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分析(精选12篇)
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分析 篇1
社区矫正是指对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缓刑、假释、管制、剥夺政治权利和暂予监外执行的五种监外执行罪犯置于社区内, 由专门的国家机关, 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 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 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 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社区矫正工作于2003年7月进行试点工作后, 现在已在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民开展, 社区矫正工作作为一项来源于国外的全新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政法工作, 由于法律法规及工作制度尚不配套, 也不完备和成熟, 各地的做法也不尽相同, 所以工作的效果也有差别。笔者根据灵山县社区矫正工作及其法律监督工作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如何开展工作进行分析, 供开展此项工作时作参考。
一、灵山县社区矫正工作的现状
(一) 社区矫正对象的数量、种类、分布现状及特点
灵山县现有社区矫正对象163人, 其中, 被判处缓刑的113名, 占69.3%, 假释10名, 占6.1%, 暂予监外执行11名, 占6.8%, 剥夺政治权利27名, 占16.6%, 管制2名, 占1.2%。本县交付执行的社区矫正对象106人, 占65%, 外地交付执行的社区矫正对象57人, 占35%。社区矫正对象分布在全县18个镇18个社区, 每个社区矫正对象的分布从1人至30人不等。从社区矫正对象上述情况看, 该县社区矫正对象人数还算比较多, 分布面广, 居住分散, 从社区矫正对象类型上看, 缓刑罪犯居多, 从籍贯上看, 本地、农村的居多, 占95%以上。
(二) 县社区矫正部门人员、素质、经费及开展工作现状
全县18个镇每个司法所设立一个社区矫正部门, 全县共有社区矫正工作人员39人, 45岁以上25人, 30岁以下仅有7人, 具有法律大专学历10人, 具有法律本科学历的仅有2人。每个镇的社区矫正部门人员有1人至4人不等, 只有两个大镇有4人, 有两个镇只有1人, 其他镇都是2至3人。从以上情况看, 基层社区矫正部门人员少, 年龄普遍偏大, 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人偏少, 都是第一次接触社区矫正工作, 没有社区矫正工作经验;现在还没有社区矫正专款, 目前, 全县18个社区矫正部门全面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工作机构和工作制度初步建立, 基本上做到每个矫正对象一人一档, 能够按社区矫正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开展工作, 工作文书资料基本齐全, 社区矫正工作现只是做到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学习以及谈心, 组织进行一定时间的义务劳动等, 但更规范的工作文书资料还需要完善, 更体现社区矫正实效的解决其职业、解决生活来源, 协助解决创业资金, 进行劳动技能培训等更深层次社区矫正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没有统一的社区矫正法律, 配套法规也不健全、不完善。现在社区矫正工作没有专门的立法, 社区矫正的法律性质、工作内容和运行程序等均无法明确规定。
2.基层矫正队伍人员严重不足, 综合素质不高, 也没有真正建立起合格的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队伍, 造成社区矫正工作效率和效果不显著。现在基层社区矫正组织的矫正人员严重不足, 就灵山县来讲, 每个基层社区矫正组织平均只有2人, 而每个基层社区矫正组织管辖的社区矫正对象有数十人之多, 社区矫正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必然受到影响。同时, 社区矫正工作者队伍缺乏相关专业知识, 难以胜任社区矫正工作。也没有真正建立起合格的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队伍, 使得矫治效果难以保证。
3.相关部门之间工作不够配合、交接不流畅。这是由于相关部门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权利义务规定还不够明确, 且无系统法律、法规的规定导致的。
4.司法行政机关没有矫正强制处罚权。该县大多数矫正对象都是农村居民, 由于没有固定的单位和职业, 他们常以种种理由不参加有关矫正活动, 对司法行政机关的考核奖惩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由于没有赋予司法行政机关强制处罚权, 使社区矫正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5.社区矫正经费不到位, 严重影响社区矫正工作正常开展。社区矫正的有关法规虽然规定社区矫正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但现在社区矫正经费不到位, 配套设施也跟不上, 使得进一步开展具有实效性的深层次工作困难重重。
三、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和完善相关社区矫正法律制度, 制定专门的社区矫正法律。为了适应社区矫正工作的需要, 应修改和补充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和治安处罚法等基本法律, 增强社区矫正有关内容, 为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完善法制基础。
2.建立一支与矫正工作相适应的高素质矫正队伍和合格的志愿者队伍, 加强队伍培训。加大对现有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的培训力度, 加强学习教育, 使其更有效地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3.保障社区矫正经费的投入, 建立完善社区矫正保障机制。社区矫正工作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并落实到位, 保证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设立社区矫正专业社会团体基金, 作为一种辅助的社区矫正保障机制。
四、社区矫正工作中检察监督存在的问题
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该县检察机关积极参与到社区矫正工作中, 依据有关社区矫正的法规也履行了一定的法律监督职责, 但由于社区矫正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完善, 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工作也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1.执法主体和工作主体的并存造成检察监督缺乏真正明确的监督对象。由于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确立执法主体和工作主体两者之间的权利义务, 如果出现对社区矫正对象监管矫正不力的现象, 由谁来承担责任这个问题难以解决, 也使检察监督缺乏真正明确的监督对象。
2.监督职权有限, 检察监督实际效果不明显。检察机关执行环节的检察监督规定, 如果发现违法的情况, 应当通知执行机关纠正, 检察监督职权的有限性, 影响了法律监督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五、完善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建议
1.积极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提高监督意识。对刑罚执行活动进行法律监督, 是宪法和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重要职责, 开展对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 是刑罚执行监督的重要内容。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 应积极探索完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开展法律监督的工作机制, 加强规范化建设, 建立社区矫正工作检察档案和台账, 与法院、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共同研究、解决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2.明确检察机关重点监督环节, 使监督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依法加强对交付执行环节的监督。对监外罪犯的交付执行及交付执行的法律手续是否合法、完备等进行监督, 加强对执行变更环节的监督。对执行机关是否对在接受监督管理矫正期间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规定的监外罪犯依法给予处罚, 是否对暂予监外执行条件消失的监外罪犯依法收监执行, 以及是否对符合减刑条件的监外罪犯予以减刑等进行监督。加强对执行终止环节的监督。对执行机关是否对执行期满应当释放、解除管制、恢复政治权利, 或者执行期间死亡的监外罪犯依法按期履行相关手续等进行监督;加强对监管措施的监督, 对执行机关是否及时建立帮教组织、建立管理矫正档案、落实日常监督管理措施以及对出现监外罪犯脱管漏管问题是否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等进行监督。
3.完善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组织机构设置。由于基层检察院管辖的行政区域内社区比较多, 社区矫正对象也多, 检察机关应当指派专人负责这项工作, 增加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编制, 可以采用驻地监督和巡回监督方式。
4.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工作进行法律监督要采用多种方式。一是通过对有关法律文书进行检察, 对矫正对象进行考察, 监督有关部门在决定环节、执行环节、变更环节和终止环节的执法活动是否合法;二是进入社区通过召开工作会、听取情况汇报、实地查看台账、抽查社区矫正对象档案一系列检查工作, 了解到社区在矫正的组织管理、队伍建设、制度创建、社区矫正对象监督管理、学习教育、奖惩考核及帮助矫正等方面的情况;三是综合运用检察建议、纠正违法、办案等手段, 对有关人员的违纪、违法、犯罪行为依法进行处理。
5.进一步建立、完善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工作进行法律监督的法律。一是明确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法律地位, 并完善监督的程序保障, 对消极或积极对抗法律监督的行为, 规定责任追究的程序, 为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手段注入强制力。二是制定司法解释, 强化检察机关的监督力和权威性, 必须制定相应社区矫正具体实施的司法解释, 根据法律对社区矫正作出详细、全面地规定, 其中也应当将检察监督的各项规定详细规范在社区矫正的有关法律中, 如对检察机关监督程序、监督方法、监督对象、监督职权等, 尤其要赋予检察机关纠正违法的执行力, 在被监督对象不在规定的时限内纠正违法并将纠正情况告知检察机关的情况下, 应使检察机关具有相应的违法处置权, 这样才能切实维护刑罚的正确实施。
摘要:对监外执行罪犯的社区矫正工作在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展开, 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也实施了法律监督, 但各地在开展此项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笔者就灵山县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检察机关开展法律监督存在的问题作分析, 并就如何做好社区矫正工作和进行法律监督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分析 篇2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八)》规定,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决定假释的犯罪分子依法实行社区矫正。这标志着刑法为社区矫正提供法律依据,但没有明确社区矫正的性质和范围的规定。本文结合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现状,就当前检察机关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如何解决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建议。
关键词:社区矫正;检察监督;问题;对策
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八)》,明确规定对管制、缓刑和假释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社区矫正制度首次在我国刑事基本法中得以确立,这一行刑社会化发展的里程碑式的规定,是对社区矫正在我国试行七年以来积极意义的充分肯定。人民检察院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必须对社区矫正工作进行强有力的法律监督,确保社区矫正对象的适用及工作程序的合法性,保证和促进刑罚执行机关严格依法办事,认真执行刑事判决、裁定和监管法规。通过履行检察职权严厉查处在社区矫正过程中出现的司法腐败案件,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改造情况和犯罪案件及时进行监督,确保刑事诉讼任务的完成。
一、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现状
当前,社区矫正工作进入全面试点试行阶段,同时也面临着法律依据缺失、执行主体不明确、适用对象数量少,范围狭窄等一系列的实际问题。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院,如何发挥职能作用让社区矫正工作达到高质量的矫正效果,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摆在检察机关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当前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存在的问题
社区矫正工作开展以来,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从原来监外执行模式下的检察监督转变为现在社区矫正下的检察监督,虽然各地的工作都是在现有法律框架结构下开展的,但是法律监督的对象、监督内容等有些发生了变化,给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带来诸多新问题,有些甚至构成了对社区矫正健康发展的严重制约。主要包括:
(一)社区矫正工作立法滞后,检察监督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撑
社区矫正是个“舶来品”,我国现行法律仍没有社区矫正执行的专门规定,使得社区矫正执行等一系列工作既缺乏法律依据,也缺乏可操作性,没有法律的刚性规定,刑罚执行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体现不足,对剥夺政治权利的矫正对象的管理则成为一个突出问题,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一般为重刑犯,服刑时间长,恶习深,心理上抵触社会,应该是被矫正的重点人群,却因为缺少法律上强制性规定的依据,矫正组织对此类人不服从管理的现象束手无策,不能很好地发挥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同时,由于社区矫正工作没有专门立法,不能给社区矫正工作者准确定位,其相关权责等未以法律形式确定,影响检察监督和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介入机制缺乏,监督职能履行缺乏程序保障
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起步晚,尚处于探索试行阶段。完整、统一、合理的矫正程序尚在研究探索之中,社区矫正工作只有一些原则性的规定,而无具体程序可以遵循。整个社区矫正工作缺乏统一的程序要求,各省市自己因地制宜的规定或者过于简单,或者不够全面,使得社区矫正工作执行程序林林总总,致使这项严肃执法工作的各个环节难以规范和统一。
(三)现有监督手段的固有缺陷,严重削弱监督效果
根据现行法律,检察机关无法介入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申报和审批过程,执行机关也不移送相关材料,检察机关审查的独享仅仅是人民法院作出的裁定书,并非属于实质有效的审查。因此,检察机关对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监督属于事后监督。目前我国的社区矫正试点实践中,检察机关参与局限于刑罚执行阶段,监督内容方式都比较被动,检查监督手段为书面检查、实地考察,与有关人员或组织谈话,很难进行有效地实质审查,这种事后检察监督就会丧失对社区矫正这种全新刑罚执行方式的探索意义。此外,检察机关监督手段主要通过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和《检查建议》等,监督手段相对单一而且不具有法律执行力,被监督单位可执行也可不执行。加之,社区矫正监督刚起步,相关法律法规对监督方式的规定有限,严重影响监督力度。实践中经常出现检察机关发出纠正通知以后,被监督机关既不提出异议,也不执行的僵局。
三、完善对社区矫正的检察监督
针对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检察监督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理论和法律实践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际开展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立法
1、制定专门的社区矫正法
结合国情,根据我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吸收借鉴国外社区矫正立法的有益经验,制定一部专门统率和协调社区矫正活动的法规,对社区矫正的法律性质、适用范围、监督管理措施、保障体系、工作程序以及社区矫正机构和人员的设置、职责、权利和义务、执法监督、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特别是明确公益劳动、日常奖惩等矫正措施的法律性质,已解决目前社区矫正检察监督法律依据不足、监督客体模糊等问题。同时,制定与《社区矫正法》相配套的人民检察院社区矫正实施细则,其内容包括谈话制度、回访制度、救济制度,矫正对象申诉、立功及减刑制度等可操作性强的矫正考察评价体系,使社区矫正有法可依。
2、完善《刑法》的相关规定
一是明确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法律地位,并完善监督的程序保障,对消极或积极对抗法律监督的行为,规定责任追究的程序,为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手段注入强制力。二是制定细则,强化检察机关的监督力和权威性。根据法律对社区矫正作出详细、全面的规定,将检察监督的各项规定(如检察监督的程序、监督方法、监督对象、监督职权等)详细规范在社区矫正实施细则当中,尤其要赋予检察机关矫正违法的执行力,在被监督对象不在限定的时限内纠正违法并将纠正情况反馈给检察机关的情况下,应使检察机关具有相应的违法处置权。
(二)强化监督
1、实行信息互通共享制度
构建统一的矫正信息平台,推进社区矫正信息共享,借助现代信息手段整合监督机制,合理利用高科技成果,为解决检察机关人员少、任务重的矛盾创造条件。县级公、检、法、司法机关之间应建立矫正对象信息网络平台,通过该平台可以便捷地浏览所在辖区内所有社区矫正对象的资料;同时,通过GPS定位系统,对矫正对象实施有效监控,有效防止矫正对象脱管、漏管、重新犯罪等问题的发生。
2、建立同步监督制度
事后监督不利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而且也影响了检察机关监督效能的发挥。为此,检察机关有必要变事后监督为同步监督,进而增强监督的效果。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活动中应对以下工作实施同步监督:一是在公诉中,积极开展量刑建议,促使审判机关合理扩大非监禁刑的适用;二是及时审查刑事判决,重点把好量刑监督关,保证审判机关裁决非监禁刑的正当性;三是提前介入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活动的监督,认真审查执行机关提请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的材料,发现问题及时提出纠正,防止违法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情况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司法部社区矫正制度研究课题组.改革与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制度之研究(上)[J].中国司法2003(5).[2]康叔华.社区矫正的历史现状与重大理论价值[J]法学杂志,2003,(5).[3]吴宗宪等.非监禁刑研究[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4]郭建安,郑霞泽.社区矫正通论[M].法律出版社,2004.[5]贾冬.构建和完善社区矫正机构设置体系研究[J].中国监狱学刊,2006(1)
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实践思考 篇3
[关键词]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社会管理创新
一、社区矫正的含义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2]社区矫正是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对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罪犯或者经过监管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罪犯在社区中进行有针对性管理、教育和改造的工作。
二、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法理基础和法律依据
在我国,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担负着对刑罚执行活动进行法律监督的重要职责。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就是指检察机关对判决、裁定、决定监外执行的罪犯,置于社区内进行教育矫正、监督管理过程中是否存在违法进行的监督。对社区矫正进行检察监督,有其深厚的法理基础和法律依据。
(一)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法理基础
1.权力制约理论
权力必然蕴含着特定的价值,价值是权力设置、运行获得正当性的源泉。人们通过法律设置某项公权力必然基于特定的价值考量。由于权力本身具有扩张性和侵略性,使得任何权力都需要相应的监督才能尽可能保证其正当行使,社区矫正执行权也不例外。对社区矫正进行法律监督,是通过检察权对社区矫正执行权的适度制约实现执行公正的有效保障,有利于人民检察院和社区矫正执行机关之间通过监督和制约机制实现包括执行公正在内的司法公正。
2.现代社会人权保障理念
人权保障是社会发展的永恒话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社区矫正对象虽然因先前的犯罪受到刑事处罚,但其仍然是公民,依法应当享有尚未被剥夺的其他权利。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如发生不当执法或者违法执法现象,会对矫正对象的合法权益造成侵害。社区矫正执法必须引入合理的监督制约机制,使社区矫正对象的合法权益得到有利保护。对社区矫正进行检察监督有利于社区矫正工作依法、公正地进行,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司法文明的体现。
3.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
社区矫正工作是将那些可以不收监关押的罪犯,在社会上、家庭中把他们管教好、改造好,充分体现了我国宽严相济基本刑事政策中宽的一面。而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介入,确保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刑罚执行活动中的有效实施,是检察机关预防、控制犯罪,实现刑罚最终目的的重要策略,是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增强对罪犯教育改造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改造质量,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
(二)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法律依据
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通过《宪法》、《刑事诉讼法》以及《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法律予以规定。其中《刑事诉讼法》第22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执行机关执行刑罚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第215条、第222条分别就检察机关对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决定、假释裁定行使监督权进行了规定。
三、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实践和困境
检察机关作为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对社区矫正进行检察监督有利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充分贯彻,有利于社会综合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国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以来,社区矫正检察监督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影响了监督权的充分发挥和监督的实际效果。
(一)法律不统一,配套法规不完善
如前所述,由于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尚停留在试点阶段,实践中社区矫正检察监督主要依据“两高两部”的《通知》以及各部门、各地区自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检察机关在监督中拥有哪些权力,应尽哪些义务,如何处理矫正机构的违法行为,受理矫正对象的申诉等,均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和配套的具体实施细则。这导致了检察监督在实际操作中过于弹性,可松可紧甚至放弃监督权。
(二)执行主体不明导致检察监督缺乏合理的监督对象
《通知》规定,目前我国社区矫正的对象包括被判处管制、缓刑、假释、剥权、暂予监外执行等五种刑罚的罪犯。而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中均明确规定了这五种非监禁刑的执行主体是公安机关。但是依据《通知》精神,司法行政机关具体承担了日常社区矫正管理工作,已然成为社区矫正的工作主体。在这一模式指导下,担负社区矫正试点的地区普遍成立了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政法委牵头,司法局、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监狱管理局等部门参加,形成了“政法委统一领导,司法局组织实施、政法各部门协作配合,司法所具体执行”的工作格局。检察机关究竟是以法定执行主体公安机关还是以工作主体司法机关为监督对象,抑或是将二者同时作为监督对象,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权力的过于分散,导致政出多门和执法混乱,更影响了社区矫正检察监督职能的有效履行。
(三)监督职权和监督手段有限导致检察监督缺乏实效
在大陆法系国家,为保证刑法的实施,通常对检察机关的职权作出比较全面、明确的规定。如德国和日本的刑事诉讼法都明确规定,检察官在指挥执行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法律赋予的相应手段;法国的检察官和检察长则“有权直接动用公众力量,确保判决的执行”。但是我国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力和手段却非常有限。依据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监外执行检察办法》的规定,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手段主要是书面审查、与有关单位或人员谈话等,手段简单且滞后,且发现被监督单位有违法行为的,能够采取的措施也不过是提出检察建议或纠正违法意见。一旦被监督单位不予执行,法律并没有赋予检察机关相应的追究权力,只能向上级检察机关报告。监督权力和手段的有限性严重影响了检察监督的实际效果。
四、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思考与探索
社区矫正在我国尚处于试点阶段,社区矫正检察监督也仍在探索过程中。随着“两高两部”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试行社区矫正工作,检察监督也应当结合实际,不断采取措施,提高监督能力和水平,为保障社区矫正健康稳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完善法律制度,扎实检察监督的法律基础
开展对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是检察机关刑罚执行监督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保障刑罚的依法正确执行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现行法律中并未出现过“社区矫正”一词,社区矫正在法律层面缺乏应有的支撑,致使其在实际运作中出现“无法可依”的尴尬。结合我国社区矫正试点经验以及借鉴国外成功的社区矫正做法,建议国家立法机关可适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专门的社区矫正法律来统率和协调社区矫正活动,对社区矫正的机构设置、矫正内容、矫正程序以及各部门的权利义务作出明确规定,并明确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地位,为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我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存在的“执法主体”与“工作主体”不一致的局面,使得各部门之间的有机协调和统筹规划难以落实,不利于互相监督和制衡,也造成了检察监督对象的模糊。笔者认为,行刑权是行政权和司法权的统一,是国家刑罚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借鉴域外的先进经验,借《社区矫正法》制定的契机,通过修改完善相关法律,将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和工作主体合二为一,统一归属于司法行政机关内设的专门社区矫正管理机构行使。
(二)强化社区矫正检察监督效力
在《社区矫正法》的基础上,应当在全国层面制定与其相配套和衔接的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实施细则。细则中一是要根据法律将检察机关的监督程序、监督方法、监督对象以及监督职权等予以详细规定,赋予检察机关纠正违法的执行力和违法处置权。二是要强化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权威性。要完善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进行监督的保障,对消极或积极对抗检察监督的行为,规定责任追究的程序,为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手段注入强制力。
此外,各级检察机关应加大惩防职务犯罪的力度,将社区矫正检察监督与查办职务犯罪有机结合起来,确保社区矫正对象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防止社区矫正被滥用为权力寻租的工具,避免腐败和玩忽职守等职务违法犯罪行为发生。通过加大查处力度,一方面能够提高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检察监督的实际效果和影响力。
(三)拓宽社区矫正检察监督渠道
检察监督应贯穿于社区矫正工作始终。实践中,由于检察机关获取社区矫正对象信息的滞后性和获取手段的单一性,导致监督只能是事后监督、静态监督和外部监督。当前,不少地区正在积极尝试各种方式,拓宽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渠道。以上海市为例,我们在全市部分区县的试点街道、乡镇设立了社区矫正检察官办公室。通过定期下基层实地检察,加强与社区民警、社工的联系交流,并对矫正对象进行法制教育、受理各类控告申诉等,从而将监督关口前移,深入社区内部了解矫正对象的思想动态,及时提出检察监督意见。
但是,基层检察机关从事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的专职干部普遍较少,在实地检察方面存在时间上的局限性。实践中,公安、司法等部门由于接触矫正对象更频繁、更直接,所掌握的信息也比我们更全面、更及时。我们建议公检法司各部门之间加强沟通,整合各方网络资源,达到数据共享和实时更新,拓宽监督视线,实现对社区矫正的动态检察监督。
[参考文献]
[1]吴宗宪等.非监禁刑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实践思考 篇4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 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 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 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 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 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2]社区矫正是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 对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罪犯或者经过监管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罪犯在社区中进行有针对性管理、教育和改造的工作。
二、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法理基础和法律依据
在我国, 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担负着对刑罚执行活动进行法律监督的重要职责。社区矫正检察监督, 就是指检察机关对判决、裁定、决定监外执行的罪犯, 置于社区内进行教育矫正、监督管理过程中是否存在违法进行的监督。对社区矫正进行检察监督, 有其深厚的法理基础和法律依据。
(一) 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法理基础
1. 权力制约理论
权力必然蕴含着特定的价值, 价值是权力设置、运行获得正当性的源泉。人们通过法律设置某项公权力必然基于特定的价值考量。由于权力本身具有扩张性和侵略性, 使得任何权力都需要相应的监督才能尽可能保证其正当行使, 社区矫正执行权也不例外。对社区矫正进行法律监督, 是通过检察权对社区矫正执行权的适度制约实现执行公正的有效保障, 有利于人民检察院和社区矫正执行机关之间通过监督和制约机制实现包括执行公正在内的司法公正。
2. 现代社会人权保障理念
人权保障是社会发展的永恒话题, 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社区矫正对象虽然因先前的犯罪受到刑事处罚, 但其仍然是公民, 依法应当享有尚未被剥夺的其他权利。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如发生不当执法或者违法执法现象, 会对矫正对象的合法权益造成侵害。社区矫正执法必须引入合理的监督制约机制, 使社区矫正对象的合法权益得到有利保护。对社区矫正进行检察监督有利于社区矫正工作依法、公正地进行, 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司法文明的体现。
3. 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
社区矫正工作是将那些可以不收监关押的罪犯, 在社会上、家庭中把他们管教好、改造好, 充分体现了我国宽严相济基本刑事政策中宽的一面。而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介入, 确保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刑罚执行活动中的有效实施, 是检察机关预防、控制犯罪, 实现刑罚最终目的的重要策略, 是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的客观要求, 有利于增强对罪犯教育改造的针对性, 提高教育改造质量, 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
(二) 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法律依据
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通过《宪法》、《刑事诉讼法》以及《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法律予以规定。其中《刑事诉讼法》第22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执行机关执行刑罚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第215条、第222条分别就检察机关对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决定、假释裁定行使监督权进行了规定。
三、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实践和困境
检察机关作为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 对社区矫正进行检察监督有利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充分贯彻, 有利于社会综合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国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以来, 社区矫正检察监督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影响了监督权的充分发挥和监督的实际效果。
(一) 法律不统一, 配套法规不完善
如前所述, 由于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尚停留在试点阶段, 实践中社区矫正检察监督主要依据“两高两部”的《通知》以及各部门、各地区自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检察机关在监督中拥有哪些权力, 应尽哪些义务, 如何处理矫正机构的违法行为, 受理矫正对象的申诉等, 均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和配套的具体实施细则。这导致了检察监督在实际操作中过于弹性, 可松可紧甚至放弃监督权。
(二) 执行主体不明导致检察监督缺乏合理的监督对象
《通知》规定, 目前我国社区矫正的对象包括被判处管制、缓刑、假释、剥权、暂予监外执行等五种刑罚的罪犯。而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中均明确规定了这五种非监禁刑的执行主体是公安机关。但是依据《通知》精神, 司法行政机关具体承担了日常社区矫正管理工作, 已然成为社区矫正的工作主体。在这一模式指导下, 担负社区矫正试点的地区普遍成立了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由政法委牵头, 司法局、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监狱管理局等部门参加, 形成了“政法委统一领导, 司法局组织实施、政法各部门协作配合, 司法所具体执行”的工作格局。检察机关究竟是以法定执行主体公安机关还是以工作主体司法机关为监督对象, 抑或是将二者同时作为监督对象, 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权力的过于分散, 导致政出多门和执法混乱, 更影响了社区矫正检察监督职能的有效履行。
(三) 监督职权和监督手段有限导致检察监督缺乏实效
在大陆法系国家, 为保证刑法的实施, 通常对检察机关的职权作出比较全面、明确的规定。如德国和日本的刑事诉讼法都明确规定, 检察官在指挥执行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法律赋予的相应手段;法国的检察官和检察长则“有权直接动用公众力量, 确保判决的执行”。但是我国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力和手段却非常有限。依据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监外执行检察办法》的规定, 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手段主要是书面审查、与有关单位或人员谈话等, 手段简单且滞后, 且发现被监督单位有违法行为的, 能够采取的措施也不过是提出检察建议或纠正违法意见。一旦被监督单位不予执行, 法律并没有赋予检察机关相应的追究权力, 只能向上级检察机关报告。监督权力和手段的有限性严重影响了检察监督的实际效果。
四、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思考与探索
社区矫正在我国尚处于试点阶段, 社区矫正检察监督也仍在探索过程中。随着“两高两部”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试行社区矫正工作, 检察监督也应当结合实际, 不断采取措施, 提高监督能力和水平, 为保障社区矫正健康稳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 完善法律制度, 扎实检察监督的法律基础
开展对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 是检察机关刑罚执行监督的重要内容, 对于促进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 保障刑罚的依法正确执行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现行法律中并未出现过“社区矫正”一词, 社区矫正在法律层面缺乏应有的支撑, 致使其在实际运作中出现“无法可依”的尴尬。结合我国社区矫正试点经验以及借鉴国外成功的社区矫正做法, 建议国家立法机关可适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专门的社区矫正法律来统率和协调社区矫正活动, 对社区矫正的机构设置、矫正内容、矫正程序以及各部门的权利义务作出明确规定, 并明确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地位, 为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需要指出的是, 当前我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存在的“执法主体”与“工作主体”不一致的局面, 使得各部门之间的有机协调和统筹规划难以落实, 不利于互相监督和制衡, 也造成了检察监督对象的模糊。笔者认为, 行刑权是行政权和司法权的统一, 是国家刑罚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借鉴域外的先进经验, 借《社区矫正法》制定的契机, 通过修改完善相关法律, 将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和工作主体合二为一, 统一归属于司法行政机关内设的专门社区矫正管理机构行使。
(二) 强化社区矫正检察监督效力
在《社区矫正法》的基础上, 应当在全国层面制定与其相配套和衔接的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实施细则。细则中一是要根据法律将检察机关的监督程序、监督方法、监督对象以及监督职权等予以详细规定, 赋予检察机关纠正违法的执行力和违法处置权。二是要强化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权威性。要完善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进行监督的保障, 对消极或积极对抗检察监督的行为, 规定责任追究的程序, 为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手段注入强制力。
此外, 各级检察机关应加大惩防职务犯罪的力度, 将社区矫正检察监督与查办职务犯罪有机结合起来, 确保社区矫正对象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 防止社区矫正被滥用为权力寻租的工具, 避免腐败和玩忽职守等职务违法犯罪行为发生。通过加大查处力度, 一方面能够提高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责任心, 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检察监督的实际效果和影响力。
(三) 拓宽社区矫正检察监督渠道
检察监督应贯穿于社区矫正工作始终。实践中, 由于检察机关获取社区矫正对象信息的滞后性和获取手段的单一性, 导致监督只能是事后监督、静态监督和外部监督。当前, 不少地区正在积极尝试各种方式, 拓宽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渠道。以上海市为例, 我们在全市部分区县的试点街道、乡镇设立了社区矫正检察官办公室。通过定期下基层实地检察, 加强与社区民警、社工的联系交流, 并对矫正对象进行法制教育、受理各类控告申诉等, 从而将监督关口前移, 深入社区内部了解矫正对象的思想动态, 及时提出检察监督意见。
但是, 基层检察机关从事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的专职干部普遍较少, 在实地检察方面存在时间上的局限性。实践中, 公安、司法等部门由于接触矫正对象更频繁、更直接, 所掌握的信息也比我们更全面、更及时。我们建议公检法司各部门之间加强沟通, 整合各方网络资源, 达到数据共享和实时更新, 拓宽监督视线, 实现对社区矫正的动态检察监督。
参考文献
社区矫正 检察院讲话 篇5
各位社区服刑人员:
今天我们在这里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大型集中点验活动,非常及时,也非常必要。这是按照《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和省市有关文件的要求,在春节临近结合目前南召“扫黑除恶”专项活动而
对刑罚执行活动进行法律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重要职责。检察机关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主要任务是开展法律监督,保障社区矫正工作依法、公正进行。
一是依法开展对判决、裁定、决定监外执行的检察,支持和保障有关机关依法、正确适用非监禁刑,保证适用非监禁刑的对象符合法定条件和程序。我们南召法院现在对非监禁刑进行调查评估的委托率是100%。也就是说,这里的各位,只要是南召法院做出的非监禁刑判决,都是经过司法行政机关审前调查评估的。调查评估的程序和调查对象适用非监禁刑的法定条件等情况,我们检察机关都是要进行检察监督的。
二是依法开展对监外执行交付执行活动的检察,促进交付执行各个环节有效衔接,防止和纠正因不依法、不及时交付执行等原因造成监外执行罪犯 “漏管”。
三是依法开展对司法行政机关监管活动和矫正活动的检察,防止和纠正监管和矫正活动中存在的“脱管”问题。通过我们检察机关的检察发现,确实存在个别社区服刑人员不按规定时间报到参加集中学习和社区劳动、定位手机和本人分离等情况,个别人的“脱管”问题还很严重。
四是依法开展对刑罚变更执行和解除矫正、终止执行环节的检察,促进有关机关依法公正办理减刑、收监执行以及在刑期或
者考验期满后及时办理释放、解除管制、恢复政治权利等手续并履行相关程序。
五是注重维护社区服刑人员合法权益,依法受理社区服刑人员的控告和申诉,妥善处理他们反映的问题,防止和纠正侵犯社区服刑人员合法权益的行为。
希望通过这个次活动,一是大家要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服从监外执行的纪律,主动积极地配合司法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二是通过学习,增强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逐渐成为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三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在今后的生活中,通过诚实劳动,促进个人生活稳定,有效预防再犯罪,实现社区矫正的终极目的,促进社会的长治久安。
借这个机会,我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浪子回头金不换,梅花经冬香满园。在过去的生活中,你们因为思想上的冲动、认识上的糊涂和一念之差、行为上的过激和不理智,等等原因,犯下了违法犯罪行为。“一失足成千古恨”,既给社会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损害,也给自己的家人、亲属带来了身心创伤或心理障碍。一方面,“法不容情”,个人受到了法律的相应制裁;另一方面,“法亦有情”、“法外施仁”、“宽严相济”,监外执行,采取社区矫正的轻微惩戒办法,让大家远离铁窗,远离冰冷,又和家人团聚在一起,重见阳光,重见欢笑,重新回归社会生活,让大家的未来充满希望。每个社区服刑人员都要扪心自问,真诚忏悔,真心向善。各级党委和政府、社会各界和家人亲友没有抛弃、嫌弃大家,对大家寄予厚望,你们一定要迷途知返,珍惜自己,珍惜家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公、检、法、司和民政等相关部门,本着以人为本、宽大为怀的原则,加强对大家的监管、帮教,不搞歧视对待,不另眼相看,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你们的改造自新,付出了大量心血。
每个社区服刑人员,一是要正确认识自己,摆正位置,认罪服法,彻底悔罪,改恶从善,弃旧图新,切切实实告别昨天,认认真真把握今天,堂堂正正看好明天。
二是要按期接受监管,主动汇报思想,参加公益劳动,争取记功减刑,用汗水洗刷蒙尘的灵魂,铸造新我,脱胎换骨,重拾生活信心,重立追求目标,抒写新的人生答卷,奔向美好未来。
三是要把刑期当学期,把各项矫正活动当课堂,努力学文化、学法律、学知识、学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知法守法意识,不折不扣地接受社区矫正和监管,做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做自食其力的典型模范。我们相信,“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只要我们勇于自新,认真改过,诚实劳动,向善守法,明天会更好。
今后,我们将加大考评奖惩的力度,根据大家平时的表现,对表现好的、生活确有困难的矫正对象,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对在矫正监管过程中表现消极的、不接受监管改造的,将进行批评教育、训诫、警告乃至行政处罚、重新收监。应该说,我县绝大多数社区服刑人员都能积极改造,按时报到,认真履行请销假制度,有一定的可喜进步。希望在这里的各们社区服刑人员,坚定改造信心,激发改造热情,加速改造步伐,争取早日解除矫正,成为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
在场的社区服刑人员,在日常监管中有个别不服从监管、日常报到不自觉、个别人员不请假私自外出,等等,在这里我可以告诫大家,你们这样的表现是在铁窗门口再次徘徊,非常危险,非常危险!务必要悬崖勒马、回头是岸、痛改前非,改了,就能成为新人;不改,有可能重新滑进泥淖。对那些不服从改造,不服从监管,不遵守纪律的,我们将维护法律的尊严,该警告的及
时警告,该治安处罚的治安处罚,该收监的一律收监,决不心慈手软,决不姑息迁就。
这里,我对基层司法所提一点工作上的要求:要强化社区服刑人员“六必访”制度,准确掌握矫正对象的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一是入矫后必访,主要了解社区服刑人员的基本情况、成长环境、犯罪成因等个性化因素。二是重大节假日必访,利用传统节日和重大假日,嘘寒问暖,搞好亲情传递。三是有思想波动时必访,当其受外界不良现象影响后,思想波动强烈,一念之间可能重新走上犯罪道路,这时进行走访,谈话交心,化解心结,促进平稳过度。四是遇到困难时必访,要力所能及地尽可能帮助在矫对象解决家庭生活、生产中的实际困难,最起码要让他们能够生存,有一定的收入来源,对生活充满希望。五是受到奖惩时必访。六是解除矫正后必访。这是为巩固接受矫正期间的成果,对解除矫正后进行跟踪随访,对其家庭成员或亲友通报矫正对象的不足之处,指导家庭及亲友继续督促其改正,真正脱胎换骨,弃恶从善,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分析 篇6
关键词:社区矫正;检察监督;构建
2014年初,阳朔县人民检察院针对该院监所检察科在社区矫正检察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进行了分析研究,为切实加强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全县社区矫正检察工作的顺利开展,院领导经研究决定提出了“保障人力、措施到位、认真负责、成效显著”的目标和要求。一年多来,该院对社区矫正检察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勇于挑战,能够提出独到的见解及解决方案,社区矫正检察得以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主要做法如下:
一、院党组高度重视,加强监所检察科人力、物力配置
此前该院监所检察队伍人员不足,监所检察科人员仅有2人,经费欠缺突出,没有专门车辆。基于以上情况,院领导高度重视,决定加强监所检察科人力、物力配置,监所检察科配置检察人员3名,科长1名,检察人员2名,2名检察人员专职负责刑罚执行与监管活动检察工作,另1名检察人员专职负责社区矫正检察工作,科长全面负责刑事执行检察工作,科室配备专用车辆1辆。
二、认真开展社区矫正人员的摸底清查工作
1.查找差距,认真分析原因,促进工作有序开展
认真开展社区矫正人员的摸底清查工作,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准,这是做好社区矫正检察工作的基础。2014年上半年,桂林市检察院监所检察处、市司法局组成的检查组到我县开展联合检查的时候,发现了该院掌握的社区矫正人数与司法局掌握的人数存在一定差距。该院院党组高度重视,要求监所检察科认真分析研究,并进行整改。
2.及时提出检察建议,使全县社区矫正工作纳入正轨
2014年8月初,该院对全县范围内的监外执行罪犯进行了一次全面清查,派出专人与公安局、司法局负责人进行逐一核对,登记造册。经查实,阳朔县公安局因历史原因未移送给司法机关进行社区矫正的监外执行人员共16人。该院提出“县公安局应将以上16人全部移送县司法局纳入社区矫正,县司法局应全部予以接收”的检察建议,公安局、司法局、法院采纳了意见,县公安局与县司法局及时完善移交手续,将16名监外执行人员移交给县司法局纳入社区矫正,使全县社区矫正工作纳入正轨。
三、建立社区矫正人员情况、数据核查机制
摸底清查工作只是做好社区矫正检察工作的第一步,社区矫正人数基本上每周都在变化,社区矫正检察工作必须跟上步伐,社区矫正人员情况、数据核查必须做到制度化、经常化。
1.完善文书收集管理制度
对收到的社区矫正人员法律文书、外地驻所检察室寄送的《监外执行罪犯出所告知表》、縣司法局移送的《社区矫正人员报到情况通知单》、《解除社区矫正通知书》等,及时进行登记,及时与法院、该院公诉部门、司法部门联系,监督法律文书及时、准确、无误的送达到位。改变原来习惯等待法院或公诉部门法律文书才登记台账的习惯,主动与法院、该院公诉部门联系,及时掌握辖区法院判决监外执行情况,监督人民法院将监外执行生效判决的法律文书按规定期限送达执行机关(司法部门)的衔接工作。
2.建立健全社区服刑人员档案
科学、规范、及时的做好《罪犯监外执行情况检察台账》工作,内勤在做好社区矫正人员信息登记的同时,专职人员还必须对每名社区矫正人员的个人信息情况进行核实,对相关法律文书是否符合要求进行审查,另外对罪犯监外执行的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并记录,及时建档,完善相关档案材料。
3.加强数据核查,确保数据准确无误
每月坚持与县司法局基层股进行联系,对社区矫正人员的情况进行核对,互通有无,掌握法律文书的送达情况,及时全面掌握社区矫正人员变动情况,及时登记并对相关法院、监管场所提出纠正意见,确保数据准确无误,每月定时将《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对象花名册》上报给桂林市检察院监所检察处,有效预防漏管情况的发生。
四、加大检察力度,细化检察内容和流程,建立联合检察机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帮扶,确保检察效果
1.转变检察模式,建立全面检察与日常检察相结合的检察机制
既往每年开展2次监外执行全面检察的做法,基本做不到底数清,情况明,远远无法满足社区矫正检察工作的需要,该院按照上级院的工作部署,坚持每季度开展1次以上社区矫正专项检察活动,必要时及时开展检察,特别是重点时段(如重大节日前)、重大活动期间或者遇有特殊情况均开展1次专项检察,争取达到每月开展1次全面检察的目标。
2.建立联合检察机制,细化检察内容和流程
2014以来,该院与县司法局建立联合检察机制,便于对检察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问题,当即研究解决方案,对于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由县司法局基层股人员向全县各司法所通报。该院监所检察科干警与司法局基层股人员深入各乡镇司法所对社区矫正工作开展检察,每到一个司法所,首先了解从事社区矫正执行的人员编制情况,是否具备执法主体资格,是否熟知社区矫正相关法律法规,询问社区矫正情况,核对社区矫正人员情况,查阅社区矫正执行档案、矫正档案及具体的方法和措施,针对检察发现的情况提出意见建议,共检察社区矫正人员档案560多份。
3.抓准检察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帮扶,确保检察效果
通过检察,发现社区矫正人员钟某存在无故不按时参加学习、社区服务等活动,对社区矫正有抵触情绪,有时不接听电话,也不回电话,经教育仍不改正,对其书面警告2次,钟某已自觉改正,严格遵守监督管理规定。针对类似情况,县司法局黄副局长向该院提出:由监所检察科派员给社区矫正人员进行座谈、上法制课及个别谈话,督促社区矫正人员遵守监督管理规定。2014年以来,监所检察科干警与司法局领导及基层股人员深入各乡镇司法所,县司法局领导、监所检察科干警先后给社区矫正人员上法制课,监所检察科干警讲解了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法律监督职能,《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相关规定,着重阐明奖惩条件及程序,结合本县违反监督管理规定被撤销缓刑的具体案例,给社区矫正人员上法制课9次,做到“先礼后兵”,参加听课人数达95%以上,有效地预(下转第59页)(上接第57页)防了脱管,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
五、加强协作配合及信息通报工作
该院注重加强与县司法局、公安局、法院的协作配合,在开展《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专项检察活动》、《社区服刑人员脱管、漏管专项检察活动》过程中,得到了司法局领导同志们的大力支持和配合,特别是在安排暂予监外执行罪犯重新体检过程中,县司法局黄副局长、潘股长等同志不辞辛劳,全程配合,使《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专项检察活动》得以圆满完成。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信息互通,有利于双方掌握社区矫正工作中的新规定、新动向,如该院在开展专项检察活动时,均向县司法局提供了专项检察活动的相关上级文件,在开展《社区服刑人员脱管、漏管专项检察活动》过程中,向各司法所提供了《社区服刑人员虚管情况统计表》,通过共同学习,提升了自身的执法能力。对存在的苗头,做到早发现、早化解,使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六、认真负责,严把矫正衔接、监督管理关,有效预防脱管、漏管
2014年以来,县司法行政机关认真履行职责,对发现社区服刑人员脱离监管,司法所及时进行调查取证,同时向县局报告。县司法局依照规定及时通报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并提请公安机关协助组织追查。该院在检察中获悉以上情况,提出加强教育,对经教育仍不改正的,予以警告,及时完善取证工作,对符合撤销缓刑、假释的,建议原决定机关撤销缓刑、假释。至今,县司法局共建议人民法院撤销缓刑6人、撤销暂予监外执行1人,人民法院已撤销缓刑6人、撤销暂予监外执行1人,有力地维护了法律的尊严,预防漏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项钰.四个方面加强社区矫正检察监督[J].人民检察.2010(23)
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分析 篇7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应的行刑方式, 是指将符合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 由国家专门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 在相关的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期限内矫正罪犯的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 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区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具体工作包括教育矫治、监督管理、帮困扶助、促进罪犯顺利回归社区几个主要方面。矫正对象为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暂予监外执行、被裁定假释以及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五种罪犯。我国自从实行社区矫正工作以来, 由于是在原有法律框架下开展的, 由此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机关从监外执行监督模式转变为社区矫正监督后, 同样存在制约监督有利开展的因素, 需要完善社区矫正检察监督机制, 提升监督效率。
二、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 法律规定滞后, 影响监督效果
现行《刑法》、《刑事诉讼法》中的有些法条规定,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区矫正方面的进一步立法。自2003年在全国部分地区陆续推行社区矫正至2009年在全国的全面开展以来, 由于在《立法》上没有明确界定何为社区矫正制度, 尚未对调整社区矫正法律关系的法律、法规进行统一立法, 各地都只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各自制定相应的社区矫正地方性立法和规范性文件, 使得在开展社区矫正执行工作时, 因各自依据不同, 出现地方性法律规定的冲突。而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机关根据相关规定, 虽然明确对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法律监督, 但对检察机关监督权内容及如何保障监督权的实现等救济途径, 都未作明确具体的规定。由于现行没有统一的刑事执行法, 检察机关在开展社区矫正监督的法律依据只能是原有的刑事法律法规, 而这些规定不能很好地适应解决社区矫正监督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缺乏可操作性和权威性。
(二) 矫正机构繁多, 影响监督力度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审判、刑罚执行、社区管理、劳动就业、社区保障和群众工作等各个层面, 参与社区矫正的机构除公安、检察、法院、司法及政府相关部门组成成员单位外, 还有一些社会志愿者和基层群众组织。多方力量的参与, 往往会造成主体的不确定, 特别是执法主体与工作主体的相分离, 给检察机关监督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规定, 非监禁刑的执行监管机关为公安机关。但在社区矫正实践中, 真正承担起日常矫正监管帮教任务的工作主体是司法行政机关。当日常工作中遇到需监督情形时, 检察机关应当将承担着日常监管帮教任务的机构作为监督对象, 但却苦于无任何法律依据可适用, 从而直接影响监督力度和效果。
(三) 力量配备不足, 影响监督质量
长久以来, 由于对社区矫正工作法律监督重要性的思想认识不够。按照检察机关内部机构设置和职责分工, 承担社区矫正监督工作职责的部门是监所检察。而监所检察的一项主要工作是以派驻检察室的形式对监管场所 (包括监狱、看守所、劳教所) 实施法律监督。根据相关规定和工作要求, 特别是近几年来规范化建设的要求, 各派驻检察室的派驻检察人员派驻监管场所的时间每月不得少于十六个工作日, 遇有突发事件应当及时监察。监管场所都是远离检察院所在地的, 为了能保证检察监督的到位, 派驻检察人员必须坚持到监管场所工作, 工作重心是监管场所, 工作流程和模式基本围绕着监管场所展开。由此一来, 监所部门没有足够的力量和时间来保证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只能根据工作需要临时抽调人员参与, 很难保证对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的质量。
(四) 监督方式落后, 影响工作效率
社区矫正自2009年在全国推行, 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机关的最主要工作依据是高检院于2008年出台的《人民检察院监外执行检察办法》。该办法规定的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检查, 全面检查与重点检查, 会同有关部门联合检查等方式开展监外执行检察工作, 已不能完全适应社区矫正模式下的检察监督工作。由于社区矫正机构、矫正对象分布面广、量大, 这种检察监督基本上流于表面、形式, 很难发现问题。实践中, 有关法律文书的传递, 也只是主要依靠法院送判决书、监狱及外地监所部门邮寄等方式进行, 明显存在监督的滞后性和浪费司法资源等问题。监督方式的落后与手段的缺乏, 导致检察监督效果不佳, 工作效率低下。
三、完善对社区矫正的检察监督
(一) 完善立法
在立法上, 根据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 结合我国国情, 在借鉴国外社区矫正成功经验基础上, 完善目前相关法律规定。一是在《刑法》、《刑事诉讼法》中确立社区矫正制度, 使社区矫正具有牢固的法律基础, 从而促进这一制度顺利发展, 解决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两个主体”问题, 明确司法行政机关的实施主体地位, 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完善社区矫正立法的障碍。二是制定一部《社区矫正法》来统率和协调社区矫正活动, 对社区矫正的法律性质、适用范围、帮教监管措施、法律责任及社区矫正机构的职责、权利义务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更要明确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法律地位, 完善监督的程序保障, 对消极或积极对抗法律监督的行为, 规定相应的的责任追究程序, 为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注入强制力。三是制定与《社区矫正法》相配套的人民检察院社区矫正实施细则, 将检察监督的各项内容详细规定在其中, 尤其是要对纠正违法的权限、方式及违法处置权等作出切实可行的规定, 强化检察机关的监督力, 切实维护法律监督机关的权威。
(二) 完善监督的保障制度
在检察机关内设立专门社区矫正监督机构, 建立专门的监督力量, 为开展社区矫正法律监督提供基本保障。基层检察机关至少应安排两名检察人员专门负责社区矫正监督, 切实改变社区矫正监督力量匮乏的现状, 保证能及时发现问题, 提出有效的纠正意见, 督促相关部门予以落实。同时, 应规范社区矫正检察工作, 明确社区矫正检察人员职责权利, 建立健全监督岗位责任制。在社区中设立检察派驻机构, 依托这一工作新平台, 检察人员可以深入基层派出所、司法所、社区及矫正对象家中开展经常性监督工作, 重点对交付执行情况、执行变更终止情况、监管帮教措施落实等进行同步检察, 更好地掌握本辖区监外罪犯动态、矛盾化解、参与帮困安置工作等情况。以外, 设置派驻监督机构也是检察机关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的有力举措, 切实改进检察机关的监督方式。
(三) 提高监督效果
检察机关应前移监督关口, 将事后监督变为同步监督。在社区矫正活动中, 检察机关应重点在交付执行环节、执行变更环节和执行终止环节建立同步监督机制, 确保及时纠正社区矫正对象的脱管漏管, 监督执行机关对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规定的社区矫正罪犯依法给予处罚, 依法维护社区矫正罪犯的合法权益, 增强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日常监督工作中, 要综合运用纠正违法通知, 直接查办案件等多种形式, 加强对社区矫正的监督。对发现的矫正对象长期脱管、漏管等情况, 检察机关有权提出顺延执行期限的建议, 督促相关部门依法予以落实;对于矫正对象实行的司法奖惩有错误或与事实不符的, 有提出撤销奖惩的建议权。同时, 通过建立社区矫正机构联席会议制度的方式, 定期通报辖区内社区矫正情况, 共同研究、解决遇到的重大问题。
(四) 提高监督的信息化水平
构建统一的矫正信息平台, 推进社区矫正信息共享, 借助现代信息手段整合监督机制, 合理利用高科技成果, 为解决检察机关人员少、任务重的矛盾创造条件。县级公、检、法、司法机关之间应建立矫正对象信息网络平台, 通过该平台可以便捷地浏览所在辖区内所有社区矫正对象的资料, 包括个人基本情况, 罪名, 所判的刑罚种类, 刑期或罚金数额, 以及社区矫正帮教措施落实情况等;同时, 通过“GPS”定位系统, 对矫正对象实施有效监控, 有效防止矫正对象脱管、漏管、重新犯罪等问题的发生。在建立社区矫正对象信息网络平台过程中, 要完善相应的责任制, 促使社区矫正各参与单位及时准确录入矫正信息, 保证信息渠道的畅通和信息的及时有效。通过建立矫正信息平台, 真正实现对社区矫正的动态化监管和监督。
摘要:检察机关积极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加强法律监督, 确保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但由于法律规定未有修改, 而法律监督对象、监督内容发生了变化, 产生的问题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解决。
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分析 篇8
根据现代刑事司法非刑罚化和刑罚执行社会化的发展趋势,作为非监禁刑的一种行刑方式,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适用形式和适用比例必将呈现扩大的态势。然而,目前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以及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都缺乏法律法规的支持和规范,亟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1 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实行法律监督的法律依据
在西方国家,社区矫正制度经过多年的实践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在我国,社区矫正制度起步较晚,还没有正式统一的法律法规对社区矫正工作进行规范。但检察机关参与社区矫正,行使检察监督权是符合宪法及法律精神的。我国《宪法》第129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我国《刑事诉讼法》第22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执行刑罚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如果发现有违法的情况,应当通知执行机关纠正。”《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19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发现刑事判决、裁定的执行有违法情况时,应通知执行机关予以纠正。”《通知》第三条规定:“人民检察院要加强法律监督,完善刑罚执行监督程序,保证社区矫正工作依法、公正地进行。”根据上述法律规定,检察机关享有对刑罚执行活动实行法律监督的权力,具体包括对监禁刑的监督和对非监禁刑的监督。其中,对非监禁刑的监督就是指对监外执行活动的监督,即对管制、缓刑、暂予监外执行、假释和剥夺政治权利等措施实施的监督,包括非监禁刑或监禁刑替代措施的适用是否符合法定条件,决定和批准机关是否按法定程序作出,执行机关是否对生效裁判和决定的内容依法实施等,并对发现的违法情况通过检察建议、纠正违法通知书等形式予以纠正。
2 现阶段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实行法律监督存在的问题
(1)缺少专门的法律规制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监督。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社区矫正法,也没有相关的实施细则。实践中,主要依据《宪法》、《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通知》等的原则性规定,致使在实际工作中,监外执行检察监督缺乏可操作性。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尽管检察机关有权对刑罚执行进行监督,但具体对社区矫正这种执行方式,检察机关依据什么进行监督,如何对社区矫正进行监督,却没有明确的规定。
(2)没有专门的社区矫正机关,导致实际操作中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纷繁复杂,使检察监督更加困难。我国《刑法》规定:“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由公安机关予以监督”,“在缓刑考验期内,由公安机关考察,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予以配合”;《刑事诉讼法》规定,“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机关执行”,“监外执行……由居住地公安机关执行”,“缓刑罪犯,由公安机关交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予以考察”,“管制、剥夺政治权力……由公安机关执行”,若罪犯在假释中违反规定,由“公安机关提请法院审核裁定”。可见,在未实施社区矫正以前,公安机关是非监禁刑的执行机关。在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践中,则是司法行政机关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和社区基层组织进行具体工作,组织协调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和帮助工作,真正承担起社区矫正任务的是各地区司法局下设的社区矫正工作机构,而公安机关则是配合司法行政机关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考察。这种刑罚执行主体多元化的状况,导致了检察机关监督对象的不明确,不利于刑罚执行权的有效行使,也影响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的展开。
(3)检察机关的监督手段单一、非强制性和介入机制缺位,影响了检察监督的效果。检察机关对于社区矫正中存在的问题一般采取提出检察建议或发出违法通知书的办法来纠正,但检察建议和纠正违法通知书没有强制力,所以执行机关很少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落实,结果往往是不了了之。对此,法律又没有规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导致监外执行中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威得不到有效的维护。
(4)检察监督的观念陈旧,对矫正对象合法权益的保障不足。社区矫正的实施容易导致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和社会控制网络的扩张。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法律监督,一方面通过对矫正对象一定人身自由及政治权利的剥夺或限制,保证社区矫正中刑罚的惩罚性,实现特殊预防;另一方面没有准确把握社区矫正的非监禁性,没有把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引入社区矫正监督领域。当前,由于重刑观念或无明确法律依据,或人员配备、经验不足等原因,检察机关未能及时对侵犯矫正对象合法权益的现象进行监督纠正的情况仍时有发生。
3 完善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实行法律监督的措施
(1)制定专门的法律,完备社区矫正监督法律体系,加强对检察监督权力的保障。制定一部统一的《社区矫正法》,完善《刑法》、《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等相关法律法规,对检察机关行使社区矫正监督权的规定;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明确检察机关的监督流程、监督对象、监督手段等,同时赋予检察机关监督的权威性,在被监督对象没有限期纠正违法行为或及时将纠正情况反馈给检察机关时,赋予检察机关相应的违法处置权,比如罚款、限期整改或者直接由检察机关强制执行等。
(2)建立专门的社区矫正机构、明确检察机关的监督对象。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职能部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但在当前执行主体多元化、责任分配不清的情况下,一旦发生监管不力的情况,很难划分责任,追究更无从下手。因此,应该成立专门的社区矫正机构———社区矫正局或者社区矫正委员会,以保证检察监督的顺利进行。
(3)提高检察人员的职业素质,打造社区矫正的专业监督队伍。注重检察人员政治素质和法律素养的提高,充实业务骨干,改善年龄结构,以“工作流程”的方式规范社区矫正检察工作,明确社区矫正检察人员职责权利,建立健全监督岗位责任制。加强社区矫正监督的组织建设,条件成熟时,设立社区矫正派驻检察机构,实行常驻或巡查社区矫正检察机制。
(4)全方位多角度的开展对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首先要严格审核非监禁刑的适用条件,严把入口关,防止不符合条件者进入社区矫正程序。社区矫正的对象是确定的,即依法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裁定假释、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被暂予监外执行等五种罪犯。对于不符合条件的对象被判处缓刑或予以假释等刑罚的,检察机关应当予以纠正,把好社区矫正的入口关。防止非监禁刑的不正确适用和过度使用,防止社区矫正被滥用为权利寻租的工具,避免社区矫正中腐败现象的滋生。其次要加强矫正中的监督,防止矫正流于形式。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的每个衔接环节都要进行监督,对刑罚变更执行实行同步监督,将监禁刑变更为非监禁刑的情形作为检察机关监督的重点。最后还要加强矫正后监督,防止违法解除矫正。矫正对象被解除管制、恢复政治权利、假释期满、缓刑期满之日,应由地区矫正机构向矫正对象居住地群众公开宣布。检察机关应检查并防止提前宣布、逾期宣布、不宣布以及不向矫正对象发放期满证明书等违法行为,切实保障矫正对象的合法权益。
(5)构建统一的信息平台,推进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现代化。合理利用高科技成果解决检察机关人员少、任务重的矛盾。检察机关加强检察人员信息技术培训,推广网络化办公。建立社区矫正人员执行信息网络中心,并完善相应的责任制,促使社区矫正各参与机关及时录入社区矫正信息和变更执行信息,保证信息网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摘要:社区矫正作为一种刑罚执行方式, 检察机关对其享有当然的法律监督权。并且, 这种监督应该贯穿于社区矫正工作的始终, 包括入口的监督、矫正中的监督和出口的监督。检察机关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应当与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分工负责, 相互配合, 相互制约, 保障社区矫正人员的刑罚依法执行, 依法维护社区矫正人员的合法权益, 防止其重新犯罪, 维护社会稳定。
关键词:检察机关,社区矫正,法律监督
参考文献
[1]李恩慈.论社区矫正的几个问题[J].中国法学, 2004, (4) .
[2]吴蓓, 张平.论我国社会矫正检察监督的问题与对策[EB/OL].法制网.
[3]刘强.我国社区矫正试点中的管理体制弊大于利[J].法学, 2005, (9) .
[4]黄从中.浅谈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监督问题[J].安徽检察官.
[5]余庭发.关于中国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完善[EB/OL].西部法制网.
[6]马会海.浅议社区矫正中的检察监督[J].天津检察, 2010, (3) .
[7]杨殿升, 张金桑.中国特色监狱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8.
试论社区矫正法律监督机制 篇9
一、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依据和内容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2条第3款规定:“人民检察院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依法实行法律监督。”我国宪法和刑事诉讼法都明确规定了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对刑罚执行活动的监督权,社区矫正作为一种刑罚执行方式,也一并纳入法律监督的范围。因此,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承担着监督职能。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孙谦在全国社区矫正工作会议上的发言概括了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主要内容:一是依法开展对判决、裁定、决定监外执行的检察;二是依法开展对监外执行交付活动的检察;三是依法开展对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监管活动和矫正活动的检察;四是依法开展对刑罚变更执行和解除矫正、终止执行环节的检察;五是注重维护社区服刑人员合法权益,防止和纠正侵犯社区服刑人员合法权益的行为。[1]
社区矫正工作从交付执行到矫正终止,涉及审判机关、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基层派出所、司法所、社区居委会、监狱、看守所等多个部门,因此检察机关监督的对象不是接受社区矫正的社区服刑人员,而主要是执行社区矫正工作的相关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应对交付执行、管理以及解除矫正等各个环节进行检察监督,通过对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可以保障社区矫正工作依法公正执行,确保实现社区矫正效果。
(一)对审判机关的监督
1. 对是否适用非监禁刑进行监督。
人民法院对符合社区矫正适用条件的被告人、罪犯依法作出判决、裁定或者决定,因此要对其进行监督以保障审判机关依法、正确适用非监禁刑。
2. 对交付执行活动是否符合有关法律规定进行监督。
检察监督社区服刑人员的法律文书等资料是否齐全合法、是否及时送达相关机关,通过对其监督以有效防范因法律文书交接不畅出现的漏管、脱管现象。
(二)对监狱管理机关的监督
1. 对监狱管理机关批准暂予监外执行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检察监督其批准的罪犯、材料及批准程序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条件,杜绝用“假立功”等虚假材料批准暂予监外执行。
2. 对交付执行活动是否符合有关法律规定进行监督。
检察监督社区服刑人员的法律文书等资料是否齐全合法、是否及时送达相关机关,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是否按照规定与司法行政机关办理交接手续,确保交付执行活动合法。
(三)对司法行政机关的监督
《实施办法》第2条规定:“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和重新犯罪的社区矫正人员及时依法处理。”因此对司法行政机关的监督是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重点。
1.检察监督司法行政机关是否为社区矫正人员建立了社区矫正执行档案,是否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是否有脱管、漏管社区矫正人员,是否按照规定对到期服刑人员进行解矫,发放解除矫正证明书;检察监督公安机关是否对反治安管理规定和重新犯罪的社区矫正人员及时依法处理。
2. 检察监督司法工作人员在实施社区矫正过程中,是否有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等违法违纪行为,展开司法工作人员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促进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公正廉洁执法。
二、目前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随着社区矫正工作的发展,我国社区矫正法律监督也在不断往前发展,但由于我国的社区矫正在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上都只是处于起步阶段,还在不断摸索之中,因而社区矫正法律监督机制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不足,制约了社区矫正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思想观念陈旧,轻视社区矫正监督工作
长期存在的重视监禁刑而轻视非监禁刑的思想观念,使本应作为刑罚执行工作深入开展的社区矫正,变质成“档案工作”、“统计工作”,[2]监所监察部门的极个别工作人员认为目前相关制度不健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将工作重心放在了看守所和监狱,对社区矫正持一种观望态度,没能深入开展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使得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只是应付工作最终流于形式。
(二)法律监督机制不健全,缺乏监督力度
一是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对社区矫正的机构设置、开展程序、各机关之间工作衔接等方面没有细化和统一的规定,[3]甚至存在法律冲突,法律规定的不一致导致相关机关在执行社区矫正工作中难以具体操作,也使得检察机关难以开展有效的法律监督;二是检察机关发现社区矫正执法活动违反法律规定的可以区别情况提出口头纠正意见、制发纠正违法通知书或者检察建议书,交付执行机关应予以及时纠正,但是实践中被监督单位往往对此并不重视,纠正违法通知书和检察建议书没有法律强制力,对被监督单位没有震慑力,弱化了检察机关的监督性,明显缺乏监督力度;三是对审判活动及变更执行的监督一般是通过审查法律文书进行的,具有滞后性,监所监察部门很难介入庭审过程,无法形成监督合力。
(三)行政区划混乱,检察机关难以有效监督
地方政府为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划定某种专门化职能的地域作为经济开发区,但是却没有完全具备行政区划的职能,有的地方没有设立相关的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人员的管理就划归当地的公安机关,许多地方的社区矫正工作流于形式,基本处于无序的管理状态,监管对象处于失控境地,脱管现象严重,同一行政区域的社区矫正工作有的划归司法行政机关,有的划归公安机关,多个职能部门参与社区矫正,权限划分不明确,制约着检察机关的监督效能。
(四)监所检察人员不足,监督力量薄弱
基层检察机关普遍存在重主要业务科轻监所的现象,因此监所检察部门人员数量偏少,而监所检察部门还要负责看守所、监狱等监管场所的监督检察,任务繁重,面对推行社区矫正的新形势,监所检察部门缺少相对应的专业人才,难以开展有效的法律监督,尤其是社区矫正法律监督一年两次的定期检察还需要对法院、公安、司法行政机关以及所有乡镇社区矫正机构和派出所进行检察,量大、面广、任务重,现有检察人员数量和法律专业水平不能完全适应这一形势和任务的要求。[4]
三、完善和规范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的措施
自我国开始试点社区矫正工作,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随着社区矫正工作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探索实践当中,如何完善社区矫正法律监督,怎样更有效地推进社区矫正工作,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大胆摸索。
(一)完善社区矫正法律法规,健全法律监督机制
《刑法修正案(八)》和新刑事诉讼法都将社区矫正纳入了法律体系,明确了社区矫正的相关内容,但是对社区矫正的法律性质、监督管理措施、工作程序以及社区矫正机构人员的设置、职责、执法监督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都没有做出具体规定,[5]致使在执行社区矫正过程中缺乏可操作性,因此亟需出台专门的社区矫正法,对社区矫正制度做出具体、系统的法律规定,使得相关机关能够执法有据,同时也要明确规定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权限,赋予检察机关更多的检察手段,强化检察机关的监督力度,使得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不再表面化、形式化。
(二)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行实时法律监督
加强与公安机关、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以及相关基层组织等部门的联系沟通与协作,建立社区服刑人员信息交换平台,及时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信息,实现信息共享、进行实时监督,共同解决好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检察机关检力下沉,延伸监督触角
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的监督应覆盖矫正工作的全过程,包括判决、移交、矫正、宣告的各个环节,检察机关应综合运用各种监督措施,全面做好事前防范和事中、事后监督工作。判决前的人格调查制度对于社区矫正的发展尤为重要,检察机关在判前调查过程中实行同步监督,建立健全对减刑、假释案件开庭审理的监督机制,对提请、呈报、审理、审批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及时监督纠正违法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问题。
(四)加强检察队伍建设,提高人员整体素质
我们要充分认识新时期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改变过去长期存在的重视监禁刑而轻视非监禁刑的思想观念,要合理给监所检察部门配备人员,从人员、经费、物资保障等方面给予倾斜,同时要加强对相关检察人员的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参观学习、开展岗位练兵等多种形式,学习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业务知识,不断提高法律监督水平,形成一支业务素质扎实的社区矫正法律监督队伍,切实解决社区矫正监督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孙谦.积极做好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EB/OL].新华网,2011-7-21.
[2]孙智魁.对社区矫正若干问题的思考[EB/OL].北大法律信息网,2011-7-29.
[3]李新华.浅析社区矫正的检察监督[Z].监所检察工作指导,2011.
[4]林礼兴.社区矫正法律监督:探索中的成效与问题[N].检察日报,2012.2.
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疑难问题研究 篇10
一、查阅社区矫正档案的监督方式其监督效果日趋衰弱, 即发现问题难
(一) 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 对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检察方式较为单一, 在对社区矫正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时以书面检察为主, 即深入辖区内司法所对社区矫正人员监督管理档案和社区矫正执行档案进行查阅。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监督仅限于字面上, 在社区矫正人员监督管理档案内容填写齐全的情况下很难发现背后可能存在的问题。例如:社区矫正责任书中矫正小组成员虽然明确填写了三人, 但经和社区矫正人员了解情况, 有相当一部分社区矫正人员对自己的矫正小组组成情况不知晓, 甚至有的社区矫正人员对矫正小组成员根本不认识。再如:司法所应当对社区矫正人员有针对的进行检查核查, 但在检查核查记录填写齐全的情况下很难看出司法所是否真正进行过检查核查, 反向证明例如检察机关曾针对社区矫正人员监督管理档案中检查核查记录不齐全制发过检察建议书, 在向司法行政机关送达检察建议书的时候就有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表示:“填上不就行啦。”可见对检查核查工作不够重视, 存在只是在检查核查记录表中填上内容并没有真正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过核查的问题。
(二) 相应的对策
1.制定调查问卷, 并采用考试的方式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调查。调查问卷中的问题应全面、合理, 能够反映出社区矫正人员的矫正情况和效果, 如下问题可供参考:
(1) 你是否按时到司法所报到个人活动情况, 多长时间报到一次? (2) 你的矫正小组成员都有谁? (3) 你是否参加过司法所组织的教育学习活动, 如参加过是何时在何处参加的, 共参加过几次, 是否做了学习笔记? (4) 你是否参加过司法所组织的社区劳动, 如参加过是何时在何处参加的, 共参加过几次? (5) 你是否离开过居住地的区县, 如离开过是否向司法所和司法局请过假, 请假后是否按时返回销假, 是否留有请假条? (6) 司法所工作人员是否给你打过电话或到你家中询问过情况, 如有是什么时候询问的, 询问的什么问题?
2.询问相关人员, 如矫正小组成员、派出所民警、乡镇机关工作人员等。例如:询问矫正小组成员自己的“矫正对象”是谁, 是否参加过“矫正对象”的矫正宣告, 如参加过是在何时何地参加的;询问派出所民警辖区内发现的违法违规的人员中是否有社区矫正人员;询问乡镇机关工作人员是否看到过司法所组织社区矫正人员教育学习和参加劳动, 如看到过是何时看到的, 看到过几次。
3.查看指纹识别报到系统和监控视频。对指纹识别报到系统和监控视频进行查看最能真实准确的判别社区矫正人员是否按时到司法所报到。
二、社区矫正人员被裁定或决定收监后的执行难度大, 即收监执行难
(一) 存在的问题
社区矫正人员因违法违规或暂予监外执行条件消失但刑期未满被裁定或决定收监后在执行收监过程中会出现形形色色的状况, 导致收监执行难。《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将执行主体给了司法行政机关, 但在社区矫正人员下落不明时, 不具有抓捕能力的司法行政机关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虽然有的地方作出了细化规定, 但在实施过程中因不能上网追逃使收监执行工作仍难以完成。
(二) 相应的对策
收监执行涉及到公检法司四家机关, 其他三家机关都希望检察机关能充当“超人”的角色将问题解决, 但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既没有裁判权也没有执行权更没有抓捕权。遇到这种问题, 检察机关应及时向同级政法委报告, 由政法委牵头, 公检法司四家机关召开联席会议, 探讨症结所在, 破解能够上网追逃的办法, 以后遇到此类问题应如何解决, 以原有的法律法规为基础制定相应的规范性文件或工作办法形成将被裁定或决定收监的社区矫正人员及时执行的机制。
三、与司法行政机关掌握的社区矫正人员数据进行核对仍采用手工核对方式, 即数据核对难
(一) 存在的问题
检察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每月月底均需向上级机关报送本月社区矫正人员基本情况, 包括缓刑、假释、管制、暂予监外执行人数, 社区矫正人员又犯罪、脱管、漏管、收监情况等。检察机关采用以每月25日为时间节点的方式进行报送, 但司法行政机关报送数据没有具体的时间节点, 而是由各司法所报送数据再由司法局进行汇总后上报上级司法局。两机关上报数据的标准不一致就会导致上报的数据有差异, 为保证上报数据一致, 检察机关每月月底需将掌握的社区矫正人员名单打印出来与司法行政机关掌握的社区矫正人员名单进行手工核对, 工作量大且容易出现漏对或错对。
(二) 相应的对策
1.检察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在月底报送社区矫正人员数据时应采用同样的时间节点、制定统一的标准,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做到报送数据一致。
2.实现与司法行政机关的社区矫正信息平台联网互通, 借助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 解决一些暂时难以解决的问题, 实现信息共享, 减少手工核对和重复劳动, 提高工作效率。
摘要:社区矫正作为刑罚执行方式的一种被写入我国刑法, 丰富了我国的刑罚执行方式, 使刑罚配置结构更加合理。笔者从多年的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实践中发现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存在的几个疑难问题, 在此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分析 篇11
关键词:社区矫正;检查监督;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一、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的重要意义
《刑法修正案(八)》及新《刑事诉讼法》将判处管制、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等非监禁犯纳入了社区矫正的管辖范围。社区矫正作为改造犯罪分子的重要手段,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分别肩负着宣告、组织实施、检查监督、后续处理的重要职责。其中检察机关作为该项制度的检查监督机关,其检查监督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部门之间相互制约,保障法律的正确实施。没有监督就没有合法合规的执行,通过检察机关参与到该制度的监督中,其实就是在司法行政机关工作实际组织执行工作中安装了一个监控器,通过监控督促合规。[1]二是有效保障矫正人员权益,同时监督矫正人员行为,实现“宽严相济”。一方面促进矫正人员回归社会,从矫正工作的方方面面提出合理意见帮助保障矫正人员的合法权益,同时对于违反法律规定存在违法行为的矫正人员及时提请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二、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近些年来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的实际推行,其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专司社区矫正检查监督工作的人员配备不齐、素质偏低。基层检察院配备社区矫正检查工作的专门机构的较少,即使配备了,一般只有一人从事该项工作,且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大多都是在本职工作之外从事兼职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检察监督人员在工作中多存在疲于应对工作、整理案卷中,工作缺乏主动性、创新性。
二是检察监督工作多停留在案卷监督中,少有实地监督。社区矫正的重要意义在于在社区中规范服刑人员的行为,利用社会环境帮助其回归社会。司法行政机关在组织实施社区矫正的工作中一般也都是在社区中进行。由此推断,对应发生檢察监督的重点也应当置于社区之中。但是现阶段的检查监督工作一般停留在案卷监督中,对于司法行政机关递交给检察机关的材料照单全收,缺乏审查材料的工作内容,且真正走入社区中,走入到服刑人员的生活、工作、学习场所的检查监督行为较少。
三是检察院内部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流程不规范,互动缺乏。现阶段的工作中,基于缺乏专门检察机构,专业检察人员,较常出现的状况是基层检察监督工作依赖上级部门的指令、推动,本院工作缺乏主动的自我安排、年度、季度、月度等时间节点规划。另一种常见状况就是关于社区检察监督的工作日志、工作报表等记录内容不完整、使用格式不统一、整理归档不规范。同时由于该机构和部门与检察机关的其他部门之间关联性相对较弱,专司或兼职该工作人的人员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较少,一般仅向上级负责汇报,所以工作的规范性缺乏,纠正违法建议书和检察建议书的使用存在滥用嫌疑。
三、加强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对策
基于上述问题的分析,若想提升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的实际效果,真正保障服刑人员的合法权益,提升服刑人员的矫正效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首先,从制度层面增加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的人员编制,完善考核机制。[2]只有充分的人力资源才能保障工作的顺利实施,人员紧缺的现象只会造成该项工作越来越难推动。所以需在基层院设置专司社区矫正的机构,在该机构中设置专门工作人员从事该项工作。且需完善对该人员的考核制度,当然这种考核并不是说其出具的纠正违法建议书和检察建议书越多越好。如果某地的社区矫正实施工作非常到位、效果十分良好,很有可能都会出现没有建议书的情形。考核的重点应当是检察监督工作对司法行政机关组织实施工作的促进作用。
其次,基层院拓宽监督方式,采用多种监督方式并存的方式促进监督效果。需同时实行定期监督与临时监督;案卷分析与现场监督;统一监督与重点监督。对本辖区内的社区矫正工作要定期监督检察,同时出其不意的发起临时监督;以案卷监督为主,但不轻信所有案卷信息,需走入社区之中贴近社区矫正工作实际进行现场监督;对所有辖区内的服刑人员统一进行监督,同时设置重难点人员监督簿,对某些特殊犯罪的犯罪分子或者需要特殊照顾的服刑人员予以重点监督。
最后,上级机关加强对基层院的指导、监督。上级机关,主要是市一级的检察院从工作能力、工作素养、工作视野方面都要优于基层院,所以需要从更为全局、更为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角度出发,加强对基层院的指导监督。[3]监督其工作流程的规范性,工作材料的记录、流转的完整性,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解决,对于责任人员及时追究责任。
四、结语
社区矫正的检察监督工作在实际执行中的种种问题时刻提示着我们需要从制度、流程、方式上对其完善,这个完善的过程需要基层院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然而,具体的工作流程因时因地而异,各地区社区矫正的检察监督工作的发展也不尽相同。所以各基层院需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予以修正完善。
参考文献:
[1]吴蓓 张平.论我国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问题与对策[N].法制日报,2010-05-19012.
[2]曾坤锋.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困境与对策[J].法制博览,2015,05:156-157.
[3]王晓星.我国社区矫正检察监督中的问题与对策[J].领导科学论坛,2015,21:13-14.
作者简介:
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分析 篇12
2010-05, 石楼县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以来, 石楼县司法局共接收了社区矫正人员233名, 已解除154人, 现有社区矫正人员79人。其中, 缓刑75人, 假释2人, 管制1人, 暂予监外执行1人。针对社区矫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石楼县人民检察院向相关部门共提出检察建议65次、纠正违法意见79次, 各部门均予采纳, 并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
2 检察机关的具体工作
2.1 拓展监督方式
拓展监督方式, 将监督触角延伸至各执法主体, 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 采取现场察看和调阅材料两种方式, 走出监督法院对社区矫正人员的交付环节、司法局社区矫正的接收环节和各乡镇司法所的执行环节这个大圈子。 (2) 利用定期检察和随时检察两种监督方式到社区矫正人员工作、生活的地点走访、查看, 了解检察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状况。 (3) 运用明察和暗访两种手段, 及时发现和纠正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违法问题。
2.2 分类细化管理
分类细化管理, 将监督触角延伸至矫正人员的内心。通过开展社区矫正人员“五个走访”活动——新入矫的社区矫正人员要走访, 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要走访, 对家庭出现纠纷的社区矫正人员要走访, 对生活有困难、有疾病的社区矫正人员要走访, 各重大节日、敏感时期前要走访。根据社区矫正对象不同的犯罪原因、性质、心理类型、现实表现等因素, 分别制订出有针对性的矫正方案。通过内心感化, 使每名社区矫正人员牢固树立接受矫正的诚心、重新做人的信心和立志回归的决心。自2010年石楼县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以来, 全县仅有3名社区矫正人员在矫正期间再次犯罪, 占参加社区矫正总人数的1.29%.
2.3 前移监督关口
前移监督关口, 将监督触角延伸至基层司法所。搭建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倾斜基层的一线平台, 进一步缩短检察机关、乡镇司法所与社区矫正对象之间的距离, 变事后监督为同步监督, 强化监督的时效性。例如石楼县灵泉司法所年均社区矫正人数在30人以上, 占全县总矫正人数的50%左右。2012-11, 该院设立了灵泉镇社区矫正检察工作联系点。检察人员每周三到联系点开展工作, 将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端口前移至社区矫正现场。该联系点自成立以来, 已经同步监督、接收、管理、教育和解除社区矫正人员共43人。
2.4 强化调查研究
强化调查研究, 将监督触角向探索新规律延伸。针对社区矫正检察工作中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 深入研究社区矫正检察工作的内在规律, 探索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 用以指导、规范开展全县社区矫正工作。近三年, 该院共撰写社区矫正方面的调研文章7篇, 其中, 《加强法律监督, 推进社区矫正工作依法公正进行》一文在2011年吕梁市社区矫正工作现场会上, 被作为全市检察机关的唯一代表文章与同行进行了经验交流, 而《对社区矫正法律监督机制的研究》一文则在省级刊物上发表。
3 社区矫正信息化运用状况
3.1 全国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
2013-03-01以后, 石楼县司法局将社区矫正人员的资料全部输入系统, 对社区服刑人员实行了信息化、科学化的管理。司法局将该系统的用户名和密码提供给石楼县人民检察院, 让该院监所部门可以随时了解全县社区矫正的基本情况, 实现了执法信息共享。
3.2 网络信息监控平台
吕梁市原来要求在2013-12前建立市、县、乡社区矫正网络信息监控平台, 利用手机终端实现对所有服刑人员的电子监管。目前, 石楼县的社区矫正网络信息监控平台已经建立, 与2014-01-01以后接收的、考验期为一年以上的15名社区矫正人员签订了使用协议。但是, 该平台系统尚未投入使用, 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1) 我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 司法局没有专门的社区矫正工作经费, 这是影响该项工作开展的最主要的原因。 (2) 山区信号不好, 大部分偏远山村几乎无信号。 (3) 部分社区矫正人员不愿意加入, 有抵触情绪。
4 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4.1 司法局
从司法局的角度看, 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基层司法所力量薄弱, 人员紧缺, 兼职人员过多且调动频繁, 再加上工作量巨大, 社区矫正工作辅助工作人员未能落实。 (2) 社区矫正工作专项经费尚未落实到位, 严重影响了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进行, 甚至出现了参与矫正工作的人员自备车辆、自备交通费的情况。 (3) 需要加强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针对上述问题, 司法局方面提出的对策和建议是: (1) 增加基层人员的编制, 确保社区矫正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2) 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 努力落实社区矫正专项经费。 (3) 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培训, 提升业务素质。
4.2 检察机关
从检察机关的角度看, 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三点: (1) 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人太少。我院监所部门现有2名干警, 一人既承担驻所检察工作又负责社区矫正工作, 另外一人只承担驻所检察工作, 但是年龄偏大。人员配置少使得许多工作难以细致、全面地开展。 (2) 监督手段单一。对于在社区矫正过程中发现的违法情况, 只能进行口头纠正或开出纠正违法通知书, 但是, 有时会存在不整改、不回复等情况。面对这种状况, 基层院只能向上级检察机关报告, 并不能提出其他有效的措施, 致使出现监督乏力的现状。 (3) 法律监督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监所检察人员的执法观念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法治的要求, 重协调轻监督和不善监督、不愿监督的问题依然存在。
【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分析】推荐阅读:
社区矫正的检察监督07-06
社区矫正检察监督权08-05
社区矫正监督人报告10-22
法院管理社区矫正分析论文07-14
社区矫正对象姚某个案分析07-27
社区矫正对象JH个案分析08-20
社区矫正教育07-07
社区矫正制度08-24
社区矫正试题06-09
社区矫正机构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