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设计

2024-05-31

再设计(共12篇)

再设计 篇1

一、对再设计的理解

设计的本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 产生人类能够共同感受到的价值观和精神[1], 我们不仅要关注那些解决问题的设计行为, 同时我们也要把目光转向那些我们认为已经完成的设计, 对它再次地进行设计。

图1左是我们常见的红绿灯, 作为全球通用的交通信号, 红绿信号的识别成了绝大部分人意识最深处的本能。但是, 还有一类人是例外的:色盲人群。他们无法正确辨别颜色, 于是几位设计师基于色盲人群无法辨别颜色却可以识别形状这一特性, 设计出了可以照顾到色盲人群的新版信号灯如图1右, 红灯被设计成具有警示意义的三角形, 而绿灯则是平和的四方形。虽然对交通信号灯的再设计只是一个小众的案例, 但这个设计行为却提高了社会对人性的极大关怀。

日本著名设计师原研哉曾对再设计进行了解释:“‘RE-DESIGN’这个词的意义, 简单地说就是‘再次设计’, 就是重新面对自己身边的日常生活事物, 从这些为我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中寻求现代设计的真谛, 给日常生活用品赋予新的生命是我真正感兴趣的课题。……‘RE-DESIGN’这个词, 也包含了把社会中人们共有的、熟知的事物进行再认识的意义。……用最自然、最合适的方法来重新审视‘设计’这个概念。”[2]

笔者认为, 再设计更多的是传达一种信息, 通过人类对已有的设计做出某种可视的改变, 以期传播友善的、生态的、可持续的设计理念, 从而唤起人们对所设计对象和设计行为的再次思考。

未来社会的发展使我们认识到必须不断地减少那些在生产中和使用中破坏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产品;不断减少那些容易被抛弃和取代的产品;不断减少流行性的产品和那些易损、易衰老的产品。设计师都该为今天和未来承担社会和文化上的责任, 设计必须降低生产和运营成本, 改善产品的使用方法和自我说明的能力, 保证环境对此的承受性, 引导消费的正确行为[3]。而再设计为我们的设计行为提供了满足这些要求的有效途径。

从商业经济哲学角度来看, 再设计就是设计逻辑中最基础的不变之变。结合商业现实进行再设计, 强调将过去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现代时的优化, 或者以成熟技术重新进行商业运作, 成为当前企业家们应对商业危机的有效策略。

一个典型案例就是2008年摩托罗拉Aura手机, 陷入经营困境并没有让摩托罗拉砍掉全球几大设计中心, 他们把5年前的经典设计V70手机又拿了出来, 延续V70旋转屏幕的设计结构, 重新打造出了奢侈手机Aura (图2) 。按照摩托罗拉全球总设计师吉姆·维克斯估算, 比起创新设计出新款式的手机, 延续V70的Aura至少能节约设计创意和测试调研的大量投入, 能省15%的研发经费。同时因为V70在5年前的市场成功效应, 又降低了Aura的设计被消费者接受的风险。

我们可以从中理解到再设计, 它既可以是一种管理工具, 又可以是一种文化现象[4]。作为工具, 它本身就是一种产业, 是一种增进价值、减少投入、快速见效的工具;作为一种现象, 它是一种态度, 是一种可作为改变社会消费观念、促进环境与人和谐共生的媒介。

二、再设计的形成

从发展角度来看, 无论是设计理念, 还是设计方法总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进步的, 基于社会责任感的“再设计”也正是通过材料、技术的发展, 功能、造型的改进对设计进行的再一次革命。

三、再设计的设计原则

设计是一种关于目标导向的问题解决的创造活动, 我们讨论的“再设计”基本的原则依然是一种创新, 更重要的是它遵循自身的“RE”——“再”原则, 通过对原有设计的再次思考, 从而形成自身的原则。它的原则归根结底还是对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的当今和未来的一种责任感。

Remind——重新审视我们身边的世界, 审视我们身边熟悉的事物, 把它变成陌生, 它就会给我们展现出事物的另一面, 这也是再设计的创作之源。日本设计师坂茂重新再设计的卫生纸 (图3) , 把卫生纸中间的芯设计成四角形的, 纸也是以四角形的方式被卷上去。在抽取卫生纸的时候, 就会感受到因为阻力造成使用的不方便, 而正是这种阻力发出的信息和实现的功能使人注意到节约的意义。同时, 四角形的卷筒卫生纸在搬运堆放还可以节约空间。再设计并不是全盘否定以前的设计, 而是通过再设计让我们感受到设计的批判性, 可以重新审视设计行为。

Resource——提高对能源的再利用能力, 倡导设计的可持续性, 在设计中使用可更新的自然材料。“再设计”就是“可持续性设计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在, 一个产品在使用周期内的环境成本大约有80%取决于设计。“可持续性设计”就是倡导在设计阶段就确立环保的观念, 设计出效率更高、浪费更少的产品和服务, 避免出现以往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情况。

为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再设计”可以有针对性地站在原来设计的基础上更合理地利用现代的技术和材料来取得一个成功的设计。苹果新一代的Macbook不再使用塑料外壳, 改为苹果开创的Brick工艺, 以原始铝块为基础材料, 用三维激光快速切割成型。一次激光成型的铝外壳不再需要弯曲, 保留了原有的强度, 让新一代Macbook笔记本电脑省掉了原本复杂的螺丝组装流程, 从而大量节约人工成本和物流成本。因Brick工艺的物料消耗比传统的塑料设计要多13%的成本, 却降低了近10%的劳动强度, 所以产品的可持续和商业利润均获得双赢。

Reuse——我们最常见、最容易理解的就是废物利用。据统计, 目前在英国每年有85%, 总计达2200万吨的生活垃圾被埋在垃圾埋填场。如果在设计的过程中考虑使用这些废料, 在2016年前埋填垃圾的比例就会下降到35%。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设计活动在尝试着利用废弃的物品, 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设计视野。利用废弃物品中的零件进行创新应用也是再设计的一条重要途径 (图4) 。

Reduce——再设计提倡“更少, 更精”的设计, 未来“少而精”的产品不仅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 还会为使用者带来更多的使用价值。在国际工业设计界享有极高声誉的迪特·拉姆斯教授在他担任布劳恩 (Braun) 公司设计主管时, 为布劳恩产品设计定的纲领中就明确的提出了优秀的设计时尽可能少的设计, 它将精力集中在关键的东西上面而不是附加上华而不实的多余的东西。布劳恩的产品在他的规划下得到了不断地前进, 也显示他的前瞻性。

Recreate——设计是为满足“人”的需求而有的产品设计, 人类的需求永远不会停留在某一点上, 因此设计也必须经历再造的过程。再造可分为两个层面, 即自身的提炼和自身的衍变。通过再设计可使产品在造型、结构、细节、功能、材料方面不断地更新, 越来越趋于完美。自身的衍变则是由一个产品的母体为源泉, 引发出另一件或另一系列的作品, 它们之间有质的联系, 拥有共同的核心特征。芬兰著名家具设计师阿尔托花时三年设计了著名的Paimio椅, 从材料革新入手, 不断改进, 最终在椅子的设计上树立了人性化设计的典范。

家具设计师汉斯·维格纳从中国明式座椅和英国温莎椅中汲取灵感, 并转化其已有的形式, 进而发展自己的构思, 设计出了经典的“中国椅”和“孔雀椅” (图5) 。

寻找过去的设计经典, 利用新的技术元素加以整合, 这种优化与再造的理念, 也是适合目前的商业需求和社会需求。

这些再设计的方法无论是造型上, 还是材料工艺上对原设计的再创造, 它的原则都是以传播友善的、生态的、可持续的设计理念为核心的。这也正是我们所一再强调的设计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雷切尔·库柏, 迈克·普瑞斯.设计进程——成功设计管理的指引[M].游万来, 宋同正译.台北:台北六合出版社, 1998.12-40页

[2]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6.39-47页

[3]李砚祖.外国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4]原研哉, 阿部雅世.为什么设计[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0.17-19页, 107-119页, 211-220页

再设计 篇2

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丰富分数的内涵,发展数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教学重、难点: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平台。学具:彩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老朋友,你认识吗?(出示分数二分之一)提问:看到二分之一这个分数,你想到了什么? 请你用二分之一说一句话。

小结:同学们刚才所说都是我们以前学的,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二份,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

2、师:请你在图上表示出对应的分数。(课件出示)①全班交流。

②讨论:在表示1/2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③教师质疑:这里是把谁看作整体“1”?一份是几个?这个整体“1”还可以指哪些呢?

3、师:同学们对分数了解到真多!今天我们再次来探访分数这个老朋友,相信你会对分数有更新的发现。(揭示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由“根据1/2说一句话”和“在图上表示出对应的分数”进一步唤醒学生以往对分数的认识,揭示课题。这样的设计,抛弃以往切入课题的浮华,通过两个知识复习,让时隔一年的分数知识再次明朗,轻松的谈话,使分数的知识在学生脑海里一步步清晰起来,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拿彩笔

1、全班分成八个组。每组从彩笔盒中拿出彩笔总数的1/2。

2、汇报、展示:小组汇报所分铅笔总数、拿出的支数及拿法。

3、学生质疑:你发现了什么?

生:拿铅笔的方法相同,都是把铅笔总数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拿出了其中的1份。生:我发现他们拿的支数有的一样,有的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生:会不会数错了。

4、学生验证。经过验证是对的。

5、各组都是拿全部彩笔的1/2,拿出的彩笔支数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 请大家独立思考,再和附近同学交流。

请台上的三位同学把所有的水笔都拿出来,并告诉同学们总支数是多少,1/2是多少支,验证刚才的结果。

师生小结:总支数不一样,同样是1/2,所表示的支数却不一样。活动二:说一说

1、小明看了一本书的1/3,小军看了一本书的1/3,他们看的一样多吗?

2、比较、讨论:“都是一本书的1/3,但表示的页数不一样多,为什么?”

3、质疑:怎么样的情况下,两本书的1/3是一样的? 师:通过刚才拿彩笔、看书的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一样,那么分数所表示具体的数量也不一样。活动三:画一画 一个图形被两张纸遮住了,只露出了这个图形的1/4是□,画出这个图形来。

[设计意图:开展“拿彩笔”的活动,通过小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使学生体会:同样是“1/2”,彩笔的数量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这是因为原有的彩笔的总数有的相同,有的不同。“画一画”是借助直观图形体会一个图形的1/4都是一个□,但这个图形的形状有可能不一样。“拿彩笔“是直观操作,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把学生对分数的朦胧经验抽象成理论知识;”画一画“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三个活动,由直观到抽象,遵循学生知识螺旋上升的原则,让学生逐步掌握知识。]

三、反馈提升

1、分数小游戏

请1个同学站起来,请学生先后说出这位同学占大组人数、小组人数、全班人数、全年级人数(467人)、全校总人数(2863人)的几分之几。

思考:请同学们想一想,同样一个人,怎么可以用那么多不同的分数来表示呢? 发散: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2、估一估

出示题目:一个整体的2/3是(8个圆),这个整体会是下列哪个图形? 请学生先估计,然后再算一算,说说思考过程。

3、辩一辩

导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设定这样一个节日是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让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学们,你们现在窗明几净、桌凳整洁的教室里读书,你们真幸福。而在我国西部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要读书有何等困难。请看屏幕。课件播放“西部贫困山区孩子读书图片”。你想说什么?

课件出示:为了帮助西部贫困山区的孩子们读书,小明捐献了零花钱的1/4,小芳捐献了零花钱的3/4,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多吗?请说明理由。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反馈提升设计了“分数小游戏、估一估、辩一辩”三个环节,力求体现基础性、层次性,趣味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利用新颖多样的题型,把基础认知与思维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达到内化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提高的目的。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让数学用于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四、回顾反思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许多收获和大家分享。请你选择:(1)我感触最深的是……(2)我学会了……(3)我发现……中任选一种方式和大家交流。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知识吗?

五、拓展延伸

分数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你知道吗? 课件播放录音。

课后,大家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网络等形式去了解分数的知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全课,重温本课学习的知识,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同时,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鼓励孩子们利用网络资源继续学习,使学有余力的孩子得到更大的发展。也符合新课标“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教学反思:

教学完这节课,我有以下的收获:

1、注重结合实际展开教学。

从这节课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已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资源。如教师利用学生已对分数意义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相同的1/2,得到不同的结果,从而激起学生的兴趣,体验整体“1”不同,同一个分数所表示数量的不同。

2、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在学会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下,学生通过拿彩笔、画一画、分数小游戏、辩一辩等活动,在各种感官协调参与下分数意义的建构。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讨论,全班展示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发展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认识。

3、让学生在生活大背景下学习。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且用于生活。本节课创设了多个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新知。如“分彩笔”、“猜本数”、“分数小游戏”、“估一估”等,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实践、讨论交流中不知不觉地认识了分数,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4、注重学生的全面参与、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通过组织各种教学实践活动,使全休学生始终积极主动参与整个学习活动之中,课堂气氛很活跃。教师在课堂上确保学生有充分的合作交流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在动脑思考、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新知、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在教学中我还应注意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让学生能清晰地说出心中所想,使听者更加明白。

5、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教学中,通过“世界读书日”引入,观看贫困山区孩子读书的图片,教育孩子们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好好学习。进而引出捐款。课尾,又介绍了分数的历史,使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与发展,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CDA再定义“中国设计” 篇3

CDA2012终评于2012年12月6日下午在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一号馆进行,柳冠中、王受之、林学明、童慧明、叶锦添等五位国内评审委员同丹麦设计博物馆公谊会主席约翰,亚当,林伯、IFI主席沙仕·卡安等五位国际评委,现场评选出年度获奖作品。CDA-2012中国设计奖(红棉奖)采用“3:7”权重评估标准,即国际评委评分占总比重的30%,国内评委比重为70%,这也颠覆传统的评分方式。评委们对CDA作品给以肯定。柳冠中表示,“营商设计能够结合生活、办公、医疗和安全等潜在需求,对使用者的行为、心理和环境等外因进行深入思考,结合新技术,我相信,某些设计已具有商业价值和社会意义”。林学明则对“人居”类参评作品点评道:“从整体来看,参评的作品大多设计不错,有创意,能够体现中国文化的精髓。”王受之、叶锦添、童慧明、林学明等其他CDA评委也纷纷据自己的观察发表了看法。

年度作品及人物终极揭晓

2012CDA组委会共收到来自全球856件设计参评作品,仅62件获得提名资格,经十大评委终审,诞生年度获奖作品名单。在颁奖典礼上,“人居”和“营商”类年度获奖作品、年度设计人物、年度设计机构等大奖纷纷揭晓,年度设计新锐奖也成功颁出,来自中和雅品设计师仲松设计的文竹获得了人居类产品至尊奖,广州奥迪通用照明有限公司设计的迪娜照明灯具获得了营商类产品至尊奖。而最受瞩目的CDA·2012中国设计奖(红棉奖)-广州设计至尊奖由意大利设计师协会(2007-2010)首席执行官、意大利室内设计师向中国项目主席卡罗,贝利和广州市经贸委王旭东主任隆重揭开“谜底”,也为CDA年度颁奖大戏划上圆满的句号。

谈标志设计的“再设计” 篇4

关键词:标志设计,再设计,形式

设计是个迷人的字眼, 有时好像能野心勃勃地涵盖真实生活的全部, 有时却又被抱怨在各种需求中艰难生存。设计就这样在时代的质变中悄然地变化着面孔, 应接不暇。我们不免要停下脚步回头审视, 用当下的目光思考设计的时代性并寻找答案期待用以未来的提问。几周标志课程下来, 我对对标志设计的表现语言的时代性理解建立标志的再设计的关注上, 并作以文字来整理思路与认识。

标志最早是与人类文明本身同样古老。其给物品做标记被认为是赋予物品所有权的方法而被广泛认同。而今, 标志无处不在, 它们强大的释放记忆、感觉和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力量, 成为广告和企业沟通领域150年来成几何速度增长的产物。标志设计被认为是把寓意压缩进少量的便于记忆的符号中, 将庞大并复杂的东西浓缩成某种简单而独一无二的, 用以呈现富有时代感的特定设计的挑战。作为一个沟通方式, 没有比让世界看到并认识你的符号更有效了, 标志似乎为平面设计提供了一种最为简洁方便的视觉索引。随着时代的变迁, 新风格、新态度、新科技、互联网冲击着我们所看到的标志。标志的认知也试图从平面逐渐转到空间再到时间;设计的手法也呈现二维、三维、四维的更迭;设计公司在设计时更为广义的将标志的实时性逐渐扩大到互动性与陪伴性;载体的运用从单一媒介更多的扩展到多元综合媒介上来;带给我们的感受也非只有视觉, 更多的是全感官的设计;当这些更为新鲜的标志呈现出来时, 我们能够欣然接受。那时因为我们用时代性的概念来解读, 在一个文化系统在时间演进中表现出来的维度转换, 它体现着不同文化系统之间可通约性的方面。

再回到标志设计本身, 标志可以建立期待, 比如, 一种新的生意形式或者服务, 但是它们自己无法改变人们通过个人与生意形式的接触所形成的观点。这种个人体验赋予标志以真实的关联性和实在的意义。标志的改变标志着管理方向或者企业文化或价值观。新生21世纪初许多国际著名企业走上了品牌升级的道路。作为品牌形象的视觉表现核心, 标志也必然会随企业经营方向的战略调整和转移而作出相应的调整。这种调整不是“重设计”, 而是“再设计”。即在原有标志的基础上, 沿用对表达已有品牌形象, 以及企业最新经营理念有利的部分, 用新的设计手法进行设计。标志再设计所体现出的一些新趋势。

一、依靠视觉的经验变化而改变

不断调整矫正视觉的经验变化, 在原标志的基础上, 微调的处理, 更便于接受, 同时还有新鲜感。耐克标志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从1971年, 因为名叫耐克的胜利女神有一对舞动的翅膀, 学生卡洛林.戴维森设计了第一个Swoosh标志, 同时也是运动鞋的抽象表现。在后来的几次改变中, 耐克的Swoosh标志由框线变为实形, 再到组合在方形中, 形成正负形。现如今, 将原先斜体大写的标准字与Swoo Sh标志组合的反差效果太过激烈, 为了协调均衡感, 公司重新起用了70年代的小写字体, 体现传统历史。

二、对形状和色彩感知的变化

英国石油公司BP发布了新的全球品牌新标志–一个绿、黄、白三色组成的太阳花标识代替了“盾牌”标志, 盾牌是一个抵抗危险的武器, 令这一标志在进入新市场时会受到限制, 而且它缺少活力、不受欢迎。在环保成为全球关注焦点的今天, 作为一家国际石油公司, BP需要重新调整它的视觉形象以更好地面向未来。更新后的BP标志令人联想到一朵花, 一朵为生活带来自然品质与阳光和雨露的花。它是乐观的、温暖的、有活力的, 可以让各种不同的人感受到BP, 同样也能让公司很自信地作出策略性及商业化的抉择。象征了公司充满活力。在宣布启用新品牌的新闻发布会上, BP集团表示之所以保留“BP”的名字是因为考虑到他它在全球的高认知度以及它代表了新公司的宏图大志:更好的人, 更好的产品, 一幅宏大的蓝图, 源于石油, 超越石油!

三、载体的变化

印刷技术在20世纪后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人类进入多种传播媒体并存的信息时代时, 科技发展不仅推动了印刷技术的进步, 更新了印刷工艺, 而且拓展了印刷研究的空间。这一改变, 也为标志设计的三维效果表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印刷的数字化工作流程提高了标志设计三维效果的色彩细节表现, 同时还满足了高速高效处理数据的要求。这些改变都为标志设计的三维效果的应用铺平了道路。而以网络为载体, 则打破了传统平面印刷对部分信息传递的障碍, 使得标志设计的三维效果表现较之以前更加成熟、完善和主动。也使得标志设计的信息传播更加准确、快速、大量和诱人, 同时还包含了美观和针对性等因素。如在索尼、爱立信联姻后, 新的公司的标志也备受关注。“流动的形象”和“另一个自我”是新标志要体现的两个关键元素。新标志通过光影和色彩的变化达到了三维的空间效果, 同时那个具有高光和阴影的球体的线条里包含了SONY公司的“S”和ERICSSON公司的“E”两个字母, 又用充满了意味着生机盎然的绿色, 通过色彩上的渐变过渡完美诠释三维空间的效果。在光与阴影的强烈对比、衬托下, 产生了视觉冲击力极强的空间感。而正是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给受众留下了很深的第一印象。

四、对标志应用系统的新的要求

标志必须在展示范围里对其应用体统作为辅助的支持。比如2006年肯德基全球换标, 意味着经过全球扩张后回归到餐饮业的核心--产品服务。山德士上校招牌领结保留, 但将经典的白色双排扣西装换成了红色围裙。联合利华2004年将原来的“U”字徽标将退役, 新的标识一个小25的剪接模式从“U”形字, 每个图案又有自己独特的含义, 一片叶子, 象征着植物精华, 代表耕耘和成长;一只小鸟, 象征着享受自由。

标志设计的再设计都是顺应时代的, 衡量标志设计的准则相应也是呈动态发展的。具有后现代特征的标志设计不断涌现在我们的周围。所谓的后现代标志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 其崇尚人文历史, 尊重情感和个性化, 反对设计中的纯理性, 以少胜多、标准化和系统化, 强调人类与万物平等, 人与自然相互依存, 追求视觉的愉悦和情感的慰藉等。任何完美的东西, 不在于外形上的直接表露, 而应为内在生命的含蕴内敛, 追求情感上的真。另一方面, 意象构成的方式同样也传达主体的抽象信息和情感, 追求对象整体感觉的真实而不注重细节的合情合理, 有着超乎现实的意味, 超越眼睛的感知, 以心灵悟性去神交, 不也达到了“只可意会, 而不过言传”的意境吗?这两方面的原因是建立在标志时代性之上的感性分析。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 标志更像是一个公司为自己设置的透镜, 需要一个品质卓越的产品, 令人印象深刻的客户体验, 以光线的形式存在于透镜的后面, 这个标志就会发光, 就会积极的互动关系提供刺眼的光芒.但没有光线, 仅仅改变透镜本身, 那么情况就不会有任何的改善。

参考文献

[1]郭线庐.现代设计教育理念及其思考.西北美术.2006.2.

[2]麦克尔埃瓦尔 (美) .设计语言.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2.

《明天再练吧》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明、再、已、习、当、员、言、床、美9个字,会以经、刮、敢、阴、趴、停、住、帆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能读出小鸭子不同情景下的不同语气。

3、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做任何事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否则将一事无成。

【教学重难点】

1、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9个生字,能正确书写。

2、通过与文本对话,明白童话中蕴涵的深刻的道理--做任何事都要持之以恒,才能成功。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景,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努力创设情景,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让学生走进文本,从而与文本产生共鸣,在教学设计中,我以为什么小鸭子直到今天走路还是慢腾腾的?这个问题为线索,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与文本产生共鸣,在同学之间相互的交流中使认识和思想得到升华。

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中强调语言和积累,强调积累就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设计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顺学而导贯穿其中,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提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位,今天我们的课堂来了一位客人,你们欢迎他吗?

(课件出示一只摇摇摆摆的鸭子......)

2、谁来学学鸭子走路的样子?

3、今天这只小鸭子要给我们讲讲它的故事

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画圈,不懂的词句找出来划上横线。

(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才拥有了学习的主动权)

三、认识生字,理解生词、扫清障碍

1、出示本课生字、指名读。会读哪个就读哪个。

2、学生自学生字

(通过交流,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如编字谜,用部件的组合来解决学习生字遇到的困难。因为方法来自孩子们,学生更加乐于接受)

3、做打擂游戏,检查学生识字情况。

4、不懂的词语问一问吧

自言自语、阴沉沉、痛痛快快、红彤彤......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通过演一演理解自言自语、痛痛快快,通过图片理解阴沉沉、红彤彤。

5、课文中的绊脚石被我们一个一个搬开了,现在让我们来听听小鸭子的故事吧!

四、朗读感情、品味积累

(一)创设情境,引导全文

1、课件出示:小鸭子摇摇摆摆地走过来,他得意地对小伙伴们说:我已经下了决心要练习长跑,瞧着吧,将来我准能当了长跑运动员。明天再练吧!

①听了小鸭子说的话,你了解了什么?

②谁来读读小鸭子说的话,应读出什么语气?(骄傲)

③准还能用什么词来表达?

(采用为准换词的方式、重点体会小鸭子骄傲的样子)

2、过渡:小鸭子最后成为了一名长跑运动员吗?

(采用跳跃式教学法、巧妙过渡到第5自然段,使学生产生自主阅读的愿望)

(二)揭示结果,设疑激趣

1、指名读第5自然段

2、小鸭子最后成为了一名长跑运动员吗?你从哪一句知道的?

课件演示:直到今天,小鸭子走起路来,还是一摇一摆,慢腾腾的。

3、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小鸭子吗?

过渡:小鸭子下决心当一名长跑运动员,可偏偏没有当成,是什么原因呢?

(三)读中品悟,积累语言

1、自读自悟2--4自然段

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体会小鸭子怕苦、怕累,贪玩的脾性。

3、课件演示:起风了......下雨了......红彤彤太阳挂天空。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练习,从中进一步体会小鸭子之所以没有当上长跑运动员,是因为他面对困难缺乏毅力和恒心。

4、2--4自然段里有你喜欢的词或句子吗?

画出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5、交流欣赏

如果学生找到的是词、可引导他用这个词说一句话;如果是句子,可建议他背下来。

课件演示:自言自语阴沉沉(词)

风停了,雨住了,红彤彤的太阳,蓝蓝的天,白云朵朵像船帆,美极了。

(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积累语言,为今后熟练运用语言奠定了基础)

五、回归整体、体验升华

1、分角色朗读全文

2、结语:同学位,小鸭子是一个有着美好愿望的孩子,可光有愿望还不行,更要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小鸭子因为懒惰、贪玩,所以没有实现他的愿望。

3、你们想对小鸭子说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

(此时融入情景,拓展思维,使学生在品悟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涵)

六、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同学们,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你也遇到过小鸭子这样的问题吗?当时你是怎么做的?

今后遇到这样的问题,你又会怎么去做呢?

【板书设计】

刮起大风

小鸭子下起小雨明天再练吧

《窦娥冤》(节选)之教学再设计 篇6

课型: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课。

课时:2课时。

课件:利用FrontPage 2000制作一个网络课件,而后发布到校园网上。主要出示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供学生自主学习使用。

教材分析

《窦娥冤》(节选)是新教材人教版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重点欣赏中国古代戏曲的语言和艺术手法。《窦娥冤》是中国古典戏剧的典范,“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王国维语),作者关汉卿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以“人命关天关地”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对官吏昏聩、司法腐败作了强烈的控诉。本课节选是《窦娥冤》全剧中的第三折,把窦娥的冤屈写得感天动地。

学生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高二的学生,一学年信息技术课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具备了熟练操作计算机、进行网络学习的能力,且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个别学生习惯了被动地学习,对于完全开放的网络学习模式有些不适应,因此,需要做好个别辅导,但学生对网络的新奇感又便于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利用网络资源掌握元杂剧的相关知识;了解关汉卿的生平及《窦娥冤》的故事情节;感受窦娥的反抗精神,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被压迫者的斗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利用互联网探求新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求知意识。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上课开始,输入教师提供的校内局域网网址:http://192.168.0.3/yuwen/index.htm,打开课件,浏览起始页面。

2.明确目标

学生点击“进入课堂”,浏览“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使自主学习更具有针对性。

3.自主学习

此环节设计采用了学生较为熟悉的“游戏闯关”的形式,将具体的教学内容化解为“三关”,在内容的设计上的难度逐层深入:第一关为元杂剧的相关知识,学生只要上网查寻就可找到答案。第二关为阅读,只有认真阅读了全剧,进行深入地思考,才能对主人公形象有所感悟。同时,对于疑难问题。学生可采用发帖的形式向师生求助,教师根据情况为个别学生提供辅导。第三关是在阅读的基础上,师生对窦娥的形象进行讨论、交流,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个考验,只有思考了有所感悟了,才能有的“说”,且言之有据、言之成理。

◆学生闯“第一关”

学生点击“学习内容”进入“第一关”,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如下练习题(最长时间限制为15分钟,如在规定时间内全部正确完成则顺利进入第二关;如超时未完成或未全部正确完成则提示:你在规定的时间内未完成或你未正确完成学习任务,请看参考答案,而后重做。直到全部正确完成,才能进入“第二关”):

(1)杂剧是古代戏剧样式,它是在前代戏曲艺术、(),尤其是在宋官本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约在金末元初之际,经历了逐渐完备的过程而趋于成熟,到()朝统一全国之后,杂剧进入了繁荣期。

(2)元杂剧的体裁,一般是一本()折,外加一个()的形式。但个别杂剧亦有突破此形式的,如《赵氏孤儿》为五折。

(3)元杂剧的角色分为()、()、()三大类。

(4)“元曲四大家”是()、()、()、()。

(5)关汉卿是金末元初大都人,著名戏曲作家。下列作品中是他创作的有()

A《望江亭》 B《蝴蝶梦》 C《拜月亭》 D《单刀会》 E《鲁斋郎》 F《西厢记》

设计意图:“第一关”内容主要涉及杂剧的相关知识,内容不是很难。学生学习方式主要是以自主学习为主,可利用百度搜索,从搜索到的信息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并做好读书笔记、完成练习题。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稍差点的学生,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参考网址寻找问题的答案。此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利用互联网探求新知识的能力。

◆学生闯“第二关”

学生全部正确地完成“第一关”的学习内容后,自动进入“第二关”的自主学习,任务主要有两个:

(1)阅读《窦娥冤》全剧,了解故事梗概。

(2)扫清文字障碍,重点阅读第三折,初步感知窦娥的个性特征。

此页面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为需要学生阅读的《窦娥冤》全剧;另一部分为阅读后需要学生完成的问题。对于阅读中出现的字词障碍,可让学生在“教学论坛”上直接发帖寻求师生的帮助。此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答案在“教学论坛”上予以出示。

当学生进入此网页时计算机开始自动计时,只有在阅读20分钟后才可回答下面的问题:

(1)“楔子”中,窦天章将女儿()卖给蔡婆,抵所借银子连本带利()两,蔡婆又送其()两银子做盘缠。

(2)第一折戏中,蔡婆向城外()家索钱,被他差点勒死,幸得( )父子二人相救,才免一死。

(3)第二折戏中,为占窦娥为妻,()向()买毒药,并将毒药下在给蔡婆的()饭中,却将其父毒死。

(4)第三折戏中,窦娥临刑前所许三桩誓愿是()、()、()。

(5)第四折戏中,窦娥的冤魂向父亲哭诉冤情,天明后,窦天章让()喝撺厢者。

回答问题完毕后提交,分数超过80分(即最少做对4个题目),才能自动进入“第三关”。否则页面会提示:你未能完成阅读任务,请仔细阅读,而后重做。直到超过80分,才能进入“第三关”。

设计意图:课文节选的是全剧的第三折,要全面了解窦娥的形象,就要了解全剧的故事梗概,所以“第二关”的自主学习主要以阅读为主。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页面阅读《窦娥冤》全剧。为防止有些同学不阅读就直接做题,故设置了阅读时间限制及检测是否阅读了的练习题,题目很简单,只要是认真读了全剧就能完成。

◆学生闯“第三关”

学生完成“第二关”的阅读任务之后,自动进入“第三关”。页面提示:请你仔细考虑下面3个问题,10分钟后我们将进入“教学论坛”进行讨论、交流:

(1)窦娥的反抗精神在剧中集中体现在何处?

(2)你认为窦娥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3)你如何评价窦娥?

10分钟后,页面自动切换到“教学论坛”,师生对此3项内容进行探讨、交流,根据学生发帖的质量和数量,教师给予成绩评定,并在“教学论坛”上公布。

设计意图:窦娥的形象分析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所以设计了3个问题让学生先思考,而后在“教学论坛”上进行讨论、交流,讨论的焦点放在窦娥的反抗精神上,即对如何理解窦娥的怨天骂地和三桩誓愿中对天的企盼——“皇天也肯从人愿”进行讨论交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敢于发表见解的胆识。

4.成果展示

在自主学习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完成作业《我眼中的窦娥》,将其发送到教师的电子邮箱(也可直接贴到论坛上),教师择优在校园网上“原创天地”发表或推荐投稿。

探讨“再设计” 篇7

“再设计” (redesign) , 是指重新面对自己身边的日常事物, 从熟知的生活中寻求设计的真谛, 赋予产品新的生命。从“零”开始固然是一种创造, 而把熟知的日常生活变得陌生则更是一种创造, 而且更具挑战性。“再设计”也包含了对社会中人们共有的、熟知的事物进行再认识的过程。也就是说, 在新设计中不去追求那些新奇的事物, 而是从人们所“熟悉”的物品中来提取价值, 用最自然、最合适的方法来重新审视“设计”这一概念。“再设计”是“重新设计”, “设计”在此成为某种现成品, “再设计”是设计的再生产。日本设计师原研哉最早提出的“再设计”概念, 主要体现在对日常用品的再设计, 在对“re-esign”释义时, 原研哉认为其含有以社会上共有、认知的形式为主题的意思。“re-esign”是对处理人类所“共有”价值的设计概念来进行重新检证的一个最自然贴切的方法。在上海双年展的系统中, 对“再设计”从“日常现成物”、“艺术史现成品”和“符号学”三方面进行了讨论。

“再设计”强调把生活中已经定型的很多设计重新来过, 可能涉及众多品牌的重新设计, 包括包装产品新形象的再设计以及日常生活用品的再设计等。“再设计”在造型、颜色、线条、结构上打破以往的设计, 赋予产品新的风格、主题与情趣, 给消费者带来崭新的感受。这样的再设计对年轻一代的消费者有着特别的吸引力。从生产的角度来说, “再设计”涉及的产品门类庞杂, 种类繁多, 从而为制造业提供了新的充分的内容, 为消费的升级提供了创意的动力, 也为人们生活的美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与以往的设计模式相比较, “再设计”对产品制造、生产的工艺水平与精细化程度要求更高, 从而也为生产制造的升级提供了直接的机会。

二、可持续性设计

“再设计”是“可持续性设计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今, 一个产品在使用期内的环境成本大约有80%取决于设计。“可持续性设计”倡导在设计阶段就确立环保观念, 设计出利用率更高、资源耗费更少的产品和服务, 避免出现以往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情况。与传统的设计相比, “可持续性设计”在减少废料、降低能源与原材料消耗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 设计过程本身必须进行重新设计, 也就是“再设计”。对于“再设计”, 最常见的就是废物利用。目前, 在英国每年有85%, 总计达2200万吨的生活垃圾被埋在垃圾埋填场, 如果在设计的过程中就考虑到这些废料的再利用, 那么在2016年前埋填垃圾的比例就会下降到35%。

为了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拥有足够的资源, 我们必须负起责任来, 像理财那样积极努力地管理好我们人类和自然的资产。各国的政府和企业已经认识到,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分不开的。为了进一步推动财富的增长, 必须具有效益更好、浪费更少的产品和服务。在设计阶段就要树立全新的理念, 从根本上提高资源利用率, 避免资源浪费, 这才是可持续性设计的关键所在。在当前可持续性设计的发展中, 循环利用和重复使用是我们最熟悉的阶段, 即在设计中考虑使用废料或旧产品、旧材料, 达到持续性设计的根本目的。

三、再设计的类别

(一) 品牌标示的再设计

文字、图形与色彩是视觉形象设计的主要因素, 也是创造视觉传播信号最基本的元素。这些视觉元素通过组合形成的品牌视觉信号,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受众对品牌的认知。一个redesign可以价值千金!它不在乎使产品回到从前的样子还是赋予产品新鲜的内容, 有时再设计极为微妙而简单, 有时它使产品改头换面, 有时甚至是颠覆性的重新设计。

苹果logo的演变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再设计案例。苹果的第一个标志是牛顿坐在苹果树下读书的一个图案, 上下有飘带缠绕, 写着“Apple Computer Co”字样。这个标志是苹果最早的标志, 但乔布斯嫌它太过于复杂和难以复制, 所以找人重新设计了苹果的第二个标识——一个环绕彩虹的苹果图案, 1976年到1998年期间, 苹果一直使用这一标志。1998年, 苹果又更换了标志, 将原有的彩色苹果换成了一个半透明的、泛着金属光泽的银灰色标志, 这个LOGO是我们非常熟悉的, 新的标志显得更为立体、时尚, 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 (图1)

比起大众性的“时尚”服装品牌, EIN (言) 算是非常有特点的品牌了。该品牌的服装简约而有张力, 整体比较素雅, 给人感觉舒适而环保, 适合知性的女白领和独立女性。最近, EIN聘请了著名的香港设计师陈幼坚担任品牌顾问。陈幼坚重新设计了EIN和FROZEN的LOGO, 新的标志整体变得更加统一, 黑直的细线显得硬朗娟秀而又充满艺术气息, 既契合了品牌简约的风格, 又不失作为女性品牌的秀雅。其中, “E”中间的一横突出, 正是此LOGO的亮点, 体现了品牌敢于打破常规的性格, 这就像EIN的衣服, 并不哗众取宠, 又有些特别。新标志的应用提升了品牌的整体视觉效果和品味, 使得品牌的个性和内涵大大提升。 (图2)

(二) 包装的再设计

包装具有广告和推销功能, 可以称为“无声的推销员”。包装的再设计能给处于劣势的商品带来生机, 也能够通过改进和更新包装给处于热销的商品锦上添花。再设计的方法包括全新化、改良化、系列化、个性化。随着商品的极大丰富和产品的同质化, 消费者对每个产品的关注时间更短暂, 只有在消费者的目光从货架扫过的一瞬间, 通过鲜明个性的包装把产品从众多的商品中突出出来, 才能取得销售的成功。也只有重视包装的再设计, 预先进行再设计的整合策划, 才能使企业保持市场竞争力。

农夫山泉 (Nongfu Spring) 2010年新包装悄然上市, 北京卖场的新老包装的农夫山泉已开始同场销售。新包装除了将瓶身设计得更具流线型, 将本来置于瓶身上半部分的产品标签挪到下半部分外, 最主要是以全新的标志取代了之前的千岛湖实景图, 新标志以山峰的造型代表了“山泉”的主体形象, 虽不及千岛湖实景具有信任感, 但更符合品牌标志的唯一性要求。农夫山泉新包装采用了简洁的图形语言, 更加富有设计感, 在美观度上优于原有包装。包装的再设计有益于刺激消费者产生新的购买兴趣。追求新鲜感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特征, 新包装也正是顺应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最终促进了产品的销售。 (图3)

(三) 产品的再设计

原研哉推崇的“再设计”, 是指对有共同认知的物品进行设计。其内在追求在于回到原点, 重新审视我们周围的设计, 以最为平易近人的方式, 来探索设计的本质。原研哉策划了“RE-DESIHN——二十一世纪日常用品再设计展”, 有32名来自日本的设计者对一些日常用品进行了重新设计。原研哉认为, 日常用品再设计是“回到原点、重新审视我们周遭的设计, 以最平易近人的方式, 来探索设计的真实性”, “将已知事物未知化也是一种创造”。建筑家坂茂把“纸管”当作建筑材料, 以此闻名世界。他这次对卫生纸进行了再设计。卷筒纸中间的圆芯被做成了四方形, 于是卫生纸自然也被以四方形的方式卷上去。若是平常的圆筒状卫生纸, 只要轻轻一拉, 就可以很顺利地抽下纸张来, 而抽取卷在四方形纸管的卫生纸时, 会因为产生阻力而发出“喀哒”声。这种阻力和发出的声音便是在提醒人们节约能源。另外, 圆形的卷筒卫生纸在排列时, 彼此间会产生很大的间隙, 但是四方形的卷筒卫生纸就不会出现这一问题, 这就使得人们在搬运或收藏卫生纸时也可以节省空间。 (图4)

“再设计”绝不仅仅只是利用废料, 把废当宝。“再设计”反对的是浪费和奢华, 而不是反对高科技。事实上, 为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再设计”会比传统设计方式采用更多的高科技材料和手段。在“再设计”的观念中, 高科技不再是目的, 而是手段, 是为了人类能够更长久、更舒适、更快乐地生活下去的手段。

纸板包装的剩余材料, 很多时候都被我们随手丢弃, 或者被分解进行循环利用, 而Chris Gilmour的纸板雕塑艺术却带给我们新的设计灵感。他选择了一个最卑微和常见的, 我们的工业时代的附属产物。Chris Gilmour的雕塑不只是复制品, 更是在阐述生活。阐述的过程以及雕塑制作的过程, 给我们以新的认识, 加深我们对生活的了解。快节奏的生活带来的疲劳感已经使我们对自己的生活失去了感觉, Chris Gilmour的雕塑帮助我们重新找回生活的乐趣, 使我们的生活重新变得鲜活起来。他的作品只用纸板和胶水, 没有支撑结构, 没有任何木质或金属骨架。他认为使用日常物体都能创造出美好的艺术品, 哪怕使用的是一个纯粹和单一的材质。可见, 对身边很普通的日常用品进行再设计也可以让我们眼前一亮, 产生新的绝妙设计。 (图5)

集装箱旅馆 (Container Guest House) 是当今社会很受欢迎的新鲜事物。人们已经厌倦了传统的旅店住宿模式, 这种全新的再设计产品陆续出现在世界的各个角落, 越来越受到年轻消费者的青睐。Container Guest House是来自Poteet建筑事务所的设计。Poteet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它们超强的适应性, 擅长利用现有建筑物通过一种清新而又严格的方法对现代室内进行再设计。这个Container Guest House从配色上看, 箱体本身的蓝色, 配上橙色的家具, 置于绿树林中, 其中蓝色象征稳重与理智, 橙色代表了欢快与收获, 绿色代表了舒适与希望, 整体给人一种很悠闲, 很放松的感觉。 (图6)

四、再设计的发展趋势

“设计师的工作, 并不只是设计实践。在当前环境中, 为设计找到一个合适的场所, 并对设计领域重新配置, 对于设计师来说, 也许是更为重要的工作。”我们观察世界的角度与感受世界的方法可能有千万种, 只要能够下意识地将这些角度和感受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就是设计。再设计是今后社会科技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再设计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通过二次加工产生崭新的寓意和产品, 在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的同时也适应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摘要:“再设计”是当代设计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是对社会上有共同认知的物品进行的再设计, 通过再设计人们可以感受到崭新的产品和设计概念。它用客观自然的方式来重新审视我们周围的设计, 以最为平易近人的方式, 来探索设计的本质。一个成功的再设计可以重塑一个品牌、一个产品甚至一个企业, 可以让新的设计理念和方式充满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参考文献

[1][日]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朱锷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6

[2]周至禹.思维与设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3][美]高登 (Gordon, S.K) .包装再设计.胡心怡等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

CI设计再思考 篇8

随着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 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企业之间、产品之间、区域之间日益出现同质化现象, 市场也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 为了摆脱这种困境, 欧美瞄准市场的变化, 率先导入企业识别, 简称CI。后来日本在欧美CI的基础上, 总结了前人多种企业识别理论, 发展了CIS概念, 即企业识别系统。该理论分为三个子系统, 分别由MI (理念识别) 、BI (行为识别) 、VI (视觉识别) 组成, 这一理论进一步推动了企业形象研究的产生与发展。目前, CI的应用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到重视, 各个企业家希望通过导入CI来改善企业现状, 中国也不例外。

二、中国导入CI, 是把双刃剑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国门的打开是一把双刃剑, 迎来了国外久经沙场名牌企业的竞争, 但也为我国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目前我国一直保持着高效的增长速度, 物价涨幅保持在较低水平, 经济增长已基本由市场主导, 企业效益好转, 财政收入增幅提高等优越的经济稳定状态, 都为我国企业导入CI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国外企业的涌入, 造成企业间的竞争力愈演愈烈, 企业识别系统的研究成了我国企业面临的迫切任务。广东太阳神集团, 率先导入企业形象设计, 在广州新境界设计群的总策划下使得企业面貌焕然一新,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企业, 正向国际市场经济体系出发, 想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经得起考验, 必须迅速适应世界的新特征, 以全新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中国企业的良好形象。

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 迫使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企业之间的竞争从传统的质量、价格等硬件竞争转入了非价格、非产品等软件竞争模式, 形象竞争成为企业发展的高级阶段。而中国企业导入企业识别设计, 使我们不可忽视的是其中存在的客观问题, 中国企业现阶段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自主研发能力薄弱, 产品质量不太成熟, 企业缺乏长期稳定的产品质量和管理机制, 更何谈进入形象竞争的高级阶段。盲目的导入企业形象设计不仅不会为企业创造价值, 而且形象设计费用上的巨大花销可能会成为企业发展前进的巨大负担。这就告诫中国的企业, 企业形象的成功并不是整个企业成功的决定因素, 更不是企业包治百病、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 应该正确地、客观地看待企业识别。

三、转变观念, 重新审视

目前, 中国企业的CI如何走出中国的特色, 是目前中国设计师致力研究和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不能盲目的模仿和复制国外的经典作品, 而应该努力研究和挖掘本国的文化传统, 展现中国文化的精髓, 使我们的设计元素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有着一种似是而非的游离与暧昧。一位台湾的著名建筑师在研究和探索传统元素和现代建筑结合时也谈到:历史主义, 就是对老的形式没有转换, 始终不变, 这个放在清朝是对的, 放到现在就不对了, 符号的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我们应该抓住中国文化之精髓, 充分挖掘中国人民独特的心里特征, 把具象的传统符号抽象化, 运用自己的语言形式重新组合和排列, 来发展我国企业识别的理论和模式。

作为一名一直以来学习和研究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来讲, 对CI的研究, 更加重视CI设计中视觉识别设计的学习, 从中也或多或少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个人认为, 企业识别的导入, 无论企业家还是设计师, 都必须转变观念, 重新审视。

转变观念, 重新审视, 就在于企业家对消费者观念的转变, 设计师需要重新审视企业所存在以及面临的问题。在我接触的一些企业家或者是创业朋友中, 经常会听见这样的话:“我希望我们的消费者看到我们的创意会非常惊喜”, “我希望我们的消费者看见我们的产品会产生怎样的消费欲望”。试问自身也作为消费者的我们, 在与外界接触了一天的情况下, 形形色色广告铺天盖地, 有多少广告会引起我们的注意?答案是否定的。那么, 我们错在了哪里?我认为根源在于我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是错误的, 即消费者到底需要的是什么, 而不是我们给消费者提供了什么, 就是说我们的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哪些需求。认识到这点, 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和实质, 我想我们的企业经营者就不会单纯的认为改变企业形象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单纯依靠换汤不换药的做法来改善公司现状。

好的设计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 并且能够解决企业的困难。作为设计师, 在面对一项案子时, 大部分从一开始会为设计风格以及设计创意而苦恼, 在表现手法、表现技巧上苦下功夫。没错!好的表现手法以及表现技巧, 会对我们的创意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但是, 如果在不正确的创意上做再多的装饰, 最终结果还是南辕北辙, 也许这个创意起初会引起一阵喧哗, 但是应该不会长久, 更不会为企业带来所需要的经济效应, 我想, 一个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创意, 任何老板都是不喜欢的。那么什么样的创意才算对的创意呢?我的想法是对症下药, 例如几个肚子痛的病人看病, 医生通过望闻问切, 最终给病人开了不同的治疗方子一样, 企业可能面临的问题表征是一样的, 但是, 什么样的原因导致这样的现象却不见得一样。这就考察设计师能否有找出问题本质的能力。首先, 认真审视我们所要做的案子, 摆脱我们已有的经验为企业问诊, 如,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 他们的企业理念以及服务宗旨是什么, 聆听公司相关工作人员对公司或者是对产品的诠释, 搜集信息;其次, 面对众多信息, 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很重要, 排除干扰信息, 合并“暧昧信息”, 确定出表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或是解决企业问题的本质;再次, 找出问题本质, 针对该问题, 找出解决方案, 为之策划出相应的创意, 这是我认为对的创意、有针对性的创意。

摘要:中国导入CI, 是把双刃剑, 既为中国企业带来契机, 也迎来挑战。当今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企业导入CI是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但是中国大部分企业单纯依靠改善企业形象作为企业成功的筹码, 或者用换汤不换药的做法来改善公司现状, 这种做法是有争议的。作者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出发, 谈论了自己关于中国企业导入CI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关键词:企业识别,企业形象,CI

参考文献

[1]张梦.CI设计

[2]陈尧坤.企业识别 (CI) 研究的评述与思考.中国管理科学, 第六卷第一期

平面设计中的“再设计”理论研究 篇9

一、创意设计设计表达

创新设计是已知的熟悉的东西或想法, 继续扩大和给出另一种表达方式, 在21世纪的今天, 创新设计成为最热门的话题。

关于“创意”, 古往今来学者对它的理解不同, 定义也各不相同, 建筑设计师库奇认为:创意是一场斗争, 寻求和解放我们的内在。创意是看到新的可能, 再将可能的情况去结合这些作品的过程。“构想”面向与“执行”面向, “寻找”与“解放”在更深的层面说明以上两种面向的创意工作, 这两个事物既独立又互相联系, 它是通过两个步骤欲望的出现, 表达了欲望的方式。德国招贴大师冈特·兰堡是欧洲“视觉诗人”派公认的一位最有创造力的代表人物, 是创意设计大师, 他的作品土豆系列招贴 (图1) 等, 恰当地通过创意设计表现出个人的艺术思想、意识观念和形态立场, 强调个人化、自由化, 注重自我意识和对生活的领悟, 在设计上追求视觉冲击力, 突破平面效果。

平面设计的创意设计也是重新设计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从设计流程重新设计的创意设计体现了设计创新是相同的。在某种意义上, 重新设计包括创意设计, 创意设计是设计一个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

二、改良设计的再设计的视觉语言

威廉·莫里斯的“印花棉布图案”是关于改良设计最早产生的工业产品, 复制产品设计元素, 然后融入到平面设计, 因此, 设计的意义是在原始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变化, 使修改后的视觉模式更适合人们的需求。威廉·莫里斯可视化改进设计几乎在二次开发设计, 是优化原始的设计内容, 并丰富和完善主题部分, 对原始事物的基础上修改和变化, 是对设计对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使用环境和使用条件的差异分析, 最后的结果是指向那些基本的东西, 是不变的, 通过改良设计来满足人类对事物功能上的需求。因此, 再设计与改良设计虽然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但从使用的角度上来说, 两者具有了某些相同的功能。

三、陌生化审美和设计表达

“陌生化”一词源于1915~1930年在俄国盛行的一股文学批评思潮——俄国形式主义。美学体系中的俄国形式主义美学成了这个时期的产物, 它的出现为当代西方美学的发展起到了创新与推动作用。它的成就对后来的美学发展起到一定的影响与指导作用, 一些后起的思想流派也从中获取了营养和启发。“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提出的核心概念, 也是形式主义文论中最富有价值而且至今仍有启迪意义的思想。

陌生化的目的就是要颠覆“惯常化”和“自动化”的过程, 将已知的熟悉的奇怪的事情, 通过“陌生化”引起人们的重视, 提高人们的意识, 重塑人们的真正感觉, 而平面中的诸多表达形式, 在当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再现, 恰恰体现了“陌生化”这一理念的实际应用。

总之, 平面设计中的再设计, 从创意设计、改良设计、陌生化设计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可以发现对于平面设计的再设计理论研究对于指导后期设计具有指导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彭丽纳.视觉传达设计的绿色化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 2008.[1]彭丽纳.视觉传达设计的绿色化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 2008.

[2]李锐.再设计从有到“有”[D].江西师范大学, 2005.[2]李锐.再设计从有到“有”[D].江西师范大学, 2005.

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再思考 篇10

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历程之后, 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不仅促进了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 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然而设计教育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从学科建设到学生的培养, 再到课程的设置, 都面临着创新性的改革。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不仅要面向市场, 也要面向国际。

艺术设计教育自1980年代被引入我国以来, 已经有了三十年的历史, 从早先的工艺美术教育, 到现在种类繁多的设计门类, 都说明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社会在向前发展。据统计, 中国设立艺术设计专业的大专院校已经达到1400多所, 每年毕业生人数有十万人之多;从1999年扩招到现在的短短十年间, 艺术设计专业已经成为继计算机专业后的中国第二大高等院校专业, 其中专业美术学院、综合性大学都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即使拥有人数众多的艺术设计类学生, 我们参差不齐的设计教育依然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当然也需要大量设计人才为社会服务, 以提升社会形象和综合国力, 但对于目前来说, 面对如此庞大的发展数量, 下一步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将何去何从, 院校要如何开展符合自己特色的设计教学, 设计教育在中国创意产业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这诸多问题都已经足够引起我们的思索。

一、设计教育需要创新性

“创新”是我们提出许久的问题了, 然而很多人总是不断地说到创新这个词语, 却很少做到创新的事情。虽然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是具有一定难度的, 但我们还是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积极创造。随着人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设计贯穿于衣食住行等各方面, 因此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重新思考, 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无论是工业产品的创新, 建筑设计的创新, 还是服装的创新, 都需要我们下大工夫去努力地实现。然而我们这么一个大国目前却被“山寨文化”所包围, 从城市化的相似到产品的模仿, 从品牌的缺失到代工生产, 这无一不削弱了我们的创新理念和要求, 也直接导致人们在思想上降低了对创新意义的理解。

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设计, 都需要创新, 新颖的设计不但可以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 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和舒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作为我们设计基础的教育就必须走在创新道路的最前沿, 在立足现有教育教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未来的发展动向, 掌握一流的设计理念和设计知识, 同时根据多变的现代社会化体系不断进行改革。然而从目前来看, 却只有少数学校在探索着新形势下的设计教育体系, 例如中央美术学院、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等院校在尝试着新的课程教学, 大部分院校依然沿用着以前的教学模式, 几乎形成了长久不变的教学体系。由于当前教育管理制度的僵化, 造成了艺术设计类型的教师资源枯竭、课程老化;很多院校所开设的课程几乎一样, 没有自己的特点;设计教育体系也不是按照市场需要和实际要求去开设, 而是根据现有教学人员去进行。众多综合院校的教学大纲互相借鉴、相互模仿, 使得不同院校设置的部分学习课程完全一样, 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几乎形成千篇一律的样式, 固定模式化地走向了社会 (目前的美术高考招生模式就已经形成程式化) 。他们进入工作岗位后还不能马上进行实际设计工作, 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再学习。而在西方设计先进的国家里, 学生从入学考试到进入大学教育, 不同学校的制度和内容都是有所区别的, 一个国家的众多院校所开设的课程也各有不同, 每所院校拥有自己的一套教学体系,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学习目标来进行选择;大学考试需要学生提交能说明自己能力的作品, 并且要和老师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学校课堂教育是在宽松气氛下通过引导的模式进行, 而并非填鸭式的教学, 教的也更多的是一种理念、观念的传授, 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自学的能力;学校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的实验活动, 他们投入大量的资金, 根据不同的设计要求和实际项目来进行实际设计, 使得学生直接接触到生产厂商。西方国家的设计院校还采用教师兼职和全职的方法, 从设计第一线请专家来上课, 把最新的观念、技术带到课堂, 让学生可以掌握最新的设计动态。如今伴随着技术的革新和新材料的出现, 设计领域的发展可以说三到五年就会有很大的变化,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设计教育必须跟得上步伐, 只有这样才能始终走在领域的最前沿。正如多媒体技术改变着平面设计的发展, 互动技术改变着工业设计的发展和新材料改变着服装设计的发展, 这些都说明了创新是设计教育的必由之路。

二、设计教育需要面对市场

古代人们的设计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之上的, 而现代的设计则建立在市场之上。设计和市场是不能脱离关系的。美国的设计就是一个完全商业化的设计, 因此它的设计教育的出发点也是从商业角度出发的, 工业设计、插图设计、电影设计、汽车设计都和市场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是德国包豪斯的为大众化目的的教育, 还是美国的商业设计教育, 都充分地说明设计一旦脱离市场, 就形成不了自身的价值, 而只能作为一件艺术品孤立的存在。因此, 我们的设计教育初衷就应当考虑到市场, 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如何满足大众消费的需求, 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设计需要在面对市场去解决问题, 它作为一个领头羊, 应该走在市场的前沿, 引领社会的发展, 就像苹果手机一样, 它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同时带来了一种时尚的潮流。

作为设计教育, 我们同样需要结合市场, 不能单纯为了追求艺术形式而孤立的存在。目前国内有部分设计院校在积极地探索市场道路, 但是如何走出去、引进来还是个棘手的问题。我们的设计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图纸上, 而是要真正做到实处, 真正地去进行设计服务。许多学生被花哨的效果图所迷惑, 认为图纸好看了就代表设计的成功, 而完全忽略了设计的真正意义。设计教育市场化首先需要教育管理者和市场有较强联系, 通过和生产厂商进行实际设计的交流, 将教学课程引入到实际设计当中来, 这样使得学生能很好地深入到现实设计的工作中去, 而不是教师单纯地在课堂上讲授, 学生形成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 从而脱离了实际的设计能力。学校还需要提供设计工作室、实验室、加工制作场地和材料等, 然后学生、教师和厂商共同参与到其中, 一起将设计任务完成并且推向市场, 同时总结设计带来的问题以及后续工作, 由此形成一个循环的模式, 较好地使市场中的设计与教学相结合, 真正地做到设计教育面向市场化。

三、设计教育需要面向国际

我们在立足本国的设计教育过程中, 还要放眼于全球设计教育的发展, 走国际化的道路。日本的设计教育起初建立在西方的设计教育基础之上, 他们通过大量的模仿练习, 并进一步结合自身的民族文化特征和地域优势, 最终形成了日本自己的特色, 成为具有世界领先教育水平的国家和设计强国, 进而也造就了索尼、本田等知名品牌和一些著名的设计大师。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日本的设计教育, 我们都需要借鉴和学习。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 设计成为了一个全球范围的学科, 因此我们的设计教育同样需要面对全球进行发展, 而不能始终走在别人的后面。教育当先才能带动设计学的发展, 才能引领设计界的进步。全球范围的设计学科拥有一个共同目的, 那就是为人服务。我们要具有一定战略性高度的眼光, 使自己能够纵观世界设计的整体形势, 而不能做井底之蛙, 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并且赶超其它国家。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师资力量, 国际化的路线都是一个适应发展需要的路线, 国际化的进程是一个必然趋势。我们的设计教育要加强与西方设计先进国家的联系, 积极学习他们的设计精髓, 并将教育与实际紧密结合, 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在设计领域中得到长足发展。

小结

从改革开放以来, 设计教育在我国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与提高, 但是较国外设计教育先进国家还是有很大的一段差距。这种差距的存在不但要求我们去积极地面对, 而且需要依靠大家的共同努力来缩短它。设计作为第三产业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经济支柱, 带动了社会的经济发展。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和发展设计, 让设计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先驱者的作用。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可以拥有自己的知名国际设计品牌和设计大师。

参考文献

传统珠饰的再设计 篇11

关键词:传统 珠饰 再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9-0108-02

1关于珠饰

1.1珠饰的概念

本文中所指的珠饰是以珠子为主要元素的饰品。所谓珠子,笔者的定义为:一是有孔或能被固定的能够连续重复、重叠使用的物质,其形态是多样的可方可圆,可短可长;二是珠子应该有能够被人佩戴的功能。

1.2珠饰的历史

珠子类饰品在中国社会的存在有着悠久的历史,考古发现将人类的珠饰历史推至石器时代。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珠饰由早期简单稚拙的制作方式逐渐走向成熟,从最初较为容易加工的兽骨、贝壳、石头逐渐发展成今天涵盖范围广泛,从各色矿石、金属到树脂、玻璃等人造材料,加工形式五花八门的庞大饰品门类。不同的时代珠饰的风格也有着诸多的变化与发展,早期的鼓形、束腰形、管形到瓜棱形、圆形,形制上从唐的扶摇到宋的珠璎到清的朝珠、手珠;从本土的贵族“组佩”到泊来的璎珞可谓种类繁多,是中国审美与饰品文化演变的资料宝库。

2珠饰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

2.1装饰作用

从古代到现代社会,珠饰一直是人类生活中的重要装饰品。在世界各地不同的区域和民族的考古中我们都可以发现珠子的存在,不同的文明不约而同将其可以获得的一些材料打磨、打孔,用于穿戴、装饰。不同的文明在珠子的形制、工艺上又有着很大的区别。

当人类进入工业时代后,随着原有社会阶层被打破,珠饰在社会等级辨识与象征的作用被消解的同时其装饰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另一方面,技术的进步让更多的材料进入了珠饰设计的视野,成本的降低也使得更多的人可以选择更多的珠饰。现代生活中珠饰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后,强调形态、色彩、功能、材质、肌理等因素的运用。珠饰更加强调与佩戴者的兴趣爱好、服饰特点等的搭配。

2.2社会作用

历史上珠饰在中国社会中起的作用并不只有装饰的作用,它也有着对人们的社会地位的象征作用。正如挪威卑尔根大学(University of Bergen)的Christopher Henshilwood博士认为的那样,珠子是传统社会的一种严肃物品,通过这些物品可以确认主人的性别、年龄、社会地位以及民族,珠子是一种符号信息。

在中国的早期文明中,不论是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还是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珠饰都承载着超出其物质本身的作用而被赋予神性,起到了人与精神世界沟通的器物作用。人们相信特定的配饰起着护身符的作用可以保佑自己或赋予自己力量,并将这样的信念带入了原始宗教的意识之中。

随着珠饰逐步演化到礼制社会中阶层礼仪和装饰的重要部分,这样的作用又随着唐宋社会世俗文化的日渐兴盛珠饰不再是权贵专有的阶层配饰,更多与身份无直接联系的世俗题材丰富了内容,也让其使用范围更加广泛,装饰的作用显得重要起来。进入现代文明后社会的进步使得珠饰的阶层符号意义被消解。但同时珠饰由于其千百年承载的社会、文化意义而被许多人作为自我表现和社会角色的符号,成为身份区别、财富象征、护身符等众多信息的承载符号。

2.3宗教作用

很有意思的是,基本上所有的宗教都与珠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论是西方的天主教,中东的伊斯兰教,还是亚洲的佛教,珠饰都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宗教用品。中国文化中的三教(儒释道)中佛教和道教都使用珠饰作为重要的宗教仪式和修行工具,道家的修士以一定的珠子数量来象征宇宙星宿,并在炼丹等法事时将珠饰作为一种颂经助力的物件。《太上三元流珠经》云:“受之用白真珠,圆正明朗,大如桐子者三百六十五枚,应星宿之度,日月所会之期。”佛教在修研的过程中也极为讲究珠饰的作用,珠串作为念诵记数的随身法具而被广泛使用。这些珠饰被称为“念珠”,其起源于持念佛法僧三宝之名,用以消除烦恼障和报障。通常可分为持珠、佩珠、挂珠三种类型。

被推崇道法自然的道家称为流珠的念珠则简单很多,少有配饰,没有母珠和背云。而公元纪元前后传入中国的佛教使用的念珠形式讲究,对佛珠的数目、形制、配饰都有着较多的规定。藏传佛教则结合了苯教等藏族原始宗教与民间文化,形式多样丰富。而随着佛教信仰在中国的发展,佛珠也逐渐扩大成为一种佩饰。在中国人实用主义的信仰习惯下,许多非佛教徒也广为佩戴佛珠类饰品,以求得心中的美好念望。

2.4投资收藏作用

在中国,制作珠饰的材料多为较为珍贵的矿石、木材、贵重金属等材料,加上手工艺人和设计师的精美设计制作,使得珠饰除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这些作用外又增加了投资与收藏的作用。特别是那些有着悠远历史的古董老珠子,其在历史、艺术与经济等各方面就体现出更大的价值。

3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再设计

再设计是以不同的理念与思维角度重新审视已经存在的设计品为起点,以对原有设计进行改良,在差异中发现设计的新意义的设计形式。传统珠饰再设计的含义涵盖两个层面,一是对于老珠饰的再次设计,二是参考老的设计形式而采用新材料的设计。

3.1多文化的碰撞

各种文化形态的交汇使得现代珠饰设计走向多元化的形态,不少喜爱珠饰的民族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灵感与流行。例如这几年来藏族的珠饰文化对内地的珠饰收藏与设计风格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艳丽的色彩,有机材质的质感,浓烈的密宗佛教元素与高原神秘主义情节掀起了近年来国内外消费者的收藏与佩戴热。藏式的珠子形制、浓烈的色彩,充满生活气息的随意挂饰被运用于许多新饰品的设计中。随着珠饰消费群体的逐渐成熟,更多的珠子种类为人们所注意,从国内战国时期的蜻蜓眼琉璃珠到中东地区的老青金珠再到非洲地区的贸易珠,都成为收藏的目标。

nlc202309010233

当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配件被聚集在一起时。不同的形式语言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带给珠饰妙不可言的“色彩”和新的符号定义。(图1、2)

3.2现代主义与复古主义

现代主义与复古主义是当今珠饰的设计风格的两个主要趋势,一方面,科技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着装形式,现代主义的风格成为服装与饰品的主要风格之一。其风格特征主要表现在材料的使用上更多地使用金属质地的材质;抛光处理的珠子;更多的人造宝石、水晶、亚克力、树脂等类配件;在形式上呈现更多的几何形态、更加简洁,构成的形式感被强调,重复、渐变等现代设计手法被普遍使用。传统珠饰的形制的打破与材料工艺的进步,带给设计师更多的材料使用可能和灵感。新型材料被广泛使用使得一些非珠子类的材料也被引入了新的设计之中(图3、4、5)。

另一方面,现代社会高节奏的生活方式又使得人们怀念过去悠闲的传统社会生活方式,并寄情于珠饰这样的手工艺术品。传统风格的复兴既有强调精确还原的对古物的复刻,也有以其设计精髓进行创新设计。其设计的本质是对大规模批量生产的珠饰产品的反对,对饰品同一性的拒绝。中国几千年来的珠饰文化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喜好与佩戴习惯,深深地根植于珠饰设计之中。由于佛教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国的珠饰设计有着浓重的佛珠基因,现代的珠饰不少有着清代珠饰风格的延续,我们今天还常常以108为总数,按27颗为间隔等佛珠规则来设计各种珠饰。但同时珠饰不同于其他传统手工艺品的特点在于其任意性,构成珠饰的基本单位珠子本身不具有完整的意义,其可以任意流通、在不同的文化、场合、人群中作为符号出现,并被赋予不同的含义,这给了珠饰以极大的再设计可能性。

3.3个性化制作

相比于工厂规模制造的珠子与珠饰来说,半手工和手工加工的配件,个性化定制的设计更受中高端消费者的喜爱,之类的加工物又以挂坠或把件、珠子、三通等为多。

挂坠是比较常见的手工珠饰配件,相比于机器雕刻的挂坠来说,手工雕刻的同类饰品能够更好地利用材质本身的特点,更加细腻传神的造形工艺,因此也有着更高的艺术与经济价值。在国内又根据产地、风格的不同分为北派与南派,其中又细分为河南工、广东工、苏州工等流派。其雕刻的材质十分丰富,从无机类的水晶、玉石、玛瑙到有机类的象牙、鹿角、琥珀等。

近年来随着珠饰业的发展与细分,出现了一批最初由发烧友演变而来的珠饰手工打磨加工业者,通过对未加工或机器加工的半成品或成品材料进行珠子和三通的再次设计与加工。这类的加工成品在弧度的细节、孔道,器形、比例上往往经过精心的设计或高精度地复刻古董珠子,很多工艺细致,构思巧妙,使得其拥有较高的工艺与审美价值。

以佛头为例,如图6中的绿松石佛头对传统藏式老佛头的形态进行了复刻,在器型比例上十分讲究,比例协调,器形匀称,倒角打磨到位,孔道上也做了喇叭孔,减少了珠子与绳子之间的磨损率,可算为同类佛头中的精品。而图7、8、9中的佛头则在古人的形态比例上加入了现代螺丝螺帽上常用的螺纹工艺,极大地方便了珠饰在制作过程中的佛头穿线问题,是一个典型的用现代设计思维对传统器形的改良。

4结语

珠饰的再设计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保护了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另一方面有助于珠饰文化的传播。但同时多年来艺术设计界对中国珠饰与设计系统化的研究还很少,许多设计与研究的工作多为从业者与民间收藏者自发所为,珠饰研究与设计任重而道远。

竹绿——原竹材色再设计 篇12

“色彩是能引发人们审美感受最直接的因素,通常能在瞬间吸引人们的视线,给人以鲜明而直观的视觉感受”[1]。竹材之所以能呈现出各种不同颜色,是由于竹材化学组分中竹素中的发色团和助色团与竹材中某些碳氢化合物以不同的形式结合,并吸收不同波长可见光的结果[2]。竹材表面材色表现较为丰富,与竹材种类、生长季节、竹子年龄、竹材部位、存放时间、人为加工处理等都有关系。

色彩心理学告诉我们,周边物体自身的色彩会对人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而且不同颜色会有不同的影响效果,所以设计师在进行原竹产品创作时应该充分考虑材色因素对使用者心理的影响。在竹材众多的材色中,青绿色和黄色的竹材较为常见。青绿色的竹材表面给人生机活力、亲近自然的感觉,青绿色作为冷色调,透露出清凉深远的味道;而黄色的竹材接近常见木材的颜色,作为暖色调,让人感觉更为温暖、居家的感觉。

在竹子整个生长周期中,竹材材色的明度变化不大,但色相会越来越红或越黄[3]。如果将天然竹材不加处理直接用于产品设计,其材色会随着时间慢慢由绿变黄。现代原竹表面处理工艺可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可使竹材表面天然材色得到长久保持,为设计师在运用天然竹材材色进行产品设计时提供实用可靠的技术支持。

二、“绿”——原竹产品再设计分析

纵观目前利用原竹绿色材色进行的设计作品中,家具方面的设计案例(请见图一)是极具代表性的。设计师gal ben arav的设计作品bamboo bench[4]就是一个充分表现竹材材色特性的精彩案例,其设计思路非常简约直接,将翠绿的原竹竹材捆绑堆叠在一起作为长凳的凳面,利用粗犷豪放的手法为室内空间带来自然清新的感觉,将自然元素引入到建筑空间。而另一个极具竹绿特性的作品Revisited bamboo furniture[5],其结构看似简单却蕴含了设计师对原竹材色把控,并且在结构上充分利用了原竹的韧性,简洁实用,自然清新。而竹细胞Bamboo Cell[6]这件作品以青翠的原竹竖向直立作为凳腿,凳座上的竹材截面纹理为凳子增添了质感,竹子材料的凳腿和聚酯树脂材料的凳座形成自然感和工业感的鲜明材质对比,现代简约又透露出几分自然的味道,极具现代的个性感和视觉冲击力。以上这些运用绿色原竹进行家具设计,带来一股清新的绿色环保家具风,为设计增色不少。原竹家具产品设计中,运用多种材质可以增强材质间的对比,凸显原竹的自然材质之美。

除了家具之外,在生活用品的设计当中也可以看到原竹颜色特性运用的案例。例如下面要阐述的画筒、茶盘和手电筒(请见图二)。首先要谈的是画筒,它运用翠绿的竹片作为竹画筒的围合之物,与目前市面上的画筒形成鲜明的对比,青翠的材色质感给人返璞归真的感觉,更具文化书香气息。中华民族自古酷爱品茗,偏爱竹器茶具。这里所举的茶盘案例采用了翠绿原竹作为材料,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和审美偏好进行设计,给人自然清净的感觉,与宁静悠远的茶事活动十分契合。手电筒构思巧妙,自然清新,造型精美,竹材表面与使用者的手部紧密贴合,采用的金属材质与青翠的竹材对比鲜明,为冷冰的金属材料添上了温暖的材质体验。绿色的竹材材色为原本的平淡的生活用品增添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他们重新焕发出活力。竹材这种自然材料的的运用,让生活用品的触感更为亲近自然。

三、结论

我们这里对于竹“绿”的理解,主要是将其解读为竹材表面的“绿色”。材色对原竹产品的外观表现起到重要作用,决定着产品给人的感情倾向,能给人带来朴素自然的感觉,并且极具浓重的乡土气息。

上述的关于绿色材色的原竹再设计案例举例中,绿色材色的原竹设计应用范围较为宽泛,有家具、生活用品等产品,其设计手法较为现代,同时也保留了一丝传统的味道,粗犷自然。在原竹产品的处理工艺上,既保留对传统工艺的运用,又结合了现代先讲工艺,为原竹的产品设计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工艺上的技术支持,为设计提供更宽广的创新可能性。现代的原竹产品会结合现代材料进行材质上的搭配,进行自然传统与工业现代的材质对比,彰显原竹竹材的自然质朴的感觉和丰富细微的原竹材色上的变化。

总的来说,原竹绿色材色在产品设计上的应用丰富多样,可营造质朴自然的感觉,原竹产品极具现代设计气息又不乏乡土情怀,功能性和实用性并存,深受现代家庭的喜爱。

参考文献

[1]张英.竹材的设计表现力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

[2]侯玲艳,安珍,赵荣军,王小青.竹材表面性能研究新进展[J].西南林学院学报,2010,04:89-93.

上一篇:数据词典论文下一篇:血型鉴定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