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冲突

2024-11-15

设计冲突(精选12篇)

设计冲突 篇1

一、概述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设计 (CSCD) 是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 (CSCW) 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主要研究在网络下多小组参与设计时数据及方案的协调[1]。协同设计的出现, 使设计从以管理驱动的组织运作转化为内部成员为了一致目标而分工协作的组织运作模式。这种设计方法使各技术小组之间存在大量制约影响的关系。从机械设计领域出发, 各小组对产品开发的评价标准不同, 也导致协同设计中的冲突。从某种意义来说, 协同设计的过程就是一个冲突产生和消解的过程。冲突的发现与解决成为协同设计中至关重要的支撑技术。

每个协同小组都有自己独立的知识库和问题求解策略, 这决定了协同小组的独立性。同时每个协同小组的资源、能力有限, 他们必须通过合作才能完成整个问题的求解, 即协同小组之间有相互依赖性。理论上, 可通过案例分析和熟人模型解决冲突。但在实际应用中, 还没有切实有效的方法。

由于在协同设计中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冲突的消解就得到了普遍的关

注。POLATF, SHEKHARS, GUVENIRHA在《Distributed conflict resolution among cooperating expert systems》中建立基于多Agent的冲突检测和消解模型;魏宝

刚在《基于协商的冲突消解研究》中提出基于协商的冲突消解策略。以上都是强调协同过程中的冲突消解, 本文提出的冲突消解模型是以协同设计效率为出发点, 为提高设计效率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解决途径。

二、相关问题介绍1冲突的产生原因

设计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活动, 各设计人员对设计任务的认识都局限于自己的知识领域。为了完成最终设计, 各设计人员以多功能小组的形式协作。上游设计人员做出的设计要经过下游各个领域专家的评判, 各领域专家会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此, 在协同设计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冲突[2]。

由于各领域专家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 会做出不同的设计选择。由于缺乏一个共同的知识表达方法, 不同领域的专家之间难以进行交流。

在协同设计过程中, 设计者需要借助于其他各方的设计信息。当设计工作尚未完成, 设计人员就需对其他各方的设计做出一定的假设, 以完成自己的设计。这些局部设计集成为一个总体方案时, 会暴露出这些假设的相互冲突。

2冲突的特点

冲突的多样性。由于设计任务的多层次以及多领域性, 冲突也具有多样性, 如设计决策冲突, 设计资源冲突, 设计参数冲突等。

冲突的关联性。设计冲突之间有着复杂关系, 在解决某些冲突的同时, 可能引发其它冲突, 加大了冲突解决的难度。

冲突的不可避免性。由于人类知识的局限性, 已有的冲突避免技术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冲突, 完全避免冲突的发生是不可能的。

冲突的创新性。冲突的出现反映了设计方案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 从而促使设计人员改进设计方案, 因而设计方案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

3冲突的检测

由于受到本领域知识的局限或制造工艺水平的限制等主客观因素, 各专业设计师的设计不可避免会产生冲突, 及时发现这些冲突是保障协同设计顺利进行的前提。经典冲突检测方法大致分为以下4类[3]: (1) 基于Petri网的一致性冲突检测; (2) 基于真值的冲突检测; (3) 基于约束不可满足的冲突检测; (4) 基于启发式分类的冲突检测。实际应用中, 简单的冲突检测方法常是基于真值的检测与基于约束的检测相结合。根据协同环境下同步和异步工作的不同情况, 可将在线检测和阶段检测相结合, 利用数据库触发器或者Microsoft Excel的辅助约束检查技术[4]进行冲突检测。

4冲突的消解

常用的消解策略包括知识推理、约束松驰法、回溯、协商及冲裁等[5]。由于冲突的复杂性, 难以提供一个自动解决所有冲突的工具, 可通过多种冲突解决的辅助工具, 辅助设计者最终解决冲突。

知识推理方法主要是指基于规则的和基于实例的冲突消解方法。基于规则的冲突消解是把冲突解决规则总结成知识库的形式, 在一定的推理机制的支持下辅助设计人员解决冲突。

约束松弛法指通过分析约束违反情况, 用松约束来代替紧约束, 重新进行设计求解。对已暴露的冲突, 可用约束验证工具来自动检测;对隐藏式冲突, 可采用人工智能领域的约束满足来检测。

回溯是指当冲突发生时, 设计流程回退到过去的某一决策点, 选择一些过去未被采用的方案。可能在冲突被解决前需要进行大量的回溯工作, 并无法保证能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冲突协商即经过一个建议、评估、再建议、再评估的反复过程, 最后由冲突仲裁人在综合各方建议的前提下提出消解方案、进行方案实施, 消解冲突。

三、总结

由于冲突在协同设计中的不可避免性, 冲突管理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为保证协同设计系统协调运转, 在研究协同设计冲突内涵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集成的冲突管理系统。此系统通过模块接口技术不仅可与整个协同设计过程管理系统集成, 同时也可作为一个独立的子系统嵌入到相关的协同设计应用系统中。

参考文献

[1]魏宝刚:《基于协商的冲突消解研究》[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1998, 19 (11) :44~49[1]魏宝刚:《基于协商的冲突消解研究》[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1998, 19 (11) :44~49

[2]姜兆亮等:《基于MAS的企业动态联盟CSCPP》[J].铸造技术与机床, 2004 (9) :59-65[2]姜兆亮等:《基于MAS的企业动态联盟CSCPP》[J].铸造技术与机床, 2004 (9) :59-65

[3]潘云鹤:《智能CAD方法与模型》[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7[3]潘云鹤:《智能CAD方法与模型》[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7

设计冲突 篇2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印度国民大会党;穆斯林联盟;1947年6月蒙巴顿方案;1947年8月印度、巴基斯坦分立;三次印巴战争和孟加拉国的建立;1954年的《东南亚条约组织》;克什米尔的特殊性。

2、理解:了解印巴战争,分析克什米尔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3、运用:了解印巴战争,提高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正确的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问题探究:克什米尔问题在引发第一和第二次印巴战争中的作用;东、西巴基斯坦有什么特点。

2、归纳分析:分析英国殖民当局在印度的政策以及造成的影响。以印巴分立及其产生的后果为例,指出在实行分立过程中哪些措施被历史证明是不正确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不同民族和宗教信仰不同的居民中,出现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单靠战争这一种方式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印巴之间从战争走向和平符合时代潮流。

3、了解印巴战争,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印巴冲突的原因。

难点:印巴分立为什么会激化两国矛盾。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南亚次大陆的冲突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利用教师提问法导入:

师:古代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历史上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但古代的印度与今天的印度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古代的印度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等国。

师:对,今天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从17世纪以来一直就是英国的殖民地。为什么后来分成了两个国家呢?

教师进一步指出:南亚地区,和我们之前讲过的朝鲜半岛、越南的情况有些类似,在二战时,都成为日本的殖民地。二战结束后,日本在亚洲各国的殖民统治崩溃,但英、法、荷、美等帝国主义又卷土重来,企图恢复它们过去的殖民统治,南亚各国人民便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独立便是其突出事例。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而导入新课学习。

一、“蒙巴顿方案”与印巴分立:

英属印度是指英国人在1858年到1947年间所统治的印度次大陆,包括今印度共和国、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和缅甸。这期间上述地方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成为大英帝国的一部分。

1、印度的特点:两大教派与两大政党;(1)两大教派:印度教和伊斯兰教

英国殖民势力进入南亚次大陆的时间虽然比葡萄牙、荷兰要晚些,但势力发展较快。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后,积极向东扩张,一步步将西方竞争对手挤出印度。1757年,孟加拉成为南亚次大陆第一块英国直接管辖的地区,东印度公司也由海外贸易公司转变为拥有殖民统治权的殖民机构。随着印度在英国殖民体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1833年,英国政府取代东印度公司直接参与了对印度殖民管理。1858年,英国议会通过《印度法案》,宣布英国女皇为印度最高统治者,并在内阁中设立印度缅甸事务大臣。这标志着印度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

印度境内约82%的居民信奉印度教,12%的人信奉伊斯兰教。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冲突由来已久。1)宗教原因:印度教是印度的古老宗教,而伊斯兰教则是随着穆斯林的入侵而传入印度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差异,首先在于宗教信仰上。印度教崇拜以三大神(梵天、湿婆和毗湿奴)为主的众神,伊斯兰教崇拜安拉。印度教徒宣扬轮回转世和解脱,伊斯兰教宣扬“末日审判”。这种信仰和价值 观的不同是教派冲突的重要原因。伊斯兰教信奉真主,不搞偶像崇拜,印度教信奉多神,偶像崇拜盛行;穆斯林把牛肉视为主要的肉食来源,而印度教徒则把牛视为神,对神牛顶礼膜拜。因此在伊斯兰教的宰牲节时经常发生教派冲突,有时甚至发生流血事件。

2)经济原因:由于种种原因,印度社会财富的分配大都集中在印度教徒的手中,穆斯林的经济地位向来较低。据统计,在印度独立后发展起来的50个工业财团中没有一个是穆斯林,在拥有5000万卢比资产的2832个工业资本家中只有4个穆斯林。

3)国际因素:印度穆斯林中某些组织和个人在国外力量的支持下坚持分离主义,在相当程度上危及了对国家统一的诉求,刺激了印度教徒的情感,导致教派冲突不断激化。

4)政治原因:80年代以来,印度政府领导人威望下降,经济发展迟滞,民众生活遇到严重困难,加之某些政客对宗教矛盾的利用,教派冲突开始曲线上升。(2)两大政党:印度国民大会党和穆斯林联盟

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1885年组成了“印度国民大会党”,在初期它是英国殖民统治的支持者和合作者。但是随着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经济实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提高,国大党逐渐扮演起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角色,其力量也不断壮大。

印度伊斯兰联盟于1906年12月在达卡成立。初期成员主要是商业资产阶级、贵族、地主。宗旨和任务是:服从英国政府,保护和增进全印穆斯林的各种政治权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穆斯林联盟也逐步扩大了影响。20世纪30年代开始,倡导在印度西北部和东北部穆斯林居民占多数的地区建立单独的巴基斯坦国家。

虽然两大政党在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上有一致的要求,但在一些政见上仍有分歧。国大党认为,印度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应该联合起来;穆斯林联盟认为,印度的穆斯林有自己独特的宗教信仰、典制习俗、伦理道德和文化方式,是一个独立的民族,应该建立独立国家。1928年两党合作关系破裂,穆斯林联盟明确提出了“两个民族”理论,主张按照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把印度居民分为两大民族实体,即信奉印度教的印度人和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双方各自独立,应有自己的民族家园。1940年,穆斯林 联盟基于“两个民族”理论提出了建立独立的巴基斯坦国的目标。这为英国采取“分而治之”手段,挑拨印度两大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利用不同宗教信徒和民族间的矛盾冲突,削弱印度反殖民统治阵营提供了客观条件。

2、蒙巴顿方案:(1)背景:

①二战后,印度民族独立浪潮高涨;

②在立国问题上两大政党产生分歧,种族冲突不断;

对于印度独立后究竟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印度各派政治势力之间有很大的分歧。1946年6月,工党内阁向印度派出使团,调解印度各方的矛盾。在经过与国大党、穆斯林联盟、土邦王公、锡克教徒、低等种姓代表及许多其他团体的磋 商之后,代表团提出了两个建议:

一、“大巴基斯坦方案”,建立一个统一的印度,这个印度将是松散的联邦,下面有印度斯坦和巴基斯坦两个分治地区,中央政府只负责国防和外交;

二、“小巴基斯坦方案”,即分别成立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订立攻守同盟条约,或者组成邦联,巴基斯坦国的疆域将比第一个方案大大缩小,旁遮普、孟加拉和阿萨姆三省的非穆斯林地区将被划给印度。但是在与各个利益集团进行会谈之后,内阁使团发现这两个方案都难以为各方接受:国大党和印度教大斋会反对“巴基斯坦”的概念;穆斯林联盟要求兼得“小巴基斯坦”的主权和“大巴基斯坦”的疆域。

几经周折,英国内阁代表团最后推出了《内阁使团方案》。该方案避免了“印度斯坦”和“巴基斯坦”的划分,只是建议英属印度和土邦国这两个政治实体成立印度联邦,各省仍然实行现行的代议制和地方自治,享有很大的自主权,但是不能脱离联邦成立单独的国家。这个方案实际上是将英属印度的代议制和地方自治制度原封不动地用到独立后的印度身上,客观地说,也是最佳的方案,既可以维护次大陆的统一,又可以使地方拥有很大的自主权,尤其能够消除穆斯林对“印度教徒多数统治”的恐惧,是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的双赢方案。甘地高兴地称这个方案将使“这个悲伤的国家变为没有悲伤和痛苦的国家”,旁遮普省的穆斯林也因为该方案维护了本省的完整而感到高兴。但是,国大党领导人中以尼赫鲁为首的强硬派认为《内阁使团方案》中关于制宪会议的规定偏袒了穆斯林,穆斯林联盟则因为这个方案“否定了巴基斯坦精神” 而干脆拒绝对其加以讨论,穆罕默德真纳代表印度穆斯林联盟对艾德礼内阁表示,除非英国事先保证接受“巴基斯坦原则”,否则就不准备接受英国政府提出的任何 方案。印度国大党为此与全印度穆斯林联盟彻底决裂。并由此酿成大规模的种族冲突。

③二战后,英国实力下降,着力从印度“脱身”;

1945年上台执政的英国工党政府,对形势判断趋于清醒,认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英国和印度都发生了变化,印度本国的政治力量已经在印度社会中发挥着决定性影响,因此对印度的独立的态度,比保守党更加客观。1946年5月,受英国政府委派到印度进行实地调查的英国使团提出解决印度问题的方案,建议建立印度联邦,而不是两个独立国家。这遭到穆斯林联盟的反对。英国使团同时又提出按宗教信徒居住情况把印度分成三个大的区域,即印度教徒占多数的地区,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和有穆斯林居住的地区。每个地区都可以成立自己的政府,制定本地宪法。这又被认为是支持印巴分立,遭到了 国大党反对。一位英国使团成员写道:“1947年3月的印度是一艘舱中装满弹药而在大洋中着了火的船。当时的问题是要在大火烧到弹药之前把火扑灭。”

1947年3月,蒙巴顿勋爵出任印度总督,并受命提出印度自治方案。他在印度看到了危机局面,认为如果“不迅速采取行动,内战将在我任职期间爆发。”蒙巴顿的话和上面英国使团成员的话,都表明英国需要尽快从印度“脱身”。(2)内容:

根据居民宗教信仰,英属印度分为印度联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分别建立自治政府;巴基斯坦由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构成;王公土邦在“移交政权”后享有独立地位,可分别谈判加入印巴任何一个自治领。

这个方案为当时的主要政党印度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所接受。1947年8月15日,英国把在印度的政权分别移交给印度国大党和巴基斯坦穆斯林联盟。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从此告终。英国在印度的经济利益基本未受影响,而印度独立法规定的内容又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形成了一些争端,其中最严重的是克什米尔问题,为印巴日后的长期冲突埋下了伏笔。

3、印巴分立:

1947年7月,英国议会通过《印度独立法案》,8月15日,巴基斯坦和印度联邦成为英联邦中的两个独立的国家。巴基斯坦在地域上由东、西两部分组成。1950年1月,印度共和国宣告成立。普拉沙德当选第一任印度总统,尼赫鲁成为第一任总理。

1956年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成立,伊斯坎德尔•米尔扎成为首位总统。

4、印巴分治的影响:

(1)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的终结;(2)为印巴冲突埋下了不和的种子。二、三次印巴战争:

1、克什米尔问题——印巴冲突的导火线

根据“蒙巴顿方案”的规定,印度教徒居多数的地区划归印度,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归属巴基斯坦。但对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却规定由各王公土邦自己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独立。

克什米尔是印度的第二大土邦。在《印度独立法案》中,土邦可以自行选择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克什米尔位于西巴基斯坦东北部和印度北部,是由查谟和克什米尔两部分组成,它分别与印、巴、中、阿(富汗)交界,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克什米尔面积19万平方千米左右,人口约500万,其中居民的78%为穆斯林,20%的印度教徒主要集中在查谟地区。

在印巴分立时,克什米尔土邦由印度教徒哈利•辛格王公统治,从宗教信仰上,他希望加入印度,但这必将遭到占居民多数的穆斯林的强烈反对;相反,如果加入巴基斯坦,作为一个“异教徒”,他在土邦的统治权力也会遭到质疑。如果按照宗教信仰原则,克什米尔“自然”归属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对克什米尔特别重视。本课中“学思之窗”引用的材料可以证明这一点。克什米尔的穆斯林展开了推翻印度教徒统治、要求加入巴基斯坦的运动。与此同时,在印度教徒集中的查谟地区,穆斯林遭到大规模屠杀,当地约50万穆斯林中被杀害的就达25万人。

克什米尔对于印巴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印度对此有着十分明确的认识,尼赫鲁曾经说:“没有克什米尔,印度就不会在中亚的政治舞台上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同样,克什米尔对巴基斯坦也有下分重要的价值,克什米尔俯瞰巴基斯坦,离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近在咫尺。巴基斯坦首任总理阿里•汗在评价克什米尔和巴基斯坦的关系时说:“克什米尔就像是巴基斯坦头上的一顶帽子。如果我们允许印度取走我们头上的这项帽子,那就会永远受印度的摆布。”

2、第一印巴战争(1947.10~1949.1):

(1)起因:“蒙巴顿方案”未能解决克什米尔归属问题,引发教派冲突。据“蒙巴顿方案”的规定,印度教徒居多数的地区划归印度,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归属巴基斯坦。但对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却规定由各王公土邦自己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独立。当时,克什米尔地区77%的人口为穆斯林,他们倾向加入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土邦王是印度教徒,他先是既不想加入印度,也不愿加入巴基斯坦,但最后又倾向加入印度。印度认为,克什米尔邦的大君是印度教徒,应为印度所有;巴基斯坦认为,穆斯林占当地居民的77%,应该划归巴基斯坦。因此,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未能得到解决。“蒙巴顿方案”在1947年8月一出台,在克什米尔的查谟地区便有20万穆斯林居民被印度教徒杀害。在巴基斯坦的穆斯林闻知此事,义愤填膺,10月22日,亚克巴•汗维将率领巴基斯坦的2000名普什图民军进入克什米尔,目标直指其首府斯利那加。这样一来,克什米尔土邦国王哈里•辛格就投向了印度怀抱,于26日签署了克什米尔 加入印度的协议。

由于克什米尔土邦政府中的印度教徒武装缺少武器,所以穆斯林武装没有遇到大的抵抗,就先后攻占了木泽弗拉巴德、乌里、巴拉穆拉、吉尔吉特等众多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杰城、拉乔里和诺歇拉待少数战略要地,但也将其围得水泄不通。印度政府针锋相对,于10月27日把先头部队2个步兵营由新德里紧急空运到斯那加附近一机场。装备精良的印军一踏上克什米尔的地面,便迅速向斯利那城中进发,并很快从大君哈利•辛格的地方武装手中接管了斯利那加的防御。此时,穆斯林武装已兵临斯利那加城下,双方在城郊发生了激烈交火。于是正式拉开了第一场争夺克什米 尔“公主”的帷幕。

(2)经过:巴基斯坦号召“圣战”、印巴战争升级、联合国干预停火 第一次印巴战争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印 度为了夺回在克什米尔的主动权,派出部队,从查谟地区进入克什米尔参战。印军把兵力部署在两个主要作战方向上,即在斯利那加和查谟各部署了一个师的兵力。印军以两地为前进基地,向周围巴基斯坦武装发动了全面进攻。然而,战争进行到1947年底,由于克什米尔地区大雪封山,阻止了印军的进攻行动。印军主动提出联合国调停,并借机积极备战。

第二阶段,1948年3月17日清晨,印军发动了新一轮进攻,以第7坦克旅开道,从查谟地区向西北的唐格尔巴在克什米尔西南的争夺战。翌日,印军占领了查谟西南重镇唐格尔,解除了巴基斯坦武装对查谟最直接的威胁。面对如此不利态势,巴基斯坦总督真纳命令巴正规部队进入克什米尔地区,准备与印度一决雌雄。巴基斯坦增援部队赶到克什米尔后,巴军总数达到了5万人,而印度军队也有4万之众。两军在奔杰地区展开了激战。奔杰像一台“搅肉机”,两军都竭尽全力要战胜对手,为此,双方不断投入新的兵力,战争规模逐步升级,但都一进难以战胜对手,随后战斗进入对峙状态。

第三阶段,在克什米尔北部,印军实施了打通喜马拉雅山连接克什米尔东西两部分的要道的战斗。乍吉山口战斗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例。印军在总结前两次教训时认为,光使用步兵参战,没有坦克的火力掩护是无法夺取这一山口的。虽然恶劣的天气影响了坦克的行动,但是,印军的坦克还是克服了山道雪滑的情况,不断前进,并向巴军目标猛烈开火。印军从巴基斯坦武装手中终于夺回了有着重要战略价值的乍吉山口,打通了克什米尔东西的联系。

(3)结果:印巴停火,以双方实际控制区作为停火线,但并未解决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

1949年1月1日,在联合国的多次干预下,印巴双方宣布在克什米尔停火,至此历时15个月的第一次印巴战争结束。经过漫长的7个多月谈判,印巴双方终于就停火线的确认达成协议。这条停火线是根据当时双方实际控制的区域划分的,因此印度占据了克什米尔约3/5的地区,人口约400万;巴基斯坦占据了2/5的地区,人口约100万。当然,双方确认的停火线并没有解决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停火线两边日后变成了双方的实际控制区。印巴两国围绕克什米尔的争端依然存在,并且成为它们之间关系长期紧张、冲突不断的重要原因。第一次印巴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南亚次大陆爆发的首次大规模武装冲突。印度和巴基斯坦为争夺克什米尔地区投入的武装力量规模逐步扩大,最后达到了旅级建制的规模,显示出双方完成战争目标的决心。

3、第二次印巴战争(1965.8~9月):(1)起因:边界纠纷引发克什米尔冲突;美苏大国的插足。

第一次印巴战争以双方达成停火协议而结束。停火线把克什米尔一分为二,形成了“印控克什米尔”和“巴控克什米尔”两个地区。显然,这只是结束战争的应急办法,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克什米尔问题。

克什米尔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它在冷战的格局中具有了相当重要的军事政治价值。1954年5月,美国和巴基斯坦共同防御协定签订。按照该协定,巴基斯坦在遭到入侵时,美国将采取适当的行动予以支援,包括派遣武装部队。9月,巴基斯坦与美、英、法等8国共同签署了《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条约规定成员国要采用自主或互助的方式抵制武装进攻,防止和反对受外界指挥的颠覆活动。美国特别提出了一项谅解,即它对于侵略和武装进攻的承认,“只适用于共产党的侵略”,这就进一步加重了该条约的意识形态色彩。1955年9月,巴基斯坦又正式加入了由英国起主 要作用的地区性军事联盟组织──巴格达条约组织。通过与西方强国的军事合作,巴基斯坦的军事力量得到迅速加强。从1954~1965年,巴基斯坦从美国得到15亿美元的军事援助,获得了当时先进的坦克和飞机,其中包括巴顿式坦克200辆,1个中队的F—104战斗机,4个中队的F—86F喷气式战斗机和2个中队的B—57B轰炸机。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印度与苏联迅速接近。苏联给予印度经济和军事援助。从1955~1965年,苏联向印度提供了10.22亿美元的经济援助。仅在60年代的前半期,印度就从苏联购买了适用于高原的安东诺夫—12重型运输机和“猎狗式”直升机,购进了2个中队的米格—21战斗机,以及地对空导弹和萨姆—2防空导弹系统。这些先进武器可以使印度与从美国购进武器的巴基斯坦相抗衡。

1965年4月,印巴之间因库奇兰恩地区的边界纠纷发生冲突。4月9日,巴军一个旅的部队攻占印军萨达尔哨所,接着乘胜向东北方挺进。印军快速反击,很快夺回失地。24日,巴军派出一个步兵师在坦克部队的支援下击溃印军,收复原占领地。此后,印度把边界冲突扩大到克什米尔,越过1949年7月划定的停火线,向巴占克什米尔地区挺进。

(2)经过:巴军首先发起进攻;激烈的空战与坦克大战;印巴停火。

1965年8月,巴军首先发起攻势,对克什米尔地区的印军给予突然打击,攻占了印军重要据点昌布。同时,双方展开了激烈空战。巴军出动F—104A和F—86各一架与印军8架战斗机交战。相比之下,巴军战机性能略胜一筹,不仅装备了“响尾蛇”导弹,还配备了火箭弹,可以远距离打击敌机,而这正是印战机的致命弱点。结果,巴军战机以2对8,击落印军4架战机,自己无一伤亡,暂时取得了战场的制空权。

1965年9月6日凌晨,印军不宣而战,越过印巴边界,向拉合尔方向发起攻击。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向全国发表广播讲话,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正式对印宣战。第二次印巴战争全面爆 发。双方在拉合尔城至印度边境重镇克赫姆•卡兰一线展开激烈交战。巴军指挥部为增援拉合尔的守军,下令调用所有直升飞机运送援兵;军方还对把境内的铁路实行管制,用列车将第6坦克师紧急运往前线。得到加强的巴军进行反攻,印军被迫后撤,实际上有些部队已是在溃逃,损失惨重。在巴基斯坦境内的战线上,双方在查温达地区展开的一场坦克大战,印军400多辆坦克和巴军200余辆战车进行大战。巴基斯坦空军渐渐显出优势,不仅驱散了印军战机,而且开始参与地面作战,对印军坦克部队实施攻击。此战双方损失巨大,谁都无力再发起进攻。

联合国安理会于9月20日通过了211号决议,要求印巴在3天内停火,恢复8月5日前的状况。印度方面于9月21日,巴基斯坦方面于22日先后接受联合国的停火决议。9月23日,印巴两国军队正式 停火。

(3)结果:两败俱伤,印巴宣布用和平手段解决彼此间的争端,但克什米尔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印、巴在这次交战中,印军炮兵略占上风,巴军装甲兵稍占优势,但双方都损失惨重,很不划算。

1966年1月上旬,印度总理夏斯特里和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在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首府塔什干举行会谈,双方签署了“塔什干宣言”。宣言重申印巴两国将用和平手段解决彼此间的争端,规定双方限期把军队撤回到1965年8月5日前各自的阵地上。巴基斯坦承诺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不使用武力而采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和“互不干涉内政的义务”。但是,引起双方争执的核心问题──克什米尔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它依然是严重影响两国关系和地区稳定的不良因素。

4、第三次印巴战争(1971年11月~12月):

(1)起因:东巴基斯坦问题(东、西巴划分→东巴自治→印度介入)

巴基斯坦建国时,其国土就分成东、西两部分,相距2 000千米,中间夹着印度。其中,东巴基斯坦原为印度的孟加拉邦的一部分,人口多于西巴。两地居民虽然大多信奉伊斯兰教,但在语言、文化和习俗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巴基斯坦国家的中央政权和军事大权基本上控制在西巴人手中。东巴的农产品为巴基斯坦创造了大量外汇,但真正能够用于东巴的只有20%。这些都使东、西巴之间的矛盾日益增加,东巴人民对政府的不满,逐渐发展成为东巴要求自治的政治运动。1970年,东巴遭受历史上罕见的洪灾,巴政府救灾不力,引起东巴群众强烈不满,纷纷上街游行。同年底,巴基斯坦举行全国大选,在东巴获胜的人民联盟提出要求东巴自治的主张,遭到巴基斯坦政府的反对。1971年3月,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以东巴秩序失控、人民联盟分裂国家为由,派军队进入东巴镇压。一部分人民联盟成员逃往印度,组成“孟加拉国临时政府”。印度认为这是一个肢解巴基斯坦的好机会。它一方面支持“孟加拉国临时政府”组建军队(称“孟加拉解放军”),一方面从外交、军事上积极准备。11月21日印度出兵东巴,随后又于12月3日越过克什米尔停火线,向西巴进攻。这样,原来的巴基斯坦内战演变为第三次印巴战争。

(2)经过:印军先后进攻东巴和克什米尔;印军在东巴取得决定性胜利;印巴停火。

1971年11月21日,印军向巴基斯坦发起突然进攻,印巴战争爆发。23日,巴总统叶海亚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巴军全力抗击印军。战争在东巴和西巴两个战场展开。印度的战略企图是,东攻西守,以夺占东巴为最终目标。巴基斯坦的战略指导方针则是全力固守各战略要地,以此粉碎印军的突击行动。准备充分的印军投入兵力46万余人,其中在东巴战场的16万人;出动了460架飞机和40余艘舰艇配合作战。巴基斯坦出动陆海空三军34万余人,在东巴战场9万人,另有200多架飞机配合。印军快速推进,多点进攻;巴基斯坦领土分开,增加了调动指挥难度。12月15日印军分4路从东、西、北3个方向向东巴进军,完成对巴基斯坦达卡的合围,将东、西巴切割开。印、巴交战激烈,16日拂晓,印军第95旅伞兵营攻进达卡市郊,印军乘胜挺进,午后,东巴军队投降,9.3万人被俘。结果不到一个月,印军占领了东巴首府达卡,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同时,双方在西巴和克什米尔地区也有战斗。12月17日,达到肢解巴基斯坦目的后的印度政府立即在西巴战场单方面停火。(3)影响:

①直接结果是导致了孟加拉国的成立。1971年3月东巴宣布独立,1972年1月正式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②导致巴基斯坦整体实力大大下降:巴基斯坦被肢解,巴基斯坦丧失了60%的人口,50%的外汇储备和20%的税收。

③并未解决印巴之间的矛盾,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冲突长期延续。

三、引发印巴冲突的主要原因:

1、英国推行“分而治之”政策,印巴并立有利于英国对其控制:

从历史上看,殖民统治者“分而治之”政策的实质,就是化解自己面对的威胁,或者说尽量减小威胁的程度。所谓“分”,就是分化瓦解,使自己可能的潜在对手处于分裂状态,无法形成联合,并且把注意的方向不是对准了殖民统治者,而是同样处于殖民统治下的另一批群众。这是一种有效的化解威胁的方法。所谓“治”,就是要对对手形成控制,不能任其为所欲为。就“分”而言,它的前提是要有可以进行“分”的条件和基础,历史上形成的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民族文化等,都可以成为这样的条件和基础。因此,如何人为地扩大和加深这种差别,利用这些差别挑动纠纷、制造矛盾、引发冲突,转移群众对殖民统治的不满,正是殖民统治者推行“分而治之”政策的常见手法。在他们的挑动下,同一地区的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民族居民之间的分歧与隔阂,会日益加深。而一旦扩大成为两个国家之间的矛盾,激烈冲突甚至战争就难以避免了。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民族居民之间出现分歧、隔阂、冲突、战争,也就给了殖民者和外部势力控制对立的双方或是一方的机会。这种控制的一般手段是,提供一定的经济、军事援助,给予某种声援和“道义”支持等。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分立过程中就伴随着矛盾、纠纷、甚至流血冲突,而由英国殖民者设计的分立方案,其出发点是怎样使英国尽快从印度“脱身”,而不是真正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站在印巴两国人民的立场上解决问题,因此它没有、也不可能公正合理地解决所有问题,这就为两国矛盾的扩大和加深创造了条件。

2、宗教信仰的差异导致排斥、对立:

将宗教信仰作为划分国家的惟一标准,表面上看似公平,但实际上,极易导致宗教排斥和对立。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混杂的国家,民族差异、宗教差异客观存在。在这样的国家内,是尽可能弥合这种差异,还是刻意地突出和强化这种差异,结果是大不相同的。至少在印巴分立问题上,英国制定并实施的方案所起到的效果,是后者而不是前者。当然,这类问题非常复杂,在解决时要充分考虑到各方利益。

3、边界和领土归属的长期不稳定:

印巴两国的冲突主要由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引发。这也是一个不同民族和宗教信仰混杂的地区。但是,它的归属从一开始就没有确定,没有被两国接受,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而克什米尔之所以没有及时确定归属,根本原因还是英国制定的方案存在着明显的漏洞,甚至是自相矛盾。英国的印巴分立的主要原则是“以教定土”,即按照一个地区大多数居民的宗教信仰来确定该地区领土的归属。按照这一原则,居民中77%信奉伊斯兰教的克什米尔地区就应归属巴基斯坦。但英国的《印度独立法案》又规定了“自由选择”的原则,允许土邦有权选择加入哪个国家。这样,克什米尔王公选择加入印度也是“合法”的。正是这样关于确定领土归属上的“双重标准”,成了制造分歧与冲突的祸根。同时,它只规定土邦有选择权,但这种选择权怎样行使,是由土邦上层决定,还是由公民自己决定,特别是对像克什米尔这样民族、宗教成分复杂的地区,缺乏相应的、细致的明确规定。从历史事实上看,正是在该地区土邦上层的决定与当地大多数居民的意志出现了矛盾,才使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都认为自己“拥有”克什米尔的主权。

4、美苏大国的插手与干预:

美苏两国向印巴双方提供武器,并不是出于维护两国利益考虑,而是有深刻的战略目的。这首先涉及到20世纪下半期东西方冷战大的背景。在冷战背景下,美苏战略的主轴是遏制与反遏制。在欧洲这种遏制与反遏制自不必说,在亚洲,美国在1951年和日本单独媾和,使日本成为在亚洲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基地。1954年,美国牵头组织了东南亚防务条约组织,把亚洲的菲律宾、泰国、巴基斯坦拉入其中。1955年,伊拉克与土耳其签订《巴格达条约》,在安全和防务上进行合作。之后,巴基斯坦、伊朗先后加入。由于土耳其是北约成员,而且美国也部分加入,这个条约自然被视为是北约在亚洲的延伸。这一系列文件造成了一种战略态势:西方国家形成了从东北亚、东南亚到南亚、西亚的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新月形”包围圈。苏联自然要对此做出反应。★教学小结:

本课主要讲述了南亚次大陆的冲突,内容涉及“蒙巴顿方案”与印巴分立、三次印巴战争和引发印巴冲突的主要原因。与旧人教相比,除“蒙巴顿方案”——印巴分治这部分内容外,其余内容都是新教材新增的,尤以时政热点密切相关,是高考文综热点必须关注的知识点。

二次大战后,随着英国势力的衰退,1947年3月,英国政府任命蒙巴顿为印度总督,蒙巴顿上任后提出了一个“蒙巴顿方案”。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印度获得了独立,但按照居民的宗教信仰建立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而原来的印度土邦可以自由决定加入其中的一个国家,或保持与英国的原有关系。印度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上层接受了这一方案。1947年8月15日,英国政府将印度政权分别移交给印度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印度和巴基斯坦开始分治,但依然是英联邦的两个自治领。但克什米尔问题并没有解决。此后围绕克什米尔的归属,印度和巴基斯坦发生了多次大规模的武装冲突,造成了这一地区的长期动荡,给两国带来不利的影响,也造成南亚次大陆长期紧张的局势。

1998年5月,印巴相继进行核试验,南亚局势一度紧张。1999年2月,应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邀请,印度总理瓦杰帕伊乘车抵达巴基斯坦城市拉合尔,对巴进行为期两天的正式访问,双方签署了《拉合尔宣言》,印巴关系一度趋向缓和。2005年4月17日至18日,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对印度进行为期两天的非正式访问,访问期间穆沙拉夫还与印度总理辛格在新德里的体育馆观看了印巴两国间的一场板球赛。双方同意共建贸易协会促进经贸合作,克什米尔分离组织将纳入和谈进程。印巴两国发表联合声明,强调印巴和平进程“不可逆转”。

从印巴关系长期紧张对峙冲突到最近一度趋向缓 和,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和则两利,战则两伤。三次印巴战争表明,使用武力不能解决争端,只能使两国间的积怨雪上加霜。冲突无助于解决问题,只有通过合乎情理、切实可行和切合实际的办法才能解决两国间存在的一切问题。印巴之间的冲突不符合印、巴本身的利益,这不仅会给两国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而且也会给人民带来灾难。古往今来的无数历史事实印证了这一道理。事实证明,印巴和解道路虽然曲折而艰辛,但只要坚持和平对话,前途将充满希望。从当今的世界总趋势来看,和平和发展乃世界主流。只有顺应这一主流才能更加符合本国的利益。★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结合课文想一想,造成印巴之间长期对立和战争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对印巴战争的回顾,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提示:同一地区生活着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信仰的居民;殖民统治者“分而治之”的政策起到的挑拨作用;以宗教信仰作为划分国家惟一原则的弊端;领土边界长期不确定归属酝酿矛盾与冲突;大国的介入与出售武器起到推波助澜作用。

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居民和平相处的前提是彼此尊重;在确定民族国家时,要遵循大多数人民的意愿,不能实行自相矛盾的“双重标准”;边界和领土的归属尽早确定;对大国的干涉提高警惕,独立自主解决内政问题。⊙学习延伸:

1、英国把印度变为其殖民地的简要经过。①1600年,英国入侵印度,建立东印度公司。

②1757年,印英普拉西大战,印度战败而逐步沦为英国殖民地。③1849年,英国占领印度全境。

2、印度民族独立简史。

①1858—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②1905—1908年,印度民族反英大起义。③1919—1922年,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④1928—1930年,印度独立运动。

⑤1945—1946年,印度第四次民族独立运动高潮。⑥1947年,印巴分治。

课堂小结

同一地区生活着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信仰的居民;殖民统治者“分而治之”的政策起到的挑拨作用;以宗教信仰作为划分国家惟一原则的弊端;领土边界长期不确定归属酝酿矛盾与冲突;大国的介入与出售武器起到推波助澜作用。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居民和平相处的前提是彼此尊重;在确定民族国家时,要遵循大多数人民的意愿,不能实行自相矛盾的“双重标准”;边界和领土的归属尽早确定;对大国的干涉提高警惕,独立自主解决内政问题。

课后习题 ⊙本课测评:

1、试分析二战后印巴长期尖锐对 立乃至三次爆发战争的背景原因及其影响。答案提示: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信仰的居民在同一地区生活的实际状况;“分而治之”的政策的恶劣结果;分立后遗留的领土、边界等严重问题。

2、列举大国插手印巴事务的典型事例,分析其与冷战的关系。

答案提示:例如美苏两国向印巴双方出售武器,美国把巴基斯坦拉入针对苏联的条约体系。冷战对抗主轴──遏制与反遏制;在亚洲对社会主义国家形成战略包围。

设计冲突 篇3

Jaehoon Lim关注有限的流行点

旅法韩裔设计师,2010年毕业于巴黎Atelier Chardon Savard服装设计学院,获得毕业大赛第一名。同年在法国创立了自己的品牌IPSEITY,并受邀请进入巴黎著名Showroom MC2。首届T.I.T时装周三名获奖者之一。

《风尚周报》:你为什么选择设计男装?

Jaehoon Lim:我最开始设计衣服的初衷是给自己穿的,然后才有去学习时尚设计的念头。比起女装来说,男装在设计上需要更为合身,干净和简洁。虽然看上去在材质和剪裁上元素比女装有限,但追求上也更为完美。而在完美的过程,需要有不断的尝试,因此男装对我来说更有吸引力。

《风尚周报》:在设计的过程中,你会去关注市场的流行点吗?

Jaehoon Lim:当然会。我们设计中有一个概念叫做“One man brand”(一个人的品牌),意思就是从设计,到图样,到手工的制作,全都是由设计师一个人完成的。这样的结果就是每个系列的成本都会很高,比起那些量产的成衣品牌来说,制作数量也远远比不上。我在做的就是一个“One man brand”,所以我设计的服装能够针对的顾客,是那些能够了解、理解并且尊重设计师的顾客。潮流还是会关注,但针对面会更小。

《风尚周报》:你是否有过和时尚买手、设计师联盟合作的经历?

Jaehoon Lim:我在学校设计和制作的服装,会放在网站上做展示,也会有人看到然后购买。而我的一个朋友,则经常充当一种“中介”的角色,他来我这里看到有合适或者喜欢的衣服,就会买下来然后再通过其他方式转卖出去。但非常正式的合作则没有过。

《风尚周报》:那你是否计划加入已有的品牌做设计师,还是会创立自己的品牌?

Jaehoon Lim:我计划今年内回韩国,然后把在巴黎创建的品牌IPSEITY带回去,希望能把我作为独立设计师的经验和品牌的经营结合在一起,在一个商业品牌中能融入更多自己的风格。

方威箎(VIIFONG)懂得经典才懂得叛逆

现居巴黎的中国籍设计师方威箎,2011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巴黎ESMOD高等时装设计学院,并于同年在法国成立个人品牌VIIFONG。首届T.I.T时装周三名获奖者之一。

《风尚周报》:你创作这次T.I.T时装周的作品的缘起是什么?

VIIFONG:我决定参加比赛后重新设计了整个系列。因为当时正值二战纪念日,我知道了关于受害犹太人的头发被做成各种工艺品的这段历史,有所感触。我这个系列的主题不是前无古人的,但之前这样做是为了炫耀一种胜利一种骄傲,一种侵略的快感。我做是为了赞美受害者、牺牲者的美丽。

《风尚周报》:作为时装系列来讲,这样的题材是不是过于沉重了?

VIIFONG:可能这个历史背景会这样,但我希望赋予它的东西,比如走秀使用的配乐等等,有着反抗压迫,崇尚和平的意图,以及这之间的博弈。我觉得我的作品虽然都是黑色,但我想带给大家的是希望,是善的东西。

《风尚周报》:你这个系列的作品剪裁上非常贴合身体,这是你的个人标签之一吗?

VIIFONG:这个系列能体现我对女性身体的一种还原,实事求是。布料披在身上是一种身形的修饰,衣服能够反映事物本身的面貌。所以我用了天然的面料、丝、纱,比较特别的是皮革复合海绵,这个别人没有试过。我喜欢从历史里面挖掘灵感来源,我也希望把我东方的大爱精神融入到设计里面。

《风尚周报》:像这样主题很鲜明的系列在艺术性上的体现不容置疑,但这样的服装如何做到实用性?

VIIFONG:通过元素的提炼和工艺的提升吧。比如在台上大家看到我的衣服上有飘散的头发,但静态展示可以看到头发编织的细节,还有镂空,层叠交错这些工艺手法的运用,所有的形态都像头发的流动一样。我没有一味追求艺术,作品里不会太空白,有很多实际的东西。

《风尚周报》:在你看来,这一季流行的关键词是什么?

VIIFONG:金色、黑色,因为我喜欢黑色。

《风尚周报》:你的作品是否有被市场化?曾经和买手接触过吗?

VIIFONG:曾经和买手有过一次电话接触,但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达成合作。有趣的是,这次参加比赛,有个买手试了我的衣服,和我沟通,对我说“你不要太成衣化,不要考虑别人,保持自己的水平走下去”。这句话从买手口中听到真是挺有意思的。

《风尚周报》:那你会怎么规划自己的未来?

排课冲突检测的设计及实现 篇4

电大系统生源的种类较多, 有高职生、脱产成教学生、在职开放生、在职研究生等, 各类学生对上课时间有不同的要求, 加上各门课程不同的教学需求, 因此电大与普通高校的排课有所不同, 以宁波电大为例, 排课有下列特点:

(1) 上课时段有重叠, 现有的上课时段有8个:上午1-2节、上午3-4节、上午1-4节、下午5-6节、下午5-7 (13:00开始) 节、下午5-7节 (13:40开始) 、晚上, 另外还有非以上情况的自由设置时段。在上述时段中, 上午1-4节与上午另外两个时段有重叠, 下午的3个时段也有重叠。

(2) 上课周次设置灵活, 周次设置不是普通高校课表中的单周、双周和全周3种情形, 而是形如“1, 3-8”的周次序列, 一个课程安排 (以下简称课元) 的上课周次可以自由设置。

(3) 同一班级同一课程可能由多名教师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教室授课, 因此一个教学班的一门课程安排可能包括多个课元。

由于上述原因, 为普通高校排课系统设计的冲突检测方法根本不适用, 采用全自动排课很难表述这种特殊性要求, 实现起来比较困难, 因此, 宁波电大排课系统采取半自动排课方式, 课表编排手工输入, 而每当更改排课元素时, 系统自动进行排课冲突检测, 当所有课表编排都没有冲突时, 所得课表就是一份没有冲突的有效课表。

1排课冲突检测算法设计

1.1排课冲突介绍

排课问题是满足教学计划和各种约束条件的组合规划问题, 约束条件就是要避免课元的各排课元素之间存在冲突, 排课元素包括课程、时间、教师、教室和班级, 在冲突检测中, 必须要满足的基本约束条件有:①教师不冲突, 同一时间, 一个教师只能给一个班级上课;②教室不冲突, 同一时间, 一个教室不能安排两门不同的课程;③班级不冲突, 同一时间不能给同一班级安排两门不同的课程。

在排课冲突检测中还有一些其它的约束条件也要满足, 例如上课的班级人数必须小于教室座位数等, 本文不做考虑。

1.2冲突检测算法的概念设计

考虑到上课时间可以细分为周次、星期和上课时段, 一个教学班一门课程安排的课表问题空间T可表示为:T=P×C×Z×W×S, 其中P为教师集合, 表示全校所有任课的教师;C为教室集合, 表示学校所有的教室;Z为周次序列集合, 可为任何有效的周次序列;W为星期集合, 具体为“周一”、“周二”…“周日”;S为上课时段集合, 具体为上述的8个上课时段。

课元a对应T中的一个向量, 记做a= (pα, cβ, zγ, wδ, sκ) , 其中pα∈P, cβ∈C, zγ∈Z, wδ∈W, sκ∈S。假设课表P有n条记录, 为了检测课元a与课表P是否有冲突, 那么系统要进行n次检测, 每次检测要考虑排课的5个元素, 而每当排课元素修改后, 系统都要进行冲突检测, 那么系统运行效率会很低。考虑到教师冲突、教室冲突、班级课程冲突都是因为课元所选的教师、教室、班级没有空闲时间, 它们都与时间关系密切, 排课冲突检测的关键就是时间的冲突检测。因此可以采取固定几个排课元素, 缩小问题空间维度的方法进行检测, 具体就是, 固定课元中除周次外的4个排课元素, 从课表中筛选有可能存在冲突的待检测数据集, 然后将课元中的周次和待检测数据集中的周次进行冲突检测, 如果周次有冲突, 则该课元与课表有冲突, 否则, 该课元与课表没有冲突。

在课表P中筛选出与课元a有可能冲突的待检测数据集Y可表示为:

设a= (p, c, z, w, s) , 则Y={t|t∈P, (t.p=a.p 或 t.c=a.c) 且 t.w=a.w 且t.s与a.s时间冲突}, 其中“.”表示向量的分量, t.p表示课元t的教师 (p) 分量, 其余符号意义类似。

有效课表P不冲突可表示为: P⊆T且∀a∈P, ∀b∈P, a≠ b有a与b不冲突。

1.3上课时段冲突检测

在上述上课时段中, 上午1-4节与上午1-2节、上午3-4节冲突, 下午5-6节、下午5-7 (13:40开始) 节和下午5-7节 (13:00开始) 冲突。为了判断上课时段是否有冲突, 对上课时段的编码设计如表1所示:

那么, 对于两个固定时段, 设其编码为s1、s2, 则:

undefined

非固定时段的冲突判断仍需人工判断。

1.4周次冲突检测

设一个学期有20周, 课元的周次设置可以用一个20位的二进制数z表示, z的位数对应周次, z数位上的值表示有无课程安排, “1”表示有课程安排, “0”表示无课程安排, 例如, 周次设置“1-2, 15, 20”的二进制编码为:

表示在第1、2、15、20周有课程安排, 其余周次没有安排课程。

那么, 对于两个周次设置, 设其二进制编码为z1、z2, 则

undefined

判断一个课元a与待检测数据集Y的周次设置是否存在冲突, 可采取下列方法:

a.z∧ (y1.z V y2.z V y3.z V … V yn.z )

undefined

其中a.z表示课元a周次设置的二进制编码, 其余符号类似地表示数据集Y中课元周次设置的二进制编码。

1.5算法流程图

在上述基本概念的基础上, 排课冲突检测算法的流程如图1所示。

2实现

宁波电大排课系统采用B/S结构, 选用Visual Studio.Net 2008开发平台, VB.NET开发语言开发, 系统开发采用面向对象的技术, 数据访问技术选用ADO.NET。

2.1排课页面

排课页面如图2所示, 该图显示经管系对课程“会计”进行课表编排, 该门课程有两个教学班, 教学班各有1、2个课元, 其中教学班1有排课冲突。在该页面中用户可以增删教学班, 教学班中的课元也可增删, 课元的排课元素除了周次和非固定时段是直接输入外, 其余排课元素都为下拉列表, 下拉列表数据来自对应的数据表。如果排课没有冲突, 在总课时栏会显示总的课时, 否则显示冲突的详细信息。

页面中教学班和教学班内的课元由具有主细关系的Repeate和GridView两个控件表示, Repeate控件负责显示教学班、Gridview控件负责显示教学班内的课元, 表格的内容和样式在控件单元格数据绑定的事件中编程控制。每当排课元素修改后, 页面将自动刷新, 重新进行冲突检测, 返回冲突的结果。

2.2数据库的逻辑设计

数据表中存储了排课信息和各类排课基础信息, 为了保证冲突检测时排课元素的唯一性, 对排课元素记录进行自动编码, 在课元表中保存的是排课元素的ID号, 冲突检测以ID为准, 教学班与课元是一对多的关系, 通过关键字“教学班ID”关联。数据表关系如图3所示。

2.3冲突检测类

冲突检测由自定义类GetDayFromStr实现, 类中包含用来设置课元排课元素的方法, 在设置了待检测教学班的排课元素后, 调用方法GetCount () 实现冲突检测。GetCount () 方法在不存在排课冲突的情况下, 返回周次序列所表示的课时数, 否则, 将冲突的详细信息保存到类的错误属性 (ErrorMsg) 中, 并返回一个负数, 不同的返回值代表不同的冲突类型, 具体情况见表2。

筛选待检测数据集的 SQL语句如下, 其中以”m_”开头的变量表示待检测课元排课元素的取值:

3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解决上课时段重叠、周次自由设置的排课冲突检测算法, 并在宁波电大排课系统中加以实现, 在2011年春季排课的试用中, 排课系统能准确地检测出上课冲突, 验证了该算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通过采取缩小问题空间纬度的方法, 将排课冲突检测问题空间的纬度从5降低为1, 能提高排课冲突检测的效率, 并且算法简单, 有一定的通用性, 稍做修改可以应用到多种排课情况。

参考文献

[1]陶滔, 毛宁, 夏石莹, 等.有限维冲突算法及应用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9) .

设计冲突 篇5

用户输入输出接口:作为专家系统人机交互的主要方式是用来提问,根据用户的输入生成事实,匹配知识库内规则中的模式,给出相应的策略。值得注意的是,推理机会根据用户的输入正确与否来判定程序是否向下进行。

工作存储器:用来存储被激活的事实、规则、中间数据。

解释器:对输出的结果及中间过程进行一定程度的解释。本文中暂不涉及对用户输入的语句的语法分割及语义的解析。

飞行冲突检测与解脱知识库:包含各个相应模块的事实集、(过程中生成)单一事实及控制事实(规则)、规则及各种自定义模板及自定义事函数等。

4 总结

设计冲突 篇6

关键词:国际法律冲突;区际法律冲突

一、国际法律冲突与区际法律冲突之关系

1.国际法律冲突与区际法律冲突之联系

第一,区际法律冲突与国际法律冲突均为“空间上的法律冲突”。它们都是适用于不同地区的法律之间冲突,一个国家内部不同法域之间的法律冲突固然是不同地区的法律之间的冲突,严格来讲,不同国家之间的法律冲突也是不同地区之间的法律冲突,只不过有关地区被冠以“国家”的名称而已。

第二,区际法律冲突与国际法律冲突均为“平面上的法律冲突”。区际法律冲突是一国内在具有独特法律制度上属平等的不同法域之间的法律冲突,而国际法律冲突是平等的主权国家之间的法律冲突,无论是一国内不同法域的法律之间,还是不同国家的法律之间,没有谁优于谁的问题,只存在着依冲突规范确定谁适用于某一法律关系的问题。

第三,区际法律冲突与国际法律冲突均为“民、商法律冲突”。我们通常讲的国际法律冲突或区际法律冲突,一般是指国际民商、法律冲突或区际民、商法律冲突,并不包含公法的冲突问题。

第四,解决区际法律冲突和国际法律冲突的规范在一些方面是相同或相类似的。如前所述,许多国家的冲突法无多大区别的既适用于解决区际法律冲突,也适用于解决国际法律冲突。

第五,区际法律冲突和国际法律冲突在一定条件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过去的殖民国家内,各殖民地之间的法律冲突以及殖民地同殖民国原有地区的法律冲突一般被认为是区际法律冲突。一旦各殖民地取得独立,建立了新的主权国家,那么原来的区际法律冲突便转化为国际法律冲突。而从国际法律冲突向区际法律冲突转化的有名例子是瑞士的情况,1848年以前,瑞士是一个松散的邦联,因而当时各州之间的法律冲突时国际法律冲突。但随着1848年瑞士联邦宪法的制定,瑞士由邦联变成联邦国家,故各州之间的法律冲突也随之由国际法律冲突转化为区际法律冲突。

2.国际法律冲突与区际法律冲突之区别

由上述可知,国际法律冲突与区际法律冲突之联系十分密切,但尽管如此,其仍有以下之区别:

第一,区际法律冲突和国际法律冲突产生于不同的社会。区际法律冲突是一个主权国家领土范围内的不同法域之间的法律冲突,因此它产生于国内社会,或者说它是只有在一国内部才存在着的法律冲突。而国际法律冲突则是不同主权国家之间的法律冲突,是在国际社会中产生的法律冲突,亦即区际法律冲突的国内性和国际法律冲突的国际性。此一差异是两者最重要的区别。

第二,区际法律冲突和国际法律冲突受不同原则、规则和制度的制约。国际法律冲突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法律冲突,因而对于这种法律冲突的解决或多或少要受到国际公法的原则、规则和制度制约。而区际法律冲突是一国内部不同法域之间的法律冲突,显然对这种法律冲突的解决不会受到国际公法的原则、规则和制度制约。但是,它会受到有关国家的中央立法,特别是宪法的制约,而这正是解决国际冲突法所不具有的。

第三,区际法律冲突和国际法律冲突发生的范围不同。虽然区际法律冲突和国际法律冲突都属在民、商法领域内发生的冲突,但由于在一国内部,各法域之上有共同的主权和共同的中央政府,各法域比各国之间有更紧密的联系和更多的共同利益,故国内民商法以及解决区际法律冲突的冲突法统一化的进程和统一的程度,无论在速度上还是在质与量上,都大大超过各国实体法和国际私法的统一。因此,区际法律冲突发生的范围一般小于国际法律冲突发生的范围。

二、国际冲突法与区际冲突法之联系与区别

国际冲突法是用来解决国际法律冲突之规范,而区际冲突法则是用来解决区际法律冲突之规范,其间之关系就如同国际法律冲突与区际法律冲突般有所联系与区别。

1.区际冲突法与国际冲突法之关系

第一,区别说。持这一主张的学者认为,区际冲突法和国际冲突法解决的对象不一样,即区际冲突法解决的区际法律冲突发生在一个具有复合法律制度的单独国家内,而国际私法所解决的国际法律冲突则发生在与有关问题相联系之不同的国家之间,因此区际冲突法的法律性质根本不同于国际私法的法律性质,用于解决国际法律冲突的国际私法规则不能适用于区际法律冲突的解决。

第二,相似说或同一说。持这种主张的学者认为,区际冲突法规范和国际冲突法规范,实质上都是法律适用规范,因而区际冲突法和国际冲突法是互相类似的,许多人甚至认为两者是同一的。所以为了方便起见,国际法律冲突和区际法律冲突应适用相似或同一的原则加以解决。

第三,折衷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在上述两说之间持折衷的立场,他们既不赞成将区际冲突法与国际私法绝对分开的区别说,也反对区际冲突法规范和国际冲突法相似说或同一说。而系一方面强调区际冲突法与国际私法不同,另一方面则强调两者在某一方面的相似或同一。就解决法律冲突为最终目的之点上,为两者之相似处,但在既得权的保护上、公共政策原则或意思自主原则的适用上又可推出二者之区别性。

综上所述,可知理论上学者们对于区际冲突法是否具有与国际私法相同的法律性质,或者说区际冲突法是否与国际私法同属一法律部门问题,颇有分歧。而在区际冲突法和国际私法关系问题的实践上,各复合法域国家的具体情况并不相同且十分复杂。但,尽管在实践中有的国家采取区别立场,有的国家采取等同立场,还有的国家采取折衷立场,但都不否认区际冲突法与国际私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区际冲突法与国际冲突法之联系

第一,在历史上国际私法的产生和发展是以区际冲突法的产生和发展为前导,换言之,国际私法是在区际冲突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第二,区际冲突法和国际私法都是以解决法律冲突为目的,而且,它们解决的法律冲突都是民事法律冲突,亦都是法律在空间上的冲突或法律的空间适用问题。

nlc202309051449

第三,由于二者都是以解决法律冲突为目的,故区际冲突法和国际私法的冲突规范严格来说都是法律适用法,二者的冲突规范及其有关制度在某些方面是相同或相似的。例如,二者冲突规范的结构都是由范围和连结因素两部分组成的;又如,法院在适用该二规范寻找准据法时,都会碰到定性、反致、外国法(或外法域)内容的查明,公序良俗及法律规避等问题。因此,可以说在区际冲突法和国际私法的发展过程中,二者互相影响,互相借鉴。

第四,区际冲突法和国际私法都是通过指定某一种民事法律关系应适用何国(法域)之法律来间接的调整该民事法律关系,故二者的调整对象都是民事法律关系,而调整的方式都是间接方式。

第五,当法庭地法院依照该国国际私法中的冲突规范,指定某一涉外民事法律关系应适用某一复合法域国家的法律时(即面临一国数法之问题时),按照有些国家国际私法之规定,准据法之确定需要借助该复合法域国家的区际冲突法之规定以决定之。例如:1966年7月1日施行的《波兰国际私法》第五条规定:“应适用的外国法有数个法律体系时,应适用何种法律体系由该外国法确定。”该条文所称的“由该外国法确定”就是只由外国的区际冲突法确定。

3.区际冲突法与国际冲突法之区别

第一,二者调整的对象有所不同。虽然皆系以民事法律关系为调整对象,但区际冲突法调整的民事法律关系是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而国际私法调整的民事法律关系是涉及有外国因素的民事法律关系,或者说是国际民事法律关系或跨国民事法律关系。

第二,二者解决的民事法律冲突不同。区际冲突法的任务是解决一国内部具有不同民事法律制度的地区之间的民事法律冲突,而国际私法所解决的民事法律冲突则是不同主权国家之间的民事法律冲突。

第三,二者的法律渊源有所不同。区际冲突法的渊源只可能是国内法,或者是某一复合法域国家权国统一的成文或不成文区际冲突法,或者是该国内各法域自己的成文或不成文的区际冲突法。由于区际法律冲突是一国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民事法律冲突,所以任何复合法域国家都不会通过缔结国际条约的方式来解决其国家内部的区际法律冲突问题。而国际私法的渊源除了成文或不成文的国内法外,还有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这是由国际私法所解决的不同主权国家之间的法律冲突的国际性质所决定。

第四,二者体现的政策有所不同。用于解决区际法律冲突的区际冲突法主要体现复合法域国家处理其国家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民事等关系的政策。而用于解决国际法律冲突的国际私法则更多的体现国家的对外政策。

第五,二者所受制约的不同。由于国际私法调整的民事法律关系是国际民事法律关系,涉及到他国及其自然人或法人,因而国际私法的制定和施行不得不考虑到国际因素,不得不受制于国际公法的一些原则、规则和制度,如国家主权原则、平等互利原则及国民待遇制度和最惠国待遇制度等等。但是,区际冲突法的制定和实施则毋须考虑国际因素,也不受国际公法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制约,而只会受制于其所属复合法域国家国内的具体情况,并更多的受到所属国宪法和宪法性法律的制约。

第六,二者在一些具体的规则及制度上有所不同。在意思自主原则的适用、定性、反致、外国法的查明、公序良俗条款、法律规避以及判决的承认与执行等问题上,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

第七,保护既得权的范围在区际冲突法中比国际私法中更广泛。在一定限度内保护当事人已依内外国法取得的既得权以为各国国际私法所肯定,这也是保护涉外民事法律关系的稳定,发展正常的国际民事交往所必要的。在国际私法中既得权的保护是以既得权与内国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不相抵触为条件。在区际冲突法中,由于公序良俗保留制度在有的复合法域国家适用的范围狭小或有些国家根本不适用,因而一些可能被国际私法视为与公共秩序相牴触的既得权会得到承认。

第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的法院在解决国际民事法律冲突的实践上几乎都呈现出提升适用法庭地法之趋势(Homeward Trend),亦即偏袒法庭地法(LexFori)之适用。

这种趋势是由几方面的情况促成的:所谓公序良俗条款的限制,增加了法庭地法适用的机会。其次,国际私法学者,将制度理论复杂化,忽略程序实质运作之困难面,法官不胜负荷。再者,涉及个人身分等亲属及继承法律关系,依当事人之本国法解决,引导致外国法适用上之困难,如果能依居所地法则更为实际与合情理。还有,在有些国家里,在涉外案件中适用外国法,必须由当事人主张及证明,如果当事人不主张适用外国法或者对有关的外国法不能证明时,法官即以法庭地法解决之。

但是,在复合法域国家的法院解决区际法律冲突的实践上,由于外法域内容的查明制度和公共秩序保留制度等不同于国际私法中的相应制度,偏袒法院地法并没有表现的那么突出或者说不成为其趋势,相反的适用外法域的倾向远比解决国际法律冲突时为强。

综上,区际冲突法和国际私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不能将两者绝对的等同起来,也不能将两者绝对的割裂开来。因此,将两者绝对区别开来或绝对等同起来并视为同一种法律的理论主张都是过于片面的。

三、小结

综合上述,对区际冲突法和国际私法的联系与区别的分析,可发现两者的区别是主要的,而两者相同或相似之处反而是次要的。其间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区际冲突法解决、调整的是“一个主权国家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民事法律冲突;而国际私法解决、调整的却是“不同主权国家之间”的民事法律冲突或者“国际”民事法律冲突,国际私法所具备的国际性在区际冲突法中是不存在的。因此,区际法律冲突法不具有与国际私法相同的性质,两者是具有密切联系的不同法律部门。区际冲突法不能适用于主权国家之间的法律冲突,而国际私法也不能适用于区际冲突。因此,区际冲突法与国际冲突法之关系应系折衷说之见解较为妥适。

参考文献:

[1]黄进.区际冲突法研究.上海市:学林出版社,1991,6

[2]韩德培.国际私法新论.武汉市: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9

[3]刘铁铮,陈荣传.国际私法论.台北市:三民书局,2004,3

[4]柯泽东.国际私法.台北市:元照出版公司,2001,1

[5]余先予.国际私法学参考资料.北京市: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6

设计链联盟的合作与冲突机制研究 篇7

设计链基于市场需求将地理上分散的制造商、供应商和客户等组成产品开发网络[2]。设计链是研发战略、研发流程和技术发展的联盟, 它主要定位在跨企业间的协同研发关系上, 通过信息网络技术使协同研发具体化。作为一跨企业组织, 由于各自利益不同, 在设计链中的位置不同, 双方设计文化差异与设计流程兼容性等一系列因素, 使得设计链联盟内的合作与冲突不断。对设计链联盟的合作与冲突机制展开研究, 有助于联盟双方统一认识, 消除或避免冲突, 加强合作, 使设计链可长期稳定、高效运转。

一、设计链与供应链关系

设计链是在协同研发设计中, 各企业的设计文件环环相扣, 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的链状系统, 系统中的成员共同分担研发成本和风险、分享利润。设计链提供最终产品设计到供应链, 因此它与供应链相连接。Murphy-Hoye将设计链作为供应链集成的一部分, 以便供应链的合作伙伴能早期参与 (Early Supplier Involvement, ESI) 产品的协同设计阶段, 但他同时强调两者间的动态、灵活、弱耦合关系将主导设计链与供应链的未来趋势[3]。设计链与供应链具有不同的目标。Cadence Design System公司指出供应链是安排制造并分配组织的协同作业, 以确保产品上市;设计链则是安排工程和技术, 调度组织的协同作业, 以传递最终产品设计给供应链。供应链为物流供需链结, 而设计链可以看作涉及组织间产品设计和研发信息传递的一种特殊供应链[4]。

二、设计链、价值链与研发联盟三者关系

研发联盟是为解决单一企业研发设计能力的不足, 与不同产业领域企业合作, 相互授权, 迅速推动新产品的研制。

设计链是由多个企业组成的一个协同研发团队, 它必须在联盟基础上才能发挥应有的效能。设计链的主要活动是产品的研发设计。相对于传统的研发联盟, 设计链还包含协同研发流程和机制等内容。因此, 设计链联盟是一种研发联盟协同组织, 它可以管理企业内部与外部的研发资源, 集中各种研发创新力量, 使产品从初始构想到最后量产都能连结成价值链。

价值链可以是任何合作形式, 甚至是一次短期合作[5]。设计链中的各个环节, 如产品规划、概念设计, 都在创造产品价值, 都含有价值链。另外, 设计链中的价值链也要通过联盟机制来实现。因此, 设计链、价值链和研发联盟三者间的关系为:设计链价值链研发联盟。

三、设计链联盟动机

在竞争全球化、分工专业化的今天, 企业可以采用联盟的方式构建设计链, 通过设计链联盟的相互依赖的互利合作过程, 可以使企业之间交换互补性资源, 降低研发风险, 提高研发效率, 进而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因此, 设计链联盟是设计链成员企业受到内在目标驱动和外在竞争压力双重作用的产物。

设计链联盟动机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个方面。

(一) 内部动机

1.通过联盟分担研发费用。新产品研发往往需要巨额资金投入, 与合作伙伴联盟可以弥补企业自身在研发资金方面的不足。

2.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条件下, 分担风险。当研发失败时, 合作联盟可以彼此支援, 避免单一企业蒙受巨额损失。

3.复杂的产品功能, 需要整合多个企业的研发设计资源, 进行资源互补。面对日益复杂的产品, 单一企业无法依靠自己力量完成整个产品的研发设计, 必须寻找合作伙伴, 借助伙伴的专业研发优势完成产品的部分功能。

4.设计链中合作成员的先进技术、知识和经验, 能提升自身的研发设计能力。

(二) 外部动机

1. 降低研发活动所衍生的交易成本。

2. 迅速研发新产品, 制订行业标准。

3. 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4. 通过联盟, 能迅速、有效地进入国际市场。

因此, 构建设计链联盟有以下好处:可以研发具有创新价值的新型产品;用较少的资源获得最大产出;缩短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减少产品研发设计成本;降低研发风险;提高产品质量, 等等。

四、设计链联盟的合作机制

(一) 联盟合作关系分类

从联盟双方研发资源的性质讲, 设计链联盟合作关系可分为资源互补式和资源竞争式两种类型。资源互补情况下的联盟, 合作关系容易长期维持, 可以发展为战略层次的合作。在市场进入障碍高、双方规模不对称和产品复杂度高的情况下, 往往会选择资源互补型联盟。例如, 2005年3月由台湾集成电路公司 (TSMC) 、应用材料、ARM、Cadence等大型跨国公司组建的硅设计链协作组织 (Silicon Design Chain Initiative, SDC) 。资源竞争情况下的合作, 容易引发利益冲突, 只能是短期内的战术性合作。例如, 从事芯片设计和生产的台湾威盛电子公司与同样从事芯片设计生产的Intel公司, 为研制新一代芯片架构曾一度进行研发合作。对于竞争性合作模式, 需要在时间上、阶段上做好安排, 以便及时加入或撤出, 同时要保持合作期间的相互信任。

按对等位置关系分类, 设计链联盟可分为垂直式联盟、水平式联盟和产学研联盟三类。垂直式联盟是一种阶层式整合方式, 其合作方式是特定产业中的核心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合作, 发挥各自研发专长, 完成从产品构想、概念设计、实体设计、测试、试产到最后量产各环节的研发合作。水平式联盟是整合具有类似产品类型的企业, 集中资源, 发挥各自研发设计方面的技术优势, 减少重复浪费, 达到降低研发成本, 提高整体竞争力的目的。水平设计链联盟研发的产品互补性差, 若共享研发成果, 会在市场上形成竞争。因此, 联盟成员间易产生因利益而引发的冲突, 双方遵守协议的程度比较片面和薄弱, 容易造成设计链联盟解体。产学研设计链联盟没有垂直式联盟与水平式联盟在产品价值链或产品类型方面的合作特征, 是一种具有不对称关系的整合方式, 合作双方容易为实现共同目标进行较长期、稳定地合作。例如, 杜邦公司为加速氟里昂替代品的研发, 曾与20多个组织合作, 包括学术机构、思想库, 并获得成功, 比国际规定的最后期限提前三年, 从而迅速占领市场。

(二) 设计链联盟合作模型

联盟双方意愿的结合, 受内、外部联盟动机驱动, 当企业双方都有合作意愿时, 通过合作的方式和强度, 界定合作范围和原则, 并签订合同或协议, 以确保合作顺利进行。进行合作联盟之前, 要对双方的目标、研发资源互补性、设计文化和设计流程的相容性仔细考虑, 进行相容性分析。一旦达成合作协议, 影响设计链联盟长期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互信。组织间的互信必须通过强制的合同来发展对彼此能力的信任, 然后通过项目的前期合作磨合组织间文化差异, 增进协同经验, 进而形成友好的信任关系。另外, 设计链的协同障碍主要源于设计链自身的特点, 即复杂动态的设计环境、频繁的信息反馈、内容依赖型和资源依赖型的设计流程, 等等。设计链管理关注企业间快速、准确的数据与信息共享。因此, 协同深度影响着设计链联盟的运行效果。

设计链联盟合作模型如图1所示, 影响联盟合作方式和强度的五个因素主要是目标一致性程度、研发资源互补性、设计文化与设计流程兼容性、互信程度以及协同深度。根据五种因素的程度, 可以分为四种合作方式, 其中I区和II区属于水平式联盟。在I区, 影响合作的五种因素的程度都较低, 无法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适合较短期研发合作。具有较高竞争性的双方为克服同一技术难题, 从战术角度建立临时性的合作关系;在II区, 尽管合作双方的产品具有较高竞争性, 各自设计文化与流程也存在较大差异, 但出于共同制订行业标准等目标的考虑, 竞争性双方也会建立较长期合作, 且合作期间的互信程度及协同深度都较高;III区适合于产学研联盟方式, 合作双方在研发资源与设计文化及流程方面的冲突一般不大, 所欠缺的是共同目标及相互信任。研发企业的商业利益考虑较多, 而学校或研究所的学术目的更强。双方需要统一目标, 增进信任;IV区适合于垂直式联盟, 双方在研发资源、设计文化等五个方面都易达到较高程度, 能够荣辱与共, 从战略调度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五、设计链联盟的冲突机制

设计链是一个跨企业组织形式, 各独立企业在研发合作过程中会因设计文化、设计流程、智慧性财产 (Intellectual property) 的保护 (如设计信息或知识) 等方面的差异引发冲突。

(一) 联盟冲突类型

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关联主体, 因互动行为所导致的不和谐状态。冲突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利害关系人 (Stakeholder) 对若干议题的认知、意见、需求和利益不同造成的。英国的Ralf Dahrendorf认为引发冲突的原因有:第一, 权威机构内部对利益和隐藏利益的角逐中, 既得利益者会为了维持这种状态, 而和试图改变这种状态的另一方产生冲突;第二, 未获利益者, 意识到产生冲突所能取得的利益可能性时, 会在组织中形成一股反对势力;未获利益者经过辩驳和实际行为, 直到取得利益或遭受压制为止。当受到压制后, 经过一段时间忍让后, 会重新展开新一轮循环冲突。

设计链联盟中的冲突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认知冲突 (Cognitive conflict) , 不同决策者在相同信息条件下, 会对同一事情产生不同的判断, 从而引发冲突。例如, 在半导体芯片设计链中, 因大陆与国外使用的专业术语不同, 导致合作研发的芯片质检时的技术认定不同, 合格品与不良品的判定标准不同, 双方易产生冲突。第二类是利益冲突 (Interest conflict) , 利益冲突源于资源的有限性。当决策者对决策结果有不同偏好时, 双方进行的博弈即为典型的利益冲突。例如, 台湾威盛电子公司与Intel公司组成研发联盟后, 对芯片新架构专利权的最终归属问题存在冲突, 并诉诸法律。第三类是关系冲突 (Relationship conflict) , 当决策者所处立场不同时易产生关系冲突。例如, 设计链核心企业人员直接以命令口吻与协作企业人员交流时, 易引发关系冲突。

(二) 设计链联盟冲突模型

设计链联盟冲突模型如图2所示, 将冲突分为六种不同程度, 其中区域1和2的冲突程度较低, 区域5和6的冲突程度较高, 区域3和4的冲突程度一般。设计链因其复杂、不确定的环境, 决策者往往习惯以直觉认知模式做出决策判断, 易引发认知冲突。通过市场需求分析与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 决策者能采用分析手段做出判断, 从而减少认知冲突;高度一致的目标使联盟双方能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进行研发合作, 有效减少或避免了利益冲突的发生;合作期间, 伴随着双方协同程度的加深, 双方在设计文化与设计流程等方面的融合更加深入, 容易借助设计链合作平台及时沟通, 彼此信任程度增加, 发生关系冲突的概率减少。

设计链中的冲突有良、恶之分。恶性冲突会降低设计链联盟双方的彼此信任, 阻碍研发合作的进行, 影响整条设计链的绩效, 威胁联盟合作基础与目标。若联盟期间发生的恶性冲突不能很好地解决, 无法共享彼此的资源和利益, 无法遵循双方签订的合同或协议进行研发合作, 最终会导致整个设计链解体。

冲突也有正面性, 具有启发和建设性。造成冲突的原因说明联盟体制或协议方面存在缺失。借助小的冲突可以彰显联盟制度上存在的问题, 经双方协商达成一致, 能增强联盟凝集力。另外, 冲突也可以产生新制度、新关系、新思维和新技术。例如, 设计链中, 客户或供应商的及早参与, 会因认知等方面因素与核心企业产生冲突, 使核心企业在产品构想或概念设计阶段融入新思维、新技术, 促进新型产品的研发。

设计链联盟中, 核心企业处理设计链管理的立场, 拥有对研发项目的管理权力, 当与各协作企业在决策或利益分配上看法不一致时, 协作企业可能会借助冲突, 来获得对自己有利的协议或其他资源, 从而在联盟期间建立新制度并维持合作关系。

(三) 设计链联盟的冲突管理

设计链中控制或减少冲突的方法有以下几点:第一利用双方目标的一致性, 通过协调达成共识。联盟内冲突的自行解决, 有助于合作关系的巩固和加强, 刺激联盟进一步成长;第二可采用压制方法, 当造成冲突的议题暂时无法解决时, 利用双方不对等的合作关系或签订的合同, 达到一方压制另一方的目的, 强制解决冲突。需要注意的是, 压制力量不可能一直有效, 应该在时机成熟时及时分析冲突原因, 避免相同冲突再次发生甚至扩大;第三形成高度协同和互信, 借助现在的设计链合作平台或电子商务系统, 高度协同, 并及时沟通, 提高对整个研发项目的能见度, 双方的意见、知识和信息及时交流, 增进信任;第四建立冲突应急机制, 培养能迅速处理冲突危机的专业人员。

设计链作为产品研发的发展趋势, 正在日益被研究与重视。构建设计链联盟, 有助于我国制造业由“世界制造中心”的代工型企业向利润高端 (研发) 迈进, 成为拥有自主品牌的研发型企业。

参考文献

[1]MartinG, SchirrmeisterF.Adesignchainforembed-ded system[J].Computer, march, 2002:100-103.

[2]王有远, 黄卫东, 谢强, 丁秋林.产品设计链管理及其关键技术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 2007, 18 (13) :1571-1576.

[3]Murphy-Hoye M.Optimising the extended enter-prise in the new economy:B2B in supply chainmanagement[EB/OL].Http://www.intel.com/IT (Center for eBusiness@MIT annual conference, April 2002) .

[4]Tiwgg D.Managing product development within adesign chai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production, 1998, 18 (5) :508-524.

设计冲突 篇8

网络环境下的特征造型主要分为分布式特征造型和协同特征造型两大类。前者侧重于挖掘网络的计算潜力和集成异构多平台造型系统,而后者主要处理多客户间的协同设计问题。

当前,有许多支持协同设计的产品和实验系统。WebSPIFF是一个采用瘦客户端模式的、基于Web的协同特征造型系统[1]。采用“交通灯”的方法来保证某一时段只有惟一客户可以修改模型。CADDAC系统中针对多客户协同问题使用了Model-Controllers-Viewers设计模式[2]。然而在某一时刻,只有一个主客户可以调用服务器的造型功能,其他的客户只能观察3D模型或进行模型变换。在CSM系统中[3],每个客户端都保留了产品模型的一个拷贝。当一个客户端修改了模型,其结果被传送回服务器,然后再发送到其他客户端。以上系统中,当一个客户进行模型修改时都采用了某种令牌传递策略[4,5],使得其他客户只能观察或查询被置锁的产品模型。

本文提出一种冲突消解原型系统,用于解决特征造型协同设计过程中产生的冲突问题。主要采用了银行家算法来避免死锁机制[6],从而对产生的冲突问题进行有效避免及消解[7]。

1 冲突阻止

协同特征造型设计系统中的冲突阻止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充分考虑那些潜在的冲突,并且在静态设计时就要尽可能的避免。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由于各个专家来自不同的领域,他们的经验也不相同,因此,潜在的冲突将会上升。

假设有n个设计人员竞争m份资源,通常采用操作系统中用于解决死锁问题的银行家算法来解决冲突问题。在一个拥有m份资源和n个设计人员的协同特征造型设计系统中,至少需要m*n步操作。银行家算法用于解决资源分配和避免死锁问题。

在协同特征造型设计系统中,阻止冲突的主要方法是动态协商,包括优先级策略、双边协商和仲裁策略等等。如果确信每个设计人员有不同的优先级,那么拥有更高优先级的设计人员拥有资源的优先分配权。当设计人员之间发生冲突时,拥有高优先级的设计人员得到保护,其他的设计人员应该等待或挂起。如果设计人员没有优先级或者拥有相同的优先级,他们可以通过双边协商解决冲突。

2 冲突分类

冲突可能来自设计和开发活动的各个阶段。协同设计的过程也是冲突不断产生和得到解决的过程。以下的几个因素可能导致冲突:1)由于各专家的设计目标和设计评价的标准不同,会做出不同的设计选择。2)由于缺乏一个共同的知识表达方法和一致的设计对象模型,各领域的设计人员在进行局部设计时做出最佳的、合理的方案,当它们集成为一个总体设计方案时,就会出现相互矛盾、互不协调的情况。3)上游设计人员的设计可能不符合下游设计人员、其他参与人员的评价和要求。4)涉及协同产品开发活动的资源缺乏或者资源规划调度不合理等等。

针对上述分析,可以将冲突划分为三个方面:

1)数据冲突:表达方式不同会引起信息很难转换。数据没有统一有效的安排和处理就不能满足某些阶段的需求。2)知识冲突:不同领域的规则不能满足系统的需要。设计者的经验不同并且每个设计者对变量的定义也不尽相同。3)资源冲突:包括人力资源、产品资源、软硬件资源,及其他一些辅助资源。如果它们不能够适度的分配或者及时提供,有可能引起资源冲突。

3 冲突消解

3.1 冲突消解方法

目前,关于冲突消解已经提出很多方法,但是比较典型的并且常用的几个方法简单介绍如下:

1)约束和松弛法。协同设计系统可以看作约束条件满足问题。冲突就被看作违反约束的一种风格。可以通过放松约束条件和废除约束条件来解决此类冲突问题。2)基于原因的方法。通过设置规则模式和建立模式数据库起作用。如果冲突满足该规则,就使用这个规则消除它。3)基于实例的推理法。同人类的认知过程相似,取决于专家描述和记忆的经验和背景,该方法有很强的扩展性和自我调整能力。4)仲裁定律。在使用其他方法都不能解决问题时采用该方法解决。该方法试图寻找一个所有团队都能够接受的草图。相对来说较公正。

3.2 冲突消解模式及过程

冲突消解的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具体方法如下:在开始协同设计之前安装冲突检测模块,一旦检测出冲突立即锁定相关对象。对冲突进行分类,冲突分类模块分析并且提取冲突特性。不同的冲突种类或类别要求不同的冲突消解策略。拥有相同特征集合的冲突归入一类。一个专门的策略对应一个或多个它能够解决的冲突类。冲突消解模块根据冲突的特征和以前处理过的相似冲突对冲突进行处理。对那些没有相应的处理策略的新的冲突,采用视频会议协商策略。

冲突消解的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约束模型在协同设计过程中,各部分间的依赖和约束关系可以通过约束关系表达。该约束关系是同技术专家有关的技术,同制造商无关。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所有的约束关系在复杂的网络中互相制约。在协作团队之间,表达过程、产品和资源关系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约束网络。通过确定他们之间的关系,约束网络将会引发冲突。

2)冲突检测冲突网络确立后,系统将会检测冲突。该程序将会检查所有的结点,寻找冲突结点。使用Petri网络,可以完成检测。冲突可以划分为满足约束的一类。

3)分析冲突通过检测系统,冲突划分为相关关系、不相关关系和相互关系。检测后,冲突将会按照规则计算的优先级进行分类。这个规则是这样的:相关关系优先于依赖关系,因此它将首先得到解决。不相关关系也在同时得到解决。然后再对依赖关系进行解决。

4)冲突消解分析了冲突产生的原因后,系统进行冲突消解。根据在检测中得到的问题,系统可以使用不同的冲突消解策略。包括约束法、观察法和实例法。

5)冲突整理冲突问题解决后,系统挑选相关的信息并且存储数据,留作下次运用。所有的信息都存储在信息数据库、规则数据库、冲突数据库和产品设计库中。

4 冲突消解算法

距离表达式定义如下:假设规则的覆盖范围和置信度设为C,D。那么C=(C1,C2,…,Cn),结果为(v1,v2,…,vn)。在同等条件下还可以表示为(ai1,ai2,…,ain)和(aj1,aj2,…,ajn)。Ri表示某个规则,Rj表示某种属性。如果Rj满足Ri,那么就认为它们相容,不会产生冲突。距离方程式表示如下:

定义如下:如果Ri和Rj不会产生冲突并且他们的结果相同,即:

那么由(1)可知

那么,由(1)式可知

那么,由(1)式得,

采用此算法,可以解决一般的冲突消解问题,但是还存在一些特殊的冲突问题无法解决,此时可以采用视频会议协商机制进行解决。即利用当前先进的视频会议技术,远程连接相关工作人员,通过视频协商,达到工作目的和方案的一致性,从而避免产生冲突。

5 结束语

特征造型的协同设计在国内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关于协同设计中的冲突问题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以前的研究方法多采用令牌传递策略和置锁机制来避免产生冲突问题,限制了产品的开发效率。本文提出的冲突消解原型系统采用银行家算法来避免死锁,从而有效阻止冲突的产生。冲突消解算法对那些产生冲突的属性进行锁定,进而进行冲突消解。当然,本文论述对该方向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还需要大量的后续工作。

参考文献

[1]Bidarra R,van den Berg E,Bronsvoort W F.Interactive facilitiesfor collaborative feature modeling on the web[C].In:Proceedings of the 10th Portugues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Graphics,Lisbon,Portugal,2001,43-52.

[2]Agrawal A,et al1 CADDAC:Multi-client collaborative shapedesign system with server-based geometry kernel[J].Journalof Computing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in Engineering,2003,3(2):109-175.

[3]唐敏,董金祥.Shang-ChingChou.多客户协同特征造型系统中的冲突解决[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5,17(6):1139-1145.

[4]孙欢,刘强.分布式CAD协同设计中的冲突消解[J].电子学报.2006.12,12(A):2458-2461.

[5]Quan Liu,Xingran Cui,Xiuyin Hu.Conflict Resolution withinMulti-Agent System in Collaborative Design[C].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2008,520-523.

[6]Junming Hou,Chong Su,Liang Tang,etc.Conflict Resolutionfor Collaborative Design[C].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mation and Logistics Qingdao,China September 2008.2008.9,875-880.

设计冲突 篇9

一、课堂教学中引发认知冲突的前提条件

1.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

积极的学习态度与学生认知冲突的产生具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对于一个学习态度积极的学生, 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很容易引发其认知冲突, 从而进一步激发其探究知识的欲望.而对于一个学习态度消极, 对学习漠不关心的学生, 教师是很难引发其认知冲突的, 他们甚至会有意地回避认知冲突.

2. 营造一个融洽、平等的学习氛围

教学课堂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师“教”的心理和学生“学”的心理.那么我们怎样去营造一个融洽、平等的学习氛围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来考虑.

(1)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平等地参与课堂的教学.

(2)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多与学生沟通交流, 尽量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课堂的教学.

二、课堂教学中认知冲突的设计策略

1. 在课堂中设置错误, 引发认知冲突

例如,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这个知识点时, 因为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为了让学生利用圆柱体体积公式推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 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在空圆锥里装沙子, 然后倒入空圆柱中, 看看几次可以装满.学生分组进行具体的操作, 实验完毕, 我问:谁能够告诉我圆锥体的体积怎么计算呢?这时候, 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学生说:我们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 然后倒入空圆柱中, 三次正好装满, 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有的学生说:我们认为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四分之一.我假装露出了疑惑的表情, 这是怎么回事呢?大家答案不一样呢?那老师也来做一次实验, 看看究竟哪个小组的答案是正确的?于是, 我将圆锥里装满沙子, 倒入空圆柱中, 一次, 两次, 三次, 四次.四次正好装满.

“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四分之一?这是怎么回事呢?课本上明明说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呀?是老师错了还是课本印刷错误呀?”学生都露出了疑惑的神色.我在实验中故意出错, 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发了学生探究真相的欲望.“同学们,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老师, 我觉得你用的圆锥太小了, 我们小组的这个圆锥就刚好三次可以倒满圆柱体的, 你试试我们小组的这个.”结果三次正好倒满.学生恍然大悟, 原来老师制造了一个小小的错误, 故意用了一个小的圆锥体.学生这个时候也就更加明白了原来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 圆锥的体积才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为了让学生深刻的理解“等底等高”的概念, 我在课堂实验中故意暴露错误, 把学生引入矛盾的困惑境地, 使他们对自己的认知产生怀疑、自主反思, 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从失败中找出原因, 从而让学生在纠正错误中开启智慧, 迈入知识的殿堂.

2. 引导猜想, 制造认知冲突

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 就没有伟大的发现.”这里强调了人们的一种数学思维方式.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不妨让学生对新的知识点进行猜测, 然后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以此来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 从而进一步完善他们的知识体系.

例如, 探讨两个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时候, 我就让学生对问题进行了猜想、探究.

(1) 小明画一个三角形与小刚画的三角形全等, 需要最少确定几个条件呢?我让学生就这个问题进行猜想、探讨, 最终归纳得出学生们探讨的结果: (1) 一个条件.一个角相等或者一条边相等都可以; (2) 两个条件.两角相等或者两条边相等;一个角和一条边相等; (3) 三个条件.三个角都相等, 三边都相等;两个角和一条边相等;两条边和一角相等.

(2) 我让学生按照以上猜想、探讨的结果:只给一个条件画三角形, 只给两个条件, 让大家比较一下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3) 最后给出三个条件画出的三角形又是否全等呢?

设计冲突 篇10

1 移动通信设备的整体设计原理

为满足军用车辆移动通信设备安全高效的通信需求,整体设计采用较为流行的嵌入式设计技术。军用车辆移动通信设备的系统结构功能的整体组成如图1所示。

根据组成功能的不同,移动通信设备采用了模块化设计的思路:

(1)其核心处理器选择的是抗干扰能力较强的S3C2410:其通信效果好,协议安全性强,各种通信接口的功能强大。

(2)算法运算模块采用Altera公司较为成熟的FPGA器件StratixII系列EP2S180-1020FBGA,完成通信协议算法的编程工作。

(3)存储设备选择的是RAM和Flash:由于设备需要存储较大容量的信息,因此需要选择扩展的DDRRAM,可保持临时文件及相关的数据缓存,Flash采用NAND Flash,用于存放程序代码和数据等。

(4)音频信号输入输出:移动设备需要满足视频和音频的功能,因此需要一个扬声器,用于语音和视频数据的有效输出。

(5)串口:这是完成各种外界设备通信必备的接口。

(6)TD/GPRS/GSM模块:该模块可实现一般笔记本和手机见缺的功能,完成人员定位,是最为关键的模块。

(7)以太网收发器:采用DM9000AE芯片,10/100 Mbit·s-1速率自适应,可完成有线网络和无限网络的通信功能。

(8)USB接口:通过USB扩展应用,可对外完成多种设备的扩展,包括3G等应用设备。

(9)电源管理:为保证电源的耐用性,采用锂电池作为电源管理,并确保电源管理的高效性,能够完成系统的信号供应和外部时钟。

(10)WiFi模块:完成无线通信的功能,通过无线通信网络完成互联网通信端口之一。

系统平台的总体结构分为系统总体的设计、FPGA板、核心板3个部分。其中,设备采用USB接口、SD卡接口、音频接口、网口、电源接口、LCD触摸屏接口以及摄像头接口,系统可根据此硬件结构,完成一系列的功能,同时可以通过硬、软件的协调配合,完成功能的实现。

2 军用车辆通信系统硬件设计

军用车辆通信的核心芯片是Samsung公司的S3C2410,采用ARM1176JZF-S内核,数据存储空间达到16 kB并拥有同样大小的指令存储空间,其工作电压稳定,适用于波动较大的环境,工作频率达到553 MHz,在1.2 V的情况下,频率可达667 MHz。运用AXI、AHB和APB形成的64/32 bit总线设计和接口设备相连。以FPGA的封装方式进行封装,引脚规范较好。总线也可采用外边扩展的方式,对模块进行调用,其核心的硬件RTC电路设计如图2所示。

其中S3C2410的VDDRTC可与其进行直连,保证工作效率。该模块采用的电压供电不超过4 V,完成了大部分的供电功能。另外,还设计了供电中出现掉电时的工作模式,由备用电池供电,此时S3C2410中唯有RTC模块工作,其余模块均处于停止状态。

根据S3C2410的最高工作频率及PLL电路的工作方式,系统晶振的选择需要一定的窍门,可采用12 Hz的晶振,也可选择频率较高的无源晶振作为系统的时钟信号提供方,系统选用25 Hz的晶振为相关的芯片设计时钟电路。当然,也可通过CUP芯片内部集成的倍频电路,根据系统的需求产生不同频率的晶振信号。其中,系统设定了相关的放大电路和信号干扰去除电路。因此,外边的信号频率无需较高,也可满足系统的相关需求,又可进一步降低系统在工作过程中的噪声。图3是这4种时钟的示意图,此处的电容用于滤除来自振荡的高次谐波,电阻是进行阻抗匹配的。

S3C2410处理器支持多种启动方式,不同设备的启动,方式不同。其中IROM是一种高速启动的方式,对NAND Flash、SD卡和ONENAND等设备进行相关的控制。这是顺序的启动方式,S3C2410处理器通过运行其本身固有的程序,计算EINT15、EINT14、EINT13这3个引脚状态,根据所得引脚的不同状态选择启动设备。S3C2410处理器的启动由XSELNAND、OM[4∶1]、EINT[15∶13]这3种引脚状态判断,完成SROM、NOR、NAND、ONENAND、SD以及IROM的初始化。当NAND作为启动设备时,XSELNAND需要设定为高。

3 系统软件设计

完善的硬件配置需要用有效的软件作为平台,为保证新一代军车通信系统的高效性和安全性,配合其特有的存储能力、功耗、硬件系统的体积大小和相关接口。系统的软件设计终端是基于ARM Linux架构的。其软件结构如图4所示。

驱动程序设计包括:

(1)页面驱动程序设计。良好的页面处理程序化。Qt/Embedded的底层图形引擎基于Framebuffer。其是一种驱动程序接口,通过设计操作性较强的界面程序,对相关设计进行驱动,设备是/dev/fb0、/dev/fb1等。设备对操作的用户而言是相同的,封装后区别较小,客户相当于对一个内存进行操作,完成存储功能,通过内存映射程序完成相关操作,对内存内部的各个地址单元进行有效的访问,访问过程是双向的可以通过读的方式访问,也可以写入数据,并随即反应在屏幕上。

(2)数模转换驱动设计。语音和视频信号是模拟波形,因此在设计驱动程序过程,必须保证信号传递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语音信号在传递时需要转换成数字信号,对模拟信号中的相关位进行数字化转换,转换结果要有效保持。保持的区域需要预定大小,若太小将发生溢出。数模转换工作需要专门的模块完成。该转换芯片也需要编写相应的驱动程序,该程序并不复杂,只需安装芯片的具体实现过程,完成编写即可。对声音的采集则需要固定的驱动程序完成转换。因此视频转换和声音转换均需要驱动完成。

(3)数据采集驱动程序设计。该部分是完成数据采集功能的模块,系统中的多数模块均会调用此模块,完成相关数据的采集。其中,声音信号的采集驱动程序设计较为特殊,其涉及到模数转换的过程,是将采集到的声音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的过程。转换的结果仍要保存在内存中,由于语言信号结构复杂,因此在嵌入式Linux下,语音的采集和播放可通过OSS(Open Sound System)的API接口来控制声卡实现模数与数模转换。

OSS无需使用指定的操作程序,因此使用时更加便捷,只需利用接口将操作程序与应用系统相连接即可实现交互运算。系统利用文件进行信息传递的,无需在运行的过程中进行程序调用。利用read/write进行数据传输,通过ioctl进行指令传输。OSS系统与操作系统之间的关系可通过图5进行描述。

4 军用车辆通信系统测试

在军用车辆通信检测系统中,任意选取N个功能进行系统测试。测试中需要启动车载IP视频电话,从而选取合理的网络,利用该网络进行数据传输。因此,需要对IP视频电话分别进行声音和图像的测试。在进行声音测试时,需要得到声音的质量、带宽和滞后时间等相关参数,从而判断声音传递的效果。随后对视频图像进行测试,获取图像的质量、带宽及传递滞后情况。

通过音频和视频的测试,可得到IP视频电话的测试结果,从而判断IP视频电话功能是否符合要求。

4.1 测试结果

在数据传递网络中,对上述过程中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上述步骤,对整个系统进行测试,得到结果如表2所示。

4.2 系统缺陷以及处理方式

军用车辆通信系统中的IP视频电话需要在软、硬件同时符合系统要求时才能正常使用。在系统测试时,存在的问题可能是因软、硬件或者应用程序等问题所导致的,其处理方式如下:

(1)用户无法正常进行网络连接,不能进行数据传递。处理方式:检查用户之间的硬件是否连接,假设已正常连接,则需要检查IP地址配置是否错误。假设硬件连接和应用系统均无任何时候问题,则需要检查软件设计是否符合通信要求。

(2)视频无法正常显示。处理方式:假设视频无法正常显示,则需要检查视频功能的设置以及图像采集设备是否正确连接,然后利用图像采集设备测试程序本身配置是否存在问题,最终检查网络数据传递是否正常。

(3)音频无法正常传递。处理方式:检查音频传输功能的设置是否存正常以及网络连接、声卡硬件和驱动是否正常。

cat/dev/dsp>xyz

cat xyz>/dev/dsp

用第一条命令能够将传递信息保存在xyz文件中,从而实现录音功能。使用第二条命令可播放音频,从而进行音频检测。

(4)音频传输与视频传输无法同步进行。处理方式:检测网络连接是否正常,带宽是否足够使用,发送和接收的线程能否正确对音频和视频进行同步数据传递。

5 结束语

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防冲突大型移动通信设备的设计与实现方法。以嵌入式为基础,设计出抗干扰能力较强的系统硬件,通过合理的编写相关的驱动软件,完成优质高效的软件设计,确保系统的高效工作。后期的实验显示,设计的硬件与软件能够较好的兼容,并能够高效地完成通信工作,各功能实现效果良好。

摘要:针对目前国内的军用车辆移动通信设备中,通信安全性较低,数据收发存在缺陷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一代防冲突大型军用车辆移动通信设备的设计与实现方法。以嵌入式为基础,设计出抗干扰能力较强的系统硬件,通过合理编写相关的驱动软件,完成优质高效的软件设计。以确保军用车辆通信系统正常工作。后期的计算机模拟测试显示,设计的硬件与软件可较好地兼容,完成优质高效的通信工作,各个功能实现效果良好。为新一代的军用车辆通信系统设计提供了参考思路。

关键词:军用车辆,移动通信设备,防冲突,嵌入式

参考文献

[1]孙天泽,袁文菊,张海峰.嵌入式设计及Linux驱动开发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Samsung Electronics Conpration.S3C6410A32-bit RISC microprocessor user's manual revision[M].Soul:Samsung Electronics,2002.

[3]谢文军,吕岑,宋晨.激光外差多普勒二次谐波测厚方法[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0(8):91-94.

[4]MARK I M.电磁兼容和印刷电路板理论设计和布线[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5]王勇.嵌入式Internet的技术实现及其安全问题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2.

瑟先科《夫妇冲突》 篇11

全书共分五章。其中列举了截至一九八○年的大量统计资料,说明苏维埃政权建立以来,苏联婚姻家庭领域所发生的变化及目前的状况,指出苏联的结婚率、生育率和离婚率指数所表明的不良趋势,特别谈到离婚率年年有增无减,已成为令人忧虑的社会问题。在分析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时,作者指出,随着苏联社会经济变革的实现,婚姻家庭领域也发生了一场真正的革命,封建宗法制度下的“权威型”家庭向社会主义的“民主型”家庭过渡,婚姻制度、家庭面貌、男女的地位都有了很大改变。然而,在新型家庭中,新旧两种道德规范时有抵触;其次,妇女作为母亲和作为社会劳动者的双重职能之间也产生了矛盾,这也是一些社会问题的主要症结。作者进而对各地区、各民族的离婚率指数作了分析,说明现代城市化、人口的流动与迁移、科技革命与教育以及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等因素对婚姻家庭的影响。作者还认为,随着妇女(尤其是城市妇女)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的大提高,出现了家庭过分“女权化”的倾向,丈夫在家庭中的地位过分降低,家里一切都由妻子说了算,这种倾向无疑已经并且正在造成某些不良的社会心理后果。

作者还根据法院提供的许多离婚案件材料,剖析要求离婚的夫妇在法庭上陈述的离婚“理由”,试图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将离婚“动机”、“借口”和真正的“原因”加以区分。作者认为,对离婚问题作深入细致的社会心理分析和判断导致夫妇冲突的那些最敏感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对巩固婚姻家庭的途径提出可行的建议并制定有效措施以稳定夫妇关系和帮助青年进行婚前准备。作者承认,研究夫妇关系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它纯属私生活的最隐秘部分,在这个意义上,夫妇与家庭是封闭的小群体,“外人勿入”。研究人员往往苦于得不到足够的信息以判明夫妇关系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所以作者列举的一系列抽样调查材料,说明了各种因素在离婚过程中的意义。

作者认为,失节、对夫妇义务的轻视、彼此不忠、酗酒和酒精中毒以及双方因性格不合而发生持续性冲突,是导致夫妇关系破裂的几种特别危险的情况。作者分析了某些夫妇从热烈追求到关系冷淡、不和直至互相敌视的过程,指出夫妇之间由于心理上的疏远而导致婚后生活的孤寂和失望情绪,是许多冲突产生的心理根源。例如,失节作为离婚动因,有可能是对夫妇关系长期不满意的结果,失节行为后面可能荫蔽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心理问题。作者详尽地谈到酗酒对婚姻家庭及对下一代的危害,但在某些情况下,酗酒到底是夫妇冲突的原因还是结果,似乎难以肯定。夫妇性格不合在离婚动因中居第三位。作者认为,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它与人的气质有关。认识人们的心理类型即气质,对于开展婚姻家庭咨询、预测和判断夫妇关系的发展变化,是有重要意义的。

书中有一章着重阐述了家庭环境说与教育子女的关系。作者对夫妇关系如何影响子女的心理与性格这一问题进行了很有说服力的分析,证明了夫妇冲突与离散会造成极其严重的社会心理后果。作者指出,夫妇之间持续不断的冲突,不和睦的家庭气氛,不仅会造成子女性格和心理的畸形发展,而且会影响到子女未来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在夫妇失睦的家庭中,孩子缺乏安宁、幸福、友谊、互助与体谅,在感情上得不到温暖、爱抚与体贴,这就很容易使他们在个性发展上出现某些缺陷,乃至在精神上和心理上产生种种病态。作者通过临床精神病学的材料证明,在患神经官能症的儿童、少年患者中,不少是来自不睦和破碎家庭的孩子。这类家庭的子女,往往性情孤僻、冷漠,缺乏利他主义和人道主义品质,不易同他人共处与合作。他们从父母家庭接受的消极影响往往会从今后他们自身的家庭关系中反映出来。

作者继而从对“自我意识”、“自我帮助”等心理学概念的阐述入手,对调节夫妇关系的心理学机制进行了科学论证。他指出,每个结婚者,都把自己特有的品格即一个独特的“我”带到夫妇生活之中;夫妇关系怎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夫妇双方在多大程度上认识对方的那个“我”,进入对方的心理世界。夫妇彼此熟悉对方的那个“我”,有助于采取适当的方式去协调彼此的感情和行为,从而达到一种新的心理组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夫妇一方不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就可能给对方造成难以治愈的心理创伤,从而使夫妇关系笼罩上一层可悲的阴影。然而,夫妇要认识彼此的内心世界,却又是件异常困难而复杂的事。

作者通过对“自我意识”的分析,强调意识修养的重要性。有了这种知识和修养,才能自觉地调节自己的内心活动,保护心理健康。而心理上健康的人,才有可能完全驾驭自己的行为举止,使之符合高度的道德文明准则。

作者介绍了苏联近年来大力推广的婚姻家庭咨询工作,指出采用家庭心理疗法的重要作用。家庭心理疗法就是夫妇间不断进行心理调适的方法,一方面要求锻炼自我控制、自我开导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学会互慰、互让,用科学的认识与方法自行解决夫妇关系中出现的问题。作者说,无论社会和国家给予家庭多大帮助,夫妇关系中的许多问题仍然必须自行解决。即使在最理想的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下,人们也不能离开家庭这个重要群体。家庭气氛是否融恰,完全取决于夫妇二人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如何善于相处。

本章最后一节谈到,为了维护婚姻家庭的稳固性,维护夫妇和子女的身心健康,青年需要接受婚前训练,已婚夫妇需要接受心理学、伦理学、生理学和卫生学的教育。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他们准备去承担做夫妻和父母的义务,并且懂得如何持家和抚养教育子女。

为帮助青年进行婚前准备,从一九八一年起,苏联部分中等专业学校已开设有关婚姻家庭的课程,如家庭生活伦理学、家庭生活心理学和卫生学、性教育等。与此同时,苏联的一些城市设立了婚姻家庭咨询所和“新婚者俱乐部”,聘请有经验的医生、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社会学家、法学家等担任咨询工作,并开办讲座和举行其他形式的活动。关于这一工作的经验与成效,学术著作中迄今谈到的不多。

设计冲突 篇12

1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冲突管理的理论分析

1.1 土地冲突管理内涵

土地冲突是利益主体基于利益的矛盾和利益的差别, 为了更好的实现各自的利益而产生利益争夺的过程, 具体是指在征地过程中, 参与主体双方在土地需求以及土地利益方面, 存在着的差别矛盾以及对立的对抗性行为。对待土地冲突, 我国采取的是高压政策, 不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冲突, 而且还激发了冲突和矛盾。由于缺乏对土地冲突管理的全面认识, 因此, 一旦出现土地问题就很难协调, 因此, 对征地冲突过程中进行高效、全方位的冲突管理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冲突管理是能够有效的防治冲突升级、有效的减小冲突危害。土地冲突管理就是在征地冲突发生的过程中, 对冲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更好的减小冲突破坏性的行为, 它是最务实的也是最有说服力的。土地冲突管理就是通过第三方的介入与调停, 对土地冲突进行引导性的管理, 促使土地冲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 减小冲突的危害。土地冲突管理为土地冲突的解决创造了条件, 它能够有效的环节冲突的紧迫度和烈度, 并且为双方提供一个沟通和了解的机会, 更好的为冲突的解决创造可能性。

1.2 土地冲突管理的目标

土地冲突的原因和内容不同, 其具体的管理方式也存在着差别, 但是从宏观上来说, 土地冲突管理的目的就是能够有效的防止冲突的产生和升级, 有效的缓和冲突紧张, 防止冲突恶化现象的发生。土地冲突管理的目标分为最高目标和最低目标, 最高目标就是要有效的解决土地冲突, 不仅要在冲突的规模、后果以及强度上有所效果, 而且还能有效减少冲突的发生, 设法解决双方的需求, 改变冲突双方的互动关系, 使冲突的性质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要想从实质上解决土地冲突问题, 最根本的就是对土地冲突的诱因进行修改, 完善法律法规, 健全农民的保障制度, 在冲突发生之后, 第三方介入对土地纠纷作出调节和裁决, 避免土地冲突的恶化与升级。

1.3 土地冲突管理的手段

在土地冲突出现之前和爆发之后, 要采取不同的冲突管理方法。在土地冲突发生之前, 要完善土地领域的相关法规制度, 在实施之前要明确征地目的, 有效的缩小征地的范围;明确农民土地权的关系, 有效的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农民的使用权、占有权以及处置权都要有法可依, 减少土地运作中的不确定性的行为;充分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政府要公开与农民利益相关的信息, 并通过多种方式征求农民的意见, 真正的体现民意;增加补偿内容, 确定补偿标准, 参考物价水平, 进行有效的补偿。在冲突之后, 要健全土地权益救济体系, 有效的防止冲突的恶化和升级, 首先, 借鉴国外土地法庭的方法, 设置专门的土地冲突的裁决结构, 其组成人员不仅具有土地领域的专门知识, 而且还对法律的规则特别的熟悉, 并且具有专门的行政经验更高效;更专业的进行权利救济;其次强化行政复议的重要作用, 面对土地冲突, 行政复议机关要具备专业知识, 做出更加公正的处理。

2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冲突管理的机制设计

2.1 土地冲突预警机制

土地冲突是土地矛盾不断激化的产物, 最终达到了某个临界点, 造成了土地冲突的发生, 因此要建立有效的土地预警机制, 化解利益矛盾, 减少冲突的发生。土地预警机制有两方面组成, 即情报收集机制, 它是土地冲突管理的基础, 及时的掌握信息, 根据收集的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 收集的情报包括利益相关者满意度;纠纷发生率;信访频率;对峙行为等方面进行信息搜集, 减少冲突的发生;土地冲突风险以及等级评估机制, 通过情报收集机制计算出土地风险的概率, 并结合冲突的变化情况以及涉及利益的人数, 对土地冲突进行分级处理, 从强到弱分为红色、橙色以及黄色。

2.2 土地冲突政府应急机制

对土地冲突做好应急的管理和控制, 要建立起统一指挥、分级负责、互相协调的指挥体系, 由政府进行统一管理, 并注重加强与基层村民的沟通与协调机制。应急机制中要建立冲突报告机制, 保证信息决策的流通;应急联动与处置机制, 对重大事件作出统一的决策和指挥;应急处理信息发布机制, 及时、准确的向民众发布信息, 保障民众的知情权。

2.3 土地冲突控制机制

土地冲突控制机制要从外部和内部入手, 要加强冲突处置的外部沟通, 建立起信息情报交换, 完善沟通机制和协调机制;加强冲突处理的内部沟通, 与不满人群进行沟通, 有效的消除群众的不满情绪。再者, 土地冲突控制机制还包括违法责任追究机制, 对于一些不合理不公正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要予以追究, 绝不姑息。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我国也步入了城市化进程, 城市面积普遍的扩张, 这就使很多农田被征用, 导致了各种土地问题冲突不断, 甚至还发生了蔓延和升级, 因此, 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应对土地冲突。

关键词:城市化,土地冲突管理,理论,机制

参考文献

[1]刘耀彬, 万力.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土地冲突研究综述[J].学习与实践, 2008 (12) .

[2]闫宝华, 刘辉清.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管理[J].经济视觉, 2005 (7) .

上一篇:邢台水灾调查论文下一篇:动态保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