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平面设计

2024-12-11

当代平面设计(精选12篇)

当代平面设计 篇1

什么是平面设计?由于平面设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又发展很快, 所以, 理论阐述比较滞后, 至今还没有什么权威定义。就目前的状况来说, 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讲, 平面设计就是用美术的方法描述一个企业或产品的过程, 是一种视觉表达或陈述, 即视觉传播。这种表达或陈述主要是为了一种商业目的, 但是, 往往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乃至政治等各个方面具有广泛、深入的影响。随着当代经济技术、尤其是传播和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 平面设计的影响和意义超越了国界, 并且越来越突出。

虽然平面设计或类似的实践活动可以追溯到各个国家或民族非常久远的历史, 但是“平面设计”这个提法却晚至1922年。当时, 美国的书籍和广告设计者德威金 (W·A·Dwiggins) 以此来标示一种新的行业的诞生, 这种新的行业面向市场, 以创意和艺术性表达为宗旨, 包括但是不限于版式设计、书籍设计和广告设计。到了60年代, 平面设计扩展到了大型会展、城市标志、公司的形象维护、产品和服务营销等领域。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平面设计在人机界面互动设计、人工智能开发、体验营销和信息知识传播与文化创造方面正在表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从它的内在本质和历史发展来看, 平面设计是满足人类物质需求和心理欲望的富于想像力的开发活动, 它主要不是针对个人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而是从大众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角度, 改变现状, 创造未来。在当今这个数字化时代, 它正在使用声、光、电等各种技术手段, 综合美术、音乐等多种艺术表达技巧和原则, 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等产生重新发现和重新塑造和重新解释的作用。

与平面设计这个行业实践的迅猛发展相比, 其理论总结和反思非常显得非常不够。人们看到了它对市场的开拓和利润的获取的巨大作用, 但是却来不及考虑在这种繁荣的背后隐藏的问题, 从而也就无法从可持续的角度对“平面设计”未来的健康发展进行充分的和理性的思考、规划与设计。鉴于这种认识, 我们对当代平面设计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几个特征进行总结, 以图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

当代的平面设计在表达形式上比较充分, 但是内容缺乏, 呈现形式压倒内容的态势。平面设计的表达形式指两个方面, 一是外在形式, 主要指质料、传播平台等有形媒介;另一种是指平面设计的内在语言, 即思想组织形式和结构。

首先看第一种, 平面设计的外在形式。平面设计赖以存在的介质范围迅速扩张。从平面设计的萌芽、发展到现在, 人们使用过石头、木头、纸张、以及综合声、光、电等因素为一体的电视屏幕以及电脑显示屏等。每一种媒介质料都创造了富有时代特点的独特表达形式;其次, 人们创造的社会传播实体和组织也越来越多, 它们共同组成了丰富多彩的传播平台。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 很多人预言网络信息的传播会冲击、代替或者部分代替报纸、杂志、广播电台、甚至电视台的存在和发展, 但是, 现在看来, 互联网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 传统的传播媒体继续存在, 并不断的改革和完善, 同时, 人们也进一步开发了户外广告、楼宇广告、车体广告等等, 这些媒体和组织为平面设计提供了传播渠道;第三, 企业本身的运作、营销和产品开发以及市场开拓都需要平面设计的参与, 甚至于平面设计能从更高的层次上进行品牌运作和维护公司形象, 直接体现公司的发展方向和战略原则。从上面的分析来看, 媒介质料、各种媒体平台和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平面设计提供了比较充分的用武之地, 但是平面设计在这样的用武之地上表演什么、如何表演成了问题的核心。现实情况是, 平面设计的粗糙雷同的现象比较严重, 构思平庸, 缺乏创意;还有的情况是狂轰滥炸, 内容单调粗俗, 造成人们的视觉污染;更有甚者, 为追求利润和特定利益, 形成垄断以致内容失实, 甚至欺骗消费者。这种内容上的缺乏和粗糙更多的表现在新媒体上, 如互联网以及无线网络, 手机等, 这里存在的问题更大。

其次看另一种, 平面设计的内在语言。平面设计在发展的过程中, 主要的表达技巧是来自于美术等艺术门类的原则和方法。但是, 如今的平面设计, 正如我们上面所说的, 已经成为了视觉传播, 甚至“多媒体互动传播”。在这个发展过程中, 哲学、符号学、语义学、修辞学、叙事学、心理学、知识管理、认知科学、传播学等方面的原理和方法都用到了。甚至营销学、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未来学等等也被考虑在内。在这样一个庞大的学科群体当中, 各种理念和方法混杂在一起, 难分主次, 还没有形成有机的统一, 这样对平面设计的发展影响很大, 一种属于平面设计特有的表达形式、组织结构和评判标准有待形成。更为重要的是最然表达形式令人眼花缭乱, 但是所传达的思想内容却是很单调。现实的情况是西方发达国家和强大的跨国公司以及服务于它们的西方主流设计学派、理论家和实践者对平面设计表达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形成了难以动摇的话语权力, 当代平面设计的内容和形式缺乏民族多元化和民主性。特别是近年来人们提出了“内容产业”说法, 这更说明了平面设计所面临的内容短缺具有迫切性、广泛性和深刻的时代意义。

当代平面设计方法已经开始转向多元化, 民主化、开放性。当代平面设计方法的转型可以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后期, 到了八十年代初期, 由于后现代主义的影响, 平面设计方法的转型才成为现实。一直以来, 大多数的平面设计偏于演绎方向, 也就是说, 设计往往从一个抽象的一般的概念或问题出发, 经过一些逻辑推演步骤, 找到一个特定的解决方案。从这个时候起, 人们逐渐开始探索一种新的偏向于归纳的方法, 即, 先考虑一个设计的目标受众是谁, 具体的市场在哪里, 以及如何推销出去, 再考虑如何设计, 设计什么, 等等。保罗·菲尔本德 (1976) 认为:统一的观点可能适合教堂, 旧传统或新神话的胆小的、贪婪的牺牲品, 或者暴君统治下的孱弱、容易满足的臣民。客观的知识要求多种不同的意见, 只有能推动多元化的方法才能符合人文立场。克里斯托佛?亚历山大提出了“模式的语言”, 揭示了平面设计语言的社会层面、功能层面的问题, 并探讨了如何把它运用到三维世界中去。据此, 他提出了250多种具体的模式, 用于平面设计的语言表达。当然, 这些具体的模式可以根据新的观察和经验形成无数多种组合, 用于不同的地区、城市、社区、建筑、空间, 直到餐厅、卧室、坐具、颜色和灯光, 等等。

从此, 设计的方法不再单单考虑美学上的形式、大公司的商业利益和营销技巧, 它开始具体的表达语境, 特定消费者的利益和趣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政治、经济、文化氛围等等。这样, 平面设计就逐渐离开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线性的思维方式, 诉诸直觉, 发现机会, 创造未来。它贴近消费者的心理和精神追求, 具有价值塑造和意义探寻的功能。与此相适应, 平面设计在方法上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 诉诸直觉, 重视知识开发。当代平面设计面临的知识、问题和情境, 浩如烟海, 为了突破陈规和盲点, 发现新的问题和机会, 常常使用“心灵地图”来搜寻、排列、管理个体的和团体的意识、潜意识里面的显性和隐性的知识。这种方法有一个口号“把知识视觉化”, 以图从整体的角度框架问题、开发产品、规划流程。这种方法可以追溯到古代, 但是在当代, 托尼?巴赞从70年代以来, 一直研究推广这种方法。如今, 由于实践的丰富和计算机互动软件的开发使用, 沿着这个思路已经形成了众多派系, 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二, 前瞻性, 即, 平面设计需要预测未来。预测属于未来学的范畴, 但是在平面设计上也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在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的埃克德P?明克斯的带领下, 包括柏林、开普敦、东京等地人员的一个跨学科研究组织为本公司及其他公司在设计方面进行前瞻性的研究, 他们往往从这几个方面开始入手:

人们在未来会怎样生活?

哪一个产品或者设计方案是未来的生活方式所需要的?

这些产品或者方案在哪里、怎么样被生产或者实现?

改变市场的因素是什么?

通过这样的思路, 平面设计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目标性, 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同时也达到了企业的利益目标。第三, 设计情景、目标的系统化管理。由于平面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情景非常繁杂, 加上组织机构和合作机制也很复杂, 往往涉及跨部门、跨机构、跨国界的情况, 这样, 平面设计对客体、目标、概念、解决方案的语言描述经常会有偏差, 设计人员、技术人员和市场人员对同一问题的理解有时会大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 有人已经把这些因素制成形象化的符号系统, 采取“情绪卡片”的方式来把顾客或消费者的反应与产品、平面设计的方案建立系统的对应关系, 当这种系统的数据库足够大的时候, 平面设计人员可以用它来交流思想、协调设计行为和程序、因应市场的变化, 平衡协调公司利益和社会效益, 实现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另外, 当代平面设计在方法上还非常重视其他各种实证调查:包括人口特征, 如年龄、性别、休闲、兴趣、倾向等;产品诊断, 如新产品的市场测试、调整, 市场投放等。这些方法都对平面设计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深远的影响。

通过以上考察, 我们发现, 当代平面设计绝不是设计者单方的闭门造车, 它需要与社会和市场进行深入、充分的交流和对话, 在这个基础上, 实现社会各方和整体上的效益最大化。

当代平面设计受跨国商业利益主导, 民族文化传统缺失, 不利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 不利于全世界范围内的人文价值创造和意义发现。在平面设计发展的今天, 西方各国与东亚发达国家已经能够突破视觉设计的技术局限, 实现视觉设计形式的民族回归, 更突出本民族的视觉经验, 将之纳入已发生潜在转移的当代民族思维。通过我们以上部分的分析, 我们也可以发现, 当代平面设计确实在一定的范围内达到了某程度上的多元、民主和社会本位。但是, 这是建立在强大资本的实力以及充分的消费能力的基础上的。实际情况是, 对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中低收入阶层来说, 对于不发达的国家、实力较弱的民族来说, 平面设计的理论和实践还是很遥远的事情, 对于当代平面设计理念、思维和潮流, 他们大多只能服从和跟随, 却没有什么发言权。托尼?弗莱 (Tony?Fry) 在他的《设计史, 澳大利亚》 (Design history Australia) 中, 他明确的提出了那些被认为处于欧美这个经济、技术、文化和地理轴心的边缘的国家和民族, 也被排出在了历史之外。他说, 由于澳大利亚远离“世界中心”, 加上人口稀少、市场不大、国际化程度有限, 它被认为是一个几乎没有设计的国家。

平面设计作为一个行业起源于西方的工业化时期, 国际交往日益密切和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 很多东方国家、非洲以及拉美等国家在各自的发展进程中, 为了跟上或试图赶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不得不在平面设计上模仿欧美发达国家。这就造成了这些发展中国家文化历史和社会需求以及发展愿景没有能够在平面设计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进而, 消失在整个平面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图景中, 这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方都是不利的。在全球化的时代, 文化的多样性对人类的文明和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 各个国家、民族和社会阶层的文化历史和社会需求都应当在平面设计中有所体现。对平面设计来说, 全球化不应当是某一种文化一统天下, 而应当是各种文化都得到展现和发展,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共同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Studying Visual Communication.by Worth, Sol., 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81.

[2]A Pattern Language-Towns, Buildings, Construction by Christopher Alexander/Sara Ishikawa/Murray Silverstei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3]赵冰 (译《) 建筑的永恒之道》又名:The Timeless Way of Building (美) C-亚历山大.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0

[4]谷川道雄著:日本当代平面设计[M].天津美术出版社, 2000

当代平面设计 篇2

西方对设计存在这样的解释:“designisproblemsolving”(设计是解难),设计是以目标为本的。社会为什么需要室内设计,归根到底其实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比如:家居空间设计解决的问题是创造舒适安全的生活空间;办公空间设计解决的问题是创造满足工作需要且能促进工作效率的舒适空间;比如:专卖店空间设计解决的问题是创造符合品牌价值的商业场所,通过该场所促进品牌商品的营销。例子再继续举下去会发现,每一项室内设计都是带有很具体的问题需要通过设计来解决。室内设计师的职责就是要高效的利用室内设计的各项技术手段去解决问题。但生活中我们的室内设计往往会出现的情况是设计师做了大量的工作,业主也投入了很多的钱,但问题没解决好。比如:说家居设计中,装修设计过度追求豪华,反而忽略居住的舒适性;或者办公室设计的过分花俏反而使人无法平静工作;再比如现代商业空间设计中要求室内设计师要结合市场营销的知识开展空间策划,否则达不到推广品牌价值和带动商品营销的目的,等等。避免上述问题出现的方法首要的就是改变设计观念。设计师在开展室内设计的过程中始终遵循“解决问题”为设计目标,而且设计师和设计机构还应该用这样的设计理念去引导群众,让群众能得到更舒适的室内设计。其实室内设计追求的就是空间的“好用”,著名设计评论家王受之先生就提出过“好用的设计就是好设计”,因为好用的设计已经把设计问题解决的非常好。室内设计师如何才能创造“好用”的设计,这就需要设计师务必要掌握好设计技能,还要深入去体验和了解生活,同时还要适当的学习建筑学、人类学、历史学、哲学、市场营销学、科学技术等学科领域的知识。

这些欧美风格的设计都是以其古典、奢华作为卖点吸引群众,而且挺受中国群众的欢迎。这种“欧陆风情”的盛行在此暂且不论应该如何对待。但我认为当代室内设计应该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因为传统文化更加适合中国群众的生活和精神需求,中国群众可以在自己的传统中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当然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不是生硬的套用传统做法,也不是刻意盲目的使用传统元素或风格进行室内设计。而是需要设计师认真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深入消化传统文化的优缺点的基础上进行室内设计。当代的室内设计应该创造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现代设计技术的完美结合。其实我国传统设计中有很多精髓的,比如:广州的骑楼就有避风雨、防日晒的特点,特别适合广州这种南方多雨的城市。而且楼上住人,楼下街道,“商、住”得到完美的功能统一;还有中国传统建筑追求“天人合一”,这一思想恰恰与现代人“回归大自然”的欲望相吻合;等等。因此,我们应该在传统文化中可以提炼出更多的设计精髓,设计师们应该把这些传统精髓融合到当代的室内设计中,以营造出具有传统文化精神而又现代舒适的空间设计。国内万科地产的“第五园”项目就是一个融合传统文化于现代生活的住宅楼盘。“第五园”营造了诗情画意的中式氛围,大面积的户型很适合中国人的居住特点,场所建造成本控制也经济到位,整个场所设计上很符合中国人的性格和居住文化的特点。万科“第五园”可以说是一个很成功的设计。中国人有中国人独有的性格特点、历史背景和精神需求;同时中国国土面积辽阔,各省各区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各异。我们要在中国特有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特点上创造出符合自身需要的室内设计。

二、结语

当代平面设计中的空白艺术 篇3

关键词:平面设计;空白艺术;计白当黑

一、空白艺术设计理念

1.空白理论的思想渊源

(1)“空白”的定义。在“现代汉语词典”,提到的“空白”的解释是没有填满或没有使用的部分,即留白的部分。留白在当代平面设计中已经越来越广泛。 “空白”也是一个虚拟的空间。除点,线,面,实体造型元素,剩下的空间是“空白”,有时“空白”不一定“白”也可是相同的背景颜色下的“虚拟”空间的含义。

(2)空白理论的思想渊源。空白理论思想渊源丰富,是思想对艺术影响的结果。运用空白艺术手法,可以使艺术作品形神兼备,虚实相映,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在诗人口中,“空白”称为“含蓄”,书法家则把“空白”称为“飞白”,画家称“空白”为“留白”,乐曲家称“空白”为“煞声”,所有类型的艺术家都将空白作为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我们要对“空白”这一美学思想进行研究,就需要把目光放的远,哲学中的“虚实”和美学上的“虚实”其实是一样的,并且在互相牵连着。

2.空白艺术的视觉心理分析。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和社会形态,中国现代平面设计到20世纪80年代才真正的兴起。自从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社会对平面设计的需要变的更多,全国各大高校开设艺术设计课程,当时它还是装潢专业。

“中国元素”,总之,是中国自己特有的。大多数中国人(包括海外中国)对认知元素的反映,凝结了中国传统文化,反映图形,符号,或习俗可视为“中国元素。”中国的设计的元素,它的作用是到的视图中的人民立刻感觉到的产品,这种设计源于中国。

二、平面设计中空白艺术的运用

1.版式设计中的空白艺术。谈到版式设计,不得不提到鲁迅,他是我国现代书籍设计艺术的开拓者和倡导者。他特别重视对国外以及国内传统装帧艺术的探究,并且自己设计了多种书的封面。鲁迅对艺术设计的方面一些很精辟的见解。邓中和在《书籍装帧创意设计》一书中,计白当黑——版式设计中的空白一文中。曾经引用过鲁迅关于版面“空白”的学术思想,分为四个小节(空白与读书之乐、“空”“无”与书卷气、空本难图.贵在适当、空间中的点缀.空白里的视点)把版式设计里的“空白”写的非常好。主张:留“空白”在版式设计,是形成美感的重要手段。一本书籍如果没有“空白”,就没有书籍的美感了。 空白对于版式设计来说,并非空间的浪费,而是版式设计重要的组成部分,合理美观的空白设计可以有效地平衡版面,使其虚实相映、轻重相承,而且空白可以有效地聚焦视线,突出想要表现的主体,为版面增加更加丰富的层次,营造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为读者创造无限的想象空间。

2.正负形中的空白之美。在平面设计的正面和负面的形状转变而来的,一个空白的背景所造成的空间,在视觉效果上造成空间效果是非常巨大的。例如,设计师使用的形象具和空白背景的关系。例如妇女和蛇,一线两用温柔的物理特征的历史建筑基督教文化的蛇和妇女的行为,人们在享受空白空间创造的一个美好的艺术氛围。正面和负面的形状共存,形成一个独特的视觉错觉。使图形可以成功地完成它所要表达的意识,为了吸引观众,传达出准确的信息。日本设计师福田繁雄的男性海报,善于在使用图转换错觉的原则,传达信息的简单的环形的语言独特,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以加深印象。开辟了一个新的设计方向圈,圈的转化,具有重要意义,梦幻的设计,使其更具吸引力。巧妙奇特结构,较准确地描绘外面的空间,但也指出,喜欢捉迷藏,找到了一个难忘的味道。

3.平面设计中空白的审美体验。所谓含蓄,从艺术方面来看,它是在不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不减少形象感染力的限制之下,一种简洁,概括,有回味的省略方式。因此,空白既一种含蓄。空白留得好,作品的含蓄就会产生。例如.陈汉民设计的钓鱼台俱乐部标志,由字母4C”(俱乐部英文CLUB字首)和鱼头(空白部分)形象互补的形象复台而成的这个标志并钓鱼台俱乐部没有通过特殊符号来表达某种意义,但在形式上用文字和形象正负形关系的转换来表达主题。这里“C”是正形,鱼头是负形,正负互补.即所谓“计白当黑”。从标志的效果来看,视点集中在圆点上,它看似一个孤立的形,而一旦把它和空白的空间的形联系起来看时,则发现它原来是鱼跟C,这正是有趣的地方。负形所蕴含的意境是间接的,它的正形那样直观,一目了然,而是以一种“若隐若现”或“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形态。需要慢慢的品味才能“醒悟”,正是由于这种视觉上的的感觉,让人在回味之余.留下无穷无尽的审美感受

三、空白艺术对当代平面设计的影响

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为了便于传播,让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现代设计都非常简洁、明了。中国书画艺术中的空白、虚形的表现的方法体现在许多现代设计作品当中。荷兰画家、图形大师埃舍尔(M·C·Escher)作品中将正负形运用得炉火炖青。如作品《画手》、《凸与凹》、《画廊》、《蜥蜴》等,利用形与形之间不同轮廓之间的关系,构成一个新的形态,彼此利用共用线相互依存,相互生长。埃舍尔的负形研究影响了很多近现代的设计师。在日本设计师福田繁雄的许多作品中,充分运用正负形的关系,以自己独特具的有很强感染力的简洁图形传达出信息。这种图形之间巧妙结合,要比地描绘物更不易,在全神贯注看一个物形的同时又能注意到之外的留白处,让你一眼看不到尽头,领略其中的妙处,这也是中国书画元素艺术的精髓。而空白艺术对当代平面设计的积极作用也是巨大的:空白可以有效突出设计主体,言简意赅,体现设计以少胜多的哲学思想;创造设计中的无限意境和含蓄的美,为设计带来超凡脱俗、新颖别致的独特观感。

四、结语

本文以当代平面设计中的空白艺术的运用作为论文的思考点出发,从一开始的空白理论的渊源,发展到空白艺术风格在平面设计上的影响,再到平面设计中对空白艺术的体验,最后到展望空白艺术风格在未来平面设计中的发展趋势。

总之,现代平面设计发展至今,相对于外国设计师来说,中国设计师似乎更愿意从书画艺术中所蕴藏的中国文化的深层意义中去探寻一些设计元素和灵感。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是可以从中国书画艺术中得到许多启发和借鉴,使有强烈的现代性,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郑军、唐伟. 空白与设计.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

[2]祝帅. 中国文化与中国设计十讲.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3]邓中和. 书籍装帧创意设计.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当代机械设计特点与设计手段 篇4

1 我国机械设计的发展历程

我国机械设计理论方法的发展经过了两个主要的发展阶段。机械设计的发展主要是根据市场的不同程度发展而发展的, 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为机械行业提供了很多的技术支持。

1.1 十七世纪的传统设计阶段

在十七世纪时期主要以传统的设计理念为主, 通常都是运用设计手册、根据相应的数学等公式进行规划设计, 相对以任务为主, 在创意方面缺乏相应的灵活性, 思维也较为固定, 设计的水平也较低, 所花费的成本损耗也很大, 随着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 传统固定经验设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真正需求。

1.2 现代的多元化设计阶段

在当代, 人们对生活的质量与工作的性质要求不断的优化提高, 对于机械产品方面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 出现了多元化的设计理念。例如, 对于美国而言, 他们重视倾向的发展创造性的设计风, 在设计层面有很高的见解, 他们认为要设计出一个好的机械产品就必须往创造、分析与决策三方面进行探究, 综合分析系统工程、全面的对价值进行分析等。对于中国而言, 我们强调的更倾向于综合的适应原则。在强调实用的基础上对现代机械理论更进一步探究, 总结科学的机械产品原理, 为满足设计者的要求而不断优化。

2 我国的现代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现状

2.1 采用系统化的设计方法

运用系统化的设计方法主要是把几个设计元素相应合理的组成一个系统, 把每个独特的设计元素赋予在里面, 并让彼此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 综合所有的系统化设计要素有层次的组合完成整体的设计系统。

2.2 采用结构模块化的设计方法

采用结构模块的设计方法主要运用于特定类别的机械产品。对于部分模块的要求相对较高, 不仅要确保在运营过程中的稳定性与高效性。在分析机械产品模块的过程中个, 把产品分解成具有特定功能的几个模块进行研究选择, 最后择优的将所有的结构模块组建起来。

2.3 采用智能化的设计方法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智能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 智能化的机械设计主要是借助智能化的设计软件与三维图形软件技术, 按照相应的科学理论惊醒开发设计。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是利用三维图软件与虚拟的现实技术。当然目前的这种机械设计方法仍存在硬顶的缺陷, 仍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3 当代机械设计的几个特点

3.1 具有程序性的特点

当代的机械设计在整个过程中都有不断的研究, 从产品的规划、整体方案的设计、技术方面的要求以及对施工设计的要求都具有一定的程序性。经过不断的完善探讨, 只有按步骤有规划的进行设计生产, 才能到达工程的合理运行。

3.2 具有创造性的特点

现代的机械设计讲究的就是具有创造性, 设计者只有充分的发挥其思维能力与创造力, 综合运用各种方式创新, 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 寻求更高的突破点去开创新的产品。

3.3 具有系统性的特点

目前的机械设计在处理技术工程问题是主要强调其技术系统是否完善健全, 在对各个部分的设计与联系方面进行不断优化, 已达到整体系统的最优效果。除此之外, 不断健全系统与外界之间的联系, 扬长避短。

3.4 具有优化性的特点

通过运用科学的理论不断优化整个技术系统, 达到优化整体结构、提高参数的精确度, 把整个系统的功能采取最优方式, 并在此基础上保证质量性能的同时最大程度的降低成本的损耗, 设计出最优新意、最具有优化特性的产品。

3.5 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当代的机械设计方法已经演变成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 不管在理论知识的运用上还是在系统的设计过程都需要结合综合的因素进行探讨, 在创造设计的层面上延伸用预测的手段以及人机工程等提高效益。

4 当代机械设计的发展趋势前景

4.1 当代机械设计更倾向敏捷化发展

目前的市场已经出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对于当代的机械设计也要不断的跟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变化改进, 所以在对于机械化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具有敏捷花的发展优势, 才能保证在某个阶段所设计的机械产品能够符合市场的真正需求。

4.2 当代机械设计更倾向虚拟化发展

目前的科学技术领域中最核心的三大技术莫过于计算机的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虚拟技术。只要全面的掌控三大技术的核心就能比较稳当的在信息社会中把握准确的机会, 当今的虚拟技术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作为一门技术, 他在很多方面中都无形的影响着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如果把虚拟技术的特性应用于机械产品中, 不仅可以达到优化产品的效果, 也为我们的生活思维模式与工作模式提供一个全新的境界。

4.3 当代机械设计更倾向绿色化发展

我们是生活环境已经面临了很大的问题, 随着人口基数的不断增长, 对于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环境问题与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们更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讲求往绿色环保方面发展的呼吁声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对于如何最有效的综合利用资源, 做到最低限度的浪费资源是我们不断发展的趋势。在机械产品方面的设计与研发让我们不断的往增强产品的生命周期方面进行完善。

5 结语

当前的机械产品的竞争最核心的就是在其设计创新上面。对机械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探究是当今提高完善机械产品的重点。只有综合的分析了解当前我国的机械产品市场需求, 根据实际的现状进一步的探讨, 关注机械产品能够往那些方面发展的趋势, 从而为设计出符合当代市场需求的产品。只有往这个方面不断努力, 我国的机械产品才能具有更高的竞争力与创新优势。

参考文献

[1]杨海荣.现代机械设计的创新方法研究[J].机电信息, 2011 (18) .

[2]石枫.机械产品方案的现代设计方法[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 (17) .

[3]刘宁, 李波, 张松林.机械设计中各类模糊问题的处理[J].叉车技术, 2003 (02) .

[4]刘克明, 杨叔子.《墨子》中的机械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4) .

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前景论文 篇5

一、从工业构成设计走向信息有机设计

(一)主导性设计在时代物质基础上的演化

在任何时代的各种设计思潮中,总是有某种设计理念自觉或不自觉地占据着主导地位。而这种主导性的设计理念从根本上说是受当时的物质创造的制约,与主流的哲学精神相一致的。例如我国在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社会,人们靠天吃饭,流行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占主导的是以朴素的有机论为指导的手工业设计;而近代西方工业构成主义设计的产生(以包豪斯为代表),是与人类社会由自然经济进入工业化时代,尊崇科技理性的时代精神相一致的。我国直到20世纪80年代国内工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观念深入人心,西方的工业构成设计才正式引入我国并得到广泛传播。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应与中国社会由工业化走向信息化的总进程相一致,这就必然地要步入一个发展的转型期,工业设计理念的地位随着“知识经济”和“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将被充满活力的“信息设计”所代替。

(二)信息设计和有机设计理念

信息设计是对信息时代设计文明的简称,其具体内涵非常丰富。首先,现代科技提供的数码信息平台使设计工具由鼠标和键盘代替了画笔和纸,设计材料和语言由可视形象变成了看不见的程序、编码、软件芯片和数字化的操作。其次,设计研究的对象范围空前扩大,研究对象包括:网络设计、数字媒体设计、虚拟现实设计、数字化产品与环境设计、数字娱乐设计、数字化艺术表现设计、三维数字动画、多媒体应用艺术设计等。这些变化表明了建立在高新科技基础上的信息设计是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的、彻底的转“型”设计系统。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应充分认识这一深刻的设计变革,更新观念,积极投身于对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强、拓展信息设计课程设置,为现代艺术设计人才的成长提供强大支持。信息设计的形成首先表明了设计在时代物质基础上的演化,同时,艺术设计作为人类精神思维总在自觉不自觉地寻求着“合理”的文化、价值观作为自己的指导理念。一般来说,主导的设计理念总与一个时代主导性的哲学观念相呼应。而在我们的时代,由于对科技理性的崇拜所产生的哲学贫困,导致主导性的设计理念也捉襟见肘,设计界同仁正为此进行不懈探索。在近期《美术观察》上,梅映雪撰文深刻指出在信息社会走向有机设计的内在原由和本质特征,认为有机设计的理念是与当代有机论取代机械论的哲学主导潮流相一致的,其区别于其他设计的本质特征可简括为有机统一、内生协调等几方面,具体讲要做到“张扬生命个性”、“回归自然本体”和使国际文化“多元优化共生”。这种有机设计理念是科技理性时代人们反观自身的困境做出的人性呐喊,表达了一种以人为本的深沉的生命力,天人合一的境界和积极融入世界文明的胸襟。有机设计理论值得我们在艺术设计教育实践中进行进一步地探求。

二、从民族的走向国际的

(一)设计的民族性与国际性

在现时代,民族艺术与国际艺术仍有着很大不同。不同民族艺术有不同的特色,但国际更强调同一的成分。时下流行的“越是民族的越是国际的”这种观点显然有失偏颇。在我国实行开放的市场经济并日益广泛而深刻地融入世界的今天,艺术设计要有从民族到国际的理念,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图形语言的易感觉、无国界性),来传达中国人的文化精神、价值理念,让世界了解我们。我们倡导艺术设计从民族的走向国际的,就是希望中国的艺术设计以独特的.民族特色表达超越民族的国际性精神,为我国积极融入国际大家庭做出贡献,而这里面需要有世界艺术文明因子的参与。

(二)设计的国际有机论

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脱胎于传统的工艺美术设计,又是从引入西方的包豪斯设计理念开始的,所以从它产生起便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设计系统的左右下,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至今未能形成自己的设计理念和体系。但同时,这又为我们的艺术设计的蓬勃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艺术设计要走向国际的关键一环是广泛吸收世界各民族的设计文明,根深才能叶茂,扎根的土壤传统文化不是唯一,世界上一切优秀的设计文明都是。传统的艺术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底蕴文化,是原初的文化氧气,灿烂的古代文化滋养着我们,使我们确认自己。面对国际化趋势,艺术设计首先要立足于本民族的深厚的文化背景,设计理念,这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最易于了解的东西,同时将各民族有生命力的理念融入自己的文化中,作为本民族精神有机体的一部分。

三、从单纯的专业技能培养走向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设计的学科价值有赖于设计者综合素质的提升,艺术设计的发展是设计内容和形式的全面发展但长期以来,艺术设计教育偏重于对学生进行片面的专业技能培养,而轻视对其进行专业技能以外的人文素质的提升。我们知道艺术设计是为一定的功能、内容赋形的艺术,没有对设计形式深层支撑的功能、内容的深刻把握,设计就会失去创作的根基和源泉,而流于模仿,也使艺术设计失去了在当代人文社会学科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跨学科研究中的话语权,因此设计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专业技能教学。设计艺术的学科前途将由从事设计的人自身来决定,只求如何获得技能、如何获得商业利益的所谓“设计教育”是无法真正进入高等教育学科行列的。

(二)设计教育的核心价值:确立积极的价值观和创造性思维在设计者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关键是要培养他们积极的、正确的价值观和创造性思维现代艺术设计已经越来越广泛地深入到生活中,作为无处不在的直观的易于理解的意义系统,其承载的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对人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健康积极的价值观才能使设计富有生命力,对人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和谐人类社会与环境自然;而颓废丑陋的价值观却使所谓的“艺术设计”成为视觉垃圾,严重的会歪曲、毒化人的心灵。所以好的艺术设计作品首先要求设计者要有很高的人文素养和积极的价值理念。艺术设计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其教育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不间断的正确价值理念的熏养。具有创造性思维是设计者综合素质的又一关键,是艺术设计教育的另一核心价值。设计的本质是创新,“设计的内涵是一种永远没有重复的思想和一种创造的意志”,模仿不是真正的设计。真正的艺术设计要在创新中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在创新中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新鲜的史料、视角与方法;同时,艺术作为一种独立创新的精神思维形式,在解决生活问题的同时引领生活,是其最高价值。没有了创新,就没有了设计。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艺术设计蓬勃发展的保证。

四、从个人表现走向为人民服务

(一)“设计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当代设计价值取向

在设计领域,长期以来存在着追求个人风格忽视服务对象、追求外在形式忽视功能内涵、追求艺术效果忽视生产成本等不良现象。针对此,《美术观察》发起了“设计为人民服务”的论坛,在讨论中指出“设计是一种文化,是解决生活中不同层面问题的文化”,要“为提高生活质量而设计”。叶萍提倡法国式的“溶化在生活中的平民化的设计。”

(二)使课堂创作与社会相结合

“设计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要求学生深入社会,了解人民的需要,使学生深入生活的教育方式会使人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对人民需要有较强的感受力,而不是冷漠的,这是设计创作的不竭源泉。在市场经济社会,艺术设计主要是通过设计的产品为大众服务,因此,为商业需要、消费者需要或为公益需要而设计与为人民服务是一致的。课堂创作走向市场、社会,可以通过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人们的现实问题来促进学生设计水平的提升;可以强化学生的服务意识、他律意识,深入体会艺术设计的宗旨,是设计走向社会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演习。

五、从科技经济崇拜到以人为本的设计走向

(一)科技经济时代与人的存在状态

我们处在一个科技物化的时代,科技不但实现了对环境自然的深度征服,同时又以其强大的改造力量侵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占据着我们的思维,促使着人们对科技的崇拜;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又处于强大的经济网络的笼罩下,消费主义盛行,人类处在一个被商业竞争的魔力所驱使,把不断刺激消费欲望作为核心任务的经济社会,增长着对经济和消费的崇拜。由于这种科技经济崇拜,使自然环境受到了甚至是不可恢复的破坏,人可能在最根本的意义上失去自己的家园;由于这种崇拜,使人对科技经济的掌握变成了科技经济对人的控制,人附属于科技和经济,人的本性受到严重压抑;由于这种崇拜,使人类偏离了生活本质的轨道。

(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论传统文化对当代平面设计的影响 篇6

关键词:传统文化;当代平面设计;影响

0 引言

我国许多当代平面设计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身影,可以说我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当代平面设计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虽然,平面设计是属于真建行实存在的,要具有一定的物质性,而且这一内容是不能够有任何违背的,但是设计同样也是一种文化,其中尤为突出的就是平面设计。无论是平面设计人员还是平面设计的需求人员都不可避免的受到周围生存环境的影响,也都在有意或者是无意的与传统文化亲密的接触,也正是因为平面设计中有了传统文化的引入,平面设计作品才显得更加生动,更加的多姿多彩,充满艺术的气息。

1 构图形式

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人一直都在追求中、全、和。对于中就是中心,不偏不离。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学就是这种观念,具有一定的大家风范,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儒家的思想观念为古代的设计指引了方向,阴阳五行为设计标定了主要的方式。例如,在我国古代的建筑设计上就有着充分的展现,古代建筑在成体的布局上讲究层次感,而且对于对称性十分看重,表现色彩认为寒色是最高等级的颜色,代表着无比的尊贵。系统规划的设计观念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构图的主要方式上也存在着较多的体现。

1.1 中线 中线就是以中间的一条线为基准,从上到下贯穿整个设计画面的构图方法。在我国目前的图形设计中,应用中线这种构图方法进行排版的作品可以说是比比皆是,这种方法与德国采用的上升式斜线排版方法以及日本所采用的重心在下的构图方法有着十分强烈的对比,这种构图方式正是求中观念对于当代平面设计师设计作品的影响。

1.2 对称 西方的古典美学中认为对称是一种美的表现因素。我国许多美术团的构成中也都是成双成对的,像不对应的对称之美也是如此诞生的。例如,我国的剪纸传统艺术、风筝的彩绘等等。对称的方式能够将均衡美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设计师对于对称的构图方式十分喜爱也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无可抗拒的魅力[1]。

2 表现形式

我国儒学讲究的要中规中矩要有章法,但是我国的道家思想却是自由和随性,这两种观念同时也代表着我国古代两种完全不同的实际思想,其二者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使得我国的设计思想更加的全面、完整。就好比拥有者至高等级的紫禁之巅也能与江南的景秀园林和谐共处一样。道家思想讲究清净,有着自身独特的道德准则,同时还有着封闭含蓄的文化内涵,使得我国传统艺术上开始重视,那种朦朦胧胧、蕴含深意的艺术表现方法,为我国图形设计注入了新的附有活力的血液。

2.1 传统水墨 中国绘画是一种传统文化更是一种艺术,当代平面设计从我国的绘画中学到了很多内容,例如,画笔描绘的线条以及整体的色调等,最为重要的是传统水墨画那种随意的笔动,那种虚实相交的表现方式被我国当代平面设计广泛借鉴,它并没有具有特定的规律,但是它具有着良好的渗透性,它能够与当代的商业设计合理的融合在一起,给人们以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每一个水墨画家都认为自己手中的画笔是有生命的,水和墨也有着属于自己的灵魂。中国的水墨作品能够具有着良好的表现力与绘画应用的工具盒材料是分不开的。例如墨、宣纸都严重的制约了水墨作品,毛笔蘸着墨水与宣纸接触,落笔之后就不能够再有所更改,只有在真正放松状态下自由的绘画才能够得到满意的作品。许多的当代平面设计师对水墨有着过多的偏爱,也是因为水墨具有的那种随意、那种洒脱。

2.2 传统文字 我国的汉字可以说随着我国的历史进程不断的进行演变,是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在当代平面设计中,应用到中国文字的平面作品随处可见,使得平面作品具有着本土的艺术文化气息。中国汉字最大的魅力展现就是它形象的字形和特别的结构,汉字中可以说暗含着视觉表现所有可能性。举一个较为简单的例子在我国清代时期非常吉祥的文字黄金弯梁就是利用汉字的结构,然后,巧妙的将这四个字连成一个图案,也是我国现代字体展现的成功案例。乾隆皇帝曾经在美丽的西湖题字,写下虫二两字,这两字正是风月二字的字心,这种引发内心思考的表现手法,不仅仅能够使人们感受到文化上的趣味,同时,还能够进行信息的传达。我国的书法和篆刻是汉字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使得汉字更加具有内涵。我国书法类的字体,线的流动,笔锋婉转有力,也使得书法文字造型受到广泛当代平面设计人员的喜爱,并且应用到如今的广告或是产品的外包装上。

2.3 色彩表现 在我国的古代对于色彩的应用是有着严重制约的,黃色为颜色的最高等级,所以,在皇宫之中才能够应用。一些王侯将相的府邸应用红色,对于贫民的住处只能应用黑、白等颜色。同时不受限制的在我国民间不断发展开来,而且表现出一种十分绚烂的面貌。在我国的当代平面设计作品中也能够感受到大俗与大雅这两种鲜明的个性。

朴素就是在我国当代平面设计中所表现的黑白对立的表现形式,黑色和白色也是构图的基本色调。在我国的古代黑白两种颜色被称之为玄素,也就是说黑色为万色之父,白色为万色之母,黑白两种颜色构成的太极图案也被人们认为是色彩表现的最高境界。朴素的图形能够有效的舒缓人们视觉疲劳的状态,将作品所蕴含的典雅气质更好的展现。浓艳就是注重于各种颜色搭配,我国古代浓艳主要应用的颜色有五种,通过合理的配置,表现效果十分的强烈,也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这种传统的浓艳表现方式在我国当代平面设计中也有所展现,在我国的传统食品的包装上是最为常见的,例如桂花糕、月饼的包装上。

3 结语

传统文化的内涵就是当代平面设计作品的灵魂,许许多多的当代平面设计作品中都含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气息。面对西方表现形式的冲击,如果一味的追寻和模仿只能使的设计作品更加的死板、呆滞、没有生机,只有将传统文化融于当代平面设计作品中才能够使得作品具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城市设计与当代城市设计 篇7

1. 城市设计的沿革

城市设计古已有之,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 只要有聚居现象, 有城市的兴起, 就涉及到城市设计问题, 从世界各国历代城市众多优秀的城市设计遗产中对此会有深刻体会。

但明确提出城市设计并自觉运用城市设计方法来指导城市建设, 是近代工业革命以后的事情, 如卡米洛·西特 (Camillo Sitte) 1889年提出的“基于艺术原则的城市规划”, 查尔斯·芒福德·罗宾逊 (Charles Mulford R o b i n s o n) 1901年提出的“城镇改造”, 以及美国的城市美化运动 (C i t y Beautiful Movement) 和现代市政艺术运动 (Modern Civic Art) 等, 都提倡用城市设计原则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质量, [1]不过由于当时社会与城市发展的局限, 这些思想并没引起足够重视。

(1) 提出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和城市建设的发展, 许多有识之士再次提出城市设计问题, 并积极倡导和探索运用城市设计方法与技术来指导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在美国, 率先倡导现代城市设计思想并把它纳入高等学校培养计划的是伊利尔·沙里宁 (Eliel Saarinen) 。1934年, 他针对当时城市规划多限于二维平面, 很少顾及三维空间的状况, 在密歇根州匤溪艺术学院 (Crambrook Academy of Art) 创立了建筑与城市设计系, 培养建筑与城市设计学科方向的研究生, 力图通过城市设计教育把建筑艺术手段与城市规划设计联系起来, 以提高城市空间的环境质量。虽然沙里宁的这一思想当时未能及时得到延续和发展, 却为后来城市设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沙里宁强调的是城市设计对城市空间的艺术处理, 其概念虽局限在传统建筑学的学科框架内, 但仍被学术界认为是首次提出现代城市设计概念的学者。

(2) 发展

20世纪50~60年代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 大规模的城市更新给现代城市设计学科带来了发展契机, 大量的城市更新工程实践所引发的诸多城市问题, 促进了现代城市设计理论思潮的空前活跃, 对当今城市设计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

当时的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多关注对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的设计, 强调在保证交通体系、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前提下, 关注物质空间要素的布局和艺术特色。要素的布局包括功能组织、建筑体块、景观系统、步行系统、可达性、街道家具、绿化和停车场地, 艺术特色则包括形象、比例、尺度、色彩、质感等。

(3) 独立

城市设计在被提出后, 学者就其是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进行了长期争论。直到20世纪70年代, 才确立了将城市设计作为一个单独的研究领域的共识, 城市设计内涵不断被充实, 作为独立学科的特征显现, 并全面发展起来。其研究的重点问题是:建筑体块控制与引导系统、大规模的建筑综合体、历史保护与更新、公共空间系统建设、公众参与设计、新城建设、可持续的生长形态等。

现代城市设计思想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引入中国。当时中国正值改革开放初期, 为适应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满足城市建设多渠道投入的需要, 以美国现代城市设计思潮为主体的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悄然传入, 并被国内同行普遍接受, 借助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 逐渐形成了具有本土化特征的城市设计学科。

中国城市设计学科的兴起和发展经历了学习与探索、研究与实践、普遍推广、制度形成、活动规范和自由探索与实践六个阶段的发展历程。[3]目前, 虽然城市设计还不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 但是在全国范围内的城市建设中, 城市设计研究和设计实践的积极作用已得到广泛认同。

2. 城市设计的内涵

城市设计自被提出至今, 一直以城市物质空间为研究对象, 立足从三维的角度去研究物质空间问题。它基于这样的假设:城市是可以被设计的, 经过设计的城市生活和城市空间是紧密结合的, 在城市问题错综复杂的今天, 只有经过设计的城市才有“宜居性” (livability) 。

但是, 城市设计的内涵却随着人们对它认识的逐渐深入而不断丰富和外延。虽然众多学者按各自的理解对城市设计定义做出过各种各样的描述, 纷繁杂沓, 争论不休, 但从学科角度对城市设计的认识却越来越趋向一致。通过对城市设计学科的梳理, 我们发现城市设计内涵的变化大体上经历了“学科交叉”“多学科渗透”和“学科融贯”的过程。[4]

(1) 学科交叉

1956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召开的首次城市设计会议, 提出了城市设计是一门新兴学科, 当时比较一致的认识是: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之间的“桥”, 关心的是不同层次的城市公共空间范围, 重点是空间形态、景观序列、家具设施和环境质量 (图1) 。

然而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两个学科的学者们对城市设计的认识却不尽相同。在物质空间的操作层面, 建筑师认为城市设计是“大尺度的建筑学”, 强调用建筑手段解决城市问题的重要性;城市规划师则认为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一部分内容的延伸”, 从城市规划管理角度强调通过区划法的导控技术, 控制和引导建筑师对具体建设项目的设计。

比如美国的三位城市设计学者就持有不同观点:凯文·林奇 (Kevin Lynch) 认为城市设计是建筑学的扩展;迈克尔·索思沃思 (Michael Southworth) 认为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乔纳森·巴奈特 (Jonathan Barnett) 则认为城市规划师是从二维土地利用的角度去分配资源, 建筑师往往陷入建筑物本身及其周边环境, 难以驾驭城市问题, 因此在两者之间需要有一位能从三维角度“设计城市而不设计建筑物”的城市设计师。

(2) 多学科渗透

随着对城市设计学科认识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仅仅把城市设计定位在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两个学科之间的“桥”已远远不够。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的土地利用、城市安全和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中的自然与生态、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愈加突出, 城市设计过程中越来越多地涉及二维的地理学和三维景观建筑学问题, 由此构成了上述四个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学科格局 (图2) 。

同时, 一些软科学如经济学、生态学、行为心理学和人文艺术学科对城市设计学科的渗透也逐渐显现, 对城市环境的形成和城市生活质量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可见, 作为新兴学科的城市设计, 已明显表现出跨学科、多学科交叉的特征。以多学科交叉为基础的城市设计, 在控制和引导城市空间形成与改造过程中的作用更加有力和有效。

(3) 学科融贯

为了适应城市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人们生活多样性的需要, 城市设计学科不断向多学科渗透, 内涵更加丰富。虽然城市设计学科仍以三维空间为学科研究的核心, 但积极向二维学科和软科学扩散和渗透, 因此在艺术与技术之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形成了有机的融合, 整合成为多学科交叉渗透的“融贯学科” (图3) 。目前, 这一概念得到了越来越普遍的认同。

由于以下三方面原因, 当代城市设计思潮在当今城市建设中尤为重要:在生态方面, 追求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的愿景越来越突出;在经济方面, 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空间形象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社会与文化方面, 公平安全的社会环境、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对居民和游客的吸引作用越来越显现。

有学者认为, 城市良好的空间布局、健全的文化福利设施、安全与卫生的环境、舒适的住宅区是影响企业吸引人才、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是企业家理想的投资环境。对于城市来说, 这些也是城市保持活力、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所在。[5]

当时的城市设计已经不局限于对城市空间的设计, 近年来开展的对“城市设计战略”的研究, 立足在较大的空间范围内, 从总体概念上理清城市设计的战略问题, 建立城市设计从宏观到微观的逻辑关系, 为城市长远经济社会发展搭建空间骨架, 并延伸到了城市建设的全过程, 更关注设计成果的过程性、开放性、宣传性, 认为这是统领各层次城市设计项目的设计战略。

1980年, 在哈佛大学召开的第二次城市设计会议, 认为城市设计必须将设计问题与城市社会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城市设计学科的真正价值。此后, 高等院校开设的城市设计课基本上都基于这样的认识, 城市设计学科研究与培养计划均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学科领域, 与当地的城市问题紧密结合。

二、关于当代城市设计

1. 从思潮缘起到概念提出

当代城市设计思潮是城市设计理论探索和实践积累到一定阶段后, 随着城市建设活动日益复杂而出现的。当代城市设计跳出了城市物质空间的框框, 以多学科融贯为特征, 渗透到城市空间从“无中生有”到“有中生形”的城市设计全过程。在这一背景下有学者提出“当代城市设计”的概念, 以区别一般概念下的城市设计。

(1) 缘起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城市设计理论比较多地关注城市设计的物质空间元素, 如建筑体量及形式、土地使用、使用活动、交通与停车、保护与改造、标志与标牌、步行区等, 关注对这些元素个体及组合后形态特征的描述, 缺少对城市设计实施过程的讨论。城市设计项目从策划、设计方案到实施建设的每一个决策都操纵在“精英”的设计者和决策者手中, 很少有公共参与的机会。

虽然城市设计成果也趋向同管理与实施过程的结合, 逐渐从单一的图纸控制发展成为图则和导则控制, 但在城市设计的研究对象、设计平台和设计团队等方面仍然局限在固有的框框里, 城市设计的理论研究中, “城市设计思想和城市设计实施之间”仍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

当代城市设计思潮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 以三部代表性著作的出版为主要标志, 分别是: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 (1960) 、简·雅各布斯 (Jane Jacobs) 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 (1961) 和库伦 (Gordon Cull e n) 的《城镇景观》 (1961) 。这些论著讨论的主体仍是城市物质空间和城市景观, 但从关注物质空间的结果转向关注空间的形成过程、社会效果, 赋予了城市设计更多新的内涵。

当代城市设计思潮强调“形式服从资金” (form follows finance) , 对当时城市设计推崇的“形式服从功能” (form follows function) 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正如美籍华裔城市设计师魏民阁·卢所说, “城市设计课题已超过了以往的专门领域”, 城市设计成果也“必须是远远超过公式化的表格和分布图, 超过设计原则和设计审查的东西”, 城市设计师“对政治和社会经济的理解, 也十分重要”。[6]

(2) 提出

1997年,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瓦可·乔治 (R.Varkki George) 教授在《当代城市设计诠释》 (A Procedural Explanation for Contemporary Urb a n D e s i g n) 一文中, 综述了前人对当代城市设计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探索, 以设计师和设计产品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 对当代城市设计做了全面阐释, 认为由于城市经济、技术、社会环境的变化与越来越多不确定因素的产生, 要求城市设计应脱离一次订单设计范畴, 更多地转向设计目标、设计策略、设计导则与实施计划。

他提出当代城市设计的方法应该是二次订单设计方法, 即城市设计师并非像建筑师那样直接设计出要建设的产品, 而是设计影响城市形态的一系列“决策环境”, 使得下一层次的设计者们在这一决策环境规则的指导下做专业化的具体设计, 强调对全过程的参与和多学科的整合是当代城市设计的主旋律 (图4) 。

针对“二次订单设计”的城市设计观点, 通过比较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知识结构的异同, 他还对城市设计教育和城市设计师素质培养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可见, 当代城市设计的主要研究对象已经跳出了城市物质空间的范围, 其基本任务是以城市规划基本构想, 以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现状的全面分析为基础, 以城市生活为依据, 从三维空间的角度对城市的空间资源做二次分配, 对必需的空间条件和有地域特色的空间形态提出保护和发展构想, 并依据科学的发展时序, 提出一系列塑造和实施的规则与手段、政策与政策环境, 以指导下一层次物质元素的设计创作。

显而易见, 城市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在物质上为城市经济发展搭建空间平台, 在技术上实现城市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 在美学上保证城市的空间景观质量, 在功能上改进人们的城市生活质量。

2. 当代城市设计的特征

迄今为止, 虽然还没有对当代城市设计比较系统的研究成果, 但通过对国内外城市设计理论文献的研究整理, [5]特别是对近几年国内城市设计国际咨询方案的比较分析, 发现当前城市设计工程实践的案例中, 城市设计的“当代”特征已悄然形成, 并逐渐趋于清晰, 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 多元的设计集群

谁是城市的设计者?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城市的设计者包括了“有名分”和“无名分”的多元化的设计群体, 包括城市及各行政部门的管理者、各专业设计人员、不同的利益集团, 以及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7]这个群体有直接的设计实践者和间接的设计决策者、参与者 (图5) 。

当代城市设计的显著特征是在城市的设计过程中通过搭建开放的设计平台, 创造各种机会吸引并规范间接的设计群体参与对城市的设计活动, 通过讨论对话、合作研究、协商妥协, 对城市发展方向和目标达成共识, 形成合力, 其目的是让最终建成的城市空间成为“市民的城市”。

基于这样的认识, 建设贯穿于城市设计全过程的“开放的设计平台”业已成为当下城市设计的重要活动之一。通过平台建设, 建立规范的工作秩序、促进有效的沟通交流, 把“设计团队”整合成“设计集群”, 有利于多元化的设计团队协同工作, 把城市设计思想变成积极的行动合力, 推动城市设计目标的实现。

“集群” (c l u s t e r) 的概念作为整合资源的思考方法在各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集群技术通过网络联系和规范行为, 面向集群内部的个体建立起明确的关联关系和角色定位, 大大提高了集群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工作效率。借鉴集群技术的成功经验建构“城市设计集群”, 能将城市设计的实施操作框架、利益平衡机制、资源优化策略整合起来, 对中国新型城镇空间建设和品质提升将发挥积极作用。

目前“设计集群”的概念和实践尚不够成熟和系统, 但是难能可贵的是在城市设计实践中已有一些创造性的探索, 应引起足够重视, 诸如:在项目启动阶段, 举办一系列“接地气”的市民参与活动, 包括居民生活调查、问卷和意象图、社区工作坊等;在方案创作阶段, 进行公众参与、意见反馈、各行政部门沟通、专家论证等;在实施管理阶段, 开展愿景宣传、调整公示、专家评审等。

(2) 动态的设计成果

随着人们对城市空间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变化节奏加快, 静态的城市设计成果早已不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 如何以动态的设计成果适应城市发展建设的需求是城市设计研究的关键技术之一。

针对城市设计成果的内容和形式, 广大城市设计实践者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在对城市空间部分控制的原则下, 用各种弹性引导技术取代僵化的设计蓝图。部分控制原则包括对城市历史文化、形象标志、形态特色和自然生态等的整体保护, 如在空间上划定保护范围、影响范围以及主要视廊的控制要求。此外, 对于城市开发地块则通过一系列的控制指标体系实现部分控制。

弹性引导技术则是通过设计导则和各种奖励策略来实现, 包括容积率奖励、税收政策奖励等。当代城市设计强调“设计决策环境”, 其重点是在城市设计实施过程中实现弹性引导技术与引导策略、奖励机制的结合, 做到利用奖励机制动态引导建设项目的调整, 通过评估程序保证城市有机体的循环平衡。

容积率奖励制度是地方政府管理城市建设的成熟技术之一。奖励制度规定, 如果开发商按照城市设计的整体要求, 在开发地块内提供公共设施、保护历史建筑或保护生态环境, 政府将给予以下类型之一的容积率奖励 (图6) 。

原地奖励, 在原有建筑面积基础上额外奖励最多不能超过总面积25%的建筑面积;容积率转让, 将没有被开发的建筑上空有潜力的空间转让出去, 以获得额外收入;或是政府主导下的城市开发权转让计划, 采用“容积银行”概念, 将有开发潜力的空间分散转移到不同地段, 既刺激保护也促进开发。[8]

可见, 实施管理与设计活动的紧密结合是动态设计成果的显著特点。从这一点上来讲, 动态的城市设计成果是对城市设计项目实施管理的主动设计。

(3) 理性的行动计划

城市设计的过程从本质上讲是对城市空间资源再分配的过程。由于城市空间资源的公共属性, 作为主导城市空间资源分配的行政主体, 地方政府在对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进行分配和再分配的全过程中, 应以维护公共利益为核心价值观, 坚持科学的行动计划、引导策略、决策机制, 才能塑造出公平的、宜居的城市。

20世纪80年代, 美国的许多地方政府在运作城市设计项目实践中提出了“城市设计框架” (urban design framework) 的概念。这是基于全过程城市设计方法而形成的工作思路, 经过了大量的实践探索, 目前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行政管理工具, 被认为是城市设计实施管理中最重要的进步之一。

城市设计框架的内涵从最初的空间框架, 发展成为政府管理层面用来项目策划、方案选择、组织协调和实施管理的一种组织模式, 将城市设计项目的运作从利用单一的设计工具转向了综合性管理工具的“组合拳”。其目的是在城市设计实施建设过程中, 使城市在经济发展、环境质量和社区建设三者之间建立起可持续的、有机的行政协调机制 (图7) 。

迄今为止, 城市设计框架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层次:在空间上制定城市空间结构框架, 确定城市空间的基本格局、特色区域和特色节点, 形成城市设计重点控制范围;在实施上制定实施管理与引导的工具, 制定“棒子”加“糖果”的控制和诱导策略;在管理上制定城市设计战略与行动计划, 使城市设计操作过程更加系统、理性和透明。

三、结语

当代城市设计自20世纪末被明确提出至今, 国内外城市设计领域对具有“当代特征”的城市设计实践探索十分活跃, 取得了大量的成功经验, 为今后对当代城市设计的理论研究积累了素材、提供了条件。应该注意的是, 人们关注的是城市设计的“当代特征”而非“当代城市设计”一词本身。本文极力倡导的也正是具有“当代特征”的城市设计, 而非“当代城市设计”。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城市设计的沿革及其内涵经历“学科交叉”“多学科渗透”和“学科融贯”的演变过程, 在阐述当代城市设计“二次订单设计”的概念后, 提出当代城市设计思潮所体现出的多元的设计集群、动态的设计成果和理性的行动计划这三个主要特征。

关键词:城市设计,当代城市设计,二次订单设计,决策环境,城市设计集群

参考文献

[1]科斯托夫.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M].单皓,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2]刘宛.城市设计概念发展述评[J].城市规划, 2000 (12) :16-22.

[3]洪亮平, 邓凌云, 李进.中国现代城市设计20年回望[J].城市规划, 2003 (S) :10-12.

[4]ARIDA A.Quantum City[M].Oxford:Architectural Press, 2002.

[5]KRIKEN J L.City Building, Nine Planning Principle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M].New York:Princeton Architecture Press, 2010.

[6]卢.城市设计的视点[J].国外城市规划, 1994 (3) :37-38.

[7]CARMONA M, TIESDELL S.Urban Design Reader[M].Oxford:Architectural Press, 2007.

浅析当代建筑电气设计 篇8

关键词:电气设备,电气技术,经济性

1 建筑电气设计的原则

建筑电气设计严格遵守相关的设计规范。设计规范是国家或地方制定的设计准则, 它体现了国家的政策和对建筑的质量要求, 是建筑电气设计者设计的标准。

建筑电气设计应满足建筑的功能需求, 保证建筑的各项功能稳定连续运行, 给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方便、快捷。

建筑电气设计是建筑的一部分, 在设计过程中也要考虑综合经济因素, 既要考虑初投资也要兼顾以后的运行费用, 以求得建筑生命周期内费用最低的目标。

2 建筑电气设计的安全性

2.1 电力供应

电力在现在建筑中占有重要作用, 没有了电, 建筑就会处于瘫痪状态。保证建筑电力的稳定供给是保证居民正常生活得基础。因此, 为了保证供电可靠性, 现代高层建筑至少应有两个独立电源, 具体数量应根据负荷大小及当地电网条件而定。两路独立电源原则上是两路同时供电, 互为备用。此外, 还须装设应急备用柴油或燃汽轮发电机组, 要求在15秒钟内自动恢复供电, 保证事故照明、电脑设备、消防设备、电梯等事故用电。对于高压开关柜应根建筑标准, 选用具有“五防”功能的真空开关手车式高压开关柜。对于电力变压器, 根据防火的要求, 主楼内是不允许装设大容量的油浸电力变压器。对于容量低压配电屏的出线, 应做成手车式。

2.2 供电线路

居住建筑中各种电路繁多。为保证各种设备电路的稳定、安全运行, 供电电路的主线截面不能随意更改。否则线路截面的变小, 使电阻变大, 功率过载将导致电路发热或引发火灾。

2.3 电气设备的接地

现在建筑中存在电脑、电视、冰箱等大量的电子设备, 电子设备通过保护接地系统的重复接地与共用接地体相连, 为保证人员的安全, 此共用接地体的电阻不应大于1Ω。

2.4 建筑消防控制

建筑消防设计指火灾自动报警灭火系统.包括火灾探测器、分区消防报警控制器、消防中心和气体自动喷射灭火及自动洒水灭火系统等四个部分, 实现报警灭火自动化。其中, 消防线路要求要求穿金属管或者暗敷, 目的是火灾发生后可以保持消防线路的正常使用, 保证信号、命令得到有效的传输。消防水泵的控制尤为重要, 为且确保安全, 消防水泵的控制应设置两路:一条由引至消防水泵控制柜;另一路则引至消防控制室[2]。

3 设计中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3.1 配电回路问题

每户住宅室内配电回路不能过少, 由于配电回路少, 每回路所带的负荷就增大, 实际等于减少了导线截面。从配电箱出来的分支回路主要有空调电源插座、电源插座、照明、厨房电源插座、卫生间电源插座等。而目前在住宅中, 起居室、卧室都会有空调, 根据空调器负荷大小, 空调回路应有2个, 回路数量一般不少于5个, 分支回路导线截面不应小于2.5mm2铜芯绝缘导线, 导线基本上都采用铜芯绝缘线穿管或电缆暗敷设方式, 穿线管采用符合阻燃性能要求的PVC管, 严禁导线直埋墙敷设。

除了从配电箱出来的回路外, 还有有线电视、电话线路, 至少有七路管线进入居室, 其中这七路管线中除照明是在顶板辐射外, 其余管线均敷设在地面垫层内, 彼此交叉是不可避免的。暗敷线路按最近线路辐射时, 由于住宅的垫层比较薄, 线路管线交叉不易处理;另外照明线路通常利用顶棚灯的接线盒进行分线, 在住户铺设地板时, 往往将敷设在地坪内的管线打断, 造成电气不安全和使用的不方便。暗敷线路沿板孔、墙缝垂直或平行地面敷设, 就可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 因为管线交叉可以在墙缝中解决, 而照明线路则在墙的拐弯处利用接线盒进行分线, 而非顶棚灯的接线盒, 住户可根据配电平面图, 了解进入分支回路的具体方向和位置, 从而避免在铺设地板时将管线打断。

3.2 电气线路导线问题

3.2.1 住宅室内配线要用铜芯塑料线。

而在日常工作中, 有的为了节省投资, 导线选用铝芯塑料线, 这样一来就为日后用电安全埋下隐患。我们知道铜导线比铝导线机械强度高, 导电性能强, 同样截面的铜导线使用寿命比铝线长。由于铝线熔点低, 表面极易氧化, 一旦线路过负荷, 铝导线较铜导线易于起火, 发生火灾事故。

3.2.2 住宅室内导线截面应选择大一些, 如进户线至少应选用

10mm2铜芯塑料线, 最好选用16mm2铜芯塑料线, 空调回路应不小于4mm2铜芯塑料线, 普通插座及照明回路导线选用2.5mm铜芯塑料线。因为家用电器 (如微波炉、气体放电灯和镇流器等) 产生的非线性负荷日益增多, 使线路产生谐波, 而住宅导线的选择通常是按机械强度、发热条件、经济电流密度和电压损失等因素考虑, 往往忽略电压质量和这些谐波的影响, 另外我国迄今没有载流量标准, 设计手册等资料所提供的载流量都是制造商 (生产厂家) 提供的, 较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 (IEC) 的载流量约大20%, 而设计中又多未考虑多回路并列暗敷设时相互发热而导致载流量的下降。导线截面过小, 将引起回路阻抗增大, 电压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 这一点在高层建筑中尤为突出。另外导线截面过小还会使导线发热加剧, 绝缘老化加速, 易使导线发生线间短路和接地故障, 引起电气火灾和人身电击事故。

4 建筑电气设计的节能性

建筑电气设计是建筑设计的一部分。为降低建筑的能耗, 建筑电气设计师也应从全盘考虑, 既要兼顾初投资还要考虑建筑电气的运行能耗。

4.1 变压器的选择

变压器应选用节能型变压器, 高导磁的优质冷轧晶粒取向硅钢片和先进工艺制造使硅钢片的磁场方向接近一致, 可以铁心的涡流损耗;良好的接缝密合, 可减少漏磁损耗。与老产品比, 节能型变压器空载损失和短路损失降低, 10k V系列分别降低41.5%和13.93%。平均每千伏安年节电9k Woh[3]。节能型变压器, 因其具有损耗低、质量轻、效率高、抗冲击、节能显著等优点, 而在近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4.2 电动机的节能分析

减少电动机损耗的主要途径是提高电动机的工作效率和功率因数。但是在具体工程中电动机通常都是水暖及建筑等专业设备所配套的, 因此电气设计节能措施主要在运行过程中。除了就地电容器补偿减少线路损耗外, 还应减少电动机低效率的轻载和空载运行。主要的措施是采用变频调速控制电动机使其适应负载的变化, 以提高电动机轻载时的效率从而达到节约电能的目的。如对于空调系统的循环泵采用变频控制后空调系统的运行费可节约30~40%。

5 结束语

目前, 建筑电气的建设逐渐向自动化、节能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这些方面必然对电气设计有许多新的要求, 使建筑电气的设计业务范围不断扩大, 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只有经过仔细的设计, 根据实际情况, 即为将来发展留出裕量又节省投资, 这样才是一个合理的设计。

参考文献

[1]中国计划出版社《.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1992[1]中国计划出版社《.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1992

当代设计的混搭美 篇9

日本的时尚杂志《ZIPPER》写道:“新世纪的全球时尚似乎产生了迷茫, 什么是新的趋势呢?于是随意配搭成为了无师自通的时装潮流。”

皮草混搭针织、旗袍混搭牛仔、真丝混搭皮草, 这是混搭, 混搭的渗透性几乎无所不包, 将若干原来不沾边的东西组合在一起, 这种近似创新的伪创新, 模糊了界限。

混搭看似漫不经心, 实则出奇制胜。很快这股混搭潮流迅速从时尚界影响了整个设计界。从国外影响了整个中国设计界。走向蓬勃发展的轨道。

近年来, 拥有以中国“学院派”为代表的一批在全国的青年艺术家, 在艺术创作上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艺术风格, 并在中国“学院派”领域具有一席之地。借助学科发展优势, 在专业科研成果等各方面均有显著发展, 设计作品在国内外赢得了广泛声誉和和社会影响力。

历史上, 中外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外艺术家们都用美术这一表现形式进行着不断的创作与思考, 并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在创作语言上倾向表现性、观念性与精神性的意向造型上表现出大同的特点, 而主题、材质、形式上则是表现出多元的特色。

1. 混搭与Logo设计

菲律宾艺术家Darg Feril是一位擅长使用混搭的大师, 设计迪奥, 香奈尔等时尚品牌的Logo, 将原品牌Logo搭配上象征女性元素的花朵, 更实现了原品牌的雍容华贵, 实现了艺术与时尚品牌的完美混搭。

2. 混搭与灯设计

《花事了》系列, 用银、黄铜、光元素, 以六盏装饰灯具, 来表现自然不同状态的花由开放到衰败过程。花朵绽放到衰败的过程是自然界最美丽也是最残忍的过程, 就像是人生一样, 从天真浪漫的时代到最美丽的年龄, 然后再到安详的暮年。希望引起人们关于人生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思考。

3. 混搭与首饰设计

《沙时》首饰设计者从小在海滨城市长大, 对海边, 沙滩有着特殊的情感。在大浪淘沙中, 有棱有角的石头, 玻璃碎片渐渐变得光润不尖锐、含蓄优雅质地坚硬。沙石, 银, 宝石浓缩的是一段时光的经历和叙述。

4. 混搭与陶瓷设计

《Tangent》花瓶, 设计师Hallgeir Homstvedt受到莫兰迪的静物写生作品的启发。将一个托盘和三个黑无光陶瓷花瓶组和成一组。花瓶底部于拖盘相切, 为了让瓶子能展立, 将强磁铁安装在瓶子的底部, , 使花瓶好像漂浮在托盘上一样, 《品莲》是个调味瓶, 将陶艺的元素与木相结合, 取莲蓬的原型, 希望提升人们有品质的生活, 使人们更好地享受, 热爱生活。

艺术家郑冬梅的陶艺《轻花》系列, 将现有的陶瓷瓷珠用铜线连接起来, 编织成新的花朵或根茎, 暗喻如野草的小野花拥有顽强的生命。无生命的瓷在她的手上变成了可以生长的生命, 瓷与铜, 与木, 琉璃的搭配, 极具新奇感。

《爱心游戏餐盘》设计, 由爱心箭头和底盘创建对话的词句中, 让家人用餐时进行家庭教育。通过一个个好玩的文字游戏, 让人们重拾传统用餐的习惯, 帮助人们找回快餐文化影响下的家庭用餐的快乐, 亲情。

5. 陶瓷与家具的混搭

《落·痕》, 陶瓷与木。这组家具探讨了家具作为生命主体的情绪化的表现, 被变形的家具生成的花纹就是被砸落物体瞬间的动态静止。折纸造型的陶瓷瓶的坚硬, 与家具受力后形成的柔软的褶皱的效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倒影》, 用“木”与“金属”这两种材料结合的柜子。每个柜子分为上下两部分。简单几何形体与曲折流水线的对比, 木与金属材质的对比, 两种材质所占面积的对比。而柜子把手的设计是设计的一个亮点。这些单体组合在一起所创造的空间氛围, 给人带来的感受。

作品《模块式组合柜子》。在满足视觉美感和实用功能为前提下, 景德镇无光釉的柜面, 搭配榆木原色的木质框架, 家具分体组合而成, 一个一个的单体整合成自己想要的陈列方式。这组模块式组合柜子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 扩展了模块式家具的极大包容性。既有正方形的组合, 也有等边三角形的组合, 既有平行四边形的组合, 也有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组合, 可以任意拼接, 随意组合, 极具当代性, 满足了现代社会人们需要的多样性。

作品《易雪》, 将古朴的树根, 骨瓷, 玻璃三者巧妙的混搭, 试图抓住白雪凝固在枯木上的最美瞬间。用不同材料的混搭来表现雪的纷繁之美。有意思的是艺术家的名字也叫易雪, 暗喻作品生产过程实是对自己成长的思考与总结。

刘韩的作品《都市》是一套坐具, 不锈钢+软包。通过两个材料产生的视觉反差来体现作品情感。不锈钢表面抛光后的效果是其他任何材料所无法呈现的。亮面不锈钢在视觉上显得非常精致, 爽朗的。而软质材料给人一种柔和, 细腻温暖的感觉。材料的视觉和触觉效果来体现作品和人之间的情感交集。希望能唤起心灵的感动。

6. 陶瓷与汽车混搭

2013.7.30日, 亚讯车网, “古德伍德”赛车节里一辆青花瓷保时捷911GT2高调亮相。与其说是一辆赛车, 倒不如说是一件艺术品。易碎的青花瓷, 混搭上奢华的保时捷, 散发出洗尽铅华的另类韵味。让人想起二年前, 布加迪推出的布加迪威龙白金版, 整辆车有七个地方使用了瓷器材料, 此车为世界第一辆采用瓷器为设计元素, 全世界仅此一辆。

7. 玻璃的的混搭

韩东起的作品《石缝》, 玻璃与石头的混搭, 选用大小青石作为作品套膜进行吹制, 在玻璃制品的表面流下出凹凸肌理。利用石头与玻璃进行挤压。其中玻璃的一部分形成石头孔洞、凹谷的负形, 另一部分保留玻璃光滑的原始状态, 形成视觉上的对比。《时间的形态》灯罩设计, 利用蜡烛在加热后会慢慢变软融化的原理, 将蜡烛做成灯罩。灯泡点亮会产生热量, 这时灯罩会慢慢变软融化, 产生不同的形态。

设计师Aurélie Richard设计的《FORGET ME NOT VASES》花瓶。一只透明玻璃试管, 三个榉木棒和一坨纱线做成一个简单的三脚架, 成了一款实用又美丽的花瓶。设计师将自然材料植入, 为日常带来朴素的“奢侈物”。

意大利设计师Lucia Bruni的《旧物的新生——切割玻璃产品》, 将旧玻璃瓶重新手工切割、打磨、上色, 并重新定义新的使用功能, 给了旧物新的生命力生。

这股混搭潮流是整个设计界的新语言。主题、材质、形式上呈现出多元的特色, 各类作品精彩纷呈, 丰富并拓展了当代艺术的精神本质。

当代景观设计特点分析 篇10

一、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几乎每一个设计师都曾面对过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的困惑。早期的现代主义者更倾向于将二者对立起来, 但在今天,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与文化的变革一样, 景观的发展与变革, 也是在伴随着对过去的继承与否定中进行的, 一种新的景观形式的产生, 总是与其历史上的园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设计师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土壤中成长起来的, 既使将自己标榜为最前卫的设计师, 也无法回避自己作品中沉淀的特定的文化痕迹。从当代各国优秀的景观作品中都能深深地体会到。这些作品, 无论形式多么现代, 我们稍加品味, 都不难发现它们所传递的传统的信息。

二、反映社会的缩影

景观的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对景观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回顾历史, 正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 使园林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促使了现代景观的产生。

三、现代艺术的融合

毋容置疑, 景观设计是一门艺术。它与其它艺术形式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现代景观设计从一开始, 就从现代艺术中吸取了丰富的形式语言。对于寻找能够表达当前的科学、技术和人类意识活动的形式语汇的设计师来说, 艺术无疑提供了最直接最丰富的源泉。从现代艺术早期的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派、构成主义, 到后来的极简艺术、波普艺术, 每一种艺术思潮和艺术形式都为景观设计师提供了可借鉴的艺术思想和形式语言。

现代艺术的思想与表现形式对景观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 使得景观设计的思想和手段更加丰富。与纯艺术不同的是, 景观设计面临更为复杂的社会问题和使用问题的挑战, 景观设计师不能无视这些而沉浸在自己的艺术天地中。但是既然我们能够理解“美”不再是评判艺术的标准, 我们也应该能够理解景观不再是意味着“如画”, 景观可以成为某种艺术思想的载体, 它可以表现出多样的形式, 因此我们也就可以给一些我们不甚理解的景观作品多一份宽容。

景观的生态性并不是新鲜的概念。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建造, 景观都与自然发生密切的联系, 这就必然涉及到景观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只是因为今天的环境问题更为突出, 更受到关注, 所以生态似乎成为最时髦的话题之一。只要一个设计或多或少地应用了这些原则, 都有可能被称做“生态设计”。

四、城市规划的统一

现代景观早已从被围墙围起来的世外桃源中走了出来。今天, 从传统的花园、庭院、公园, 到城市广场、街道、街头绿地、大学和公司园区, 以及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 甚至整个大地都是景观设计师工作的范围。景观不可避免地与大自然、城市、建筑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它们与城市之间并无明显的界线, 它属于城市, 融于城市之中。那种将景观作为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对待城市环境采用“佳者收之、俗者屏之”的思想早已改变, 景观设计师有责任和义务通过自己的努力, 将景观融入城市, 从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视觉环境。消除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存在已久的人为的界限, 将人与自然, 城市与自然, 技术与自然融合已经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建筑学在实践上有众多的交叉, 缺一不可, 而在理论上又有众多的相似之处。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三者的平衡发展创造了条件, 今天景观设计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景观师在与建筑师、规划师和其他专门人才的合作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有时甚至是一个领导者。在今天的社会, 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三个行业的从业者紧密合作才能完成。那种城市规划师规划完了让建筑师设计建筑, 建筑师做完了让景观师来填空的工作方式是不可能建设好我们的环境的, 这一点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规划设计国际竞赛中可以看出, 获奖作品均是将规划、建筑与景观很好地结合的作品, 而且, 景观设计师在其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不过景观设计师的地位在各个国家也不尽相同, 在一些国家中, 景观设计项目还主要由建筑师来完成。这一现象一方面说明, 景观设计师的作用并没有被广泛认同, 另一方面也说明, 景观与建筑之间其实并没有象人们想象那么有一条鸿沟。

今天, 越来越多的设计事务所都融合了城市规划、建筑学和景观三方面的人才, 许多景观设计师有建筑学教育的背景, 面对复杂项目的挑战, 不同专业的事务所常常通过合作来应对。

五、社会性、艺术性、生态性的平衡

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 它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实现的, 必须满足社会的功能, 也要符合自然的规律, 遵循生态原则, 同时还属于艺术的范畴, 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 设计就存在缺陷。虽然由于文化的不同, 观念的不同, 每个设计师有自己侧重的方面。但是景观设计作品如要有持久的生命力, 必定是在总体上达到了这些因素的互相平衡, 而其中又以一至二个因素特别突出。因而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人批评某些生态主义设计过于平淡而缺乏艺术的价值, 或者过于强调自然而忽略了人的需求。一些纯粹功能主义的作品虽有良好的社会性, 但却与文化、自然隔绝, 同时不具备相当的艺术水准, 这样的作品很难引起人们的关注。同样, 盲目地追求文化、艺术性, 但却连基本的使用功能都没有很好地满足的设计也不可能成为优秀的设计。景观设计涉及科学、艺术、社会及经济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它们相互间密不可分, 相辅相成。功能合理、满足了不同人广泛的使用需要的作品, 意味着是高效的, 而一定的资源投入产生了最大的效益, 也意味着符合一定的生态原则;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 最容易得到的资源就是通过高效利用现有资源, 而节约下来的那部分资源, 所以生态主义已经从一种实验或意识变为与经济密切相关的因素;而艺术的作品, 意味着具有引人注目的潜质, 它可以改善一个地区的视觉环境, 提升一个地块的价值, 这又与社会经济联系在一起。今天更多的景观设计师追求的是这些因素之间的平衡, 即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及高质量的艺术水准的景观。

今天的景观设计, 呈现一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虽然功能至上的思想受到质疑, 但功能一直受到关注, 艺术、装饰、形式又得到重视;传统园林的价值也得到尊重, 古典的风格也可以被接受;其它学科的介入使其知识领域更为广阔;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又使得景观设计出现更多的可能性、出现了更多全新的形式, 现代景观变得更富有包容性。社会的发展使景观的内容不断发展, 新的景观类型的出现, 对设计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摘要:景观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实现的, 必须满足社会的功能, 也要符合自然的规律, 遵循生态原则, 同时还属于艺术的范畴。景观设计作品如要有持久的生命力, 必定是在总体上达到了这些因素的互相平衡, 它们与时代精神息息相关, 吸收了历史的精神、但决不模仿固有的风格, 符合科学的原则、反映了社会的需要、技术的发展、新的美学观念和价值取向。

当代设计充实“艺常生活” 篇11

继去年秋季在上海成功举办首场“中国当代设计”拍卖并收到极佳反响后,佳士得在10月24日举槌的上海秋拍中推出了“中国及亚洲当代设计”专场,呈现35件精选自亚洲艺术家的独特当代设计艺术品,并聚焦“艺常生活”这一主题。佳士得高级副总裁、上海佳士得中国瓷器及艺术品部国际总监罗拉女士在北京预展现场告诉《中国收藏》记者,一件中国当代设计作品对于中国的艺术史、未来的艺术发展及藏家自身的意义,比投资更重要。

《中国收藏》:在这次拍品的选择上,佳士得的考量更倾向于实用还是审美呢?

罗拉:此次我们在选择“中国及亚洲当代设计”的拍品时,会保证它们既在日常生活中具实用价值,也有美学上的审美价值。从整体上说,我们的关注点并不在于风格,而是在于品质。你能看到这次的拍品每件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而且背后都隐含着一些内在的故事,同时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点—形质与结构的简洁、纯粹。

因此,我们想要突出的正是这些当代设计作品背后所隐藏的卓越的材质和制作工艺。如果我们在整体风格上过度强调华丽感,反而会掩盖了它们在内在品质上的一些优势。

《中国收藏》:当代设计这一门类在中国的拍场上还是很新鲜的,那么对于有兴趣收藏这些作品的中国藏家,您能否给出一些建议?

罗拉:首先,我会问他们一个问题:这些当代设计作品是否让你感到自在?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如果你买下它们,那么就意味着今后的每一天你都会同它们生活在一起,进行日常互动,并从中汲取能量,让自己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因此,谈到当代设计的收藏,首要的问题就是藏家对于这些作品是否带有一种激情,以及他们个人的品位如何了。

此外,我也特别建议:请千万不要把眼光局限在投资的层面上。

《中国收藏》:据您了解,目前收藏中国当代设计作品的中国藏家群体有什么特点吗?

罗拉:从去年的经验来看,关注中国当代设计的藏家来源非常多元化。有很多藏家本身做的是瓷器、红酒、珠宝,或者印象派等等品类的收藏,但他们都对中国当代设计非常的感兴趣,实际上这也正是我们推出的这一品类的魅力所在:能够给藏家们提供一个机会,让他们感受中国当代设计内在的魅力。

《中国收藏》:国内对于中国当代设计这一门类普遍还是觉得比较陌生的,您认为我们应如何去鉴定和赏析一件中国当代设计作品呢?

罗拉:对于如何鉴赏一件当代设计作品,我的第一个建议还是关注这些拍品本身的品质、材料和工艺。另外,中国当代设计拍品反映的应该是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的精髓。事实上,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并没有一个非常鲜明的断层,两者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们所需要的就是这些拍品能够实现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的互动与对话。

比如我们今年的拍品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对漆器的强调。通过这些漆器拍品,我们想展现出一个未来的走向。因为有一些艺术家多年来都在使用传统的工艺和材质去制作漆器,所以此次在对艺术家提出委托的时候,实际上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挑战。我们会要求他们使用碳纤维这一高科技材料来制作漆器。对这些艺术家来说,这也是一个全新的体验。他们也可以通过这一体验揭示出自身的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收藏》:对于此次上拍的中国当代设计作品,您有怎样的期望?

罗拉:我们寄托在中国当代设计拍品上的期望,就是能够一步一步地传承中国的传统,并对中国艺术史做出创造。

这次上海秋拍有一件拍品是一对碗,碗里面的图案是由艺术家丁乙直接在瓷胎上绘画的。之前丁乙往往以画布作为媒介,在瓷胎上作画还是他第一次尝试。当时我和他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我和他说,如果他能够成功完成瓷胎绘画的话,这对他个人来说是个很重要的时刻,对于中国艺术史来说也可能会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因为在西方艺术史上,毕加索、夏加尔等等耳熟能详的艺术家都曾经在瓷胎上作过画,但在中国却是破天荒的第一次。最终丁乙创作完成之后,我发现其效果非常的精彩。

当代艺术设计中的女性设计分析 篇12

从设计艺术学的研究历史及现状看, 艺术设计是有性别差异的, 与女性相关的设计行为一直存在。近些年来, 人们逐渐认识到工业时代那冰冷、机械、千篇一律的风格忽略了人的情感因素, 造成了人性的缺失, 以人为本、回归人性等理念渐渐回到艺术设计中。另外, 随着社会发展, 进入信息时代之后, 知识与思维的智慧成为最关键的竞争因素。这使得女性有可能真正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社会的文化、经济乃至政治活动。于是, 在艺术设计领域, 出现了众多与女性有关的设计现象。不仅有针对女性生理特征开发的专属产品, 还有众多以女性为卖点的产品, 产品类型更是从服装、服饰等扩展到了电器、数码、汽车、家居等。

在艺术设计领域, 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女性设计师。不仅在女性具有传统优势的服装设计领域, 更在视觉传达、室内设计、产品设计及数码动画等使用艺术门类中。

二、女性消费者与女性设计师

1. 女性消费心理与行为

(1) 消费理念

在对50名女性进行的随机街访中可以发现, 有80.3%的女性具有独立收入。也就是说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 女性的经济自主权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女性对于金钱的支配力加强, 在消费时具有了较强的自我意识。

现代女性大多保持了一些较为传统的消费理念, 如追求商品的质量、价格、品牌等,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 女性消费已不仅仅满足于此, 在购买中是否体现了生活的品味与质量, 是否得到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享受, 也渐渐成为追求的目标。此外, 随着信息量的扩大, 各种现代潮流的出现, 女性消费者对生活中新的、富于创造性的事物, 也都充满热情, 敢于尝试与挑战, 消费观念也趋于现代化。例如一些外来事物, 尤其是一些高档国际品牌的商品得到了众多年轻女性的青睐。

(2) 消费心理

在女性消费者的消费活动中, 大部分为理性消费, 即消费动机为适用、经济、可靠、安全、方便、售后及美感。

同时, 感性消费在女性消费中也比较常见, 即女性往往在感情的作用下, 如好奇、攀比、被群化、异化、崇外等, 产生购买欲望。一方面, 商品的外观、包装、色彩、情感, 甚至购物环境的优劣、舒适程度都很容易吸引女性的注意, 可影响其消费动机。另一方面, 越来越多的女性希望能有自己个性化形象, 或能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产品或服务, 而与此同时, 追求个性与从众心理是共存的。女性很容易被别人的言行感染, 从而无分析地接受别人的观点和行为, 或者因别人的影响而轻易改变自己的决定。

(3) 消费方式

女性的消费结构呈现出从以满足温饱的生存资料为主流商品向以享受资料、发展资料为主流商品的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

一方面, 近年来, 我国女性消费逐步从食品、日常生活必需品、服装、化妆品等传统物质型消费向旅游、健身、休闲娱乐、数码产品、房产、汽车等精神型、高端型消费发展。在工业产品领域, 针对女性的手机、数码产品, 甚至汽车层出不穷;另一方面, 传统的购物方式增添了新的内容, 新的科技含量高的、效率快的购物方式也应运而生。如刷卡消费、网上购物、电视购物等, 都渐渐成为女性消费的新选择。从购物方式来看, 在被调查的女性中, 有63.6%的女性有网购经历。这些新兴的购物形式也催生出了如网页设计、网店美化等艺术设计的新内容。

2. 女性设计师为女性而设计

将女性设计师的看成普通女性消费者, 以其身份的双重性进行设计, 使女性设计师在设计中成为目标用户的一员, 参与性更强。

由女性来为女性设计, 具有许多优势。女性设计师以设计师和目标用户的双重身份进行设计, 她们更了解女性, 了解女性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审美因素等等, 把握好作为参与者身份时的尺度, 避免将个人的偏好扩大为女性目标用户的喜好, 对设计目标进行深入的了解, 进而达到理解女性需求, 为女性设计。如世界知名汽车品牌Volvo, 于2004年三月在日内瓦车展发表“女人设计给女人的概念车”YCC轰动全球, 而此款针对女性的概念车即是由九位女性设计师组成的设计团队完成。其设计理念则为:主要着眼于高级车市场中的女性车主特色, 是对男性所追求的性能、品质、形象都不妥协, 甚至要求更多, 所以YCC研发过程坚持的观念就是:只要满足女性期望, 就能超越男性的期望。因此, 该车以众多贴近女性的细节设计, 如前座椅中间可放得下手提包的置物格等赢得了女性的欢迎, 也就赢得了市场。

同时, 随着时代的发展, 女性设计师的行业领域, 早已不再局限于与女性生活密切相关的服装、陈设、首饰、家纺等拓展到了工业产品、室内外环境设计、汽车、网站等计领域, 并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女性设计师。如在汽车设计领域, 由两位女性设计师Juliane Blasi和Nadia Arnaud负责的宝马新Z4荣膺2009年度国际最佳工业设计奖 (IDEA) 。再如, 在家居设计方面, 女设计师通常可能更细腻一些, 更关注生活的细节、色彩的变化以及色彩带来的情绪影响。在中国人的概念里, 家应该是由女人来打造和主持的。尤其随着女设计师年龄的增长, 她会更关注家庭中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以及客户有无子女等问题, 这些都是赢得客户信任的关键。

三、女性设计的语言

女性不仅对社会物质财富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而且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为女性的设计也在日益发展壮大。

1. 色彩

在对30位女性及20位男性进行的随机街访中发现, 对于“你心中认为哪一张颜色可代表女性?”一题中, 粉色以89%高居榜首, 紫色第二。

无论是女性的服饰色彩还是女性用品, 都可发现女性采用的色彩要比男性丰富的多。即使是面对一些生活用品, 女性也比男性更注重商品的色彩。由于女性性格心理较为细腻, 对于色彩的认知很细化, 单单一个白色也会分出乳白色、米白色、纯白色等等。

2. 形态

因女性本身身体形态的曲线美, 通常设计中会隐含会将其反映出来。曲线、流线、卷曲等是女性设计中最常用的形态。此外, 由此衍伸出的温柔、飘逸、灵动等感觉也成为女性设计的风格语言。

在工艺设计史上, “新艺术运动”因其“风格细腻, 装饰性强, 因此常常被称为“女性风格”, 大量采用花卉、植物、昆虫作为装饰的动机, 的确非常女性化, 与简单朴实的“工艺美术运动”风格强调比较男性化的哥特风格形成鲜明的对照。而后的洛可可风格则以其优美繁复的曲线造型, 华丽雕琢、纤巧繁琐的风格, 柔和艳丽的色泽将女性形态推到了设计的高峰。这两种风格的主要形态元素直至今日仍然是表现女性及女性设计的主要设计手段。

3. 气质与精神

在女性设计中, 并不拘泥于某一种或某几种固定的设计风格, 往往是通过华丽的图案、精巧的设计、完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艺, 展现出不同气质、不同年龄阶段女性的审美方式, 或是妩媚、或是恬静、或是开朗、或是内敛, 强调女性受众可以从丰富的选择中得到心灵的愉悦。

此外, 在女性设计中, 中性气质成为近些年十分流行的一种设计风格。黑、灰、白、金、银这五个最没有争议的中性色让人感觉轻松、沉稳、得体, 且带有很强的知性基调, 成了最为大多数人接受的色彩。从部分服饰、发型妆容到家居、工业产品, 性格模糊的中性风格既成为女性硬朗有主见的一种表征, 也受到了巨大的争议。在一定程度上, 这既是对个性时尚的一种追求, 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 在当今社会女性仍追求平等, 渴望尊重。

结语

在当代艺术设计中, 女性与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女性社会角色本身具有多重性, 一方面女性从事设计的范围正在不断扩展;另一方面, 女性也对设计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从而推进了当代艺术设计中女性性别因素设计应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廖文.女性艺术一女性主义作为方式[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 1999.

[2]徐虹.女性:美术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3]韦诗呐.女性设计与设计教育[J].装饰, 2008 (6)

[4]林力.女性设计与女设计师的社会分析[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6) .

[5]胡鸿.女性与设计[J].装饰, 2003 (10)

[6]鲍懿喜.艺术设计的女性主义分析[J].装饰, 2006 (12) .

[7]熊嫕.设计学视野的女性行为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1.

[8]张立.为女性设计[D].湖南大学.2004.

上一篇:装置仿真下一篇:多视角的徐永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