接收刺激之后,信息往往仅能储存 ±0.25-2秒,若不被注意或编码, 它们就会自动消退. 而有些信息得到加工,进入下一阶段, 传递到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主要作用于海马区,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 在感觉记忆中经过编码的信息, 进入短时记忆后经过进一步的加工, 再从这里进入长时记忆. 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20~30秒, 但如果加以复述, 便可以继续保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有人告诉我们电话号码,但是身边没有纸笔,我们常常会通过在大脑里反复默记来记住号码。所以,短时记忆“不仅储存由感觉记忆筛选下来的信息,也是大脑复述,编码,提取信息和做决定的工作空间。”(Robert Sternberg, 2006)Miller(1956) 发现,短时记忆能储存5到9(7±2) 个单位的信息,持续时间为15-30秒。也就是说, 7±2个单位完全不相关的信息,比如说7±2个数字,或者地名,能通过短时记忆在大脑里储存15-30秒。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的桥梁,一方面吸收从感觉记忆筛选的信息,另一方面从长时记忆提取相关的信息,进行加工。
长时记忆在大脑皮质加工和存储信息。由于大脑皮质加工和储存空间比海马区大,长时记忆能储存更多信息,持续时间也更久,从1分钟到一生不等。
依据Atkinson和Shiffrin的理论,这三种记忆相互作用,密不可分。首先,外来信息激活接收器,如耳朵或眼睛, 这些外来的刺激得以记录在感官记忆中。有些信息随之被遗忘,有些受到注意之后转移到短时记忆。对于储存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有些通过不断的复述,转移到长时记忆,剩下的信息就逐渐被遗忘。长时记忆就像是巨大的数据库,储存大量信息。所以另一方面,每当感官记忆工作时,即感官接收到刺激时,都能通过从长时记忆提取信息,来辨别输入的信息。
三、口译记忆策略
口译是种复杂的信息加工活动,在此过程中,口译员必须同时调动三个记忆系统。一般来说,感官记忆负责听取, 接收源语的信息,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负责存储信息。通过不断的复述,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可以转移到长时记忆。长时记忆同时也有一个重要作用:关于译入语的知识,口译主题的背景知识等都储存在长时记忆,等待识别和提取。当感官接收器收到刺激,便会将该信息和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配对,如对应,则将其提取出来。同时,长时记忆也会对接收到的源语信息进行逻辑分析,最终以目的语输出信息。由此可以看出,要提升口译质量,就要增加储存在这三个系统中信息的容量。具体来说,口译记忆有分块和加工两大策略。
1. 分块
如上所述,短时记忆能储存7±2个单位的信息,持续时间从15-30秒不等。Brain Moore (1977) 发现,普通人平均每秒发出10-15个音节,而信息一般能在短时记忆中储存20秒,这一过程中,200-600个音节传达到译员的耳朵中。 但是短时记忆只能储存7±2个单位的信息,这么大的信息量对译员的短时记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分块是个很有效的策略。分块是指将几个音节或单词归到一个记忆单元。比如,如果把每个数字当成一个单元,那么记忆数字013221728将比较困难,因为这超出了短时记忆最多能处理的信息单位。而如果把它重组为五个单元:01,32, 21,72, 8,那么就简单得多。Anderson (1955) 也提倡将信息分块,认为信息应该以词组为单位来加工,而不是单个单词。对于口译员来说,有效的分块方法就是先分析信息的层次结构,再按照信息主题,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过渡关系,转折关系,总分关系)来分块。如: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hich means a better quality of life for everyone, now and for generation to come, includes: a better environment at home and internationally, and sustainable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economic prosperity through sustainable farming, fishing, food, water and other industries that meet consumers’ requirements; thriving economies and communities in rural areas and a countryside for all to enjoy.
不难看出,该段的结构为总分,先大致解释可持续发展, 随后是进一步详细说明,主要从环境,经济等方面着笔。因此,该段信息可以分为4大块:可持续发展的大致定义;更好的环境;以可持续的方式达到的发展;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样,分块的方式使得记忆这段话简单得多,从而提升口译质量。
2. 信息加工
除了分块,将信息进行加工也是一种有效的口译记忆策略。根据Craik和Lockhart(1972) 提出的认知加工层次理论,对外来信息的加工层次越深,记忆效果越好。而加工深度是取决于加工信息的时间长短,认知负荷,以及感官输入。 浅层次的加工只能在记忆中留下较浅的印象,浅层次加工的信息容易遗忘。随着加工层次的加深,信息保留在记忆里的时间也就越长。另外,加工层次的深浅与逻辑分析,联想和加工时间呈正相关。信息的加工又可分为初加工与语义加工与重组。
初加工指对信息进行大致加工。最常见的初加工是由下至上(bottom-up model) 和由上至下(top-down model) 模式. 由下至上模式指的是词汇层面出发,对信息进行加工。 而由上至下模式是指译员从更高的层级结构出发,如语篇或句法,即,根据对主题所了解的背景知识,情景知识和上下文,对演讲者接下来要讲的内容的预测。如:
Later this year, a seven billionth baby will be born into our world of 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We have enough food for everyone, yet nearly a billion go hungry. We have the means to eradicate many diseases, yet they continue to spread. We have the gift of a rich natural environment, yet it remains subjected to daily assault and exploitation.All people of conscience dream of peace, yet too much of the world is in conflict and steeped in armaments.
该片段是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2011年世界人口日的致辞,结合背景知识和上下文,可以知道,这段的主题就是世界矛盾四起,冲突不断。因此,译员首先就能够预测这段主旨是挑战,当说到有足够的食物,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渴望和平的梦想时,紧接着的就应是转折,对现实的描述。
不管是由上至下,还是由下至上,译员都对信息进行了逻辑思考,预测,分析,这都使得信息在记忆储存的时间更长,从而使得三个记忆系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语义加工与重组则是更深层次的加工,它是指提取,浓缩主要思想,分析各个信息段之间更深层次的逻辑关系,并将信息图像化,而是不仅仅停留在理解层次。深层次加工有利于信息的快速提取,从而帮助记忆。如:
我同意您的看法,贵方削价后的报盘有吸引力,但恕我直言,据我所知这无论如何算不上是最有竞争力的价格。我最近做了一番调查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东南亚厂商也加入了这个市场,我想您一定也同意我的看法。预测明年的价格会大幅下跌。
通过深度分析这段的逻辑关系,可以知道,这段信息能够分为三个部分:同意,转折,和说话人的预测。当信息经过语义加工,简化成这几部分时,也能是译员在面对接下来源源不断的信息时,记住,提取信息。
四、结语
通过分析记忆机制,可以得出,记忆有三个子系统: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这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协作。 这三者的容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口译质量的高下。综合认知加工层次理论,本文得出,分块,初加工和语义加工,重组均能帮助译员记忆信息,从而有效提高口译质量。
摘要:口译是项复杂的认知活动。要使口译顺利进行,记忆信息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口译过程中,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同时发挥作用。要使记忆过程更简单,信息保留的时间更长,就要增加这三个记忆系统的相对容量,加强三者之间的协调。本文将依据Atkinson—Shiffrin(1968)提出的多重记忆系统模型与Craik和Lockhart(1972)提出的认知加工层次理论,试图探讨口译记忆策略。
记忆活动 篇8
笔者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归纳、总结出学生常用的记忆术并归纳为下列四类:
第一类, 以获得理解抽象概念、定理公式、理论观点为目的的记忆术。可采用自然语言媒介记忆法 (歌诀记忆法、顺口溜记忆法、谐音记忆法) 、列表记忆法、表解记忆法、网络系统记忆法、卡片记忆法等。
一、自然语言媒介记忆法
1. 顺口溜记忆法
初中化学有不少知识容量大、记忆难, 很适合编顺口溜的方法来记忆, 如记忆化合价是同学们比较伤脑筋的问题, 可编这样的顺口溜:
一价氯氢钾钠银;二价氧钡镁钙锌;三铝四硅五氮磷;二四六硫二四碳;铁有二三铜一二;负一硝酸、氢氧根;负二碳酸、硫酸根;负三记住磷酸根, 正一价的是铵根。 (注□内的为负价)
2. 谐音记忆法
如记忆地壳中含量排在前三位的元素, 为了让学生记住氧、硅、铝时可编谐音为“养、闺、女”。又如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并用排水法收集, 其实验步骤可以概括为“查”气密性、“装”药品、固“定”试管于铁架台上、“点”燃酒精灯、“收”集气体、“离” (将导管撤离水槽) 、“熄”灭酒精灯七个带引号的字, 并可用谐音记忆为“茶”“庄”“定”“点”“收”“利”“息”。
3. 口诀记忆法
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 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
二、列表记忆法
不同事物之间总有区别, 有比较才有鉴别, 抓住事物的本质区别, 记忆起来就比较容易、牢固。学习化学知识也是如此, 比如学习生铁与钢时, 要去比较, 抓本质区别, 列表记忆法就是很好的比较记忆法。
三、网络系统记忆法
化学章节知识点多且零散, 如能把所学的知识点连成线、组成面、编成网的话, 那么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清晰可见, 记忆效果就更牢固了。
四、卡片记忆法
将化学式、元素符号、化学方程式等记在卡片上, 随时随地记忆, 这样效果就好了。
第二类以获得强烈的情绪体验为目的的记忆术, 可以采用情景联想记忆法、对比记忆法等。
1. 情景联想记忆法
记忆盐的溶解性规律时, 全溶于水的盐是钾、钠、铵盐、硝酸盐。为了记住, 可设情景联想记忆法为:钾、钠、铵盐水中溶, 硝酸盐入水无影踪。这样一联想便熟记在心了。
2. 对比记忆法
在记忆相类似的事物时, 可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 找出异同, 这样记忆力就牢固, 不易忘掉。如记忆溶液酸碱度时, p H<7溶液呈酸性, p H<7溶液呈碱性。
第三类, 以获得具体事物的形象为目的的记忆术, 可以采用直观形象记忆法、图解记忆法和寻找特征记忆法等。
1.直观形象记忆法
直观形象记忆法就是对抽象的内容, 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的记忆方法。
对于泸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有很多抽象的内容, 是通过图、表等形象描绘的, 如教材第65页:说明原子很小, 将氢原子与直径为1厘米的小球比较, 直观形象地相当于拿苹果同地球比较一样。这样, 学生对原子的体积就会有一个深刻的记忆。
2.图解记忆法
初中化学必须要求学生掌握物质的分类知识。为了帮助学生记忆, 可设树形图如下:
3. 特征记忆法
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 通过细致观察和全面比较后, 找出所要记忆的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第四类, 以获得巩固行为和动作为目的记忆术, 可以采用交谈记忆法、朗读记忆法、实践记忆法和多样化重复练习记忆法等。
视觉记忆与听觉记忆的比较探究 篇9
记忆作为人类语言的输入环节, 一直以来都备受心理语言学家的关注, 它是帮助我们储存对于世界的感知的重要环节。在记忆的整个过程中,感觉记忆(Sensory memory)又称感觉存储器(Sensory store),是整个记忆流程的第一个步骤。感觉记忆以感觉道(Sensory modality)为基础,储存日常中接触的颜色、声音、图像、文字,等等,并且它只把信息以最原始的、未经过分析的形式储存在记忆里。信息储存在感觉记忆中的时间极短,一般而言,它能够将信息完整地保存大约200毫秒,也就是五分之一秒。
作为记忆的第一个步骤, 感觉记忆接受的信息庞大而繁杂。 它所储存 的信息和 当前的目 标不一定 有密切的 关系,并且很快就会丧失。接受和辨认新的信息、选择有关的信息输入到下一个记忆处理的过程中需要一定时间。因此感觉记忆所起的作用就是保存有用的、需要进一步处理的信息,直到短期记忆对它们进行处理。这个选择信息的过程叫做选 择性感知 (Selective perception),也就是通 常意义上的注意。
一般而言,感觉记忆被分为两种:图像或视觉记忆,声音和听觉记忆。根据Sperling(1960),Guttman和Julesz(1963)的研究表明,听觉记忆略优于视觉记忆(桂诗春)。由于这是两个分别独立的实验,实验的可叠加性有待研究,并且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实验结果是否有区别也有待考证,因此,本文对这两个实验进行整合,并进行再试验,以确认实验的结果是否与前人的结果相同。
本实验将Sperling的4×3英语字母排列实验和Guttman的噪音片段实验加以整合, 视觉实验部分仍旧采用4×3英语字母表,字母随机排列,听觉实验部分选取的是50毫秒到1秒的噪音片段。为确保试验的科学性,排除其他变量的干扰,研究者对受试者样本按年龄进行一定划分。本次试验共选取万年花城社区中40位居民作为本次实验的样本, 其中低于18岁的青少年10人,18到36周岁的青壮年10人,37到55周岁的中年人1人,5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10人。本实验力图排除其他干扰因素,尽可能地保证样本个体年龄的分散化,以求通过这些改动能得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本文的整体结构如下, 第二节实验方法主要详细讲说实验中各个步骤的方法及选择原因; 第三节实验结果主要展示实验的最终结果; 第四节相关讨论主要探讨新实验中存在的不足; 最后第五节研究结果则主要阐述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的一些实质性结论。
2.实 验方法
2.1被 试
首先在样本的选取上, 由于不同年龄段人类的记忆状况和反应速度有所不同, 因此采用年龄段分层抽样的形式选取样本。本实验选取了万年花城社区40位居民为样本组,其中低于18岁的青少年10人,18到36周岁的青壮年10人,37到55周岁的中年人10人,5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10人。这样就弱化了记忆状况和反应速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2视 觉 记 忆 实 验
首先 ,依据Sperling的4×3英语字母 排列实验 ,进行对于视 觉记忆的 检测 ,采用1秒闪现的 形式 ,通过幻灯 片播放一个4×3的英语字母排列,然后立即让受试者复述看到的内容中的某一列字母,记录受试者复述的正确率。之后换一组4×3的英语字母排列 , 仍旧采用1秒闪现的形式播放这个新的英语字母排列,但在闪过之后停顿1秒再让受试者复述看到的内容,记录受试者复述的正确率。最后换一组4×3的英语字母排列 ,仍旧采用1秒闪现的 形式来播 放它 ,但在闪过 之后停顿2秒再让受试者复述看到的内容,记录受试者复述的正确率。
在实验中,只将字母排列播放很短的一段时间,是为了尽可能有效地捕捉仍在感觉记忆中的信息, 避免信息通过选择性感知过渡到短期记忆。而采用间隔0秒、1秒和2秒的三次试验,是为了了解由视觉输入的信息能在感觉记忆中保存多久,同时研究后向掩蔽(Backward mask)的效果。
2.3听 觉 记 忆 实 验
采用Guttman和Julesz的噪音实验来检验听觉记忆,实验方法是随机抽取一些长度为50毫秒到1秒不等的噪音片段,重复连续地播放给受试者听,要求他们发现节奏的间歇程度。播放结束之后,给受试者重听几组噪音片段,重复记录其正确率。为确保实验结果的有效性,在进行此实验时,尽可能降低周围其他声音的干扰。
和对视觉记忆的实验相同, 试验中将噪音片段只播放很短的一段时间,是为了尽可能使信息仍停留在感觉记忆中,避免信息通过选择性感知过渡到短期记忆中。采用逐次递加的形式也是为了了解由听觉输入的信息能在感觉记忆中保存多久,了解研究后向掩蔽效果对听觉记忆影响的大小。
3.实 验结果
3.1视 觉 实 验 结 果
在4×3英语字母排列实验中,字母消失后立即让受试者复述某一行字母的正确率为74.4%, 和原实验的75%基本吻合。其中青少年组的正确率为75.8%,青壮年组的正确率为76.3%;中年组的正确率为74.4%;老年组的正确率为71%。考虑到实验不精确、实验设备的限制和人为因素影响等情况,可以大致认定各年龄段在字母消失后立即复述某一行的正确率基本一致(表1)。
字母消失后经过1秒再让受试者复述某一行字母的正确率下降为34.1%,和原实验的36%虽然依然基本吻合,但与原实验的误差明显大于字母消失后立即复述的情况。其中青少年组的正确率为36.4%,青壮年组的正确率为37%;中年组的正确率为34%;老年组的正确率为29%。其中老年组的正确率明显低于预期值(36%),应该与老年人记忆力下降和反应变慢有一定联系(表2)。
字母消失后经过2秒再让受试者复述某一行字母的正确率下降为33.6%,和间隔1秒复述的正确率(34.1%)基本无变化。其中青少年组的正确率为36%, 青壮年组 的正确率 为36.5%;中年组的正确率为34%;老年组的正确率为27.8%。可以大致得出字母消失后经过2秒让受试者复述和经过1秒让受试者复述的情况基本无差别(表3)。
3.2听 觉 记 忆 实 验 结 果
在实验中,青少年组能准确听出的连续声音片段总长度为255毫秒; 青壮年组能准确听出的连续声音片段总长度为247毫秒 ;中年组能准确听出的连续声音片段总长度为250毫秒;老年组能准确听出的连续声音片段总长度为190毫秒;总体能准确听出的连续声音片段总长度为235.5毫秒, 和原实验的250毫秒差距不大,可以算作基本吻合。其中老年组由于受反应能力和听力的限制,其结果数据的误差较大,可信度较低。
3.3视 觉 记 忆 实 验 和 听 觉 记 忆 实 验 结 果 比 较
在正确率上,视觉记忆实验明显低于听觉记忆实验。受试者在看后立即复述字母的正确率为74.4%, 经过1秒以后复述的正确率仅为34.1%。与之相比,听觉记忆在听过250毫秒的片段时(即经过五分之一秒)的正确率仍为100%。
4.相关讨论
实验中主要暴露出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实验受环境和设备条件的制约较大。特别是所用的幻灯片和音频的播放与闪过速度较慢,不能很好地满足要求,使得实验在时间上无法实现高度的精确。由于实验所用时间的拉长, 因此难免会让原本设计对感觉记忆的实验可能差杂有部分的短期记忆。
第二,每一位受试者无法按照实验要求完全配合。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受试者不能按要求在规定的时刻进行复述, 这一点在中年组和中老年组尤为明显,使得实验中的时间被拉长,影响了实验结果的精确度。其次参与者的误答,但这点仅仅是增加了实验重做的次数,影响了实验的进度,对结果并无太大影响。
5.研究结果
本次实验验证了听觉记忆略优于视觉记忆的原始结论。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 我认为主要是后向掩蔽对于两种记忆的作用水平不同导致的信息衰减不同。视觉记忆输入的信息较 大 ,包括物体 的形状、颜 色、动作 ,等等 ,这其中的 冗余信息较多,并且在实验的字母排列播放结束后,眼睛仍在工作,输入大量冗余信息。由于本实验在相对封闭的安静环境中进行, 因此相对于视觉记忆而言听觉记忆的后向掩蔽作用相对较小,冗余信息较少,也就相对精确。如果将实验环境更换到相对嘈杂的场所, 可能听觉记忆实验结果的准确度会相对下降。
基于以上分析,本实验验证了原理论的正确性,即听觉记忆略优于视觉记忆。
摘要:感觉记忆作为全部记忆流程的第一个步骤,对记忆的完整实现至关重要。感觉记忆被分为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两种,一般而言,听觉记忆略优于视觉记忆。本实验选取万年花城社区40位居民作为被试,力求通过将Sperling的4×3英语字母排列实验及Guttman和Julesz的噪音实验的联合运用,验证这一结论的有效性,最终验证了听觉记忆确实略优于视觉记忆。
记忆活动 篇10
此书绝非为建筑专业人士所写的技术书籍, 也与艺术无关, 而是要向远去的记忆觅得建筑主导着我们情绪的波澜。
所有的一切具有一种颤动心弦的性情, 踏进建筑的记忆正跟这些细枝末节是息息相通的。“它们之于一幢建筑正如鞋之于一个人, 会意外而又强烈地透露出与众不同的性格” (阿兰·德波顿语) , 在它们身上有太多历史真相的蛛丝马迹, 激发你放足寻觅。
记忆是个很模糊的词, 犹如遗忘打造出来的影像, 是一个充满奇异可能性的蛮荒, 其永沉的悲怆大概只能用“寂静无声”以蔽之。遥远的记忆正因其遥远, 是以无能见其细节。一个遗失细节的记忆, 注定很粗糙, 甚至很野蛮。作者自足下的丈量向外拓延, 使建筑细节的披露透过记忆的模糊和人心的迷惘, 使其背后乃至属于这个城市独有的刻骨细节渐趋清晰。
书中记录了许多在建筑形态上毫不惊鸿的老建筑, 诸如圆庐、于庄、雅舍、白屋文学院、复旦大学旧址等等, 断垣残壁, 单调平淡。但是, “在这单调平淡的生存中, 总可找出些生动的生活片段, 即使是最平凡、最滞闷的也得以在伟大的戏剧中占有一席之地。”爱尔兰作家乔伊斯说的当然不是建筑, 而是生命中夹带或出现启悟的片断经验, 它在记忆中必然来自一个细节, “这个细节一经发现, 遂如爝火乍燃, 使原来阴暗的一切有了清晰、明白且鲜亮的意义。”就这个意义说建筑亦然。
城市正在变成一种焦虑的主题, 在其中表达着生存的梦想和消亡的思考。在这样的思路里我们看到了时间的经过和展示的路径。对生活的理解要求我们去感受并不断螺旋式地返回到感性体验的真实之中, 这需要永恒的开启, 无限的检验, 每一个境遇在一个特定的时空里都是独一无二的。假如你不想在建筑中用诗意的方式栖居, 那么肯定不会善待它们, 你也就很难真正理性对待人性。
每次乘车经过“雅舍”, 看见它寂寞地佝偻在街边的高岗上, 那种孤独不知是陶渊明式淡远超脱的空灵, 还是历史的沉静与现实的喧嚣的格格不入。时间或许可以抹去记忆, 但抹不去历史的真相。在我看来, 揭示细节一直是窥探人性的最好方式, 将细节作为放大的一个片断, 我们可借以表现建筑的独特性, 所谓“尝鼎一脔, 窥豹一斑, 亦足见其大略矣”。岂可因为细节的无足轻重便褫夺其彰显人性的真相?或许建筑本身并非刻意制造出让后人忍不住要寻思其意义的细节, 但毫不妨碍我们采取那种延宕得近乎凝滞的耐心让时间缓慢下来, 利用细节还原某种情感, 在现实的焦虑和那些还在让建筑变得更悲怆的人们面前, 创造一种吟唱的可能。
这本书仅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记忆文学和文学的记忆(外一篇) 篇11
“记忆文学“的升级版
张辛欣最近出版的“自传体小说”《我ME》为这类“记忆文学”又提供了新一代的精彩版本,是久违的小说家给我们一个新的惊喜。这里我借用电脑软件标示升级换代产品的方式,如果说过去我读的是“记忆文学”1.0或2.0,那么《我ME》就升级到“记忆文学”3.0甚至4.0了?我已经决定在今年举行的北欧汉学家协会年会上就用这部“记忆文学”的最新版本作为自己的演讲题目。我还要提醒听众注意,“文革”之后大陆中国当代文学的“记忆文学1.0”版其实也是张辛欣创造的,那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由她完成的《北京人》,当时也翻译成各种北欧语言,虽然不是她个人的“记忆”,是她记录的一百个中国人的口述“记忆”,由此,《我ME》实际是这位女作家创作道路的自然延续。
“记忆文学”是以本雅明所说的个人的“生活过的经验”(lived experience)为基础,因此和所谓报道纪实文学不同。报道纪实文学的作者多半是记者,个人没有那样“生活过”,是通过采访、查阅和笔记录音收集写作材料。“记忆文学”则是个人追述、回想和记忆过去,试图复原曾经有过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如发黄而模糊的老照片重新显影,如离乡背井的人再回老家,探望过世的亲友亡灵,也面对过去的自己,是作者的自我“招魂”。“记忆文学”有抗拒遗忘为历史作证的特殊意义。
“记忆”是个人“生活过的经验”,那么阅历经验越丰富多彩,“记忆”就越奇异不俗。张辛欣的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都不同凡响。她的父亲是北京的高级干部、军队作家,也是编写“记忆文学”《星火燎原》丛书的主要人物,还受过“林彪事件”的牵连。母亲背叛大地主家庭投身革命而成为中共新闻工作者,曾与林昭为北大同窗,亦经受过政治风暴冲击。在这本自传体小说里,作者“记忆”了自己从京城高干子女学校寄宿生、北京胡同顽童到“文革”红卫兵、北大荒知识青年、军队女兵、医院护士,最后走上文学艺术创作之路而成为一个女作家的前半生。由于作者本人几乎一直生活在风暴不断的政治中心,见证了那个时代的各种政治运动和事件,独特不羁的个性也与现实不断碰撞而产生火花,外加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因此她的“记忆”本身就成为一种传奇,一部史诗,既是个人的故事,又是几代人的故事,映射出的是国家的历史。
但“记忆”本身其实不等于历史,而是记忆者当下的实际心理活动,反映当下的思想情感和知识结构,和所记忆的个人生活和历史事件还有相当巨大的距离。作者是在这个距离之上构建着记忆的“经验范式”(experiential modalities,亦出自本雅明的说法)。我所说的“记忆文学”的不同代版本,其实就是这种“经验范式”的不同,它的升级就是“经验范式”的升级。较早的“记忆文学”文本,“经验范式”都比较单一。时间上就如现代交通的单行道,只是一个方向,是作者从“现在”回到“过去”;空间上也不外是个人生活过经验过的外在环境。这其实也是普通人的心理记忆范式,而作者写成文字,虽然也有写得好看好读的,却不过是比普通人更有文采而已,但记忆范式没有什么区别。
全景式的记忆
《我ME》打破了以往比较陈旧单一的“经验范式”,是“记忆文学”第一部多维同构的语言艺术作品,也是一部标志性的重要作品。它有复调的结构,多向的叙述,变化的语感,正如作者自己写道,是“多重故事!多重历史!”它的“经验范式”不是单行道,也不只是双行道,因为还对应着作者的美国丈夫斯蒂夫的异族文化记忆,从而成为一座多向多层的立体交叉桥。时间上作者不仅从“现在”走向“过去”,又从记忆中“过去”进入了更“过去”的历史、传说、神话和史诗,也可以从“过去”走向“现在”,甚至走向“未来”;空间上,可以从中国观望西方,也可以从西方回望中国,有横向的中西文化比较和记忆对照:不同的音乐,不同的阅读书目,不同的成长和反叛,不同的离家出逃……这是一种全景式的记忆。例如,上世纪七十年代在西双版纳大林莽中奔走的北京医疗队小护士“我”,在一个国民党老兵伤残的胳膊上就能“看到”二战的故事,也能“看到”未来的电影《巴顿将军》,还能“看到”自己当时不会意识到的丈夫,“看到”自己未来的阅读,“看到”“康拉德黑暗之心的深处”,“看到”吉卜林的丛林故事。
自传是作者以自我为描写对象的文字,有如画家的自画像,区别是比画家和画像的时间距离更远,是一个当下的“我”记忆着过去的“我”。以往的“经验范式”中,这两个“我”多半是尽量重合的,记忆者和被记忆者之间的距离被努力消解。借用《我ME》中的隐喻来说明这类记忆范式,那就有如中国人做麻婆豆腐,“靠记忆够了”。中文的“我”本来也不分主格和宾格,形式上一体。这样的记忆,在审美上很容易成为作者的自恋自怨自艾,甚至进入自爱不自持的纳西西斯情结:为了拥抱文字水影中的自我,作者也会跳进去自溺。
《我ME》则保持了记忆之“我”和被记忆之“我”之间的距离。英文“我”的宾格“ME”在这里不单是如今中文书也流行的书名加英文翻译,而且是凸显宾格之“我”和主格之“我”的对立(否则也可以翻译成主格的“I”)。又因为“ME”是小说中另一文化记忆的语言符号,也是新生代的符号,具有对比的象征意义,在书名中也不可或缺,所以我认为书名不能单用中文说成《我》,必须说成《我ME》。作者把自我推到宾格的位置去看,而且从中国文化之外去看,置身自我的“庐山”之外去看,倒是更能识别“庐山真面目”。
《我ME》中的这种距离使作者对记忆中的“我”不是自恋自爱,而是保持着一种自省和审视的姿态,例如对于自己当年做小红卫兵抄大右派章乃器家的造反经历,就有一种清算的态度。对于历史,作者在这部作品里就提出过自己的疑问:“靠记忆够了吗?”因此,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不仅是“记忆”,也不断提出各种追问,要追问这些记忆着的人生经验都是为什么?凭什么?
具有文学高品味的记忆
这种距离同时也是必要的审美距离,作者可以有更大空间来调整语言结构,进行艺术创作,也就是把以往的普通记忆范式提升为更高层次的审美记忆范式,也就是“文学记忆”。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作者“记忆”了什么,还在于作者如何写出“记忆”,使“记忆”具有文学的高品位。有些人的自传只是自传,和文学无关(在欧洲的书店里都不陈列在“文学类”书架而是“传记类”书架,例如郑念的《上海生与死》或张戎的《鸿》)。但是《我ME》作者作为成熟的文学家,自然不满足于这种非文学的自传范式,《我ME》因此不仅是自传,又明确是小说,讲究叙事方法和艺术,在“非虚构”的真实中又讲究虚构的力量。张辛欣自己接受某记者采访中说过,“自传小说怎么写,有各种方式的,甚至完全不必是‘真实’的,全部虚构的。但是我这本书写的基本点都是真的。小说的虚构力,在我看来十分重要,能给出‘真实”更为灵动的呈现。这是‘艺术方法’对自传真实性包括你所说的‘真情性’的重给力”。
《我ME》因此把中文的“记忆文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不论在文学和艺术方面,还是在审美和哲学方面,都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张辛欣是我北京中央戏剧学院的老同学,又和我一样远走他乡,在世界文化中流浪,我们有不少共同共通共鸣的“记忆”,能看到老同学如此升级,为我们开辟一块文学新天地,不能不感到欣喜。
(张辛欣:《我ME》之一、之二,北京十月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希特勒的士兵给人什么启示?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先后俘虏过大约一百万德军官兵,关押在英美的战俘营中。盟军希望从战俘中获得有关纳粹德国火箭系统和其他军事机密,因此将一些重要战俘关押在为此专门建造的战俘营里,其墙壁内安装窃听器,可以窃听到战俘的私下谈话。窃听到的战俘谈话都做了文字记录,这些文件封存在英美国家档案内,战后五十年才解密。
2000年,德国历史学家尼策尔(S?觟nke Neitzel)在英国查阅档案时偶尔看到一份这样的窃听记录,立即认识到这些文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开始做系统研究,而且很快大有收获,他在英国档案中找到大约五万页这类文件,后来在美国找到大约十万页。
尼策尔深知独自一人不能胜任如此大量文件的分析工作,去找社会心理学家维尔则(Harald Welzer)帮忙,维尔则也是国际知名的研究第三帝国社会心理的专家?他们决定合作,聘用了一个研究团队来将文件做电脑数码化处理,输入到一个可做内容分析的数据程序内,用不同标题归类,从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今年他们用德文出版了分析研究的成果,即《士兵》(Soldaten),副标题是“来自杀人者、挣扎者和死者的文字记录”。
尽管有关二次世界大战的书籍已经汗牛充栋,其历史早已经被研究得烂透,此书却提供了之前鲜为人知的信息,因此立即引起国际学界的重视。对于纳粹德国士兵的心理研究,现有资料非常稀缺;有些士兵从前线寄给家属的信件,因士兵一怕审查,二为宽慰家属,多不敢写真话,难以当做令人信服的历史证据。
但是在战俘营内,处于相同境地同甘共苦的战俘,很可能互相推心置腹。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的牢内谈话被窃听,所以能不带顾忌畅所欲言,甚至说出自己的隐私和政治见解。他们并不能预知战争的结果,对未来毫无把握,没有先入之见。所以,和二战之后才写出的回忆录、传记、日记以及采访不同,这些文字记录为当时当事人的实在心理表现,没有历史修造的痕迹,没有经过记忆过滤和时间洗刷,原始而真实,成为非常宝贵和可靠的原始资料。此书因此被视为真实反映纳粹德国军队士兵心态的第一部著作。
德军战俘们的谈话内容广泛,这些战俘多半是在西线和北非战场被俘,但是他们的谈话也涉及东线,涉及德军的战略和策略,涉及军事技术和装备,涉及敌国敌军也涉及本国政治和元首希特勒。他们还会详细描述自己亲眼所见乃至亲手执行的杀戮,甚至当做笑谈而毫无怜悯之心。当然,还有一个不断出现的话题是女人和性事。德国士兵很多出身农民,从来没有到过国外,来到西欧和北非作战自然眼界大开,如同历险又如同旅游。他们会感叹异国风情,表现出游客般的好奇,谈论风景之优美,食品之奇妙,女人之风韵,同时又表现出士兵甚至是强盗土匪的残忍,毫不避讳谈及他们奸淫的女人。
战俘谈话的窃听记录显示,在战争环境中,德军士兵会很快克服杀人的恐惧感和犯罪感,放弃和平时期的伦理道德而追随一种“战争逻辑”。杀人不再出于绝对的必要性或执行军事命令,而是可以出于某种快感。大多数人只需要一两个星期完成这种变化,而有些人只需要几天。一个德国飞行员描述自己驾驶飞机在波兰扫射地面逃难平民的场景时说:“看着那些马惊跑真让我心疼,不过那些人我可一点都不可怜。”读这些谈话记录就好像看到今天孩子们玩电脑的战争游戏,杀戮不过是不需要动感情的游戏。战俘们大都知道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有些战俘甚至本人也参加过行刑,但他们的谈话显示他们并不把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当做什么特别的罪行,排犹也不是什么重要话题。
这本书最有意思的同时要引起惊醒的部分应该是士兵对于希特勒的看法。即使沦落为战俘,成为失败者,他们对希特勒依然显示出一种崇拜,赞叹他的人格魅力,念念不忘何处何时见到元首而留下的深刻印象。他们心目中希特勒的形象是多面的:一方面他们把希特勒看作质朴好心的男人,甚至批评他太多愁善感,同时又觉得他是神秘伟大有至高权威的元首,认为希特勒对于德国的强大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他们的心目中,是希特勒修订了一战后的凡尔赛条约,恢复了德国的主权和尊严。所以,即使德军战败了,他们还会觉得虽败犹荣。一个空军驾驶员说道,因为希特勒的贡献,“我们终于可以因为做一个德国人而感到自豪。这是不可忘记的”。可见,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是这些德军官兵甘当炮灰为纳粹德国效力的精神支柱。
形态学联想记忆的记忆性能研究 篇12
1998年,Ritter等人借助数学形态学的基本运算,提出了一类联想记忆网络——形态学联想记忆MAM(Morphological Associative Memories)[1]。经典的、基于Hebb规则的联想记忆网络的记忆是模式对的线性连接(∑,·),而MAM通过使用格代数(R,∧,∨,+)来实现模式特征的非线性连接。MAM相比于经典联想记忆网络,有很大的性能改进。特别表现在当MAM用于自联想时,在无噪声的情形下,可以存储和回忆任意多个模式对,在这一点上,基于Hebb规则的Hopfield网络[2]和双向联想记忆网络BAM(Bidirectional Associative Memory)[3],是无法比拟的。
MAM的出现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Ritter等人在提出MAM之后,进一步开展了形态学联想记忆网络抗噪声能力的研究[4,5],特别表现在对形态学联想记忆核模式的研究[6,7,8,9]。近几年,Sussner、Valle等人将研究的重心放在模糊形态学联想记忆上[10,11,12,13]。国内也有许多学者对形态学联想记忆网络进行研究,其中包括陈松灿教授将形态学联想记忆的作用域由原来的实数域扩充到复数域[14],吴锡生、王士同对网络的核模式以及抗噪声能力进行研究[15]。王敏用模糊算子(∨,·) (∧,·)代替MAM中的(∨,+) (∧,+),提出一种基于形态学和模糊运算的模糊形态学联想记忆FMAM(Fuzzy MAM)[16]。在众多MAM研究的基础上,冯等人尝试构建了一个统一的形态学联想记忆框架[17]。
但MAM用于异联想时是不完美的,即使在无噪声条件下,也不能保证完全回忆。Ritter只给出一个实现完全回忆的条件,并没有对其进行详细的研究。而对于联想记忆网络性能的分析上,记忆性能的研究不容忽视。记忆性能是指联想记忆网络对已经记忆了的模式对,通过逐一对每个模式对中的原始输入模式进行联想,能正确得到原始输出模式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用正确回忆的模式对数目与模式对总数目的比值来体现。目前,对MAM的研究多侧重在将MAM与其他理论融合的考虑上,而对MAM本身在异联想上的记忆性能,目前国内外学者少有研究。然而,异联想是更为普遍的联想记忆,应用也很广泛,对其记忆性能不加考虑,不仅是MAM理论研究上的缺憾,也势必造成应用上的盲目。本文针对形态学联想记忆网络的记忆性能问题进行研究,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并通过字符仿真实验对这些结论进行了验证。
1 形态学联想记忆网络
1.1 记忆阶段
联想记忆网络在记忆阶段,对要记忆的模式对进行学习和记忆。MAM采用数学形态学方法模拟神经计算,建立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形成记忆矩阵。
设有K个模式对(x1, y1),(x2, y2),…,(xk, yk),这里输入模式向量xξ=(x
其中:
WXY的元素
1.2 联想阶段
在联想阶段,网络接受输入模式的刺激,进行反应或联想,并得到一定的输出结果。这里研究的形态学联想记忆网络的记忆性能,指的是在输入完全的情况下,网络固有的记忆性能。
对任一输入模式xl,l=1,…,K,联想记忆输出模式
同理:
根据式 (3)、式(4)和式(5)得到:
WXYᐁxl≤(ylΔ(-xl)T)ᐁxl=yl=(ylᐁ(-xl)T)Δxl≤MXYΔxl
即有:
WXYᐁX≤Y≤MXYΔX (6)
从上式可以看出,形态学联想记忆网络在实现异联想时,可能存在对已经记忆了的模式对的输入模式进行联想,却得不到正确的输出模式的。
但Ritter同时指出,形态学联想记忆网络在满足以下定理的情形下,是可以实现完全回忆的。
定理1WXY是(X,Y)关于ᐁ完全的,当且仅当∀l=1,…,k,矩阵[ylΔ(-xl)T]-WXY的每一行都存在0元素。同理,MXY是(X,Y)关于Δ完全的,当且仅当∀l=1,…,k,矩阵MXY-[ylᐁ(-xl)T]的每一行都存在0元素。
2 形态学联想记忆网络的记忆性能研究
Ritter给出MAM实现完全回忆需满足的定理,指明了一个模式对集中每个模式对要想实现回忆应该满足的条件,但并没有对MAM的记忆性能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为此,首先构建以下两个矩阵:一个代表单个模式对的信息矩阵,一个是所有模式对组成的模式对集在经过记忆阶段之后产生的记忆矩阵。
根据形态学联想记忆网络的理论,可以定义网络对一个模式对矩阵(X,Y)的记忆矩阵WXY和对单个模式对(xl,yl)的信息矩阵Wl的形式如下:
当形态学联想记忆网络只记忆单个模式对时,因为该模式对的信息矩阵Wl就是模式对集的记忆矩阵WXY,很明显可以从该模式对的输入模式正确联想出输出模式。
但当网络记忆了多个模式对时,各个模式对之间的相互影响就不可避免地存在。首先,可以确定影响MAM在异联想时记忆性能的因素有:① 输入端维数n,即每个模式对中输入模式向量xl的维数;② 输出端维数m,即每个模式对中输出向量yl的维数;③ 模式对集中的模式对数目K;④ 每个模式对中输入模式向量xl与输出模式向量yl的取值。由于每个模式对中输入模式向量xl与输出模式向量yl的取值千差万别,再经过▽或是△运算之后,结果就越加难以预测,通过直接对它们的取值来分析MAM的记忆性能是不现实的。本文围绕前三个因素,并合理地结合第四个因素,对MAM的记忆性能进行研究。
(1) 首先,考虑当输出端维数m与输入端维数n为常数且m,n∈N时,形态学联想记忆网络的记忆性能与训练的模式对数目K之间的关系。
形态学联想记忆网络的记忆矩阵WXY是一个m×n大小的矩阵,当网络的输入端维数n与输出端维数m确定的情形下,记忆矩阵WXY的大小就被固定下来。我们可以以逐个对模式对进行记忆的方式来考虑形态学联想记忆网络对模式对的记忆过程:在网络的记忆矩阵记忆了第一个模式对的信息矩阵之后,当记忆第二个模式对时,如果第二个模式对的信息矩阵中某个元素y
可见,随着待记忆模式对的不断加入,要记忆模式对数目K不断增多,则前面已记忆模式对的矩阵信息中某个信息元素,被后续模式对的矩阵信息中相应元素,所替换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大,从而该信息元素被存储在记忆矩阵中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小。同理,所有后续要记忆的模式对都会影响到前面记忆过的所有模式对。也即是说,伴随着记忆模式对数目K增多,形态学联想记忆网络的记忆性能是不断下降的。若某个模式对对应的矩阵信息中任意一整行信息都未能存储进记忆矩阵中,那么形态学联想记忆网络是无法从这个模式对的输入模式正确联想出输出模式的。
仍存在以下情形:① 根据形态学联想记忆网络的联想规则,已经存储进记忆矩阵的某个模式对的个别信息元素被后续要记忆模式对的相应信息元素所替换的情形,并不会立即影响网络对这个模式对的联想性能,只要这个模式对的矩阵信息元素在每一行中至少有一个仍存储在记忆矩阵中,那么仍可以依据该模式对的输入模式正确联想出输出模式。② 第二个模式对对应的信息矩阵中某个元素y
(2) 在训练模式对数目K为常数的情形下,考虑网络的输入端维数n与输出端维数m对形态学联想记忆网络的记忆性能的影响。
① 当输出端维数m固定时,考虑网络的输入端维数n与形态学联想记忆网络的记忆性能之间的关系。
当输入端维数由n0变为n1时(n1>n0),除去多个信息矩阵中元素共享记忆矩阵中对应位置的情形,假设在记忆矩阵中每一行的每一个元素恰好是不同模式对所对应信息矩阵中的对应元素,那么,以前记忆矩阵一行能容纳n0对,如今记忆矩阵的一行能容纳n1对,相比较之下,能容纳的模式对数就更多。如果存在多个信息矩阵中元素共享记忆矩阵中对应位置的情形,每一行的列数增多,这种可以共享的位置就更多,无疑也是在相比较之下,能容纳的模式对数就更多。也即是说,伴随输入端维数的增多,形态学联想记忆网络的记忆性能是不断提高的。
② 当输入端维数n固定时,考虑网络的输出端维数m与形态学联想记忆网络的记忆性能之间的关系。
输出端的维数越大,那么记忆矩阵的行数就更多。依据定理1可知,一个模式对集中每个模式对要想实现回忆,其对应的信息矩阵中每一行至少有一个元素与记忆矩阵中对应位置元素相等,如果输出端维数增加,后续要记忆的模式对就显得越来越困难。相反,对于前面记忆过的模式对,前面分析知道,新记忆模式对的信息矩阵,只需将记忆矩阵中某行信息都替换,那么就意味着以前所有记忆的模式对,皆存在不能正确回忆的可能性。而记忆矩阵的行数越多,被新记忆模式对的信息矩阵替换掉记忆矩阵中一整行信息的可能性就越大。也即是说,伴随输出端维数的增多,形态学联想记忆网络的记忆性能是不断下降的。
③ 在某些情形下,模式对中输入模式与输出模式的取值,比网络的输入端维数或输出端维数,对MAM的记忆性能的影响力要大,这主要原因在于模式对之间可能共享记忆矩阵中的位置,而这种共享的可能性达到最大的情形就是在输入模式与输出模式的取值为0/1的二值时,本文后面的黑白字符图像的联想识别实验验证了此结论。
3 仿真验证实验
本文的仿真实验是对字符图像的联想识别。实验使用9个尺寸为30×35的BMP类型的字母图像作为输入图像和9个尺寸为20×30的BMP类型的数字图像作为输出图像,分别见图1和图2所示。
由图1和图2组成9个“字母—数字”图像对,将这些图像对分别编号为1,2,3,4,5,6,7,8,9。如图3所示。
首先验证模式对数目K对MAM的记忆性能影响。先对由1和2两个模式对构成的模式对集进行实验,然后不断增加一个模式对到模式对集中,可以得到表1的结果。
可以将结果如图4所示,其中横坐标表示模式对集中模式对的数目,纵坐标表示MAM的记忆性能(即正确回忆的模式对数目与总模式对数目的比值)。
从图4中可以看出:伴随模式对数目的增多,形态学联想记忆的整体记忆性能呈现下降的趋势;在局部上,可能存在记忆性能随着模式对数目的增多而提高的现象,这种现象存在是由于后续一些特殊的模式对存在,它们可能与前面的记忆过的模式对共享记忆矩阵中的部分甚至全部位置而导致的。
当模式对集包含全部九个模式对时,逐一对每个字符图像对的输入图像进行联想,得到输出图像结果如图5所示。
接下来,验证模式对中输入模式与输出模式的取值,比网络的输入端维数或输出端维数对MAM的记忆性能的影响力要大。为了使验证效果更为明显,实验所用模式对集为{1,2,3,4,5,6,7,8},此外,在保留字符的图像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增加白色背景的方式来增大图像的像素。
在输出图像大小为20×30时,分别取输入图像大小为35×40、40×50、50×60、50×70、50×80,得到的输出图像与原始输出图像的相等像素数目如表2所示。
可以将结果如图6所示,其中横坐标表示输入图像的大小取值(如W40/H50,表示的是40×50大小的图像),纵坐标表示MAM的记忆性能。
在取输入图像大小为50×80,再分别取输出图像大小为15×30、20×35、25×35、25×40、35×50、50×60、50×80时,得到的输出图像与原始输出图像的相等像素数目如表3所示。
可以将结果如图7所示,其中横坐标表示输出图像的大小取值(如H20/W35,表示的是20×35大小的图像),纵坐标表示MAM的记忆性能。
从上面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尽管输入端维数的增多会减弱形态学联想记忆的记忆性能,而输出端维数的增多会增强形态学联想记忆的记忆性能,但在模式对中输入模式与输出模式的取值仅为0或1的情形下,输入端维数或输出端维数对形态学联想记忆的记忆性能存在不显示影响力的现象。
4 结 语
本文在对形态学联想记忆网络的记忆性能进行研究时,得到以下结论:① 伴随记忆的模式对数目的增多,其他因素固定的情形下,形态学联想记忆网络的记忆性能在整体上会呈现一种下降的趋势;② 输入端的维数的增多会减弱形态学联想记忆网络的记忆性能,而输出端的维数的增多会提高形态学联想记忆网络的记忆性能,但在模式对中输入模式与输出模式的取值为比较特殊的情形下,输入端维数或输出端维数对形态学联想记忆的记忆性能的影响不起决定作用。随后,通过在一组字符图像对的联想识别的实验基础上,分别验证了以上结论的正确性。显然,把这些结论推广到形态学异联想记忆在图像的联想识别上具有深远的意义,进一步完善结论,提高异联想记忆的性能和效果,也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摘要:形态学联想记忆在异联想时,在对多个模式对进行记忆之后,逐一对每一个模式对的输入模式进行联想,存在得不到正确的输出模式的情形。对形态学联想记忆在异联想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显得非常的必要,否则,对形态学联想记忆的改进工作就会变得盲目。分析形态学联想记忆的记忆性能,得到几个有意义的结论,通过字符图像的仿真实验,对这些结论进行了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