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新课标改革

2024-10-26

艺术新课标改革(精选12篇)

艺术新课标改革 篇1

摘要:初中英语新课标的内容宽泛、题材新颖、涉及面广, 要求教师有较好的选择、挖掘和处理能力, 让学生学得轻松、深入、愉快。因此艺术化地处理教材, 通过使用教材促进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兴趣以全面地提高学生素质。

关键词:新课标,题材,背景

一、初中英语新课标及教材解读

教材, 是教学信息的来源, 也是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初中英语新课标:“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 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及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初中英语新课标说明) , Go for it全书采用了任务型语言教学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模式, 融入各种情境话题、采纳适当的语言结构, 形成一系列循序渐进的学习程序。教师在教学中安排的任务或者活动可能由学习者个体来完成, 还有一些教学活动会由学生共同来完成, 既有我们本国的语言材料交流, 也有大量跨文化的语言交流, 新教科书的编排注重了学习者的自由、团队合作、个人选择等, 通过启发学生的创造性, 发展个性, 体现人的价值, 促进学习者的自我实现和合作进取的教育理念, 让学生畅游在英语的海洋中, 在学中得到快乐, 在快乐中学习。

二、“新课标教材处理”提出的背景

众所周知, 实施新课标英语教学的关键是改变学生传统意义上的学法和老师传统意义上的教法。英语教材具有工具性, 即教师要既通过教材这一载体传授知识和传承文化, 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 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但是, 教材不再“神圣不可侵犯”, 老师在精心分析和处理教材后要对学生进行知识输入, 提炼教材精华, 增强知识可理解性, 真正做到同课异构。在日常教学实践中, 科学而高效地使用教材, 恰当处理好“用”与“教”的关系, 真正做到“一标多本”, 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就会在老师设置的教学内容中循序渐进, 既不会终日对着程式化的课本感到乏味, 又不会由于课本的内容生疏而感到畏惧。同时英语教材又具有人文性, 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拓宽视野, 丰富生活, 逐步形成跨文化交流意识, 不断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激发创新的思维方式, 最终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新课标教材处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学生的需求差异

我国幅员辽阔, 就算是在同省份、地区、学校、或班级学生之间的差异都较大, 他们的基础、兴趣、爱好都不尽相同, 故他们在接受传授的知识, 各有偏好, 从心理及社会学的角度来看, 如果用统一的教材, 实施“一刀切”是不科学的。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也说明, 人的内在需要一旦得到满足, 他的成长就越充分, 所以对学生根据情况设置和改编适合他们的个性化的教材进行教学, 有利于学生全面提高。

2.学生成长经历和接受文化的差异

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背景以及个人成长的经历不同决定并造成了学生在个性上的差异, 从而导致他们在学习方面有很多差异, 使他们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以及不同的需要和不同的兴趣, 形成语言意识和语言发展方面的差异以及学习动机与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差异。

3.教材本身的局限性

正是因为学生各方面差异的存在才导致任何单一的教材都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体现了单一教材的局限性, 此外教材本身也不可能无懈可击、面面俱到, 如英语教材新目标 (Go for it!) 图文并茂, 新颖活泼, 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兴趣需要, 但同时教材本身对学生而言存在一个缺陷, 那就是在初中时需要大量语言输入的阶段, 相对显得语言材料较少, 这显然要求教师有更多的空间去发掘材料, 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去组织材料来完善教材。

四、教材处理的途径和方式

1.教学内容的处理

在初中的教学内容中, 教师要善于对教学内容进行规律性总结, 使所学内容简单化、条理化、趣味化。教师要针对教材内容的特点, 选择性地对过于繁杂, 话题不够真实, 教材编写安排对于本班学生不适合的内容进行删减处理, 正所谓“删繁就简三秋树”。反之, 过于简单且不能对知识点进行深入阐释的内容要对教材进行增加和补充, 以让学生既不失去兴趣, 又能深入学习。此外, 替换与舍弃等方式在初中英语教学时处理教材也能让教材耳目一新, 要知道教材的更新是有一个时间过程的, 我们可以以一些时尚的、现代的内容来替代陈旧的、老套的内容, 对于一些晦涩的、陌生的内容干脆舍弃。

2.形式的处理

课本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知识媒介, 但并不是全部, 因此拓展教学内容也就成了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活动, 同时也是学生进一步成长和加大知识面的主要途径。英语教学中难免会碰到一些中西方文化融会贯通的知识点, 我们不妨采用拓展延伸与升华的方式, 就原有的知识点进行延伸, 不断挖掘其内涵并由英语到中文进行对比, 而对于另外一类知识, 我们不妨运用稀释与简化的方式, 让它们来得更直接、更通俗易懂。在部分教材中, 教学活动难度过高或过低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教师认为某个学习活动对学生来说太难, 我们就可以扩展和增加活动的步骤, 尤其是为了让学生好理解, 增加几个准备性或提示性的步骤, 这样就可以降低活动难度。

3.顺序的处理

新课标对初中英语教材的编排顺序是按基本语言内容, Section A (Listening, Grammar Foc us, pairwork) , 知识的扩展和综合语言运用, Section B (Listening, pairwork) , Selfcheck的顺序进行的, 如果都按照这种顺序授课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老师也不妨对教学内容进行规律性的总结, 可以将所教授的课程根据需要提前与推后。笔者曾多次将Grammar Focus的内容提前讲解, 让学生在知道语法结构和原理的条件下进行学习,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Listening和pairwork部分完全可以在讲解其他内容时插入进行。

五、教材处理的注意事项

1.保持新课标培养学生的标准

初中英语新课标是经过专家和一线教育工作者严格论证、审定后提出、推行、使用的, 它无论从文化角度还是语言的角度都有相当的目标性以及权威性, 它规定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时将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达到什么目标。我们在选择和改编教材时不能降低其培养标准, 这和我们教育初衷——现代教育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2.保持教材的适应性和完整性

同样, 新课标在制订和推行时也在学生的适应性方面做了大量考究, 包括内容的深浅, 语言材料的匹配, 语言输入范围大小及量的多少等方面, 以确保能从工具性, 人文性等方面对学生培养, 也能从他们创造性、发展个性、体现人的价值, 促进自我实现和合作进取等方面完善, 使学生真正做到既适应他们, 又能保持所学东西的完整性, 在各个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3.保持教材运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新课标英语明确指出:教材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有利于学生学习作为思考基点, 以提示、设疑、选择、资料提供、方法指导、讨论和解释等方式展示学习过程, 从学生的兴趣, 能力和需要出发,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 因此, 科学性、合理地使用教材显得尤为重要, 特别是从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 开发和利用科学性、合理性文教材有助于达到教学目的, 完成教学任务。

初中英语新课标 (Go for it) “是一套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 (课本说明) , 它是我们初中教学的一件工具, 如何运用好这套程序、这件工具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和发掘的, 只有不脱离学生实际、不脱离大纲培养要求的方法都是值得我们去探究的,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常教常新, 才能教出实效、教出特色。

参考文献

罗晓杰.中学英语新课导入方法.教育探索杂志, 2002.

艺术新课标改革 篇2

作为一名年轻的没有经验的的中学教师,我很荣幸的参加了全国教育名家论坛“第二期新课标导向与教学艺术培训会”,在短短的时间里,使我受益匪浅,也使我对教育教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整个论坛,名家济济,百家争鸣,专家们有的严肃,有的睿智,有的幽默,有的活泼。深厚的教学功底、精湛的教学艺术、独到的教学风格让我倍感振奋。刘德武老师的风趣、幽默,也很有亲和力;韩卫芬老师平易近人,循循善诱等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让我对这次培训带给我的收获予以汇报:

一、吴正宪《乘法分配律》

有着全国模范教师等诸多称谓的吴正宪老师,她的一节数学课《乘法分配律》,让我想起了央视的一句广告词“学习就像做游戏,不知不觉长智力”。吴老师的课堂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觉。

整个课堂中,吴老师面带微笑、巧妙设题,积极指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师生在探究“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时,她从指导学生对话入手,到学生主动对话,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中,学生学习自然投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生成了知识。

另外,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吴老师面对学生的错误,耐心细致指导、帮助,语言风趣幽默,课堂上不时传出师生开心的笑声。我想这样的教学是成功的的,这样的课堂学生是喜欢的。原来数学课堂也可以这样生动有趣,生动的课堂给我美的享受。我认为是我正宪老师教的美,才让学的人感到美。吴老师强调对话教学,因为对话作为师生沟通的常见方式,它可以使学生在对话过程中学会知识,理解知识,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增强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这样的课堂中才会有潜能开发、精神唤醒、独特性彰显、主体性弘扬,才会有怦然心动、浮想联翩、悠然心会,才会感受到这样的课堂是活泼的课堂、想像的课堂、创造的课堂、享受的课堂。

二、韩卫芬《云南的歌会》

韩卫芬老师讲的是八年级的一篇课文《云南的歌会》,作者是沈从文老先生。首先,一曲美妙的带有云南民族风味的音乐引出了本节课的主题——《云南的歌会》,接着提问导入,问题层层递进,吸引着大家去思考,调动同学们的求知欲望,然后教学围绕说一说、品一品、写一写展开教学

韩老师的这节课,不仅思路清晰,环节流畅,重点突出,还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自学能力,团结合作意识。除此之外,韩老师的个人素质是一大亮点。她不仅美丽漂亮,穿着还很端庄得体,使人赏心悦目,她的声音更是抑扬顿挫,富有磁性,悦耳动听,而且韩老师多才多艺,还为我们演唱了一曲云南民歌,博得了满场掌声。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比如气氛不够活跃,自始至终,同学们都比较紧张拘泥,教学内容上缺乏适当拓宽,到最后大家似乎对云南歌会并不是太熟悉,(可以用对比的方法,教师及时引导,介绍一下我们河南的一些民俗,比如马街书会、翰园庙会等等。)而刘老师对课堂气氛的调节,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可谓出神入化,得心应手。

三、虞大明《麦哨》

虞大明老师的课堂,让我感受到一位男教师特有的幽默,睿智、清晰、简洁。感觉他有时像魔术师,制造悬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时又像指挥家,用精湛的热情点亮学生对语文的热情,整节课就在他谈笑风生中悄悄地溜走了,真的让人叹为观止。

在教学《麦哨》时,虞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巧用动作表演,利用文章中相关的动作描写,教孩子们吃茅茅针、吹麦哨,去感受麦哨的声音,并利用教育机智,充分关注课堂生成,进行了“茅茅针棒棒糖”的真实表演,将孩子的兴趣激发了起来,让孩子去感悟童年的快乐、美好,自始至终沉浸在童年的快乐、美好之中。孩子们在欢快的氛围中,带着他们“茅茅针棒棒糖”的甜美滋味结束了这节课的学习。

课堂上最突出的,就是预习方法的指导。或者再说得细点,就是略读课文预习方法的指导。他一再要求孩子们在学习略读课文之前,应极其认真地学习课文前面的“导读提示”,往往在导读提示中,会有一些需要孩子们边读边思考的问题。

虞老师还为我们全体语文老师做了题为《略读课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让学生善读、广读与好读》精彩讲座。

虞大明老师课堂上信手沾来的教学技艺,讲座中随处闪现的幽默话语,使与会教师真切感受到了他对学生的那份绽放于心底的爱,对教育的那份不懈的探索与执着的追求,给大家以启迪、以反思,引领着我们向着轻松快乐、生机灵动、绚丽多彩的语文课堂迈进。

四、刘德武《找规律》

刘老师讲的是小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这一节。上课之前,刘老师先进行了简单地自我介绍,也让学生进行介绍,逐渐和学生展开了对话,让学生对他不再陌生,老师很幽默,学生也非常天真。上课时,首先,刘老师出示了两行带颜色的球,分别让学生猜后面几个球的颜色,学生第一行猜对,第二行却猜错来引出找规律这一课题。接着,刘老师设计了一系列找规律的题目,由易到难,逐渐加深,循序渐进。然后,黄老师又出了一些用规律的题目,当然也是由易到难,不同的是,最后一道题目做完之后,黄老师又改了一下,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最后,学生在接龙、猜动物游戏中结束了这堂有意思的活的数学课。

教材上这节课呈现给我们的知识点很简单,刘老师觉得没有难度,无法吸引孩子,就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在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使这节课富有挑战性,激发了学生高涨的兴趣,上课时,课堂氛围非常和谐。刘老师的这节课也不像是一节数学课,反而更像一位老爷爷带着孩子们在玩猜谜游戏,老爷爷幽默风趣,一个接一个地出示题目,孩子们天真可爱,快速地转动自己的小脑袋瓜,积极回答问题。老爷爷出示得轻松,教得轻松,孩子们回答得踊跃,学得舒服。

这次培训,犹如为我打开了一扇窗,使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使我得到了不少教学上的启迪,更感受到了大师们的人格魅力和理想追求,让我们意识到一名合格的教师应是永不枯竭的河海,应有广阔的知识,饱满的激情,横溢的才华以及幽默与智慧。

新课标导向与教学艺术培训心得

学习新课标,推进语文教学改革 篇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的基本精神是强调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实践性.汉语言文字的规律性以及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性。其根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学习好该《课标》,进一步推进语文教学改革,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一、改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课堂人文环境。

《课标》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角度界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意味着“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命。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的材料的反映又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它明确地告诉我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对于别人的不同意见应该尊重。这就要求改善师生关系,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孩子发现新知的引导者,是学生学习新知的合作者。教师要让学生感到教师是与他们共同学习、共同讨论的伙伴,大家都是平等的。对于学生提出的新颖的想法和独特的见解,要站在孩子的立场给予尊重、表扬.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二、课堂上让孩子活起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是《课标》倡导和适合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是指导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体学习方式.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前提,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径,探究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

三者互为一体,互为促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的受教育地位转变到主动的求知上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寻求知识的能力。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自学空间,充分的提问时间.充分的讨论时间,充分的读书时间,充分的作业时间。学生能读懂的不讲.学生似懂非懂的,教师引导学生从阅读中领悟,学生不懂的,教师精要地讲。如我在教学“一二三四……”时,由于学生都会不用教.而是让学生找一找相对昀数字“一块黑板”,“四扇窗户”,“我们班有三十六个学生”……让实物与书本结合,书本知识与经验结合,避免浪费宝贵的时间。此外部分学坐会的,教师绝对不讲,如是方能分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拘能力。

三、合作是手段

小组学习是课堂合作的主要形式,而二人合作学习、四人合作学习较常规。

“合作学习”要充分利用学校有限的条件,将场地、器材和一些短缺的设备物尽其用。一年级应从拼音和识字入手,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指导学生制作拼音、生字卡片,绘制一些简单的图片,利用学生手中的“资源”,采取互当“小老师”、“找朋友”、“插红旗”等方式,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将新知识、新信息通过合作小组这个特定的学习形式进行高速度、大幅度、快节秦的“传递”.做到资源共享。

由于学生接受问题昀能力差异,家庭、社会环境的差异和学习类型的差异,应将学生按兴趣爱好、专长混合分组,有利于优势互补.有利于优秀生对后进生在合作过程中的帮带,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之间相互支持、配合,合作学习应保证在自己学习、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

四、探究是目的。

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学生要以研究者、探索者的资态,自己去认识未知世界,去发现获取知识。

首先让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大胆地围绕课文提出问题。如教师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文中“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想竭力制止抽泣”处来提问题,学生可能会提“他很痛苦”、“他既然这么怕为什么还给小姑娘输血呢”、“他为什么不大哭呢”等问题,通过讨论,进一步理解课题“她是我的朋友”。

其次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上”的思想.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寻找与别人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让学生养成思维的习惯。如第二册5单元《一课三练》里给“水果、绿叶、马、乌鸦、红花、蜜蜂、鹅、青草”找家,按植物朔动物来分。因此“乌鸦、马、鹅”应归为一类住进小木屋里。但有个同学认为乌鸦是鸟,不应同马、鹅一起住进小木房,应该住在树上。教师应予肯定,让他在房子旁边画一棵树.叫乌鸦住进去。

五、注意积累.感悟语文丰富的文化内涵

艺术新课标改革 篇4

一、课堂提问涉及的相关理论

1.科学认识论。

人认识世界靠实践活动和智力活动, 而思维又是智力的核心, 巧妙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并给予引导, 使其有所领悟。科学的发现是从观察提出问题开始的, 课堂学习是教师引导下学生特殊的认知过程, 课堂学习中的许多问题是教师根据相应的目标精心设计出来的, 用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2.师生交往论。

该理论强调学生的课堂学习是一种特殊的交往过程, 应注重生生之间、生师之间的多向及双向平等交流。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在小组里可以互勉、互助、互爱, 满足归属和自尊的需要, 可以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因而愿意学习。在合作学习时, 学生可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高级的行为, 可进行精制学习 (其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即是向他人解释材料) , 也能够提高小组的向心力并增进友谊, 因此学习发展成为合作性的关系才是更有效的学习。这种交往是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 是以教材为话题的师生相互的活动, 是相对有序的, 师生人格权利及自主性方面是平等的。学习不只是一个认知过程, 更应是一个交往的过程。

3.学生主体论。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这体现出新的学生观:首先, 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且有巨大的潜能, 教师要依据其规律特点开展教学活动, 以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和潜能释放, 对学生要充满信心;其次, 学生是有个性的人,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教育的基础和他们自我发展的前提, 教师应视其为财富, 要珍惜、开发;最后, 学生是独立的人, 教师要注意激发其兴趣, 引导其探索, 发展其能力, 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这样才能有助于师生交流与信任, 尽量让其自主学习。

二、课堂提问常用的技巧

(一) 创设问题情景, 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

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更是其动力, 问题是学习的枢纽。教师若将相关的问题层层展开, 就能把学习和探究的线索展示给学生, 并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可以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 激励、引导其积极的思维活动。所谓问题情景, 是指教师创设一种具有一定困难, 需要学生努力克服且力所能及的学习情景, 通过问题情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落到实处。

1.利用生产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景

例如讲到近亲结婚, 我设计的问题是:为什么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然后我让学生实际计算近亲婚配后代患遗传病的比例较高。在引入伴性遗传时, 我设计的问题是:父母均为双眼皮其所生子女均为双眼皮吗?父母均为单眼皮所生子女均为单眼皮吗?这样从现象到本质的探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使其思维更深刻, 理解更深入, 记忆更持久。

2.通过实验过程创设问题情景

生物实验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 教师可以利用实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索, 逐步揭示生物现象的本质。比如DNA的粗提取实验中两次加蒸馏水有何作用?三次加氯化钠溶液目的有何不同?三次过滤目的一样吗?前五次搅拌为何应朝一个方向?如何识别DNA在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解度曲线?如何缩短实验操作的时间?这样随着问题的层层展开, 学生的思维会逐步拓展, 学生就会更加主动积极地观察、分析、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思维的缜密性和深刻性。

3.相关知识创设问题情景

新知识和原有知识总是有联系的, 整合已学过的相关知识可促进新知识的学习。例如学生已经学过氨基酸的脱水缩合与单糖聚合成多糖的知识, 在学习细胞器的时候, 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哪些细胞器生命过程中有水生成?通过该问题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前后知识的联系。

4.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景

优美的图片、有趣的动画、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和活泼的文字, 这些对于创设问题情景很有帮助, 它们以使形式和内容完美结合, 进而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 注意利用多种课堂提问技巧。

1.注意所提问题难易适当

问题过难, 学生的思维启动不了, 也不会有成功的体验;问题过易, 学生思维处在较低水平, 而得不到探索的快乐, 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 教师应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

2.引入假设性的问题

教师应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其学习动机, 使其积极思考。例如:在将要学近亲结婚内容前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你看过《红楼梦》了吗?剧中贾宝玉与薛宝钗结婚导致悲剧, 那么假如宝玉与黛玉结婚呢?结果是悲剧还是喜剧呀?问题一出, 学生的情绪迅速高涨, 立即进入紧张的思维过程, 从人物关系看, 前者是姨姐弟, 后者是表兄妹, “原来都是近亲呀, 应该是悲剧, 那又为什么呢?”这样很自然地就将学生引入到新授内容。最后我问学生:“陆游是否应该为自己没和唐婉结合感到庆幸呢?”让学生自己判断。

3.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或多角度提问题

例如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之间的关系问题较为重要, 教师可分别设计不同的前提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 以加深学生对其关系的深刻理解。对已经解答的问题教师可向学生问这样的问题:“你认为这是最好的方法吗?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无论方法是不是最好, 教师都应尽量激发学生多思考、多发表意见看法, 必要时还可以引入较难的问题, 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使其思维始终处在开放的、活跃的动态之中。

(三) 及时积极予以反馈。

1.教师应真诚而富有同情心, 学会积极聆听, 关注发展变化, 而不应只重视目前的结果, 注意不断拓宽与学生沟通的渠道, 学会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对学生的期望和激励, 教师应语言幽默风趣并辅以肢体动作。

2.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应明确予以肯定和鼓励, 以提高其自信心, 激发积极性;对于回答相对正确的要大加赞扬, 使其情绪更加高涨, 从而更加积极地学习, 师生关系也会更融洽。

3.当学生回答不太完整或不太深刻时, 教师可给予适当的暗示或采用追问的方式, 以拓宽学生的思路。例如分离定律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题:杂合子交配后代中一定出现3∶1的分离比吗?学生可能回答:“是。”学生没有考虑这是理论比值, 是后代很多时的统计结果。教师可追问:“是不是生四个小孩一定是三男一女或三女一男呀?学生一想:“那不一定呀, 看来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呀。”这样就能引出正确结论。

4.当学生解题方法不同时教师要予以鼓励, 以培养其创新的精神, 然后判断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例如一个DNA分子 (已标记) 连续复制三次, 带有标记的分子占多少?学生有的画图, 有的用公式。前者适用复制次数较少的, 后者不论复制多少次都可快速计算出来。

5.当学生不能说出时教师可予以鼓励的眼神, 或改变提出问题的角度, 或介绍问题的背景知识, 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的答案, 以避免冷场和使学生陷于尴尬境地。

6.当学生回答不准确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把题意弄清楚, 找出隐含的条件, 或对某概念理解到位, 使问题的回答更圆满。

7.当学生回答不顺畅时, 教师应多给予鼓励和引导, 增强其自信心。

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正确合理的评价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 提高其学习效率, 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 只有这样才能在评价过程中实现以素质教育为主线, 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实现以“以人为本, 打好基础, 促进发展”的教育目标。

课堂提问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重要的杠杆、手段, 它可以启迪思维、激发探究, 使认识不断深化, 教师可借此控制学习行为的进度和气氛。课堂提问还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尊心、自信心等产生重要影响。教师充分准备、精心实施好课堂提问, 定能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使课堂充满求知的魔力并成为理想的师生互动平台, 使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并饱尝成功的喜悦, 从而使其更加热爱、努力学习, 逐步走向人生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周成平.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06.

[2]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05.

艺术新课标改革 篇5

一、促进学生的最佳发展

新课程构建了一个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具有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课程体系,这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以提高全民素质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实质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个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基本要求同特殊要求结合起来,把着眼全体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

二、着眼学生的基本素质的全面提高 学生的素养是他内在心理的写照,取决于它的心理结构及其质量水平;提高学生的素养就必须化知识为智慧,积文化为品性。新课程的功能定位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不仅要重视双基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智慧和能力,而且要促进他们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三、引导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的一代新人,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注重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和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在自主的活动中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这充分说明合作学习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否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势必助长学生的依赖心理。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的是如此。合作能力提升的能力,能形成集体的智慧,但应以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前提,才能有针对性的讨论,有目的性的讨论,才能达到自主学习的要求。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表达独立的观点。合作不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合作以独立为基础,如果小组成员盲目的听从“优生”,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观点,千人一面,合作就没有意义。学生有自己的观点,这个本身就是价值,不管论证结果是实是伪,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是受益者。

信息时代的发展迅速,学生获取知识的多渠道,常常会让我们自叹不如,学生知道我们未必知道,学生的疑问我们未必能解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他们的不学无术。”在合作学习时,遇到困难或不懂得事情,教师不能碍于面子,怕难为情,应与学生一起寻找真理,要能够承认自己的不足或失误,留给学生课外思维的空间,也留给自己重新思维的机会。因而让课堂焕发活力,必将使学生更加健康、快乐的发展。

我是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在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已有好多年了。在这些年的教学中,我慢慢体会到,要上好一节课并不难,难的是要上好每一堂课,很多问题并不能仅仅靠一节两节课就能解决的,是要靠平时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细节之处慢慢灌输你对音乐的理解,把握住他们学习音乐的正确的方向,并且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让孩子真正的喜欢你,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让我有心得的小事,事情虽小,但也慢慢完善着我对音乐教育的理解。

记得那次,我带的是二年级的音乐课,针对学生性格特点,每次开始上课,我都会在黑板上贴五颗星星,作为奖励给表现最好的孩子,这一招,总会特别奏效。孩子们也特别喜欢上我的音乐课。我觉得这也是对我工作最大的鼓励。

记得那一堂音乐课学习的内容是:认识七个唱名,我问小朋友,你们有没有哪位小朋友已经认识了呢?孩子把眼睛瞪得大大的望着我。其中一个胆子特别大的孩子对我说“老师,那不就是我们数学上学的1、2、3、4、5、6、7嘛!话听到这,我不禁大声笑起来。说实在,我刚接触到音乐时,也何尝不是将这七个音乐符号认成数学符号呢?我忍住笑,换用不着游戏的方式让她们来认识七个唱名。首先,我带着学生以《找朋友》的游戏认识了“do、re、mi、fa、sol、la、si”的七个唱名。然后,又带他们模仿我做手势。但是我发现他们在跟我做手势时,兴趣不是很高。我想了又想:为什么我不能让他们自己来为音乐王国里的七个小朋友都编上动作,以此让他们自己来熟悉音的高低呢?于是我就又开始行动了起来,等我话一说出来,就有好几个小朋友举手说:“老师,老师,能让我来试一试吗?”还有几个小朋友甚至离开座位来扯着我的衣角,要我叫他表演。于是,我请了一个小朋友让他做“do、do、do”的动作,这时,我发现有很多小朋友都举起了小手,来跟着他表演。看着孩子们的表演,孩子们掌握的很快。于是我又叫了好几个小朋友同样为re、mi、fa、sol、la、si这六个音编动作,看着,孩子们编的动作再加上我及时的引导,他们对这些音很快就全掌握了。

二年级的学生已能“聆听、分析、思考”音乐,大致能从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速度、音量和旋律的起伏等方面去听去想。这一时期,学生还不具备音乐术语概念,和学生的交流,要避免过多使用音乐术语,要善于将音乐术语转化成学生听得懂的话,多多以轻松快乐的游戏来让她们吸收要学的知识。同时多鼓励学生敢于表现自己。这就是我在音乐教学中的一个小故事。

开学已经有一个月了,回想起这段时间的教学近况,甚是欣慰。因为我的学生已经开始喜欢上音乐课了,并且他们的自制力也随之提升,这使我信心倍增。这些都缘于我刚开学对各班进行的学生心理调查分析。

记得新的一学期刚开始,做了多年的专职音乐教师,不知是自己的能力差了,还是学生的要求高了,总之现在越来越难驾驭中高年级的音乐课堂了。无论你讲什么、唱什么、听什么,或者再怎么变花样,就是引起不了他们的兴趣。下一节音乐课就是六年级的了,怎么上呢?

“叮……”铃声响起了,我快步走进了六年一班,因为刚开学,一切还很乱,包括纪律。我环视了一下教室,同学们有的在说话、有的在写作业、还有的在乱串,一点都没有要上课的样子,似乎没看见我来一样。我上课的心情更加低落了。学生到底想不想上音乐课,他们想上什么样的音乐课呢?想到这,我脑子一转,这节课何不让他们自己来写写他们心中的课堂呢?我做了个安静的手势,清了清嗓子笑着说:“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我先给大家做一下自我介绍”。有几个调皮的同学还鼓起掌叫好。接着我又说:“新学期的第一节音乐课,我们也来点新招。”还没等我说完,同学们就在下面议论开了。我示意让大家静下来,“上学期大家对音乐课不是十分感兴趣,所以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怎样上好音乐课,你们心中的音乐课、音乐老师是什么样的?请你把自己的看法写下来!”说完,有同学拿出笔和纸开始写了,还有的托着脑袋在思考,教室里一片安静。

下课后,我拿着同学们写好的字条,认认真真地看了起来。有同学写道:“音乐给人快乐,音乐可以带走我们的烦恼,我心中的音乐课需要一个活泼的音乐老师和一群活泼的学生,这样才会有音乐的气氛,这样做有些控制不住自己的人,也会被这样的气氛感染的。”还有同学说:“我们小学生的音乐书太枯燥无味了,如果可以换成一些流行歌曲,那就太好了,那些幼稚的歌曲会让人厌倦,有一种催眠的感觉。”还有同学写道:“音乐老师的表情很严肃,您也是一位时尚人士,何不拓展一个„秀自己‟的舞台呢?每节课拿五分钟来让一位同学秀一下他呢?”还有的学生写道:“在每次个别检查歌曲演唱时,有的同学不敢大声的演唱,老师可以跟他一起接唱,这样的合作也能增加学生的信心呀!”

看着同学们写的这些建议,我心里感触很深,对于上课调皮捣蛋的同学我都是狠很批评,每次的音乐课总是急于把内容上完,很少去体会学生的心情,课本上的内容,歌曲都过于陈旧,现在学生接触的流行的元素太多了,他们对于流行歌曲非常感兴趣的,问起现在流行谁的歌,他们都能回答的头头是道。看了他们这些建议,我知道,其实大家都是十分喜爱音乐的,但是现在的课堂步骤太过老套、呆板,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了。这时我也想起了新课改里面对小学音乐课的要求:新课程强烈呼唤的是“合作伙伴”式的师生关系,师生成为音乐学习中的“发烧挚友”,在通向“美”的跑道上携手共进,通过音乐学习,达到心灵上的沟通。我心里也知道了,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学生需要的,我想一节好的音乐课不仅仅在于老师的教唱好不好,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让学生动起来,参与进来,让他们真正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想到这,我不禁对未来的音乐课充满了信心,我仿佛看到在音乐课堂上,我的学生们充满激情的演唱着歌曲,他们在讲台前争着表演,展示着他们的才华……

我一一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我的音乐课堂变的格外活跃有氛围,同学们积极回答问题,在完成本教程的基础上,还余出一段时间我们自由利用。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在每节课最后十分钟的才艺表演中,展示他们的才华。每节课结束时,看着孩子们依依不舍的眼神,我的心中甚感欣慰!

我心中有了学生喜爱的音乐课。孩子们需要美,那么希望音乐课能给他们提供一个空间,让他们踏上寻找美,感受美的道路。在教育教学上我除了挖掘教材和身边的教育资源外,更多的是学生们童真的观点和情感,使我在教学上乐教、乐思,是他们让我的课堂更有特色,是他们让我在实践中品尝成功的幸福和快乐,我爱我的学生,学生们更爱我这个不太博学却肯努力学习的朋友、老师!

一、从兴趣入手转变原来的唱歌课形式

在我们学校,小学音乐课几乎就是“唱歌课”,也就是传统的民间艺人“梨园式”的教唱——教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唱会即达到教学目的。这种以教师为主体,以教代学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真正实现新课改下的教学目的。而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合作的关系。教师不可以高高在上,身上罩着光环,应该蹲下身来和学生对话。例如,在教学一年级《小胖胖》这一课时,融入到学生当中去,我们老师可以扮演歌曲中的老奶奶,小学生们分别扮演叔叔、阿姨及小胖胖,大家不分彼此,真情流露,越出了代沟,边唱边演,此情此景不能说不感人。歌声伴着大家的表演,心情是多么的舒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要让学生对音乐课有兴趣。那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那就是让他在音乐课中感受到快乐。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愉快教学”模式。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堂上让学生在教师的挚爱中,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因势利导地发挥音乐课本身就有的“愉悦”特性,课堂上出其不意地采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创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我相信,只有以学生为主体,才能感受到音乐的欢乐,才能真正学好音乐。

二、更新教学方法

对学生音乐天赋的培养要在学生适当年龄开始。因此,低年级的音乐教育更为重要。农村有的学生在入学前,虽然对音高、节奏、节拍已具有一定的认识,但尚未经过听辩、比较等训练,因此在唱歌过程中时常会走音,节拍、节奏也不稳定。在教学中就应针对农村低年段学生的特点,及时培养学生的音高、时值概念,使他们更好的帮助以后的音乐学习。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一切音乐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必须依赖儿童的听觉能力。因此,听觉训练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不论是唱歌、欣赏、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都应在培养学生听觉感受性的基础上进行还可以利用动作游戏来巩固学生的听辨能力。例如我在高音区演奏时,要求学生做双手向上举的动作;在中音区演奏时,学生则双手放在腰上;在低音区演奏时,学生双手做下垂动作。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与教学交叉进行即巩固又发展了对学生听觉的训练。马克思曾说过:“欣赏音乐,需要有辨别音律的耳朵,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就说明音乐听觉能力需要早期培养。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每一个音符、节奏型、乐句、乐段都能反映音乐的时间性。学生在学习唱歌、舞蹈、器乐等活动中,首先面对的就是节奏,因此,节奏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教学,而单调、乏味的节奏训练抑制了学生的兴趣。首先开展各种听觉训练,让学生用耳朵听、去感知。孩子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节奏无处不有,让学生通过听音乐亲自去感受生活中的各种节奏,如火车声:轰隆轰隆;钟表:嘀嗒嘀嗒;小鸡叫:叽叽叽叽;青蛙叫:呱呱呱呱;把生活中形象鲜明的声音,变成生动有趣的节奏训练,让善于模仿的孩子们在愉快中学习。例:

心跳声:2/4

x x | x x | |

咚 咚 咚咚

大鼓声:2/

4x- | x- ||

钟表声:2/4

x x x x | x x x x ||

嘀 嗒 嘀 嗒 嘀 嗒 嘀 嗒

母鸡下蛋后: 2/4 x x

x | x x

x ||

咯 咯 嗒 咯 咯 嗒

机枪扫射声: 2/4 x x x x | x x x x ||

哒哒 哒哒 哒哒哒哒

这些声音都是学生熟悉的声音,在模仿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会一直很高,多次反复的练习,一些复杂的节奏就不知不觉中掌握了。

例如在教乐理知识二分、四分音符时,一般教学只讲“二分音符唱二拍,四分音符唱一拍”等。这些概念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既抽象又枯燥,我就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出发,从而将“拍子”的抽象概念与声音的长短联系起来,让学生说出自己听到过的声音并分辨声音长短:如火车汽笛声长、汽车喇叭声短;爸爸打鼾声长、心脏跳动声短;猫叫声长、狗叫声短等等。其次,通过爸爸打鼾声、猫叫声和心脏跳动声、狗叫声分别代表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使学生得到直观的感性认识。接着,让学生闭眼聆听老师发出的不同节拍的走步声和跑步声,由学生用拍手、跺脚的方式把听到的模仿出来,从而完成由声音感知到动作感知的过渡。当他们亲自感知到节拍的时值概念时,就可以自己去创编简单的节奏,小部分同学编创如下:

爸爸打鼾声:2/4 ×-| ×-| 呼 呼 心脏 声: 2/4 × × | × ×|| 咚 咚

咚 咚 猫叫声: 2/4 ×-| ×-|| 喵 喵 狗叫声: 2/4 × × | × ×|| 旺 旺 旺 旺

这些声音也都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所以创编时,节奏拿捏得很准,学生热情也高涨。在这个听、说、做得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好地锻炼。

广大音乐老师要善于发现自己身边的材料,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找寻更贴切的、鲜活的、适应于农村学生学习的材料。例如:在教学生认识音的高低时,我的做法是:准备七只透明的玻璃杯,杯里分别放入不同容量的水,(用筷子敲击时能发出不同的音高)。上课时,我在桌子上把七只杯子一字排开,再拿出一根筷子,对学生说;“我们今天来找音乐!音乐就在这七只杯子里,谁来找一找?”学生觉得很新奇,都争着要来找音乐。当几个学生用筷子敲击杯子以后,马上有学生告诉我:“老师,杯子里的音乐怎么都不一样呀?”我因势利导说:“对呀,这七只杯子里住着七个不同的音符,它们的音高都不同。”然后拿出写好音符唱名的卡片,边唱出音名,边贴在杯子上,再按从低到高的顺序唱一唱,学生跟我唱一唱。就这样,利用身边最常见的物品,却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到了音乐知识。可见,只要我们用心寻找,生活中可以利用的资源还是很多的。

二、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音乐的丰富多彩源于创造,要给学生以创造的自由,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教师本身就缺乏创新意识,没有创新能力,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呢?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指出:“教学生任何科目,绝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些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去获取知识和组织知识,教师不可以只把学生教成一个活动的书橱,而是教学生如何思维。”在音乐课中改变过去我说你听、我问你答、我教你唱等呆板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我选择简单而且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易于创编的歌曲,利用让学生创编歌词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和记忆,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开阔了学生的思路。

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使我的认识得到不断地提高,才能不断的进步,因此新一轮的课改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的时代发展的需求。今年我国实行了第八次课改,其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的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学改革的重大意义

1、改革的特点

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因此,教学改革日益被提到改革日程上来。我国在教学改革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但从总的形势来看,由于受应试教育和实践的深远影响,人才选拔的机制不完善,所进行的教育改革仍有许多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尚未能构造出一种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教学新体系,这些,既有教学改革本身不够到位的原因,也有受课程制约的因素。因此,素质教育的成效还不够明显,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这些都是本次教学改革要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2.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

首先,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所以教学改革要重视观念改革的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改革的载体作用。本次教学改革不仅要我们教师改革教育观念,还要改革我们教学方式、教学行为。

我们教师们观念、方式的转变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因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能动性、创造性才真正得到张扬、提升,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的人,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被看成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再次,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学习《小学教师的教育观》首先得先了解教师教育观的基本含义,教师的教育观就是指教师这个特殊的群体,对于教育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教师是如何处理教育活动中的各种关系问题,并附有教师个体的观点和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

错误的教育观会对教学活动造成消极影响,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将具体的这些错误的表现牢牢记住,时刻警醒自己不能犯。

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一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而是为了社会更好地发展。素质教育就是要将学生培养成现实的社会人,富有人性的人,智慧的人,敢于创新的人。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全体性

2、基础性

3、发展性

4、全面性

5、未来性。

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立德树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教学,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3、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发挥其对素质教育的推动作用

4、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5、改革社会用人制度

作为老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使者,努力学习、勤于实践,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努力践行者和积极推进者。首先需要有爱心。而在教育中,爱更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关键,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彰显学生的个性,放飞学生的心智,启迪学生的心灵,唤醒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其次,教书育人需要耐心。内心如火一般炽热,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为全体学生服务,这样才能燃起学生对知识渴望的熊熊之火。激发学生的斗志也是必不可少的,给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有“克敌制胜”的决心,这样才能在“创新教育”面前打好攻坚战。下面是我在“育人”过程中具体的几点做法。

一、关爱学生,做好表率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个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只有通过热爱学生,尽职尽责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才能表现出来。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意无意或多或少的流露,都会在学生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给人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老师的言行举止起着榜样和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更加直接,更加深刻。所以老师要加强自身修养,时刻做学生的表率。

二、搞好师生关系,做好角色扮演

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在教书育人实践中,教师角色具有多重性和动态性,每一个教师都必须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对象灵活地担当不同的角色。作为教师,有时要扮演“严父”的角色,敢于、善于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中的不良现象要敢管敢治;有时又要扮演“慈母”的角色,用博大的师爱来教育感化学生;有时还要扮演学生的“朋友”角色„„所有这些角色,都是为了一个目标——“育人”。

三、注重教育效果,但不急于求成

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对学生既要顺其自然又要正确疏导悟理,要做长期的深入调查,特别是对后进生,要允许他们有反复反悟。不要以“立杆见影”“恨铁不成钢”去对待他们,有了这样的教育观,我们就能正确地看待学生,正确地看待教育效果。因此,教师不会因工作受挫折而丧失信心,不会因为后进生的反复而冷眼看死学生,或推之门外了事。

四、尊重学生人格,讲究教育方法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都有自身的形象。因此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师生之间的思想感情沟通。对本班的不良现象和不良思想不急于批评,总是找机会,采取个别谈心的教育方法,用情去感化,用理去服人,用法去开导。因此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一定要同教书育人紧密结合,把师爱渗透、融合于教书育人的实践中。

要教书,更要育人。教书与育人并不矛盾,应该有机结合在一起。多年来,我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认真钻研,倾注心血,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培养了一大批“四有”新人。

自从参加网络研修以来,我在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方面,经历了迷茫懵懂、渐呈清晰到教学观念上有了较大的提升,可以说研修平台像一扇窗口,让我眼界更加宽广,教学思路更加清晰。

首先,网络研修开辟了一条普通教师与全国知名教育专家,紧密接触的通道。我可以随时聆听专家的讲座,领略专家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学方法,耳目一新,百听不厌,从根本上转变了教育观念。在工作中,使我能够再遇到与讲座中类似的、或其它棘手的问题时,学会理性的思考和冷静地处理方式。

其次,网络研修为学员搭建了广阔的交流平台。以前专家传经送宝,或教师学习交流要“走出去,请进来”颇费一番周折,也难于满足到各地学习的强烈需求。如今却是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图”!网上研修,一下子缩短了地域之间的距离,改变了时空之间的连线,我可以十分便捷地在网上学习、交流,和众多的学友虽不“面对面”却已“心连心”,真可谓为是,妙不可言,乐在其中!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网络研修平台像一架云梯,让我能不断的向上攀登。看到了有那么多的学员才思敏捷,学识渊博像磁石一样吸引了我,令我感慨万千,羡慕不已,顿觉“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自有强中手”,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充满了孜孜以求的激情;仿佛打了一剂强心剂,开启了自身向上不断攀登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作为一名教师要求学生勤奋好学,自己首先要做到学无止境,要求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自己也要边学、边思,不浅尝辄止,不固步自封,勇于探索,学有所获!

感谢网络研修平台,让我听到了那么多默默无闻的教育工作者,实践探索的脚步声;感谢网络研修平台,让我看到了那么多心怀高远的执著寻梦人;感谢付出智慧和辛苦的教育专家和同行们,让我从你们精彩评论和提交的一份份的班级作业和班级交流中,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具有的无限的人生,无限的风景!

研修总结

这次学习让我收获很多,受益很大。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法都给人一种灌输新鲜氧气的感觉,给我一种学习的新动力。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是一种创新性学习。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到社会上已远远不够用。我们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说起我和我的学生,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几年的工作生涯中,那一个个活泼的身影,一张张可爱的笑脸,那一幕幕往事,充实了我的生活,丰富了我的人生。我有过这样一位学生,每次上课他都不在状态,蔫着个脑袋,不言不语,好像教室那片领域不属于他,他的心思也从不归属那里。当同学们为一个问题争论不休,学习兴趣沸腾的时候,他默坐在凳子上,翻弄着手里的课本。“你不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我抚了一下学生的头问,他默默地摇摇头。我从不把他规划到“差生”里去,在我的概念里没有好差。或许是那次简短的谈话,让他变的不再被动,不再腼腆。

让孩子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新鲜知识,要给学生创造学习的机会。让我们在教学中扩展情感教育来收获自己的教学成果吧。别忘记用平等的师生关系来沟通情感,用细微的身教去体现教育,用无私的爱心表露情感教学。

艺术新课标改革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 教师 学生 互动 合作探究 原则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为了什么?提问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反馈矫正,此外还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语言沟通技巧、培养学生的民主平等意识、密切师生关系等等,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因此,我们认为,如要达成以上目标,教师的课堂提问策略一般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情感性原则

教师应该把课堂提问看作是与自己学生交流的绝佳机会,而与人交流情感是第一位的,没有情感就谈不上真正的交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一定要创设课堂提问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做到态度温和,语气委婉且带有引导鼓励的意味,做好提问前的铺垫,使学生能在平等、平和、民主的气氛中思考问题,并能够享受思考带来的快乐。

当学生对问题做出了精彩的回答时,教师一定要把握激励的原则,加强对学生的激励教育,适时赞扬评价、热情鼓励,在课堂中树立学生的正面形象;当学生对问题作出错误回答时,教师更应该积极安慰和不断引导,使学生有继续思考的勇气和信心,有继续回答问题的欲望。千万不能严厉批评或冷嘲热讽,要知道,学生此时最需要老师的理解和鼓励。严厉批评或冷嘲热讽只会使学生的自尊心严重受损,回答问题的热情骤减,有百害而无一利。

二、合作与探究的原则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班级,学生的水平都是参差不齐的。所以,怎样使这些学习水平暂时参差不齐的同学能够在一起进行合作探究,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在课堂上往往不止一次地看到,学生的自由合作讨论,常常是部分优生主讲,其他学生一言不发地听。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并没有整体参与,这显然不是我们所希望的理想的合作与探究学习方式。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参与思考和讨论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表达自己观点和自我表现的欲望,使他们能够与别人进行比较流畅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这些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教师驾驭课堂的技巧之一。

当然我们还要考虑到课堂提问的示范性。一方面要面向全体同学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进行合作与探究,要诱使不同层次的同学拥有同等参与的机会并享有成功感,同时,也要为少数优秀的学生设计一些思维水平较高的问题,给他们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使之产生示范性与带动作用,以期促进学生高水平的思维活动。

另外,我们在课堂提问时还要注意,不要轻易给出答案。提问的最大意义在于诱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深入探究问题的来龙去脉,而不是让学生仅仅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所以《礼记·学记》上讲: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并说:开而弗达则思。孔子也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亦同此理。

此外,合作与探究还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易后难,渐入佳境。应该诚如《礼记·学记》上所讲的:“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三、互动原则

根据信息对称原则,任何有意义的交流都应该是双向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不要仅仅侧重教师的问。

现在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并不比教师差(某些方面要超过我们教师,比如媒体娱乐和计算机技术等),获取信息的渠道并不比我们教师少,思维能力在迅速提高。他们常常能够提出我们意想不到的甚至是比较尖锐的问题。教师要推动学生对这些极有价值的话题展开讨论,并认真加以指导和帮助,甘心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做学生的朋友和顾问。

要坚持课堂提问的互动原则,教师首先要特别注意对待学生提问和质疑的态度,我们坚决反对那些只顾维护自己的课堂话语权,维护自己的“面子”,而不让学生提出与自己意见相左的观点和看法。

四、计划性与灵活性结合的原则

首先,我们要针对中学生青春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做好课堂提问的准备。中学生青春期容易表现出矛盾、焦躁和压抑的特点。他们不轻易主动接近别人,一般也不会主动向别人提出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积极主动地进行交流和心理辅导。学生提不出问题怎么办?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怎么办?学生有紧张恐惧情绪怎么办?学生提出与本课无关的问题怎么办?等等,针对诸如此类的问题,教师都要做好预案。其次,我们还要有计划地设计课堂提问的方式、提问过程及评价结果。我们要紧扣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出一个个鲜明准确的问题,并使问题具有连贯性和层递性。其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展开课堂提问,灵活变通,不拘一格。

五、评价多样性的原则

中学生具有求知欲强烈的心理特点,这就决定了他们对问题的答案有强烈的期待心理,对可以明确答案的问题,教师如果对学生的回答放任自流,缺少明确的归纳整理和判定,就会使学生对问题始终没有一个清晰、完整、正确的认识,从而引起学生理解上的混乱。

但是,对于某些没有定论的问题,则不应要求统一标准。如果硬要统一标准,反而会弄巧成拙。

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学生的心理发育还很不成熟,很不稳定,心理承受能力还比较弱,所以我们在评价他们的回答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恰当、语气委婉。若方式方法不当,评价过激,就容易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长此以往,就难免会使学生变得怕提出问题,怕回答问题,性格渐趋内向,从而产生惰性,变得不爱思考问题,从而我们的课堂将会变得更沉闷。这些当然都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艺术新课标改革 篇7

一、思想性

“思想性”是思品学科最显著的特性。新课标指出,“思品学科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思想性”最直接地体现了思品学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的课程目标。

在思品课堂教学改革中,首先,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方向,防止课堂改革的“偏离化”。方向问题是改革的首要问题,也是决定改革成败的根本问题。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思潮相互激荡,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思品课堂教学改革中,必须旗帜鲜明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必须旗帜鲜明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旗帜鲜明地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改革的导向,深入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其次,要改革思想教育的“教条化”,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能够“明理”。让学生死记“教条”的教育是空洞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是缺乏血肉的教育。对于抽象概括的基本理论,思品教师不能一讲了之,不能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囫囵吞枣”,必须通过“师生互动”“生生探讨”“理论背景介绍”“理论案例分析”等形式将复杂的理论简单化,将深奥的理论浅显化,达到学生对思想理论“明理”的目的。最后,要改革思想教育的“真空化”,在现实生活中要让学生能够“导行”。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不能把思想教育“真空化”,要让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将思想理论进行“导行”。而要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做到“导行”,思品教师应责无旁贷地做好示范引领作用。身教胜于言教,思品教师正确的思想观念、良好的言行举止能够对学生起到巨大的感染作用和示范引领作用。在学习上,思品教师应成为学生的良师,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在生活上,思品教师应成为学生的益友,不断引领学生思想,成为学生的“精神标杆”。

二、人文性

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是新课标对思品学科“人文性”做出的概括。

何为“人文”?《辞海》是这样阐述的:“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在教育方面,教育的“人文性”可以体现为一种人文知识,一种人文思想或是一种人文精神。对于初中思品教育而言,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对人文知识的获取,对人文思想的理解,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并通过“人文性”的教育达到学生养成规范,尊重人性,提升人文素养,承担社会责任的目的。

要把握好“人文性”,定位好思品课堂教学改革,思品教师必须要从三大方面加以把握。

第一,要不断获取人文知识,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首先要有一桶水”。这个比喻用在此处最恰当不过了。人文知识涉及面非常宽泛,人类文明中尊重人性,健康向上,科学先进的文化内容,我们都可将其视作人文知识。这对思品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思品教师不但要博览群书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而且要坚持不断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活到老,学到老。这样,才能博采众长,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第二,要不断研究教材内容,提升教材内容的“人文性”。《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仅仅是所学知识的一个载体,但知识的外延却非教材本身所能体现。因此,思品教师在研究教材内容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度对教材内容进行人文拓展,不断丰富教材内容,提升教材内容的“人文性”。

第三,要不断研究课堂环节,提升课堂教学活动的“人文性”。课堂教学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载体。要体现思品课堂教学改革的“人文性”,就必须对课堂环节进行研究,必须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人文性”的改革。在这一改革中,倡导“人文性”的“问题导入”“合作探究”“自主展示”“巩固拓展”等教学环节配合以“人文故事讲述”“人文诗词诵读”“人文历史介绍”等活动,将使课堂教学充满浓郁的人文气息,体现课堂教学的“人文关怀”。

三、实践性

实践出真知,理论知识要用来指导实践,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对于思品学科的“实践性”,新课标强调了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要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践的基础”,要“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根据新课标“实践性”的特征要求,在思品学科教学改革中,思品教师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研究学生,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活动中,思品教师不但要做到心中有教材,更要做到心中有学生。而所谓心中有学生,就是要做到学会研究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进行课堂教学。要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就要研究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研究初中生的认知规律,研究初中生的人生世界。这需要思品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并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二是要研究生活,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践的基础。在这一研究中,思品教师要将初中生已有的生活和即将进入的生活相结合。要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能讲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提升自己的道德觉悟;要让学生能对即将步入的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选择好正确的人生道路,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做负责任的公民。

三是要研究学生特点与生活实践的切合点,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找准学生特点与生活实践的切合点是做好思品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由于初中生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的特点,加之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碰撞时期,学生在思品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与他们的实际生活相矛盾的“疑点”,相对立的“难点”,相密切的“热点”,这就需要思品教师认真加以研究,并不断从这些切合点的探讨中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综合性

新课标对思品学科的“综合性”强调要“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要“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要“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综合性”应体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综合、方法的综合和目标的综合三个方面。

首先,内容的综合。目前,思品教材正在进行改革,以苏人版为例,苏人版思品教材每个年级的教学内容都涉及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内容。思品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要注重分析教材的综合性,在每个框题的教学过程中都应将教学内容进行“综合性”研究。如,在涉及“心理健康”知识时,可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思考不健康的心理导致的道德和法律问题;在涉及“法律”知识时,可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思考违法行为引发的“道德”问题等等。

其次,方法的综合。思品课堂教学改革中要摈弃教师一讲到底的现象,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进行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门艺术,教师就是艺术作品的创作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和教材内容综合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案例教学法”“情景导入法”等方法进行教学。“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思品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不要为了综合而刻意综合,要强调将综合方法运用得自然和有效,要强调最终能服务课堂教学,达到课堂预期教学目标的目的。

艺术新课标改革 篇8

一、要认真学习, 深入学习并研究《考试大纲》

我国教育部编写的《考试大纲》就是为了着重指导和规范全国各个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的, 而在全国统一考试中也会明确指出考试的具体要求和内容。它的出版更有利地避免了高三学生在备考中出现盲目性。这就为他们减轻了不必要的备考负担。但是, 由于教育部所编写的《考试大纲》都只是一些条条框框, 国家并没有明确要求必须按照其规定来执行。因此, 有许多的老师和学生都认为《考试大纲》都是些可有可无的规定。其实不然, 《考试大纲》对教学的高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最近几年以来, 考试大纲当中所要求考查的各种内容相对还是比较稳定的, 而且以能力来立意的各个命题思想都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甚至, 我们可以断定在今后的高考中考查能力的内容也会相对稳定。所以说, 我们在日常学习和指导当中也一定要以“纲”教“本”, 要切实按照“纲”学“本”来备考。因为, 只有这样教学才会有的放矢。每当一复习起来的时候就能够抓住根本, 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二、抓住重点.摒弃重语基轻作文的思想

常常会有人问, 什么是高考的重点?面对这样一个问题, 我会坦然地告诉你那就是作文。2005年, 福建的高考作文的分值就升高到了70分。因此可见, 高三学生应该加强对于作文的重视, 提升写作水平。但是, 现在还有很多老师和同学认为, 语文的基础知识虽然多而且难, 但是只要一复习起来还是比较容易操作的, 因此复习起来感觉十分踏实而且复习起来的各种效果不但快而且十分明显。然而对于作文的训练就往往把握不好, 也没有像基础知识那样复习起来有明显的进步, 即使是平时多写点文章, 但还是不见得能提高写作水平。所以, 同学们往往把大多的学习精力都放在了对于语基的复习上了。对于这样一种做法, 我认为是非常错误的, 也可以说是指导老师在平常的复习当中轻视学生作文是对同学们前途的一种极度不负责的表现。然而, 学生们自己对作文的不重视就是在拿自己未来的命运在开玩笑。

总体来说, 对于作文的复习重点就是要在提高自身的认识和语文的表达上面。我们可以用这几年的高考作文来作为参考。同时, 我们还可以借鉴一些优秀的作文来作为辅导, 要仔细地体会他们的成功之处。还应该在平时多做一些关于作文的习题练习。总而言之, 就是要让同学们的思维方式能达到一种最佳的写作状态。

在平时, 学生们要合理安排自己的写作时间, 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老师们在平时就应该强调每天每一位学生要有一个小时的时间进行写作。这样, 作文才会不失正确之道。

三、正确选择练习题, 举一反三

同学们在平常练习的时候也要进行一些作文的练习。但是首先要弄清楚的是, 练习的时候还要有序穿插在平常的复习和计划当中, 要用计划来带动练习, 不要让练习来代替复习。对于高考的复习来说并没有任何一种比较权威的练习, 在全国各地的各大高校都在备考中各显神通并且在各取所需。面对这种情况, 我们更应该正确选择练习题, 要在鱼龙混杂的复习资料中反复比较和选择, 做到要挑选出最合适学生的练习题。当然, 在平时使用练习的过程中, 还要重视各种练习的分类, 要把握好各种规律来提高自身的能力, 进而让学生们做到能够举一反三。在使用练习题的时候, 还要弄清楚各种练习的测试目的。要从立意的角度和误区以及走出误区的办法中找到解题的思路, 对于这些都一定要讲解清楚。在平时的练习中, 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 要让学生养成善于动脑、动手和动口的好习惯, 要切切实实地让学生们得到锻练。老师们更不能包办和代替, 否则就是对学生的极度不负责任, 这样对于学生来说是“百毒而无一益”。还有就是要正确地树立学生对于高考的自信心, 还要让学生知道“练习”的重要性, 做到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要明确不能等老师讲解答案的时候才去记答案。最后, 对于那些做错了的练习要让学生们要有“知其所以然”的思想, 还要认真做好记录, 并且要认真地进行总结, 使学生对于每一次做错的习题都能够得到更进一步的理解, 以免每次都在同一个方面重蹈覆辙。

摘要:对于现代人来说, 语文是一门十分精深的学科, 学习语文知识就要靠平时的慢慢的积累, 决不能够一蹴而就。所以, 要想学好语文学科就一定要在平时狠下工夫, 不能抱着“临时抱佛脚”的学习态度。本文中, 我就根据自己多年以来的教学经验, 对高三学生如何更好地备考语文做了一些思索和指导。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高考备案

参考文献

[1]李永强.浅析农村高中语文高考备考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09 (31) :20.

艺术新课标改革 篇9

现在我们使用了新教材, 它理念新颖, 编排活泼, 话题贴近学生生活, 具有时代气息。但教学内容需要教师整合充实。这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改变教育理念, 更新教学方法。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 改革课堂教学, 让学生参与课堂中, 培养学生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英语的能力, 能在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本人通过一年的课堂实践和各种形式的新教材培训, 觉得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挖掘学生学习英语的潜能,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英语课上动起来, 让英语课堂活起来。

一、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注重师生情感的交流,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学习动机引起的, 只有当学生喜欢学, 要求学时, 才能自觉积极的投入到学生中去。这就要求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去诱发学习动机, 活跃学生思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彼此信赖和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我们在教学时, 可根据教学内容、课题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等情况, 尽量运用最优的方法, 去激发他们的兴趣,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以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因此, 在上课时我面带笑容,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消除内向和胆小学生的窘迫感。讲课时我时常走到学生中间, 与学生平等对话;目光与学生对视, 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注视他, 关心他。在组织教学时, 课前两三分钟英语会话练习, 自由演讲, 自由交谈, 集体唱一首英语歌曲, 或老师用学生听得懂的英语讲一个幽默故事, 一则谚语来活跃课堂气氛, 完成教学前的预热活动 (students warming up) 使师生感到轻松愉快。

二、启动和活跃思维是让学生动起来的关键

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既有输出、交换和反馈信息的过程, 又有输入、处理和储存信息的过程。学习不仅是个人行为, 还是一种社会行为。因此, 学习中的交流应该是多向的。它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 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创设语言情境, 启发学生的思维。1直观式。运用具体实物和挂图。在教香蕉时, 我拿着香蕉问:“What's this?It's a banana.”这样, 学生看到香蕉就会说banana, 把英语的学习与学生身边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让学生体会到亲切感。实物既可用来揭示生词的词义, 同时也可用来讲练语法。如讲授介词on in时我用两个句子明确了on in的含义。There is a window in the wall.There is a picture on the wall.运用多媒体设备, 插入flash动画,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讲解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时, 屏幕上出现在移动的自行车、拖拉机和汽车, 学生一目了然, 争先恐后说着句子。The bike runs fast.The tractor runs faster.The car runs fastest.2游戏式。游戏顺应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 它能变“乏味”为“有趣”, 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如针对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将每节课所学重点句型表达清楚并熟练掌握等情况, 我采用“同义词游戏”“反义词游戏”“猜东西游戏”等方法。如在牛津英语8Aunit 2 Grammar1中, 要求学生掌握more…than, fewer than, less…than等重要句型, 我在信封里装了一些数量不等的磁带、面包、小刀等, 请两个学生到前面来猜, 让学生自己说出几个句子。I have more knives than she.She has fewer knives than I.I have more bread than he.He has less bread than I.学生兴趣高涨, 纷纷要求上台参加这个活动。这样, 学生既掌握了重要句型, 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活跃了课堂气氛, 学习效果特别好。

三、创设情景, 引发“说”

新课标理念下的生物教学改革浅析 篇10

生物教学要积极响应新课标的要求, 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这个过程是漫长的, 需要在不断地探究中完成。生物教师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新课标的理念, 尝试新的教学模式, 从思想上抛弃以往那种陈旧的教学方法, 寻找适合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模式。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 总结出了一些对于生物教学改革的浅显认识, 望各位同仁提出批评和建议。

一、由“重结果”到“重过程”的转变

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发现, 很多教师对于学生的答案都是粗略处理, 结果正确的给予表扬, 错误的则不予评价。这种做法对学生的发展很不利的。因为这种做法只看重结果, 而忽略了学生得到结果的过程。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产生, 笔者经常要求学生写出或是口述实验过程, 如果某些学生的结论是错误的, 就留意一下他们的过程, 分析他们的产生错误的原因, 并总结出一些学生经常犯的错误:一是学生经常会忘记已经加了哪种试剂, 或者是忘记要加的试剂;二是学生经常会混用试管, 不能保证试管的纯净;三是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加热方法, 对各种加热方法容易混淆。当学生提出问题时, 笔者不会马上给出答案, 而是从反方向向他提问:你觉得怎样做才对?你是怎样做的?你知道出现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吗?那些将教材上的知识罗列到学生面前的做法是对学生的发展非常不利的, 虽然也能让学生得出答案, 但是教师没有了解到学生产生错误的真正原因, 也无法提醒学生以后不犯类似的错误。由此可见, 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人的思维都是从动作开始的, 我们不能盲目地切断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 那样学生的思维就难以得到有效的发展。由此可见, 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动手操作的机会, 让他们的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教师要抛弃以往那种陈旧的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进行探究的积极性。怎样做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个命题进行了深入地探究, 并不断尝试各种方法,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如讲解“人体的消化与吸收”时, 为了让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与理解本课的难点———消化酶的概念。笔者让学生准备好圆规和剪刀, 结合课本上的示意图, 自己动手做出消化酶的模型, 并在模型上标出消化酶与大分子物质。这样做, 不仅能够让学生对细胞周期的概念理解得更加深刻, 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了动手操作的快乐, 他们在快乐中学习, 何愁学习效率不高?

再如, 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不太直观, 学生理解起来很吃力, 笔者也发愁。一天, 笔者看到小区内有孩子在玩橡皮泥, 就想到了一个好办法。笔者让学生上课时拿上橡皮泥, 并仿照胚胎发育的过程捏出各种各样的胚胎造型。捏完后进行对比, 看看胚胎在发育时都经历了哪些变化。这种训练形式很快就吸引了学生的兴趣, 捏一捏的过程使他们的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也使他们对本课的理解更加深入了。

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教师的语言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有效渠道。因此, 教师的语言必须准确且精练, 这是作为一名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但是, 长期以来,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很多生物教师都是将眼光放在学生成绩的提高上, 他们不关心自己教学语言的表达, 哪怕错读、误读汉字, 也不放在心上, 更不会想到去精确地使用语言。这种错误的观点就导致了课堂教学语言平淡无奇, 没有精彩可言。我们要摒弃这种错误的观点, 从头开始锻炼自己的口语, 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一) 读准字音

当我们在教材或是资料上遇到生字或是偏僻的字时, 都要去查查字典, 确定它的读音, 不能想当然地根据部首或字的某一部分去猜测字的读音。笔者曾经见过这样一个尴尬的情况:课上遇到了一个偏僻的字, 语文老师、生物老师、政治老师的读音各不相同, 学生很茫然, 不知道到底哪个老师的读音才是正确的。因此, 读准字音是非常重要的, 它会为学生创造一个准确运用汉语的环境, 增加学生对教师的崇敬感和敬畏感, 甚至可能会给学生的终身学习带来影响。

(二) 准确使用语言

读音准确的前提下, 同样也不能忽略正确的表达。例如量词的使用, 一条染色体不能说成一个染色体。在每个实验的教学过程中, 均有实验注意事项和实验步骤, 当讲解实验注意事项时, 准确用词突出关键点, 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由“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是指先有结论, 然后通过实验去验证结论。探究性实验是指通过实验探索得出相应结论, 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知。课本中的实验大部分是验证性实验, 如果仅仅注重实验是否成功, 不注重对新知识的探索, 会抑制学生的创造能力。如何在验证性实验中体现探索性实验, 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必然会发现可以探索的内容。只要把验证性实验的注意事项加以分析, 可变为探究性实验。

艺术新课标改革 篇11

关键词:高中美术 欣赏 教育

2003年,国家教育部制订颁发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照顾到了各种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较之过去单一的“美术欣赏”,无疑对学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本文结合对“新课标”的理解与实施新课程的体会,探讨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美术课程教学。

一、要努力创设学习的文化情境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所谓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的是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任何美术作品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创设学习的文化情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使学生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环境。这是进一步理解作品的基础。如欣赏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时,就有必要介绍有关“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以及“人文主义精神”。欣赏达维特的《荷加斯兄弟之誓》时,可适当讲述罗马的历史传说——荷加斯家族和库里茨亚人的姻亲关系。另一方面是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对作品展开欣赏。如欣赏中国古代山水专题时,借助于《高山流水》、《平沙落雁》等民族名曲,渲染作品的意境,引发一种思古的心境。

创设学习情境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下,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多媒体教学形、声、色并茂,能完成线条、色彩、质感、视觉直观性的再现。易于营造立体的欣赏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

二、要彰显作品的人文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不论是绘画还是工艺,不论是具体还是抽象,都是美术家精心的构思并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感受,按照自己的和时代的审美理想创造出来的。同时,美术家创作一件美术作品,除了通过完美的外在形式提示某一特定的主题之外,往往还有其更深层的内涵和更隐藏的意蕴,是一种文化、精神层面的要求与体现,是美术作品的最高价值所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挖掘、彰显作品的人文内涵,使学生感悟到作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艺术技巧来拨动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奋发、与之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

三、要重视学生情感因素

美术新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概念,其目的是强调通过学生自身的美术活动,体验和感受美术作品人文内涵,达到情感的陶冶,态度的激励,价值观的升华。情感是审美活动的中心问题。美术作品大部分是以精神产品为主的,它表现了艺术家某种思想和观念,并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和价值观念。美术欣赏是一项审美活动,它需要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如观察、判断和想象,并以此来感悟美术作品,这种活动更需要个人的审美感受和情感的体验。

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创设情境,使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情感去感悟作品。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深刻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达到情感的陶冶,态度的激励,价值观的升华。

四、要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重视过程与方法,加强能力培养,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美术欣赏课主要应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技能和创造能力。

1.培养审美能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是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培养,首要的是在学生心中建立起审美的心理结构。审美心理结构,就是人们在欣赏和创造"美"的活动中,各种心理能力达到高度活跃时构成的一种独特的结构。而审美心理结构的培养和建设也就是我们整个美术教育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培养敏锐的感受力;②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③培养透彻的(透明性的或直觉的)理解力;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上述四种能力的协调和合作,均自然渗透于各种能力的使用中,从而形成人们的整个审美过程。

2.培养美术技能

美术欣赏教学中,美术技能、技法的学习不是主要任务。但是在了解作品的形成过程时,完全可以使学生从材料、工具、技法、构图等方面,认识各个作品的不同特点,从而在技能、技法上得到启示与提高。例如使学生了解,中国画和其他画种相比较,除了在材料、工具、技法等方面不同外,最主要的是在构图上它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透视、色彩的制约,而自主地将不同时间、空间的人物、景物有机地组织在一个画面上。而油画则不同,油画用色造型,必须遵循透视学、色彩学、解剖学等原则进行科学造型。

3.培养创新能力

美术欣赏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敢画。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激励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好的艺术作品往往留有艺术遐想的空间,应当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的翅膀,自己去感受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钟宏桃.适应新课程要求的艺术教师素质与培养初探[J].教育探索.2003年10月

2.周国韬,杨雪梅,王淑娟.现代教育理论研读.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

艺术新课标改革 篇12

关键词:足球教学,高校改革,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足球一直拥有着“世界第一”的头衔,随着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实施,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的成功落幕。人们意识到,除了智力的发展与开拓,身体素质的提高也异常重要。在国足1:5惨败泰国二队的比赛过后,各高校也应反思足球在作为高校体育课程中,学生们掌握了哪些技术、技能、技巧,高校足球的教学活动是否完成了要提高大学生综合身体素质的要求,以及为国家足球运动员储备后备军的希望。

1、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

首先,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每次技术的革新都给人类带来更高的生活质量,如今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的下降,会影响学生将来的一切发展,因此各高校足球教学的改革根本目的就是要锻炼大学生的身体机能,提高大学生身体的自身素质,有益于学生的身体健康。

其次,能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生这个即将踏入社会的群体带来了很多压力,而足球这种比赛激烈的运动方式,能让大学生的精神压力得到一定的缓解,也可以在这样的运动中发泄自己内心的压抑,可以使心情愉悦,从而减少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保持健康的心态。

再次,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精神——足球的运动是需要团队合作的,单靠一个主力球员或一个守门员是不可能将比赛进行到最后的,它需要的是团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信任,即使自己有再多的不悦,在比赛过程中也要把心里的矛盾抛开,因此参加足球运动可以锻炼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对独生子女家庭下的孩子也是一种能力的挑战,为将来走进社会、适应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舞台。

2、当前我国各高校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硬件设施方面——硬件实施的不的齐全,如现在各高校的足球场地不够宽阔,运动员没有足够的空间练习技能;教学器材的不完善,这样会使运动员在练习技能时有所偏差。这两者的缺乏,没有真正比赛的气氛,也会影响运动员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师的专业水平不够高——据调查,很多高校的足球负责教师并不是专业的足球老师,他们同时教授好几门体育科目,这就造成了各个科目之间混淆,多可科目都“通”,但又都不“精”的状况,而我们需要的是专业的且对本课程精通的体育教师,这样传授的术语、技能、技巧、动作等专业特征才能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

3、各高校对足球教学的改革措施

首先,足球教练员们应从根本观念上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学生们的思想意识,提高学生们对足球的热爱和兴趣才能彻底扭转乾坤,只有在此观念为前提的情况下,才能正确的促进足球运动的健康发展。

其次,应做到教学法发的多元化,新课标改革下的教学,不再是单一的传授足球的运动技巧,而是要提高学生对足球的热爱,和对足球发展主动参与的热情,对于不同的角色给与不同的培训方法,也就是说教练员们要“因材施教”,这样才能用最短的时间和最快的方法来达到预期的效果。先针对性的练习,再结合所学小组对抗演习,每个人爱表现在记得愿望的激发,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更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再次,活跃教学气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所谓“人人平等”在教学活动中就是说老师和学生之间也应该是平等的,教师不能以自己的身份而觉得自己很高傲,只有尊重别人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才能营造出和谐的氛围。只有让学生首先对你这个“人”有兴趣,才有机会让学生投入到你的“教”之中去。除此之外,教练员的幽默也很重要,据调查,幽默的教学语言往往比平常的叙述印象深刻的多,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能缓解学生在学习之中的经省疲劳,使学生不再乏味,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另外,建立完善的评鉴体系。由于各高校对体育专业的考核制度不完善,很多学生总是懒懒散散,整天得过且过,不把体育课程当作正规的教学,因此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足球运动中,评价不能单一,要对运动员的心理承受素质、理念的整体认知度、专业技术、技能等各方面综合考核,以促进学生们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树造一个良好的运动平台。

总之,备受关注的高校足球运动,不能再以单一的教学形式出现,各高校应该实现新课改的要求,重构高校足球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寻找出适合学生的新方法,以促进学生对足球的热爱,激发学生对足球运动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出优秀的足球运动员,为我国足球发展储蓄后备力量。

参考文献

[1]夏惠贤.多元智力理论与个性化教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24.

[2]陆晨.高校体育教学高校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上一篇:青年化学教师培养下一篇:水泥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