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气道功能

2024-10-14

小气道功能(通用4篇)

小气道功能 篇1

近年来国内开始注意尘肺患者小气道功能的检查, 而最大用力呼气流速曲线 (F V C) 是检出小气道疾病较为敏感的方法之一。经研究证实F V C曲线上F E F 2 5~7 5%、4 5~5 5%即呼气中期流速, F E F 7 0~8 0%即呼气末期流速, 能客观反映小气道阻塞情况。为探讨煤工尘肺患者小气道功能损失情况, 我们对龙岩市2 7 7例煤工尘肺患者的最大用力呼气流速曲线进行了统计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2 0 1 2~2 0 1 3年对我市2 7 7例男性煤工尘肺患者进行了最大用力呼气流速-容积曲线测定, 其中Ⅰ期1 0 8例、Ⅱ期8 8例、Ⅲ期1 7例, 年龄3 9~7 4岁, 平均5 5.8 9岁, 尘肺合并肺结核6 4例。

1.2 仪器及方法

采用日本捷斯特公司生产的CHESTGRAPHHI-101型肺功能仪进行测定。专人操作, 质量控制均为三次重复性好的最佳值。观测并记录指标F E F 2 5、F E F 5 0、F E F 7 5及F V C等。

1.3 统计分析

数据分析使用S P S S 1 1.0进行相关性检验。

2 检测结果

2.1 煤工尘肺患者末期呼气流速测定结果。

见表1。

2.2 期间末期流速测定结果。

见表2。

从表1、2可以看出, 尘肺Ⅰ期患者呼气中, 末期流速较健康矿工明显下降 (P<0.0 1) , 尤以F E F 5 0%在Ⅰ与Ⅱ期间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 这反映了尘肺患者早期存在小气道功能损害, 且F E F 5 0%对反映小气道阻塞及严重程度更为灵敏, 与国内报道相符[1]。而尘肺合并肺结核末期流速又较单纯尘肺下降明显 (P<0.0 1) 。

3 讨论

尘肺病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职业病, 患者大都免疫力低下且常伴随各种并发症, 是呼吸疾病的易感人群。经统计学分析: (1) 尘肺患者呼气中末期流速较健康矿工明显下降 (P<0.0 1) ; (2) Ⅰ期与Ⅱ期之间F E F 5 0%也存在显著差异, 这说明尘肺患者小气道功能受损的早期性、普遍性和严重性。研究其原因为小气道的结构和功能特点使得粉尘极易沉积于此, 引起小气道阻塞、炎症、狭窄等改变[2]。说明小气道功能指标敏感性较高, 它对于早期发现粉尘对尘肺患者的肺部损伤, 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与国内一些报道基本相符[3,4]。

尘肺患者合并肺结核后, 呼气中, 末期流速下降更为明显, 这说明尘肺合并肺结核对小气道功能损害更为严重, 提示我们做好肺结核防治尤为重要。

小气道功能损伤对煤矿工人及尘肺患者的健康影响不可忽视, 小气道功能检查方法有多种, 最大呼气流速-容量曲线 (M E F V曲线) 是早期检出小气道功能损害较为敏感的方法之一。如果能定期对接尘工人及尘肺患者进行小气道功能检查, 将有利于接尘矿工及尘肺患者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防治。

参考文献

[1]刘正亮, 刘峰, 李吉贵, 等.固井水泥粉尘对作业工人肺功能的影响[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06, 46 (1) :45-47.

[2]楼介治, 黄群颖, 陈杰, 等.铸造粉尘对接尘工人与尘肺病人呼吸系统损害的调查[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1994, 7 (6) :352.

[3]薛喜庆.煤工尘肺患者生存质量调查[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6, 9 (12) :1320-1321.

[4]冯保印, 刘章锁, 李志军.大容量全肺灌洗术及其对尘肺病患者肺通气功能的影响[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08, 19 (6) :429-430.

小气道功能 篇2

目前西医对该病尚无特异的治疗方法, 缺乏对小气道功能障碍患者药物干预的大样本研究, 中医对小气道功能障碍尚未形成完整和系统的理论认识。本课题拟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临床实践经验及肺功能检查, 对小气道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舌脉进行分析, 探讨小气道功能障碍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为中医药早期干预、防治小气道功能障碍进一步发展为COPD、支气管哮喘等肺系疾患提供依据。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以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呼吸科2011年1月~2013年3月门诊以咳嗽咯痰、胸闷气短等为主诉, 无典型的反复发作性喘息、气急、呼吸困难等病史, 经X线检查排除肺部感染、肿瘤、结核等肺部实质性病变、并排除鼻咽部慢性病变、无明显食道反流病史、肺功能检查存在小气道功能障碍的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54例, 吸烟46例, 平均年龄 (59.2±13.2) 岁;女42例, 吸烟4例;平均年龄 (54.3±14.4) 岁。

1. 2 诊断标准

1.2.1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1997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和1993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的调查问卷, 统计本病的主要证型。

1.2.2西医诊断标准

FVC、FEV1、FEV1/FVC在正常范围, FEF50%、FEF75%<80%。

1.3排除标准

不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标准者;不符合纳入标准或临床资料不全影响辨证诊断者;拒绝肺功能检查者;合并肿瘤、结核等慢性消耗性疾病者。

2 研究方法

2.1辨证分型标准

以本病的病位、病性、症状为基础, 参考中医辨证标准对本病进行综合分析;参照《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症状计量辨证表计分, 得出相应证型。

虚证: ①肺气亏虚: 咳嗽无力, 气短而喘、动则尤甚, 吐痰清稀, 声低, 或有自汗, 畏风, 舌淡, 脉弱。②肺阴亏虚: 干咳少痰、或痰黏不易咯出、或痰中带血, 口燥咽干、或音哑, 潮热颧红、或有盗汗, 舌红少津, 脉细数。③脾肺气虚: 咳嗽声低, 气短而喘, 吐痰清稀, 食少, 腹胀, 便溏, 舌淡苔白滑, 脉弱。④肺脾气阴两虚: 咳嗽气短, 乏力, 食少, 腹胀, 口干, 五心烦热, 自汗或盗汗, 脉弱。⑤肺肾气虚: 呼多吸少, 咳嗽无力、动则尤甚, 吐痰清稀, 声低自汗, 或尿随咳出, 舌淡紫, 脉弱。⑥肺肾阴虚: 咳嗽痰少、或痰中带血, 咽干或声嘶, 腰膝酸软, 体瘦, 骨蒸潮热, 盗汗, 颧红, 舌红少苔, 脉细数。⑦肺肾阳虚:畏冷肢凉, 咳嗽气喘, 吐多量清稀痰, 下肢水肿, 尿少, 舌淡胖, 苔白滑, 脉弱。

实证: ①痰热壅肺: 发热口渴, 咳嗽气喘, 吐痰黄稠, 胸闷, 舌红苔黄腻, 脉滑数。②痰湿阻肺: 胸闷, 咳嗽气喘, 吐白痰量多, 苔白滑腻, 脉弦滑。③木火刑金: 急躁易怒, 咳嗽喘息阵作、骤发骤止、时轻时重, 胸部憋闷, 头晕耳鸣, 胸胁隐痛, 多与情绪激动有关, 平素情志抑郁, 喜叹息, 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痛, 妇女乳房胀痛, 月经不调, 脉弦。④风邪犯肺: 若为风寒表现为恶寒, 无汗, 咳嗽, 胸闷气喘, 吐白痰, 苔白, 脉浮紧; 若为风热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 身痛或咽痛, 咳嗽, 气喘, 舌尖红, 苔薄黄, 脉浮数。

2.2肺功能检查

采用德国JEAGER公司生产的PFT肺功能仪检测。

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各证型之间采用t检验处理。

3 结果

3.1中医证候要素及证型分布

96例患者中, 主诉症状居前的是咳嗽、咯痰、胸闷、喘息;全身症状、体征出现频数依次为:胸闷、烦躁易怒、情志抑郁、喜叹息、易感、乏力气短、恶风、腰膝酸软、失眠多梦、面色偏黄、鼻塞流涕、口黏;舌象、脉象出现频数依次为:舌淡红、舌红、舌质淡有齿痕, 苔薄黄、黄腻、白腻, 脉弦、脉缓、脉数。小气道通气功能障碍患者主要证候特点为:病位在肺、肝、脾、肾, 虚证包括气虚、阴虚、阳虚, 实证包括气滞、痰、湿、热、风邪。证型分布特点:实证以肝气郁滞 (27.0%) 、痰浊 (热) 阻滞 (23.8%) 、风邪外袭 (12.7%) 为主, 虚证以肺气 (阴) 虚 (15.9%) 、肺脾气 (阴) 虚 (12.7%) 、肺脾肾气虚 (7.9%) 为主。在所有证型组合方式中最常见证型为木火刑金占20.8%;肺脾气 (阴) 虚兼痰浊 (热) 阻滞占10.4%。

3.2主要证型与肺功能指标的关系

见表1。

各组之间FEV1%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 P >0.05) 。肺气 ( 阴) 虚组与痰浊 ( 热) 阻滞组、肺脾气 ( 阴) 虚+痰浊 ( 热) 阻滞组比较FVC%有统计学差异 ( P <0.05) ; 痰浊 ( 热) 阻滞组与风邪外袭组、木火刑金组比较FVC%有统计学差异 ( P <0. 05) ; 风邪外袭组与肺脾气 ( 阴) 虚+ 痰浊 ( 热) 阻滞组比较FVC% 有统计学差异 ( P < 0. 05) ; 木火刑金组与肺脾气 ( 阴) 虚+痰浊 ( 热) 阻滞组比较FVC%有统计学差异 ( P <0.05) 。肺气 ( 阴) 虚组与肺肾气 ( 阴、阳) 虚组、痰浊 ( 热) 阻滞组、风邪外袭组、木火刑金组、肺脾气 ( 阴) 虚+痰浊 ( 热) 阻滞组比较FEV1/FVC有统计学差异 ( P <0.05) ; 肺脾气 ( 阴) 虚组与风邪外袭组比较FEV1/FVC有统计学差异 ( P <0.05) 。

肺脾气 ( 阴) 虚、痰浊 ( 热) 阻滞组与肺气 ( 阴) 虚组+ 痰浊 ( 热) 阻滞组、木火刑金组比较FEF50%、FEF75% 有统计学差异 ( P <0.05) 。木火刑金组与风邪外袭组、肺肾气 ( 阴、阳) 虚组比较FEF75%有统计学差异 ( P <0.05) ; 风邪外袭组与痰浊 ( 热) 阻滞组比较FEF75% 有统计学差异 ( P <0. 05) ; 肺脾气 ( 阴) 虚、痰浊 ( 热) 阻滞组与痰浊 ( 热) 阻滞组、肺气 ( 阴) 虚组比较FEF25% ~75% 有统计学差异 ( P <0. 05) ; 风邪外袭组与痰浊 ( 热) 阻滞组比较FEF25% ~ 75%有统计学差异 ( P <0.05) 。

4 讨论

本文观察结果显示小气道功能障碍患者中医治疗当首辨虚实。实证以木火刑金、痰浊 ( 热) 阻滞、风邪外袭多见。虚证以肺脾气虚为主, 随着疾病进一步加重出现肺脾气阴两虚、肺肾阴虚等证候, 可兼痰浊 ( 热) 阻滞等证候。其病因病机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①情志不遂, 郁怒伤肝, 肝失调达, 气机不畅, 日久气郁化火, 因肝脉布胁而上注于肺, 故气火循经犯肺, 发为咳嗽、喘息等症。②外邪侵犯肺卫, 或从口鼻而入, 或从皮毛内侵, 肺气被郁, 肺失宣降, 发为喘咳。③过食生冷、肥甘, 或因嗜酒伤中, 脾运失健, 水谷不归正化, 反而聚湿生痰, 痰浊上干, 壅阻肺气, 升降不利, 发为喘促。若痰湿久郁化热, 或肺火素盛, 痰受热蒸, 则痰火交阻于肺, 痰壅火迫, 肺气不降, 上逆为喘。④痰湿阻肺, 日久则肺脾气虚, 气不化津, 痰浊更易滋生, 此即“脾为生痰之源, 肺为贮痰之器”的道理。甚则病及于肾, 以致肺虚不能主气, 肾虚不能纳气, 由咳致喘。⑤慢性咳嗽、肺痨等肺系病证, 迁延未愈, 久病肺虚, 气失所主, 气阴亏耗, 则见干咳少痰, 咽干夜甚, 盗汗, 五心烦热。脾为肺之母, 肺气虚日久, 伤及脾, 引起脾气虚, 出现神疲懒言、倦怠嗜卧、乏力、纳差、自汗等症状。气虚、阴虚两者常相兼出现, 气阴两虚证是小气道功能障碍患者的重要证型。肺为气之主, 肾为气之根, 喘咳日久, 母病及子, 肾元亏虚, 肾不纳气而短气喘促。

总之, 小气道通气功能障碍患者分邪实与正虚两个方面, 邪实以木火刑金、痰浊 ( 热) 阻滞为其常见证型。正虚以气虚、阴虚相兼出现为最常见证型, 在正虚的基础上伴有标实的症状, 痰浊 ( 热) 阻滞最常见。

摘要:目的:分析小气道功能障碍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对96例小气道功能障碍患者病位、病性、病机做出辨析, 并以病位、病性、病机为基础, 参考中医辨证标准进行综合分析, 得出相应证型。结果:96例小气道功能障碍患者主要证候为:病位在肺、肝、脾、肾;实证以肝气郁滞 (27.0%) 、痰浊 (热) 阻滞 (23.8%) 、风邪外袭 (11.1%) 为主, 虚证以肺气 (阴) 虚 (15.9%) 、肺脾气 (阴) 虚 (12.7%) 、肺肾气虚 (7.9%) 为主。在所有证型组合方式中常见证型为木火刑金 (18.8%) 、痰浊 (热) 阻滞 (18.8%) 、肺气 (阴) 虚 (20.8%) 。结论:小气道通气功能障碍患者中医证候分邪实与正虚两个方面, 邪实以木火刑金、痰浊 (热) 阻滞为其常见证型;正虚以气虚、阴虚相兼出现为常见证型, 在正虚的基础上常伴有标实的症状, 痰浊 (热) 阻滞常见。

关键词:小气道功能障碍,中医证候分布

参考文献

[1]Hogg J C, Chu F, Utokaparch S, et al.The nature of small-airway obstruction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N Engl J Med, 2004, 350 (26) :2635.

小气道功能 篇3

关键词:低剂量CT,小气道病变,图像质量

临床上通常将直径小于2mm的小细支气管称为小气道,小气道具有气流阻力小,但易阻塞,易受胸腔压力变化影响特点[1]。近年来,人口老龄化使小气道病变的发生率持续走高[2]。为了探讨低剂量CT标准重建模式对小气道病变患者图像质量的影响,本次研究选取小气道病变患者120例,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4组,给予不同的电流(200mA、100mA、50mA、25mA),管电压固定在100kV,行呼气相全肺螺旋CT扫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11年11月~ 2013年11月诊治的小气道病变患者120例,在CT扫描前一周内肺功能检查提示小气道功能中重度降低,经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确诊,排除患有其他器质性病变、感染性疾病患者。年龄为24 ~75岁,平均年龄为51.9±10.8岁,体重指数为17.6 ~27.9kg/m2,平均体重指数为21.8±1.3 kg/m2,其中男性76例,女性44例,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4组,各组患者间基础资料(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小气道病变严重程度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使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Bright Speed 16排螺旋CT扫描仪进行检查,在扫描前先行呼吸训练,先用力吸气,再用力呼出全部气体后屏气,有助于提高扫描准确性。患者取仰卧位,双手抱头,头先进扫描体位,不使用对比剂,于用力吸气后再用力深呼气末屏气,由肺尖至肺底进行螺旋CT容积采集,要确保肺尖及双侧肋膈角扫描完整。扫描参数 :X线管电压为100kV,管电流分别为200mA、100mA、50mA和25mA ;螺距1.375:1, 层厚10mm, 层间隔10mm,球管转速0.8s/ 圈,床速27.5mm/ 圈,矩阵512×512。扫描结束后,将原始图像重建,设定重建层厚1.25mm,层间隔1.25mm,窗宽为1000HU,窗位 -700HU。将数据传至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分析。

1.3 评定标准

有效剂量测量 :记录患者CT扫描剂量报表中的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和沿患者方向的曝光长度L,代入公式ED=CTDIvol×L×W计算X线有效剂量,公式中W为胸部的权重指数0.017 mSv/(mGy·cm)。

图像主观评价 :重建薄层图像图像上不显示任何参数。两名资深影像诊断医师采用盲法对每例患者CT图像的右肺上叶前段支气管、右肺上叶前段亚段支气管、右肺上叶前段血管行主观评分,当评分结果不一致时,则取其平均分。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支气管显示清晰,内外缘光整4分 ;支气管显示基本清晰,内外缘基本光整3分 ;支气管显示稍模糊、内或外缘不光整2分 ;支气管内外壁均模糊但管腔仍含气1分 ;支气管完全显示不清0分。血管清晰度评分标准为非常清晰、边缘光整4分,基本清晰、边缘基本光整3分,血管边缘模糊2分,血管完全显示不清1分。

图像客观评价 :在工作站上对重建薄层图像(层厚1.25mm)进行信号噪声比测量。先将面积为50 ~70mm2的圆形兴趣区放置于无空气潴留的正常肺组织,然后拷贝并粘贴至同层面胸壁前方中线区。分别记录气管隆突层面正常肺组织CT值和同层面胸壁前方空气CT值的标准差,代入公式 :SNR =气管隆突层面正常肺组织CT值 / 同层面胸壁前方空气CT值的标准差,计算出该例患者CT图像的图像信噪比。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都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和F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患者间支气管与血管主观评分比较

各组患者间支气管与血管主观评分比较结果显示(见表1),200mA、100mA、50mA剂量组3组间图像比较,患者右肺上叶前段支气管、右肺上叶前段亚段支气管右肺上叶前段血管主观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5m A组与其他组比较,图像主观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各组患者间图像信噪比与 X 线有效剂量比较

各组患者间图像信噪比与X线有效剂量比较结果显示( 见表2), 依200mA、100mA、50mA、25mA顺序,图像信噪比、X线有效剂量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相互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3 各组患者间小气道损伤征象比较

各组患者间小气道损伤征象比较结果显示(见表3),各征象的出现频率上,空气潴留的出现率最高,其次为磨玻璃样密度影、肺大泡、肺实质微结节、坠积效应、小叶中心肺气肿、小叶间隔线和间隔旁气肿。各组间不同征象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注 :LCE 为小叶中心肺气肿,LPMT 为肺实质微结节,ELE为全小叶性肺气肿,ILSE 为小叶间隔肺气肿,PT 为胸膜结节,GGD 为磨玻璃样密度影,HE 为坠积效应,LSL 为小叶间隔线。

3 讨论

小气道是指直径< 2mm的气道,包括终末细支气管和呼吸细支气管,小气道虽然数量巨大,但在气道阻力中所占比例不大,只有破坏严重时才有明显症状及肺功能异常[3,4]。近年来,小气道病变的发病率一直处于高位,已成为临床常见病症[5]。小气道病变可大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影响患者的预后状况[6]。

由于小气道病变具有管腔纤细、管壁菲薄、软骨缺如等解剖特点,在病理状态下很容易扭曲或陷闭,使用传统检查方法具有明显的局限性。CT技术逐渐用于小气道病变的诊断,具有高度的临床价值,可为患者疾病的诊断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7]。低剂量CT检查是目前临床较为常用的检查方法,在小气道病变患者的检查中具有诸多优势,其疾病诊断的检出率较高[8]。采用呼气相全肺螺旋CT扫描小气道病变,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早期发现小气道病变,特别是呼气相CT,呼气相扫描可清晰显示正常与异常之间的微小差别,这是吸气扫描难以发现的。通过制定这些病变密度的CT阈值便能定量出各自面积及所占全肺百分比,从而客观了解不同病变范围及严重程度。

降低CT辐射剂量的方法有多种,包括降低管电流、降低管电压、增加螺距、增加图像噪声、减少扫描时间等[9]。本次研究选用了降低管电流的方法,通过对给予不同的电流(200mA、100mA、50mA、25mA),管电压固定在100kV,行呼气相全肺螺旋CT扫描,分析图像质量。CT扫描的图像质量是由图像对比度、空间分辨率、图像噪声、伪影等多个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着图像的敏感性,其中决定因素是噪声,而图像噪声会随着管电压、管电流的增加而降低,其噪声大小受图像重建方式和像素等因素的影响[10]。

小气道功能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2013年7月—2014年3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科门诊就诊并经临床肺功能检查及临床症状调查确诊为急性加重期COPD的52例患者,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国立心肺血液研究所(NHLBI)与WHO共同发表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6]中急性加重期COPD的诊断标准;肺功能检查: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率(percentage of forcedexpiratory volume in first second to forced vital capacity,FEV1/FVC)<70% 的患者。排除标准:因部分肺切除术、心脏瓣膜置换术、冠状动脉介入术等胸部手术史;胸廓畸形、肺部大面积实变、大量胸腔积液、肺内占位性病变、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哮喘、心肾功能不全等;粉尘接触史等职业病严重影响肺功能者。其中男44例,女8例;年龄46~84岁,平均(62.2±8.4)岁。患者均于加重期行64排胸部CT检查,并于治疗好转后2周 ~1个月的缓解期再次进行64排胸部CT扫描及肺功能检查。分别于急性加重期及缓解期依据患者客观情况填写COPD综合评估问卷,包括COPD评估测试(COPD assessment test,CAT)、改良呼 吸困难指数(modified medical reserch council questionnaire forassessing the severity of breathlessness,m MRC);测试6min步行试验(6-minute walking distance,6MWD)评估患者体能状况。

1.2 检查方法

1.2.1 CT检查采用Toshiba Aquilion 64排螺旋CT扫描仪,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 V,管电流100 m A ;螺距0.175 mm,扫描准直1.2 mm,视野380 mm,以0.5 mm层厚重建。进行呼吸训练后每例受检者均于最大吸气末屏气时进行扫描,扫描范围自肺尖至肺底。

1.2.2肺功能检查采用德国耶格JEAGER公司肺功能仪。患者于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15 min取坐位,进行严格的肺功能检查,测量指标包括FEV1% 及FEV1/FVC,取FVC及FEV1% 3次测量的最大值,并且要求3次测量时最大值与最小值差异 <5% 或 <100 ml,方可确诊COPD。

1.3图像后处理将采集图像传输至Vitrea工作站,以多平面重组(MPR)多方位重建所选取层面相应的支气管影像,窗宽1500 HU,窗位-500 HU,并由3名工作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师采用双盲法阅片,对所有病例进行描述性观察,并在显示器上直接放大图像到最佳测量大小,沿支气管内缘及外缘勾画右肺上叶尖段(距叶支气管分叉处0.5 cm,以避开血管影响)及其a亚段支气管 (距尖段支气管分叉处0.5 cm)的气道总横截面积(WA0)、管腔面积(WA1)、支气管管腔内径(lumen diameter,L)(最大内径与最小内径各测1次,取平均值)、外径(airway diameter,D)(最大外径与最小外径各测1次,取平均值)各1次(图1),取3组数据的平均值,并计算急性加重期及缓解期气道壁厚度(wall thickness,WT)、气道壁厚度与气道外径比(thickness-diameter ratio,TDR)、气道壁面积(wall area,WA)、气道壁面积占总横截面积的百分比(percentage of wall area,WA%)。计算公式如下: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软件,急性加重期与缓解期支气管各指标、COPD综合评估各指标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两期支气管各指标差值与肺功能FEV1%、FEV1/FVC、CAT、m MRC及6MWD的差值行Spearman相关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COPD急性加重期与缓解期患者症状及CT征象急性加重期较缓解期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增多、加重,主要表现为咳嗽加重、痰量明显增多、胸闷、喘憋加重;CT图像表现为支气管血管束增粗、模糊,肺门血管呈残根征改变,提示肺动脉高压;肺气肿明显者外周支气管血管束稀疏,透过度增强;细支气管炎改变主要表现为树芽征、边界不清的小叶中心结节、点状磨玻璃影等;并出现斑片状高密度影及条形肺不张;患者症状及体征越明显,对应的COPD综合评估指标值改变越显著;缓解期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其对应的COPD综合评估指标值明显改善,见表1及图1。

2.2 急性加重期与缓解期 COPD 综合评估指标 缓解期患者FEV1%、FEV1/FVC及6MWD均显著大于急性加重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4.119、- 2.583、- 3.892,P<0.05);CAT及m MRC显著小于急性加重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12、3.321,P<0.05),见表1。

图1 男,58岁,COPD合并肺炎。COPD急性加重期CT图像示右肺下叶基底段斑片状高密度影(A);缓解期CT图像示右肺下叶基底段斑片影变淡(B);右肺上叶尖段横轴位(C)及冠状位图像(D)示管壁增厚(箭);MPR重建后的右肺上叶尖段支气管长轴位,红线为距叶支气管分叉处5 mm(E);经MPR重建后的右肺上叶尖段横截面,黑箭头、黑箭分别为支气管内径及管腔面积,白箭头、白箭分别为支气管外径及气道总面积(F)

2.3急性加重期与缓解期支气管测量结果比较两期段支气管测量仅TD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90,P<0.05),WT、WA%、WA差异均无 统计学意 义(P>0.05);急性加重期亚段支气管WT、TDR、WA、WA% 均较缓解期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5、2.341、2.204、2.124,P<0.05),见表2。

注:*与缓解期比较,P<0.05。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率;CAT:COPD评估测试;m MRC:改良呼吸困难指数;6MWD:6 min步行试验

2.4急性加重期与缓解期支气管测量指标差异与综合评估指标差异的相关性段支气管及亚段支气管各指标差值 与肺功能FEV1%、FEV1/FVC、CAT、m MRC及6MWD差值的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

3讨论

COPD患者气道重塑是引起持续性气流受限最主要的因素[7,8],持续慢性炎症刺激导致气道壁改变,而外周气道是最主要的部位。COPD的气流受限,早期病因为小支气管及膜性细支气管的炎症,通常将管腔内径≤2 mm的支气管称为小气道[9],正常情况下气流阻力小,但较大气道更易阻塞。随着CT的临床应用及其后处理软件的发展,其成为主观分析肺部病变的主要检查手段,并广泛应用于COPD患者的肺部检查。既往研究报道了CT对于哮喘及COPD支气管面积及径线的定量测量[10,11],结果表明测量结果与患者肺功能存在相关性,而且CT图像上能测量的最小气道内径为1.5~2.0 mm[12],已经接近小气道范畴。故本研究选取急性加重期右肺上叶尖段及亚段支气管作为测量对象,分析气道壁面积、径线与肺功能指标、COPD综合评估指标之间的关系,较组织病理学检查、气道内超声[13,14]等有创检查更加简便。

注:*与缓解期比较,P<0.05。WT:气道壁厚度;TDR:气道壁厚度与气道外径比;WA:气道壁面积;WA%:气道壁面积占总横截面积的百分比

注:*表示P<0.05。ΔTDR=急性加重期TDR-缓解期TDR;ΔWA=急性加重期WA-缓解期WA;ΔWA%=急性加重期WA%-缓解期WA%;ΔCAT=急性加重期CAT-缓解期CAT;ΔWT=急性加重期WT-缓解期WT;Δ6MWD=缓解期6MWD-急性加重期6MWD;Δm MRC=急性加重期m MRC-缓解期m MRC;ΔFEV1%=缓解期FEV1%-急性加重期FEV1%;ΔFEV1/FVC=缓解期FEV1/FVC-急性加重期FEV1/FVC

本研究分别对急性加重期与缓解期COPD患者的气流受限程度、生活质量情况、呼吸困难指数及体能情况进行综合、系统的评价,结果发现,患者症状越重,对应的CAT、m MRC越高,FEV1%、FEV1/FVC、6MWD越低;反之亦然。目前COPD综合评估是GOLD推荐的临床应用最广的评估方法,本研究结果发现,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的CAT评分、m MRC明显高于缓解期(P<0.05);FEV1%、FEV1/FVC、6MWD明显低于缓解期(P<0.05),与骆国平[15]的研究结果一致,提示缓解期较急性加重期患者综合评估各指标均明显改善,COPD综合评估可以很好地辅助诊断急性加重期COPD。

对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COPD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统计显示,急性加重期患者表现为长期慢性咳嗽,多数为白色黏痰或脓性痰,不同程度的胸闷、喘憋症状,听诊可闻及干、湿啰音、哮鸣音等,肺功能检查常较缓解期加重,CT检查可于肺野内发现细支气管炎、条形肺不张、斑片状感染病变、肺纹理增粗或稀疏。患者症状及体征越明显,对应的COPD综合评估指标值改变越显著。缓解期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其对应的COPD综合评估指标值明显改善,进一步提示COPD综合评估在临床评价COPD中的重要性及诊断急性加重期COPD的价值。

急性加重期与缓解期COPD患者支气管测量结果显示,段支气管仅TDR有显著差异(P<0.05),亚段支气管WT、TDR、WA、WA%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邹利光等[16]的研究结果相似,表明亚段支气管急性加重期患者管腔狭窄、管壁增厚程度及有效通气管腔面积减小程度明显,其机制可能是由于急性加重期患者全身症状恶化,呼吸、心血管系统负荷加重、肺气肿等肺部疾病引起肺通气 / 血流比例失衡,导致气道壁水肿加重以及气道炎症,引起炎性渗出增多,加上亚段支气管管腔本身细小,故气道阻塞的表现较段支气管更加明显,也间接提示急性加重期的气流受限主要与较小的气道密切相关。

本研究显示,段支气管ΔWA% 与ΔCAT呈正相关(r=0.252,P<0.05),ΔWT、ΔWA% 均与Δ6MWD呈正相关(r=0.351、0.391,P<0.05),提示患者生活质量及体能改善值与段支气管WT、WA% 的改善值有一定的相关性,管壁越厚,管壁面积百分比越大,患者症状越严重,对生活质量及体能的影响也越大。亚段支气管 ΔTDR与ΔCAT、Δm MRC、Δ6MWD呈正相关(r=0.283、0.278、0.206,P<0.05),ΔWA% 与Δm MRC呈正相关(r=0.276,P<0.05),提示缓解期患者TDR、WA% 改善值越大,患者呼吸困难指数越低,症状缓解越明显。ΔWA%与ΔFEV1% 呈正相关(r=0.298,P<0.05),即COPD患者亚段支气管的WA% 改善值越大,通气功能改善值也越大,提示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WA% 较缓解期患者增加,与邹利光等[16]的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所选取的两个肺功能指标中,仅ΔFEV1% 与亚段支气管ΔWA% 呈正相关,ΔFEV1/FVC与段及亚段支气管各改善值之间均无相关性,表明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段及亚段支气管壁改变对肺功能指标无明显影响,临床不能单纯通过肺功能指标来评价患者急性加重的程度,与赵飘飘[17]的研究结论相似。部分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加重,但肺功能检查较缓解期仍无明显改变,间接提示COPD综合评价急性加重期患者较肺功能意义更大。

高分辨率CT在分析气道结构及判断疾病严重程度方面非常重要[18,19],并可以为评估肺部病理改变提供有用的信息,本文采用系统自动测量软件结合手工校正的方法,由3名影像医师采用双盲法分别测量同一支气管面积,管腔内外径各测1次。管腔塌陷或不成圆形者,分别于最大外径、最小外径位置测量并取平均值,最后再取3组的平均值,以减小测量误差。随着支气管逐渐变细,软件测量对支气管的识别能力逐渐降低,故对于亚段及以下细支气管的测量方法,软件结合手工测量有一定的优势。本研究对各支气管进行观察发现,部分急性加重期患者段支气管管腔内壁可见环形模糊高密度影,缓解期较急性加重期模糊高密度影减轻或消失,系加重期气道壁炎症反应,由表2可以看出,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的气道炎性病变主要以亚段支气管为主,段支气管改变较亚段支气管轻,进一步证实导致COPD患者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部位主要发生在小气道。

上一篇:区域医疗信息平台下一篇:结算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