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意识

2024-09-29

科技意识(共12篇)

科技意识 篇1

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 信息来源越来越广, 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但由于学生思维的幼稚, 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 特别是信息本身的泥沙俱下、鱼龙混杂, 一些不科学的信息严重影响了孩子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这就要求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加强对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

一、调查问卷显示加强对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是迫切需要的

最近我在203个中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显示, 算过命的学生有29.4%, 相信求神拜佛的学生有51%, 拥有护身符的学生占28.1%, 相信星座决定命运的占12.4%。与《中国青年报》2005年2月4日报道数据相比下降很多, 可见,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青少年的科技意识在不断加强。尽管如此, 上面的数字仍像长鸣的警钟。生活中的迷信活动仍深深地影响着一些孩子的心灵, 歪曲着人的思维。我们仍需努力加强对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胡锦涛总书记在“八荣八耻”中提到“以崇尚科学为荣, 以愚昧无知为耻”。科学是一种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崇尚科学, 就是要求我们在工作和生活过程中, 一切要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揭示其客观规律, 用科学的思维观察问题, 用科学的方法处理问题, 用科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是学校和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加强对学生科技意识培养的措施

第一, 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科技意识的培养, 充分利用这块“阵地”、这块“责任田”。尤其是利用课堂教学中的相关知识点加以引导。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记载了许多美丽的故事, 《嫦娥奔月》《西游记》中对天宫美好的描述, 那都是令人向往的神仙居地, 对这些故事如果不辩证地引导孩子, 将会在他们心中产生不良影响。现在也有一些人天天求神保佑百年之后能登升西方极乐世界, 过神仙生活。作为物理教师, 在讲到天体运动规律时就要重点与学生交流:地球之所以绕太阳转是因为受到了太阳的吸引力且地球的质量比太阳的质量小得多, 并且地球与太阳间的吸引力、地球对人的吸引力、任意物体与物体间的吸引力都是同一性质的力, 都符合统一的“万有引力”规律。要揭开天堂神秘的面纱, 使学生能正确地面对身边的故事, 提高科学意识。化学老师在讲到物体的着火点时, 结合社会上传说的“鬼火”“烧不着的手帕”等现象揭示其中的奥秘, 提高学生科学分析事件、判断事件的能力, 不致被“神、鬼”所迷惑。

第二, 在日常的科技课外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在学校开展的“航模活动组”“生物标本制作”“物理小制作”“摄制组”等课外活动中, 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观察并总结改进。例如:人造彩虹、不倒翁的制作、杠秤的制作、活动图片的制作等等。通过这些科学活动, 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自己身边, 就在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中, 从中体会应用科学于实践的乐趣。

第三, 在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中提高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科普知识讲座 (请专家教授、科技工作者来校开设专题讲座、座谈会) 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扩大知识面;科普知识竞赛 (笔试和口试) 可以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和积极性;科普操作比赛 (有计算机操作、小制作、小发明比赛、科普知识手抄报比赛等) 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活动 (理科) 成果展 (航模队、化学小制作队、计算机设计队、物理小制作队的成果展) 能使学生产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自豪感;科普宣传活动 (广播站开设科普宣传专题节目、观看科普电影、录像、制作科技长廊版面、各班科技黑板报评比) 能在校园中形成一种科学氛围;“科教兴国”演讲比赛能在全校产生一种学科学、用科学光荣的氛围, 增强师生科技意识,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加强对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不仅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 也是全社会的责任。作为一名人民教师, 更应该在平时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将科学理论与社会现象相结合, 正确解释自然现象, 揭示一些骗人的伎俩, 提高判断事物的能力。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后记:《中国青年报》2005年2月4日报道, 北京市科协对北京10所中学217名学生和5所中小学的206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显示:算过命的学生高达85%, 相信求神拜佛的学生超过半数, 拥有护身符的学生占71%, 其中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它可以保护自己, 相信星座决定命运的占40%。

科技意识 篇2

科技应用中环境伦理意识的缺失及对策

面对科技迅速发展所带来的各种环境问题,本文从更深层次挖掘人类环境伦理意识在科技应用过程中的缺失成因,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科技发展提供一个伦理依据,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作 者:刘艳艳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教育研究中心 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7 “”(9) 分类号:B82 关键词:科技应用   环境问题   环境伦理意识  

领导者要提高科技意识 篇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其含义包括: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第一位的变革作用。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江泽民同志指出:“全党必须增强科技意识,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把科学技术切实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在国际经济激烈竞争的大潮中,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高度关注第一生产力的发展,纷纷加大投入,以期保持其经济强国地位。对此,现代领导者必须有高度清醒的认识,切实强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使之成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意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现代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仍处于比较落后的狀况,这已经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滞后因素。现代领导者一定要及时调整发展思路,把经济发展的视点从只关注物的资源的开发,转向人的资源与物的资源的共同开发。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需要从四个方面下工夫:一要正确对待知识分子,让“臭老九”的帽子永远成为历史。二要积极为人才发挥聪明才智创造合适的环境和条件,不仅要用感情、待遇留人,更要用事业、发展留人。三要尊重人才的劳动和创造,一定要打破以往“吃大锅饭”的做法,真正做到绩效优先、优劳优酬,对取得重大成果、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不仅要提供崇高的政治待遇,而且要提供丰厚的物质待遇。四要特别重视选拔培养优秀年轻人才,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氛围。

优先发展科技与教育事业的意识。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面对当前国际国内新的形势,我国的教育思想、教育体制和结构、教育内容和方法,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已经和正在日益显露出来。为此,必须认真落实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将其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邓小平同志的这些教导应该成为现代领导者的内心共识和实际行动。

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识。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其价值最终要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来体现。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的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80%~90%,而我国只有20%左右。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科技与经济相脱节,高新技术研究成果难以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和经济形成难以结合的“两张皮”。我们的不少科技人员普遍重视科研成果论文的发表或获奖,忽视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导致相当多的科研成果只能作为展品、礼品、样品被束之高阁。因此,现代领导者一定要树立科技成果转化意识,为科技成果更多、更快、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多创造条件,充分发挥领导者作为组织者和推动者的职能。

发展高科技的意识。改革开放以来,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最有生命力和活力的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发展高科技,要坚持两条方针。一是始终突出自主创新。高新技术很难依靠引进和转移获得,特别是最新的高新技术。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减少对技术引进的依赖,提高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二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如同美国一样,公然把全面领先当作战略目标,追求所有的高精尖技术,不是我国国力所能支持得了的。因此,我们必须量力而行、突出重点,总的原则是紧密结合国家发展的目标,选择一批有基础有优势,国力可以保证,并能跃居世界前沿,一旦突破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课题,统一部署,精心组织,集中力量,重点攻克。比如,目前我国重点把信息、生物技术、航空航天、能源和材料等方面确定为优先发展的主要领域。

科学决策的意识。决策是领导者的基本职能,也是衡量一个领导者能力和水平的主要标志。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领导活动的成败,甚至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在知识经济时代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领导者在决策过程中必须实现从经验决策向科学决策的转变,以更好地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现代领导者在决策过程中,务必以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的态度对待每一次决策实践,在最大限度上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发挥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功能的意识。我国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往往停留在“小科学”的层面上,即仅仅把科学理解为自然科学,或把科学简单地等同于技术。而科学的真正内涵,应该是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在内的“大科学”;科学的功能,也不应该片面体现在它的“工具”价值上,它还有着十分重要的精神价值。作为领导者,一定要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使科学真正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造福。首先,要破除“科学万能”论,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功能和价值,尤其是对于科学不能采取急功近利的态度,不能仅仅在物质层面上采用功利主义的态度。其次,要正确看待科学的内涵,坚持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最后,要弘扬科学精神,提高识别伪科学的能力。这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在全民中提倡科学的思维方式、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严肃的工作作风。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在科技片中摄影的编导意识 篇4

(一) 电视摄像人员应具有的编导意识

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决定了电视编辑对摄像的要求。使用摄像机所用的记录介质有磁带、硬盘、存储卡、光盘等。但是在拍摄中磁带和光盘摄像机在启停瞬间速度不匀, 容易造成画面闪动, 所以在拍摄时每一个镜头除有用的时间外, 头和尾部应留有余量, 以利于后期编辑。头尾余量以5~10秒为宜。播出的电视画面中不能采用这些有明显缺陷的素材, 同时, 自动编辑机在组接每一个镜头时, 必须有3秒钟以上的稳定信号编辑预卷。不然有一些录像编辑机不予认可无法插入编辑。

摄像时注意定好一部电视片整个的色彩基调和亮度基调, 防止摄像素材出现偏色和亮度不均, 白平衡的调整一定要统一, 一条片子从头到尾要用同一块色板调整。

(二) 内容决定电视编辑对摄像的要求

电视摄像必须以内容情节为依据, 凡不属于情节发展的都应排除在摄像素材之外, 以防后期编辑时反复寻找素材, 占用制作时间, 给编辑工作带来麻烦。

如拍摄对象太多, 且都需要让观众看清, 这种情况下, 摄像可分几个镜头多角度分别拍摄, 后期可以通过多画面编辑方式, 使复杂事物的局部在每个画面上仍然简单明了, 而综合起来仍具有整体形象, 这在科技片中尤为重要。

创作内容决定摄像时间的长短。一般为保证观众看明白画面所交待的内容, 应使每一个镜头的时间不少于10秒钟, 在此基础上, 再按照画面上事物的演变而有所增减。

(三) 镜头组接对摄像的要求

摄像时, 对被反应事物, 要有层次地分镜头拍摄, 使所拍摄镜头能反映事物的各个侧面。

应适当变换机位、景别以及镜头形式进行拍摄, 以便于按人们的思维规律进行组接, 而不会因素材角度单一、景别相近, 造成组接时相邻镜头处的跳动, 要注意多景别拍摄使编辑时不会造成画面之间的跳跃, 保持整个节奏的流畅。

运动镜头要注意拍好起幅、运动、落幅三个阶段。因运用“动接动、静接静”的原则, 运动画面和静态画面相接, 必须有一个承上启下的缓冲和过渡镜头。一般要求运动镜头接固定镜头时, 运动镜头保留落幅;固定镜头接运动镜头时, 运动镜头保留起幅, 现在人们应用特技叠化过度的较多。

(四) 镜头画面长度要符合内容和编辑的要求

以不同景别确定镜头长度。录制不同景别的镜头长短应有所不同。以内容及对观众的吸引力确定镜头长度。作为摄像人员首先要了解不同镜头对观众的吸引程度, 能够吸引观众的镜头就要比标准量多拍一些, 以利于后期编辑。

(五) 拍摄一些过度镜头的元素

拍摄基础细节。除了一个场景的重要元素外, 还要拍摄一些非场景本身的其他相关的细节, 这些细节有时可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或作为过渡元素备用。

拍摄具有“广谱”功能的镜头。如我们拍摄《科学施灌蕉园飘香》纯科技片时就使用了广谱功能的镜头如一些小女孩对香蕉的喜爱和少数民族女孩吃香蕉的画面, 给影片的开场增加了美感及画面的过度, 更具有象征意义。如一看到火炬, 就可以联想到光明, 一看京剧脸谱就知道是中国文化。“广谱”镜头的特性, 可用于电视片中的不确指、泛指或很难有画面相搭配处。用来表现某些特殊意义。

(六) 角度的表现力

摄影机在拍摄时的角度选择, 是导演在叙事时的重要手段。因为一般观众已经习惯于从平视的角度来看待周围的世界, 当电影中出现日常生活中很少出现的高角度或低角度以及其他角度的镜头时, 这就意味着电影已经开始脱离观众所熟悉的日常生活, 进入到电影所虚拟的世界中了。

在我们拍摄科普片《化腐朽为神奇的船木家具》中, 应用了大量的摇臂及低角度的镜头, 能够更好地体现出船木的纹理质感及遥远的历史感。用近景平遥出体现船板钉孔的沧桑感。这样就成功地营造出一种历史厚重的氛围, 为故事突出主题并很好的应用了美学手法。

(七) 摄影师对光线的掌控

电视、电影是光影的艺术, 光线是镜头画面视觉信息和视觉造型的基础, 是摄影创作中重要的造型元素之一。对于导演和摄影师来说, 就要按照故事内容掌控光线, 起到突出主题烘托氛围的效果, 对于一部影片来说, 什么是最合适的光线呢?

影视用光有很多种方式, 戏剧光、自然光、记实光、写意光等。在这么多种可能性中如何才能找出最适合你所需要的光线, 这就是对摄影师艺术和技术水准的一个考验。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 最好的摄影用光应该是那种按照电视内容情节来用光的, 比如在拍摄科技片时最多的是自然光、记实光、写意光, 按照画面内容来调整用光效果以达到主体效果。

摘要:文章就科技片摄影提出见解, 认为摄影人员应有编导意识, 并就具体的摄像技术深入探讨。

科技意识 篇5

一、高职院校加强学生科技文化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1.适应当代科技文化深刻变革的需要。从广义上说,科学技术属于社会文化系统。科技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以特有的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法、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等。随着当代由于科技发展带来的生态退化、无性生殖、能源枯竭、网络犯罪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凸显,对科技及其应用效果进行反思和批判的科技文化形成了广泛影响,主要包括人文主义科技观、绿色科技观、理性化科技观等。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反对科学至上论和万能论,要求全面看待科技的作用,特别要对科技的负面作用加以限制和克服。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到来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确立,通过提高人们包括高职学生的科技文化意识,促使他们在科技学习和运用过程中进行人文思考,避免科技应用活动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这对于我国走科学文明的经济发展道路、探索高科技时代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自诞生以来.就与现代生产中的科学技术应用密切相关。高职学生主要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生产与管理活动,随着企事业单位生产系统科技含量的日益增长,高职学生作为先进科技的掌握者、传播者,需要在运用科技知识的同时,了解和掌握现代科技文化反思和批判的主旨和意向,才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承担起科技工作者应有的社会责任。

2.提升高职学生科技文化素质的需要。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学体系中根据实用性要求,强化一线操作技术的教学和训练,但是在学生的科技文化素质上缺乏深度。这就需要根据科技文化的层次,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科技文化素质。科技文化是在科技发展的历程中积淀而成的关于科技精神本性的理论形态。科技文化的结构层次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层面的科技文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状况的改善和进步联系最直接、最密切。高职学生接触的科技应用知识和技能,就属于物质文化。物质层面的科技文化是指人类实践活动的物化对象,具体体现在由科技进步所不断创造出来的物质成就、科研仪器、生产设备等方面,具有重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科技价值的科技发明与科技,特别是重要生产工具的开发,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状况,具有深远的历史性影响。我国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人生价值取向在今天还有深刻影响。高职学生专业意识薄弱、学习动力不强,与此有莫大关系。通过了解物质层面科技文化的重要社会价值,能激发高职学生学好专业、精益求精地钻研技术的自觉性,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价值。

3.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需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职业教育质量建设的指导文件精神,高职院校在加强专业科技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同时,联系学生的专业学科属性和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需要,开展相应内容的科技文化教育,凸显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文属性。当前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呼声很高,但是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不能是一般化的人文知识,而要以学校专业建设为基础,融合前沿科技文化动向,打造高职特色校园科技文化,培育学生的科技道德品质,形成学校品牌实力和影响力。作为科技应用和传播的专门机构,高职院校要大力营造科学氛围,形成求真务实的科学风气,树立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在学校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上,突出科学论证和理性选择,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增加科技文化的含量,在学校的各项评比检查中突出科技文化特色,形成全体师生员工崇尚科学、坚持真理、勇于批判和反思、与时俱进的良好文化氛围,达到科技兴校的目标。

二、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科技文化意识教育的内容

高职院校开展学生科技文化意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科技文化素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技文化素养是一个人的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综合表现。它要求高职学生具备基本的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能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用科学思想来思考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并自觉用科学精神来塑造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1.开展必备的科技知识教育。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强调“必需、够用”的基本原则,这是适应高职院校学制缩短、学生基础薄弱的状况提出的教育方案。但就学生的终身发展来看,高职院校不能满足于这一原则,而要在现有的条件下,积极创造条件弥补由此带来的科技背景知识储备不足等缺陷,进行科学史和科学观知识拓展教育。在科学发展史上,有一些思想至今还有启发意义。我国古代的自然观讲究天人合一,强调人与世界的统一性和人对世界整体的归属性,对遏制当代环境危机大右捭益。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丌始对自然界分门别类地研究,从而形成了自然科学的各个门类,应当对这些门类的大概线索进行梳理,以满足高职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科技文化需求。如哥白尼的日心说极大地动摇西方封建迷信的宗教世界观;18世纪下半叶以后,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等一系列重大科学成就为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奠定基础;近现代世界科技革命加速推进,蒸汽革命开创了工业革命时代,电力和内燃机革命促进了生产领域的新变革;核能的开发与运用开辟了人类获取能源的新途径,计算机技术进一步揭开了开发和扩展智能革命新的篇章等。这些都是高职学生应当了解的科技常识。应当注意的是,根据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对基础知识的教育要紧密结合实践应用来进行,达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2.开展基本的科技思想教育。高职学生在了解基本科技知识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上升到科技思想和科技方法的层面,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思维模式,这对于高职学生成长为创新型实用人才有着积极意义。科技思想教育要结合中西方科技发展的主要线索来进行。我国传统的科技思想重视整体思维,用整体和过程的观点看待事物的方法,着重研究整体性,把自然界看做是一个有机整体,立足从整体来把握事物及其规律,强调把握事物之间的关系。从科技成果侧重点来看,我国古代科技非常重视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很少去思考那些与社会生产发展无关的抽象问题。在西方,古希腊文化的自然观是泛自然主义的,将人类视为自然的一部分;中世纪后西方的宗教自然观则使人变成了支配自然的主人,造成人和自然的对立,科技工作则根据经验和实验的方法从外界对自然界加以掌握;欧洲大陆哲学家提倡数学演绎等逻辑推理工具,对科学理论形成大有裨益;西方理性逻辑思维传统种孕育了经典力学、电磁理论、相对论、量子粒子理论等科学发现。由于目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基本上不涉及哲学和思维科学,造成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下降。学习和研究西方科学思想中的思维方法等内容,是提高学生理性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高职学生将要面对的封闭化工作单元,需要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因此,高职学生加强科学思想学习,进行思维锻炼,对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很有帮助。3.培育初步的科技文化素养。高职院校由于学时紧张,存在重科技而轻人文的教育倾向。同时,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往往也打上了“应用技术”的烙印,重视谈判、礼仪、公文等实用文科知识,甚至将文科知识教育等同于人文教育。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的高职德育目标来看,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就要从科技文化素养方面加强学生教育,使学生成为具有科技操作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伴随科技革命而产生的理性、规范批判、创新、效率、公平、宽容、作等思想观念,成为推进工盟化发生变革的科技文化因素。科技伦理和科技道德是科技文化的核心层次,是科技发展与应用的重要屏障,促使科技工作者在科技活动中抵制危及人类健康和安全的活动。科技道德规范,如普遍性、公有性、无私性及合理怀疑性,体现着科技活动的规律和要求,是科技工作者特有职业道德人格的体现。科学精神是科技文化的升华,是科技工作者在追求真理、科技研发活动中形成发展的一种精神气质。科学精神包括独立开拓意识、思想自由观念、献身真理觉悟等科学人格,还要袁批判求异糖捧,薮繇对权威的盲目迷信。科学精神不仅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强大鲍思想理论武器,而且也是促进现代社会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精神基础。

对高职学生来说,提高科技文化素养,就要在创新性、进取性、灵活性等方面下工夫。先进科技总是在扬弃以往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创新是科技生命力的体现。高职学生在学习和一线工作中要有创新品格,成为创新型人才。科技发展是螺旋上升的过程,科技文化的发展也表现为科学与愚昧迷信斗争的过程。科技文化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但总的方向是前进的。高职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也要坚持进取性,努力适应科技不断进步的步伐。科技文化的思想方法是多元的、开放的,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倡相互借鉴,共同发展。高职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也要有一个“开放的心灵”,灵活高效地学习新的科技知识,处理各种可能遇到的科技问题。

三、高职院校加强学生科技文化意识教育的途径

1.建设高职特色的校本科技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宗旨和办学优势的文化标示与体现,必须立足于校本化设计,在人文景点、校风、校训、语言文字、图书资料、实验设备等方面全面设计策划,要建立相应的标示系统,形成一种良好的科学文化和学术气氛,并体现校本特色。高职院校办学历史不长,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尤其欠账很多,千校一面,缺乏特色,影响了高职院校的社会口碑和办学特色。高职教育以理工科为主体,应当将科技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而不能跟着综合性大学的成熟校园文化亦步亦趋。在高职科技文化系统的几个重要标示方面,高职院校的校训选择“真懂真会”“功夫到家”就比“至善”“明德”等更适应高职生的实际,高职院校的校风应当倡导知行统一,而不是片面强调学习分数和升学率。高职校园环境布置上应当结合高职院校的主导专业特色,合理布置人文景点,配备科学史上著名科学家以及工业史上著名实业家的挂图、雕塑,使学生随时受到熏陶和激励,鼓励学生们在学习和实验中培养勤观察、勤思考的习惯,并能够在今后的就业和创业实践中得到深刻的启迪和精神力量。

2.进行科技文化的专业课程渗透教育。在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科技文化反思和教育是一条简单易行的便捷途径。从可能性上说,虽然高职院校面临着学习时间短、学习任务重的问题,但是在现有的学制和学习管理制度下,也不可能做到每节课都满堂灌,相反,在学科教育中把有关科学技术的当代发展状况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作为引入或者课堂讨论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关注现实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科技道德素质。从现实性上看,我国德育工作者已经在学科德育渗透工作中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值得借鉴。从教育实践来看,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与学科毫不相干的道德知识显然是行不通的,为高职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认识能力均达到了较为成熟和稳定水平,它们对教育内容有着自己的选择和看法,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相关内容的科技文化反思比空洞的道德说教更有意义。高职教师作为双师型教育工作者,与社会实践关系密切,也最容易联系实际,提出科学技术引发的现实思考。在具体方法上可以通过具有时代性、生动性、本土化的案例等方式,使专业教育与社会问题联系起来。

物理教学与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 篇6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1.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2.注重物理史教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物理学史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物理学史材料,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牛顿运动定律的创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当向学生介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

3.加强实验教学。笔者认为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机会。(2)注重学生实验教学。教师要求学生按“预习─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3)加强实验习题的教学。对实验习题的教学,主要采取“自设方案─讨论方案─选择方案─实验验证─总结报告”的程序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积极组织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1.趣味活动。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飞机投弹”“喷气火箭”“纸锅烧水”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科技小制作。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如自制电铃、自制平行光源、制作针孔照相机、制作潜望镜、自制量筒等,并组织展评。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并定期组织“实用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

4.举办科普知识讲座。科技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举办科技讲座时,要认真选择材料,或根据有关资料撰写讲稿,根据平时收集的材料,利用活动课分班级或集中学习。还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

5.组织社会调查活动。物理知识的延伸,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知识,结合实际去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总之,加强学生科技意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是科技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需要。

试论科技期刊编辑的主体意识 篇7

编辑的主体意识蕴涵于编辑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之中。那么科技期刊编辑的主体意识究竟有哪些?本文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国情出发, 结合多年的编辑工作体会, 总结出科技期刊编辑应具备的8种主体意识, 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1 政治意识

政治意识主要表现为政治把关意识。编辑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修养和法律意识。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工作是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坚持正确的出版方针和出版方向。在审稿过程中, 编辑对稿件内容的政治性和政策性问题必须做到慎之又慎, 以保证思想倾向正确, 社会效果良好。一篇文章要顾及各方, 可以说编辑的政治责任重大, 这就需要编辑本身首先要对政治和时事有广泛全面的了解, 并有自己深刻的感悟。

2 科学意识

作为科技期刊的编辑, 要掌握科学方法, 具有批判精神, 要有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要熟悉各种自然科学的常识, 对其中一门自然科学知识要有较扎实的功底, 一专多能。强烈的科学意识是科技期刊编辑的必备本领, 科技期刊编辑要比其他期刊更强调科技把关意识。科学意识是人对事物的认知过程中, 不受非科学因素的干扰, 以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法则对事物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编辑活动是一种理性活动, 科学意识在该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编辑的科学意识是一种质疑精神、实证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这就要求编辑人员不断学习, 不断丰富和开阔视野, 提高自己的科学水平。

3 信息意识

当代编辑要精通信息的接收、加工和传播技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期刊能否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看编辑是否具有较强的信息搜集、加工、分析能力, 是否有及时准确地利用各种信息资料, 进一步做好选题、审稿和编辑加工等项工作的能力。作为合格的编辑, 需要了解国家发展信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熟悉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跟上时代改革步伐, 审时度势, 综观全局, 把最新的信息奉献给广大读者, 使期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同时, 还应及时了解学术研究的新课题和新成果, 从而在审读、筛选稿件过程中, 做到择优录用。

4 时效意识

时效意识包括两个方面, 抢占机遇和把握时机。就抢占机遇来说, 对于已经预测准确市场流行趋势, 一定抢前一步, 将有市场前景的作品推向市场, 在别人正处于上一场跟风中没有醒悟之前, 我们已经占有大量的市场份额。抢占机遇要求判断准、下手快。就把握时机来说, 对于可能流行的市场趋势, 一定盯住其消长变化, 做好准备, 静待时机。发展趋势未到之前, 不可过早出手, 更不能盲目出击, 要避免因时机不当造成损失。科技期刊的编辑应该关注国家的有关政策, 跟踪重大项目的进展, 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为选题策划和组稿打好基础。

5 质量意识

质量意识包括宏观质量意识与微观质量意识两个方面。宏观质量意识, 就是注重期刊的总体质量的意识。具体说来, 就是追求期刊的“现实价值量”与“过期使用率”的辩证统一。现实价值量要求期刊坚持为现实服务, 研究现实问题, 对科技事业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实际指导, 能在一定意义上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获得应有的社会效益。过期使用率是指期刊出版若干年后, 仍具有使用价值, 有其历史意义。现实价值量与过期使用率的统一, 作为期刊的质量标准, 是总体上的质量要求。科技期刊的质量与稿件的水平和编辑处理是分不开的, 编辑必须充分发挥主体意识, 把住质量关, 这是刊物的根本, 只有保证质量, 才能拥有持久的竞争力。

6 作者意识

作者是期刊的第一生产者, 是编辑重要的、需要签约的合作伙伴。编辑对于作者要给予充分的尊重、爱护和帮助。一是编辑要注意作者队伍特别是中青年作者队伍的培养建设, 逐步形成梯队型作者资源库。二是要注意保持和作者的联系与沟通, 维护作者的权益, 帮助作者解决一些编写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三是要对作者知人善任, 合适的选题挑选合适的作者。一种期刊有充满活力的核心作者群才是其持久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7 人文意识

强调人文意识。科技期刊导向不能只注重科学技术, 而忽视人文因素。不是以人为本, 而是科学技术至上, 这是一种本末倒置。具体到一种期刊特别是科技期刊, 对读者缺少必要的人文关怀, 也就是人文内容含量不足, 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从宏观上看, 经济发展主要靠科学技术的支持, 而社会进步则离不开人文科学的贡献。缺少人文意识, 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编辑。

8 市场意识

出版市场竞争激烈,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就有4000余种, 加上国外期刊的涌入, 科技期刊的竞争压力巨大。期刊的竞争力与编辑队伍是分不开的。这就要求我国科技期刊编辑必须有敏锐的市场意识, 通过提高期刊的自身质量和充分的对外宣传来提高刊物的水平和影响力。

物理教学与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 篇8

一、发挥物理课堂教学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最有利的场所, 对于物理学科来说, 要渗透科技意识, 必须借助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在每一节课中灌输, 在每一个环节中渗透。对于学生的科技意识培养, 教师必须从课堂抓起, 利用课堂的优势进行科技意识的教育。

(一) 突出物理知识的实用性

物理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 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 对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点点滴滴的生活, 到国家高精尖科学技术, 都与物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的实用性决定了中学生必须学好物理, 用好物理, 让物理在自己的生活和事业中永远相伴。物理现象来自于自然与生活, 物理规律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要有意识向学生渗透物理知识, 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激情, 献身科学的远大志向, 报效国家的坚强意志。

(二) 重视物理史发展的教学

物理发展史是人类发展与进步的历史, 物理发展伴随着人类的文明。通过向学生介绍物理学发展的历史, 介绍物理学的重大科技成就, 了解人类物理发展与人类的进步的关系, 还可以了解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贡献,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对于学科教学来说,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物理学科意识, 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在物理教材中, 有着丰富的物理史发展素材, 有科学家献身科学事业的典型事迹, 教师可以选择有关内容, 对学生进行教育, 比如, “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牛顿运动定律的创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等, 这是典型的物理学史教育的好材料, 也是学生最喜欢的教育内容。我国的物理发展在中国现代、当代发展史上有着浓重的一笔,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时讲解或渗透, 让学生了解我国科学的伟大成就, 科学家的伟大贡献,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科学态度, 正确的研究科学的方法, 进一步树立民族的自信心, 强烈的报国志向, 接受科技意识的影响, 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 献身科学的激情。

(三) 加强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在中学是一个薄弱环节, 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加强学生的物理实验。它可以培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让学生在亲自操作中体验科学发生发展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科学的发现往往来自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自然, 从中发现科学的奥秘所在, 了解人类发现与发明的伟大。这些都能使学生了解科技的发展, 通过动手操作, 自我演示, 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教师要创造条件, 让学生多参与, 多动手。教师还要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 形成实验教学的一系列有效做法, 比如, 首先让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复习, 然后通过实验, 让学生记录下实验的过程, 实验的数据, 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分析, 写出具体的实验报告。对于实验报告, 要让学生展开讨论。在教师指导下进一步分析原因, 找到方法, 据此写出实验报告。一个科学的实验报告, 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实验独立完成的, 它可以培养学生的严谨态度, 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积极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丰富物理教学内容

物理课离不开实验, 更离不开学生的活动, 一个很有效的办法就是展开课外活动, 让它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 这也是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的一种好办法。它在内容选择和活动形式方面有着优越性, 比较灵活和自主。比如物理实验活动, 趣味小组活动, 都是学生愿意参加的, 教师如果能够立足于学生的基础, 精心设计, 有效的活动, 学生一定会获益匪浅。如在教学“动量”的内容时增设了“利用自来水来观察反冲运动”;在教学“电场”的知识时增设了“观察静电屏蔽现象”等等。也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 如自制电铃, 自制平行光源, 制作针孔照相机, 制作潜望镜, 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 并组织展评。

物理教学与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 篇9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 也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1. 突出知识的实用性

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 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 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知识、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 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而更加相信科学, 热爱科学, 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2. 注重物理史教学

物理发展史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物理发展史的教学, 不仅使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 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典型事迹, 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物理学史的教学,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选用适当的物理学史材料, 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牛顿运动定律的创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等, 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 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 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 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

3. 加强实验教学

加强实验教学,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 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根据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 笔者认为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⑴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 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机会;⑵注重学生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的教学, 教师要求学生按“预习─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 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认真讨论, 分析原因,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出实验报告, 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积极组织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物理课外活动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与课堂教学相比, 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1) 趣味活动中,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 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飞机投弹”“喷气火箭”“纸锅烧水”。通过这些实验, 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 解放思想, 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科技小制作。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 如自制电铃、自制平行光源、制作针孔照相机、制作潜望镜、自制量筒、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 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 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 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教学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 篇10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化学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1. 突出知识的实用性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化学知识、化学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学生能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2. 注重化学史教学

化学发展史是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化学发展史的教学,学生不仅能了解化学发展的历史,一些著名化学家的典型事迹,而且能较好地培养良好的科技意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化学史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化学史材料,如“中国古代冶金术”、“黑火药的发明”、“侯氏制碱法”、“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教育;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当向学生介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化工生产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学生可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

3. 加强实验教学

教师加强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可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根据自己十来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机会。

(2)注重学生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的教学,教师应要求学生按“预习─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出实验报告,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实验习题的教学。对实验习题的教学,主要采取“自设方案─讨论方案─选择方案─实验验证─总结报告”的程序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积极组织开展化学课外活动

化学课外活动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1. 趣味实验

在趣味课外活动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化学实验,让学生完成如“水中火山”、“燃烧的冰激凌”、“吹燃的蜡烛”等实验。这些实验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科技小制作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如自制水果电池、自制汽水、晶体结构模型、泡沫灭火器等,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

3. 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并定期组织“实用化学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

4. 举办科普知识讲座

科技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举办科技讲座时,教师要认真选择材料,或根据有关资料撰写讲稿,根据平时收集的材料,利用活动课分班级或集中学习,可以收集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还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化学,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还可以利用板报介绍科普知识及化学知识的应用。

5. 组织社会调查活动

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知识,结合实际去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学习“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后,可调查当地能源使用情况、环境污染情况,并提出改进意见,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调查噪声污染、沼气的使用、废旧电池处理等情况。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 篇11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堂教学是教师传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1.突出知识的实用性

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知识。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2.加强实验教学

加强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根据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机会。(2)注重学生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按“预习一实验一观察记录一分析讨论一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出实验报告,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加强实验习题的教学。对实验习题的教学,主要采取“自设方案—讨论方案—选择方案一实验验证一总结报告”的程序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积极组织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物理课外活动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1.趣味外活动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飞机投弹”、“喷气火箭”、“纸锅烧水”、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科技小制作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如自制电铃。自制平行光源。制作针孔照相机。制作潜望镜。自制量筒。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教学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

3.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并定期组织“实用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

4.组织社会调查活动

物理知识的延伸,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知识,结合实际去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学习“水能风能的利用”后,可调查当地能源使用情况、环境污染情况,并提出改进意见,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调查噪声污染、热机的使用、农村用电等情况。

物理教学与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 篇12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

1. 突出知识的实用性

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2. 注重物理史教学

物理发展史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物理发展史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典型事迹,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物理学史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物理学史材料,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牛顿运动定律的创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再如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

3. 加强实验教学

加强实验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⑴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机会。⑵注重学生实验教学。教师要求学生按“预习———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⑶加强实验习题的教学。主要采取“自设方案———讨论方案———选择方案———实验验证———总结报告”的程序进行教学。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积极组织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物理课外活动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1. 科技小制作;2.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3.举办科普知识讲座;4.组织社会调查活动。

上一篇:音乐教学生活化下一篇:企业网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