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家具设计(精选12篇)
当代中国的家具设计 篇1
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现象, 是人文精神的载体, 是人类独有的一种精神文化。它是功能与艺术表现的和谐统一, 反映着人类的真情实感, 它提升了人类的思想境界, 是民族性的体现。
中国传统设计思想散见于各种典籍之中, 概括地看, 中国传统艺术设计思想, 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 浸透着浓厚的生命象征意味与伦理价值观念, 讲求天时、地利、人和, 因材施教, 适可而止的设计原则。中国古代艺术设计是以人为本的。
当代设计的历史境遇造就了设计的当下话语与设计精神的人文关怀, 设计艺术地位的普遍提高、消费意识、精品意识的增强, 大众审美意识的改变都为设计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和发展空间。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一大环境下, 中国传统设计似乎也在这一环境下融化。传统设计不再成为社会关注或者使用的对象, 反而呈现出将要被社会遗弃的恐慌。众多设计者都涌向了西方设计。虽然西方设计有它的优势与个性, 学习西方设计也在情理之中,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一味的临摹或者照搬, 这样的拿来主义始终要被唾弃。俗话说:“根深才能叶茂”, 中国传统设计艺术是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文化多元积淀的产物, 具有物化和文化的双重价值。它包含着大量的思辨原理, 形成了社会潜质文化的价值。盲目地跟随西方设计, 轻视中国传统设计对中国设计者来说, 是一种扬短避长的举措。
中国传统设计与当代设计
中国传统设计艺术是技术、工艺、社会意识、美学思想等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它具有实用、审美、象征等本质特点。
1. 实用
“坚而后论工拙”———以实用为根本, 中国传统设计注重产品的实用功能这一点是中国古代的美学家和工艺家都十分强调和重视的。从原始粗朴的陶器到精致秀美的香炉, 设计的首要任务是实用价值的设计。
如今, 当代设计艺术作品琳琅满目, 人们大众也在这个标新立异的年代, 展露独特的消费目光。极度个人的设计被追捧, 众多的设计者也开始在追寻个人风格的表达。不会盛水的水壶、不会削皮的水果刀、没有镜片的眼镜等等, 当今的设计产品有多少华而不实?
2. 审美
中国审美文化从有了仪式和装饰品的山顶洞人算起, 有约两万多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古代中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学。中国古代设计把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表现的淋漓尽致。
从意象审美出发的设计作品不胜枚举, 从人面鱼尾纹、玉人、大玉海到马踏匈奴等等, 大写意的审美贯穿着中国古代的各个朝代。
传统审美孕育了历代艺匠, 也是艺匠信念的源泉和归宿。时至今日, 多元文化的环境和复杂的民族意识, 催生了设计中“畸形儿”的形成。在中国当代设计中一些设计者对西方理性审美的过分迷恋使他们失去了传统思想的支撑遍布于大街上的粗制滥造的广告牌, 无异于耐克的仿耐克标志, 假冒的梦特娇……在这些真真假假的设计之间, 真正的设计者又在哪里?当代设计者该怎样去建构, 怎样去诠释当代的设计精神, 又怎样去超越古人?现代社会为我们提供了有别于以往的认识视野, 现代传媒的发达, 电脑软件的不断更新, 设计已经无所不在, 历史为当代的设计者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契机:思想的解放、对外的开放, 个人才华的充分发挥, 使设计者有可能将自己的思想与中外的大文化联系起来。对“传统思想的重建”将会从根本上促进当代设计的发展。
3. 心理学与象征
黑格尔说:“东方艺术是象征艺术。这种文化背景下的设计美学不在形式设计中寻求突破, 而更多地关注象征符号的味道。”
中国传统设计充分考虑了人的心理, 设计可以从人们日常的知觉感受, 认知感受, 情绪感受出发, 分析各种审美需要。古代设计中很多体现了当时人类不同情感的需求。通过装饰图案、色彩、材料的不同搭配, 使得使用者产生共鸣的心理感受。例如商代青铜器除了实用功能之外, 更多的是体现当时人们对自然认识和意识形态领域中浓厚的迷信鬼神概念。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和龙纹突出表现的是一种神秘威吓中的敬畏、恐惧、残酷和凶狠感, 这些主要是为了服从祭祀的要求, 从而达到精神统治的目的。
目前,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高度现代化、信息化的社会, 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使我们目不暇接, 随之而来的新思想、新观念、以及国外的各种艺术思潮的涌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建立设计独特的面貌, 成为了必然的规律趋势。在这种局面下, 我们面对着一个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象征符号与设计作品结合、发展的关系问题。近年来, 强调设计中民族元素的口号提多了, 众多的设计者也徘徊在这个口号里, 在标志牌上加个龙的图腾, 在招贴画中画上旗袍, 在室内装饰上添些许瓦当, 就标榜成“民族传统设计。”设计艺术在当代的发展以及其话语背景的转变, 设计者的设计思想的迷失、传统审美的匮乏等等, 更凸现了重塑当代中国设计传统思想的重要性。
结语
设计在任何时代都是一种文化, 一个没有设计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的当代设计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 必然是建立在中国的传统基础之上的, 继承并不意味着拘泥, 作为当代中国设计的设计者, 我们应该用关注文化的热情来关注设计的发展, 重塑传统思想, 合理地对传统艺术进行发掘、提升与利用, 创造性的理解民族文化精神, 创造出既具有鲜明的中国气派, 又具有国际地位的中国当代设计。
参考文献
[1]傅克辉, 2008.中国设计艺术史.重庆大学出版社
[2]李龙生, 2000.6.艺术设计概论.安徽美术出版社
[3]田自秉, 1994.9.中国工艺美术史.知识出版社
[4]王荔, 2003.10.中国设计思想发展简史.湖南科技出版社
[5]邹其昌, 2002.12中国美学与艺术学探微.崇文书局
当代中国的家具设计 篇2
关键词:地域文化;建筑造型;建筑空间语言;场所;建筑符号
引言
近三十年是中国建筑迅猛发展的时期,城镇化的推进加之全球化的深入使得越来越多的建筑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一时间,写字楼、商住楼等遍布各地。然而,在建筑业过快的发展中却出现了建筑设计千篇 一律、缺乏一定的辨识度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国内设计环境存在项目设计周期过短的问题,建筑师没有能够深入研究各地的地域文化,缺乏对当地风土人情的了解,设计出来的建筑就显得与周围环境无关,似乎放在哪里都可以,放在哪里都不合适。另一方面是国际文化对于国内建筑设计的影响,例如现代主义国际化范式的滥用。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来往日益密切,现代主义国际化也成为一种时尚潮流,成为了越来越多建筑设计师的审美追求。然而,如果草率地将现代主义国际化的外衣套在建筑上,就不能体现出建筑原本要展示的内涵,建筑千篇 一律,涉及到的文化也就肤浅了。此外,境外设计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不高,他们的设计往往个人风格突出,也使得建筑缺乏辨识度。
1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祖先所创造并得到继承和发展的富有鲜明民族特色和优良传统的文化。本文所关注的地域文化主要是经过历史积淀而存在于当地能对建筑创作产生影响的优秀文化。在设计中,如果将地域文化融入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够避免建筑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的问题,并解决上文中提到的“建筑没有特色,千篇 一律”问题,提高建筑的辨识度。同时,融入地域文化的建筑,更具有文化传承上的意义。
2中国当代博物馆
当代中国的家具设计 篇3
关键词: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平面字体设计;包装设计;应用与研究
王世贞曾言,画的影响力是三百年,书法的影响力是五百年,文章的影响力是千秋万代,然而在我看来,传统艺术的影响力是维持时间最长影响力最为深切的。
艺术是由大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下诞生的,不同的时代有着其不同的时代艺术特征,同时的,艺术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时代的变迁,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为世人探求,当然,这是不可避免的,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盘古开天,原始社会起,再至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每一个时代都有着自己的时代背景,政治局势,由此又产生了每个时代特有的艺术特征,只有秉持着格物致之的态度去深刻探究这一个个时代,才能获取其真正意味,为己所用。
(一)中国古东巴文与浅叶克己
一现如今,越来越多的设计产品为了实现自身产品的文化底蕴,或是为了更加凸显产品特色,都争先恐后的从传统艺术中汲取灵感,例如浅叶克己,浅叶克己是日本一位极具影响力的的平面设计师,曾经为西武百货、日清食品、武田药品,三得利以及麒麟公司等品牌做过广告和包装设计,在其设计作品中不但有日本的传统设计,融入更多的却是中国的书法艺术,浅叶克己之所以能在字体设计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并且极具影响力,是因为他将中国的原始社会时期的纳西族的东巴文字作为他毕生的研究对象,他经过几十年对文字的透彻研究和反复实践,终于探索形成具有中国传统艺术特征的字体艺术形式,他将信息化时代的电脑字体与中国书法的笔墨相融合,作品生动,具有时代特征,而又不失亚洲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浅叶克己的海报作品中更是将中国水墨与中国画中的留白手法充分运用到位,使其作品在亚洲战友一席之位,也成为了众多人模范的对象。
当然,中国传统艺术,不仅仅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得到了充分运用,在建筑艺术方面,包装艺术也得到了传承与发扬,浅叶克己在《东巴心传》一书中说:第一次看到东巴文字后,我惊呆了。像这样在世界上失传近一千年的文字竟还有人能读,实在震撼!东巴文字是一种象形文字,是活的能动的,有人能读懂,很有意思。世界文字之旅我第一个就去了中国,第一个就去了丽江,参观了丽江的东巴文字研究,见了三位老东巴。在日本已经没有像东巴文字那样清爽、稀罕、优美的文字了,可这种文字还存活在丽江纳西族。”浅叶克己还临摹了东巴文字,回日本后,浅叶克己将东巴文字的思想和当代设计结合起来创作了“设计东巴文字”主题设计作品,并在东京银座画廊举办了展览,在西夏、、彝族文字、已经作品化之后推出的“设计东巴文字”再度深受欢迎,名动世界设计界
(二)中国传统艺术与包装设计
例如酒的包装设计,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酒瓶的包装多采用古朴,复古的包装,他们会将酒瓶做成了古代酒坛的模样突破了传统酒瓶窄细瓶的的模样,使其产品更加吸引眼球,同时也使酒的本身更加具有年代感,这就不得不使得购买者不由自主的去联想这瓶酒的的深沉底蕴以及酒入口的浓重的带有久远年代感的香醇滋味。
直接改变外包装是其中的一种,更多的厂家为了节约成本,则将在窄细的瓶身上直接添加传统中国传统的吉祥纹样,例如拐龙纹路,荷花纹路,以及二方连续或者四方连续的装饰图案运用到酒瓶的瓶身或者是酒的纸制外包装上,典雅又不失中国传统特征,同时也赋予酒新的含义,因为中国传统纹样中的图案大多都有着吉祥美好的寓意,具有这种装饰图案的酒尤其适用于中国人的饭桌上,作位庆祝用,能够为饭桌上的社交锦上添花,具有画龙点睛之意。
(三)中国传统艺术与青花瓷
其实,说到中国传统设计,人们第一个想到的或许是青花瓷这一类的元素,不仅仅是因为曾有歌专门以此为主题,更是因为青花元素,可以适用于很多反面,最为普遍的就是酒瓶,但,人们渐渐发现青花的美丽,便不再满足于只用于瓷瓶上,而是将青花应用到了衣服,家纺用品,毛毯等地方,使得作品别出心裁,让人为之赞叹现代设计与中国传统元素之间碰撞后的惊艳。
(四)中国传统元素与当代服装设计
在今年维多利亚的秘密内衣秀的秀场上设计师融入了大量的中国风元素,例如将中国的“龙柱元素”与服装设计相融合将服装的颜色与龙柱的颜色相互融合贯通,使人耳目一新,此外还融入了凤凰、点翠以及三蓝刺绣,并且不只是元素的运用在衣服的衣襟上也使用了中国传统的盘扣以及厂字形的的衣襟,可谓是中国风十足,还有最为通俗易见的中国结、穗子还被运用到了服装模特的耳环以及靴子的装饰上,不仅仅是汉族的传统元素,维多利亚的秘密的设计师还运用了西藏的少数名族常用的色彩,并将藏袍上的氆氇也运用到衣服的边缘装饰上来进行服装设计,别具一格,使人耳目一新。
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的设计师都在追逐着中国风的设计,可见中国传统元素的魅力之大,元素之广以及运用之深。这不仅使我们产生深刻的反思,现如今国外设计师都已经注意到中国传统元素的美好,作为国人的我们是否能有效地运用自己国家的元素来做出更好的设计呢,因为作为国人的我们,受着国家的熏陶,并且也详细了解自身国家的发展历史,对中国传统元素也有着自己的深刻体会,作为设计师的我们也就更应该设计出具有国家特色的设计作品。
中国当代设计教育的现状与展望 篇4
中国设计教育的开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 当时主要是进行工艺美术教育。改革开放前, 国内开设设计类专业的学校仅有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和无锡轻工业学院 (现江南大学) 。20世纪80年代末, 设计界迎来留学生归国潮, 他们将国外成熟的设计理论、研究方法和优良的技术引进来, 模仿、吸收、融合, 用于指导和完善国内当时还处于萌芽时期的设计教育。中国设计教育经历着由“工艺美术教育”的形成和发展向“设计教育”观念更新的转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中国设计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 至今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大国。
二、中国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国设计教育开始的时间较晚、历史短, 是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与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固然也面临着诸多无法回避的问题。
1. 扩招带来“设计热”
设计类专业成为热门是现行高考制度和“扩招”催生的产物。扩招并不意味着扩大优秀的生源, 反而将现有的设计教育资源摊薄。由于艺术类考生对文化要求的门槛低于文化类考生, 很多文化成绩稍差、又希望可以读大学的学生在高中阶段会突然加入艺考大军。“文化成绩差”一度成为艺术类考生的代名词, 这也凸显了我国设计教育所处了尴尬地位。事实上, 由于美术高考在考核制度上的漏洞和录取条件相对较低等因素, 已成为“艺考热”高温不降的主要原因。
2. 师资力量薄弱
扩招带来的问题并没有止步于招生环节, 面对每年都在不断增长的生源量, 教育机构并没有及时扩充教师队伍。10年前, 一个老师带几个学生, 如今一个老师负责几十个学生的教学任务。教师面对的是数倍于10年前的教学压力, 令自身几乎无暇顾及多数学生的学习成果。学校为缓解教学压力大量增补了刚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 他们在教学上还欠缺经验, 由于教学压力大, 他们被迫提前进入“独立授课”的岗位, 将他们尚不成熟的设计思维直接灌输给学生, 由此产生了设计教育的不良效果, 这势必导致师资水平结构上的整体下降。
3. 硬件设施陈旧
子曰:“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意为要做好一件事, 准备工作很重要。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对动手能力要求很高,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 在教学过程中对硬件设施的要求较高, 但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教学硬件设施还不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求。一是设备过于陈旧, 早已与设计行业的需求脱节, 学生不能学以致用, 就失去了教学的基本意义。二是学校现有的硬件设施种类过于单一, 多数仅停留在传统的电脑设备、多媒体教室、电教室等。大量的专业课都是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 学生课后自行回寝室用计算机辅助完成。因此, 如何加大教学设备的投入, 优化并完善教学条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4. 学科分类缺乏科学性
现行设计教育中, 存在专业划分过细, 学科间又各自孤立的现象。艺术设计本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实用性强的综合性学科, 它涉及的不仅是艺术, 还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诸多领域, 这就要求从业者必须拥有完善的知识储备。目前, 我国设计教育的专业设置多集中在室内设计、环境与艺术设计、平面设计、广告与包装设计等专业中, 这些被认为是“通用设计”的专业, 已出现市场饱和, 而我国急需的钟表设计、珠宝设计、家居产品设计、玩具设计等专业却严重滞后。也就产生了一个奇怪现象:一方面设计人才被大批量的生产, 另一方面巨大的设计需求又不能得到满足。学科分类和布局的不合理性就是造成大量人力资源的浪费, 并直接导致了设计教育产出与市场需求关系错位的重要原因。
三、中国设计教育之展望
1. 改变招考模式
过去, 设计人才选拔的方式单一, 美术高考沿用数年的“素描+色彩+速写”的招考模式已不符合各高校办学特色和扩招大背景下选拔人才的要求。这种模式虽然可以考察考生的造型能力、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对技法的掌握程度, 却很难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
2007年, 四川美术学院对除重庆市以外的省份实行造型类与设计类考生不同的考试办法 (重庆市于2011年实行同样的考试办法) , 造型类考生的考试内容变化不大, 设计类考生的考试内容由以往的素描头像变成考察静物素描, 色彩考察两张色调不同小色稿, 原来的速写考试被设计基础取缔, 变成考黑白装饰画。“装饰画”是学生接触“设计”的最初形式, 这种命题模式上的改良在一定程度上考察了学生的色彩运用、发散性思维、创新能力, 增加了考试的难度, 有利于选拔设计人才。
2. 师资队伍的优化
设计教育的本质是为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创新思想与专业技能的人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是否可持续发展, 其关键在于要有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首先从教师的聘用上要有严格的录用程序, 严禁本校毕业生优先录取的情况;建立定期的教学水平审查制度, 对教师的研究成果, 教学质量做严格的考核;各高校院系、相关企业之间多组织学术、技术交流活动, 以此来拓宽教师的视野, 从而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与时俱进的综合能力。
3. 科学的课程设置
根据各院校办事理念和专业方向的特质, 在课程设置上制定顺应时代发展, 适合本校、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应从如下三方面着手:基础课程的改革、专业课程的创新发展、加大选修课的比例。基础课程的改革主要是针对受西方工业化时期影响, 并沿用至今的设计基础课, 这些课程在一虽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但陈旧的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的设计思维。专业课程的发展要打破现有专业设置的界限, 鼓励学生选择多方向的专业课程。如前文所述, 艺术设计是一门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性学科, 设计教育中应该多增加一些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 加强通识教育。选修课内容的丰富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很有帮助。
4. 以“创造力”为核心
创新是设计的灵魂。设计即是创造, 艺术设计教育中对创造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应注重引导适合开发学生创造力的课程, 如《头脑风暴创意训练》《创造心理学》《创造性思维》等, 可弥补中国现阶段大多数学生薄弱的思维能力, 锻炼其艺术设计思维发散的能力, 滋生优秀的创新型设计人才。
四、结语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回顾中国近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道路中的问题, 是为了更好地开拓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未来。时代的脚步是向前疾走的, 我们的设计教育是一条没有终点、求精求进的道路, 实现设计教育的强国梦, 虽任重道远, 但我们已坚定不移地走在路上。
摘要:在我国高校开设的各类专业目录中, 艺术设计专业起步较晚, 近年来, 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国内涌现“艺考热”的现象, 设计专业一时间成为国内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各大高校, 无论是否具备办学条件, 都蜂拥而上的开设艺术设计专业, 使本就不完善的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体系更加模糊。本文通过对中国设计教育现状及成因的分析, 提出有一定现实意义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设计教育,现状,展望,创新
参考文献
[1]庞姗姗.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资治文献, 2010 (2) .
当代中国的家具设计 篇5
一、极简主义概述
极简主义(Minimalism),或译作简约主义或微模主义,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是人类设计史上最重要的、最具影响力的活动之一。它的出现,对建筑、绘画、雕塑、装置、设计以及视觉艺术以外的音乐与文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在“以多为美”的“加法美学”潮流风行之时,极简主义反其道而行之,去除一切不必要的加工和技巧,只剩下素材和功能本身。
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极简主义将艺术中复杂的观念和物体形态转变为通俗的表象,将其提升为一种高度浓缩、高度概括的抽象形式,追求简约、明晰的造型,采用将单体元素系列化的手法,摒弃传统的俗套与浮华,提炼出新概念。这种独特的造型艺术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手法,与人们的新思想、新观念相统一,以一种鲜明的姿态与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相契合,并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设计思维,所以被现代主义设计所选择并广泛应用于设计实践中,最终成为一种典型风格。
中国当代绘本的特征与设计研究 篇6
进入21世纪之后,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科技进步已经使人们对于精神生活有了更加多元的需求,绘本风靡世界,就是在这样一种急速的生活节奏下产生的。绘本有着独具的艺术魅力,隽永的图画诉说着人生的意义,而文字则充当旁白一样的角色。精彩的绘本是慰藉的,它不仅温暖人心,还将很多无法言说的情绪融入天马行空的构图当中。绘本的艺术设计在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没有良好艺术设计的绘本会沦为一个华丽的垃圾。只有在绘本的艺术设计上下功夫,才能吸引读者的青睐。对绘本的历史探源与对当下绘本的研究总结,正可以说明绘本艺术设计的重要性。
绘本的起源与在我国的发展
绘本一词来源于日本,译自英语的PictureBook(图画书)。阴差阳错,国人将其翻译为“绘本”,其实这一翻译更为贴切。因为绘本不是简单的图画书,绘本中的图画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是书籍的主角和灵魂,简单的文字表述与精致的绘画相辅相成,成为一种表述感情与故事的上佳艺术作品。
绘本最早起源于公元前的埃及,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绘本诞生于19世纪后期的欧美,绘本的历史迄今200余年不足。不过插画的历史可谓久远。分门别类,木刻版画,石刻,漫画等等,绘本是多种艺术形式的结晶,达到了图文并茂的效果。后来在英国出版了彼特里克斯·波特的《小免彼得的故事》,这套书籍被公认为现代意义上绘本诞生的标志,此后,绘本的发展日渐精彩纷呈。
中国当代绘本的起步与发展来源于台湾,而台湾的绘本创作大部分要深受日本绘本创作的影响。毕业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美术系的几米是台湾绘本的代表人物,他所创作的成人绘本,已经使绘本脱离儿童文化的范畴。几米的个性非常内敛,这使得他有着超乎敏锐的情感去感受人与物,他将人类的美好情感通过绘本,通过连续的图画表现与简单的人物对白,来映照生活,映射出人们内心,带给都市匆忙的人们一种心灵的慰藉。几米的著名作品《地下铁》,讲述的是一个失明女孩的故事,她每天小心翼翼地搭上地下铁,从一个陌生的站点抵达另一个陌生的站点,她在这种莫名的旅途之中,来感受时光,来破解四周黑暗的世界,来感受生命的情感与温暖,寻找着希望与方向,甚至是爱情。这种对于人生孤独的一种暗示,无异于一个成年人的童话,给了人们在友谊干涸年代一种久违的精神琼浆,这就是几米作品之所以在世界各地风靡的精神内因。
国内较为著名的绘本作家则有张小盒、寂地、钱海燕等人。张小盒被CCTV等媒体誉为“最著名的中国上班族动漫形象代言人”,在张小盒及其同事的故事里,集中体现了中国上班族的压力与困扰、天真与乐观、梦想与追求。钱海燕的作品则来自对生活的提炼,体现出一种独到的智慧与才情,给人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之后,能够有所启迪。
当代中国绘本的艺术表现
绘本是以图片作为故事情节的主要表达工具,文字作为辅助的一种图书形式。文字虽然是辅助作用,但很多时候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文与图的两者关系,日本绘本大师松居直在他的著作《我的绘本论》有一个形象的表述:“文×图”。这个乘号非常精彩的表述出两者关系,那就是简炼的文字与精彩的图画,两者相得益彰,是互相提升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另外,图与文字的关系是互相映照,增加情节,点醒主旨,表达出作者想要的主题。文字与图画都担负着讲述的作用,所以,图与文要在绘本中有着高度的融合,化为一个整体。例如,图文具有相互补充、映照、甚至反衬的关系;同时也是对它们外在呈现形式的要求,关注细节,并且要有助于表达的主题和内容。文字与图画共同担当讲故事的重要角色,绘本中插画作为书的内容在每一页中都出现,对故事叙述的完整性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所以追求图文在更高层面上的完美结合,就要突破传统的图文之间的处理关系,充分利用语言艺术和图像艺术各自的长处,使它们在同一本书中达到和谐统一。在几米的作品《走向春天的下午》中,图书封面的设计与封口,再到扉页、封底,极富美感,如同童话般美好,隽永的文字,诗情画意,给广大受众一种心灵上的美好洗礼。
几米的很多作品都将图与文做到了极致。比如他在绘本中写道:我撑伞,并非只是为了避雨;人生就像剥洋葱,总有一片会让人流泪……这些文字简约而充满了人生哲学,不仅能让人在忙碌之余收获愉悦的心情,还可以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这也是绘本的创作意识的集中体现。随着文字创作意识的提高,绘本的图画创作意识也给绘本作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绘本中,绘画本身要包含的内心语言要更多,要更具备象征性,要由表象的图像形象达到有深刻内涵的代表性,要有更加广泛的想象空间。
绘本书籍的整体设计
一本优秀的书籍需要一个整体的设计,绘本作为以图画为主的图书,书籍的版式设计就往往更加重要了。绘本书籍的整体设计是绘本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环节,日本书籍设计大师杉浦康平认为一个好的书籍设计,要从封面到扉页,从书的环口到封底构成一个精美的整体,文字与图画相互推进,彼此提升,逐一推进书籍的内涵、内容与情节。图文的互相照应,空间的留白,框架的设计,图文的位置等,无不构成书籍整体设计的重要元素。在当代中国绘本的发展中,窥一斑而知全豹,以几米的作品为例,我们可以感受到优秀绘本是如何做到文质兼美。例如,几米的绘本《我的心中每天开出一朵花》,封面通篇的绿色,然后上面有着一朵刚萌发的嫩芽,不过是在一个穿着睡衣睡觉的人身上开着的,这种图片搭配就很有象征意义,带给读者的暗示是即使在睡觉的时候,我们都要充满想象力,这就带给读者一种强烈的阅读欲望。
封面设计的四个元素是色彩、图像、文字与材料,这四种的协调组合形成的图像语言内容,留白与明暗对照、主从的呼应与选择,都是非常优秀的绘本装帧设计的处理办法。另外,封面与封底的风格对称、封面图案的延伸至封底等,都增加了书籍设计的美感。
一个优秀的封面设计也十分重视图底的相互关系,懂得充分利用空白来造成画面的均衡感。留白的空间起到烘托主题、渲染气氛、强调个性的作用,它在版面中形成的整体感直接影响着版面的风格,影响着读者的视觉心理。绘本比其他书籍的版面率都低,这是因为它是以图说话的。正是这个特点使它具有其他书籍没有的视觉美感,使它的设计更容易制造出某种品位。
分类并非绝对,几米大部分的作品都采用混合式的表现。此外,插画版面的大小和形式也能产生不同的功用,例如单幅无框架的满版插画,能提供更丰富的视觉讯息,使读者具有广角的视野享受和自由的想象空间。在几米的作品中,长篇的故事里运用了不同的版面来营造不同气氛,同时也让整本书随着版面的改变而更丰富,提供给读者视觉上更多元的享受。
现代中国绘本的出现与兴起,一方面同时代的发展、人们希望获取多元的娱乐方式有关,另一方面绘本自身美好的绘画与充满人生哲理的文字,不仅带给疲乏的人们精神上的放松与娱乐,更给人们以生命与灵魂的启迪,有着极其良好的审美情趣与正确的价值取向。优秀美好的绘本是一个优秀的艺术品,更是一个充满灵魂的生命体,读者可以从中领受到生命的含义,智慧的启迪,人生的感悟,美好情感的慰藉。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1]松居直.我的图画书论[M].长沙: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
[2]彭懿.图画书:阅读与经典[M].南昌: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7.
[3]河合华雄,松居直,柳田邦男.林真美译.绘本之力[M].台湾:远流出版社,2005.
[4]旧敬平.文学作品的内在形式与外形势[J].艺术与教育,2003(2).
当代中国的家具设计 篇7
1 中国传统艺术与传统图案
中国艺术思想渊源于大自然深山大泽中的龙蛇虎豹、星云鸟兽的飞动形态, 借此象征宇宙生命的节奏。它的境界是一个全幅的天地, 而不是单个的人;它的笔法是流动的、有规律的线纹, 而不是静止的、立体的形象。与自然融合为一, 顺自然规律而动, 以“俯仰自得”的精神来欣赏自然, 在跃身自然的节奏中去“游心太玄”, 从中获得心旷神怡的享受, 这就是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希腊艺术家和哲学家共同的艺术理论是“模仿自然”, 而中国虽有“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的言说, 但在艺术表达上却凌驾于“单纯模仿自然”的艺术手法之上, 正是这种不同寻常的心灵体验才使中国艺术异花独放。中国传统图案内涵丰富、文化底蕴雄厚, 它不仅包含那些代表某些抽象概念、文字和生动的人物造型, 如书法、山水、印、图腾等, 如今那些图案也出现在服装、食物、建筑、汽车上, 不是一次单一的视觉传达, 而是一个有艺术性的表示, 更重要的是这些图案也代表了一个民族的特色文化。随着漫长的历史演变, 通过对中国不同阶段的研究和探讨能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传统图案的构成特点。传统图案作为手工业时代的产物, 是历代艺术创造者从自然界提炼出来的, 其造型及色彩都是经过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精华, 有顽强的生命力、表现力和很高的艺术价值。我们对于传统图案既要有所继承, 又要进行当代化改造, 赋予它全新的设计理念、功能与形式, 使之成为适应和符合当代社会审美与实用要求的当代设计, 就像水与墨交融互渗在宣纸上一样, 会有奇妙的变化, 让设计别开生面。中国传统图案有着独特的美与历史意义的东西很多, 用这些艺术之美陶冶我们的情操。从而不断地在生活中发现美、追求美、展示美、创造美, 这就是艺术作品的魅力。
2 中国传统图案与当代构成教学
其实, 中国传统图案与构成之间并非是先进与落后的关系, 也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首先, 作为当代设计的基础课程, 由于二者各自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 难免产生相异的学术观点, 要么相互排斥、要么相互取代。
事实上, 图案与构成只是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因而也反映了两种不同的造型观念。图案从具象的感性出发, 而构成从抽象的理性出发, 各自思考的逻辑起点相异, 结果自然不同。但细究起来, 它们之间虽然呈现各自的特征, 却也明显地存在着殊途同归的趋势。中国传统图案是应物象形, 构形来源于物象, 要在自然景物的基础上求变化。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曾说:“太似为媚俗, 不似为欺世, 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概而言之就是图案是将自然形态加以适当的夸张、变形、添加、省略和寓意为装饰特征的。构成远离物象的形似, 强调物质的可分解性, 将视觉艺术建立在自然形态构成观的基础上, 以人的知性与理性和定量的方法为出发点, 达到直接诉之于人的感觉世界的纯粹形态的实现, 即一切物象均由纯粹的点、线、面、肌理等基本原素构成, 这些抽象的几何元素也可以理解为造型的基本要素, 反映着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复杂构成原理, 使之按照当代视觉传达的心理规律, 对已有的形态进行分解或重新组合以构成新的形态。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看出, 中国传统图案偏重于形象性, 有注重抒情感性的一面, 而构成更注重条理性、分析性、逻辑性, 常与抽象的形式联系在一起。中国传统图案与构成作为当代设计的基础应该是同等重要的, 其内容也应该得到大大的拓展。
3 中国传统图案在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古代图案的美学价值使当代标志设计对它有很多借鉴, 如香港平面设计师靳埭强设计的“中国银行”标志, 以古铜钱与“中”字相结合, 以常见的图形来传达深刻的寓意。图形概括、简练、装饰, 富有意态和意韵, 既表情又达意, 是一件难得的佳作;陈幼坚工作室标志以吉祥纹样连体娃娃表现合作精神, 运用了象征、比拟并富有情趣的手法;为2008年奥运会而设计的图徽, 既具有书法篆刻的韵味又象征着宇宙生命的节奏, 具有虚静、空灵、俯仰自得的境界, 以空则有、有则空的境界来体现广阔的宇宙空间, 以和谐与简洁来传达神游太虚的意趣等都充分运用了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为当代设计服务。包豪斯是在当代主义设计早期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流派。包豪斯时期的图形设计完全摆脱了绘画与单纯的装饰趣味的表现形式, 借鉴于中国古代图案艺术中的抽象、简洁的符号性形态作为图形的表达语言, 在设计观念上得到了革命性的更新。图形的目标是传播, 而传播必须以最简洁、最精练、最有渗透力的形式进行, 特征要十分明显。较其他设计元素而言, 传统图案在服饰设计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在中国传统服饰图案中, 龙、凤是最受欢迎的图案。在我国远古时代, 龙、凤被人们看作自然力量的象征而加以崇拜。各朝各代君主帝王利用人们这种崇拜龙、凤的心理, 把自己以及嫔妃比喻为龙和风的化身来进行统治, 久之, 由龙凤衍生出的各种图案成为皇室的专利。无论是服饰面料设计上, 还是物品的装饰上, 到处充斥象征皇权至高无上的龙凤图案。在传统花卉图案中, 象征富贵吉祥的牡丹、百合、莲花等都是深受人们喜爱并惯于运用到服饰设计中的图案。在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纹样设计中, 由于受民族特性和地域文化的限制, 他们在服饰图案设计中多以当地的风物民情为主体进行设计, 以求突出地域和民族文化特色。如海南的椰岛风情图在服饰设计中的运用, 云贵少数民族传统工艺蜡染、扎染、刺绣图案等在服饰设计中的运用, 不仅使传统得到继承, 又使之在继承中得以发扬, 是不可多得的传统艺术设计形式。
4 发扬中国传统图案的当代意义
发扬自身文化的表现风格是走向国际化的根本基石。在设计语言国际化的同时, 众多的设计师还力图保持和追求自身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 使民族化和国际化得到互动的发展。而独特鲜明的表现风格要依托于传统文化的特色、内涵和精髓, 这些民族的艺术精粹不仅形式丰富, 而且还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体现着各民族的心理情感、风俗习惯和审美观念。图形、纹样和色彩规律所构成的有着自身特点的视觉语言符号是体现深层次文化特色的素材, 这些素材在体现当代设计的观念与时尚的同时, 又折射出各民族、地域不同的历史文化特征和审美趋向, 显示了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紧密结合的艺术魅力。发扬传统图案文化, 吸收当代设计观念是走向世界并保持民族风格的根本途径, 是当代艺术设计的一个发展趋势。同时, 传统文化图案以其博大的内涵、独特的审美意蕴和丰富的表现形式, 给设计者带来新的冲击。设计是人类改变原有事物, 使其变化、增益、更新、发展的创造性活动。任何一个中国人都有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责任。作为设计师更应该将中国艺术文化的传承视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样既能从传统文化找到设计灵感, 甚至衍生出新的设计元素, 又使得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可以得到很好的利用, 也使得设计者的思维更加活跃。因此, 只有不断地更新和创造民族文化语言, 才能使我们的当代设计在国际设计之林占有一席之地, 才能为国际艺术设计的丰富性提供来自我们本土的智慧和想象力。
透过传统文化的历史延伸脉络, 我们可以看出, 设计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不断地受到新的技术与意识观念的冲击而更新拓展, 它的内涵与精神则是民族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 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 也是民族形式的灵魂之所在。总之, 我们应该倡导传统图案和当代设计的融合, 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在当代设计中得以延伸发展, 打造新的民族形式;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粹, 以当代化国际化语言来表达, 把吉祥符号的精神元素融入当代设计之中, 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融合成当代设计艺术的主流, 使当代设计更具本土性和国际性。
摘要:中国当代设计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必然是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 如何认识中国传统图案与当代设计的关系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没有传统, 就没有现代, 只有兼收并蓄、融会贯通, 找到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 才能打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当代设计。
当代中国的家具设计 篇8
中国传统审美观是由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积累决定的, 几千年来, 儒、禅、道三家作为精神领袖共同构建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美学价值体系。这个体系中蕴藏了中国传统美学文化的传统精髓, 中国人在思想上深受儒、禅、道三家精神的影响, 同样也影响着设计师的艺术创作和审美观念, 对当代艺术设计的构思与创意提供了更好的哲学基础, 拓展了设计师的思维与表现空间。
中国的传统审美意识由于受“天人合一”、“大象无形”等哲学思想的影响, 所以中国的传统审美更加注重于整体性的模糊和直观的把握、领悟和体验, 达到“物我两忘”的“妙悟”境界, 也就是“禅”的境界。这种审美意识表现在艺术中即为神秘玄妙、清幽淡泊, 强烈地表现出心灵升华的动感。这种充溢着“禅”的审美意识, 对中国人的文化、艺术及审美意向一直有着很大的影响。在中国的传统艺术审美观念中, 美不能离开形, 但美的本质不在于形而是在于神。因此, 中国传统的艺术对美的追求是由形入神、以形传神。中国的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均是被看作对物的表达, 而这些艺术形式要表达和追求的是传神, 这就不仅仅需要满足形式的丰富、感观的愉悦, 而是需要深入了解到其传达内在的意蕴, 即传神, 也就是形式与内容相结合。追求“神”的艺术审美传统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认为美的根源是“道”的观念是达成一致的。
二、当代设计与传统审美精神的关系
当代设计在世界的发展与生产都有着共同的规律。它们都是随着人类的需求、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而发展的。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传播媒介和物质的革新, 无不对当代设计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 中国传统的审美观中的“道”、“禅”等哲学思想, 对本中国本土的艺术发展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例如, 设计大师吕敬人先生的设计作品, 就常常把传统建筑的审美观念融合到书籍装帧设计中, 在他的作品中就具有一种超越平面的立体之美, 很好的把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融合到设计作品中去。
中国传统审美观与当代设计理念之间拥有着共同的美学思想, 但又有各自的独立美学思想, 由于现代与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的不同, 必然导致现代与传统的设计观念不同。传统的审美观念讲究对称均衡, 完美统一, 方圆规矩, 而当代设计讲究的是标新立异和突出自己的特色, 在不和谐中寻求新的统一。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设计的运用, 人们往往是将传统文化符号按照现代审美心理进行处理, 将中国传统艺术思想中的求全忌缺与现代设计中的缺中求异的思想进行合理的折衷。在当代设计中, 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呼吁我们不能丢掉中国深远的传统历史文化及设计观念, 把传统审美观与当代设计相结合, 当代设计正在慢慢踏入具有中国特色设计的殿堂。
三、当代设计的发展趋势
中国传统的美学观, 给中国当代设计师带来了丰富的美学思想和丰富的传统文化, 给当代设计师提供了新的启发。抛开美学传统的物化表现, 将传统的美学精神注入到当代设计师的观念之中并与现代意识相结合, 其实就是一种当代设计理念的创新。发掘中国优秀的传统美学思想并继承和发扬, 是每一个中国设计师都要遵循的设计法则, 也是建构设计美学的应有之义, 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和古典美学理论也能够为设计美学观的建设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 把老庄美学等中国传统哲学文化资源放入当代设计观念的建构之中, 既有利于使中国的当代设计艺术更具自己的特色, 摆脱对西方设计的单纯模仿和照搬, 增强设计的创新意识, 只有创新才能使中国的当代设计艺术更加茁壮的成才;又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在当代设计的传承和运用, 能够使当代更具有中国特色, 这有利于民族个性的中国当代设计艺术的形成。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当代设计艺术只有具有中国的特色才能在世界设计艺术中不断发展。因此,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 让当代设计更加具有浑厚的理论基础和优良的审美意识, 设计结合当代实际, 科学地吸收传统, 对中国当代设计师而言是尤为重要的。
总结:
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形势下,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通过对中国传统艺术审美意象以及艺术设计的探讨与研究, 中国当代设计无论是在理念还是实践上, 都深受中国传统美学观念的影响, 我们更应该从中国本土传统文化和古典美学中吸取养分。当代设计走向本土化, 才能让我们的设计突显出自己的特色。
摘要:传统是一种文化本质的延续与发展。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观念决定了中国当代设计的文脉。对中国古老的审美传统诸因素的反思和总结, 使我们认识到博大精深、自成一体的中国文化在深层精神和外部表象方面, 都对当代设计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审美,当代设计,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生贵当代民族艺术之路[M], 人民出版社, 2007.8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
[3]周芬芬中国传统“和”文化及其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 论文期刊网
中国明清家具与当代家具设计 篇9
一、明清家具的发展与特点
明清家具是我国家具发展历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家具。它从明代起发展到清朝初期, 被称为“明式家具”。在明朝时期的苏州、北京, 清朝的广州、扬州以及宁波等地区都是家具制造的重点区域。当时, 在不同的确的制造方法分别被成为“苏作”“广作”“宁作”等, 在这之中, “苏作”是最能够体现明式家具特点的设计。在家具的制造中, 大都使用紫檀木、红木、花梨木、樟木、胡桃木、柳木等作为制作材料。在制作的过程中, 有以下特点:1.重视木材的质感, 多使用较为坚硬的材料, 所以多为硬木;2.能够充分表现出材料的颜色与纹理, 不使用油漆;3.重视家具的造型, 使用木结构制作。
清式家具大都以“广作”较多, “京作”家具大部分都是宫廷的内部设计为主, 这是的家具已经是社内设计与室内空间的划分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比如很多厅堂、卧室、书房等都要有相应的成套设计, 从此便出现了一整套设计的观念。在清朝中期与后期时, 家具的设计继承了明朝的传统做法, 造型更加复杂, 风格更加华丽, 线条也十分硬朗, 开始注重雕刻装饰。在装饰中使用动物牙、角、玉器、琅等镶嵌其中,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没有重视结构上的科学性以及实用性, 家具的造型较为巨大及臃肿, 但是这个时期的家具能够体现出主人的财富、地位以及奢华的风格。
二、明清传统家具的成功元素
(一) 与建筑风格一脉相承
在中国家具的千年的发展中, 一直保持着严肃、庄重的风格, 主要原因就是因为集成了古代建筑中的设计风格。在我国古代的建筑设计中, 大多使用木梁柱作为房屋的骨架, 在传统的家具中就是把“柱”作为桌腿, 在桌腿中使用圆形材料, 就像房屋的柱子一样, 同时上部慢慢收紧, 死角也略微倾斜, 向古代建筑中的“收分”一样, 家具的桌腿用圆形作为材料, 不仅能够具有支托的功能, 还能让家具更加美观。明朝方桌中的“一腿三牙罗锅枨”是当时十分流行的款式, 方形桌子的每个桌角上部和正面、侧面的牙条及角牙组合而成, 下面放置安罗锅枨, 因此得名。桌子上面装饰也十分考究, 桌子的扶手处常做成阶梯式的弧线起伏, 罗锅枨随着弯曲呈现凸凹, 所有的桌腿、枨、牙的边都用阳线作为装饰, 这些精美的装饰在用骨架组成的简单造型上有着点缀、美观的效果, 让桌子的整体能够更具有简单、厚重、精致、典雅的艺术效果。
(二) 符合中国传统审美文化
我国传统的审美水平中有着崇拜自然及礼乐的特征, 十分能够体现古代人们崇尚“天人合一”以及儒家的思想, 这些思想在室内的实际中可以让其更按照伦理进行分离, 又具有灵活、开放的空间。在苏州很多的室内设计中就能体现出这点。在家具的设计中, 这些想法直接表现在其有曲有直、有疏有密的艺术造型及装修风格上。比如明式家具中的螭纹圈椅, 其椅背和扶手完美结合, 按照身体的舒适标准做成半环绕的曲线形状, 作为支撑的竹子以及椅腿, 枨子却是直立、坚挺的, 并用阳线来装饰, 让椅子下部更加稳定同时表现出力量。其装饰主要在背部的竖版上, 精致的雕刻让其更加活跃, 让家具能够体现出其典雅大气的艺术风格。
三、明清传统家具的借鉴与现代家具设计的思考
(一) 造型上借鉴传统的审美观
下的奶家具的主要特点是其功能性以及材料上的多元性, 使用现代化的制造工艺制作。所以, 现代家具的造型十分简单, 注重线条感。所以, 在借鉴传统家具时, 就会对其进行精简, 把保留传统风格作为基本的原则。在近年来的设计中红很多设计时都开始对明清传统家具进行模仿, 比如国外设计时设计的tonda椅。不仅让椅子更加稳定, 舒服, 也保证了设计中简洁的美感, 不仅加入了东方的传统风格, 又具有现代的特征, 造型独特, 深受人们喜爱。
(二) 装饰元素融合传统与现代化处理
传统家具中的很多结构已经和现代的工业技术不符合, 所以在设计中应该尽量减少使用, 但在家具中经常出现的牙头、花边等装饰是对传统风格借鉴的体现, 我们可以从这些设计元素中进行提炼, 使用最合适的作为现代家具设计的标准, 在设计中进行, 进而生成具有传统与现代共存的设计风格。比如, 我们可以把罗锅枨的形式使用到桌子与茶几中, 把传统设计中经常使用的云头形状包角作为工艺制作过程中的连接部分, 能够起到固定与装饰的功能。另外, 我们还可以使用局部使用的方法进行设计, 就是把明清家具中的代表性装饰及部分, 按照原始羊毛制造并且结合到现代的家具中。这种方式主要是突出现代与传统元素的对比, 注意两种元素的融合, 避免让人产生古不古、今不今的冲突情况。在我国现代的设计中, 很多设计师就不断对此进行结合, 比如把现代的椅子从中部分开, 加入清朝管帽椅的背部设计。但是, 这种方式有着猎奇以及较为浅显的不足, 通常都不能够进行大量生产, 大部分是一些爱好与古典收藏的文艺人在书房中的首选家具。
家具是室内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其风格统一才能让设计更具有特色。中国的传统家具有着重视古朴典雅的风格, 具有鲜明的特色, 成为一个独特的体系。在现代的家居设计中可以借鉴其优势, 在集成古代人们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不断增添新的活力, 才能设计中更具有现代化特色的中国现代家具, 进而让我国室内设计能够在具有民族特色的同时让其艺术水平更加进步。
参考文献
[1]许可为, 韩勇.中国明清家具与当代家具设计[J].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2 (2) .
[2]杨海波.当代中国与芬兰人性化家具设计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 2008.
[3]张杨.明清家具的符号学研究及其在中式家具设计中的应用[D].东北林业大学, 2007.
当代中国的家具设计 篇10
电影海报可以说是电影的名片, 是电影信息传达的主要方式。电影海报通常会以写实的手法来展现电影中的主人公形象或故事背景。近年来我国电影产业进入了空前的发展阶段, 电影海报的设计也随之受到关注。在制作科技、印刷技术、手绘技术以及电脑设计不断发展的现代, 电影海报设计也呈现出繁盛的景象, 追新求异的思想给电影海报这种平面设计艺术带来了新的冲击。对当代中国电影海报设计的风格特征进行全新认识与深入分析, 也成为当代艺术设计行业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当代电影海报的设计风格特征
1. 注重图饰语言对主题的渲染
当代中国电影海报设计, 通常会采用富有代表性的图形语言, 来强化电影的表象特征, 将人带入到电影所要描绘的意境当中。在这种意境当中, 一些电影所要表达的精髓会被集中处理, 从而达到情与境的交融目的, 进而引发人们的思索与探求心理。比如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 海报中只呈现出三位主人公一脸窘迫的样子, 整个海报的表现手法既简单又明了。但是我们可以一下子通过三位主人公的表情特征, 联想到电影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这就将电影所要表达的思路精髓非常直观的披露了出来, 从而引发人们的好奇心理, 到底怎么的囧境能够让主人公呈现出这种表情呢?产生一睹为快的心理。这样的设计元素与影片所在表达的主题相得益彰, 观后也会令人回味无穷。随着中国电影海报制作技术的不断提升, 中国的电影设计越来越精美, 表现手法也越来越独特, 已经成为数字时代的典型代表。
2. 注重对传统元素的融合与运用
传统元素一直是平面艺术设计领域广泛运用的重要元素。我国当代的电影海报设计也积极的运用了这一元素, 使我国电影的民族性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带有民族色彩的海报设计, 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 都具有浓重的民族风格。但是这种民族性往往会受到文化背景与美学观念差异的影响, 也会受到设计师成长环境与电影主题的限制。所以在电影海报设计中, 民族性的表现手法也各有不同。设计家们会不拘一格的在设计上运用各种民族艺术表现形式, 比如国画、装饰、剪纸等。这些设计手法都会使我国的电影海报与外国的电影海报呈现明显的区别。我国的电影海报设计具有取材多样、形式丰富的风格特征。在题材方面可以结合电影主题, 选择具有传统文化特点或民族特征的自然景物、真实人物或者意象手法等。无论选择怎样的设计风格, 都与设计者创作思想和民族习惯有着紧切的联系。都是设计者民族情绪的根本体现。比如电影《花样年华》的海报中, 将中国的传统民族服饰——旗袍进行突出展示, 使东方女人的独特韵味在旗袍的烘托下, 精美至极。再比如电影《凌凌发》的海报设计, 使用了木刻版画这种传统的艺术, 不仅增加了影片的艺术效果, 也提高了感染力。
3. 注重色彩的表达
当代中国电影海报设计更加注重对色彩的完整性运用, 使色彩成为富有意味的独立设计元素, 也使电影海报更具表现力和艺术张力。在电影海报设计时, 设计者通常会注重对审美与创意的表达, 画面的主色调会与电影的主题风格形成一个整体。比如运用明快的暖色调来体现轻松愉快的电影主题;运用深沉的冷色调来诠释影片的沉重感;运用一些明亮的颜色来阐释以爱情为主题的电影等。在张艺谋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 海报的主色调便以大红为主, 但是在华丽柔美的色彩下, 却呈现出一种暗淡的色调, 从而透出一种淡淡的哀伤。海报中女主人公身穿红色的旗袍, 却是满面的倦容, 目光中充满哀怨。身旁的大红灯笼发出迷离萧瑟的光晕, 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与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紧紧相扣, 使我们一看到海报更会产生一种沉思的情绪。
二、中国电影海报的设计趋向
1. 强烈的时代特征
电影以记录历史、再现生活以及表达思想为主要目的, 因此电影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电影海报也是如此。不管电影的主题是什么, 都应该在海报中体现出时代的影子。我国电影行业虽然已经进入到了繁盛阶段, 但相对国外一些高制作、高水平的影片, 还存在一定的距离。电影海报的设计也应该意识到这一点, 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时刻保持敏锐的观察力, 无论在表现手法还是在制作技巧上, 都应该与时代挂钩, 以当代人的审美倾向为依据, 充分的表现出当代文化、风尚、社会风貌等特征。
2. 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
我国的传统文化从来都是艺术表现的一大主题, 在电影海报设计方面, 同样也应该体现出我们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汉字、民族图形纹样、传统色彩等, 是现代平面设计的重要运用元素, 也应该是电影海报设计的重要表现手法。在运用这些元素的同时, 也需要考虑到电影本身所要传达的信息和思想, 以电影的精神和感悟为依据, 将两者进行完美的融合, 既不显突兀, 又明朗明晰, 使中国电影海报由内及外的散发着浓厚的中国文化底蕴。这才是当代电影海报设计内外兼修的根本。
3. 开放的国际视角
电影和电影海报都属于舶来品, 所以在电影发展史上, 人们的思想始终是开放与包容的。从不同时期的电影海报中我们可以看到, 中国电影海报的发展深受国外电影海报的影响, 无论是创作手法还是风格特征, 都能找到一些先进电影海报的影子。中国电影海报应该以开阔的视角来接纳世界, 但也应该采取合理性的融合态度, 不能全部吸收, 也不能全盘否定, 在这一问题上, 就应该让我们的设计者自己去衡定, 自己去取舍, 在开放的基础上始终保持自己独特的艺术鉴赏力与创造力。
结论
中国当代电影海报设计正在进入空前繁盛的时期, 行业的竞争力越来越激烈, 竞争对手也越来越强。在这种环境下, 设计者们必须突破自我, 兼容并蓄, 形成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 才能将中国电影海报设计推向更高的艺术层次。
摘要:电影海报是电影的重要宣传媒介之一, 也是电影信息主要的发布载体, 同时也是绘画与设计艺术的时代缩影。本文对中国当代电影海报的设计风格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中国,电影海报,设计,风格特征
参考文献
[1]贾如丽.电影海报设计的创意表达[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6 (5) :98~100.
[2]张佳会.中国电影海报设计风格及其流变探析[J].包装工程, 2011, 32 (4) :104~107.
当代中国的家具设计 篇11
景观设计内容及涵义的转变
“景观”(landscape)一词最早见于《圣经》被用来描述耶路撒冷所罗门王子的神殿,以及具有神秘色彩的皇宫和庙宇;在德语中这个词是“landschaft”,在法语中是“paysage”,都含有风景、景色的意义,它可以代表一幅风景画,也可以表达某一城区的地形或者从某一角度所能看到的地面景色。
景观设计是社会发展的缩影。中国早期的景观设计来自于绘画,所以传统环境景观的设计主要是自然要素的安排和整理,主要是模仿大自然,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是对当时的园林景观最好的解释。然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基本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建筑作为基本建设的典型代表,一时间成为时代进步和时尚的象征急促而生,当高密度的住宅环境缺乏所需要的足够的紫外线、通风和采光,长时间被钢筋混凝土包围使人类对周遭的事务无动于衷,因为与自然的隔离,人们变得焦灼、浮躁……理所当然,人们开始急迫地呼唤着建筑环境的改造和重建,呼唤着城市景观的再设计,于是现代景观设计应运而生。现代环境景观创作运用现代技术、现代材料以及现代艺术设计手法,创作出有现代气息的简洁、明快的环境景观,且有功能性的标示系统设计,这种景观创作从更高、更深的层面和更新的视角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变化发生的具体体现
科学与文化、社会经济与生活方式以及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推动了景观建筑和环境设施的发展,加之西方现代艺术理论对环境观念的影响,像大地艺术、抽象艺术以及行为艺术等无疑给传统的环境观念以有力的冲击。在这些观念影响下,外加长而笔直的线形、巨大的尺度变化、光洁闪烁的材料……中国当下的景观设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1.景观设计对象要素的改变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类的居住环境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高速公路和厂房里竖立的烟囱早已把那份古时的诗情画意跑到了九霄云外。面对景观设计对象要素的改变,需要空间体验的转化。在传统环境景观中我们可以体会“曲径通幽”的意境,而在现代景观中我们当然也要创造出融入当代城市那份安宁,在那份空间中可以体验到心灵上的那份慰藉。
机械和人性每日都在发生着交织与碰撞,面对景观设计对象要素的改变要求景观设计师及室内设计师计师必须认真研究在笔直的街道、高密度建筑空间、办公楼的公共空间、人群集中的广场及高速公路两侧等的环境景观要素及其之间的变化关系。争取为现代景观设计多一些锦上添花,从而少一些不成熟的城市的附属品。
2.景观设计的服务主体由少数人向大众转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众对于景观在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也相应地提高,因而,现代的景观设计强调面向群体。而面向群体,服务大众,群众参与,正是现代景观设计的最大特点。
传统景观园林是一种封闭的体系,相对而言是服务于少数人的。而现代环境景观设计冲破了封建的高墙幽井,走向了城市广场和城市园林,走到了平民百姓之中,审美主体发生了变化。广场,这种现代兴起的公众集散场所就是服务于广大民众的。群体观念还表现在与人息息相关的居住区环境设计之中。它让每一户人家都能看到自然的山、有组织的艺术视觉景观,创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接触自然和享受自然的机会。这是以人为主体的设计理念,在这里,一切设计必须 “以人为本”,此乃服务对象的转变,体现了对人的尊重。
3.大众景观设计需求的变化
景观设计,尤其是中国的景观设计发展到今天,与传统的园林设计已大不相同,它包含文化需求上的变异,以及功能与精神需求的变化。
现代环境景观设施在形态上溶入了现代美学观念和造型艺术手法,使环境设施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基础上,更注重对其进行视觉上的加工,从而形成具有现代审美意识的设施形态。今天的民众绝大多数已不再醉心于唐情宋调那种充满哲思与想象的空间形象了,他们所要消费的是一种快餐文化,这种新的文化现象客观上要求新的景观设计具有刺激性、娱乐性、多变性、瞬时性和时尚性等特质,但作为景观设计师又不能过于停留在俗文化的表面,而应该透过俗文化的现象来诊释新的理念和哲思,这是时代赋予每个设计师的社会责任,也是文化发展的必需。
4.景观设计技术和材料的演进
景观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产生了质的飞跃,新的材料技术让人应接不暇,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审美感受;从塑料、不锈钢、铝合金、聚脂纤维到钦合金,从电能、风能、波能、核能到太阳能技术,作为景观设计师只有深入了解这些技术和材料,才能赋予新的景观设计以时代感和全新的审美感受。例如运用时间概念创作的佳例可数扬州古典园林——个园,以季节特征为主题营造四季景致。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景观设计是基于传统环境景观之上的再创造,结合当代的审美需求与不同材料之间的协调关系。景观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在全球化、快速城市化的今天,现代景观设计必须与时俱进,真实反映时代的需求,正确捕捉时代的信号,捕捉时代潮流下人们心理精神需求,承担起景观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为人类创造安全、健康、高效舒适的环境。
最后,笔者指出,对比传统环境景观,应该深刻反思当代景观的发展,在探讨传统景观到现代景观所发生变化的同时,应深入研究怎樣才能让中国的景观设计再创辉煌,展望新的城市景观设计和景观改造。
对现当代中国书籍整体设计的思考 篇12
关键词:书籍整体设计,“多元化”结构,单向结构,“革命性”变化
在中国, 书籍设计历史颇为悠久, 从秦汉开始直到如今, 各种装帧技术无不令人叹为观止。而自从早期新文化运动时期现代书籍设计出现“装帧”这一核心理念, 直到目前的书籍“整体”设计这一流行的理念, 现代书籍设计也已经拥有了近百年的发展史。随着国际交流的频繁华和时代的向前发展, 现代书籍设计也开始日趋“多样化”。
一、本土文化的回归
西方文化“过度入侵”这一现状, 造成了国民开始逐步对“泛西化”加以反思, 并进而重新拾起和诠释传统文化内涵。对自身所处民族的审美习惯加以尊重这一想法, 则是设计获得成功的最重要基础, 而中华民族所拥有的讲究品味、气韵、意境这一传统审美倾向已经深入人心, 追求返璞归真、淡化电脑痕迹、尊重书籍文化的“书卷气”, 可以称得上中国书籍设计层面上体现出的一种“文化精神”, 这一文化精神则给中国的现代书籍设计提供了应有的底蕴和文化根基, 然而也应意识到:因循守旧和墨守成规绝不是本土风格, 而是对时代气象和中国精神二者之间的和谐统一的一种追求。在现代书籍当中, 拥有相应的“中国精神”和“中国气象”的作品往往是能够收到广泛的赞赏和肯定的。此方面, 研究者吕敬人先生曾经做出了创新和传承传统式书籍设计这一层面的相应探讨——由此, 他也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发扬者和继承者。如他设计的书籍《中国记忆:五千年文明瑰宝》, 就曾在本世纪初荣获“世界最美的书”这一光荣称号。
二、新观念的引入
现代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受到的外来文化的影响、冲击也越来越大, 由此而形成的“多元文化并存”形态下的中国社会, 书籍设计风格必然会体现出多样性。众所周知, 设计往往是和社会经济发展关系颇为密切的“与时代同步”的活动, 不可否认, 对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加以应有的学习和借鉴, 并进一步和西方发达的印刷技术相互结合的办法, 是尽快赶上西方发达国家书籍整体设计的最为快速和有效的一个做法, 在此过程中也必然会对设计师的思路、眼界加以开拓。如赵清先生所设计的书籍《恋人版中英词典》中, 玫红色和雪清色被定位为全书采用的两大基色, 以此来对其中男女主角各自所有的性格特色和属性产生隐喻作用, 全书中的页码一律以手写形式体现, 用一个10岁小女孩所画的随性小插画来配合整体的eigenvalue故事, 在其中采取英文横排、中文竖排的中英对照手法, 并配以裸脊形式装帧。从而使得全书在装订方式、章节划分、文字编排等诸多方面都构成了一种另类的中西合璧“恋之风景”特色。
三、探索实验概念性
思维、观念等层面发生的变化, 是现代感较强的新形态出现在书籍装帧设计行业中的前提。在书籍装帧设计中, 一种具备代表性的思维具体物质呈现和新的设计观念就是实验性书籍设计, 其设计方法特色在于“不按常规出牌”——这实际上也是书籍装帧设计所展示出的一种“新形态”——这也是对书籍装帧设计所作出的一种“实际性探索”。其对书籍的功能有着很大程度的丰富和拓展, 从而使得很大程度上将书籍的属性突破了“简单商品”这一范畴, 即对其书籍形式本身产生了超越作用, 在此过程中, “和读者的对话”作为现代书籍的一个主要特点而受到了注重。如朱赢椿先生所设计的《蚁吃》一书, 便是具备很强探索精神、图文并茂的“实验性图书”, 其能够和读者“互动”的特点, 使得该书成为了既能够记录阅读过程于书后空白页中, 又能当做一种“特殊笔记本”来保存。
四、强化材质工艺之美
书籍和电子阅览读物不同, 其作为一种有体积的物化产品, 一般都是纸质装帧, 其所使用的纸往往也是单一的种类。而现代书籍设计中往往会应用大量新型材质, 从而形成具备现代材质之美的书籍, 有效地提升了设计表现力。其中有代表性的便是韩湛宁先生参与设计的《G*国际平面杂志No.1》, 全书都采取锡箔纸包裹, 使得书的整个设计过程于读者翻开书的瞬间完成——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目前, 书籍完全可以超越纸质, 以其他材料为主要媒介的作品开始逐步出现, 借助于彻底反传统的手段和“后现代艺术”为主的思维方式, 挑战着书籍基本设计规律。
五、读图时代的信息设计
截至目前, 以信息图形化、视觉化为特点的“视觉时代”已经悄然进入人类生活, 而如今所处的新信息传播环境必然会从根本上影响书籍这一传统媒介, 其会对书籍所具备的功能、媒介地位乃至于大众对书籍的需求、观念之类加以直接改变, 并对其内容和形式产生间接影响。在设计过程中, 信息传递方式也由先前的单纯文字和插图变为编排、色彩、图形、文字之类众多元素“混编”的形式。而合理设计书籍信息的做法, 则可以有效地提升读者的信息的吸收率以及其阅读方便性、舒适度、流畅度。
六、信息时代下的新媒介书籍设计
在此背景下, 各种承载阅读的媒介已经对传统阅读方式产生了巨大转变, 电子书给世人带来更直接、更生动、信息量更大的阅读内容, 其间的声效结合、动态画面、互动字体之类颠覆了传统设计, 能够对视觉产生进一步刺激, 借助于互动、声音、视觉等形成“鲜活”的书籍。然而, 在设备上却往往不能直接体现各种感官享受——这一点也必须要进一步加大设计师的努力和技术的发展投入力度。
现代书籍设计过程中, “整体设计”这一观念已经对书籍设计空间和装帧设计内涵产生了极大的提升。书籍设计活动也日益“多维化”, 也正因如此, 书籍的功能方才出现了“革命性”转变, 以知识多元化、多方位、纵向、横向的方式取代先前单向的平面结构。
参考文献
[1]樊文君.书籍设计发展趋势探究[J].艺术科技, 2015 (09) .
【当代中国的家具设计】推荐阅读:
当代中国设计10-22
中国味道的当代思考06-25
中国当代动画的现状06-25
当代中国养老的现状08-30
中国当代历史的起点10-09
当代中国的不平等07-24
当代西方的中国热10-28
当代中国画的文化生态05-30
当代中国风景画的变迁06-25
当代大学生的中国梦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