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内营养

2024-10-24

胃肠内营养(精选10篇)

胃肠内营养 篇1

摘要:目的 观察胃肠内与胃肠外营养支持对危重症(ICU)患者的治疗效果,探讨两种营养支持途径的临床价值。方法 危重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胃肠道营养组30例和胃肠外营养组30例。在治疗前及治疗15 d后对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总蛋白、清蛋白等营养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胃肠道营养组治疗后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外营养组治疗后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清蛋白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肠内营养支持能较好的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是危重患者的理想支持方式。

关键词:胃肠内营养,胃肠外营养,危重症,营养支持

由于危重症患者进食困难,时间长易导致营养不良,因此给予营养支持治疗,是当前危重患者救治过程中较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它能增强患者机体抗病能力,增高危重患者治疗缓解率及成功率。现将笔者所在医院重症医学科2009年3月~2010年2月收治危重患者应用营养支持治疗60例,比较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危重症患者60例,男41例,女29例,年龄21~92岁,平均65.3岁。其中颅脑外伤15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16例,多发性外伤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13例,脑梗死7例,农药中毒3例。随机分成两组,胃肠道内营养组(EN组)30例及完全肠外营养组(TPN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气管插管方式、基础疾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EN的实施必须掌握持续输注和循序渐进的原则。调整好三个“度”。(1)浓度:初始用半浓度6~24 h后逐渐加至全浓度。(2)速度:采用营养泵初以50 ml/h的速度输入,每6~8 h调整一次,大约3 d后达到100 mml/h。强调必须是持续输注,不能一次大量推注。(3)温度:在寒冷室温下,应对EN液适当加温,然后输入。PN通过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滴注全营养混合液,热量与氮量供给同胃肠道,按25 kcal/kg输入逐渐增加到35~45 kcal/kg,热氮比为130 kcal:1 g,糖脂比为3:2,包括糖、脂肪乳剂、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微量元素、胰岛素等,缓慢静脉输入。

1.3 观察及检测指标

营养支持15 d后检测血红蛋白、血糖、血浆总蛋白、血清白蛋白等指标,并密切观察并发症。

1.4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营养支持前后营养指标

EN组治疗后患者的清蛋白、血红蛋白、总蛋白均较治疗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N组治疗后患者的清蛋白、血浆总蛋白、血红蛋白均较治疗前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清蛋白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后与TPN组比较,△P<0.05

3 讨论

营养支持是各种综合治疗措施的一个重要部分[1]。危重症患者热能平衡与病死率有关。热能摄入不足可以导致机体衰竭,热能过剩则有可能引起严重代谢紊乱[2]。因此,对危重症患者进行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能改善患者机体蛋白质合成及免疫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ICU时间,降低病死率,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已成为提高危重患者救治成功的关键[3]。胃肠道与胃肠外营养支持都可以补充足够的能量和氮源,减轻负氮平衡,有利于创伤修复,促进患者恢复。合理的营养支持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代谢紊乱,降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病死率和病残率[4]。笔者的研究表明,EN组和TPN组危重症患者在营养治疗前,各项指标均无差异。治疗后EN组清蛋白、血红蛋白、血浆总蛋白均较治疗前增高,治疗前后对比有显著性(P<0.05),表明早期肠道内营养支持对于预防营养不良起着重要的作用。而TPN组在治疗后测量清蛋白、血红蛋白、血浆总蛋白虽然较治疗前增高,但治疗前后对比无差异(P>0.05),且两组治疗后清蛋白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肠内营养更符合人体生理要求。适当的肠内营养可以维持肠黏膜屏障功能,防止肠道细菌易位造成的肠源性感染[5]。目前,人们对“当肠道有功能,且能安全应用时,就要利它”这一营养支持的准则已达成共识[6]。笔者认为营养支持是危重患者治疗的必要措施,尤其早期正确应用肠内营养效果更好。既使用方便,又能减低感染率等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有利于危重症患者康复。笔者建议肠内营养可作为危重患者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

参考文献

[1]曾因明.危重病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76.

[2]李元新,黎介寿.肠内营养支持的进展.江苏临床医学杂志, 2002,6(2):90-95.

[3]吴国豪.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临床外科杂志,2006,14(4): 206-208.

[4]肖化斌,玉杰.重症脑梗死患者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的疗效比较.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7,5(1):18-20.

[5]Wiest R,Garcia - Tsao G.Bacterial translocation in cirrhosis.Hepatology, 2005,41(3):422 - 433.

[6]黎介寿.肠内营养外科临床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中华实用外科杂志,2003,23(2):67.

胃肠内营养 篇2

[关键词] 肠内营养;胃肠道肿瘤

[中图分类号] R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4-64-02

营养支持疗法是针对胃肠道肿瘤患者易出现的营养不良、免疫功能减退、恢复效果不佳等现象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在肿瘤患者术后的治疗中,营养支持疗法已经获得了普遍的认同。笔者所在医院对2007年7月~2011年2月收治入院的80例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的营养支持治疗分别采用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和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7月~2011年2月收治入院的80例接受胃肠道肿瘤手术的患者,其中胃癌47例,直肠癌33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实验组接受肠内营养治疗,男22例,女18例;年龄34~78岁;胃癌24例,直肠癌16例。对照组接受肠外营养治疗,男24例,女16例;年龄35~77岁;胃癌23例,直肠癌1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发展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实验组放置鼻肠管或空肠造口管,手术后24 h肠鸣音恢复后通过置管注入5%糖盐水450 mL,速度20 mL/h;术后第2 d注入短肽制剂百普力(nutricia company)400 mL+5%糖盐水400 mL混合溶液,速度40 mL/h;第3~7 d根据体重逐渐增加剂量和速度至相应全量,不超过1 800 mL/d。对照组静脉穿刺留置导管,术后每天1 500 mL由维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脂肪乳等配置的糖盐水溶液静脉滴注,或根据身体情况由500 mL逐渐加量至1 500 mL,营养液热量同实验组。两组均治疗7 d后评价疗效。

1.3 疗效评价

手术前及术后第5天分别测定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和免疫球蛋白(Ig)水平,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情况;以肛门排气为胃肠道功能恢复的金标准。

1.4 随访

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其中64人完成随访,57例定期来院复查。

1.5 统计学处理

实验中所有数据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化指标比较

手术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营养支持治疗第5天再次检查的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各项生化指标恢复较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

手术前两组患者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实验组患者恢复较迅速,术后第5天IgA、IgG、IgM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生化检测指标比较

组别术前术后第5天

ALB (g/L)PA (mg/L)TF(g/L)ALB(g/L)PA(mg/L)TF(g/L)

实验组46.84±4.07218.22±16.422.57±0.7142.76±5.32202.53±20.242.21±0.53

对照组45.76±3.82220.27±17.742.48±0.6539.43±4.76195.31±21.321.89±0.66

表2  两组患者Ig水平比较(g/L)

组别术前术后第5天

IgAIgGIgMIgAIgGIgM

实验组2.61±0.3715.97±2.411.22±0.422.53±0.5214.95±2.131.19±0.52

对照组2.57±0.4616.06±2.731.18±0,472.21±0.6312.56±2.870.93±0.51

2.3 两组患者胃肠道功能比较

实验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47.7±3.1)h,排便时间(71.8±23.5)h;对照组为(55.4±6.3)h,排便时间为(90.1±34.8)h;实验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两组患者手术后恢复良好,实验组多数患者除轻度腹胀外无明显不适感,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腹泻、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未出现切口感染或静脉导管感染等并发症。

3 讨论

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其中消化道肿瘤占60%左右,以胃癌和直肠癌最为常见。胃肠道恶性肿瘤的患者由于病灶直接侵犯消化道,以及肿瘤本身造成的蛋白质代谢负氮平衡,术前多已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减退倾向[1],术前肠道准备的禁食更严重干扰了胃肠道功能,加重了胃肠粘膜损伤和营养不良。

传统营养支持治疗采用的肠外营养,主要通过静脉通路对患者补充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维持患者体内的代谢平衡和各器官组织的代谢,减少蛋白质分解,增强机体免疫力。虽然静脉输入的营养液具有使用安全、吸收快、利用率高等优点,但是除价格昂贵外,肠外营养还存在血管栓塞性静脉炎等潜在并发症。虽然本次实验中并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但长期使用可能引起肠功能紊乱、肠粘膜萎缩、肠粘膜通透性增加和细菌易位、肠道免疫功能障碍等并发症[2]。

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一样,可以补充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维持机体正常的代谢,促进器官组织功能恢复。而且肠内营养的形式更接近于生理方式,可以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防止细菌易位,提高对手术和化疗的耐受性,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组织修复和伤口愈合[3]。以往在胃肠道肿瘤患者中由于考虑到消化道受累,所以常采用肠外营养,而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小肠受手术影响微弱,功能恢复快,可以接受肠内营养治疗。从本研究的结果也可以看出实验组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与晋林等[4]的研究结果相似。短肽营养制剂百普力的使用,使得肠道消化吸收更高效彻底,产生粪渣少,减少排便对手术切口的影响[5]。

综上所述,肠内营养具有营养素直接经肠吸收利用,更接近生理,给药方便、安全,费用低廉,有助于维持肠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完整性的优点,使用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有效改善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身体状况,促进机体恢复,起到术后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 Painter N S,Burkitt D P.Diverticular disease of the colon:a deficiency disease of Western civilization[J].BMJ,2008,2(5):450-458.

[2] 黎介寿.围手术营养支持的需要性[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6,13(3),129-131.

[3] 刘少杰,刘建伟,杨小红.肠内免疫营养作大肠癌术前肠道准备对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J].广州医药,2007,35(2):25-27.

[4] 晋林,边芸芸,张淑霞.胃肠道肿瘤术后早期场内营养疗效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11(1):71-72.

[5] 朱明炜,崔红元.肠内营养制剂的合理应用[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9,7(6):14-15.

(收稿日期:2012-01-12)

胃肠内营养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100例胃肠外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男54例, 女46例, 年龄30岁~70岁, 平均年龄 (54.5±6.4) 岁。其中, 重症胰腺炎22例, 结肠癌25例, 胃癌33例, 食管癌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包括40例经空肠造瘘管, 60例经鼻胃管。

1.2 方法

经空肠造瘘管的置管方法为:患者在手术完成前, 在屈氏韧带侧空肠部位进行系膜缘穿孔, 将无菌硅胶管置入, 同时行腹壁穿孔将其引出, 良好固定后将皮肤切口缝合。经鼻胃管置管方法为:完成手术前在胃管前端侧孔置入十二指肠营养管, 同时将两管经鼻腔插入胃中, 胃管的位置调整好后, 将营养管推入空肠内或十二指肠降部以下, 在患者鼻翼部固定上端。

手术后1 d, 经营养管注入温度适宜的500 m L生理盐水, 如果患者未发生异常, 可在手术2 d后, 注入当日所需量1/2的肠内营养液, 手术3 d后, 注入当日所需量2/3的肠内营养液, 手术4 d后注入当日所需量的肠内营养液, 手术5 d后可适当增加鱼汤、肉汤等食物。肠内营养液主要包括能全力、瑞素等, 可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选择营养液的种类。具体护理措施: (1) 术前护理。大部分接受肠内营养治疗的患者会存在对肠内营养管的恐惧心理, 特别是经鼻或腹部创伤置管需要留置两条管道, 所以加强患者术前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 对于巩固肠内营养的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解释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和操作过程、疾病的有关知识, 以此来缓解患者的各种不良情绪, 消除恐惧和紧张心理,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从而积极主动地配合手术治疗[1]。 (2) 术后护理。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过程中, 营养管存在脱出胃内的可能性, 严重者还会完全脱出患者体外。因此, 护理人员要尽量避免营养管发生移位或脱落, 可选择双重胶布良好固定营养管;同时, 每天测量体外营养管的长度, 并对其固定效果进行评估[2]。尽量防止营养管发生堵塞, 若营养液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冲洗, 可能会与管壁粘连, 进而出现营养管阻塞现象。本组护理人员分别于每次完成营养液的输注后, 使用50 m L温度适宜的生理盐水对营养管进行冲洗, 因而肠内营养支持过程中, 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营养管阻塞现象。应由低至高地控制营养液的输注浓度, 由慢至快地控制营养液的输注速度, 由少至多地控制输注量, 循序渐进, 从而逐步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同时, 对于经鼻胃管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 每天需要实施口腔护理, 以保证口腔环境的清洁;对于经空肠造瘘管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 需要在腹壁管道进入部位做好标记, 从而观察管道是否存在位移现象, 避免营养管发生折叠或扭曲[3]。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00例胃肠外科手术患者均顺利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且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导管有关的并发症和其他临床并发症。从营养指标来看, 所有患者肠内营养治疗9 d后, 其转铁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等各项临床指标均显著改善, 治疗前后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1) 。见表1。

3 讨论

胃肠外科手术患者术后通常伴有程度不同的营养不良症状, 因此, 术后禁食过程中的营养支持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恢复速度, 改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且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痛苦, 节省医疗成本, 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护理人员应依据胃肠外科手术患者的实际情况, 为其制订针对性的肠内营养治疗方案;同时, 在肠内营养治疗过程中对所有护理环节实施密切的观察和严密监测, 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巩固临床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在胃肠外科术后的应用及护理。方法 100例胃肠外科手术患者均于术后接受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和护理, 观察胃肠营养应用效果和临床护理效果。结果100例患者均顺利实施肠内营养治疗, 肠内营养治疗前后转铁蛋白、前白蛋白和白蛋白等临床指标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1) 。结论 胃肠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接受肠内营养治疗, 并结合系统的临床护理, 能够显著改善临床症状, 巩固手术治疗效果,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胃肠外科,术后,肠内营养,护理

参考文献

[1]计小丽.胃肠术后的肠内营养护理[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2, 15 (1) :97-98.

[2]徐锡琴.肠内营养在胃肠外科术后的应用[J].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 2007, 3 (23) :75-76.

胃肠外营养液配置的体会 篇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264-01

完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是指通过中心静脉或周围静脉置管途径,输入包括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电解质、微量元素、水溶性及脂溶性维生素等营养液的一种方法。[1]我院静脉配置中心负责全院TPN液配制,每天约有115包,配置量大,工作压力大,临时配置人员多,所以在配置中存在着药品配伍不当、胰岛素漏加多加、复合维生素少加等一系列问题,现将2012年5月到2013年5月我院TPN常见问题分析如下:

1 TPN常见问题

1.1 TPN液配置原则 TPN的配置应遵循无菌技术配置的原则,必须按照合理的配置顺序,保证混合液中物质的稳定性和相溶性。各种成分的准确剂量,防止注射器中产生沉淀。

TPN的质量标准:PH7.4,渗透压(280-320mmol\l),无菌,无热源,微粒最大应不超过10um,无毒性。

1.2 TPN配置前的准备 ①确认药品、用具和物料在进入配置前符合质量要求,如批号、使用期限,包装容器,管道有无破损,将所有物品准备齐全,并进行消毒处理。②洁净区和配置台工作区已达规定状态,并用75%酒精擦层流台表面,确保无菌程度的可靠性。③操作人员按规定着装,洗手,戴无菌手套,进入工作。

2 方 法

2.1 配置顺序 ①电解质、微量元素、(胰岛素)加入氨基酸或葡萄糖中。②將含磷酸盐的电解质加入另一瓶氨基酸或葡萄糖中。③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加入脂肪乳剂中。④将含有添加剂的氨基酸、葡萄糖与脂肪乳剂分别经三升袋的三个输入口先注入前两种液体,最后混入脂肪乳剂。⑤配置应不间断的一次完成,并不断加以摇动使混合均匀。⑥排除袋中多余的空气后关闭输液管夹,套上无菌帽。⑦挤压静脉营养输液袋,观察是否有液体渗漏。⑧配好的TPN液袋行上应贴上注明病区、床号、姓名及配置时间,配置人员的标签。⑨签名后,送校对间再次检查核对。药师应仔细检查混合液有无分层、沉淀或颜色变化;如有则须丢弃,核对结束后,将静脉营养液输液袋送病区,如不马上使用则应放入4摄氏度冰箱中冷藏保存。⑩清场并用无菌灭菌水清洗层流台表面,干燥后再用75%酒精消毒。

2.2 配置的注意事项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注意配伍禁忌。配置过程中避免将电解质、微量元素直接加入脂肪乳剂内,磷、钙制剂应充分稀释,未经充分稀释不能直接混合,2者必须充入1袋溶液内时应先加磷后加钙。硫酸镁不能与氯化钙配伍,但能与葡萄糖酸钙配伍。微量元素不能与维生素直接加在一起,应分别加入。

2.2.1 安达美是微量元素的复方制剂,临床在配置TPN溶液时发现,用抽过维生素C或/和维生素B6的注射器抽安达美时,药液立即变色。安达美药品说明书上指出,在配伍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可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或者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本品,未提及与维生素C、维生素B有配伍禁忌。维生素C、维生素B6的药品说明书上,也未提及与安达美有配伍禁忌。为避免药物不良反应[2],我们在配置时习惯将安达美单独用一副注射器加入氨基酸溶液中,将维生素C、维生素B6加入葡萄糖溶液中。

2.2.2 胰岛素在配置时容易发生漏加或加后不能确定 胰岛素在混合营养液中性质稳定,可与各种静脉营养制剂配伍混合,胰岛素加入输注袋内,因输注袋吸附丢失约30%,故胰岛素应当在营养液输注前加入,以避免丧失活性。所以我们一般在加完所有药物后将胰岛素加入葡萄糖溶液中,加入是需要双人核对,加后立即签上工号,以确定胰岛素已准确加入。混合时都应严密观察有无迹象显示污染、变色、粒子形成以及在混合及输注前有无分层现象。

2.2.3 复合维生素和维他利匹特等放冰箱药物易发生漏加 由于放冰箱保存的药物没有直接放入配置液框内,需第二天配置时临时拿来配置,所以需要配置人员细心核对,把配置后的空瓶放入三升袋框内,以利药师的再次核对。

为使肠外营养液在临床得到合理、有效、安全的应用,配置中心加强了环境管理,配置原则、配置顺序及配置注意事项的学习,未发生1例因配置原因而影响肠外营养液质量的事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 谢莲.完全胃肠外营养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3):2045.

胃肠内营养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4年4月-2016年4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接受胃肠外科术的患者中随机选择92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 采用数字抽选的办法将所有入选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25例, 女21例;年龄22~62岁, 平均 (41.17±7.36) 岁;其中, 食管癌10例, 结肠癌10例, 重症胰腺癌14例, 胃癌12例。观察组患者中, 男24例, 女22例;年龄23~63岁, 平均 (41.48±7.29) 岁;其中, 食管癌10例, 结肠癌11例, 重症胰腺癌13例, 胃癌1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及病情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分别给予两组患者不同的营养支持及护理干预方式, 其中, 对照组采用传统肠外营养支持, 即手术结束1周内, 给予患者输注复方氨基酸、葡萄糖、脂肪乳剂等营养药剂, 每日摄入热量不少于125 k J/kg, 同时, 给予患者适量的维生素与机体必需微量元素, 以维持电解质、酸碱缓冲的动态平衡。为患者提供耐心细致的场外营养补给护理, 主要包括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用药指导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肠外营养支持的基础上采用肠内营养支持, 手术结束后的第1天指导患者鼻饲250 ml浓度为0.9%的Na Cl溶液;第2天采用营养泵鼻饲500 ml百普力 (纽迪希亚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10285) , 控制营养泵流速为45 ml/h;第3天鼻饲1000 ml能全力 (纽迪希亚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30012) , 流速为95 ml/h;之后的4 d内, 能全力的鼻饲量为1500 ml, 其流速保持不变。给予观察组患者相应的肠内营养护理干预, 具体方法如下, (1) 术前护理:护理人员应耐心向手术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知晓率, 了解手术的基本过程、注意事项以及患者的配合事项, 使患者提前做好心理铺设, 提高患者的手术配合度。同时, 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与患者沟通, 适时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 以良好的身心状态战胜疾病。 (2) 术后护理:在对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过程中, 护理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无菌技术配置营养液, 每次补给完毕后, 对于患者的使用器具 (如营养管) 应做到妥善保管, 避免出现扭曲、折叠的情况。此外, 护理人员因为患者做好口腔与鼻腔的护理工作, 保证口腔清洁、鼻腔润滑, 以保障患者具有良好的术后恢复效果。在输入营养液时, 应从少量开始,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缓慢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 (3) 防止误吸:对患者进行鼻导管肠内营养补给时, 护理人员应为患者调整好半卧体位, 避免因反流作用而造成误吸现象出现。在鼻饲过程中, 若患者出现呛咳、咳出营养液样物、发憋以及呼吸急促等情况时, 则可判定为误吸, 此时应帮助患者将误吸营养液吸出, 必要时可采用气管镜清除吸入物。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后的前清蛋白、清蛋白两项营养指标的变化情况;统计两组患者的排便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对试验中所有的记录数据运用SPSS 20.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 两组患者的前清蛋白、清蛋白两项营养指标均得到改善;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者的营养指标改善程度较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的排便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胃肠科的患者在接受胃肠外科手术治疗后往往承受着心理与身体上的重大考验, 患者机体能量的大量消耗, 加之免疫功能的降低与心理上的负面情绪影响, 患者手术后的恢复不甚理想[3,4]。另外, 由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较为缓慢, 因此, 患者无法正常饮食, 进而容易造成营养不良的症状,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康复进程。由此可见, 做好术后的营养支持及护理工作对于胃肠外科术后的恢复有积极地促进作用[5,6]。

给予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与护理, 不仅为患者提供足够的热量和氮源, 促进了患者体内总蛋白与应激蛋白的合成, 还有效地纠正了患者体内的负氮平衡[7]。同时, 早期肠内营养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患者的免疫力, 起到预防肠源性感染的作用[8,9]。此外, 为患者提供周到的护理服务, 使患者提高了疾病治疗的配合度, 强化了疾病治疗与术后护理的双重效果。与临床传统肠外营养支持相比,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与护理更容易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促进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的优化[10,11]。

在本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的营养指标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排便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给予胃肠外科术后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及护理, 不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还能明显提高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指数, 该方案具有良好的临床早期应用效果,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采用。

摘要:目的:探究胃肠外科术后肠内营养的早期应用与护理效果。方法:随机选择于笔者所在医院接受胃肠外科术的患者92例, 采用数字抽选的方法将两组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 (46例) 与对照组 (46例) 。对照组采用传统肠外营养支持及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肠外营养支持的基础上采用肠内营养支持及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变化, 比较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营养指标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排便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给予胃肠外科术后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及护理, 不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还能明显提高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指数,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采用。

胃肠内营养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进展期胃癌27例,胃巨大溃疡2例,结肠癌22例,直肠癌17例;其中,男44例,女24例,平均年龄(56.6±13.7)岁;无肝、肾功能障碍及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均行相应病变部位癌的根治性切除手术或其他病变切除术。入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EN组) 35例,胃肠外营养组 (PN组) 33例,两组情况见表1,组间无明显差异。

1.2 营养支持方法

EN组术前或术中放置鼻肠管至空肠上段,术后第1天通过鼻肠管输注肠内营养制剂瑞素 (华瑞制药公司) ,营养液温度控制在25~30℃。第1天输注瑞素500 ml,初始速度为20~30 ml/h,第2天输注瑞素1 000 ml,滴速增加至40~50 ml/h,第3~7天输注瑞素1 500 ml,滴速为70~80 ml/h,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滴速,不足液体和热量由葡萄糖盐水补充。PN组术后第1~7天从外周静脉给予卡文1 440 ml或1 920 ml,不足液体和热量由葡萄糖盐水补充。其他治疗,如抗生素、止血药、电解质补充及切口换药和理疗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包括:两组术后并发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血清清蛋白、前清蛋白、转铁蛋白,体重,肝肾功能,平均住院天数,医疗费用等指标,分析其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两组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之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并发症情况

两组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手术后两组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吻合口瘘、腹腔感染、切口裂开等。肠内营养组在营养液滴入期间部分患者出现轻微腹部不适、恶心、腹胀,无呕吐、腹泻等严重症状。减缓滴入速度后均好转并顺利完成治疗计划。

2.2 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和平均住院天数

见表2。

与EN组比较, *P<0.05, **P<0.01

2.3 营养指标

两组患者的血清ALB、TFN在营养支持后无明显升高,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A在PN组下降明显。两组患者术后第8天体重较术前有较明显下降,两组间下降程度无显著性差异。见表3。

与PN组比较, *P<0.01

2.4 对肝功能和血糖的影响

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前后的肝功能指标和血糖无明显变化。见表4。

P>0.05, 无显著性差异

2.5 平均住院费用

肠内营养组平均住院费用较胃肠外营养组有明显降低。

3 讨论

胃肠道手术后,机体处于创伤应激状态,常形成负氮平衡。术后早期营养支持不仅能维持患者的氮平衡,而且更重要的是能维持组织器官的代谢,保持其正常功能,有利于创伤组织的修复和促进患者的康复。因此,术后早期营养支持具有重要意义。Nachlas等[1]认为,胃肠道术后短期功能障碍主要局限于胃、结肠麻痹,其中,胃麻痹1~2 d,结肠麻痹3~5 d,而小肠功能术后多保持正常,这给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肠外营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短肠综合征等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肠外营养有其局限性,机体禁食1周后消化道重量将减轻50%,即使是实施全胃肠外营养 (TPN) 支持也是如此,表现为肠黏膜萎缩,肠绒毛和徽绒毛高度降低,隐窝深度降低,肠黏膜细胞蛋白质、DNA和RNA含量降低,导致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损害,细菌移位。肠外营养还影响肝功能,使医疗费用增高。

早期肠内营养具有如下优点: (1) 价廉; (2) 营养物刺激肠黏膜,可以增加肠黏膜绒毛的数量和高度,有助于肠功能的恢复; (3) 营养物刺激肠黏膜可以改善其通透性,维持肠道完整性,减少肠道细菌及其产物的易位; (4) 符合生理,并发症少[2]。田祖豪等[3]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认为添加谷氨酞胺的肠内营养可以使大鼠肠壁肌层增厚明显,皱襞明显增加,肠腺数量增多。近年来肠道病理生理的研究证实,肠道黏膜及肠道相关淋巴组织的营养不仅来自动脉血供,同时也需要从肠腔内摄取营养底物供自身利用 (即“腔内营养”) ,且此营养方式约占总营养底物摄取的70%[4]。研究[5,6]认为在肠内营养液中加入谷氨酰胺、精氨酸、ω-3脂肪酸、核苷酸等营养物质则可显著改善腹部外科手术后患者的免疫抑制状态,提高细胞和体液免疫力,减少感染的发生,更好地为肠黏膜提供营养,改善肠道血流供应,减轻或避免小肠绒毛萎缩,促进肠黏膜SIgA的分泌,预防或减轻肠屏障的损害,避免细菌移位。另外,王旦等[7]研究证实,肠内营养可能通过调节胃肠激素含量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虽然肠内营养是目前人们普遍认为的一种经济、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它具有符合生理状态,有助于肠功能和形态的恢复以及实施操作方便等优点,但临床上胃肠道手术后患者,通常要待结肠动力恢复,肛门排气后才开始进食,通常要4~7 d。部分临床医生认为胃肠道术后,由于有胃肠道吻合口和胃肠道麻痹的存在,早期肠内营养可能会影响吻合口的愈合,甚至造成吻合口漏等严重并发症。本研究和其他类似研究均发现早期肠内营养在吻合口漏和感染的发生率上与肠外营养没有显著性差异,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可行的。胃肠道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安全、有效、价廉,特别在维护肠黏膜屏障完整,避免或减少术后感染并发症方面有一定优势。

参考文献

[1]Nachlas MM, Younis MT, Roda CP.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studies as a guide to postoperative management[J].Ann Surg, 1972, 175:510-522.

[2]秦新裕, 刘寒.肠内营养与胃肠动力[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3, 23 (2) :81.

[3]田祖豪, 孙欣, 林方才.谷氨酸胺对短肠综合征大鼠模型结肠粘膜作用的初步研究[D].中国水利电力医学科学技术学会临床医学专业委员会外科专业、护理专业2007年会论文汇编, 2007:24-27.

[4]伍晓汀.老年外科手术患者的营养问题[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04, 11 (2) :182.

[5]黎介寿.危重患者与免疫营养[J].肠外与肠内营养, 2001, 8 (3) :127-128.

[6]夏宏伟, 马宪友, 郭德庆.肠内免疫营养对食管癌患者免疫反应及蛋白质代谢作用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8, 31 (1) :33-34.

胃肠内营养 篇7

1 临床资料

738例颅脑外伤病人中男598例, 女140例;其中昏迷病人570例;治愈711例, 死亡27例。对570例昏迷病人实施完全胃肠内营养供给。

2 完全胃肠内营养

完全胃肠内营养是指经口摄入, 经鼻胃管或胃肠造瘘输入要素饮食, 或管饲饮食, 是补充营养的主要途径, 对昏迷病人均采用鼻胃管管饲, 方法简单, 提供营养, 价格便宜。管饲饮食一般由水、盐、糖、牛奶、豆浆、鸡蛋等配制而成, 也可单独给予米汤、面汤、肉汤等。昏迷病人胃肠蠕动功能下降, 消化功能低下, 为避免消化不良, 应少给予动物性蛋白及脂肪, 一般日总量在2 000 mL~2 500 mL左右。

3 完全胃肠内营养适应证及输入途径

昏迷病人如无上消化道并发症 (上消化出血) 、无应激性溃疡, 胃肠蠕动功能正常等均可采用完全胃肠内营养, 肠道营养剂主要以管饲为主, 如鼻饲管。一般营养液的温度保持在40℃左右或者与手背温度接近。 营养液的浓度, 先从低浓度开始, 以12%为宜, 然后逐渐增加浓度, 3 d~5 d后达到需要量。使用营养液的方法:将已配制的营养液分次分量注入管饲中, 间隔时间2 h~4 h, 每次100 mL~200 mL, 每次注入时需用温开水或盐水冲洗鼻饲管, 每2周更换鼻饲管1次, 以防止管道堵塞及清洁管饲避免感染。每次推注营养液过程中注意观察病人的面色、脉搏、呼吸及有无呛咳等, 若出现呛咳、心慌、胸闷暂行推注, 查明原因。为避免病人产生消化道症状, 开始输入速度宜慢, 适应后可以提高输入速度, 开始速度宜为40 mL/h ~50 mL/h, 若能适应则8 h~12 h增加25 mL, 夜晚暂停以利于病人休息。输入方式可采用输液器持续滴入, 或使用100 mL注射器缓慢注射。

4 完全胃肠内营养并发症及护理

4.1 胃肠道症状

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等, 可能与输注速度过快、浓度过高及溶液温度过低有关, 可通过调节浓度、温度和输注速度来消除。

4.2 代谢方面并发症

胃肠内营养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接收治疗的100例肠胃外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患者51例, 女性患者49例, 年龄分布39~79岁, 平均年龄60.5岁。患者中食管癌有35例, 胃癌32例, 结肠癌18例, 重症胰腺炎15例。其中, 经鼻胃管治疗的患者有63例, 经空肠造痿管的患者有27例。

1.2 方法

肠内营养补充方法。 (1) 手术后给患者静脉滴注500m L温度适宜的生理盐水, 严密监控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2) 若患者出现体征不稳定的情况, 在手术后的第2天给予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液的补充, 营养液的量为当天患者所需肠内营养的50%。 (3) 术后第3天给予患者补充肠内所需营养液70%的量。 (4) 若患者身体对前两天营养液的补充均适应, 第4天则可以补充全部营养液。 (5) 此后,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适量给患者喂食骨头汤、鱼汤等富含营养物质的食物。

1.3 统计学处理

对数据库的录入及统计分析均通过SPSS16.0软件实现。其组间构成比较用卡方检验, 组间疗效比较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分析, 两组均数比较用t检验, 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进行相关检验, 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者经肠内营养补充护理前后营养指标水平的变化。见表1。

经肠内营养支持, 患者均完成了肠内营养的补充, 且完成营养补充后, 患者没有出现明显的并发症以及不良药物反应。术后10d, 患者体内前白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等水平较术前明显改善, 数据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护理

心理护理:术前患者对手术会有一定的恐惧心理。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给予真切的关怀, 抚慰患者情绪, 讲解疾病知识, 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积极配合手术。并告诉患者胃肠外科术后进行肠内营养补充对病情好转的重要性[3]。

术后护理: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肠内营养补充护理。严格观察观察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 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选择适当的肠胃营养物质补充量[4]。对患者的空肠造瘘管和鼻胃管进行小心护理, 防止肠内营养脱落掉入胃内。护理人员要每天定时对患者营养管进行测量, 同时注意营养物质的输送速度, 防止过快或过慢患者出现不良反应[5]。

本研究结果显示, 经肠内营养支持, 患者均完成了肠内营养的补充, 且完成营养补充后, 患者没有出现明显的并发症以及不良药物反应。术后10d, 患者体内前白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等水平较术前明显改善, 数据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采用肠内营养补充的方法对胃肠外科手术患者的护理效果显著, 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病情,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临床护理中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徐海燕, 王振荣, 邹岩, 等.早期肠内营养对老年食管癌患者恢复的对比观察和护理要点[J].中国民康医学, 2010, 22 (12) :1544-1545.

[2]罗在琼, 郭志祥, 李敏.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护理进展[J].全科护理, 2010, 8 (6) :1577-1578.

[3]李素霞, 杨萍, 高秀荣.食管癌根治术后经十二指肠营养管行营养支持55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5 (12) :33-35.

[4]吴绍豪, 文剑峰.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4 (19) :60-61.

胃肠内营养 篇9

【关键词】ICU;预后;胃肠营养;临床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5-0100-01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受自身及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各医院ICU所接受的患者近年来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研究指出,早期胃肠道营养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自身状况并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本文特意针对此问题做此研究,现将研究成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3年9月-2015年9月期间来我院进行就诊的100例ICU危重患者。我们按照随机分配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分组,设定实验组和常规组且二组的患者数量一致。在实验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9例,他们的年龄在19-85岁之间,其平均年龄为52.6岁左右;在常规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1例,他们的年龄在18-84岁之间,其平均年龄在53.1岁左右。经过对比与观察,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病情等一般资料相比之下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具有临床可比性(p>0.05)。

1.2方法 我们对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和诊疗措施来进行治疗,对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方法与对照组相同)加用早期胃肠营养干预;之后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具体的常规治疗措施包含有预防和治疗原发性疾病,抗感染以及纠正患者的酸碱失衡和电解质损伤状况。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对实验组患者进行机械通气并留置导管,为患者进行营养支持,计量设定在500ml,浓度为5.0kj/ml,滴速控制在50ml/h。与此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并依据患者的实际状况进行剂量的调整。

1.3观察指标 我们对患者进行营养干预之后,重点观察患者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以及胆固醇量进行观察,并同时观察患者是否有并发症状况的发生。

1.4统计学方法 我们使用SPSS19.0软件包对统计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用p<0.05表示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经过治疗,实验组患者的营养指标明显要高于常规组患者,其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比率明显要低于另一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具体实验数据统计如下:

3.讨论

研究指出,鉴于进入ICU进行治疗的患者的自理能力丧失,需要护理人员对其进行必要的护理及营养支持,只有如此,才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其营养状况。在对患者进行护理和营养支持之前,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和营养支持方式,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指标,必须要及时进行治疗。另据相关报道指出,早期胃肠营养支持能够明显改善ICU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患者机体各项器官和功能的恢复,利于患者的康复,有利于达到患者良好的预后效果。本次研究的结果表明:经过治疗,实验组患者的营养指标明显要高于常规组患者,其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比率明显要低于另一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果提示该营养方式在临床上的引用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血红蛋白含量、血清白蛋白含量、蛋白摄入量及胆固醇量的含量,通过胃肠道营养的有效干预,可以实现患者内部功能的恢复这与上述报道的研究成果相一致,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临床上对ICU危重患者实施早期胃肠营养干预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状况,且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明显下降,有效度较高,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较高,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红梅 . 营养干预对运动性贫血干预 [J].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9):3910-3911.

[2]周红 .ICU 危重患者预后与早期胃肠营养干预的相关性分析 [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8):22-24.

[3]苏跃康,李勤,邱亚,等 . 早期肠内营养在重症脑血管病治疗中的应用 [J]. 中国医药科学,2012,2(5):29-30,33.

胃肠内营养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6月本院老年科收住的重症脑血管病伴吞咽困难患者96例, 其中男54例, 女42例, 年龄41~95岁, 平均 (72.4±10.4) 岁, 脑出血23例, 脑梗死55例, 脑萎缩16例, 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2例。观察患者符合以下条件: (1) 诊断按2003年第六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 (2) 病程在48 h内并伴有意识障碍或吞咽困难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 (3)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GCS) 评分≤14分, NIHSS评分≥10分; (4) 治疗时间在21 d以上[3]。96例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4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分别对两组患者根据病情进行脑血管病常规治疗, 包括稳定血压血糖、脱水降颅高压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保护脑细胞, 补充维生素E、维生素C等。脑梗死或脑栓塞改善脑部血液循环, 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500 m L/d、血塞通针0.4 mg/d及肠溶阿司匹林、胞二磷胆碱, 脑出血使用氨甲环酸止血, 如果意识恶化或出血位置表浅, 可以考虑开颅手术, 也可以考虑立体定向穿刺抽吸血肿术[4]。

治疗组患者均于入院后48 h内给予胃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所有患者均采用鼻饲管鼻饲饮食, 根据病情给予对症配方饮食, 喂养时患者床头抬高持续达到45°, 每次鼻饲前回抽胃液<100 m L, 且无消化道出血表现, 食物经鼻胃管匀速鼻饲给患者, 温度维持在38~40℃, 容量从少到多, 速度从慢到快, 每4小时用30 m L温水冲洗管道1次, 每次中断输注或给药前后用30 m L温水冲洗管道。进食第1天总量控制在300~500 m L, 第2~3天总量在750~1000 m L, 而后逐渐增加至1000~1500 m L并维持[5]。总之, 为能使患者得到合理的营养支持治疗, 同时尽量避免因为操作不当造成的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 要求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操作, 加强口腔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的胃肠道情况, 在鼻饲喂养过程中, 若出现胃内容物潴留, 给予胃复安10 mg肌肉注射;腹泻时, 观察患者粪便的性状、颜色、次数、量和气味, 给予止泻、解痉药物如地芬诺酯、洛哌丁胺等;若是出现消化道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时, 则根据病情暂时停止胃肠内营养, 改为胃肠外营养[6]。

对照组患者予以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静脉应用葡萄糖、脂肪乳剂、复方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等, 每位患者均按照25~30 k Cal/ (kg·d) 的总热量供给, 第1~2天内静脉输入热量预算值的50%, 随后逐渐增至全量。10 d后逐渐给予胃肠内营养, 并渐减少胃肠外营养供给量[7]。治疗期间注意输液速度及总量, 观察并评估心功能情况, 如合并糖尿病患者, 在保证基本总热量基础上, 合理应用胰岛素调控并检测血糖[8]。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营养支持治疗后1 d和21 d的生化指标、NIHSS评分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生化指标包括血清白蛋白 (ALB) 、前白蛋白 (PA) 、血糖 (GLU) 、甘油三酯 (TG) 和谷丙转氨酶 (ALT) 。并发症的监测包括消化道出血、多脏器损伤及感染 (包括肺部感染、尿路感染) 。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的数据分析均使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 均数以 (±s) 表示,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化指标变化

两组患者入院后1 d生化指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1 d后治疗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前蛋白、甘油三酯等营养储备指标的消耗少于对照组, 且治疗组患者血糖及谷丙转氨酶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入院后1 d 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1 d后治疗组患者脑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

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2.9%, 其中合并消化道出血2例, 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 感染8例, 包括7例肺部感染, 1例尿路感染, 其余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8.3%, 其中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4例, 出现消化道出血6例, 感染18例, 包括肺部感染16例, 其他感染2例。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由于起病急、病情重, 加之患者多合并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或吞咽困难, 此时因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 若外源性营养补充不足, 易出现营养不良或低白蛋白血症, 从而导致免疫功能下降, 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和脑组织功能损伤程度加重, 增加患者出现并发症和死亡的风险[9,10,11,12]。本研究中对比治疗21 d后治疗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前蛋白、甘油三酯等营养储备指标的消耗少于对照组, 治疗21d后治疗组NIHSS评分升高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提示神经细胞功能恢复情况好于对照组。结果提示重症脑血管病患者除了给予常规的治疗外, 早期胃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能够减少体内组织蛋白的丢失, 有助于减轻营养补充不足所导致的细胞代谢紊乱及组织损伤, 减少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 患者全身情况好转后, 对神经细胞的恢复及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远期预后有积极的作用。

以往认为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因胃肠道排空延迟、颅内高压症, 不适宜过早的给予胃肠内食物刺激, 应早期采取胃肠外营养, 而后过渡至胃肠内营养[13,14,15]。但在本研究中, 治疗组患者入院后48 h内采用鼻饲管鼻饲饮食, 结果显示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9%,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58.3%。治疗21 d后治疗组患者血糖及谷丙转氨酶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 早期给予胃肠内营养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 其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少于胃肠外营养。表明对于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由于缺乏食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和肠道营养素, 极易导致菌群失调, 细菌和内毒素移位诱发系统炎症反应, 甚至导致消化道出血、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综合征的发生。当早期给予胃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时, 能改善体内营养和免疫状态, 降低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 改善人体内环境, 从而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改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近期预后。

总之, 早期胃肠内营养干预有助于改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营养状态、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有利于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 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观察早期胃肠内营养在重症脑血管病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老年科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96例, 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治疗组给予胃肠内营养, 对照组给予胃肠外营养, 分别给予营养支持治疗1 d和21 d后对两组患者的生化指标、NIHSS评分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的生化指标、NIHSS评分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治疗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早期胃肠内营养可改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营养状况,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改善患者的预后。

上一篇:颜色词“黑/白”下一篇:特高压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