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返乡潮

2024-09-23

农民工返乡潮(通用11篇)

农民工返乡潮 篇1

中国的农村土地流转自20世纪80年代始逐步加快, 究其原因, 除国家政策的积极调整和大力推动之外, 数以亿计的农民工从农村涌向城市是另一个巨大的推动因素。但是到了2008年,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大量的农民工失业返乡, 其中相当一部分人面临着土地已被流转而无地耕作的窘境。以重庆市黔江区为例, 截至2008年11月, 当地已返乡的3.57万名农民工中有8.23%表示, 因为土地已经流转, 无法开展农业生产。农民工返乡后没有收入来源, 欲索回土地使用权。而武冈市的调查则显示, 2009年以来, 该市涉及农民工的土地流转纠纷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3%。事实表明, 随着农民工返乡潮的出现, 农村土地流转纠纷激化已不容忽视。

一、农民工返乡潮激化土地流转纠纷的原因分析

第一, 农村人地矛盾突出是土地流转纠纷激化的自然原因。我国约有9亿农村人口, 其中农村劳动力为4.9亿, 人均土地面积仅为1.4亩, 是世界人均土地面积的40%。农民工返乡使大量的农民工流向逆转, 势必会加剧农村的人地矛盾。

第二, 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是土地流转纠纷激化的现实诱因。农民工外出务工时将土地流转, 大部分只是口头协议;即使部分农民工签订了合同, 但是仍存在内容不具体、不规范不完善等问题。

第三, 产权制度不清晰是土地流转纠纷激化的制度根源。我国规定农村土地属集体所有, 农民只拥有承包经营权。农民并不是一个拥有完整土地财产权利的主体。土地产权关系不清晰导致相关利益主体行为不规范, 利益分配不合理, 从而产生各种纠纷。

第四, 城乡二元结构体系是土地流转纠纷激化的根本原因。土地是农民生存保障的主要依靠。因此, 务工农民失业后不得不回到农村, 土地自然就成为争夺的对象。

第五, 国家农业政策的调整是土地流转纠纷激化的政策因素。农业税改革前, 农民种田积极性不高。国家规定免征农业税, 使得种地的收入有了大幅提高, 原来收益不高的土地现在成为不错的保障, 因此农民工对以前流转出去的土地纷设法索要。

第六, 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是土地流转纠纷激化的市场因素。目前, 全国大部分地区没有专门的土地流转服务机构, 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 因此, 农民参与土地流转有一定的盲目性。当农民工失业返乡重新考虑自己土地的流转时, 就会发现其中存在许多棘手的问题。

第七, 政府部门的侵权行为是土地流转纠纷激化的行政因素。一些地方政府强行征地占地, 而相关补偿不到位。当农民工失去工作机会后, 又发现自己的土地经营权受到了侵犯, 将会激化农民工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纠纷。

二、透过土地流转纠纷的激化看农村土地流转的诸多问题

1.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制度体系问题

其一,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不完善限制了土地流转。土地所有权归属的确定, 是土地流转的前提。然而,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基本虚置, 农民的主体地位难以确定, 限制了农村的土地流转。而产权关系的不确定也使农村土地成为一种难以界定的“公共利益区间”, 使得侵犯农民权益事件频发。

其二, 征地制度不合理, 赔偿体系不完善。法律赋予了地方政府征地的合法性和强制权, 却并未形成有效的监督, 导致了大量土地没有依法进行流转。同时, 征地赔偿费同土地的价值不对应, 赔偿标准过低, 损害了农民利益。

其三, 相关土地法规不配套, 实施细则不完善。随着土地流转的积极推进, 流转的规模、范围、方式都将发生很大变化。而我国诸多法规过于笼统甚至相互矛盾, 缺乏可操作性, 同时, 土地流转缺乏具体实施细则, 在流转程序、流转合同管理等方面缺乏统一细致规定。

2.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外部环境问题

其一, 城乡二元体系极大地限制了土地流转。滞后的社会保障制度, 使农民不敢贸然离开土地;户籍管理制度使农民工无法享有城市居民的相关权益, 当他们在城市失业时, 不得不回到农村, 依赖土地保障生存, 从而导致农村土地流转纠纷激化。

其二, 政策的不确定性影响土地流转的实行。土地政策是国家的战略关注点, 有关土地流转的政策不断出台, 使得土地政策存在较强的不确定性, 增加了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的顾虑。近年来, 国家利农惠农政策频繁出台, 土地收益大幅提高, 围绕土地的纠纷也不断增加。

其三, 农民法律意识淡薄。众多农民对土地流转的相关法律不甚了解, 不了解自己的相关权益, 而许多法定程序也没有得到严格的遵守, 经常导致流转纠纷。当纠纷发生时, 农民又因为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不足使利益受到损害。

3.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市场机制问题

其一, 土地流转市场不完善。首先, 土地流转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 土地供求双方的信息流动受阻。其次, 值得信赖的流转市场尚未建立, 导致流转一般在熟人、亲戚之间进行, 没有利用市场对流转进行规范。再次, 市场的不完善使企业和农村金融机构对是否参与土地流转存有一定的顾虑。

其二, 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 流转秩序混乱。首先, 许多流转都没有签订合同, 即便签订了合同内容也不规范、不齐全, 如流转期限未明确, 权利义务表述不清楚等。其次, 流转程序不规范, 绝大部分土地流转没有按照程序办理, 只是私下随意地进行。

其三, 市场导向作用未能奏效, 土地流向不合理。合理流转土地应该是让更多的土地流向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产业等, 以此提高生产效益、吸纳劳动力。然而, 实际流转中却经常出现改变土地用途的现象, 如以流转的名义流转进廉价土地, 然后随意发展非农产业 (如房地产) 。

4.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行政管理问题

其一, 地方政府行为不规范, 侵权行为频发。土地流转应该遵循农民自愿的原则, 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出于利益的考虑, 侵犯农民土地权益的行为频发。具体表现为, 利用行政手段强制进行流转,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 经常压低流转价格, 与民争利等。

其二, 行政部门存在不作为现象, 管理监督比较薄弱。一些基层政府尚不能做到有效地提供流转服务, 土地管理部门的职能也没有发挥出来, 导致流转的相关程序和档案管理都不规范, 致使许多土地流转未能依法开展。

其三, 土地流转纠纷协调、仲裁不力。由于纠纷处理难度大, 加之相关部门没有进行有效地协调和仲裁, 导致了大量的法庭诉讼或私下争斗等。

三、做好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对策建议

1. 完善土地流转的制度建设, 保障流转的依法进行

其一, 在法律上要明晰土地产权。明确界定产权主体, 完善产权制度, 界定各级政府、农民集体和农民个人的权力边界, 使农民享有占有、使用、处理和收益四权统一的承包经营权。

其二, 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征地制度, 明确征地目的, 严格征地管理制度和审批程序, 增加征地工作透明度, 完善征地补偿办法, 明确地方政府恶意违法征地的责任。

其三, 应该对现有的国家和地方土地法规进行系统地梳理, 完善流转的配套法规, 建立系统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

2. 优化土地流转的外部环境, 为流转提供保障

其一, 应尽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改革户籍制度。要加速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包括社会保险、新农村合作医疗等, 强化社会保障功能, 彻底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还要改革现在的户籍制度, 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障碍, 调整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不合理的社会福利, 恢复户籍的本来面目。

其二, 要细致进行土地政策调整, 密切关注相关农业政策。国家的土地宏观政策调整应该在长远的规划和统一的安排下细致地开展, 避免调整频繁、步伐过大或过小等问题。还应密切关注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 有效利用这些政策配合土地流转政策的实行。

其三, 在农村大力开展法律知识宣传, 强化农民关于土地流转的法律知识和维权意识。让农民知晓土地流转的政策和相关规定, 自觉规范他们的行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开展相关的农民法律知识宣传和土地维权工作。

3. 培育土地流转的市场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其一, 逐步完善土地流转市场, 让农民和企业等主体在流转市场上规范化地开展流转。应大力培育中介服务组织, 还可以借助农村的信息化建设, 建立土地流转网络平台等。

其二, 严格规范土地流转行为, 建立有序的流转秩序。鉴于目前许多流转纠纷事件都是由于流转行为不规范引起, 必须尽快建立起统一、系统、规范的流转程序和流转合同。

其三, 利用市场机制引导土地流向。要充分发挥市场功能, 严格限制因行政干预导致土地流向房地产等行业。

4.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规范行政管理

其一, 严格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 对侵犯农民权益的地方政府进行问责。一方面, 要从法律制度上严格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 不得有越权作为, 要尊重农民的自愿原则;另一方面, 当农民的土地权益受到地方政府侵犯时, 要追究地方政府的法律和行政责任。

其二, 要规范相关行政部门的工作内容, 严格依照流转程序的规定开展服务工作, 做好资格审查、合同公证、档案管理等工作, 开展土地流转政策宣传和信守合同的教育, 制定土地利用与流转的规划等。

其三, 建立健全流转纠纷协调、仲裁机制, 调解为主、仲裁为辅。应该建立村、乡、镇、区政府多层次的纠纷调解组织, 及时有效地介入协调纠纷, 在纠纷初期化解矛盾。在纠纷协调无效后, 仲裁机构应该通过仲裁的方式, 寻求化解纠纷的有效方式。通过纠纷协调、仲裁机制, 努力把纠纷化解在基层、在矛盾初期、在法庭之外。

农民工返乡潮 篇2

整整一个多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中国青年可以说是“前仆后继”走向民间奔赴农村。而如今的知识青年返乡创业,则是伴随我国城镇化历史进程出现的,由城而乡,城乡一体,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共同发展,是一种历史趋势

文|《小康》记者 罗屿

从2012年开始,做了十多年农村工作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杨团明显感受到,一些早已跳出“农门”的知识青年以及在城市谋生多年的农民工,他们或缘于难以割舍的乡土情结,或倦怠于城市的喧哗浮躁,或找寻新的事业起点,正带着新的见识、资金和梦想踏上返乡路,成为中国的“新农人”。

而提到知识分子返乡,很多人首先想到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

百年来五波“到农村去”的浪潮

1927年7月,平民教育家及乡村建设家晏阳初,开始了他著名的“定县乡村试验”。

他和李景汉、陈志潜、瞿世英等当时在各个学科有名望的知识分子,对定县进行各个层面的社会调查,并制定了一系列方案,以“除文盲,做新民”为宗旨,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核心,以“文艺教育救愚、生计教育救穷、卫生教育救弱、公民教育救私”为手段,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位一体来重新建造乡村。定县试验十年,前前后后有几百位留学生、大学生、教授、学者参与进来。在“定县实验”最鼎盛的时候,定县聚集了近500位知识分子,其中有60余位是学有专长的归国博士、大学教授、校长等各个学科的知识分子。

和晏阳初几乎同时在做乡村实验的知识分子还有梁漱溟、陶行知等人,他们都身体力行,“走出象牙塔,跨进泥巴墙”,奔走在中国的乡村大地上,把思想改革变为实践的操作,寻找中国乡村发展的途径。

这是《中国在梁庄》作者、作家梁鸿关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知识分子参与乡村建设的一段记述。

而按照学者钱理群的归纳,除了民国乡村建设的那段历史,事实上,在整整一个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中国青年可以说是“前仆后继”地奔赴农村,走向民间。

钱理群在一次为“西部阳光行动”青年志愿者进行的讲座中提到中国知识分子的五次“到农村去”。在他看来,“五四”的先驱者是第一代;三十年代的共产党人和乡村建设派是第二代;延安的青年知识分子是第三代;建国后五六十年代的知识分子是第四代;“文革”中的知识青年则是第五代。

在钱理群看来,这五次“到农村去”,知识分子更多是为了寻找自己的生命之根。但钱理群也提出,不能忽略的事实是,为什么知识分子代代下乡,农村落后与贫穷的状况却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而如今众多知识青年返乡、反哺乡村,显然又与前辈们面临的境况不同。

第六波返乡创业潮?!

3月26日,海南,博鳌。

当来自各个国家的首脑、世界500强企业的CEO、国际顶级智库的专家们在讨论世界经济进程,亚洲发展前景时,一场名为“返乡故事会”的草根论坛也在距主会场不远的地方举行,前媒体人陈统奎就是其中一员,他也是海南返乡大学生论坛的发起者之一,从2012年开始,论坛已成功举办了三届,每年都吸引数百名有志返乡的大学生参与。陈统奎发现,海南之外,在福建、江西、四川、云南、上海、北京、河北、河南、浙江等省市,“返乡创业”渐成浪潮。

4月份,有众多媒体也关注到了这一现象,《盲人海归硕士的返乡创业路》(中国青年报4月17日)、《全国大学生村官创业联盟相聚北京话创业》(农民日报4月17日)、《90后大学生组团返乡创业》(羊城晚报4月13日)等等,都在报道着不同地方年轻人创业的故事。

《小康》记者深入调研发现这一拨“知识青年”返乡创业,恰恰有着与前辈们更为不同的理念,他们和这个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联。

比如,他们都善于利用网络。本届政府提出“互联网+”概念,而他们已经发现互联网+农业是一个正待开掘的金矿。

比如,他们融入乡村的过程,并不仅仅是为了启蒙,也不仅仅是为了致富。他们更愿意把先进的生活方式传递到乡村。食品安全的高危,让返乡者们进行农业生产或者农产品(000061,股吧)加工的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革。

比如,他们更注重品牌的树立,无论是“国宴空心菜”、“丘处鸡”,还是“河顺”有机大米,他们明白一个品牌所产生的影响力。

完成这一转身的过程并不容易。在大城市生活久了,来到乡村,也许会发现有很多平时认为很容易、理所当然的事情,在乡村却是行不通的;也许你想象中的亲手摘下劳动果实后品尝到的收获的喜悦,其实包裹着难以下咽的委屈;也许你费尽心力为身边村民们所做的一切,都得不到他们的理解、信任与支持„„

正因为在乡村里,还有那么多需要解决的难题与挑战,才需要更多的人带着知识、带着平台、带着资源,去做这件“留住乡愁,再造魅力新故乡”的事情。当颇有新闻理想的陈统奎犹豫着要不要返乡创业的时候,点灯文化协会(台湾纪录片工作者组织)理事长张光斗这样鼓励他:“做一件对的事情,只要你自己愿意站起来,凭自己的脚往前走,一定会感动别人,一定有人支持你把这件事做成。”

为了分析解读返乡青年的心路历程和返乡创业模式,2013年11月杨团所在的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曾联合中国人民大学乡建中心等机构专门主办了一次“返乡青年汇北京站活动”。

在活动中,杨团表示,如今这个以知识青年和农民工为主的群体引领的返乡潮,是一场新的社会运动和创新过程。而这一返乡潮将在今后5至10年达到新高潮。

如今,谈及一年强于一年的返乡潮,杨团表示,年轻人返乡创业,在目前社会环境下,是需要做足功课的——考虑创业的条件、创业的目标,而她认为,这些都是需要培训的。“返乡创业如今看来,可有不同路径,有个人创业,有群组创业,还有加入一个组织。如果青年人返乡时,先加入一些农业公司,在那里,可以熟悉农村,熟悉如何供销,熟悉如何和农民打交道,有了这些经验,再自己出来做,就会好得多。”杨团觉得,对家乡早已生疏的青年人返乡创业时,如果本就对农业一窍不通,又缺乏社会经验,仅凭一时冲动,最容易出问题。

谈及这种潮流,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何慧丽则表示,青年返乡,好比乌鸦反哺,羊羔跪乳,是符合大道的事情,是顺流、主流的某个阶段的现象,因为不这样就不能可持续生存。“如同树叶、树枝感恩于树干,树干再感恩树根,树根再感恩周围的土壤、水和生长环境,通过种种感恩形式的表达,方能形成一个生生不息的、多样性共存的整体性关系。”

何慧丽本人,也是返乡路上的践行者。叫卖“生态米”,销售“快乐猪”,从2003年挂职兰考副县长起,她鼓励农民组合作社,联系媒体、找公益机构给农产品找销路,如今兰考农合社已遍地开花,卸职的她又回到家乡灵宝罗家村,建了个弘农书院。“乡愁是种病,得治。”何慧丽说。

中央党校文史部副教授刘忱,在谈及如今的知识青年返乡时则表示,这是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历史进程出现的,由城而乡,城乡一体,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共同发展,是一种历史趋势。依她个人判断,未来10年左右时间,将有越来越多知识青年走进乡村。其中,肯定有大批大学生、城市青年和在城市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农村青年返回农村。他们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需要越来越多这样的年轻人,回到故乡再出发,和农民,和当地政府一起再造乡村社会,复兴乡村文化,保护乡村环境,发展乡村经济。

(《小康》记者鄂璠对此文亦有贡献)

(链接)

1000万人

农民工返乡潮之理性分析及对策 篇3

关键词:农民工;劣势性;不协调;人力资源;长效性;分流;社会组织

中图分类号:C912.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4-0019-02

去年10月份以来,由于金融风暴的袭击,在全国范围内,1.3亿外出农民工当中已经有485万人不得不离开城市的工厂和建筑工地,收拾行包返回家乡,形成关注焦点-农民工返乡潮。对此,我们需要作出理性的分析并进行引导。

一、农民工返乡的原因分析

1.农民工与大学生角力的劣势性

在1999年以前,中国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一直维持在一个相对较少的水平,大学生人数的增长并未完全与经济增速保持一致。上个世纪末,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不到100万人,而目前已经达到610万人。这导致就业环境也空前复杂,原来的一个岗位,现在有两个、三个人来竞争。以前大学生和农民工各有各的就业渠道,而当前由于就业岗位有限,这两个群体目标岗位产生了部分重叠现象。很显然在与大学生进行职场角力中由于农民工各方面素质的原因导致潜力不及大学生,在这场角力中处于劣势的农民工只能退出。

2.农民工与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不协调性

从表象上看,农民工大规模返乡回流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以发展经济学观点来看,农民工回流现象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流动问题以及经济发展道路和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有着必然的联系。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或城乡人口流动是发展中国家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变迁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劳动力结构调整现象。但是,与发达国家早期的发展经历相比,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一个鲜明的特征:相当数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融入现代经济,不能真正为现代经济所充分吸收和利用,而是在城市形成“候鸟栖居型”的农民工阶层。而这绝对不只是与城乡户籍管理等制度性因素和歧视等社会性因素造成的劳动市场不完善、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有关,更关键的是农民工劳动供给对劳动市场需求的不适应性,即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与农民工人力资源之间的不适应。因此,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一样,农民工退出城市劳动市场返乡回流也是劳动力市场配置资源、劳动力结构自发调整的正常现象,金融危机的影响只不过是以一种消极的方式加剧了这一自发的调整过程。

二、农民工返乡的结果分析

1.农民工返乡的消极结果

大量农民工的返乡回流必然随之产生消极结果。从回乡民工群体的特质来看,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都在与城市的互动中发生很大、甚至根本性的变化,但这一群体身份仍是“农村人”。有研究者评价回乡民工群体是“干不了农活” 的农民。“干不了农活”包括不愿干、不想干、不会干。如何适应农村社会是回乡群体中的“三不”农民的最大问题。“大龄”返乡农民工生活压力增大,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后心态更加失衡。于是返乡农民工容易产生悲观失望、焦虑郁闷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再者,由于“进城无业就,返乡无地种”,年后有相当多的返乡农民工不再外出,这种闲置现象是一种潜在的不和谐因素。同时,还增加了农村社会事业负担、给农村义务教育带来新压力。另外大量农民工其劳动权益受到侵犯,社保福利损失严重。如果不及时疏导,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2.农民工返乡的积极结果

如果从单一的视角来看容易流于判断的片面性。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社会中的各种关系都处于互动过程中,问题的产生也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回乡民工可能会成为促使当地政府改变社会管理思维模式的因素以及农村社区社会结构,如贫富结构、权威结构、社会关系和资源结构、婚姻家庭结构等。在这个解构和再建构过程中,各种力量重新进行组合,继而对社会制度、社会组织和社会文化产生影响,比如基层政权建设、农村社区中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关系等。最终会在回乡民工群体和农村社区的互动过程中形成新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如果能够对这个互动过程引导有力,措施得当,及时、有效地化解互动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那么“回乡潮”就会转化为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好契机。

三、针对农民工返乡问题的对策

从理论上讲劳动力流动是正常现象,但农民工进城占据的主要是低技能的岗位,而经济不景气首要冲击的便是农民工。实际上,即使没有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自身的发展客观上也会要求转型,转型首当其冲当然是提高效率,就是剔除低技能劳动。因此转型的必然性要求我们的对策必须具备长效性。

1.建立长效性心理安抚机制

在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大量农民工返乡,生存压力增大,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针对返乡农民工存在的心理问题,我们有必要建立相应的长效性心理安抚机制。通过心理教育疏导、减轻返乡农民工的心理压力,缓解心理焦虑,化解因金融危机导致的心理危机。

2.建立长效性的对农民工人力资源的整合配置机制

返乡农民工是改造传统农业、建设新农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要消解返乡农民工消极影响,就必须在农民工的就业导向上做好返乡农民工人力资源的重新整合配置工作,并形成一套机制。具体可从三个途径入手:其一,引导返乡农民工投身于改造传统农业、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事业。返乡农民工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和工作规范,接触过现代城市文明和新的生活方式,开阔了眼界,也会带回技术、资本、知识、观念等,从而推动农村进步、传播现代文明。其二,支持返乡农民工在建设小城镇、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创业。近年来受土地紧缺、人民币升值、汇率变动等因素的影响,沿海地区酝酿着新一轮的产业调整升级,部分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将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更是加剧了这一产业转移过程。另一方面,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相关,我国启动扩大内需战略,大量资本投向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事业,投向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方兴未艾,新农村建设力度空前加强。总之,产业梯度转移产生的劳动力需求,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为回流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其三,帮助部分农民工适应新型工业化进程对人力资源的素质需求。要做到以上几点必须给予农民工就业创业信息的支持,建立长效而有针对性的就业技能培训机制:

(1)针对非农就业的培训

有相当部分的返乡农民工在所从事的行业上具备相当的技术特长,回乡后却不懂得干农活,“英雄无用武之地”,这时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可依靠自己的信息优势为所辖地区的农民工及时提供城市再就业的市场信息,并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培训及招聘活动,组织返乡农民工在今年适当时机再度输出。

(2)针对农业就业的培训

从目前返乡的农民工的年龄结构和文化层次角度分析,有相当一部分年龄结构较大、文化层次较低,对现代科技、现代化大生产的技术能力把握度较弱,但是他们具有丰富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体验,加之长年在外打工也积累了不少的资金。因此,农民工返乡未尝不是机遇。如果借着这个机会大力推广农业产业化,充分利用返乡农民的人力资源优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价值;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回乡创业,兴办农作物种植、农畜养殖类企业,并对他们进行农业科学的培训这将不仅使农业而且是农民工的疏导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3.完善权益维护机制

农民工返乡的部分原因还应归结到外出农民工的权益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之上,同时为稳定部分回乡就业农民工对家乡的热情,就必须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将农民工纳入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在现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返乡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和社保衔接制度:建立生活状况的定点监测制度,对生活困难者给予救济、财政补助等,帮助他们度过失业难关;加强疾病防控、计划生育、适龄儿童预防接种等,积极引导他们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保障返乡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给予吸纳返乡农民工并按规定交纳社会保险的企业以保险补贴,在促使企业尽量多地提供就业岗位的基础上降低用工成本;推行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险综合保障办法,将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捆绑,实施政府托管下的市场化社保经营制度。采取措施安排返乡农民工子女入学。

4.引导大学生到社会组织就职,建立分流引导机制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组织的蓬勃健康发展,而引导丰富的大学生人力资源加入到社会工作者的行业中去,将是对我国社会工作的极大鼓舞。目前我国的社会组织还没有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而恰恰在这里蕴含的就业潜力非常可观。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社会组织可以创造占社会总量10%的就业岗位,而目前这个比例还不到1%,依照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社会组织蕴含着1200万到4000万就业机会。因此,我们可以构建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社会组织发展、转变政府职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大学生就业观念向社会组织方向转变并健全监督体系,以缓解就业压力,其中的受惠者绝大部分将是大学生和农民工。

参考文献:

[1] 覃有土,韩桂君.略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J].法学评论,2004(1).

[2] 李培林.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J].社会学研究,1996(4)

[3] 刘薰词.中国三农问题分析[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4] 卢荣善.走出传统中国三农发展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5] 綦好东.制度与发展:中国三农问题的经济学思考[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010白领返乡潮 篇4

新浪网正在进行中的《关于一线城市白领返乡求职意向的调查》显示, 八成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工作的白领, 选择“打算过几年回乡发展”。

“逃离北上广”, 这个略带悲凉的语句正被诸多网友使用。在他们看来, 大城市在散发着诱人魅力的同时, 也有着太多让人想要逃离的理由。

房价太高买不起房, 这毫无意外成为逃离大都市首当其冲的因素。无须赘述, 媒体上已经多次明明白白算过账, 结果是:很多人耗尽一辈子精力也买不起大城市的一套房。

子女的教育问题, 是工作几年后绝大多数人必须面对的现实。在大都市发展, 没有拖家带口的年轻人可以不在乎户口, 可以“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但是户口的另一端, 牵扯到的是子女的就学前景。在北京, 外地人必须缴纳昂贵的借读费, 此前, 很多网友在计算留守北京的生存成本时, 会将这笔费用特意提出来。关于这一点, 根据人民网最新消息, 今年小升初工作已经启动, 北京市教委承诺做好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工作, 并表示不收借读费。户籍制度正在放开, 子女就学的困难, 也许会慢慢淡化。

另外, 大城市之所以成为大城市, 就在于它发展快, 信息更新速度也快, 由此带来的便是整个城市的节奏跟着上扬。在大城市工作的白领, 普遍感到生活节奏快, 工作压力大, 伴随而来的便是身体亚健康化, 生活幸福度低下。

日前, 中国首个以关注中产阶层家庭幸福的《中产家庭幸福白皮书》正式出炉。调查显示, 幸福指数最高的前四位地区是江苏、四川、福建和重庆, 而经济最为发达的北京、上海、深圳、浙江幸福指数最低。在大城市奋斗的白领, 创造了大城市繁华的物质文明, 却感受着空前的不快乐。

这边厢, 是大都市的魅力和压力在白领心中展开拉锯战;那边厢, 家乡和中小城市不断吸引白领的目光。退居二三线城市, 生活成本低, 压力小得多;生活节奏慢, 拥有更多享受生活的闲暇;竞争激烈程度大减, 个人更容易找到发展空间;如果回乡, 离家近, 朋友多, 还能方便照顾父母。

于是, 在理性对比下, 相当一部分白领扮演了“归巢”的角色。

毕业生“孔雀大城飞”到“孔雀到处飞”

2009年, 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网络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7761名应届毕业生的调查显示, 34.2%的人就业首选省会城市或发达的地级市, 其次是普通地级市 (26.4%) , 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则降到了第三位, 约为24.7%。

将这一调查结果和“白领返乡”对照起来看, 我们似乎可以预见人才流动趋向的一个转折点:由“孔雀大城飞”到“孔雀到处飞”。

“大城市情结很多人都有, 当初上学我选择来北京, 也是怀着很美好的梦想, 也有过要留在这里的打算。”中央民族大学的小吴即将毕业, 他在寒假回家时, 几乎是一帆风顺地拿下了家乡沈阳市区一家公司的offer, “北京是一个很适合学习的地方, 在这里你可以接触到最新的信息, 最新的科技发展, 你能了解到最前沿的东西。但是, 跟同学的多次聊天中, 大家得出了一个结论, 北京不适合生活, 这其中有很多因素, 除了高房价, 对我个人来说, 首先是北京的交通让人无法忍受。假如在这上班, 并且我住得离单位远的话, 我每天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在拥挤的道路上。而这段时间, 我什么也做不了, 或者说根本没心思去想着充分利用时间做点事情。”

在他看来, 北京的人才已经处于饱和状态, 这儿最不缺的就是人才, “在这里, 我感觉自己能有所作为的空间不是很大, 因为每一个机会都有无数人在跟你争抢。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 我以前实习面试, 申请的是一个很小的公司, 做文案工作, 可是当我去面试的时候, 我发现跟我竞争的, 大部分都是北京重点高校的学生。当时我是有点被吓到的, 我觉得这太不可思议了”。

对于“白领返乡潮”, 09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的小娟说自己特别有感触。出生于湖南的小娟现在正在长沙的某报社工作, 每逢国家节假日, 她便能抽空回一趟家。“我当初选择回来的原因, 主要还是放心不下父母吧。”小娟是家里的独生女, 亲情成了她在选择工作时割舍不下的牵挂。她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校内网上曾经流传一个帖子, 大概意思是, 我们还能跟父母见上几次面?假如我们在外地工作, 每年回家两次, 父母每年来看我们两次, 在父母还可以活30年的前提下, 那我们跟父母还能见上120次。

“当时找工作时, 一想到回到家乡工作我就特别高兴, 特别心潮澎湃。因为我很多高中同学都回长沙了, 可以说这也是我的一个人脉积累, 我并不是一无所有、两手空空的就回去了。而且, 家乡的发展机会还是很多的。”当被问到以后是否还会想回到北京, 小娟笑着说, “北京我一定还会再回来, 但就是以一种观光旅游的心态回来了。以后, 我会带着自己的孩子, 给他讲述自己曾经在这里求学的经历吧!”

和以上两位回乡者不同, 北京师范大学哲社学院的小刘既没留在北京, 也没回到家乡, 她签下了重庆一家重点中学的工作, 教高中政治。现在小刘正处于等待上岗的时期, 每天的日子很清闲。有着师范名校的学历背景, 小刘当时找工作的时候一点也不担心。她坦言, 自己的慢性子不适合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生活, 所以当时找工作时就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全都排除在外, 专门往中小城市的单位投简历。“大城市的生活节奏太快, 这一点给我感触很深的是地铁站。早上上班高峰去地铁站, 站在站台上, 看着两三分钟一趟的地铁将不断汹涌而来的人群带走, 我便想, 这不是我喜欢的生活环境。站在地铁里, 我经常观察那些上班族的脸上表情, 他们给我的一个印象是——表情很走神, 脑海却在飞速运转。”接着她描述签约后特地去重庆所看到的光景, “走在重庆街头, 人们都很安静平和, 你能从他们脸上一眼看出他们生活得很惬意。”

小刘说, 她家乡的左邻右舍在评价她这样的名校毕业生时, 往往都是看他们能拿多少工资。但在她看来, 北京4000元和重庆2000元是等值的, 只不过是人们还是会被大城市表面的风光迷惑。“套用朱自清先生的一句话, 热闹是他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 我追求的是有保证的生活质量。”

退居二三线, “柳暗花明又一村”

因为经济发展快, 大城市早已形成强大的向心力, 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有志者投入其怀抱。而通常被大学生忽视的是, 与此同时, 二三线城市也不甘示弱, 正在飞速向前。退居二三线城市, 大学生也有足够多的发展机会。

近年来, 为了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到二三线城市就业, 国家出台了大量鼓励与优惠政策, 为学生就业创造有利条件。有专家称, 国家的很多政策有向二三线城市倾斜的迹象, 随着政策的倾斜, 二三线城市在提供优质生活环境的同时, 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人力资源雇佣与管理服务商万宝盛华曾经在媒体上发布中国首份关于跨城市人才流动的调查。根据数据分析, 万宝盛华认为, 随着一线城市运营成本的提高, 竞争的加剧, 跨国企业出现了向二线城市迁移或扩张的热潮, 这客观上带动了二线城市的人才需求, 促进了跨城市人才流动。在参与调查的14个城市中, 重庆、青岛、武汉、杭州等二线城市的企业均呈现了积极的招聘趋势。万宝盛华 (中国) 董事总经理袁建华先生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这些数据可以作为求职者找工作的风向标, 对于求职者来说, 不要局限在某个城市, 应当拓宽求职思路, 突破地域观念, 尝试到二线城市寻找合适的职业发展机会。

对于目前二三线城市的发展, 有一种说法叫“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在这些城市的发展过程中, 个人能找到很大的发展空间。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史宗恺建议大学生去二三线城市看看, 看过后能发现这些城市发展不完善的地方, 也就是能找到自己能有所作为的发展平台。

的确, 城市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中, 一大批二线城市的经济增长率已经快于北、上、广等大城市。一位网友在自己的博客上对此给出了精辟的分析:因为互联网, 二线城市与一线城市的资讯同步;因为城际快线和城铁公交化, 二线城市与一线城市的人流物流同步;因为商业连锁, 二线城市与一线城市的消费同步;因为都市圈, 二线城市与一线城市的资源互动互补同步。

正如现在的某些大城市也是由当初的小城市发展而来的道理一样, 谁又能断定, 中国不会涌出更多的“北上广”?只不过在未来的增长过程中, 需要更多像我们先辈那样的开拓者。一个城市的发展前期, 对于年轻人来说, 是意味着相对较少的竞争, 意味着无处不在的机会, 也意味着更大的个人升值空间。如果在这个过程中, 你扮演了一个开拓者的角色, 这何尝不是一种成功?

返乡农民工证明 篇5

特此证明

证明人(签字加盖手印):______________

证明人职务:_____________

(村委会公章)

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所在地乡镇政府意见:________________

(盖公章)经办人(签字):___________________

调控催生返乡置业潮 篇6

调控苦搏了一年,却以房价高挂,房企高兴尴尬收了个年尾,这也使得过年返乡潮催生出汹涌的回家置业热,在一线城市憋屈已久的购买力量成为左右春节楼市的强大能量,而这场关乎个人人生规划转型的选择也在改写着楼市格局。返乡置业究竟是调控失望下的被迫出走,还是以退为进的投资赌注?不论返家置业的行为是理性还是在赌气,这场集体逃离无不暗合着楼市版图的换血以及城市化的变迁。

在调控发力之前,返乡置业被视为遭遇高房价残忍挤出,高房价是凶手,回家购房者是无辜受害人,然而伴随着调控神话的逐渐打破,逃离“北上广”应势变为自发性的置业选择,如今在房价不降反涨的格局下,返乡置业反而摇身变成一种高发性的主动行为。根据搜房网联合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购房者消费调查报告》显示,一线城市七成人认为房价过高,六成人有意愿回家置业。眼下返乡客已经成为购房群体的主流力量,为了挖掘这部分市场潜力,很多开发商专门推出了针对返乡购房的促销优惠活动,预计在今年春节期间,二、三线城市将积蓄起一股强大的返乡购房潮,将一线城市积压欲崩的购房压力转移泄洪。

面对负利率和银根紧缩的左右夹攻,一线城市的蜗居族向前看不到稳妥的投资渠道,向后又要接受限购令的政策驱逐,留在一线城市死磕已经从“难不难”变化为“行不行”。而另一方面,与一线城市高危的房价相比,二、三线楼市依然处于价值洼地,无论是自住还是投资,几乎都是没有风险的高回报置业选择。年后,未达目的的调控势必会卷土重来,大型房企已经开始将战线转移到二、三线城市,这很可能导致高房价祸水的分流扩散。由此可见,眼下的回家置业热反映了市场抄底心态的集中释放,虽然候鸟型迁徙充斥着投机因素,却也代表着置业观的理性回归,在需求转移的过程中有利于将住房矛盾成功分解和弱化。

如果说,一线城市艰难的购房处境为回家置业提供了前提,那么二、三线城市配套环境的升级则为返乡购房解决了后路。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二、三线城市整体的区域潜力愈发明显,外来入驻企业越来越多,就业选择尺度也愈来愈大,中小城市房地产产品与大城市的差距也在日渐缩小,二、三线楼市宜居度和投资性迎来了双向提高。与此同时,高速铁路的建设也在加速着中国同城化的进程,继长三角、珠三角的“一小时生活圈”后,全国的“一日生活圈”也在悄然成型,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将大为缩减,高铁建设打破了高房价对地域空间的限制,为逃离“北上广”回家置业带来更多的现实可能性。

随着回家置业潮的愈演愈烈,很多开发商已经悄然调整战略,为这波返乡购房潮积极筹措备战。虽然目前返乡置业大军中仍以自住需求为主,但是中间依然不乏工作在外的成功人士,他们已经借力返乡潮将房产投资引向了三、四线城市。由于看惯了一线城市动辄几万元的房价,这些返乡客对房价水平并不敏感在意,需求的急剧增大和价格尺度的放松,或将引发三、四线城市房价的普遍跟涨,为楼市调控树立起难以逾越的阻碍屏障。

如今,回家置业正在积蓄起一股力量持久的热潮,伴随返乡购房队伍的不断壮大,或将改写城市化格局,缩小三、四线城市与一、二线城市的房价水平差距。虽然当下回家置业依然以自住需求为主,但是高房价是一种极易传播的病毒,在购房需求的刚性增大后,房企很容易捕捉到补涨房价的契机和理由,而这些追求个人幸福的返乡客将无意中充当起推高房价的推手。

农民工返乡正是培训机遇 篇7

农民工返乡无论对政府还是对个人, 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随之而来的问题将扎堆出现, 但挑战和机遇往往并存。在对农民工返乡潮一声叹息的同时, 也要看到其中蕴藏的机遇。如果政府部门特别是劳动力输出地能积极行动起来, 给予有力扶持和恰当引导, 发挥好农民工外出打工积累起的资金、视野、技术、观念等优势, 就很可能在劳动力技能培训、农村产业发展等方面获得意外之效。

农民工返乡给予农民工技能培训有力契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 如果劳动技能停滞不前, 农民工将在此过程中落伍甚至被淘汰, 就业机会将越来越少。产业、企业要变, 农民工同样要跟着变。以往因为组织不够到位、经费投入不足, 以及农民工没时间、不情愿、不重视等问题, 导致农民工技能培训一直跟不上。如今, 政府部门为扩大内需, 完全可以加大对农民工技能培训的投入, 甚至包括一些文化方面的培训。而农民工也会有时间和意愿, 在回乡务农的同时, 趁机接受针对性强的自己认为有前途的技能培训。等国际经济形势好转, 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时, 这批重返城市的农民工将有更强的竞争力, 更能适应新经济形势的竞争和要求。

浅析中国农民工返乡问题 篇8

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和国内外经济形势, 出现在春节前后的农民工返乡现象提前。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在1.3亿的中国农民工当中, 有近2000万人失业返乡。

在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农民工返乡的浪潮, 许多企业开始出现了“用工难”的问题。在2012年的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下, 欧洲日本和美国等国家在传统市场上下降了1.1%, 中国对欧盟的出口率照以前相比也下降了0.8%。根据我查阅有关资料显示, 有相当多的外贸企业, 尤其是服装行业今年经营比金融危机时还要困难, 欧洲债务危机导致出口比较困难, 订单下滑, 企业利润下降, 资金紧张大量农民工失业。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IT产业与服装产业一样, 也遭受着巨大的影响, 使大部分农民工失业, 致使他们返乡。主要体现在订单的下滑, 市场环境的恶化, 一些企业已经半停产、停产或关闭。同时, 我国从事建筑建材行业的农民工队伍比较庞大, 但部分城市房价大幅度的增长, 市场上供求关系的不稳定, 房地产市场受宏观调控的影响, 导致大量农民工失业。

同时现在农民工也面临着最严峻的问题, 就是春运期间返乡回家的票, 一票难求。据统计今年的春运全国火车站客运人次为31亿。所以春节前后农民工返乡情况大大增加。春节是居家团圆的日子, 很多农民都是生长在大家庭中, 家里亲戚比较多, 导致农民工返乡与家人团聚。而且现在每逢节假日期间, 就会出现火车票一票难求问题, 很多人选择网上提前购票, 但是很多农民工不会用电脑或者不会网上购票, 不能及时了解到售票信息, 他们在售票点买不到回家的票, 所以导致农民工返乡减缓客流量。

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不景气, 农民工的工资待遇不高, 反而, 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良好, 很多农民工认为返乡就业有利于自己更好的发展, 主动决定返乡就业。

二、农民工返乡的原因

首先是受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目前, 中国的对外贸易形势严峻, 外贸企业出口订单下滑, 一些依靠大型企业生存的代工企业停工、停产甚至倒闭, 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大大的减少, 一些农民工无事可做, 找不到工作, 只好提前返乡回家。温州服装商会副会长蔡天欢说:“订单的萎缩, 影响的不仅是代工企业的生存, 更众要的是, 这些企业的工人失去了工作岗位, 已开始提前返乡”。农民工进城找不到工作, 不能给家里减轻经济负担, 不能给孩子家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无法继续在生存下去, 所以他们只能选择返乡回家。

其次是从事建筑建材行业的大量农民工失业。主要是由于房地产的市场受到宏观调控的影响, 由于一些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城市的人员流动量比较大, 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人才, 很多人选择到一线城市找工作, 生活, 致使人们对房子的需求量增大, 但是很多市民由于房价的快速提升, 使很多房子卖不出去出现滞留, 房地产行业受到宏观调控的影响, 导致建筑建材行业及其周边产业萧条, 据了解, 一些从事建筑建材行业的农民工表示:在北京、天津, 上海, 广州等城市的建筑工地上的活不好找, 建筑建材行业的不景气,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选择返乡。

再次是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日趋平衡, 这主要是受东西部产业结构经济调整的影响。同时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良好, 企业的快速发展, 工人的工资待遇得到了改善并逐步提高大批农民工主动积极的返乡就业。此外, 随着沿海地区地租租金和工资水平的上涨, 一些中小型企业已经纷纷转移到中西部地区, 中西部地区的就业机会增加, 很多农民工随企业一同返乡就业。

最后是国家支持当地政府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为了满足发展的需要, 鼓励在当地就业, 一些地区还发布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比如贵州丹寨县发表了“一个工作岗位”+“一套住房”的政策, 这些优惠政策大大的鼓励在外打工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

三、农民工返乡对经济与社会的影响

农民工返乡问题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既有消极的影响也有积极的影响。消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部分的农民工返乡以前是在沿海地区的生产线上或工地工作, 返乡后很难在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此外, 尽管现在还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返乡现象但是如果返乡的人群继续增加, 会使地方政府和一些企业的压力增加, 最终导致失业人群增加, 就业不平衡。

尽管农民工返乡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但更多的是对经济和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首先, 农民工返乡, 有助于减轻城市的就业压力和就业不平衡, 缓解城市就业和其他社会方面的矛盾, 促进了当地经济建设的发展, 大量劳动力返乡, 增加了技术工人的供应, 刺激了当地的劳动力市场, 缓解当地经济发展的“劳动力短缺”问题。与此同时, 一些有经济实力的农民工返乡创业, 带动了当地文化文明建设, 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刺激了其他农民工的积极性。

其次, 农民工因为长期在外工作, 夫妻两地分居, 与子女关系淡漠, 长时间不能沟通联系。农民工的孩子只能由家里的老人帮着抚养, 但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 不能像父母那样给他们无微不至的爱, 家里的子女得不到父母的关爱, 有的孩子就会学坏或者放弃学习的机会。农民工返乡可以使家人团聚, 改善家庭之间的关系, 同时也可以改变“留守子女”、“留守老人”的局面, 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 使老人享受天伦之乐, 使家庭生活更加和睦美好幸福。另外, 农民工返乡可以从事农业生产, 增加了务农的劳动者, 增加了我国的粮食储备, 增强了我国在粮食方面抵御风险的能力, 可以有效的应对我国面临的粮食问题, 减少了荒废和浪费耕地的数量,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最后, 大量的农民工返乡让东部地区部分产业的劳动力短缺, 可以更好的提高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的需求, 促进企业经济的建设, 有利于使整个中国市场形成一个偏紧的就业模式, 有利于加快中国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

四、国家对农民工返乡的应对措施

国家对农民工返乡问题应该采取不过多干预的对策, 同时也要鼓励返乡农民工再就业, 政府应该给予支持和帮助, 实现返乡农民工“回得来、留得住、富得起”的目标。农民工返乡对中国经济社会产生了很多的积极影响, 政府应该加强对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创业援助。国家及地方政府应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来促进返乡农民工再就业。

首先, 应该加强农民工就业信息方面的服务。尹学峰认为, 至少在省级应当建立就业信息搜集和发布的一体化调度机制, 实现信息共享, 达到就业信息公开公正化, 让农民工就业有渠道, 求职有信息, 不在盲目求职, 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失业人群。

其次, 应该帮助农民工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大量农民工在外打工多年, 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专业技术, 政府应该鼓励这些农民工自主创业, 并且提供一些优惠政策, 例如贷款优惠、专员指导、业务培训等。另外, 我们应该解决好返乡农民工的养老医疗保险、困难补助、子女入学等方面, 为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做好后续服务工作, 提高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的积极性。

再次, 应该提高农民工知识文化水平。现在国家对乡镇教育很重视, 有很多乡村里考出去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回家就业, 还有很多大学生和政府官员老师等下乡支教, 当农民们有什么问题可以像他们提出来, 帮助农民解决方方面面的问题同时也可以把他们的问题像上级汇报并得到更好的解决。让农民工更多了解掌握和运用电脑, 有利于他们通过电脑可以了解外面的世界, 了解当下国家的动态, 学会网上买票避免春运期间一票难求的问题, 方便他们可以了解到更多他们想知道的知识和信息, 提高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 为我国农业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帮助乡亲们更好的发展他们的家乡产业, 带动了乡镇经济, 文化, 政治等方面的发展。

最后, 应该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农民工返乡, 加强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各地政府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避免出现农民工返乡无工作可干的现象, 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专员指导和就业岗位推荐, 政府并给予一定的支持和鼓励, 增加返乡农民工的就业率。

我认为农民工返乡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大量的积极影响。农民工返乡不仅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还使得部分长期分居两地的家庭得以团聚, 为子女提供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环境。带动了城乡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减少城市人口过多, 流动量过大的问题。另外, 农民工返乡还有利于加快中国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 促进农业的发展。所以国家应该不过多干预农民工返乡问题, 采取一系列措施支持已返乡的农民工再就业, 鼓励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 以早日实现中国的经济产业结构的平衡。促进中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摘要: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他们是中国产业工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简要分析了农民工返乡的现状、原因和影响。同时提出了一些国家对农民工返乡的一些应对措施以及我自己对农民工返乡问题的看法。

关键词:农民工,就业,中国经济

参考文献

[1]李荣荣.我国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及对策研究.学理论.2012, (19)

[2]谭永生.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现状、问题及建议.中国经贸导刊.2011 (5)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思考 篇9

自2008年年底大量农民工返乡以来, 政府为了稳定农民工就业采取了很多有利措施, 比如扶助农民工创业、对农民工进行培训等等, 这些措施不仅有利于缓解金融危机下农民工的就业难题, 而且从长远的发展来看, 也有利于提高农民工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并为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贮备实用型技术人才。特别是2008年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 “统筹城乡劳动就业, 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材资源市场, 引导农民有序的外出就业, 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 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了政策支持, 农民工返乡创业便更有底气, 势头更足。这对我们基层工作的工作人员也是一个挑战, 促使我们学好政策为他们服务, 比如做农经搞扶贫帮困,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中央的政策, 从信贷、扶贫、税收政策等方面去帮助回乡的农民工创业, 让更多的贫困家庭摆脱困境, 让更多的创业者带动起地方经济的繁荣发展。淳安县文昌镇潭头村的蒋樟芳就是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一员, 他利用在外打工的所积累的资金和商业信息回家创办了一家文晨服装加工厂, 2010年创造产值435万元, 吸收农村劳动力15人, 发放工资24万元, 人均年收入2.16万元, 带动2户低收入家庭脱贫致富奔小康。同时他也每年收到政府的对低收入的政策补助实现共赢。

农民工返乡, 正如当年日本, 台湾等亚洲几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回国潮一样, 他们把在国外留学工作的经验和资金带回本国, 使得他们的电子工业和汽车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中, 有不少人经过多年闯荡城市的历练, 善于吃苦的品质, 练就了敏锐的洞察力, 眼界更开阔了, 善于发现机会并有强烈的创业动机, 并有一定的技术和经验, 不乏创业人才, 我们做乡镇工作的, 特别适合借鉴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既每一村或乡都有一个品牌, 结合我们的乡镇, 可以发展以返乡创业者为龙头的一些项目, 每一个村可以按自身的条件办农家乐, 品尝农家菜、以山上的杂树杂木制做小工艺品厂等等, 为此,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农民工进行帮助: (一) 加强本地人员的职业技术培训, 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技能保障; (二) 加大政策对返乡创业者优惠的工作力度, 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政策保障;激励创业积极性; (三) 加强政府职能部门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服务机构, 确保创业成功率; (四) 提供方便, 快捷的金融服务, 税收优惠政策, 地土使用政策 (五) 实施积极的人才扶持政策。

农民工返乡创业, 不是单单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 在发展农村经济, 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等方面更具积极意义, 应该作为经济和社会科学发展的重点来抓。对农民工而言, 要正确估价自己的实力, 选择熟悉的领域, 不要盲目创业。对政府而言, 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民工的创业引导和风险教育, 不要为政绩而鼓动农民工去创业, ;另一方面要加紧对农民工进行创业培训, 对农民工创业的行业进行引导, 让一些环保型, 低耗能的项目进来, 提高成功率;同时要把各类优惠政策切实落到实处, 提供农民工创业中和创业后所需的配套服务, 真心实意帮助农民工。

国民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的步伐。现在的城乡统筹, 山海协作, 联乡结村等政策的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心村建设, 中心镇建设都给返乡农民工创造了建设家乡的舞台。

返乡民工在家乡创业可以加快当地城镇的建设, 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可以生活在父母的身边, 减少留守儿童的比率, 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让越来越多的老人共享天伦之乐, 减少空穴老人的发生, 让他们健康快乐地安享晚年。发达的交通, 城市化的居住、田园风光的生活, 在家乡投资兴业可以使他们更有幸福感, 更有成就感。同时在农村便捷的生产和生活可以留住一部分城市的人才从而可以形成稳定的、不断积累经验和技术的产业大军, 有利于产业升级、企业人才积累和技术改进进步等。因此, 应顺应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要求, 坚持推进体制改革, 促进农民工市民化、本土化。同时特别要加大户籍制度改革, 推进劳动就业、义务教育、计划生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与户口性质相关的行政管理、社会管理等制度的配套改革, 逐步形成农民与城市居民身份统一、权利一致、地位平等制度体系。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农民工反乡创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结果, 有利于农村家庭和谐和社会的进步, 只有他们成为农村的建设者和开创者, 农村才能有更好的明天。只有农民富了, 中国才能真正的民富国强;只有农村发达了, 城乡统筹发展才不是一句口号。笔者在此提出农民应该回乡创业。

参考文献

[1]龚黎莹胡锻.农民工创业问题的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

[2]重庆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3]受金融危机企业倒闭或减员影响28万四川农民工返乡

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探究 篇10

一、“凤还巢”工程的实施及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现状

2000年, 安徽省启动“凤还巢”工程, 引导“打工潮”向“创业潮”发展, 建立起一套吸引和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长效工作机制。2007年, 安徽省建立了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专项补助资金, 实施“创业扶持工程”, 通过政策、场地、培训、服务和维权等五大扶持措施, 助推农民工返乡创业潮。安徽省劳动部门的统计数字显示, 目前安徽省外出劳动力突破1 000万人, 而返乡创业农民工已达70余万人, 占农民工总数的7%, 吸纳22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大大拓宽了农村就业增收的渠道, 成为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阜南县在积极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在深入实施“凤还巢”工程中因势利导做到了三个“结合”:一是与招商引资结合起来, 实现以商招商。鼓励阜南籍成功创业者不断向外地客商推介阜南以及项目, 成效显著。例如, 投资1 000多万元的伟晔机械, 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引进的。二是与优惠政策结合起来。县委、县政府明确表示凡是对外资开放的领域, 都对返乡创办的企业开放;凡是外商能享受的优惠政策, 返乡创业人员都能享受;对返乡创业人员, 在政治上给地位、事业上给荣誉、经济上给实惠。三是与项目结合起来。有关部门千方百计帮助他们确定方向, 找准路子, 在选厂址、建厂房、办证、批项目等方面给予支持。

阜南县是劳务输出大县, 共有40多万名外出农民工, 近几年返乡创业者正成倍递增, 他们创办的企业已经由2004年的50多家, 增加到2006年的230多家。2008年, 这一数字则达到500多家, 总投资近3亿元, 吸纳了3 000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 全年完成产值近6亿元。返乡创业的类型主要有:经商回归型, 即外出经营销售人员在积累一定的资本和市场拓展经验后回乡创办企业;有的是打工转为创业型, 他们在打工中往往经历从工人到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艰苦磨练, 有着坚强的意志和不怕艰难困苦的精神, 这正是创业所需要的;有的是创业拓展型, 他们已在城市创办了企业, 再到家乡办分厂、加工基地, 或迁回家乡办厂;有的是被外资企业派往家乡所在地, 做分厂负责人, 由帮助外商管理企业变为在家乡独立办厂;有的是群体返乡创业, 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如王堰镇农民马士永带领在温州梅头镇从事洁具生产的几十名同乡和周边市县的朋友, 纷纷来到县工业园区投资办厂20余家, 形成了洁具生产产业集群。

二、农民工返乡创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尽管政府采取了一些优惠措施, 创业环境大为改观, 农民工返乡创业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 需要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

1. 融资难。

资金短缺和贷款困难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 而这个问题在返乡创业农民工身上表现的更为突出。据调查, 88%的人认为回乡办企业最缺的是资金。在投入办企业的资金来源总额中, 自有资金占52%, 向私人借款占18%, 银行贷款占28%, 政府资金占2%。政府和银行支持的资金总计不足1/3。长期以来, 各大商业银行将信贷业务的重点投放在城市, 在农村开展的只是小额信贷业务, 由于整个金融系统对农村地区的还贷能力信心不足, 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前景更是持怀疑态度, 再加上商业银行贷款要抵押, 而农民工新办企业大部分是租用场地, 抵押物少, 银行怕承担风险, 所以银行不愿意给回乡农民提供贷款。

2. 用地问题凸显。

目前国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是符合国情的, 但有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较多的土地, 这就制约了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很多农民工刚返乡创业时都是租用厂房或民房, 或用自家住房进行生产运营, 但这对正规化作业和日常管理非常不利, 当企业需要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时, 就直接涉及到用地的问题。业主普遍反映当前用地存在严重困难, “地难批”问题制约着企业的规模扩大。在征用农民土地的问题上, 存在政府部门没有处理好与被征地农民之间的关系, 导致企业虽然办好了全部用地手续, 但被征地农民依然来闹事的问题。农民普遍反映被征用土地价格定得偏低, 被征地成本没有得到相应补偿。

3. 创业环境仍待进一步改善。

返乡创业者对家乡的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硬件”的改善评价较高, 而对政府提供的管理和服务这些“软件”却不是很满意。虽然优惠政策制定的好, 有些部门要求的也好, 但实际操作却不好, 很多事情比起沿海开放城市还是放不开手脚。农民工返乡创业要跑的部门多, 各种证明、评估、许可、规划、设计、登记等手续繁多且都要收费, 增加了创业成本。税费制度简单划一, 执行起来过分僵硬, 也是返乡创业者反映较多的问题。如果不能根据经营状况的好坏适时调整税额, 就会使人感到税制不公平, 影响经营者的纳税积极性, 甚至导致企业倒闭。

4. 缺少管理人才。

一些返乡创业者虽然有创业精神、市场观念, 能找到发展方向, 但受各方面因素制约, 缺乏长远眼光、管理不善、市场开拓能力差、产品缺乏竞争力等问题普遍存在。当创业处于个体或家庭作坊式经营的时候, 不需要太复杂的管理经验和知识, 但是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返乡创业者这种传统的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彰显。由于返乡创业者多数文化水平不高、管理水平有限, 加上缺乏有力的约束机制, 容易产生独裁和专断, 决策的不民主和机制的不合理, 难于适应市场变化, 管理方面的缺陷极大地限制了外出劳动力返乡创业的可能性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5. 政府缺乏对创业的有效组织和指导。

返乡创业者主要是以分散的非组织化的方式进入市场的, 大多是各自为战的小本经营, 规模小, 结构单一, 这些企业在本质上非常松散脆弱, 缺乏柔韧性和集体行动的协调机制。面对复杂、激烈的市场竞争, 抗风险能力较差, 从而降低了农民工创业的积极性和成功率。只有少数打工者在奋斗中走上管理岗位, 经历了职业层次的提高, 积累了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管理经验, 具备了返乡创业的要素。多数返乡创业者迫切需要创业相关知识的培训, 需要有成功的典型给他们示范, 传授经验, 达到少走弯路、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对策

针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过程中所暴露出的一些问题, 政府要继续完善政策, 优化服务, 牢牢抓住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的历史机遇, 大力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 实现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飞跃。

1. 创新融资模式。

缺乏资金或资金不足是输出劳动力回归创办企业时遇到的首要问题, 地方政府应把解决资金问题作为引导和帮助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突破口, 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合创业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机制, 开拓多种融资渠道。一是开发性资金的合理倾斜。地方政府每年都有一定的开发资金用于开发性生产经营项目, 在开发性资金的使用方面, 应注意向返乡创业农民工倾斜。二是建立返乡农民工创业的信贷担保体系。在金融服务上探索建立“企业联保”+“财政注资担保”模式。若干户企业联合起来, 向信用社递交联合担保申请书, 每个企业拿出一定数额的资金, 这些企业出资总额作为担保基金;县财政可注入等量资金, 共同作为担保基金。信用社则根据担保基金按照一定比例放大授信额度, 对各家企业所需资金随用随贷, 在第一时间满足需求。三是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的模式,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乡村银行是一种非政府组织, 是从事小额信贷的民间独立金融系统, 是以扶贫为宗旨的银行。乡村银行贷款的覆盖率大, 能真正有效的解决农民的资金需求, 河北省易县已进行试点。四是金融机构针对实际情况, 可尝试推出“果园、土地和树林承包权抵押贷款”、“诚信客户贷款”、“巾帼创业贷款”、“青年创业培训贷款”、“公司+基地+农户贷款”和“水产业贷款”等信贷新品种。

2. 切实解决农民工返乡创业用地问题。

将农民工创业用地纳入城乡发展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坚决执行国家严格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政策, 因地制宜, 妥善解决农民工返乡创业用地问题。一是充分利用小城镇和乡村的存量非农建设用地。包括闲置土地、厂房, 调整合并的机构、学校用地, 村镇边角地等。存量集体建设用地, 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 可直接用于农民工创业。二是允许地方通过农村集体土地整理折抵建设用地, 并从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农民工创业, 并适当减免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规费。三是符合城乡规划、市 (镇、村) 容、安全、环保、卫生、消防等要求的前提下, 返乡创业者家庭住宿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可视为经营场所。创业者兴办符合无污染、安全、不扰邻条件的小型加工项目, 经镇村同意, 允许在宅基地范围内搭建简易生产用房, 供电、供水等部门应给予支持。同时, 要防止借农民工返乡创业之名, 乱圈地搞返乡创业开发区。

3. 着力打造有利于创业的环境。

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 关键在优化创业环境, 切实维护和保障创业者的合法权益。 (1) 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对新办企业, 所得税要等到项目赢利、企业运转良好后方可征收, 并可适当延长开征时间;对经济效益不佳的企业实行降低税率或免征;对仍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应给予补贴。 (2) 提供人口管理、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在城镇创业的返乡农民工, 当地政府要适时地解决他们的城镇户口问题, 尽可能地提供城镇居民的待遇, 特别是其子女入学要免收“赞助费”, 逐步将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 为他们创业解决后顾之优。 (3) 加大社会治安整治力度。对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秩序或欺诈的行为, 政法部门要加大整治力度, 重拳打击抢劫、绑架、勒索等严重危害人身安全以及以侵犯财产权为目的的犯罪行为, 并有针对性地打击村霸乡霸, 地痞流氓。 (4) 要规范对企业的收费行为。严禁乱收费、乱摊派, 凡挂牌营业者, 由物价、财政部门制定并下发税费限额负担卡, 对负担卡以外的税费, 业主可以拒付。政府可借鉴河南省固始县的做法, 尝试成立督察局, 协助返乡农民工创办企业, 接待企业投诉, 处理有关部门和企业的关系。

4. 发展创业培训, 提高创业者的素质和能力。

政府不仅要重视和支持打工农民返乡创办企业, 更要重视他们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把对他们的创业培训纳入到政府的议事日程, 重点要抓好两个方面工作:一是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的设计。培训的内容要根据当地的区域特点, 依托本地资源优势, 认真分析周边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与市场需求状况, 结合农民工外出务工所从事的行业和积累的专业技术、经验, 确定相适宜、好发展的创业培训专业。培训方式要灵活多样, 注意理论学习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理论指导与市场调查相结合。可聘请具有创业实践经验的成功者来讲学, 以引导和帮助学员掌握创办企业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并学会合理运用。二是构建完善的创业培训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农广校的载体作用, 以农广校为中心, 构建农民创业培训体系, 应包括培训中心、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指导咨询服务中心、实训基地。这个体系围绕农民工创业提供服务, 分别完成不同的职能:培训中心负责创业心理品质的培训和创业基础知识的培训;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负责与农业科研院所合作研发, 进行农业科技推广, 同时为技术培训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和师资力量;指导咨询服务中心负责对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提供创业指导, 并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和技术咨询服务;实训基地可作为新科技实验基地、技术培训的实践场所、试办创业的基地。

5. 加强政府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组织引导工作。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学到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是当前农村急需的资源。但农民工对项目开发、资金运作不熟悉, 对家乡的资源状况和环境条件也较陌生, 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 这些资源就会逐渐浪费掉。政府要帮助他们选准发展的方向, 跟踪服务, 做好组织引导工作。一是强化资金投向的引导, 使打工积累的资金变成创业的原始资本, 进而引导打工者的资金投入扩大再生产, 使其资金投向由“消费型”转向“扩大再生产型”。二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 引导返乡人员从事特色种植、畜禽和水产养殖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三是积极引导返乡创业人员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支持有条件的私营企业组建企业集团, 集中资金、人力、物力重点发展规模经营。积极引导个体私营者增加科技投入、开发名特优产品, 向集约型方向转变, 向“产业型、科技型、外向型”方向发展。针对个体私营企业布局不合理的问题, 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的模式, 引导个体私营企业由“天女散花”型分散布局向集中规模型发展, 形成生产在一家一户, 规模在千家万户的个体私营企业群体。

摘要:从“凤还巢”工程的实施及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现状入手, 分析了农民工返乡创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融资难;二是用地问题凸显;三是创业环境仍待进一步改善;四是缺少管理人才;五是政府缺乏对创业的有效组织和指导。提出了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对策:一是创新融资模式;二是切实解决农民工返乡创业用地问题;三是着力打造有利于创业的环境;四是发展创业培训, 提高创业者的素质和能力;五是加强政府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组织引导工作。

关键词: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何聪.安徽:返乡创业潮正起[N].人民日报, 2008-04-27 (7) .

[2]沈艳, 余英国.阜南:农民工回乡创业显成效“凤还巢”激发创业潮[EB/OL].人民网“: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人民网看淮河两岸”专题, http//:www.people.com.cn.

[3]刘光明, 宋洪远.外出劳动力回乡创业:特征、动因及其影响——对安徽、四川两省四县71位回乡创业者的案例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2, (3) :67.

[4]邓卫初.实施引凤还巢工程推进县域经济发展[J].经济与科技, 2006, (5) .

返乡农民工当上“鸡司令” 篇11

他, 一个17岁就外出打工、凭着勤奋、诚实学得蛋鸡饲养技术的农民青年, 逐步积累资金后回乡创业, 带领周边群众致富, 先后被评为“宜宾县青年致富能手”、“宜宾县首批农村优秀人才”、“宜宾县十大优秀青年”、“宜宾市劳动模范”、“十佳致富能手”、“农村青年增收成才带头人”、“宜宾市农村优秀人才”。他就是四川省宜宾市普安乡养鸡专业协会理事长张俊平。

外出打工学技艺

1993年张俊平初中毕业, 只有17岁, 刚走出社会的他踌躇满志, 决定在家养鸡, 大干一番事业, 然而缺乏资金、技术, 目标只镜花水月遥不可及。几经思索, 他只身到浙江去打工, 在几年的打工生涯中, 他凭着勤奋和诚实, 赢得老板的赏识与信任, 传授他泥工技术, 带他联系业务。为了圆梦, 张俊平省吃俭用, 几年时间, 积攒了5万多元。积累了第一桶金后, 张俊平专程到成都某养鸡场打工, 张俊平一边打工, 一边虚心求教, 很快学会了整套蛋鸡饲养的本领。

回乡创业当鸡倌

1998年, 张俊平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普安乡, 拿出几年打工积蓄的几万元资金和向亲友借贷的资金, 开始筹建养鸡场。为节约每一分钱, 在修建养鸡场时, 张俊平没有请一个人, 都是自己挑砖, 搬运水泥、河沙, 既当师傅又当小工。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劳动, 一楼一底的养鸡场建成了, 当上了“鸡司令”。

当年, 张俊平一开始喂养了2 000只蛋鸡。

1999年开始正式投产, 每天收获鸡蛋75 kg, 年收入18万元。

返乡农民工办起养鸡场

张俊平自然不满足于小打小闹, 他自筹资金, 同时在普安乡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通过企业“资金滚雪球”的方式, 于2001年9月开始扩大养殖规模。截至2004年4月, 已建成占地1hm2, 建筑面积超过4000m2、养殖面积逾7000 m2、6栋标准化的养鸡场, 并注册为宜宾县普安乡场坝养殖场。

养殖场引进的品种有“海南粉”、“海南灰”、“新罗曼”肉鸡等, 常年产蛋鸡15 000只, 产蛋180 t, 产值120万元;肉鸡年产30万只, 产值400万元, 年纯收入达120万元, 成为宜宾范围内最大的、最有名的养鸡企业。

目前, 张俊平在柏溪、宜宾和云南水富开了销售门市。

致富不忘众乡亲

“一枝独秀不是春, 万紫千红春满园。”张俊平获得了成功, 但他不忘乡邻, 对求学者毫不保留, 耐心地讲解养鸡理论和饲养技术, 提供免费服务, 通过养鸡协会和各种场合进行养鸡技术培训。

近年来, 他举办了养鸡技术培训10余次, 带动张大业、高华、罗国芳、吴敏等人规模养殖蛋鸡, 全村养殖蛋鸡10万余只。他还积极支持公益事业建设, 捐资捐款, 主动配合, 搞好本村的乡村公路道路建设、“扶贫新村建设”、“三村”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张俊平———从打工仔到致富带头人, 一步一个脚印地坚强地走到今天, 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宜宾市、县多个部门领导先后到他的养鸡场调研, 对他给予了高度评价。

上一篇:液流系统下一篇:在线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