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菌素类药物

2024-11-08

头孢菌素类药物(精选10篇)

头孢菌素类药物 篇1

头孢菌素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具有杀菌作用强, 可用于耐青霉素菌, 疗效高, 毒性低, 过敏反应较青霉素少等优点。

按化学结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可分为头孢烯和头霉烯两大类。根据头孢菌素的抗菌谱、抗菌活性, 对β内酰胺的稳定性和对肾脏的不良反应, 目前将注射用头孢菌素分为四代, 口服头孢菌素分为三代, 注射用头孢菌素主要用于重症感染, 而口服头孢菌素主要用于轻、中症感染。

1 头孢烯类的临床选择

1.1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属于中谱头孢菌素, 主要用于需氧革兰阳性球菌感染, 对部分革兰阴性也有活性。

(1) 第一代头孢菌素注射剂常用的有头孢唑啉、头孢噻吩等, 主要用于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如甲氧西林敏感的葡萄球菌、溶血型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所致呼吸道、皮肤软组织、尿路等感染以及败血症和心内膜炎等, 且对少数肠杆菌有一定抗菌作用。头孢唑啉也常用于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

(2) 第二代头孢菌素注射剂常用的有头孢呋辛, 头孢替安等。对革兰阳性球菌的治疗与第一代相似, 对部分肠杆菌科细菌也具有抗菌活性。

1.2 第三、四代头孢菌素属于广谱头孢菌素, 主要对肠杆

菌科细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而对革兰阳性球菌除头孢他啶外也有较好疗效。

(1) 第三代胺噻肟头孢菌素如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等对需氧菌的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具有较平衡的广谱抗菌活性, 适用于敏感肠杆菌科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所致的严重感染。如下呼吸道感染、败血症、腹腔感染、肾盂肾炎和复杂性尿路感染、盆腔炎性疾病、骨关节感染、复杂性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治疗腹腔、盆腔感染时需与抗厌氧菌类如甲硝唑合用。本类药物对化脓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所致的各种感染也有效, 但非首选。绝大部分铜绿假单胞菌对第三代胺噻肟头孢菌素类耐药。

(2) 第三代抗铜绿假单胞菌头孢菌素, 如头孢他啶和头孢哌酮等属于抗铜绿假单胞菌头孢菌素, 可用于铜绿假单胞菌所致的各种感染 (头孢他啶对革兰阳性菌作用较差) 。

(3) 第四代头孢菌素都属于胺噻肟头孢菌素, 抗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菌更加平衡, 对金葡菌等革兰阳性球菌的作用较第三代略强, 对革兰阴性球杆菌的抗菌谱与第三代相似, 对阴性杆菌产生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 及染色体介导的Bush1组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优于第三代头孢菌素。对第三代胺噻肟头孢菌素耐药的肠杆菌属, 柠檬酸菌属、普罗威登菌属、摩根菌属及沙雷菌属对第四代头孢菌素仍呈敏感;对铜绿假单胞菌头孢菌的抗菌活性与头孢他啶相仿, 临床应用品有头孢吡肟、头孢匹罗。

2 头霉烯类的临床选择

头霉烯类是7-α甲氧基头霉烯类, 包括头霉烯和氧头霉烯两类, 是具有抗厌氧菌活性的头孢菌素, 且对多数超广谱β内酰胺酶稳定, 但对铜绿假单胞菌不敏感。由于第一代头霉烯抗菌活性很差, 没有临床应用价值, 目前临床应用的头霉烯类只有第二、三代两类, 而氧头霉烯一般也列入第三代头霉烯类中。

由于头霉烯类抗需氧菌的抗菌谱和抗菌活性与相应的头孢烯相似, 因此头霉烯常与头孢烯并列, 或者分别编入第二、三代头孢烯中, 且以头孢菌素命名。第二代头霉烯的主要品种有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和头孢替坦等。第三代头霉烯类包括头霉烯类的头孢米诺和氧头霉烯的拉氧头孢和氟氧头孢等。

头孢菌素类药物 篇2

灵沼卫生院是一家非营利性乡镇卫生医疗机构,为做好医院抗菌素合理用药工作,我们依照区卫生局《关于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的关文件精神认真进行了自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谐灵沼为目标,着眼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将“临床合理使用抗菌素药物”工作作为基层临床指导用药的重要措施,建利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和制度:管理小组成员如下:

组长:

罗小信 副组长:刘金辉

成员:

柏维

任西朋

孙晓燕

吕聪敏

二、秉 承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严卡药品质量关,确保药品质量。药房在岗专业技术人员二人,从事药品质量管理、验收及日常养护工作。药房使用面积为二十余平方米,布局合理,设备完善,达到了药品分类储存的要求,并有专人负责管理。

三、主要实施过程和自查情况。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医药卫生人员的整体质量管理素质。为提高全体职工综合素质,我院除积极参加上级医药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的各种培训外,还坚持内部岗位培训。要求医护人员(医生、护士、药房)自查自糾,加强用药途径监督,严格按照患者适应症合理用药,做到能口服不肌肉注射,能据肉注射不静脉点滴,药物剂量根据病情个体化,不超大剂量用药,不“大包围”用药,加强专业知识培训及从业人员道德教育等。所有培训均进行考核,取得较为明显的培训效果。

灵沼乡卫生院

头孢菌素类药物 篇3

【摘要】实际上,所谓的凝胶色谱法也是一种凝胶色谱技术,更是一种十分快捷、简单的分离分析技术,其由于具备分离效果理想,操作方便等优点,因此受到了相关研究人员的喜爱,并在头孢菌素类药物中高分子杂质测定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因此,笔者通过结合自身多年实践工作经验,针对采用凝胶色谱法对头孢菌素类药物中高分子杂质的测定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简单介绍了相关操作流程,并得出以下相关结论,以供同行业人员参考交流。

【关键词】凝胶色谱法 头孢菌素类药物 高分子杂质 测定

【中图分类号】R92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220-01

目前,根据大量临床验证研究表明,大部分由抗生素引起的过敏性反应普遍是与药品中含有的高分子杂质有关联。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出,高分子杂质含量的多少将会对药品安全性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还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因此,为了保障药物质量,进一步提高药品纯度,防止不良时间的发生,我们必须通过采取相关有效的测定方法,有效检测出头孢菌素类药物中高分子杂质的含量。对此,本文将重点对凝胶色谱法测定头孢菌素类药物中高分子杂质的应用心得进行了阐释。

一仪器与实验准备上的注意事项

通常情况下,在采用凝胶色谱法对头孢菌素类药物中高分子杂质含量进行测定时,必须要严格遵守实验室中相关的检定过程,全面掌握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规范,从而确保测量结果的精确性。

1、仪器准备

在实验的准备阶段中,若是决定采用自行配置的简单仪器设备,就要充分做好检测单元、输液单元以及数据记录处理单元的三方面工作。其中,检测环节是为了保证满足于紫外检测要求,而输液单位则是为实验顺利开展所提供的可靠流速,同时通过对色谱工作站发出模拟信号,以便于后续数据的记录处理。并且,在自行配置仪器系统使用过程中,一定要确保符合液相色谱仪的测定要求,制定出规范合理的检测规程,定期进行检定,以此来保证实验结果的有效性。

2、凝胶色谱柱准备

在色谱柱规格的选择上应该从仪器系统的最大进样能力、所分析样品的溶解能力以及检测限度等方面综合进行考虑。通常凝胶色谱柱的体积小于柱床体积,所以一般头孢菌素抗生素高分子杂质测定的柱床体积应为60ml以上。

3、玻璃柱管的分端及凝胶介质的选取

在玻璃柱管的分端上,一般开口的玻璃柱管可以采用玻璃棉加开口橡胶塞来封端,也可以在一端烧结石英过滤板或者通过直接购买带调节头的商品玻璃柱管。凝胶色谱法在凝胶介质的选取上可选用的凝胶有很多种,目前对抗生素高分子杂质的测定多数采用的是葡聚糖凝胶,选取这种凝胶介质后一定要注意在使用之前需用水充分的溶胀,可以根据需要填制的凝胶柱柱床体积来具体计算用量。如果溶胀使采用蒸馏水浸泡的方式,也可以在温度为4℃的冰箱中放置48小时,也可在水浴中煮沸一小时,这样才能保证溶胀充分。在这两种溶胀方式中都应该注意随时搅拌出去气泡,必要情况下还可以进一步的进行真空脱气。

4、装柱

将溶胀好的凝胶介质用蒸馏水悬浮静置后,每次倾去上层液,以去除凝胶碎屑和杂质。按照这种方法进行多次洗涤,直到上层的精置液澄清为止。实践中可将凝胶介质用水制成悬浆,然后一次性的倒人垂直放置的玻璃柱管中,待凝胶颗粒沉降完毕后即完成装柱。也可在垂直放置的玻璃柱管和漏斗上放开柱管下口,保持液流顺畅,用滴灌逐管从漏斗中加入凝胶悬浆,让凝胶颗粒在蒸馏水中缓慢沉降,注意让漏斗中随时保持一定的凝胶悬浆。运用此种方法会使装柱得时间较长,必要时可以在出柱口增加负压加快装柱时间。

二系统适用性实验

系统适用性试验对溶液的制备更加注重方便性和可操作性,系统适用性试验用溶液的配制方法为用主成分对照品与杂质对照品混合配制,但还是会使得有些杂质对照品不能得到,如性质不稳定或分离提取技术要求太高等,但这些杂质峰恰恰又是与主成分峰最难分离的色谱峰。系统适用性试验目前包括很多内容,主要考察对照品测定系统与高分子杂质测定系统中蓝色葡聚糖2000溶液峰的保留时间的比值,以及理论板数和拖尾因子,以此来控制对照品测定与高分子杂质测定时仪器状态的同一性。在以蓝色葡聚糖2000的保留时间来表示高分子杂质的保留特征时,对照品色谱峰及高分子杂质色谱峰与蓝色葡聚糖2000溶液色谱峰保留时间的比值都应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由此才能实现对色谱柱状态的正常控制。

三操作方法上的注意事项

1、样品溶液及对照溶液的制备

具体操作中必须要按规定的标准来配制样品溶液,由于某些高浓度抗生素溶液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所以通常對样品溶液采取即溶即进的形式。对照溶液的制备上,要注意头孢菌高分子杂质的含量测定,通常以样品自身在SDS水溶液或纯水中的缔合物作为对照进行定量。在制备缔合物时特别要注意对浓度及水的纯度的控制,以此来保证缔合完全。

2、进样及进样方式

一般我们在对头孢菌素高分子杂质含量进行测定时,通常需要不同状态的流动相,选择出合适的对照溶液进行进样。因此,只有事先将流动相更换之后,才能充分保证凝胶色谱柱的平衡性。并且,笔者建议尽量采用凝胶色谱仪自动进样方式,或是在特殊情况下,选择手动进样。然而,无论是任何一种进样方式,在实验中,都必须保证色谱柱端无缝隙处,从而避免样品扩散,影响分离效果。另外,在对头孢菌素高分子进行自动取样的过程中,也要切实遵守相关的液相色谱操作规程。

3、凝胶面的平整

如果选择了手动进样方式,就一定要保证凝胶表面的平整性和完整性。并在进样之前,事先使用滴管吸取掉凝胶表面积压的液体,确保色谱柱下端能够顺利流通,直到色谱柱内的溶液流降到凝表面时,我们才可以应用相应的定量器具,对样品溶液进行精密的量取。之后,我们还需要将样品溶液滴加到色谱柱的凝胶表面中,同时还要对色谱柱管内壁上残留的样品溶液进行清洗。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实验环节,相关实验人员要在色谱柱顶端缓慢注入适量的流动相,认真做好进样时间的记录工作。

4、记录对照及结果

要分别记录样品和对照溶液的色谱图,积分对照溶液的峰面积和样品溶液中处于外水体积的高聚物杂质面积,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样品中高分子杂质的含量。按平行实验的平均值作为样品中高分子杂质含量的最终结果,并与标准规定限度比较后作出是否符合规定的判断。

5、样量分析

在一般高效液相色谱仪上使用凝胶柱,应严格限制泵压。由于一般高压液相色谱管路和检测器通路狭窄,极易发生堵塞,所以要注意尽量减少将出柱液连接到检测器的时间,尤其是新填充的色谱柱更应经水或流动相充分平衡后再连接到检测器。

四结束语

通过实验结果表明,大部分抗生素药物中的高分子杂质已经超出了药物本身的杂质,严重影响了药物质量,残留了部分污染物质,再加之抗生素在贮存过程中,其分子很容易发生聚合反应,最终产生大量的聚合物杂质,大大降低了药品的纯度。因此,采用高效的凝胶色谱法对头孢菌素中的高分子杂质含量的测量是非常至关重要的,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相应的检测要求,加强对凝胶色谱法的合理运用及改进,进一步提高头孢菌素类型药物的质量和纯度,从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乔海灵,赵永星,马统勋. 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反应机制及诊断的新近研究进展[J].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02(05)

[2] 顾立素,胡昌勤,金少鸿. 安美汀中高分子杂质的分离分析与质量控制[J]. 药物分析杂志. 2001(01)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合成进展 篇4

关键词:头孢菌素类药物,抗菌药物,合成进展

头孢菌素类药物是半合成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总称;目前, 临床中主要把头孢菌素类的药物划分成四代, 且每代药物在临床中的适应症及其特点均不相同。但是, 伴随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临床治疗中普遍运用, 使细菌耐药的相关问题也随着不断产生。因此, 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过程中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科学合理对抗菌药物进行使用, 进而才能减少用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几率。本文主要就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合成进展做简要的综述。

1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硫酸头孢匹罗的合成进展研究

临床中所运用最多的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主要是硫酸头孢匹罗, 此类药物最早是由德国Hoechst所研制成功的, 1992年在瑞典、墨西哥上市, Cefrom是硫酸头孢匹罗的商品名。头孢匹罗是头孢菌素抗菌药物中的第四代药物, 其与第三代相比能够发挥更强的抗菌作用, 且抗菌谱也更加广泛, 还能够随血药的浓度进行长时间维持, 是已知的头孢菌素抗菌药物中抑制革兰阳性细菌活性最强的一种抗生素。目前, 对于硫酸头孢匹罗合成路线的研究在国外已有一些相关的报道, 其合成线路总的共有两条。一条是采用7一氨基头孢烷酸作为主要的原料, 然后经过经2, 3一环戊烯并吡啶对其进行相应的取代, 并与AE活性酯共同缩合成为头孢匹罗;而另一条合成路线的原料则是头孢噻肟酸, 通常是直接利用2, 3一环戊烯并吡啶来取代, 进而得到头孢匹罗药物[1]。

近几年, 国内对硫酸头孢匹罗合成线路的报道也逐渐产生, 有的文献中根据第一条合成线路, 使其在具有三甲基碘硅烷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 并在碱性条件之下与化合物3进行缩合, 这样的做法可以使收率提升, 但是操作相对较为复杂。部分研究人员采用第二条线路对其进行相应的研究后发现, 在TMSI的作用下让2, 3一环戊烯与头孢噻肟进行反应后, 可以吡啶缩合获取头孢匹罗氢碘酸盐, 然后再经过离子对树脂中和氢碘酸进行交换之后与硫酸成盐反应得到硫酸头孢匹罗[2]。

2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盐酸头孢吡肟的合成进展研究

头孢吡肟是第四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中最经典的一种, 其最早是Bristol Myers Squibb公司所研制的, 1993年上市于瑞典, 该药的结构非常独特, 且还具有低毒、高效等优点, 最主要的一点是其能够可以有效抑制革兰阴性菌、阳性菌。同时, 头孢吡肟的药代动力学性质非常好, 临床中通过将其运用在脑膜炎、呼吸道感染、外科感染、脑膜炎等脓毒症细菌感染的疾病治疗中, 且取得较好的效果。

2.1 盐酸头孢吡肟合成方法研究

在1983年9月, 相关文献中首次对头孢吡肟的合成方法进行了报道, 其合成方法主要是将7一苯乙酰氨基头孢菌素当作起始原料来进行相应的制备, 进而得到头孢吡肟。在此文献报道中对头孢吡肟的两条合成、制备途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第一条合成、制备途径中, 首先是将7位侧链上好然后对3位进行活化, 最后在将3位侧链接上。而第二条制备途径则是先对3位进行活化, 然后是上侧链, 最后是变7位侧链。另外, 两者的产物及反应物都需对其进行相应的保护和脱保, 而在两条制备途径中, 第一条属于首选的反应, 其产物需要利用过柱纯化对△2、△3异构体进行分离, 因而产物的存在形式通常是以高温和室温中的不稳定两性离子而存在[3]。

2.2 头孢吡肟合成方法改进的研究

大量研究资料证明, 对于温度更加稳定的药物结晶性头孢吡肟盐效果往往优于两性离子形式, 但是二者均有一定的缺陷存在。有些文献中对头孢吡肟合成方法的研究所述步骤比较繁多, 而有的报道中的合成方法所使用的溶剂与环保要求不相符, 有的则是反应条件较为苛刻, 比如无水、时间长、低温等条件达不到合成方法所用的要求。对头孢吡肟的合成工艺进行探索的过程中, 应该采用具有较好活性C-3功能的、新型的头孢菌素中间体7-苯乙酰氨基一3一氯甲基一头孢烷酸对甲氧基苄酯来作原料, 进而对头孢吡肟合成进行试制。试制过程中首先应对碘化物做进一步的3位活化, 然后将N一甲基吡咯烷加入其中, 并让其发生3位亲核取代反应, 再采用一锅法对7一位和2一位保护基进行脱保, 从而制备得到7一氨基一3一甲基一头孢烷酸盐酸盐。利用活性酯法实施相应的7位缩合, 最终合成头孢吡肟。头孢吡肟的质量比较好, 且副反应也非常少, 因此运用在临床抗菌中的效果非常显著[4]。

近些年,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发展速度较快, 国内头孢菌素的上市品种比较多, 许多临床医生在这方面的认知也并不全面, 容易出现此类药物滥用的情况, 进而会使耐药性增长、药物的毒副作用不断增加, 加重患者的负担, 导致临床治疗难度持续上升, 使医疗效率逐渐降低。因此, 临床中应该合理的对抗菌药物进行使用, 从而使患者的负担得以减轻、节约社会医疗资源。

参考文献

[1]孟现民, 董平, 张永信.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开发历程与研究近况[J].上海医药, 2011.

[2]魏文革.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药理及合理应用[J].中国医疗前沿, 2013.

[3]李庚锋, 周鹏, 邱正国.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药理分析及合理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头孢菌素类药物 篇5

按发明的先后和抗菌性能的不同,临床上一般将常用头孢菌素分为三代。

第一代头孢菌素为60年代及70年代初开发,曾被译为先锋霉素。主要特点:①对大部分革兰阳性菌(如金葡菌、链球菌等)具有较强的活性,对沙门菌属和痢疾杆菌也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但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稍差。②对耐药酶稳定性较差。③对肾脏有一定毒性。常用的有头孢氨苄(原称先锋4号)、头孢唑啉(原称先锋5号)、头孢拉定(原称先锋6号)、头孢羟氨苄、头孢克罗(希刻劳),其抗菌作用强度依序渐增。主要用以治疗敏感菌引起的呼吸道、尿路及皮肤软组织感染。本类较易产生耐药性。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是头孢氨苄口服常释剂和注射剂、头孢唑啉注射剂。

第二代头孢菌素为70年代中期开发,抗菌谱较第一代扩大。主要特点:①显著扩大和提高了抗革兰阴性菌作用,对大肠杆菌、肺炎杆菌的抗菌作用优于第一代。但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效能并未提高。对厌氧菌有一定作用,但对绿脓杆菌无效。②抗酶性能强,用于对第一代产生耐药性的革兰阴性菌。③肝肾毒性小于第一代。常用的有头孢呋辛(西力欣)、头孢西丁(美福仙)、头孢孟多(头孢羟唑)、头孢丙烯(施复捷)、头孢替安(佩罗欣)、头孢美唑等。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是头孢呋辛口服常释剂和注射剂。

第三代产品为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开发,其特点:①对革兰氏阴性菌的作用较第二代更优,活性更强,对绿脓杆菌、厌氧菌也有效。但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却不如一、二代产品。②抗酶性能高于第一、二代产品。③基本无肝肾毒性。常用有头孢噻肟(凯福隆)、头孢哌酮(先锋必)、头孢他啶(复达欣)、头孢曲松(罗氏芬,又称为菌必治)等;口服的有头孢布烯(先力腾)、头孢克肟(世福素、再握)、头孢米诺(美士灵)等。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是头孢曲松注射剂。

近年又出现了第四代头孢菌素,与第三代头孢菌素相比,抗菌谱更广,增加了药物对细胞膜的穿透力,因而抗菌活性更强。常用有头孢匹美(头孢吡肟、马斯平)、头孢匹罗及头孢克定等。但均未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一些化学稳定性较高能耐受胃酸的头孢菌素类品种,如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等,多制成片剂或胶囊等口服制剂。某些头孢菌素类为了降低细菌的耐药性,还采取了与舒巴坦、他唑巴坦等耐药酶抑制剂组成复方的办法,进一步提高抗菌作用。

不过,由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价格较昂贵,所以在一般性感染疾病治疗时不作为首选药。不同的头孢菌素抗菌作用范围不同,三代产品各有长短处,而且都对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真菌等引起的感染无治疗作用。因此,选用抗生素,主要依据抗菌谱选择敏感药物,并非越贵越好,也不是越新越好。此外,应用头孢类抗生素时还应注意:

1.说明书上注明需要做皮试的品种,应严格按规定进行。对任何一种头孢菌素有过敏史及有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

2.本类药物主要经肾脏排泄,肾功能不全患者应根适当调整剂量。

头孢菌素类抗感染药物的应用 篇6

我们都知道,消炎药使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由病毒性感染引起继发性细菌感染,为了使医师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有效的药学资料,避免因炎症而引起的不必要现象的发生,根据患者的炎症症状及病情,让病患在众多消炎类产品中能够准确的找出适合自己病症的药物,选择最适合的抗感染药物以及在抗感染药物不敏感或发生不良反应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决定。为消费者提供一些必备的知识,特别的介绍一下使用非常广泛的头孢菌素类抗感染药物。

1 头孢菌素类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情况

1.1 调查的理论依据

市场中的头孢菌类消炎药基本分为外用药和内服药两种,对于药物的使用情况,我们基本采用限定日剂量和药物利用指数的方法对抗感染药物进行检查与分析,进而掌握药物的使用情况。

限定日计量(DDD)作为药物利用研究评价的测定音准,用其计算用药频率(DDDs) 并按此大小排序,根据药物利用指数(DUI) 评价抗感染药物的使用合理性,计算工式为DDDs=总用药量/DDD, DUI=DDDs/总用药天数,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就可以准确的计算出每一种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情况。

1.2 市场调查结果

在我国市场中,传统的青霉素曾占据过主要的位置,但是由于病毒的突变和人们对于生命的重视,对抗菌类药物的要求也逐渐的提高,大批量的消炎类产品被广泛的应用到市场中,面对玲琅满目的产品,消费者擦亮自己的眼睛寻找适合自己的药物。

本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新编药物学》,结合我市临床实际情况,特针对市场中68个品种的抗感染药物(其中口服制剂35种,注射制剂33种)进行调查、研究,得出结论。

在备受关注的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氨基苷类、抗真菌类、氯霉素类、抗病毒类等8大类抗感染品种中,根据药频率(DDDs) 值和药物利用指数(DUI) ,最终确定了消费排名靠前品种药物的名称,在医疗行业和医药销售业中头孢菌素类药物所占的比例最大(表1) 。

注:代表的数字为各类药物所占百分比

2 头孢菌素类的特点及优势

虽然医师习惯用传统老品种的药物,但是头孢菌类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耐青霉素菌、杀菌力强、临床效果好、毒性低,过敏反应较青霉素低[1]等优点,他征服了医师,让其成为抗感染药物中的重要成员。医院作为我国抗感染药物销售主要市场,是我国消费者获得药品的中心环节,其销量占全部药品的80%左右。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只有疗效较好,价格合理的药品才能得到广大医务人员及患者的欢迎,而头孢菌素类正是具备了这两个优势而备受亲睐。

头孢菌素的需求与经济状况是相关的,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以前对于人民来说比较昂贵的、用于治疗中、重症感染效果比较好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已经普遍的应用到人民的生活中来,虽然它的价格一般较高,属于高消费的药品,但是价格对于人们来讲已经到了可接受的范围内,因此这种“高消费的药品”成为更多的医师和患者的首选,进而促进产品市场的相应扩大。

与此同时,我市在医疗和药物销售部门一直秉承“在使用老品种的同时适当引进新品种”的原则,坚持价格合理,“安全,有效,方便”销售药物的规章制度,促使我国药品经济迅速发展。由于中国人自身具有群聚的特点,蝴蝶效应在她们身上得以更明显的显示出来。

3 影响药物销售与使用量的因素

影响药物销售与使用量的波动既与市场因素有关,也与药品本身的优劣有密切的关系。药品的使用频率、使用量一般与治疗的效果成正比关系,而新出产的、价格高的、在消费金额中占位靠前的品种不等于使用频率高的品种。

3.1 市场的需求

一直以来,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是抗生素市场的主体,占全部抗生素市场份额的9成左右。其中,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的工作人员曾统计出,头孢菌素类销售金额占抗感染类药物总销售金额的49.08%,远远超出其他类。中国抗菌类消炎药的使用频率逐年上升,这与我国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增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将会增加抗感染药物的市场需求。

中国人口结构已经步入老龄化阶段,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又是用药的主要人群,他们用药的总额将有较大增长,这是推进医药市场不断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

同时,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富贵病也逐渐的凸显出来,各种病痛折磨这人民,人民的生活和生命受到了威胁,各种手术的实施,要求医者为其提供抗感染药物以保证手术的疗效,避免因术后外伤感染等原因导致手术的失败,或术后的恢复的不理想。

3.2 保健意识的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生活质量和自身健康的要求将大大的增强,相反,对于价格的关注程度会逐渐的降低,而对于药物的质量、及其有效的程度更加的重视,比如有的癌症晚期患者,为了能够让自己多活一天,他们不惜花每针五万元的价格、每隔二十天一针的高额药物来延续自己的生命,可见中国人对于生命的重视程度逐渐的增加。

3.3 药物质量、药效加强,价格合理

药物质量监督检验局加强了药物的质量检测关,把好药物价格关。质量一直是产品的生命线,药品质量直接关乎人的生死,保证药品的品质,加大了出口产品质量的管理力度,增加了企业的质量检测成本,减少了对“中国制造”质量的质疑,保护中国药品制造的信誉。并且,他们规范了药品市场,保证价格合理,在平等的环境中竞争,不恶意的炒作,保证药品的价格,这样在市场中才具有竞争优势。

自2004年起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多种药物降价的通知,规范了抗菌药的市场,保证消费者能够买到质量保真价格合理的药物。

虽然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临床使用量逐年上升,但是在临床在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时,我们不仅应重视其抗菌效应,还应高度重视其不良反应的原因[2,3,4]。因此我们应该要增强服务意识,了解药物常用剂量与用途、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在常规治疗中,尽早发现或避免不良反应,保证头孢菌素类抗感染药物在医学上的地位。

摘要: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临床使用量逐年上升, 以其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耐青霉素菌、杀菌力强、临床效果好、毒性低, 过敏反应较青霉素低等优点备受医师和病患亲睐, 本文结合我市药品使用情况, 来分析头孢菌素类的特点及优势、影响药物销售与使用量的因素, 以其为广大消费者了解头孢菌素抗感染药物提供帮助和指导。

关键词:头孢菌素,抗感染药物,药物利用指数

参考文献

[1]屈伟红.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的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 24 (9) :1047-1048.

[2]殷凯生, 殷民生.实用抗感染药物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3]陈新谦, 金有豫.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头孢菌素类药物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我院收治的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73例, 女性31例, 年龄最大的为82岁, 年龄最小的为19岁, 平均年龄为43.6岁, 其中静脉输液的患者有72例, 口服药物的患者有32例;其中呼吸道感染患者有25例, 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患者有43例, 妇科感染12例, 消化道感染患者有11例, 手术后感染的患者有13例。所有患者运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名称为:头孢他啶患者14例, 头孢哌酮患者15例, 头孢克肟患者13例, 头孢曲松患者16例, 头孢匹胺患者17例, 头孢唑肟患者14例, 头孢替坦患者15例, 使用药物的种类上不具有显著的差异。

1.2 研究方法:

在本次试验研究中采用调查的方法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 严格的按照我国卫生管理部门规定的药物不良反应筛选标准进行实验病例的筛查。对患者的年龄段、性别以及引起患者不良反应的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和器官等进行严格的分类总结。

1.3 评定标准:

对参加本次试验研究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发生不良反应的种类进行详细的记录, 以供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对数据库的录入及统计分析均通过SPSS16.0软件实现。其组间构成比较用卡方检验, 组间疗效比较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分析, 两组均数比较用t检验, 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进行相关检验, P<0.05, 表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参加本次实验研究发生不良反应的104例患者中, 男性73例, 所占比例为70.2%, 女性31例, 所占比例为29.8%, 从以上统计数据可知, 男性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明显高于女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参加本次实验研究发生不良反应的104例患者中, 患者年龄在39~58岁的患者有68例, 所占比例为65.4%, 其他年龄段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所占比例为34.6%, 由此数据可知, 年龄在39~58岁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 为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年龄段, 与其他年龄段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患者停药或者对症处理之后不良反应均有好转, 无后遗症和死亡病例发生。

2.3 参加本次实验研究发生不良反应的104例患者中, 最早出现不良反应为用药后5 min, 最迟出现不良反应的为用药16 h之后, 其中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有63例, 所占比例为60.6%, 未见过敏性休克反应的发生;损害神经系统类型的患者有18例, 所占比例为17.3%;二重感染的患者有9例, 所占比例为8.7%;其他类型为14例, 所占比例为13.5%;由这一数据可知, 过敏反应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所导致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与其他类型的不良反应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对革兰阴性菌的抑制作用非常强, 而且其耐酸、耐酶和不良反应都非常的小, 故这一药物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临床治疗当中。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种类有很多, 其中以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克肟、头孢曲松、头孢匹胺以及头孢唑肟和头孢替坦为主[3,4]。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这一药物的广泛应用, 这一药物所导致的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多,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对药物所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探讨和分析[5]。

头孢菌素类药物是以头孢培养而得到的天然头孢菌素C为原料, 尤其以第三代药物的抗菌作用最强, 临床应用比较普遍。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所导致不良反应的种类有很多, 其中以过敏反应最为显著, 而且二重感染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给患者带来了一定的伤害, 同时也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影响[6]。过敏反应在临床上是难以发现的一类复杂的药物反应, 属于B类不良反应, 具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 在临床上在用药前详细的询问其过敏史、进行皮肤过敏试验都是预防、减少不良反应的关键。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过程中应该得到重视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所以要严格的掌握用药的指征, 合理的使用这一类型的药物, 根据患者药敏实验的结果进行选药, 不能长期的使用同一种药物, 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规范性的进行联合用药, 进而避免过敏反应以及二重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正确使用药物, 防治药物滥用。

在本次试验研究中, 发生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年龄段在39~58岁, 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 且男性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过敏反应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 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的不良反应较少,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临床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时, 不仅要重视其抗菌的效应, 同时还应该重视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提高治疗的效率, 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熊毅.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应急对策[J].求医问药 (下半月刊) , 2013, 11 (9) :55-56.

[2]屈伟红.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的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 24 (9) :1047-1048.

[3]王亚军.2009-2010年我院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12) :140-141.

[4]全心荣.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70例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 2009, 16 (1) :31-32.

[5]刘秀英.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与预防[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3 (3) :87.

头孢菌素类药物 篇8

1 资料与方法

2008~2009年我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各医疗单位呈报的由头孢菌素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相关病例共310例,笔者对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患者的性别、年龄、用药情况、临床表现与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调查,供临床参考。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的一般情况

310例患者中年龄最小2岁,最大84岁,平均2~84岁;41岁以上者有241人,占77.7%。老年人除了自身生理功能衰退外,同时伴有其他疾病,用药较多,更易发生不良反应,应引起人们的关注。见表1。本组患者中,男175例,占56.4%;女135例,占43.6%,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几乎无性别差异。

2.2 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

310例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中,不同药物剂型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很大差异,其中口服给药9例,静脉给药270例(粉针剂100例、水针剂159例、不详11例),肌内注射31例。故不良反应以注射剂为首位,占总数的87%,片剂、胶囊剂次之。

2.3 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过敏反应,以消化系统反应、肾毒性、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等为多见。不良反应报告中所提及的累及系统、器官及其临床表现分类见表2。

2.4 不良反应涉及的药物

310例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共涉及20种药物,排名居前5位的药物均为注射剂,见表3。其中以注射用头孢他啶和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出现的不良反应报告较多,这可能与这两类药物日益增高的使用频率有关系。

2.5 不良反应转归

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症状后进行及时处理,全部治愈,其中,162例(52%)未经特殊处理,停药后,不良反应症状逐渐消失;76例(24.5%)通过对症处理后逐渐好转;当天痊愈者占63.6%,其余绝大多数在1周内痊愈。

2.6 不良反应报告类型

采用WHO的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定标准:有肯定、很可能、可能、可疑4个等级。本组数据按不良反应报告类型分为4类,其中,肯定281例,很可能20例,可能7例,可疑2例。

2.7 不良反应的防治[5,6]

2.7.1 用药须知

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对任何一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有过敏史及有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史的患者禁用。

2.7.2 严格控制滴速

开始10 min应控制在20滴/min,若无不适症状,可逐渐增加滴速,0.5 h后可稳定于30滴/min。

2.7.3 注意事项

用药前必须详细询问患者是否对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或其他药物过敏。有青霉素类、β-内酰胺类及其他药物过敏史的患者,有明确应用指征时应谨慎使用本类药物。在用药过程中一旦发生过敏反应,须立即停药。如发生过敏性休克,应立即就地抢救并给予肾上腺素等相关治疗。

2.7.4 排泄途径

本类药物多数主要经肾脏排泄,中度以上肾功能不全患者应根据肾功能适当调整剂量。中度以上肝功能减退时,头孢哌酮、头孢曲松钠可能需要调整剂量。

2.7.5 联合用药

氨基糖苷类和第一代头孢菌素注射剂合用能加重前者的肾毒性,应注意监测肾功能。

2.7.6 用药后的不良反应

头孢哌酮可导致低凝血酶原血症或出血,合用维生素K可预防出血,本药亦可引起戒酒硫样反应。用药期间及治疗结束后72 h内应避免摄入含酒精饮料。

3 讨论

目前头孢菌素药物的发展最快、新药最多,在临床应用不合理现象极为突出。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除了与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自身因素有关外,还与患者的机体因素、头孢菌素类药制剂方法、给药途径等密切相关。因此,头孢菌素药物避免用于年老体弱、心肺功能不全的儿童,根据感染部位、致病菌特点及耐药性选择用药。同时还应注意监测血药浓度,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加强注射剂的质量监控,大力提倡头孢菌素类药物“能口服的不注射,能肌内注射的不静脉用药”。由于头孢菌素类药物成分复杂,中西药应尽量分开服用,使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应用更规范、合理、安全,让患者放心使用。

参考文献

[1]孙媛媛.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临床不良反应与防治[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0):147-148.

[2]徐雯,应静.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J].海峡药学,2004,16(6):141-143.

[3]穆桂荣.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7):109-110.

[4]钟明镜,冯文涛,向阳.我院6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J].中国药业,2009,18(16):58-59.

[5]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卫医发[2004]285号.

头孢菌素类药物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2009年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使用数量及金额出自我院药房微机管理系统数据库。依据《药理学》[1]6版将头孢菌素类分为4代,复合制剂以所含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品种为分类依据。头孢美唑是一种半合成的头霉素衍生物,抗菌活性与第二代头孢菌素相近,习惯上被列入第二代头孢菌素类中。头孢西丁是头霉素类抗生素,其母核与头孢菌素相似,且抗菌性能也类似,习惯上被列入第二代头孢菌素类中。头孢米诺也是一种半合成的头霉素衍生物,其抗菌活性与第三代头孢菌素相近,习惯上被列入第三代头孢菌素类中。同时依据我院2009年新修订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列出我院现用的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分线目录。

1.2 方法

采用DDDs排序法、金额排序法进行统计分析,(1)限定日剂量(DDD)采用中国药典[2]2005年版和《新编药物学》[3]16版推荐的成人平均日剂量并结合我院临床常用量来确定。(2)用药频度(DDDs)=药品消耗总量/该药品DDD值。(3)日均药费(DDC)=药品零售金额/该药DDDs。(4)对总的销售金额、DDDs进行排序分析。

2 结果

我院2007~2009年使用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品种及分类见表1,头孢菌素类药物分线应用情况见表2,2007~2009年头孢菌素类药物的DDDs、销售金额及构成比见表3,2007~2009年注射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DDDs、销售金额和DDC见表4。由表1可见,我院使用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口服剂型5种,注射剂型22种,其品种数量依次为第三代(10)>第一代(6)>第二代(5)>第四代(1)。由表2可见,我院使用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品种为二线(13)>一线(8)>三线(1),一线药物为非限制使用,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二线药物为限制性使用,与非限制性使用抗菌药物相比较,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性使用的抗菌药物,应控制使用;三线药物为特殊使用,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药品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均应严格控制使用。由表3可见,3年中,我院头孢菌素类药物的DDDs和用药金额逐年递增,用药金额年平均增长率为75.56%,DDDs年平均增长率为57.56%,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用量最大,用药金额占当年头孢菌素类药物销售总金额的50%以上,这与该类产品品种多,且多为注射剂,价格昂贵有关。2009年的第二代、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DDDs明显高于2007年。由表4可见,3年中,头孢哌酮舒巴坦DDDs和用药金额始终排在第1位,头孢噻肟和头孢匹胺的DDDs排在2、3位,但2009年头孢替安的DDDs跃居第3位,用药金额跃居第2位。

3 讨论

此次调查的结果显示,我院头孢菌素类药物销售金额占抗菌药物销售金额的68.54%,与其他调查结果相符[4]。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临床抗菌药物应用中占据绝对优势,而且,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及其复方制剂应用最广,在临床治疗中应用较多,其DDDs也位居前列,表明抗菌药物选用起点较高,但大量不加节制地应用势必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快速发展和多重耐药菌株的过早出现,尤其是第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大量使用所产生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不但能灭活第3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而且能灭活第4代头孢菌素类、单酰胺环类、头霉素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及喹诺酮类药物。有研究表明[5],DDDs与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呈正相关,DDDs与革兰阴性杆菌产ESBLs率呈正相关,即第三代头孢类的DDDs越大,革兰阴性杆菌对第三代头孢的耐药率越高,产ESBLs率越高。调查结果提示临床应注意适当降低某种药物或某类药物的用药频度,调整用药管理模式,整体降低DDDs,进而降低或延缓细菌耐药的蔓延和扩散。因此,规范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应用是抗生素合理应用的重要内容。

我国是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头孢菌素上市品种多,医护人员对药物的性能认知缺乏,容易造成滥用,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长、抗菌药物毒副作用的增加及患者经济负担加重。不合理高档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不但极大地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使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强,很大程度增加了临床治疗的难度,极大地降低了医疗效率,导致了对现有国家有限的医药资源的极大浪费,给人类健康带来威胁。所以,加强第3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管理,限制其广泛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尽管国家实行了药品招标采购政策并多次对抗生素价格进行调整,但3年中我院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应用品种、销售金额、DDDs均逐年增加,总用药金额和DDDs年平均增长率分别高达75.56%和57.56%,这说明我院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存在过度使用的现象。头孢菌素类药物选药起点高、超代应用,虽然在短时间内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却非常不利于抗生素治疗的长远发展。我院第3代头孢菌素用药品种最多、用药金额最大,有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过早过快发生及多重耐药菌株出现。建议临床医生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掌握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效/药动学特性,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体征、各代药物特点、各个品种的抗菌谱、适应证、抗菌活性、作用特点、体内分布特点、靶器官的血药浓度及不良反应、药价等因素选择适当药物,综合考虑感染的病原体、药物敏感试验和患者机体状况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既考虑减少细菌耐药性,又要考虑医药费用。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则应随本地细菌耐药状况变化而变化,严格控制广泛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和主观意愿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防止浪费及减少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耐药菌株的产生。同时,也应加强细菌耐药性的监测,防止滥用抗菌药物。对此,医院应积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抗生素使用的监督管理力度,医师和药师也应加强专业知识培训,按照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用药原则使用抗生素,根据临床指征,正确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断提高合理用药水平,防止抗生素的滥用,减轻患者和社会的负担。

摘要:目的:调查我院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使用情况,为头孢菌素类药物应用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药物限定日剂量(DDD)分析方法,对我院2007~2009年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品种、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每日药费(DDC)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年中,我院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用药金额年平均增长率为75.56%,第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用量最大,用药金额占当年头孢菌素类药物50%以上,2009年的第2代、第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DDDs明显高于2007年。结论:第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使用明显增加,为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应采取措施防止滥用。

关键词:头孢菌素,用药频度,用药分析

参考文献

[1]杨宝峰.药理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01-402.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S].二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34-159.

[3]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6-69.

[4]金小越,李萍.我院病房头孢菌素类药物利用分析[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9,26(13):1206-1207.

头孢菌素类药物 篇10

1 不良反应

1.1 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为最主要的不良反应, 发生率约为0.5%~10%[2], 临床主要表现为皮疹、发热、哮喘, 严重者可致药物过敏性休克, 甚至死亡。第三代头孢菌素过敏反应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的皮疹发生率分别为2.2%、1.8%、1.3%。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头孢噻肟占17.7%, 头孢哌酮占13.3%, 头孢曲松占11.3%[3], 居头孢菌素之首。其发生原因除患者的个体差异外, 还有药物的因素, 可能在药品生产过程中混有其它杂质, 或其代谢产物与体内蛋白等大分子载体发生不可逆的结合, 引起抗原-抗体反应, 出现一系列过敏反应症状;其次, 在静脉滴注时若与能升高其溶液PH值的药物配伍, 也可使内源性致敏物聚合速度加快而引起过敏反应。

1.2 消化系统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为常见的不良反应, 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发生率为3.6%~10.8%, 主要表现为腹泻, 且近年来多有引起消化道出血的报道, 尤以头孢哌酮发生率居高。这可能是由于第三代头孢菌素是超广谱抗生素, 能抑制或破坏肠道内合成维生素K的正常菌群而使凝血酶原复合物生成减少所致。头孢曲松应用于患儿时, 表现更加明显, 会导致患儿体液或电解质失衡。

1.3 泌尿系统不良反应

头孢菌素均有不同程度肾毒性。因绝大多数品种经肾排泄 (24 h经尿排出原形药的比率头孢拉定为90%以上, 头孢唑啉和头孢氨苄为80%~90%, 头孢哌酮为51%~60%) , 可抑制、干扰肾小管细胞酶活性, 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而致血尿。头孢拉定引起血尿最多, 肾功能不全时经肾排泄的药物及代谢物在体内聚集明显, 成为加重肾毒性的重要原因。头孢菌素引起的急性肾间质肾炎, 表现为尿少、眼睑及双下肢水肿, 可能与机体对药物高度敏感有关, 多数主要由变态反应介导, 与剂量无关。另外, 引起血尿也可能与头孢菌素抑制肠道菌群产生维生素k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有关。

1.4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

此类药物在体内可能成为免疫介导物, 引起免疫反应, 破坏血小板, 使其数量急剧下降, 或对外周血中血小板或骨髓早期巨核细胞有直接破坏作用。并能抑制肠道菌群产生维生素K, 使凝血机制发生障碍而具有潜在的致出血作用。临床主要表现为白细胞与血小板下降、急性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及血小板凝集功能障碍等。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与头孢菌素的用量大小, 疗程长短直接有关[4]

1.5 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头孢菌素可引起轻度的神经系统症状, 如头痛、头晕、感觉异常, 发生率1%~2%[4]。绝大多数在常规剂量下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当大剂量应用时可拮抗γ-氨基丁酸与其受体结合, 从而引起神经毒性反应。头孢曲松可透过血脑屏障, 当大剂量应用时, 可引起脉络丛变态反应, 故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影响。因婴幼儿血脑屏障发育尚不完善, 故在应用时尤应注意。

1.6 二重感染

随着第三代头孢菌素应用的广泛, 由难辨性羧状芽孢杆菌过度生长所致的伪膜性肠炎的发生率呈递增趋势。其中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和头孢噻肟的发生率分别为0.15%、0.12%、0.14%。长时间应用本类药物使体内正常菌群发生改变, 引起耐药菌株大量繁殖, 导致二重感染。

1.7 与乙醇联用产生“双硫醒”样反应

分子结构含有N-甲基硫代四唑 (MTT) 的头孢菌素有类双硫醒的功能。当与乙醇联合应用时, N-甲基硫代四唑可抑制乙醛脱氢酶活性, 从而使乙醛无法降解, 蓄积在体内, 造成乙醛中毒, 而呈“醉酒状”即戒酒硫反应, 又称“双硫醒”反应。此外, 头孢菌素类药物还能引起顽固性呃逆、流感综合征、幼儿乳齿变黑、龟头溃烂等少见的不良反应。

2 防治方法

2.1 严格掌握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适应证, 合理选择药物及用药的剂量和方法, 防止滥用、过量应用。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药物在结构中均含有β-内酰胺环, 因此, 两类药物之间可致不完全的交叉过敏反应。对青霉素过敏者约有10%~30%对头孢菌素类药物也过敏, 故用药前应详细询问病史。在应用过程中密切观察, 并做好急救准备。

2.2 预防为主。所有的头孢菌素都有抑制肠道菌群产生维生素K, 因此具有潜在的致出血作用。在营养不良、肾功能不全、溃疡、血友病等有可能导致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及老年人中应避免大剂量、长疗程应用该类药物, 并及时补充维生素K, 以使延长的凝血酶原时间恢复。肝素、华法林、阿司匹林等药物可抑制凝血过程, 故不宜与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合用。在治疗过程中一旦发生伪膜性肠炎应立即停药、卧床休息, 重者应给予补液、万古霉素和激素等治疗。

3 结语

临床在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时, 不仅应重视其抗菌效应, 还应高度关注其不良反应的严重危害性。正确、合理、规范地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 才可及早发现或避免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谢惠民.合理用药, 2003, 8:45.

[2]胡万方, 胡运新, 杨峻青.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致过敏性休克55例分析.医药分析, 2002, 21 (9) :600.

[3]黄凯文.113例头孢菌素类药物致过敏性休克中文文献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1, 1 (6) :845.

上一篇:应急通信调度平台设计下一篇:教师自身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