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究性

2024-10-18

地理研究性(精选12篇)

地理研究性 篇1

研究性学习不仅是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地理研究性学习强调教师应多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探究的机会,帮助其积累更丰富的实践经验,逐渐懂得从实际生活中发现、获取地理知识,将所学知识、技能科学灵活地运用到问题的实际分析、解决中,并从中总结出一些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逐渐形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以及良好的合作、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地理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

一、开展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落实研究性学习。对于研究性学习来说,往往需要依靠充分的图书资料以及硬件设施,所以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充分结合学校的实际。相关的研究问题不可以空洞、虚无缥缈,研究性学习内容不应该脱离实际,流于形式。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学校的图书资料和硬件设施条件,不能设计缺乏研究条件的问题,以确保研究性学习能够得到落实。

2. 合理引导学生,把握好研究问题难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地理学习状况,明确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熟知程度,同时还需要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认知能力。如此才能更好地设计研究问题。对于学生的地理认知水平,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来评价。

3. 结合教材进行研究,从学生的实际入手。地理教师需要明确的是,研究性学习不能够脱离教材,而是需要充分结合教材的知识内容,并根据教材中“综合探究”项目里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来设计研究问题。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大胆拓展教材内容。教师可以主动向学生征求他们感兴趣的研究性问题。

二、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开展策略

1. 通过研究教材来明确研究课题。地理教材中虽然有很多基本原理、规律等方面的知识都是人类已经熟练掌握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讲,还有很多结论是其未了解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认知发展需求,将这些内容设计加工成可以让学生继续发现、创造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比如,在讲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相关知识时,就可以以“到底是生活在南方好还是生活在北方好?”作为学生的研究课题,让学生自主选择一方,并通过网络、书籍查询,调查等一系列学习活动来收集相关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则要组织学生通过辩论来总结出南北地区的差异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在选择、设置此类课题时应充分考虑到哪些内容便于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而且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都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2. 组织研究性的生活化地理教学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应注重学生发现、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并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的相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在资料查找、社会调查以及亲身实践中积累更直接的生活感受,同时也能够对普通科研的相关流程、方法做出进一步了解,并获得更多与人合作学习、交流的机会,进一步拓展信息获取渠道,进而通过对现有知识的科学整合来研究当前课题。例如,教师在讲解“我国的水资源”的过程中,在课堂结束后,可以组织生活化的地理课外活动,让学生观察记录人们生活中使用水和浪费水的情况,并且通过相互交流和资料搜集来提出节约水资源的有效对策。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以此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并且适当奖励成果优秀的小组。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有意识地用地理知识去探究和分析生活实际问题。

3. 强化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在传统地理教学中,教师往往都比较注重概念、理论的讲解。同时学生也只能使用死记硬背的方法,缺乏对知识深层次的探究。比如,地理学科中关于自然、社会现象的理论是怎样得来的?这些知识存在什么样的价值?人们该怎样将这些知识科学、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应该深入思考的,传统地理教学中学生往往都未加以深入了解,而这些便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

比如,在讲解“海陆的变迁”的相关内容时,就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的内容,使其自主思考“大陆漂移假说”是怎样产生的,其存在什么价值,以及是否能够对海陆分布现状做出其他解释等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批判性的科学研究态度,避免对教材的权威性进行夸大。尤其是在信息化的现代社会,这种思维方法是必须要掌握的,否则学生很容易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迷失方向。

总之,初中地理教师应加强对于研究性学习的重视,全面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发展其创新与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逐步提升。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从学生角度去设计、组织多元化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多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探究的空间与机会,促进其全面发展。

摘要:地理研究性学习强调教师应多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探究的机会,帮助其积累更丰富的实践经验,逐渐懂得从实际生活中发现、获取地理知识,将所学知识、技能科学灵活地运用到问题的实际分析、解决中,并从中总结出一些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逐渐形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以及良好的合作、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地理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

地理研究性 篇2

一、绿色食品的含义与特征

绿色食品并非指“绿颜色”的食品,而是特指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由于与

生命、资源、环境相关的事物通常冠之以“绿色”,为了突出这类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并能给人们带来旺盛的生命活力,因此将其定名为“绿色食品”。

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是绿色食品的特征。

二、我国绿色食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品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从绿色食品产品结构上看,目前我国绿色食品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农林产品及其加工品。其次为所占比例相对较小的畜加工产品及饮料类产

品(主要指茶叶及酒类产品)。市场需求较大的畜禽肉类产品、水海产品所占比例极小;

(二)绿色食品的技术支撑体系仍未完整建立起来。绿色食品产品加工与保鲜方面的新技术

也未能有全面突破,技术储备少。

(三)绿色食品质量保证体系仍不健全。我国绿色食品的质量保证体系仍不健全,产品质

量良莠不齐。二是我国在绿色食品认证后对企业生产过程的全程检查监督和对产品质量的长

期检查监督方面力度不够。

三、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的对策

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是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和社会从温饱型进入小

康型的新趋势。发展绿色食品是冲破技术壁垒的一项重要手段。因此,我国发展绿色食品不

仅必要而且紧迫,我认为应着重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政府重视是绿色食品发展的前提。我国各级政府、社会各界要充分利用政策、金融

等手段,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改造或开发具有资源优势的农业产业化基地,加大市场需求较

大绿色食品开发力度。同时,加大绿色食品发展过程中依程序依法办事的力度,保障绿色

食品的健康发展。

(二)完善绿色食品的技术支撑体系是绿色食品发展的基础,应该充分发挥人才和学科的优势,增加技术储备,为绿色食品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是绿色食品发展的推动力。食品安全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受

到广泛重视,绿色食品存在巨大的国内外市场潜力。概括来讲,就是使绿色食品在提高人民

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探索 篇3

关键词:初中地理;选题指导;大胆假设

有些教师认为研究性学习不宜在初中进行,也有人以为研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到校外学习活动,这都是误区。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很好地解决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应对学业水平考试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一、指导先行,做好选题指导

初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应包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三个阶段。在实施过程中应该做好详细的预案,把每个阶段、每个环节应做的事设置得详细、具体,特别是一些预想不到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寻找问题,学会观察,发现问题(研究课题)、记录问题、查找资料。初步理解寻找信息的途径,初步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同时尝试对信息进行分析、筛选、整合、概括,学习怎样提出问题。我们在选题中要尽可能选择一些学生知识能力所及的课题,将其范围界定在与学生生活有关的现象的范畴内。

通过动员,学生的研究热情很高,很多小组都提出自己的课题,结合本地、本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设计了两个研究性课题:“利国镇铁矿资源的历史”“微山湖利国段生态系统考察报告”。其中利国地区微山湖生态系统研究这个问题比较切合实际,但有些大,分工不明确,为此我将该研究性课题细化为:水资源以及养殖业;微山湖周边野生动物和植物资源的调查;南水北调对利国地区生态以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大胆假设,小心论证

初中生在智能结构、身心特点、生活阅历、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方面水平较弱,对于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以及对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相对很少。所以在研究性学习实施中,教师辅导在前,学生实践在后,按照“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要求教师在引导过程中,精心设计地理探究活动的过程,让学生“重演”地理学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历程,像地理学家那样观察、思考、提出假设、得出结论。

在研究性学习中,实践性主要是指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来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最后解决问题。为此我们按照分工的小课题进行网上和图书馆、阅览室杂志中资料的收集,然后做出资料卡;做成一份问卷调查,由微山湖畔黄山村的学生进行调查;由我本人亲自带队到事先选好的地点进行考察、拍照、采集样本。最后按照分工进行材料的分析、整合、調查报告的撰写和展板的设计。后来我们通过学校将“对微山湖利国段生态系统保护的建议”报送给相关部门,受到环保部门的好评。调查活动中同学们学会了搜集资料、分析问题,主动地运用了所学的地理知识、理论去分析问题,如绘制利国段微山湖简图、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气温和降水图等,都给我带来了惊喜。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我还有意识地引导同学们进行学科间知识的借鉴,如生物、政治、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我也通过自己的收集给大家提供相关的知识和平台,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研究性学习的发展。

通过研究性学习,同学们走出校门、走进自然、走进社会,有利于他们了解自然、了解社会,有利于增强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学习、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激励评价,展示成果

初中研究性学习评价必须遵循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依照初中研究性学习具体目标进行评价。评价中不能太注重成果,不必太关注“做得好不好”,而应该多关注他们“是否做了”,多进行过程指导;要运用表扬勉励的手段,分阶段评价的方法和从发展的观点去评价,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展示的成果也有很多:研究性学习报告(将整个的研究原因、方法、过程、结论形成一个研究报告)、展板(图片、文字)、地理小论文、地理手抄报、研究性学习的感想、体会反思等。我们学校两个研究课题:“利国镇铁矿资源的历史”“微山湖利国段生态系统考察报告”,学生撰写了质量很高的研究性学习报告,并做成展板获得区教研室综合实践活动一等奖,受到学校、家长的好评,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型学习模式,它将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一个有趣味的、轻松、主动的学习,不仅很容易掌握和理解这些原来看似“枯燥无味”的知识,还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研究性 篇4

这些来自于生活实践的地理材料, 我暂且把它称作生活地理材料, 那么这些生活地理材料在地理教学中有何作用呢?笔者认为, 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活跃地理课堂的氛围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在地理教学中, 使用生活地理材料能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探索欲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错误!未定义书签。, 使学生能更加积极、用心地参与地理课堂, 更加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并且使学生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 树立学好地理的自信心。

比如在讲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中“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时, 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一些案例来说明怎样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很多学生都很感兴趣, 认真思考并非常积极地列举了许多节水案例, 课堂氛围非常活跃。在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促使了学生主动学习, 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学生列举的节水案例中大部分都发生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喝剩的茶水用来浇花, 用洗菜水、洗脸水来冲厕所等, 虽然这些都是生活中很小的事情, 但是这些事情都是学生平时生活中接触最多的。这些小案例使学生意识到了生活处处有知识, 生活处处有地理, 从而更加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将生活融入到地理中, 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运用于生活。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此过程中也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更加热爱地理。

二、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 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能力

在地理学科中有很多理论知识都非常抽象, 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也遇到很多困扰。要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 最好的途径就是使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在教师讲解这些理论知识的时候融入生活地理案例。因为这些生活案例都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 学生对这些案例都非常熟悉, 只要将这些案例与地理中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就会使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更形象, 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而且在学过之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会更加深刻。

在《自然界的水循环》这一节中, 河流与湖泊的补给关系这个知识点如果只是教师讲而没有举生活中的实例, 学生听起来是很抽象的, 很难理解, 有些学生即使在上课的时候听懂了, 但是记忆不深刻, 下课后就忘了或者说已经记混淆了。所以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就应该举一些生活实例。可以举例洞庭湖与长江在枯水季节和丰水季节时的相互补给关系, 更好的方法就是在黑板上绘出两者的补给关系示意图, 让学生更加清晰明了。这样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更容易理解这个知识点, 对知识点的记忆也会更深刻, 即使在下课后学生忘记了这个知识点一些文字性论述, 当学生回忆起教师举的例子以后, 也会在例子中总结出理论, 而且也不容易把知识点记混淆。

三、指导学生应对高考中的作用

中国基础教育最主要的评价方式是高考, 高考也是大多数中学生学习的直接驱动力。因此, 高考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改中“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提出, 高考题也逐渐趋近于生活, 回归生活世界。重庆市的地理新课改是从2010年正式实施的, 但是在此之前, 重庆市的很多高考题已经与生活中的案例相结合了。就人教版高中地理1 (必修)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所涉及的知识点而言, 本文主要列举2013年的一道重庆卷的高考题来加以说明。

该题的题干是:甲、乙、丙、丁分别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奥运圣火境外传递途径的4个城市。读下表, 回答7~9题。

7. 流经四城市附近海域的洋流

A. (1) 为暖流B. (2) 为寒流C. (3) 为寒流D. (4) 为暖流

8. 地处广阔平原之中的城市是

A.甲B.乙C.丙D.丁

9. 火炬传递活动当日, 四地正午太阳高度为错误!未定义书签。

A.α<βB.β>δC.γ<δD.δ>β

此题考察的是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情况以及洋流的分类, 各城市的地貌类型和正午太阳高度的相关知识, 但是此题不是单纯的为考知识点而出, 而是结合2008年中国的一大盛事:北京奥运会, 这将地理知识与时事很好的结合起来。与时事的有机结合不仅考察了学生的知识点, 还考察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高考命题题使得高考更加有意义, 更能考出学生的水平, 使通过高考选拔出来的人才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更加有利于当代社会的发展。

摘要:伴随全国范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蓬勃开展, 地理教育要求融入更多的生活地理案例。本文依据相关理论知识, 列举相关课堂教学案例, 探讨了关于生活中的地理材料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 篇5

摘要:“停车难”加重交通拥堵。近几年来,景宁经济有较大发展,因此,私家车也相继增加,随着车流量的增加,停车困难变成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不免引起堵车严重的问题。“停车难”引发公共纠纷。由于私安地锁、挤占草坪、占道堵路等停车问题引发的邻里纠纷、车辆剐蹭,不在少数停车问题引发的治安事件和暴力冲突也时有发生。“停车难”还带来安全隐患。小区内通道停车导致消防车、救护车无法快速抵达现场。小区外占道停车则迫使人流,自行车流挤人机动车流,易导致交通事故。因此,解决”停车难“问题已迫在眉睫。

一、研究方法

观察熟悉的某交通路线或路段常出现的交通拥堵,中心路段停车难等问题,并且经过小组讨论分析产生的原因,为此我们将提出解决的办法。

二、研究的思路

研究小组讨论决定实地查看了原养渔场、人民中路、原发改局、团结门等地段,详细了解了县城各区块的停车现状,并且采访管理景宁停车位的人员,交警等。还有了解近几年来景宁停车位相继增加,政府相对停车问题所实施的一些措施,如停车收费等,以及实施相应措施后的结果及现状。

三、研究过程

(1)停车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

近几年来,景宁居民生活水平已基本达到小康水平,越来越多的景宁居民拥有了自己的私家车,这些汽车在给私家车主们带来总总方便的同时也给停车场等城县公共设施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加上春节临近,街上停车难的现象十分明显。

(2)发展经过

经济的不断发展,景宁私家车逐年大大增多。景宁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停车设施的建设,越来越多的公共停车点建设起来比如大道两旁的公共停车位并且有停车器咪表的大幅使用,还有专门的人员记录停车。

(3)中心问题

目前景宁县路内(包括路边和路上)停车占公共泊车位的比例较小。在中心商业区由于一些设施和管理上的缺陷,路内停车问题主要是由于路内随意停车造成的,对路内停车的管理和设施建设急待加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①随意占用道路、阻塞交通。车辆随意停放在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甚至于人行道,占用大量道路面积,使原本非常拥挤的道路更加拥挤,严重浪费了有效的道路资源。

②无相应法规。缺少路边作为临时停车场的政策法规管理上缺少依据,技术上缺少规范,对路边何处可以停车。何处不可停车缺乏指导和指引。

③缺少管理和监督机制,收费不合理。由于停车设施的分散,对违章停车处罚乏力,造成停车秩序的混乱,也造成路外停车设施经营亏损,作用难以发挥。

(4)基本情况

1、景宁县机关事务局切实解决县府大院停车位拥堵问题指出由于县府大院停车位紧张,为切实解决好机关大院的车辆行驶和停放秩序,景宁县机关事务局于7月中旬在县府大院新建了停放摩托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的专用停车棚,工期历时半个月,通过整顿新增50个停车位,有效缓解了车辆停放压力。

2、景宁县城北新建临时大型停车场通过验收投入使用,并向社会免费开放,该停车场占地面积15220平方米,设置大型车辆停车位105个,小型停车位200个。这也是县建设局等职能部门落实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关于破除停车难问题建议的又一具体措施。

近日,县建设局和交警大队在城区范围内开展“乱停车整治行动”,专门组织志愿者在城区主要街道进行劝导、规范,向市民进行宣传,图为志愿者将违规停放在路边的非机动车拉到非机动车停车位上。

四、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分析:经过对比景宁县机动车保有量和停车泊位拥有量,结合国际上公认的二者应有的比例关系,我们可以轻易的发现景宁停车设施存在明显不足的问题,再加上作为一个特色县城的景宁还面临着外地车辆带来的压力,可以说景宁的停车资源是远远的供不应求。所以说景宁对停车难问题的解决是关键性的。

根据调查结果,小组认为可以给景宁县因“停车难”问题提出以

下几点建议与号召:

1.坚持增加停车场所与严加管理并重、提倡低碳生活减少出车频率、以民为先让路于民等原则,全力打造安全、有序、畅通的城区交通环境。

2.解决城区停车难问题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努力。

3.各相关部门要提高大局意识,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共同管理好城市交通。4.各新闻媒体要广泛宣传,及时曝光交通违法行为,营造文明交通和谐氛围。5.有关社会组织要自觉参与到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工作中来,积极引导广大市民文明出行,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共同推进城区交通更加有序畅通。

6.要充分发挥公安交警、城管大队、数字城管的作用,增加执勤网点和路段监控,加强对酒驾、乱停乱放等交通违法行为的严管严处。要优化路段临时停车位和单行线设置,推进交通管理智能化建设。

总结有几点:

以下一是完善公共交通,方便群众出行。在县城主要路段合理增加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并增加站点内公共自行车数量,并及时对站点内自行车进行调配;增加县城内主要路段公交车运行线路,并合理设置站点,特别是郊区公交运行时间要适当“提早和延迟”。

二是合理设置停车位,盘活停车资源。因老城区道路不宽等因素,要科学合理划设停车位,不应不分路段全部划设停车位,反而影响交通畅通;对县城原有 的公共场地进行改建,建设成停车场,一定程度上解决停车难。

三是完善城市管理条例,从法制上缓解停车难问题。景宁县人大常委会两次对《景宁畲族自治县城市管理条例》进行了审议,吸收了常委会委员和社会各届人士的建议,进一步完善条例关于城市停车管理的内容,在县人代会通过后,要及时向省人大常委会报批。

四是加大停车场所建设力度。职能部门要科学规划设计,新建的办公大楼和住宅小区必须配套建设地下停车场所;利用新城尚未完全开发,尚有大量空间场地的时机,修建大型临时停车场所,解决大型车辆停放问题。

五、成员感想

汤梅燕:“停车难”问题是现如今很大的一个问题,而这次地理研究性学习更让我学习到了景宁关于停车的情况,之前虽然也看到过停车很难,却没有像这次一样深入研究与探索。我想,私家车越来越多是好事,可以说明我县经济发展很快,但是在享受有车的同时,要注意停车的一些规矩,比如停车的时候要注意有没有超出停车范围,也要积极应对罚单。停车难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应对努力,希望我们有更美好的明天!

雷云凤:经过这次对停车难问题的研究,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了景宁的停车问题;也通过这次地理研究论文,更加实际的了 7

解了景宁的发展状况。这次研究十分有意义,锻炼了我们的实践能力,开阔了我们的眼界,对我们以后在社会上工作,学习给了一些基础的实践,相信对我们以后会很有帮助。

李斌:通过这次停车难问题的研究,了解到停车难对生活的影响。如今,街上的私家车越来越多,停车难得问题越来越明显,政府也有对此相应举措,但是仍发现停车还是难,导致交通堵塞。停车难的问题需要大家一起去解决,光靠政府是不够的,希望车主提高素质,文明停车。这次调查我觉得很有意义,也是一种自我扩展与提升的一种机会。希望停车难的问题可以尽快解决,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方便。

石蓉蓉:通过此次活动,意识到生活中存在许多交通问题,我们走访了多个街道,目睹了种种交通拥挤的现象,而有的人缺乏道德乱停车,则会导致原本就不宽敞的道路更加拥挤,若车主不按规定要求停车,带来的不仅仅是行车的困难。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我们不能仅仅依靠自己,应该发动群众的力量,向广大社会发出号召,让更多的人来关注这类问题,政府做的也是有限的。此次活动,更多的是让我们对这个社会面临的问题有个了解,让我们从中有所体会。

金荭:ن今天早上我们调查小组去研究了“停车难”这个话题。发现景宁的大街上堵车现象较严重,特别是繁华路段,“停车难、行车难”已

成为我县交通的一个突出问题。为什么停车会变成现代交通的一个难点,为什么停个车子这么难?希望通过这个研究,我也可以自身加强停车意识,不要乱停车,也给别人留一点停车的地方。这是我第一次做这种研究,也给自己一次体验,也是一次拓展。我觉得很有意义,自己组里的伙伴也很积极参与,这次参与把我们从作业中拉出来享受研究的乐趣,真好!

柳佳怡:近年来随着景宁人民经济水平的提高,许多人家都走上了小康的道路,而汽车已不再是人们口中的奢侈品而是生活必须品,随着汽车的日益增多,“停车难”这一问题开始显现出来。我认为解决“停车难”问题应从提高自身素质为主,政府帮助为辅。加强规范,多元开发,提高法制观念、公德意识,有效利用停车位从而解决“停车难”这一问题!

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初探  篇6

[关键词]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121

研究性学习不仅是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地理研究性学习强调教师应多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探究的机会,帮助其积累更丰富的实践经验,逐渐懂得从实际生活中发现、获取地理知识,将所学知识、技能科学灵活地运用到问题的实际分析、解决中,并从中总结出一些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逐渐形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以及良好的合作、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地理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

一、开展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落實研究性学习。对于研究性学习来说,往往需要依靠充分的图书资料以及硬件设施,所以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充分结合学校的实际。相关的研究问题不可以空洞、虚无缥缈,研究性学习内容不应该脱离实际,流于形式。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学校的图书资料和硬件设施条件,不能设计缺乏研究条件的问题,以确保研究性学习能够得到落实。

2.合理引导学生,把握好研究问题难度。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地理学习状况,明确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熟知程度,同时还需要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认知能力。如此才能更好地设计研究问题。对于学生的地理认知水平,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来评价。

3.结合教材进行研究,从学生的实际入手。地理教师需要明确的是,研究性学习不能够脱离教材,而是需要充分结合教材的知识内容,并根据教材中“综合探究”项目里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来设计研究问题。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大胆拓展教材内容。教师可以主动向学生征求他们感兴趣的研究性问题。

二、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开展策略

1.通过研究教材来明确研究课题。地理教材中虽然有很多基本原理、规律等方面的知识都是人类已经熟练掌握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讲,还有很多结论是其未了解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认知发展需求,将这些内容设计加工成可以让学生继续发现、创造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比如,在讲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相关知识时,就可以以“到底是生活在南方好还是生活在北方好?”作为学生的研究课题,让学生自主选择一方,并通过网络、书籍查询,调查等一系列学习活动来收集相关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则要组织学生通过辩论来总结出南北地区的差异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在选择、设置此类课题时应充分考虑到哪些内容便于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而且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都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2.组织研究性的生活化地理教学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应注重学生发现、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并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的相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在资料查找、社会调查以及亲身实践中积累更直接的生活感受,同时也能够对普通科研的相关流程、方法做出进一步了解,并获得更多与人合作学习、交流的机会,进一步拓展信息获取渠道,进而通过对现有知识的科学整合来研究当前课题。例如,教师在讲解“我国的水资源”的过程中,在课堂结束后,可以组织生活化的地理课外活动,让学生观察记录人们生活中使用水和浪费水的情况,并且通过相互交流和资料搜集来提出节约水资源的有效对策。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以此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并且适当奖励成果优秀的小组。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有意识地用地理知识去探究和分析生活实际问题。

3.强化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地理教学中,教师往往都比较注重概念、理论的讲解。同时学生也只能使用死记硬背的方法,缺乏对知识深层次的探究。比如,地理学科中关于自然、社会现象的理论是怎样得来的?这些知识存在什么样的价值?人们该怎样将这些知识科学、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应该深入思考的,传统地理教学中学生往往都未加以深入了解,而这些便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

比如,在讲解“海陆的变迁”的相关内容时,就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的内容,使其自主思考“大陆漂移假说”是怎样产生的,其存在什么价值,以及是否能够对海陆分布现状做出其他解释等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批判性的科学研究态度,避免对教材的权威性进行夸大。尤其是在信息化的现代社会,这种思维方法是必须要掌握的,否则学生很容易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迷失方向。

总之,初中地理教师应加强对于研究性学习的重视,全面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发展其创新与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逐步提升。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从学生角度去设计、组织多元化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多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探究的空间与机会,促进其全面发展。

地理本体研究综述 篇7

地理本体是地理信息科学的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 将本体论作为一种信息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引入到地理信息科学中, 旨在解决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的不足之处, 实现地理信息的知识重用、知识共享、智能化、大众化和网络化推广, 目前广泛应用于地理信息集成、地理信息检索、道路寻找和智能体系统设计与开发、社会及生态环境研究等多个应用领域。空间信息服务 (Spatial Information Services) 是地理信息服务中的一种, 指提供空间数据和空间信息处理功能的服务。本文将对空间数据服务中隐含的专家知识以本体形式来形式化描述和提供推理支持, 并对地理本体在空间数据服务中的应用技术进行探讨。

1地理本体研究简介

将本体论引入地理信息科学领域主要反映了一种研究中心的转移, 即由过去片面强调计算模式的形式化, 到目前对空间目标域本身的关注[2]。地理信息科学中的本体论研究是高度跨学科的交叉研究, 与地理信息的认知、表达、互操作、尺度和不确定性密切相关。国内外研究人员在本体与地学的结合和应用上进行相应的研究。

1.1地理本体的含义

在哲学上, 一般认为本体论是关于存在的理论。在信息科学领域, 本体论最有代表性的两个定义是:G ruber提出的“本体是概念化的明确的说明”[3];G uarino提出的“本体是关于形式化词汇的意图含义的逻辑理论”[4]。可以看出, 本体包含概念化 (conception) 、明确 (explicit) 、形式化 (formal) 和共享 (sh are) 四方面内容。

在信息科学中的本体是指工程上的人造物, 其目标是确定领域内共同认可的词汇, 并从不同层次的形式化模型上给出这些词汇和词汇间相互的明确定义, 从而获取相关领域的知识, 提供对该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5]。

本体论作为一种信息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被引入地理信息科学, 其研究起源于对朴素地理学 (N aive G eog raph y) 的研究, 朴素地理学的研究旨在为建立大众化、智能化地理信息系统提供基础[6]。地理知识、信息与数据是客观知识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本体则是把有关地理科学领域的知识、信息和数据抽象成由一个个具有共识的对象 (或实体) , 并按照一定的关系而组成的体系, 同时进行概念化处理和明确的定义, 最后以形式化表达的理论和方法[7], 地理本体包含哲学本体和信息本体的内涵。使用地理本体, 通过对共享的地理概念进行明确的形式化定义, 应用于地理信息共享与互操作、基于语义的地理信息集成以及地理信息服务等方面。

地理本体的研究和应用对于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它可以有效地弥补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的不足, 有效地实现地理信息系统的知识重用、知识共享、智能化、大众化和网络化推广, 有效地完善地理空间数据的获取、更新与集成方法等[8]。地理本体在地理信息科学领域受到广泛关注,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具有很好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1.2地理本体的研究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 本体概念及其思想引起了地理信息科学研究者的注意, 许多国际学术组织和研究机构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研究计划, 地理信息科学界的许多国际学术会议也设立了与本体相关的讨论主题。

在地理本体基础理论研究方面, 主要针对地理本体理论构成、地理本体的人文调查与实验研究、地理本体的信息学研究, 特别是地理本体的形式化描述语言和工具, 以及本体创建和集成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思索与探讨。

目前国外从事地理本体研究的组织和成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 ASA (N 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的JPL (J et Propulsion L ab) 实验室的SW E E T (Semantic W eb for E arth and E nvironmental T erminolog y) [9]本体项目, 这套本体的名词体系和名词语义基于G CM D (G lobal Ch ang e M aster Directory, 全球变化主目录) 项目的内容, 同时在词语关系上充分使用了ISO 1911X系列的相关标准。

美国马里兰 (M ary land) 大学进行的CO B R A项目 (Context B roker Arch itecture) 提出了SO U PA (Standard O ntolog iesfor U biquitous and Pervasive Applications) 本体[10], 后来在2004年发展成为CO B R A-O N T本体。

美国联邦地理数据委员会F G DC在2004年前后进行了地理信息元数据方面的本体研究, 建立了CSDG M (O ntolog y for Content Standard for Dig ital G eospatial M etadata) 本体[11], 同时他们还基于IS O 19115:2003设计了对应的本体 (isometadata ontology) 。

位于欧洲的地理信息科学和对地观测国际研究所IT C也进行了地理本体的研究。IT C和德国M unster大学地理研究所 (Institute for G eoinformatics) 一起在2004年制定了一个基于ISO 19112、ISO 19113标准的本体G eo Service O ntolog y[12], 主要用于L B S (L ocation B ased Services) 服务的描述和发现。

国内对于地理本体的认识和研究起步较晚, 目前还没有形成标准化有规模的研究组织, 但各高校和科研院所都进行了一定的地理本体的研究和应用探索。

在地理本体的定义和基础理论研究上, 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孙敏, 给出了地理本体论的定义, 重点探讨了地理信息本体论研究的核心问题及其构建的主要方法[6];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黄茂军, 对地理本体的概念及其形式化表达机制进行了研究[13];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刘大有, 借助地理信息科学中的一些描述空间物体特征及关系的理论, 构造出形式化的空间特征及空间关系公理, 加入O W L的建模原语中, 有效地表达地理本体的空间特征[14]。

在地理本体的应用技术研究上, 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孙敏, 提出了一种基于本体论技术的地理信息系统中间件和新的基于本体的地理信息系统语义互操作机制[6];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崔巍, 提出空间信息语义网格的概念, 为用户提供基于语义的一体化空间信息应用服务的信息平台, 并提出了面向服务的空间信息网格体系结构[14];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黄茂军, 对地理本体在地图服务中的应用以及综合利用本体和网络挖掘技术来改善地图服务质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利用本体和W eb挖掘技术改善了网络地图查询服务[13]。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 本体在地学领域中的应用得到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重视和发展, 但其研究还只是刚刚起步, 仍不成熟, 尤其在应用效果和范围上还需不断地提高。

摘要:地理本体是地理信息科学中的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对于解决地理信息的建模、语义互操作、地学知识共享和重用等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本文对目前国内外地理本体的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

初中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探究 篇8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途径

首先,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来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师是课堂的主导, 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融入学生的队伍, 成为他们的好伙伴, 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待问题时, 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出发, 用积极的态度带动他们探讨和研究, 用幽默的语言感染他们, 并与他们共同探讨问题, 还要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他们点拨和引导, 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使他们热爱地理课堂。经过一系列的实践证明, 良好的师生关系与融洽的课堂氛围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其次,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 教师们可以通过悉心研究教材, 在教材中挖掘研究性问题来实施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教材中, 由于某些原理和概念对于学生来说都很生疏, 教师就可以将其内容设置为让学生再创造和再发现的研究课题。比如说在教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一章第一节经线与纬线时, 教师便可以通过设置这样的提问来进行:“既然任何一组经线圈都可以将地球评分成两个半球, 那么人们为什么还要用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来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呢?”

带着这个问题, 学生们便可以自主对照地图, 将它与其他的经线圈做比较, 最后自己探索出问题的答案。在课堂上, 学生们不要停留在知识的表面, 不停地探索和研究才是最有意义的。

第三, 教师们可以通过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与学科内容相关的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比如说在研究某些学科内容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亲身实践及社会调查的方式来获得直接的感受, 从而更加丰富地完成课题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不仅能更好地了解科研的流程和方法, 懂得如何与人合作与交流, 还能搜集更多获得信息的渠道。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局限性

虽然, 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已成为一种教学主流,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它的局限性, 研究性学习也不例外。

第一, 研究性学习更适合于在小班授课的模式下进行, 这样可以照顾到每个学生, 让他们都积极主动参与到小组讨论研究中。而目前学校的班级规模都很大, 用的都是大班集中授课的模式, 课堂上很难做到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同一个教学内容的全部探究过程。这就为研究性学习造成一定的局限性, 使它不能再任何环境下都有效地进行。

第二, 在传统的教学任务还没有得到相应改革的情况下, 安排研究性学习的课时是远远不足的。比如像一些概念及纯理论的东西, 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可能十几分钟就够了, 然而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模式使学生从认识到理解再到掌握就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这就与开展研究性学习形成了很大的矛盾。

第三, 研究性学习的宗旨是让学生通过研究和探索来达到知识形成的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能很形象很具体地去理解知识, 但却很难获得比较系统的学科基础知识。

结语

总之,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培养他们创新和实践的能力, 还能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注入新的活力。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其他的学习方式, 只能作为一种补充和拓展, 用以帮助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和关心的问题选择课题或专题开展探究实践活动。因为目前研究性学习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它的实施和进行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实际应用中的成功经验和突破性进展还比较少, 实际困难也很多。还需要我们做更多的探索和实践来充分发挥它在地理教学中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郭改娣.初中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07) .

高一地理研究性学习调查报告 篇9

辅导教师:黄龙辉。

调查人:高一10班地理小组。

调查方式:利用节假日学生回家调查本乡镇苹果发展情况, 再班级汇总, 网上查阅等。

【调查过程】

先印发灵宝果业发展的基本资料, 学生了解各自乡镇后, 利用节假日, 各学生回家调查本村苹果种植情况, 包括村民人数、亩均收入、苹果种类、种植规模和销售情况。

各村苹果种植情况汇总后, 再派出代表调查各自乡镇苹果发展的总体举措、规模和销售情况。然后了解灵宝苹果种植的自然因素。包括先了解本乡镇地形和苹果种植优势。汇总后, 小组抽样验证实践。最后根据资料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 以提高他们的地理表述能力。

【拟写报告】

分五个阶段实施 (时间计划安排9~10周) 。

1.分析资料, 划分调查区域 (一周) 。

2.走访市区规划和管理部门实地调查与记录 (三周) 。

3.资料汇总和分析研究, 提出对现状的认识, 对未来发展的建设性建议和设想 (两周) 。

4.约请有关部门的同志一起参加研讨、汇报会, 进一步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完善研究和调查报告, 完成课题 (两周) 。

5.综合分析, 对调查报告做最后修改, 并整理结题 (一周)

【调查内容设计】

地理课上, 我们学习了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灵宝作为我国重要的苹果基地, 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是什么呢?为什么近几年“卖果难, 果难卖”成为农民最头疼的大事, 灵宝果品生产为什么一度步入低谷?今后发展苹果业的新举措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 由我班地理兴趣小组对灵宝苹果发展的区位因素展开如下调查:

1.灵宝苹果种植业发展的自然优势有哪些?

2.影响灵宝苹果发展的社会经济因素有哪些?

3.目前, 灵宝苹果加工业的现状及今后发展调查。

4.目前灵宝苹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5.今后灵宝苹果业发展的举措和思路有哪些?

【调查结果汇总如下】

一、苹果种植业发展的自然优势

灵宝市位于豫、秦、晋三省交界处, 处于黄土高原与小秦岭东端的接壤地带, 其深厚的黄土层, 土质优良。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型气候, 气候温和, 四季分明, 并且雨量中等, 光照充足, 昼夜温差大, 为果品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被国家确定为优质苹果产业带。由于特殊的地理、地形和气候条件, 灵宝苹果风味独特, 素有“灵宝苹果甲天下”之称。

二、灵宝苹果发展的社会经济因素

1.交通区位优势

灵宝地处豫秦晋三省交界, 黄河中游, 金三角经济带, 西安、郑州两大航空港之间, 境内310国道、陇海铁路、209国道、连霍高速、郑西高铁等要道纵横交错, 交通十分便利, 为果品流通提供了四通八达的交通条件。

2.种植历史悠久

灵宝苹果自1923年引进栽植至今已有90年的历史, 多年的发展历程, 使广大果农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 赚取了巨额经济财富。

3.种植规模大, 品质好

全市现有果品面积104万亩, 其中苹果80万亩, 年产果品12亿公斤。荣获“全国苹果产业十强县 (市) 特别奖”“中国果菜加工十强县 (市) ”等称号。灵宝苹果以其色泽艳、香味浓、含糖高、耐贮运而著称, 在全国历届鉴评中屡获金奖, 灵宝苹果和大枣并获得国家原产地产品保护。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经济学家费孝通提词“灵宝苹果甲天下”。

4.技术因素

全市现有专业技术人员80多人, 其中高级农艺师11人。农民技术员10000多人, 其中高级技师15人, 技师1000多人, 形成了一支庞大的技术队伍, 为果品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三、目前, 灵宝苹果加工业的现状及今后发展调查

果品产业已在我市形成了产、供、销、贮、加、运一条龙, 年加工能力40万吨, 其中浓缩果汁24万吨, 年消化果蔬能力180万吨, 形成了果汁、果饮、果酒、果酱、罐头等10大系列29个品种;市境内建成了15个果品交易市场, 在全国19个省、市、区, 62个城市, 168个市场, 建立了350个果品直销窗口。在广西凭祥、黑龙江绥芬河、云南瑞丽等口岸, 建立了灵宝果品边贸出口区;果品贮藏库2.5万个, 机械冷库130座, 年总贮量达到35万吨;全市果品包装企业17家, 年产纸箱、果袋、发泡网、保鲜袋及各类果品包装物4类7种, 为果品生产提供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四、目前灵宝苹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灵宝苹果业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品种老化、品种搭配不合理;老果区综合征较为严重;苹果管理问题及其所导致的品质问题;销售体制不健全, 部分地区出现农民“卖果难, 果难卖”的问题。苹果加工业发展滞后, 加工层次低。

五、今后灵宝苹果业发展的举措和思路

1.畅通产业销售链, 完善果业市场销售机制

2.积极开发苹果深加工产品, 提高苹果的附加值

3.积极推广新品种, 提高产业后续发展能力

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打造苹果示范亮点

(1) 出台苹果产业发展优惠政策, 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 总推苹果综合开发模式, 集中打造寺河乡苹果示范亮点。 (2) 加大政策扶持。对苹果种植户在技术及销售方面予以支持, 积极引导外来资金投向苹果产业。 (3) 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和引进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以及科研院所对苹果的品种选育、栽培及初加工技术进行试验示范。

5.拓宽培训渠道, 提升果农素质

(1) 邀请外来专家教授深入各乡镇对苹果种植实地指导和技术培训, 同时组织果农代表到周边市县苹果园区进行参观学习; (2) 建立苹果发展技术人才库, 根据苹果发展各阶段人才需求, 协调县内技术人员进行长期的技术指导, 形成苹果发展技术支撑长效机制; (3) 以打造特色果业为重点, 实现“公司+基地+农户”订单产业发展模式, 扎实开展科技宣传培训, 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 形成一批上规模、有竞争力的苹果品牌, 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6.科技兴农

充分利用科学技术这一生产力, 开发研究培育新品种, 并积极探索治疗果树病的方法, 使灵宝苹果的品质和产量不断提高, 受病虫害的威胁也越来越小, 苹果种植业发展走向稳定。

六、其他相关资料 (略)

【调查结论】

苹果是非常适合灵宝的一种经济作物, 尽管由于某些原因导致其产业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对其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产生了一些影响, 但苹果产业依然在不断的蓬勃发展这一点不容置疑, 其发展前景依然是很光明的。灵宝优良的土质、气候、环境造就了灵宝苹果“甲天下”的风味, 加上现在国家积极的惠农政策和经济政策, “甲天下”的灵宝苹果应该能够香飘天下!

摘要:在地理教学中,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通过对灵宝苹果业发展调查, 形成了有一定学术研究的调查报告, 愿与大家一起分享, 以期为灵宝市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佐证。

地理研究性 篇10

一、“游憩”学科归属探讨

注:根据《游憩地理学:理论与方法》游憩地理学树状图绘制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游憩与娱乐研究系教授史蒂芬.史密斯在《游憩地理学:理论与方法》一书中描绘了游憩地理学树状图,指出了游憩地理学以其他学科为基础的边缘学科性质及其两大主要研究课题:旅行为基础的研究和资源为基础的研究。

我国游憩研究几乎在林业科学(森林资源、资源、生态)、地理学(城市、规划)、旅游学、建筑学(规划、园林)领域同时起步。1986年北京大学地理系何绿萍的一篇《城市游憩绿地的几个问题》提出居民的户外游憩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的核心,也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1994年吴必虎《上海城市游憩者流动性为研究》通过旅行测定手段获得基本数据,运用游憩活动空间和使用曲线分析技术,研究上海城市游憩者的流动规律。随后开展了一系列游憩的相关研究。1995年吴承照发表《西欧城市游憩规划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分析了中世纪以来西欧城市游憩规划的历史过程,从游憩行为的角度解释了一个重要游憩空间──公园的形成和演变,概括了城市、城市区域和组合城市游憩规划理论与方法。随后开展了一系列游憩的相关研究。

此外,研究生学位论文是学科专业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形式,能反映出学科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动态趋势。通过题名“游憩”进行模糊检索,截至2011年12月,共有相关博士学位论文14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88篇,并分别按年份及学科专业进行统计分析如下(图2、图3、图4、图5):

2001年中南林学院生态学旅游管理专业秦学发表第一篇“游憩”相关的硕士学位论文《现代都市游憩空间结构与规划研究——以宁波市为例》,2006年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罗艳菊发表第一篇“游憩”相关的博士学位论文《森林游憩区游憩冲击感知与游客体验之间的关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总体数量较少,硕士学位论文发文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可见,一方面随着对“游憩”相关研究的增加,游憩学科体系渐成;另一方面,地理学在游憩研究领域仍有极大的发挥空间,地理学应更多的将其人地关系分析,空间分析及综合分析的优势运用到游憩研究方向,推动游憩研究的发展。通过图2—图5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游憩地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管理、人文地理、城市规划与设计,在博士学位论文中这些专业整体的发文比重约为21%,硕士学位论文中这些专业整体的发文比重约为56%,可见地理学在游憩研究有很大的份额。

二、基于地理学视角的国内游憩研究的统计分析

(一)研究者

游憩地理学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者,在重要核心期刊发文3篇以上。

(二)主要研究内容概述

通过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以篇名“游憩”进行检索,共搜集到1981-2011年(2011年的数据可能因为数据库更新的滞后而不完整)相关文献761篇,2000-2011年论文数量为695,占总量的91%。图1为2000-2011年发表论文的数量变化。

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和分析从地理学视角对我国游憩研究内容进行分类(表3):

选择《地理学报》等14种地理学及相关学科主要核心刊物上发表的共计150篇文献对近年来我国地理学领域游憩发展文献进行详细统计分析。从表4看出,目前国内地理学领域对于游憩的研究集中在城市游憩物质空间研究,游憩者游憩需求、游憩行为、意愿的研究,游憩价值评估三方面。

三、未来研究重点

(一)打造人性化的游憩空间.

包括步行空间系统打造,日游憩空间规划布局,以及城市开敞游憩空间的建设。

(二)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游憩空间.

从生态环境意识角度,构建充满生机的生态绿道生态网络。例如2010年广东珠三角生态绿道系统工程的启动,解决了珠三角结构性生态廊道保护体系缺失的问题,同时满足了城乡日益增长的亲近自然的需求,为进一步扩内需促增长,转变发展模式提供新载体,为推动珠三角生态保护和生活休闲一体化及城乡建设奠定基础,极大的推动城市了的可持续发展。

(三)政府职能的加强,科研院所学者理论研究的加强.

政府应在规范的政策法规的制定上发挥应有的职能,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媒体宣传感染、教育机构普及推动为游憩发展建设构建良好的政策环境。国家相关游憩立法如游憩建设指标,游憩土地配置标准,游憩开发、管理、保护立法等法律依据的制定;公共游憩管理机构,国家公园局等管理机构的系统化;确保游憩发展过程中分工到位,资金、监管、研究规划等权责分明。

科研院所学者应加强游憩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注重实用的同时兼顾理性的上升。

(四)多学科综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

目前我国游憩的研究涉及旅游、经济、建筑科学与工程、园林、艺术、地理、社会、统计、文化、生态、规划、心理、体育等多学科的交叉。

现代网络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构筑不同专业学科领域交流的平台,有助于不同游憩利益主体参与到游憩的发展与建设中。

四、总结

谈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探讨 篇11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应用问题并解决问题。目前,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许多中学教学改革的热点。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许多研究性学习活动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笔者结合自己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效率。

一、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选题内容的广泛性

地理是一门涉及范围广泛的学科,研究的内容从自然现象到人文。地理学科的特点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学生可以从气象气候、土壤植被、地貌等方面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课题。

2.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不同,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获得知识。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利用网络、现场观察、问卷调查、咨询专家、实验分析等手段主动解决问题。

3.研究过程的趣味性

地理课程充满着自然奥秘和科学情趣,研究性学习就是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去探究。在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有的学生在观察水循环时,看到浓密的乌云瞬间变成倾盆大雨,雨水又通过小河流向大海,高兴地跳跃惊呼,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4.研究结果的实用性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选择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如环境污染、节约用水等问题,研究结果可以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如有的学生在节约用水的研究性学习中,设计了简单的雨水收集管道,将搜集的雨水用来浇灌花草,非常具有实用价值。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相联系,达到学以致用。

二、提高研究性学习效率的途径

1.选题要恰当

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同时要与社会现实,周边的生活环境结合,尽量让学生研究熟悉的环境,这样既可以降低研究的难度,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们选择“福州市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研究”为主题,一是这一课题与课本知识“地球上的水”联系紧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认识;二是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是大家身边常见的问题,贴近生活,学生容易产生兴趣,也便于学生观察、研究。

2.目标要明确

研究性学习要想取得预计效果,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本次研究性学习,从总体上有三个层面的目标,一是加强学生对水循环和水资源保护等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二是从情感价值上讲,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三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方式要灵活

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不规则的、活跃的、主动的获取知识的方法。本课题在调查阶段,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观察、拍照、走访专家、调查问卷、实验分析等手段认识问题;在解决问题阶段,同学们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全班讨论;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指导”的教学方式,体现获取知识途径的多元化和灵活性。

4.教育观念的优化

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作为一个人博学多才的重要标志的古代,我们不难看出地理知识的重要性。但一段时间以来,由于高考“指挥棒”对中学地理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严重影响了地理教学的积极性,忽视了提高学生和教师地理素质要求!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和各种高考改革新方案的出台,高中地理学科已成为学生的一门必要素质要求的必修课。所以优化教育观念是高中实施地理素质教育的关键,地理教师既需要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作指导,又必须紧密结合教学实际,明确地理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真正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为出发点,抓住机遇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同时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加强研究,苦练内功,用好、用活课堂时间,面向全体学生,使在高中课堂教学中,全面实施地理素质教育得到优化,提高全体学生的地理素质。

5.组织要严谨

(1)选题分组阶段:时间为期一个月,这个阶段主要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动员,成立研究小组,确定研究课题,撰写研究开题报告,制订详细的研究计划。

(2)研究实施阶段:时间为期五个月,各小组有步骤地进行深入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组长每个阶段向老师汇报研究进展情况,并进行阶段性小节。

(3)成果展示论文答辩阶段:课题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调查报告、撰写小论文或小发明、小制作,举行成果交流会,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

三、结语

研究性学习是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方向,也是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科学、合理地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要认清不同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特性,按照学科的性质确定明确的研究目标,制订严谨的研究活动计划,才能使研究性学习达到预期的研究效果。研究性学习目前仍然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高晓华.论地理教育中的环境教育[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7).

地理双语教学的研究 篇12

首先是地理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 发展地理思维能力, 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所以, 达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是地理课程的最主要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学科思维的方式与能力, 提高学生应用外语的能力与水平是双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具体包括:一方面是英语词汇目标。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英语词汇和一些专业词汇。所谓基本的英语词汇是指出现频率较高, 学生在学习中常用的词汇, 如factor (因素) 、natural (自然) 、man-made (人为) 、attract (吸引、引起) 、lack (缺乏、缺少) 等。专业词汇是指地理学科的英文专业名词, 如celestial bodies (天体) 、the solar system (太阳系) 、solar constant (太阳常数) 、Tropic of Cancer (北回归线) 、Tropic of Capricorn (南回归线) 、the equator (赤道) 、latitude (纬度) 、longitude (经度) 等。另一方面是口语交流目标。学生能通过课堂活动用英语完成对地理问题的思考和回答;能用英语就地理学科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口头交流和书面交流;能独立完成地理学科的英语试卷等。如结合必修3 中第二章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所学地理知识, 学生应该能够回答: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有哪些?

Benefits of trees

Trees are beneficial in many aspects. First of all, trees help to conserve water, prevent soil erosion and guard against sandstorms. For example, when it rains heavily, mountain mud will often rush down in torrents, which leads to dashing against the houses and causing death . If there are trees on the mountains, this might not happen, for trees can prevent soil from being washed away by floods. second, Sand from the north is driven straight and blown around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China, it’s sandstorm. If there are trees, they may stop the sand from invading.

Subsequently, trees can purify the air. Air pollution is rather serious, especially in urban areas, as a result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cars appearance .Trees supply people with fresh air, by taking in carbon dioxide and giving out oxygen, which make people healthier .Besides, trees can also beautify the environment. Now that trees have the functions of protecting, purifying and beautifying the environment and so on. from now on, man should and must plant more and preserve more instead of felling them.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处理

地理双语教学就是在学习地理知识过程中, 以英语为主要语言工具, 学生通过英语来学习地理, 从而既掌握了地理知识, 又提高了英语应用能力。地理双语教学中, 英语只是一种手段, 掌握地理知识才是目的。所以, 双语内容必须是能够形成地理技能和地域分析能力等能力的地理知识。

目前双语教学, 特别是地理双语教学, 仍处在探索实验阶段, 主要是因为没有一套适合学生英语水平的地理英文教材。由于没有现成的双语教材, 双语教学内容必须由任课老师选择改编。教师在教材的处理方面着手: (1)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依据, 参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结合高中学生现有英语水平和学科知识基础, 结合国外原版教材、网络上相关英文材料进行改写和编辑, 印发成可供学生使用的双语地理材料。 (2) 借用现行高中英语教材中的原版英语课文, 如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有Earthquake、Wildlife protection、Astronomy:the science of the stars等。 (3) 鼓励学生尝试上网阅读国外的地理杂志, 例如《美国国家地理》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学生手头上都有的《英语学习报》《英语辅导报》《学英语》等报刊上刊登的有关地理的素材。 (4) 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制作成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双语教学课件。为避免使地理课变成英语词汇学习课, 教师要选择英语地理专业词汇较少的内容进行双语教学, 否则专业词汇太多, 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教学方法的应用和实施

首先, 理论联系实际。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有大量的思考和活动内容, 巧妙设计好活动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提高英语应用能力都非常重要。比如, 在讲授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一节中的“5·12”汶川地震时, 可以先以最新的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来创设问题情境, 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举例如下。

教师:“我们都知道2008 年5 月12 日下午位于我国西部山区的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 级地震。同学们思考我国地震灾害的多发区在哪里?四川地区地震多发的原因是什么呢?” (展示四川地震发生的相关视频与图片) 由此导入新课。 (As we all know, on the afternoon of May 12, 2008, an earthquake measuring 8.0 on the Richter scale hit Sichuan Province, a mountainous region in Western China. Which has bring about serious damages of people’s economic and metal. Do you know why did the earthquake happen ? And where does earthquake happens frequently in China? )

其次, 地理双语教学可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现动态效果, 这样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节省教师写板书的时间, 特别是自然现象用多媒体显示并配上形象的图片或视频可以一目了然。同时, 英文板书和动画也适当降低单凭英语讲授的难度。如在关于主要自然灾害的新课讲授开始时, 用多媒体播放教材中列举的4 大类共11 种自然灾害的相关视频或图片, 同时以英文注释对应灾害名称, 包括typhoon, drought, cold-air outbreak, earthquake, landslide, mud-rock flow, flood, windstorm tide, plant disease, pest-outbreak, rat-outbreak。全部放映结束后, 投影展示下列问题:

1. A strong tropical storm, and usually occurs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ocean.

2. Occurs when surface and subsurface water supplies are below normal.

3. A wave of freezing cold air

4. A sudden tremor or movement of the earth’s crust, which originates at or below the surface.

5. In the surface pitch the massive earth stone whole glides down, and the gases escape in a violent explosion.

6. It is attributed to human beings’ severe deforestation, reclamation of land and destruction of forests . when it rains heavily, mountain mud will rush down in torrents.

7. A lot of water in an area which is usually dry.

8.The phenomenon of the sea level exceptionally elevates because of strong atmosphere disturbance.

四教学过程中的活动和探究

对每一种自然灾害的具体学习内容, 如成因和分布可以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方式来完成。首先, 可由教师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灾害, 如对地震进行分析, 剩下的10 个让学生分析。然后, 把全班同学分成4 组, 每组学生分别负责找出并总结归纳一类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其分布, 最后每个小组选派代表用英语描述本组的研究结果。同时组与组之间进行竞赛, 看哪个组完成得最好 (标准是口语流利、无语法错误、用词准确、发音清晰等) , 教师给各组评分。教师在学生表达与展示后, 对学生的表达错误进行纠正和评定。这样的活动,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提供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合作,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展示和提高英语水平。最后教师将各组的活动结论进行整理并与学生共同填充完成下面的表格。

新课内容结束后, 教师可结合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设置一些练习题 (Follow-up activities) 。适宜的练习可降低学生接受英语授课的难度, 同时深化英语知识在其他科目的使用, 实现了通过教学语言提升语言能力。

为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地理双语课中还可以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要活动形式, 进行各种地理实验活动, 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感受某种地理现象, 同时促使学生进行英语口语交流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五存在的问题

1.没有双语教材, 双语教学内容的选择困难

目前, 几乎没有专门的地理双语教材, 有关地理双语教学的资源也较少。教师只能通过英语词典、地理专业英语书、国外地理教育网站等查阅有关的资料进行双语教学。

2.高中地理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单一, 进行双语教学的能力有限

现在的教师多数都有扎实的专业学科功底, 但缺少不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多数地理教师不能全面驾驭英语。绝大部分地理专业出身的青年地理教师, 英语的读、说、写能力未能达到英语教师的能力和水平, 而获得专业和外语双学位的教师也是甚少。因此, 就教师本身条件来说, 要在短时间内大范围开展双语教学还比较困难。

3.学生英语基础差, 地理基础知识储备不足

长期以来英语教育只重视教材、教法, 而忽略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所以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只是“无声英语”。另外, 很多学生对地理学科缺乏兴趣, 而且初中阶段储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很有限。

实际上由于多种原因, 对于地理双语教学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目前笔者尚处于探索阶段。真诚地希望更多同仁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 让大家共同来探讨地理双语课的教学方法, 通过双语教学在帮助学生掌握地理专业基本知识的同时, 也为学生创设英语学习的氛围, 提高学生的会话能力、交往能力、表达能力, 实现双语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践, 1998 (1)

[2]邵喜珍.“双语教学”的尝试[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2 (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王嘉毅、许洁英.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看双语教学[J].民族教育研究, 1999 (3)

上一篇:重大机械装备下一篇:余热热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