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合模式科学教育

2024-08-12

五结合模式科学教育(共5篇)

五结合模式科学教育 篇1

新课改下的初中美术教育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 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通过对美术基础知识和美术技能的学习, 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发展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以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在初中美术教育中, 应当注重学生审美感受和视觉经验的培养, 以“立足自然、接近社会、贴近生活、学以致用”为原则, 选择符合初中生身心特点的教学内容及课题, 从而发挥美术教育的实际功用和价值。因此, 新课改下的初中美术教育应加强以下五个方面的结合。

一、自然风光与美术教育的结合

过去, 我们上美术课总是要求学生临习、研究、借鉴前人的作品, 画一些美术教材上的图像, 并从中汲取营养, 为日后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我们应当认识到, 既然初中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 它不是培养美术专门人才的地方, 更不是培养艺术家的场所。调查和研究发现, 学生喜欢写生, 不愿意去临摹, 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喜欢面对自然界的丰富多彩、万紫千红, 接触诸如高山的雄伟、溪水的悠长、花卉的芳艳、飞鸟翔天空、鱼虾戏浅底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自然风光形式美的感受, 就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他们大多数都对自然风光感兴趣, 觉得纯粹的临习没有生气。因此, 我们教师应当将自然风光纳入美术教育的范畴, 将美术教材的讲解与指导学生写生相结合, 从而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 培养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先培养了兴趣, 才能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人文教育与美术教育的结合

旧教材, 过分强调美术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新课标明确指出, 初中美术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 而应视为一种物质文化的学习。美术学科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它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平常的教学中, 学生难得欣赏到几幅名画, 更谈不上看画展之类的美术文化生活。教师可通过朗读、音乐播放等手段让学生感受美术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感受通过人文手段使学生体会艺术美的多样性。例如在欣赏《江山如此多娇》时, 播放气势磅礴的音乐, 再配上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诗朗诵, 就更能感受到诗词中山河雄伟的气势, 体会到作品中所表达的意境, 从而体会到人文教育与美术教育的完美结合。

三、创新教育与美术教育的结合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美术教师也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美术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 让他们形成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心理倾向, 激发创新欲望。创新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 例如我在上美术手工制作课时, 提前布置学生搜集旧日历、易拉罐、鸡蛋壳等生活废弃物, 采用胶水和剪刀等简单的工具, 利用旧挂历纸制作学生台灯、信箱、垃圾桶等, 学生通过动手, 变废为宝, 丰富和充实了课堂教学。这就是一种审美、创新和实践融为一体的教学过程。同时, 我对学生的这些创新思维进行肯定和鼓励, 并运用到后来的课程教学中。

四、爱国教育与美术教育的结合

爱国主义教育, 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 也是中学美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美术教育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师可以通过中国历代美术作品简介和欣赏, 让学生基本了解我国历史上一些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的情况, 使他们对祖国极其丰富的古代文化和艺术遗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通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 增强民族自豪感, 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例如了解圆明园中大量的美术作品被盗被毁,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初中美术课的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主要包括:欣赏课、绘画课、工艺课。在这三类课堂教学过程中, 通过欣赏美等审美教育和表现美等课业实践来实现, 开辟一个贯穿爱国主义教育与继承发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的教育新天地。

五、多媒体技术与美术教育的结合

在传统的教学中, 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幻灯和录像等这些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输美术信息, 这样的教学资源非常有限, 而且缺乏灵活性和交互性。随着多媒体的普及, 教师通过电脑从网络中下载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用于课件制作, 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进入二十一世纪, 随着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电脑美术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多媒体既是教师教学的手段, 更是学生学习的领域, 现在美术的触角已伸展到了服装设计、建筑装饰、商品营销等广泛的领域。这些都是学生实用美术的知识, 这些课题内容的教学并不要求学生将来成为设计师, 目的在于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激发他们改造自然、美化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班级管理之“五结合” 篇2

一、自身实践与他人经验相结合,不断强化自身素质,努力构建具有本班特色和个人风格的班级工作管理体系。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选择了班主任工作,也就意味着选择了吃苦耐劳,选择了无私奉献,选择了甘当人梯,要想做好班级工作,做一名好的班主任,必须刻苦钻研,深入学习科学理论,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虚心求教,从中吸取别人的精华,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管理水平,但一定要与自身的特点和所带班级相结合,因为任何时候的照搬,那就是教条主义,就必然会在工作上走弯路,甚至遭受挫折。我本人也有这样的经历,刚开始带班主任时,硬搬别人的做法,我性格“柔”,但硬搬别人的“刚”,结果使学生与自已形成了对立,搞起工作来异常艰难,所以在提高自身素质,吸取别人精华的同时,要与自身的特点和所带班级相结合,从而构建具有个人风格和本班特色的班级工作管理体系。

二、班主任与班队干部相结合,选用好班队干部,树立班队干部的竞争意识,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班级领导核心。

一个好的班干部,就是班主任的一个得力助手,选用好班队干部,不仅能使自己从繁忙的班级事务中解脱出来,而且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如我在以前的班主任工作中,指定班干部,个别的不仅不想工作,而且处处表现出自私性,不仅管理不好别人,而且连自己也管不住,在同学中失去了威信,针对这一情况,我在那一届学生的管理上,广泛听取学生意见,运用民主方式,让学生们参加竞选,然后根据竞选人演说,结合近段时间的表现,实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当选者需做就职演说,这样选出的班委会一方面个人乐意干,有一定的能力,另一方面同学们信任,有号召力,当选者通过就职演说自我加压,大家监督,不称职者随时更换,学生中表现突出的可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竞选活动,向现任的班挑战,让他们加入到班委会中,这样使班委会永远充满活力和生机;同时又锻炼了学生们的胆量,特别是语言即兴表达和工作能力,为他们步入高等学府奠定基础,但欲真正选出优秀的干部,必须在竞选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深入了解学生哪些具有管理、组织能力,适时地做好他们的动员工作,或者可以秘密找一些竞选“托儿”,以形成一种氛围,其中选用的不一定是学习成绩好的,只要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或某一方面的特长便行,进而达到人尽其才之功效,这样的班委会既是班集体充满活力的领导核心,又是班主任的一个智囊团。

三、坚持班主任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们都知道,在教学中要搞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种结合,同样,在班级工作中也应搞好这一结合。首先在教师主导上,著名的药物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我们做班主任的习惯于发现学生落后了,违犯了纪律了才去教育、谈心,这样使工作往往陷入被动,加大了工作的难度,故而应把工作放在平时,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这就需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为此班主任必须做到“三勤”即眼勤、腿勤、嘴勤,眼勤、腿勤就是要常去教室看看、转转,和学生多接触,师生间渐渐就会产生浓厚的亲情,“嘴勤”就是要班主任和不同对象聊天:第一种对象是学生,利用各种机会和他们闲聊,沟通多了,就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动表现,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纠正其不良行为。第二种对象是科任老师,从各科老师那里,了解学生方方面面的情况,掌握学生的新变化,听取各科老师的意见和建议,探讨育人的方略,形成教育合力,第三种对象是学生家长,通过家访和接待来访,了解学生在家里的生活、学习习惯和性格特征,做到全面了解学生,从而及时洞悉学生的动态,找到帮助学生进步的最有效途径,这样我们班主任便成了一个医学生“未病之病”之上医。其次,在学生主体上,主体性是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行动的动机是自觉的,行动的过程是自主的,行动的结果是独创的。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感到自己在世界上有价值、有用处、有能力。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性,从而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进而积极投身到学习、劳动、生活中去。当代中学生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主体意识强,他们的独立人格要求被社会尊重,他们的生理、心理思想上的成熟期提前,思考问题倾向于成人化、社会化;他们处于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中,他们接受的信息量大,交际范围广,迫切要求交际,很自然地作为一个小社会班集体来说,学生便是班级管理的主人,每位学生都有无穷的潜能,只要我们充分挖掘、方法对头,班级管理就会出现奇迹。记得我刚当班主任时,班里干什么都要自己去做,结果自己累的要命而工作又干不好,现今,我有意识地“甩手”,让学生成为主人,让他们自己去管理班级,去理财,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班干部能做的事,班主任不做,普通学生能做的事,班干部不做,个人能解决的,他人不做,这样使班内每个学生人人都有事做,有事做也便少生非甚至不生非,班主任工作干的轻松,还又能锻炼了他们独立自主工作生活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第三,在发挥调动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必须做好“主导”与“主体”的有机结合,作为班主任决不能袖手旁观,而要努力做好他们的参谋、后盾,当好他们的“导演”。 “主导”和“主体”什么时候结合的好,班级工作就会不断前进,什么时候“主导”和“主体”分离脱节,则班级工作就会遭到挫折,为此我们做班主任的,不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要将“主导”与“主体”有机结合,真正形成推动所带班级工作的合力,产生班级工作前进的共振力。

四、有意识教育与无意识教育相结合

有意识教育是指受教育者意识到自己是在受教育,无意识教育是指受教育者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受教育。进行有意识教育有多种途径,如课堂教学的正面引导,课外正面的谈心、说教;无意识教育,可寓教于学生喜欢的,适合学生特点的各种活动中,间接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可避免受教育者的反感情绪,或者消除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差别,使受教育者以主动者的姿态处于教育过程中,主动暴露自己的思想,这样便于班主任对症下药,又便于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改正自己缺点,不断上进,如跟学生谈话,尤其是后进生,如果老是找后进生谈话,久而久之,在学生心理便形成了一种“概念”——我是差生,如果谈话时,一次找几个好的带一个差的,对于这个差生来说又形成一种心态——我还可以,无意识中萌发一种动力,努力成为真正的优生。

五、鼓励教育与批评教育相结合,擅于用爱去鼓励学生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的心理品质和基础不同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中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的勤学守纪,有的厌学淘气,作为教师,要正视学生中的差异。对待“问题学生”要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当学生犯错误时,我们班主任老师不要总用一副严肃的面孔去说教学生,而应用博大的胸怀去宽容他们,给他们自我改正的机会,因为宽容是一种力量,它能帮助孩子改正错误,战胜自我。批评学生要慎用批评用语,要讲究语言艺术,要处处顾及学生的自尊,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愿意与你作心灵的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思想深处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切实有效地发挥批评的作用。但我们也应清楚教师好的动机,通过批评方式也不一定能变成美好的现实,过多的批评只能打击学生积极性,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该非常善于鼓励学生,当学生表现出良好的言行时,教师就及时给予鼓励,即使学生表现出不当的言行时,教师也应竭力淡化学生的问题,甚至通过寻找学生身上的亮点来缓释他们精神上的压力。

鼓励学生的好处充分体现在它能给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会适时鼓励学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深入透彻了解学生,然后才能有针对性、有实效性地鼓励学生;其次,鼓励学生学习时应着重于他该干什么,着重于学生行动后的自我满足感,当教师鼓励学生时,实际上就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一次恰当的表扬鼓励,对学生来说,不仅是一种荣誉的享受,更多的是对他个人价值的评定,由此进一步使他增强勇气和力量。

五结合模式科学教育 篇3

专兼职结合

为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开展, 实现四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覆盖到每个学生, 做到不留任何死角, 就需要一批具有高度责任心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学校积极探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 采取了专兼职结合的方式, 完善了师资体系。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先后引进培养了7名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聘任了36名辅导员为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 专兼职人员均具有心理学等相关学科背景。其中, 专职教师均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及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专兼职教师均对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充满热情, 具备乐观、接纳、共情能力。同时, 学校还特聘了河南大学王瑶教授定期来校开展心理督导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专职教师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 主要负责统筹规划、协调安排学校的各项心理健康教育事宜, 负责接待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 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与辅导, 全面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的策划以及大学生心理协会的指导等工作。同时, 每个学院都建有心理健康教育二级辅导站, 成员主要由兼职教师与学生干部组成, 包括站长、副站长、心理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等工作人员, 负责各学院的日常心理健康教育与宣传工作。各二级辅导站的兼职工作人员, 可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全面普查、重点约谈问题学生的基础上, 根据本院学生心理现状, 设计本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 推动迎新宣传、心理教育活动周、心理普查、心理讲座安排等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顺利开展。

这样就形成了专兼职结合, 专职教师引领指导、兼职工作者密切配合, 全员参与、上下联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课内课外结合

为使学生充分了解健康心理形成及发展的规律, 有效形成自我心理保健的自觉性、主动性, 我们实施了课内课外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真正达到了“课内求真知, 课外求发展”的目的。

课堂上, 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人际关系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个性心理学”等大学生心理教育选修课程及“心飞扬·心起点”“逆风飞扬·直面人生挫折”“心起航·新起点”等大学生心理健康“阳光工程”系列讲座, 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渗透到学生的观念里, 使学生明晰心理成长发展的规律, 熟悉心理素质养成的途径, 把握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 自觉主动地融入自我心理健康成长过程。

课堂外,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各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心理学教研室、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密切结合, 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比如, 为迎接新生, 每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认真筹备迎新心理宣传工作, 积极组织各院系设计迎新展板, 印制迎新书签、卡套、宣传教育手册, 在新生入学报到时统一发放。通过这样的宣传活动, 一方面, 为学生普及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另一方面, 给学生提供了心理健康绿色通道, 使新生明白在遇到心理问题时, 知道如何寻求帮助。同时, 每年新生入学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都面向全校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全面普查, 建立心理档案, 并做到了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时发现、及时干预,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 充分满足了全校师生日益增多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需求。每年10月份,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都联合学工部、各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大学生心理协会举办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周。活动期间, 学工部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围绕活动主题, 先后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专题讲座、心理委员专题培训、团体心理训练、生活技能训练、现场心理咨询、心理能力测试、心理电影展播、心理健康知识展板展示及朋辈心理咨询辅导等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宣传教育活动,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校内校外结合

学校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素质的神圣殿堂, 是学生接受全面正规训练的场所或基地。但是, 学生最终还是要走出学校, 融入社会的各个领域。为此, 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积极利用校内校外结合的形式, 让学生在接受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影响的基础上, 积极融入社会, 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洗礼、得到锻炼、得到陶冶。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校内长见识、校外得锤炼”的成长过程。

在实践校内校外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 学校积极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一是充分利用校外有关资源, 把专家请进来, 把具有一线心理咨询服务实践经验的能手请进来, 为学生举办各种各样的自我成长心理辅导活动、心理沙龙交流活动, 以结合他们的实践共同分享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探析疑虑和困惑、汲取失败的教训。例如:心理健康中心与周口精神病院、周口市心理学会有关专家的长期联系与交流, 既为学生踏入社会提供准备, 又为了完善学校危机干预机制、心理咨询治疗转介机制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二是积极创造条件、寻找机会, 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走入社会, 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净化心灵、提升素养。例如:长期以来, 心理健康中心坚持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前往艾滋病村、福利院、养老院、希望小学等地方参观、学习、做义工, 进行感恩教育、爱心教育, 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结合

理论既来源于实践, 又能有效地指导实践。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一旦被群众所掌握, 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为让学校全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立足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规律, 并根据心理健康教育规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增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为此, 为彻底走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讲形式、走过场、凑热闹、不深入”的怪圈, 积极组织并引导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结合自己实际工作中的所思所想, 设计研究项目, 申报各级各类研究课题, 努力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结合。近年,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先后完成了省厅 (市) 级24项心理健康教育课题, 发表23篇相关学术论文。今年, 学校还划出专款, 特设了“周口师范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项目”, 现在已有15项 (其中重点项目5项, 一般项目10项)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项目立项。这为敦促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深入地思考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规律, 为他们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实践上有所突破提供了强劲的助力。

传统方式与网络媒体结合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 学校已积累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 建立了海报、展板、宣传画册等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形式, 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预约接待、个体咨询、音乐放松、情绪宣泄室、沙盘治疗等传统的线下面询, 同时还定期举办朋辈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训练等成长性心理教育活动。同时, 学校还主动适应时代特点, 把握青年学生实际需求, 充分利用校园的数字化网络资源, 努力把互联网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网站设立心理速递、心理咨询、心理社团、心理驿站、心灵花园、趣味心理测量、心理普查、联系我们等栏目的同时, 还通过“QQ群—微博—微信”三位一体的新媒体集群, 设立了心理咨询信箱、心理咨询热线、网络在线咨询、大学生典型心理问题案例在线探讨等栏目, 有效运用“6W”工作法做好网络心理舆情的及时发现、及时引导、及时干预工作,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深受学生好评。

书法教学的“五结合” 篇4

一、与文化传承相结合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 经过几千年的衍变、发展、积淀,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形式, 成为人类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了解篆、隶、楷、行、草的演变历史, 了解什么字体盛行于什么朝代, 其中各个朝代的代表人物是谁, 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汉字的了解, 激发了他们热爱汉字、学习书法的热情, 更能让学生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 为写好汉字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与艺术鉴赏相结合

欣赏书法作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 也是学习书法和提高书写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要充分利用挂帖与电教媒体, 向学生出示一些经典碑帖, 让他们了解各种字体的用笔特点。通过作品去感受书法作者的气质、情绪及其意境、审美、趣味和格调追求, 如颜真卿之雄浑、欧阳询之俊秀等。在欣赏书法作品的同时, 让学生认识条幅、斗方、楹联、横披、中堂、扇面等不同形式的作品幅式和使用途径, 了解书法作品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逐步感受书法的魅力, 陶冶性情, 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

三、与修身养性相结合

学习写毛笔字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小学书法教学更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时, 要使学生不急不躁, 专心致志地体会起笔、行笔、收笔的运笔感觉, 逐步感受书写中的力度、速度变化等, 可采取如下措施:首先应根据不同年级段儿童的特点, 在一节课中合理安排时间, 精心设计课堂结构;其次积极创设课堂情景,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书写氛围;再次, “导”“赏”“讲”“练”“展”“评”相结合, 丰富课堂, 提高兴趣, 使学生综合发展。教师在指导练习中不可急于求成, 避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同时努力创设情景, 营造氛围, 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书法家、名家的感人事迹和学有所成的精神, 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决心和信心, 既要学会本领, 又要学会做人。最后, 要求学生正确使用和护理毛笔, 注意保持书写环境卫生, 养成良好的书写行为习惯。

四、与作品创作相结合

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 会希望得到展示的机会, 再者学习书法的完整过程应当从临摹到创作, 二者缺一不可, 作为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在学校, 可充分利用儿童节、文化艺术周等给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在校外, 积极争取在春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对学生作品进行展览, 向社会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同时抓住各级各类的书法比赛机会, 参加的比赛越多, 对学生的锻炼越大, 得到的经验越多。获得的奖项越多, 越能激发学生的书写热情, 同时也能以点带面, 促进全校师生朝“写好字”的方向发展。

五、与篆刻艺术相结合

篆刻艺术与书法艺术是相辅相成的, 篆刻艺术涵盖了图案设计、文字设计、中国画、书法、构图、雕刻等美术知识, 是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和创作作品时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小学阶段的篆刻知识教学, 因为受学生年龄特点和篆刻工具的局限, 所以对篆刻知识的教学不必有过高的要求, 以培养和提高兴趣为主。

小学生课外阅读“五结合” 篇5

一、书本来源———教师推荐与学生推荐相结合

1. 教师推荐

为了让学生选书更有目的性, 也为了保证学生的阅读质量, 我向学生推荐了一部分书。这部分书偏重经典, 其中有一部分是课标推荐的书目。推荐的时候还关注到系统性与层次性, 每个年段推荐什么书, 阅读要达到什么效果都有统筹的安排。

2. 教师奖励

每个学期期末评选出来的先进学生, 除了学校发的奖品外, 我都额外奖励每人一本课外书。我用来奖励的书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往往一个系列几十本, 比如“国际大奖获奖书系”“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等。到了第二学期, 我让学生把这些书推荐出来让大家交流借阅。如此不但保证了读物的质量, 同时也传递给学生一个信息:书籍是美好的, 阅读也是美好的。

3. 学生推荐

我给每位同学印了1~2张图书借阅卡, 让他们推荐出自己的好书, 填写好后统一粘贴在班级的展板上。借阅的同学先在借阅卡上登记, 然后再向主人借书, 阅读后, 在借阅卡上填写阅读感受。这样不仅方便, 而且图书不易丢失和损坏, 因为借书只在借与被借的两位同学间发生关系。为了能激发阅读兴趣, 也为了能推荐出好书, 在一段时间后我会评选出最佳图书和最佳读者, 奖品是一本课外书。以此激励学生推荐更多的优秀图书, 也促进阅读效果的提高。

另外, 在学习课文的同时, 学生、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推荐相关的阅读材料。如学习《再见了, 亲人》, 有学生就建议阅读《依依惜别的深情》;学习《将相和》, 也有学生收集了《史记》中的故事进行展示。

二、内容安排———书本阅读与影音媒体相结合

阅读课外书籍的同时, 辅之以其他形式的阅读, 如听课外读物录音带, 收听广播、收看电视新闻等, 能拓展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 把阅读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更好地促进阅读效果的提升。

1. 开阔视野

阅读强调在阅读者心中建立形象, 重在读有所感, 启迪心智。名著的阅读对小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但听讲座分析就不一样, 凭借讲座者的睿智与幽默, 深入浅出地让学生了解故事, 感受形象, 同时还能在讲座者的旁征博引中受到更多的启迪。这也相当于给学生一个榜样的示范, 引导他们阅读时怎样进行思考, 利于今后的阅读。

2. 激发兴趣

那日给学生听的是第一讲, 从苏轼的《水调歌头》说起, 分析了这些人物的历史形象和文学形象, 学生听得趣味盎然, 下课还说要再听一会儿。讲座中提到的《水调歌头》, 我让学生课后再去背一背, 学生很感兴趣。其实通过听讲座学生不仅对《三国演义》产生兴趣, 而且对诗词、《三国志》, 甚至讲座本身产生兴趣, 可谓一举多得。

学生在阅读一些关于自然科学的书籍时, 因缺乏实际经验会感到深奥枯燥, 我就把电视节目“自然密码”推荐给他们。“自然密码”把大自然的神奇奥秘用真实的画面阐述得异常生动, 能很好地促进阅读意象的形成, 提高阅读的兴趣。

三、时间分配———定时阅读与闲散阅读相结合

1. 定时阅读

为了保证学生有阅读的时间, 每天安排几个时间段作为定时阅读时间。一是语文课前五分钟经典诵读时间, 主要内容为古诗文经典诵读;二是午间半小时阅读时间, 内容除自选的课外书外, 还有每日新闻的阅读;三是每周的课外阅读课, 内容较为随机, 形式也较为丰富, 听讲座、看视频、谈感想等都可安排。

2. 闲散阅读

鼓励学生有闲就看书。作业整理课上完成作业的同学就可自由阅读。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有一个意识:有时间安排看书的一定是学有余力的好学生。闲散阅读有一大块内容是在家阅读, 这块内容需要家长的参与。

四、阅读形式———自主阅读与指导阅读相结合

把学生的自主阅读与必要的交流指导相结合, 阅读的效果会有很大的提高。

1. 阅读展示

安排阅读展示课, 让学生交流阅读经验与感受。学生阅读展示的内容非常丰富。有的选择讲述精彩片段, 有的选择表演, 有的选择画插画, 有的则出题考考大家……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同时也突出了同伴带动的作用, 促进学生多形式地自主阅读。教师也可以利用展示的时机, 针对学生现阶段的阅读情况作多样的、必需的指导, 如书籍的选择、阅读及做笔记的方法指导等。

2. 阅读记录卡

课外阅读的作用就是发挥语文课堂教学所不具备的功效:大量的阅读, 海量地积累。以此来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阅读是读者与作者对话的过程, 尤其是课外阅读, 重要的是学生的自读自悟和阅读积累。如何体现读思结合, 让学生留下一些阅读的痕迹?方法很多, 平时我用得最多的是阅读记录卡, 在一段时间内完成一张阅读记录卡。阅读记录卡的内容最重要的是读后感想, 此外, 可以介绍主要内容和摘录一些精彩句段。

3. 随机检测

每次诵读后我就出题检测, 让学生背几句, 或说说重点词的意思等。并根据检测情况作出激励评价。如此学生诵读的效果就好些。慢慢地, 学生就形成了这样的意识:每读一遍, 都要有重点, 把原来还不太会, 或不太熟的地方, 特别地加以关注。

这里还要强调的一点是师生共读。同伴带动使阅读效果增强, 教师带动则更能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教师要向学生推荐什么书, 只要自己带头去看什么书, 学生很快就会跟着看与教师同样的书, 并以此为荣。事实上教师要在课外阅读的交流与展示中体现指导作用, 也必须跟着学生阅读, 参与学生的探讨。

五、效果检测———检查评价与表扬激励相结合

1. 家庭与学校相结合

课外阅读最大的阵地在家庭, 发挥这个阵地的作用, 就需要家校协作, 让家长参与阅读评价。亲子阅读是一种好方法, 可惜并非所有的家庭都能做到, 但在家长的意识中建立阅读重要的观念却是必须都要做到的。我让家长每天在学生的家校联系本中记录学生在家的阅读情况, 然后根据家长的反馈进行表扬与鼓励, 这样也能起到督促的作用。久而久之, 不但有助于学生养成课外阅读习惯, 家长也能牢固建立阅读重要的信念。

2. 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对于学生阅读记录卡的评价, 以教师评价为主, 我会根据学生阅读记录卡中读后感的写作情况给予评价。教师评价后的阅读记录卡采用集体保管的形式存放在教室里, 便于同学间的传阅。当学生看完同学处借阅的书后, 书的主人也会在阅读交流展示课中出题检测借书者的阅读情况, 有的书主人在书的空白处会写上几个阅读检测题供借阅者思考。

3. 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

除了前面提到的奖励书本外, 我最经常的奖励是奖励阅读。比如对于课堂中认真倾听的小组我会给予特别的“奖励”, 权利就是:午间阅读时可以上自己年级的阅览室看书。年级阅览室里的书是由自己年级所有同学捐赠的, 因为书多, 所以要是谁中午能到那里看书, 其他学生就会发出“哇”的惊叹。

在表扬和奖励学生的同时, 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经常逛书店, 坚持每天看课外书等。久而久之, 书籍本身的魅力自会让学生产生兴趣, 而这兴趣也将是最持久也最为有效的。

让书香伴学生成长, 让书香为心灵添香!

上一篇:红外线监控系统下一篇:非洲猪瘟研究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