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钾方式

2024-10-19

补钾方式(精选7篇)

补钾方式 篇1

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补钾方式应用于急诊治疗低钾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抽取该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确诊的低钾血症患者130例为观察对象, 按就诊顺序将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各65例。对照组进行一般静脉输液治疗, 观察组给予患者经中心静脉微量泵补钾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两组患者血钾值较治疗前均显著上升 (P<0.05)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血钾值上升幅度明显较快 (P<0.05) ;观察组的补钾终点时长、补钾液体总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1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77% (P<0.05) 。结论 相对于一般静脉输液治疗而言, 经中心静脉微量泵补钾应用于低钾血症治疗具有显著优势, 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低钾血症,补钾方式,微量泵

低钾血症是急诊科常见疾病之一, 主要由于钾离子排出过多或摄入量不足引起。该病临床症状的严重度由缺钾发生速度及程度决定[1], 通常表现为全身肌无力、恶心呕吐、表情淡漠、浑身乏力、下肢或周身软瘫等, 若补钾方式不当, 易引发高钾血症、心律失常及肾功能病变, 严重危及患者身心健康[2]。本研究将30例低钾血症患者平均分成两组, 分别给予一般静脉输液治疗与经中心静脉微量泵补钾治疗, 旨在进一步分析不同补钾方式对低钾血症的临床疗效, 为临床提供参照, 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确诊的低钾血症患者130例为观察对象, 按就诊顺序将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各65例。对照组男44例, 女21例;年龄16~65岁, 平均 (43.51±1.82) 岁;患病至就诊时间5~51 h, 平均 (14.02±3.64) h;严重程度:轻度38例 (3.0~3.5 mmol/L) , 中度17例 (2.5~3.0 mmol/L) , 重度10例 (<2.5 mmol/L) ;初次患病43例, 有低钾血症病史22例;临床表现:腹胀便秘17例, 全身肌无力14例, 低血压10例, 室性心动过速9例, 失钾性肾病8例, 呼吸机麻痹例7例。观察组男42例, 女23例;年龄18~67岁, 平均 (44.65±2.09) 岁;患病至就诊时间6~51 h, 平均 (15.11±3.76) h;严重程度:轻度39例 (3.0~3.5 mmol/L) , 中度18例 (2.5~3.0 mmol/L) , 重度8例 (<2.5 mmol/L) ;初次患病44例, 有低钾血症病史21例;临床表现:腹胀便秘19例, 全身肌无力13例, 低血压9例, 室性心动过速8例, 失钾性肾病8例, 呼吸机麻痹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一般静脉输液治疗, 给予10%氯化钾注射液15 ml (湖南五洲通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国药准字H43020906) , 注入500 ml的5%葡萄糖注射液, 使混合液浓度达到0.3%, 给予患者静脉注射150~250 ml/h, 速度为6.02~10.08 mmol/h, 每天氯化钾注射量小于等于15 g。观察组采用经中心静脉微量泵补钾治疗方式, 给予患者中心静脉穿刺置入双腔中心静脉导管, 10%氯化钾注射液50 ml, 注入100 ml的0.9%生理盐水溶液中, 使混合液浓度达到6%, 给予患者经中心微量泵静脉注射30~40 ml/h, 逐渐减慢至血钾水平为3.0 mmol/L, 速度为12.04~15.88 mmol/h, 每天氯化钾注射量小于等于15 g。两组均给予患者常规治疗, 补钾过程中及时观察患者心电图变化, 并进行血钾检测, 避免高钾血症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

于治疗前后, 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血气分析、四肢肌力评估和肾功能检查。补钾过程中, 记录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尿量、血钾和中心静脉压等。分别记录治疗后6、12 h血钾、补钾液体总量、补钾终点时长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钾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对照组治疗后6、12 h血钾值较治疗前有显著上升 (t=7.54, 21.49;P=0.011, 0.008) ;观察组治疗后6、12 h血钾值较治疗前有显著上升 (t=18.62, 22.77;P=0.009, 0.007) ;两组患者治疗后6、12 h血钾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补钾终点时长、补钾液体总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 。见表1。

注:1)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P<0.05;2)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整个治疗过程中,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肾功能下降与高钾血症, 无死亡例数。对照组患者发生局部疼痛6例 (9.23%) , 静脉炎3例 (4.62%) , 心律失常6例 (9.23%) , 心力衰竭5例 (7.69%) , 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0.77%;观察组患者发生局部疼痛2例 (3.08%) , 心率失常2例 (3.08%) , 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1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13.08, P=0.008) 。

3 讨论

钾离子作为主要细胞内阳离子, 在酸碱平衡、细胞正常代谢和心肌正常功能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当钾离子排出过多或摄入量不足时, 可引发患者出现低钾血症。代谢性碱中毒、肾小管酸中毒、腹泻和低镁血症等均可导致钾离子缺乏。临床依据体内血钾浓度将低钾血症分为轻度低钾血症 (3.0~3.5 mmol/L) 、中度低钾血症 (2.5~3.0 mmol/L) 和重度低钾血症 (<2.5 mmol/L) [3]。

体内缺乏钾离子往往会导致患者出现烦躁不安、四肢软瘫及心律失常等问题, 若处理不当常造成全身肌无力、精神不振、肠麻痹甚至引发患者发生肾功能衰竭、昏迷和呼吸困难等并发症[4]。传统补钾方式存在见效慢、风险大等缺陷, 无法保持稳定的输注量[5]。经中心静脉微量泵补钾治疗方式可维持稳定的钾盐微量注入, 避免患者暴露于高钾危险中[6], 有助于提高治疗成功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血钾值较治疗前均显著上升 (P<0.05) ,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血钾上升幅度明显较快 (P<0.05) ;观察组的补钾终点时长、补钾液体总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15%,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77% (P<0.05) 。本次结果表明与常规静脉输液治疗相比, 经中心静脉微量泵补钾治疗低钾血症具有显著优势, 可有效缩短补钾终点时长, 减少补钾液体总量, 同时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降低心律失常、局部疼痛和心力衰竭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 经中心静脉微量泵补钾治疗低钾血症具有起效快、疗效确切和安全性高等优势, 可有效节约医疗成本, 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有临床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吕书华, 裴瑞, 李文霞.内科急诊治疗低钾血症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刊, 2015, 42 (1) :90-91.

[2]吴爱华.84例低钾血症的内科急诊疗效及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1) :199-200.

[3]李艳春.肝硬化腹水合并低钾血症应用微量泵补钾的观察与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 2015, 34 (1) :169-170.

[4]夏琳, 李小菊, 昌军, 等.双通道治疗重度低钾血症58例临床分析[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5, 10 (1) :91-92.

[5]李冬纯, 马岚.经颈外静脉泵入高浓度钾抢救低钾血症152例[J].陕西医学杂志, 2010, 39 (10) :1344-1346.

[6]冯丽霞, 王漫丽.高浓度深静脉微量泵补钾治疗危重患者低钾血症的临床研究[J].临床误诊误治, 2011, 24 (3) :53-55.

合理补钙补钾 有利于降血压 篇2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合理补钾、钙,与血压呈负相关。因合理补钙,可降低外周血管的阻力,并使外周血管扩张;钙还有利尿作用,能间接降压,这对轻型高血压更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因为多食钙有助于钠的排出。

研究还显示:当人体缺钙时,甲状旁腺激素(PTH)分泌增多,使骨质里的钙离子释放出来,这不但形成骨质疏松,而且导致血压的上升。PTH还可使细胞膜对钙离子的通透性增加,促使细胞外液中的钙离子流入细胞内,再经一系列复杂的变化而使血压升高。故缺钙可使血压升高。

增加钙的摄入,可调节中枢神经及交感神经系统的灵敏度,增加血管中内皮依赖舒张因子的生成,这可减轻高钠升血压的程度,故补钙对降压有好处。当摄入足够的钙之后,则PTH下降,细胞外液钙离子不易进入细胞内,这可阻断其升高血压的过程。结论:高血压患者补充适量的钙,有助于降压。即同时使用钙离子和钙拮抗剂,对降血压有“双重”协同作用,即钙拮抗剂并不会阻碍钙离子的吸收,反而会增加降压的效果;而钙离子也有助于降压。

笔者在医疗实践中常常遇到以下情况。许多高血压病人在同时配到钙拮抗剂类降压药(地平类) 和钙片(如钙尔奇D) 时,深感疑虑, 担心钙拮抗剂会对抗钙片的吸收,“两药同服”会否降低降血压效果呢?

医疗实践证实:患者的这种担心和疑虑完全是多余的,钙拮抗剂+钙片,这在临床上是一种“黄金搭档”,两者合用可进一步“协同”降压。即合理补钙,有利于降压。

说到高血压的治疗,理论和实践都已证实:在用钙拮抗剂(地平类) 治疗时,还应适当补充钙剂,其目的是为了减少体内某些因缺钙而释放的加压物质。在选择降压药物种类时,宜首选钙拮抗剂(地平类),以免因补钙导致细胞内钙离子增多,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增高。

如何合理补钙呢?首先应从饮食方面着手

静脉输液补钾致痛的护理 篇3

1 致痛原因

1.1 氯化钾制剂属高渗性药物, p H值在5.0~7.0之间, 同时钾离子本

身也是一种致痛因子, 进入组织后作用于神经末梢感受器, 使其去极化, 引起疼痛。钾离子也可直接刺激血管上壁, 并通过血管上壁的交感神经引起皮下和表皮组织肌电爆发波, 单波释放能力加剧触动游离神经末梢而引起刺激痛和放射痛[1]。

1.2 输液因素

1.2.1 选择输液器不当, 微粒是导致输液疼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有

研究通过临床验证, 提出输液性静脉炎与药液中的微粒多少有关。通常药物中存在大量微粒, 绝大多数在10μm以下, 约占微粒总数的98.4%, 临床上现采用的普通输液器对于此范围内的微粒几乎没有滤除作用。大量微粒进入血管内, 刺激血管壁, 引起疼痛。选择针头

收稿日期:

型号不当, 临床上多采用7号针头进行静脉穿刺, 针头口径大, 对皮肤刺激大, 进针时对皮下组织和神经末梢的刺激强, 疼痛明显。

1.2.2 操作因素

(1) 血管选择不当:选择血管时盲目追求穿刺成功率, 强调"一针见血", 未充分考虑所使用药物的理化性质对血管的刺激作用, 同时也忽视了程序化输液对血管选择的要求; (2) 静脉滴注速度过快:患者每天输入大量的液体, 静脉输液时间较长, 患者产生不耐烦, 擅自调快输液速度, 引起疼痛; (3) 穿刺后进针长度过长:进针长度过长, 增加了对血管壁的损伤面积和局部机械性刺激; (4) 穿刺时进针角度过小:常规以20°角进针, 皮肤受损面积大, 进针时皮肤随针尖推移不易进针, 针头对皮肤的刺激时间延长, 疼痛明显; (5) 针柄的固定方法:常规固定中针尖斜面向上, 药物直接刺激血管的靠近皮肤侧的血管上壁, 此侧痛觉神经末梢分布较丰富, 易引起疼痛[2]。

1.2.3 输液时间过长

常规为了减少输入钾离子引起的疼痛反应, 常采用稀释钾浓度和减慢滴速等方法, 但常常会影响用药计划, 同时延长输液时间给患者休息和活动带来不便, 增加了渗漏发生的几率。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干预

运用沟通技巧, 良好的沟通能有效地进行疼痛管理。耐心倾听患者的陈述, 理解、同情、关心患者对输液的各种痛苦体验, 帮助患者了解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 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

2.2 选择稀释液

采用生理盐水或糖盐水作为溶剂补钾可显著减少疼痛的发生。钾离子是致痛因子, 进入组织后作用于神经末梢感受器, 使其去极化, 产生疼痛。钠离子进入组织后, 使神经细胞超极化, 其兴奋性降低, 使疼痛阈值增高, 从而缓解疼痛。也可能是钠离子与钾离子竞争感受器上的膜受体, 从而减轻钾离子的致痛作用。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2.3 采用双盲设计, 分别在输液中加入适量的利诺卡因及利多卡因

可明显减轻补钾时的疼痛, 但由于担心药物的不良反应, 未能被推广应用。采用双盲随机试验设计, 适量应用利多卡因可明显缓解神经末梢受刺激后所引起的各种形式的神经病理性疼痛。

2.4 选择血管

手背静脉网三角区域内神经分布稀疏, 而血液是最好的药物稀释液, 因此选择手背静脉网中粗直、弹性好、血流丰富, 避开关节及静脉瓣、不易滑动、易于固定的血管, 既有利于避免穿刺对神经末梢的刺激, 又有利于血液充分稀释药液, 从而减少疼痛的发生。

2.5 进针长度

静脉输液进针长度0.6cm即可, 不仅可以减少对血管的损伤, 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同时还可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减少结缔组织增生与血栓的发生率。同时还有利于防止发生血管壁增厚、管腔狭小, 从而起到保护血管的作用。

2.6 进针角度

静脉穿刺采用以45°或接近45°角进针, 可使疼痛减轻, 提高穿刺成功率。使皮肤受损范围小, 对皮下组织及神经末梢刺激程度小, 能够减轻疼痛[3]。

2.7 固定针柄常规穿刺后, 将针柄逆时针方向旋转180°至对侧使针尖斜面向下固定[4]。

笔者在临床上借鉴同仁们的成功经验, 已从多个角度分析和解决静脉补钾致痛问题, 这些方法虽能缓解静脉补钾引起的疼痛, 但都是从缓解症状方面入手的, 未能从根本上消除输入钾离子引起的疼痛。今后应从输入钾离子引起疼痛的疼痛学原理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变等基础问题入手, 从根本上解决输入钾离子引起疼痛的问题, 减轻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1]段明娟, 钟玉杰.静脉补钾致痛的护理干预[J].吉林医学, 2006, 27 (10) :1162.

[2]韩幸存, 韦利堂, 韦颖屏.静脉穿刺两种固定法对含钾液所致疼痛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04, 19 (15) :34.

[3]席冠华.采用不同进针角度进行静脉穿刺的效果比较[J].护理研究, 2004, 18 (7) :1291.

高浓度静脉补钾护理体会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ICU两年中微泵高浓度静脉补钾75例,其中18例为腹部手术后患者,12例为体外循环术后监护患者,45例为非手术危重患者,多数病例分别并发感染、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及 (或) 休克等严重情况,患者由于胃肠道水分丢失过多,大剂量应用利尿剂或呼吸性碱中毒等不同原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低钾血症。

1.2 方法

所有血钾低于2.5 mmol/L的患者,均在持续心电监护下经深静脉置管补钾,所补钾盐均为10%氯化钾。将10%氯化钾用0.9%氯化钠溶液稀释至浓度为3%~7%的氯化钾溶液,用微泵静脉推注,每小时补钾20~40 mmol/L (1 g氯化钾=13.3 mmol/L) 。每2~4 h抽血复查血钾,当血清钾达2.5 mmol/L以上时,补钾速度降至<20 mmol/L,直到血清钾达到3.5 mmol/L。体外循环心脏术后补钾公式为:补充氯化钾量 (mmol/L) =[理想血清钾浓度 (mmol/L) -测得血清钾浓度 (mmol/L) ]×0.3×体重 (kg) [1]。非心脏手术无固定补钾公式,根据血钾确定补充氯化钾量。

2 护理

2.1 补钾静脉通路的护理

钾离子是致痛因子,可诱发疼痛反射,且易因其自身物理刺激造成静脉炎,因此,补钾时应采用大静脉补钾,主要是大静脉的血容量相对比小静脉要大、流速快、高浓度的钾进入大静脉被血液稀释缓冲,可减少钾离子对静脉的刺激作用,同时减少对心脏的刺激[2]。笔者所在科选用颈内中心静脉、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或PICC管静脉补钾。 (1) 中心静脉补钾时,必须保证经专用通道输注,避免在输注其他液体时,因输液速度的变化而导致进入体内的氯化钾浓度的变化。调节输液速度时应注意先将输液通道关闭,以防短时间内大量钾进入体内。在停止补钾时,先用空针将中心静脉管道内的液体抽出,再输注其他液体。需长时间补钾的患者,应把一日钾总量分数次间断滴注;补钾浓度先高后低,防止局部静脉发生痉挛; (2) 在持续静脉补钾过程中,若遇到剧烈咳嗽、排便等腹压增高而出现静脉回血甚至输液不畅的情况时,应用肝素稀释液20 ml冲管,以防止血栓或纤维蛋白鞘形成; (3) 防止深静脉置管发生感染,平时严格遵守无菌原则。每日穿刺处换药,每24 h更换输液器及肝素帽; (4) 如出现注射部位局部有肿胀、疼痛,说明有溶液溢出血管外,应立即拔出重新更换穿刺部位,局部用50%硫酸镁湿敷,防止局部组织坏死。

2.2 熟悉微泵的性能

使用微泵以保证恒速给药。多数研究表明,使用微泵经中心静脉高浓度补钾纠正低钾血症的方法是有效和安全的[3]。护理人员要全面正确掌握微量泵使用方法和报警处理,了解注意事项,并对常见的问题有高度的认识及处理能力。如在输注过程中发生静脉回血,不能简单地按微泵FAST键,应用装有生理盐水的针筒接在针头上将回血推入后再接上氯化钾溶液继续输注。在微泵上或注射器上标明药物名称、剂量、时间等,以便及时对药物做出调整,并将微泵固定于牢固的输液架上,防止过多仪器影响各项操作。

2.3 病情观察

2.3.1 症状观察

低钾血症可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血量减少,使血压下降。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表情淡漠、恶心、呕吐、腹胀、肢体软瘫,因呼吸肌麻痹而呼吸困难等。而血钾升至正常水平后这些症状均可缓解或消失。这要求在补钾过程中不仅加强生命体征的观察,还要重视患者的主诉。

2.3.2 持续心电监护

低钾血症心电图主要表现为早期出现心动过速,T波平坦、倒置,随后出现ST段降低,QT间期延长和U波。临床护理上还可发现频发、多源、成对与连续的室性期前收缩等危险性较大的心律失常。此时护士是否能够准确及时辨别心电图的改变显得尤为重要。当患者在静脉补钾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了心率减慢、T波高尖、QRS波群增宽等高钾血症心电图特征,应立即复查血钾浓度并作相应处理。

2.3.3 监测电解质变化及动态血气分析

深静脉补钾后,钾离子在体内分布均匀的时间是1 h左右,因此,深静脉泵钾后2 h内应复查血钾。此期间应定时监测血气,因酸碱平衡失调对血钾浓度有一定影响,pH应维持在7.3~7.4,防止p H过高,如患者有碱中毒,应先纠正碱中毒后再复查血钾,不宜急于补钾。而存在酸中毒的患者,则应在纠酸前补足血钾,可防止p H值升高后血钾水平进一步降低[4]。补钾后血清钾上升仍不明显者,可在补钾的同时补给硫酸镁1~2 g,对提高血清钾有一定的帮助。电解质水平稳定后2~4 h复查1次,并根据化验结果随时调整氯化钾的用量,可避免高钾或低钾血症的发生。采血时应避免使用补钾通道,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避免震荡以免溶血而影响结果。

2.3.4 严格记录出入量

见尿补钾,是补钾基本原则。低钾血症时肾小管损伤明显,可诱发急性肾衰竭,每日尿量在700 ml以上或每小时尿量在30 ml以上补钾较为安全,尿量<30 ml/h应马上寻找原因,并及时处理,以免发生高钾血症的危险。对于心力衰竭、休克早期、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出现少尿或无尿[5]。在护理上结合心电监测、血气结果及电解质水平综合分析补钾效果,避免出现医源性的高血钾。

2.4 心理护理

因患者病情危重、烦躁,且患者需要经常抽血,因此向患者和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尤为重要,让患者及家属及时了解低钾血症的危险性,进行中心静脉快速补钾的必要性和积极配合治疗护理的重要性,消除患者对临床症状的恐惧感,树立其疾病恢复的信心,取得其理解和配合。

3 讨论

严重低血钾可导致恶性心律失常,甚至心跳骤停,还可引起洋地黄中毒,导致碱中毒及内环境紊乱,危及生命。常规的补钾方法补钾浓度低,所需液体量多,以至补钾速度慢,不能短时间内提高体内钾离子浓度,缓解病情。采用高浓度快速静脉补钾方法尤为重要。

高浓度快速静脉补钾易发生短时间内形成一过性高钾血症,而导致致命的心律失常比率比传统补钾高,是具有潜在危险的超常规疗法,必须加强输注的安全性护理。常规重力输液时,经常因体位变动等原因而引起输液速度骤然加快或减慢,既增加了补钾的危险,又不能完成治疗。对靠近心脏的深静脉快速补钾危险性难以控制,因此,速度不宜过快[6]。微泵注射速度均匀,剂量和速度可调节,相对安全。可根据患者病情,调节每公斤、每分钟输入的药物钾,因其补钾浓度均匀一致,既确保了治疗,又提高了安全性,大大降低了高浓度补钾的危险。同时,微泵补钾所需液体量较少,尤其适合老年人或心衰需控制液体入量者。文献报道,成人大量快速补钾获得成功[7]。其方法主要是: (1) 补钾浓度先高后低,速度先快后慢,先用浓度为3%~7%的氯化钾溶液,用微泵静脉推注,补钾速度为每小时20~40 mmol/L,同时动态监测血钾、心电图及尿量,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氯化钾浓度及滴速,使溶液浓度逐渐降低; (2) 匀速补钾,每24 h补氯化钾3~4 g。并注意多次配制液体将钾分散在24 h内补入,保证其安全有效。以上两种方法可根据病情需要灵活选用。钾进入细胞内较缓慢,静脉补钾后15 h血钾才能与细胞内钾达到平衡,完全纠正缺钾至少需要4 d,主张早期补钾浓度、速度略快,一旦症状缓解,补钾速度宜慢,低钾血症纠正后,还需按常规方法继续静脉补钾4~6 d[8,9]。

深静脉泵入高浓度氯化钾这种快速补钾的方法,可成为抢救生命的关键措施。通过精心护理,在密切心电监护及血钾、血气监测的情况下,将10%氯化钾经中心静脉导管泵入,即能很快纠正患者低钾血症,又非常安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摘要:总结75例重度低钾的危重患者使用微泵恒速静脉补钾的护理。加强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 熟练掌握微量泵的使用, 做好患者病情观察 (症状观察, 持续心电监护, 监测电解质变化及动态血气分析, 严格记录出入量) , 做好心理护理。经过精心护理, 75例患者血钾水平均在短时间内达到正常值, 无不良反应发生。

关键词:低钾血症,护理,微泵,静脉补钾

参考文献

[1]韩文军, 胡敏, 王磊, 等.外科ICU微泵持续性补钾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7) :40.

[2]王海霞, 李纪念.微泵大静脉注射高浓度氯化钾治疗低钾血症并心功能不全的护理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9, 12 (1) :57-58.

[3]张锦.微泵持续静脉输入高浓度氯化钾对危重患者低血钾的治疗[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0, 16 (10) :507.

[4]韩玉霞, 丁丽娟, 王召鸿, 等.体外循环心脏术后高浓度补钾的监护及注意事项[J].西南军医, 2006, 8 (2) :101.

[5]刘晓燕.心力衰竭合并低钾血症患者微泵静脉补钾的护理[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0, 16 (2) :158.

[6]陈慧君, 朱齐兵, 辛学俊.低钾血症患者静脉补钾应注意的一些问题[J].海峡药学, 2006, 18 (4) :160.

[7]王琳, 孙国珍.1例长期持续超大剂量静脉补钾患者的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8, 4 (3) :71-73.

[8]韩萍, 杨谊平.超常规补钾治疗重度低血钾症[J].中国急救医学, 2000, 20 (6) :366.

补钾方式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60例患者均为在吉林省大安市长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行腹部手术者, 其中男42例, 女18例, 年龄18~76岁, 平均39岁。其中, 行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20例, 胆囊切除术10例, 肠梗阻手术6例, 阑尾切除术24例。有15例患者术中输血400~600m L。所有病例术前血电解质、肾功能、肝功能均无异常改变, 均未用影响电解质代谢药物, 且采用硬膜外麻醉或静脉复合麻醉。

1.2 补钾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分别予以手术当天补钾和手术后1d起补钾。甲组术后即日静脉补钾2g, 第1d补钾3~4g, 第2d补钾4~5g, 第3d补钾5~6g;乙组术后3d开始补钾, 手术当日及术后1、2、3d清晨抽血测定血钾。

1.3 胃肠功能恢复的判定

以肠鸣音恢复及肛门排气为指标, 术后每4h进行腹部听诊, 如发现肠鸣音大于3次/min, 则为肠鸣音恢复并记录时间。询问患者肛门排气最早时间并记录。

1.4 统计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 以t检验进行统计推断。

2 结果

2.1 手术前后电解质测定结果的比较

结果表明, 手术当日清晨血电解质无明显异常, 术后第1d, 血清钾、钠、氯均有下降, 尤其是血钾。乙组血钾降低更加明显, 出现低血钾。甲、乙两组血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15例术中输血, 对血钾无明显影响。

2.2 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的比较

甲组肠鸣音平均恢复时间为30.72h, 乙组平均39.24h, 甲组肛门排气平均75.25h, 乙组平均92.24h,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并发症观察

两组术后恢复顺利, 无并发症。

3 讨论

钾是维持神经肌肉细胞静息电位的物质基础, 并参与动作电位的形成。当血钾浓度减低时, 肌细胞对兴奋刺激的敏感性降低, 使胃肠运动减弱, 从而抑制术后胃肠功能恢复[2]。手术创伤使机体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肾上腺素通过作用于肝脏与骨骼肌上的β2受体, 经c AMP激活Na+-K+-ATP酶加强钾的摄取[3]。同时在应激状态下, 细胞内糖原合成增加, 使细胞外液中的钾进入细胞内, 进一步加重了血钾浓度的降低。腹部手术后预防血钾减低的措施包括:

3.1 合理选择术后补钾的时间

本组资料显示, 手术当日补钾与术后3d再补钾对血钾浓度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乙组术后不同程度出现低钾血症, 同时造成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的明显延长, 不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资料显示, 静脉注射同位素钾后需15h才能与细胞内钾达到平衡, 细胞缺钾恢复时间较慢, 需较长时间才能纠正, 早期补钾有助于改善细胞功能[4], 建议即使术前血钾正常, 仍需术后常规予以补钾。

3.2 合理选择补钾液

补钾稀释液的选择以等渗生理盐水为宜[5], 因为高浓度葡萄糖液使细胞内糖原合成增加, 细胞外K+进入细胞内增多, 加重了血钾浓度的降低。补钾液体尽量与普通液体交替输入[6]。

3.3 合理确定补钾浓度、速度和量

众所周知, 补钾的原则是见尿补钾, 缓慢持久输入。浓度一般选择0.3%, 速度选择0.6g/h。对术前血钾正常, 尿量>30m L/h, 手术当日补钾量为2g, 术后第1d补钾量为3~4g, 第2d补钾量为4~5g, 第3d补钾量为5~6g, 无1例出现高血钾且控制了血钾降低, 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3.4 加强护理及监控

注意尿量的观察记录, 如补钾过程中尿量小于30m L/h, 应减慢补钾速度。五是术后补钾的注意事项。根据胃肠减压和腹腔引流量调整钾的补充量;根据血钾的检测以及心电监测指导补钾;及时纠正酸碱平衡紊乱;慎用碱性液以免发生低钾低氯性碱中毒。

综上所述, 腹部手术因多种因素综合作用, 术后3d不补钾者, 均出现不同程度低钾, 同时延迟胃肠功能恢复。为此应重视手术后补钾, 特别是术前血钾正常患者也应及时补钾。注意患者血钾、尿量监测, 调整补钾速度和量, 同时加强护理和监控, 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尤胜义, 王鹏志, 霍建昕.腹部手术后钾代谢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1999, 19 (5) :287-288.

[2]吴翠贞.病理生理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30-32.

[3]邵新立, 况铣, 金士翱.不同含钾液对术中、术后兔血钾浓度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华麻醉学杂志, 1996, 16 (6) :256-258.

[4]张敬, 邓争鸣.肠梗阻术后早期补钾的初步探讨[J].淮海医药, 1999, 17 (S1) :23.

[5]赵百秋, 许加信, 张荣荣, 等.腹部手术后补钾时间的探讨[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9, 38 (1) :46-47.

补钾方式 篇6

1 症状

多数存在轻至中度低钾血症 (3.0~4.0mmol/L) 的犬猫无临床症状。低钾血症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全身性骨骼肌肉虚弱。在猫, 可见颈部低垂, 前肢伸展过度和后肢外展。猫较犬更易受低钾血症的影响。在犬, 血清钾浓度低于2.5mmol/L时才出现临床症状, 而猫在3~3.5mmol/L时可能已出现临床症状。

2 纠正低血钾症的补钾量

通过检测血清钾浓度和下面的公式可以计算应该补充的量。公式:缺钾补充量=[4.5 (m mol/L) —血钾检测值 (mmol/L) ]×体重×0.4。例如:犬10㎏、血钾检测值为2.5mmol/L。那么, 缺钾补充量=[4.5 (mmol/L) -2.5 (mmol/L) ]×10×0.4=8mol。由于1mol钾=0.075g氯化钾=10%氯化钾溶液0.75ml;所以当使用10%的氯化钾溶液时, 该犬的缺钾补充量=8mol×0.75ml=6ml。

3 输液补钾的浓度及其溶剂量

《小动物外科学》第二版第256页表20-4得知关于静脉补钾的方法如下:

如表所示, 当犬10㎏、血钾检测值为2.5mmol/L时, 它的补钾浓度应为60m Eq/L。通过公式:mb (浓度) =n (溶质) /m (溶剂) 。可得, 该犬在输液浓度60 m Eq/L时的输液量为:m=n/mb=8mmol/60 m Eq/L=0.133L=133ml (注:m Eq/L=1 mmol×原子价) 。

3 补钾速度

在表中可知, 犬10kg, 血钾检测值为2.5mmol时最大输入比率是8ml/ (㎏·h) ;因此在输液量为133ml时, 输液的时间=总量/输入比率=133/ (8×10) =1.67h。即输液泵按每小时80ml的速度输液。

4 注意事项

补钾方式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5月至2012年6月, 我们选择静脉输注氯化钾出现疼痛不能耐受的患者80例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48例, 女32例, 年龄8~52岁;8~15岁患者33例, 16~52岁患者47例。患者均采用0.3%补钾浓度, 选用手背静脉输液;所有病例均经过医生同意, 无用药禁忌证。

1.2 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 80例患者第1天设为对照组, 输液滴速成人60滴/min, 儿童40滴/min, 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疼痛情况, 所有患者出现疼痛不能耐受时给予减慢滴速至成人40滴/min, 儿童20滴/min, 20 min后观察疼痛缓解情况并记录。同样80例患者第2天设为观察组, 输液速度同第1天, 患者出现疼痛不能耐受时无需减慢滴速, 经医生同意液体中加入适量的10%氯化钠针剂, 溶液中钾钠比例按照3:2计算, 含钠液体按计算结果准确加入。20 min后观察局部疼痛缓解情况并作记录。

1.3 判断方法

采用数字评分法[2], 制出疼痛评估直线图。用数字表示疼痛的程度, 将一条直线等分成10段, 按0~10分次序评估疼痛程度, 0分表示无痛, 10分表示最痛, 中间次序表示疼痛的不同程度, 患者选择出其中一个能代表自己疼痛感受的数字来表示疼痛的程度。每张图表上画出上下两个相同的直线图, 患者出现疼痛不能耐受时为10分, 每位患者第一天在上边的直线图上选择出减慢输液速度20 min的数字表示疼痛的程度, 第二天于下边的直线图上选择出加入高渗氯化钠针剂20 min的数字表示疼痛的程度。

1.4 判断标准

采取处理措施后患者选择的数字为0时表示疼痛消除, 数字<4时为显效, 数字是4~7为有效, 数字>7为无效。

2结果

由上表得知: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讨论

氯化钾属于刺激性较强的药液, 临床上只能静脉输注, 是静脉补液常用药物, 静脉补钾突出的问题就是局部疼痛, 长时间疼痛刺激可致局部静脉壁发生炎性反应, 血管出现条索状硬化, 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 也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加重护士的心理负担。传统的处理方法是减慢滴速以缓解疼痛, 但是由于滴速减慢明显延长了输液时间, 给患者带来不便, 同时也会影响补液效果及药物疗效。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提高药物疗效, 同时解决困扰护理人员难题。

静脉补钾局部疼痛与输液速度、血管直径、补钾浓度及穿刺部位等因素有关。观察过过程中, 连续两天采用不同的方法, 选用相同部位、同一补钾浓度、相同输液速度进行比比较, 结果应用氯化钠组疼痛缓解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可能是组织细胞受刺激兴奋后, 细胞膜对氯离子和钠离子的通通透性增大有关, 钠离子内流使神经细胞发生超极化, 神经经兴奋性降低, 痛阈增高, 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同时细胞外液氯离子浓度不断升高, 随随着细胞内外电位差氯离子内流, 当氯离子内流大于钾离子外流时, 神经细胞产生超极化化电位, 能降低神经元兴奋性, 使动作电位难以产生, 发挥其抑制效应, 从而提高痛阈, 缓解疼痛。

虽然氯化钠缓解静脉补钾局部疼痛没有确切的理论依据, 但其效果已经得到证实, 没有任何不良作用, 可以借鉴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观察高渗氯化钠缓解静脉补钾局部疼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静脉补钾局部出现疼痛不能耐受的患者80例, 分别应用减慢输液速度和应用高渗氯化钠两种方法来观察对局部疼痛的影响。结果 应用高渗氯化钠的患者局部疼痛有效缓解率达到96.25%, 减慢输液速度的患者局部疼痛的有效缓解率41.25%。结论 补钾溶液中加入适量的高渗氯化钠可有效缓解或消除补钾时局部疼痛。

关键词:静脉补钾,疼痛,氯化钠,护理

参考文献

[1]陈明慧, 顾云, 李君久, 等.静脉补钾局部疼痛缓解方法的研究, 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3) :174.

上一篇:史馆制度下一篇:职工薪酬核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