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血管成形术

2024-09-26

肺血管成形术(精选7篇)

肺血管成形术 篇1

2011年1月至2014年10月, 本院ICU成功的护理了气管支气管及肺血管成形术治疗中心型非小细胞肺癌104例, 临床疗效满意, 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104例, 男88例, 女16例, 年龄28~70岁, 平均年龄52.5岁, 肿瘤位于右肺者70例 (右肺上叶56例, 中叶2例, 右肺下叶12例) , 肿瘤位于左肺者34例 (左肺上叶30例, 左肺下叶4例) , 其中支气管袖状肺叶切除术46例, 支气管楔形肺叶切除术8例, 隆突加右上叶或加右全肺或加左全肺切除各2例;同时合并施行肺动脉或上腔静脉成形术共44例, 其中右上叶及隆突加上腔静脉楔形切除术4例, 支气管肺动脉双袖状切除术10例;支气管肺动脉双楔状切除术4例;支气管袖状肺动脉楔状切除术26例。在围手术期死亡6例, 分别为支气管吻合口瘘、脓胸和肺部绿脓杆菌感染继发大咯血, 其余在ICU的精心护理下均康复出院。

2 临床护理要点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身患癌症, 而且手术创伤大, 加上经济负担重, 常产生恐惧、悲观失望的情绪, 因此, ICU医护人员应更加热情、亲切和蔼, 注意自身的一言一行, 鼓励患者及同病室的患者交往, 适当增加家属的探视时间, 使患者逐步摆脱疾病的阴影,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消除恐惧。笔者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详细介绍手术方法, 还请手术成功的病友介绍治疗和预后情况, 使他们消除疑虑, 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及护理。

2.1.2 降低术前危险因素:

术前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肺部感染, 术前静脉应用敏感抗生素, 嘱患者戒烟酒, 体形肥胖者嘱其合理饮食, 根据患者情况制定合理饮食, 尽量减轻体质量, 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2.1.3 患者宣教:

术前让患者锻炼肺功能, 练习做呼吸操及深呼吸, 每天2~3次, 每次15~20 min。深呼吸是公认的物理治疗的最佳方式, 教会患者学会腹式呼吸也是重要的宣教内容之一。以免术后刀口疼痛而不敢咳嗽。

2.2 术后护理:

Lennon认为术后早期护理对预防肺部并发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2.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警惕并发症的发生:

术后患者回ICU, 应密切观察患者神志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注意呼吸频率、节律、深度及皮肤黏膜颜色的变化。每15~30 min测量1次, 密切观察胸腔引流瓶出血量的多少, 如果出血量>200 m L/h超过2 h, 或者>100 m L/h超过3 h, 应立即通知医师, 应用止血药物, 加快补液速度, 补充血容量等。密切观察是否有活动性出血。对于血管成形术的患者, 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胸闷、气促、发绀;是否有心动过速、呼吸急促、颈静脉弩张等表现, 连续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 防止肺栓塞的发生。每1~2 h听诊肺部呼吸音, 如听诊有哮鸣音, 并伴有发热、脉快、白细胞上升等感染征象, 护士应及时留取痰标本做细胞培养、药敏试验, 并正确执行医嘱, 保证抗生素的有效应用[1,2]。注意胸腔引流液的颜色有无异常及有无气体溢出, 如胸腔引流液为棕褐色或乳糜色, 应警惕吻合口瘘和乳糜胸的发生, 并及时通知医师处理。鼓励患者咳嗽、咳痰、吹气球, 促使肺膨胀, 防止肺不张的发生。如胸腔引流瓶漏气较多, 勿让患者吹气球或剧烈咳嗽, 以免肺残端漏气太多影响术后愈合。

2.2.2 合理氧疗:

剖胸术后, 因功能残气量减少、气道闭塞、肺不张、膈肌与肋间肌的损伤导致通气/灌注比例失调, 易发生低氧血症[3,4], 再加上麻醉剂和麻醉性镇痛药对呼吸存在抑制作用, 因此术后早期合理氧疗至关重要, 笔者一般主张3 L/min持续低流量吸氧。

2.2.3 保持呼吸道通畅:

呼吸道通畅是合理氧疗的基础。及时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杨, 防止气道阻塞, 预防肺部感染及肺不张。协助患者每1~2 h翻身叩背1次, 促使肺部分泌物排出;鼓励患者自行咳嗽, 可含服少量的白开水, 同时护理人员要为其按压切口以减轻疼痛, 并配合拍背或刺激胸骨上窝气管等方法促进排痰。痰液黏稠者给予雾化吸入1天3次, 或静脉应用化痰的药物。对于隆突加上腔静脉楔形切除术的患者, 因手术破坏了支气管黏膜的正常结构, 术后多咳嗽无力, 致分泌物滞留, 术后早期行纤维支气管镜吸痰, 吸出气管内分泌物或行支气管灌洗有助于改善通气, 同时可观察吻合口愈合情况[5]。在吸痰过程中, 应注意观察痰液的性质、量、颜色,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缺氧表现, 特别是全肺切除的患者, 应密切观察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一旦出现缺氧情况, 立即停止吸痰。

2.2.4 促进肺扩张:

早期活动是术后护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应经常协助患者床上翻身, 活动四肢。由于手术对患者胸部造成巨大的创伤, 所以患者呼吸时会感到气促、疼痛等不适, 我们教患者学会腹式呼吸、打呵欠、咳嗽锻炼等方式促进肺扩张。咳嗽锻炼的具体方法是:患者深吸一口气后屏气, 胸部及腹部突然发力, 使胸内压力升高, 声门打开, 气体或痰快速咳出, 并重复练习, 熟练掌握[6]。

2.2.5 有效止痛:

WHO明确提出“使癌症患者不痛”的观点。医务人员应转变观念, 重视患者的疼痛及不适主诉, 及时应用止痛药物, 使患者安静, 降低氧耗, 同时避免患者不敢呼吸、咳嗽, 致有效通气量下降和痰液积聚, 但应尽量减少麻醉性止痛药物的应用, 尤应注意麻醉后残余药物的作用与术后首剂量镇痛药的作用相加或协同现象的发生[7]。

2.2.6 保持体液平衡, 消除肺水肿:

肺叶切除或全肺切除后的患者应严格控制液体人量, 准确记录出入量。输液速度可用输液泵控制, 必要时应用利尿剂, 补充蛋白, 以改善微循环, 扩张肺血管, 减轻肺淤血, 降低肺楔压, 消除肺水肿。

2.2.7 加强营养支持:

由于手术创伤大, 患者处于高代谢状态, 能量消耗增加, 应尽早加强营养, 如输入脂肪乳剂、氨基酸等。术后第一天进1/4量流质饮食, 以后逐天依次改为1/3量流质饮食、1/2量流质饮食、全量流质饮食以及半流质饮食。饮食以高蛋白、高热量、含多种维生素且易消化为原则, 保证患者的营养。

3 临床护理

3.1 病室环境:

病室内应定时通风, 保证空气流通, 定期紫外线消毒。室温18~22℃, 相对湿度60%~70%。

3.2 皮肤护理:

每小时给予按摩皮肤, 尤其是骨突处, 可涂抹滑石粉, 协助患者床上活动四肢, 防止发生压疮和静脉血栓。对于全肺切除的患者, 禁止自行翻身, 以防纵隔摆动, 发生心跳骤停, 护理人员协助定时翻身, 告知患者腹部以下可加强活动。

3.3 口腔护理:

肺瘤患者免疫功能低下, 易造成口腔内菌群的异常繁殖, 咽喉局部红、肿、热、痛等炎性反应, 甚至并发肺炎。口泰含漱液有较强的杀菌作用, 术前术后合理应用口泰含漱液, 采取有效的口腔护理, 能保持口腔的清洁度, 防止咽喉炎的发生, 间接的起到协助患者顺利排痰的作用, 保证呼吸道通畅。笔者一般主张3次/天口腔护理。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气管支气管及肺血管成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与围手术期的ICU监护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04例气管支气管及肺血管成形术的围手术期监护资料。结果 104例气管支气管及肺血管成形术后患者回ICU经医师精心操作、护理密切配合, 患者神志及生命体征平稳, 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结论 气管支气管及肺血管成形术早期护理对预防肺部并发症, 对病情的预后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气管支气管成形术,肺血管成形术,围手术期,ICU监护

参考文献

[1]龙江山, 吕艳英, 马佩虎.气管支气管及肺血管成形术的围手术期ICU监护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13, 48 (10) :633-636.

[2]李军.食管、贲门癌患者围手术期血气监测的意义及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 (3) :25-26.

[3]王子帅, 宁剑, 马成.气管支气管及肺血管成形术的围手术期ICU监护体会[J].中华医学护理杂志, 2013, 23 (10) :646-648.

[4]许健, 高天华.胸部手术后早期低氧血症的处理[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13, 29 (2) :79-80.

[5]王国范, 张百江, 李道堂, 等.52例气管支气管及肺血管成形术治疗中心型非小细胞肺癌的经验[J].中国肿瘤临床, 2013, 40 (2) :96-97.

[6]赵玲, 聂绪兰, 冯勇.开胸术后麻醉镇痛泵的护理体会[J].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 (12) :15-16.

[7]陈旭素, 孙来保, 郑玉风, 等.术后镇痛副作用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 (5) :27-28.

肺血管成形术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依据1999年WHO对糖尿病足的定义, 选取2 型糖尿病足住院病人共40例, 其中男29例, 女11例。年龄35岁~77岁, 平均56岁。平均糖尿病病程11 年 (10年以下者19例, 10年以上者21例) , 26例用胰岛素治疗, 14例用口服降糖药治疗。合并冠心病18例, 高血压者15例。入选标准:下肢血管B超提示有不同程度的下肢动脉血管狭窄和 (或) 粥样斑块形成, 最大血流速度减低, 经下肢血管造影血管狭窄>70% (直径法) , 病变长度>40 mm。排除标准: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全身性血液系统疾病、并发炎症感染或肿瘤性疾病、心功能不全、脑出血史、凝血及纤溶障碍。

1.2 分组

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为短球囊血管成形术。实验组为长球囊血管成形术。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血糖、合并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1.3 方法

用药情况:术前3 d (至少术前1 d) 服阿司匹林300 mg/d, 硫酸氯吡格雷75 mg/d。术后阿司匹林100 mg/d, 长期服用;硫酸氯吡格雷75 mg/d, 口服6个月, 术后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5 000 U, 每日3次, 连续7 d。实验组选用DEEP, INVATEC球囊, 长度40 mm~120 mm;对照组选用MarvericII, Boston Scientific球囊, 长度<40 mm。经皮腔内成形术 (PTCA) 方法, 病人取平卧位, 常规消毒铺巾, 局部麻醉下经对侧或同侧股动脉逆行或顺行穿刺插管行常规造影, 送入7F 鞘管, 明确患肢的狭窄部位和狭窄程度, 沿导管送入导丝跨过狭窄段血管, 在导丝引导下将球囊置于病变部位, 实验组对靶血管选用适合病变长度的球囊进行长球囊血管成形术, 对照组对病变血管使用短球囊血管成形术。术后评价标准:术后靶血管残留狭窄<30%, 无急性血栓形成或动脉夹层破裂, TIMI血流3级, 即刻血流通畅, 至少有一条主干血管可达到小腿或足部。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组间比较用 t 检验, 组内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造影及PTA治疗结果

实验组股动脉狭窄28条患肢 (45%) , 动脉狭窄11条患肢 (18%) , 胫后动脉狭窄18条患肢 (29%) , 足背动脉狭窄5条患肢 (8%) 。对照组股动脉狭窄27条患肢 (39%) , 动脉狭窄15条患肢 (22%) , 胫后动脉狭窄20条患肢 (30%) , 足背动脉狭窄6条患肢 (9%) 。血管狭窄程度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均衡性检验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有3例病人、对照组有2例病人靶血管完全闭塞, 经反复尝试无法行PTA术, 其余病人手术成功, 均无血栓形成和血管破裂。

2.2 下肢血管B超

术后1个月实验组与对照组下肢B超提示血流速度较术前改善, 动脉粥样斑块减少, 管腔狭窄程度减轻, 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术后6个月复查, 未见血管狭窄或粥样斑块形成, 血管内壁光滑, 血管走行规则, 管腔结构无异常。术后1个月, 对照组与实验组最大流速均较术前有所提高, 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术后6个月, 股动脉、动脉、足背动脉实验组优于对照组 (P<0.05) 。详见表2。

3 讨 论

1999年, 世界卫生组织对糖尿病足的定义是:糖尿病病人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 (或) 深部组织的破坏。是由于机体持续处于高血糖与蛋白质的非酶糖化状态、脂代谢紊乱、血液的高黏稠、高凝状态以及下肢循环障碍等诸多因素导致下肢动脉发生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微血管和微循环不同程度的障碍、下肢供血逐渐减少。主要病理变化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4]。临床表现为下肢皮肤温度减低、肤色改变、肢体疼痛、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甚至出现间歇性跛行、静息痛、溃疡及坏疽, 严重影响病人的正常生活。

1964年Dotter首次为1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等人实行了PTA, 开创了介入放射学的新领域, 1972 年Gruntzig等[5] 发明了双腔球囊导管。糖尿病足的介入治疗因其具有疗效佳、微创、可重复性强等特点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多数学者认为, 短球囊扩张术 (SBA) 适用于病变长度在3 cm以下非钙化、中心性狭窄, 或3 cm~5 cm钙化病变, 或少于3 cm的偏心性病变, 如病变长度超过7 cm, 术后通畅率大大受到影响。Molloy等[6]报道, 只有20%~30%病人使用SBA能够获益很大, 成功率在74%~88%, 患肢救治率在33%~95%。对于复杂、闭塞、长段病变, 短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效果欠佳。近年来随着专用于下肢动脉长球囊的问世, 可较容易地通过长段闭塞病变 (>40 mm) , 甚至可扩张至足踝部动脉, 采用长球囊血管成形术 (LBA) 一次性对靶病变进行扩张、成形可以大大减少分阶段、多次扩张所造成的血管内膜撕裂、动脉壁弹性回缩, 减少再狭窄的发生。

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能较好地显示局部动脉病变如管腔形态、内膜硬化斑块、血流状态等, 诊断局部闭塞敏感性可达97%, 定位诊断为95%。本实验通过观察手术前后下肢血管超声的变化来间接评价长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通过比较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下肢动脉超声可以看出, 长球囊血管成形术后较短球囊血管成形术大大提高了血流速度, 减少了粥样斑块形成, 有效地改善了肢体缺血症状, 提高了保肢率, 降低了再狭窄的发生。

降低再狭窄的发生还需注意:①膝关节以上病变在行PTA后一般不主张放置支架, 只有在PTA失败后 (如PTA扩张后出现弹性回缩或夹层撕裂) , 或PTA残余狭窄>30%时放置支架[7];②糖尿病足的病人膝关节以下病变多见, 大多是弥漫性长病变, 首选长球囊血管腔内成形术;③球囊的选择很关键, 球囊直径不能超过正常血管直径, 球囊长度应大于狭窄段的长度为宜。不应强调球囊扩张完全恢复到血管原始管径, 部分扩张就能明显改善下肢缺血症状, 过度扩张反而易引起血栓形成、血管破裂或再狭窄的发生;④术后坚持抗血栓抗凝治疗可巩固疗效, 尤其对于部分再通及有残余狭窄的血管能降低再狭窄的发生率。

由于长球囊血管成形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可重复性强、疗效佳, 目前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下肢动脉血管闭塞症的临床治疗[8,9], Min等[10]报道, 尤其是年老体弱, 无法耐受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病人作为首选方法, 甚至可以代替动脉旁路移植手术, Markkose等[8]认为PTA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与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相比, 死亡率低、患肢救治率高, 可以有效改善下肢缺血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再狭窄率。但仍缺乏大规模临床实验证明, 远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Lauren C, Jeffrey A, Sumit R.Evidence of subopti mal management of cardiovascular riskin patients withtype2diabetes mellitus and symp-tomatic atherosclerosis[J].CMAJ, 2004, 171 (10) :1189-1192.

[2]常宝成, 潘从清, 曾淑范.208例糖尿病足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分析[J].中华糖尿病杂志, 2005, 13:129-130.

[3]Conte MS, Bandyk DF, Clowes AW, et al.Risk factors, medical therapies and perioperative events in li mb salvage surgery:Observa-tions from the PREVENTⅢmulticenter trial[J].J Vasc Surg, 2005, 42:456-464.

[4]Leskinen Y, Salenius JP, Lehti maki T, et al.The prevalence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and medial arterial calcification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renal failure:Requirementa for diagnostics[J].AmJ Kidney Dis, 2002, 40:472-479.

[5]Markose G, Bolia A.Subinti mal angioplasty in the management of lower li mb ischemia Subinti mal[J].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Surgery, 2006, 47:399-406.

[6]Molloy KJ, Nasi m A, London NJ, et al.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in the treatment of critical li mb ischemia[J].J Endovasc Ther, 2003, 10:298-303.

[7]Kudo T, Chandra FA, Ahn SS.Long-termoutcomes and predictors ofiliac angioplasty with selective stenting[J].J Vasc Surg, 2005, 42:466-475.

[8]Markkose G, Bolia A.Subinti mal angioplasty in the management of lower li mb ischemia[J].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Surgery, 2006, 47:399-406.

[9]Vogel TR.Lower extremity angioplasty for claudication:Apopulation-level analysis of30-day outcomes[J].J Vasc Surg, 2007, 45 (4) :762-767.

肺血管成形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5年3月我院70例糖尿病足伴下肢血管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观察组男21例, 女14例;年龄32~71 (59.2±9.4) 岁;病程3~12 (5.7±2.4) 年;糖尿病足类型:湿性坏疽14例, 干性坏疽12例, 混合性坏疽9例;合并症:高血压26例, 冠心病24例, 视网膜病变21例, 周围神经病变13例, 合并两种以上病变20例。对照组中男20例, 女15例;年龄33~70 (58.8±9.2) 岁;病程3~11 (6.0±2.8) 年;糖尿病足类型:湿性坏疽13例, 干性坏疽12例, 混合性坏疽10例;合并症:高血压29例, 冠心病26例, 视网膜病变20例, 周围神经病变13例, 合并两种以上病变2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糖尿病足类型及合并症等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 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符合泛大西洋协作组共识 (TASC) 股、腘动脉A、B两级; (2) 符合《糖尿病足诊治指南》[2]诊断标准; (3) 根据Wagner糖尿病足分级标准[3]均在4级以下; (4) 均了解此次研究内容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1) 心肺、肝肾功能严重不全患者; (2) 既往有凝血功能障碍和血液系统疾病患者; (3) 合并有恶性肿瘤患者。

1.3 方法

1.3.1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行下肢血管成形术联合常规药物治疗。血管成形术:气管插管全麻后行股动脉Seldinger穿刺, 成功后置入5~7F动脉导管鞘, 静脉注入肝素钠3000~6000U, 经动脉鞘引入导管行DSA造影检查, 观察病变血管部位、长度等基本情况, 根据具体病变部位选择恰当血管扩张成形术。对于节段性轻度狭窄患者行血管球囊扩张术, 球囊直径根据狭窄段血管正常管径进行选择, 扩张时间一般>3min;对狭窄超过50%的可采用Palmaz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药物治疗: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钠注射液 (生产厂家:昆明积大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20053200, ) , 4000U/次, 2次/d;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 (生产厂家:沈阳康芝制药有限公司, 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20103712) , 100mg/d, 1次/d;口服氯吡格雷 (生产厂家: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20120035) , 75mg/次, 1次/d。连续治疗4周。

1.3.2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仅行常规药物治疗, 治疗方法和疗程同观察组。

1.4 临床观察指标

(1) 比较两组患者疗效, 根据Wagner糖尿病足分级标准、内径和症状改善情况评定疗效, 有效:Wagner糖尿病足分级上升1级及以上, 下肢血管内径改善, 溃疡缩小;无效:Wagner糖尿病足分级和内径无改善, 溃疡和皮肤肤色无变化;恶化:Wagner糖尿病足分级下降1级, 内径减小, 溃疡无变化或增加;截肢。 (2)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足背动脉内径变化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恶化率和截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足背动脉内径比较

两组治疗后30d、60d及90d时足背动脉内径均显著高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后足背动脉内径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持续的高血糖状态使蛋白质非酶糖基化, 血管壁正常结构蛋白遭到破坏, 氧自由基等毒性物质被大量释放, 进一步加快了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另外, 持续高血糖使血液粘稠度增加, 流速减慢, 增加了血栓和动脉硬化风险。而下肢血管病变所引起的缺血和神经病变[4], 是导致糖尿病足的重要原因。

糖尿病足致残率高, 目前, 临床多主张综合防治, 除行抗凝、控制血糖血压、抗炎等基础治疗外, 改善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定期检查随访, 开展预防知识教育, 必要时行预防性外科矫形手术也是综合治疗的重要内容。而下肢血管成形术是治疗严重糖尿病足患者重要的外科手术方法[5]。本研究中, 观察组治疗后有效率达91.43%, 未发生截肢病例, 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与曾昭凡[6]等人观点相符。下肢血管成形术能迅速改善下肢血供状况, 恢复缺血区血液循环, 促进局部创面愈合, 因而在改善疼痛、缩小溃疡面等方面效果显著。江冬梅[7]等人研究也发现下肢血管成形术成功率达87.5%, 显著改善了患者麻木紫绀症状, 与本文结论一致。另外, 我们发现, 术中进行血管扩张时, 每次时间应超过3min, 而次数不宜超过3次, 否则疗效反而不佳。这可能与患者血管弹性和血管壁张力较差有关。

王欣[8]等人认为足背动脉血流量直接反映糖尿病足平面的血流供应情况, 可较准确的反映患者预后。本研究也显示, 治疗后观察组足背动脉内径显著高于对照组, 足背动脉内径与血流量呈正相关性, 良好的血流供应能促进溃疡面肉芽组织生长, 缩短溃疡愈合时间。同时, 血流的恢复也有利于改善糖尿病神经病变, 恢复患者对疼痛、麻木感知能力, 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综上, 下肢血管成形术联合常规药物治疗糖尿病足伴下肢血管病变效果显著, 能显著改善足背动脉内径, 降低截肢率。

参考文献

[1]雷秀霞, 萧正华, 廖军, 等.外周血炎症细胞含量与糖尿病足持续感染的关系[J].广州医药, 2005, 36 (6) :42-44.

[2]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会糖尿病足专业委员会.糖尿病足诊治指南[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3, 22 (9) :705-708.

[3]张蓓.257例不同Wagner分级糖尿病足患者溃疡面病原菌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检测[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4, 35 (1) :31-33.

[4]阎书凤, 潘巧仪.糖尿病足的病理机制[J].广州医药, 2005, 36 (3) :6-8.

[5]马旭, 李跃华, 王建波, 等.糖尿病下肢血管病的血管内治疗进展[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5, 24 (11) :1011-1015.

[6]曾昭凡, 肖占祥, 戚悠飞, 等.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腔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J].海南医学, 2013, 24 (1) :37-39.

[7]江冬梅, 纪敏, 邢恬, 等.血管成形术介入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效果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4, 14 (14) :2705-2707, 2671.

肺血管成形术 篇4

关键词:脑供血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脑血管造影,临床价值

脑供血动脉狭窄是临床上影响人们生命健康安全的常见疾病,血管狭窄可分为颅外和颅内,具有病死率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该病临床治疗方案较多,例如血管内支架(SAA)成形术、内科保守治疗、外科动脉搭桥术等[1],其中SAA成形术与其他治疗方案相比,具有创伤小、高效且安全的优点,临床资料显示,术前脑血管造影,评估患者病情,对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意义重大,因此,本文收集我院75例脑供血动脉狭窄实施SAA成形术治疗的患者资料,探讨术前脑血管造影的临床价值,现将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收集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于我院实施治疗的脑供血动脉狭窄患者75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其中男42例,女33例;年龄48~80岁,平均年龄(62.5±5.8)岁;75例患者血管狭窄98处。均经DSA检查确诊,排除精神及认知严重障碍者,心、肺、肾等器官功能严重障碍者。

1.2 方法

(1)术前脑血管造影[2]:首先对患者不可变危险因素(性别、年龄等)及可变危险因素(吸烟、糖尿病等)进行分析,75例患者均行DSA技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采用数字血管造影机(Philips 3D-Allura型),应用Seldinger穿刺技术进入右侧股动脉,插造影导管(6F或者5F),对患者CCA、ICA、SUB、VA等实施常规造影,于必要时,对患者实施旋转DSA。(2)治疗方法:1血管内支架成形术[3],于患者麻醉成功后,完成穿刺股动脉操作,若患者为颅内血管狭窄,则将6F导送入到颈2处,于导丝和微通道的配合下,通过狭窄,并将之前预备的支架,以跨狭窄的方式放置;针对颅外血管狭窄者,将6F导送入,至离狭窄近端2~3cm的位置时,停止,以患者狭窄情况评估结果为标准,判断后扩张或者预扩张实施与否,选取最佳支架直径。2围术期要点[3]:首选给予患者相应对症治疗,例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手术前5d,给予患者抗血小板凝聚相关药物治疗,手术前4h给予患者尼莫通治疗,每小时2~4ml;根据患者病况,选取合适的麻醉方案,使患者手术治疗可达到最佳状态;手术期间,患者应用肝素化,血压水平控制为110~120/70~80mm Hg,术后3d保持该血压,并给予抗凝治疗,于术后进行6月及以上的抗血小板治疗。

1.3 观察指标和判断标准

血管狭窄程度:颅内,应用Mori分型,颅外,应用NASCET法分型;侧支血流分级;脑血流灌注:根据TICI分级标准完成评估[4];术后对患者进行DSA造影,评估患者血管狭窄改善情况,记录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2. 结果

(1)术前颅外动脉结果:NASCET法分型:狭窄度均在50%以上69处,均为中重度狭窄,其中狭窄率80%以上30处;脑血流灌注分级:3级:24处、2级39处、1级:4处、0级处9处;侧支血流分级:4级:29处、3级:12处、2级:17处、1级:6处、0级:8处。(2)术前颅内动脉结果:Mori分型:病变类型,C型1处、B型9处、A型19处;脑血流灌注分级:3级:2处、2级:17处、1级:2处、0级1处;侧支血流分级:4级:9处、3级:12处、2级:2处、1级:2处、0级:1处。(3)治疗效果:血管狭窄98处中,恢复正常直径率51.02%(50/98);支架治疗放弃率5.33%(4/75);术中并发症:急性血管闭塞1.33%(1/75)、栓塞2.67%(2/75)、血压及脉搏降低24.00%(18/75),其中包含1例心脏骤停患者、有4例患者应为血管迂曲情况比较严重,支架无法输送,而放弃支架治疗;术后并发症:所选病例均未发生与手术治疗有关的并发症。

3. 讨论

近年,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重,临床上脑血管病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而脑供血动脉狭窄则是导致脑血栓形成、局部脑血流灌注不足等情况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患者发生血管狭窄的因素则与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有着相关性,从而导致患者发生脑血管供血发生不足的现象,脑供血动脉狭窄常常会出现头晕、TIA(短暂脑缺血发作)、步态不稳等症状,病况严重,极易发生中风事件[5],可对患者生命健康安全造成严重影响,但是,临床上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可有效避免反复缺血、中风等事件等情况的发生,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因而,对于伴有高危因素的人们而言,例如高龄、高血压、糖尿病等,需要做好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从而有效改善疾病预后。

近年,随着我国微创技术的飞速发展,SAA成形术因其具有创伤小、高效、安全等优点,目前,已经成为临床上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患者的主要手段,而该病临床诊断方案较多,例如TCD、CTA、MRA等,均在诊断符合率、无创等方面凸显出优越性,但是,应用于脑供血动脉狭窄的诊断中时,存在一定局限性,在信息提供及诊断准确性方面有所欠缺,而DSA技术则可有效避免上述缺点,在为临床提供脑血管脑灌注、侧支代偿及血流数度方面,具有动态、清晰、全面的优点,并且在狭窄率计算方面准确率高。本文研究中,SAA成形术根据患者血管狭窄程度、侧支血流及脑血流灌注评估结果,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可为术者提供判断患者是否具备支架成形术要求,了解患者直接及间接责任血管,提高客观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术后可有效帮助患者改善血管狭窄程度,并且预防术后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提示,术前脑血管造影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综上所述,临床上针对脑供血动脉狭窄患者于术前进行脑血管造影,对患者病况进行充分评估后,再为患者实施具有个体化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术后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管狭窄程度,并且,患者术后未发生与手术治疗相关并发症,因此,为患者行术前脑血管造影,可为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创造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刁云锋,杨细平,梁冰,等.血管内支架成形材料在脑供血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8):1483-1486.

[2]孙鹏,隋守光,施洪峰,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与尼莫地平在治疗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对比研究[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3,22(3):190-192.

[3]李迪,高众,王苏平,等.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的临床观察[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1):92-94.

[4]闫冰.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3):146-147.

肺血管成形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脑供血动脉狭窄患者33例, 其中男性患者14例, 女性患者19例;年龄63~79岁, 平均年龄 (69.85±18.79) 岁;其中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患者21例, 椎动脉开口狭窄12例;临床表现: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8例,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1例, 颈内动脉系统梗死14例。

1.2 入选及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均经过动脉造影确诊为脑供血动脉狭窄, 并且狭窄程度在70%以上;反复出现发生狭窄的动脉供血区的神经功能障碍;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本项研究。

排除标准:排除中风后遗症造成的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排除伴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或衰竭的患者;排除脑供血动脉血管完全闭塞的患者;排除有严重出血倾向或者3个月内发生过严重出血的患者;排除患者有颅内动脉瘤, 并且不能提前处理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术前3d给予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口服治疗, 用量分别为75mg/d, 300 mg/d, 并于手术治疗前6h绝对禁食水。患者于局麻后进行手术, 采用改良的Seldinger技术于右股动脉后进行穿刺, 将6~8F动脉鞘置入于股动脉内, 沿动脉鞘将6~8F导引导管送入到股动脉内, 在导引下, 将导管送至患者脑供血动脉狭窄血管近心端, 并给予患者5000 U的肝素静脉滴注, 以达到全身肝素化, 将脑保护装置缓慢的送过狭窄部, 然后将保护装置打开, 在进行支架置入前首先对患者的球囊部进行扩张。在指引下, 将支架放置于狭窄处, 放置准确后将支架释放, 然后采用动脉造影对脑供血动脉狭窄进行复查, 并了解血管内支架的情况。术后将动脉鞘留置4h后拔出。术后密切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 并对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以及体征进行观察。术后继续给予患者与术前剂量相同的氯吡格雷和拜阿司匹林治疗。阿司匹林服用3个月后停用, 术后长期服用氯吡格雷75mg/d和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

1.4 疗效评价

1.4.1 动脉狭窄程度

采用NASCET标准对患者的动脉狭窄程度进行测算。分别于术前、术后以及术后6个月时对患者的动脉狭窄程度进行测算。动脉狭窄程度=[1-最狭窄处血管直径/该血管正常部分的直径]×100%。

1.4.2 狭窄血管血流速度

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对患者病变血管的最大平均血流速度进行评定, 分别于术前、术后以及术后6个月时对患者的狭窄血管血流速度进行测定。

1.4.3 临床疗效指标

记录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以及围手术期的并发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数据资料用t检验, 组间对比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本组33例患者均手术成功, 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前, 患者的动脉狭窄程度为75%~98%, 平均狭窄程度为 (86.75±12.48) %;手术成功后复查, 患者的动脉狭窄程度为0~25%, 平均狭窄程度为 (11.57±5.78) %。患者术后动脉狭窄程度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 (P<0.05) 。14例颈内动脉系统梗死的患者, 在治疗后, 神经功能缺损的情况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

2.2 围手术期并发症

在支架置入过程中, 有2例患者出现心率减慢的情况, 经静推阿托品治疗后恢复正常。3例患者于支架置入后出现心率减慢的情况, 经静脉滴注间羟胺以及多巴胺治疗后恢复正常, 无其他并发症。

2.3 狭窄动脉血流速度

33例患者均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术后1天、3个月以及6个月, 患者的狭窄动脉血流速度均较术前有明显的降低 (P<0.05) , 并且血流速度接近正常范围。而术后1天、3个月以及6个月时的狭窄动脉血流速度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随访情况

所有患者均术后随访6个月, 病情平稳, 无脑供血动脉狭窄的复发。术后6个月时复查动脉血管造影, 患者狭窄动脉的情况与术前即时的情况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所有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改善。

3 讨论

脑供血动脉狭窄是临床上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其治疗方法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已经成为脑供血动脉狭窄的重要治疗手段, 具有创伤小, 疗效确切的特点[2]。通过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 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脑供血情况, 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并且通过支架的覆盖还可以有效的降低因粥样斑块脱落造成的卒中风险。同时, 在支架置入过程中要密切的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 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3]。本组研究中, 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 术后动脉狭窄程度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 术后有5例患者出现轻微的心率减慢情况, 无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患者的狭窄动脉血流速度均较术前有明显的降低。

综上所述,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值得临床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临床效果。方法 我院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脑供血动脉狭窄患者33例, 所有患者均给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观察患者动脉狭窄程度、狭窄血管血流速度以及临床疗效指标。结果 33例患者均手术成功, 手术成功率为100%。患者术后动脉狭窄程度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 (P<0.05) 。14例颈内动脉系统梗死的患者, 在治疗后, 神经功能缺损的情况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共有5例患者发生心率减慢的情况, 经过对症治疗后恢复正常。患者的狭窄动脉血流速度均较术前有明显的降低 (P<0.05) , 并且血流速度接近正常范围。而术后1d、3个月以及6个月时的狭窄动脉血流速度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值得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脑供血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徐秀红, 崔宝旦, 孙莉, 等.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观察及护理[J].华北国防医药, 2008, 20 (6) :93-95.

[2]李谈, 张望德, 张扬, 等.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椎动脉硬化狭窄[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1, 26 (7) :553-556.

肺血管成形术 篇6

关键词:布加氏综合征,介入治疗,血管成形术,术后护理

布加综合征是由于肝静脉和 (或) 下腔静脉血流受阻导致门静脉及下腔静脉高压的临床综合征[1,2], 临床上较少见, 以静脉内血栓形成和膜性狭窄为主要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多样, 特征性表现为短期内出现大量腹腔积液、肝脏增大、腹痛、脾肿大、黄疸、浮肿[3]。我院自2012年10月~2014年12月对45例布加氏综合征患者行介入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现将术后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12月在我院介入手术室行介入手术的布加氏综合征患者45例, 男21例, 女24例, 年龄23~66岁, 平均年龄 (37.6±2.2) 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腔积液、肝大、腹胀、脾大、腹壁静脉曲张、下肢浮肿等症状。术前和 (或) 术中下腔静脉及肝静脉造影, 显示肝静脉狭窄5例、闭塞4例, 肝段下腔静脉狭窄18例、闭塞9例, 肝静脉和下腔静脉闭塞同时存在9例。

1.2手术方式患者取仰卧位, 行右侧颈内静脉行Seldinger穿刺, 引入6F导管鞘, 选择性将导管送至下腔静脉肝后段水平, 行下腔静脉和 (或) 选择性肝静脉造影, 可见下腔静脉肝后段或肝静脉明显狭窄或闭塞, 测定下腔静脉或肝静脉狭窄闭塞段的远端内压力。然后使用导丝与导管相互配合, 逐步插过狭窄或闭塞段, 经造影证实存在狭窄或闭塞, 然后测定狭窄闭塞段的下腔静脉或肝静脉远端内压力。在导丝引导下将球囊导管置于下腔静脉或肝静脉狭窄处, 行单纯球囊扩张术, 或置入腔静脉支架或肝静脉支架。完成后撤管, 加压包扎穿刺部位。

1.3疗效与转归所有患者经过对症处理, 行单纯球囊扩张术, 手术成功率100%, 术后行下腔静脉造影及肝静脉造影提示血运恢复,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明显改善, 经肝脏影像学检查肝脏淤血明显改善或消失, 门脉高压消失, 腹水逐渐消退, 肝功能逐渐恢复, 下腔静脉狭窄者, 下肢浮肿消失, 食欲好转。

2术后护理

2.1穿刺部位及生命体征的观察和护理各穿刺点用敷料覆盖、固定好, 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渗血、血肿。经股静脉穿刺的患者, 嘱其术侧髋关节禁屈6小时, 在保持禁屈术侧髋关节的前提下2~3小时翻身1次, 颈静脉穿刺者注意扭头时不能太急和太用力, 术后每小时测量生命体征一次, 共4次, 稳定后根据病情调整测量时间次并记录。如有股静脉穿刺者, 观察术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皮温情况。由于布-加综合征的介入治疗在股静脉和颈静脉穿刺处有一定损伤, 加上术后抗凝治疗, 为防止穿刺点血肿形成, 局部加压需要达到一定的压力, 但若压力过大股动脉可能因此发生血流不畅发生缺血, 足背动脉和皮肤温度的观察有助于早期发现肢体的缺血症状[4]。本组患者有5例出现穿刺点出少量渗血、护士通知医生给予重新包扎及更换敷料后未发生伤口渗血。

2.2观察记录24小时出入量、每天磅体重、测腹围下腔静脉和肝静脉再通后, 长期积聚在体内的液体在术后快速通过小便的形式排出, 因此, 需要观察尿量。注意小便的次数和量的记录, 尿量的记录以小时为单位, 而腹水的记录以日为单位。术后第1天开始应每天测量体重和腹围, 观察腹水的消长情况。本组患者手术后当天到术后3天尿量均有增加, 腹围平均减小3~5 cm, 腹水逐渐消退。

2.3用抗凝、溶栓药物的护理严格遵医嘱给予抗凝治疗, 如速碧林、小剂量的肝素抗凝, 告知患者抗凝治疗的重要性, 避免使用利器, 穿刺拔针压迫时间要15 min。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术后第1天复查血常规和出凝血常规, 如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调整药物用量。本组患者术后都给予肝素抗凝治疗, 用输液泵控制输注速度, 按医嘱每天抽血查凝血常规, 根据结果调节输注速度, 抗凝治疗期间密切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和大小便颜色, 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及时处理。抗凝治疗期间, 患者的穿刺口可能会有少量渗血, 应及时更换敷料, 保持患者皮肤清洁, 床单位的干净、整洁。注意观察穿刺点周围有没有瘀斑, 因为患者使用抗凝、溶栓药物期间, 出凝血功能比较差, 有内出血的可能, 瘀斑是其的表现形式。因此需观察有无瘀斑, 同时注意瘀斑的面积, 有无扩大或消退, 判断有无再出血。出院后指导按医嘱口服阿司匹林、双嘧达莫, 同时做好其它出院宣教及指导。

2.4饮食护理禁烟酒, 少喝咖啡和浓茶, 避免进食粗糙、干硬带骨渣或鱼刺的食物以及油炸及辛辣食物;避免引起腹压升高的因素, 如剧烈咳嗽、打喷嚏、便秘、用力排便等, 以免诱发胃底和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限制钠的摄入, 少食含钠食物, 如咸肉、酱菜、酱油、罐头和含钠味精等。

2.5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2.5.1心功能不全下腔静脉和肝静脉阻塞使回心血量减少, 右心功能减退。下腔静脉和肝静脉再通后, 瞬间回心血量突然增加, 使右心负荷增大, 可发生心力衰竭。本组患者2例出现了右心功能不全, 主要表现为心动过速 (146次/分) 、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尿少、疲乏、肝区胀痛等右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和体征。因护士发现及时, 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并采取有效措施:①指导患者取半卧位, 卧床休息, 做好指导, 减轻心理负担, 减少回心血量, 减轻心力衰竭;②氧气吸入, 持续低流量吸氧, 2~4 L/分钟, 提高血氧饱和度, 改善呼吸情况, 嘱患者减少活动, 降低机体耗氧量;③指导患者进低盐易消化饮食, 控制输液量及速度:严格控制输液量, 每天补液量控制在1000 ml以内, 20~30滴/分;④遵医嘱给予利尿、抗感染、强心等对症处理, 患者在2小时内逐渐缓解, 第二天恢复正常。

2.5.2胸腹腔出血和心包积液由于开通下腔静脉时需血管内穿刺操作有可能误穿心脏出现心包填塞[5], 极少数患者在介入治疗过程中发生血管损伤而出现胸腹腔出血, 但经皮经肝穿刺通道也可能造成腹腔出血, 而且术后抗凝治疗也可导致出血倾向。故术后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密切观察患者有无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气急、脉搏加快、剧烈腹痛等出血的临床表现。本组患者出现腹腔出血1例, 表现为术后血压比基础血压低, 自诉腹胀腹痛, 告知医生查看后, 给予止血治疗, 放置腹腔引流管2天, 共引出150 ml血性液体, 患者血压逐渐恢复正常, 腹胀、腹痛消失。

2.5.3肺栓塞或肺梗死由于阻塞处以下残存的血栓扩张后血栓脱落可随血流上行导致肺栓塞[6]。故术后需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 皮肤粘膜、口唇颜色的变化。如出现口唇发绀、呼吸困难则应想到有肺栓塞的可能, 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本组术后患者中, 没有出现肺栓塞或肺梗死。如果患者出现上述症状, 应引起高度重视, 及时告知医生, 积极进行抢救。

3小结

通过对45例布加氏综合征血管成形术的术后护理要点进行总结及结合文献进行归纳分析, 认为护士术后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 重视并发症的预防及观察、并做好出院指导, 这些都是保证治疗效果的重要措施[7], 熟练的操作技术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同时护理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爱心和耐心, 加强病情观察, 配合医生了解患者病情变化, 针对患者不同的病情特点制定科学的护理计划, 进行身心全面的整体护理, 才能达到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杨建勇, 陈伟.介入放射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9:181-193.

[2]李麟荪.介入放射治疗-患者必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3]Fancellu A, Rosman AS, Sanna V, et al.Meta-Analysis of Trials Comparing Minimally-Invasive and Open Liver Resections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 Surg Res.2011, 8:5

[4]王爱华, 王帅.不同类型布-加综合征治疗的护理体会[J].实用肝脏病杂志, 2011, 14 (4) :302.

[5]全凤琼, 邓雪丽, 游箭, 等.布加氏综合症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J].西部医学, 2012, 24 (4) :776.

[6]刘琼, 王素丽, 刘旭云, 等.置管溶栓和成形术治疗布-加氏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24) :2264.

肺血管成形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43例患者, 男27例, 女16例;年龄48~89岁, 平均69.5岁。临床表现为重度间歇性跛行29例, 静息痛8例, 足趾溃疡或足趾坏疽6例;合并糖尿病15例, 高血压病36例, 冠心病26例, 胃癌1例。下肢动脉CTA检查显示闭塞性病变位于髂动脉12例, 股总动脉、股浅动脉31例, 其中闭塞段长度小于10cm 6例, 10~15cm 18例, 大于15cm 19例, 同时伴有同侧或对侧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 远端三支动脉至少有一支通畅, 三支均闭塞患者排除在外。术前测量踝肱指数 (ABI) 平均0.27 (0.14~0.43) 。

1.2 治疗方法

常规局麻下行同侧或对侧股动脉顺行或逆行穿刺, 穿刺困难者局麻下行局部切开直视下股动脉穿刺, 置入6F鞘管或6F翻转长鞘;肝素化后插入导管及超滑导丝, 首先尝试通过真腔进行治疗, 如真腔不能通过则在透视监控下调整导管、导丝方向穿破内膜进入内膜下, 导丝呈“U”形袢状或螺旋形推进, 前进过程中多次手推造影剂避免穿出血管壁。导丝、导管交替推进直至导丝前端越过闭塞段, 调整导管方向使导丝向管腔方向穿刺再次回到真腔。造影证实导丝、导管位于血管真腔内后对闭塞段行球囊扩张, 扩张后置入支架。对于返回真腔有困难的可尝试自闭塞段另一端穿刺进入导丝, 同样将导丝进入内膜下, 与对端导丝汇合经导管将导丝引出, 建立球囊通路, 同法行内膜下成形治疗。如导丝不在同一层面可试行球囊扩张撕裂内膜破口后再尝试与对侧导丝汇合。对于同时合并的狭窄或短段闭塞病变同期或后期行相应介入治疗。术后常规低分子肝素抗凝5~7天, 同时口服氢氯吡格雷75mg/d 6~12个月, 长期口服拜阿司匹林100mg/d。并控制血压、血脂、血糖, 戒烟等。

1.3 技术成功指标

术中DSA造影显示经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术后闭塞段管腔狭窄小于30%, 血流通畅, 无动脉夹层, 远端动脉搏动恢复。临床症状改善包括溃疡愈合, 静息痛消失, 间跛距离明显延长或间跛症状消失。术后7天复查踝肱指数, 与术前进行比较。术后随访, 嘱患者术后3、6、9、12个月及以后每年定期门诊复查, 复查动脉超声, 管腔狭窄大于70%即为再狭窄, 血流中断为再闭塞。如有下肢缺血症状及时就诊, 复查下肢动脉CTA。

2 结果

本组43例患者, 41例成功开通闭塞段管腔, 技术成功率95.3%, 2例股浅动脉长段闭塞患者经反复尝试及双向穿刺以及球囊扩张辅助后导丝均不能回到远端真腔内, 后期行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41例患者经内膜下成形后均全程植入支架, 髂血管应用8~10mm直径支架, 股腘动脉应用5~6mm直径支架跨越闭塞段。16例患者闭塞段植入1枚支架, 25例患者植入2枚支架。

SIA成功患者术后间跛距离均明显延长, 有6例患者间跛症状完全消失;8例静息痛患者术后疼痛均消失;4例足趾溃疡在术后1月左右愈合, 2例坏疽足趾在术后行截趾术, 切口愈合好。术后复查踝肱指数平均0.78 (0.25~1.03) , 与术前比较具有明显差异 (P<0.01) 。

43例患者中有1例髂动脉、1例股浅动脉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穿孔, 造影剂少量外渗, 未特殊处理, 未影响继续操作, 经球囊扩张、支架植入后造影检查均未见造影剂外渗。术中1例急性动脉血栓形成, 术中以导管抽吸去除血栓, 术后严格抗凝, 未再血栓形成。未发生远端动脉栓塞。穿刺部位血肿2例, 未特殊处理;假性动脉瘤形成1例, 局部压迫3天后复查超声未再有血流;无动静脉漏发生。

41例手术成功患者随访6个月到6年, 平均39.8个月, 随访过程中有3例后期失访, 4例因其它疾病死亡。术后6、12、24、36个月的初始通畅率分别为97.6%、84.2%、68.8%、53.8%。12例随访3~6年, 其中6例通畅, 2例术后6年仍通畅 (1例髂动脉闭塞、1例股浅动脉闭塞) 。1例股浅动脉闭塞患者因自行停药, 术后1月血栓形成, 经置管溶栓治疗后再通;另1例术后半年支架断裂并血栓形成, 同样行置管溶栓治疗, 未能再通, 患肢无严重缺血表现;其他患者均未行再次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41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无截肢病例。

3 讨论

SIA是在病变动脉内膜和中膜之间, 应用导丝引导球囊导管扩张出一个新的血流通道 (动脉夹层通道) , 通道近、远端分别与正常动脉管腔相通, 从而建立一个原病变动脉管腔之外的血流通路[2]。SIA最初应用于股腘动脉闭塞取得良好效果[2,3], 以后逐渐应用于髂动脉及腘动脉远端分支动脉的治疗。因其创伤小、麻醉风险低, 成为治疗不能耐受手术的高危患者和高龄患者肢体严重缺血的重要方式。

SIA尤其适用于不能通过真腔内治疗的长段闭塞。对于髂动脉、股浅动脉的长段闭塞性病变, 经真腔内介入治疗很难成功, 且易发生动脉穿孔, 运用SIA技术则可迅速开通。导丝进入内膜下相对简单, 并不是该技术的难点, 导丝下行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导丝穿破血管。导致技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导丝在越过闭塞段后不能返回真腔内。文献报道不能返回真腔的机率高达20%[4,5,6,7,8,9]。本组2例患者同样因为导丝不能返回真腔而失败。在返回真腔困难时可应用球囊技术或相应器械帮助返回真腔, 进一步提高了技术成功率。需要注意的是在导丝通过闭塞段后要及时返回真腔, 不可过多分离正常管腔处内膜, 有可能损伤侧支血管导致肢体缺血加重, 甚至导致肢体坏死, 并增加后期血栓形成几率。

41例患者术后6、12、24、36个月的初始通畅率分别为97.6%、84.2%、68.8%、53.8%, 无截肢病例。国外多项研究表明血管闭塞的长度和远端流出道的数量和通畅度是影响SIA手术后长期通畅率的重要因素[2,10,11]。有研究认为闭塞段长度每增加10cm将会增加1.73倍的再闭塞风险, 而每增加1支通畅的流出道血管将减少54%再闭塞风险[2]。国内相关研究[12]亦对该两项因素进行了统计学观察, 结果表明股浅动脉闭塞长度≤15cm者的初始通畅率高于闭塞长度>15cm者;膝下流出道血管2支以上通畅者的初始通畅率高于仅有1支通畅者;同时认为流出道血管的通畅程度也非常重要。虽然术后内膜下通路可能逐渐闭塞, 但很少因此导致截肢, 与相关报道相似[11,13,14,15,16]。可能是SIA术后通畅期间形成的侧支循环足以保证肢体血供而避免截肢[11,17]。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SIA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尤其是长段髂、股动脉闭塞的有效方法, 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手术成功率较高、保肢率高等优点, 且中期随访效果满意。

摘要:目的 探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 (subintimal angioplasty, SIA) 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的临床价值及疗效。方法 采用内膜下成形术治疗43例长段髂动脉、股浅动脉闭塞患者, 对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初始通畅率、后期随访通畅率进行分析。结果 43例SIA成功41例, 技术成功率95.3%, 术后6、12、24、36个月的初始通畅率分别为97.6%、84.2%、68.8%和53.8%。41例中无截肢患者, 保肢率100%。术中、术后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 2例动脉穿孔, 未发生严重后果;1例术中血栓形成;术后2例穿刺部位血肿, 1例假性动脉瘤形成, 经局部压迫后消失。结论 SIA是治疗长段髂动脉、股浅动脉闭塞的有效方法, 中期随访效果满意。

上一篇:汇率决定理论新研究下一篇:流失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