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会计实务应用研究(共12篇)
环境会计实务应用研究 篇1
最近几十年以来,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雾霾、沙尘暴及噪音污染等日益恶化的环境,使各国及各大企业被迫面临恶化的自然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并尝试运用经济手段研究环境因素。未来环境问题导致经济危机的导火索就可能是未能及时披露的环境风险导致的,究其原因,还是由于环境会计信息系统的不完善。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从会计的角度研究和分析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多样性与资源利用的复杂性也必然导致环境会计的特殊性。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积极树立良好健康的企业形象,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对环境政策的执行情况,优化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制定治理环境和保护环境的长期愿景,从而增强企业绿色竞争力。
一、环境和会计的关系
会计信息系统在提供环境信息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作为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可以提供给企业管理者一个准确的环境信息,通过披露环境资产和负债,反映环境成本费用。环境会计确认、记录、计量、报告是以企业作为核算主体,内容反映的是企业环境方面的信息,关注和披露的是涉及环境资源的经济事项。由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公共性和外部性,环境会计核算和监督的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而非企业微观的成本费用和利润收益。企业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考虑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服务。为了减少自己的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企业采用的补救方法可以将环境成本纳入会计系统与决策系统。研究表明,管理层往往忽略环境成本的规模和重要性,这就是因为传统的会计制度在这一领域提供的信息通常是不完全或不相关造成的。
二、环境会计的目标
环境会计是基于环境和经济的概念、标准和价值观存在的。尽管投资指标、生产指标和贸易经济指标显示出积极的趋势,但遗憾的事实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那些经济增长所依赖的环境资源并没有得到增长,反映环境状况的基本经济指标却越来越不乐观。一个适当的环境目标是企业取得长期竞争优势所必需的,现实中所有案例都明确揭示需要发展并规范环境会计与企业社会责任。基于此,本文认为环境会计的目标应通过以下六点实现:一是明确环境机遇和限制没有增加值的额外花费;二是估计和计算企业环境成本,并且将他们计入相关费用;三是定义一些能制造净利润的环境机会;四是建立和维护环境信息系统,用来提高运营管理水平;五是通过环境管理信息系统来确定成本和未来收入;六是帮助设计环境友好的产品和服务制造流程。
三、环境会计的应用领域及应用优势
1. 环境会计的应用领域
环境会计有益于政府追求最优经济政策的经济模式,它能适用各种不同的体系和不同规模的企业。使用环境会计的程度取决于企业的资源、需求和目标。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首先环境会计信息有利于发展和完善财务报告和财务指标;其次,完善和使用环境会计信息有利于环境管理会计;第三,环境会计信息影响评估与外部环境成本,通常会被成本会计所涉及;第四,现金流量和资源的货币信息与实物信息的整合通常涉及自然资源会计;最后,收集并报告含有资源信息的组织报告也是现今会计的目标之一。
2. 环境会计的应用优势
环境会计通过会计系统记录、计量和报告反映环境破坏及排放等方面的信息,同时也可为不同规模的企业,不同产业,不同领域提供预期信息。在实践中,可将这一会计分支应用到微观和宏观经济领域。在微观经济方面(经营单位),环境会计可以应用到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财务会计提供与企业经济活动相关的信息给企业使用者,并且企业使用者已逐渐有了一些关于环境成本费用信息的需求,这个观点可以归结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决策有用与实现社会责任。在管理会计领域,环境会计同样也可以给管理者与企业提供帮助,管理层可以使用从环境会计那里获得的信息进行如下的内部决策:(1)进行产品设计和制造流程设计;(2)进行性能评估和控制成本;(3)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在宏观经济方面,环境会计经常被用来计算隐性资源花费和使用这些资源带来的影响。同时环境会计类账户已明确被一些经济学公式所使用,例如国民生产总值(GNP)就是一个使用环境会计在宏观层面的例子。在实务中,环境会计应用优势体现在:(1)一个适当的环境会计体系是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计量、控制和决策的重要工具;(2)无论是资本类还是现金类的环境支出都面临日益增长的趋势;(3)管理层需要环境支出类的财务信息;(4)基本成本预算需要环境支出财务信息;(5)环境成本可以计入管理费或者直接忽略不计;(6)使用者对不同组织的环境绩效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7)许多影响环境的活动是大量重复的并具有实际经济意义,因此它们显著影响着组织的成本、资产和负债;(8)环境风险可能会导致巨大的环境债务,一个组织或者一个业务单位可能会花巨大的费用去控制环境风险对财务状况的影响;(9)用环境友好的态度去准确管理环境资源,最直接的益处就是有较高的商誉与较好的企业形象;(10)环境友好的态度提供给组织一个竞争优势;(11)环境成本计量和会计绩效可以支持组织发展和实现环境管理体系(EMS)达到ISO14000标准。
四、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据分析,目前自然环境中的污染物有近80%来自于企业。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追求利润最大化是核心。传统企业发展过程中更注重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利润的驱使必然造成过度开发消耗资源的状况,最终是生态环境补偿能力滞后于高污染低效益带来的严重后果。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体体现在缺乏科学的指标体系的制定及切实可行的定量方法,可操作性方法的缺失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环境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可操作性差的原因是,缺乏统一规范的环境会计核算对象及披露形式,大多数企业不会主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少数进行披露的企业也无法从其信息质量和相关标准中去衡量和考证,这些都是由于缺乏强制性的准则规范造成的结果。
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内容上看,主要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以及燃料和正在使用材料的详细信息,报告更多的是描述性的,也可能包括部分业务单位的环境绩效定量指标。目前我国缺乏统一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只能将环境财务信息要素以传统的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分为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费用和环境收益四类进行统计。通过财务报告适当地披露环境信息可以在股东和资本市场里创造积极影响。本文选取2013—2015年上证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因ST公司可能对信息的披露存在一定影响,所以在样本选取中将ST公司排除在外。对样本公司资产负债类环境会计信息进行统计,结果见表1所示:
单位:个
数据来源:巨潮资讯网。
从表1可以看出,披露环境保证金、资源税费和预计负债的企业数量比较少,而披露治污投资和环保负债的企业数量比较多。此外还以排污费、绿化费、资源税费、治理费、环保设施运行费及其他支出作为环境费用项目,以税收优惠、政府补助和三废收入作为环境收益项目,对样本公司环境会计信息进行统计,结果见表2所示:
单位:个
数据来源:巨潮资讯网。
样本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较为丰富,涉及多项环境要素的内容。其中,政府补助、排污费两项比较突出,样本公司中分别平均有67%和38%的公司对其进行了披露,但设施运行和三废收入两项披露的企业较少,这说明企业对废弃物的处理能力还比较弱,循环再利用能力不强。由于政府对企业治污节能和环保检测项目的补助和税收扶持,社会衡量企业排放和环境破坏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及对这些活动合法性的考核,得以促使环保专项费用的披露规范。这一系列的作法也从另一方面督促了企业加大治污投资力度,增加了环保费用支出。对样本公司以文字形式披露的环境绩效信息进行统计,结果见表3所示:
从时间纵向表现看,三年中各项文字形式的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程度不高,但仍呈现出增长态势。2013年至2015年样本公司平均每个企业披露的环境绩效信息分别为1.67项、2.65项、2.93项,其均值2.34项。说明样本公司披露状况在2014年有较大提高,但2014年至2015年发展缓慢,整体增幅较小。从以上环境绩效信息横向表现来看,所考察的各项目的披露比例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除排放达标一项,其余各种披露都不足五成。其中,环保理念、环保措施、污染物排放达标、环境荣誉状况的披露状况相对较好,环保宣传、环境事故和环保风险的披露比例较低。除了文字叙述形式的环境绩效信息,样本公司以环境指标形式披露的环境绩效信息见表4:
单位:个
数据来源:巨潮资讯网。
数据来源:巨潮资讯网。
从时间纵向表现看,样本公司环境绩效信息以环境指标形式的披露情况与以文字形式的披露状况相反,2013至2015年各项指标的数据均有一定程度的下滑。通过均值来看,也是如此。2013年至2015年样本公司披露的环境绩效信息指标分别为1.84项、1.75项和1.73项,而且其均值1.8项大于2014年的1.75项,说明样本公司披露状况2014年至2015年缩水情况较2013年至2014年稍显缓和。从横向来看,所考察的环境指标形式环境绩效信息各项目的披露程度也处于一个低水平状态。其中,节约减排、节能降耗以及废水处理及排放的披露状况相对较好,披露比例在20%以上,绿化面积以及循环利用的披露比例较差。
环境会计充分强调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并赋予其价值。在传统会计中,企业对这些资源的使用和破坏不计入企业的经营成本,企业也并未对其损耗予以补偿,环境会计的应用,将迫使企业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考虑。在社会经济及环境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企业能够明确自身责任,从而达到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郭晓梅.环境管理会计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
[2] .沈洪涛,冯杰.舆论监督、政府监管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J].会计研究,2012(2):72-78.
[3] .徐寒婧,吴俊英.中西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与启示[J].财会通讯,2012(4):130-132.
[4] .张心怡,刘连喜.环境会计指数研究—基于日本环境会计报告的分析[J].会计之友,2013(24):23-26.
环境会计实务应用研究 篇2
会计环境研究初探
会计环境是指会计生存与发展所依赖和依存的.环境,它分为会计内部环境与会计外部环境.会计环境是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对会计环境的研究,对于确定会计目标,建立会计体系,发展会计理论以及最终实现会计工作的国际协调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作 者:李江涛 LI Jiang-tao 作者单位: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湖北,武汉,430073刊 名: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TV UNIVERSITY年,卷(期):18(4)分类号:F230关键词:会计环境 会计模式 会计体系
会计创新环境研究 篇3
一、引 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代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竞争。但是,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创新能力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是什么因素影响和制约我国的自主创新?笔者认为,创新环境不佳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创新环境是指在创新过程中,影响创新主体进行创新的各种外部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国家对创新的发展战略与规划,国家对创新行为的经费投入力度以及社会对创新行为的态度等等。会计创新环境是国家创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指会计领域内影响创新主体进行创新的各种外部因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从事创新、科研的必备条件。
在创新环境问题上,实验经济学与实验会计学的不同发展结果值得关注和思考。
实验经济学是美国于1948年率先兴起的新学科。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一门举世公认的经济学新学科。2002年10月9日下午,瑞典皇家科学院发布公告宣布: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于美国两位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弗农·史密斯。其中,被称为“实验经济学之父”的经济学家弗农·史密斯,就是以其在实验经济学研究中的开创性成就而获奖(夏业良.2003)。
早在1955年,我国东北财经学院(现东北财经大学)也出现了会计实验活动,并建立了会计实验室(于玉林、程夏.2004)。但是,这一很有希望的会计实验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却夭折了。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会计教育界为了加速培养现代化经济建设急需的财会专业人才,重新兴起了会计实验活动。经过20多年的发展,会计实验作为一种新的会计实践活动已在会计教育界形成全国性的规模。但是,对会计实验的研究却还缺乏重大理论突破。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对实验会计学的进一步研究可谓举步维艰。
可见,实验经济学与实验会计学虽然是两个不同的独立学科,但二者的产生时间相近(仅相差7年),学科性质也相近(都是以开展实验为基本特征)。而50年后,两者发展的结果却大相径庭:前者已获诺贝尔奖,后者尚举步维艰。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笔者认为,两者所处的创新环境不同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二、实验经济学的发展过程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是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创新型科技强国。其创新环境方面的基本特征除了具有法规和科技政策的保证、对R&D和教育的高投入外,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形成了一个能包容多元文化、鼓励自由思考、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系统。这种创新环境对实验经济学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上世纪70年代前,摆在实验经济学面前的首要问题是人们普遍不承认这一新学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也是我国学界所熟悉的经济学大师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当时就曾断言:“在科学实验室所特有的人为控制条件下来进行经济观察,通常是不可能的”(萨缪尔森[美]1979.)。在一边倒的反对声中,弗农·史密斯的第一篇科研论文“竞争性市场行为的实验研究”却在权威的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杂志上正式发表(1962年)。1965年,他再次在该刊发表“实验性市场与瓦尔拉斯假定”的论文,从而初步奠定了实验经济学的地位。但是,新学科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上世纪70~80年代,对实验经济学的批评仍然十分尖锐,其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批评实验室模拟的经济活动太简单,与实际生活中的经济活动差距太大;二是指责实验方法缺乏方法论上的依据。弗农·史密斯与从事实验经济学研究的经济学家们一道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基础研究。其中,普洛特(Charles Plote)认为,实验经济学对各种相互竞争理论的实验比较和评估并不因简单实验而影响其效力,这种简单性使得模型失败的原因可以被分离出来甚至有时可被测度出来。因此,“简单性”恰恰是实验经济学的长处。同时,史密斯和普洛特提出了用“效率”做测度的技术。史密斯还将经济分析引入实验室,发展了一系列经济学的实验方法。至上世纪90年代,实验经济学已经成熟,并成为举世公认的新学科。
从实验经济学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创新环境在新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始终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在初期,反对实验经济学的人不仅人数众多,而且还有当时已是美国顶尖级的经济学权威萨缪尔森(时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经济学会[International Economic Association]会长,1970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而弗农·史密斯当时还只是大学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但是他的研究成果却得到权威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杂志的支持。如果没有这一权威杂志的独具慧眼,实验经济学的发展可能就会曲折得多。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实验经济学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前,经济学大师萨缪尔森就主动修改了其著作中关于经济领域不能实验的论述(连朋.2003)。这不仅反映出一代经济学大师对科学、对社会高度负责的科学精神,同时也反映出美国社会确实具有那种能包容多元文化、鼓励自由思考、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系统。
三、我国会计创新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实验会计学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新学科。与国外的实验经济学比较,虽然同样是新学科,我国的实验会计学却经历了十分曲折的发展过程,并且至今前景堪忧。
前已说明,早在1955年我国就出现了会计实验活动。但由于当时面临的所谓“白专道路”的压力与特殊的政治环境,使其在萌芽状态就夭折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加速培养现代化经济建设急需的财会专业人才,会计教育界又重新兴起了会计实验活动。据初步调查,目前会计实验已经在财经类中专学校基本普及。在高等学校,也有越来越多的大学(包括重点综合性大学)开展了会计实验。在实践层面,可以说会计实验在会计教育界已经形成全国性规模。但是,对会计实验的研究却还处于一种主观猜测与经验总结的初期阶段。至今为止,对会计实验的研究还缺乏重大理论突破。二十多年来,虽然会计教育界的老师们一直在苦苦地进行探索,尤其是由天津财经大学发起的全国部分高等院校关于会计实验的专题理论研讨会已连续召开了好几届研讨会议,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但是,却始终未能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据笔者初步调查,认为目前会计创新环境方面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重数量轻质量。我国每年对会计科研、教学人员的目标考核,基本上是以在SCI和CSSCI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为依据,而不考虑论文本身的质量。于是在实际工作中就出现了这样一种状况:一篇影响性比较大的原创性论文,还不如两篇低水平重复的论文。虽然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可能一百篇低水平重复论文也比不上一篇原创性论文。而这种考核带来的更大麻烦是,由于是与奖金,职称晋升或降级等挂钩,这就必然造成迫使大家想方设法增加论文数量。而重数量轻质量带来的不良后果是不可轻视的。
(二)重“计划”(或规划)项目轻 “自选”项目。会计科研项目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目前,凡计划或规划内项目,可以立即在资金、设施设备和人员配置方面得到优惠,在国内发表论文也有了保证;而凡“自选”或计划外项目,不仅没有前述优惠条件,还会受到歧视或排挤。前述“关于会计实验的专题理论研讨会”为什么不能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原因就在于它既不是国家项目,也不是部委项目,而只是部分高校间的“民间项目”或“自选项目”。当然,重“计划”(或规划)项目其实也并没有错,因为没有计划或规划就不能突出重点。问题在于不能“轻自选”项目。科研和创新活动不同于经济建设,没有那么强的计划性。相反却具有很强的非共识性和不确定性。因此,不能用管理经济建设的办法来指导科研和创新活动,必须重视“自选”项目,尤其是由“好奇心驱动”的“自选”项目。国家973计划基础研究共性重大问题战略研究组在《对提升原始性创新能力的一些建议》中明确提出两点相关建议:一点是“对好奇心驱动的研究和新的学科增长点要有一定的安排”;另一点是“对自由探索项目的评估不要过分强调其经济效益,要着重看它的学术价值和对人才的培养。”( 973计划基础研究共性重大问题战略研究组.2004.)
(三)重“大”轻“小”。所谓“大”是指某一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等,而“小”自然是指“小字辈”、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前者一般在某一领域有很高的造诣,做出过重大贡献。重视他们、尊重他们,可以在创新和科研工作中少走弯路,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更多成果。但是,如果权威专家与新项目、新学科意见相悖,则应允许保留不同意见。不能以地位的高低、权势的大小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要“给‘小人物’和非共识研究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973计划基础研究共性重大问题战略研究组.2004.)因此,对待科学问题必须按科学规律办事,不能轻视甚至压制“小人物”。这与科学研究精神和公平竞争的原则都是相悖的。
除了以上“三重三轻”方面的表现外,对会计科研经费投入过少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也并不是科研经费问题解决了,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我国“不少科研领域中,出现了以人际关系为主导因素的‘小圈子’”,“科研资金由少数专家垄断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且这些现象“不仅没有随着科研经费的增加有所改善,相反,在某些领域问题愈益严重”(陈健、何国祥.2006.)。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调查报告中指出的问题在会计领域是存在的,而且并未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四、改进我国会计创新环境的建议
创新环境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从创新过程看,会计创新环境是指在会计领域内影响创新主体进行创新的各种外部因素,即创新环境是“外因”,而创新人才是“内因”。“外因” 通过“内因” 而起作用,也即创新环境必须通过创新人才而起作用。我们常说创新的关键是人才,这是正确的,但不能脱离创新环境。如果没有良好的创新环境,人才的积极作用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其结果很可能被浪费或者流失掉。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全社会广泛参与并共同支持的伟大事业。我们主张建立良好的创新环境,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形成一个在创新面前人人平等、鼓励自由思考的社会环境,调动广大科研人员和其他人员创新的积极性,促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事业。
良好的创新环境并不是自然形成的。因为社会发展从本质上需要不断创新,然而人们的社会心理普遍趋于守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大多想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尽可能多的收益,在一般情况下自然容易选择人们熟悉的利高项目,回避甚至排斥所谓投入高、时间长、风险大的创新项目。因此,良好的创新环境需要国家的引导和政策支持才能逐步形成。
为了建立良好的创新环境,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坚持制度创新,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辈出的制度环境
根据调查,影响创新环境的制度障碍首先应归结为人们常说的“长官意志、计划色彩”。这实际又涉及微观的科研计划管理体制和宏观的“官本位” 体制两个问题。前者表现为前述“三重三轻”的影响和在科研过程中的“重申报轻验收”等而直接影响创新;后者则在更大范围内影响创新。主要表现在:一是“苛求人才而宽容庸才”。“官本位”不尊重科学规律,喜欢按长官意志办事。由于人才有主见而不大听话,有创新贡献也会受排挤;而庸才无“才”但听话,不能创新反而“吃香”。二是“官本位”吸引了太多的优秀人才去从政而影响创新。具体吸引了多少,目前尚无确切数据。但时下在校硕士、博士中的“公务员考试热”、“1000多人竞争一个职务”的现象值得关注。此外,“三个博导竞争副处长,高级研究员争当科长”也不是最新的新闻。目前,我国大批的优秀人才已去了国外,据统计,仅在美国硅谷地区供职的中国科技人员就已超过10万人(徐冠华.2004.)。如果剩下的优秀人才又去从政,那谁来搞科研和创新?而且还有不少在职的科研人员也随时准备从政,这就使问题变得愈益严重。针对时下的“当官热”,有专家批评是“国人官瘾重”,这是从个人价值取向的角度而言。而从管理体制的角度看,那就是“官本位” 体制强烈导向的结果。其实谁都能看出个中的缘由。目前,科研、企事业单位都要对应相应的行政级别。而调资时,所有的职称也要对应一定的行政级别,而且向中、低端级别倾斜(教授对正处、副教授对副处)。这必然使年轻人误认为搞创新和科研无前途、“当官”则前途远大。因此,建立良好的创新环境首先必须坚持制度创新,就是要打破残存的科研计划管理体制和“官本位”管理体制,建立“开放、流动、公平、竞争”和“重实绩”的管理体制,造就有利于人才辈出的制度环境。
(二)把创新放在首位,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宽容创新的良好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包容多元文化、鼓励自由思考、营造创新的社会环境系统,对新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客观地说,目前我国实际上还未形成社会环境系统。从历史上看,国人就不大提倡创新和“怀疑精神”,而是敬奉“子曰”、“圣人言”,提倡“中庸之道”,反对拔尖、出众。否则,“木秀於林,风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也就是说拔尖、出众就很可能受到非议和打击。这种墨守成规的儒家传统,给我国现代社会遗留的阴影是十分深远的。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已有了较快发展,但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仍然薄弱。在这关键时刻,我们必须大张旗鼓地宣传创新,旗帜鲜明地宣扬“拔尖、出众”,从而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宽容创新的良好环境和文化氛围。在这一过程中,专业期刊、新闻媒体和科技成果转让市场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们的独具慧眼和远见卓识,对创新环境系统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三)加大创新经费投入,建立科研项目追踪评估责任制
大数据环境下云会计的应用研究 篇4
1 云会计概述
1. 1 大数据的基本概念
当今社会已经全面步入数据时代,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接触各种各样的数据信息。现如今,大数据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们对各种事物的认识,给众多领域带来翻天覆地的变革。大数据的 “大”不仅仅代表其数据量庞大,更代表其潜在的数据价值之大。大数据具有4V特点,即数据规模巨大( Volume) ,数据类型繁多( Variety) ,不仅仅包含了数字这样的结构化数据,更包括了图形、声音这样的非结构化数据; 处理速度快( Velocity) ,对于数据的产生和处理具有时效性; 价值密度低( Value) ,当数据量呈指数爆炸式增长时,巨量数据中所包含的有用信息并不会相应的增加而是保持稳定。
1. 2 基于大数据的云计算
1. 2. 1 云计算的概念
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相关服务的基础上的一种增加、使用和交互模式。在云计算的应用下,用户所处理的数据将会存放在互联网的系统中心里面,云计算服务商主要负责管理以及维护数据中心的正常运行。为客户提供巨大的存储空间和非常强大的运算能力。用户所需要做的,仅仅是连入互联网,通过自己的终端设备,比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根据自身的需求方便快捷的使用数据和服务,达到即使自身的设备等硬件设施简陋不完善但是也可以享受到高质量、高效率的计算及相关应用服务。
1. 2. 2 云计算的模式
云计算的服务模式包括软件即服务; 平台即服务; 基础即服务。软件即服务是指云计算中,软件服务商将软件统一部署在服务器中,在前期负责投入运行,后期的管理及维护等一系列相关服务。用户根据自身的需求从而要求云计算服务商提供相关服务。平台即服务是指使用者或开发人员可以通过平台对应用系统进行修改或升级。使用者甚至可以通过平台,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丰富资源中获得一定的服务。基础即服务是指云计算服务商可以将与云计算相关的基础设施比如计算机、网络、存储、服务中心等提供给有需求的客户,并且帮助客户负责相应的运行和维护。
1. 3 云会计的概念
云会计可以理解为通过云计算技术,向企业提供会计核算、会计管理以及会计决策服务的虚拟会计信息系统。云会计的构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是软件服务提供商,其对企业云会计建设主要提供软硬件基础服务建设和会计相关信息系统建设两方面服务; 另一方面,对于企业而言,其本质上是希望通过云会计来完成自身的会计事项,所以企业的关注点在于云会计的服务是否能够让自己感到满意。
2 云会计的优势
云技术的发展能够给会计信息系统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 1 减少企业投入成本
随着公司总体建立云会计系统之后,公司各个分公司、各部门的相应资料将会统一存储在云端,这样各个分公司和各个部门享有的互联网系统是相同的,并且还能实现集中管理以及信息的共享。并且在云会计的一整套体系中,存在一个关键的部分,就是云计算供应商。因为云计算供应商将会处理从财务软件的购买、安装到信息系统的维护等一系列问题。企业只需要将所有电子设备连接上互联网即可享受到云计算服务商提供的云会计服务,企业在前期类似于购买商品一样来购买这种信息计算和处理能力,按照流量付费即可,不会使得企业产生较多的营运费用,降低企业的成本压力,更不需要考虑相关设备的折旧问题。云会计的应用将会最大程度地减少企业在会计信息化上面所花费的支出。
2. 2 及时处理企业财务问题
在传统的会计信息化处理当中,软件功能在客观条件上面受到限制,会计信息系统无法及时准确的处理日常会计处理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使得会计核算在很多时候不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顺利的解决。然而在云会计系统中,所有经济业务、会计核算都被集中在云中,企业能够根据自身需要来选择相应的服务。一方面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相关的经济业务的变化来适时调整和更新会计信息系统的相关功能; 另一方面,当企业准则发生变动需要企业采取新的会计处理方法时,企业也能够及时做到与会计准则保持一致。
2. 3 加快企业间的信息传递
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许多商业谈判、交易合同的签订均需要通过网络来进行电子数据交换和资金转账。而那些应用云会计的企业一旦发生经济业务,所有与此经济业务相关的信息数据便可以通过任何联网的互联网终端及时的传送到云端处理,可以适时记录与发生的经济业务相关的会计信息,与此同时还能够及时研究预算控制、成本核算等会计业务。在云会计环境下,网上报税、银行对账、审计,以及企业与上下级企业和用户之间的会计信息系统集合在一起的可行性大幅度增加,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企业同银行、税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等相关机构的联络。
3 云会计面临的困境
云会计作为一种新兴的会计信息化模式固然具有较多的优势,然而也有一些可能会出现的弊端是我们不能忽略的。
3. 1 会计信息的存储问题
由于云中对于会计信息的保密措施采用的是数据加密的方式,而这样的加密方法对于不具备专业知识的用户而言是不能掌握的,因此,对于云供应商而言,大量的为用户提供加密服务将会增加供应商的管理的复杂度和难度。而管理难度的增加也不可避免地会给用户的信息安全带来威胁。除此之外,在开放的网络时代,日益猖獗的黑客侵入是否会侵入储存在云端的企业会计信息,并对其进行恶意篡改。这些可能会出现的情况都会让企业在考虑是否使用云会计服务时带来困扰。
3. 2 会计信息的使用问题
怎样保证在会计信息的使用环节中这些重要的信息不被外泄也是当今云计算在应用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关注点。企业通过云会计来处理日常生产经营所面对的账务问题,然而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如果财务人员的保密意识较差、用户登录密码过于简单、U盘混乱使用,以及轻易留下存储在云端的会计信息的访问痕迹,上述可能在应用过程中发生的种种事项都会给企业的会计信息带来安全隐患。
4 提高会计信息安全的相关建议
4. 1 选择可靠的云会计服务供应商
企业在选择云会计服务供应商时应该综合考察服务商的公司规模、服务价格、公司信誉度等因素,并且要重点关注该服务商提供的云会计服务是否安全、稳定、可定制,以及能够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因为对于云会计服务商的选择将直接关系到企业利用云会计进行会计信息化实行的成效。
4. 2 控制企业重要数据
在云会计的模式下,企业的财务数据存储在云会计服务供应商的云存储平台上,尽管服务商能够提供相应的数据安全机制,但是这并不能保证企业财务数据的绝对安全,企业也很难对服务商产生百分百的信任。所以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具体状况来相应的选择应该具体使用云会计的哪些模块,应当根据自身会计信息的重要程度来考虑是否应该将其交给云会计服务商管理。
5 结论
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大数据环境下云会计的应用将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企业现有的财务形式,当今的社会正处于信息化建设的黄金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云”产业的发展和普及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 “云”产业的开发和使用中,也为企业快速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相应的平台,使得企业能够在信息化的浪潮中立足于不败之地。
摘要:当今社会的数据种类和规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大数据的出现迅速的颠覆了人们探索世界的方法,引起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随着云计算的发展和普及,云计算对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和建设模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云计算环境下的会计工作,其实质是利用云技术在互联网上构建的虚拟会计信息系统,从而完成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等内容。云会计作为当今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它的应用将会给企业注入新的活力。然而在云会计的实施过程中,也会出现诸多困境。文章针对在当今大数据时代云会计的发展现状以及如何发挥云会计的优势、解决阻碍云会计发展的困境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大数据,云计算,云会计
参考文献
[1]程平,何云峰.“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55-60.
[2]姚仲明.云会计: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J].新会计,2013(8):78-79.
[3]程平,周欢,杨周南.云会计下会计信息安全问题探析[J].会计之友,2013(9):28-31.
[4]何惕,杨金秀.云会计对审计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市场,2015(3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篇5
(一)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研究
Jerry G.Kreuze和Gale E.Newell(1996)把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归为:
①与公司有关的环境法规的简要介绍;②公司现在和未来要负担的环境义务与责任;③与环境事故有关的详尽信息;④公司解决环境问题的计划或策略;⑤履行环境义务或责任所发生的成本支出和结构;
⑥与环境事故有关的保险赔偿;⑦环境责任对公司财务状况可能带来的影响;⑧企业的生产工艺、产品、原材料等在各个环节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⑨公司在废品收回、利用和能源节约方面的政策,以及它们在企业内部的执行情况;⑩公司在环境方面己得到的认可或受到的奖励。
M.Ali.Fekrat(1996)、Caria.Inclan(1996)和DaviaPetroni(1996)则认为,环境会计信息的揭示内容包括:①会计和财务方面的信息;②环境诉讼方面的信息;③环境污染方面的信息;④其他方面的信息。
(二)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
国外关于环境会计信息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公司规模
Dierkes和Coppoek(1975)、Trotman和Bradley(1981)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公司规模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Eng.L.L和Mak.Y.Y()的实证研究发现,规模越大的公司趋向于更高的自愿性环境信息披露水平。
(2)公司绩效
在公司绩效与环境信息披露的相关性研究方面,Andcrson和Frankle(1980)、Belkaoui(1976)、Bowman1(1978)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公司绩效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3)行业类型
在Craven和Marston()的研究中,没有发现行业类型与自愿性环境信息披露程度之间存在相关性。
而在此之前BigonEss和Perrealt(1981)的实证研究发现IT行业的上市公司会自愿披露更多的环境信息。
(4)公司负债程度
Fergusonl()的研究结果发现,随着公司资本结构,负债程度的提高,公司财务失败的风险将大大提高,公司为了增强股东和债权人的信任,会自愿提供更多的环境信息以及时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
二、国内学者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
(一)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研究
孟凡利(1999)认为企业环境活动的财务影响信息主要包括:①环境活动对财务状况的影响,包括环境活动对各种资产价值的影响、环境活动引起的现实或潜在的负责。
②环境活动对经营成果的影响,包括环境支出和环境收益。
企业环境绩效只要体现在:①环境法规的执行情况。
②环境质量情况。
③环境治理和污染物利用情况。
该观点较为全面,兼顾了各类信息
(二)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的研究
李心合(2002)认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应当定量总结与定性描述相结合、价值量基础与自然量基础相结合、环境的财务影响报告与非财务影响报告相结合,并且李建发等(2002)认为当前应突出重视上市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许凤玉,刘建华 ()认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应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形式。
(三)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综合性研究
李建发、肖华(2002)对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做了探索,指出了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发展的方向。
王建明()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群体――上市公司的披露问题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在披露内容、披露方式以及披露主体的范围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三、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从中外文献分析来看,国际上环境会计与报告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远远走在我国的前面,研究范围日趋完善和系统化,研究重点与实务结合也日趋紧密,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国内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研究注重参考国外的理论与经验,促进了我国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理论与国际接轨;研究内容也比较全面,涉及到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特点、内容和方式;基础理论的研究内容基本成型,为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全面研究奠定了基础。
但是国内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也存在以下局限性:系统、完整并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尚未建立;大部分文章仅集中在关于披露内容与披露方式的理论探讨上,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章非常少;研究内容缺乏系统性,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理论作为一个系统和一个整体来研究而形成的成果较少,并且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较少考虑企业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 张玲.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11):50-56.
会计环境的影响因素研究 篇6
关键词:会计环境;社会生产力;经济基础;会计教育;
会计环境问题的研究是研究会计理论与实物的重点,这是因为会计作为社会文明的产物是离不开环境影响的。从会计的本质来看,会计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人类主观活动与客观经济活动的结合;从会计的客体来看,人类进行的各项社会经济活动是会计要反映的内容,随着人们对于这些经济活动的认识的不断深入,必然会对会计活动产生影响;从会计的主体来看,会计人员的观念和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会计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或者制约着会计人员的观念和行为;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会计系统是企业系统的组成部分,会计系统要与本系统之外的其他系统进行能量交换,同时还要受到社会环境这个大的系统的制约。因此,研究会计环境是研究任何会计问题的出发点。
一、会计环境的概述
所谓会计环境,是指存在于会计系统外部的,决定着会计的生产与发展的,影响着会计思想、会计理论、会计模式、会计实务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政治、法律、经济、文化、教育等客观状况。会计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其中重点在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会计的社会环境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生产力环境、经济基础环境和上层建筑环境,这三个方面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会计的社会环境。会计环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总的来说,会计环境都具有几个基本特征:纵向差异性、横向差异性、相关性。
二、会计环境影响因素的研究
(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从会计产生和发展来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会计的产生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在这个新经济时代,经济已经从传统工业为龙头转变为以信息科学技术、新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环境技术和管理技术等七大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所强调的是知识的重要性以及知识也是一种产业。
知识经济将成为主导21世纪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支柱产业,知识经济中的会计也将面临着机遇与挑战。首先,知识经济的发展为会计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电子计算机的广泛采用和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从深度到广度都有了质的改变,也是的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从注册会计师的角度来看,会计市场的拓展和完善将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助力器,会计信息市场将成为或者已成为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媒介。知识经济时代也对会计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会计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特别是对于中国的教育事业尤为如此。但是现阶段会计教育最重要的缺陷还在于质量上,知识经济社会对会计教育的要求是全新的。作为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教育毫无疑问将有长足的发展。其次,在知识经济社会条件下会计实务处理工作的出发点将要发生重大的变化。
(二)经济基础环境
经济基础环境对于会计的影响是最直接的,经济基础环境包括所有制形式、经济管理体制、企业组织形式、企业经营方式以及介于法律和经济环境之间的经济政策,都会对会计产生重要的影响。
1.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对会计的影响是直接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不同决定了会计的出发点的不同。
2.不同的经济管理体制对于会计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体制下,各个会计单位的权利和义务也不可能是一样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信息是保证完成国家计划指标的工具,会计被要求完全按照国家规定的会计程序、会计方法加工处理信息。
3.资本市场对于会计信息的影响是直接的、深远的。首先,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于上市公司会计资料的要求更加严格,对于制定和审查会计资料的有关会计法规要求更加严格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上融资方面;其次,资本市场要求会计机制运作应该尽可能地规范一些,及时披露会计信息。
4.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多种多样,使得会计工作内容的不同以及核算的形式也不同。
5.企业组织形式主要是指企业组织结构的性质类型,不同组织形式下,对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也是不一样的,会计的工作也是不同的。例如,在独资企业中,会计核算在账务处理方面就有相应一些特点:资本的投入、抽出处理比较自由;所有者个人与企业之间的往来结算业务应该设置专户核算;所有这个人的收入和消费都必须与企业的收入和费用分开核算。
(三)上层建筑环境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权责结构的变化不但出现了许多新的经济主体,还出现了许多以前从未出现过的权利、义务、责任关系。会计作为经济协调机制的制衡器,对社会经济结构的稳定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各国的法律制度是最直接、最经常地制约经济行为和会计实务的,由于各国之间的法律制度存在着差异,也导致了各国会计制度的差别。
在我国的法律制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对会计工作不利的因素。首先,我国的法律没有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其次,我国的法律没有给会计充分发挥其职能的一个相对空间,而更多的考虑了政府的宏观调控意图。
三、结束语
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环境的影响,会计作为社会文明的产物当然也离不开环境的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会计工作也会逐步的摆脱原来的限制,取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小平.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孙茂竹.管理会计的理论思考与架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环境会计实务应用研究 篇7
钢铁行业是典型的高资源、重污染的行业, 其资源依赖性、污染的负外部性、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的联动性, 使得环境绩效成为除财务绩效外影响企业价值的另一不可忽视的方面。本文选取了钢铁行业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截取其各种公开信息披露文件中有关环境的信息披露进行多方面的统计分析, 研究信息披露现状。
1.1 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渠道
注:信息来自上海证券交易上市公司信息公告。
首先, 环境信息的披露在企业年报的几个部分, 如会计数据和业务数据摘要、公司治理结构、董事会报告、财务报告等部分中有所体现, 其中以董事会报告中的披露比重较大;另外, 2001年, 中国证监会在《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中, 明确规定企业必须说明因环保引致的风险, 因此, 在企业招股说明书中的一些项目也有对企业环境信息的相关披露;除此之外, 深圳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相继开始出现独立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钢铁企业也逐渐采取这样的披露方式。除此之外, 环境报告书这一专门作为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方式的文件, 从2009年起, 在山东等省份逐步由试点企业开始实行, 但目前来看, 钢铁行业基本还没有上市企业发布真正意义上独立的企业环境报告。目前上市公司对环境信息的披露方式多样, 具有较大的分散性和随意性, 相互之间缺乏统一性。
1.2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方式及比重
经过对主要钢铁上市企业环境披露内容的统计整理发现, 披露信息在方式上也不尽相同。一些企业如武汉钢铁采用文字结合数字的形式描述性说明, 有的企业则以表格形式进行归纳列示, 如安阳钢铁股份在2011年社会责任履行报告书中列示污染物相关情况的表格。这使得不同企业的环境信息的披露不仅因渠道不同而缺乏可比性, 而且即使在同一类型的文件中获取的信息也因为表达方式的不同而造成可比性的缺失。另外, 我们看到, 不同企业对环境信息披露的详略程度也有很大差别, 如在2011年社会责任履行报告书中武汉钢铁股份的披露比重就比重庆钢铁股份大得多, 涉及的方面也广泛得多。但是总体来说, 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的披露所占比重还是很小的, 这也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造成了困难。
2 会计环境信息质量在环境信息披露中的应用
2.1 基于“决策有用观”的信息质量讨论
会计目标的理论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因此,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也集中于这两个观点的争论上, 形成了“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两种目标导向。2006年我国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采用了决策有用性的观点, 因此本文拟在“决策有用观”的环境信息披露目标导向下讨论其质量要求。
在“决策有用性”目标导向下, 环境会计信息不仅向受托的产权主体提供, 而要面向多方面的有着不同信息使用目标的需求主体, 信息必须避免片面性和利己性弊端, 相关性、可靠性是与决策直接相关, 即环境信息影响决策的能力。但是现在环境信息披露缺乏第三方的审验 (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对社会责任报告进行第三方审验的仅有12家上市公司) 为没有统一的披露标准使审验工作进行起来困难重重。另外, 环境信息的披露长远来看是为了企业在各界关注监管下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这就需要一定的鼓励、惩处措施, 督促企业更大程度地披露环境信息。因此具有高度可比性的环境信息必不可少, 那么不同企业间具有统一的披露范围、时间、形式的要求, 即使同一行业, 不同公司采用相互不同的披露渠道、方式、内容, 信息使用者便完全无法对比稽核。
2.2 信息质量要求应用于环境信息披露的障碍
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之所以能在财务报表及相关信息披露中得以实施, 是因为它是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提出的要求, 对企业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可以推论, 要使我国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达到上述质量要求, 必须逐步完善环境信息披露的法律规制, 第一, 从国家宏观管理层面上说, 2003 年9月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 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份专门针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规范性文件。其中除了明确列举的排污超标的企业须公开的环境信息是强制性的以外, 绝大多数环境信息披露都属于自愿公开范围。第二, 在自由市场的市场调控中, 2008 年5月, 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承担工作的通知》, 要求上市公司应根据所处行业及自身经营特点, 形成符合公司实际的社会责任战略规划及工作机制, 但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一般内容则没有具体要求。第三, 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存在责任划分不明确、违法成本太低的问题。2002 年的《萨班斯法》要求公司首席执行官和首席财务官在所有的财务报表上签字以保证其真实性, 他们可能因财务报告不准确而承担巨额民事责任, 甚至承担个人刑事责任。该法成功地提高了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在责任设置方面, 作为明确规定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两部法规, 我国环保总局颁布的《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没规定不履行环境信息披露义务的法律责任, 《环境信息公开办法 (试行) 》只对不履行环境信息披露义务的企业设置了行政罚款责任。因延迟披露信息的紫金矿业因违法各方面总经济损失3188万元只相当于其2010年非经常性开支的0.8%, 这也难怪许多企业选择成本更小的环境违法。
3 财务报告模式引入环境报告的研究
2011年6月24日, 国家环保部发布了《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导则》 (以下简称《导则》) , 该导则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环境信息公开办法 (试行) 》, 保护环境, 提高企业环境管理水平, 规范企业信息公开行为制定。我们可以将《导则》的出台看做是环境信息披露要求向财务信息披露要求靠近的第一步, 它汲取了相对更加成熟的财务信息披露及财务绩效评价模式所具有的优势, 但是《导则》在目前的信息环境下在理论上和应用中可能还存在困难:我们注意到《导则》中所提到的指标数据来源包括企业管理部门、环保部门、市政管理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等, 钢铁行业主要上市企业只有安阳钢铁在环境责任报告中详细列示了可用于计算污染物产出指标的污染物种类、排放量等信息, 多数企业内部对这些信息的记录还不够完善且披露意愿并不强烈, 那么《导则》实施之后, 企业数据来源的真实、可靠性需要控制;多方面的信息来源需要各政府部门及企业间的紧密合作, 在我国一直环境监管力度不足的背景下, 企业和政府之间盘根错节的关系也会对数据的真实可靠性造成影响;除了指标数据来源的问题, 《导则》中规定的14个量化指标中10个都要基于“工业增加值”这一概念进行计算, 也就是说这一概念对于量化指标成果及之后可能的环境业绩评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如果目前不能用其他业绩指标来均衡, 那么就必须对这一数据进行严格监督, 防止有目的的人为操纵;《导则》中只有相关量化指标的计算方法, 却没有配套的绩效评价体系, 这就会使得现象即使得到披露却没有后续的处理办法, 那么《导则》也许并不能起到真正的约束作用。
4 环境信息质量、报告改进建议
4.1 建立健全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
通过司法解释或其他方式细化并明确相关规定, 减少信息披露的自愿性, 扩大并严格划分强制披露的界限, 并且通过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或其他适当机构制定与法律相配套的操作指导, 将法律条文的抽象描述具体到各个公开文件中披露的内容、格式上。对披露文件的公布时间, 报告期进行严格规定, 保证信息披露的时效性, 对于特殊事件的披露做出特殊规定。法规中还应涉及对相关部门的要求, 保证其在企业披露环境信息中切实起到协助、监管作用。
4.2 明确企业信息披露的个人义务与责任
在明确了披露要求的基础上, 法律法规也应当对相应的责任进行类似《萨班斯法》的明确规定, 责任落实到个人, 那么管理层就会承担起其对环境信息的质量监督责任。
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监督不仅存在于公司的内部管理层内, 权力机关和公司股东也可以通过诉讼等手段实现外部监管、市场监督, 迫使公司依法披露真实、充分的环境信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发布的10b-5 规则规定, 只要公司股票购买者或出售者的购买或出售行为发生在公司应履行披露义务期间, 该购买者或出售者就可以对未达到披露要求的该公司提起诉讼, 从而促使公司符合法律披露要求、减少那些一旦公布就会减少股票价值的活动。
4.3 不断完善企业环境信息报告内容
在《导则》中绝大多数量化指标是污染物排放量强度指标, 即单位工业增加值的污染物排放量, 这些都是针对污染物产出评价要素评价指标, 而相对忽视了前期环保投入、环保建设更新结果等要素的评价指标设置, 仅有对结果的披露是不完整的, 缺少了要素的相互稽核监督, 也不利于对企业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本文试图在《导则》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完善评价要素 (见表2) 。
注:具体指标解释见《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导则》
4.4 健全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体系
基于环境绩效的评价方法可以有很多, 例如单一指标法、综合指标法、定性归类法、定量判断法等, 对于评价方法的选择须秉承客观公正的原则, 选取可操作性强、结合运用能全面评价企业能源投入、污染产出、再利用能力、环保更新率等环境绩效的评价方法组合, 且兼顾至少同行业之间评价结果的可比性、持续性。为了保证用于绩效评价的环境绩效结果的公正性, 对于各评价要素的权重赋值建议会计准则委员会根据阶段性经济—环境发展目标及导向进行相对明确统一地规范。例如, 在表2的指标数值计算出来的基础上, 每一个指标数值归入相应的区间, 每个区间赋分值, 将每个要素的各指标分值相加得到要素总得分, 再给每个要素赋予合适的权重, 计算企业三个要素共同反映出的环境绩效总评分S, 计算公式如下:
undefined
(Sfi为各要素总分, Pi为要素权重, S为绩效总评分)
5 引入具有可操作性的第三方审验
目前来看, 第三方出具的审验报告仍是提高各类型责任报告可信度的最佳选择。在《导则》附录—企业环境报告书指标内容及分类中“第三方验证”指标被划分选择指标, 即不具有强制性。但是实际上为了保证基于量化指标的绩效评价要的准确有效, 用于计算指标数值的数据信息必须首先符合文章先前讨论的质量要求, 符合资质的第三方审验即是对此做出保证的有力方式。根据已有的第三方审验经验, 在企业环境报告中引入第三方审验的过程中, 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三方审验机构要具审验说明的资质, 环境信息的审验对于审验机构来说也是一个新的领域, 企业须参照后续法律法规及相关准则中审验机构环境审验资格的认证过程及要求, 结合企业自身和行业的特点, 选择相关的具备资质的验证机构。同时, 在企业内部建立或者完善内部环境审验制度, 对公司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技能培训, 以顺利配合独立的第三方审验人员工作同时降低第三方审验成本。
参考文献
[1]田翠香.环境信息披露、环境绩效与企业价值[J].财会通信, 2010 (7) .
[2]关阳.企业环境责任评价体系及成果应用分析[J].中国环境管理, 2012 (1) .
环境会计实务应用研究 篇8
1 环境会计的概况
企业在开展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费用,企业应用会计方法对此进行核算的过程统称为环境会计,具体涉及到以下部分内容:首先涉及到处理“工业三废”方面的费用以及治理环境污染、降低自然资源损耗等方面的支出,参与社会各界各项环境保护工作活动的费用。其次包括有环保意识有的企业成立环保机构,该机构在宣传知识以及和面向员工开展环保培训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支出。企业还以环保机构为载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举办有关环保知识的交流活动,这其中也难免会产生一些支出。不仅如此,企业还植树种草、绿化工作环境等费用也包含在内。再次,如果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麻痹大意,就要不得不支付一部分费用进行环境的治理与弥补,情节严重的还要支付相应的诉讼费用。另外,介于企业的不同生产性质,个别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涉及到废物的再利用、污水处理、废气处理等环节,也因此会产生一定的研究及应用环保技术的支出。
2 环境会计的作用
2.1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助推我国经济的发展
现如今,环境保护一再被重提,而与此同时,人们对此的着眼点也从最初的环境治理转变为加强企业对环境保护的核心作用方面,只有企业身先士卒,认识到环境保护的作用,并在具体的生产活动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才有望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丰收。我国幅员辽阔,资源相对丰富,然而我国又是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就显得较为贫乏,为此,国家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来约束企业在生产活动中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然而还是存在个别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轻视法度的威严,顶风纵火,肆意破坏生态环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企业经营者要居安思危,端正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在积极参与并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同时,还要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积极应用环境会计,组建环境会计机构,只有随时把控企业在环境保护工作方面的行为,才能更好地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同时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助推我国经济的发展。
2.2 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先决条件
现如今,环境保护不仅是我们的一国行为,更是已取得世界各国广泛共识的国际行为,这在无形中也提高了环境保护的指标,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所需要支付的费用和承担的风险也会相应的提高。为此,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在贷款的过程中有时候需要向银行提供环境披露方面的资料,与此同时,消费者在选购产品的过程中除了传统的对其质量的期许,也逐渐开始把注意力放在产品的环保性能方面,为此,“绿色商品”进入市场后大受追捧。所以,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应用环境会计可以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先决条件,一旦国外合作方提出查看环境会计信息的要求,我国企业也不至于遭受质疑与尴尬。
2.3 有利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发展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是国际优秀企业的实践,引领了环境信息的披露。近年来,在国际优秀企业的引领下,领先行业与后发行业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企业年度报告中包括责任信息已成为标准实务。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发展原因主要在于环境会计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应用,加上环境问题的严重以及重视这一问题的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推动,而中国的企业信息披露正是由严峻的环境形势所倒逼。中国目前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还处于起步阶段,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主要是资源型,高污染型企业。近年来,我国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在政府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下不断发展,将成为国家法定要求,并逐渐与国际趋同。在更多的企业应用环境会计之后,相信人们也会更加关注环境问题、聚焦企业社会责任。
3 环境会计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应用策略
3.1 制定环境会计准则
归纳、整理与企业环境保护有关的会计信息,确定统一的会计处理口径,以便为企业进行实物操作提供规范的会计准则。制定小企业会计准则是与国际环境趋同的需要,符合我国小企业会计实务工作,能弥补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并行模式的不足。面对当今企业各种管理不善问题(产品质量问题、产能过剩问题、安全事故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会计准则的设计者不能无动于衷,面对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企业应该修改以税收为目的的会计准则,以免受到西方合作企业的制约。可见,目前我国企业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但会计准则并没有核算这些问题所导致的管理不善成本,没有核算就没有分析,没有分析就没有控制(包括预算控制、内部控制、目标成本分解、绩效管理)。
3.2 加强环境审计
环境审计要紧紧围绕审计局部署和政府工作重点,突出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环境审计,加大对环境保护资金的审计力度,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做好联网实时审计,扎实推进审计工作全覆盖。此外为确保企业环境审计工作落到实处,要出台《加强环境审计监督,推进环境审计全覆盖工作的实施意见》,对环境审计全覆盖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总体任务和主要方式、工作重点和主要保障措施作出详细的规定:对环境审计对象实行分类管理,统筹安排全覆盖审计;灵活运用环境审计方式,综合运用立项审计、无项目审计和实时监控三种方式;调配整环境合审计力量,必要时采取政府购买社会审计服务方式;加强与组织、纪检、监察、巡查等执纪执法部门的协调配合,增加审计全覆盖的深度。在此基础上,还要联合国资委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环境审计监督的实施意见》,确定对国有企业建立经常性环境审计制度,实施国有企业环境审计全覆盖;明确国有企业环境审计的内容与重点;加强环境审计结果运用,推动落实整改,强化责任追究。
此外,为充分发挥联网实时环境审计监督的作用,还要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联网实时环境审计工作的办法》,增强企业联网环境审计科室与业务科室的互动,为业务科室的一线环境审计提供大数据支持。
不仅如此,针对环境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企业要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的沟通协调,提出切实可行的环境审计建议,促进完善制度机制,持续优化企业环境。同时,要加强对被审计企业问题整改情况的跟踪检查,督促问题整改落实到位,促进行政机关服务改革发展、服务市场主体、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和水平,为改善企业环境会计的发展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发挥环境审计的重要保障作用。
3.3 强化宣传教育,增强环境会计意识
环境会计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应用要积极构建全员行动的格局,在企业树立环境会计准则,加强宣传教育,把环境会计知识纳入企业会计人员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员工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客观规律的认识。此外还要依托企业环境会计组织等社会实践基地,开展环保社会实践活动,支持民间环保机构、志愿者开展工作。倡导企业绿色发展新风尚,开展环保企业等团体性创建活动,提高会计人员的环保意识,使同事们了解更多环保知识,掌握先进的环保技术,推动企业环保工作的发展,鼓励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应用环境会计。
总而言之,环境会计是从社会利益角度计量和报导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的社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管理情况的一项管理活动。它旨在指导经济资源作最有效运用及最佳调配,以提高社会整体效益。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企业作为微观经济活动的主体,应确立“绿色经营”的理念,而环境会计是绿色经营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此,我国相关部门及会计界应该借鉴国外现行的环境会计方面的相关法律与准则,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会计核算方法和信息披露办法,使得企业环境会计的核算操作更加规范化、统一化,便于相关利益者的投资以及公众监督。
摘要:环境会计一方面要针对企业的经济情况做出一个全方位的判断,另一方面还要针对企业在环境保护工作方面所付出的成本、负债和资产等要素实行核算,可见环境资产是环境会计核算的重要方面,这也是其有别于财务会计的主要表现。环境会计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应用,无疑对环境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仅掌握了会计方面的专业知识还是不够的,还要能够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以期保障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会计核算工作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总的来看,人们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导致了环境的破坏,而在这过程中,企业作为工业生产的终端,理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只有在排放工业废物之前进行科学的测算,才能避免成为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文章简析了环境会计的概况,指出了环境会计的作用,并就指出了环境会计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环境会计,企业,会计核算,应用,策略
参考文献
[1]侯金蕾.规范化管理措施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应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24):117.
[2]叶慧丹.税收筹划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应用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6(06):313.
[3]郑波.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应用[J].时代金融,2015(35):142-147.
[4]王旭.稳健性原则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应用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12):252.
管理会计的应用环境分析 篇9
一、管理会计应用的外部环境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管理会计在中国企业中应用的外部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还存在一些阻力。
(一)外部环境总体改善
市场经济体制是管理会计得以应用的基本前提。管理会计区别于财务会计的根本之处是为企业内部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听命于上级主管部门,自身决策的权限很小,因此管理会计既无法发挥其功能,也缺乏应用的动力。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企业成为独立决策、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且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迫使企业挖掘内部管理潜力,管理会计于是具备了应用和发展的基本外部环境。
(二)粗放型经济增长没有根本改变
市场化意味着管理会计具备了最基本的一项外部可行性条件,但事实上,管理会计在中国应用的进展,明显滞后于市场化进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粗放增长的外部经济环境。在一个主要依靠投入来提高产出的宏观环境中,企业这一微观经济主体无论在发展思路还是在经营行为上很难真正超脱。而集约化增长恰恰是管理会计的内在要求,毫无疑问,企业的外部环境及其对企业所产生的影响与管理会计的内在要求不相一致,这意味着管理会计要真正被外部环境和企业管理者所接受,还需要一个过程。
(三)市场公平性不足
市场公平性不足是限制管理会计在中国企业中应用的又一主要阻碍。事实上,行政力量在中国经济中还有着重要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企业行为偏离市场信号。一方面,中国存在为数不少的大型垄断企业,这些企业的利润和成本约束相对较弱,听命于主管部门的习惯思维仍然存在,从而弱化了管理会计应用的动力。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的冲动较为强烈。出于税收等考虑,地方政府可能对于辖区内一些企业提供往土地、信贷、税收等方面的优惠,使得企业经营成本被人为降低,且决策失误的后果可能被政府分担,因此应用管理会计的能动性不足。
二、管理会计应用的内部环境
从企业内部环境来看,目前管理会计在中国的应用还存在若干不利因素,主要有委托代理问题存在导致管理层行为异化,管理技术和精细化管理发展滞后以及管理会计方面的人力资源匮乏等。
(一)委托代理问题的存在和管理层行为异化
与财务会计侧重于企业短期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报告不同,管理会计除关注短期业绩外,还要兼顾长期和非财务量度的业绩,不仅保证企业短期利润目标的完成,更要确保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实现。然而,由于委托代理问题的存在,管理层可能出现行为异化,从而不利于管理会计的应用。一方面,激烈的市场竞争给企业管理层带来了沉重的压力,面对股东和出资人对于投资回报的要求,管理层可能更倾向于关注短期财务指标,从而忽略管理会计中长期业绩规划和非财务指标的作用,或者从思想上认为管理会计无足轻重。另一方面,受任期、业绩激励等因素影响,企业管理层可能在明知某些决策将会伤害企业长期竞争力的情况下,仍然采用杀鸡取卵的行为方式,作出错误的决策。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层人为因素和行为异化成为决策中的主要因素,而作为旨在为科学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和依据的管理会计,自然无用武之地。
(二)管理技术和精细化管理发展滞后
管理会计是在会计学和管理学双重基础上兴起的,是企业管理水平和管理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一点从管理会计的演化轨迹中可以清楚地看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管理会计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以丰田汽车为代表的准时生产方式(Just-In-Time scheduling,JIT)等新型管理技术的实施及其所带来的企业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内部环境变化,并配合管理技术进步引入了成本作业、成本动因等一系列新的概念和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销售等各个环节和各种因素进行全面控制。可以说,管理会计是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必然需要和有机组成部分。然而,从中国企业的现状来看,管理技术水平与发达国际和国际顶尖企业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传统、粗放的管理方式仍然占据主流,精细化管理还没有深入人心。这就容易造成两方面后果。一方面,管理会计应用缺乏管理技术方面的相应支持。以成本控制为例,管理会计的成本管理控制系统能否真正实现并切实发挥作用,需要有适宜的管理技术作为支撑。另一方面,管理会计的技术发展缺乏基础,没有企业管理水平和管理技术的提高,管理会计的发展无疑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管理会计人力资源匮乏
会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管理会计方面的专业人才匮乏是中国企业中的普遍存在现象。从人力资源环境来看,管理会计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不足是一个十分不利的因素。首先,现有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能满足管理会计之需。一名合格的管理会计人员,需要掌握会计、管理和经济分析等多方面的知识,才能对各项财务和非财务数据进行全面分析,为管理层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而在中国目前的现实中,会计人员学历层次不高、知识结构单一、知识老化而又疏于继续学习的情况并不鲜见,这与管理会计对人才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其次,在技术手段上,管理会计也有着较高的要求,例如模型建立和分析等都是管理会计中比较常用的技术。在中国现有的会计人员队伍中,能够熟练运用这些技术的人员还比较少,现有人员普遍难以胜任管理会计的技术要求。最后,管理会计需要专业人员的创新能力,这也是当前会计人力资源的短板。例如,管理会计中非财务指标的制定、评估和分析就没有一定之规,需要会计人员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体系,这无疑是对会计人员创新能力的一个考验。
三、改善管理会计应用环境的对策
针对目前中国企业管理会计应用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要加大工作力度,从改善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为管理会计真正发挥效能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发挥市场倒逼机制的作用
从管理会计诞生和发展的轨迹来看,市场的压力是其最大的动力。当前,中国绝大多数行业的市场竞争已经相当激烈,特别是随着资源、能源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制造业已经进入微利时代。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优胜劣汰的倒逼机制将有助于加快管理会计在中国企业中应用的进程。从这个角度来讲,合理的政策取向应当是不破坏倒逼机制的作用。为此,一是要继续提高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对垄断企业的监管,迫使企业挖掘内部管理的潜力,加强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积极开发和运用管理会计技术;二是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减少行政力量对经济运行的干预,使得各类企业切实能够公平独立地承受市场压力,从而增强其科学决策的动力,为管理会计开辟用武之地。
(二)推动实施精细化管理
管理会计是现代企业精细化管理的题中之义,很难想象一家管理粗放、管理水平较低的企业会拥有成熟高效的管理会计体系。也就是说,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必然会带来对管理会计信息的需求,为管理会计应用创造良好环境。为此,一是要树立并强化企业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引导企业切实认识到提高管理和决策水平的重要性以及应用管理会计的必要性,从而能够自觉能动地加强管理会计的应用。二是提高管理技术水平,以管理技术发展带动管理会计的应用和技术更新。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管理会计应用基础将得到巩固和强化,且能够在管理技术突破和热点转变的过程中,根据企业管理的需要,调整自身侧重点,并在实践中孕育和产生新的管理会计技术,推动管理会计的发展。
(三)加快管理会计人才培养
加强人才培养、建立一支合格的管理会计人才队伍是推动管理会计应用的当务之急。为此,一是要加强管理会计教育。在高等院校会计专业教育中,不仅要开设管理会计的专门课程,还要设立配套的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计量分析等方面的课程,改善未来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职业素质。二是建立管理会计行业管理机构,指导管理会计的资格审核和继续教育。正如注册会计师有专门的行业协会进行管理一样,管理会计也应当设立相应机构,如管理会计师协会等。在此基础上,形成管理会计师考试、资格评审、定期教育等完整的管理体系,促进管理会计人员队伍建设的规范化。三是扭转对会计人员的传统定位和认识,提高会计人员在企业中的地位。要改变将会计人员定位为“账房先生”的传统认识误区,重新认识会计人员特别是管理会计人员在企业经营管理特别是决策中的参谋助手作用,激发管理会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学习动力。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管理会计在中国企业中应用环境的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第一,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真正应用有赖于企业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环境,只有在具备良好环境的基础上,管理会计才有应有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第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中国企业管理会计应用的外部环境总体有了明显改善,但仍然存在市场公平性不足,行政力量干预等因素使得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抑制等现象。第三,中国企业管理会计应用的内部环境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阻力,其中委托代理问题的存在及其所导致的管理层行为异化;管理水平较低和管理技术发展滞后导致管理会计应用缺乏相应基础和支撑;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匮乏等是比较突出的不利因素。第四,推动管理会计在中国企业中的应用,应当充分发挥市场倒逼机制的作用,增强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外部压力;推动企业精细化管理,为管理会计提供管理基础;加强管理会计专门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建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摘要:管理会计能够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对于提高企业效益和长期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对管理会计在中国企业中应用的外部和内部环境进行了分析,认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企业管理会计应用的外部环境总体有了明显改善,但仍然存在市场公平性不足的问题;受委托代理问题及管理层行为异化、管理技术发展滞后导致以及专业人才匮乏等因素影响,管理会计应用的内部环境仍有待改善。针对这些问题,应当充分发挥市场倒逼机制的作用,推动企业精细化管理,加强管理会计专门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推动管理会计在中国企业中的应用。
关键词:管理会计,企业,环境
参考文献
[1]郑雪莹,王辉,刘培峰.中国管理会计应用阻力及提高措施[J].北方经贸,2010,(1):81-82.
[2]王秀婷.中国实行战略管理会计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3):16-18.
[3]赵娜,于涛.管理会计在企业发展中的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21):167-168.
[4]弓锋伟.中国管理会计的经济环境约束及对策建议[J].财会月刊:综合版,2006,(12):15-16.
[5]安晓红,王芝杨.中国环境管理会计发展的环境约束及对策[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6,(4):449-451.
[6]李勇.管理会计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商业会计,2005,(4):49-52.
[7]李向东,段素敏.中国管理会计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J].集团经济研究,2007,(10X):360-361.
环境会计与环境管理会计研究进展 篇10
自英国2003年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人们经过一系列的宣传和教育,逐步感受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对人类生存的威胁。环境污染和人类健康的代价换取了经济的飞速发展。现在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环境会计在此背景下得到广泛的关注和长足的发展,而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体系中,没有对环境会计进行清晰的规范和界定,只需发生相关业务时,在“管理费用”中记录“绿化费”和“排污费”。
2 环境会计体系的构建
环境会计应为完整的逻辑体系,包括环境财务会计,环境管理会计,环境财务管理和环境审计。国际财务报准则中对环境会计有相应的解释说明。
从宏观经济视角,稀缺原材料,污染物,废弃物在社会生活生产交易中没有体现出真实的成本和价格。自然界污染后果损失的承担者通常不是污染排放者而是普通大众。环境成本包括与环境污染和保护相关的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环境保护成本包括预防污染、处置废弃物(包括固体、液体、气体)、计划、控制、将废弃物转化成无污染物及损失修复等企业、政府和个人发生的全部成本。(Association of German Engineers,2001)而环境管理会计主要关注的是企业发生的环境成本。由企业经营活动产生发生在外部的成本,并没有通过法律规范转变成为企业应承担的成本,并且这些外部成本也缺乏有效的评估确认,或在投资之初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管理,防止其增加其他利益主体的环境成本。在这一情况下,政府需要行使其职能制定环境污染等税收项目以及排放控制法律法规等,可以使排污企业强制承担排污费的经济运行法则,使其污染方面的外部成本,转化为必须承担的内部成本加以控制,需要环境会计的相关计量确认准则加以规范。
环境会计Environmental Accounting(EA)是很宽泛的概念。2005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定义就是,评估和披露与环境相关的财务信息的核算计量披露会计分支。环境管理会计主要对企业环境管理相关的实物和货币信息计量和使用,对其中涉及到外部环境影响成本,需要使用到前面成本会计Full Cost Accounting(FCA)(Bebbington et al.2001,Canadian 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1997)加以核算。有关存货和自然资源的实物和货币信息核算的会计称之为自然资源会计Natural Resource Accounting(NRA),也可称之为可持续发展会计或绿色会计。
企业环境成本包括对污染场所环境管理控制的技术设备和人力物力的支出。发生的与污染场所相关的成本,排泄污染物的控制技术和废弃物的处置需要计入企业的成本核算中加以控制。环境会计信息的列示会对企业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产生影响:环境管理会计需要评估污染治理控制相关设备的价值,测算可回收的废旧材料的净收益(出售收入扣除运输成本税金等相关支出),以及使用节能或高效机器设备每年节约的现金净流入;环境财务会计计量记录会计主体的环境相关负债。环境会计还需记录环境保护的相关成本和支出。环境保护的计量包括环境保护方面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经济方面的影响虽然没有同意固定的标准,但减少污染和环境保护的支出需要进行相关的记录。(Association of German Engineers,2001)企业环境保护支出包括企业环境保护,阻止,减少,控制和规范过程中不利有害影响的各项支出,也包括处理、处置、清理的公共卫生设施的支出。企业环境保护支出的金额中有些不是直接的与环境保护活动相关联的。德国工程师协会对环境保护的解释包括防范和处理的活动,但是企业内部计算环境相关的成本,环境保护的支出只是一方面的内容,德国工程师协会解释环境保护包括一些预防和处理活动。企业内部进行核算需包括环境保护相关成本,和环境保护相关支出。处理废弃物和排放物的相关成本更高,包括各种净化处理设施的成本和处置费。废弃物的概念是双重的,废弃物是购买的原材料,是需要付出采购成本的,如果不能转化成为有市场价值的产品,就转变为沉没成本。废弃物,其中有原材料,半成品,配件等低值易耗品及其它相关成本,表明生产过程的低效行为。定期进行每年的全部环境成本预算估算是未来进行核算和决策的基础工作,废弃的原材料,资本和劳动力成本中,必须全面的计算浪费的资本和劳动力成本。废弃物通常包括固体废弃物,废水液体废弃物,和废气气体废弃物,因此除了产品以外的产出均为废弃物。企业所采购的各种材料工具都是以产品或废弃物的方式离开企业。因此企业的环境成本可以概括为环境保护支出(用管道排放和集成处理等不同方式),材料流成本(非产出的材料,资本和人员的成本)。基于微观企业视角和宏观管理视角,是希望能够最小化环境成本的,不仅是环境管理成本,还有基于成本收益原则的环境管理活动的绩效,管道排放或集成处理等方式是否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材料流成本核算全部材料成本,包括浪费的和排放的产品与原材料,在计算生产过程中浪费的成本计算需要包括相关的资本和人力成本。材料流成本核算会计(MFCA)的实物会计方面提供核算所需要的能源,水,原材料和废弃物所需要的数量金额信息,用以核算成本。一些制造类企业的项目核算通常列示废弃物的成本通常只占总环境成本的1%-10%,而实际这些项目经审计后发现废弃材料的采购成本占环境成本的40%-70%。当计算环境保护投资时,增加材料和产品生产效率。
3 环境管理会计的概念及发展
环境管理会计列示实物和货币两方面信息。实物信息包括使用的数量,能源、水、材料和废弃物的流动和最终使用情况。环境管理会计重点关注实物信息的披露,因为能源、水、原材料的使用和废弃物、排放物的使用一样直接关系到企业组织的环境成本;材料采购成本也是许多企业组织的主要成本动因。环境成本可以被广泛的解释为分辨、收集、分析和使用两种信息:实物信息(包括使用的数量,能源、水、材料和废弃物的流动和最终使用情况)与货币信息(环境相关成本,收益和节余)供企业内部决策人使用的会计分支。
需要有不同种类的报表披露全部环境相关成本及相关的附注信息,需要详尽的记录研发、物流、仓储、生产、包装等所有相关环节的环境(可能会有污染的相关信息):区分不同种类的原材料,辅助工具,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等建立独立的核算帐户。根据实践操作统计数据测算出损耗的数量单位,由此可以测算出生产过程中转变成为废水、废气、废料的百分率和具体的数量;生产一系列产品(包括关联产品、半成品、副产品)的过程中在存货管理体系中核算每种原材料的投入使用情况的统计表;存货(包括原材料、低值易耗品、辅助材料、工具、半成品、产成品等)差异应该在会计年度年末区分不同的类型原材料进行结转,包括原材料投入产出价格和数量的详细记录。在详尽的存货系统的记录下,存货数量逐步累积,每个相关的部门都可以从ERP系统中获取相关的数据。还需要估计水电费使用的浪费比例,可回收物资的销售情况,环境相关设施设备的价值、折旧或摊销费用的相关情况。
环境管理会计核算需要在生产基地找到适合的标杆管理工具。标杆管理需要有易于进行比较的工具,易于进行管理工作。非产品产出的其他成本需进行核算,环境管理会计是标杆管理非常有效的工具,也可以用于核算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计算信息。通常生产管理会计集中关注材料损失减少的数量和各种不同情况下产出的信息,然而与材料损失相关的环境管理会计在不必特别关注产品生产过程。同样,环境管理部门只关注环境控制相关成本,所以环境管理会计将国家宏观环境管理系统和企业环境管理责任紧密地结合成为统一的系统,可是同时披露企业管理,生产和环境方面的信息。
目前环境成本披露工作做得还远远不够,还需改变完善现有环境领域的成本核算结构。环境相关的成本核算管理提供了进行环境保护和投资项目评估有效使用的核算工具。因此,企业的管理活动和国家宏观环境活动应该增加环境保护的时间经济投入,更多关注环境保护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AGE.VDI3800 Determination of costs for industri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Berlin[J]:Association of German Engineers, 2001.
[2]Canadian 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CICA)[J].Full cost accounting from an environmental,perspective.Toronto:Canadian 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1997.
[3]Environment Canada(EC).Introductory guide to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Environment and decision- making:An Appropriate accounting.Ottawa:Environment Canada,1997.
[4]Schaltegger,S,Bennett,M,&Burritt,R.Sustainability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Dordrecht:Springer,2006.
[5]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IASB).Framework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in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International[S].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2004,19-46.
[6]IAASB.International audit practice statement1010:The consideration of environmental matters in the audit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S].New York:International Auditing and Assurance Standards Board,1998.
[7]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ccountants(IFAC).International guidance document: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ccounting[J]. New York: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ccountants,2005.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国内研究述评 篇11
我国的环境会计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集中于理论研究,提出环境会计研究的必要性,并对创建我国环境会计提出设想。
葛家澍(1992)年提出了绿色会计理论。孟凡利(1997)提出了环境会计的研究意义,他指出环境会计是当代会计迫切需要开拓的新范围。王立彦等(1998)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出了环境信息强制性强于自愿性这一结论。企业的会计人员都是在法规的约束下进行信息披露的,因此加强政府监管的强制力对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有着更为现实的意义。朱学义(1999)提出要构建环境会计的核算体系,以指引企业进行信息披露。肖序(2003)把建立和实施环境会计核算做为目标,在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具体操作层面上进行了探讨。耿建新与房巧玲(2004)区分了中西方国家对于环境会计的不同分析角度,并做出了比对,在此基础上,提供了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2.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理论研究
在这类探讨中,主要集中于规范分析方法,我国环境信息披露的相关理论分析主要集中于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体系以及现状的分析。
披露模式研究:李洪光和孙忠强(2002)分析了将当前财务报表做出改进披露、提供单独的环境会计报表做出披露和针对当前财务报表包含不了的内容进行单独披露三种模式的优劣,得出针对目前财务报表包含不了的内容进行单独披露是目前为止我国环境信息披露中相对实际的披露模式。
披露体系研究:孟凡力(1999)探讨并分析了环境问题与公司财务状况的相关性,并以此作为视点,研究环境会计对于公司的财务管理、环境活动、经营绩效方面的作用和影响,以及提出如何改进的建议,构建了环境绩效的披露框架。肖淑芳和胡伟(2005)分析目前我国上市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状况,概括了我国上市企业中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的缺陷。
披露现状研究:耿建新和刘长翠(2003)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基础、表达方式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卢馨与李建明(2010)抽取2007 -2008 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制造业中的部分企业作为样本,对样本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状况做出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上市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方式在《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颁布之后,有了明显的改善。
3.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
近几年来有关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分析主要以实证分析为主,主要分析企业的内部因素,法律监管,以及社会舆论等因素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
汤亚莉等(2006)选取2001 、2002 年度董事会的报告中对外公布了环境会计信息的污染行业中的60 家企业作为分析对象进行分析,以流通股所占的比重、产权比例和资产净利率作为被控制的变量,分析公司规模和盈利情况对环境信息披露的作用。
王建明(2008)选取2006年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作为样本,以公司规模、财务杠杆、盈利能力、地区和企业性质作为控制变量,对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企业所处行业的差异和外部制度对其造成的压力之间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与企业所处行业的差异显著相关,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受到外部制度对其造成的压力的影响。
沈洪涛和冯杰(2012)选取2008 和 2009 年度206 个样本企业数据,以企业规模、负债水平、盈利状况、行业和股权性质作为控制变量,研究得出新闻媒介对于企业环境绩效表现曝光的越频繁,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水平越高;并且政府等职能部门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状况监管的力度越高,上市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程度越高。
李宏婧与毕茜(2012),以重污染企业的三年数据为样本,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验证了各方利益相关者(股东、债权人、政府、社会公众)压力、管理者的战略态度、公司的经济表现、公司的特征(公司规模和上市地点)、公司治理(独立董事的比重、两职合一、监事会的规模大小)这 5 个方面因素对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年份、所在地点、公司规模、上市的地点、管理层战略态度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总和显著正相关,企业负债水平对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总和显著负相关。
4.高管特征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
近年来,有些学者开始研究高管特征比如高管学历、年龄、薪酬与环境信息披露的关系。将企业内部因素以及法律法规等作为控制变量,研究高管特征如何作用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状况。
徐岩等(2011)将企业的行业类型,盈利能力,公司所在地,上市公司的规模,管理层在企业中的持股比例作为被控制的变量,分析高管薪酬与上市公司环境绩效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有助于促进企业环境绩效的提高,并且环境问题已得到企业越来越多的重视,并把它作为高层管理者薪酬的参考因素之一。
孟晓华等(2012)运用我国沪、深两市A股制造加工业上市企业2006-2008年实证资料,选取上市公司的规模、行业类型、所有权类型及所在地区市场化程度作为被控制的变量,检验了高层管理者的团队特点对环境责任的作用。分析表明,高管中女性越多,该上市公司的环境责任的承担情况越好,而其它的人口特点譬如年纪、在职年限、教育、等对上市公司环境责任的履行并没有显著性作用。
吴德军等(2013)选取我国A股市场提供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709个企业2010-2011两年数据作为研究样本,以营业收入增长率、企业性质、上市地点以及是否重污染企业为控制变量,分析高层管理者的个人特征(如年龄、性别、学历、薪酬等)对企业环境绩效的作用。结果发现,若上市企业高管由女性担任,则环境表现更好;并且分析还发现,企业的环境表现水平受高管长期薪酬的显著作用。
5.总结
我国对环境信息披露的探讨从规范分析逐步转向实证分析,分析内容从现状分析扩展到了影响因素分析,研究方法也从最初的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简单方法逐步过渡到回归分析等复杂方法,研究成果也越来越丰富。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忽视现有研究中的局限性,譬如,缺乏创新点,很多研究方法和研究指标均是借鉴国外的研究;数据来源的缺陷,以及统计方法的主观性等,这些都是制约我国环境会计研究的因素,也是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需要继续改进和努力的方向。同时虽然国内专家学者在环境信息披露内容、模式和方法分析方面己经做出了很多努力,并且已经逐渐趋向于成熟,但是随着环境信息披露发展和普及,同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公司对外提供财务会计信息一样,公司也需要对外提供其有关的环境信息,并被审计。目前有关环境审计的探索在国外也相对薄弱,在我国更是一片空白,因此环境审计探讨是值得我们努力的一个重要方向。(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李若山.90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J].会计研究,1992(5):15-17
[2] 孟凡利. 环境会计:亟待开发的现代会计新领域[J].会计研究, 1997(1):13
[3] 王立彦等.我国企业环境会计实务调查分析[J].会计研究, 1998(8):17-23
[4] 朱学义.我国环境会计初探[J].会计研究, 1999(4):26-30
[5] 肖序.建立环境会计的探讨[J].会计研究, 2003(11):31-43
[6] 耿建新,房巧玲.环境会计研究视角的国际比较浓[J].会计研究, 2004(1):69-75
[7] 杨世忠,曹梅梅.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J].会计研究, 2010(8):11-18
[8] 李洪光,孙忠强.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研究[J].审计与经济究,2002(11):14-19
[9] 孙兴华等.中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研究[C].中国会议,2012
环境会计在中石化的应用 篇12
与年度报告相比, 中石化在社会责任等报告中的环境会计信息总量相对较多, 但更注重一些环境政策和环保行为等非货币信息。真正有关货币性的披露含量很少, 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 披露动机自愿性不足。
目前我国企业的环保意识已经在加强, 但远远不够, 除此之外对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仍然暴露出诸多缺点。企业将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 自然不愿主动放弃自己的经济利益取而代之将可持续发展放在经营首位, 多数企业也不会心甘情愿地增加在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等方面的支出。更有部分企业向公众隐瞒这方面的信息, 防止企业形象与环境污染发生牵连。中石化进行披露主要是基于国家强制性的相关规制, 而不是自愿性的。
(二) 缺乏对环境财务信息内容的披露。
2012年中石化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中环境财务信息比较少而且主要在年报中进行了披露, 2012年本公司的环保支出为人民币48.1亿元在“财务报表和附注”中披露了环境税费, , 而环境资产和环境收益方面的信息是没有披露的。在社会责任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告中主要披露环境绩效方面的信息而环境财务信息几乎是没有的。因此中石化的披露内容不全面, 环境财务信息比例较低。
(三) 披露形式货币性不足。
2012年中石化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主要采取非货币的形式, 环境绩效信息大部分通过文字叙述进行定性的描述, 还有一部分包括物量化的信息, 只有极少数的信息采取货币性的定量描述。
(四) 披露数量变动趋势不稳定。
披露的有关环境信息方面的总数从2001年的19句增到2007年的56句, 但是2008年就呈现出下降的事态, 其中对“健康、安全、环境”这一项不再单独披露, 而是重新将其合并到了“经营业绩及展望”项目中, 披露的信息量也大为减少。
二、中石化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不足的对策
(一) 建立环境成本责任中心, 进行环境成本控制。
为实施有效的成本控制, 需先成立环境成本责任中心, 实现独立监督。企业会依据预期收益估算出合理的成本预算, 从上至下明确各责任中心的预算标准, 再由责任中心向下属部门明确预算标准, 最后各部门根据预算标准实施不同的管理策略。但是该责任中心要发挥其功能, 还应该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环境成本责任中心的成员必须要熟练掌握会计、环境保护、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多种学科体系, 从而适应未来的工作需要。
第二环境成本责任中心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具体职责, 要建立起确实可行的环境成本会计体系。在进行成本控制的时候, 应该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并且兼顾各方利益, 要对环境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为企业财务部门、企业管理当局提供企业环境状况以及实施环境成本控制, 给企业带来收益的真实数据。监督企业管理当局, 进行环境信息披露, 使外部信息使用者充分了解企业考虑环境因素和真实的财务状况。
(二) 建立环境成本责任中心的业绩评价。
责任中心在进行环境业绩评价时, 实行环境业绩和财务业绩相结合的考核办法, 将环境业绩直接与员工奖金相联系。企业采用一种评价方法, 设计一个环境系数表, 使员工奖金的计算充分考虑了符合环境目标的因素。该奖励制度能够鼓励企业的成员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完成环境目标, 较好的完成环境目标可可以使企业树立更好的形象, 使企业的营业额上升、企业的股票价格上涨, 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齐头并进的局面。为了促进环境管理体系有效实施, 环境业绩评价指标还应该明确包括在企业的业绩评价体系中, 最终完成企业可持续经营的总任务。
三、中石化环境信息披露意义
企业对环境信息披露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首先通过科学的核算精确了企业的经营成本, 利于更好的核算和经营。其次, 通过对环境信息的披露, 更加直观的展示出企业经营活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警示人们环境与经济矛盾的重要性。再者, 企业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改善, 达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协调发展的目标, 促进可持续发展。最后, 利益相关者根据更有效地信息进行决策, 实现企业长远、健康发展。
【环境会计实务应用研究】推荐阅读:
环境会计目标研究06-18
当前环境会计研究12-31
生态环境会计研究05-27
环境会计实施对策研究01-09
环境成本会计方法研究09-09
环境管理会计研究论文01-23
当前会计职业判断环境问题研究01-02
会计研究 -加入WTO后政治环境的变化及对会计制度改革的影响08-22
环境会计01-23
宏观环境会计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