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消费习惯

2024-07-03

媒介消费习惯(共3篇)

媒介消费习惯 篇1

所谓消费主义,主要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态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意识形态。[1]当消费主义渗透到大众传媒中,使媒介自身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传媒的商业化、传媒的娱乐化,具体来讲新闻娱乐化的兴盛;广告的大量出现;以及从“生产方式报道”到“生活方式报道”的转变。在媒介化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自从大众媒介发展以来,今天,我们每个人可以说是同时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中,一个是我们实实在在地所生活的那个空间或社区,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真实生活世界;另一个是无限扩张的媒介化的社区,它可以被称为虚拟媒介世界。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看到,广告充斥着电视、广播、报纸,它不停地教育着人们消费什么,怎么消费,而各种媒介节目中,如综艺节目、偶像剧等也宣扬着消费的快感。仿佛媒介是宣扬消费主义的天然工具,而且也有一些媒体依靠消费类或具有消费主义色彩的节目逐渐做大做强。那么,对于它们的关系,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呢?笔者以为,在探讨媒介与消费主义关系方面,主要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视角。

首先,可以从结构功能范式来进行探讨。社会学家帕森斯曾说过,“系统是相对地有结构的;媒介为了系统的生存,某些功能需要必须被满足。”大众媒介的消费主义色彩也可以被看作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而履行的一种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媒介与消费主义的结合也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它释放了人们的物质欲望,满足了人们的世俗需求,这同时也是物质生活相对富足的表现,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其次,与结构功能范式对消费主义充满理解与包容不同,利用剥削范式对媒介与消费主义的结合持强烈的批判态度。著名学者斯密塞认为,“大众媒介的构成过程,就是媒介公司生产受众,然后将他们移交给广告商的过程。”在这种商品化的传播过程中,受众成了出售给广告商的商品,媒介则依靠出售受众来赚取利润。但是,当媒介出于商业化的意图运作时,它的另一功能,即建构健康的大众文化以正确引导受众,必然会受到损害。

在消费社会中,传播日益走向商品化,这不仅包括内容的商品化,还包括受众的商品化。著名学者斯密塞认为,“大众媒介的构成过程,就是媒介公司生产受众,然后将他们移交给广告商的过程。媒介的节目编排是用来吸引受众的;这与以前小酒店为了吸引顾客饮酒而提供的‘免费午餐’没有太大的差别。”[2]在这种商品化的传播过程中,受众成了出售给广告商的商品,媒介则依靠出售受众来赚取利润。而消费主义天然地可以让生产链的各种要素成为商品,媒介自然要利用消费主义以达到其牟利的目的。但是,当媒介出于商业化的意图运作时,它的另一功能,即建构健康的大众文化以正确引导受众,必然会受到损害。受众在不自觉地消费媒介的同时,其精神家园也会随之荒芜。

以上两种范式截断对立,一种强调媒介与消费的正面作用,另一种则对其持严厉的批判态度。然而许多事物都是相互作用的,媒介与消费主义之间也存在着这样的关系。因此,笔者认为还有一种新的思考媒介与消费主义关系的范式,即合作范式。

中国的大众媒介与消费主义呈现出这种合作的状态,是与大众媒介的两重属性分不开的。“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新闻媒介既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又属于信息产业。”[3]大众媒介具有信息产业属性即说明它的产品具有商品属性。也正是因为大众媒介的商品属性,让它在竞争中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消费主义由于得到了大众媒介这个绝佳的载体,自然加大了它的影响。大众媒介与消费主义的合作,体现在大众媒介由于宣扬消费主义而获得更多的受众,而消费主义由于大众媒介的宣扬更加深入人心。但媒介对消费主义的宣扬隐含在其文本之中,然后通过受众的阅听来影响受众,对受众进行消费主义的“洗脑”。媒介文本对消费主义的宣扬最主要体现在神话与涵化这两种路径上。

罗兰·巴特从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出发,把符号学引入了消费文化的研究。巴特的神话理论可以很好地用来剖析媒介广告。而商品一旦承担了这种文化联系与幻觉的功能,销售的局面就非常容易打开。除了广告在直接培养受众的消费主义意识,大众媒介的其他内容也在对受众进行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教育。

大众媒介通过不断提供的大量信息,营造了一个包围受众的充满消费主义色彩的环境。大众传媒对人们的这种影响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人们所处的大众文化环境主要由大众媒介缔造,这个环境制约着人们的认知和行为。[4]如果大众媒介对消费主义的宣扬过度,则非常容易造成一些不良影响。因此,大众媒介与消费主义在现代这样一个媒介化社会中的共谋共生,带给我们每一个人的并不一定就是福音,人们面对媒介所制造的狂欢表象更需要一种理性与反思精神。如果说大众媒介中的广告是在赤裸裸地推销消费主义,那么神话与涵化则更为隐蔽与曲折,它们不显山不露水地让受众潜移默化,是消费主义更强有力的载体。

鲍德里亚剖析了后现代传媒在社会心理和个体心性的健全方面所造成的威胁,并进而对传媒在"文化工业"生产中消蚀意义的功能加以清算,这种传媒体系对人类的重塑作用的揭示,无疑打开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视角。同时,他认为其理论模式已经被"后现代化",理论不再是反思和划定边界,而是为了迎合当今时代的快速、时髦、肤浅和片断化特征。理论在这种自我蒸发中变成了一种"超级商品",成为无思时代兜售和宣扬最时髦消费意识和人生态度的一种谎言工具。但是,他对后现代传媒同样抱有矛盾态度,这使他对后现代传媒的消费主义趋势只能加以认同。⑸

大众媒介具有巨大的影响,人们所处的大众文化环境主要由大众媒介缔造,这个环境制约着人们的认知和行为。如果大众媒介对消费主义的宣扬过度,则非常容易造成一些不良影响。例如,大量的广告和生活消费的报道虽然能够刺激消费、为人们生活服务,但过分了则又烘托出一种奢靡的享乐主义氛围,而各种喧闹的娱乐节目,虽然可以帮助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之后调节身心,但过头了就难免庸俗、粗糙、浅薄。大众媒介的这些负面的效果势必会给人们造成不当的引导,从而影响健康的社会文化建设,并对社会发展造成不良的后果。因此,大众媒介与消费主义在现代这样一个媒介化社会中的共谋共生,带给我们每一个人的并不一定就是福音,人们面对媒介所制造的狂欢表象更需要一种理性与反思精神。⑹

传媒的意识形态已造成新的"文化霸权",它意味消费观念和生命价值体系。词语暴力尤其是对精神的排斥、对人的排斥的词语暴力,尤需加以警惕。当今的全球化思潮使当代世界身不由己地进入消费主义社会运转中,消费自由逐渐成为经济文化和政治体制再生产、社会和个人协调整合,以及个体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键性话语。在这个多元时代,在迅速全球化的传媒霸权中,面对大众传媒的负面效应的全球弥漫,我们将尽力避免“文化相对主义”的绝对化表述,尽可能地促进有关当代公共领域的知识话语建构,使当代人在真实的文化对话和跨文化沟通中,避免过分私人化而导致的公共性空间的丧失,并在剔除沉重肉身取代精神沉重的偏颇中,使当代传媒的正面效应获得释放,使网络世界的“孤独个体”终究能形成新的对话,并在社会理论层面达成某种基本原则意义上的共识。

参考文献

⑴王宁, 《消费社会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⑵文森特·莫斯可, 《传播政治经济学》, 华夏出版社, 2000

⑶李良荣, 《新闻学导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⑷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媒介消费习惯 篇2

报告指出,手机以平均每天3.8小时的使用时间占据首位,成为90后最常接触的媒介,传统媒体中,杂志傲然而立,报纸、广播、电视则遭遇寒冬。

无手机不生活,90后每天接触手机长达3.8小时

七成以上的90后每天接触手机时间在2小时以上,平均每天接触各媒介时长,手机长达3.8小时。

近五成90后每天使用笔记本电脑超过2小时

异军突起的杂志:引领轻阅读风潮

当今时代,纸媒受冲击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杂志却异军突起,杂志爱好者(指每天都要阅读杂志的90后)托起杂志的“黄金时代”。杂志爱好者中,以一线城市90后女学生为主,研究也显示,杂志爱好者的消费能力更强。

超二成90后不看电视

互联网的发达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多数90后选择在网上追剧、看节目,既方便又自由,研究数据也显示,超二成90后不看电视,一半以上的90后看电视在半小时以内,90后俨然成为“去电视化”的一代。

近八成90后不看报纸

报纸受新媒体的冲击也比较大,近八成90后抛弃报纸,步入社会的男性则撑起了报纸的最后一片蓝天。

超过半数的90后不听广播

超过半数的90后不听广播,广播也在日渐消逝。

综合这份研究报告,可以看出,90后最常使用的媒介是手机,其次为笔记本电脑,杂志在纸媒中脱颖而出,受到90后青睐,而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则在90后的世界里走向没落。占据优势的新媒介如何继续保持优势,走下坡路的传统媒介怎样扭转局面,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同时,这份报告也能帮助我们在理解90后群体的基础上,理解一个新的时代和一个正在发展的未来,从而寻求独特的未来趋势。

媒介消费习惯 篇3

关键词:媒介文化,消费能力,文化市场

当媒介文化产品被当作大众消费提出时, 媒介的社会经济地位已经被确定。研究这种物化的精神产品的消费, 将是研究社会整体消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的意义层面上, 文化消费的趋向渗着所有消费的因素。

一、新疆居民媒介文化产品公共性消费增长较快, 但总体消费能力不足

新疆各项事业的发展都较快, 新疆的信息化建设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13年底全疆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11个、文化馆116个、公共图书馆105个、博物馆75个、国家综合档案馆109个、开放档案45.87万卷、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5.7%、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6.0%、有线电视用户199.5万户、译制少数民族语言故事片70部、广播电视农村直播卫星用户256.44万户1, 南疆三地州在全国率先启动了行政村、社区文化室建设项目。在计算机装备及信息网络建设方面, 全疆拥有大、中、小型计算机系统500多套, 建立计算机广域网400多个, 局域网千余个。同时, 由新闻出版系统组织的文化援疆工程, 即“东风工程”和“农家书屋工程”, 为新疆农牧民提供了大量的图书信息资源。新疆媒介文化产品公共服务设施有所改进, 但媒介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内容较为贫乏, 总体消费能力不足。媒介文化消费指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系, 包含诸多需要考量的现代社会文化消费状态的内涵, 消费能力是其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研究表明, 当恩格尔系数降低到一定水平时, 人们对媒介信息和服务的消费欲望会迅速提高, 消费支出不断扩大。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到2010年30年间, 新疆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了21.1个百分点, 生活条件和质量显著改善, 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在1990年以来明显下降, 城乡居民媒介信息和服务消费占比不断增加, 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消费结构逐步升级。2011年是新疆“民生建设年”, 新疆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 实施多项重点民生工程, 城镇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

据新疆1990-2013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新疆城乡居民正处在消费结构升级的黄金期, 不但进一步从“生存”型转向“发展享受”型, 而且结构上也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但与全国同期的年均增长速度14.33%比较, 发展速度则明显缓慢2。新疆城镇居民的人数偏低及不集中, 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处于小康阶段的低、其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62.85%;因经济收入、文化环境、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 相较于城市人口, 农村人口对于印刷媒介接触的积极性、接触率显然要低于城市人口。在当今的消费社会里, 媒介文化消费能力建立在社会总体消费能力的基础之上, 一般难以出现超越的现象。它不仅代表着媒介文化形成的层级, 也标识着社会文化消费的维度。按照国际通常的社会生活质量综合评估体系, 媒介文化消费指数被确认为其中的一个分项数据。

恩格尔系数和文化教育娱乐支出两个指标, 反映或体现消费结构与传媒产业发展。对于新疆传媒产业市场结构规模与格局和新疆媒介文化产品消费状态的分析, 将直接影响新疆未来如何实现文化资源配备和投入等问题。一般来说, 商品的收入价格 (指商品价格与收入的比率, 即相对购买力) 可以起到传递作用:在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商品价格保持一定的条件下, 高档品的收入价格下降, 人们对其购买力上升、购买几率也上升, 这种需求传递到生产部门, 就会使得产业结构中高档品的比重增加。因此, 收入的提高, 与提升消费需求一直处于正相关关系。

二、新疆居民形成不同的媒介文化产品消费群体

少数民族语言媒介接触者因语言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媒介文化产品消费群体, 而内地媒介产品消费群体几乎不会因为语言而形成分化结构。文化表征的基本体现是文字和语言, 新疆拥有的47个少数民族, 拥有本民言的民族才有创造自身民族文化的可能。根据语系的划分, 分属于突厥语溪和阿尔泰语系的民族在接受和消费媒介文化产品上会产生差异, 语言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在新疆三元区域的划分中, 每个区域都存在不同民族成分, 不同民族中存在不同的语系。在农耕民族中, 乌孜别克族和维吾尔族相似, 两者都属于突厥语族;在游牧民族中, 吉尔吉斯语言和哈萨克语相似都属于阿尔泰突厥语系。这两种语系在语言使用和发音, 语法上的相似度大约可以达到80%, 剩下的20%就是外来词源不同的区别, 所以在消费媒介文化产品方面, 接触, 选择, 理解的过程更为容易。

在传播学中认知基模理论告诉我们, 人们会更倾向于选择于自我认知基模相似的信息进行不自觉的接受和理解。尤其是采用新疆歌舞弹唱、民族歌剧、音乐歌舞或风情艺术片、等形式来最大限度突出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媒介文化产品。对于凸显民族地域特色的文化媒介产品从心理距离上拉近了与人之间的距离。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字和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新疆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特色让不同民族的人民更倾向于选择和自我认知基模相似的媒介文化产品。

新疆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业的特点, 说明新疆受众接触者因语言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媒介文化产品消费群体。少数民族出版业被确定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出版单位”。新疆出版业是民族地区出版业的典型代表, 也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主角, 这是新疆新闻出版业的最大特点:一是就图书出版所使用的文字种类而言, 新疆图书出版中所使用的少数民族文字多达5种, 全国图书出版中所使用的少数民族文字有26种;二是就出版社的数量而言, 新疆的12家出版社都是民族出版社, 而全国共有38家民族出版社, 新疆占全国民族出版业的1/3;三是新疆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出版量占全国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出版量的一半左右。全国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年出版量为5000多种, 新疆出版量超过2500种。全国每年新出版少数民族文字书籍2000多种, 而新疆新出版书籍为1000多种;四是全国民族出版从业人员为3000余人, 新疆现有出版从业人员1092名。

三、新疆居民媒介文化产品公共性消费具有团体消费的特征

1.新疆居民党派媒介文化产品消费, 它可能生产、委托生产媒体或者集中采购一些媒介文化产品, 专供集体消费, 侧重于宣传劝服, 可能更偏好于新闻性、知识性和指令政策性的媒介文化产品。如中国共产党集中采购的学习与宣传资料等。

2.新疆居民社团媒介文化产品消费, 各个社会团体、协会组织为主, 消费有关该组织的媒介文化产品的内容, 也有自己生产的媒介文化产品。可能更侧重于知识消费、社团的指令性消费。如由新闻出版系统组织的“东风工程”和农家书屋工程, 为新疆农牧民提供了大量的图书信息资源。

3.新疆居民单位媒介文化产品消费, 单位包括行政、事业等单位的媒介文化产品消费, 它按照自身的需求订购了比较多的媒介文化产品用于集体消费, 内容更多地在新闻、知识、专业等方面。如新疆各大学的图书馆, 各资料室的各类专业书籍, 报刊杂志等。各单位为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和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再教育活动, 购买媒介文化产品用于集体消费, 为营造团结、稳定、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服务。

4.新疆居民社区媒介文化产品消费, 社区媒介消费显得日渐活跃, 它的消费是最多样化的。新疆至今还有最古老的口传 (口头通知) 媒介消费, 有黑板报, 墙报、也有广播、报纸、电视、电影、新媒体等等。如生活在城市地区的居民从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介获得信息成为主流。而在农牧地区通过广播收听的情况较为普遍, 在放牧的山边信号较好的地方, 可以用卫星信号电视接收锅来收看电视。收听本民族语言的广播却是一种普遍现象。少数民族媒介文化产品消费者大多生活在较偏远的山区, 牧区, 交通闭塞, 获得信息途径比较少, 再加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人们受人际传播的影响较大, 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少数民族家庭中的权威、宗教领袖就成为了比较活跃的力量。

四、疆新农牧区受众媒介文化产品公共性消费的特征

通过对新疆城市、农业和牧业三个地区调查问卷数据统计, 从媒介文化产品公共性消费渠道、接触频率、内容偏好等方面分析了大众媒介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受众媒介文化产品公共性消费的影响, 得出新疆农牧区受众媒介文化产品公共性消费具有以下特征。

1.新疆少数民族农牧区受众获取各种媒介文化产品公共性消费的主要渠道是广播、电视, 其次是报纸, 第三是书籍和网络。从调查整理的数据可以看出, 在农牧区收听本民族语言的广播却是一种普遍现象, 使用率达到63.7%, 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32.54%的牧民也会选择用卫星收视接收器来收看电视节目5。在农业地区广场媒介传播文化也较为浓郁, 广场屏幕转播也成了当地受众接受媒介文化产品的一种方式, 这里的文化产品均具有公益属性。这说明传统媒介任然占据农牧区受众媒介文化产品公共性消费的主流渠道。

2.新疆少数民族农牧区受众各种媒介文化产品公共性消费与其媒介传播内容偏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大众媒介推动了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广大受众获取各种信息、提高审美等高层次的需要, 使农牧区受众越来越关注各种生活知识类、信息类节目内容。但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受众媒介内容偏好仍然呈现娱乐多于信息, 信息多于知识的特点。

3.媒介的接触频率对新疆少数民族农牧区受众的媒介文化产品公共性消费具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经常阅读书籍和接触网络的农牧区受众, 他们的教育消费是比较多, 反之则教育消费较少。而青年媒介文化产品公共性消费者由于时间、知识水平相对其他受众要高, 具有较多的媒介接触机会, 导致其媒介文化产品公共性消费, 青年消费者也高于其他消费者。

4.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受众整体媒介文化产品公共性消费水平比较低。通过大众媒介收听、收看各种类型的节目内容是受众媒介文化产品公共性消费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式。但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农牧区受众通过各种媒介进行媒介文化产品公共性消费的偏好均不高, 大多停留于最基本的文化需求。

综上所述,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媒介传播竞争力与其他发达地区的媒介传播相比处于弱势地位。因此, 少数民族地区的媒介文化产品传播公共性的生态环境更应获得政府的支持, 包括政策扶持及财政资助等。例如制定相应得公共政策, 加大经济投入, 改革媒介传播体制, 建立一套完善的公共媒介传播体系, 加大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民语媒介传播的公益性, 减轻其经营压力。加强新疆媒介公共性传播能力建设。继续实施西新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和译制能力。加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农村大喇叭广播工程覆盖面。逐步建立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监管体系和广播电视播出应急体系。加强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城市及县城电影院建设。继续实施农牧区电影放映工程, 提高农牧区电影放映场次补贴标准。加强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字出版物译制能力建设。推进“天山工程”, 深入开展“打黄扫非”, 建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和管理机制加强文化市场管理, 依法打击各类违法文化经营活动, 净化媒介传播市场环境, 维护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安全。继续实施新闻出版“东风工程”, 在农牧区扩大免费赠阅的范围和数量。加强新疆重点新闻网站建设。全面推进“农 (牧) 家书屋工程”建设。

参考文献

[1]罗伯特·麦克切斯尼.《富媒介穷民主》.新华出版社, 2004年.

[2]中国人民大学课题组.《中国传媒发展指数》.2007年, 2010年.

上一篇:就业挤出效应下一篇:国际标准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