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性高中地理(共12篇)
探索性高中地理 篇1
教学本就是一个对话和交往的过程。对话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借助有意义的交流, 不断探究和解决教学中生发的问题, 以增进教学主体间的理解, 提升师生教学活动质量的过程。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 对话教学既是对“灌输式”传统教学的解构, 也是对新型课堂教学范式的建构。从对话主体的角度来看, 对话主要有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以及教师和学生的自我对话五种类型。在对话教学中, 教师、学生和文本是三个“对话源”, 这些“对话源”之间通过相互对话形成“对话流”, 再通过“对话流”的不断碰撞、交流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对话场”。在对话教学中, 教师、学生和文本是三个平等的主体, 对话过程就是这三个主体间的合作互助、思想碰撞与精神交流的过程。
在当前诸多课堂教学新形态中, 对话教学是一股新兴的力量, 被许多学校和教师所推崇。笔者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也进行了探索与尝试。
一、课前对话
1.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在课前, 教师要认真研读地理教科书、地理教学参考书、《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 》以及地理高考《考试说明》 (或《考试大纲》) 等文本, 确立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以及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筛选对话主题, 制订对话方案, 选择教学用具等。再通过备课组成员的集体研讨, 编制出课堂教学的“对话单” (即“学案”) 以及“教案”。 (“对话单”的基本结构有课题名称、课前准备、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使用说明、探究主题、对话方案、课堂小结、课堂检测、学习后记等) 。
2.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这里的文本主要指学生使用的地理教材和教师编印的“对话单”以及一些地理教辅资料。课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预习任务。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文本、查阅资料, 熟悉教材、梳理教材, 并初步理解教材的主干知识, 完成“对话单”中的预习任务。学生预习时, 可在适当位置用红水笔标注出难点、疑点或做预习笔记, 为课堂展示和讨论做准备。
3.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这里主要有两次对话。一是教师批阅“对话单”, 实质就是教师与学生没有面碰面的师生对话。教师通过批阅学生上交的“对话单”中的“预习作业”, 了解学情。教师在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后, 还要对原始的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和完善, 预设好教学过程中可能生成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处理好每个环节的过渡和衔接。二是教师对部分人员进行面对面的培训, 主要是对合作学习小组的组长进行课前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让小组长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教师的教学思路, 再由小组长对本组成员进行培训, 确保课堂各环节有序、高效推进, 最终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再到“学好”的目标。
二、课中对话
1. 教师与学生课堂中的首次对话
主要包括上课前的温馨提示、预习反馈、学习目标展示及新课导入等。“温馨提示”内容不限, 以提醒学生做好课前物质 (如地理教科书、“对话单”、地图册、纸笔等) 准备和心理准备;“预习反馈”的内容主要是课前学生的预习质量和预习态度等, 预习任务完成较好的个体和学习小组群体要给予表扬, 反之要委婉指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学习目标展示”一般分为黑板展示、课件展示、口头展示等, 其中必须有黑板展示。学习目标表述要具体、准确、精练、完整, 教师通过对学习目标的展示,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什么”“怎么学”以及“达到什么目标”等。目标设计的起点要恰当, 让学生能从目标达成率上获得成功的喜悦;“新课导入”是指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欲望, 使每个学生都能跃跃欲试, 快速进入对话状态。
2.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这是整堂课的主体部分, 主要有小组交流、展示、评价与修改完善等环节。每个班级按照“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分成6~9个学习小组, 组内学生分两列桌对桌、面对面而坐, 以便于学生间的沟通与互动。一般每组6~8人, 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分为A、B、C三类。每个学习小组自主确定学习能力、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当组长, 组长是组织者、管理者, 每个学生都是合作者。“交流”是合作的灵魂, 小组交流先是组内面对面的两人交流, 然后再全组交流, 并形成小组意见和观点。“展示”是各个学习小组在全班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 展示主要有书面板演和口头表达两种。书面板演时各小组同时进行, 一般由小组内第三层次的学生即C类学生进行展示, 要求字迹工整、条理清晰、语言精练、书写快速;口头表达一般由小组内第二层次的学生即B类学生展示, 要求脱稿、声音洪亮、用普通话、表述流畅, 要突出重点难点、规律方法及疑难问题。“评价”可以是学生主动自评, 也可由教师指定学生进行评价。当小组展示的内容不够准确、全面时, 其他小组可适时地进行点评补充。每个学生都是小老师, 他们随时可以对其他学生展示的内容进行点评, 对错误进行及时纠正。教师指定学生进行评价时, 一般选择综合素质比较高的同学即A类学生, 因为他们相对其余两类学生来说知识面更广、思维更敏捷, 评价更到位、更精彩, 聆听评价的学生才会更赞同, 这样也可节省教师再次点评的时间。一个学生的评价结束后, 其他学生还可提出新的质疑, 评价——质疑——答疑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学生们通过质疑对抗, 对问题和知识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这正是课堂得以升华、拓展的地方。通过评价能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修改完善”是指通过学生展示、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等对话活动过程, 对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探究的地理问题进行自主修改、完善, 形成标准答案。在对话中, 保证学生发言机会均等, 防止部分学生讲得过多, 而部分学生没有机会。同时要控制发言节奏, 防止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现象。
3. 教师与学生课堂中的即时对话
主要指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对话过程和对话结果进行适时点拨。教师的点拨既要起到画龙点睛作用, 又要为学生下一轮对话活动注入动力。在时间上, 教师点拨讲解的时间总量一般不要超过15分钟, 重点问题的一次性点拨一般不要超过5分钟, 对生生对话中出现的问题一次性点拨一般不要超过3分钟;在形式上, 教师应该把最有价值的思维留给学生, 真正落实学生的思维互动;在内容上, 教师主要点拨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点拨时, 尤其注重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 注重经验规律的总结, 注重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认知过程的疏导。同时要对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合作精神、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进行全面评价, 要以激励性评价语言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和持续参与对话活动的热情。
4.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一是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过程, 多次与教材文本和“对话单”文本进行对话, 完成“对话单”中的相关要求, 理解和领会教材内容的主干和精髓;二是指课堂限时检测。为了落实“堂堂清”, 每堂课必须有过关检测环节。检测以书面形式为主, 即“对话单”中的“课堂检测”部分。检测时, 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 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学生通过自主检测, 知道“我已会多少, 还有哪些知识和能力漏洞”, 以便及时补漏。检测试题一般以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为主, 试题设计的情境要新颖, 命题背景素材尽量选用地理图表、景观图片、生产生活实例、时事热点新闻等, 以激发学生做题的兴趣。新授课的课堂检测题量以5分钟为宜。
5. 教师与学生在课尾的对话
主要指课堂总结。课堂总结是教师在课堂任务终结阶段, 引导学生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再认识、再总结、再升华的行为方式, 它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既是本课堂的总结和延伸, 又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和准备。课堂总结要注意以下几点:课堂总结要紧扣教学内容, 着眼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巩固、完善与提升;总结时, 语言要简洁明快、绝不能拖泥带水, 方法要灵活多样、不要过于死板;课堂总结要把握好时机, 在下课前必须结束, 避免拖堂而引起学生反感;课堂总结可由教师完成, 可由学生 (一般是地理学科的学习班长或学习小组的组长) 完成, 也可由师生共同完成;课堂总结时间, 一般不超过3分钟。
三、课后对话
1.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一是学生针对课堂中没有听懂或模糊的地理知识或地理问题, 主动找教师进行讲解或面评, 以不留知识漏洞;二是教师主动找地理学困生进行辅导, 询问他们还需要哪些帮助, 以消除他们的知识障碍。对地理学困生的辅导, 主要包括作业面批、疑难问题解答、地理学习方法指导、地理学习习惯培养等方面;三是教师一节课上完之后要听听学生的心声, 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直观、感性和极富情绪化的个体体验与感受。课后, 教师可采取单独谈话的方式, 有针对性地询问学生“课上学到了什么”“喜欢老师怎样上课”“老师有哪些缺点与不足”“对老师还有什么建议”等。教师要站在客观、公正、科学的立场倾听学生的意见, 并作出正确评判。学生的肯定, 会成为教师今后工作的动力和方向, 他们的赞同让教师知道了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学、什么样的教师;学生的批评则成为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的一面镜子, 让教师清楚认识自己的不足, 促使教师对自身教学进行深入反思, 从而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日臻完美。从发展的观点来看, 学生参与评教促进了教法学法的改进, 必然实现学生发展与教师成长的“双赢”。
2. 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一是学生重温教材、重新整理课堂笔记和订正“对话单”、整理错题集或典题集等。整理笔记既是对课堂内容的及时复习, 也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教师对“对话单”和教案进行修正、完善, 以便后续教学时再补救、再利用;三是教师每两月对学生的笔记本和作业本进行一次评比, 评选出优秀笔记本和作业本并在班级进行展示、在同学间进行传阅, 使之成为集体共同分享的“漂流本”。
3. 教师与学生的自我对话
换言之, 就是教师和学生的自我反思, 其表达方式主要是写“学习后记”和“教学后记”。学生的学后反思主要包括“今天我学了什么?”“我还有哪些知识和习题不明白?”“我的学习体会”“我给老师的建议”等。学生通过学后反思, 不断审视自己, 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 使自己后续的学习活动更富有成效。同时, 教师通过翻阅学生的学习后记, 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教学反馈信息, 将其作为进一步调整教学方法、改变教学行为的重要参考。教师的教后反思, 既是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探寻教学规律、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 又是教师自我剖析、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有效捷径。教学后记可以记成功经验、记失败教训、教学灵感、教学感悟、热点素材、学生的课上见解、学生的课后质疑等。课后写教学反思, 贵在及时, 贵在坚持, 贵在深刻。一有所得, 及时写下, 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 以写促思, 以思促教, 长期积累, 必有“集腋成裘, 聚沙成塔”之功效。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只要我们深入领会对话教学的核心理念, 敢于进行对话教学的实践研究, 不断完善对话教学的操作流程, 坚持教学反思与总结, 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探索性高中地理 篇2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科学的不断进步,人地矛盾也愈发突出,如何协调人地发展,已成为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高中地理教材恰好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整套教材编写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因地制宜、协调人地关系,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教材对解决目前存在的诸多人地问题,提出了一些比较合理的建议。但是,地理为理班非高考科目,很多学校的教学模式依然围绕备考这个中心,将学生成绩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指标,教师也就更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应试技能。这种模式导致高二文理分科后选择理科的学生,认为地理不是他们的高考科目,进而以一种应付的态度对待这门学科。同样是地理课,文科班与理科班的课堂气氛有着很大的反差,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大不便。针对这种情况,本人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具体的实践工作,课堂效果反应良好。
一、转变教师观念,不断革新教法
文理分科后,地理教师往往心情比较复杂,同时带文理班地理课,学生反差巨大,时间久了会有痛苦心理,导致地理教师与理班学生距离疏远,学生更加懒散,地理课堂愈加无趣。针对上述问题,教师首先要改变观念,不能区别对待学生。在素质教育中,学生是主体,但教师的主导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了学生主体水平的发挥,所以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搞好理班地理教学的关键。理班地理课时较少,教师应该大胆创新,实现突破,根据教材的实际经常变换教法,不能每堂课都一样。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对学生多加引导,让学生积极地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学生的一些反馈信息及时汇编和总结。这样老师多数时间处于倾听状态,学生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加深对自己的认知和认可,切实感受到学习地理的乐趣,逐渐学会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
二、转变学生观念,明确学习目的
在理班地理被称作“副科”,大部分理科学生在上地理课的时候比较懈怠和拖沓。例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看其他书籍,与同桌说话,不按时完成作业等。实际上这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个共性问题。在和其他学校的地理教师进行交流的时候,他们也遇到了同样的困惑与无奈。教师不仅要转变自己的`观念,还要帮助学生转变观念,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
例如,充分运用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实例,向学生讲清楚地理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地理也能培养学生的理科思维。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拥有知识就拥有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和平台,就能更加灵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去拼搏奋斗。地理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非常有帮助,让学生逐步地转变观念,明确学习地理的目的、学习地理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从而把学习地理当成自身的需要,以一种更为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地理学科的学习。
三、利用教学工具,增强课堂乐趣
地理涉及多门学科,时空跨度大,学生有时候靠教师单纯的说教很难理解教材内容,需要教师通过板图,或者把地球仪、视频影像、地理课件等直观地展示出来,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气候时,可借助“三国时诸葛亮困司马父子于葫芦谷却遭大雨功亏一篑”的故事情节及插图,激发学生探索其地理知识的兴趣;在讲季风水田农业时,可以通过放映BBC美丽中国篇中的南方农业部分,让北方学生了解水稻种植,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应用教学艺术,贯通地理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语言运用的合理性和技巧性,突出课堂的“地理味”。语言运用得当,就会事半功倍。所以在备课时,要注意每个教学环节之间语言的过渡性,做到自然过渡和衔接,紧扣教材简洁精炼地分析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让学生明白知识之间的联系性,从而有效掌握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编写一些容易记住的顺口溜,让学生在简单的记忆过程中,巧妙掌握知识。学生学起来觉得简单,学习的动力就会变大,对地理也会产生更大的兴趣。
高中地理微课教学探索 篇3
摘 要 地理学科中,人文、自然、区域等多种元素都得到淋漓尽致的生动体现,对地理景观的探索离不开新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微课方式的实际应用,为信息化地理教学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
关键词 微课;高中地理;教学视频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5-0133-02
高中阶段学习任务多、时间有限,如何高效利用时间,全方位调动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热情,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成为教学的关键。目前,制作微课的软、硬件技术已经获得较大的发展,客观上为高中地理开展微课教学提供了技术性支持。微课逐渐成为时尚的代名词,教育部门将目光更多地投放在微课教学上,这也逐渐受到众多教育研究者的青睐。然而,微课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应用的研究还未得到广泛重视,下文将深入探讨微课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技巧。
1 关于微课
尽管微课的定义众说纷纭,对于微课教学的具体方式、应用技巧、效果等都还在进一步的探讨中,但是在教育界普遍接受的观点为:微课是指根据新课程的规定,与教学原有的课堂活动融合起来,利用视频化的教学方式将零散的地理知识向学生呈现,并根据教师的讲课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视频,以调动学生的热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视频被看作微课的灵魂,而微课可以运用的资源主要包括(统称1+6):微型课堂教学的视频(可以称作“1”),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任务所确定的教学素材(微素材)、教学计划(微教程)、教学反馈(微反馈)、学习反思(微反思)、课堂练习(微练习)(可以称作“6”)。
2 微课教学的优势
内容鲜明、富有特色、主题突出,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微课教学中的视频是以教学中的关键知识点或教学难点、易错易混点等为中心进行摄制的,打破了传统课堂统一灌输教材内容的局限性,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视频上来,从而促使课堂效率极大地提高。
短小精悍,应用方便,效果明显 微课的时间一般为5~10分钟。在高中阶段,教学任务重、时间紧,带有明确教学目的的微视频是吸引学生眼球、集中注意力的有效工具。并且,如果学生对某个问题存有疑虑,可以再次观看相应的微视频。
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掌握地理知识,缓解学生紧张的升学考试压力 地理微课通过多媒体技术平台,将死板的地理课本知识用视频展现出来,变静态学习为动态学习,从视、听、说等多个角度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地理学习中,舒缓了以往教学过于紧张的课堂气氛。
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 在制作地理微课的过程中,能够把地理学科知识与自然、社会学科相应的内容融合在一起,并与学生的心理发展历程相一致,实现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和相互渗透,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领会地理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3 地理微课的应用
让微课走进高中地理课堂,在促使地理教学变得更具趣味性与活力的同时,能够大幅度提高课堂效率。微课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指导课前学习,引导学生顺利进入课堂地理学习环节 扎实的基础性知识是学好地理知识的先决性条件。地理知识缺乏系统性,零散的知识点众多,而微课教学主张“先自学后讲解”,引导学生先熟悉教材内容,然后观看微视频,并根据课后习题串联地理知识点。如在教学“水循环”时,确定何为水循环、类型、过程,如果仅仅读教材内容,所形成的认识较为模糊,难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制作微课时,可用PPT的方式将水循环的流程生动呈现在视频中。以“黄河”为例,提问学生:黄河水最终流向何处?进而过度到水循环的课堂教学内容,然后将海上内循环、海路间循环以及陆地内循环这三种循环模式联系起来,加深学生的记忆。
答疑解惑,视频讲解能够将地理知识形象化 单纯地讲解地理知识过于乏味,给学生的印象也会模棱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可接受度。如在教学“锋面系统”中冷暖锋的形成原理以及其将会对天气产生何种影响时,为了彰显这一动态形成过程,可借助动画技术制作微视频。冷气团自动向暖气团方向运动的形成冷锋,动画中冷气团主动进入暖气团下方,从而暖气团被迫提升;暖风的形成过程也如此。通过缓慢移动的冷暖气团,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判断冷暖锋的正确率。
升华提高,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 文理分科之后,学生之间的基础不同,微课的制作应当与学生的地理水平相符合,以做到查漏补缺、巩固已有的知识,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在传统课堂学习中,接受能力较强的少数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而为了让全体学生在学习中都不掉队,需要教师巧妙设置课堂内容,高效利用课堂时间。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事先了解学生的地理水平以及教学计划,当部分学生提前完成任务后,可以让其观看微视频,预习下一章节的内容或学习视频中有关拓展延伸的部分,以让每位学生的课堂时间都得到全面利用,防止提前完成任务的学生无事可做或自恃清高,而让未完成任务的学生形成自卑心理,不利于后期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
总结反馈,回顾所学知识,缓解考试压力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总结知识点、列出复习重点以及条目等工作均由教师一人单方面完成,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现成知识的状态。教师可组织学生自己制作微视频,虽然需要一定的时间投入,但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地理知识可以做到了然于胸,即使有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在教师的讲解与自己重复观看视频的互动中加以解决,这一方式的教学效果在复习中尤为明显。
如在区时计算知识的复习中,由于时间较长,多数学生依稀记得计算公式,但对具体的计算过程、注意事项早已忘却。对此,教师可以重复播放微课视频,让所讲的地理知识重现,这样便可以唤起学生的记忆,记起计算公式,并进行随堂练习。如求2016年4月23日10时,北京与西雅图的时区差?一旦学生出现错误,教师可再次播放微视频,诱导学生找出问题所在,以真正掌握区时的计算步骤,从而扎实基础,提高复习质量。
4 结语
高中地理教学取决于师生之间的综合把握,微课教学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其并不能取代传统教学方式,而是与其进行充分的结合,以满足学生的多方面需求。但从其应用来讲,微课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袁君,马丹丹.基于微课的高中地理教学[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5(2):44-46.
[2]钟绍春,张琢,唐烨伟.微课设计和应用的关键问题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85-88.
[3]王竹立.微课勿重走“课内整合”老路:对微课应用的再思考[J].远程教育杂志,2014(5):34-40.
[4]王戈.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内翻转”教学方式中的应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7):130-133.
高中地理课堂中有效教学的探索 篇4
一、做好备课工作,奠定有效教学基础
任何事情的完成都要先打好基础,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来说,教学开始前必须做好备课这一基本工作,才能打好有效教学的基础。不管是新入职的教师,还是资质较深的教师,都不能忽视教学前备课这一环节,有效教学的实现不能仅仅对课本内容进行讲解,这样会导致学生接受的知识过于单调,也与新课标的要求不符。具体来讲,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最开始要对新课标的要求进行仔细的研读,了解接下来授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以及学生在该堂课中应该得到的收获。另外,教师在教学开始前对学生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了解每个学生的地理基础和学习能力,对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实现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最后,教师在上课前还要将上课所需用到的器材、道具和活动策略准备好,对教学中的每个环节进行完善,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习能力
将问题情境引入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真正投入课堂,但需要注意的是,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将学生的具体需求考虑其中,使创设的问题情境具备一定的科学性。此外,创设问题情境要循序渐进,先从简单入手,然后逐渐增加难度,帮助学生培养思维习惯。同时,创设的问题情境要保证师生之间有较多的交流机会,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兴趣,提高求知欲。
目前,仅仅让学生熟悉地图,对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面积、环境有基本的了解,已经无法满足高中地理教学的需要。当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综合型人才,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基于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将学生分成小组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最后得出答案,以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三、培养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大,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主动去寻求某一问题的结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才是中心,教师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需要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根本前提。因此,教师必须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灵活运用各个方法,促使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提高,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具体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法。
第一,实现良好课堂氛围的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是课堂中形成的一种无形的凝聚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倘若教师没有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的能力,则难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活跃的课堂氛围能够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时的注意力,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中。
第二,完善教学方法。高中地理在传统教学方式下,仅仅强调教师一味向学生灌输课本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降低,整个课堂显得枯燥无味。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法,考虑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进而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方法不断加以改进。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将计算机、地球仪、投影仪和日照图等设备运用到教学中,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乐趣,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教师还可以将小组学习方法引入课堂教学中,采用课堂问答来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使学生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第三,开展课外活动,实现寓教于乐。地理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有着其他科目没有的优势,教师应对这一优势加以利用,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课外活动,比如地理知识竞赛,也可以是民歌演唱会,通过这类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对我国的风土人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学生也能了解到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势地貌,进而奠定有效教学的坚实基础。
四、结语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有效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高中地理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要为国家培养更多知识型人才,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教学工具,增加课堂教学的丰富性,真正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
摘要: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教育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国家领导层也增强了对当代学生教育的重视。高中是学生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对于整个学生的学习生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努力创建有效的高中地理课堂,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本文具体探讨了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措施。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栾春波.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成功(教育版),2011(8):183-184.
[2]刘谆谆.在品味中获取真知——论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1(10):38-39.
[3]杨润林.灵活演绎教材,追求有效教学——新课程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初探[J].考试周刊,2015(37):21-79.
探索性高中地理 篇5
教学目的:
1、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明确二者的相互关系
2、了解中国东部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3、讨论并提出解决当前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的措施、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重点与难点:
重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相互关系,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难点: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关系,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学情分析:
初中已对相关的区域地理知识进行了学习,在必修二也已对城市化作过专门的介绍,重点是将城市化与工业化紧密联系想来,并分析某区域的这一进程。
教学过程:
导入:阅读探索活动中的图片,问题:
1、三个指标分别代表什么?工业化,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
2、就三个指标来看,中国与国际通用标准之间存在哪些差异?农业比重已减少,但人口离标准还很远。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水平不尽人意。
一、工业化和城市化
1、什么是城市化?
回忆必修二,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有哪几个?
城市化概念(教材)
2、什么是工业化?
问题:什么是工业化?(学生自己谈谈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概念: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工业化指标:教材上的三个及评价水准。
探索活动图:中国与国际标准的对比。从农业产值看,我国已进入工业社会,而从农业人口和城市人口比重看,任重而道远。
工业化: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
城市化:农业人口(第一产业)——城市人口(二三产业)
二者从其内涵上必有其相近的一方面。
——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存在什么联系?
3、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推动力:工业发展、农民入城、城市人口日益增加,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2)城市化又反作用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增加,——工业化进程。
4、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 与城市化新特点: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特点:
(1)、相同点:经历了大大致相同的历程:
工业化初期: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低,——基本同步增长——工业化以后,城市化水平高于
工业化水平。
——工业化初期,城市化经过工业化,随后明显高于工业化水平,这是各国城市化与工业化发菜的一般规律。
(2)、不同点:起步、城市化水平,经历时间、发展历程。
——工业化,现代化是任何国家必经的历史过程,与之相适应的城市化同样也是任何国家或地区不可逾越的过程,但各国各地区区域条件(特征)差异,导致这一过程中也有差异性。本节对应论题: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发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分析方法:区域特征——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1、江苏省区域特征:
(1)位置:长江下游,黄海之滨。
步发展。
(2)区域特征:城市众多,人口密集,经济发达。(3)历史上的辉煌:19世纪初。苏州、扬州和江宁。学生活动:在图上找出以下城市:南京、苏州、常州、无锡、徐州,分布特片:分布于江苏省北部。、存在问题:(看着书解释0(1)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40%;工业化:50%)城市化水平不能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同时这一现象制约了经济的进一原因:之一:第一产业人口过多,导致人均工业产值增长慢。之二:贫富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2)工业发展产生环境问题。
原因:城市和工业发展迅速,因此对环境,施加了巨大的压力
结果:严重的水污染。包括淮河、长江、太湖等。
图2-5-4:太湖np变化(总体上升):水体富营养化:生活污染和农业用水。
(3)乡镇企业发展分析所面临的问题:
江苏的发展离不开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体现在:
a、增加基础设施投资(由于分散)
b、不易于形成一定规模的服务中心(由于分散)
c、环境问题突出。
(4)几个深层次的问题:
城市规模相对缩小,城市优势不突出,缺少特大型城市
3、思路:自己看,(解释城乡一体化)
4、具体措施:
(1)行政区划调整。
a、撤并了600多个乡镇
b、原220个省重点中心镇调减为120个。
c、南京、无锡、苏州等市所辖5个县纳入市区
(2)“组团式”发展城市群,建设三个“城市圈”(南京,苏锡常、徐州,图2-5-6)南京、镇江并入苏南,提高苏南发展水平。
基础。
a阅读材料:了解“苏南”模式特点。(3)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阅读材料,自己读)——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城市化也促进了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4)、进城农民的利益得到体制和政策保证,农村城市化有了稳固的进城农民面临问题:就业与社会保障。解决:、政府制定相应政策,打消农民顾虑。
b、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将土地推向市以得到增值等方向做了大量工作。总结:
工业化
与措施)
|
高中地理新课标教学探索 篇6
关键词:高中地理 新课标 教学探索
地理新课标中指出: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等等。近年来高考试题中,应用性、能力型试题在文科综合试卷中逐年增加。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查成为高考试题一大亮点。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标理念,使地理教学独具魅力,让地理课堂焕发异彩,让平时的课堂教学有趣,同时让我们的学生应试有效,让地理教学这一门遗憾的艺术不再有遗憾呢?我在实际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让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到“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即教育”。的确如此,以前,很多教学现状照本宣科,缺乏生活味,学生总感觉到学习地理的过程是枯燥无味的。如果能将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的同时,增加地理学习的兴趣。
我在自己学校上过的一节课,至今记忆犹新。这节课,原来是高三地理的一节复习课。课前也作了充分的准备,可当我一走进教室。学生此起彼伏的喊着:“老师,看新闻;老师,看海啸新闻。”在学生的强烈要求声中,我改变了原来的计划。想想利用这个机会,与学生一起探讨一下海啸的相关知识也未必不可。于是打开电脑,利用网络,查阅了海啸的相关报道。学生兴趣盎然,老师及时分析海啸的形成机制,地震的分布规律,海啸中如何逃生的相关知识。不知不觉中,下课的铃声响了,原先准备的教学内容并没有落实。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却是那样的兴奋,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神,总是令人难以忘怀。以前被动学习的痛苦感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课后,我也特别兴奋,学生为什么兴趣十足关注海啸新闻?也许,这就是社会生活,这就是生活中的地理,发生在生活中的重大地理事件。当然,如果这节课老师不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勉强要上自己准备好的复习课,那么学生即使听课也可能会心不在焉。这样的话,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肯定得不到发挥。
总结了这次的经验,在以后的教学中,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并与地理教学有联系的重大地理事件。我就事先作好准备,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学生的表现也总是特别兴奋。比如,在这个学期初,受台风“卡奴”影响,全省开学时间推迟两天。我想,既然台风天气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他们肯定感兴趣。于是我利用网络,将气象卫星云图对台风的实时预报图,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对台风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学生也因为在暑假中刚经历过台风“海棠”、“麦莎”,记忆特别清楚。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整节课也上得生动有味。
二、让教师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探究法是一种良好的措施。美国当代教育家布鲁纳指出:“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这话极深刻地揭示了教学观的一个重大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变“结果学习”为“过程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合作的过程。
我在上《月相》这一节课的课堂中,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都看到过月球的阴晴圆缺,可是你们是否注意到,月面的圆的一面朝向的方向,出现在天空中的不同位置,在时间上有什么不同呢?很多学生从来没有注意过这样的情形,感到很迷惑,都瞪大眼睛,好象正在等待老师给出答案。
这时候,我及时给学生布置一个作业:要求学生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每天记录早、晚自修时的月亮,月面圆的一面的朝向、所看到它在天空中的方位,然后通过这些数据找出月相变化的规律,可以几个人合作。然后试着讨论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通过实践的观察,发现可以用8个字来概括,即“上上西西,下下东东”也就是农历上半个月的月球上半夜可见,在西边天空,月面朝西,农历下半个月的月球下半夜可见,在东边的天空,月面朝东。然后再搜集一些古人描写月亮的诗词,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杨柳岸晓风残月”等等。请学生根据诗词所描述的情景,判断诗人当时是在农历什么时候描写的,推断大概的时间。这样学生就可以比较顺利把问题回答出来。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完全可以鼓励学生独立探究,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不要急于得到圆满的答案;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学的宗旨。“施教之功,贵在诱导;妙在转化,要在开窍”是教的宗旨。
其实,不论是学还是教,都应注重探究。学生自我发现知识并独立地掌握知识,正是当前新课标理念下的地理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迫切要求,也是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高中校园地理角的实践与探索 篇7
关键词:地理角,高中,校园,实践
引言
素质教育的日益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步, 让我们越来越注重改革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现在的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学习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能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从高中校园地理角入手, 从高中地理教学应该坚持的原则, 采用多种形式进行高中地理教学,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解决地理问题三个方面详细探讨了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活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一、把握原则, 构建高中校园地理角
素质教育让我们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教学方式更加灵活, 教学内容也更加广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我们应该始终以学生为主体, 尊重学生的趣味, 尊重学生的特点。首先, 高中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且好动的年纪, 我们在地理角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知识竞赛或者是让学生去实地考察的方式收集、整理资料, 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喜欢上地理, 主动学习地理, 而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一味讲授的知识。其次,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坚持循序渐进的方法和原则。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尤其是地理学习, 具有很强的连贯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实践活动和教材知识相结合, 充分设计课程内容, 让课程充满连贯性和延续性, 比如我们在开展通过“比例尺画图”活动的时候, 我们就可以执行这样的教案:让学生首先根据比例尺模仿书上图形的绘制方法, 然后让学生走出去实际测量, 然后再自己制定比例尺画出我们的校园, 或者是画出我们身边的一些标志, 这样学生不仅懂得了如何应用比例尺计算距离, 还明白了比例尺由来的依据以及这些图画制作的依据和方法。再次,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坚持科学的方法。高中地理活动是一项充满科学性的活动,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任何时刻都不能忽视地理的科学性。高中是地理学科学习的开始, 我们应该多让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学习的规律, 比如在进行“植被是否对水土流失产生影响”的实验观察时, 我们就可以让学生通过研究懂得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关系, 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 这样就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教学目的。
二、丰富形式, 活跃高中校园地理角
地理是一门应用性和实用性都非常强的学科, 有时候也会有一些地理问题艰涩难懂, 我们在地理角中就要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教学, 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知识, 掌握更多能力。
首先, 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进行高中地理的教学。比如我们设计一场保护环境的活动, 主题是“雾霾——我们说不”, 探究如何从自身做起。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和其他方式设置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看到现在环境破坏的严重问题,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环境的破坏对我们的影响和将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这样就能把学生带到一定的情境中, 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去把握, 然后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例如雾霾主题的情境教学, 结合央视著名主持人柴静的相关纪录片, 再把欧洲国家上世纪出现的雾霾污染资料进行对比, 从科学层面分析问题。这样通过地理活动, 我们就能够将一些教学任务转化成为地理活动, 通过地理活动就能更好地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
其次, 高中地理角的设置还离不开地理兴趣小组。小组教学是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式, 通过成立一定的兴趣小组, 学生能够相互指导分工配合, 从中学生可以取长补短, 加强彼此的合作交流能力, 加强彼此的团结意识, 从而能够更好地解决地理问题。以苏教版高中地理“气候”部分内容为例, 教师可以安排地理角的各个兴趣小组不同的学习任务, 把北美洲、南美洲、亚洲、欧洲、非洲等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让小组整理出PPT的格式, 在下节地理课让学生进行讲解, 通过亲自动手整理, 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学习记忆。
三、联系生活, 优化高中校园地理角
高中地理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无论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来源于我们的生活, 又需要应用到我们的生活。因此, 首先,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注重实际操作。比如我们在设计《如何确定方向》这一课教学中, 我们就可以设置一些地理活动, 比如根据太阳确定方向、根据手表来确定方向, 或者是让学生根据指南针确定方向, 通过这几个地理活动, 学生实际参与到地理操作中, 让学生今后能够把地理知识更好地应用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在这一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动手去操作, 不要害怕他们会做错, 不要害怕他们会不愿意动手, 要多鼓励多讲解, 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地理活动中, 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其次, 我们还可以多让学生讨论现在的时政热点问题。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讨论热点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比如讨论一下这个热点事件发生的地点, 当地是什么气候, 有什么样的习俗, 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 应该怎样解决, 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后遇到重点热点问题, 学生就会自行探讨其中所涉及的地理知识, 从而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技巧, 有利于学生今后更好地生活和工作。
再次, 我们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也要让学生多联系生活, 现在地理知识中好多问题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比如水土流失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人口问题等。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尽量引导学生在这些方面进行思考, 比如环境污染问题, 现在的环境污染不仅仅是废水废渣废气, 还包括现在的PM2.5。让学生通过分析, 探讨一些实际解决方法和解决策略, 或者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让学生以保护环境为主题进行演讲, 让学生呼吁大家保护环境, 从而更好地研究一些关于环保的策略, 比如禁止排放污水、使用代替的清洁能源等。在讲到北极地区气候部分的时候, 教师可以结合央视动物世界中关于北极熊的报道, 北极熊因为海洋结冰时间推迟, 不能去海面上找食物, 导致其挨饿时间更长。让学生讨论气候变暖问题会对北极有什么影响, 北极真的会变成海洋吗?带有科学探索性质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现。
结语
总之, 高中校园地理角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升学生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但我们也应注意, 地理角要更好地结合课程内容, 严格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为第一准绳。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们要多开展地理角教学, 让学生广泛参与、积极配合, 从而让学生能够在愉快健康的氛围中学到更多更好的知识, 也让学生能够在积极健康的氛围中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以后的地理学习, 乃至生活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关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感悟地理中的生活——例谈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途径[J].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3 (10) :105-106.
[2]李维珊.基于高中地理活动栏目的相关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4 (16) :64.
探索性高中地理 篇8
一、课堂提问内容要紧扣高中地理教材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地理课堂教学中, 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要为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服务。教师自身要理解教材的关键处, 就关键处设问。例如, 在“气温的日变化”教学中, 教师设问: (1) 一天中, 地面温度最高出现在什么时候?为什么? (2) 一天中, 气温最高出现在什么时候?为什么?只要对这两个问题有正确的认识, 那么, 太阳辐射、地面温度、地面辐射和大气温度几种关系及储热效应都迎刃而解。
二、课堂提问应注重问题的层次性, 要因材施教, 因人而问
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 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问的时候也要尽可能顾及所有的学生, 注意提问的分配方式, 尽量能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 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 因材施教, 避免集中在几个好学生身上。不论学生回答正确与否, 教师要有明朗的态度。同时要允许学生答错问题, 只有允许学生犯错误, 学生才不怕犯错误, 才能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放开思维, 积极思考, 畅所欲言, 达到提问的目的。
三、课堂提问应注重问题探究过程,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提问的目的不仅在于建构知识, 更重要的是启迪学生的思一个?”很少涉及“为什么”“你是怎么分析的”等问题。据调查, 不少学生对不少地理问题虽然知道答案, 但原因模糊, 更谈不上思维过程。所以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比最终结论更重要。教师设计课堂提问时, 不仅要看重结论, 而且更要注重探究过程。
四、课堂提问应注重问题的趣味性
教师的课堂提问要针对课堂教学内容, 以同学们非常感兴趣的问题作为切入点, 这有利于调动同学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如在“时区与日界线”的教学中, 就可提这样的问题:“姐姐的年龄一定比妹妹大吗?”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 多应用分组讨论和师生互动的方法, 避免教师问学生答的单一方式。在课堂上, 通过师生之间互问互答的学习过程, 提高学生分析教材的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这样, 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问题中来, 使每个地理问题都能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分析, 促进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思维过程中,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五、课堂提问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高中地理生本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篇9
据考察, 地理新课程改革已经推行了近10年, 许多地理教师依然没有摆脱教师包办学生全部学习过程的传统教学思维, 依然走的是“我教—你背、我读—你听、我讲—你记、我分析—你理解、我出题—你解答、我上课—你听课、我考试—你拿分”的重教思路。这种思路使地理新课程所体现的“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教育理念成了一纸空文。急功近利的考试评价也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影响了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及人格、态度的偏差, 对学生长久的心理健康与全面发展极其不利。由此观之, 要落实地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就必须走生本教育的实践探索之路。
一、鼓励学生积极动脑, 逐渐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策略
1. 学习未达目标时要耐心启发, 使其能够动脑。
孔子说:“不菲不启, 不愤不发”, 说的是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善于运用启发法。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未达到当前的学习目标要求时, 教师不能急于求成, 直接把知识的结论告诉给学生, 而应设计引导的方法, 这些方法要有利于激发学生自己去积极动脑,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首要的方法是选择与当前地理学习目标相联系的先导性材料, 通过学生熟悉的先导性材料, 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 产生学习的迁移, 指向新的学习目标;其次是层层剖析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 鼓励学生绘制知识结构图, 找到新旧知识的关联点;第三是在真实的生活中寻找知识的源头。任何地理知识都是源于地理现象的观察、推理、归纳与总结, 将地理知识生活化, 能给学生以直观、形象感, 更容易激活大脑的思维系统, 易于知识的获取。
2. 学习有疑难时要细致化解, 使其学会动脑。
在学习目标的达成过程中, 即使会了, 也难免有许多疑问, 特别是在知识的迁移过程中, 会发现自己的所学根本用不上, 疑问更易生成。生疑是新学习的开端, 有疑问说明学生进入了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一旦学生有了疑问, 教师就应该拓展学生的思维, 引导他们将问题一步一步细化, 把疑难解决过程化为六个步骤, 逐步使问题的结论明晰化。第一步:分解问题;第二步:使问题具体化;第三步:回忆认知系统寻找答疑连接点;第四步:查找资料, 形成问题假设;第五步:用连接点与资料进行推理;第六步:对推理的结论反思验证。此六步是在杜威五步反省思维的基础上, 结合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促使学生掌握主动探究、解答疑问的一般方法, 达到问题的主动解决。疑问解答中细化, 促使学生掌握破解问题的步骤, 学会动脑, 不仅解决了问题,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现代教育要求不要只“授之以鱼”, 而应该“授之以渔”, 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3. 学习有分歧时要比较辨别, 使其勤于动脑。
学生学习地理知识, 实际上是获取间接经验,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自己独特、直接的生活认知经验。同时, 由于地理知识的现象复杂, 把握本质很难, 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歧义在所难免。尤其是中学生, 多门课程的学习给地理课程的学习造成了巨大的干扰。面对学生的歧义, 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比较辨别, 比较辨别的途径有四种:一是打腹稿。把新学习的内容在认知结构中反复再现, 并且把前一次再现的与又一次再现的相比较, 辨明新知识的内在涵义;二是记忆清理。平和情绪, 冷静思索, 清理记忆中的相关知识内容, 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对比, 消除歧义, 使新知识明晰化。据研究, 清理法有格式塔心理学所主张的“完形—顿悟”的功效;三是查阅相关资料。通过资料的分析比较, 找到歧义本身的含义, 把歧义与新知的含义进行比较辨析, 使歧义消除在知识的积累中;四是与人讨论。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歧义, 可以从四条途径寻求讨论辨别歧义, 首要的是直接与自己的任课老师讨论;其次是与同伴讨论;三是与父母讨论;四是与专业人员讨论。讨论的时候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然后展开论辩, 使歧义在争论中一步一步融会贯通。歧义的比较辨别不仅使新知识变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而且还促使学生形成了化解歧义的有效方法, 养成了勤于动脑的习惯。
4. 学习已达目标时要择法升华, 使其善于动脑。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是地理新课程标准的重要要求, 鉴于此, 学生在完成现有的地理学习目标之后, 不能浅尝辄止, 而要激发其在已经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寻求变化, 扩充自己的思维, 升华自己的能力。升华的途径按层次划分可分为四层:一层是变式练习。将所做的习题改变一种问题的询问方法, 比如, 将问题的条件变为回答的结果;二层是求异训练。循着与已完成的目标相反的方向, 展开思维训练, 把知识技能的培养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融合在一起;三层是知识建模。促使学生把学习的知识建构为系统的知识结构图, 不断累积系统化的知识建构策略, 使地理知识模型化、地理技能自动化;四层是生长新芽。对已经达成的学习目标进行质疑, 展开批判性思考, 生成新的思维点, 并寻找新的证据证实新的思考发现。升华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态思维能力, 让他们在已经达成学习目标之后延伸思维, 知识暂时止而思维不止, 养成主动动脑学习的习惯。
设计系列鼓励学生积极动脑的地理学习策略, 是要促使学生成为自主探究的地理学习先生, 不仅能学, 会学, 而且勤学, 善学, 在学习中发挥出自身的创造性, 展示自己的学习天赋与才华, 把新课程所提倡的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上升到一个更有目的、更有策略的展示舞台之上。
二、重塑地理课堂, 让民主平等、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溢满课堂全程
1. 构建民主、平等的地理课堂学习氛围。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处在一个民主、平等的学习情境中, 有利于学生充分展示个性, 发挥创造精神。民主、平等的课堂学习氛围源于教师如何重构自己的教育观, 这一点, 也是许多地理教师困惑的问题。就目前我国的地理教学实践而言, 关键在于地理教师要认识到民主、平等的学习气氛是落实新课程的重要保障, 它关系到教师如何构建适应新课程背景下, 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的地理课堂环境。要做到这一点, 就应该从地理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民主平等的主动学习情境开始。民主平等的地理课堂实际就是学生自主参与、主体性充分展示的地理课堂。比如说, 把教师讲授变为学生讲授, 教师与学生同时就某个学生的讲解情况进行纠正补充, 实现学生主导下的学习目标的达成。实现类似的地理课堂学与教的关系转型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关爱学生、信赖学生、研究学生, 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切实转变自己的教育观, 用自己坚定的教学信念构筑学生的学习信念, 让学校回到它古老的名字——“学堂”, 把学校的教室变为行学生之学实有之事的“学室”。
2. 创设富有生命活力的地理课堂。
近年来, 生命教育实践走入了课堂, 让课堂充满鲜活的生命流程, 其目的是让课堂充满个性学习特色、充满主动学习气氛、充满积极探究的热潮, 甚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爱好选择学习所需、志愿所求, 不成为被灌输的接收机, 而是被哺育的桃李树。
如何让地理课堂贯穿学生的生命流程, 让地理课堂富有生命活力呢?首先在于地理教师要摆脱自我权力中心, 确立师生之间人性平等的教育价值观。人性平等意味着地理教师的学习指导不是施展教育权威, 而是展开教育对话, 正如泰戈尔所说,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约会的关系。”通过对话把学生的生命潜力诱发出来, 使地理课堂学习像春天的花草树木吮吸阳光雨露一样热烈奔放, 催化学生快乐成长。人性平等是促使生命像桃李自然芬芳满园的教育力量之源。其次是地理教师在授教过程中要充满生命活力。据研究, 幽默型的地理教师更容易受到学生的青睐, 其缘由在于地理引导的言语幽默化、趣味化。幽默化、趣味化的言语能够激活学生的神经细胞, 使其学习活力四射, 生命力激情荡漾。生命的活力还体现在教师关爱全体学生上。据调查, 无论是差生还是优生, 他们多数对偏心的老师都没有好感, 而如果学生对老师没有心理上的认同感, 那就无法激起其课堂学习的生命活力。所以, 地理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关爱, 使课堂随时迸发出生命火花, 从而彰显课堂学习的生命活力。
3. 让人文精神在地理课堂中充分展现。
事实上, 地理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就是以生为本, 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本, 让人文精神、人文关怀成为学生的一种人格、意志、道德的成长力量。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们往往偏向了以知识为本, 甚至采用不顾学生身心特点、不管学生内心意愿以及情感体验的强迫手段, 让生本教育变成了知识考试教育, 许多情况下忽视了学生作为考试主体的自然表达, 而使课堂缺乏人文精神。陶行知所说的让学生成为“民主的小先生”, 实际上也就是要求教育要从学生出发, 相信学生在慢慢的自我学习中能够找到自己的学习成长归属, 让人文精神在课堂学习中萌生。
在地理课堂中体现出人文精神着重要做到两点:一是关怀;二是尊重。其中, 关怀的关键是把学生当人看, 不产生歧视的心态, 用关爱的眼光看待每一学生;其次是用恰当的课堂言语与实际行动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让学生在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中学习探究、积累发现地理知识, 最终形成地理技能。尊重主要是指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 不搞强迫要求。高中生已经对自己的人生开始了自己的判断与规划, 其学习理想已基本建立, 地理教师不能强加个人主观意愿于学生, 而应该以学生的理想、志愿、追求为航标引导他们成长;同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个体差异表现在认知能力、智力水平、认知风格与人格差异等几个方面, 教师在组织教学中不能一刀切, 要富有个性化, 把人文精神在地理课堂中真正落到实处。
高中地理生本教育的实践探索是落实地理新课程的需要, 为学生建构积极有效的学习策略, 找到实用的解决地理学习问题的方法, 为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建立支撑的思维与行动框架。同时, 改变课堂的功用, 把教授知识的课堂转变为学生探求知识奥秘的学堂, 使课堂在民主平等的和谐之风中尽力彰显生命活力与人文情怀, 焕发出火热的创造之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4-23.
[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9-38.
[3]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88.
[4]《全国教师资格认定指导用书》研究组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7-79.
探索性高中地理 篇10
一、smart 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与传统多媒体 ppt 技术比较分析
依据有关资料得知,smart技术主要针对教育领域设计,其研发人员有较好的教育背景,“源自教师,为了教师”的专为教育设计的理念可以确保和PPT有不一样的起点,该技术可以更好地引导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维度交流。从相关介绍材料中我们也不难了解到:smart借助互联网构建了强有力的合作共同体,可以让使用者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高效交流,为使用过程中所遇见的瓶颈问题创造更佳的解决方案。smart技术和电子白板的完美结合更使得其与PPT等多媒体教学技术相比,具备独特的魅力。如实际教学中,PPT课件虽然也具有较好的互动性,若有教师无法预见的境况出现,其常常不能及时应对,使用smart软件则可以随时借助工具条,在电子白板上及时对教学资源再加工,其更可以通过更为优良的互动技术营造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真学课堂。如在教学小结、总结的时可以利用屏幕遮盖功能则能及时检查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状况,通过强调来优化教学环节和效果。以往笔者使用PPT技术制作地球运动动态展示页面、通过实物展示平台投影教材配备图形、白板上绘制太阳垂直照射点移动轨迹图,但效果依然不尽如人意。使用smart技术制作课件,通过屏幕记录功能为学生多次演示地球运动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常规思路,学生们很感兴趣,自觉参考电子白板参与绘制地球运动相关图形、理解基本规律和原理;使用工具条中的写字笔来逐个解决与地球运动相关的考点,电子白板擦及时擦去笔迹,一幅图片多次使用,避免绘制图形消耗过多的课堂教学时间;手指指挥课件及时更换页面,不需要使用遥控设备,轻便高效;请学生在白板上当场演示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师的示范讲解进行比对;通过无限克隆技术避免多次复制粘贴对图片属性的干扰;借助具有激励性的课堂设计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二、smart 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应用的关键点
无论哪一种多媒体技术,其只能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教师绝不能严重依赖多媒体技术,否则极易引发教学事故。如一旦出现电脑系统意外崩溃、突然停电等意外事件,必须要有相应的预案,教师应该打印好课件内容,准备好其他替代教具,确保教学节奏不受外部原因干扰而中断。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以下一些方面:
由于smart软件占用内存较大,必须为软件的顺利运行提高必要的硬件环境;也应避免系统软件和软件之间存在冲突现象,如部分杀毒软件会影响其软件的正常运行,电脑硬盘和内存空间不足影响系统运转速度。一旦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求助备课组在多媒体教学技术方便比较擅长的同事,若依然无法解决可以求助网络上的技术联盟。教师也应该强化微电子技术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尽可能掌握基本的故障排除技巧,尽量避免一旦出现问题则影响课堂教学的现象。
由于smart软件日新月异,想适应教学需要就必须经常学习,日常工作中一有时间就应多到其软件服务网站和论坛上浏览最新技术进展情况,下载网站提供的优秀课件示例,绝不能像使用PPT软件一样,简单修改就拿到课堂上使用;钻研到的小技巧应及时付诸实践,多次实践调整,使其更好的符合课堂教学需要;技术团队会不停更新更为完善的版本,教师及时在网络上加以更新,比较研究新版本的优势,使其更加适合当前的教学需要。
在实际使用中,教师应及时做好反思,寻找学科本身和软件之间的完美契合点,设计出最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状况的教学课件。农村高中里很多学生缺乏必要的主动性,在课件设计中就应该有意识的增加探究、小组讨论环节。
探索性高中地理 篇11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新课程教学 案例探究
【分类号】G633.55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知识分子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这种情况,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同时,为了满足社会文化与科技的发展,在全国相继进行了新课程改革。地理是高中文科课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文科主要的学习课程之一。对于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探究是我们深化学习和执行新课程改革核心思想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和方式。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中对于地理教学的方式和理念的改变,地理案例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但是我们的不得不承认,在我们的教学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基于此,本文对于高中新课改地理课程中案例教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这个基础上,对高中地理新课改课程案例教学提出了一些方案。
一、关于案例教学的定义与界定
1、关于案例教学的定义
案例教学是最近才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在我们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案例教学主要是通过一种对于一个具体问题和具体教育场景的描写和描述,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思考在这个问题和场景中出现的小问题,并且对学生的思考加以引导,让学生自行进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式的分析和讨论以及解决。换言之,案例教学就是教师通过将在以往教学或者其他教学中的真实案例、典型的案例等等作为我们一个教学章节的引导情境,并且通过这些案例和情境引发学生对于案例或者情境中出现的问题和事物的一个思考,進而引起学生之间对于问题或者事物的讨论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老师对于学生讨论的方式和讨论的范畴加以引导,通过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这样一种方法就是我们所说的案例教学方式,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二、新课改地理案例教学的特点
地理案例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讲一个地理教学案例提出来,然后学生通过教师对于这个场景或者案例问题的描述,然后对于场景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个思考和讨论,这样一种地理教学方式。一般来说,地理案例教学方案和我们一般的案例教学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但是不同的仅仅是加入了地理这个学科具体的学习场景和学习问题。但是由于地理本身与其他学科教学有着自身特有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特点,所以,我们地理案例教学也有自己应有的特征:
1、地理案例教学的实践性很强
在我们的地理案例教学中,通常需要我们的学生进行一个实践性质的思考和观察。新课改之后,对于地理的教学要求更加的广泛和多样化,需要我们地理讲一个抽象的知识概念转化为一个学生能够快速读懂,能够快速学习的具象化教学。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能够有一个方式,讲一个抽象化的地理问题,具象的表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更加快速的吸收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例如,在我们教学地球自转的那一章节内容的时候,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非常枯燥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是,通过案例教学,将之前的教学案例拿出来,学生就会很轻易的弄懂,也可以很轻易的接受关于地球自转的理论知识。
2、地理案例教学互动性强
地理学习本身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互动过程,在我们的地理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的方式方法,就更加增加了我们教学中的互动性。在地理案例教学中,往往我们需要通过对于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教师在其中的主导地位不能动摇,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与教师的讨论中解决地理问题,学习地理新知识。在讲述区域地理关于美国地理知识的那一章节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先放一段关于美国地理位置等等知识介绍的视频,然后,我们就可以通过视频与学生活动,相互提问,关于美国地理知识的问题,然后一起讨论。
三、地理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的具体应用
1、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步骤
在新课程教学中,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要遵守一定的步骤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效果和结果,对于案例教学节奏把握能够更好的将案例教学应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第一、对于地理案例和地理情境的展示和展现我们应该发放资料、进行PPT展示、视频资料播放、或则老师的口头描述以及学生或者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演绎展示;第二、通过对于地理案例的展示,引出课堂的问题思考,并且最终引导出案例所要向学生们提出的核心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特别注意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尤其要引导学生对于问题思考向着一个案例核心问题方向展开,不能让学生的思考太过于发散,否则不能达到案例展示的目的和意义。第三、将几个主要的问题交给学生,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进行讨论和学习,引出问题之后,老师与学生一起积极参与对于问题的讨论和研究,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这样也能够保证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了问题的讨论中来。第四,总结问题与讨论结果,以及对结果进行评价分析。通过这样一个步骤,让学生明白自身知识掌握的不足与问题的研究的不透彻点。
2、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实施策略
对于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不仅要按照一定步骤进行一个教学,同时,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注意对于教学策略的应用。首先,老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每一个观点,即使观点有问题。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观点和问题,这样才能保证整个案例讨论顺利进行下去。同时,也要注意关注每个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注意那些讨论不积极的同学,对他们进行一个特别的关注。最后,我们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要注意案例讨论的可行性以及与课本问题的联系性。
结束语
在我们高中地理的教学中,地理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已经得到了很多师生的关注和好评,对于这种教学方法是一种比较科学和前卫的教学方式,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也要主要对于案例教学使用时的方法的把握,让案例教学的有点得到最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王佳佳. 高中地理新教材案例教学方法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许杰胶. 新课程高中地理选修课程教学案例开发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7.
[3]王焱. 新课程高中区域地理地图导学教学模式探究[D].鲁东大学,2013.
探索性高中地理 篇12
一、树立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切思维都可以说是问题开始的, 正所谓“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树立学生问题意识的能力和方法, 使得学生能够就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新课程的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 肯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作用。学生对于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知其然, 知其所以然”, 只有充分的理解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此可见, 学生不仅仅需要的是学习地理知识, 掌握地理技能, 还需要有创造性思维能力, 有一定的想象力。对大自然地理现象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要是学生有提问的意识, 独立思考的意识, 这样才能够使他们更好的自主的进行自学和思考。在提问的过程中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创设自由的提问氛围
高中地理课堂上,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提问热情和胆量, 学生要敢于提问。需要学生放下心里包袱和思想包袱, 减少紧张情绪, 心理上得到放松。这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土壤。使学生敢于提问, 敢于设问。教师要尊重学生, 多用赏识和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 不要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理安全感。即使面对学生的提问是不切主题或不找边际的, 教师也需要积极的引导, 而不是否定的态度去对待学生。没有愚蠢的问题, 只有愚蠢的答案。在教学中, 教师要树立民主意识, 发扬民主, 让学生自由的表达和参与, 使学生更加轻松愉悦的置身于课堂之中, 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和不安情绪。有的学生由于害怕提问的问题被老师和同学所责怪或是笑话, 不提问, 久而久之在课堂上处于沉默的状态, 不参与讨论也不与老师和同学互动。这不利于营造良好活跃的课题氛围。要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自由的思考, 敢想、敢说和敢问才能主动的思考和探究。
三、利用学生的疑惑进行追问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不仅需要关注自己的讲课, 还需要注意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的接受情况, 是否存在疑问。新课程强调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表现和反应情况, 特别需要观察学生是否存在疑惑不解的问题。学生在学习知识、同化知识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困惑和难题,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困难和困惑,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有效和适当的提问, 这样可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好的集中到课堂上。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 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使学生在想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自主的进行学习和探索。通过地理情境的创设, 使学生有问题可问, 有问题可思考, 从而达到学生不断提问的良好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提问并进行追问, 使学生大胆的进行提问和思考,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意识。
四、教学生提问的方法
【探索性高中地理】推荐阅读:
高中数学教育中探索性教学研究论文05-21
高中数学学法指导探索06-16
音乐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索06-26
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与探索论文07-04
高中数学语言艺术的探索实践论文09-02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探索10-14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有效性的探索05-15
高中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集体备课的探索10-06
高中英语模块学业成绩评价的探索与反思07-04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探索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