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化(共12篇)
小学化 篇1
学前教育小学化的成因非常复杂, 其中一个重要的乃至关键性的原因出在小学身上, 可以说, 某种程度上小学是学前教育小学化的诱导者。破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 必须将小学教育作为一个突破的关口, 通过“化小学”来解决小学化问题。
首先是在制度上, 变幼小衔接为“小幼衔接”。现在的幼小衔接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为单一知识的衔接, 能力上主要表现为单纯的知识记忆与智力竞赛的衔接, 关系上主要表现为单向的幼儿园向小学的衔接。学前教育几乎成了小学的“预备役”。要扭转这一现象, 就必须变幼小衔接为“小幼衔接”, 促进小学和幼儿园之间双向衔接, 同时, 对小学教育现状进行改革。
幼小衔接的问题在世界各国普遍受到重视。在美国, 很多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师要相互深入了解对方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 幼儿园老师可以担任小学一、二年级课程, 小学一、二年级教师也可担任幼儿园工作;在瑞士和英国, 教育机构设置的主要趋势是将学前两个年级与小学一、二年级设置在同一个环境之中, 环境布置、课程设计、教师培训都以创设一个整体的、连续的、发展而协调的学习环境为中心。这些形式体现的是幼小衔接为一个整体, 是幼向小、小向幼的双向衔接。
为保障“小幼衔接”的有效性, 应制定一系列具体的配套措施。如应将幼儿园列为小学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教育评价主体之一。幼儿园对小学尤其小学低年级的评价, 应成为政府、社会问责小学办学和小学教育的依据或参考。
在观念上, 要变“关注输赢”为“关注发展”。“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将错误的输赢观传导到学前教育。为了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必须破解学前教育“小学化”, 变“关注输赢”为“关注发展”, 必须摒弃片面的教育观和功利的教育观, 促进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
在教学方式上, 小学应多借鉴学前教育的方式。今天的小学, 座位安排多是“兵马俑式”的, 鲜有“梅花朵朵式”。从主体性上看, “兵马俑式”是教师主导, 学生从属, 而“梅花朵朵式”是学生主体, 教师引导;从方向上看, “兵马俑式”是授受单向, 而“梅花朵朵式”是多向互动;从生动性上看, “兵马俑式”强调纪律和服从, 而“梅花朵朵式”更灵动活泼。
内容决定形式, 小学教学采用“兵马俑式”, 与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学科化倾向有关。学前教育小学化, 往往也体现在按小学模式管理和组织教学、采用班级授课模式, 孩子很少有游戏和户外活动。这种方式其实并不适合小学生的发展。我认为, 小学也应多向学前教育学习, 变革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向学前教育强调的综合性、游戏性学习, 向幼儿园“梅花朵朵式”活动方式学习, 变小学教育倒逼学前教育的向度为学前教育影响小学教育的向度, 通过“化小学”, 切实扭转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
小学化 篇2
“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自查报告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基教厅函〔2018〕57号)、《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印发〈贵州省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黔教办学前〔2018〕132号)、《铜仁市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方案》文件精神,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促进幼儿园更好地发展,泉口镇幼儿园严格按照有关文件要求,迅速对我园开展了针对性的学习文件精神和自查自纠工作,现将我园防治和杜绝 “小学化”现象、规范开展保教工作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
全园成立了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领导小组,由园长李巧艳任组长、园务会为成员,组织全园教师认真学习了《幼儿园工作规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有关文件精神,研究制定了督促检查和整改的意见。
二、宣传学习
1、召开教师会议,认真组织学习了《幼儿园工作规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有关文件精神,研究制定了工作方案。
2、小学、幼儿园分别采取不同形式对广大幼儿家长进行宣传,使他们充分了解遵循教育规律、规范办园、科学保教的重大意义。
三、督查有无存在问题
领导小组深入到幼儿园各班,从设施设备、使用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着手,对各班教师“小学化”现象进行全面督查。通过检查发现不存在在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方面小学化。
四、整改措施
1、积极筹措资金,更换、添置保教设备和幼儿教玩具。
2、加强师资专业化培训,严禁使用小学教材,规范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保证幼儿的活动时间。
泉口镇幼儿园
小学体育“游戏化课堂” 篇3
一、体育游戏在准备活动中的运用
准备活动是体育教学中必要的教学环节,教师不能因为麻烦或者学生不感兴趣,而直接步入本堂课的教学。而用体育游戏的形式进行准备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彻底动起来,增添课堂活跃的气氛。
1、体育游戏在准备部分的课堂常规组织中的运用
为了让学生尽早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往往需要进行组织教学,迅速地把学生组织起来,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明确各项任务要求。我们可以选用一些报数游戏,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
体育器材在教学的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器材在活动中的分配和安排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学生瞬间感觉都枯燥无味。我们可以创编一些游戏应用到器材的发放过程中,既能达到准备活动的目标,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击鼓传球”的游戏,发放器材时,学生站成一排或围成圆圈,通过不同方式的传递球,最后学中可人手一球,不仅使得学生的身体各部分迅速进入运动状态,还能快速有序地分发器材。
2、体育游戏在一般性准备活动中的运用
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锻炼,身体惰性比较强。一般性准备活动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打破身体的松散状态,使人尽快进入工作状态。传统的慢跑定位操,已经让学生失去了兴趣,活动的积极性下降,也没有起到准备活动的真正意义。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用游戏的方式替代以往的准备活动,这样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跑动中的“听数报团”、“老鹰抓小鸡”、“拉网捕鱼”、“螺旋形跑”、“钻山洞”等,学生大脑中的兴奋感增强,边思考边运动也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以活动四肢的肌肉关节、韧带为目的的准备活动等,除了可增添学生的兴趣,还能挖掘学生的潜力与运动天赋。如把基本体操编入游戏中,在游戏中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活动肢体,充实、改变动作,使其更有新意外,达到准备活动的目的。
3、体育游戏在专项准备活动中的运用
对专业动作进行教学时,学生往往就需要做好专项准备活动,主要是活动有关的肌肉群、关节、韧带和器官,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身体损害。教师要善于思考与总结,找寻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游戏种类,以完成教学的辅助性和诱导性练习。比如,短跑技术教学中,可以选用“喊号追人”的专门性准备活动等;长跑弯道跑技术教学,可安排“圆圈接力”的专门性准备活动;体操跳山羊教学中,可以安排“跳山羊”的游戏。这些体育游戏有选择地穿插运用与教学中,具有较强的实效性,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更能使学生的身体机能上升一个层次。
二、体育游戏在基本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生的身体状况差别比较大,教师要根绝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层次化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加练习。体育教学过程中,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有限时间内承担合理的运动负荷。动作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每个学生的情况和身体素质以及对体育的动作把握程度不同,教师一定要沉得住气,有足够的耐心改善教学气氛,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锻炼学习者良好的机能和心理状况,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
在课堂上,可以选取一些与教学主题相联系的体育游戏,以巩固学习的动作与基本技术。例如,田径教学中,采取弧形跑、圆形跑游戏,按一定距离划分若干区域,可以巩固弯道跑技术,还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投掷项目的教学比较艰苦枯燥,准备活动已经活动起了浑身关节,为学习打好基础,还可以适时地选用一些掷准、掷远游戏,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信心,让课堂教学的效果得到改善。篮球的教学过程中,“运球接力”、“保护与破坏”、“一人运球两人接力”等游戏的运用加大了练习的难度,学生在游戏时提高了控球能力,技术得到了加强。体操教学中,“跳山羊”、“过独木桥”等游戏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发展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能力。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组比赛教学,并标出累计各组的得分,分出胜负,让其体会体育竞技的魅力。
总之,我们要发掘各个项目的基本技术配套的游戏内容,并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趣味性与时效性,如何把一些基本技术创编到生动活泼的游戏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其更好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另外,游戏运用于技术教学,要注意运用的时机,不能盲目地使用,适时的运用可以使学生的运动技能得到较好的发展与巩固。
三、体育游戏在小结阶段的应用。
体育课结束时,老师要引导学生逐步的恢复平静,做做放松运动。避免由于流汗引发生病的状况。通过做游戏放松具有独特的功效。体育游戏以健康有趣、健康为主,缓解身体心理和机能的亢奋状态,转移大脑皮层运动神经的兴奋,使人恢复较好的身心状态。
总之,体育“游戏化”课堂需要教师具有极高的自身素质与能力,改变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并巧妙地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将体育游戏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才能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体育游戏在体育课的教学中的适时运用,必定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前教育小学化超前化的弊端探析 篇4
随着儿童教育观念的不断改革, 学前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特别是对农村儿童而言, 他们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比较弱, 面对一些比较复杂的知识难以接受。如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幼儿园教育应该以游戏为主, 但是家长每天都在督促孩子们学习, 经常询问教师“你们什么时候教他写字”“我们送他是来学习的, 不是来玩的”, 还记得刚接触幼儿教育工作的时期, 在课堂上教幼儿折纸, 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幼儿拿给父母看让父母感到很高兴, 对家长对孩子的动手能力做出评价。让孩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做的更好。早上上课时找到一个小朋友询问家长对他们作品是如何评价的, 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其中一个孩子说“我的妈妈把它扔进了垃圾桶, 说我在学校不好好读书, 做一些烂七八糟的事情。”学生家长轻易就否定了学生的劳动成果, 老师都感到很无语。作为家长, 尤其是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们。他们不认为孩子的正常交往是需要学习的, 不认为孩子有好奇心是好的表现, 不知道孩子的健康心理是需要培养的, 更不知道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他们只关注教师交给了学生什么知识, 如1+1=2的基本知识, 只关心孩子在学校活动中是否弄一身泥等等。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 农村人口不断流失, 为了现有的资源, 作为农村的幼儿教师要想方设法的改变家长的教学观念。这就不可避免出现幼儿教育超前化。
二、学前教育超前化的弊端
作为教师都知道。因为孩子的家庭因素成长环境不一致, 导致孩子身心发展不统一, 这就要求教师要发现孩子的个性差异, 同时也要培养孩子独立的个性, 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我们不能制定统一的标准。要因材施教引导他们全面发展。作为教师对教育超前化, 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孩子升学后有自我满足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你想, 在幼儿的学前阶段就机械式学习知识, 升到一年级后对老师所说的化不以为然, 会出现教师和学生各行其是的现象, 他们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那么孩子要如何面对更深的知识?没有好的学习习惯, 没有学习兴趣。父母忙于工作, 爷爷奶奶只负责孩子的温饱, 不关心他们在想什么。我们都看到事物的表面, 不知道督促孩子在课外进行学习。急于求成的给孩子灌输知识, 会导致孩子身心发展受阻, 孩子付出很多努力牺牲了很多方面的发展。由于急于求成的心理和所运用的方法不当, 长此以往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要正确认识儿童观、教育观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让学生在教师的教育下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一位著名的学者说过“人心不是空白的, 经验都是积累出来的”这就充分说明了孩子未来有什么发展是由我们的教育方式决定的。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 孩子在幼年时需要运用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表达多倾听,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书要组织一定课堂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互相合作,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要进行因材施教, 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进步和产生的问题, 发现他们的优点。对学生进行表扬, 增强学生自信心。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社会,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重视课堂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积累经验, 积极引导学生。为学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只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机械性得让学生进行记忆。没有采用创新式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育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儿童的积极性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做到教育既不超前又不滞后。真正做好教育工作, 让学生在教育超前的形式下不要产生满足心理。只要这样才能让学生全面发展, 那么在教学中改变这种传统观念, 我们要从以下方面做起:
1、作为小学教师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宣传。以孩子为教学主体成为教育的主导者。
2、家长要和教师保持沟通, 明确学校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时不会产生超前的感觉。
3、社会各相关部门可以通过电视, 网络等方式进行宣传, 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避免超前教育对学生的危害。
四、“教育超前化”的危害
1、“超前化”教育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的创造能力被局限。让儿童在教师的帮助下发挥自己的特长, 在“超前化”教育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特点。结果没有取得理想效果。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导致学生对学习没有积极性。“超前化”只追求表面效果, 忽略了学生的自然成长规律。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 由此演变出了新的教学方法教学 + 实践的手段。
幼儿园应该为儿童提供健康的生活环境, 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让幼儿的童年在欢乐中度过。学校应注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对小学生的教育要从启蒙是开始, 可是对学生的教育教师一直采用死板的方法进行教学。这种传统的方法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超前化”所取得的成果不是很明显, 而且对资源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很多家长觉得对孩子教育越早越好, 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实验表明:两个双胞胎, 在出生的一年后开始练习爬楼梯, 另一个孩子在出生两年后开始练习爬楼梯。“超前化”的教育会随着学生的成长逐渐显示出优势。为了追求这种优势, 家长们煞费苦心, 花费了大量的金钱。为了使孩子的学习不输在起跑线上, 家长给孩子报一些辅导班, 购买了复习资料, 对孩子的特长更是尤为关注, 花费了大量花钱。
学校实行“超前化”教育只考虑当前的优势, 学生进入大学后更重要的是发挥创造能力。这就是“超前教育”往往忽略这一特点, 导致教育发展相对滞后。
五、结束语
“超前化”教育是导致滞后的原因,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学校需要改变这种传统教学模式, 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 正确对待学前教育。坚决抵制小学教育超前化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康涛, 等.试论教育要适度超前发展问题[J].高等农业研究, 2002 (2) .
[2]王文营.论教育功能、教育价值和教育目的三者之间的关系[J].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6 (10) .
纠正小学化(标准) 篇5
石家庄市裕华区教育局
关于转发《石家庄市教育局关于规范办园行为
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的通知》的通知
各幼儿园:
现将《石家庄市教育局关于规范办园行为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的通知》转发给你们,请按照通知要求,结合本幼儿园学前教育工作,进一步规范办园行为,各幼儿园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性、严重性,坚决杜绝这种倾向的发生。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各幼儿园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认真领会文件精神,充分认识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的严重性。
二、对照通知要求,各幼儿园逐一排查自身在办园理念、管理模式、课程资源、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与文件精神相违背的现象,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切实纠正“小学-1-
化”倾向,规范办园行为,保障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各园于2012年3月22日前将自查、整改情况形成书面材料(加盖幼儿园公章)上报教育科。
三、各幼儿园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发展学前教育的各项方针政策,依据《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指导纲要》等法律、法规,严格控制班额;不以“幼小衔接”名义举办学前班;规范各种兴趣班、特色班的管理;选择适宜的教育内容,建立符合实际的科学的园本课程方案;制定详尽细致、责任明确的一日活动规范和管理要求。各幼儿园要切实坚持 “保教并重,游戏为主”的教育原则,坚持科学保教,提高办园质量。给幼儿创设健康成长的环境。以上内容要求各幼儿园以书面形式作出承诺,于2012年3月22日前上报教育科。
四、区教育局将组成督查组,于2012年5月对各幼儿园办园行为防止和纠正 “小学化”倾向工作进行检查。期间,督查组将听取幼儿园整改情况汇报,并随机入班抽查。教育局将以此作为年终督导评估的重要指标。
各幼儿园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规范办园行为,创设适宜幼儿发展的良好条件,整治“小学化”教育环境,不走过场,确保实效。
附件:《石家庄市教育局关于规范办园行为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的通知》
二〇一二年三月十五日
主题词: 办园行为 纠正 小学化倾向
小学化 篇6
关键词 外国小说 文本解读 教师培训 校本教研 中考命题
《中学语文教学》2015年第8期围绕付胜芳老师《不变·变·不变——〈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探讨了外国小说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的人物形象分析浅表化、主题分析标签化问题[1]。这样的问题的确普遍存在,常态的课堂可能比刊登的案例更为严重,人物形象和主题分析千人一面,基本看不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生动景象。编者在“编后絮语”中希望从“这一篇”的研究上升到“这一类”的研究,让教师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面对一篇外国小说究竟应该教什么”。不可否认,这种聚焦文本的研究很重要,但这种研究成果必须依靠广大一线教师,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长期以来,各种报刊发表了许多外国小说解读的文章,各地也搞了许多外国小说的公开教学活动,但教学依然是“一张旧船票”。冷静反思,我们会发现,这些文本研究、教研活动都忽视了对教小说的“这一群人”即语文教师的研究,研究他们之所以陷入浅表化、肤浅化的原因,研究如何提升教师外国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能力,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
一、外国小说阅读教学浅表化、标签化的归因分析
1.对外国小说的认知图式单一,文本理解的文论、文化支撑乏力
面对一篇(外国)小说,在确定教学内容时,绝大多数教师脑海中已有的文论知识与经验只有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仅仅知道在社会历史背景里寻找小说的主题:批评了什么,揭露了什么,赞美了什么,讴歌了什么。语言细读,也只有套路化的理解:准确地、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这种单一的、几十年一成不变的对外国小说的认知图式一直左右着老师们对外国小说的阅读理解和教学内容的确定。笔者在一次全县初中语文备课组长的培训活动上,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请列举你所知道的文学批评方法,并就其中一种方法说说你的理解。”遗憾的是,这一群全县优秀语文教师群体竟然没有一个能正确列举出一种,更遑论说出自己的理解了。所以面对《我的叔叔于勒》那么多的老师只能看到“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纯粹的金钱关系”也就不奇怪了。单一的认知图式使大多数老师不知道这样一个道理:一般而言,中学语文教材中所有的外国文学作品主题,都可以从三个层次去理解:经验和人性的层次、社会批判的层次、命运或象征的层次[2]。
外国小说生长在外国文化背景之中,深刻理解外国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必须了解相应的外国文化知识。对外国文化认知的不足也是导致浅表化、标签化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外国人因为缺少中国文化的背景知识,他们读《水浒传》、读《孔乙己》也难免浅表化、标签化;同样,我们阅读外国小说,缺少必要的外国文化知识也难免隔靴搔痒。如泰格特的小小说《窗》,如果有了西方基督教文化关于“罪”和“欲望”的认识,就不仅能看到对人性恶的揭露、批判,更能体会到作者通过对不靠窗病人的心路历程的展示,表现对人性的悲悯与救赎。
2.教材和教参的浅表化、标签化解读的误导,“官方”教辅支撑乏力
其实相当多的教师是依靠教材,尤其是与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书来支撑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教学内容的确定,他们普遍认为教材和教辅有官方色彩,有权威性,但就是它们,往往给教学带来误导。如苏教版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书,在分析《我的叔叔于勒》人物形象时说菲利普“虚荣势利、自私贪婪,一切以金钱为转移”,在说菲利普太太时则说:“除了有菲利普的共性外,还有精明、刻薄、泼辣。”笔者反复阅读实在看不出菲利普的“自私贪婪”,也看不出菲利普太太的“泼辣”所在。教参总结主题时说:“表现他们嫌贫爱富、虚伪自私的灵魂,从而展现了金钱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这些解读和付老师的解读几乎如出一辙。教参虽然在“重、难点集释”中罗列了三种(“金钱关系”说、“同情”说、“虚荣”说)主题的理解,不仅解释不充分,而且也未脱离历史社会学批评方法的范式。苏教版教材后习题中的一段话,“以‘我’一双清纯的眼睛,真实地摄入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世态人情”,更是玄乎,难脱标签之感。教参所提供的“参考教学设计”同样存在着浅表化、标签化的问题,甚至比付老师所说的更严重。
3.中考命题理念和命题技术不能彰显外国小说特点,考试“指挥”乏力
由于受中考试卷阅读文本字数的限制,中考命题小说文体考查相对其他文体比例偏低,南通市近十年中考就没出现过小说的踪影,外国小说更因为是翻译作品,一则认为翻译作品语言的规范性不够,更因为外国小说的立意往往被认为揭示阴暗的比较多,觉得不适合用作中考阅读选文,所以外国小说更少进入中考。而且从少有的外国小说考查试题分析,试题设问也看不出外国小说和中国小说的区别。《我的叔叔于勒》曾经成为某地中考题,题目是这样设问的:
11.克拉丽丝认出于勒之后,为什么会“哆嗦”?请揣摩人物当时的心理,作简要分析。
12.上文从“我”的观察角度描写于勒,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13.下面的句子都用到了“终于”这个词,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在语境中不同的表达作用。
①最后我父亲终于说:“你船上有一个卖牡蛎的,那个人倒很有趣。您知道点儿这个家伙的底细吗?”
②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故乡》)
这几道题的设问,涉及了小说阅读的几个能力点,但没有外国小说和中国小说的区别。考试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指挥棒,中考引领乏力,某种程度上导致了老师们研究动力不足。
4.“萝卜烧萝卜”低水平重复的校本教研,同伴互助乏力
几乎相同认知图式的同质化教师群体,很难展开深度研讨,再加上校本教研组织化程度普遍较低,自我提升动力不足,聚在一起基本上是任务式的泛泛而谈,甚至是拉拉家常。最近,笔者参加了一个学校《我的叔叔于勒》教学研讨活动,老师们的发言没有一个能对人物形象、主题作出独特、有深度的理解,和付老师设计中的理解如出一辙,甚至认为本文的人物形象和主题并不深奥,无须作深入探讨,因此,教研活动基本上没有讨论这篇文章的教学内容,主要就是围绕怎么教、怎么使用多媒体等教学方式展开简单的交流,最后还形成了统一使用的教案,这也就导致了浅表这种低效化的校本教研,即使其中有个别教师有创新的火花,也服从群体意见了。
5.过分依赖“百度”,文本解读的文献支撑乏力
笔者在“知网”上输入“我的叔叔于勒”出现了近400条相关研究文献,但有相当多的老师不知道“知网”(当然,可能还有很多学校没有条件上“知网”),即使知道也不知道通过它搜索文献,不懂得从“知网”上了解新的学术成果,绝大多数老师都是通过“百度”获得文献支撑。而且搜索的文献类型也很单一,大多数搜索的是教案或者练习,很少搜索文本解读的文献,更不会对文献作深度研究。
二、引领教师走出浅表化、标签化的对策
外国小说教学浅表化、标签化现象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不仅仅是外国小说,中国小说、其他文体均有。上述问题及其根源复杂,解决问题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必须跳出“一师一课”的思维,要基于教育公平,着眼于一个区域、一群教师、一大批课堂质量的提升思考解决问题的对策。如果我们,尤其是教育的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部门,能有“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有可能形成以解决外国小说教学浅表化、标签化为突破口,全面提升语文课程的实施水平。
1.组织专家编写以文本解读为核心的教学参考书,为教师理解外国小说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外国小说人物形象及其主题的理解,尤其是合理确定教学内容对教师素养有很高的要求,许多教师,甚至一些工作多年的教师都觉得力不从心,因此,教材编写出版社或者业务指导部门应该组织一批有责任感的学界大师为一线教师编写高质量的外国小说文本多元解读以及多角度教学设计参考书,为教师理解文本和确定教学内容提供有力的支撑。中学教材中外国小说数量不多,因而组织难度不大,但意义重大,一是理解文本有了专家引领,二是解决了教师备课“文献”质量不高问题,三是一线教师在学习模仿后,有可能提高对外国小说的理解力和教学内容的确定能力,这种能力也将会迁移到其他的文体理解能力和内容确定能力。
2.将外国小说阅读知识作为在职教师培训的核心内容,重塑教师外国小说阅读图式
笔者近年来参加过的各级培训,包括“国培”,在课程内容中均以教育教学理念培训为核心内容,几乎没有小说阅读知识培训,更不要说外国小说的阅读知识。缺乏必要的文本解读知识是不可能有较高文本解读水平的,倪文尖先生说,我们需要一些基本的、基础的小说阅读新知识,转换小说观念,重塑我们的小说观,改变文学阅读的态度和方式,才能了解小说、理解小说,当真读懂、读好小说。如,通过学习和培训了解小说一些基本的、基础的阅读新知识:“叙述与虚构”“心理”“荒诞”“象征”“反讽”“写意”等,所谓基础和基本,意味着必须、不可让渡的[3]。
3.开展以外国小说教学内容确定为主题的“校本”“校际”教研活动,实现由散点式浅尝辄止的研究向集中、持续、深入研究转变
外国小说阅读能力的提升,不可能通过一两次培训、阅读几篇文章、参加几次教研活动就能得到提升,必须激发其在工作过程中持续发展的内驱力。因此,必须转变校本教研中目标不明确、四面开花、浅尝辄止等组织化程度低的倾向,开展以外国小说教学内容确定为主题的“校本”,乃至“校际”教研活动,通过“磨课”,在反复打磨一篇或一组外国小说的过程中体验、理解和内化内容理解和教学内容确定的基本理念与方法。有研究指出:在开展以“磨课”形式的“校本”“校际”教研活动时,要赋予每个教师不同的角色责任,激发教师提升教学内容的确定能力的内驱力,如果每一个老师,在我们的学校语文教研组或者备课组中,也能承担一个新的角色责任,也有可能激发他们提升教学内容的确定能力的内驱力[4]。
4.转变中考命题理念,提升命题技术,在跨文化语境中,拓展命题思路,发挥中考“指挥棒”的正能量
当前,可以说谁也无法立马扭转“教什么,考什么”的局面,因此,作为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中考或者高考,应解放思想,突破命题选材范围,选用外国小说,改进命题技术,发挥“指挥棒”的合理功能,激发、引导教师研究外国小说的内驱力。翻译这种跨文化活动的产物,有学着认为,由于语言、文化、思维等差异外国文学是不可译的,这话有些绝对,但由于翻译水平参差不齐,以及对原作的理解不同,不同的译作在语言上有些区别,所传达出的情感或多或少会存在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将不同译本对照,从中寻找命题点,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外国小说作为翻译作品,译者的再创造。再如,我们也可以在人物形象跨文化比较中寻找命题点,如可以将李森祥的《台阶》中父亲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断努力和海明威《老人与海》的中圣地亚哥老人的百折不挠比较中寻找命题点,考查领会两种文化背景中人物形象异同的能力。以跨文化视角不仅可以用来关照中考命题,也可以用来文本解读和教学内容的确定。
参考文献
[1] 付胜芳.不变·变·不变——《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15(8).
[2] 刘洪涛.中学语文中的外国文学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
[3] 倪文尖,朱羽.重塑小说观建构新图式[J].语文学习,2005(3).
[4] 龚建新.教师教学内容确定能力提升的路径和方法——一位教研员《窗》的阅读史和教学史的个案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5(5).
小学小班化品德教学实践 篇7
一、小班化教学模式
1. 小班化教学是指在小班额的环境下, 开展的能关照到个体的教学活动, 小班化教学的教学行为与策略与传统教学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 小班化教学不但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有利于教育公平发展, 还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2.小班化教学的作用
(1) 由于小班化教学班级学生数量少, 教师能加深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和了解,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能充分尊重和关怀每个学生特有学习现状。 (2) 小班化教学尝试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转变。 (3) 小班化教学下, 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怀, 这样有利于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均衡发展, 实现公平教育。
二、如何开展小班化品德教学
1.加强教师与学生互动
近些年, 互动教学作为小班化教学的常用教学方法, 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将小班化教学应用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 首先要关注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性。教师通过合理设置问题, 达到与学生良性互动, 最终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如教师在教“我们的学校”一课时, 教师领着学生到校园参观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新建的塑胶球场打篮球应该很过瘾!”也有同学说“:新建的教学楼里每个教室功能各不同, 我喜欢音乐教室, 喜欢听钢琴悦耳的声音……”学生发言过后, 教师可引导说“:这就是我们的校园, 咱们是不是希望我们的校园更加美好呢?”学生们又进入下一轮发言, 讨论的氛围活跃……通过这个互动教学, 使学生对自己校园的认识也不再单一和片面, 对自己的校园的情感也变得充满喜爱。因此, 教师在品德课堂上应增加学生沟通的机会, 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还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2.加强小组合作
小班化教学班级人数比较少, 因此在品德课堂的教学上更应重视小组的合作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合作学习, 让每个同学体会到团队的力量。如教师在品德教学中“行政区”一课时, 教师可设置行政区拼图游戏。教师先提问“:大家想一想用哪种方法能最快完成拼图。有同学说先拼自治区, 再拼省;有同学说先把外围省拼好, 再拼中间的;还有同学说先拼4个直辖市, 再拼其他的。大家意见不能统一。此时教师说“:四个学生为一组一起拼图, 看哪个小组先拼完。”通过对学生分组, 每个小组可联合各成员想法合作进行拼图, 班级处于平等、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当拼图结束后, 可向最先拼完的小组询问成功的原因, 学生往往会说因为大家的分工合作, 每个同学负责自己的部分, 大家齐心协力, 成功就不再遥远。
3.重视学生角色体验
高尚的品德是往往依于健康的情感基础, 因此, 学生品德课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非常重要, 小班教学中由于人数少, 可采取角色体验的方法, 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激发学生的感受最终形成认知和情感的统一。如在小班品德教学课堂“如果我是他”一课时, 可设置这一情景:天亮了, 快到8点了, 贝贝还一直懒在床上不想起来, 妈妈催他赶紧床去上学, 经过一番商量终于贝贝起床了, 没有时间吃早饭了, 他匆匆忙忙背上书包往学校跑去, 最终他还是迟到了。教师将学生引入这一故事情节后, 先让学生以贝贝的角色表演故事中的情节。教师也可问同学“:如果你是之前嘲笑过贝贝的同学, 你会怎么做?”同学也会说对不起, 对曾经的不礼貌的行为道歉。总之, 小班化品德课作为新课改的新秀, 以其独特的教学模式为品德教育提供了巨大的舞台, 学校应把握小班品德教学的优势, 使学生在小班化教学中健康发展。
4.提倡分层式教学
分层教学法是指根据学生情况及教材的难易, 对不同学生要求不同。这正符合“因材施教, 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在学生分层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层次不同进行分级教学, 弱化教学难点, 同时加强对以往知识的复习, 便于更多的对后进生进行关注和了解, 教师对成绩较好的学生高求可相对高些。分层教学也要体现在教学计划中, 在课堂提问和作业布置上也应分层对待,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实际能力水平上, 经过认真努力都有很大收获。小班因人数少, 实施分层教学具有一定优势。教师在对学生分层教学的时间会相对充裕些, 更加有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在小学品德的课程教材中, 可通过让学生填补留白的方式, 鼓励不同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可以画画、可以文字形式、也可图文并茂地去表达。不同层次的学生可尝试有兴趣的表达方式, 教师可巡视逐个指导, 帮助学生向难度更高的作品挑战, 分层教学使学生的水平逐步提高, 使学生的发展空间变得更加宽广。
小班化品德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枝独秀, 小班化品德课以它独有的教学特点为品德教育的提供了展示的平台, 为小学课堂注入了活力。小班化课堂教学的重点在于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促进个体的发展。品德教师在小班化教学中通过学生和教师的互动, 学生之间的合作, 学生可通过角色体验学会换位思考, 教师可根据学生不同层次进行分级教学, 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步和成长。
参考文献
[1]夏芳.发挥小班化教学优势寓教于体验之中[J].中学课程资源, 2012, 02:18-20.
[2]毛剑华.思想品德课小班化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J].文理导航 (上旬) , 2013, 03:78.
[3]吴东红.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小班化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 (下) , 2013, 03:92-93.
农村小学小班化教学探析 篇8
一、农村小学实施小班化教学的原因
1.城乡差距大。我国经济飞速发展, 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教育事业也投入大量资金, 然而农村与城市的资金投入不平衡, 城市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导致农村教育发展跟不上, 长此以往形成了恶性循环, 导致城市教育质量越来越好, 而农村教育质量越来越差, 很多学生流入城市。我国教育的不平衡, 从根本上损失了教育的公平性, 为保障教育公平, 应该加大农村教育资金投入, 提高农村教学环境, 保障农村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 农村自然形成的小班化教学就应该抓住机会积极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2.计划生育深入人心。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推进, 导致学龄儿童从根本上减少。根据资料分析, 我国中西部六省 (区) 儿童普遍减少导致学校生源匮乏。
3.农村适龄儿童向城市流动。随着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 进城务工的人员又大多为青壮年, 他们的孩子正是小学学生的主要群体, 父母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教学环境, 带着孩子进城读书。
4.教育观念提升。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教育的重要性有普遍的认知, 农村父母希望让孩子有好的教育环境, 大量涌入城市, 农村学生人数减少, 因此被迫实行小班化教学。
二、小班化教学的特点
1.班级人数少。班级人数较少, 教师的工作量减轻, 可以针对每位学生进行教学。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顾及到每位同学。小班化教学既可保持班级教学, 加强同学们之间的合作交流, 又可以针对学生个性发展, 也可以更好地推进小组教学。分组较少, 老师就可以熟悉每位学生, 针对他们的特点, 从学习基础多方面考虑进行分组, 再针对小组因材施教。小班教学情况下, 学生也有利于相互竞争, 相互学习, 共同进步。小班化教学增加了学生与老师的交流机会, 有助于学生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发展空间大。小班化教学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顾及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调整自己, 提升自我发展空间。小班化教学注重同学们自我探索, 老师讲的少了, 同学们自我探究去寻找知识, 这样有助于加深知识记忆, 并且融会贯通, 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学生自己探索空间增大, 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也可以在相互交流中寻找方法。
3.因材施教。小班化教学由于学生人数少的特点, 它可以让老师针对每位同学, 因材施教, 让每位学生学到知识, 这样的良性循环也会越来越提高学生的自信与学习积极性。
三、如何推进农村小班化教学
1.改变教学观念。教师要积极推进小班化教学, 提高课堂学习氛围, 同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全面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由于班级学生较少, 教师既可以全面辅导加强学生们之间的竞争, 又可以针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在集体推进教学任务前提下, 也可以针对一些学生掌握的不足的情况进行单独辅导, 从而提高学生们之间的竞争, 促使他们共同进步。
3.小班化教学要推进学生全面发展。很多人认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是学生们笔试成绩的提高, 这样的认识是片面的, 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提高, 尤其是德与体, 被很多人忽略, 然而德与体才是基础。我们只有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更好地学习, 只有好的道德素质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为此, 教师要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 遇到问题时可以给予及时的帮助, 让每位学生都能全面健康发展。
小学篮球游戏化教学探究 篇9
关键词:小学体育,载体,游戏特性,心理特点
在整个小学体育教学里面,篮球是被大部分学生所喜爱所选择的,同时篮球也作为学校在体育教学方面的一项主要重心。篮球通常包含各式各样的教学内容,是有一定的学习价值和锻炼意义地,学生们也是比较有兴趣来接触篮球,练习篮球。但总是因为篮球所要具备的技术种类繁多、难度系数也比较大,再加上学校一部分的体育老师训练方法单一、内容枯燥。这样就让学生很难熟练地掌握篮球技巧。
1、对小学篮球游戏化的教学深思
现在的小学体育中篮球课程的教学面临着下面的几个问题:
1.1、
现代篮球运动的发展已经提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之上,对运动员的身体条件、心理条件、战术能力等个人方面有着一个巨大的挑战。
1.2、
现阶段的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和体能要求、技能战术水平以及参与这项项目的时间等等,都是和现代篮球的教学要求很难合拍的。
1.3、
学校体育准则对整个教学内容都是不确定的,而且对老师课程安排情况也相应地提出了比较高的标准。
将目前最先进的篮球竞技战术内容可以直接编到篮球教材里面,并逐步分解到每个小学生不同水平段里面去进行专一教学,这样做不管对学生的学习吸收还是体育老师的教学训练,无论师对篮球规则的一些理解还是对场地所需的器材都是有很大难度的,从而篮球教学也是受到了这些因素的影响,而变得难以发展进行。
所以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对小学学生的目前对篮球的学习心态以及认知篮球的水平进行探索研究,要找出更好的办法来积极主动地适应各个水平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在篮球技术上的需求,对学生训练所反映出来的信息,进行不断地思考,从而就可以促进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变动。我们就应该从相关游戏活动的这一角度深度切入,通过获取篮球运动相关战术游戏的特性以及攻防对抗之间的隐性内涵信息,改变对篮球技战术进行教学的方式以及组织安排的形式。这样的话,就可以充分地突显出篮球这一运动的基本实质以及教学游戏的相关特性。
2、小学篮球游戏法教学是比较适合小学生的心理条件和生理素质的
少儿时期的学生是与其他年龄段的学生有不一样的心理条件和身体素质的。这就决定了在整个篮球课的教学、组织和训练的过程中,必须要采用比较特殊的方法,倘若方法不正确的话,学生对篮球的学习兴趣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那么学生接受训练的兴趣就会整体下滑,最终影响到学生的篮球学习。
2.1、在小学篮球课程做准备活动时对游戏的有效运用
在整个教学过程里,体育老师可以根据不同篮球课各自的特点,带有选择性地将一些日常小游戏运用到课前的准备活动中去,这样可以调动整体学生学习篮球的积极主动性,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面充分地做好心理以及生理方面的准备工作,还可以让学生是带有从游戏中感受到的喜悦进入到对整个课程基础训练技术进行吸收学习中去。
2.2、在普通技术教学中对游戏的有效运用
对每个小学学生来说,普通技术的教学对所有学生是既有吸引力又有压力的,基本都是喜欢学习,却又害怕学不好学不精。那么如何把这个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呢?要怎样使学生能够保持一种稳定的心理状况和良好的身体机能呢?体育课里的小游戏就作为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手法。做体育游戏就能够很好地改善课堂的教学气氛,让一直枯燥、单一的基础技术训练变得更加生动、更加活泼,提高学生训练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就能促进普通基础动作的技能变得逐渐纯熟。
①在运球这一专项技术教学中对游戏的有效运用。
小学生在对运球这一技术进行学习的时候,总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眼不离球”就是最常见的一种坏现象。那么这个时候就要根据老师教学的一些要求来改进整个运球的动作。对那些运球速度比较慢得学生,就可以让他们玩“运球接力”的游戏或者是“运球占位”的游戏;而对那些运球变向不太灵活的学生,就可以让他们玩“绕人运球”或者“穿越树林”这一类的游戏。
②在传、接球这一专项技术教学中对游戏的有效运用。
篮球是一个具有很强集体团队性的体育项目。它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需要整个团队的各个队员在进行比赛的时候要团结合作,密切配合。而最重要的传、接球就作为了场上队员进行互相之间的联系与组织进攻战术的一个纽带。在对小学生篮球的教学过程中,传、接球的技术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可以让学生在掌握这一技术的时候,利用相关技术的一些特点来对整个团队学生之间的集体荣誉感进行培养。
3、结语
篮球这项运动是拥有历史久远的竞技文化背景的,是在社会生长环境下不断发展的,我们应该尽自己的一切力量使篮球运动因为它趣味横身的内容、游戏的组织形式、快乐的娱乐活动等这些特质被深思扎根在学生的心窝里。小学篮球的游戏化课程教学,使篮球变成了一项带有游戏品质与竞技特色以及健身效应强烈的一个综合性游戏竞赛的形式。
参考文献
[1]周健.小学篮球游戏化教学探讨[J].成功(教育),2010,(01).
[2]崔鑫,隐向阳.篮球教学中游戏理念与实践新探[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02).
[3]陈文杰.普通高校篮球教法新探[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4,(01).
小学数学小班化教学刍议 篇10
如何提高小学教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优化课堂教学, 抓好高效率的四十五分钟, 是国内外理论界和实践领域长期以来探索的课题。小班化教育是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 笔者经过探索和研究, 把小班化教学应用到小学数学的教学之中, 找到了新的突破, 为小学数学教学探索出了一种新的模式。
教学理论研究, 必须来源于实践而后再应用于实践, 小班化教学也不例外。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 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和长期探索, 将教学中的单向和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角。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国内尚未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 但是这种理念的价值在小班化教学中被充分展现出来, 所起的效果是显著的, 方法值得推崇和借鉴。如何充分发挥小班化教学的优势,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和个性发展, 是本文探索的主体, 笔者下文将从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一、精心设计练习, 激活学生思维
小学学生的思维狭窄, 但是比较活跃, 学生们发言也比较积极。因此, 在数学小班化教学中要注意利用这一特点, 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填压式”教学, 让教师——学生的单向交流转变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 好的教师应该是一位天才式的“导演”, 课堂的“舞台”上激情演绎的应该是每一位学生。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教三年级数学《时、分、秒》一章内容时, 笔者就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钟表, 上课之前分好组, 每组3-5人。我出题目, 各个小组竞答题目, 但是这种竞答是用自己组的每个人的钟表回答, 即我说现在是午饭的时间, 每一组的各个成员要快速的把自己的钟表调到12点钟。课堂的最后我们进行评比, 评出优胜组和一般组。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融乐于其中, 教学效果良好。让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互相帮助, 互相启发, 让他们带着一种为集体的荣誉而战的勇士感觉, 在小班教学者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沉睡的毫无生机的都是没有活力的, 我们在小班化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思维的开拓, 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不仅仅要培养他们的发现问题的能力, 也要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天使爱说话”, 让孩子们在小班化教学中快乐学习, 也是我们做教师的一直探索和研究的。在数学小班化教学中, 要注意设计教学内容, 运用先进的教学理论, 激活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我们时刻记住, 学生是教学的主题, 让每一个学生抛下学习的压力, 感受到学习乐趣, 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二、选择适当内容, 注意因材施教
在“小班化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和寓情于景的分类教学中,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重视, 那就是要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进行, 选择的内容适当, 就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如, 在学习应用题时, 我会选择一个和学生生活较为贴近的应用题或者改变一道应用题。比如在打折的数学计算教学中, 模拟教学情境, 让学生分角色扮演, 活动能力强的演主要角色——买家, 内向的演配角——卖家, 有组织协调能力的扮演剧情编辑, 在体验中学习生活里的数学, 在快乐中掌握数学知识。
选择适当内容, 注意因材施教, 所谓适当, 就是要选择适合学生年龄、情商和智商的知识作为课本和课堂的延伸。如果过于难, 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和探索意识。如果过于简单, 同样会使学生的探索意识阻滞不前。因此, 恰当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 这一点不仅仅关系到教学效果, 还关系到因材施教问题。具体到这个问题, 笔者的解决方法是:首先是咨询在这个方面有一定经验的老教师, 特别是在小班化教学中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的教学骨干;其次是在网上学习一些小班化教学方面的精品课程, 做到借鉴和自我探索相结合, 理论和和实践相互联系。把所学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之中, 定期做工作总结, 写体验心得, 发现有问题的地方及时改正, 好的成熟的经验予以坚持和推广介绍。学术是无国界的, 我今天想说的是, 在教育孩子, 培养未来的道路上, 教育经验也无国界, 先进的教育理念, 只要是有利于孩子们发展的, 我们都没有理由拒绝。
三、关注教学实践, 延伸教材内容
小班化数学教学离不开教学实践, 同时与教材也密不可分, 但是仅仅依靠教材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小班化数学教学也应当做一定的延伸。让课堂之外和课堂之内相联系, 让学生家长和教师相联系, 做到在学校里的知识融于生活, 在家中的学习与教学密切相关。
1、让学生成为家庭的管家
开门七件事, 材米油盐酱醋茶, 家家都离不开生活的琐事, 与学生家长沟通协调, 让学生管家, 尝试主持家里的开支账务。学生在实在的、熟悉的、情感丰富的日常问题中明算理、懂方法、会计算, 能解答, 这是教材中某些与学生生活脱节, 与经验相离的应用题的感悟效果完全不同的。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其锻炼理财能力和节约意识, 让其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另一方面用也会锻炼其数学计算的能力和学写日记的能力。这种技能不仅仅是小班化教学需要的, 同时也对学生以后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以计算促进节约
小班化数学教学的理念是寓教于乐, 让数学成为一种乐趣。让学生把自己的零用钱进行入账计算, 把做的好的同学的账本和节约意识比较强的学生予以表扬与鼓励。鼓励学生建立零用钱档案, 让其钱用在该用的地方, 培养学生的一种持久的节约理念。学生在持续鼓励中乐此不疲, 在体验中学用数学, 爱上数学, 感受数学的极大魔力, 让数学不再是一种抽象知识, 极大地提升数学学习效率。
总之, 小班化教学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教师应该注意, 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与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自发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们获得成就感, 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在动机, 促进学生全面而且有个性的发展, 是小班化数学教学的主题, 同时这也是教育界探索的永恒主题。
参考文献
[1]南维:《小学数学分组教学策略浅探——谈小班化教学》, 《考试周刊》, 2010年第26期。
浅析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 篇11
关键词:游戏化教学;实践措施;身心发展
游戏化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游戏教育核心价值总结,将游戏的参与性、趣味性、情境性与教学实践、教学策略、评估方法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
一、游戏化教学的必要性
1.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游戏本身具有轻松、自由、快乐的特点,这种特点能够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充分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2.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在小学课堂上用游戏化教学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不但能提高学生积极性,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3.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游戏化教学的灵活多变在为学生构建轻松的学习氛围的同时,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与身边的人相处,促进了身心发展。
4.有利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游戏化教学摆脱了教育的功利化,能够让学生培养问题意识、积极合作,促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二、实践措施
1.转变教师观念
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主动接受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法,将知识与游戏融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2.提高游戏化教学能力
教师应该积极参加各项教学培训或者聆听他人授课,不断积累总结,提高游戏化教学能力。
3.结合知识,丰富教学方法
实施游戏化教学的目的仍然在于学习,因此教师不能纯粹地安排游戏,而要将游戏与相关教学内容相融合,设计的游戏环节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特点,多些探讨合作的部分。
4.加大引导
除教师外,教育部门也要改变“成绩决定一切”的陈旧观念,建立新型教学系统,加强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开发。
游戏化教学拥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优点,但实际教学中仍然有所不足,應采取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游戏化教学能力,结合知识、丰富教学方法,加大引导等方法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张晓英.对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小学教学参考,2010(30):74-75.
小学体育游戏化探究 篇12
一、游戏之于体育课的作用
1.游戏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游戏既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让学生从中学到知识,得到锻炼。由于游戏从形式到内容都非常丰富,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紧扣教材,合理地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游戏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学走和跑时,只是单一地教学生如何走、如何跑的方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会很高,很难达到教学目的。如果结合游戏内容“接力往返跑”“二人三足”、“障碍赛跑”等形式教学,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提要求、作示范,学生就很容易接受,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就会很高。又如:教学跳跃内容时,我采用“青蛙过河”、“ 单脚跳接力”等游戏教学 ,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克服各器官的生理惰性,使机体很快进入工作状况,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跳跃能力,达到教学的目的。
2.游戏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认知能力 ,开发智力。大脑对外界信号的接收效果直接决定了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孩子们收集信息量的多少在于孩子是否有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因为有兴趣儿童才愿意参与活动。体育游戏往往来源于生活,贴切生活,有利于激发孩子们探求美好生活的热情。他们在游戏的情节中扮演各自角色, 更好地体会、认识生活。如游戏《大鱼网》时,孩子们在游戏设计的精巧情节中,体会了捕鱼的过程,了解了渔民作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体验了渔民辛勤劳作的生活。如游戏《猫捉老鼠》和《老鹰捉小鸡》等,学生要搜索词语,设计画面,既激发心智活动,又锻炼体能,是智力与体力相结合的游戏。
3.游戏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课堂教学游戏以集体性游戏为主,集体性游戏多属于竞赛性或对抗性活动。培养良好的道德作风和意志品质,主要是在游戏过程中培养的。在游戏中,学生必须遵守规则,努力克服个人的困难,必要时还要帮助队友,相互协作,为捍卫集体荣誉而努力。这样在游戏中就要求学生做到:1维持活动的公正、公平性,不能违反纪律;2为了集体荣誉,全力以赴,做到最好。影响激发学生的斗志,使整个集体空前团结等;3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教育学生“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成绩只是暂时的,而好的对手值得永远尊重。
二、体育游戏的教学法
1.角色任务法。在活动中让他们担任一定的游戏角色 ,促使他们通过努力,完成集体对自己所承担的角色的期望,而得到同伴的喝彩和教师的表扬,从而得到自我肯定和确认。让他们对该运动产生兴趣,如“接力往返跑”、“看谁传得快”等。通过完成游戏的角色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评价,以此认识自己和自己与群体的关系,逐渐克服以个人为中心的习惯和离开家庭后的孤独感, 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2.集体荣誉法。集体荣誉是一种团体精神 ,团体精神对团体中的每一份子都有很大的影响力。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组,组织一定难度的活动,内容如“舞蹈”、“攻守阵地”等等。对取胜的小组给予表扬,以后又多次分组,打乱学生的组合,使多数学生都有取胜的机会。在为小集体努力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集体团结气氛的感染,在同伴的鼓励和影响下,当发现自己的小集体处于不利地位时, 那种渴望胜利和荣誉的心理会促使他们更努力。
3.创造激趣法。在体育项目中有些项目比较枯燥 。针对这些项目,体育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用自己的方法完成体育活动, 教师再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对他们的进步取得的成绩加以肯定表扬,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加以肯定,建立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这就有助于学生对本来枯燥乏味的体育项目产生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