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化处理

2024-08-20

资本化处理(精选9篇)

资本化处理 篇1

一、母子公司内部提供长期借款利息资本化的确认

会计实务中, 集团公司的母公司逐步转变成集团营运的中心, 专门负责统筹及规划集团内部资金的运用, 因此, 集团内子公司如果有资金需求 (如购建厂房) , 母公司可能使用多种债务工具以不同的利率借入资金, 再将资金以不同的方式提供给集团内的子公司使用, 以满足子公司的资金需求。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借入专门借款的, 应当以专门借款当期实际发生的利息费用, 减去将尚未动用的借款资金存入银行取得的利息收入或进行暂时性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后的金额确定。如果从母子公司单独财务报表角度来看, 母公司负担借款成本, 但账面上不存在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从而不能将借款利息资本化, 子公司账面有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 但由于不承担借款成本也无法资本化。

从合并财务报表的角度来看, 母公司负担借款成本而子公司对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记账, 二者是同一个合并个体, 采用集团资本化利率核算应资本化的借款成本, 并增加符合要件资产成本减少利息费用。

例:母公司从银行借款10 000万元, 年利率8%, 母公司将此借款又转借给子公司用于工程建设。此笔借款的利息是否可以资本化?

如果按会计准则的规定, 子公司借款费用无法资本化, 母公司账务处理如下:母公司借款时:借:银行存款10 000万元;贷:短期借款10 000万元。母公司将借款转借子公司时:借:其他应收款10 000万元;贷:银行存款10 000万元。母公司计息时:借:其他应收款800万元;贷:应付利息800万元。母公司收取子公司利息时:借:银行存款800万元;贷:其他应收款800万元。

子公司账务处理如下:收到母公司款项时:借:银行存款10 000万元;贷:其他应付款10 000万元。子公司计息时:借:财务费用800万元;贷:其他应付款800万元。母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的抵销处理:借:其他应付款10 800万元;贷:其他应收款10 800万元。借:在建工程800万元;贷:财务费用800万元。

二、借款费用暂停资本化的判断及相关会计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 (CAS 17) 规定, 借款费用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才能开始资本化。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时, 借款费用应当停止资本化。CAS 17对借款费用开始资本化、停止资本化的界线规定得非常清楚, 这对准确界定资本化金额十分有利。但在借款费用暂停资本化的表述上有待进一步完善。

CAS 17规定:对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在购建或者生产过程中发生非正常中断、且中断时间连续超过3个月的, 应当暂停借款费用的资本化。在中断期间发生的借款费用应当确认为费用, 计入当期损益, 直至资产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重新开始。一般来说, 财务每月都要结账, 一旦发生非正常中断, 很难在当期预计中断是否会超过3个月, 而相关账务是需要按月记录的, 报表也是要按期编制的, 对发生暂时中断的当月, 借款费用如何处理, 是费用化还是资本化就需要审慎处理。

如果将借款费用费用化, 计入当期损益, 随着时间推移, 暂停时间一旦未超过3个月, 日后就要调账, 因为按此规定, 非正常中断不超过3个月, 就要对原费用化的借款费用进行调整予以资本化;反之, 如果予以资本化, 非正常中断只要大于等于3个月, 就要对原资本化的借款费用进行调整予以费用化。可见, CAS 17的此项规定可操作性较差。

为解决这个问题, 根据重要性原则可以将该规定进一步修订为:对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在购建或者生产过程中发生非正常中断、且中断时间连续超过3个月的, 以后的借款费用应当暂停资本化, 在中断3个月后发生的借款费用应当确认为费用, 计入当期损益, 直至资产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重新开始。如此, 既可以保证其可操作性, 又避免了调账的麻烦。

资本化处理 篇2

一、资本公积的属性

资本公积通常是投资者或者其他人投入到企业超过法定资本部分的资金,其所有权属于投资者,与实收资本和盈余公积项目有很大的区别。

资本公积与实收资本的区别:实收资本明确了投资的主体,是投资者对企业实施控制权和盈余分配的基础,实收资本总量和结构的增减变化,涉及到投资者的根本利益,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方针和资本市场的变化,其增加或减少必须受到严格的法律限制。资本公积是所有者共同的权益,它在未转成实收资本前,并未明确具体的投资主体,不能参与企业的控制权和盈余分配。资本公积伴随着投资产生,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主要由溢价收入形成,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发行股票的价格普遍偏高,股东向上市公司注入了大量的资金,真正属于自己的权益只是按面值计算的部分,大量的溢价收入形成资本公积,在“内部人”控制的前提下,就等于是管理者无偿取得和使用股东资金,这与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和完善约束、激励机制是相矛盾的,是对股东权益的侵害。

资本公积与盈余公积的区别:盈余公积是从企业的利润转化而来,它是企业经营活动积累的结果,为了防止企业超额分配,有关制度对盈余公积的提取规定了下限。

盈余公积通常是和企业的盈利能力联系在一起的,对股东和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直接反映了股东投入资本增值的能力,反映了企业经营活动的质量,是管理者对企业和股东的贡献。资本公积主要伴随着投资产生,反映了企业的规模,是投资者对企业的贡献。盈余公积和资本公积的主要用途是转增资本,但要受到各方面的限制。

二、资本公积明细科目的设置

现行的会计制度在资本公积科目下,设置了八个明细科目,每一个明细科目都代表了资本公积的特定来源,反映了企业投资方式的多元化。在实务操作中,有两个明细科目值得商榷:一是“股权投资准备”明细科目;二是“资产评估增值准备(现行制度中没有设立)”明细科目。“股权投资准备”明细科目反映了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因被投资单位接受资产捐赠等原因造成的被投资企业资本公积的增加,投资企业按持股比例计算的、未转入“其他资本公积”明细科目前所形成的股权投资准备。设置该科目的目的就是将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化,在投资企业的账面上得以反映,通过投资企业的账面记录,能够体现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的股权的比例和控制关系。我们认为没有必要设置“股权投资准备”明细科目,现由如下:第一,权益法核算下,投资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科目作为资产列示,只是反映了对被投资企业的投资额,它与被投资企业的所有者权益项目之间本身就不存在金额的对应关系(尤其是在二级资本市场上投资),如甲公司通过资本市场购入乙公司股票10000股,占乙公司发行股票的30%,购入价格为每股20元,甲公司长期投资账面上反映为0元,乙公司账面上只反映甲公司的权益为10000元(按面值反映),从甲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上,无法反映对乙公司的股权控制关系,即使通过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调整了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也无法反映这种控制关系。在实际中,还可能造成投资企业空调账,虚增资产、权益或收益;第二,投资企业和被投资企业分属不同的会计主体,由于受时间或空间等因素的限制,投资企业并不能随时掌握被投资企业的资本公积的增减变化,从而不能保证投资企业及时进行账务处理;第三,“股权投资准备”明细科目的设立,人为增加了权益法会计核算的难度,会计人员难以理解和掌握。

专门借款利息资本化会计处理 篇3

一、开始资本化日的时点选择

(1) 资产支出发生日。确认资产支出点, 应以是否真正为工程付出了代价为准, 支付方式有三种:一是支付货币资金, 即用货币资金支付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建或者生产支出;二是转移非现金资产, 指企业将自已的非现金资产直接用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建或者生产;三是承担带息债务。当该带息债务发生时, 视同资产支出已经发生。应选择资产支出的最早点作为认定开始资本化日的参照点。 (2) 借款费用发生日。一般而言, 借款日即为借款费用发生日。 (3) 工程正式开工日。即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开始的日期。

二、停止资本化日的确认条件

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即可停止资本化。一般而言, 具备以下三条件之一的即可停止资本化: (1) 实体建造已经全部完成或实质上已经全部完成; (2) 与设计要求基本相符, 即使有极个别与设计或者合同要求不相符的, 但不影响其正常使用; (3) 资金已经全部支付。另外, 试运行或试生产只要能出合格品或能正常运转, 就可以停止资本化, 而不出管它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的生产能力。对于分批完工的要按以下原则来认定停止资本化点:分批完工, 分别投入使用的, 则分别停止资本化;分批完工, 最终一次投入使用的, 则最终完工时认定停止资本化点。

三、专门借款费用停止资本化条件

当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 应暂停资本化: (1) 非正常停工; (2) 连续停工超过三个月。

[例]汇智公司于2009年1月1日从银行借入专门借款1000万元用于工程建设, 年利率8%, 利息按年支付。其他有关资料如下: (1) 工程于2009年1月1日开工, 汇智公司于2009年1月1日支付给建筑承包商武建公司300万元;2009年1月1日至3月末, 该借款闲置的资金取得的存款利息收入为4万元。 (2) 2009年4月1日工程因纠纷停工, 直到7月1日继续施工。第二季度取得的该笔借款闲置资金存款利息收入为4万元。 (3) 2009年7月1日又支付工程款400万元。第三季度, 汇智公司用该借款的闲置资金300万元购入交易性证券, 获得投资收益9万元, 已存入银行。 (4) 第四季度, 10月1日汇智公司支付工程进度款300万元。至2009年末该工程尚未完工。 (5) 2010年一季度末工程完工并验收。

会计处理解析:首先, 判断专门借款的资本化期间:根据前述内容, 汇智公司2009年资本化期间为2009年1月1日~12月31日, 但4月1日~6月30日应暂停资本化。其次, 笔者按季计算2009年与工程有关的利息、利息资本化金额, 并进行如下财务处理 (单位:万元) :

第一季度:

专门借款利息=1000×8%/4=20 (万元)

利息资本化金额=利息费用-闲置资金取得的利息收入

=20-4=16 (万元)

借:在建工程16

银行存款4

贷:应付利息20

第二季度 (暂停资本化) :

专门借款利息=1000×8%/4=20 (万元)

计入财务费用的金额=20-4=16 (万元)

借:财务费用16

银行存款4

贷:应付利息20

第三季度:

专门借款利息=1000×8%/4=20 (万元)

利息资本化金额=20-9=11 (万元)

借:在建工程11

银行存款9

贷:应付利息20

第四季度:

专门借款利息=1000×8%/4=20 (万元) 应全部资本化。

借:在建工程20

贷:应付利息20

(3) 2010年一季度应该继续对其产生的利息资本化, 而二季度直至该笔专门借款到期则应该停止资本化。

四、资本化率的问题

专门借款的资本化利息的处理, 如果是涉及到多笔专门借款的, 不需要计算资本化率。因为不管专门借款是否被占用, 利息支出都是应该资本化处理的, 那么即使是借入了多笔专门借款的, 仍然是遵循这一个原则。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 资本化率的计算公式是仅仅针对于一般借款而言的。因为一般借款强调一个实际占用的概念, 那么只有被占用的一般借款支出部分的利息支出才能够资本化。所以如果涉及了多笔一般借款的, 就应该是计算资本化率。这个资本化率实质上就是加权的利息率。

最后, 专门借款的处理还需要注意下面几点:专门借款发生的利息费用在资本化期间不管是否被占用是都可以资本化的;可以扣除的利息收入部分必须是在资本化期间内闲置资金的利息收入。

参考文献

资本化处理 篇4

建议书

相对于政府传统项目开发模式及公共融资方式,PPP项目有以下比较优势:

1、提高公共财政使用效率 PPP项目一般由社会私人资本或者联合体融资建设及运营,提供公共服务。共用财政投入很少,较好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这对公共财政短缺的情况下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同时,由于捆绑了建设和经营,并以服务和产出付费,使得私人部门能够发挥最大的能动性,通过创新、自我施压等避免项目成本超支。在风险管理上的合理分配和良好的合作机制也使得项目失败的概率大大降低,避免了公共资源的浪费。

2、保障项目和公共服务质量 评审中标的私人资本或联合体组建项目公司建设项目并提供公共服务。联合体一般是由建设方、融资方、运营方组成的利益共同体,它比传统开发模式具有更好的内部协调能力。另外,很多PPP项目通过引进国际知名建设、管理机构,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

3、实现合作双方互利共赢 合理的PPP模式可以平衡公私双方的权责利。在风险分配上遵循“最优承担”原则,即将风险分配给最有能力承担的一方。同时,全寿命周期特点使得合同具有较大的灵活空间,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机制既能维护共用部门的利益,也能最大限度满足私人资本的诉求。

PPP项目在第一个项目识别阶段,项目发起时需要提供《项目建议书》。项目建议书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第一步,尤其对于投资规模大、社会影响广泛的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项目建议书主要是从项目自身的客观条件方面考察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一般由项目发起人向发改委部门报送,提出立项申请,发改部门审查通过后下达项目建议书批复文件。经批准的项目建议书是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作为拟建项目立项的依据。项目建议书的批复单位应为国家或地方发改委。

项目建议书大纲

一、城乡供水一体化、垃圾处理及污水处理打包项目概况

(一)、城乡供水一体化、垃圾处理及污水处理打包项目名称

(二)、城乡供水一体化、垃圾处理及污水处理打包项目规模

二、城乡供水一体化、垃圾处理及污水处理打包项目必要性

(一)、城乡供水一体化、垃圾处理及污水处理打包项目现状及预测

(二)、城乡供水一体化、垃圾处理及污水处理打包项目必要性

三、城乡供水一体化、垃圾处理及污水处理打包项目规划

(一)、拟建地点

(二)、建设方案

(三)、城乡供水一体化、垃圾处理及污水处理打包项目进度安排

四、城乡供水一体化、垃圾处理及污水处理打包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一)、政策条件

(二)、建设区建设条件

(三)、建设技术条件

五、城乡供水一体化、垃圾处理及污水处理打包项目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案

(一)、投资估算

(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六、经济效果和社会效益的初步估计

(一)、经济效果

1、财务评价

2、国民经济评价

(二)、社会效益

1、环境影响

2、社会影响

论借款利息费用资本化的账务处理 篇5

例如:某公司于2006年1月1日向银行借入资金10 000万元, 期限5年, 年利率为8%, 按年支付利息, 到期还本;于2006年12月1日向银行借入资金2 000万元, 期限为3年, 年利率为6%, 按年支付利息, 到期还本。公司在2007年1月1日动工兴建一幢办公楼, 工期1年, 工程采用出包方式, 分别于2007年1月1日、7月1日和10月1日支付工程进度款1 500万元、3 000万元和1 000万元。公司为建造办公楼于2007年1月1日发行了期限为3年的公司债券, 面值2 000万元, 发行价格为2 100万元, 溢价100万元, 票面年利率为8%, 市场年利率为6%, 按年支付利息, 到期还本。按协议, 中介机构按债券总值的1%收取手续费, 直接从发行价格中扣除, 另外, 以银行存款支付债券的印刷费2 000元;2007年7月1日借入专门借款2 000万元, 期限5年, 年利率为10%, 利息按年支付, 到期还本。闲置的专门借款资金均用于有固定收益的债券投资, 假定该短期投资月收益率为0.5%, 债券的公允价值等于其实际价值。办公楼于2007年12月31日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分析:本公司在2007年1月1日这一时点, 同时满足借款费用资本化的三个条件, 开始借款费用资本化。借款费用资本化期间为2007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专门借款两笔共计4 000万元, 累计资产支出5 500万元, 超过专门借款部分的资产支出为1 500万元, 使用了一般借款。债券溢价按实际利率法摊销。2007年账务处理如下 :

2007年借款利息费用总额 = 10 000×8% + 2 000×6% + 2 000×8% + 2 000×10% ×6÷12 = 1 180 (万元)

债券应计利息 = 2 000×8% = 160 (万元)

债券实际利息费用 = 2 100×6% = 126 (万元)

溢价摊销额 = 160-126 = 34 (万元)

(1) 1月1日:

①发行债券:借:银行存款 20 790 000

在建工程—办公楼 210 000

贷:应付债券—债券面值 20 000 000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1 000 000

②支付印刷费:借:在建工程—办公楼 2 000

贷:银行存款 2 000

③支付工程款:借:在建工程—办公楼 15 000 000

贷:银行存款 15 000 000

④进行暂时性债券投资: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5 000 000

贷:银行存款 5 000 000

(2) 7月1日:

①借入专门借款:借:银行存款 20 000 000

贷:长期借款 20 000 000

②收回暂时性债券投资:借:银行存款 5 150 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5 000 000

投资收益 150 000

③支付工程款:借:在建工程—办公楼 30 000 000

贷:银行存款 30 000 000

(3) 10月1日:

支付工程款:借:在建工程—办公楼 10 000 000

贷:银行存款 10 000 000

(4) 12月31日:

计算专门借款利息资本化金额 = 2 100×6% + 2 000×10%×6÷12-500×0.5%×6 = 211 (万元)

计算一般借款利息资本化金额 :

一般借款累计资产支出超过专门借款部分的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 = (4 500-4 000) ×6÷12 + 1 000×3÷12 = 500 (万元)

一般借款资本化率 = (2 000×6% + 10 000×8%) ÷ (2 000×12÷12+10 000×12÷12) = 7.67%

一般借款利息资本化金额 = 500×7.67% = 38.35 (万元)

公司2007年建造办公楼应予资本化的利息金额 = 211+ 38.35 = 249.35 (万元)

借:在建工程—办公楼 2 493 500

财务费用 8 966 500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340 000

贷:应付利息 1 600 000

长期借款—应计利息 10 200 000

借:固定资产—办公楼 57 705 500

贷:在建工程—办公楼57 705 500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S].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资本化处理 篇6

关键词:借款费用,资本化,一般借款,专门借款

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 因为业务发展的需要, 可能会向社会筹集资金, 借款便是企业常用的一种筹资方式, 由此而带来的借款利息、溢折价摊销、辅助费用以及因外币借款而发生的汇兑差额等统称为借款费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第四条规定:“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 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购建或者生产的, 应予以资本化, 计入相关资产成本;其他借款费用, 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确认为费用, 计入当期损益。”企业会计期末计算的借款费用中属于资本化金额部分计入“在建工程”、“投资性房地产”、“生产成本”科目, 其余部分记入“财务费用”科目。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的确定应分为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两种情况处理。

一、专门借款资本化金额的确定方法

专门借款, 是指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专门借入的款项, 专门借款应当有明确的专门用途, 通常以借款合同上标明专门用途为确认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第六条规定:“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借入专门借款的, 应当以专门借款当期实际发生的利息费用, 减去将尚未动用的借款资金存入银行取得的利息收入或进行暂时性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后的金额确定”。因此, 对于专门借款未使用部分应按照存款利率或短期投资收益率计息, 计入当期费用。

例1.南方公司为建造办公楼于2008年1月1日向银行取得2年期专门借款2 000万元, 年利率6%, 按年付息。另外, 在2008年1月1日又专门借款4 000万元, 借款期限为3年, 年利率8%, 按年付息。工程采用出包方式, 分别于2008年1月1日、2008年7月1日和2009年1月1日支付工程进度款。闲置借款资金均用于短期债券投资, 月收益率为0.5%。办公楼于2009年6月30日完工, 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南方公司2008年、2009年为建造办公楼应予资本化的利息金额计算如下:

1.由于南方公司2008年1月1日开始借入专门化借款并用于资本化支出, 办公楼于2009年6月30日完工, 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因此, 南方公司借款费用资本化期间为2008年1月1日—2009年6月30日。

2.计算在资本化期间内专门借款实际发生的利息金额:

2008年专门借款发生的利息金额=2 000×6%+4 000×8%×6/12=280 (万元)

2009年1月1日—6月30日专门借款发生的利息金额=2 000×6%×6/12+4 000×8%×6/12=220 (万元)

3.计算在资本化期间内利用闲置的专门借款资金进行短期投资的收益:

2008年短期投资的收益=200×0.5%×6+1 200×0.5%×6=42 (万元)

2009年1月1日—6月30日短期投资的收益=200×0.5%×6=6 (万元)

4.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第六条的规定, 在资本化期间内, 专门借款利息费用的资本化金额应当以其实际发生的利息费用减去将尚未动用的借款资金进行暂时性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后的金额确定, 因此:

南方公司办公楼工程2008年的利息资本化金额=280-42=238 (万元)

南方公司办公楼工程2009年的利息资本化金额=220-6=214 (万元)

5.南方公司2008年、2009年账务处理如下:

2008年12月31日:

2009年12月31日:

二、一般借款资本化金额的确定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为某项工程借入的专门借款用完了, 而企业又没有专门借款的额度了, 在这种情况下, 只能占用一般借款。占用了一般借款也要确认资本化金额。《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第六条规定:“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占用了一般借款的, 企业应当根据累计资产支出超过专门借款部分的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乘以所占用一般借款的资本化率, 计算确定一般借款应予资本化的利息金额。资本化率应当根据一般借款加权平均利率计算确定。资本化期间, 是指从借款费用开始资本化时点到停止资本化时点的期间, 借款费用暂停资本化的期间不包括在内”。

例2.承例1, 假设南方公司建造办公楼没有专门借款, 占用的以上两笔借款都是一般借款, 假定该两笔一般借款除了用于办公楼建造外, 没有用于其他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 全年按360天计算。

由于南方公司建造办公楼没有占用专门借款, 占用了一般借款, 因此,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第六条的规定, 南方公司应当首先计算所占用一般借款的加权平均利率作为资本化率, 然后计算建造办公楼的累计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 将其与资本化率相乘, 计算求得当期应予资本化的借款利息金额。

1.计算所占用的一般借款资本化率: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应用指南规定:所占用的一般借款资本化率=所占用的一般借款加权平均利率=所占用的一般借款当期实际发生的利息之和/所占用一般借款加权平均数= (2 000×6%+4 000×8%) / (2 000+4 000) =7.33%

2.计算累计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应用指南规定:所占用一般借款本金加权平均数=∑ (所占用每笔一般借款本金×每笔一般借款在当期所占用的天数/当期天数)

则南方公司2008年累计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1 800×360/360+3 000×180/360=3 300 (万元)

南方公司2009年累计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4 800×360/360+1 000×180/360=5 300 (万元)

3.计算每期利息资本化金额: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应用指南规定:一般借款利息费用资本化金额=累计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所占用的一般借款加权平均利率

则南方公司2008年为建造办公楼的利息费用资本化金额=3 300×7.33%=241.89 (万元)

2008年实际发生的一般借款利息费用=2 000×6%+4 000×8%=440 (万元)

2009年为建造办公楼的利息费用资本化金额=3 300×7.33%=241.89 (万元)

2009年实际发生的一般借款利息费用=2 000×6%×6/12+4 000×8%×6/12=220 (万元)

上述计算的2008年的利息费用资本化金额241.89万元小于实际发生的一般借款利息费用440万元, 可以资本化, 但2008年的利息费用资本化金额241.89万元大于当年实际发生的一般借款利息费用220万元, 因此应以220万元作为当期利息费用资本化金额。

4.南方公司2008年、2009年账务处理如下:

2008年12月31日:

2009年12月31日:

三、专门借款与一般借款结合使用的资本化金额的确定方法

例3.假设南方公司2008年1月1日在办公楼建造中共支出2 000万元。专门借款1700万元 (其中, 2008年1月1日发行三年期债券1 000万元, 年利率5%, 2008年1月1日借入四年期专项借款700万元, 年利率6%) , 2008年1月1日借入流动资金借款500万元, 其中300万元用于办公楼建造, 年利率4%。2008年12月31日计算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结合使用的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和费用化金额。

1.计算全部资金的资本化利息:

债券利息=1 000×5%=50 (万元)

专项借款利息=700×6%=42 (万元)

占用一般借款资本化利息=300×4%=12 (万元)

2.计算2008年度费用化利息

一般借款费用化利息=200×4%=8 (万元)

3.2008年12月31日南方公司账务处理如下:

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的确定, 一方面要求会计人员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判断, 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也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企业发展步伐的逐渐加快, 由于资本扩张会分散企业的控制权, 因此对外借款可能会成为企业筹资的首选。作为新时期的会计人员, 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和职业能力, 做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忠实的执行者, 以期共同努力提高我国会计信息的质量, 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提出的新要求, 达到共同推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在我国企业全面普及和推广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资本化处理 篇7

开发阶段研发支出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业绩,相关信息披露甚至比已经获得的经营成果更具评价价值因此有必要进行较全面的研究。本文根据会计准则中研发支出资本化的定义和规定、对研发支出资本化会计处理的特点及可能存在的困惑和问题进行探讨结合实际经验提出了研发支出有条件资本化的会计实践处理方法,分析了与税法要求的差异和涉税实务中应注意的事项,举例指出了如何按照规范有效进行相关信息的披露。

一、会计准则对研发支出资本化的定义和规定

开发是指企业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

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

(一)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

(二)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

(三)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应当证明其有用性;

(四)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

(五)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

二、研发支出资本化会计处理特点及可能存在的困惑和问题

会计准则对研发支出有条件资本化处理存在合理、积极方面:

1.符合真实性原则。将资本化的开发费用列入账簿,并在资产负债表中列报,可以使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资力度及研发项目预期收益等真实信息,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有利于投资者做出恰当的投资决策。

2.体现谨慎性原则。会计准则将企业的研发活动分为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开发活动的实质在于它是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经过可行性分析,能够确定其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当这种经济利益可以可靠计量时,就可以确认为一项资产。这种做法充分考虑了研发投资的风险性,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3.有利于克服企业的短期行为,增强企业竞争力。将研发费用支出资本化,可避免将研发费用全部费用化而导致的企业经营业绩减少的现象。这样,经营者才有积极性通过新产品开发和旧产品的升级换代来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4.遵循了配比原则。成功的研究开发项目在被授予专利权、商标权等后,往往会持续若干会计期间,并为企业带来收益。而将开发支出作为企业自创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在未来收益期间分期摊销恰恰体现了收入与支出相配比的原则。

在看到合理、积极方面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存在的问题:

研发活动往往跨年度,如果开发成功的项目仅以当年开发支出计入资产,则其无形资产价值反映不全面。研究活动成果不能在资产负债表上得到反映,报表使用者将很难从会计报表中了解企业在研究开发方面的投入情况。如果对以前年度发生的研发费用重新计算,并将己费用化的支出对以前年度利润的影响进行追溯调整,此时,又会增加企业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因此,会计准则对研发费用的处理不符合一贯性原则。

会计准则对研发支出有条件资本化的规定一定程度上缺乏可操作性,加大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难度。尽管新准则对“研究”与“开发”进行区分并明确其含义,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无形资产的研发业务复杂且有风险,要把企业的研发活动清楚地划分为研究与开发阶段显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尤其是对于本身并不精通科学技术的会计人员来说,这项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会计准则列出了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支出可以确认为无形资产的五个条件,规定企业选择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但是这些条件和标准的表述比较抽象,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出客观合理的判断,加大了会计人员专业判断的难度。

三、实践中研发支出有条件资本化的会计处理

如上所述,企业内部研发阶段的支出是否满足准则规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因而企业在实践工作中需合理划分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明确研发支出费用化和资本化的分界点,根据开发阶段的科技开发活动特点和研发支出内容,依据项目立项文件、开发项目进度报告合理归集相关费用;在开发项目结束时,根据开发支出是否满足准则5个条件,将有条件资本化研发支出计入无形资产。

实践中,应注意的是开发阶段是指已完成研究阶段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具备了形成一项新产品或新技术的基本条件。例如,生产或使用前的原型和模型设计、建造和测试;含新技术的工具、夹具、模具和冲模的设计;不具有商业性生产经济规模的试生产设施的设计、建造和运行;新的或经改造的材料、设备、产品、工序、系统或服务所选定的替代品的设计、建造和测试等。

企业对正在进行中的开发项目发生的研发支出,应按其项目名称和确定的支出费用类别、金额,借记“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开发项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原材料”等科目。如开发项目跨年度,则将“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金额计入资产负债表中开发支出项目进行列示。如果开发项目结束,根据开发项目决算文件、开发项目成果资料及会计准则五个条件,达到预定用途的,确认为无形资产,按“研发支出一资本化支出”科目余额,借记“无形资产(××)”,贷记“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

如果失败,则将“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余额一次性计入“管理费用”,作为当前损益处理。值得说明的是,内部开发无形资产的成本仅包括在满足资本化条件的时点至无形资产达到预定用途前发生的支出总和,对于同一项无形资产在开发过程中达到资本化条件之前已经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的支出不再进行调整。

四、研发支出有条件的资本化涉税处理

2008年12月10日,为了配合《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实施,进一步规范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的税务管理,针对目前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务管理出现的问题,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印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8]116号,同时该文为了协调企业会计准则允许将一定条件的研发费用资本化的规定,细化了加计抵扣的规定:(一)研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未形成无形资产的,允许再按其当年研发费用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二)研发费用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该无形资产成本的150%在税前摊销。除法律另有规定外,摊销年限不得低于10年。

根据该文精神,需要企业注意的是:在满足资本化条件时点之前的支出全部费用化,可以在当年据实扣除,年终申报所得税时,仍然可按照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加计扣除;而对于符合资本化研发支出,如尚未计入无形资产的,则不能在当年扣除,也不能进行加计扣除,当开发项目结束后,达到预定用途形成无形资产的,从形成当年起,按不得低于10年摊销年限计算出的摊销金额按150%在税前列支。这与该文实施前的相关税务和会计处理有显著差异。

同时企业要注意的是税法对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与财务有关文件定义的研发支出范围存在差异,在纳税申报时,应根据国税发[2008]116号文件规定进行相应调整。主要差异可参考表1。

五、有条件资本化研发支出的信息披露

会计准则中对研发支出资本化某些条件和标准的表述比较抽象,在实际操作中较难做出客观合理的认定,因而加大了有关信息披露的难度。笔者认为,基于会计准则规定的“实质重于形式”和对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的要求,企业应将开发支出在财务会计报告中单独披露,并对企业的每项研发项目进行列示和充分披露;从而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和可利用性。实践中企业在报告中应披露研发支出核算的具体内容和金额,并详细说明是否同时满足确认为无形资产的各项条件及依据。下面为某股份公司应要求披露的研究开发费资本化信息披露范例,以供实际操作时参考:

1.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对资本化的研究开发支出按不同开发项目进行分类披露。具体见表2。

2.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的规定,对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开发阶段的支出予以资本化,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计入当期损益,具体资本化明细内容见表3。

3.相关项目开发支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与《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对照见表4。

资本化处理 篇8

笔者认为,对于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资本化后超过其可收回金额的部分,还有一种处理方法,就是先将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所有支出转入固定资产,再根据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小于账面价值的部分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这里笔者暂且将这种方法称为第四种方法。这种方法与上述第三种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计提减值准备的时间:第三种方法计提减值准备的时间是转入固定资产以前,第四种方法计提减值准备的时间是转入固定资产以后。由于两者计提减值准备的时间不同,也就导致了两者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不同。现以陈文所举的案例为例,说明这两种方法之间的区别。

例:某企业于2007年10月5日对某一生产线进行改扩建,改扩建前该生产线原价为900万元,已提折旧300万元,已提减值准备50万元。在改扩建过程中领用工程物资300万元,发生改扩建人员工资80万元,用银行存款支付其他费用60万元。该生产线于2007年12月25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经测试,改扩建后生产线的可收回金额为950万元。

按照第三种观点,对上述业务应作如下处理:

(1)对该生产线进行改扩建时,借:在建工程550万元,累计折旧300万元,固定资产减值准备50万元;贷:固定资产900万元。

(2)发生可资本化的后续支出时,借:在建工程440万元;贷:工程物资300万元,应付职工薪酬80万元,银行存款60万元。

(3)计提减值准备时,借:资产减值损失40万元;贷:在建工程减值准备40万元。

(4)该生产线交付使用时,借:固定资产950万元,在建工程减值准备40万元;贷:在建工程990万元。

按照第四种观点,前面两笔会计分录相同,第三笔和第四笔会计分录如下:

该生产线交付使用时,借:固定资产990万元;贷:在建工程990万元。

计提减值准备时,借:资产减值损失40万元;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40万元。

资本化处理 篇9

公司注册资本认缴制,是注册公司时,工商部门只登记公司股东认缴的注册资本总额,无须登记实收资本,也不再收取验资证明文件,实缴注册资本可以为零。公司股东认购的股份须要资金足额到位,允许先到一部分,到位时间可以由股东自行决定,不需要验资,只需要在每年的年度报告上申报反映及存档到登记机关。公司实收资本由验资制向自行申报制过渡。如申报与事实不符,公司的股东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注册资本是指公司登记机关依法登记的全体股东或发起人实缴或认缴的出资额。实收资本是指股东实际投入到企业的资本,如果股东将认缴的资本实际缴付到所拟设立的公司,实缴的资本就是实收资本。可以说,在注册资本实缴制下,注册资本即是实收资本。在注册资本认缴制下,对于公司制企业如何进行实收资本账务处理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实收资本按照认缴数额入账,公司收到股东首次缴纳的部分借记银行存款,未收到的部分借记其他应收款,等以后收到认缴的部分,再结转其他应收款,直至达到认缴注册数额;另一种认为实收资本应该按照实缴数额入账,即认缴的时候不需要做会计处理,只有在收到股东的投资款时再贷记实收资本,在该种账务处理的规则下,公司资产负债表“实收资本”项下反映的是实际收到的投资款,而不是认缴的注册资本。

二、注册资本认缴制与实缴制的区别

(一)会计确认

对于实缴制下的会计处理,在公司成立时,对于股东所投资的货币、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都需要进行入账核算,同时把投资的金额都需要计入到实收资本的会计科目之下。而认缴制下的注册资本核算,公司在开业之时,不一定有相关资产作为注册资本的投入,而且账面上也不一定必须体现实收资本的金额,对于实收资本的会计核算,以实际收到的实收资本为具体的核算时间,如果未进行注册资本的确认,需要以负债来进行处理。

(二)会计信息披露

对于认缴制下的注册资本会计信息的披露,在工商部门只需要对公司股东所认缴的注册资金总额进行登记,而对于财务会计报表中所披露的实收资本金额,则是企业实际收到股东的注册资本金额。

(三)债务风险

认缴制下的实收资本,由于在企业刚刚成立之时可能会出现零注册资本的情况发生,因而决定了企业有限的偿债能力,很容易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为市场带来一定的风险,从而需要政府对企业的运行加大管理制度。

三、注册资本认缴制下实收资本的账务处理

(一)公司成立时账务处理

公司在成立之时,是由股东投资成立,公司在收到投资者投入到企业的资本时,应当作为实收资本来进行会计核算,并以公司所有者权益而表现出来。对于注册资本认缴制下的实收资本账务处理,对于实收资本可以按照认缴数额进行入账,在公司第一次受到股东的缴纳金额时,可以借记银行存款,而对于没有收到的那部分,暂时先借记“其他应收款”,等收到应当认缴的那部分资金时,然后再与“其他应收款”进行结平,直到与认缴注册资本相等。这种账务处理方法遵循了实质重于行式的会计原则,更加符合财务的会计目标。其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如下:

1、当收到股东投资款时

借:银行存款/库存现金

贷:实收资本—股东

2、如果没有收到投资者的投资款,只是认缴而未进行实缴出资时,可以根据公司的相关章程来进行挂账处理,并且在规定的年限之内把所挂的“其他应收款”冲平。其账务处理如下:

借:其他应收款—股东

贷:实收资本—股东

在最后规定的年限之内,收到股东的注册资本时:

借:银行存款/库存现金/固定资产

贷:其他应收款—股东

除了上面所讲到的方法之外,还有一种会计处理方法是按照实收资本的实缴金额入账,即在进行认缴的时候,在没有收到股东的投资金额时,不需要做相关的会计处理,只有在收到股东的实际投资金额时,贷记实收资本,这种账务处理方法,公司的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中的“实收资本”体现的就是实际收到的股东投资款。具体账务处理如下:

借:银行存款/库存现金/固定资产

贷:实收资本—股东

(二)注册资本印花税缴纳问题

企业印花税的缴纳,根据相关法律条文规定,是企业实收资本与资本公积之和的万分之五来缴纳印花税,并且会随着企业在经营期间的增资或者资本公积的增加,都需要按照比例来进行缴纳。根据企业在成立时的会计处理方式不同,其缴纳印花税的会计处理也是不同的。如果采用第一种挂账的方式进行会计核算的,我们就需要按照全部的实收资本挂账方式来进行核算,而如果是采用第二种,以实际的入账方式进行会计核算,则只需要按照确认的实收资本金额来进行缴纳印花税,对于未收到的注册资本金额部分暂不需要缴纳印花税。由此可见,不同的实收资本会计处理方式,第二种的会计处理方式要比第一种少缴纳一部分印花税,只有当股东把投资金额全部补齐之后,才需要缴纳剩余部分的印花税,因此,从税收筹划的角度来看,第二种的会计处理方法更加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四、注册资本认缴制下实收资本的会计处理建议

(一)会计科目的增加

对于认缴制下的企业会计核算,可以增加一个“待缴资本”科目,从而有利于企业与股东财产之间明确的划分,而待缴资本与实收资本之间的和与注册资本总额相等。对于股东未缴纳的注册资本,在财务报表中是作为负债披露。因而增加“待缴资本”,可以有效的与“其他应收款”进行相对应,不仅符合于财务核算的规定,而且可以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

(二)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专业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财务会计核算的工作质量,因而对于注册资本认缴制的问题,应当掌握最新财税知识,从而针对实收资本进行一个合理化的处理,既不违反国家的相关相财税法律,又能使得企业的利益价值最大化,通过不断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与工作专业知识水平,从而把企业财务工作更加规范、合理化。

(三)加强对国内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注册资本认缴制的实施,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从长远来看对于企业发展、增强市场参与的积极性都有着显著的效果。但因该制度实施的时间不长,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因而出现了一定的法律断层,如:会计准则中对于注册资本认缴制的会计核算业务没有较为具体的规定。而印花税法中所规定的记载资金账薄需要缴纳印花税还停留在以前的实缴制下。所以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做好配套工作。

五、注册资本认缴制下公司解散阶段实收资本的账务处理

公司解散是指公司经营活动终止时对公司财产进行清算的活动。公司解散的直接法律后果是公司清算。公司清算是指企业按章程规定解散以及由于破产或其他原因宣布终止经营后,对企业的财产、债权、债务进行全面清查,并进行收取债权、清偿债务和分配剩余财产的经济活动。在注册资本认缴制下,公司清算中可能会涉及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股东的清算问题。

公司进行清算时,如果存在剩余财产则应向股东进行分配。股东分得的剩余资产分为股息所得和投资转让收益或损失两部分。股东在公司清算时取得的股息所得金额是被清算企业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中按持股比例计算的部分,即持股比例与留存收益的乘积;股东的投资转让所得或损失,其金额为剩余资产减去股息所得后的余额,超过或低于原股东投资成本的部分。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公司解散时,股东到期尚未缴纳的出资,应该作为公司的清算财产,股东按照出资的比例参与剩余财产的分配。公司进行清算时,如果公司的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债权人有权主张尚未缴纳出资的股东在未缴纳出资的范围内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摘要:随着对《公司法》的修改,在工商登记制度进行改革之后,使得公司的成立由最初的注册资本实缴制变革为注册资本认缴制,这一制度的改革,对于企业的成立与运营有着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时,对于企业的财务核算也有了其相应的变化,尤其是对于企业成立时实收资本的会计处理方法。

关键词:注册资本认缴制,实收资本,会计处理

参考文献

[1]杜勇,谢志华.资产注入、公司绩效与股东支持行为的理论分析[J]会计之友,2015(10):12-16

[2]赵维宁.实收资本会计处理在注册资本认缴制度下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6(07)

上一篇:防除方法下一篇:榜样要贴近学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