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艺术教育

2024-10-13

传媒艺术教育(共12篇)

传媒艺术教育 篇1

丁海宴、博士生导师, 河 传 学 常 副校长、研究生院院,曾发表《电视艺》等多部。

在刚刚落幕的第三十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新闻发布会上,电影《旗》 获得最佳导演、最佳儿童片和最佳音乐三个奖项的提名。该片是由河北传媒学院研究生导师梁明教授带领该院研究生在广东实地拍摄的一部电影,也是该校走“以项目带教学,以应用设课程,以实践促改革”特色培养道路的实践成果之一。

“作为一所年轻的民办大学,同那些百年老校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要想追上甚至超过他们,我们只能走一条自己独特的路,走一条改革创新的路。” 自2014年3月履职以来,河北传媒学院(以下简称 “河传”)常务副校长丁海宴一直在思考的就是要走一条不一样的传媒教育之路。

面对资金短缺,师资力量薄弱等国内民办高校普遍面临的困境,河传如何突围?在传媒技术快速迭代,媒介生态日新月异的今天,传媒艺术类院校如何实现技术、艺术与传媒的融合?

丁海宴教授接受本刊专访,详细讲述河传探索艺术与传媒教育的融合之路。

育人模式:重估传媒的概念,培养实践性人才

《中国传媒科技》:最近梁明老师带领学生制作的电影《旗》获得了金鸡奖的三项提名。河传提出“把学生推到舞台上,把舞台搭在社会上”的育人理念,这样的育人理念是如何提出的,河传在办学过程中又是如何贯彻这个理念的?

丁海宴:你所提到的问题,其实涉及一个根本,就是我们怎么认识传媒,认识艺术。艺术类院校要想办的好,办的有特色,首先需要对它的行当、它的教学范围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们是传媒艺术类学校,那么我们应该对传媒和艺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人们今天对传媒的认识就像早期时候对电脑的认识一样,这种认识一定是在不断变化的,一定是在过程中不断的让人有新的理解。

对艺术的认识也大抵如此,对艺术的理解也是一个过程中的概念,而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它会随着时间而变化。

我们强调要尊重规律,但要创造道理。尊重规律就是按照传媒的规律、艺术的规律去做事;创造道理,就是不断的去丰富和完善这些概念。

河传是传媒艺术类院校,做传媒做到艺术的境界才是最高的,我们的传播是艺术类的传播,是艺术上的教育,可以用艺术去解释它,它是弹性的。艺术也是这样,艺术最高的境界就是创造、创新,在艺术的长河中什么都在变,只有两个字没有变,就是“创造”。这也是我们做教育应该深刻理解的东西,也就是发展变化。

再回到学校,“把学生推到舞台,把舞台搭到社会”的育人理念,我认为这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定位,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实践不应该仅仅是在学校,还应该是在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我去韩国考查,韩国人在一个峡谷里建了一排房子,那些房子都是给学生创业用的,起了一个非常诗意的名字,叫“梦之谷”, 这些学生在大三大四的时候,创办了自己的公司,所以他们在毕业的时候就能很快融入社会,这也是河传正在做的事情。

《中国传媒科技》:据我了解河传也有一个“梦之谷”——河传文化创意产业园。

丁海宴:是的, 它们的性质是一样的。

河传产业创意产业园区设在栾城新校区,占地6000多平方米,目前有22个工作室、16家文化企业和3个创业孵化基地入驻。已成为集大师工作室、创业孵化基地、创意文化生产中心、校企文化创意合作基地于一体的大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创业园区。园区里面设有专家聚集的大师工作室区、校企合建的公司办公场所和工作基地以及创业孵化基地区等。创意产业园被评为河北省十大产业集聚区之一,成为河北省政府重点扶持并资助的文化产业单位。

《中国传媒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园和河传的实践教学是怎样连接的?

丁海宴:刚才我们谈到的电影《旗》 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比如业界有一个项目,需要创造一个品牌,那么我们共同来策划,策划和制作的过程就是学校教育学生的过程,因为前两年要有扎实的基础, 后两年就要和业界融合在一起,一些业界的成果直接作为我们的课程内容,这样学生就能更快进入业界。

而且创意产业园“产学结合”的模式, 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民办高校“资金短缺”和 “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通过与合作单位共建项目,共同研发课程,借助外力,弥补我们资金短缺、缺少国家财政支持这块短板。而且,在这种项目化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青年教师与学生一起快速成长起来,成长为“双师型”的人才。

《中国传媒科技》:期间是学院主导这些项目还是让学生和企业自由的配对? 具体是怎样的运营模式?

丁海宴:文化产业园有很多的接口, 这些接口面对社会的方方面面,只要能够对接,企业和学院就可以展开合作,这些对接和培养方案是相关联的,在哪个专业,哪些课程是可以和企业对接的,企业通过项目和学校对接,对接后的成果可以作为学生的作业,这些都纳入我们的培养方案当中。

《中国传媒科技》:除了创意产业园之外,河传还建设了若干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工作室,比较有特色的有哪些?

丁海宴:实习基地建设是基础。比如精英集团的天明公司,表演方面是全方位结合的,几百部戏基本都有我们的学生参与,这就是非常好的一个方式。其他的基地如中国动漫考级中心、三佳购物、河北音乐广播等。

教学改革:改革要自上而下,实践的同时要抓基础

《中国传媒科技》:以前师生就是一个传授的关系,而现在,师生从一个面对面的关系转变为一个同向的关系,一起面向未知的未来,您如何看待这样的转变?

丁海宴:这一点上,美国人做得最好, 因为他们有杜威,一个实用主义哲学家, 他很多的思想是很实用的,比如在“做中学”,这个实际上就改变了人的思维方式, 这种模式的改变是带有颠覆性的。

跟拍照片一样,你在课上告诉学生一二三,可能没人去听,你让他去拍,他拍的一塌糊涂,你拿过来告诉他一二三, 他立刻就记住了。原来我们“学中做”, 现在我们“做中学”,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它符合我们这个行业的教育,不仅在“做中学”,还要在“做中创”,在做中去创造。

这种教育模式的改革是需要自上而下去实施的,需要相应的制度保证,需要相应条件的储备。单一的老师只能做一些试点的改革,例如新闻传播学院可以作为一个试点,但是推开就需要学校方方面面的制度保障。

《中国传媒科技》:对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来说,传媒艺术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丁海宴:在媒介融合的今天, 无论是公办大学还是民办大学,传媒艺术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共性的问题是如何实现技术、艺术与传媒教育的融合。我们一直在探索这种融合的可能性。为了与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相适应,便于学生向应用型发展,学校把34个本科专业合理整合,构建了专业群,即:2个主专业群,一是以传播学为龙头的传播类专业群;二是以影视艺术为龙头的艺术类专业群。3个融合发展的专业群,一是IT技术与传播(或艺术)融合的专业群,二是管理学与传播(或艺术) 融合的专业群,三是多种语与传播(或艺术)融合的专业群。在这些专业群中,各专业课程相互交叉、融合及延展,摆脱了 “单一专业”孤立发展的老路,使毕业生更加适应文化产业岗位的实际需要。

办学思考:创新管理模式,壮大师资力量

《中国传媒科技》:您认为接下来河传在教学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除了来自传媒大环境以外,是否还有来自同类院校的挑战?

丁海宴:通过我校这次本科评估也可以看到,像我们这样年轻的学校,其实更应该重视内涵的建设,有的时候走的太快,就会后劲不足。还有一个就是师资问题,像我们这种年轻的民办学校,25岁的和60多岁的老师最多,这就是大家所说的“2560现象”。 师资的问题根本在于如何创造条件让人才留下来,必须创造优质条件吸引优质人才。

《中国传媒科技》:针对这两个问题有没有应对措施?

丁海宴:在师资方面,学校应该有一些留住人的条件,也就是说先把土壤培养好。让老师看到未来,有可成长的空间。

针对师资力量薄弱这个问题,我们还通过借助外力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一是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我们从业界直接引进46名业务骨干,成为我校的专任教师;聘请业界技术能手600多人作为兼任教师,担任学生实习指导教师。同时改造现有教师队伍,采取“下厂拜师”、校内培训、考核技能和作品展示等办法,使自有教师尽快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二是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场所。把校内实验实训场所、专家工作室、大学生创意产业园区与校外实习基地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基地体系。目前建有虚拟演播厅、语音实验室等176个校内实验实训室;配置大画幅相机、航拍等高档次仪器设备;建有由国际设计协会主席、 德国设计专家郎格尔、表演艺术教育家梁伯龙等28个专家工作室;还有刚才我们谈到的创意产业园和校外实习基地。

展望未来:去创造,去研究,未来如宇宙般无垠

《中国传媒科技》:您认为传媒教育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有多大?

丁海宴:空间无限大, 就像宇宙无边无际,特别是传媒,未来永远无法预料。在媒介融合的时代,未来肯定是走向多元,你不能用一个定义去定义所有的事情,所以就要用融合的观念去理解传媒这样的大概念。

如今的摄影师不仅要会拍片子,还要会写,会采访,会编辑。传媒业界变化确实是很大,技术会改变传媒的方式,技术的迭代对业界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变化往往无法预料,你只能跟着它的变化去了解它。

《中国传媒科技》:在未来的河传办学过程中,哪些是需要变的,哪些是要去坚守的?

丁海宴:变化是绝对的, 而不变是相对的。首先,很多理念要变,理念一定要走在前面,按照传媒的发展不断更新自己。我们说的不变也是相对而言的,在某一时间里,按照这个模式去运营,但是以后,我们要否定这个模式,或者丰富它, 或者调整它,去适应另外一个模式。艺术最害怕的就是被定义,在艺术院校,其实作为学生应该是最享受的,但是我们的老师总是说你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应该”是靠不住的,当年的应该和今年的应该是不一样的。

《中国传媒科技》:最近,李锦云校长提出了河传的一个新的办学定位:办一所创业型大学,怎么理解创业型大学?

丁海宴:我对 “ 创业” 的理解就是 “创造”。你不能光说你是创造型大学, 你的课程体系,你的教学方法,全方位都应该是创造性的。这个大学方方面面都在培养创造性人才,而不仅仅是培养一批只会考试的,能够拿很好的分数的人才, 老师更多地是让学生去创造,而不仅仅是解释课本。创业型大学确实是非常好的概念,当然实施起来会非常艰难,但我们只有奔着那个目标去发展,教育才有出路。

《中国传媒科技》:那您觉得咱们学校距离这个创业型的大学还有多远?

丁海宴:可能中国目前还没有任何一所能够真正称得上是创业型大学的院校,这是一个新的概念,一个新的理念。当然这个是很艰难的,要改变师资的结构,教学理念和模式。但这是一个很好的目标,有了这个目标,教学改革才可能一步步去推进。

《 中国传媒科技 》 : “ 如何办大学”?“办怎样的大学”?您对这两个问题是怎样思考的?

丁海宴:我当年在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做副院长时就是这个思路,即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培养他,当然,最终要培养一种创造能力,这是毋庸置疑的。这个不是在唱高调,虽然这个调子是最高的,如果每所学校都是创造型大学,那这个国家就了不得了。

中国如果要想在未来保持快速发展就一定要重视教育,而教育不能墨守陈规, 教育的观念一定要变。

《中国传媒科技》:请您展望一下五年之后河传的样子。

丁海宴: 在采访的开始, 你提到 《旗》这部电影,它其实说明我校师生的舞台实践趋近成熟。学生不但艺术舞台上获得了实践经验,而且从社会舞台上学到了学校学不到的东西。我校的年轻老师和孩子们创作热情非常高。各二级学院结合专业特点,树立自己的特色品牌,景泰蓝制作、古建修复、影视制作等10多个项目与文化产业成功对接,成为学生学习实践的舞台。学生创作的一些短片,比如《勿忘国耻》,不但引爆网络,而且分别在中国大学生微电影大赛、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短片大赛等比赛中获奖。

除此之外,我们与河北马西雅影视有限公司联合拍摄的反映河北农大果树9301班集体先进事迹的电影《一诺千金》,获得第21届金鸡百花奖电影节优秀作品展演奖;与河北话剧院合作拍演的大型政治体话剧《寻找李大钊》,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与北京成语故事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大型儿童益智古装电视剧《中国成语故事》已完成125集,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和发行仪式;与河北天明传媒有限公司合作排演的10余部城市轻喜剧,每周的四、五、六在石家庄人民会堂上演,已演出200余场次; 微电影《面包师的理想》获得全国大学生摄影及微电影大赛“最佳剧本奖”。

一个有生命力的大学一定是一所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大学。民办大学的灵活机制是实现创造力的保障。

展望河传的未来,未来一定很美好, 传媒教育领域潜力巨大,学校本身也充满活力。当然,美好的展望要建立在艰辛的劳动和刻苦的研究之上,要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创新之路。

传媒艺术教育 篇2

文化分不高也能上好大学。记者在广东电视台的分视传媒艺术中心获取,今年高考,该机构学员秦磊文化分375分,专业分通过了深圳大学的校考,最终被深圳大学录取。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传媒专业正在升温。今年,走传媒艺考路曲线升本的考生有5000人左右,这一部分考生抽身离开惨烈的高考战场,绕过硝烟弥漫的小三科,选择传媒专业,不可不说是一个聪明的选择。

高二踏上艺考路

秦磊和许多艺考生一样,都是半路出家,在去年4月的时候来到了分视传媒艺术中心学习播音主持专业,当时他还是一个腼腆的大男生,选择传媒专业的一个原因是因为高考能降分,最主要的原因是自己认为在这方面有一定的潜能,以后就业相对也比较容易,虽然文化分不高不足以让他稳上大学,但他却是一个不愿轻易放弃的人,高二的时候,就毅然选择了传媒专业,暗下决心,一定要考上一所好大学。

如今梦想实现了,秦磊一脸兴奋地说,这一百八十度的人生转变让我深刻体会了,人一定要心怀梦想,并寻求一切适合自己的方法不懈努力,实现梦想。不论过去还是将来,都一定要牢牢把握住每一个机会。因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选艺考培训机构需理性

大众语言艺术与现代视听传媒 篇3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现代媒体已经进入了新的领域,在过去人们所欣赏的电影大部分都是画面,缺少生动的配音,而现代媒体的传播已经实现了声画一体的特点,并且从大众语言艺术方面也有了较大的进步,整体看,大众语言艺术与现代传媒的相结合,促进了人们的生活发展,提升了人们的追求和期望,这是数字化技术价值的最终实现,其对大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意义,如何正确地发展大众语言艺术和现代视听传媒,是未来应该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大众;语言;艺术;现代视听;传媒

0 前言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阶段,数字技术的诞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喜悦,这种技术在视听传媒中的充分应用,得到了人们的肯定,像数字电视、互联网数字广播、视听媒介等都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当中,特别是互联网视听传媒更是发展火热,很多媒体之间的竞争力越来越激烈,在现代视听传媒发展中,数字化技术水平骑虎相当,而着力发展大众语言艺术,才是媒体在竞争中获取优势地位的主要因素。

1 研究大众语言艺术与现代视听传媒的重要意义

我国现代视听传媒已经步入了全新的科技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各项设施建设已相当完备,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或者听众,很多现代传媒在组织节目上丰富多彩,且投资巨大,在党的十六大会议中,党中央对媒体提出的指导性的建议,在不断完善媒体科技发展的同时,节目在思想宣传工作中应该向“三贴向”发展,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新的思想指导下,媒体开始了发展性转型,这次转型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例如齐鲁电视台播出的《么敢当》,主持人小么哥以风趣优雅的形式播报山东省内的新闻事件,替代了传统古板的新闻模式,这次的转型引发了群众的热情,一时间山东齐鲁电视台的收视率快速飙升。可见媒体向“三贴向”转型是正确的,另外齐鲁电视台这次成功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语言亲民”, 在主持人主持《么敢当》整个节目中,所有的语言是地地道道的山东话,而且在语言表述上的艺术形式非常强,给人的感觉非常和蔼可亲,让人能够感受到温心和可接近性,这是节目成功的主要因素,以这种方式成功的节目很多,如上海电视台播出的《周立波一周秀》节目,全节目也是有特色语言及幽默性贯穿,还有浙江省播出的《爸爸去哪》和《奔跑吧兄弟》,两套节目类型是真人秀节目,朴实的画面及有趣的对话,增加了节目的客观性,从这些节目中不难发现,大众语言艺术对现代视听传媒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2 我国现代视听传媒的形成特点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媒体发展阶段主要的传媒存在形式是电视、电影等,其共同的特征是只有画面和形象塑造,并没有发挥语言的重要性,这个时期人们对这些媒体的喜好程度并不高,随后迎来了改革开发的新举措,传媒行业开始快速发展,从无声影片发展到有声影片,又从黑白电视发展到了彩色电视,直到当今科技时代,彩色电视逐步发展形成了数字电视,这些传媒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目前我国在现代视听传媒发展中的主要存在形式分为三大类,即广播传媒、电视传媒及互联网传媒,其主要特点形式各具优势。

2.1 广播传媒的特点

广播传媒主要传播形式是收音机,这类传媒主要以无线电波的形式,将音乐、语言传播到千家万户中去,其主要特点分为广泛的覆盖性、传播速度快、伴随性、不稳定性、局限性、被动性。广播传媒具备覆盖面积广、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广播传媒以无线电波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无线电波具有传播速度快、穿透能力强、覆盖面积广的优势,因此只要有无线电波的地方都可以实现广播传媒的覆盖。广播传媒具备伴随性与不稳定性。广播传媒的节目形式通常为声音传播,这种情况下人们边听边做其他事情,这种特点便是伴随性;而不稳定性主要是因广播传媒的传播是依靠无线电波进行传送的,很多自然环境都会影响到信号的强弱,因此广播传媒的传播具有不稳定性。广播传媒具备局限性及被动性。所谓局限性就是指广播传媒的固定模式声音传播,广播传媒在广播时不具备画面,听众是无法观看到主持人的神态,只能从声音上来判别,虽然广播传媒具备局限性,但其语言的表达上丰富多彩,另外被动性也是广播传媒的特点,在广播时,人们只能接收信息而不能反馈信息,当然目前网络的发展,这个被动性逐步被改善了,很多平台互动、微信互动等改善了这个特性。

2.2 电视传媒的特点

电视传媒可谓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传媒体,其特点决定的它的发展地位,其具备声画并茂、现场感强、可信度高的特点,人类在接受外界信息时,单纯的通过图像或者声音是不能被轻易信服的,而声音与图像的结合增加了人们的直观感受,也增加了人们对事物原貌的信任度;内容丰富且表现手法较多,在很多电视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电视节目的内容较为丰富,有歌舞、音乐、杂技、相声、小品、探险、电影等等,在节目剪裁和制作上,表现手法也较为丰富,例如《奔跑吧兄弟》中,将人物的语言放大、将人物的头像放大等。从整体看,电视传媒的特点还有很多,但总体概括电视传媒能够更直观地将节目呈现给观众,更能够让观众从心灵上所接受。

2.3 互联网传媒的特点

互联网传媒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正在逐步提升,其特点分布广泛,且内容更为丰富多彩,在现实中的差距感在互联网上是不存在的,可以说互联网传媒给每个公民提供了公正公平的交流互动环境,其能够融合电视与广播的众多特点,还可以别具一格的形成新的传媒体系,例如电视传媒在互联网上已经实现了同步播出,而广播传媒同样也可以实现同步播出,在未来的发展中互联网传媒将逐步占据传媒的主体地位,另外互联网传媒正在向很趋势发展,例如商品视频介绍、网络游戏直播间、音乐K歌房、在线教育等等,网络传媒的发展结合了电视的声音与画面同步传送特点,让手机、电脑用户更直观的接受互联网传媒,同时互联网传媒还可以实现回放、快进、重复播放的功能,能够直接与主持人进行互动,这充分提高了传媒体系的价格,不过在互联网传媒监管力度尚存在不足的情况下,虚假、伪造的事件也屡屡发生。

3 充分利用现代视听传媒的特点展现大众语言艺术

不同的传媒形式都具备自身的特点,而语言艺术是促进这些传媒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在当今传媒体系的环境中,人们更喜欢大众化的语言艺术在传媒中应用,因此在不同传媒模式下,充分结合传媒特点,发挥大众语言艺术的观赏性,有利于推动传媒的快速发展,就像人们喜欢的脱口秀、相声、小品一样,人们欣赏的是语言的艺术,对于以语言艺术形成的节目,其表达的目标更能够让人们所接纳,换而言之,传媒工作者应该“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要满足大众心理的需求,以大众语言艺术来体现节目的价值,因此在传媒发展过程中大众语言艺术的应用非常重要。

3.1 站在观众角度来定位自己

任何传媒的工作者在大众语言艺术的表达上都要贴近观众的心理,大众是传媒发展的根源,如果舞台主持人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主持,就会失去节目的亲和力,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说过:作为一个节目主持人,要了解当今是一个平民化的时代,我们没有资格把自己当成一个什么样的英雄,我们应该做的是如何成为百姓的代言人,要以平民的眼光去观察社会、思考平民所想的,我们的工作应该充分体现百姓的酸甜苦辣咸。

3.2 要擅长使用大众语言艺术

促进现代视听传媒的发展就要促进观众的认可度和亲和度,众所周知,之所以相声、小品艺术能够获得人们的青睐,主要是其大众语言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样不论什么形式的节目都应该充分发挥大众语言艺术,在节(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目中要充分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主持风格或者节目风格要干脆利落,节目中多运用幽默风趣、合辙押韵的语言,还要注意语言语调的亲切度,在形容事物上要形象具体,例如我们熟知的节目《非诚勿扰》,其本身是一个相亲节目,但在主持人孟非的主持下,整个节目的流程充满幽默感、亲切感,还不失目的性,这样类型的节目必将赢得了观众的喜爱,类似这类的节目还有很多,如《零距离》《宝宝来啦》等。

4 结语

大众语言艺术在现代视听传媒中的应用更亲民,它能够拉近节目与观众的距离,还能够时刻抓住人们的心理,一场融合大众言语艺术的节目,既生动、风趣幽默,还不失目的性,一定会赢得更多的观众关注,这对现代视听传媒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因此在现代视听传媒中广泛应用大众语言艺术,将是未来各大传媒必然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应天常.节目主持语用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2]徐莉,毕凤飞.主持人口语表达艺术[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3]曹莉.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语言交流(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的三个平台[D].上海戏剧学院,2007.

[4]陈贝贝.从心理学角度谈人物专访类节目主持人的准备[D].上海戏剧学院,2005.

[5]韩洁.现代视听媒体动画的构思与艺术设计[D].山东师范大学,2004.

[6]岳丽.大众语言艺术与现代视听媒体[D].山东师范大学,2004.

[7]孙燕.科学教育影视作品中的动画设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

[8]神伟.现代视听媒体语言艺术的亲和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

[9]高广元.现代电视视听教材的摄像创作思维[D].山东师范大学,2000.

作者简介:刘禹佳(1995—),女,湖南常德人,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论新传媒时代的网络艺术教育 篇4

关键词:网络艺术,新传媒,艺术教育,传播

新传媒

“新传媒”是一个还不确定的概念, 因为它的外延一直在不断扩大, 内涵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媒产品的不断创新更加丰富, 可以说它是媒体技术、媒体形态、媒体产品、传播方式等媒体行为的统称。就目前而言, “新传媒”概念的外延大致主要包括互联网传播、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也有人认为新传媒就是个人传媒或者跨传媒。因此, 新传媒时代有这样几个特点:内容生成的即时性、内容获取的随时性、内容传播的互动性、内容投放的定向性等。事实上, 新传媒时代是信息时代、知识时代等概念的拓展。从当今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信息网络的普及来看, 我们这个时代已经进入新传媒时代。

网络艺术

网络艺术的兴起是与信息科学和网络技术发展同步进行的, 是伴随互联网的发展而发展的。最早的网络艺术作品, 大致都是传统艺术作品在网络中的呈现或再现。到了本世纪初, 随着网络发展的成熟, 网络逐渐成为人们的通用平台, 真正的网络艺术作品开始出现。因此, 网络艺术是在网络平台中创造的, 并主要存在于网络中。就目前国内外网络艺术的发展来看, 网络艺术还处于起步阶段, 不论是表现形式、编写规范, 还是管理引导、政策导向, 都处于自发状态。国内外对于网络艺术的研究也是刚开始, 不仅没有相关的著作出版, 而且相关的论文也不多。总体而言, 网络艺术的概念大致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界定。从广义的角度看, 所谓网络艺术是指所有能与网络发生联系的形式艺术, 或者通过网络来表现的艺术, 或者运用网络技术设计的艺术, 既包括网络中的艺术, 又包括网络的艺术;既指能够在网络上传递经过数字技术处理后的语言、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录像等, 又指把一些网络生存状况 (所谓的网络文化) 作为表现对象, 通过“网络多媒体艺术”形式或者传统艺术形式来表现的艺术。[1]从狭义的角度看, 所谓网络艺术指只能在网络上传播和实现的经过数字技术处理后的艺术, 其艺术实现还必须要有用户的在线参与。

从目前而言, 我们认为网络艺术的概念还是理解为广义的好。因为, 任何一个概念的成熟不仅需要实践来检验, 更需要人们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给予广泛的关注。人们对于网络艺术的理解还存在很大的不同, 由此, 对于网络艺术的定义也有很大不同。从网络艺术的英语使用就可窥见, 网络艺术被翻译为Network Art、Internet Art、Cyber Art、Net Art、Art Online或Web Art等。在国外, 网络艺术一些时候还与new media art、electronic art、software art、digital art、telematic art和generative art等对应起来。而这些概念并不与网络艺术完全对等。由于在一些基本概念上没有达成共识, 关于网络艺术的教育及其研究的情况, 在文献统计与分析上还存在困难。因此, 从材料收集的角度看, 目前我们对于网络艺术及其教育的整体情况的把握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通过文化传播实现网络艺术的文化价值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文化的结晶, 艺术是文化的重要部分, 尤其对于民族文化和久远的文化而言, 艺术是其精华部分和主要载体。因此, 网络艺术教育要十分注重文化的参与, 不论是网络艺术创作还是对于网络艺术教育, 既要注意吸收外来文化, 又要注重弘扬民族文化。日本很多少年漫画确实能激起年轻一代对美好的事物产生共鸣。这种现象的积极作用, 我们也要抓住, 但其消极面必须加以克服。要想清除消极的影响, 就需要进行高水平的教育引导。教育工作者应因势利导地深入讨论文化侵略等问题, 提高政治文化认识、提高审美的教育功能。在学习国外网络艺术优点的同时, 要融入并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这不仅对于网络艺术的传播具有重要价值, 而且对于创建网络艺术健康发展构建和谐世界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2]

我国网络艺术作品应该符合我国人民的一般审美诉求和审美心理, 应该与我国社会生活的现状紧密联系。设想一个网络艺术作品呈现的是受众完全陌生的世界, 那么受众势必会产生很大的受挫心理, 从而作品也就达不到应该产生的艺术影响力。事实上, 就目前而言, 网络艺术还是一种试验艺术、前卫艺术, 不同于传统的艺术形态或传统的艺术形式, 更不同于以往的直面艺术 (包括纸张艺术、建筑艺术、形体艺术等) , 它存在于网络空间, 具有虚拟性、非物质性等特征, 它既是对传统艺术形式的挑战, 又为传统艺术的创新提供了崭新的机会。因此, 网络艺术与传统艺术之间并没有鸿沟天堑, 它们之间有竞争, 更有合作融合发展的巨大空间, 二者的融合不仅可以更新欣赏者的感知世界, 而且更能够满足欣赏者的审美需求。[3]网络艺术是艺术发展的崭新形态, 它属于艺术的整体体系, “艺术”是其核心和基本的成分。我国传统艺术是五千年文明文化孕育的成果, 是丰富的艺术宝藏, 我国网络艺术完全可以与传统艺术结合产生出更具美学价值的艺术作品。[4]

网络是一个巨大的社会染缸, 网络艺术也会被染上各种颜色, 甚至变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 使得人们之间的联系带有过多的功利化和物质化, 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被严重忽视。很多时候, 未成年人如果在现实家庭里找不到亲情温暖, 就会到网上去寻找, 而变质的网络艺术如网络色情暴力文学作品、图片、影视等, 都有可能侵害那些经常上网的未成年人。对于变质或劣质网络艺术的传播, 必须运用“堵截与疏导相结合”的方法。也就是说, 既要注重采取堵截、剔除、限制等措施, 也要采用疏通引导、疏导宣泄等方式, 用积极、进步、优秀的网络艺术作品去感染、去熏陶、去引导、去教育广大受众。网络艺术教育有责任去避免感官刺激的低俗化。网络管理者或网络艺术的施教者有责任引导受教者欣赏高雅脱俗和庄严肃穆的美的网络艺术, 远离低级趣味、肉欲挑逗的所谓的“艺术”作品, 获得高尚情操的陶冶和审美境界的升华, 在施教过程中向“妙品”“神品”“逸品”的方向做有效引导。[2]

通过学校教学构建网络艺术的学科教育体系

在我国, 网络艺术教育基本上还没有走进学校的课堂, 尽管一些老师、个别学校已经开始在艺术教育的课程中加入网络艺术的内容, 但完整地进行网络艺术教育的课程或教学体系还没有见诸报道。因此, 我国有必要尽快开始在学校学科课程教学体系中开设《网络艺术教育》课程。尤其是在中小学, 应当使现有中小学的美术、音乐等艺术教育课程得以提升, 增加网络艺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中小学的艺术课本, 既应增加网络艺术知识与内容, 又要尽快改变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脱节的现状。教育, 师资是基础。为了有效推进中小学网络艺术教育, 高等学校的艺术师资培养必须加进网络艺术教育的内容, 为中小学提供合格的网络艺术教育师资做好充分准备。同时, 网络艺术教育还要求学校和社会并行, 有效地推进社会公德和未成年人道德伦理体系的协同发展, 应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艺术教育模式。[2]

在中小学实施网络艺术教育, 既要避免工具式的、技术性的单纯技巧倾向, 又要避免脱离实践操作的简单的理论灌输和说教的偏向;既要把一些工具软件当成是信息技术的必备知识来学习, 又要注重训练提高学生艺术审美能力, 使之能够创造性地、整体性地把握艺术对象;既要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注重因材施教, 又要在全面了解学生个性特征的基础上, 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 引导其想象力、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既需要通过网络艺术作品的欣赏评价, 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又要在创作中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处理好软件工具与艺术灵魂的关系, 处理好娱乐性与高雅性的关系, 处理好喜闻乐见的形式美与精神文化的内涵美的关系, 实现创造力培养、情操陶冶、灵魂塑造的综合培养。[2]

在条件成熟的学校, 应该开设网络艺术教育课程, 甚至在高等学校的有关专业开设网络艺术的专业方向。个别高校已经在这样做, 例如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就开设有网络艺术设计专业方向。

通过网络艺术教育实现传统艺术教育创新

一是网络艺术能够实现艺术想象力的巨大扩张。互联网的兼容性使任何艺术作品都可以非常方便地相互引用、转化。任何数据都可以成为艺术题材。原先栖身于不同媒体的作品可汇聚、转换和沟通。这对于培养具有发散性思维的艺术创作人才来说极其重要。数字化创作已经成为当代艺术的一项重要内容。网络中的虚拟世界具有超自然的想象、激动人心的情节、巧妙的构思以及出色的视觉效果, 极大地激发了人的艺术想象力。人们习惯于将左脑的抽象思维、数字意识与右脑的图像、音乐的感悟能力分离, 而网络最大化地发挥了大脑的左右功能, 使艺术观念产生了变化。当今行业间的界限正在数字空间中逐渐变得模糊, 人们需要丰富的知识经验去理解与体会网络数字化的生存空间。生物学、物理学、艺术学、电子学、数学、天文地理、音乐等共同构筑了数字的空间, 形成了一个综合的知识体系, 从而提供了一种综合的艺术观, 激发了人们的艺术想象力。[5]

二是网络艺术能够实现作品的无限复制和受众的自由漫游。在网络模式的艺术教育中, 大量珍贵的、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品都可以很便利地通过网络艺术形成复制品, 取代了原作的独一无二的存在和价值, 使得接受者在其自身的环境中可随时观赏, 这就使复制对象产生了新的活力。从一个角度看, 这是以往传统模式的艺术教育所不能实现的。

现实时空中的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固定在一定的时空中, 很难实现一个又一个瞬间链接, 而网络艺术却能轻松地实现这一点, 一个又一个的超文本链接, 不仅很容易, 而且诱惑人们不断地点击和浏览, 最终实现自由的漫游, 甚至把漫游作为目的, 行为代替了思想, 漫游本身也成为艺术。当然, 网络的超文本链接一般规定了对一个问题的唯一诠释, 可能网络以一种终极权威的方式迫使人们接受完全一样的艺术, 使一些毫无价值的所谓“艺术”增值, 甚至成为合理合法的方法和理论。这是网络法西斯主义所造成的。从一个角度看, 网络本质特征就包括这一点。由于网络提供给人们无限自由漫游之权利, 当人们漫游网络的行为变成了使用网络的目的时, 漫游者就很少会对某个艺术或者问题提出质疑, 只无休止地漫游于超文本的一个又一个的解释, 人们的批评性和逻辑性等理性思维必将被束缚, 网络艺术的实现与价值将与传统艺术发生激烈的碰撞, 必将影响到传统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陈鹰.网络艺术与受众的审美需求[D].武汉理工大学, 2006.[1]陈鹰.网络艺术与受众的审美需求[D].武汉理工大学, 2006.

[2]彭逸伟, 王春光.网络艺术教育的发展问题分析与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 2008 (5) .[2]彭逸伟, 王春光.网络艺术教育的发展问题分析与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 2008 (5) .

[3]张屹.网络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的融合[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 .[3]张屹.网络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的融合[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 .

[4]张屹.论网络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之相融[J].齐鲁艺苑, 2006 (6) .[4]张屹.论网络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之相融[J].齐鲁艺苑, 2006 (6) .

艺术传媒竞聘演讲稿 篇5

莫斯科大学艺术系艺术学2010届硕士研究生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叫吕楠,今年28岁,莫斯科大学艺术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来自香港摄影报。非常的高兴和感谢各位领导及评委给予我这次珍贵的机会,今天能站在这座讲台上参加贵台的招聘演讲,对我来说,一直是心中的梦想。

当我还是在学生时代的时候,为了理想和感知世界,我选择了留学。自从2000年留学至今,已有近十年的海外学习生活,先后在俄国与美国完成了本科至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在艺术学研究生学界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多篇学术论文在大学里发表,同时任艺术系研究生会的代表并多次成功组织接待了国内高校的学习访问,赢得了院方的表奖,同时也是莫斯科大学艺术系第一位中国籍硕士研究生学位的获得者。在这十年的国外学习与生活中,我努力着建立和完善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与感染,充实了自己的学识,开阔了视野并培养了自己不同的艺术审美观。

我涉猎新闻传媒工作是在2005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新闻传媒行业并幸运的加入了香港摄影报社,做了一名记者,从事美术摄影采编工作,到现在也有了6年的传媒工作时间了。在这段期间,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自已的理论水平、业务技能得到了不断的提高,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勤奋学习,结合自己在艺术领域的知识

以及在海外的见解敢于创新,并从参加的各项省市文化艺术活动中,积累了相关的传媒经验和编导组织能力。在这每一个过程中都蕴含了行里领导和同事对我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也倾注了自己辛勤的汗水。

可能各位评委会有所疑问:学习古典艺术,怎么能和新闻传媒工作有着关联呢?关于这一点,我个人认为:新闻传媒与文化艺术有着十分微妙的关系,它们两者之间以人们的生活做为纽带,彼此共同起着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相互形成了分形共气的联系。文化艺术来自平凡的生活,从与时俱进的角度来说,文化艺术方面的活动更是新闻媒体万盛的源泉,新闻的即时性、随机性以人民的文化生活为土壤才得以创造性的飞跃。艺术来源于生活,传媒则服务于生活。

在来演讲之前,我曾对央视、凤凰卫视和美国CNN有线电视新闻网的成功之道做过一些了解和分析:

长期以来,央视作为中国的媒介之王,其信息资源的独占性无可匹敌,频道全天24小时播出,同时不遗余力的塑造具有影响力的精品栏目和名牌主持人,在广告经营方面不断更新广告的招标政策,并且借助在政治上的独具优势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对推动中国文化及信息传媒事业中作出了山河众川的巨大贡献。

凤凰卫视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因为在其新闻报道理念、主持人包装、运作模式的方面的独到之处,很好的迎合了当今大众的收视心理和履行了当今时代所赋予媒体的职责。地处经济发达、信息多元、文化交汇的国际化都市香港特区,借助无法比拟的地缘优势,敢于尝

试和勇于探索的进取精神,使得只有十年发展历史的新兴媒体在全国媒介占有了不可动摇的一席之地。

世界新闻先驱CNN有线电视新闻网,一直致力于为观众提供透明度高、准确客观的各方面新闻消息,并为观众提供有关国际问题的全面可靠的报道。其分布世界各地的新闻分社拥有大批获奖记者,提供直接而有力度的新闻报道,并且有每小时都为观众提供各个方面最新消息的新闻传播网络。CNN独特的具有超现时代的新闻新概念和无比的创造力,由此让CNN博得了全美乃至全球新闻界的无尚赞誉。

从以上三台成功的地方,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某些共同性:都是以资讯的报道、主持人的推广与合理的广告策略屹立在当下竞争残酷而激烈的信息传媒的象牙塔尖之上。显然,这里有很多地方是值得我们传媒行业予以肯定、加以探索和努力学习的。

新闻是建立多国文化和信息资讯的第一桥梁,21世纪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们对信息的渴求愈发强烈,信息对人们开展工作,学习知识及生产生活具有重大的作用。所以我认为:

第一:电视媒体频道的建设需要全面、快速而真实的资讯为先,从新闻、访谈、科教、艺术、体育、娱乐等各个方面入手,以深度访谈、谈话、辩论类栏目为点,提供新闻背景、分析、评论、综述、意见等来增加新闻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具有品牌效应的主持人,优秀的主持人能让节目充满活力,在风格上独树一帜,拔得头筹,为节目赢得声誉,使频道成为观众们目光聚集的新闻焦点;构建系统完善的广

告营销策略,与国内国际建立了一个更加全面的全球范围的信息网络,拓展任何可能的市场机遇,促进广告营销呈逐步上升的趋势。

第二:开创和引领新时代潮流的3G技术的运用及拓展,尝试开展与国家通讯业在创新移动内容、产品、服务和应用的开发与合作,使得频道的资讯作为实时移动通讯的内容,与手机媒体互动,增强节目的参与性,对有影响力的节目开办WAP论坛并凝聚人气,进一步的扩大电视台的影响力,并为增加自身业务能力和资本增值提供可能。

第三:作为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国度,我们能忘记先祖们为我们开创并遗留下来的古老文明吗?当然是不能的,相反的可以说这是一种信息资源的浪费。我们要吸取和借鉴本民族文化特有的精神,沿袭万年间值得保留的传统,博众家之长,融会贯通,在迎合世界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步伐的同时,开创中国文化的新信息传媒。

评委们,当你们获得种种成功与荣耀的时候,一定不会忽略一个角色,对,它就是集体。所有的成功其是一个伟大的集体所带来的艰辛的付出,这种光荣同样也属于集体中的每一员,属于大家。一个人的成功并非完全靠一己之力,而是得到了众多人的协调与帮助。在集体的光环下,我们依附团队的力量,鼓舞起团队合作的无私精神,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让我们开发并展现出具有新时代团队精神的无限的潜能。

对于自己的不足之处,诚恳的说,我认为自己的年龄相对年轻,从事新闻传媒工作的时间较短,与资深的媒体人相比,我可以说是初出茅庐,欠缺了传媒工作的经验。但是我具备学识,有着对艺术的感

悟和对文化的理解,我需要的是磨砺和实践。也许你们不会,也许你们会相信,我对自己充满着信心和热情,从未放弃朝着自己的理想而去奋斗,凭靠自己的创造力左右着自己的未来。在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传媒时代,惯性思维制约着发展,唯有青年的热情,胆识与智慧才能开拓新信息传媒时代的新视野,创造新文化。

传媒工作带给了我精神上更多的激情,可以通过自己的理念和思想来改变生活,也是创造文明价值的新动力,为人类的情感注入更广阔的元素,丰富了生命赋予我们的意义。所以我们要结合天时地利人和,审时度势,扬长避短,办出自己的特色与优势,竭力为新闻传媒工作做出贡献,提高企业的创收,为贵台赢得美好的声誉,树立起内地传媒品牌的新形象。

人类追求知识的结晶,对科学的苦心钻研,向任何未知的冒险;我们所拥有的技术和无限的想象力,甚至是来自战争的经验;我们犯过错误有过失败,遭受过苦难,但在人类的历史上,只有一种伟大的情操,能让我们永远的迈向前方,那就是:勇气!

最后,我想引用欧.亨利的一句话:一旦 热爱上她 什么奉献都不难。

谢谢大家!

借传媒之翼 助职业教育腾飞 篇6

关键词:现代传媒 高职院校 文化软实力

一、 大学文化软实力与现代传媒内涵

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的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实力的重要一环,何谓大学文化软实力?是指大学精神、大学制度和人文环境等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大学的凝聚力、创新力和引领力等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突出表现在先进的办学理念、鲜明的品牌特色,高尚的职业素养等各环节,在目前激烈的职业院校竞争中,各高职院校都要抓好两方面:一是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上下功夫,二是注重内涵式发展做文章,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凸显办学优势。

大学不是封闭的,孤芳自赏的,是一个面向社会开放的系统,要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注重文化的宣传和推广,信息时代出现了如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等现代传媒,博客、微博被广泛使用,具有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表现出传播力强、信息量大,互动性好、时效性强等优势,深刻影响人类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引导着社会的主流文化。

二、大学文化软实力与现代传媒互动效应

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促进,共同推动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具体如下:

(一)现代传媒是大学文化的载体,传播和辐射大学文化

现代传媒通过其先进的传播手段、强大的传播能力对大学的价值理念和文化成果进行传播,高职院校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更应该借助这个平台,宣传自己的办学理念和特色优势,提升职业教育的影响力、感召力和竞争力。

(二)大学文化改善传媒品质,提升传媒品味

现代传媒发展离不开大学文化的滋养,没有大学文化,现代传媒将是低水平,低层次的,不可持续的,因此要加强大学文化在传媒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三、现代传媒在提升大学文化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

现代传媒在提高大学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和使命,职业教育如何走出阵痛,做大做强?现代传媒则表现出推波助澜的强大作用,其对大学文化软实力的影响主要表现有两方面,一是正面的积极影响:

(一) 促进大学文化有效传播,加强大学文化传播力

现代传媒以起强有力的传播能力,积极向社会传播大学文化成果和价值理念,德州职业学院年轻教师李毅忘我工作,不幸牺牲,汽车系学生在外实习勇斗歹徒等优秀事迹先后在电视台公开报道,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改变了人们对职业院校的误解和偏见,许多学子纷纷步入职业院校大门,职业院校获得了非常宝贵的发展契机,现代传媒是高职院校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

(二)引导舆论导向,构建大学主流价值观,提升大学吸引力

现代传媒传播手段广,影响力大,有助于在大学校园内弘扬健康向上、积极文明的主流价值观,德州职业学院幼师班学生不幸患上骨癌,消息在微博圈内迅速扩散,在全院筹集善款五万元,充分体现了“小微博,大力量”, 使大学生崇尚“向上、向真、向美、向善”,借助传媒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大学思想文化主阵地,体现了职业院校“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的治学理念,有助于建设大学美好精神家园,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

(三)现代传媒持久的公信力,弘扬大学文化,扩展大学影响力

现代传媒具有强大的舆论引导力,持久的公信力,强大的辐射力,把大学文化映射到全社会,德州职业学院作为一所职业院校,充分借助媒体力量,学院拥有自己的学报,对学院的好人好事、最新动态进行报道;在当地著名的《经济与社会》杂志撰写了德州职业学院专刊,宣传自己的品牌特色和优势专业,让职业教育更好地被理解、尊重、接受,展现了学校的风采,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实现了学院的飞跃发展。

(四)彰显大学风貌,展现大学魅力,提升大学竞争力

伴随经济全球全球化、文化大融合的趋势,职业院校将面临一场生存较量,必须想方设法提升竞争实力,德州职业学院以官方网站作为平台,充分展现了该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理念;“崇德尚能,至和图新”的优良校风,先后与本地电视台、新浪微博等主流媒体建立了联姻关系,借助这些传媒手段,大大提升了该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现代传媒为学院打开窗口,搭建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价值理念,增添职业院校魅力,提升职业院校品质。

同时还应该清醒的看到,现代传媒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两面性,它像一部百科全书,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同时也给大学文化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歪曲事实、污染社会的文化垃圾时见于网络媒体,其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如下:

(一)影响大学生态度和行为方式

伴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现代传媒在社会中被广泛的普及和使用,改变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也深深影响到象牙塔内的大学生,大学生群体成为互联网的一个庞大的使用群体,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手机和电脑上,沉迷于虚拟世界中不能自拔,“手机控”现象屡禁不止,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教师为此深深担忧和不安,如何使我们的学生趋利避害,合理使用手机,科学安排时间,掌控自己的生活,就成为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二)腐蚀大学生心灵,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觀、人生观还未完全定性的特殊时期,现代传媒在某些方面缺乏应有的诚信和真实,如某电视台推出的节目弄虚作假,功利性太强,某些网站受利益驱使,发布不健康信息,深深伤害着学生的心灵,产生人生价值观的扭曲,直接影响大学生文化品位的下滑和人文精神的缺失,作为高职大学生,应该学会分辨,学会思考,用先进的文化来充实头脑,用精湛的技能来完善自我。

(三)影响大学文化的构建

在市场经济影响下,现代传媒环境表现出多元性、虚拟性性和繁杂性等特征,例如某些电视节目为了提高收视率,吸引眼球,过度包装,内容低俗,不可避免影响到高校文化的构建,大学也不再是一方净土,出现学术造假,招生混乱,校风下滑等不当行为,高校要筑起一道坚实的思想屏障,自觉抵御传媒给高校文化造成的负面影响,用先进代替落后,用高雅代替低俗,构建昂扬向上、健康積极的大学文化。

面对现代传媒的双重作用,高等院校应该用宽广的胸怀,包容的态度去接纳它,采用“扬弃”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的服务于大学文化,打造一流的大学文化。

四、 以现代传媒为载体,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

如何促进大学文化软实力?紧紧抓住现代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良好机遇,充分借助现代传媒先进的传播理念和技术手段,对策如下:

(一)建设多层次、全覆盖的传播体系,加大高职文化传播的力度和广度

大学文化传播力和辐射力关键在于媒体。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构筑社会传媒和校园网络双层传播机制,建立和完善网络电视台,学习、就业等专题网站在内的多层次、全覆盖的网络传播系统,提高职业教育传播的有效性,使职业教育获得最广泛认同,增强高职院校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加快传媒改革,充分发挥现代传媒在大学文化中的“助推器”作用

尽快加速传媒改革,实现由传统传媒向现代传媒的转变,提升传媒人素质,丰富传媒内容,建设高素质传媒队伍,自觉追求真理,维护正义,弘扬正气,切实使现代传媒成为推动大学发展的“助推器”。

(三)加强传媒监管,净化传媒环境,提升传媒的公信力

毋庸讳言,现代传媒环境良莠不齐,大部分传媒主体能够履行使命,维护公正,传递正能量,但也存在过度商业化、低俗化,丧失了其应有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因此,要强化传媒的社会效益和育人功能,加强对传媒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操守的规范,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社会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积极支持和鼓励正面的宣传报道,同时要坚决打击为了利益而歪曲真相的传媒行为,更好的利用现代传媒的影响力,提升大学文化品位。

(四)以校园文化为平台,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

高校要自觉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主动开辟并占领课堂、校园网、校报、校园广播等校园传媒阵地,及时报道、广泛宣传、深入挖掘具有大学文化内涵、大学精神实质的传播内容,德州职业学院近几年很抓校园文化,建立和完善了囊括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等综合网站;大力开展德育“三进”工程,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首先掌控课堂,开展视频教学、红色影视欣赏等现代化教学模式,把优秀的电视作品《开讲啦》、《梦想合唱团》搬进课堂;开辟大学生德育专栏,刊登《201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最美孝心少年》孝行之举,传播正能量,弘扬真善美,用强大的正面声音占领校园阵地,形成昂扬向上、积极健康的主流文化。

(五)以现代传媒为引擎,提升高职院校文化自信

近几年,在国家的重视和引导下,职业教育获得了宝贵的发展空间,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院校文化,但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办学时间较短,而且多数是有过去的中专学校合并而成,文积淀不够深厚,生源素质相对较低,导致高职学院文化上不自信,高职大学生自卑情节重,作为高职院校自身应提升内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努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双高人才,同时要加强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利用强大的媒体平台,宣传职业教育理念,在全社会倡导“技能伟大、劳动光荣”,打造职业院校的文化自信,提升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文化软实力建设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代代人探索、传承与创新。 大学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弘扬大学文化,发挥大学文化的引领作用;同时,现代传媒也要积极主动承担起传播大学文化的社会责任,积极对现代传媒进行孵化,增加传媒的诚信度和公信力,使现代传媒成为提升大学文化的新引擎,以正确的舆论来引导人,以先进的文化来塑造人,职业院校更要借助这个平台,扩大职业教育的的影响力、渗透力,将职业院校先进的治学理念、良好的精神风貌辐射到全社会,借现代传媒之翼,提升高职院校文化品味,增强高职院校文化的自觉和自信,从而提升文化软实力,打造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周济.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中国教育报,2006、11.

[2]李开复.给中国高校的一封信.2006、11.

[3]胡颖.由凤凰卫视谈传媒核心竞争力,新闻传播,2006、12.

传媒艺术类教育实践教学研究 篇7

1 创新传媒艺术类实践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传媒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与艺术传媒类专业的特点有着很大的关系。这类专业的展示性、实践性和参与性都比其他专业强, 最终呈现出来的也是技艺的能力展示。因此, 这种性质就决定了艺术性专业教育要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在传媒艺术类专业的课程开设中要保证实践教学占到一定的比重, 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和指导, 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自我操作、自我锻炼。课堂理论知识是学生学习的基础, 要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让学生进行更多的实践教学, 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社会对于艺术型人才的需求和要求, 领悟到艺术的魅力和价值。所以, 传媒艺术类专业之所以如此重视实践教学的教育, 是与艺术类专业的专业特点和专业性质而决定的。因为现在一些艺术型院校对传媒艺术理念的把握不够到位, 所以现在这些院校的艺术专业教学更多的还是停留在课堂教学, 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 对于艺术的欣赏和指导能力也有限, 这很不利于学生在艺术方面的发展。现在, 很多的传媒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学习了很多的理论知识, 在理论方面有了很高的能力, 但是真正步入社会之后就会发现自己在实践方面的差距, 很难在短时间之内掌握社会实践的经验技能, 很难为社会所用, 这也会限制他们在社会上的发展, 让他们受到更多的限制和影响。近年来, 传媒艺术类专业的教育改革在我国得到了发展, 对传媒艺术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也投入了更多的重视。高等院校的管理和教学也逐渐以人为本, 以人才培养为宗旨, 通过内容修改、课程完善和教学调整等措施来建立起较为合理完善的实践教学的教育模式, 积极引入社会资源, 对学生的实践和操作能力教育进行了进一步的强化, 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 掌握更多的职业技能, 了解社会现状, 将来可以更好地步入社会发展。

2 开展传媒艺术类实践教学有效途径

2.1 构建完善的课内教学实践体系

以往的传媒艺术专业教育往往都存在教学脱节、理论和时间相分离的状况, 很多学生对理论知识教育没有兴趣, 因此基础不够扎实, 较少的实践教育也让他们难以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 因此, 教育改革要加大对学生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 除了让学生学习本专业的课程之外, 还要开设一些与本专业有关的课程, 让学生能够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 这样也可以让他们学到更全面的知识。比如, 可以开设一些人文类的课程,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在实践教学的进度安排上要循序渐进, 在注重基础知识的把握的前提下, 来逐步让学生接触一些专业技能较强的实践练习。另外, 还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掌握组织和管理能力, 同时积累社会经验, 将来可以更好地进行实习和工作。

2.2 创设课外专业拓展课堂

以前的传媒艺术教育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 对课外的社会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导致学生只会纸上谈兵, 缺乏实战经验。所以, 要提高学生的技能, 掌握更多的经验, 就必须在做好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之上, 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教学, 组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比如, 可以让学生社团组织一些知识竞赛, 或者进行一些户外的社会活动, 努力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学校要在把好关的同时, 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 多给与学生帮助和关怀, 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2.3 实行行业实训和职业培训

当今时代, 传媒艺术专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往往不能为社会市场所用。因此, 学校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改革, 加大与社会的接触, 对学生进行更多的社会市场培训, 可以与社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开展校企合作模式, 让学生了解社会对于艺术型人才的需求和要求, 同时也可以寻求政府的帮助, 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 融入社会的多方面力量和资源, 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知识和锻炼平台。学校可以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前提下, 深入到企业的第一线进行实习感受, 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 同时学校也可以邀请企业人才进入学校为学生讲授工作经验,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的把握上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标准。总之, 这样做不仅可以解决人才与市场脱节的问题,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缓解学校压力, 培养出更为优秀的艺术人才。

当家庭教育遭遇大众传媒 篇8

“大众传媒”(mass media)又称大众传播媒介,一般泛指所有用以向广大受众传递各种信息的技术手段,包括网络、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电视和电影等。[1]社会学家、教育学家认为影响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因素是家庭、学校、同龄群体以及大众传媒,传媒已经对青少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大众媒介作为提供信息的主要渠道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青少年所处的周围环境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各类媒介的渗透,他们的爱好、兴趣和发展方向也和媒介紧密连接起来。大众使得青少年的认知渠道日益多样化,电子媒体、平面媒体和学校、家庭等日渐成为他们主要的认知来源。

我们知道大众传媒承担着监测环境、协调关系、传承文化和提供娱乐等社会功能,然而大众传媒的这些功能里面有些是正面的,有些是负面的,比如有些新闻报道是失实的,会误导受众,在大众传媒上,看似知识丰富,实际长期下去会降低人们的思考能力的,大众传媒表面上是沟通了世界,形成“地球村”,实际上却使得人们之间的关系越发冷漠。此外,由于传媒面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有些不良的媒体会制造一些信息来吸引受众的眼球,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尚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针对青少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这样的现象,有一些学者有针对性的对青少年与大众媒介的关系做了一些研究,如在文章《Television,Violence,and Children》中作者就是以儿童与电视的关系展开调查,探讨了电视上的暴力情节对儿童产生的影响,在另外一篇文章《Children and Internet》中作者从网络隐私权、在线广告等几个方面讨论了儿童与网络的关系,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认为:新的媒体形式——电视摧毁了儿童的童年。[2]因此家长对青少年的媒介接触行为进行监管是很有必要的。

青少年的成长似乎和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当今的青少年更多的是在电子媒体中成长起来的,在一些调查资料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已经成为媒介的忠实拥护者,对于许多家庭来说,电视和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了解世界重要途径之一,传媒不仅影响着他们的想法,同时还建构现实的生活世界。传媒时代的青少年是在电视、多媒体计算机下学习、生活的,起初我们的教育界对媒介文化采取的仅是简单的排斥态度,认为媒介会使得青少年的学习成绩下降,但是我们没有意识到当代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变化与需求、没有意识到青少年自身的能动作用,学校、家长更多的是告诫学生要远离游戏、告别电视、拒绝QQ聊天,而不是告诉他们如何更好地去利用媒体。现在,我们也更加清楚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家长应该是孩子最好的保护者,家长关注、指导孩子使用媒体,是保证孩子安全的最有效的方法,根据现有的研究也表明家长媒介素养教育水平的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媒介素养。家长是否干涉以及怎样干涉,会影响青少年的使用行为和使用态度。我引用知网上现有的一个关于儿童网络媒介接触行为的调查[3],这个调查是以宁波市小学六年级学生作为测试对象,抽取海曙区范桂馥小学和孝文街小学六年级学生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父母干涉儿童参与网络媒介程度为中度或是高度的儿童,在网络媒体素养的能力上要比那些父母完全不干涉参与或是低度干涉参与的儿童好些。研究也发现如果家长能够适度干涉参与,或是培养青少年使用媒介自制的能力,则可以提高青少年的媒体素养。

对于家庭教育而言,大众传媒与其既存在着融合,也存在着巨大的冲突,那么家庭教育处在这样的传媒时代中,更多的是要思考二者形成和谐发展的途径,具体要做的就是培养青少年的媒介素养。起初,家长认为媒体上的一系列图像和文字会对青少年的身心产生不好的影响,各种调查显示,成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在已经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主导话题,与儿童自己年龄相当的故事已经失去了吸引力。[4]因此,在网络媒介的时代,完全禁止儿童接触电视等媒介是不切实际的,也缺乏可操作性,教育所能做的,只能是教育的方式。[5]

根据英国《剑桥国际英语辞典》,“素养”(literacy)就是“具有读与写的能力(an ability to read and write)”[6]而一个现代人不仅要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还得拥有解读、评价和批判电视、广播、电影、广告、网络等媒体的各种信息的能力。[7]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现代社会中对各种各样的媒介信息具有批判意识和能力的公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卜卫给媒介素养教育下的定义是:媒介素养教育是培养公民媒介素养的教育,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学习判断媒介讯息的意义和价值;学习创造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了解如何利用大众媒介发展自己。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目标是使得受众可以利用媒介来实现自我的发展,而不是沦为大众媒介的奴隶。[8]我们鼓励家长在家里对孩子有意识地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希望青少年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媒介的资源来更好地实现更自身的发展,而不是沦为媒介的奴隶,从而荒废学业,身心的发展受到不良的影响。

既然我们知道了家长对青少年的媒介接触上应该加以监督和管理,使得青少年能够逐步的拥有媒介批判的思维,那么在具体的培养青少年的媒介素养中要注意到以下的问题。霍夫兰在《传播与劝服》一书中提出青少年这个群体因为想象力丰富,对周围事情比较敏感,较容易被人劝服、接受影响。[9]因而具体家庭教育中开展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时,要充分考虑到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青少年掌握健康合理使用大众传媒、自觉抵御其中不良信息的方法与技能。张毅,张志安在《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特色与经验》一文认为青少年是快乐的媒体使用者,保护青少年免受媒体负面信息影响的同时,也注重引导他们从媒体使用当中获得更多乐趣。[10]

在培养青少年媒介素养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的是不仅仅用莱恩·马斯特曼提出的十八项基本原则和加拿大媒介素养教育专家约翰·庞金特的八大理念传授给青少年一些媒介分析的技巧,因为现在在学校开展的媒介素养教育很大一部分是解读媒介文本的内容,以一则广告为例,在课堂上教师会带领学生对媒介机构、媒介的类型、媒介的语言等等方面展开一系列的追问,比如这则广告的目标对象是哪些人群?这则广告使用了什么样的拍摄技术?等等,如果长此以往这种训练形成定势的话,青少年则会陷入另外一种思维定势之中。

现今的青少年生活在新媒体科技之下,每天都会花费很长的时间在电子媒体上,此外青少年在开展媒介接触时,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和产品,除了新媒体的内容会对青少年产生一定的影响,家长还会考虑到因为青少年过度使用新媒体,比如电脑、手机上网等等这些会造成青少年身心方面的疾病。综上所述,在对青少年使用新媒介上不能“堵”的情况下,我们只能用“疏”的方法—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这也更加印证了这是家庭教育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的使命。因为现有的传媒环境告诉我们,既然不能限制青少年使用媒体工具,又无法给他们提供一个纯净至极的传媒环境,那么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只能提高他们的免疫力,赋予他们正确分辨、解读信息,抵御不良影响的能力,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以让家长也参与进来,多多关心孩子在使用中所遭遇的问题并和孩子进行讨论和鼓励,这样的沟通不仅能够增强彼此的联系,还有助于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使用态度和媒介素养。

我认为媒介素养教育本身是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深层次来说是一些思想、价值观方面的东西,在家庭里,我们知道现在的青少年是很容易接触到媒介的,比如电视、书籍等传统媒体,手机、电脑等新兴的媒体以及其附属产品,比如网络游戏、网上论坛、QQ等聊天工具……除却学校开展的媒介素养教育,家长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把关人”,可以帮助青少年选择好的媒介文本,帮助青少年选择优秀的媒介内容,完成好对青少年的媒介接触习惯进行监督和管理。

摘要:我们处在一个大众传媒发达的时代,传媒对大众的影响已经渗透到其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也不例外,大众传媒对家庭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会越来越多地受到大众文化的影响。在大众传媒的时代,完全禁止儿童接触电视等媒介是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面为了能改善这种状况,只能采取教育的方式,于是培养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成为大众媒体时代家庭教育的使命。

关键词:青少年,大众传媒,媒介素养,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唐昆雄,杨斌.大众传播媒介与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浅探.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第81页

[2]、(美)波兹曼著,吴燕莛,译.童年的消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郭鉴.e时代的儿童网络媒介接触行为探查。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7(1).

[4]、谭斌.再论学生的需要——兼作对现阶段合理对待学生需要的建议.教育学报,2006(3)

[5]高德胜.道德教育的时代遭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第19页.

[6]、Sonia Livingstone.Young People and New Media.[M]. London:Sage,2002.

[7]、戴永明,蒋宏.媒介“封杀”与公民媒介素养[J].新闻记者,2004,(5).

[8]、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J].现代传播, 1997,(1).

[9]、杨拓新,王晨,王玥.论大众媒介对青少年受众的影响——兼谈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当代电视,2007,(1).

高校新闻传媒的教育功能研究 篇9

步入21世纪以来, 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加强建设新闻传媒系统。其中, 在校师生以及其他工作人员是高校新闻传媒的主要受众目标, 高校传媒的主要内容是传播一些时事、信息 (就业信息等) 和其他的一些通知, 这些都体现了高校新闻传媒的宣传教育功能。高校新闻传媒是高校校园内的传播平台, 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特有的优势, 在高校的校园文化、校园风气、校园面貌等高校建设中起到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地位。

高校新闻传媒经过多年的发展, 现已初具规模, 形式多样, 主要包括平面媒体、音画媒体、校园网络媒体等三部分。

2. 高校新闻媒体的特点

高校新闻传媒具有桥梁的作用, 学校能够通过校园传媒与社会进行沟通, 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高校传媒是各大高等院校传播信息的通道, 各科的老师进行理论研究和探讨工作的平台, 同时, 高校传媒承担着舆论引导、学科交流、校貌建设、传承文化、发扬文明的重要责任与使命。高校传媒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2.1 高校新闻传媒具有权威和广泛的特点。

学校宣传部门是高校新闻网的主管部门。新闻网作为学校的发言人, 向社会学生发布新闻时事, 进行社会热门、党政方针的专门报道等, 所以这些决定了高校新闻网正规、严肃、权威等特点。为了加强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传媒必须按照思想政治的教育要求, 再结合高校传媒的特点, 严谨把关其报道内容, 使所报道内容具有严肃性、真实性, 以免造成不良的影响。另外, 高校传媒所面对的是各个高校的广大师生和在校教职工, 所以其受众数量大, 影响范围广, 这也是高校新闻传媒的特征。因为上述条件, 也就决定了学校传媒的传播范围受到了限制, 仅仅是在校的师生及校内职工, 而新闻网作为新兴的传媒形式则使得高校传媒具有了广泛的影响范围。

2.2 高校传媒具有新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高校新闻传媒, 包括校园报纸、杂志, 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台、校园新闻网, 它们都能够传播新闻, 所以都具新闻的真实性、公开性、实时性等特性。高校传媒正因为具备这些新闻特性就使得师生们相信其传播的信息内容, 从而使高校传媒具有了舆论引导、宣传教育的作用, 对师生们有一定的影响和说服力。当前的高校新闻具有丰富多样的形式、内容。高校新闻传媒所传播的内容包括高校的改革与发展、学校办学治学的理念、学校的办学历史、发展与规划等, 还包括学生的学习、心理、生活等贴近学生的内容。丰富多样的报道形式也是高校新闻传媒所具有的特点, 包括校报中的人物采访、校园记者问答等, 还有电视台中的“实时新闻”的播送和校园电台的“点歌祝福”等等。

2.3 高校传媒具有传播及时的特征。

无论哪种传媒, 若第一时间将信息传播出去, 才能够体现新闻极高的价值, 从而才能够做到独家新闻, 使高校传媒具有持续的生命力。高校新闻网是高校传媒中传播信息最及时的新闻媒体, 其能够用最早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发布新闻信息。另外, 校园网络没有很多限制, 包括时间上的、空间上的限制等, 有利于进行实时的、全程的跟踪报道, 这样才能使师生在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社会与学校的新闻与文化, 使学生和社会的发展保持步伐一致。

3. 高校传媒的教育功能

高校传媒的教育功能最重要的是对广大师生及在校员工的思想方面的教育, 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无论是哪一种高校新闻传媒都会极其注重对广大师生的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无论打开哪一种新闻媒体, 我们都会看到有大篇幅的政治新闻, 重点是党的治国理念和行政政策。高校传媒的教育功能还表现在它能够营造校园内良好的学术氛围。与师生的教学紧密相关的内部新闻是高校新闻传媒报道的另一个重点, 比如新引进的实验仪器、新建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等。这些新闻的播送目的是培养在校大学生专业方面的实践和技能, 报道大量的与学术研发相关的新闻, 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所学专业的最新知识, 以便能够引起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和关注, 这样就能够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高校校园与社会还是有区别的, 有着其特殊性。通常, 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和老师的教育以及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中培养形成的, 由此来看, 高校传媒的另一个功能体现在沟通交流方面。高校新闻传媒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人生观、价值观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纽带作用。高校传媒在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完善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1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3.1.1 宣传作用和引导作用

高校传媒的对在校大学生的教育作用, 最显著的就是舆论引导的作用, 高校传媒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和道德的培养, 在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高校媒体通过传播党政方针, 传达最新的科技和专业知识, 来充实学生的头脑, 借此使大学生的思想和认识得到提高, 传播学校的办学政策, 使本校大学生能够注意到学校的建设工作上来, 通过对学校的优秀人物和先进事迹进行宣传, 能够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氛围, 来对其他学生起到激励鼓舞的作用。

3.1.2 爱国主义、道德的教育功能

高校新闻媒体可以通过传播国庆节、神舟飞船、登月计划等重大节日、科技事件的时事政治, 可以在宣传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此同时, 也可以建立各种各样的专栏, 包括与学生相关的教学活动或者班级、社团相关的活动, 可以用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在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法律方面的意识。

3.1.3 传播先进文化的功能

高校是汇集各种各样的文化、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的交流的地方。校园文化的中枢则是高校传媒。高校传媒能够利用自身的传播功能, 正确地引导学生,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和感染。高校传媒搭载着先进文化, 以主旋律为主要基调, 借助栏目的平台, 使其有了很高的影响力。

3.2 高校传媒的新闻实践的教育功能

3.2.1 新闻客观的教育功能

高校新闻传媒的教育功能与学校的课程内容, 教师的课堂教育是有着区别的。高校新闻传媒传播的新闻信息是客观的, 对新闻事件如实地报道, 基本不会添加感情色彩, 通过有选择地报道新闻, 来发挥高校传媒的舆论导向功能。新闻的客观性可以使那些处在叛逆期的在校学生容易接受所播报的新闻, 能够对学生产生正确的导向作用,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这样在校大学生可以比较全面地认识现实的社会, 能够养成用正确的方法分析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现象, 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校通过一些各种各样的专栏, 包括反映学生生活、普及科学知识的专栏, 通过发布一些具有知识性、娱乐性、积极的内容来引起广大学生的兴趣, 有利于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3.2.2 新闻采访实践的教育功能

高校新闻传媒是也是培养媒体人的重要平台, 对大学生的新闻技能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在校大学生可以成立记者社团, 以校园报纸、校园广播、校园电台、校园新闻网等为平台, 开展一系列的新闻实践活动, 例如新闻写作、新闻播音、文版编辑、活动主持和人物采访等。大学生通过如此丰富多彩的新闻实践活动能够体验生活的真正意义, 由此对新闻的真正价值产生深刻的理解, 培养敏感的新闻性, 才能对新闻的采访及写作的技巧增加了解与掌握。其次, 高校传媒可以与校外的新闻单位进行合作, 成立一些合作项目和新闻实践基地。让校外的记者走进来, 用记者们亲身的实践与体会教育和感染在校大学生, 借此来提高学生的新闻素质;让学生走出去, 到报社、网站等新闻单位实习工作, 通过参加真实的新闻工作, 获得最直接的新闻实践机会。

3.3 高校传媒对大学文化的传承功能

不同的大学培养不同气质的大学生, 这就是各个大学的精神文化所带来的影响。大学的精神文化是一个大学特有的风格和特色, 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和以文科为主的大学所表现出来的底蕴和气质是不一样的。大学的精神文化体现着高校的历史积淀, 学校的办学、治学理念和所追求的价值。高校传媒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3.3.1 提高高校传媒对大学文化的宣传

高校传媒对大学文化的建设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在传播新闻的同时, 其通过选择的新闻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形态本身就是大学文化的直接体现, 推动了大学文化的形成。高校传媒承担着宣传学校办学、治学的理念, 宣传、弘扬大学精神的重要责任与使命, 是校园文化的载体, 推动了校园的文化建设, 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3.3.2 高校传媒提倡人文关怀

高校传媒应要充分发挥其优势, 认真策划一些优秀人物和热门的事件, 放大他们的影响力, 对学生们产生比较大的鼓舞和深刻的影响, 将新闻的价值和高校传媒的宣传价值有机地结合起来, 发挥高校传媒的文化传承的功能, 形成良好校貌校风和严谨活泼的学风, 把前沿的思想传播给大学生, 使其在良好的学校环境中长知识学本领。

4. 高校新闻传媒存在的失调现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高校新闻传媒踏上了高速发展的轨道, 已成为高校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然而, 事物并不是完美的, 高速发展必定带来破绽, 高校新闻传媒也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高校新闻传媒的形式越来越固定, 没有变化, 毫无新意, 其发布的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高校新闻传媒的报道形式的单一、内容的单一等问题必然会影响受众对高校传媒的关注, 从而导致高校新闻传媒的阅读量, 使得高校新闻传媒的教育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5. 提高高校传媒教育功能的意见

高校新闻传媒承担着重要的宣传作用, 不应将眼光只盯着学校的内部, 而是应向更广泛的方面发展。高校传媒不应只仅仅宣传学校, 还要帮助学校沟通社会、学生家长等。因此, 结合高校新闻传媒的特殊性, 为了使高校新闻传媒的教育功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本文作者认为高校传媒在以后的发展中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5.1 加强对高校传媒的管理

高校应该做到两个“建立”:建立一个高效的、科学的、合理的新闻传媒运行系统;建立一个严格的采写、编辑、审查和播出的制度, 通过共同的信念凝聚师生, 将高校新闻传媒的运行变得生动、高效,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科研的水平, 才能够更好地服务师生。

5.2 建设优秀的高校传媒工作队伍

高校要努力建设优秀的校园新闻工作队伍, 包括师生结合、专业和业余的结合, 使他们做到三点:坚持党性原则, 用党性来指导高校传媒的工作, 禁止传播一切违背党政方针、学校党政工作的新闻;掌握新闻工作的规律, 具备较强的新闻专业能力;了解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使自己更好地研究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张中伟.高校新闻传媒的教育功能探讨[J].中国报业.2012-06-25

[2]侯纯玉.论高校传媒在大学文化建设中作用[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7-06-24

浅析艺术与传媒文化的关系 篇10

一、关于传媒文化

对于当今的传媒文化来讲, 传媒文化的一个载体就是影像世界。对于影像世界的理解我们可以简单的这样认为, 影像世界通过网络、广播、电视等等途径, 传播到人们生活所接触到的终端, 在终端中实现图像的呈现, 从而完成媒体信息的传递。而这样的终端, 在我们生活中十分常见, 比如电视、电脑等。其通过这种影像, 我们可以很方便地管理自己的生活, 可以利用去安排约会、聚餐、旅游、聊天。所以说这种传播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自然中我们所接触到的一般的速度。

而正是通过这种反反复复的影像世界, 我们可以从这种媒体文化的传播中进一步了解我们真实的社会生活。除此之外, 媒体还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艺术, 对于艺术的研究者, 必须得面对这样一个事实, 随着媒体文化的传播, 以及各种媒体传播的载体的普及, 人们的大众视觉传播的影响已经远远大于艺术表达的影响。而也正是这种传播的方式, 使得艺术家在近几年已经开始向传媒文化进行妥协。比如欢庆或者批判, 解释或者干涉。这些艺术学者的举动, 都是向大众媒体妥协的表现。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们带来了新的视觉秩序, 对于艺术学家讲这些就是视觉霸权, 由于新的视觉秩序的出现, 艺术家们开始探讨一些问题。影像世界所传递的到底是真还是假?影像如果传递过量的信息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我们平时所接触的照片还能作为信息的载体吗?对于影像世界来讲, 真实是其职责吗?面对这些问题, 越来越多人开始通过自然表现的方式来考虑我们的认知问题, 而并不是通过美学的手段来解释这些问题。而我们平时所接触到的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图像相互整合而成, 所以对当今的艺术学者来说, 图像对人们到底创造了多少意义便不得而知。艺术学家也开始认识到了我们与这视觉世界的关系已经不同了。

二、艺术与传媒文化关系的渊源

成为文化开始与艺术相结合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前十年。在20世纪初科学技术发明开始崭露头角, 比如投影机摄像机等等。这些新的发明大大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也正是在那个时期, 毕加索开始用报纸作为材料来进行其艺术创作。通过这种现象我们不难发现。艺术创作所涉及到的材料和技法, 已经没有了原先的限制, 可以将大众文化也充分利用起来。而另一个关键点是马赛尔杜尚, 他从现实世界里直接选择了一些事物, 把这些现成的事物作为其艺术作品。可以说, 杜尚将消费品作为了那时候的艺术表现, 以至于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 艺术成为了一种交叉学科。而在艺术的范围中高雅文化与世俗文化的界限已经不是那么明显, 很多人因此树立了自己华丽怪异的风格。

美国二战以后, 社会形势产生了急剧变化。二战以后人们的消费开始迅速上涨, 而视觉消费占了很大一部分。市场上遍布大量的人工广告。同时, 美国战后夸张二战的广告产品也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 图像就是靠一目了然, 电视机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这种消费。洪流般的信息通过电视传递到千家万户, 个体已经变得相当不明显。

之后艺术开始将屏幕作为新的模特, 开始将照片与艺术相结合。这样一来, 绘画与印刷的结合彻底颠覆了照片对于艺术来讲一文不值的概念。也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 照片成为了一种影像艺术的载体。可以说这种新型的机械画法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艺术。同时也进一步升华了艺术的真正含义。一位艺术家曾说, 现实的艺术陪伴了我们半个多的世纪。但是随着照片与艺术的结合, 作为一种新的现实主义, 完全可以媲美传统的艺术, 而这种新型的现实主义就可以通过机械手段产生出非现实的影像。

另一个里程碑, 我们不得不提到沃霍尔。他通过媒体的手段, 将其融入到建筑学以及他所做的艺术作品里。媒体这种独特表达方式更深地贯穿到人们的脑海中。他的艺术设计理念, 着重强调媒体的非人格化, 重复循环以及表层魅力。对于他来说, 影像世界就是现实世界, 重复循环只会将他图像的意义剥离, 让其转化成一种商品, 一种用于货币交换的商品。可以说, 他的艺术作品以及理念, 消除了原创与仿制之间的矛盾, 同时也消除了独创与重复之间的矛盾。也正是在这种矛盾的消解之中, 他创造了高雅的文化的新内涵。

三、媒体文化与艺术之间的架构

一些艺术家团体, 他们则支持一种对媒体文化的运用, 有一定自我选择性的反抗艺术。而有些艺术团是这样认为波普艺术的。波普艺术虽然对于文化潮流的掌握比较敏锐, 但是总体上来讲却过于花哨, 并且自身存在很多内部矛盾。而有的艺术家们可以将电影电视报纸等大众文化作为艺术等新型载体, 并且反对传统艺术, 反对高级趣味。有些艺术家团体, 反对艺术的进一步商品化以及大众媒体所指导下的的不良意识形态。

在随后的发展中, 概念艺术逐渐凸显出来。而在其中, 照片艺术成为重点。而对于照片一出来讲, 艺术作品中照片的最大意义, 就是艺术本身的价值。而通过概念艺术我们不难发现, 艺术已经是由变幻莫测的文化密码, 构成社会关系网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在其中, 图像是十分有力的一个方面, 它通过特定的语境来实现其最大的魅力。

在此之后艺术家们开始寻找更多的表达场所, 来开辟新的艺术的交流途径, 借着广告牌书籍看电视杂志等等媒体载体, 作为其艺术的表达平台。之后艺术开始与人们的生活接轨, 这等于艺术来讲是一种进步。艺术家们也通过精英文化和大众媒体的商业运作, 使得越来越多的新型艺术开始被大众所熟知所接受。

四、传媒文化与艺术的结合

在20世纪70年代, 不同风格的艺术家们, 开始借助媒体来进行实验艺术创作。一些出名的艺术家将艺术的创作目标, 投向电影或者录音这些媒体形式。尤其是新一代的艺术家, 对于图像的认识更加丰富, 媒体对他们来讲也是一种十分有力的工具。同时他们也认识到诸如, 名人效应等等手段都是媒体的伎俩, 但现在这种伎俩中不能自拔。

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与媒体相综合的艺术逐渐被公开, 并被主流生活接受。而艺术家们反对艺术商品化的潮流, 也因为这种接受而显得十分的苍白无力。所以,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艺术家不论怎样努力, 艺术能够与制度对抗, 还是无能为力。所以对艺术家来说, 在那个时期, 艺术所剩的最后的手段也只有图像。

媒体是一把双刃剑, 他可以轻而易举的将上层建筑, 一些拘泥于小众的艺术, 上升到全民运动。而从另一方面讲, 他还对人们的思想潮流起着一种煽动作用。在当代的社会潮流下, 媒体开始普遍参与人的生活。而媒体文化逐渐的制约人们的思维方式。对人们的审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样就在侧面影响了人们对艺术的塑造。与此同时媒体助长了艺术的传播速度, 增加了艺术的流行性与消费性。这样就使得当代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欠缺, 真正的艺术品便难觅踪迹。

五、总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 传媒文化已经从高台上走下, 走到每个人的身边。微博等自媒体的产生, 使得每个人都能够成为广大传媒文化中的一个参与者。这样就意味着媒体作为艺术的载体, 已经实现了普及。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在生活中触手可及。艺术与传媒文化已经紧密的交织在一起, 而艺术将通过怎样的方式以传媒文化为介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则是目前众多传媒人以及文化从业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摘要: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人们对于审美文化方面也有了更多的见解。传媒文化在当今的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同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同的研究学者对于传媒文化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存在着分歧。有些学者认为, 对于当今的大众传播体系, 如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载体, 其传播功能已经超越了视觉艺术, 并且这种对艺术的影响是根本性的。而对于当今的社会来讲, 传媒文化已经进入到了艺术研究领域, 也就是说艺术与传媒文化之间产生了交集。所以我们应该促进艺术与传媒文化的良性发展, 适应现代化的趋势, 借助传媒文化来使艺术市场良性发展。

关键词:艺术,传媒文化,关联

参考文献

[1]郭玉华.消费社会的艺术生产力问题[J].社会科学家, 2009 (04) .

[2]李旗.媒介与艺术:白南准的艺术实践研究[J].美术向导, 2008 (05) .

[3]秦凤珍, 蔡园园.传媒文化与当代青年的文艺生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0 (08) .

浅析大众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篇11

关键词:大众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3-0190-02

一、大众传媒与思想政治教育

大众传播媒介简称大众传媒,是承载、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一种载体和工具,可分为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随着科技的进步,大众传媒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其正以强劲的渗透力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

“现代传播学的奠基人美国政治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在其《社会传播与结构》一书中指出,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监视环境、联系社会和传递文化。我国的大众传媒有三种主要功能,即公众服务、商业服务、政治倡导。”[1]其中,大众传媒的政治倡导在我国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它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于它是以占社会主导地位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准则为核心内容而进行的传播实践活动,因此,它具有传播的性质和特征,被看作传播者与受传者分享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并进行互动的过程,大众传媒从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大众传媒的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2]。“对现代大众传媒,既可以将其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一个因素如载体加以运用,也可以将其视作社会环境的一个因素加以考虑”[3]104。

大众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大众传媒这个强大的传播渠道和载体,影响受教育者,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并以此规范其行为的功能。在我国,大众传媒要服从、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大局,因而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大众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以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等有着巨大的影响。

二、大众传媒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表现形式

(一)认识功能

处在信息满天飞的时代,大众传媒通过信息的传递使人们的思维方式、政治观点、行为习惯等受到影响。凭借这种认识功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宣传和灌输、对中国国情以及国际态势的报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让受众在纷杂的社会政治环境中提高认识能力,保持清醒头脑,坚定社会主义立场。

(二)调节功能

大众传媒通过调节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调节心理。大众传媒会有意识有目的地传播思想观念和科学理论,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调节人们的心理状态,从而为我国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二是调节利益矛盾。在承认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客观存在的前提下,发挥大众传媒的调节功能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念,使不同群体之间化解矛盾,有助于在全社会范围形成一种公正、合理、和谐的利益关系,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是调节人际关系。现如今,人与人的社会地位、知识结构、性格方面等存在差异,在交往中难免有矛盾乃至冲突。大众传媒充分发挥调节人际关系的功能缓解人际冲突,从而营造一个平等、互助、协作、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四是情绪调控。人们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难免起摩擦,情绪有时失控,可能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给自身或他人带来麻烦。大众传媒关注当前社会动态,分析时事热点,热衷于报道人们感兴趣的话题,帮助人们分析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打开心结、稳定情绪;同时,也给广大民众提供敞开心扉的平台,疏通思想、宣泄情绪。这样就能使人们的情绪得到及时有效的调适,大大减少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三)引导功能

在现阶段,人们的价值观取向多样化。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方向上来。大众传媒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功能主要体现在:一是政策导向。通过对党的方针和政策的宣传来疏导人们的思想,以提高人们思想政治觉悟,规范人们的行为。二是目标导向。大众传媒引导人们深刻理解党的奋斗目标,并努力使其转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引导人们向目标奋进。三是舆论导向。“在大众传媒迅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倾向于了解大众传媒所关注的问题,并依据媒体对各种问题的重视程度,确定自己看待事物的优先顺序。媒体的这种功能通常被称为议程设置(agenda-setting)功能,意思就是帮助受众理解社会和政治中哪些是重要的,是需要他们来思考的”[1]。大众传媒可以利用这一点,通过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使人们的思想行为在正确的舆论下得到调节和规范。

(四)约束功能

一个社会假如缺乏统一的行为规范,社会生活就会处于无序的状态。人的自由发展不是无拘无束的,而必定是在一定的社会规范的基础上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在于使受教育者遵循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用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而大众传媒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某种程度上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通过向受众传导社会规范,通过肯定、褒奖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和否定、批判背离社会规范的行为,帮助人们理解并认同社会规范,使人们的行为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

(五)凝聚功能

大众传媒通过日常的报道宣传党的施政方针,让老百姓真正认识到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真正感受到正是由于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利用凝聚功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用爱国主义动员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在为实现共同理想的奋斗中不断增强凝聚力,从而更紧密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

(六)激励功能

激励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榜样激励。通过对先进典型事迹的报道,向人们提供学习模仿的榜样,鼓励他人效仿,以激励人们提升思想品德水平,规范自己的行为。列宁指出:“模范的事迹得到广泛的宣传,榜样的力量就会全部发挥出来,这时榜样就会成为后进、一般的‘辅导者、教师和促进者。”[4]二是情感激励。人的积极性通过人们情感需要的满足来激发。“大众传媒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个交流情感、转化思想的过程。”[5]一方面,大众传媒传播的内容大都是受众感兴趣的话题,有的多是反映群众呼声、关心人民群众疾苦的报道,大众传媒公正、公平、公开地传递信息,这就拉近了大众传媒与老百姓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也为信息传递提供了活生生的范例,赋予了大众传媒真实情感。

三、大众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特点

(一)客观性

现代社会的人们少有不接触报纸、电视、网络的,有的甚至对它们产生依赖,与大众传媒“为伴”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大众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客观性决定了大众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客观性。而今,人们都在随时随地不同程度地接收着大众传媒的信息传递,因此,大众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客观存在的。

(二)生动性

很多生动形象的教育信息通过大众传媒传播,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活力。随着大众传媒和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密切,人们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传播活动中来,给大众传媒提供生动鲜明的事例,为传媒实现互动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渠道。

(三)多样性

大众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通过上述大众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各项功能,充分说明其多样性特点。并且由于时间不同、场合不同、教育的重点不同,大众传媒所需要注意和发挥的功能也会有所不同。认识到大众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多样性,有利于全面发挥其功能,使其更好地促进人与社会的进步。

(四)透明性

社会热点、疑点问题凭借大众传媒追踪报道、广泛宣传,这种真实的评论和报道,使百姓真相大白,从而增加了社会的公开性。

(五)灵活性

由于大众传媒传播范围大、内容覆盖广、传递速度快,当前发生的大事件会在很短时间传遍社会各个角落,引起极大的反响。与学校、家庭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相比,这种高效、灵活的传播方式,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适时调整教育内容,通过传播积极健康的思想政治信息,塑造正确的舆论导向,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六)发展性

大众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自身也在不断更新着新的传播形式,如各类论坛、博客、微博等传播方式的出现和普及,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多,也可以更加自由地发表个人见解等。发展性是大众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要特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保持旺盛生命力之所在。

在大众传媒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更好地利用大众传媒这个重要载体,准确、快捷、全面地将教育信息传递给受教者,方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从而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大众传媒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东健.大众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浅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

[2]乔俏,吴婷婷.浅析大众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8).

[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列宁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39.

传媒艺术教育 篇12

1) 审美能力。我们经常会在书籍, 电视, 网络上看到与查到许许多多关于艺术家的定义与评论, 关于一个艺术家最基本的, 就是需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当然, 审美能力的高低往往在决定一个艺术家的成就高低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幅普普通通的画在普通人的眼里可能真的仅仅是一幅普通的画, 但在有着较高的审美能力的艺术家眼里, 这幅画的价值很有可能就会被挖掘出来, 这就和我们平时对于艺术作品的积累阅览和认识有着莫大的关系。对于不从事艺术的普通人来说, 对于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其实只需要达到好与坏, 有着最初的基本直觉就可以, 但对于艺术家来说, 审美能力却至关重要, 他们不仅仅需要对其艺术作品有直觉感受, 更重要的是要对其有发现, 认知, 总结甚至研究的意识与能力。以传媒艺术来说, 传媒大都会涉及电影行业, 在观影的时候, 传媒艺术家就需要对其影片进行分析与解剖, 好的艺术家有着极高的审美能力, 他能在电影里面找出许多可能普通观影者无法看到与想到的东西, 例如电影的视觉影像运用, 道具选择的是否巧妙, 影片主题后面导演想要表现的另一层含义, 包括当年电影发展拍摄的整体趋势等等, 传媒艺术家都能将其读写出来, 并在适当的时间告知媒体与观众。艺术片这类片种其实一直被很多观众所忽略, 在当今大片的热潮下观众将倾向更加给了商业电影, 但在很多艺术家的眼里, 其实艺术片才是最经得起推敲及琢磨的, 观众表示对艺术片看不懂不想看, 而艺术家们却能在其中找到电影的精髓所在, 这, 就是审美能力的不同导致的。一个合格的艺术家必须具备较高审美能力, 因为他是需要在艺术领域作为先锋存在的, 如果没有较高的审美能力, 就无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无法去看到人们看不到的艺术精髓, 自然也就和常人无异了。

2) 创造改造力。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每个人多多少少都具备着一定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艺术作品的强大生产力, 这也是我认为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 要成为有成就的艺术家艺术大家仅仅有一定的创造力是显然不够的, 艺术很多时候可以认为是一个天马行空的东西, 创造力在艺术作品的创造中显得尤为重要, 特别是当代在许许多多艺术作品已然出现的情况下, 能创作出更加不一样的艺术作品, 更有韵味的艺术作品就更加需要其作为支撑。真正的艺术大家是具有很强的思考能力的, 这些思考的基础是平时对于艺术相关的积累, 而思考的呈现则是我们可以看到的许许多多的创造创新艺术作品。在传媒艺术行业中, 创造力显得更加明显, 众所周知, 现在很多的地方电视台, 尤其是已经很有名气的湖南、浙江、江苏等台, 都在积极的创造创新关于自己台的节目, 而在这之前, 它们更加为了收视率从国外引进很多优秀的电视栏目作为该台的招牌栏目, 从而因为在国内是第一档开创该栏目而博得观众眼球,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创新的重要性, 而作为该台的领导, 也可以称作传媒艺术家, 他们这种独特的创新眼球则帮助它们成功取得了收视上的胜利, 这就是创造创新的重要性。而在传媒行业中, 传媒艺术家的改造能力也取得了十分重要的成果。大约在十年前在网络上爆红的“后舍男生”就是改造的鲜明范例, 两个大学男生坐在一台电脑前, 利用先前歌手创作好的著名歌曲进行改编即兴对口型演出, 在原有的歌曲上进行又一创新并且从此有了这种新式的网络娱乐传媒形式。他们就是很普通的两个大学生, 但他们却在生活中进行思考, 敢于创新与改造, 他们就是最好的“平民艺术家”典范, 他们的创造改造力是每个艺术家应该学习并予以具备的素质。

3) 世界价值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人类在所处社会长期的生活后, 对于所出世界社会环境进行认识认知, 对于所遇事情思考体验有着丰富阅历后的思想思维方式。因为我们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所经历的事情不一, 所以我们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也多多多少少有着不同。但是, 当一个艺术作品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 我们对于其的看法想法大致可以说是一样的, 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 如果当两个艺术家对一个作品呈现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和态度, 我们该何去何从?其实, 艺术家和我们一样, 菜会选便宜新鲜的, 做事会率先考虑他人的感受, 只不过一到了艺术领域, 他们的思维想法就开始与我们有所不同, 其实这并不是世界观价值观的不一样, 只不过是看待一个事物的深与浅, 多与少, 普遍与特殊罢了, 这是艺术家应该具备的独特慧眼与思维。当我们面临着两个艺术家两种态度的时候, 我们可以利用世界观与价值观去思考二者, 在这里绝不是以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去思考, 是以大众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去思考, 关于什么是大众的?道理其实就和人往前走就要将脚向前迈一个道理。只不过艺术在某种角度来说又具备着逆向思维和不合逻辑性, 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加积累多关注生活, 因为生活中就有许多自己想不到也不曾发现的特别事情。我们进行关注的同时其实就在丰富着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再当遇到两个艺术家两种不同观点的时候我们就会很容易发觉什么才是指引自己向前的观点态度了, 而真到了这个时候, 你又是否会发现, 其实你自己已然可以成为一位艺术家, 因为你具备了良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你具备了发现生活的态度, 只有发现了生活, 才能创造生活。我们可以看出, 艺术家需要好的正确的世界观去指引着自己, 因为只有这样, 他才能创造出来好的艺术作品, 否则, 他的艺术作品必然是狭义的, 必然是不受世人所欢迎与接纳的。

4) 社会责任感。一个艺术家在创造艺术作品的时候, 大都是想着其做出来的艺术作品是能够让大家看见并认同的。传媒艺术家对于这一点则更加是如此。传媒艺术家创造生产的艺术作品往往是与电视电影报纸杂志为主的, 有些还是需要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的, 这就需要其观众对于其艺术作品进行观看与认同, 有时还需要进行反馈。既然观众要看, 传媒艺术家脑海里想的就一定是怎样让自己创作出来的作品得到大家的喜欢与认同。这就要求了传媒艺术家第一在创造作品的同时要迎合观众的心理, 这一点可能是与许多其他的艺术家不同的, 虽然艺术的众多领域已经逐渐开始趋向于迎合相关领域观众, 但仍旧有许多艺术家坚持自己的感觉与想法, 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并不妥当, 但却也保留了艺术许多现在不容易看到的韵味。第二点是社会责任感, 这点是所有艺术家都应该去具备的素质, 在当今的社会中, 很多人, 尤其是传媒艺术工作者因为许多不良的诱惑而渐渐忘记了担负在自己身上的责任, 他们有些已经开始通过不同的方式与渠道去传播他们创造出的作品, 从然不顾这些不良作品给社会与人们带来的影响, 这种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导致了很多不良的社会影响, 给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起了不良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 传媒艺术家的作用在社会中越来越来予以体现, 传媒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被运用得十分广泛, 这就更加要求传媒艺术家在创造和传播上时刻警醒自己, 要对社会与观众负责, 要生产创造出好的作品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并为人们提供正能量, 使观众时刻能感受到传媒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 从而进一步推动传媒产业的发展与进步。

上一篇: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下一篇:农信困局如何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