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运行机制

2024-11-07

担保运行机制(通用7篇)

担保运行机制 篇1

随着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运行机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信用担保运行机制在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提高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速度、降低银行信贷风险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用担保资源的投入规模受到许多客观条件制约, 如: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等。因此, 在现有的信用担保投入规模条件下, 如何提高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效率已成为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长期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科学、合理、正确地评价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效率显得尤为重要。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效率是指综合考虑信用担保决策单元投入产出关系, 比较各信用担保决策单元的投入资源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信用担保决策单元的确定一般将地区内某一期间所有信用担保资源作为一个决策单元, 比较地区间的信用担保运行机制相对效率, 或者以地区内每个信用担保投入资源作为决策单元, 比较地区内信用担保运行机制相对效率, 即侧重于对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效率的横向评价;信用担保决策单元还可以将某一个信用担保机构作为评价对象, 对该决策单元每年的投入产出情况进行比较, 即侧重于对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效率的纵向评价。通过对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效率横向比较评价, 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各决策单元的相对运行效率, 便于信用担保决策单元寻找差距、挖掘潜力, 以提高信用担保投入资源的效率, 激励信用担保运行机制决策单元提高信用担保投入要素的使用效率;通过对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效率的纵向比较评价, 为该决策单元效率指明发展方向, 便于挖掘决策单元的信用担保能力。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效率评价的前提是确定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效率指标体系和采用合理的评价方法, 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在仔细考察信用担保活动的投入和产出要素基础上确定的, 用于反映信用担保运行机制决策单元投入要素的有效程度;在此基础上, 采用客观公正、计算准确的效率评价方法, 才能保证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效率评价的准确、客观, 以发挥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效率评价的现实指导作用。因此, 研究构建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效率指标体系, 采用科学的效率评价方法, 对各信用担保运行机制决策单元寻找差距、挖掘信用担保潜力, 提高信用担保活动的有效性, 明确信用担保发展方向, 优化信用担保政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投入产出要素分析

由于信用担保契约机制、激励机制、风险分担机制的原理和作用是不同的, 因此, 其投入产出的内容和形式也有明显差别。

(一) 信用担保契约机制的投入形式

信用担保契约机制的投入形式可分为人员投入和资金投入两个方面。在中小企业和信用担保机构形成契约关系之前, 信用担保机构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投资项目的风险、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未来还款能力等方面进行调查, 进而确定是否为其进行信用担保以获得信用担保贷款。在一定时期内, 信用担保契约机制中人力的投入表现为参与信用担保活动的专业人员的数量;信用担保契约机制中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表现为资金的投入, 包括人工成本和其他调查过程中发生的费用, 如, 差旅费、技术咨询费等。信用担保契约机制的产出形式, 表现为一定时期内信用担保活动的经营成果。这里的经营成果, 不仅仅变现为货币收入, 而是上述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要素所带来的产出的转化形式, 即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能为多少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融资服务, 能够得到多少信用担保风险的补偿以及提供了多少信用担保额度。

信用担保激励机制是指信用担保机构通过掌握的现有信息, 激励中小企业能够努力工作在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时, 使得信用担保运行机制的效用最大化。对于专业性信用担保机构, 可以通过加强外部监督的方式以提高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激励强度;对于互助性信用担保机构, 可以通过提高中小企业之间竞争的方式提高信用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激励强度。因此, 对于信用担保激励机制而言, 其投入形式可认为是为提高激励强度而付出代价, 这种代价的付出, 带来的产出形式是中小企业较低的违约概率和信用担保机构较高的追偿率。

(二) 信用担保风险分担机制

由于信用担保机构所面临的风险及其表现形式的复杂性, 使得完全依靠担保机构通过专业人员的素质、建立科学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以及合理设计担保契约和提高激励强度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借助信用担保机构的外部力量来帮助担保机构提升防御风险的能力, 即信用担保风险分担机制。信用担保风险分担机制是指信用担保机构与银行或再担保机构共同分担信用担保风险的一种机制制度, 包括银保合作机制和信用再担保机制。银保合作机制体现了担保机构和协作银行之间的一种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关系。而银行与信用担保机构合作的前提是信用担保机构拥有较高的信用水平, 这一信用水平的高低除了用担保机构较高的管理水平衡量之外, 更多的用担保机构的原始投入资本的大小来衡量。因此, 就银保合作风险分担机制而言, 其投入形式可认为是担保机构的原始资本投入, 这种原始投入带来的产出形式是协作银行允许担保机构提供最大的信用担保额度以及担保机构应当分担风险的比例。信用再担保机制体现了信用担保机构信用能力的再提升以及担保责任风险压力的减轻。而信用能力的再提升和担保责任风险的降低, 则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因此, 就信用再担保机制而言, 其投入形式是为获得信用再提升和担保责任风险的降低而付出的代价, 这种代价的付出带来的产出形式是信用担保机构提供信用担保额度的增加以及与再担保机构对信用担保风险的再分担。

二、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指标体系的作用

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效率评价的一项关键性工作是指标体系的构建, 这是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效率评价工作的基础和核心。科学合理的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指标体系应当发挥如下作用:

(一) 有利于充分认识信用担保运行机制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科学合理的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效率指标体系, 是在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同时, 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效率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是对信用担保运行机制再认识和再深入的过程, 因此, 效率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也是通过对信用担保运行机制的深入剖析探寻信用担保运行机制的本质、内在规律的过程。

(二) 有利于对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效率进行科学、客观和正确的评价

信用运行机制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内涵明确, 测量方法恰当, 测量标准统一, 加上科学的评价方法, 就能够保证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效率评价结果更接近于客观实际情况, 其评价结果的可信赖程度越高, 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主观判断带来的评价误差。因此, 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是保证得到科学、客观和正确评价结果的基础。

(三) 有利于明确信用担保运行机制的发展方向

信用担保运行机制的决策单元可以根据效率指标体系, 从整体和局部发现自己的长足和不足, 找到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除此之外, 信用担保运行机制决策单元根据其在所有评价单元中所处的位置, 根据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指标体系, 制定自己的长远发展规划和目标, 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 从而保证其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信用担保活动效率, 充分发挥信用担保在促进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 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四) 有利于国家或地区信用担保政策的调整, 加强信用担保管理, 促进其发展和完善

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效率评价工作是促进信用担保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效率指标体系, 发挥着一种信息导向作用。通过对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整体和局部的分析评价, 加之定性定量资料, 更便于得到影响信用担保活动的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深入分析, 有利于国家或地区做出相应合理的信用担保政策调整, 提高信用担保管理水平, 保证信用担保活动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效率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当符合信用担保活动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要求指标体系具有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特征, 做到符合信用担保发展方向的需要。同时, 应当根据研究目的, 构筑完整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相统一的指标体系, 保证信用担保运行机制评价体系能够科学正确地描述信用担保运行机制的投入和产出要素。

(二) 导向性原则

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效率评价工作应体现国家或地区的政策导向性, 同时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效率评价结果将影响各信用担保运行机制决策单元的发展方向, 因此, 指标体系设计保证科学性的同时, 应当体现国家或地区的宏观导向性以及能够指明信用担保运行机制决策单元的未来努力发展方向。

(三) 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是指信用担保运行机制的评价指标要求计算口径一致, 计算方法相同, 做到纵向可比和横向可比。纵向可比是指对同一个评价对象, 其评价指标在不同时期具有可比性, 从而便于发现信用担保活动的发展趋势;横向可比是指评价指标在不同的信用担保运行机制决策单元之间可比, 便于发现各决策单元之间的差距, 确定其努力方向。

(四) 定量性原则

由于非定量化指标在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效率评价上受人为主观随意性因素的影响较大 (如经验、判断能力等) , 因此, 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效率指标体系的设计上, 应当尽可能地选取可量化指标, 从而也能够进一步保证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效率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五) 指标易获得性原则

指标易获得性是指信用担保运行机制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不涉及保密数据 (如信用担保投资项目内容) , 各指标容易根据公开披露的相关统计数据和会计资料信息计算获得或其他合法途径取得, 且计算简单。该项原则是保证开展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效率评价的前提。

(六) 集中代表性原则

集中代表性原则是指信用担保运行机制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效率指标能够集中代表信用担保运行机制的各个方面, 即具有典型代表信用担保契约机制、激励机制、风险分担机制的情况。

(七) 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是指信用担保运行机制评价体系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因此, 效率指标体系要满足繁简适中, 能够反映信用担保运行机制的基本情况。评价指标满足易获得性原则的同时, 明确各项指标的内涵和计算方法, 便于不同的评价主体都能够进行实际操作, 从而达到实用性目的。

四、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指标体系内容

由于信用担保契约机制、信用担保激励机制、信用担保风险分担机制的原理和作用不同, 因此, 其投入产出的内容和形式也有明显差别。

(一) 信用担保契约机制投入产出指标

信用担保契约机制的投入形式, 表现为信用担保机构为与中小企业形成契约关系而付出的代价, 这种代价表现为担保机构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投资项目风险、中小企业信用状况、未来还款能力等方面进行调查, 进而确定是否为其进行信用担保, 可分为人员投入和资金投入两个方面。信用担保契约机制中的人力投入表现为参与信用担保活动的专业人员数量, 用专业人员数量指标衡量;信用担保契约机制中的物力和财力投入表现为资金投入, 即与中小企业形成契约关系而花费的费用, 用调查费用指标衡量, 包括人工成本和其他调查过程中发生的费用, 如差旅费、技术咨询费等。

信用担保契约机制的产出形式, 表现为一定时期内信用担保活动的经营成果。这里的经营成果, 不仅仅表现为货币收入, 而是上述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投入要素所带来产出的转化形式, 即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能为多少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融资服务, 能够得到多少信用担保风险补偿以及提供多少信用担保额度。用保费收入、担保户数和本年担保金额指标衡量。其中保费收入指标是在某一特定期间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服务而得到的补偿。保费收入按信用担保融资契约中规定的担保费率计算方法确定。担保户数是指在特定期间担保机构提供信用担保服务的中小企业户数。本年担保金额是指在特定期间内新增担保资金金额。

(二) 信用担保激励机制投入产出指标

信用担保激励机制是指信用担保机构通过掌握的现有信息, 激励中小企业能够努力工作, 在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时, 使得信用担保运行机制的效用最大化。对于专业性信用担保机构, 可以通过加强外部监督的方式以提高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激励强度;对于互助性信用担保机构, 可以通过提高中小企业之间竞争的方式提高信用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激励强度。

信用担保激励机制的投入形式, 可认为是信用担保机构为提高激励强度而付出的代价, 用监督成本指标衡量。监督成本是指信用担保机构在报告期内对中小企业已提供信用担保服务但尚未到还款期的担保投资项目进行监督而付出的代价, 主要包括派专业人员进行现场调研发生的差旅费、食宿费、业务咨询费、信息收集费用等。

信用担保激励机制的产出形式是中小企业较低的违约概率和信用担保机构较高的追偿率, 可用违约率指标或追偿率指标衡量。违约率是指信用担保机构提供的信用担保贷款中到期不能偿还的比例。追偿率是指信用担保机构对到期不能偿还的信用担保贷款执行追偿权而追回的比例。较高的违约率和较低的追偿率意味着信用担保机构付出较少的监督代价, 较低的违约率和较高的追偿率意味着信用担保机构付出较高的监督成本。

(三) 信用担保风险分担机制投入产出指标

由于信用担保机构所面临的风险及其表现形式的复杂性, 使得完全依靠担保机构通过专业人员的素质、建立科学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以及设计合理的担保契约和激励机制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借助信用担保机构的外部力量来帮助担保机构提升防御和化解风险的能力, 即信用担保风险分担机制。信用担保风险分担机制是对信用担保契约机制和激励机制的补充, 能够进一步降低信用担保风险, 体现信用担保机构信用能力的再提升以及担保责任风险压力的减轻。

一是银保合作风险分担机制投入产出指标。银保合作风险分担机制体现了担保机构和协作银行之间的一种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关系。而银行与信用担保机构合作的前提是信用担保机构拥有较高的信用水平, 这一信用水平的高低除了用担保机构较高的管理水平衡量之外, 更多的用担保机构原始投入资本的大小来衡量。银保合作风险分担机制投入形式, 可认为是担保机构的原始资本投入, 用注册资本指标衡量, 即担保基金的净资产, 是指担保资金总资产减去总负债的余额。注册资本意味着协作银行对担保机构原始投入的要求。注册资本越高, 协作银行与担保机构合作的风险相对越低, 注册资本越低, 协作银行与担保机构合作的风险相对较高。银保合作风险分担机制产出形式, 是协作银行允许担保机构提供最大的信用担保额度以及担保机构应当分担风险的比例, 用放大倍数和担保分担率指标衡量。其中, 放大倍数是指在某一时点担保总额与注册资本金的比例。放大倍数表明了协作银行与信用担保机构合作的意愿。风险分担比例是指协作银行要求担保机构对信用担保贷款风险的责任分担比例。信用担保贷款风险一般按信用担保贷款的本金和利息合并计算, 即信用担保风险范围为信用担保贷款本息和。

二是信用再担保机制投入产出指标。信用再担保风险分担机制下信用能力的再提升和担保责任风险的降低, 都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信用再担保风险分担机制投入形式, 是担保机构为获得信用再提升和降低担保责任风险而付出的代价, 这种代价的付出, 带来的产出形式是信用担保机构提供信用担保额度的增加以及再担保机构对信用担保风险的再分担, 投入指标用再担保费支出指标衡量。再担保费支出是指在某一期间, 担保机构按照信用再担保合同约定支付给再担保机构的费用, 该项费用计算按照某一期间内再担保合同中约定的再担保费率计算的费用支出的合计数。信用再担保风险分担机制产出形式, 是担保机构在一定期间内以支付信用再担保费为代价而获得的信用能力的提升和担保责任的降低, 因此, 产出指标为再担保资金总额和再担保分担率。其中, 再担保资金总额是指在一定期间内, 担保机构和信用再担保机构共同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的资金总额, 也可用存在信用再担保的信用担保资金总额与不存在信用再担保的信用担保资金总额的差额计算。再担保分担率是指在一定期间内, 采用一定方法计算的担保机构和信用再担保机构的分担比例, 在担保实务中, 采用信用再担保合同中约定的分担比例。

根据以上分析, 笔者构建如下信用担保运行机制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如图1所示。

参考文献

[1]殷志军、朱发仓:《信用担保机构运行效率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软科学》2011年第1期。

[2]殷志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运行机制和效率研究》, 浙江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

担保运行机制 篇2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运行机制,启示

0 引言

通过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是世界各国 (地区) 通行做法,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建设在国际上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全世界已有48%的国家和地区, 大约10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超过2 250个信用担保机构。信用担保制度在各国 (地区) 的普遍存在充分说明, 它是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长期有效形式, 而绝非是一种过渡业务。我国 (指中国大陆地区, 下同) 是发展中国家, 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尤为突出。借鉴国际经验, 我国从1992年开始探索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为缓解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做出一定贡献, 但由于建立的时间短、经验不足等因素的影响, 总体上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在运行机制上还很不完善。台湾地区的信用担保机构是世界上成功运作的典范之一, 台湾与大陆在文化传统、思维取向上有相似之处, 因此, 学习和借鉴台湾地区的信用担保机构运作的成功经验具有现实和实践意义。

1 台湾与大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概况

1.1 台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概况

我国台湾地区中小企业占整体企业家数的97.63%, 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 但是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中小企业一样, 同样有资金筹措与调度难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 台湾于1974年7月成立了“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 由台湾当局与各金融机构共同组成。这是一个协助中小企业发展而设立的公益性财团法人。设立的目的是通过对具有发展潜力但缺乏担保品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保证, 协助企业取得金融机构的资金融通并分担金融机构的融资风险, 提高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信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发挥重要作用, 截至2013年12月底, 信保基金已累计协助34.6万余家企业528万余笔融资, 融资总金额达到113 368亿元 (新台币) 。

1.2 大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概况

借鉴国际经验, 大陆从1992年开始探索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经历了探索起步 (1992年至1998年10月) 、积极推动 (1998年10月至2000年8月) 、规范试点 (2000年8月至2002年6月) 和依法推进 (2002年6月至今) 四个发展阶段。截至2012年底全国融资性担保行业共有法人机构8 590家, 累计担保总额为61 839亿元, 为195多万家中小微企业提供了担保服务。

2 台湾与大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运行机制比较

2.1 机构的法人形式

我国台湾地区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在性质上属于财团法人, 不以盈利为目的, 从而有利于发挥其公益作用, 确保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法人形式有公司法人、事业单位、社团组织, 总体上以公司式企业为主体, 占总量的85%以上。公司法人更多考虑企业的盈利, 不利于对中小企业的支持。

2.2 资金来源与构成

我国台湾地区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的运作资金由各级政府、银行及企业界共同捐助, 有利于分散信用风险。截至2012年12月底, 该基金共有运作资金新台币1 082.24亿元, 其中政府占79.09%, 有合作往来的银行占20.45%, 企业捐助占0.46%。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出资方式有三种:政府财政全额出资;政府财政、会员企业共同出资;企业联合出资。2004年以来, 担保资金中非政府出资比例占到了70%以上。实践中形成了政策性担保机构、商业性担保机构和互助性担保机构三种模式。

2.3 业务运作

台湾地区和我国大陆对申保对象的资格确认和审定程序如图1、图2所示。

注:资料来源是根据台湾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网站相关内容整理。

1) 台湾地区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的业务运作。 (1) 担保对象。该基金承保的主要对象是缺乏担保品、有成长性的中小企业, 约占90%以上;在特殊时期也对大企业、个人、学生、灾民等提供信用担保。 (2) 申请途径及流程。该基金目前有三种运作模式:间接担保模式、直接担保模式和相对担保模式。其中间接担保模式程序简便, 企业负担低, 而且可以批量操作;直接担保模式适用于被银行拒绝, 但具有良好产业前景、研发能力较强和经营团队优秀的企业;相对担保模式适合与大企业上下游配套或产业链发展的中小企业。 (3) 信用保证项目及收费。保证项目分为两大类, 与基金的资金构成相配套, 分为一般基金所办理的保证项目和专案基金所办理的保证项目。其中, 一般基金所办理的保证项目有十项, 基本涵盖了银行各种主要融资项目。这些保证项目包括一般贷款、商业本票保证、外销贷款、购料周转融资、政策性贷款等, 担保成数一般为5~8成, 年费率在0.75%至1.5%之间, 是世界上手续费率最低的信用保证项目。而专案基金所办理的保证项目则按照专案基金创设的目的提供保证。此外, 为随时配合当局推行政策的需要, 基金还办理其他各项特案保证, 以协助企业获得金融机构资金融通。

2) 大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业务运作。 (1) 担保对象。能够作为担保对象的中小企业主要有以下几类:第一, 不能满足银行贷款条件无法获得贷款而成长前景好, 暂时困难的企业;第二, 科技型、特色型、创业型、环保型、社区服务型、出口创汇型及支柱产业配套型企业;第三, 产品有市场、经营有效益、资金回笼快而资金缺口较大的企业。 (2) 申请途径及流程。大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主要采取的是一种事前保证形式, 即担保机构以实有资本做事前保证, 并将一定比例的担保资金存入协作银行, 发生损失后通过专门的账户向银行进行补偿。与台湾地区的主要区别是:第一, 一般是中小企业直接向信用担保机构申请担保, 而台湾地区可以间接申请;第二, 台湾信保基金无需企业反担保, 而大陆的担保机构均要求企业提供反担保, 极少提供完全信用保证。 (3) 信用保证项目及收费。台湾担保品种单一, 仅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一种, 而大陆担保机构的担保品种较为丰富, 相对台湾盈利空间较大。担保成数一般为100%, 年费率在2%~5%之间, 有的甚至更高。还有一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热衷于从事拆借、搭桥贷款、进行高风险投资等活动。

3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3.1 担保资产规模小, 担保能力弱

尽管近年来担保机构的规模有逐年增大趋势, 但是2012年全国8 590家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平均规模也才9 642万元, 我国的信用担保机构规模普遍还是偏小。资金不足严重地制约了担保机构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作用。担保公司因注册资本金较少, 必然影响到与银行的合作, 难以开展业务。截至2012年底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累计为中小微企业贷款担保额仅为61 839亿元, 累计担保企业仅为195万户;2012年当年仅为23万户中小企业提供担保, 担保贷款额为11 445亿元, 占全国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的6.5%, 我国有5 000万户左右的中小微企业, 其融资需求旺盛, 现有的担保机构服务的覆盖面十分有限。

3.2 担保放大倍数过小

我国担保机构的担保倍率仅为1~3倍, 远未达到5~10倍的政策许可范围, 与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担保机构的平均放大倍数在10倍以上, 如我国台湾为13倍, 相差很大, 与美国的50倍和日本的60倍, 更有天壤之别。信用放大倍数过小, 导致担保的放大功能和杠杆作用受到严重制约, 造成本来就比较有限的担保资源严重浪费。

3.3 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

信用担保业是高风险行业, 其正常有效的经营必须建立在完善的风险分散机制基础上。而当前这一机制并没有有效建立, 一方面合作的银行往往只要求权利而不愿承担义务, 只接受贷款利息收益而不愿意承担贷款风险, 大部分银行都将贷款风险转嫁给了信用担保机构, 信用担保机构被迫承担100%的信贷风险;另一方面, 再担保机构还没有普遍建立, 资本金扩充、风险补偿与奖励机制还不完善, 担保机构只能通过减少担保业务量来规避经营风险。这都制约了担保机构担保功能的发挥。

3.4 市场缺乏有效监管

目前, 我国较为完善的担保监管法规政策体系尚未建立, 监管机构职责不明, 监管缺位。尽管2010年3月之后, 我国先后出台了《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融资性担保公司信息披露指引》《融资性担保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融资性担保机构重大风险事件报告制度》等规范性文件, 但由于各地监管部门不统一, 有效的监管尚未开展, 一些违规事件时有发生, 严重影响了行业的有序发展。根据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对我国担保机构的分类, 目前担保公司主要分三类:第一类是融资性担保公司, 其主要业务是为中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信用担保服务, 其被纳入监管体系;第二类是非融资性担保公司, 从事诸如诉讼保全担保、财产保全担保、投标担保、预付款担保等非融资的担保业务;第三类是“名义上的”担保公司, 即名称是担保公司, 但实际上并不经营担保业务, 这类担保公司在担保行业中数量最多而且增长很快 (据初步统计, 截止2012年末, 全国约有1.6万多家这类担保公司) 。“名义上的”担保公司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 不受任何监管, 发展无序、业务混乱, 其中不少公司从事非法吸存、非法集资、高利放贷等违法违规活动, 导致风险事件频发, 个别地区甚至出现风险蔓延和发生群体性事件, 不仅损害了担保市场的整体声誉和经营环境, 也对当地社会和金融稳定造成较大影响, 亟待清理规范。

4 启示与应对策略

通过对台湾和大陆中小企业信用保证机构运行机制方面的对比分析, 并结合大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 借鉴台湾的成功经验, 进一步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运行机制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4.1 发挥政府政策引导和监督作用

4.1.1 明确政府扶持政策

台湾地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台湾政府在其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信保基金是由台湾当局相关政府部门发起设立, 基金的运作资金主要由当局出资, 当局的财政拨款在该基金的资金构成、风险补偿中都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我国是一个发展中转型经济国家, 市场制度呈现出不成熟、不规范、不完善的特点。因此无论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创立还是可持续发展, 都需要政府的支持。信用担保业是高风险低收益的行业, 如果没有政府财政的资助, 大多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很难持续发展。当前中央和很多地方政府都建立了对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专项基金, 以及税收减免制度, 但是力度还有待加强, 尤其是很多县级政府没有建立风险补偿专项基金。因此, 要进一步完善风险补偿专项基金制度, 建立中央、省、地、县四级风险补偿专项基金制度, 加强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

4.1.2 强化政府监督职能

从世界范围看, 发达国家 (地区) 一般都具有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相配套的法律制度, 如日本的《信用保证协会法》、奥地利的《关于贷款担保的一般性商务条件》等, 我国台湾地区也有《中小企业担保法》。因此, 国家应尽快制定《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 明确担保行业标准、发展方向和业务规则。取消当前由银监会牵头的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改为在银监会设立信用担保监管部门, 统一负责对担保机构进行监管。同时, 集中开展担保行业专项整治工作。对规范从事担保业务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从事非法金融业务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要坚决依法打击;对从事非法吸存、非法集资、高利放贷等违法违规活动的名义上的担保机构吊销其营业执照。

4.2 构建积极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与银行的合作关系

台湾地区中小企业信保基金成功运行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于它与银行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目前与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签约合作的银行有40家 (含3 000个营业网点) , 其中包括5家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银行依托银行的分支营业网点, 该基金共有3 000多个服务窗口, 遍布全台湾。并建立了5~8成的风险分担机制, 由银行负责完成对企业的尽职调查, 在发生代偿后, 由银行负责催收贷款。借鉴台湾地区经验, 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与银行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一方面,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合作金融机构银行的关系应建立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原则的基础上, 并随着银行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信任度的提高, 应逐渐提高担保放大倍数以提高担保效率;另一方面, 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银行之间应积极合作, 建立信息共享、工作共参的机制, 对相关的中小企业的信息要实现客观、真实、完整、及时的沟通与传递, 预防担保贷款风险、提高工作效率。

4.3 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管理制度

台湾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运作至今已有39年的历史, 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这套制度涵盖了办理信用担保的各个环节, 包括: (1) 信用保证对象的基本规定。 (2) 移送信用保证的程序。 (3) 信用保证项目及保证要点摘要。 (4) 保证手续费。 (5) 送保授信案件的期中管理。 (6) 送保授信案件到期的处理。 (7) 代位清偿。 (8) 不代位清偿准则等。而这些正是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比较薄弱的地方, 因此现行的各类中小信用担保机构都要严格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 制定规范章程, 健全管理制度, 把自身信用制度的建立作为立业之本, 以坚实的资信实力为基础, 建立科学运作机制, 规范业务经营范围。构建以风险识别、风险预警、科学运营、风险内部分散、风险内部转移、风险内部补偿等为目标及相应的有效实施途径组成的信用担保风险内部控制机制, 保障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传东.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问题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 2006.

[2]林汉廷.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台湾模式[J].银行家, 2006 (10) .

[3]胡海波.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 2007.

[4]张文棋, 陈文.台湾地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运作及借鉴[J].福建金融, 2009 (7) .

[5]中国人民银行厦门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台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实践及其借鉴[J].上海金融, 2003 (1) .

担保链危机的传染机制 篇3

担保链危机是中国特有的现象,这个概念的定义目前还没有形成共识。担保链也称为“担保圈”[1,2,3,4,5,6],整个圈子存在系统风险,圈内某家企业出现债务危机会通过担保链传染至圈内的其他企业。郎咸平[1]在2001年就开始关注担保圈的系统风险,从上市公司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的角度,研究了“福建担保圈”和“上海深圳担保圈”,发现圈内许多上市公司通过相互提供保证担保获得大量银行贷款,所筹资金却通过投资或占用等方式流走,整个圈子的担保金额急剧增加,盈利能力却在下降,系统风险与日俱增。朱静(2005)[2]对新疆担保圈进行了案例分析,发现参与新疆担保圈的公司多达23家,如果某家公司破产,很可能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一系列公司倒闭,甚至引发地区金融危机。刘善敏等(2007)[3]以“鸿仪系”担保圈为例,研究了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利益相关者的经济行为。丁力(2008)[4]调研了ST雅砻成功解套担保圈的案例,说明陷入担保圈失去银行信任的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担保转移,以及实现资产重组彻底化解上市公司担保风险。万良勇等(2009)[5]研究了河北担保圈的形成动因和经济后果,发现河北担保圈形成的内在动因是大股东的利益输送需求,深层的制度性因素是失衡的金融生态环境;而担保圈的经济后果是圈内企业由于不能承担担保代偿责任而破产重组,银行形成呆坏账。吕江林等(2010)[6]研究了2008年绍兴发生的担保链危机,其中江龙控股、华联三鑫、五环氨纶和金雄等众多绍兴地区纺织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相继破产,一旦他们破产,会连累多家企业出现财务危机甚至破产,可能引发整个绍兴地区的担保多米诺骨牌,最终在当地政府的注资救助下才阻止了多米诺骨牌倒下。杜权等(2010)[7]调查发现浙江担保链现象普遍,由于存在连带担保责任,一家企业的银行债务问题会连累担保链上的其它企业,导致其它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甚至破产。张乐才(2011)[8]对企业资金担保链的风险共享机制进行了分析,发现企业资金担保链组成了一个“线、环、网”系统的风险共享体系,风险传染机制表现为资产负债表渠道、信息传染渠道和投资传染渠道等形式对危机进行传染。从法律角度,我国《担保法》规定:保证担保包括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两种方式。《担保法》第18条规定:“连带责任保证的债务人在主合同规定的债务履行期届满没有履行债务的,债权人可以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也可以要求保证人在其保证范围内承担保证责任”,所以提供连带保证的企业有可能在接受担保的企业破产之前被债权人要求代偿,而一般保证的保证人仅在债务人的财产不能完全清偿债权时,才对不能清偿的部分承担保证责任[9]。综上,本文将担保链中一家或者多家企业破产导致其他企业接连破产的情形定义为担保链危机,重点关注企业破产的传染过程,保证人在被担保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不足以偿还所有保证担保债务时,才对不能清偿部分履行代偿责任。

虽然以上文献[1,2,3,4,5,6,7,8]对担保链的系统风险进行了描述,但是并没有从理论上分析担保链危机的爆发机制和传染过程。没有理论分析的支持,监管机构无法在担保链危机发生之前提出有效的监管措施和预警指标,只能在危机发生后采取耗费大量人力财力的救助行为,尽量阻止危机的扩散。担保链这一概念在金融担保的国际重要期刊上几乎不见踪迹,关于危机传染的国内外文献中,与担保链危机传染最接近的是关于银行间拆借系统风险传染的研究。虽然银行间拆借系统风险传染和担保链危机传染的情境有很大区别,可是值得借鉴的是他们的研究方法[10,11,12,13,14,15]。ALEKSIEJUK等(2001)[10]建立了定向渗透模型,分析了银行系统中由于相互拆借引起的破产传染过程。BOSS等(2004)[11]对奥地利银行间市场的网络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单家银行违约导致其它银行破产的数目,发现在个别银行违约不会传播到整个网络的情境下,银行系统是相对稳定的。UPPER等(2004)[12]将银行间的拆借关系表示成N×N的矩阵,从德国各家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收集了相关银行5类期限(1天,>1天且<3个月,≥3个月且≤1年,>1年且<4年,≥4年)的资产和负债数据,得出了德国银行间拆借市场的两级结构,并分析了一家银行i失败引致另一家银行j失败的条件,以及危机继续传染的条件。包全永(2005)[13]通过建立经济模型,分析了一个封闭银行系统及银行间市场的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机理。马君潞等(2007)[14]利用中国银行资产负债表数据,通过矩阵法估算了我国银行系统的双边传染风险,分下了不同损失水平下单个银行倒闭及多个银行同时倒闭引起的传染性。UPPER(2011)[15]总结了银行间市场风险传染的仿真模拟方法,并将它们用于金融稳定性分析,发现传染性违约不可能完全消除,并且一旦发生会导致系统中大量银行破产。本文借鉴这种分析银行间拆借网络的方法,将企业之间形成的担保关系表示成N×N的矩阵,分析担保链危机的传染机制。

2 担保链模型

保证担保会产生两份协议,一份是银行和接受担保的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协议,另一份是提供保证担保的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保证协议,两份协议之间是主从关系。因此保证担保协议的当事人是银行和提供保证担保的企业。本文将保证担保协议定义为:企业Fj在时点ti为企业Fi提供保证担保,Fi获取金额为Mji、期限为Ti的银行贷款,当企业Fi资产价值不足以偿还到期债务时,企业Fj必须履行代偿责任,代偿比例为ki;企业Fi在时点tj为企业Fj提供保证担保,Fj获取金额为Mij、期限为Tj为的银行贷款,当企业Fj资产价值不足以偿还到期债务时,企业Fi必须履行代偿责任,代偿比例为kj.两家企业通过相互提供保证担保获取特定金额和定期期限的银行贷款的情形,见图1。

上述定义的要素构成为:(1)相互提供保证担保的两家企业Fi、Fj;(2)在相互不付保费、相互提供保证担保的情况下,两家企业的贷款金额分别为Mji和Mij;(3)放贷银行Bank可以是同一家银行,也可以是不同银行;(4)放贷时点ti、tj可以一样,也可以不一样;(5)还贷期限结构Ti、Tj不同银行之间可以不同;(6)保证人的代偿比例ki和kj.

多家企业相互提供担保,就会有多个保证担保合约,每个合约都有自己的担保期限结构、担保金额和担保代偿比例,所有担保合约叠加,就形成了某一时点的担保链。本文将企业之间相互提供保证担保形成的错综复杂的担保链抽象成担保网络,网络中的节点表示参与担保的企业,有向边表示担保关系即谁为谁提供担保,有向边上的权重表示具体的承保数额。现实经济体中常见的“链式担保”“连环担保”“一方给多方担保”和区域性的“担保圈”都是担保网络的具体形式。本文认为复杂的担保链是由线型、环型和星型三种基本担保网络组成和演变形成的,三种基础担保网络模型见图2。在图2中,一个担保网络中参与担保的企业有N家,分别为F1、F2、…、Fi、Fj、…、FN-1、FN,其中Fi和Fj表示担保网络中任意两家企业,i,j∈[1,N],Fi和Fj之间相互提供保证担保可以从银行获得贷款,为了更直观清晰地表现出三种基础担保网络模型的结构特征,本文没有画出有向边上的权重,即具体的承保数额,这并不影响分析过程,因为在下一节中,用矩阵对承保数额作了具体描述。N家企业相互提供保证担保会形成形如线、环、星结构的担保网络,更复杂的担保网络都是由这三种基础担保网络演变而来的,见图3。在图3中,F1、F2、…、Fi之间的担保可以看成线型担保网络结构,F1、Fx、FN-2、FN-1和FN构成环形网络结构,F1、F2、Fi、Fx和FN-2构成以Fx为中心的星型网络结构(1)。

3 担保链危机的传染机制

3.1 担保链危机的传染过程

担保链中的某一家企业i*破产导致其他企业破产的直接原因是,保证人与债权人签订了保证担保协议。本文认为企业受到冲击后流动资产不足以清偿到期债务时就会破产(2)。假设一个已经形成的担保链中有N家企业参与担保,其中只有一家企业i*破产倒闭,i*∈[1,N],任一家企业i在时刻t的自身负债余额为

其中,eii(t)表示第i家企业在时刻t的自身负债余额,Lii(t)表示企业i在时刻t应偿还的债务,Aii(t)表示企业i在时刻t可用于偿还的资产(可及时变现的资产),即企业的流动资产。

企业i在时刻t担保调整后的总负债=自身负债余额+因担保而产生的代偿债务,即

其中,re表示银行贷款利率,Mii*表示企业i为破产企业i*提供的总担保金额,t*表示贷款期限,k表示担保协议中的代偿比例。

在时刻t,企业i的总资产市场价值为Ai,总负债价值为Li,假设破产清算价值等于总资产市场价值Ai.假设企业i在时刻t存在优先债务Di,并且所有债务都优先于保证担保借款Bi,破产债权为Li,破产财产的优先支付金额为Ci,那么破产债权Li=Di+Bi,破产价值Ai=Ci+Di+Bi.(3)在一次性偿还担保贷款本息的约定下,企业i*破产清算后,可能偿还部分或全部保证借款,或者完全不能偿还保证借款。由于企业i*破产,那么ei*i*(t)=Li*i*(t)-Ai*i*(t)>0,破产财产为Ai*,如果Ai*≥Ci*+Li*,表示破产财产能够偿还所有保证借款,危机不会传染;如果Ai*-Ci*-Di*<Bi*,即Ai*<Ci*+Li*,发生危机传染,企业i必须履行代偿责任。所以当Ai*Li*+Ai*Ci*>1,即企业i*的资产负债率Ki*>1-Ai*Ci*时,会发生危机传染。

下面分别分析企业i*破产财产清偿部分或者全部保证借款的情形下,担保链危机的传染过程。

(1)当Ai*-Ci*-Di*=0时,完全不能清偿保证借款,企业i的代偿数额为kMii*(1+re)t*.现在考虑企业i,如果企业i在时刻t担保调整后的总负债ei(t)>0,表明企业i出现流动性危机,不足以偿还担保调整后的总负债,那么企业i破产,破产财产等于总资产Ai.当Ai≥Ci+Li时,危机不再传染;当Ai-Ci-Di-kMii*(1+re)t*<Bi,即Ai<Ci+Li+kMii*(1+re)t*时,危机继续传染至为企业i提供保证担保的企业,此时危机传染至破产企业i*的二级近邻节点企业i+1。也就是说企业i担保调整后的资产负债率Ki′>1-AiCi时,危机继续传染,其

Li+kMii*(1+re)t*

中Ki′=Ai.依此规律,危机可能传染至担保链中的所有企业,也可能传染至某一家企业停止,危机停止传染的条件是:破产企业i*的J级近邻节点企业i+J-1担保调整后的资产负债率K′i+J-1≤1-

(2)当0<Ai*-Ci*-Di*<Bi*时,部分清偿保证借款,清偿比例为k*(当有多笔保证借款时,每笔的清偿比例仍然为k*),企业i的代偿比例为1-k*,代偿金额为(1-k*)kMii*(1+re)t*.如同(1)考虑企业i,如果企业i在时刻t担保调整后的总负债ei(t)>0,表明企业i出现流动性危机,不足以偿还担保调整后的总负债,那么企业i破产,破产财产等于总资产Ai.当Ai≥Ci+Li时,危机不再传染;当Ai-Ci-Di-(1-k*)kMii*(1+re)t*<Bi,即Ai<Ci+Li+(1-k*)kMii*(1+re)t*时,危机继续传染至为企业i提供保证担保的企业,此时危机传染至破产企业i*的二级近邻节点企业i+1。也就是说企业i担保调整后的资产负债率Ki′>1-AiCi时,危机继续传染,

Li+(1-k*)kMii*(1+re)t*

其中Ki′=Ai.依此规律,危机可能传染至担保链中的所有企业,也可能传染至某一企业停止,危机停止传染的条件是:破产企业i*的J级近邻节点企业i+J-1担保调整后的资产负债率K′i+J-1≤1

综上,企业i*破产后,担保链危机发生一级近邻节点传染的临界条件是:企业i*的资产负债率Ki*=1-Ai*Ci*;发生二级近邻节点传染的临界条件是:一级近邻节点企业i担保调整后的资产负债率Ki′=1-AiCi;危机停止传染的临界条件是:破产企业i*的J级近邻节点企业i+J-1担保调整后的资产负债率K′i+J-1=1-Ai+Ci+J-1J-1,其中AiCi表示企业i破产清算中优先支付金额占企业总资产的比例。

3.2 担保链危机传染模型

本节建立担保链危机传染模型,首先假设:(1)担保链中的某家企业破产后,提供保证担保的企业必须履行k比例的全部担保贷款本息;(2)破产企业的破产财产完全不能偿还担保贷款;(3)债权债务协议中约定,保证担保贷款由债务人一次性偿还本息;(4)所有的保证担保贷款起始日相同。企业之间的担保关系用N×N矩阵表示为:

其中,Mij表示企业Fi为企业Fj提供担保,Fj获得银行贷款Mij,Mii=0,i,j∈[1,N],从现实经济体中获取一个担保网络的具体数据,那么Mij即可视为已知。假设时刻t,在内部或者外部冲击Xt影响下,担保链中有一家企业i*破产倒闭,那么这家企业在担保网络中的邻接节点企业必须为其履行担保代偿责任,代偿比例为k=1-kb,银行承担损失比例kb.如果破产企业的邻接节点企业无法履行偿付责任,那么这些企业也将破产,此时危机由最初的一家企业传染到其它企业。在担保协议的约束下,危机会不断传染直至某家企业或者所有企业。

企业i在时刻t的自身负债余额和担保调整后的总负债分别为

假设第i*家企业破产,那么

由于企业i*破产,所以ei*(t)>0,危机扩散;如果ei*(t)≤0,企业i*有能力偿还总负债,未破产,危机不会扩散。由于ei*(t)>0,危机扩散至节点i*的邻接节点企业,那么节点i*的任一邻接节点企业i将承担的担保调整后的总负债为ei(t)=eii(t)+kMii*(1+re)t,如果ei(t)≤0,邻接节点可以承受总负债,否则当ei(t)>0时,邻接节点受到传染,危机由一级近邻继续扩散至二级近邻,危机按照这样的规律可能会不断扩散下去,用数学语言具体描述如下。担保网络中N家企业在时刻t的自身负债余额eii(t)构成一个N×1向量

定义两个N×1向量

其中,ei(t)=eii(t)+kMii*(1+re)t.

当ei(t)>0时,Si=1,表示企业Fi无法承受对外担保代偿数额而破产;当ei(t)≤0时,Si=0,表示企业Fi可以承担对外担保数额未破产。计算行列式|STS|=E1,E1∈[1,Ν],当E1=1时表示第i*家企业破产倒闭后危机没有传染(此时只有Si*=1使E1=1成立),其它企业未破产;当1<E1<N时,表示第一轮危机扩散中,第i*家企业破产导致其它N′1=E1-N1家企业破产倒闭,也就是说有N′1家企业受到传染,令这N′1家企业分别为i1*,i2*,…,i*Ν′.因此危机传染至企业i*的部分或者全部二级近邻节点1企业,依照上述过程分析第二轮危机扩散情况。令N2=E1,即此时有N2=E1家企业破产倒闭,根据同样的上述计算方法,计算行列式|STS|=E2,E2∈[1,Ν],可以得出在第二轮危机扩散中又有N′2=E2-N2家企业因受到传染而破产。

依此类推,危机扩散的轮数逐渐增加,在第J轮危机扩散中,危机传染至企业i*的部分或者全部J级近邻节点企业,或者所有J级近邻节点企业都没有受到传染,N′J=EJ-NJ,其中NJ=EJ-1.当N′J=NJ=EJ-1时说明危机此时停止传染,所有J级近邻节点企业都没有受到传染;当NJ<N′J<N时说明此时还存在危机传染,企业i*的部分或者全部J级近邻节点企业受到传染。直至存在一个J0,使N′J0=0或者N′J0=N时传染结束,N′J0=0表示危机传染至企业i*的部分或者全部J0-1级近邻节点企业,所有J0级近邻节点企业没有受到危机传染,N′J0=N表示危机已经传染至担保网络中的所有企业。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假设只有一家破产企业i*,ei*(t)>0,触发担保链危机发生一级近邻传染的临界条件是:担保调整后的总负债ei(t)=0,即Mii*=k(1Aii(t)+-re)tLii(t),其中i表示破产企业i*的一级近邻节点企业;触发担保链危机继续发生传染的临界条件是:

Ai+1,i+1(t)-Li+1,i+1(t)

ei+1(t)=0,即Mi+1,i=k(1+re)t,其中i+1表示破产企业i*的二级近邻节点企业;危机停止的条件是:存在一个J0,使在第J0轮危机扩散中破产企业数N′J0=0或者N′J0=N,N′J0=0表示危机传染至企业i*的部分或者全部J0-1级近邻节点企业,所有J0级近邻节点企业没有受到危机传染,N′J0=N表示危机已经传染至担保网络中的所有企业。

4 算例分析

算例分析的数据来源基于公司的财务报表和重大事项信息披露,通过分析资产负债表,可以获取企业破产时点的总资产、总负债、净资产和流动资产,通过重大事项披露信息,可以获取企业对外担保金额和企业自身获得的担保贷款金额,以及这些担保关系产生的担保期限(贷款期限)。但是由于没有法规强制性要求非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对外公开,同时上市公司的负债明细没有反映在披露的财务报表中,因此无法获取客观完整的数据来检验上述模型。所以本文借用郎咸平[1]在2001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绘制的2000年末福建担保链中上市公司担保关系图,设定14家上市公司之间的担保金额和其他所需数据,来检验第3节中担保链危机的传染模型,见图4。

14家上市公司在2000年末应偿还负债、流动资产和负债余额数据见表1。在14家上市公司中,只有企业1在2000年末的负债余额大于0,说明只有一家企业即企业1破产。根据图4中的担保关系和担保金额,取代偿比例k=1,可以得到各家企业担保调整后的负债余额ei(2000年末)。当ei>0时,企业由于履行担保代偿责任而破产,担保链危机的传染过程见表2。传染结果见图5,虚线表示担保链危机中破产的企业。

由表2和图5可以看出,在设定14家企业中只有企业1破产的情形下,由于担保协议的约束,企业4和5必须承担为企业1偿还担保贷款的责任,由于负债余额不足以偿还各自为企业1担保的银行贷款,因此企业4和5受到危机传染而破产,第一轮危机传染结束。为企业5提供贷款担保的企业6和8,同样由于自身负债余额不足以偿还各自为企业5担保的银行贷款而破产,因此发生了第二轮危机传染。在第三轮危机传染中,企业3和7的负债余额足以偿还企业6的担保贷款,因此未受危机传染,不会破产;而企业9和10由于自身负债余额不足以偿还各自为企业6担保的银行贷款而破产。为企业10提供担保的企业都能够承担各自的代偿责任,因此均未受到危机传染。为企业9提供担保的企业12和13中,企业12由于不能承担代偿责任而破产,没有为企业12提供担保的企业,因此担保链危机传染至企业12结束。综上,担保链危机传染至企业1的一级近邻节点企业4和5,由企业5传染至企业1的二级紧邻节点企业6和8,由企业6传染至三级近邻节点企业9和10,由企业9传染至四级近邻节点企业12,结束传染。该算例的意义在于,对于已经形成的担保网络,在已知各企业时刻t自身负债余额eii(t)=Lii(t)-Aii(t)的情况下,可以计算出任一节点企业比如企业1破产时的波及节点数和代偿总额,既然知道每个节点企业爆发危机后的危害程度,就可以对节点企业进行排序,评价担保网络安全总体状况,对于危机传染程度大的企业实施重点监控,防止和减少危机的扩散。

5 结语

在保证担保协议约束下,一旦担保链中某家企业破产,为其提供担保的其它企业必须履行代偿责任,如果其它企业流动资金不足,无法还贷,也意味着破产,这样就发生了担保链危机传染,危机可能由于担保关系不断扩散传染至担保链中的所有企业,导致大片企业接连倒闭和银行呆账坏账的形成,从而造成系统危机,给区域金融稳定带去巨大打击。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担保链危机的传染机制,将现实经济体中企业之间相互提供保证担保形成的担保链抽象成担保网络,担保网络中各家企业的对外担保金额表示成矩阵,分析了担保链危机的传染过程,建立了担保链危机传染模型,总结了在只有一家企业i*破产的情境下,触发担保链危机发生一级近邻传染的临界条件和触发危机继续发生传染的临界条件,以及危机停止传染的条件,这些条件与担保链中企业担保调整后的资产负债率和对外担保金额有关。对监管机构的启示是:用企业担保调整后的资产负债率和对外担保金额两个指标进行风险预警,给定现实经济体中已经形成的担保链,可以预测出一家企业破产时,担保链危机的传染程度,以及担保链中每家企业的危害大小,在知道每家企业破产后的危害程度以后,就可以对企业进行排序,评价网络安全总体状况,对于危机传染程度大的企业实施重点监控,防止和减少危机的扩散,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增长和维持金融繁荣稳定。

摘要:定义了担保链危机的概念,将现实经济体中企业之间的担保代偿关系抽象成担保链模型,分析了担保链危机的传染过程,发现担保链危机发生一级近邻传染、二级近邻传染、停止传染的临界条件与企业担保调整后的资产负债率有关。建立了担保链危机传染模型,发现触发担保链危机发生一级近邻传染的临界条件、继续传染的临界条件和危机停止传染的条件与企业对外担保金额有关。该模型有助于监管机构用资产负债率和对外担保金额两个指标对担保链中的企业进行风险预警,防止和减少危机的扩散,对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金融繁荣稳定具有积极作用。

信用担保机制的比较与借鉴 篇4

到2008年底, 全省中小工业企业近60万家, 占工业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小工业企业从业人员985万人, 占全部工业企业人数的90%以上。中小企业已成为增加财政收入和解决就业的重要渠道。在此背景下, 中小企业担保业开始兴起。

(一) 银保机构协作关系初步建立

该省担保公司组建早期, 大多以政府导向为主, 承保企业也多为政府指定。随着中小企业对资金需求的进一步加大, 加上国家对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扶持与鼓励, 银行与担保机构逐渐趋于良性互动。经调查的88家担保公司中, 与1至2家银行签订合作协议的72家, 占81.8%;与3至5家银行签订合作协议的16家, 占18.2%。担保公司主要为中小企业的短期贷款提供担保服务, 担保期限为1至12年;担保公司收费一般为贷款利息的50%;担保资金放大倍数最高不超过10倍, 最低不足2倍。

(二) 有效促进了中小企业发展

该省信用担保公司服务对象中, 中小企业占比达90%以上, 单笔担保金额10 0万以下的担保笔数占总笔数的80%以上, 受保企业获益良多。截至2008年末, 全省中小企业通过信用担保, 新增销售收入562亿元, 新增税收49亿元, 新增就业39万人。中小企业通过信用担保机构一定程度缓解了融资难问题, 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 风险管理手段和方法不断完善

多数担保机构建立了担保决策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 制定了担保审查、跟踪管理、责任追究等管理制度。在实际操作中, 根据不同企业情况, 建立了企业信用评估体系, 试行了一系列反担保方式:如企业特许生产经营权担保、关联企业担保、动产质押、生产资料封闭担保等手段和方法, 承保风险得到较好控制。据调查, 近年来全省担保公司共发生代偿业务55笔, 代偿金总额2086万元, 占到期承保额0.8%。累计代偿损失55万元, 代偿损失率为2.7%。

二、信用担保机制比较分析

(一) 基金来源与管理模式

国际信用担保基金来源与管理模式大致有三类:一是政府全额出资直接管理模式, 如美国联邦小企业局 (SBA) 操控下的全国性信用担保体系采取这种管理模式;二是政府出资为主, 金融机构、其他机构和社团组织共同出资, 委托专业担保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管理模式, 如日本、韩国等;三是会员企业出资互助型管理模式, 意大利是该模式的典型代表。

该省信用担保基金来源较为单一, 以政府出资和担保机构自筹为主, 全省94家担保机构政府出资或控股27家, 占29%, 担保机构自筹67家, 占71%, 鲜见金融机构、其他机构或会员企业共同出资的互助性担保机构。

(二) 信用担保补偿机制

各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最终风险一般由政府承担, 其通行做法是设立全国性一级担保机构, 通过财政对各地承保机构进行再担保并按一定标准直接补偿。担保基金补充方式有固定和非固定两种。如美国和日本政府均有固定的财政拨款来补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

该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仍为相对分散的管理模式。2004年底, 省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正式持牌, 省财政注入启动资金, 建立了中心运作章程, 全省初步形成了省、市州、县 (区) 三级担保体系框架。但在实践中并未形成省级和中央级的再担保机构, 担保基金未能得到及时后续补充。据统计, 因担保后续基金不足等原因, 全省94家担保机构六成以上歇业关闭, 其中民营性质关闭49家, 占73%;政府全资或控股关闭13家, 占48%。

(三) 风险规避与分散机制

按比例担保是国际信用担保业在银行与担保机构之间分散与规避风险的普遍做法。如美国的小企业信贷保证计划的担保金额一般不超过贷款的7 5%-80%;德国担保银行与承贷商业银行承担的贷款风险比例为80%;韩国信用保证基金从1998年开始推行比例担保制度, 承保比率为贷款金额的70%-85%, 视贷款机构、贷款类型和企业信用登记而定。

而该省金融体系尚不发达, 银行业尚处于相对垄断经营状态, 担保机构不得不承担九成以上直至全部的担保风险。在全额担保的情况下, 银行贷款的风险接近于零, 银行理应让渡资金风险价值而适当降息, 而实际中银行往往不予利率下调, 造成担保机构风险与收益更为失衡。

(四) 业务产品种类

目前, 发达国家专业信用担保机构已经步入专业化发展的阶段, 不仅在投资、生产、流通、分配、服务和个人消费领域发挥作用, 且进入了资本市场。就大类而言, 有专门从事政治风险担保的, 也有专门从事经济风险担保的。如经济风险担保方面, 涵盖了投融资担保、工程担保、商业交易担保、缴纳税费担保和与政策制度相配套的特别担保等。

该省信用担保产品种类相当有限, 近55%的信用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只提供短期人民币流动资金贷款担保, 期限一般在一年以内, 数额不超过200万元, 既提供流动资金贷款担保又提供其他形式贷款担保的机构不到40%, 企业中长期资金需求难以满足。

(五) 配套服务体系

健全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仅具备融资担保功能, 还发挥中介机构作用, 为企业经营提供咨询服务, 如美国》中小企业信贷保证计划执行机构下设的“退休经理服务队”专门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咨询;日本有2000多家公立试验机构聘用有经验的工程师为中小企业提供指导。

该省信用担保业未建立相配套的专门服务机构, 担保机构对受保企业的服务仅限于贷款担保、融资咨询和贷款项目运行监控, 相配合的经营咨询、人力资源培训与指导服务等几乎空白。

三、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担保机制的建议

(一) 健全分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

充分利用中央和地方两种资源, 建立以地方财政为引导和支撑、民间机构参与、中央财政按一定比例出资的分层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多渠道筹资, 扩大担保基金规模, 提高担保机构信用水平, 增强承保能力。

(二) 构建担保基金补偿长效机制

着力修补与积极构建中央、省、地“三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在此制度框架下, 加快组建省级和中央级再担保机构, 逐步形成分级再担保运行模式, 确立信用担保风险补偿长效机制, 增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业务创新能力。

(三) 强力推动银保机构双赢合作

一是地方政府、担保机构与银行之间要建立交流沟通机制, 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构建互动平台;二是政府和银监部门要督促银行履行社会责任, 适度让渡资金风险价值, 给予受保贷款利率优惠, 减轻企业负担;三是银行要以企业和担保机构信用等级为基础, 改变风险全额承保的做法, 形成担保机构与银行风险合理分担, 同此建议适当放宽担保资金放大倍数, 让利担保机构。

(四) 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

家庭农场贷款融资担保机制探究 篇5

一、贷款融资与家庭农场经营

对家庭农场而言,主体是家庭,本质是农业,农场则是规模。这里的家庭特指农民家庭、农业指广义的农业,规模强调的是综合规模。

(一)贷款融资与家庭农场创设

家庭农场的创设,意味着大量启动资金的投入。土地流转、农机具购置、基础设施修建、农药化肥种子的购买、农产品加工运输、市场营销等诸多环节的投入资金,都是在家庭农场创设之初就应该具备的。我国的家庭农场绝大部分是由原来的种养大户升级而来,少数是在政策利好的诱导下全新创设的。种养大户经过多年的打拼,自身有一定的资金积累。但种养大户与农场毕竟是不同层次的经营主体,创设家庭农场资金门槛的要求相对更高。种养大户能否成功升级为家庭农场,实现质的突破,外来资金的支持成为了关键因素。而贷款往往是外来资金的主要源泉。对于全新创设的家庭农场而言,能否获得外来资金的支援,更是直接决定了创设的成败。因而,从家庭农场创设的角度来看,货款融资对家庭农场的创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由家庭农场的主体———农民家庭经济积累的有限性所决定的。

(二)贷款融资与家庭农场经营

家庭农场经营的范围主要是在农业领域,经营中所面临的各种环境也是由农业的特征所决定。农业是一个周期性、风险性非常明显,且具有一定公共产品性质的产业。与此相对应,农业投入资金也具有风险性、周期性的特点。农业资金是指社会各投资主体投入农业的各种货币资金。家庭农场资金则是指家庭农场经营者在一定时期内,为了农场的创设、经营与发展所投入的各种资金。我国家庭农场尚处在发展初期,自身的资金积累相当薄弱,抵抗风险的能力极为低下,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在家庭农场经营过程中,季节性的正常生产投入、临时性的抗自然灾害投入以及反市场价格波动的投入都可能超越家庭农场所能承受的极限,使农场面临现资金周转不灵、陷入经营困境的局面。因而,贷款融资对解决家庭农场经营中所面临的各种周期性和偶发性资金困境、稳定家庭农场的经营显得极为重要。

(三)贷款融资与家庭农场发展

追求发展,向更高平台迈进,是任何经营主体的经营目标。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往往需要资金的强力支持。家庭农场的发展,是指家庭农场经营土地规模的扩大或生产项目的增加或产业链的延伸,也意味着对先进生产技术、专业农业人才、农业机械以及销售渠道扩张需求的成倍增加,具有综合性扩张的特点。这种增长也伴随着资金需求急剧放大。同时,家庭农场发展后的日常经营中,也难以摆脱农业弱质性所伴随的高风险性,以及由此产生的资金需求的不确定性。家庭农场的发展过程需要大量增量资金的保驾护航,发展后的经营同样离不开持续投入的资金。如果单纯依靠家庭农场自身的积累则根本无法满足农场扩张对资金的巨大需求。“成长的烦恼”将会制约家庭农场的长远发展。贷款融资无疑会对家庭农场的发展起到雪中送碳般的助推作用,会让农场的发展之路走得更稳更快。

二、贷款融资与家庭农场的担保困境

近年来,各地虽实行了一些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措施,但没有改变家庭农场融资难的整体局面。家庭农场融资难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没有抵押和担保。

(一)贷款的高风险与低回报

农业生产承受着与生俱来的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也对国民经济有着巨大的外部效应,这就决定了农业生产中的投入与回报的不确定性和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必然性。以农业为本质的家庭农场,经营中的投入与产出也同样具有上述特征。与一般工商企业的贷款相比,涉农贷款的风险和贷款的单位成本更高,这降低了金融机构发放涉农贷款的预期收益。而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性”原则,决定了商业银行经营的最终目标是在保证其资产安全性与流动性的前提下,来实现利润最大化。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相对偏远,农民思想较为封闭和狭隘,逃废债现象严重。农民信用意识差、组织化程度低、农村信用体系不完善等诸多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使得金融机构面临较大信用风险,农村地区是信用缺失的重灾区。农业生产的本质弱性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脆弱,导致涉农贷款面临着双重的收益和风险“背离”,严重挫伤了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

(二)担保物缺少与担保机构缺位

担保物是指抵押作为贷款交易保证的资产。贷款机构为保证贷款的安全性,往往要求借贷方提供相应的物品担保。家庭农场的主要资产包括土地经营权、大型农机具、水利工程机械、农业基础设施、加工厂设备、农副产品以及其它农用装备和自住房等。家庭农场的土地多是流转和租用,所拥有的财产没有权利证书,拥有的固定资产不多,且大部分不属于金融机构认可的范围,无法通过资产抵押或金融机构所要求的其他合法抵押方式获得贷款,使得大量的融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担保机构是指为贷款人办理资信证明并为其提供担保的一种投资担保机构。目前,我国的担保机构主要集中于城市,且大多为有专门服务对象的政策性机构,极少有专门针对家庭农场展开服务的担保机构。因而,贷款风险损失只能由金融机构自身承担,风险准备金分摊机制尚未形成,致使金融机构面对家庭农场的贷款请求,总以种种理由拒绝。

(三)法律障碍与担保机制僵化

家庭农场的概念无论在认定标准,还是注册方法,以及经营范围上,目前都尚不明确,家庭农场的“法定身份”亟待确认。农村土地流转存在法律障碍,如《农村土地承包法》一方面为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把土地承包经营权视为物权,专节规定其可以流转;另一方面,又考虑到我国绝大多数农村的农民在较长时期内还得依靠赖以生存的土地,因此,又对其流转设立种种限制。因为上述原因,家庭农场财产组合中价值最高的土地使用权、承包经营权无法成为担保物。担保机制由借贷方、担保物、担保中介、放贷方及担保制度构成。有效担保物不够,意味可贷金额较小;担保机构缺位,降低了放贷方的积极性;加上毫无创新的担保规则,几乎封闭了家庭农场的贷款空间。在各种不利因素的交错作用下,家庭农场面临着一个极为僵化的担保机制。

三、家庭农场贷款融资的担保机制

要建立有效的家庭农场款融资担保机制,首先应该给家庭农场一个合法地位。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制度规定,明确家庭农场的经营主体、市场主体和法律主体地位。

(一)信用贷款

信用贷款是指完全根据借款人的信用,即借款人的品德和财务状况而发放的贷款。信用贷款手续简单,借贷双方交易成本较低,也比较符合家庭农场经营中的短、急资金需求较多偏好。要增加家庭农场信用贷款的可获得性,应该从两方面下功夫。家庭农场经营者自身要增强守信意识和道德操守,要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准则,避免贷款中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解除贷款方的后顾之忧。贷款方应通过调查摸底、经济建档、信用评定等措施,尽快探索出一套符合家庭农场贷款需求特征的“阳光信贷”模式,为农业这个弱质产业和家庭农场这个新型经营主体提供信用贷款发挥积极作用。

(二)票据贴现

票据贴现是指贷款人以购买借款人未到期商业票据的方式发放的贷款。贴现工具主要有商业票据、银行承兑票据或短期债券,贴现对象为银行或贴现公司。票据贴现可以减少放贷方的信息搜寻和信息处理成本,降低信贷风险,也从而间接降低了借贷方的融资成本。票据贴现是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现有借贷模式的补充和优化。家庭农场在因资本金规模不够、无法找到合适担保人或无法提供有效担保物而难以获得贷款时,要充分利用无需担保、不受资产规模限制的票据贴现融资工具。金融机构则应通过加强窗口指导、灵活增加贴现额度、丰富票据品种等途径为家庭农场融资开辟新渠道。

(三)担保贷款

担保贷款是指由借款人或第三方依法提供担保而获得的贷款。担保包括保证责任、财产抵押、财产质押,因此,担保贷款包括保证贷款、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担保贷款中,担保机构所起的积极的桥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政府要从担保机构设立、业务开展和风险补偿等方面入手,加大针对家庭农场担保机构的扶持和引导,尽快填补农村领域担保机构的空缺。个别地区已经出现的,以政府为主体推动,由地方财政和企业联合出资的担保公司以及由相关主管部门牵头成立的会员制型互助担保机构,是一种新型担保主体,在农村地区有较强的适应性,值得各方积极借鉴、集成创新和大力推广。

(1)保证贷款。保证贷款是指按《担保法》规定的保证方式,以第三方作为保证人承诺在借款人不能偿还借款时,按约定承担一定保证责任或连带责任而取得的贷款。保证贷款因连带责任而具有双重的信用保证,体现了一种多变的信用关系。从横向角度看,家庭农场之间可以以协会的形式,通过日常业务的合作,促进相互了解,建立起直线型的经济利益纽带关系,形成以农场为主体的“合作经济组织”,在需要贷款时,可以互为担保。从纵向角度看,家庭农场既应与种子、化肥、农机具等供应商,也应与农副产品需求商建立良好合作关系,打造“公司+家庭农场”模式的利益共同体,在需要贷款时能有保证人选择提供。

(2)抵押贷款。抵押贷款是指按《担保法》规定的抵押方式,以借款人或第三方的财产作为抵押物而取得的贷款。抵押贷款是盘活固定资产,提高资产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家庭农场抵押贷款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政府以补充家庭农场有效担保物为着眼点,与时俱进修改《担保法》等相关法律,以法律创新促成制度激励;另一方面也需要金融机构的积极配合,努力探索新的担保物种和新的担保方式。例如,中国农业银行发布的《中国农业银行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贷款管理办法(试行)》,创新了农机具抵押、农副产品抵押、林权抵押、农村新型产权抵押等抵押贷款方式,开启了解决家庭农场抵押贷款难的破冰之旅。其它金融机构也应尽快跟上并积极创新,打破家庭农场因抵押物制约而难以贷款融资的僵局。

(3)质押贷款。质押贷款是指按《担保法》规定的质押方式,以借款人或第三方的动产或财产权利作为质押物而取得的贷款。但根据我国《担保法》的相关规定,大多数家庭农场几乎没有可供质押的财产。部分地区个别金融机构针对家庭农场开通了农业订单质押,但基本局限在粮油棉等传统农作物上,并未覆盖蔬菜、水产、畜牧、瓜果等经济作物以及养殖产业。政府应该通过相关鼓励政策,推动金融机构为家庭农场办理权利质押;金融机构应拓宽家庭农场质押物范围,将农场应收账款、仓单、订单、专利权、注册商标专用权、农业保险保单等纳入可质押体系,共同为家庭农场开创一条通畅的质押贷款渠道。

摘要:融资难问题正成为制约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最大瓶颈,融资难的根源在于缺乏有效的担保机制。本文分析了贷款融资对家庭农场创设、经营和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从农业本质、金融机构偏好、法律的角度探讨了家庭农场贷款融资所面临的担保困境及原因,并以贷款保障分类方法为框架,构建了家庭农场贷款融资的担保机制。

关键词:家庭农场,贷款融资,担保机制

参考文献

[1]郭伊楠:《家庭农场融资问题研究》,《南方金融》2013年第3期。

[2]臧凯波:《我国家庭农场发展存在的障碍及应对策略》,《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年第7期。

[3]万芹:《家庭农场融资问题研究》,《财政监督》2013年第6期。

[4]蒲应:《美国农业信贷基本条款——可供中国借鉴的经验》,《世界农业》2008年第9期。

[5]谢欣:《家庭农场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银行家》2013年第6期。

担保运行机制 篇6

2008年, 由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美国消费市场萎缩;以出口导向型战略为主的中国企业也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 尤其是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更是举步维艰。中国政府为此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 重视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包括督促各方主体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规定的义务;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规定, 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支持力度, 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专设中小企业司就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宏观指导, 拟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和措施, 通过制定部门规章的方式推动建立完善服务体系, 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 专设融资担保服务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各省专设中小企业服务部门, 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或出台一系列措施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在上述背景下, 投资担保公司以雨后春笋般涌现, 经所在地政府确定的主管部门批准, 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为出发点, 通过提供融资性担保服务, 为中小企业发展搭建融资平台。投资担保公司的主要业务是融资担保业务, 主要服务主体是中小企业;但公司的营利性本质决定其根据市场需求, 服务对象涉及不同主体, 经营业务多样化。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发展具有共同性, 同时体现了差异性。共同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立背景、成立目的相同,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 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二是主要业务范围相同, 通过提供融资性担保服务, 提高中小企业信用,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监督管理部门不同, 依据专门规范融资性担保公司七部委规章《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 就融资性担保公司实行属地管理, 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自主确定的监管部门就融资性担保公司实施监管; (1) 二是经营业务不同, 因融资性担保公司设立地经济发展水平及金融生态环境的差异, 设立地监管部门监管规定不同, 融资性担保公司可经营业务范围存在差异。

二、融资性担保公司现状

(一) 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概念

融资性担保公司是指依法成立, 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融资性担保涉及债权人、担保人与被担保人等多方主体, 涉及债权人与融资债务人的借贷法律关系、债权人与担保公司的担保法律关系、债务人与担保公司的担保法律关系, 当被担保人即债务人不履行对债权人负有的融资性债务时, 由担保人即担保公司依法承担约定的担保责任。 (2)

(二) 融资性担保公司法律规制

融资性担保公司涉及多方主体、多重法律关系, 适用公司法、担保法、合同法等相关基本法律规范的规定;同时, 适用七部委 (3) 联合制定、经国务院批准, 专门规制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 (以下简称“暂行办法”) 规定。

该暂行办法就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设立、变更及终止条件和批准程序予以明确规定, 就经主管部门审批许可经营的业务、禁止从事业务范围予以明确界定, 并就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经营规则和风险控制、监管机构和监管方式等进行专章规定。

就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控制而言, 该暂行办法主要从两个方面予以规制:一是内部治理制度层面, 融资性担保公司完善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和内审制度, 建立符合审慎性经营原则的风险预防、风险评估及风险处理机制;二是监督管理层面, 由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所在地人民政府确定的监督管理部门及融资担保行业自律协会等作为监管机构, 分别设定融资性担保责任限额、强令提取担保责任风险准备金、构建融资担保主体信息交换机制。

(三) 融资性担保公司运营现状

2010年3月8日, 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开始执行。此前, 基于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设立目的和统一监管规范的缺失, 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设立、变更及终止的条件和程序存在差异, 其主要业务是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 但具体业务范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经主管部门批准, 既从事一般的贷款担保、票据承兑担保、贸易融资担保、项目融资担保等融资性担保业务, 也从事诉讼保全担保、履约担保及与融资性担保有关的中介服务, 还可以自有资金进行投资, 并接受个人及其他主体委托从事理财服务, 甚至从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等业务。

因业务范围涉及不同领域、不同主体, 其经营风险呈现出多样性及复杂性, 风险控制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 融资性担保公司专设风险控制部负责风险控制, 业务决策一般包括三个阶段, 一是对借款人进行风险调查, 二是出具风险评估报告, 三是由公司的评审委员会依据报告和其他因素作出决策。其中风险调查针对不同的融资担保业务调查内容存在差异, 一般主要审查借款用途、实际运营状况;以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动记录为主要依据, 确定信用状况;有抵押物或质押物时, 审核价值评估报告, 结合其他因素, 确定抵押物价值;在上述调查基础上, 形成风险评估报告。

三、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控制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健全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

目前, 融资性担保公司一般采用上述风险控制制度, 该风险控制制度过于依赖风险调查, 调查所涉及信息的来源直接影响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进而影响到是否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现行以风险控制为目的进行的尽职调查, 一般以融资担保业务申请人在银行金融机构的交易记录为依据确定企业的资信能力及个人信用状况, 这就需要融资性担保公司内部从业人员就调查内容、调查结果制定严谨精确的风险核算制度, 就尽职调查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 出具有价值的调查报告;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相关制度的制定和实际执行, 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内部风险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就现行融资性担保公司关于从业人员制度而言, 并未规定任职资格限制及严格的职位考核准入制度, 只要求有一定的融资担保业务从业经验, 熟悉尽职调查的基本流程, 就风险管理控制有具体运作经验。随意性的从业人员任职制度, 直接影响到能否制定完善的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内审制度及健全的风险控制制度, 及上述制度的实际执行, 这也是融资性担保公司内部风险控制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 缺失完善的外部风险保障制度

融资性担保金融公司的外部风险控制主要体现在风险控制保障制度方面, 一方面是信用制度, 另一方面是风险控制监督管理制度。

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核心业务是提供融资信用担保, 融资申请人的信用直接关系着融资担保业务的风险控制, 因此, 构建个人征信制度、完善现有的企业评级制度尤为重要。就目前中国的征信制度而言, 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个人征信体系, 普遍认识到构建个人信用体系的重要性, 仅有上海市、深圳市制定了个人信用征信及信用评级管理办法, 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制定《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 督促各商业银行建立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为个人拓宽融资渠道提供信用担保支持。现行的企业评级机构忽略其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 使得信用评级报告失去客观性、真实性, 无法作为认定企业信用的依据;就评级标准而言, 既有统一的评级标准, 不同行业适用不同的信用评级标准, 使得企业信用评级的客观性在统一标准与行业标准的平衡之中, 客观性大打折扣。

融资性担保公司的风险控制通过主管部门的风险控制监管保障。但现行法律法规就融资性担保公司实施属地监管, 其业务范围因各地经济发展状况和金融生态环境差异而不同, 《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用原则型条款 (4) 授权地方主管部门审批业务范围, 业务范围涉及的领域越广, 融资性担保公司的风险控制压力就越大;尤其是融资性担保公司为高额营利, 从事存贷款、并受托投资、受托理财等非法业务。同时, 《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需要各主管部门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予以实际执行, 该暂行办法中关于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控制的制度有待各主管部门督促构建或进一步完善。

保险机构尚未就融资性担保公司的风险控制发挥作用。与美国发达的信用保证保险市场不同, 中国目前尚未办理商业信用保证保险业务;社会主体征信体系的缺失, 相关法律规范的不健全, 保险公司风险控制的考量, 信用保证保险专业从业人员的缺乏等都构成保险机构发挥保障作用的制约因素。

四、完善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控制机制的基本思路

(一) 完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

完善融资性担保公司内部风险控制制度, 首先, 要制定规范的从业人员任职资格制度。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要参照公司法的相关规定, 并依据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制定的专门管理办法的规定, 结合公司的业务范围, 确定上述人员的任职资格;一般从业人员除要参照上述规定外, 要依据岗位职责要求, 确定具体的任职资格。尤其是风险控制部的从业人员, 更要具备风险控制所必需的业务素质。其次, 要制定健全的风险控制制度。包括符合审慎性经营原则的融资性担保评估制度、尽职调查制度、决策程序、风险预警机制、全程监督制度、事后追偿和处置制度、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并制定严格规范的业务操作流程, 加强对担保项目的风险评估和管理。

(二)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社会信用体系主要涉及个人及企业两大主体, 健全个人信用体系首先需要完善个人征信制度及加强个人信用信息管理的法律法规, 依据个人征信法律法律的规定, 整合各地的个人信用信息资源, 建立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系统;规范个人信用信息的使用, 保障个人各项权利不受侵犯的情况下, 发挥个人信用报告在促进个人信用融资方面的作用;同时, 为融资性担保公司的风险控制提供保障。企业信用评级制度是企业能否以其信用融资的重要依据, 但国际权威信用评级机构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充当的不光彩角色, 引发了对企业信用评级机构的质疑, 同时, 引发就企业信用评级制度的改革;改革现行信用评级制度, 对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至关重要;健全的企业信用评级制度有利于分散融资性担保公司的信用风险。

(三) 加强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监管

就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监管而言, 一方面是由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督促各地政府确定的主管部门参照暂行办法的规定, 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重点审查登记的融资性担保公司是否符合现行的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规定的市场准入条件;审查其业务范围中是否存在禁止性业务活动, 并就从事的非法业务活动予以处理;制定具体的经营规则和风险控制制度, 设立专门的部门通过现场检查的方式, 审查其相应制度的执行情况。另一方面由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指导成立全国性及地方性融资性担保业自律协会, 由自律协会监督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合法合规经营, 并组织风险控制沟通机制, 协助协会成员构建更完善的风险控制制度。再者, 由各地融资性担保公司主管部门加强与征信管理部门的合作, 建立融资担保业务履行反馈机制, 将融资担保申请人的履约情况纳入征信管理系统, 为融资担保业务风险控制提供相应服务。

(四) 引入商业信用保险制度

信用保证保险以信用风险作为保险标的的保险。根据承保方式的不同划分为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两类业务, 当债务人作为投保人投保债务人的信用风险时就是信用保险, 当债务人作为投保人投保自己的信用风险时就是保证保险。 (5) 融资性担保公司的主要风险就是信用风险, 因此, 信用保险可分散融资担保公司风险。虽然承保信用风险, 保险机构会面临经营风险, 但健全的保险制度可控制风险。保险公司通过制定规范的风险评价制度、严格的内部治理制度、强化损失追偿制度、加强信用信息交换机制, 可从局部试点再到全面推广, 循序渐进地推进商业信用保险在分散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中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信用风险和补偿路径研究[J].顾海峰, 税务与经济, 2009 (4) :35-39.

[2].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风险与防范[J].年志远, 税务与经济, 2000 (4) :61-63;3.当前融资担保业发展中面临韵矛盾及对策[J].刘志兰,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9 (5) :114-116.

[4].对发展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的思考[D].钟玲, 西南财经大学.

[5].民间商会融资担保机制及模式选择[J].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浙江金融, 2009 (3) :26-27

担保运行机制 篇7

关键词:小额担保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信用社区

小额担保贷款是一项以社会稳定为主要目标的政策性信贷业务, 旨在通过政府担保政策的扶持帮助使下岗失业人员从金融机构获得小额贷款进行自主创业。随着相关政策的调整, 小额担保贷款的申请对象除了包括: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自主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和其他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现在又新增加了城镇“零就业家庭”人员、残疾人和低保失业人员。

1 黑龙江省小额担保贷款业务现状

截至2008年年底, 黑龙江省省内银行类金融机构已为13个地市和52个县市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失业等四类人员发放微利项目贷款7.1亿元, 省财政厅拨付中央财政小额贷款贴息资金9334万元, 使近4万名下岗失业人员直接就业, ;累计扶持和带动的就业人数超过20万人。黑龙江省小额担保贷款业务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与国内其他省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1.1 小额担保贷款规模远不能满足需要

截至2008年5月, 黑龙江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累计360多万人, 未安置的82万人, 如果其中有1/4需要贷款, 每人按2万元计算, 则需要41亿元资金, 实际贷款规模与估算的需求差距太大。从与其他省市的比较来看, 江西省到2008年3月, 全省共发放小额贷款8.86亿元;同期黑龙江省下岗失业人员数目是江西省的3倍, 而小额贷款的规模却未超过江西省。

1.2 小额担保贷款的覆盖面较小

小额担保贷款推行之初, 其对象是国有企业下岗职工, 后来又扩大到集体企业下岗职工。近几年来求职人员的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 目前需要小额贷款援助的还有复员军人、高校毕业生等其他人员, 所以小额贷款的覆盖面太小, 不能满足需要。江西省在2004年就已将贷款对象扩大到城镇退役军人、大中专毕业生;2006年, “零就业家庭”成员、其他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以及进城创业的农村劳动者都可以得到小额贷款的扶助。黑龙江省虽然也在扩大小额贷款的覆盖面, 但进展不快。

2 制约黑龙江省小额担保贷款业务发展的原因

2.1 担保机构提供担保的条件苛刻

在小额担保贷款发放之初, 为了保证贷款的顺利回收, 各地相关担保机构在提供贷款担保的时候往往都要求下岗职工提供反担保。除了反担保要求以外, 有的地方还要求申请贷款的下岗职工有营业执照和经营场地。虽然在2002年下发的《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管理办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担保机构必须要求下岗职工提供反担保措施, 但在执行过程中还是有包括哈尔滨在内的许多地区要求下岗职工提供反担保。下岗职工本身就是弱势群体, 又要去找一个有稳定收入的人提供反担保, 又要自己花钱去租场地, 办执照, 这样的要求能达到的真是少之又少, 直接造成了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出现“无人问津”、“屡遭寒流”的现象。

2.2 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积极性不高

小额担保贷款属政策性贷款, 而由商业银行来承办, 因银行办理小额贷款的收益与成本、风险的不对称, 其积极性自然会受到影响。如根据规定:下岗失业人员从事微利项目的小额担保贷款, 财政予以贴息。但在实施过程中, 贴息资金经常不到位。如齐齐哈尔市从开始发放小额贷款到2007年末财政应贴息额为147万元, 但实际到账的仅为9.7万元。由此可见, 小额担保贷款还是有其致命的缺点, 商业银行对其的发放慎之又慎。

2.3 贷款程序复杂, 涉及部门之间缺乏协调

从经办手续的角度, 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程序比较复杂, 完成整个流程不仅需要较长时间 (正常办理的时间为一般在1个月左右, 但实际情况是至少两三个月, 甚至半年以上) , 且相关文件表格就得复印报送多处, 成本很高, 这也影响了小额担保贷款申请者的积极性。由于小额担保贷款是由财政贴息、拨款设立担保基金提供担保的、对社会下岗失业人员发放的政策性贷款, 涉及面广、工作量大, 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都十分繁琐, 业务筹办需要由财政、银行、经贸和劳动保障等多个部门协调配合。因此, 相关政策部门的基础信息沟通工作至关重要。

2.4 小额担保贷款缺乏担保支持

小额贷款由政府提供担保, 商业银行按照担保资金的5倍发放贷款, 因此, 担保资金越多, 贷款的规模也越大。目前黑龙江省由于担保基金的不足, 制约了小额贷款业务的发展。如哈尔滨市, 2006年末全市共筹集担保基金5000万元, 全市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人员近15万人, 有贷款需求并且符合贷款条件的人员按30%计算, 每人贷款需求按1.5万元计算, 全市小额贷款需求大约67500万元, 而5000万元的担保基金按放大5倍全额贷款也只有25000万元, 只能满足贷款需求的37%。

3 黑龙江省小额担保贷款机制创新

3.1 建立风险补偿机制

扩大发放小额担保贷款, 核心是解决风险补偿问题。在小额担保贷款业务开办之初, 政策明确规定由财政部门设立担保基金, 委托担保机构运作, 以分担银行小额担保贷款的风险。对于已经落实贷款担保机构的地区, 反担保不能超过下岗失业人员实际贷款额的30%, 而且, 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在健全信用制度的前提下, 逐步取消反担保。对于尚未落实担保机构的地区, 财政可以将担保基金直接存入银行, 由银行自主发放贷款, 一旦贷款出现损失, 经办银行承担20%, 另外80%从担保基金中直接扣除。在财政承担的80%损失中, 省级财政承担10%, 地级以下财政承担70%。这样, 银行、省级财政和地市县财政就有效实现了风险共担。而且, 银行直接审贷, 效率也提高了。三部委的文件在风险担保方面, 已经做出了很大的改进。所以, 在黑龙江省适时的取消反担保已经有了政策保障, 有利于降低小额担保贷款门槛, 促进贷款发放。

3.2 借鉴“后续支持模式”

“后续支持模式”的基本运作模式是:科学的贷款机制——经营能力培训——后续支持平台。

所谓科学的贷款机制, 就是建立劳动、担保机构、银行三位一体的贷前审核、贷中考察、放贷快捷的机制。三位一体的科学机制做到了劳动、担保、银行同时考察, 共同商量放贷金额。对于没有把握的项目进行二次考察, 反复斟酌, 避免失误。这样一来在发放贷款时便可以清晰的把握借款人的借款用途, 市场前景, 有助于贷款的及时、快捷的发放。

所谓经营能力培训, 就是对取得小额贷款的人员进行统一培训, 提高他们的创业和经营能力。经过调查发现, 凡是申请小额贷款的下岗失业人员他们经营的项目都是生存型项目, 在商业竞争中非常脆弱, 抗风险能力差。因此, 提高他们的经营能力非常重要, 关系到他们创业的成败。引入SIYB培训模式。SIYB培训是国际劳工局为帮助小企业发展, 促进就业, 专门研究开发的一系列培训小企业家的培训课程, 它包括“产生你的企业想法”、“创办你的企业”、“改善你的企业”和“扩大你的企业”4种培训课程。这套培训课程专门培养潜在的和现有的小企业创办者, 使他们有能力创办切实可行的企业, 提高现有企业的生命力和盈利能力, 并在此过程中为他人创造就业机会。目前, SIYB培训已经成为国际劳工局的创业培训品牌, 在全球80多个国家使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受到各国的普遍欢迎。

所谓后续支持平台就是有计划、有组织地为小额贷款人员提供互相交流、反映情况, 建立信息服务网络。可以根据小额贷款人员的要求, 在人力资源促进会下成立创业协会, 有组织地开展活动, 努力为提高他们的产品竞争能力服务。

从“后续支持模式”中不难看出, 对于小额担保贷款发放难问题的解决方法已经不再是单一的一个或简单的几个, 而是扩展到相关的一系列方法综合使用, 其中包括贷前审核、贷中考察、创业培训、经验交流等方面, 如果能够把加大宣传力度, 协调部门关系也纳入其中, 这种模式将更有效的发挥作用。

3.3 建立信用社区

信用社区是指在原有社区基础上建立的以强化城市社区居民诚信意识、营造和谐社会氛围、推动城市信用环境建设为目的, 以公开、公平、公正、自愿申请为原则, 以宣传诚信、引导诚信、监督诚信为手段, 在各地政府、金融机构、工商部门的配合下共同创建的一种新型社区形式。

总结小额担保贷款发放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与障碍, 不难看出这些问题与障碍大多与两个字有关——“诚信”, 所以解决了诚信问题便解决了问题与障碍的根源。为了更有效的发放小额担保贷款, 建立信用社区有着极大的必要性。

3.3.1 通过信用社区进行宣传

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发放难的原因之一是宣传力度不够, 许多下岗职工并不知道有小额担保贷款这回事。还有一些下岗职工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认为贷款就意味着负债, 他们宁愿清贫也不愿背着债务去生活, 因而小额担保贷款在发放时就会首先失去一部分借款人。信用社区在这方面可以说是一个极好的平台, 社区是直接接触居民的机构, 他们了解所辖居民的自然状况, 通过社区可以向居民普及金融知识, 对小额担保贷款进行有效宣传, 避免宣传漏洞的发生。

3.3.2 通过信用社区进行创业培训

信用社区在对下岗职工进行创业培训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很多城市的社区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劳动保障服务平台, 专门配备了创业指导和跟踪服务人员对下岗职工进行技能培训, 帮助他们正确把握市场脉搏, 并对他们创业时遇到的问题进行跟踪服务, 使创业的下岗职工能够经营一些盈利的项目。通过信用社区对下岗职工进行的创业培训可以有效的提高他们的还款能力, 降低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 有利于小额担保贷款的继续发放。

3.3.3 通过信用社区解决反担保问题

很多地区在发放小额担保贷款时因为诚信问题而要求借款人提供反担保, 而寻找反担保无疑是给下岗职工带来了又一重困难, 很多下岗职工都是因为无法找到反担保而不得不放弃小额担保贷款。建立信用社区可以有利于保证下岗职工按时还款, 因为社区比较了解所辖居民的信用状况, 它可以通过建立个人诚信档案来记录居民的诚信情况, 可以通过帮助和监督的方式保证下岗职工在创业时正确经营, 专款专用。对那些社区最“知根知底”的下岗职工和那些系统地经过创业培训的下岗职工, 社区可以为其提供“信用担保”代替反担保, 从而真正解决反担保难的问题。

3.3.4 配合商业银行及其他部门完成担保贷款回收工作

在担保贷款到期时, 信用社区可以配合商业银行完成回收工作。银行履行基本的催收义务后, 如果没有成效或者无法联系借款人, 会向初审贷款的街道、社区提供欠息人员名单, 社区了解其所辖下岗职工的工作地点, 工作状况, 通过电话或现场催收的方式要求借款人还款, 这样要比银行直接催收效果更明显。

3.4 建立社区银行

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 缺乏一种专门服务于家庭居民的金融机构, 我国的商业银行虽然也对家庭提供一些金融服务, 但其主要还是针对于大型企业进行贷款, 这样的定位使得商业银行对个体居民的情况没有一个系统完善的衡量标准, 当个体居民申请创业贷款的时候, 商业银行对其资信无从下手也是必然。在这方面, 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国外建立社区银行的做法。

在国外, 小额贷款的发放大都由民间金融机构来完成, 民间金融机构是与正规金融机构比较而言的。社区银行便是民间金融机构的一种, 这种银行是指那些资产规模小、主要为经营区域内中小企业和居民家庭服务的地方性小型商业银行。在美国, 数量众多的社区银行为当地中小企业、居民家庭提供小额贷款服务, 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日本, 社区银行对当地中小企业的贷款比例一般占其全部贷款的70%~80%, 其平均收益率一般都高于大的商业银行。

在孟加拉国, 自乡村银行创立以来, 小额信贷受到了当地穷人的热烈欢迎, 近6成的借款人和他们的家庭已经脱离了贫穷线。这个模式被迅速推广到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 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扶贫方式。孟加拉国乡村银行模式是一种非政府组织从事小额信贷的模式。创建于1974年, 80年代在政府支持下转化为一个独立的银行。孟加拉国乡村银行是以小组为基础的农户组织, 要求同一社区内社会经济地位相近的贫困人口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贷款小组, 相互帮助选择项目, 相互监督项目实施, 相互承担还贷责任。银行根据借款人的需求发放无抵押的、短期的小额信贷, 但要求农户每星期分期还款。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在放贷的同时要求客户开设储蓄账户, 存款金额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须购买孟加拉国乡村银行的股份, 从而成为银行的股东。迄今银行已经向大约660万人贷款超过57亿美元, 其中的贷款人97%是妇女, 已还款50亿美元, 还款率近99%。

社区银行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个人消费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我国来说, 可以借鉴一下国外的经验, 在原有商业银行的基础上, 结合上面提到过的信用社区, 发展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和家庭居民的社区银行, 不但能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建设, 而且可以为我国居民个体贷款特别是小额担保贷款增加方便的获取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元刚.小额担保贷款中的“后续支持模式”——贵阳市小河区的调查报告[N].中国劳动保障报, 2005-01-15

[2].陈天宇, 温跃.创建金融业的信用社区——人行青岛分行努力推进小额担保贷款[N].金融时报, 2005-10-25

上一篇:公司财务政策下一篇:毕业论文信息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