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类图书

2024-06-06

电影类图书(共8篇)

电影类图书 篇1

电影类书籍的出版是近年来国内图书出版业所重点关注的业务之一, 甚至几家出版社还争出电影类图书。本文重在分析国内电影图书出版态势及现状, 并在此基础上, 论及电影类图书的出版发行的商机及其与图书装帧设计创意的关系, 意在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对影视学界和出版界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近年来电影类图书的出版态势

(一) 多家出版社新增影视图书出版业务

在90年代以前, 中国出版电影类书籍的出版社基本上只有中国电影出版社一家作为电影“专业出版社”在运营这类业务。20世纪90年代以后, 原来的中国电影出版社继续在业务上做大、内容上求精方面下足工夫。值得注意的是, 一些出版社或扩大或者新增了电影类图书的出版业务。这些出版社主要有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前身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多家国内重要的出版机构, 这些新出版社的电影书籍在普通读者和专业研究人员中的影响正逐渐显现出来。比如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有张红军主编的“大型电影学文库”, 从1992年第一本专著《电影创造过程差》一直延续到今天《香港电影史 (1897—2006) 》等书籍的出版, 工程极其浩大, 在读者群中具有广泛的影响。2008年1月, 新星出版社接手推出了大型电影学文库“新星电影读本”, 先期推出的三种电影读本《波兰斯基回忆录》、《异端的影像:帕索里尼谈话录》以及《地中海晓风残月:一个华裔电影人的浮生札记》 在2008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不时引来读者和书商驻足。“新星电影读本”是由国内外一流电影专家和学者撰写的电影学经典读本, 由电影学名著、电影大师传记、电影大师访谈录、电影艺术研究、海外电影华人等几个系列构成, 选题比较具有经典性、代表性、权威性, 被列为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馆藏经典丛书。值得注意的是, 新星出版社是一家名副其实的“新兴”出版社, 该社成立于1989年, 是国家指定专门对海外发布政府白皮书的外宣出版机构, 其产品不进入国内市场。到2004年12月26日, 新星出版社才注册成为企业, 2005年开始正式对国内出版。这家出版社将电影类图书作为未来市场的方向, 对国内其他出版社的图书选题应该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二) 书籍种类明显增加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 电影书籍的出版内容简单地说可以归为两大类:电影作为艺术与电影作为娱乐。前者主要指的是有关对电影进行严肃学术探讨的书籍。很多电影类的学术书籍, 尤其是探讨电影美学、电影历史的书籍在这一段时间是主要的内容。品种不多, 但是这些书籍奠定了中国电影研究的基本学术基础, 如中国电影出版社的《外国电影理论名著》 丛书。这套书因书籍封面设计为黑色, 学术界曾经喜称为“黑皮书”。要说明的是, 以某一颜色的封面来表征系列图书在内容或选题方面的一致或相似性, 已经有相当成功的范例。如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系列”, 上海译文出版社的“黑色书籍” (哲学名著) 、“黄色书籍” (当代西方学术译丛) 都是很有影响的出版创意,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非常可观, 甚至成为这些大出版社的品牌。从目前学术文章的引用情况看, 这些书的价值仍然在发挥持续影响。

电影作为娱乐主要是指出版社出版的少量供群众娱乐使用的书籍, 主要是一些明星的传记和部分电影连环画。这类书籍在群众文化中影响很大, 目前还成为不少收藏者的最爱。 总体来看, 由于20世纪90年代以前市场经济不够发达, 电影类书籍的出版在种类上相对单一, 印刷数量也比较有限。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电影类图书的种类明显增多。一是学术类书籍大量出版, 而且包括中国学者的严肃著述大量出版, 如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左右推出的“电影丛书” (丁亚平主编) 。既有西方学者著述, 如马赛尔和克莱尔两人合著的《电影与文学改编》, 也有国内学者李显杰的《电影修辞学》等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未名译库·影视艺术译丛”, 虽然不少是西方影视教育的主流教材, 但是这些书籍的作者都是西方著名的电影学者, 这些著作也多少包含了研究者的最新研究成果, 因此这套丛书的学术价值也是应该得到肯定的。当然, 学术类图书也应该包含一部份跨学科研究著作, 如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先锋译丛”丛书, 其中《电视与权力》、 《视觉潜意识》等图书就与电影非常相关。二是传记类著作大量出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电影馆”丛书, 有不少书籍如布努埃尔的《我的最后一口气》等都是关于导演的传记。三是电影制作类图书大量增加, 如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影视艺术技术丛书”受到不少教学单位的推崇。从品种上看,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有一批难于归类的、带有极强消费性色彩的电影书籍大量出现。比如《后窗看电影》、《声色现场》, 以及各种“名片快读”书籍等。这类书籍购买量和阅读量都有较大比例。

(三) 图书出版速度加快

近年来出版社的时间意识, 或者说市场抢占意识明显增强。某些电影书籍 (这里不包括与电影或前或后推出的小说类作品) , 尤其是导演的传记出版速度很快。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李安的传记《十年一觉电影梦》, 其出版速度和市场感觉明显和电影《色/ 戒》形成重要的关联关系。

从时间上来看, 某些电影丛书尽量快速出齐, 而且不限制同一丛书的书目数量。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电影馆丛书, 快速推出10余本, 而且还在陆续出版。其他如江苏教育出版社也接力推出了“电影馆”系列图书。2003年,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引进“电影馆”系列图书, 如《伍迪·艾伦:电影人生》、 《我, 费利尼:口述自传》、《魔灯:伯格曼自传》等著作属于台湾远流出版社的电影馆简体字版本。2005年, 江苏教育出版社也推出了另一套“电影馆”图书, 如《电影是什么》、《电影的本性》、《法国电影新浪潮》等书籍, 这些书籍的译著者或者本身是大陆的学者, 如崔君衍、邵牧君等人, 或者是港台的资深电影学者如焦雄屏等名家, 对于联系出版事宜具备了地利人和的优势。广西师大社与江苏教育出版社在进入市场的顺序都采取了相似的策略:先是“简体字化”现成的台湾版图书 (译作与原创) , 再做新译的版权图书, 保证时间上走在前面。从装帧设计上, 很多书都直接借鉴了台湾版图书的封面创意。例如《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一书, 作者多为台湾学者, 不仅在内容上体现出港台学者的话语风格, 而且在装帧设计上采用了版画的形式做封面, 赭黄作底, 精英, 典雅, 富于文化内涵。这类书籍对于较有文化修养的大学生群体和大多数影视爱好者, 都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二、电影类书籍出版存在的问题及避免途径

电影类书籍的“利好”大势并不意味着做电影书的出版社都可以盈利。下面一些现象需要业内人士有足够的认识。

(一) 书籍出版的跟风现象

从商业操作上看, “跟风”行为相对保险, 但也未必能够保证其他出版社赚到“第一桶金”之后, 另一家出版社还可以稳“第二桶金”, 而且还得引起注意的是, 这可能会引起著作权纠纷, 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对著作的内容、版式设计等都有明确的保护。[1]除了购买力在一定时期相对有限外, 出版社的自身品牌建设不可忽视。中国电影出版社电影类图书的折扣范围伸缩较小, 但是因为该出版社的书籍的品质保证, 读者在图书高价面前依然没有被吓跑。相反, 另外有一些出版社也出版了电影类丛书, 折扣对读者也很有吸引力, 但是现在仍有数量不小的这类图书还堆放在书库或者已经进入二手书市场。也有一些图书选题本身失误, 太过于注重热门选题, 一些配合某部电影或某种流行时尚的书, 当潮流已过, 书卖不出去是不奇怪的。在竞争较为激烈的出版市场, 出版社开始重视打好翻译版电影图书的时间仗。1997年, 美国学者路易斯·贾内梯 (Louis Giannetti) 的《认识电影》 (understanding movies) 的第五版刚由中国电影出版社译出, 但该书的第七版已经出版, 新译本立刻补译了新版本增添和修改的内容。该书投放市场后, 在高校影视教育领域内评价很高。2007年11月,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大学堂”系列推出了由台湾电影人焦雄屏翻译的该书第11版。中国电影出版社于一个月后推出该书的第10版。 抛开两本书的质量问题不论, 在版次和出版时间上, 中国电影出版社就显得慢了一拍, 尽管著译者都是名家, 但读者在购买时仍不免割爱, 看来, 打不好出版时间仗, 书籍的市场价值也真只有“交给时间去检验”了。出版社独到的选题视角和占领出版先机, 在电影类图书中显得极为重要。

(二) 学术质量把关有所松懈

学术著作需要精准、完整的论述, 引导学术动向或对本领域有深度挖掘。目前电影类图书的一大问题是, 某些出版社推出的学术专著或教材, 书籍本身达不到出版水准, 作者为了职称等非学术的原因出版著作, 这些书出版之日就成了死书。 翻译类著作学术质量方面常为人诟病的情况是翻译质量太差, 比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 一书, 本来是美国著名电影学者David Bordwell选编的重要电影研究文选, 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但是翻译者连一些基本的电影导演的名字都翻译错误, 如把日本导演黑泽明翻译成了阿契拉·库罗沙瓦, 让人不知所以。另外, 也有一些书籍有意漏译部分章节, 导致译本的完整性值得怀疑, 如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David Bordwell的《世界电影史》一书时, 译者就丢掉了一些段落没有译出, 或许译者自有其特殊的考虑, 但这种处理毕竟显得对原书和读者都不够尊重。早在1934年, 鲁迅先生在 《随便翻翻》一文中曾对译书者提出了希望:“又希望不要一哄而来, 一哄而散, 要译, 就译他完;也不要删节, 要删节, 就得声明, 但最好还是译得小心, 完全, 替作者和读者想一想。”[2]近年来翻译图书市场较好, 但“译完”和“译得小心”, 实在是值得注意的两个方面。

(三) 书籍装帧设计、印刷质量等方面注意不够

书籍是文化商品, 但强调文化含量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良好的内容需要有良好的物质载体——纸张和视觉载体——版面设计和印刷质量, 纸质文本的图书必须对此有足够的重视。首先, 书是让人看的, 是一种精神食粮。粗糙、平凡的装帧设计会让人烦躁, 影响阅读效果。精致的设计会让读者全神贯注、赏心悦目。更重要的是, 精致的设计还能给书籍增添形象附加值和宣传效果, 促进其商业价值, 获得良好的市场效果。如前文提及的“黑皮书”《外国电影理论名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的“黑色书籍” (哲学名著) 、“黄色书籍” (当代西方学术译丛) 都因为其巧妙的装帧设计创意, 塑造了良好的书籍形象。中国电影出版社推出《认识电影》一书, 尽管80元的书价对大多数购书人应该不是一笔小钱, 但这本书的封面和版面设计非常精致, 翻译和印刷质量都属上乘, 也因此一直受到电影爱好者和研究者的喜爱。当然, 对于那种故意要追求 “设计新颖”图书是不值得提倡的, 比如一些书籍内页大量的留白或不必要的套色彩印, 不仅增加成本, 而且也影响使用。 出版商有必要记住一句话:对大多书人来说, 书还是用来阅读的。其次, 电影类书籍一个重要的特点是需要配多少不等的插图。印刷效果不好和纸张质量太差都会影响书籍的购买欲望和使用效果, 前述“电影馆”系列图书似乎就存在这一问题, 部分图书纸张粗糙, 插图模糊, 达不到图文并茂的阅读成效。

三、商业与艺术设计的合璧

(一) 电影类图书的出版商机何在

电影类图书属于文化类图书, 这类图书的消费数量与经济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明显相关。在目前经济、文化的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下, 电影类图书的总需求无疑会明显增加, 出版社在这方面的努力还有较大市场空间。要言之, 这个推断主要建立在如下几个原因之上:

1. 居民文化消费投入会持续增加。宏观上来说, 只要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 社会物质财富增加, 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必然下降。更多的支出会用于文化生活, 看电影和对电影类书籍的消费必然增加。

2. 国内高校艺术教育发展很快。除了北京电影学院招收影视类学生, 其他国内高校也纷纷开办影视类专业。这部份学生对电影类图书有大量的需求。同时, 国内一般大学不仅在文学类专业开设有电影类课程, 而且电影鉴赏一类课程还作为公共选修课在大学开设。电影作为一门修读人数众多的课程在高校课堂的广受欢迎, 为电影类书籍培养了现在和未来的大量顾客。从目前的购买市场看, 一些质量考究的电影理论类、导演传记类、影视制作和营销类、以及外国电影史类电影书籍会有持续的市场。尤其是随着DV一族的增加和日渐成熟, 这类“常销书”对他们将有多方面的吸引力。

3. 两岸三地文化互动为电影书籍的出版搭建了交流平台。在90年代以前, 台湾、香港的娱乐也较大陆更为发达。台湾的源流出版社、万象出版社在电影书籍的出版方向走得较早, 两家出版社不仅出版了大量关于华语地区的电影书籍, 而且对西方电影书籍进行了大量的翻译引进工作。近年来, 在台湾电影界名人焦雄屏女士的推动下, 台湾“电影馆”图书由大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接续推出, 势力浩大。位于上海的“世纪出版集团” 最近也推出了“电影馆”图书之《电影导演论电影》, 这些书在大陆广大影迷和书迷中备受推崇, 成套购买者甚众。而香港发达的电影文化不仅成为近年来学术研究的热点, 而且也为各类电影书籍丰富了内容。

4. 全球性的视觉文化转向。当今时代被称为读图时代, 视觉文化时代, 物美价廉的DVD使那些当年“很艺术”的电影作品也飞入广大寻常影视爱好者的影碟储藏柜。摄影师拉兹洛·莫赫里- 纳吉说:“在二十世纪, 一个人不懂得摄影机等于不识字, 也是文盲。”[3]电影的娱乐功能、经济功能、审美功能等属性已经得到前人连篇累牍的研究, 电影作为视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毋庸置疑。

(二) 电影类图书的装帧设计

图书装帧设计不是把图书的内容简单的堆砌和排放, 而是将各种复杂的内容经过设计师独到、巧妙的创意处理, 使图书版式、环衬、封面、封底、书脊等共同有机地形成图书的艺术视觉形式, 彰显图书的科学性和艺术品位, [4]塑造图书的视觉形象和视觉文化。因此, 装帧设计是电影类图书出版发行必须注重的又一重要因素。它包括两个方面:封面设计以及内页的版面设计, 要能够吸引并利于读者赏析图书, 树立图书形象。

1. 封面设计。封面设计是书籍装帧设计艺术的门面, 它是通过艺术形象设计的形式来反映书籍的内容。图形、色彩和文字是封面设计的三要素。设计者就是根据书的不同性质、用途和读者对象, 把这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从而表现出书籍的丰富内涵, 并以传递信息为目的和一种美感的形式呈现给读者。 在当今琳琅满目的书海中, 书籍的封面起了一个无声的推销员作用, 其设计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将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购买欲。要做到创意新颖、凸显主题、视觉吸引力强。

2. 版面设计。版面设计是一部著作内容的精心编排和表现。其原则与封面又有所区别, 不要华而不实, 而是要求有实效性, 在满足内容实效性的基础上, 利用设计师的独具匠心, 巧妙编排, 如图文关系、字体、字号、色彩以及环衬的精心设计, 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作为文化类图书之一的电影图书, 在版面设计中应该让每个元素都能透出文化的气息, [5]呼应封面设计树立的图书形象, 形成独到的版式视觉文化。要做到图文并茂, 满足人性阅读习惯以及阅读审美的要求, 促进著作的销售和运用。

在数字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 各种传播手段已经可以十分方便快捷地将物质形态的电影产品送到人们面前, 人们正面对的问题是:如何解读一部影片, 如何有创造力地生产更多的影片。这个问题正是电影书籍所发挥作用的地方。电影不仅应该在银幕上看, 还可以在书上读。电影书籍的大量出版, 本身构成视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影书籍的阅读既是一种消遣和生活方式, 也是一种文化和思想的表征, 而这种阅读, 如今已成为时尚。因此, 从商业与艺术结合的角度打造电影类图书的出版与发行, 势在必行。

摘要:电影类图书在近年来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作为影视文化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类图书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影视专业含量, 同时在图书的装帧设计方面必须体现出较强的文化和艺术特色。视觉文化的凸显已经成为当今文化转向的重要趋势, 这对以图像阅读为特色的电影类图书的出版必将具有重要的开发和研究价值。因此, 在保证电影类图书学术质量的前提下, 商业与艺术的合璧是电影类图书出版发行的必要途径。

关键词:图像时代,电影类图书,商机,艺术设计,出版发行

参考文献

[1]范晓宇, 王芬宇.论版式设计专有权的侵权及其认定[J].中国出版, 2011 (17) :60-62.

[2]鲁迅.鲁迅全集 (第6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143.

[3]路易斯·贾内提.认识电影[M].周铁东, 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7:1.

[4]李然.科技图书版式运思与设计[J].科技与出版, 2011 (7) :67-69.

[5]潘群.浅析四类书籍装帧设计中形式语言的选择与提炼[J].出版发行研究, 2008 (10) :48-52.

退休类图书盛行 篇2

在书店里,你可以找到一大堆教人如何在37岁、45岁赚足老本、光荣退役的自修书,却少有专书告诉你,退休之后的婚姻生活该怎么经营。一般观念总以为,老夫老妻相处几十年了,还要经营什么?但抱持这种想法的人可要当心了。《退休老公为什么碍眼》作者西田小夜子再度拿老公开刀,近日出版新书《当我们老在一起》(猫头鹰)。

退休男人准备接招

除了前述两书,西田小夜子的作品还包括《退休漂流》《老婆的反击》《退休!丈夫整天在家的生活》等,一再强调成天跟老公面对面多么令人抓狂。难不成西田跟老公有仇?

其实,这绝非危言耸听。日本书市自去年至今,即出现十几本退休婚姻经营书,许多作者纷纷提出退休老公遭老婆唾弃、扫地出门的危机处理与预防对策——《烦人的老公》《互相仇视的退休夫妻》《妻子对退休丈夫的真心话》《丈夫退休后妻子的生存指南》《中年如何不被老婆抛弃》《退休离婚咨询手册》《退休开始,男人自己料理》《笑颜面对一个人的晚年》等等,书名贯串起来,简直就是一部退休男人心酸史。

无独有偶,英国《卫报》曾刊载《一封妻子写给刚退休丈夫的信》,文中提到:“我怀念你上班时我独处的时间,现在我常幻想你死了我要穿什么参加你的丧礼——对你充满不满的妻子。”美国也有这样的退休笑话:“恭喜,你将得到一倍的老公,跟只剩下一半的清静。”今年更有一本新书《Help!MyHusbandJustRetired》(救命啊!我的老公刚退休)与之辉映。

老公退休,为何如此令全世界的老婆抓狂?“什么都要管、什么都不做”,几乎是两大让老婆不满的退休老公的写照。不爱活动、缺乏嗜好、不擅社交、只爱在家里待着的工作狂,是大陆最近流行新词“麻绳化”(像熏完腊肉的麻绳般一无是处)的典型物征,也是退休后让老婆不满的高危群体(偏偏这类人年轻时却是最容易被岳母视为值得托付的对象)。

退休夫妻,爱要经常练习

退休、小孩离开后,突然多出来的时间不知如何打发,成天与老婆干瞪眼,造成双方关系紧张,因此放大了婚姻危机。社会学家蔡文辉教授表示:“婚姻类型,分为冲突成性型、毫无生气型、消极冷漠型、生命充实型、全盘合一型。其中前3类都可能危及婚姻。日本在过去30年间,老年离婚率增加8倍,台湾也较十年前增加了3.1倍,增长幅度是所有年龄组最高的。经营婚姻的要素,仰赖持续的沟通、了解对方、容忍对方、有幽默感以及危机处理,尤其是持续沟通。婚姻满意度调查中,‘从不谈彼此感受’的夫妻,婚姻不满比例高达20.93%,反之,‘经常谈彼此感受’的不满只占0.57%。”所以,退休男注意了,与其成天无所事事,不如两人开始一起,把时间花在爱的日常练习。

退休生活第一课,准备重塑关系吧。2003年开始,日本出现“定年塾”(退休学校)团体,包括西田小夜子所主持的集会在内,一群退休或即将退休的男女定期参加,对“第二人生”发表议论。2007年开始出现“定年塾”节目,谈退休生活与婚姻经营。近几年,更蓬勃发展出多本“定年塾”相关书籍,指导退休夫妻如何重修爱情与婚姻这门课。美国重塑关系的书也很多,并有许多类似社群纷纷成立,例如WRH(womanwithretiredhusbands)博客,供退休夫妻发牢骚,或分享心得。所以退休夫妻联袂参加社团,或许是重新出发的不错选择。

少年夫妻老来伴,蔡文辉教授说:“夫妻要彼此牵手数十年,是人生所有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组合。尤其老年婚姻,配偶是主要的照顾者,退休后还有十几年时间要一起过,是恩义与彼此的托付,较中青年夫妻都要来得重要许多。婚姻美满的老人,身体比较健康,心理也比较正常。激情虽然不再,却珍惜相互依赖的那份牵手情。”夫妻关系的维护非一般人想像那样容易,正因为如此,退休前更应及早正视未来婚姻中的挑战。

暑期幻想类电影观看指南 篇3

第一部暴雪游戏改编的电影:《魔兽》

《魔兽》在中国上映的时间为6月8日,但《魔兽》的放映肯定会延长到暑假。原因很简单,《魔兽》改编自暴雪娱乐游戏公司旗下最为著名的游戏《魔兽世界》。该游戏于2004年全球同步发行,受到玩家的广泛欢迎,不但获奖无数,还创下了好几项吉尼斯世界纪录。《魔兽世界》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的CG资料片做得特别好,有“十年游戏九年动画”的说法。看暴雪娱乐精心制作的精良的CG动画,也是一大享受。数以亿计的人都期盼着《魔兽世界》能改编为电影,而惯于“慢工出细活”的暴雪娱乐,2013年拍摄完成《魔兽》,又花了两年时间进行后期制作,其精细程度可想而知。

看点:

1.暴雪游戏首次电影化。

2.艾泽拉斯大陆的风景。

3.支持部落还是联盟?这是个问题。

4.战争,战争,战争!

5.吴彦祖饰演的古尔丹,是惊喜还是惊吓?

一个从小鱼成长为鲲的故事:《大鱼·海棠》

有这样一部动画电影,2004年有了创意,2007年就开始制作了,却因为资金问题,断断续续地制作着,好几年时间都没有完成;有这样一部动画电影,还没有制作完成,仅仅凭着几分钟的片段,就获得了好几个国内和国际的奖项,还收获了数以万计的粉丝。好吧,不卖关子了,这部动画电影叫《大鱼·海棠》,在多次跳票以后,终于将上映时间锁定为今年7月8日。

《大鱼·海棠》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帮助一条拇指大的小鱼成长为巨大的鲲的故事。从“鲲”这个名字就可以知道,本片创意来自庄子的《逍遥游》。本片的设定充满了东方色彩,融合了许多来自《山海经》《搜神记》等古书与“女娲补天”等上古神话的传统元素,并基于这些元素打造了一个全新的奇幻世界。预告片里这样说:“所有活着的人类,都是海里一条巨大的鱼;出生的时候他们从海的此岸出发……他们的生命就像横越大海,有时相遇,有时分开……死的时候,他们便到了岸,各去各的世界。”光是听着这些话,就叫人好想去看啊。

看点:

1.2年时间磨制出的精品动画能否超越《大圣归来》?

2.“其他人”到底是什么?

3.“苍龙撕破天空”“海水从空中倾泻涌下”“巨大的海棠树长向天空”等壮丽的奇景。

海洋里的大冒险:《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

2003年,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制作的动画电影《海底总动员》上映,获得了空前好评,不但获得了约8.67亿美元的票房收入,还把2004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奖收入囊中。在电影中,小丑鱼马林和尼莫,还有蓝唐王鱼多莉,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这部电影的续集来了,从名字看,就知道与前一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第一部中,马林和多莉找回了被人类抓住的尼莫,第二部的故事发生在第一部故事结束半年后,爱唠叨的多莉只有短时记忆,跟小丑鱼父子做邻居生活得也挺好,一场事故使多莉想起了之前的家人和朋友,她执意去寻找原来的自己,于是,小丑鱼父子陪着她在海底开始了新的征程……

看点:

1.海底奇幻而旖旎的风光。

2.唠叨者、懦弱者、勇敢者组成的回家联盟再次出发。

3.加利福尼亚海洋生物研究所。

外星入侵者又来了:《独立日2:卷土重来》

1996年,有一部外星人入侵地球的科幻电影把所有人都吓坏了。在电影中,比月球略小的外星母船停靠到地球轨道上,释放出36艘大型飞船,悬停到36座大城市上空。然后,飞船同时放射出炙热的光,眨眼之间将36座大城市化为齑粉……人类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打败了入侵者。这部电影叫《独立日》,也翻译为《天煞》或者《地球反击战》。20年后,外星入侵者的大本营收到先遣军失败的消息,大批增援部队通过虫洞源源不断地冲向地球……这一次,地球人又将怎样战胜空前强大的敌人?这就是《独立日2:卷土重来》要讲述的故事。

看点:

1.在看过了太多外星人入侵地球的科幻电影后,如何还能让观众害怕?

2.在电影设定中,外星人的科技远远高于地球人,地球人要如何反击获胜并能让观众相信这是可能的?

3.杨颖在本片中出场时间有多长?

《星际迷航》问世50周年的贺礼:《星际迷航3:超越星辰》

《星际迷航》是科幻影视史上的奇迹,诞生50年来,它衍生出5部共627集电视剧、12部电影以及数不清的周边产品(动画、漫画、小说、模型等),以天马行空的想象、精密的世界观、大量的硬科幻元素以及无微不至的人文主义关怀,在世界范围培养了不计其数的“星际迷”。今年上映的这部《星际迷航3:超越星辰》是重启的第三部,实际上是该系列的第十三部电影。今年是《星际迷航》问世50周年,片上映有特别的意义。该片由因执导《速度与激情》系列闻名于世的林诣彬执导,剧情介绍目前只有一句:柯克船长和他的船员来到了银河系中未知的一个区域,开始完成他们5年的任务—一探索新世界,寻找新物种……其他的,估计要等你进入电影院才知道。

看点:

1.这会是太空版的《速度与激情》吗?

2.传说中的新物种会有多“新”?

3.柯克船长与斯波克大副之间的友谊又将经受什么样的考验?

主持电影剪辑类节目的感悟 篇4

从上图可以看出, 电视剧频道播出电影后, 月收入在1700元以上的观众比例呈现大幅增长趋势, 特别是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观众比例, 无论是河南地区还是郑州地区都大幅上升, 郑州地区更是增长了169%左右, 使频道观众含金量大幅增加, 为频道价值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两档电影剪辑类节目的主持人, 笔者在主持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感悟, 浅谈如下:

注意主持与节目的统一性。出于版权问题的考虑, 相当一部分电影剪辑类节目主要是为了打擦边球回避版权, 而由主持人在电影播出过程中不定时串场, 因而观众有时会发现节目主持人的主持与播出的电影内容没什么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观众的收视心情, 观众觉得主持人的出现影响了电影的连贯性, 从而会影响节目的收视率。正是考虑到此类节目长时间存在的弊病, 《英雄故事》除在开头和结尾处加上对影片的独到评论外, 还根据不同类型的电影, 在中间巧妙加入主持人串场。并且, 节目中的主持人串场不是漫无边际地戏说, 而是紧扣剧情, 帮助观众更清晰地理顺剧情的发展脉络。以喜剧电影《情圣》为例, 全剧笑料分布均匀, 但因其作为王晶电影系列流水线上的作品, 难免有剧情拖沓之处, 为了使本已非常搞笑的剧情给人更加出彩的效果, 将拖沓之处剪辑是最好的办法。为了消除观众的“雾里看花”之感, 主持人将剪辑掉的剧情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紧扣剧情进行述说, 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节目的统一性。影片播出后, 根据观众留言, 从观众的收视角度来看, 影片整体较为流畅,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反响非常不错。

注意主持与节目的互补性。同样是由于版权的问题, 在电视上播出的电影多为市场公映之后的电影, 大多是观众已经看过一遍甚至多遍的电影, 对影片的剧情颇为熟悉, 诸如《变脸》、《变相怪杰》和《小鬼当家》, 等等。而《英雄故事》正是考虑到许多观众对热播的经典电影有一定认知度的情况下, 采用主持人“剧情述说+剧情”的方式, 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剧情的连贯性。以喜剧片《小鬼当家》为例, 全片的精彩之处出现在40分钟以后, 而《英雄故事》的播出时间是在晚间的11:15, 如果按照常规的剪辑方法, 还没等观众看到出彩之处, 就可能因为剧情的平淡, 或转看其他频道, 或早已酣然入睡。而将前面40分钟的铺垫剧情直接由主持人述说后, 将最精彩的剧情直接呈现给观众, 这种保持主持与节目互补性的剪辑方式, 使观众在欣赏影片时, 有一气呵成、融会贯通的感觉, 一方面迎合了晚间时段观众的收视习惯, 另一方面也在整体剧情上保证了剧情的完整感。当然, 除此之外, 主持人在串场主持时还应该尽可能挖掘电影背后的东西, 比如电影主角拍摄电影时的花絮、电影主角现在的情况, 或者与此电影相关的其他电影甚至电视剧, 有效扩展当期节目的外延, 从而使主持人与节目呈现多样式的有机互补。

注意主持与节目的互动性。经典的电影对于电影观众来说是一棵棵常青树, 特别是对于深度发烧友来说, 经典的电影在其心目中的地位更是无可比拟, 他们对于电影也有着超出常人的关注和理解。比如提到《大话西游》, 自然会有一些发烧友对影片的人物、台词等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 甚至关于影片背后的许多花絮也了解颇多。因此, 必须构建一定的平台让观众积极参与到节目中来。比如开通节目博客, 提前公布播出编排表, 收集发烧友的爆料或精彩观点等。《英雄故事》就非常注重和影迷互动平台的搭建, 与一般此类节目只通过短信平台和观众交流的方式不同, 《英雄故事》专门建立了节目专属的“影迷俱乐部”。观众通过短信、网络、来信等方式发表对影片的影评和对栏目的建议, 得到发烧友的爆料或精彩观点后, 主持人通过主持时灵活播报或者专门辟出观众点评板块的方式, 让观众更全面地了解和欣赏电影。点评独特和对节目提出中肯建议的观众都会成为“影迷俱乐部”的会员, 可享受多种权利, 诸如观看会员专场电影、参与明星见面会等, 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这样的互动不但会扩大节目的影响, 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观众对节目的忠诚度。

哲学类实体图书滞销困境解析 篇5

携带方便、阅读快捷、更新快、价格低廉是电子书具备的特性, 在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的同时, 自身也得到蓬勃发展。传统出版读物毋庸置疑地受到深刻冲击。《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显示, “超过九成的网民读过电子书, 阅读电子书最活跃的群体是20-30岁之间的网民”。伴随着印刷史的进步,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次次的思想碰撞中越来越厚重。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 科学技术以其超强的穿透力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每一个层次, 知识和文化也不例外。如今网上书店已成为人们购书的主要渠道, 而网上书店其实只是一个依赖于互联网和计算机的电子商务平台。在几乎所有的譬如卓越亚马逊和当当网的网上商城里, 占据最显耀位置的是通讯器材和日化用品, 例如手机和化妆品, 百货化的方向是其发展的趋势。因此在网上商城里, 书籍沦落成为与衣服、手机和化妆品一个层级的商品, 丧失了韵味, 更丢掉了文化性。笔者在2014年做过一个主题为“你一个月阅读几本纸质书籍”的调查, 36%的受访者选择了基本无阅读, 52%的受访者一个月阅读1-2本, 仅有12%的受访者选择每月阅读3本以上的纸质书。在回答“你最喜欢的阅读方式是什么”这个问题时, 56%的受访者选择电子阅读, 28%的受访者选择纸质书, 选择“听媒”的比例达到16%。

2 通俗读物大卖

近年, 经过改编的电影、电视剧、缩略文本、文学简介和短评等书籍成为经典原著的替代读本, 这也就是为什么解读经典读物的《于丹论语心得》和《易中天品三国》大卖的原因。

在对当当网、卓越网、99书城等2012年的畅销书进行统计后, 发现排名前十位的是那些诸如怪笑小说、赢在人脉等通俗读物。这些通俗读物擅于抒情甚至滥情, 奇谭和故事充斥其中, 读时让人上瘾, 读完后, 却发现内容都大同小异, 留给读者的尽是空能量, 缺乏真正的营养。即便是那些看似有积极意义的所谓青春励志作品, 不是职场小说就是名人传记, 国人把这些书当做经典来读, 外在的物质成功是它们注意的焦点, 譬如婚姻 (主要表现为金童玉女式的梦幻结合) , 譬如事业 (主要表现为金钱的获取) , 真正的精神成长被忽视;且其中主要人物往往是有钱有地位的大腕、明星和工商巨子, 而普通平凡人的成功、用汗水浇灌的收获并没有得到颂扬, 这与叔本华说的“滥读”极为相似。

3 哲学类实体图书的困境

3.1 哲学类实体图书的意义

读书的品味不同, 决定一个人修养的高低。有人抱怨有些书读后并没有让自身修养立刻提高, 这就又陷入了实用主义快餐模式的逻辑, 周遭的世界本来很多东西都只为理想存在, 与“即刻效应”无关, 况且当下没有效应的读书也许终将生命收益长久。

阅读哲学经典图书, 既可以培养较高的阅读品味, 更重要的是养成人之为人的生活方式。对那些心灵鸡汤类阐释普及读物的过分满足, 会框住自己的视阈。

无论是重视真理的西方哲学, 还是重视修身养性的中国哲学, 经典哲学实体图书洋溢着人类与个人切肤的同体感, 它揭示世界与人的真正统一性。那种仰望精神天空又对个体世间安顿的重视、执着与热忱的不懈追索, 两者相携相成, 落下一己之心, 努力追求人类全体的身心和谐, 人类的自身人格尊严得到了更全面的解读。经典哲学图书是人类知识的精华和浓缩, 须深入阅读, 因为它可以和范式相较, 因为它着重人的本原、世界的纯真, 与艺术文学在根本处一致。哲学经典书籍用抽象的“宇宙秩序”来诠释人生, 关注世界的终极发展变化, 落脚在人类社会的生活秩序的梳理。渲染描写的叙述不是哲学经典书籍选用的方式, 哲学更喜欢用犀利的姿态决绝表达主体和客体。“我思故我在”是经典哲学思考和反思的模式之一, 与擅长于本原性究问的科学相比, 哲学就愈能体现问道特性的主体思考。科学研究追求答案, 哲学研究更钟情于问题。

人贵有自知说起来容易, 人自知往往做起来很难, 故古往今来人类面临的难题之一便是自明与自知。而哲学类实体经典图书却能助力人类的自明与自知, 因为它总在努力剖析主体的本我, 解开所有伪善和假真的面纱, 更深刻追索读者的真我, 激发读者慎独式小我的反思, 唤醒读者的自觉意识, 然后从心底生出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乃至广大的社会关怀。

3.2 哲学类经典图书面临滞销困境

学理性、苦涩性、逻辑性、专业性、深奥性是哲学类图书的特点, 因此哲学类图书与一般图书不同。已在读者群体中形成的共识是哲学类图书比较深奥难懂, 这决定了哲学类图书较为狭窄和有限的营销特定目标群体, 它的目标群体不是大众群体而是一个小众群体。况且, 宣传不到位、信息沟通不畅、营销渠道相对单一, 缺乏有效定位、市场分析与品牌意识, 这直接影响着哲学类实体图书的发行和销售数量, 并最终影响哲学类图书的出版前景。

4 破解哲学类实体图书的滞销困境

尽管阅读的风气在沦丧, 但经典的魅力从未因此而消退。阅读哲学图书尤能深刻体会。破解哲学类图书的滞销困境, 或许可以尝试以下途径:

4.1 开展多媒介的营销宣传

多种媒介形式的整合, 实现统一信息的协同传播是破解哲学类实体图书滞销困境的第一选择。营销宣传哲学类实体图书, 各种媒介形式的信息传播特性不同, 借助多种媒介形式。哲学类实体图书可以学习借鉴畅销书的营销方式, 比如签名售书、网络面对面、举办新书发布会等, 增强宣传力, 提升形象和影响, 对读者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培育, 也可以与出版社的竞争优势提升相得益彰。

4.2 革新营销理念争优势提升相得益彰

营销理念关系着营销的全部, 实体图书走进消费者家里需要渠道。“是连接企业与市场的桥梁, 是沟通产品与消费者的媒介, 是实现企业价值与满足消费需求的通道”。哲学类实体图书要改变以往过分依赖的营销模式粗放性, 须建立起符合哲学思维模式的营销理念, 不放弃原来的图书展示会这样的营销模式, 不等于死守这一种营销渠道。另一方面, 也要探索全民读网环境下新的营销理念, 大胆开创营销模式的革新, 努力开发形式各异的营销策略, 多关注“营在网上”, 获取更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出版社。

(1) 出版社网站及时更新书目信息。

及时发布和更新哲学类实体图书出版的信息在出版社网站上, 加大哲学类实体图书营销宣传。提高出版社网站的利用率, 对哲学类实体图书的出版信息进行及时发布和更新, 网上支付、快捷支付也可以直接进行哲学实体图书的售卖。也可通过与知名门户网站链接, 吸引更多读者, 取得营销的实效。

(2) 充分利用专业论坛、微博甚或博客。

编辑可以利用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的博客、微博平台, 对新书的出版信息、策划新书的趣事和心得进行及时广播, 并允许听众和粉丝进行转播、转载或评论, 可对某些哲学类实体图书进行推荐。此外, 许多专门的哲学门户, 如“哲学在线”, 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主办, 属于专业中文哲学网站, 它的阅读群体相对固定, 研究者和哲学的学习者是这些哲学门户的忠实粉丝。在门户网站上, 哲学类的图书和针对图书进行的书评点击率特别高, 点击率即是购买意向的表达, 是潜在的消费者, 在评价客观的哲学书评的促使下。同时, 链接京东商城、淘宝商城等网站, 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在门户网站或论坛上, 营销从业者可以刊登哲学类实体图书的宣传广告, 也可以通过设计特定哲学类的讨论话题的方式吸引更多的网友参与和评论, 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参与者人数较多的情况下, 可根据哲学的二级学科进行适当的分组, 在每组讨论网站上都广告哲学类实体图书的信息。无需置疑, 利用专业门户网站进行广告可以开辟哲学类实体图书售卖的一番新天地。

(3) 通过虚拟的电子书店直接售卖。

通过虚拟的电子书店直接售卖, 克服往常实体书店发行哲学实体图书的弱项, 直达目标群体, 提高信息传递速度和效率, 克服分销模式中供需错位、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降低市场风险。

4.3 参编人员加入营销过程

通过撰写书评甚或内容简介的形式, 参编人员也可加入哲学类实体图书营销宣传的过程中。不仅是因为在哲学类实体图书中需要这样的版块, 而且也能起到引导购买者进行正确阅读的作用, 比较深奥艰涩的哲学类实体图书阅读也能让读者尽快投入, 静心慢读, 慢读中培养继续深入精读的兴趣, 理解作者的思想, 也可反思其中的奥秘。无疑参编人员首先是该图书的通读者, 又是编辑, 更能到位地理解内在逻辑和作者哲学观点, 更为准确地把握其中的亮点和特色, 更为深刻地体悟内容精髓, 明确该图书的定位方向, 清楚该图书的编写过程, 所以参编人员有撰写内容简介或书评的基础, 也有导读的条件。当然, 参编人员还可以特邀名人或者学者来为该图书撰写开门语。在多个合力的综合作用下, 对哲学类实体图书进行大量且行之有效的宣传, 营造全民读书读好书读哲学书的氛围, 必将有利于哲学类实体图书的售卖。在全民读书的氛围和环境中, 哲学类实体图书的发展将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李淼.读“网”成为习惯网络阅读时代扑面而来[J].中国新闻出版, 2009, (4) .

[2]汪涌豪.经典阅读的当下意义[J].学习月刊, 2012, (6) .

电影镜头中的伟大图书馆 篇6

关键词:电影,亚历山大图书馆,柏林国家图书馆,纽约公共图书馆

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与智慧的集散地, 往往见证着某个时期内人类的历史变迁, 它的兴衰也与人类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电影作为当代最伟大的艺术形式, 有着广泛的传播力与影响力。许多优秀的电影作品能将这种息息相关的纽带通过动人的故事讲述出来, 而图书馆作为电影中的主题, 在镜头中呈现出它独特的魅力。本文介绍三部不同国家的著名影片, 均围绕着图书馆与人类命运的联系展开。

《城市广场》是一部西班牙影片, 讲述公元4世纪, 埃及亚历山大港发生的一段宗教与政治纷争。其间基督教逐渐兴起, 围绕着信教还是不信教、信这种教还是那种教, 一段流血与冲突的人类历史发生了。埃及女哲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西帕提亚作为卷入其中的无辜女性, 最后付出了生命。影片的很多场景就发生在位于塞拉比斯神庙的亚历山大图书馆。

影片开头从太空中俯瞰地球, 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全貌逐渐清晰, 与海上的亚历山大灯塔遥相呼应。主人公西帕提亚作为埃及著名的女科学家, 在图书馆内从事科研与教学, 然而她的学生被教唆与基督徒挑衅闹事, 没想到遭到人数众多的基督徒反扑, 学生们退守图书馆。经过漫长的僵持之后, 由政府出面调停, 下令学生出让图书馆。西帕提亚和学生们在逃亡的过程中徒手搬出些许重要典籍, 然而绝大多数浩如烟海的羊皮卷轴随着基督暴徒的闯入付之一炬。之后该神庙被基督徒占据作为聚点, 当年的书库成了牲畜喂养的场所。影片最终, 由于基督教会的强烈抗议, 城市总督交出女科学家, 暴徒们将她带到图书馆大厅, 在这个她曾经学习与战斗的地方, 将其凌迟处死。

亚历山大图书馆 (Library of Alexandria) , 又称古亚历山大图书馆, 位于埃及亚历山大, 在历史上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亚历山大大帝 (公元前336-323) 征服西方世界后, 在尼罗河口建立亚历山大城, 其后托勒密王朝将之发展成重要的文化中心。亚历山大图书馆即为希腊时代最著名的图书馆, 由托勒密 (Ptolemy) 王朝的托勒密一世 (公元前367-283 B.C.) 于西元前259年创建, 经二世、三世扩充而成为希腊文化的知识中心。亚历山大图书馆之总馆设在布鲁却姆 (Brucheium) , 此图书馆与亚历山大博物馆及一所学术院同在一大栋建筑物内。不久, 总馆发展迅速, 托勒密二世 (公元前309-247) 又在塞拉比斯神庙 (Temples of Serapis) 另设一分馆。亚历山大图书馆兴盛达数百年之久, 却随着战火逐渐衰落。至公元391年, 位于塞拉比斯神庙的分馆毁于基督教徒之手, 亚历山大图书馆的藏书和建筑无一幸存。这部影片便是截取了这段历史拍摄而成。

亚历山大图书馆不仅是文化宝库, 也是宗教圣地, 多教教徒前来朝拜, 但它却也是宗教纷争、流血冲突的牺牲品。影片中, 学生躲避在图书馆内还在争论着学术问题, 大家都觉得有必要好好保护他们所在的这座图书馆, 然而最终, 图书馆静静地看着人类流血流泪, 建筑本身包括其中的典藏都随着战火灰飞烟灭, 后世再也无法目睹这座人类智慧宝库的辉煌。

《柏林苍穹下》是一部相对沉闷的电影, 作为德国电影四杰之一的维姆文德斯1986年的作品, 它没有特别显见的情节。几乎像吟诗一样的展现着以柏林为代表的战后的德国。柏林的天空浓云密布, 胜利女神像上, 宏伟教堂顶端, 天使淡然俯视人间, 黑白的光影滤去俗世的欲望与纷繁, 一切被纳入亘古不变的永恒。两位天使丹米尔和卡西尔一起守望着这片古老的土地, 静静倾听着每个灵魂低低吟唱。影片中反复出现柏林的许多标志性建筑, 波茨坦广场、火车站、天使雕像、柏林墙、国家图书馆, 街道上人来人往, 地铁里、公车内、酒吧里, 人们孤独而忧伤……

著名的柏林国家图书馆在片中作为天使聚集的地方, 在影片开始便出现在镜头中, 有一段长达6分钟的场景, 运用多个长镜头展现图书馆的全貌。从巨大的天花板开始, 镜头向下朝着密集的书架展开, 然后是书架间一个一个写字台。随着镜头穿过写字台前的读者们, 图书馆的场景逐渐扩散开来, 从楼上望向大厅, 可以看到高大的落地窗户, 大厅的书桌坐满了人。天使耳朵里传来人们学习思考的声音, 随着画面拉大, 声音也越来越响, 最后响彻整个图书馆。

柏林国家图书馆 (Staatsbibliothek zu Berlin) , 全称“德国柏林国立普鲁士文化遗产图书馆”, 是隶属于德国普鲁士文化资产基金会的图书馆。该图书馆依照联邦州法律的规定座落在首都柏林, 以大约一千万的藏书量成为德国最大的综合性图书馆。1659年德国国家图书馆的前身德国皇家图书馆正式在柏林成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图书馆由当时的普鲁士文化资产基金会接管。在1954年开始东德确立此图书馆为东德的国家图书馆。直到两德统一后的1992年1月1日, 东西两德的国家图书馆才正式合并为现在规模的德国国家图书馆。影片中的图书馆是于1978年建于波茨坦大街的2号大楼, 主要担负着借阅与大型信息图书馆的功用。

值得一提的是, 影片中充斥着大量破败的建筑、凌乱的街道, 人物的面部表情也显得颓废与消极, 镜头所到之处给人衰败绝望之感, 唯有图书馆的场景, 人们争相阅读的画面, 以及天使耳边传来的朗朗读书与思考之声, 让人看到希望与力量。

《后天》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商业灾难片, 讲述全球气候突变, 北半球变得异常寒冷, 人类在这场气象灾难中求生存的故事。其中几个学生去纽约参加科技竞赛, 却遇上暴雨和海啸, 整个纽约市淹没在海水中, 自由女神像只剩下头部和火炬。人们争相进入图书馆躲风避雨。而这座图书馆就是著名的纽约公共图书馆。

市民们在图书馆大厅集中, 此时贫富贵贱都不重要了。图书馆的投币电话成了和外界联系的唯一手段, 自动贩卖机也成了唯一的食物来源。不久暴风雨变成了暴风雪, 整个世界冰冻下来。一些市民选择跑出图书馆寻找出路, 却冻死在路上, 留下来的人们将图书馆众多的图书一车一车投进了壁炉, 度过了最寒冷的冰冻期。当其中有人受伤了, 他们在一本书上找到了最佳的处理方法。就这样, 在图书馆的庇护下, 人们在灾难中生存下来。

19世纪末, 纽约市只有两座对外开放的图书馆:由阿斯特遗赠40万美元建造的阿斯特图书馆, 1849年正式开放;由藏书家莱努克斯建造的莱努克斯图书馆, 1880年开放。1886年, 蒂尔登遗赠240万美元, 遗嘱要求在纽约建造一座图书馆, 他的遗嘱执行人比格娄律师建议和阿斯特图书馆、莱努克斯图书馆合并, 成立一个“蒂尔登、阿斯特、莱努克斯基金会”, 基金会于1895年5月23日成立。1901年卡内基也捐赠了520万美元, 并且合并了纽约巡回图书馆。市政府承担了维护和运转费用, 因此纽约公共图书馆成为政府和私人慈善机构共同合组的、典型美国方式运营的图书馆。图书馆主体是科研图书馆, 位于曼哈顿第五大道40街和42街之间, 由于藏有《古腾堡圣经》和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被认为是世界著名图书馆。影片中一个情节专门对此做了交代。在图书馆的人们纷纷将书投向壁炉的时候, 一个人捧着那部古腾堡圣经, 说如果西方文明全部毁灭了, 至少我还抢救下来了其中的一小片。

这部影片的灾难虽然是虚构的, 但图书馆在灾难中作为人们庇护的场所历史中发生过多次。图书馆作为退守之地保护着人类的生命, 人类也反过来守护着其中的典籍和宝藏。

类似的影片还有很多, 图书馆作为电影中“沉默的主角”, 宏伟庄严, 令人肃然起敬, 当人类遇到灾难、战争, 眼睁睁看着文明被毁的时候, 不禁又令人扼腕叹息。作为电影爱好者, 可以看情节看故事;作为图书馆人, 可以了解图书馆的历史、学习知识, 从而更加热爱图书馆, 更加理解图书馆事业, 更加珍惜人类文明。

参考文献

[1]王世伟.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概述[M].图书馆论坛, 2005 (6) , 291-294.

[2]刘冰.亚历山大图书馆现象启示录[M].图书馆情报, 2007 (3) , 126-128, 131.

[3]郑幸真.21st世纪图书馆建筑类型转变--从法国国家图书馆、英国国家图书馆、亚历山大图书馆探讨[Z].

[4]亚力山大图书馆[EB/OL].维基百科.[2013-7-25].

[5]柏林国家图书馆[EB/OL].维基百科.[2013-8-2].

电影类图书 篇7

随着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 数字出版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工程类科技图书出版的各个领域当中。目前, 数字化出版公司已经逐步超越了传统的出版单位, 越来越多的传统出版单位感受到了数字出版转型的压力, 纷纷加快了数字转型的步伐。

发展工程类科技图书出版数字化的策略

1.坚决将质量放在第一位

传统的图书出版将高品质的内容作为竞争核心, 数字化出版尤为如此, 更应该强调高品质内容的重要性, 而选题策划是高品质内容的关键所在, 要做到技术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技术性包括充分调研和科学市场评估、全面论证制作的可行性、分析制作成本和确定发展模式等等;艺术性是技术性的升华, 主要体现在对选题的方向、目的性、层次以及创造性的把握, 确保选题具有现实价值和美学价值。另外, 选题也要多考察市场, 根据市场的特点和需求来制定合理的数字化出版方案。

2.注重培养懂数字化出版和新技术以及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数字化出版在各个方面都不同于传统出版, 对人才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目前最急需的是对传统出版流程和数字技术以及经营管理都比较熟悉甚至是精通的应用型、实践型、复合型人才。

3.建立统一的工程类科技图书出版数字化平台和数据库

建立统一的工程类科技图书出版数字化平台和数据库是中国科技出版数字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从现实情况来看, 我国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出版大国, 工程类科技图书出版在其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为了进一步增强出版强国的竞争力, 就必须建立统一的中国工程类科技图书出版数字化平台和数据库, 为我国工程类科技图书出版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一个可供实践的平台。

4.探索多种形式的产品及服务

产品及服务的多种形式将是中国工程类科技图书出版数字化发展的重点。在统一的平台上, 整合如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媒体形式, 通过PC、平板电脑、手机等终端, 实现内容一次制作多次发布, 不断重复使用, 为读者提供多种形式的产品及服务。要做到这点, 一是要时刻关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利用跨平台阅读、云计算技术, 加快移动阅读产品的探索。二是要借助全球电子商务网站平台, 全力推动电子书业务, 提供全品种同步出版的数字阅读服务。三是要整合学术领域专业优质内容, 建立科技领域专业数据库群, 提供科技内容的知识服务。四是要主动适应读者条目化、碎片化、智能化的阅读需求, 促进纸质图书与数字产品的协同编辑, 积极推动以同步出版为主的出版创新。

工程类科技图书编辑做到数字化出版转型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主动转变观念, 顺应时代潮流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作为一名专业编辑必须要摒弃传统的观念和工作方式, 努力运用数字时代的编辑手段, 掌握现代编辑技术。在数字化时代, 工程类科技图书编辑的理念应该转变, 并与时俱进, 要具有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品牌意识以及版权意识。在不久的将来, 数字化出版将成为我国在国际出版界竞争的主战场。所以, 工程类科技图书编辑要尽早转变思想观念, 树立数字化出版理念, 以适应出版数字化浪潮的到来。

2.学习和掌握数字技术, 适应数字化出版新形势

成功经验表明, 要发展数字化出版就必须构建包括信息收集整理模块、专业数据库模块和信息发布板块等在内的数字化专业集成平台, 实现内容采集、编辑、制作、加工和营销的全程数字化。在数字化出版中, 内容和技术决不能一分为二, 需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工程类科技图书编辑不仅要具备科技专业知识, 更要掌握数字出版的相关专业技术, 从而更好服务于工程类科技图书的数字化出版。

3.积极积累经验, 做“专家型”编辑

任何出版都是以内容为主, 数字化出版也不例外, 而且要进一步加强以内容为主的理念。工程类科技图书或者工程类专业著作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专业性强, 新知识、新成果多。要保证质量, 就需要工程类科技图书编辑不仅要具备编辑的基本技能, 而且要具有更高的科技专业水平, 能与作者在工程专业领域进行深入具体的交流和对话。

4.保护好作者的数字版权, 提高数字版权意识

目前, 大多数出版物的自主知识产权还是属于原作者所有, 所以, 工程类科技图书编辑在与作者签订图书出版合同的同时, 要积极的与作者进行真诚的沟通, 以便取得作品的数字版权。在我国, 作品的数字版权还不能得到应有的保护, 作为一名工程类科技图书编辑, 更应该为保护作者的版权尽到应有的责任。

总之, 在数字科技信息时代, 数字化出版将成为工程类科技图书出版的主要发展方向, 将会得到政策的保障和扶持, 数字化出版也将呈现一片光明的发展前景。工程类科技图书编辑要适应这一潮流, 积极转变观念, 学习专业数字技术知识, 并不断积累经验, 为中国工程类科技图书出版的数字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开架书库Ⅰ类图书排架的科学管理 篇8

一、馆藏文学图书的现状

我馆现有馆舍建于1989年, 整个书库共分四层, 由于我校是理工科院校, 藏书重点放在了理工科等工具书上面。分配给文学类图书的面积仅占总馆藏面积的八分之一, 约120多平, 书架780组, 藏书9939种34406册。笔者对近一年的文学类图书做了统计, 文学类图书一年的借阅总数为7074册, 约占文学类图书总体藏书量的21%。近一年的排名前十位的文学类图书分别有《平凡的世界》《血色浪漫》《穆斯林的葬礼》《副处长》《盗墓笔记》《鬼打墙》《第五部队》《蜗居》。从以上我馆文学类图书的基本现状可以看出, 我馆虽然分布给文学类图书的馆藏面积不大, 但是文学类图书呈现出品种多、复本量大的局面, 新旧图书同时存在, 加之我馆文学类图书从未进行剔旧, 年代较早的书、部分残破书和新书混排, 排架的整齐度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另外, 军队院校的封闭性制约了学员的业余生活, 小说是学员最好最直接的放松方式, 因此, 小说的借阅量和频度非常高。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文学类图书的排架难度和错、乱架。

二、馆藏文学图书的管理难点

我院本部在校生约3000人左右, 学生所借的图书中文学类图书排在第一位, 是流通量最大的一类图书, 这还是在我馆规定每人每次只限借一册图书的情况下。据统计, 每天文学类图书的借阅量在100册左右, 有的读者一天可以阅读两本小说。据笔者统计, 2012年9月1日至2013年9月1日, 文学类图书累计外借册数3635, 我馆文学类藏书为33217册, 借阅率为11%。其次, 我馆该类图书采用的是中图分类法细分法进行排架。原因是细分粗排架会使某些图书职能在检索机上进行查询显示在馆, 而实际上却在书架上难以找到所要借阅图书。因此, 细分细排比较合理, 但同时也存在问题。就是新购图书大部分都是当前的热门畅销书, 这样在有的类号下图书种类和册数都相对较多, 如I247.5至I247.59, 这些图书已经出现书架不够的情况, 但整体倒架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第三种情况就是开架借阅, 读者直接进入书库查找图书和图书零距离接触中, 大部分读者都是凭书名来挑选所要阅读的图书, 随意性较大, 常常会出现找到第一本书觉得不错, 拿下来后又看到另外一本书更好, 这样之前的图书很多读者不会放回原处, 而是随手乱放, 造成图书乱架更严重。

三、开架借阅文学图书的管理对策

(一) 加强书库管理, 扎实做好流通书库的基础工作

加强书库管理, 做好书库基础工作就是要做好巡库、整架工作。开架借阅在为读者带来方便的同时, 却给管理者带来了很多问题。例如, 图书被随意丢放, 图书破损程度加快, 最为严重的就是乱架现象尤为突出。根据读者工作经验, 乱架也是一个渐进过程, 开始表现为图书排列凹凸不齐, 之后图书东倒西歪, 最后学员乱中加乱, 随意放下手中的图书。解决这些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库内工作人员常巡视走动, 既能对读者中的不文明现象起到威慑作用, 还可以为读者提供导读服务, 解答读者疑问。

(二) 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图书管理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凡事能做到急读者之所急, 想读者之所想, 树立“读者第一, 服务至上”的理念, 才能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图书馆如果没有读者, 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从管理员自身的角度来讲, 只有热爱本职工作, 才能充分激发自身的潜力, 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把书库工作做好、做踏实。我们在为读者服务时, 真诚的态度、礼貌的言语、和蔼的工作态度是缩短管理员和读者距离的最有效的办法。另外, 书库工作繁重而平凡, 在工作中, 管理员只有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才能做好书库的基础工作, 任劳任怨, 多途径、多渠道、多方式地为读者提供完善的服务, 使图书馆真正成为学生求知的第二课堂。

(三) 做好学员培训工作

学生入校时, 图书馆采取多种方式为新学员做入馆入库教育。这些方式有选修课系统学习检索技能、图书馆讲座、图书馆手册、PPT电子屏滚动展示等。作为高校, 培养成熟的读者群体相对来说是十分必要且具有相对优势的。成熟的读者群体才能更好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正确使用代书板, 自觉维护书库秩序, 树立“只要人人把书归回原架位, 书库就会变成整齐的书库”的思想意识, 只有思想上有了深刻的认识, 行动上才能做好、做到。

四、小结

读者服务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核心, 开架书库管理工作更是重中之重。本文以文学类图书为例, 探讨了科学排架的重要性。作为管理人员积极探索新途径, 拓展新领域, 使图书馆的开架书库管理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从而达到开架书库借阅应有的效果。

摘要:本篇论文主要探讨图书馆在开架借阅服务中, Ⅰ (文学) 类图书面临的现状及其管理难点, 从而制定出相应的策略, 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 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关键词:开架,书库,对策

参考文献

[1]刘士林.依靠读者, 管理好开架书库[J].现代情报, 2002 (8) .

上一篇:创意折叠桌下一篇:制度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