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动画造型设计

2024-10-08

我国动画造型设计(精选12篇)

我国动画造型设计 篇1

迪士尼动画的部分影片在题材与艺术表现形式上借鉴了舞台戏剧。而其备受世界瞩目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其角色塑造的“个性化”与幻想化。比如, 《钟楼怪人》改编自戏剧《巴黎圣母院》, 《花木兰》取材于我国戏曲《花木兰》。在这些作品中, 迪士尼动画人物形象的创作一方面继承原有故事角色的性格化特征;另一方面则追溯角色“个性”与摆脱“真人”表现设定的自由表现力。一方面, 戏剧成为了迪士尼动画创作的灵感积淀, 另一方面, 迪士尼动画也促使戏剧以当代张力传播与保存。

一、迪士尼经典动画人物形象“个性化”塑造方式

(一) “个性化”角色性格的“清晰化”

迪士尼动画电影一直位于“波浪之巅”的重要原因便是迪士尼动画塑造的鲜明的人物性格[1]174。塑造“个性化”的人物性格是迪士尼动画人物形象创作的第一大法宝。从迪士尼早期的动画短片到巅峰时期的动画电影, 我们不难发现, 迪士尼将卓别林名言“没有个性就没有喜剧”的方针贯彻到了始终。米老鼠、高菲, 每个经典角色的诞生都被赋予了令人难忘的性格特质。

《白雪公主》来源于格林童话。在原著中, 小矮人们没名没姓, 可供参考的原始形象也很少, 公主形象与恶棍形象则较为传统与老套, 影片喜剧效果则被赋予了小矮人身上。在创作中, 首先确定小矮人的性格特征, 再创作人物形象[1]176, 让富有浪漫气息的梦幻公主与现实真实存在的人物气息相得益彰。七个小矮人有了“糊涂蛋”“万事通”“喷嚏精”“瞌睡虫”等直接展现人物性格特色的名字。电影本着写实与夸张的原则创作了这些与众不同的角色。其中最具幽默性的小矮人“糊涂蛋”, 满脸无辜的表情, 没有胡须, 稍微上挺的肚腩, 双手背后, 外八字的走路方式, 用较多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变换的无常, 展现了他善良憨厚的性格特点。“开心果”最爱笑, 眯成一字的眼神, 时常大笑的面部表情, 让“开心果”的性格特征表现了出来。

七个小矮人各具特色, 既不同于其创作风格“真人”的写实原则, 又不同于动画“幻化”的表现方式, 它赋予了角色特定的个性特征, 突出了群体同类化的性格典范。

(二) “个性化”虚构角色性格的“表意化”

在动画角色塑造中, 人物形象的个性特质需直观表达其主旨内涵的意义, 遵循“公众乐于接受奇异而简化的画面心情”[2]的直观表意化原则。由此, 迪士尼的第二大法宝便是“个性化”虚构角色的“表意化”, 一般配角多以喜剧性为表现方式。迪士尼众多影片中, 人物形象始终有一个程式化的创作公式, 即主人公的背后有一个“生动鲜明”的反面角色, 以凸显主角的“个性化”特征。

在动画电影《花木兰》中, 创作者增加了木兰守护神——木须龙这个角色。创作者在谈到这一逗趣幽默的虚构配角时说, 提起中国必然需要有来回翻飞的神龙与云雾缭绕的山峰, 才能更易表现中国元素。花木兰的女侠气质与木须龙的嘻哈搭配更将中国古代“阴阳”平衡的古代哲学融入动画创做理念之中。《钟楼怪人》中, 巴黎圣母院的教堂文化氛围稍显压抑与沉闷, 为使教堂的多重性格被动画所接受, 作者将教堂的石柱生命化, 让卡西莫多将这些会对话的石柱视为挚友, 并向这些幽默风趣的石柱吐露心声。这些无不暗示其希望被大众所接受的异族人的心情, 以动画的手法, 表现了充满人性的部分。

虚构角色的“个性化”体现对影片主旨表达的新奇化与陌生化的动画幽默阐释, 还具有一定的表意功效。《美女与野兽》中的“小茶杯”, 《公主与青蛙》中的路易斯, 《怪物史莱克》中喋喋不休的驴子, 这些充满幽默及个性化的虚构形象, 不仅为影片增添了不少乐趣韵味, 还通过正反面角色的相互映衬, 生动地将人物形象由能指符号转变为所指之义, 更推动了善恶间的主旨升华。

(三) 人物“个性化”的精神指引

迪士尼动画的第三个法宝便是将各国文化中的本土元素与美国精神互相融合, 用人物形象的当代化塑造实现美国民族精神的多元化传播。迪士尼动画中的人物形象始终带有一种乐观坚毅的生活品质, 崇尚自由的个人主义与英雄主义精神, 将美国式的文化与价值深藏于动画人物性格之中。

在《花木兰》中, 将木兰忠孝节义的中国古代民族精神与现代审美趣味下的美国独立精神相匹配, 无论是替父从军, 还是在军营中的表现, 都少了些中国人固有的含蓄表达, 而直指木兰对自我价值的追求。花木兰最终凭借自己的毅力与机智拯救了国家, 还收获了与李翔的爱情。在《怪物史莱克》中, 主人公史莱克是一个容貌丑陋狰狞且性格孤僻的绿色怪物, 但他凭着一股英雄之气和对公主深深爱恋之情, 历经艰难险阻, 终于和公主喜结良缘, 演绎了一幕英雄救美的大气篇章。从中, 我们深入解读到史莱克身上所传递出的乐观自信的生活品质及追求个性自由的反叛精神。

可以看出, 迪士尼动画人物的造型, 正是在遵循原著民间神话传说中人物精神特质的二元的善恶表达的基础上融入美国自身的文化思想与价值观, 才创造出了众多富有新意的意象化人物形象。

二、迪士尼动画“个性化”人物塑造的可取之处

(一) 用幽默笑料与动作噱头凸显人物个性特征

在梦幻世界追求欢乐成为受众接受动画艺术的心理基础[3], 是受众欣赏动画片最直接的目的。换句话讲, 观看动画片的主要目的便是舒缓心理压力、得到自我放松。迪士尼动画影片善于对幽默笑料的营构, 经常从美国古典喜剧作品中寻找创作之源。《唐老鸭和普拉托狗》的笑料来源于《吸铁人》的故事, 描写唐老鸭误食吸铁石, 而受到各种金属攻击。但动画易于表现视觉的夸张性, 反而使文学里的人物角色, 性格更加鲜明化, 形象更加直观化。

动作噱头是迪士尼一直坚持的“陌生化”个性演绎的另一个主要方式。在《米老鼠管弦乐队》中, 当乐队演到暴风雨来临之时, 忽然刮起一阵旋风, 将正在演奏的米老鼠刮到天空之中。但米老鼠非常敬业, 它在天空中仍抱着乐器纵情演奏。可见, 戏曲动画也可从动作噱头中多找寻创作灵感, 从动作表演上凸显角色的“个性化”特征。

(二) 通过人物意象营构, 增添角色“个性化”的深层内涵

迪士尼人物的意象之美在于动画技术美学与传达思想价值间的深层契合。动画技术对人物“个性化”特征的塑造体现在对人物“影像奇观”[4]的另类渴求。迪士尼从早期的二维平面系列到当代盛行的3D动画, 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视觉体验。技术的发展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但在迪士尼动画中却也深藏了丰富的情感意义。花木兰通过美国化思维的营造, 已不是英雄史诗般的人物, 而变成了会经常搞砸一些事情的平凡女性。在替父从军的情节中通过技术调动光影、色彩与音响等后期视听语言的烘托, 木兰的个性特征逐渐被渲染为智慧、勇气、韧性融合的非凡女子。而使木兰成为一个有意义形象的形式却耐人寻味。东方讲“美在意象”, 西方讲“世界万物的美需要有人唤醒才显示”。戏曲人物的美在于意象的虚拟传达, 戏曲动画的创作者同样需要从戏曲中浓缩意象化的表达方式, 在动画表现中, 营构其动画化的美的意象。

(三) 用优美的音乐表达内心的情感

音乐可以适时调整动画影片的氛围, 烘托主人公的个性化特征, 收到升华影片主旨的功效。迪士尼动画影片一般在开拍之初便有了明晰定位, 同时在影片初稿中便强调哪些人物的内心应该用音乐表现。迪士尼众多影片采用百人的欧洲唱诗班演唱, 借以创造慷慨激昂的音乐剧效果。动画中情感的传达则是通过视听语言来呈现的。动画师将人物的喜怒哀乐的情感元素通过设定人物表情、动作, 符号化地传达出来, 配以音乐的渲染, 感染和净化观众心灵。

三、戏曲动画人物造型“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一) 戏曲角色造型中人物角色行当与动画角色之间的同化转换

戏曲中生、旦、净、末、丑, 是人们生活中必然构成的一个视点的各种人物的化身[5]。而戏曲艺术对人物角色行当的划分, 正是对生活中各类人物的典型化与个性化展现。如着短打衣裤, 擅长打斗的武生扮相;端庄秀丽的青衣;插科打诨的丑角等。动画讲求造型上的夸张大胆与表现对象的简洁性、趣味性。戏曲与动画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中各有一套自身独特的表现手法, 该如何提取戏曲角色中的人物造型的扮相与动画人物创作中的表达技法作为戏曲动画创作“个性化”人物特征呢?笔者认为这在于挖掘利用戏曲人物角色行当的造型特点与动画人物形态趋向之间的合理匹配。

例如在舞台戏曲《连升店》中, 王明方的穷书生扮相表现为“富贵衣”中补缀五颜六色的青褶子, 但在戏曲动画《连升店》中, 创作者却选用将鞋后帮踩在脚底下, 示意其穷困潦倒的“鞋皮生”扮相。与舞台戏曲不同的是, 戏曲动画选用京剧中的官衣为其服饰特征, 并将人物予以夸张与变形, 上长下短的人身造型, 将其穷酸的书生气展现无遗, 也迎合了王明方即将为官的特质。因此, 在戏曲动画创作“个性化”人物中, 不仅要重现脸谱与服饰中的艺术精髓, 用以表现人物的直观特征, 而且还要对舞台剧本深入解读, 提取人物的典型特质。同时, 还不能忽略对动画人物塑造中变形的应用。只有两者结合, 才能创作出真正具有动画味道的戏曲艺术。

(二) 通过开篇情节优化设置, 加强角色“个性化”特征

“个性化”人物特征的开篇情节构思描述, 主要体现在通过对角色的文字介绍或情节想象, 展现该故事的梗概及角色的个性特征。戏曲之美体现在它的虚拟性、程式化与意象化之间。戏曲这种观演模式能被现代观众所看懂, 且能继续看下去的审美趣味在日渐减少, 为使动画人物个性清晰化, 应增加前序阶段镜头画面的描述, 避免直奔高潮部分而忽略对角色性格开始阶段的情节演绎, 以致观众在观看后续情节时还对角色较为模糊。在迪士尼动画《白雪公主》中, 白雪公主与小矮人见面部分, 情节冗长, 但迪士尼坚持如此创作, 因为它能够将角色的性格特征完全展现出来。我们从白雪公主为小矮人家打扫卫生的剧情中, 可以品出公主的善良本性, 从小矮人挖掘宝石的工作情景描述中, 品出七个小矮人不同的性格特征。这是由于迪士尼影片从开始阶段便通过情节的趣味夸张, 铺垫角色的性格特点。

在戏曲动画《双下山》中, 描写了小和尚逃离寺庙后, 被两只小鸟将僧帽叼起, 小和尚一蹦三跳, 又将僧帽夺回的紧张之感, 尼姑在出逃的路上偶遇松鼠赶紧躲藏在石头背后的害怕之情, 而后, 和尚掐腰、扔帽的动作, 尼姑在石头后起身探头观察的表情, 表达出小和尚与尼姑虽恐惧再次进入空门的紧张心情, 却下定决心追求美好生活的期盼之心。影片开始阶段在熟知角色性格特征的基础上, 编排合理的情节, 但该情节的展现必跟人物特征息息相关的, 它始终引领着角色“个性化”的塑造。

(三) 通过适时的锣鼓韵律强化人物“个性化”特征

戏曲动画以戏曲的唱腔与念白为人物语言, 配以生活化的开门声、拉风声等为听觉元素。笔者认为, 适时的锣鼓韵律, 可以强化人物的“个性化”特征。戏曲强调人物的心理节奏, 演员的一哭一笑, 甚至稍微细微的转动眼珠, 都有锣鼓韵律。以此才能更好烘托、渲染人物身份、环境和感情。同时, 锣鼓的敲击也易于转移观众的注意力, 更好地使受众与之产生共鸣。李渔曾说:“戏场锣鼓, 筋节所关”。也就是说锣鼓是戏曲的筋, 抽掉锣鼓便可使戏曲瘫痪。在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系列片片头设计中, 锣鼓结合“生、旦、净、末、丑”的动作便很有特点, 动画《打金枝》中公主向父皇告状时的任性神态配以锣鼓的适当反衬, 便凸显出了公主的个性特征。

四、结语

迪士尼动画影片中“个性化”人物塑造的方法对我国戏曲动画人物的创作有很大的启示意义。迪士尼动画人物形象塑造的性格清晰化、虚构人物的“表意化”、时代精神的个性化演绎已成为数以百亿计的受众喜爱其动画的重要原因。戏曲动画人物“个性化”的塑造需要创作者在深入了解戏曲剧目角色的性格特征与舞台造型表现特点的基础上设定清晰化与特征化的动画人物。在人们的审美趋向多元化的演变过程中, 如何塑造“个性化”的戏曲动画人物值得我们去深思。而我国戏曲人物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与精神风貌, 必定为戏曲动画人物的创作带来独特的时代风尚。

摘要:动画人物的“个性化”意指其形象传情达意的清晰性与特征化。迪士尼动画的众多人物形象颇受大众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角色内容和形式中暗含的丰富内涵。我国戏曲动画人物塑造多以舞台戏曲人物为根基, 其表现力不足的一大原因便是尚未凸显人物共性中的个性因素, 进而缺乏对戏曲人物的动画化创新。在这种形势下, 探究迪士尼作品中人物形象“个性化”的塑造方式对我国戏曲动画的发展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迪士尼动画,个性化,角色塑造,戏曲动画,借鉴

参考文献

[1]孙立军, 张宇.世界动画艺术史[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7.

[2][英]贡布里希著.艺术与错觉图案再现的心理学研究[M].林夕, 李本正, 范景中等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244.

[3]彭玲.动画创作与创意[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56.

[4]李朝阳.中国动画的民族性研究基于传统文化表达的视角[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1:187.

[5]欧阳启明.京剧造型艺术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3:141.

我国动画造型设计 篇2

动画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是许多发达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中国动画作为世界动画的一分子也闪耀着它夺目的光辉,中图的.动画事业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各地如雨后眷笋般涌现出许多动画专业院校,动画从业人员迅速增长.我国虽然是一个动画大国,但产业基础薄弱与市场空间巨大之间形成了强烈反差.伴随着数字娱乐时代的到来无论从文化层面还是从经济利益考虑,中国发展原创动画已经刺不容缓.我国动画产业正处在一个战略机遇期,因此要正视当前的差距,积极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挖掘本土民族文化艺术资源,发挥奉土作战优势,推动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创造一批既有中华民族文化艺术风格、又有国际影响;既有自主价值取向、又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原创、健康向上的动画作品.

作 者:梅哲 MEI Zhe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武汉,430070 刊 名:理工高教研究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IN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 25(5) 分类号:G 关键词:动画教育   发展方向   民族文化  

我国动画造型设计 篇3

【关键词】 动画产业 全球化 民族风格 动画创作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号:2010JK095.

自从国人开始着西装、吃汉堡、穿婚纱、过情人节、看《阿凡达》、游历欧亚以来,我们的生活等各方面已经融入到了全球化之中,当今,“全球化”已经是一个公共话题。当《阿凡达》、《变形金刚3》等国外动画巨作在我们各大城市的影院票房不菲时,动画业和其动画观众群也“被”进入到了动画全球化进程之中,从业者们所从事的动画创作必然也会受到巨大的影响,国外动画片的触角已经深入且逐渐要占据我们国家这个动画大市场时,也同时给当代的动画从业者们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责任与挑战。

动画产业的全球化与民族动画发展的碰撞

中国动画产业及其庞大的市场吸引着全球行业界的眼光,日本人已用漫画演绎了《三国演义》并有意向拍摄动画剧,美国迪士尼将《花木兰》成功地搬上银幕,从日本漫画的各类中国题材,到动画作品《花木兰》、《功夫熊猫》、漫画作品《三国演义》等,中国的文化元素符号已经成为世界动画作品的创作资料来源。

与之对应,国外在享用中国的动画资源与市场的同时,国人也在这种过程中学习与进步,这种交互关系的碰撞将会从客观上促进民族动画业的发展,从业者们经过努力创作,也有了得到世界认可的动画作品。2006年国产动画作品《桃花源记》首次在东京获TBS数字作品大赛最优秀奖,得到了与会专家的广泛赞誉,这部运用水墨画、皮影戏、剪纸等多种艺术元素,通过现代的制作方式手段实现了技术艺术高度统一的三维剪纸动画的出现,也表明国人努力的结果值得肯定。尽管中国的首部三维动画巨片《魔比斯环》投资1.3亿之巨,没有收回成本,但它带来的影响也有一定意义,而且该片在第58届戛纳电影节上热映十几天。

民族风格动画是全球化产业中的组成部分

中国动画学会常务副会长、上海电影集团副总裁汪天云最近遇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香港导演纷纷来到上影厂,买走《天书奇谭》、《葫芦兄弟》等老动画片。“这些香港导演认为内地老动画片动画艺术扎实,最重要的是内容和故事非常经得起推敲。他们希望对这些经典动画故事进行改编,由真人来表演。”汪天云认为,之所以出现如此现象,得益于老动画片对故事的讲究。[1]以此可知,上世纪50、60年代民族风格动画作品之所以会处在世界的前列,“讲究”这个创作原则是主要的成功因素之一,不仅是剧本选材的讲究,也是制作艺术的讲究,更是团队没有半点浮躁之气精益求精做精品的讲究,所以,民族风格动画作品创作不仅是对民族题材的改编运用更是对前辈从业精神的继承与创新。

民族风格动画的继承主要体现在形式上的民族性与从业精神上的孜孜追求上,而创新主要则反映在艺术技术结合的层面上,如前文所例,动画片《桃花源记》就是把剪纸画中的符号语言引入到三维世界里,让以前不易在二维动画里表现出来的剪纸动画比较容易地表现在了三维空间,片中二维角色结合三维空间的水墨场景与皮影和剪纸艺术形式交相呼应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并完美地展现在了影片中,这是水墨画、皮影戏、剪纸等多种艺术元素作为独立的艺术单元制作的动画作品,也是近年来获得国际大奖的代表性动画作品。

所以,我们民族视觉艺术中的水墨、剪纸、皮影等艺术形式所制作出的动画产品需与当下时代中出现的新技术结合才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只有与当下视觉审美潮流同向才会更快融入到全球化市场中并获认可。《桃花源记》获得国际认可除了将皮影、剪纸、水墨引入到三维空间之外,还保留了我们剪纸艺术中最灵动、纯朴的美,还适应了人们追求视觉感官的求异性和情感空缺的需要,即视觉和空间均有所创新。在本民族各类资源已经为世界动画界逐步共享、动画产业这块蛋糕的原料已然全球化的背景下,动画全球化的浪潮已将中国卷入其中,已然成为全球化的组成部分,拥有着丰富文化艺术资源基础的中国更需要将自己的动画符号以自己的视觉方式推向世界。

民族风格动画走向全球化市场的条件

美国人将中国的国宝熊猫这个视觉符号与中国武术结合起来淋漓尽致地演绎了一把《功夫熊猫》,让国人为之折服;同样,迪斯尼将“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这个家喻户晓的木兰从军故事拍得荡气回肠,赚足了6亿美元;而国人制作的《宝莲灯》投资巨大,却只获得了个基本收支平衡,说明同样的题材不同的制作单位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原因是什么?被誉为“中国创意产业之父”的厉无畏一言中的:中国动漫产业缺少中国文化的“根”。纵观我国上世纪50、60年代的动画作品,如1964年我国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之所以获得国际性承认,单看由几十位画家用4年多、绘制了15万4千多帧画面,即可得出结论,所以,“根”一方面是持之以恒、一丝不苟的制作精神,另一方面是能塑“根”的人才。

从1971年我国恢复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到2010年底GDP总值跃居世界第二,我国已然成为世界性的政治大国和经济大国,那么,如何能成为文化大国,像古时的汉、唐、宋代一样得到世界公认呢?将文化纳入到视觉“创意”领域就是途径之一,动画片可承担一部分重任,也必然要承担起必要的文化责任。将人类的共同价值,诸如自由等和世人的普遍情感,诸如仁爱等主题注入到动画片的故事叙事中,在文化认同感的基础上也会顺利地将民族风格动画片推向全球化市场,获得认可与效益。

西班牙海神影业公司总裁约瑟夫认为,中国的文化元素对西方人来说是非常新鲜的,“但所谓的元素很多都只是形式上的东西,中国文化的精神表达才是最重要的……”[2]藉此可思,民族风格元素不是单一理解为将本民族的古代先贤抑或志怪神兽用“动”的方式表现出来,而是将其融入到一种精神里去表述动态关系,即使切入到别的场景或情节中,也能感受到中国的气息,这才是创新的应用与发展,即必须具备别具一格的创新意识也是民族风格动画走向全球化市场的又一必备条件。

结语

在动画产业已经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民族风格动画的发展既需要继承又需要创新。继承包括文化与形式,创新则需要结合多重因素来进行,当然,动画构思的创新不是主观任意的,而是由动画创作规律和观众欣赏心理两方面决定的。一方面动画创新是客观世界经过创作者头脑的折射反应……另一方面,从审美心理考察,人有一种本能的好奇心,总是希望事物永远处于一种不断运动和变化的状态之中。[3]结合此议,民族风格动画业的发展也只有完善此两点才能获得发展与进步。

国家在十七大有关文化产业的报告中提出了大力推动动漫产业的快速与健康发展策略,于是深圳、北京、杭州的动漫业在原来发展的基础上已然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且蓬勃发展着并带动了全国其他地区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国家和各地政府已经真正将此产业作为一种经济形式来对待了。既然是经济形式,必然会有产值,从世界主要动画大国、动画强国来看:美国动漫产业的出口产值达2000亿美元之多,仅次于计算机业的出口值;日本动漫产业的产值已经超过了其经济支柱产业——汽车产业,并占据着世界动漫市场的65%份额;这些数据足以说明中国提出的大力推动与发展动漫产业的必要性。那么,中国的动画业与其从业者也应该以民族风格动画,诸如水墨、剪纸、皮影等的形式为基础,综合各类技术制作,为当今中国动画片能在世界动画产业链中分享丰厚效益而展开积极探索与精致创作。

参考文献:

[1]包白龙.“民族动漫”吸引全球眼光[J].内蒙古日报数字报刊,2009-11-20.

[2]杨慧军,赵曦.动漫呼唤民族特色[J].内蒙古日报数字报刊,2009-11-20.

[3]佟婷.动画艺术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86.

我国动画造型设计 篇4

1 运动捕捉技术的特点

运动捕捉技术指的是在真实运动物体 (如人物、动物) 的关键部位安装位置跟踪器, 计算机通过跟踪与处理真实运动物体的位置, 将其运动数据记录下来, 并对运动数据重新赋予影视动画模型, 从而呈现出真实且自然的动作。运动捕捉技术在动画制作过程中, 能够表现自然的动作, 通过捕捉真实世界的动作与表情来达到塑造角色的目的[2]。从工作原理可以将运动捕捉技术划分为机械式、电磁式、声学式及光学式, 其组成部分及特点分别为以下几种。

1.1 机械式运动捕捉技术

主要由带有传感器的刚性连杆与主轴关节相连接而成, 其优势表现在不受环境因素所控制, 设备成本不高但精度高, 在进行操作过程时定标便捷, 可以对数据进行实时测量, 且能够在同一时间对多个对象进行运动捕捉, 其缺点是设备比较重, 携带不方便, 且对表演者的动作限制性较大, 不能进行大幅度的动作捕捉。

1.2 声学式运动捕捉技术

主要由声波发生器、声波接收器及声波相互处理单元构成, 虽然声学式运动捕捉技术成本不高, 也能控制人体的遮挡难题, 但声学式运动捕捉技术不能很好地进行实时测量, 精度不高, 同时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1.3 电磁式运动捕捉技术

由电磁发生单元、电磁感应单元及数据处理系统构成, 其优点在于技术比较成熟, 能准确的实时测量, 成本也不高, 且能够准确地记录对象的空间位置及运动方向, 缺点是采用速率不高, 当对象做高速运动时不能进行有效捕捉。

1.4 光学式运动捕捉技术

由位置标记点、摄像机及数据处理系统组成, 其特点是便于携带, 采用速率高, 能够解决高速运动捕捉难题, 运动受限制范围小, 但成本比较高, 且不方便安装。

2 运动捕捉技术在影视动画场景设计中的应用

近年来, 场景设计是影视动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影响着整个影视动画制作过程的角色及剧情的确定, 是影视动画质量的重要保证[3]。

2.1 场景设定

在影视动画场景设计前, 必须对相应的场景进行设定, 例如, 在进行仙境场景的设定时, 负责影视动画场景设计的技术人员就可以根据真实环境进行捕捉, 从而加以修饰设定。

2.2 人物拍摄

在实际人物拍摄过程中, 在相应人物上放置感应器, 制作人员在人物身上粘贴传送点, 由于人物与场景之间必须保持协调性, 因此技术人员必须将人物表情及动作与相应场景结合起来, 使影视动画中的场景更加栩栩如生。

2.3 动作捕捉

当演员在感应区做着不同的动作时, 计算机实时的将其捕捉用于场景设计中角色的定型, 使影视动画中能够出现相同的动作。例如, 动画中的大猩猩的动作、表情及与周围环境的接触就是依据运动捕捉技术完成的, 通过对演员在相应场景下的动作的捕捉, 特别是相关动作与环境的相互协调, 将捕捉到的动作很好地运用到场景设计中, 提高影视动画所呈现出来的效果。

3 结语

运动捕捉技术可以实现与虚拟场景系统的实时交互,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影视动画制作的效果;同时, 动作捕捉技术将人物的动作与场景设计相互融合在一起, 有助于影视动画中场景设计的不断完善, 提高影视动画制作效率。运动捕捉技术在我国影视动画场景设计过程中的大量运用, 使场景设计更加生动形象, 富有生命力, 在未来的应用空间上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我国影视动画的质量将得到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1]杨群.“影视动画创作”课程改革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3) .

[2]曹宇.浅谈影视动画创作中的环境设计[J].电影评介, 2011 (22) .

我国动画造型设计 篇5

---形状动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编辑简单图形。

2、能够制作形状动画。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学习Flash动画过程中,逐渐掌握对Flash软件的应用,学会制作Flash形状动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教学重点

能够制作形状动画。教学难点

掌握制作形状动画的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言揭题

1、导入:熊熊的火苗推动着火箭升入高空。在Flash动画中加入动态火苗,会使火箭升入模拟动画更加逼真。使用形状动画技术可以很好地完成动态火苗效果。

2、揭题:(出示课题)第七课: 当个动画设计师---形状动画

二、新授

1、编辑图形。

⑴按书上的提示轻松学习。①单击矩形工具按钮。②设置填充颜色。③绘制矩形。

④单击选择工具按钮。

⑤移动鼠标指针到图形边缘,看到箭头尾部出现一条弧线,单击并拖动。

2、设置颜色。

⑴边讲解边演示。(指名按书的提示演示)①单击选择工具按钮。②单击所选形状。③单击填充颜色。④选择混合填充色。⑤双击色标滑块。⑥选择颜色。⑵试一试。

在混合器面板中,不仅可以使用添加色标的方法增加混合色种类,而且还可以选择不同的颜色填充类型。试一试,看看都有哪些不同的效果?

三、快乐做

1、过渡:插入关键帧,改变图形形状,制作火箭升空时态火苗的动画效果。

2、插入关键帧。

⑴右键依次单击第5、10、15帧。⑵选择“插入关键帧”选项。

3、改变图形。

⑴按书的步骤改变图形。①选择第5帧。

②在舞台空白处单击鼠标。

③移动鼠标指针到图形边缘,看到箭头尾部出现一条弧线,单击并拖动,改变图形形状。

④采用同样的方法,改变第15帧的图形形状。⑵想一想。

为什么要改变第5帧和第15帧中的图形形状?

4、设置动画。

⑴按书的步骤设置动画。⑵指名试试。

5、导出动画。(展示作品)

三、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学生两两一组,相互配合制作完成Flash形状动画。教师巡视,作品展示。

四、课堂作业

完成一副形状动画的作品,五、总结

浅谈我国动画教育现状 篇6

回顾历史,我国的动画创作、动画教育也曾在世界动画史上辉煌闪耀。1952年北京电影学院率先设立了我国的第一个动画专业,培养出许多优秀动画艺术家,如严定宪、阿达、林文肖等。严定宪的《哪吒闹海》是我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该片想象丰富、风格雅致、色彩鲜艳,深受国内外好评;阿达创作的《三个和尚》更是获奖颇多,丹麦第4届欧登国际童话电影银质奖、葡萄牙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第3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都是它的囊中之物;林肖文创作的《大闹天宫》在完全表达我国传统艺术风格的背景下,不但拥有美国迪斯尼作品特有的美感,在造型艺术上也有所突破。遗憾的是,这些辉煌并未得到延续。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动画开始进入低谷期,感染力、创作力、想象力全方位萎缩,与国际奖项更是无缘,而此时发达国家的动画已产业化,并开始向我国内地大举进攻。如今,动画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最为喜闻乐见的艺术门类之一,诸多城市都将此列为重点文化产业,给予大力扶持。

在此背景下,近年来我国高等动画教育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许多院校都开设了动画专业。但是,一些院校为吸引学生报考,不顾条件仓促上马了该类专业,更有甚者只有一两名专业教师就敢开办该专业。概括而论,我国的动画专业教育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师资力量薄弱。这和动画事业的快速发展有关,社会需求量大而教育界还没有培养出与之相对应的师资队伍。很多高校从事动画教育的教师多是由早期的美术、艺术设计或计算机教师衍生或嫁接而来。

基础设施不完备。动画专业实践性、操作性、人机合一的特点要求配备完善的教学基础设施,而这点是很多高校不具备的。

缺乏权威性的理论和教材。专业教材是专业教育的支柱,也是反映专业发展水平的标志。如今,能与我国动画专业配套的权威教材非常缺乏。

教导方针过于狭隘。国内很多的动画学院偏执于电脑动画教学,给人的感觉反倒有点像是计算机工程学院,培养出来的并非一流的动画师,而是一群操作熟练的高级技工。

受办学条件、培养质量的制约,很多办学机构不能为用人单位提供合格的动漫人才。由于我国动画产业尚处于低端加工型的不成熟发展水平上,表现为对技术型人才需求量较大,使有些人的认识走向极端,过分强调动画技术掌握而忽视艺术培养。由于许多高校存在上述投入不足和教师掌握现代动画技术不足的情况,又过于强调艺术基础培养,而忽视必要的技术训练。简单的学院式艺术教育与只注重软件使用的企业式技术教育均不足以培养优秀动漫人才。

动画教育首先要研究的课题是动画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换句话说就是,高校培养的动画人才在哪些地方可以施展才华。学者徐万清认为:“在动漫市场上,需要动漫人才的企业类型有很多,包括:动画制作公司(主要以电影、电视动画片生产为主),数码影视公司(主要以电影、电视特技制作,影视后期加工为主),网络公司(各类网络动画制作),广告公司(主要指能够进行动画广告制作的各类广告公司),游戏开发公司(主要包括电脑游戏开发、电视游戏开发、手机游戏开发),工业设计部门(产品设计与动态展示),多媒体软件公司(包括制作教育软件、娱乐软件、电子出版物开发等),文化出版公司(主要指动漫类出版物)等。”笔者认为有需求才会有供给,了解了动画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才能行之有效地做好动画专业教育。

师资匮乏这一瓶颈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也需要特殊的对策,我们可从以下方面寻求突破:1.采取超常规的措施,组建一支名师队伍;2.建立导师制,培养青年骨干教师;3.聘请动画界的行家里手,建立双师队伍;4.艺术专业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动画培训机构进修;5.派出艺术专业教师到高校进行理论和创作实践的进修;6.积极开展学术交流;7.建立工作室制度。由笔者的调研来看,当前最可行的做法也许是南京艺术学院的思路:“我们聘请了安利动画公司的前期动画制作总监来进行一个月的教学。所有专业教师也跟班学习,今后的类似课程就可以由我们自己来完成。这种方法是从师资现状、教学资源配置及具体课程出发而采取的措施,也是现阶段解决课程、师资分配较为快捷的方法。”当然,我们也可以考虑从国外引进优秀人才,以能者为师、不拘一格用人才等方式来达到我们提升师资的目的。在努力消解师资瓶颈的同时,还要下工夫优化课程结构,构建多元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改变目前“轻视文化艺术修养,偏重媒体技术”的倾向,在课程设置上要酌情增添一些涉及电影历史、美术史、文化史、音乐、表演的内容。

我国动画造型设计 篇7

1 我国动画产业发展历程与动画教育的简单回顾

1952年, 我国的北京电影学院成立了第一个动画专业, 这为我国动画教育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从北京电影学院走出的动画界的老前辈很多, 他们都为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大家耳熟能详的《三个和尚》 (导演阿达) 、《哪吒闹海》 (导演严定宪) 、《黑猫警长》 (导演戴铁郎) 、《大闹天宫》 (导演林文肖) 等优秀的动画片都是由这些动画前辈创作生产出来的。另外, 目前活跃在动画舞台上的著名中青年导演, 如孙立军、李建平、李捷、胡依红等都是出自北京电影学院这一摇篮。

直至1960年, 我国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与华山美术学校联合办学定向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动画人才, 这一合作办学为我国动画教育的职业化奠定了基础。例如:《宝莲灯》的导演常光希、《西游记》的总导演方润南都是这个班毕业的学生。

中国传媒大学 (原北京广播学院) 于2001年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动画学院。该学院以高科技为发展特色, 在艺术与艺术相结合方向的指引下培养出一大批具有较高素质的动画人才, 同时, 还根据现代信息技术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开设了网络、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

2004年12月, 我国国家广电总局分别将三所动画学院、中央美术学院设立为我国国家动画教育基地, 为我国能培养出更多的动画专业人才创造了条件。

近年来,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各种社会力量纷纷介入动画教育领域, 据不完全数据资料统计, 我国已经有171所大专院校开设了动画专业, 而各企业或社会力量办学开办的动画设计培训班更是不计其数。

面对前景诱人的动漫市场, 各路诸候纷纷杀人动漫产业, 申建动漫基地, 开设动漫公司, 特别是国家十部委联合发文推进动漫产业和电视台黄金时段禁播境外动画片的政策出台后, 动漫企业越过高山, 跨过平原, 遍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 各种动漫节、展览也像雨后春笋一样, 不断涌现, 动漫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如今年年底即将由云南文化产业部在昆明举办的“云南省首届动漫节”, 就本着推动云南省动画与漫画产业的发展与交流的宗旨, 积极招揽各路“武林高手”集聚昆明, 将把云南省的动画产业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动漫产业的蓬勃发展, 也激活了动画教育培训市场, 根据2006年的最新统计, 全国有310多所院校开设了动画专业 (在云南有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昆明大学等多间院校) , 这还不包括各企业的职业内训和社会上各类动画培训班。国家人事部也出台相关政策加快培养动漫人才, 据统计, 从2006年至2010年, 我国人事部已经确立了10个重点动画专业, 培训信息技术领域的高级动画人才的人数已经超过70万人次。

2 当前动画教育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对动画专业概念的基本认识

有的大专院校认为多媒体、CG (Computer Graphics的缩写) 就是动画教学的内容。由于不清楚CG的真正含义而误将电脑软件中船舰的视觉效果认为是动画制作。例如特技、仿真、动画等。殊不知动画创作的核心是“讲故事”, 而CG仅仅是动画创作中可以选择的一种工具而已。可见, 以三维技术代替动画技术的教学, 根本是对动画的概念就不清楚。

2.2 师资不足和质量不高

随着我国动画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从事动画专业教学的师资力量与质量都不能满足动画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目前很多动画教师是由动画公司通过“传帮带”的形式走出来的技术人员, 他们的理论知识比较匮乏, 教学经验也不足;还有的教师是由美术、计算机、广告等专业人士在经过短期的培训后就走向讲台的, 不仅缺乏理论知识, 更缺乏实践操作技能。

2.3 教学条件较差

有的大专院校, 由于资金的局限, 或是出于对利益的追求, 在设置动画专业时连最起码的硬件设备都不齐全就仓促开设, 动画的完整流程更是无法得到实现与保证。

2.4 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专业规划人员自身不懂动画专业或不懂动画教育, 造成专业设置上变成了美术专业基础课外加三维动画软件培训班, 或者是动画制作公司的作业流程。

面对动画教育背后的近万个家庭的期待, 作为动画专业教师, 必须重新思考动画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细节。指明他们的就业方向, 并帮助他们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 为他们的就业和发展铺平道路。这是动画专业教师必须严肃面对的一个社会责任。

3 我国动画产业与动画教育的出路

发展动画产业, 要充分认识到动画教育片面追求艺术性、不考虑市场需求的弊端。所以既要放眼世界, 还要坚持走自己民族本土文化的道路, 扬长弊短, 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来传达自己的思想。另外, 动画专业人才的缺乏, 是制约我国动画发展的关键要素。

人才需求将取决于人才的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探索出路:

(1) 调整知识结构。从单纯的艺术教育转为应用教育, 增加交叉行业的知识。如增加网页设计、网络知识、手机游戏等学科。

(2) 将动画作为一种艺术素质教育, 培养通用型人才。

(3) 根据动画媒体的发展方向, 培养新媒体动画人才。动画媒体经历了电影、电视时代, 现正向互联网、移动媒体方向发展。如网络电视、手机动画、手机游戏、移动增值业务等。

(4) 加强原创能力的培养, 动画的核心就是创作。原创本身就是就业创业的重要渠道。

(5) 加强动漫产业的企业管理 (包括制作管理) 、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

(6) 产学研相结合。生产、教学、科研一条龙, 有利于早出人才, 快出人才, 扩大就业。

4 结语

总而言之, 无论是动画产业还是动画教育, 目前已经有了良好的生存土壤。国家推出各种有利于动画产业发展的政策, 企业对动画片制作的大力支持与赞助, 高校对动画教育教学上的改革逐步地提高与完善, 使得动画正向着健康的轨道迈进。而作为中国动画的从业人员, 肩负着振兴民族动画、大力发展动画教育和产业的重任。笔者相信, 在动画教育的推动下, 中国的动画产业将迎来一个光辉灿烂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动画产业年报课题组.中国动画产业年报[M].海洋出版社, 2006.

我国动画造型设计 篇8

1926年由万氏四兄弟制作的我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 开启了中国动画史的大门, 之后, 1941年上映的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在亚洲甚至是世界上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我国无数动画人的聪慧, 1953年, 我们又拍摄出了中国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1956年的木偶片《神笔》, 在国际上获得了儿童娱乐片一等奖, 这是中国美术片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之后的5—10年间, 我国又先后创作出了彩色动画片、剪纸动画片、水墨动画……这些都是中国动画史上成功的巅峰之作。

可是, 十年的文革动乱使得正值黄金时期的中国动画落入了低谷, 虽然后期也相继出了几部作品, 但受到题材的限制和指导思想的影响, 这段时期对中国动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直至文革之后, 中国动画迎来了一个复兴时期, 例如《哪吒闹海》、《南郭先生》、《女娲补天》等。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 受到外来动画, 特别是日本和欧美动画产业迅猛发展的影响, 加之本国产业结构的落后, 我国的动画创作急剧萎缩, 几乎处于“失语”的状态。2000年以后, 我国随即进入互联网时代,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媒介的普及, 广大动画创作者们掀起了一场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 以独立动画创作者为创作主题的动画新浪潮, 虽然看似自发而形成的动画新形势, 但却爆发了一场特殊的动画新革命。目前, 独立动画这种形式在国外非常普遍, 如今在国内, 这也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化时尚, 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期间涌现的许多优秀作品, 例如《打, 打个大西瓜》、《功夫兔:菜包狗大反击》、《包强大战寿司人》等作品就是很好的证明。

二、独立动画及其代表作品

“独立动画”这个概念来源于独立电影“independent film”, 它借用独立电影这个概念, 以极其风格化和意象化的动画形式和媒介, 表达了作者个人纯粹的意愿, 脱离创作初期商业的运作, 在没有控股委员会的情况下, 完全依靠导演个人资本运作制作而成。在大的动画公司、专业机构的压力下, 独立动画看似是单枪匹马, 但却是最纯粹的。虽然它们在开始初期很少能获得电视等主流媒体的认可, 但是近些年, 随着动画技术的普及和网络媒介的大范围传播, 独立动画逐渐获得了不亚于电视与电影媒介的平等话语权。它们依靠独立的思考、独立的创作, 不依附于某些利益与价值, 用许多优秀的动画作品在互联网上掀起了主流媒介之外的波澜, 并获得了广大观众甚至是专业机构的认可。

以我国众多优秀独立动画作品中的一些个例为例, 《包强大战寿司人》、《功夫兔:菜包狗大反击》和《打, 打个大西瓜》, 这三部中国独立动画短片于2010年入围第26届柏林国际短片电影节, 这不仅是我国动画产业发展的一大成果, 也为我国独立动画的发展提供了无尽的动力。

作品:《打, 打个大西瓜》

本片是一部反战题材的动画短片, 讲述了两个霸主为了争夺土地而展开世界大战, 双方的两名飞行员在偶然的情况下一起落难到大海孤岛, 本来敌对的两人阴差阳错间竟成了生死之交。整个动画作品画面色彩对比强烈, 人物夸张, 具有很好的视觉艺术效果。用扑克牌的形式表现战争场景也是独树一帜, 将“和平与战争”这个主题凸显的丰富饱满。调侃式的艺术表现手法从战争的大场面到两个飞行员清新自然的情感变化, 都从另一个侧面将故事主题:在如今喧嚣浮华的世界上, 最后的生活归宿应该是在一个宁静的荒野孤岛上抽一根烟, 下一盘棋, 捕一条鱼, 为了可以活下去而感到行为, 欲望没有止境, 我们也不过是当权者的一张纸牌而已, 只有回归最原始的状态, 人们才能重新认识自己的卑微, 珍惜所有的一切。本部动画片以通俗的动画名称表现了深刻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自从发布以来, 获得了无数的奖项, 其中包括第6届广州金龙奖最佳动画短片提名奖、厦门第2届金海豚奖最佳动画短片金奖、AUTODESK计盛典院校创意大赛优秀奖、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最佳动画短片、最佳创意提名奖等等。

以上这些独立动画作品只是当下我国动画新思潮中动画作品的一些个例, 还有许多优秀的动画作品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这些成功不仅是中国动画史上的里程碑, 也是全世界无数独立动画制作者的动力与前进方向。

三、当下独立动画形成的因素

(1) 大众文化和网络媒介的兴起与发展

独立动画需要大众的参与性, 更需要网络媒介的传播性。它的蓬勃发展离不开这两者的依存, 知错能改上世纪末以来, 全球化的进程使得大众文化进入我国, 单一化的精英文化已不复存在, 继而形成的是大众文化、官方文化和精英文化“三足鼎立”的新文化格局。加之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 独立动画将个人创作分享推进到了大众分享时代。以论坛、微博、视频网站、博客为几点进行的展示盒交流日益发展。这些都是当下独立动画获得与公众对话的平台, 它将自身的话语权牢牢的我在自己手中。

(2) 我国动画教育和“中国学派”动画的发展与影响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我国与国外动漫热潮的交流日益频繁, 自此, 我国的动画教育蓬勃发展, 许多高校教育培养出了动画专业人才达数十万。与此同时, 一些动画专业培训机构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动画人才, 而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 许多动画爱好者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动画专业知识和资料, 这都是我国动画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而随着我国综合实力和国力的不断上升, 受到“中国学派”动画的影响, 到21世纪初, 一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元素也充斥着独立动画作品之中, 例如戏曲、民乐、剪纸、皮影、年画等。这些都从另一个侧面反应了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孙立军.中国动画史研究.[M].商务印书馆, 2011 (12)

[2]张慧临.二十世纪中国动画艺术史.[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 2002

我国动画造型设计 篇9

我们的动画作品的“文化内涵”问题是一个值得业界关注的大事,其弊端已初见端倪,更有甚者说已经非常严重,已经到了危险的边缘。事实也是如此:大多动画作品已经失去传播文化正能量,有的作品甚至到了粗俗的地步,有些获奖作品也不例外。粗制烂造的动画作品,内容空洞无物,动画作品创作者对传统文化了解甚少。

也许大家觉得这是危言耸听:我们现在很多的动画电视剧的收视率和动画电影的卖座率不是很高吗?是不是说的太离谱了。我在这里说的是动画作品的“文化内涵”,姑且不谈其商业经济,文化在我国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可是一个非常深奥、非常大的话题。会不会把话题扯的太大了吧!可能有人会说到底什么是文化?其实学术界对文化的界定也有颇多争议。但大的观点是一致的。我在这里谈到主要是指与动画作品相关的中华民族文化层面。在动画作品中“文化内涵”可以说是动画作品创作的最为基础的出发点。一言以蔽之,没有“文化内涵”的动画作品,注定要被历史淘汰。

一、动画作品的文化层次的高低决定了其社会价值

从我国动画目前的现状来看,各大媒介播放的动画作品“文化内涵”的缺乏显而易见。首先是动画作品的制作公司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动画作品的“文化内涵”不被注重。他们可能会说时代在进步,数字技术如何的发达,那只是一些只追求经济效益的动画作品制作公司的借口而已。就说现在,电脑的普及应用,我们动画造型设计、分镜头上、场景设计现在都无需在纸上绘制了。现在的动画相关专业的学生,造型基础已经远远不及没有电脑时代的水平,几乎到了离开电脑就无法进行动画作品的设计。几十年前我国的水墨动画作品几乎是画家们画出来,现在,这些也用不着画家去干了,因为电脑的动画设计软件可以解决制作的所有问题,人们需要的效果在软件里都可以设计出来。

动画作品的“文化内涵”的缺乏,如今最普遍的现象是各大高校的动画专业学生、行业从业者文化内涵都有待提升。是不是我国从事动画设计人员的文化素质不高,还是从业人员已经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但是从我国目前动画相关企业对动画设计人员需求来看,动画设计人员还是非常缺乏的,高层次的人才就更加缺乏。

当今动画从业人员大多是80后、90后,对中国传统文化相对陌生,再过美日动画对他们影响至深,在动画作品创作中一味肤浅地照搬,从而导致我国动画缺乏具有我国特色的“文化内涵”。举一个最明显的例子:那些只追求经济效益的动画企业,作品“文化内涵”缺乏,却能在各大电视台播出。环顾周边的现实,很不乐观,我们的青少年看着这样动画片成长,深受其害。我国有少年儿童几亿,几乎没有不喜欢看动画片的,少年儿童的世界是未知的世界,看到什么就会学什么。好的有文化内涵的动画作品会引导孩子们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不好的低级趣味的作品会误导孩子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动画作品的“文化内涵”,将直接影响我国动画的未来

从我国动画兴起之初就紧密的和我国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我们有必要对我国当今的动画作品创作进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我们动画作品的创作不能脱离我们民族的文化:我们要在吸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加强创新,并努力与国际接轨。接轨有没有便捷可行的办法?这时候,众多动画制作公司开始打着与国际接轨的旗号,开始照搬、模仿美日动画,大批量生产了一些动画作品,其中高质量的作品微乎其微。进入动画作品创作的数字化时代,我国文化在动画作品中的应用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行,我们应该反思为什么美日动画产业这么发达,我国动画兴起这么多年了,还这么落后?受美日动画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一些动画创作人员者对我国民族文化进行反思。但是结果并不理想,不管是题材上还是内容上仍然没有超越20世纪60年代的动画作品创作。那些拿西方文化来生搬硬套我国文化,往往是不伦不类,致使我国的动画作品更加不中不西。

三、我国动画作品创作面临困境,却又充满希望

从现在的动画作品来看,我国动画可谓危机与机遇并存,我国民族文化以被西方强势文化占领阵地的危险性很大。首先我国动画作品大多缺乏民族性的创作;其次年轻人对我国独有文化的了解远不如年长者;再次美日动漫文化的潜移默化,深深影响我国的青少年;最后是大多的企业对我国民族文化不去挖掘,一味追求短期经济效应,这也是我们最担忧的。

从动画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如果仅仅只靠动画类高校培养的动画专业学生和有志于从事动画行业人员的呼吁,我国动画的发展必然会停止不前。在动画作品中加强“文化内涵”的渗入,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就能解决的,这是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同样,从我国目前的动画作品创作的环境来看,不可能一下子使我国创作的动画作品都具有民族特色,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动画作品创作上的民族文化的继承任务远未完成;虽然已有一些动画作品在“文化内涵”上继承了我国民族文化,且起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在动画作品民族文化的继承上,真正意义上的动画作品的批评还没有形成,与其他形成时间较长的文化艺术门类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在动画作品批评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们如果只关注动画作品创作中存在的问题,那么我们感受到的只能是对我国动画的失望。艺术的批评只会让我国的动画作品更具有“文化内涵”,走的更高、更远。动画作品在继承民族文化的成功,我们还是可以看到的。例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票房的逆袭增长靠的是口口相传,是口碑和硬实力,它也让我们知道我们国产动画也是可以做好的,我们也对我们自己的动画电影充满了信心。整个影片并没有照搬美日动画,而是活学活用了美日动画的一些艺术表现手法,不但画面能够超英赶美,叙事也是有张有弛,可以说是我国国产动画里程碑的作品。《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成功,我们姑且不论能走多远。但是它已经说明,我国的动画作品正在逐渐重视民族文化的继承,我国动画文化艺术的环境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小而言之是动画的发展,大而言之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已在逐渐注重作品的“文化内涵”。

媒介时代我国动画发展浅析 篇10

一、综合媒介时代动画多媒介发展的必要性

近年来中国动画发展缺乏精品,在制作中媒介形式单一,缺乏多媒介混合应用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反观世界动画近几年优秀的动画作品,不仅仅加载了数字技术于作品的应用,更是将动画多媒介的创作模式广泛的应用。以2009年美国圣丹斯电影节开幕影片《玛丽与马克思》为例,这是一部由澳大利亚本土动画人亚当·艾略特制作的粘土动画,动画叙事由主观视角的叙述与及第三视角的再现两部分组成,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两部分的叙事中,作者利用了粘土材料与绘制动画两种不同的媒介表现形式,使得整部动画在媒介的混合应用与搭配上相得益彰,并且很好地保持了叙事的连贯性。

2007年多伦多世界短片电影节最佳动画短片《坐火车的女人》,该影片采用木偶定格的方式拍摄而成,别出心裁的是动画中木偶的眼睛全部由训练演员的眼睛配合木偶身体动作拍摄完成,最后利用后期技术进行合成,最终表现出一部栩栩如生的木偶动画片。动画短片《老人与海》作者佩特罗夫利用玻璃的不同层面绘制人物和背景,通过灯光逐层透过玻璃而拍摄一帧画面,然后再对玻璃上的湿水彩进行修改绘制以拍摄下一帧画面。创造性的解决了传统油彩于纸张绘制动画的难题,使得油画色彩鲜艳、浓重的视觉效果得以在动画影像中得到完美的诠释。

回顾中国动画发展历史,其实也不乏一些值得我们学习思考的优秀动画。如色彩明快、带有浓郁民间剪纸风格的中国第一部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如绘制于宣纸、分层渲染着色的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等。反观中国动画现状,我们并没有继承老一辈动画人的宝贵财富,而在很大程度上一直处于被动追赶模仿世界动画的泥潭中,尤其近些年来中国动画对于数字三维动画的盲目学习与发展更是值得我们反思。

二、盲目发展数字三维动画,忽视对数字媒介特性的把握

自上个世纪90年代数字三维动画出现发展至今,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阵以美国商业动画发展为主导的数字动画发展的热潮。数字媒介既可以隐形的存在,也可以显性的呈现,对于动画片来说,隐形生存的数字媒介混同于一般动画,在偶动画领域,数字媒介分别在造型和运动这两个方面彰显自身,它将偶动画和手绘动画的长处粘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新的动画品种(数字三维动画)”,简而言之数字媒介具有寄生、模拟与再生的特性。

回顾中国数字三维动画发展现状,不论是在技术水平、制作效率方面,还是在形象设置与艺术风格方面都与世界领先水平相差甚远,少有的如《魔比斯环》一类的动画电影也是处于难堪重任的境地。在另一方面,我们基本上忽视了对于利用数字技术模拟传统媒介动画的开发与研究。

利用数字媒介寄生与模拟特性发展的“数字化”传统媒介动画在影像呈现形态上拥有自然媒介材质的特性,同时在动画运动控制与合成方面采用了数字化技术,这样便轻松缩减了传统动画中如追求透视、比例、运动规律准确性等所需的庞大工作量与复杂性,使得影像效果在不丢失传统动画媒介表现力的同时又进一步增加了电影语言的表达,并且极大地提高了制片效率。动画片《恶童》为了逼真细腻的完成场景设定而采用了实物复制的制作手段,同时运用细微的广角变形表达夸张变形的手绘风格,在色彩的设定上强烈的对比色块与涂鸦装饰的运用很好地烘托了故事背景和气氛。

数字媒介、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及在动画领域的应用,通过数字技术的制作方式,现代动画已经完全摆脱了利用胶片“透明”特性记录、复制现实物体的制作方式,取而代之的是数字化的三维建模与模拟摄像机记录的技术。虽然有反对甚至称数字技术为传统影像媒介的“刽子手”之类声音的存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数字媒介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

三、结语

从当今世界媒介发展的现状来看,数字媒介的统治地位已经不可动摇,传统的动画、电影等影像媒介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数字媒介的内容与信息,数字媒介作为一个载体把传统影像媒介的运动形式与规律很好地结合到了一起,并且于不同领域穿插应用,使得原本单一的媒介形式变得丰富而多变。作为当代中国动画人我们不仅应该探索媒介混合、新生所带来的动画片种的创新,我们更应该研究媒介内在运动的形式与规律,认清媒介发展的本质,这样才能从“媒介”的角度出发更好的发展有创意、有创新的当代中国动画。

参考文献

探讨我国动画发展的四个阶段 篇11

艺术表现阶段

中国动画似乎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产品,更具备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如万籁鸣先生在回忆录中所说:“我国的动画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供人玩赏和娱乐的消费品,它从一产生就跟当时的斗争现实紧密配合”这一主张也为中国后来的动画艺术家们奠定了思想基础。从钱家骏先生于1956年创作的我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获得第八届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节奖开始,中国动画人受到不同国家作品的各种风格启发,开始了对民族动画风格的新尝试。在1960年,钱家骏先生与特伟先生终于一同研发出了水墨动画的制片工艺,于是1961年的《小蝌蚪找妈妈》为中国动画确立了传统造型艺术形象的新形式——美术动画片。从作品上看,这一阶段的中国动画人近乎于一种“艺术家”寻求“新的艺术形式”的心态而努力创作着。60年代的《大闹天宫》成为中国动画里程碑式的作品,以为剪纸、水墨动画为代表的《骄傲的将军》、《牧笛》等优秀作品也不断涌现,无疑为当时的中国动画奠定了艺术上的巅峰时刻,“中国动画学派”也由此诞生。

这一阶段,动画创作者们是为了将中国动画跻身于世界动画之林而努力、为创作出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艺术风格而奋斗的阶段,其艺术高度也得到了全世界的一致认可。所以将这一阶段划分为中国动画的“艺术表现阶段”,直到中国第一部系列动画的片出现。

儿童受众下的寓教于乐阶段

第二阶段,我国动画的创作多是以教育目的为创作理念而进行的。这时的动画创作者和动画观众普遍都将动画定义成了“儿童片”概念,所以导致中国动画的受众群体长期均集中在了儿童受众的层面。自我国第一部系列动画片《邋遢大王历险记》出现、以及同时期的《黑猫警长》、《舒克和贝塔》甚至到动画产业市场化后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自古英雄出少年》《海尔兄弟》、《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直到2000年的《蓝猫淘气三千问》等等一系列代表作品均是以儿童为目标受众的。

这些优秀的动画作品也正体现出当时阶段中,我国动画作品的受众特征为儿童受众。所以将这一阶划分为儿童受众下的寓教于乐阶段。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阶段的中国动画虽然融入了市场化发展的大潮中,但却未能抓住商业化的绝好机会,中国仍然需在扩宽受众市场,完善动画产业的方向上努力。

“市场探索”下的产业形成阶段

中国动画所处的第三个阶段,在国家对动漫产业的大力扶持和新媒体平台的大面积普下向前发展。

此阶段前期为了符合市场发展方向,此时的国内动画市场中一瞬间涌现出了大量的动画作品。从作品内容上看,虽然大部分作品依然是针对幼年儿童创作的儿童片。但也逐渐出现了一些针对青少年受众进行策划创作的作品,例如《我为歌狂》,《梦里人》等,无论这些作品在当时的社会反响及成效如何,但这是中国动画为市场迈出的从儿童走向成人的重要一步,也是我国动画产业成长的重要一步。

后期由于扶持政策的變化和新媒体平台的普及,仿佛为中国动画注入了新的生命。政策上,以作品数量为标准的扶持转变为以质量为准,使得国内动画作品初步完成了一轮质量提升;播放平台上,除了电视平台之外,普及了辐射面更广、互动性更高的新媒体平台,为动漫品牌的推广和商业化运作提供了新的市场机遇,“新媒体动漫”也因此而生,如《秦时明月》、《魔角侦探》、《泡芙小姐》、直到2012年的《十万个冷笑话》大电影的完美收官,无不体现新媒体动漫产业极强的生命力。这一阶段,中国动画的产业化发展也在逐步的形成,譬如由《喜羊羊与灰太狼》品牌发展出“电视+电影”的“喜洋洋模式”;由《熊出没》品牌发展出“电视+电影+玩具”的“熊模式”;由集大成的民营动漫集团“奥飞动漫”发展处的集玩具+动画+游戏+授权为一体的“奥飞模式”等等,都说明这动画产业正业逐步形成和完善,并且与动漫产业有关的投融资政策也在逐步建立健全。

这一阶段的中国动画在作品上,在这一阶段,中国原创动画在青少年市场中正努力探索并已经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成果,但大多数作品依然以儿童受众为主,内容上也存在着某些问题。这些问题恰恰使得这一阶段是儿童动画创作上的创新阶段。我们应该结合儿童受众,把握好幼儿心理认知,将儿童动画表现出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解决,最终将“动漫低龄化”的瓶颈转化为突破口,顺利进入到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下一阶段。

受众主导下的市场细分阶段

随着第三阶段国产动画在市场中的探索以及产业的逐步形成和完善,势必会造成动漫产业中资本运作与品牌效应的差距越来越小,类似于《喜洋洋与灰太狼》或《熊出没》独占市场鳌头的品牌现象会越来越少。这一阶段随着越来越多的优质动画品牌出现,势必会将整个动画产业的市场总额越来越大,但由于数量原因,不同的品牌间各自所占的市场份额也会越来越小,所以,为了应对未来越来越激烈的动漫品牌市场竞争,动漫企业应该:精准定位受众市场,成为相应市场领域的第一名。

针对不同受众市场的动画品牌,应该对目标受众之外的“潜在受众”进行发掘和拓展,从而为“未来市场”进行长线竞争。

在动画市场和动画产业逐步完善后,对于相同受众市场的动画品牌,应该以受众为导向,通过对受众市场和受众心理的精准化的分析,进行相应的品牌的策划,最终以实现受众对动画作品和品牌的高度认同为目标,成为该受众领域中领导品牌。

所以,中国动漫的将来必然会是以作品受众为第一主导因素的市场细分阶段,各个动漫品牌会根据不同的市场受众进行品牌策划和内容创作,使得作品与受众见的联系更加紧密,最终促使中国动画产业的健康快速的发展。

我国动画教育的状况及其发展分析 篇12

1 动画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高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动画教育中最为关键的是师资, 师资力量达不到要求, 动画教育就很难得到稳步发展。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 虽然我国的动画产业的发展速度相当迅猛, 但是毕竟我国的动画业起步较晚, 绝大多数高校开设动画专业的时间也很短, 师资、教材上都不够完备。大部分院校的教师都是东拼西凑而成的:一部分是从事美术教育的;另一部分是以前从事计算机专业的, 只有极少数的一部分是真正毕业于高校动画专业的或是从国内外引进过来的。现有师资队伍中真正做过动画的、从事过动画理论研究的或者是对动画创作有着较深的了解的教师凤毛麟角。很明显, 教师是教育的核心, 培育高质量的动画人才, 必须需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动画教育师资队伍, 这是动画专业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更是我国动画产业能否持久蓬勃发展的关键所在。

1.2 科学系统的动画理论研究严重缺少

动画理论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动画本体论的研究、动画史研究、动画创作研究、动画批评研究和动画产业研究这五个大的方向。除了《CG》、《CGWORLD》很难在书店里找到有关动画理论研究的书籍或报刊了。查看高校动画专业的教材, 我们发现电脑动画制作的书籍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会造成一种不好的结果:学生往往想一步到位掌握制作技巧而却忽视理论的学习。任何一门学科要想把它学好学精都不能脱离对其理论知识的学习, 动画学也概莫能外。

1.3 产学研结合严重脱节

动画教育发展的原动力来源于动画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同时动画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又服务于产业界。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 动画人才的整体质量相对较低, 不能很好的服务于动画产业。例如传统的动画艺术创作几乎都是计划任务的成果, 使得教育上过分强调动画作为艺术的属性而忽视商业上的需求, 不能满足大众对动画的需求。此外, 教师给学生带来的动画产品, 往往是流行的动画片或者说是过时的创意, 造成学生的设计理念和设计能力的相对落后, 不符合瞬息万变的市场的需求。

1.4 动画专业招生调控不当

据权威机构调查统计, 目前国内动漫人才总需求量为15万人, 尤其是优异的复合型人才更是供不应求。按现在高校每年向社会输送4万名动画毕业生计算, 4~5年的时间, 高校就可以为社会输送将近20万的毕业生。就是说, 5年以后, 动画人才就将饱和。而高校的办学不可能只开办4~5年, 高校的动画专业还要继续办下去, 这样一来, 动画专业的毕业生就很难就业。

2 动画教育的发展分析

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师资方面, 可以有组织地定期培训。同时, 学校可以与动画公司或企业合作, 请一些专家或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外聘和兼职教师, 以弥补实践环节课程缺少师资或师资实践操作能力薄弱的不足。

2.2 针对式教学

现今的动画涵盖面非常宽广, 不仅仅只局限于动画片这一块了。它包含了二维平面动画、三维立体动画、多媒体、影视动画特技、游戏软件、动画广告、漫画创作以及动画教育等等。这些方面都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水平的动画人才。高校应该基于具体培养对象的基础上, 定位好人才培养模式, 要有所侧重, 对症下药。打着动画专业的金字招牌却教授着很多杂七杂八的科目, 这样培养出的学生貌似样样都会, 但是却样样都不精通, 没有专业性和针对性可言。试想这样的毕业生将来进入动画制作公司的话, 同样会不能胜任工作的。

2.3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

在动画教学中只注重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更应该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相对于其他专业供大于求的现象, 我国的动画产业存在着明显的人才匮乏, 后备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 因此动画人才市场的需求是巨大的。在这种客观现象下, 在动画教师不断改革动画教育的模式, 寻找动画教育新方法新思路的同时, 加强学校和动画创作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 找到互利互惠的平衡点, 有效提高教学教育成效。在这种情况下, 学校可以利用社会上丰富的资源, 通过与动画企业的合作, 真正形成一条从学校的课堂到企业的工作室的教学链, 即以与企业共同开展实习实践课程教学为切入点, 进而深化到联合办学, 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互利互惠, 实现双赢。

2.4 做好动画专业的招生调控工作

教育部高招部门应该依据社会对动画专业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来确定专业的设置与招生数量。同时考虑当前实际需要和未来市场的供求变化, 做好人才培养的前后衔接工作, 宏观调控动画专业招生, 以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3 结语

中国动画教育的发展之路要靠中国的一代又一代的动画人才走出来, 当前我们还处在起步阶段, 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 但我们不能骄傲, 因为我们存在很多的不足。“师以长技以制夷”这句话无论放在哪门学科的学习上都会使我们受益匪浅, 动画制作的学习上更加应该这样做。虽然现在动画教育存在诸如以上提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但是我们能冷静清醒地看清楚这些问题之所在, 对症下药, 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正完善, 我相信我们会克服种种困难, 走出一条中国人的动画之路来的。

摘要:现如今, 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突飞猛进, 国内动画教育事业也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然而, 在高校动画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有待解决。例如高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科学系统的动画理论研究严重缺少、产学研结合严重脱节等等。面对这些问题, 我们必须采取正确的解决措施, 使我国的动画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动画教育,存在问题,发展分析

参考文献

[1]刘荣国.浅谈我国动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神州教育, 2010.

[2]徐莉.我国动画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析[J].文化研究, 2010.

[3]陈菁.中国动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探讨[J].科教文汇, 2007.

[4]戎宁, 佟晓娟.中国动画教育的基本现状分析[J].电影评介.

上一篇:度量指标体系下一篇:压气机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