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发展分析

2024-10-25

德育教育发展分析(精选12篇)

德育教育发展分析 篇1

一、印尼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印尼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

印尼的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可以追朔到7世纪,独立后印尼的高等教育发展主要可以分成萌芽时期(1945年~1960年)、扩张时期(1960年~1965年)、调整重组时期(1966年~1974年)和迅速发展时期(1975年至今)几个阶段。目前,印尼公办院校有135所,私立院校近3,100所,学生总共有400多万。根据办学形式的不同,可将印尼高等院校分为:综合性大学、专门性学院、高等学校、专科学院和综合工业大学。表1反映的是截止到2010年,印尼这几类高等院校的数量及学生人数。

高等教育的普及将极大地有益于国家、社会及人民,但这在印尼还未能实现。这主要表现在:(1)印尼没有能力充分利用国内的自然资源。根据2010年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新加坡作为一个领土不大的发达国家,其自然资源匮乏,但因为重视人才,使其经商环境连续4年位居全球第一。相反,印尼的自然资源虽然很丰富,但其营商环境却在183个国家中位列第122位;[1](2)印尼国家竞争力处于弱势。根据世界银行有关国家竞争力的排名报告显示,印尼在人口超过2,000万的30个国家中其竞争力排名第28位,科学技术、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度则排名第30位;(3)印尼的人类发展指数排名在人口数量居于同位水平的国家中不高。根据联合国发展计划署的报告,印尼在2011年的人类发展指数排名从2010年的第108位下滑到第124位;[2](4)印尼高校在国际上较为知名的大学排名榜中寥寥无几。《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THE)2011~2012年度世界大学的排名结果显示,在世界上400所最好的大学及亚洲100所最好的大学中均没有印尼的大学。QS(Quacquarelli Symo-nds)公司的排名结果则显示,世界上200所最好的大学中没有印尼的大学,在亚洲100所最好的大学中也只有1所印尼的大学,位列第50名。[3,4]其中,QS的世界大学排名榜引用的参数包括研究素质、教学素质、毕业生就业情况以及师生的国际化程度。THE引用13项表现指标,并归纳为5个类别,即:论文引用率—研究影响力,教学—学习环境,研究—数量、收入及声誉,国际化程度—国际师生和本地师生的比例,以及从产业界获得的研究经费与创新能力。同时,在东南亚范围内,笔者对4个国家的高等学校发展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表2反映的是截至2007年4个国家公立、私立高校的类型和数量。

资料来源:印度尼西亚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统计》,2009/2010(Higher Education Statistic,Mo NE,2009/2010).

来源:东南亚教育组织协会,2007(SEAMEO 2007)

如上表所示,这4个东南亚国家都是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其高等教育体系也正处在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之中,其私立高校数量远远高于公立高校,在高等教育结构中民办高等教育占据主导地位。印尼和菲律宾的高校数量较其他两个国家有较大的优势。尤其是印尼,其私立学校的份额高达将近97%,在数量上的确是印尼高等教育的中坚支柱。目前,印尼除了进一步加快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同时应更注重提升印尼私立高等教育的质量。

(二)印尼高等教育的发展特点

1. 印尼高等教育起步晚,发展迅速。

印尼高等教育从荷兰殖民时期就已经开始萌芽,殖民地时期主要发展方向都是以荷兰当局需要为主,独立后的印尼高等教育开始迅速发展,发展重心在公立高校和私立高校之间变换,全国的高校总数每年都在增加,截止到2010年为止,印尼共有高校3,200多所。

2. 印尼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是其私立高等

教育的发展却较公立高等教育还快,印尼的高等教育在数量结构上以私立高等教育为主,份额占总体的97%,但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在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下,印尼的高等教育除了保持数量上的发展势头之外,也开始注重提升高校的教育质量。

3. 印尼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在经历了集权

之后,目前开始向分权管理转变,中央开始放权至地方,再由地方放权到高校,实行高校自治管理。并且,由于印尼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因此印尼宗教性质的高校也较多,归国家宗教委员会管理。

4. 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旺盛。

据印尼统计局(BPS)2010年的统计,印尼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其人口年龄结构中25岁以下的人口占到44.72%,[6]加之印尼的生育率较高,因此未来将有更多的教育对象接受高等教育。但是,目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预算不断紧缩,因此,满足民众对高等教育需求的责任重担仍在私立高等教育上。

二、印尼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印尼高校的教育质量水平还不能真正实现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三大基本职能。下文将从不同角度对目前印尼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基于专业结构的分析

判断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专业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看高等教育培养的各专业人才的比例是否适应这个国家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依据这个标准可以判断印尼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是不合理的。作为一个正处在发展经济过程当中的农业国家,印尼需要更多能够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专业人才,所需专业的顺序依次为教育、工程技术、自然科学、管理科学、农业、医学和社会科学等。但是据调查,学生对专业的选择顺序则是工程技术、经济、师范、法律、会计、医学、文学、社会科学,这表明国家建设的需要同学生的选择还存在一定的距离,高校的培养方向同国家经济发展的方向也未能保持一致。这导致高校学生毕业后便面临失业,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等同于对国家财力、物力及人力的浪费。[7]与高等教育发展较为超前的西方国家相比,印尼高校的专业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基于学术研究的分析

1. 印尼国家政府部门无论在政策上,还是在立

校的资金上,对高校科学研究的支持都不够,从而阻碍了高校的发展。印尼高校的研究缺乏最基本的设施与设备。

2. 学术研究尚未成为印尼高校教师自身发展

的需要,而只是学校内部的一种硬性要求,这导致教师的研究积极性不高,研究成果质量下降。同时,在与国外大学进行短期项目合作时,有些印尼教师对与国外研究者的合作缺乏自信。

3. 印尼每年出版的研究专著和发表的论文数

量偏低,质量不高,目前的研究内容及方法也较为陈旧,研究程度较为浅显。据SCImago Journal Rank(SJR)关于各国科学类学术期刊影响力的调查报告显示,印尼自1996年至2008年以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章总数共有9,194篇。印尼在所调查的234个国家中排名第64名,相较于邻国大为落后(新加坡排名第31名,泰国排名第42名),即使在亚洲地区,印尼也只位列第12名。[8]

4. 在印尼,高校的研究成果大多转化为商品,标价出售,其研究成果都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这种方式构成了实用主义研究的取向,研究最终的目的大多是为了“钱”,而不再是单纯的科学研究。

(三)基于师资力量的分析

1. 印尼的高等教育基础薄弱,师资数量严重不足。

据2011年统计,全国高等院校教师大约有27万,而学生则大约有380万,教师与学生比例约为1∶14。高等院校的教师中,大部分只有学士学位,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较少。而在私立高等院校中的师生比例更低,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

2. 师资的不足还表现在教师分布的不平均。

大部分教师集中在爪哇,特别是首都雅加达,外岛及其他地区的师资缺乏,大部分教师因为经济水平的影响都不愿意离开爪哇。

3. 高等院校不但缺乏师资,而且教师外流现象也很严重。

这主要是因为大学里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比较低,高校的工资难于维持家庭生计,因此一些教师把学校的工作当作副业,忙于去外面兼职。在印尼科学研究所工作了30年的一名教授其基本工资为每月360万盾,再加上津贴160万盾,相当于人民币4,000元,而这些收入相对于印尼的高物价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一项有关印尼工资调查的数据显示,印尼高校中没有经验的新任教师其平均工资为2,261,292盾(相对于人民币1,740元);有5年以内工作经验的教师其工资为2,436,436~3,192,922盾(相当于人民币1,874~2,456元);工作经验在5~10年的教师的平均工资为3,484,541~4,317,759盾(相当于人民币2,680~3,321元);工作经验超过10年的教师工资水平在4,523,728盾以上(相当于人民币3,479元左右)。[9]

(四)基于办学经费的分析

印尼高等教育办学经费的缺乏是个严重问题,其高等教育经费主要来自政府预算、社会上的捐款和国外的资助。一般政府预算负担了印尼高等教育60%至80%的教育经费,其余20%至40%是由社会负担的(包括学杂费)。2010年印尼高等教育预算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因此根本无法满足办学需要,经费问题得不到解决也就无法从根本上保证教育基础。

三、总结与展望

基于上文分析,印尼高等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主要问题是高等教育的质量偏低,而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可能包括政府政策的支持程度、教育经费、师资以及学生素质。印尼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前提是政府必须从思想上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尊师重教,从政策上支持鼓励高等教育的发展,并给予财力上的保证,以稳定师资队伍,巩固高等教育的发展。

*学生在高校受教育的平均时间的年龄区间由19~24岁调整到19~23岁。资料来源:《印尼国家教育部2010~2014的战略规划》[10]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高等教育机构被授予了更多的自主权。因此,印尼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必须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同时应当实施高校自主权,推行问责制,使高校毕业生具备国际竞争力。印尼2010年~2014年国民教育发展战略的目标提出各地的高等教育服务质量、与社会的相关性和国际竞争力都要平衡发展。具体目标详见表3。

由此,印尼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高普通高等教育和宗教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第二,提高高校专业认证的比例;第三,从提高教师学历为出发点,提高高校教师的师资水平,多引进硕士及博士;第四,规范高校教师管理,提高高校教师拥有教师资格人数的比例;第五,增加具有国际标准化组织认证的国立及私立大学的比例;第六,从各个方面努力提高印尼高校的知名度,提高在国际高校排行榜中的排名;第七,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另外,由于印尼经济发展计划的调整,私立高等教育成为发展重点,如何提高印尼私立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已成为印尼高校发展的一个急迫问题,这和发达国家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截然相反。

参考文献

[1]Pasha Ismaya Sukardi.2010,2 September.Urgensi Pening-katan Daya Saing,Koran SI[N].p.:1.

[2]The UNDP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2011[R].Sustaina-bilityand Equity:ABetter Future for All,p.:126.

[3]Times Higher Education(THE)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1-12,[EB/OL].http://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uk/w-orld-university-rankings/2011-2012/351-400.html,2011-10-6.

[4]The Quacquarelli Symonds(The-QS),[EB/OL].http://www.topuniversities.com/,2011-09-05.

[5]South East Asian Ministers of Education Organization[SEAMEO](2007).Number ofTertiary Institutions by Sector and Type.http://www.seameao.org/images/stories/SEAMEO_General/SEAMEO_Statistics/Education_Histogram/ED_Hist-ogram.htm.

[6]Sub Directorate of Statistical Promotion and Services, Trends of the Selected Socio-Economic Indicators of Indonesia[M]Published by:Central Statistics Agency(BPS),JakartaIndonesia August 2010,38.

[7]艾泓.扫描印尼高等教育[J].21世纪,2005年第7期,44~45.

[8]SCImago Journal Rank(SJR indicator),Asiatic Region.Co-untry Rangking1996~2009.[EB/OL].http://www.scimagojr.com/cou-ntryrank.php?area=0&category=0&region=Asiatic+Region&year=all&order=it&min=0&min_type=it,2011-01-17.

[9]Gajimu.com,WageIndicator Network[EB/OL].http://www.gajimu.com/main/cek-gaji/dosen,2011.

[10]MONE Strategic Plan(Renstra Depdiknas)2010~2014.MinistryofNational Education ofIndonesia.

[11]Gajimu.com,WageIndicator Network[EB/OL].http://www.gajimu.com/main/cek-gaji/dosen,2011.

[12]MONE Strategic Plan(Renstra Depdiknas)2010~2014.MinistryofNational Education ofIndonesia.

德育教育发展分析 篇2

一、问题的提出

如火如荼的高职课程改革是近年来高职教育最为热门的话题,从教学分管院长到一线的普通教师,广大高职教育战线教师纷纷投身于课程改革的大潮中。然而,一个不和谐的现象是,在这场日益推进和深化的课程革命中,分管学生工作的思政方面的院领导却普遍感到了自己的落寞,仿佛有一个不成文的说法:高职课程改革仅仅是教学范畴内的事情,和学生思政工作没有什么很大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恰恰反映出相当一部分人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的认识误区,但是笔者认为,正是高职课程改革,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创新提供了最好的平台和机遇。高职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包括高素质(含知识、态度)和高技能。高素质也包括态度方面的要求,态度要求就是有关学生的德育方面的内容,有时候学生的态度决定着学生将来人生发展的成功与否。这种态度的培养包括个人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等方面的态度的养成。而传统的课程把德育工作一般都是以“两课”的开设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实际岗位工作联系不是很紧密,因此,单纯依赖“两课”课程的开设来完成德育工作显然是不够的,而实际上也是收效甚微。因此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必然要把这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和思想道德教育这一部分内容贯彻进来,那么必然要求在课程评价体系中得到体现。

二、高职课程设置中德育课程的开设

德育课程我们将它分为二类,通常,我们将有组织的、有计划的、明确的、直接的、外显的德育方式称之为显性德育,而将非直接的、不明显的、暗含的德育方式称之为隐性德育。隐性德育是与显性德育相对而言的,凡有组织、有计划的,德育目的明确、德育形式直接的德育方式,都属于显性德育的范畴;而其他能产生德育效果的教育方式,即统属于隐性德育范畴。

1.显性德育课程

显性德育课程包括认识性德育课程和活动实践性德育课程,所谓认识性德育课程是指系统传授和学习有关思想政治道德的知识、观念、理论,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认知、观念、理想乃至道德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的课程。[1]认识性德育课程的优势是明显的,从其教学内容看,它具有系统性、教育性的特点。它传递的道德知识是完整的、系统的、清晰的,能引导学生系统掌握有关思想政治和道德的知识,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品质。从效果看,它不仅仅解决个体在道德上知与不知的矛盾,更重要的是在个体道德认知的过程中,通过逻辑论证和个体领悟,在解决一系列的道德矛盾和道德冲突中,发展个体的道德认知力、判断力和选择力,从而为个体道德的发展提供认识基础。[2]什么是活动实践性德育课程?我们认为活动实践性德育课程是由学生主动参与的各种感性活动组成的旨在增进学生道德理智和实践能力,改进学生道德生活的课程。[3]这种活动性德育课程的特点是体现一个主体性,开放性及自主性。因此,我们认为仅有道德认知开启的学校德育课程是不完备的。从国外的教育现状看,他们普遍重视实践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他们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接触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培养德性。例如,日本的一些中小学流行一种“上山下乡”“土留学”的活动,让学生到生活艰苦的岛屿、农村、边远山寨去,接受劳动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民情民俗教育与环境教育,使学生经受苦难生活的磨炼;又如,在美国的大学中,50%以上的研究生到有关机构或社区从事过社会公益服务,如到孤儿院义务教书,为老年之家做家务等。[4]以上种种活动,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都有积极的作用。相比较而言,我国德育的实践环节、活动环节是比较薄弱的,这是我国学校德育效果一直无法让人满意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认为具有强烈实践性的活动性德育课程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应当把它纳入学校德育课程的重要范畴。显性德育课程与德育工作显然不能等同起来,德育工作的最终目的不是仅在于使个体获得“关于道德的观念”(杜威语)换句话说,不仅仅要使个体知道善恶、美丑、是非,更重要的在于使个体行为表现真、善、美,即使个体思想品质外化为道德行为。高职院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这种职业素质包括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的范畴,这就要求学校在专业实践教学上贯彻这部分的内容,必要的时候开设一些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培养的活动性实践德育课程,把德育工作贯彻到实训课中进行,这在课程评价中要体现这方面的内容。

2.隐性德育课程的开设

赫尔巴特提出教学教育性的原理,认为没有脱离教学的教育,也没有脱离教育的教学。各门学科——不论是文史哲还是数理化,都有丰富的德育因素蕴含其中,但是这些因素都是“潜隐的”,需要教师用心地、自觉地挖掘、提炼。在学校升学、考试压力比较大的时候,一部分科任老师往往把传授本学科知识作为学科教学的首要任务,而忽视学科教学的育德任务。因此我们主张应在学校教育中体现全员德育观,不只是德育教师、班主任要抓德育,其它科任老师也要自觉做到教书育人,应自觉地挖掘专业教学中的育德因素,结合学科、专业教学,应用巧妙的方式实施德育,但也应避免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隐性课程相对于显性课程来说,对学生的影响更具有全面性、统整性,它不仅使显性课程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相应的专业科学知识,而且对学生的德行、态度、价值、个性、情趣等人格的各方面有重要的塑造功能,它的目标是塑造完整的人格。”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高职课程改革要注重高职德育课程的设置,高职德育课程设置方面亟待解决和反思如下问题:如何在高职课程设置中体现现代高职德育理念?如何定位高职德育教育本质及制定专业培养中德育目标?如何进行德育课程设置专业分析和建立长效德育评价机制?如何解决高职与中职、高职与高中及与普通高校德育课程设置方面的联系问题?如何选择德育课程模式和调整德育课程内容?如何改善师资德育素养等课程设置保障体系?等等。

三、高职课程改革中德育课程的建设方法

高职课程改革必须注重高职德育课程的设置,在设置德育课程的时候,要充分体现高职德育理念,树立长效性的育人观;树立身教重于言教的育人观,更要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观;树立环境育人观和树立全员育人观。更要结合高职教育本质,在制定各专业培养目标中的突显德育目标,建立长效的德育评价机制。除了显性课程的设置外,还要注重隐性课程的开展,更多地开辟德育途径,更好地落实德育内容和实现德育目标。隐性课程通过校园环境、管理制度、实训制度、校训、校风校纪、课堂活动等形式来实现德育活动。隐性课程所传递的德育信息主要通过个性的内化,才能转化为学生稳定的素质,从而真正实现德育的效果。主要是通过几个途径来获得:

1.正规课程实施中渗透德育内容

从隐性课程的角度来看,教书育人是十分必要的,“教书”离不开正规课程,而正规的课程又包含着大量的隐性德育信息,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显性课程的实施上要注意几个问题:

(1)教学内容的选择,隐性德育课程主要属于意识形态的内容,是由课程设计者有意渗透到正规课程之中的`,在正规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渗透着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蕴涵大量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集体主义道德精神,我们的正规教学内容不单教会学生专业性的知识,还是学生德育教育的一个载体,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

(2)教学方法的组织,良好的教学方法也会传递给学生好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的信息,如活泼有序的课程活动、正确的思维方法及思想认识等都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意识态度。把更多的认识性的德育课程内容转化为实践性德育课程。

(3)教师的精神面貌和行为规范,这是一个尤其重要的方面,教师的人格和行为在教学过程严重地影响着学生,教师的言传有时还不如身教来得效果好,如果教师只是注重教学,为了教学而教学,没有育人的内容,只能沦为一个真正的教书匠,只有做到言传身教合二为一,才能真正是人师和经师的合一,教师的世界观、道德价值观、教师的品行和生活态度无一不影响着成长中的学生。也可以这样说,优秀教师永远是学生模仿最直接、最具体、最生动的榜样和道德形象。教师对工作的敬业和热爱、教师无私的奉献精神及忘我的工作态度、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学风、高度的责任心等无不对学生具有直接和强大的感染作用。对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情操的形成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2.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在教育活动中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结晶、文化氛围以及承载着这些成果的活动形式。包括校训、师生共同形成的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模式、文化意识、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等,这各个层面的内容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所有的校园文化作用在全校师生上产生一个共同的精神实体,这也就形成了该校的校园文化的特色。

3.环境建设方面

学校环境是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培养的最重要的外部环境。与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相比,学校环境是可以被控制和操纵的。所以,在进行德育时应把创造良好的学校环境作为进行德育的中心任务,并借助良好的学校环境去教育个体。所谓创造良好的学校德育教育环境,就是学校德育工作者根据德育目标和内容,一方面对现存的德育环境因素给予正确认识和区别对待,尽可能利用积极因素,摒弃消极因素;另一方面改造不良环境,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简言之,那就是对学校德育环境的合理利用和积极创造。只有通过利用和创造良好的学校环境,才能协调学校环境因素的影响,形成德育的合力。比如:美化校园环境,陶冶情操;加强校园秩序的管理,净化学校周边环境等方面。

4.社会实践活动方面

丰富的校园生活可以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作用,而更为广阔的社会天地也同样可以给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以巨大的影响。因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随着开放办学思路的确立,学校早已不是一方净土,成为与社会紧密相连的一个部分:而且,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换,高校必须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展开,比如:

(1)社会考察。学生以了解社会、熟悉社会生活为主要目的,对社会现象和问题进行实地调查的活动,塌实青年学生提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形式。

(2)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是以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为地方或社会实践活动的单位提供多种服务的实践活动。比如进行科技、教育、心理、法律等咨询服务,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新产品的开发,工业生产环节的改造,举办各种形式的辅导班等。

(3)劳动锻炼。劳动锻炼是指学生按照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参加生产劳动和公益劳动。如组织学生参加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参加美化校园、寝室的活动,参加其他公益性劳动。他有助于学生增强劳动观念,增进和劳动人民的感情。

(4)勤工助学。勤工助学是指学生为学习和生活上的实际困难,以劳动换取一定报酬来自助完成学业的活动。高校的勤工助学活动可以分为校内勤工助学和校外勤工助学两种。校内勤工助学活动一般指学校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如校园的文明值勤、楼道管理、清洁卫生、工作助理、实验室管理员等,在贫困生中招聘录用。校外勤工助学一般指学生在课余时间走向社会开展电器维修、家教等活动。

(5)青年志愿行动。青年志愿者活动是由团中央发起并在全国广泛开展的以青年志愿参加为基本特征,以扶贫帮困和社会公益事业为主要内容的一项社会服务活动。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团中央推出的“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青年工作的新发展,是动员青年学生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载体,是青年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完善自我的新课堂。它有益于倡导时代新风,有益于培养青年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四、结束语

继续教育发展战略分析 篇3

【关键词】继续教育 战略目标 发展趋势 发展政策

1 继续教育发展重要性

1.1社会发展的需求

科技的不断进步导致世界格局发生深刻的变化,各个国家的综合竞争越来越激烈。然而,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当前我国处于飞速发展的时期,国家面临外界各种压力和挑战,尤其是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面临重大的调整和改革,这些都凸显了人才的重要性,中国今后要屹立在世界之林而不倒的关键就在于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育。

1.2现阶段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教育经过近十年的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我国人力资源众多,但是平均质量不高,我国需要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提高我国教育质量的要求。虽然我国建立各级教育机构,在规模和数量上都有很大的发展,但是教育质量一直是我国众多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

1.3我国《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我国要发展成学习型的社会,主要包含以下基层含义。第一,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继续教育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发展继续教育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多的学习途径和渠道;第二,提高国民的继续教育参与度,要扩大继续教育的规模让各个地区和行业的人都能接受继续教育;第三,建立更为完善的继续教育制度,通过完善的制度来保障继续教育健康发展;第四,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通过不断完善继续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建立完善的教育评价体系,建设开放、广泛的教育平台,依据社会和个人需求有针对性的安排教育内容,提高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

2 继续教育未来发展趋势

2.1制定完善的教育法律发展引导、促进继续教育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面临重大的变化和发展,我国的经济全球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这位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继续教育在未来要更快更好的发展,必须依靠完善的教育法律法规合理的引导,通过教育法律法规完善教育管理体系,让继续教育在统一规划和领导下健康发展。

2.2非学历教育进一步扩大并成逐渐成为主导地位

依据发达国家继续发展教育经验给我们的提示,继续教育教育的对象需求各不相同,继续教育必须是不同规格和多层次的多种模形式的发展。继续教育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期限跟正规的教育不同,继续教育灵活性更强。国目前教育培训的办学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岗前培训、岗位培训、专题研讨、专业进修、研究生课程进修、访问学者和科研进修等[1]。继续教育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制定,继续教育才能有生存的空间,这是继续教育未来发展的重点。

2.3多领域、开放式的合作办学

首先是多领域的合作办学,比如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的社会组织合作办学。企业和学校合作,企业人员进高校进修,企业聘请高校教授讲授等方式,促进继续教育产业化和专业化发展。其次是国际间的继续教育合作,各个地区的教育组织可以通过人才、技术和信息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共享资源,这是当前国际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增加为国间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2]。因此,继续教育可能早于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走向国际化合作发展。

2.4继续教育手段多样化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可能被用于继续教育领域。当前我国信息高速公路发展迅速以及我国大量的互联网用户,为信息技术的使用奠定了基础。在这基础上,我国的继续教育已经先后开始采用录像、摄像以及计算机技术等多种教育手段,先进教育技术的运用还增加了教育的趣味性,使继续教育的教育方式更加灵活。

3 继续教育战略发展的建议

3.1建立完善的继续教育制度

首先,是完善相关的法制建设。当前我国继续教育认可度低,难以认定继续教育相关人员的责任和义务,相关法律法的建立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保障接受继续教育人员的权力,并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的监督。其次,建立相关质量保障和认证制度。继续教育机构良莠不齐,因此需要一个具有资格认证标准;建立完善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立良好的学生评价制度。

3.2利用各级学校的教育资源促进继续教育发展

一是充分职业教育资源发展继续教育。职业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当采用“一校多制”的办学方式,两种教育方式同时实施,两种教育共同发展,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资源在人力资源培养的作用。在教育资源缺乏的农村地区则可依托义务教育资源,开办农民的继续教育,构建农民继续教育服务网络。二是其他层次的学校则应该增强学校教育的灵活性,可通过放宽年龄限制和实行更具弹性的学习制度增加从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将继续教育内容纳入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重要指标[3]。

3.3完善继续教育的培养模式

继续教育的教育内容应适应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求,以提高个人的市场竞争力为核心。继续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更具针对性和灵活性。继续教育要符合学习者的个人需求,专业和课程的设置要贴近社会发展和个人的实际需要,通过设置种类多样的课程提高学习者的自身能力。不断采用和优化教学方法,建立有效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加强企事业单位和各类教育机构的合作,推进继续教育的发展。将教育的内容结合企业需求,也增加教学实践机会,让社会更多的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充分利用各种现有资源,最大化利用优质教育资源;改革学历教育,增加学历教育的灵活性,让更多的人接受学历教育;高职学校招生将继续教育的学习经历作为主要的招生重要依据。

3.4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搭建广阔的教育平台

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继续教育手段中,构建一个覆盖面广的继续教育平台。采用信息化技术可以更加优化的整合教育资源,做到教育资源共享。这是我国教育资源短缺下解决教育问题的重要战略措施。建立网络公共服务平台,学生可以通过服务平台查询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源和个人信息,继续教育机构也能方便的管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人信息。

3.5增加继续教育的投入

要建立一个以国家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根据继续教育类型的不同,建立不同成本分担主体的继续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政府的教育经费投入要向弱势地区和群体倾斜,适当增加贫困农村地区成人教育经费,保障弱势群体的继续教育机会。企事业单位要按照国家的政策适当投入适当资金用于职工的培训,对积极落实政策的企业给予政策优惠;政府帮助能力差的中小企业进行员工培训;制定类似正规教育贫困补助政策,制定一定的标准减免个人支付继续教育的费用。国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社会企业或团体向继续教育领域提供支持[4]。

4 结语

由于我国经济实力和我国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政府在继续教育领域很难有大规模的投入。所以,我国继续教育要发展必须要立足前我国现有的教育资源,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覆盖贫困农村地区的继续教育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跨地区共享,充分优化资源利用;接受继续教育的企业和个人在坚持“谁受益,谁支付”的原则下,国家适当给予帮助。只有这样,我国继续教育才能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严继昌.实现我国继续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八点建设性意见[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05(12):3-8.

[2]第六战略专题调研组,郝克明,张力.继续教育发展战略研究[J].教育研究,2010,07(05):31-38.

[3]田妍.发达国家继续教育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D].山西大学,2013,22(16):78-78.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分析 篇4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属于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 是有别于“学术型”、“研究型”普通高等教育的“应用型”教育。

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 一大批职业大学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应运而生, 这类职业大学主要是以面向地方经济, 培养技术型人才为目标。上世纪90年代高职教育取得了规模型的发展。近年来, 我国的高职教育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据统计, 2011年, 高职学校数量占普通高等学校比例达60% ; 2012年, 高职招生人数也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比例的48% 。

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在我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具在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相比我国的高职教育, 国外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后显得更成熟, 国外主要形成了以下几种典型的办学模式。

( 1) 德国“双元制”模式。“双元制”的这种办学模式, 它是国家正规立法, 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在这种模式下, 学生既可以在企业接受专业技能实践培训, 又可以在学校学习理论文化知识, 它主要是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 以企业为主,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 2) 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TAFE ( 全称Technical and FurtherEducation) , 这种办学模式的经营管理直接来自于其国家政府机构, 由其提供全国范围内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该模式下的学制一般为2至3年的在职学习, 其中大部分学校都是为学生颁发专科文凭, 只有一少部分学校的文凭可能会低于专科。

( 3) 美国社区学院模式。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模式比较短, 一般为1至2年, 学费收取也比较低, 并且学生可以在家里食宿。社区学院的学生入学也没有特别严格的区分要求, 不分年龄, 种族和民族出身都可以参与学习。

三、我国高职教育现状问题

我国高职教育由最早的“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 虽然取得了规模性的进展, 但其也存在很多需要改进与提高的问题。

1. 高职学校有鲜明办学特色的比较少。当今, 绝大多数的高职学校因为对自己学校的定位不够清晰和准确, 导致其办学特色不鲜明, 比较常见错误可以归纳为如下三种: 一是一味追求学校能上升至本科级别学校; 二是过度追求“专升本”的升学率, 没有很好的与企业实践结合; 三是没有区分对待职业性教育与学术型教育的知识体系, 在办学方针上理解出现偏差。

2. 高职学校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的提高都伴随着大量资金的投入, 虽然近些年来, 国家在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上也加大了比重, 但由于其底子薄弱, 国家的投入仍如杯水车薪。资金的短缺, 导致很多高职院校的设施都难以跟上, 出现缺教师、缺设备、缺教室, 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其发展。

3. 高职学校沿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影响校企合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因为有些高职学校的前身是中职学校或者是由中职学校合并而来, 受传统教学模式束缚, 这些学校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因此与社会的需求脱轨, 使高职毕业生的质量大大下降, 同时也减少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机会。

4. 高职学校受社会歧视严重。长期以来, 职业教育被普遍认为是“二流教育”, 社会的歧视导致职业院校的学生心理压力较大。事实上, 职业教育也是很多成绩相对较差学生的无奈选择。

5. 高职学校缺乏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当前的职业院校教师的评价体系和普通院校教师没有太大差别, 科研成果依然是教师职称评定的硬指标。相对普通本科院校来说, 因职业院校条件有限, 教师在做科研过程中的难度和所限程度会更高一些。因此, 科研成果就成了高职学校老师评职称的瓶颈。

四、高职教育发展努力的方向

( 一) 政府方面。第一、政府要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进行立法, 使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走上一条规范健康之路。通过立法, 解决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学制、学校软性和硬性设施、经费拨款等问题, 确保高职教育能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第二、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加强, 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政府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 彻底抛弃原有的歧视性政策, 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高等职业教育政策。

( 二) 社会各界。第一、新闻界。开设职业教育宣传专栏或进行专门报道, 引导人们对高职教育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 从而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影响。第二、企事业单位应多与高职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一方面提高学校办学水平, 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实践操作水平。第三、学校方面。高职院校一定要确立自己的发展规划, 提高自己的办学水平, 提高自己的社会知名度, 使其培养出去的学生能够与社会的需求真正接轨。

五、结论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与国外办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差距, 需要从各个方面来完善和改变现存的问题。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高职教育的良好发展, 每一个人都要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理论与实务[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年8月第1版.

[2]马树超.高职教育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6) .

[3]姚奇富.高等职业教育办模式创新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年4月第1版.

我国家庭教育政策发展分析论文 篇5

〔摘要〕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关系到个体的幸福,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命运。我国家庭教育政策发展有家庭教育政策的总体目标逐渐明晰,家庭教育工作内容不断扩展与深化,家庭教育政策制定向科学化、法制化迈进的特点。我国家庭教育政策的发展方向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强调政府是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的责任主体;坚持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注重完善家庭教育工作机制;强调立德树人,重视道德培养;加强社区资源整合;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政策;公共服务

一、我国家庭教育政策文本分析

我国的家庭教育政策根据制定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国务院妇儿工委制定的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二是全国妇联联合相关部门制定的家庭教育工作五年规划;三是教育部等其他相关部门制定的家庭教育政策文件。

(一)儿童发展规划纲要

这类政策包括《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1991—)》从多个方面分别阐述了城市和农村儿童发展的目标和策略,在家庭教育方面提出了要“创造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社会和家庭环境”的要求。《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将儿童发展分为儿童健康、教育、法律保护和环境四个领域,提出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各自的教育优势,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一体化。《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增加了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发展领域由四个领域调整为儿童健康、教育、福利、社会环境和法律保护五个领域,即增加了福利这一领域,这说明儿童福利正在成为当前儿童发展中的热点和关键性问题,适度普惠型的`儿童福利取向越来越受到政府重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年)》还提出了基本建成适应城乡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目标,这使家庭教育指导成为政府提供、惠及全民的一项公共服务产品。

(二)家庭教育工作五年规划

这类政策包括《全国家庭教育工作“九五”计划》《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五”计划》《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1—)》《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20年)》。《全国家庭教育工作“九五”计划》提出了总目标,并根据各地不同的经济发展条件、人口数量、家庭教育工作的基础等情况,按“划三片,分两步走”的原则,以省份为单位确定了家庭教育工作的阶段性目标。为了保证规划的实施,该计划还提出了对应的家庭教育工作评估方案和评估指标。《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五”计划》强调家庭教育指导的对象主要是0—18岁儿童的家长。

该计划指出要努力构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体系和家庭教育网络,加强家庭教育工作基础建设,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和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丰富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理论。文件还提出要成立全国家庭教育评估领导小组,在全面评估的基础上,召开全国家庭教育工作交流和研讨会。《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首次提出了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内容更加丰富、具体的总体目标,包括宣传,工作机制,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理论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工作内容《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1—20)》相比前几个五年规划,增加了很多新内容,回应了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

在结构上,增加了工作原则的内容。此规划更加重视开展家庭教育公共服务,提出要形成党政领导,妇联和教育部门主抓,多部门合作和社会力量参与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此规划强调了社会力量发展在家庭教育工作开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提出了五大基本原则,并通过五个“进一步”强调家庭教育工作重点发展的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构成了统一的整体,从内容、阵地、专业化、科学研究、工作机制等方面确立家庭教育工作发展的格局,指明新时代家庭教育发展的方向。

(三)其他相关政策

,教育部、全国妇联等联合颁布的《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提出了指导内容要点,是权威的、可操作性强的、直接指导实践的家庭教育文件。年10月,教育部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提出要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构建家庭教育社区支持体系,给困境儿童提供支持。

二、我国家庭教育政策发展特点

(一)家庭教育政策的总体目标逐渐明晰

20以前的家庭教育政策只涉及目标和任务,年以后的政策中开始有了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政策的价值理念逐渐清晰,家庭教育政策更加关注弱势儿童,从效率优先转向了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价值取向。

(二)家庭教育工作内容不断扩展与深化

在家庭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中,政策内容逐步实现了较大范围的丰富和拓展,逐渐增加了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媒体宣传等内容。随着政策实践的推进,人们对家庭教育政策内容的认识也不断深化。新的家庭教育政策不仅在内容范围上实现了拓展,还细化了实施细则,使比较笼统的政策内容更具操作性,从而有利于推动政策的实施。

(三)家庭教育政策制定向科学化、法制化迈进

家庭教育政策中涉及的领导机制、组织机制、队伍建设、评估机制都在不断细化,更具可操作性,整个家庭教育工作机制更加科学。家庭教育政策的发展既有赖于相关机制的规范,也有赖于相应的法律的保障,家庭教育立法进程进一步加快。家庭教育政策处于向前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家庭教育政策实践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与相关政策行动被纳入其中,政府对于社会变迁中的社会问题主动给予回应,政策的执行和实施也逐步完善。

三、我国家庭教育政策发展方向

(一)强调政府是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的责任主体

政府是提供公共服务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将政府的责任落到实处,各级政府要明确职能,加大对儿童及其家庭的扶持和保障力度,真正落实儿童优先和平等发展的原则,真正改善民生,使广大家庭和儿童共享发展成果。

(二)坚持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

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的对象应是社会中的所有儿童和家庭,既包括正常儿童,又包括困境儿童。普通正常家庭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也面临儿童照顾压力与育儿指导能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需要专业机构的支持和帮助。

(三)注重完善家庭教育工作机制

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的提供需要各个部委的协同,各个部委要明确权责范围,按照各自角色和职责开展工作,发挥自身优势,共同促进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明确了文明办、教育部门、妇联、关工委、卫生计生、文化、新闻出版广电部门、民政部门、中国科协具体负责的工作。

(四)强调立德树人,重视道德培养

家庭教育内容包括很多方面,《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突出强调了道德教育是家庭教育内容的核心,这与近年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有关,家长们重视成绩,忽视培养孩子优良品质和道德。对于一个普通公民来说,最重要的是道德教育,说到底是价值观的培养,这在社会转型时期尤为重要。

(五)加强社区资源整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从“单位人”逐渐向“社区人”转变,在新一轮社会治理改革中,政府赋予社区更多的对个人和家庭的支持、服务功能。社区承担了很多方面的社会事务工作,社区要充分利用社区各种资源,发挥人、财、物的优势,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

(六)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

在家庭教育工作格局的建立过程中,社会组织是一支重要的力量。社会组织急需得到扶持并发挥更大作用。社会组织要积极创设有利于社会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促进服务家庭和儿童的社会组织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李迎生.中国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模式选择〔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5).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 篇6

【关键词】 高等教育;现状;问题 

中图分类号: D261.1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国家竞争能力高低的标准,不再是自然资源的多寡而是高校教师的存量及其优劣程度,其实质是知识产出能力和人才的竞争。高等教育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积聚基地,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日益紧密。因此,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将来的发展大有裨益。

1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现状

1999年是中国的高等教育扩招的第一年,每年以百分之三十的速度递增,到2007年前后,招生规模已从原来的108年扩大到接近600万。到2005年年底,中国的高等学校数为2300余所,在学大学生总数已超过2300万人,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21%,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目标。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前后,从1996年到2007年我国的高等教育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张

高等教育的规模是衡量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其量变以及从量变到质变可以引起高等教育结构和体系的变化,体现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总体上看,1997-2007年间,由学校数与招生数和在校生数表明的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总量是在不断扩张的(见图1-1、图1-2)。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

1.2 高等教育投入总量持续增长但比重仍偏低

目前,我国教育投资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偏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投资状况的重要指标(见表1.1,表1.2)。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

年份[]教育经费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普通高校在校生增长率

数据来源:根据表1.1的数据计算而得

从表1.2中可以看出:教育经费增长率、普通高校在校生增长率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都是正值,这说明从1996年以来每年的教育经费投入、普通高校在校生数量以及国内生产总值都要比上一年有所增加,从总量上来说都呈上升的趋势。其中教育经费增长率的最大波动幅度为0.2049和0.1191;普通高校在校生数量增长率的最大波动幅度为0.3452和0.0396;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最大波动幅度为0.1771和0.0625。教育经费、普通高校在校生数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极差分别为0.0858、0.3056和0.1146,变化幅度相差较大。

从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数的增长来看,1999年以前教育经费增长率同普通高校在校生数的增长率保持一致,并且远高于普通高校在校生增长率;然而1999年以后普通高校在校生数量猛增,增长率大大超过了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虽然变化的趋势是相同的,但是一直存在一定的距离,使得教育经费增长相对于普通高校在校生数的增长略显不足。以上说明,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

1.3整体发展水平较低

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劳动力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人数所占的比例,还是十万人中大学生人数这两项指标,我国均存在较大差距,如表2所示。

2000年,我国25~64岁劳动力人口中大学文化程度所占的比例仅为5%, 而美国1999年此比例就达到了39 %,可见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高等教育对人力资源建设的贡献尚有很大差距。

2 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线教育企业发展的利弊分析 篇7

一、我国在线教育的发展简析

在线教育这种教育模式是互联网在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应用方式, 在线教育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同传统的现场教育有着很大的区别。在线教育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和网络平台, 通过视频、图片、文字等一些多媒体信息来进行教学的目的。在线教育并不像现场教育那样需要固定的教育场所和特定的时间, 在网络上, 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接受教育, 接受在线教育所教授的各种知识, 在便捷性和教育对象的范围上来说, 是要远远大于传统教育的。在线教育这种教育模式之所以能够得到快速地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这些有利因素的。

我国的在线教育出现时间并不长, 但是发展速度却十分快, 这也是同我国的互联网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的。在线教育的发展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和网络的发展, 而且我国如今又有着全世界数量最多的网民, 这些都是在线教育快速发展的保证。近年来, 我国的在线教育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也涌现出一些较为成功的在线教育企业, 给我国的在线教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是, 也应该正确地认识到, 我国的在线教育是在摸索中发展的, 特别是快速发展的当前, 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同时在线教育的一些教育弊端也开始显现出来, 这些问题已经对我国在线教育的健康、长远发展形成了阻碍。从总体上而言, 我国在线教育的发展现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个时期, 也是快速发展的特殊时期。在这一时期里, 如何正确认识到我国在线教育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在线教育对于教育变革产生的一些不利影响, 从而积极进行改革, 是保证我国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线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对于促进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且也有着很好的发展环境和发展前景, 在线教育企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在线教育企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一) 市场需求旺盛

首先, 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 人们对于学习知识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的现场教育模式已经很难完全适应当前的生活节奏, 这也是在线教育出现并且得到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 在线教育的发展同互联网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关系。本世纪初以来, 我国的互联网迅猛发展, 特别是在经历了互联网泡沫破裂以后, 整体发展也日趋成熟和稳定。以此带来的是我国的网民数量急剧增加, 在如今, 已经形成了全世界网民数量最大的网络用户群。这个庞大的网络用户群就为我国的在线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这就直接表现为在线教育的市场需求旺盛。在线教育的市场需求旺盛还体现在我国的经济转型需求,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近年来速度放慢, 政府也加快了经济转型的步伐, 由“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 以此就带来了巨大的人才需求, 而依靠传统教育很难完全满足这一人才需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 就大大增加了对在线教育的需求。

分析在线教育的市场需求, 还应该同传统的现场教育结合起来分析。就以校企培训为例, 当前的校企培训大多数是依靠现场教育模式来进行的, 但是众多的教研资料表明, 这种教育模式并不是完善的, 比如教育对象的范围较小, 学生的限制较多等等, 都不利于校企培训, 很难达到一个较好的教学效果。鉴于此, 校企培训的在线教育模式探索就受到了很大的关注, 在一些应用中, 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这就表明, 基于在线教育的校企培训模式是完全可以的。因此, 在线教育的市场需求旺盛就在于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教育中的不足之处, 同时给教育领域带来全新的变革, 而传统教育历经很长的时间都没能发生本质的改变,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空白。在线教育对于传统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弥补这一空白中, 可以说, 在线教育的发展是有着广阔市场前景的。

(二) 教育变革的需求

教育是一个传统的领域, 在这个领域里的很长一段时间内, 都没有发生太大的变革, 有限的改革也是发生在现场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中, 在对教育模式的改变上并不大。也就是说, 要在教育领域里取得较大的改革成果, 就必须在教育模式上进行根本的改变, 而在当前的网络时代里, 在线教育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出现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我国对于教育的重视力度一直很大, 而且对于教育改革的力度也在一直增加, 对于教育模式的创新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这个背景下, 就为在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首先, 在政策上就会对在线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事实上我国教育部门已经加大了对在线教育的重视, 认识到了在线教育对于改革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这就为在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其次, 众多的教育者也认识到了在线教育对于改革传统教育的促进作用, 特别是在当前的网络时代里, 在线教育能够发挥出巨大的积极作用, 不仅仅是对教育者的利好, 对于教育的受众和知识的传播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遇。在线教育的发展对于教学者而言能够大大降低教育的难度, 也能够大大提高教育对象的数量, 从而有利于教育的开展和知识的传播。而对于学生而言, 学习知识不再像传统的现场教育那样限制条件众多,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 在学习效果上来看, 也会有一个质的提升。基于教育改革的需求和教学者、学生的自身诉求等各个方面的综合需要, 发展在线教育是当前背景下的必然趋势, 而且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 在线教育必将走进更多的领域, 从而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 互联网发展的机遇

在线教育依托于互联网技术, 与网络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因此, 互联网的发展情况就会深刻影响着在线教育的发展。我国的互联网发展速度之快是罕见的, 虽然经历互联网泡沫的破裂, 也经历了互联网的寒冬时期, 但是在本世纪初以来, 互联网不断复苏, 并在近十几年以来得到了快速、稳定的发展。我国的互联网也因此更加成熟, 发展也更为健康。我国的网民数量增长惊人, 发展至今, 已经拥有了全世界数量最多的网民, 这样庞大的用户群体基础就产生了巨大的机遇, 对于很多行业领域来说都是如此。同样的, 我国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也给在线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庞大的网民数量是发展在线教育的根本基础, 因为教育的受众就是人, 在网络上, 借助于网络平台, 能够汇集到来自各地的人, 这就大大拓展了教育的受众范围。而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出现了更多的在线教育模式, 就像校企培训这种以前十分依赖现场教育的教学模式, 借助于当前的互联网技术已经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校企培训更多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 因此对于现场教育的依赖程度很大。但是由于教学资源有限, 时间有限等因素, 又不能很好地让学生在短期内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如果将在线教育与现场教育相结合, 应用在校企培训中, 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比如, 学生在进行现场教育之前, 可以通过在线教育自主地进行一定程度的学习, 通过一些视频和软件的模拟操作来熟知一些要点, 这样一来, 在之后的现场教学中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教学者而言也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

三、在线教育企业发展的弊端分析

(一) 教学效果欠佳

在线教育由于是一种非面对面的教学方式, 教学者对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状态很难把握, 也不能实现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在线教学当前主要的教学方式是通过视频、文字等来传递教学信息, 在教学信息的传播过程中, 教学者很难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 也就是说通过在线教育这种教学模式进行学习, 学习效果的高低全凭学生的自觉行为, 教学者很难进行监督和督促。另一方面, 在这种非课堂教学的教育模式下,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也很难向教学老师进行提问, 不能达成一个有效的课题沟通, 这也限制了在线教育的教学效果提高。

此外, 一些比较注重实践的教学内容也很难通过在线教育来完成, 比如校企培训。在校企培训中, 如果要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实践技能, 获得实践锻炼机会, 就必须进行操作, 而在线教育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在线教育在这一方面内容上的教学只能是通过一些视频使学生获得认知, 而不能进行实际操作, 那么就无法完成校企培训的教学目标。但是在线教育在此类教学内容上的教学中并非毫无作用, 在线教育具有极高的便捷性, 这是现场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基于此, 就可以把在线教育同校企培训的现场教育进行融合, 这将是一个很好的校企培训改革方式。但是对于这种模式的认知, 我国的校企培训还远远不够, 大多数的校企还认识不到在线教育对于校企培训改革发展的重要性, 因此, 对于在线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就不够。

(二) 存在网络安全隐患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大大便利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但是另一方面也给用户的信息安全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这些安全隐患严重威胁着用户的财产安全。我国的在线教育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网络安全隐患问题, 这也是由于我国的在线教育发展不成熟导致的。在线教育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 发展也很不成熟, 所以导致在网络安全方面很不规范, 特别是在对于用户的个人信息保护方面, 做得还不是很到位。近年来, 出现了一些在线教育网站泄露用户个人信息的案件, 给用户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同时也对在线教育企业的名誉造成了很难挽回的损失。这些案件反映出一些在线教育企业对于保护用户个人信息的不力和自身网络安全建设方面存在的一些漏洞。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我国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 用户的个人信息就成为了网络安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一些信用卡盗窃案件多是由于用户的个人信息泄露导致的。我国的在线教育企业对于网络安全问题普遍不够重视, 这一问题也反映出我国的在线教育企业的发展不规范。另一方面, 很多在线教育企业对于网络安全方面的资金投入很不到位, 在硬件和人才上都存在欠缺, 很多的在线教育企业还没有专门的网络安全机构, 一旦在线教育网站出现问题, 就很难及时解决, 甚至造成网站的瘫痪。我国的在线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期, 一旦出现用户信息泄露等网络安全事件, 就会对在线教育企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 甚至会对整个在线教育行业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在线教育企业的网络安全隐患除了体现在泄露用户个人信息方面还体现在教学内容的泄露和电子商务的支付安全隐患上。众所周知, 对于在线教育企业而言, 教学信息就是其财富, 是用户付费后才可以获得的信息, 而一旦发生教学信息泄露, 就会给在线教育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电子商务方面的安全隐患主要体现在用户的支付过程中, 由于一些在线教育网站的安全措施不到位, 给一些木马病毒造成了可乘之机, 在用户进行网络支付的过程中, 一些不法分子会通过木马病毒入侵用户的网银系统, 盗窃用户的银行卡, 这些安全隐患都极大地阻碍了在线教育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 社会认同度不够

虽然在线教育在我国近年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但是在规模上还远远不够, 还没有形成较高的社会认同感。教育对于社会认同度的依赖较大, 而在线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还不长, 还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教育受众群体, 没有忠实的用户群, 这些都限制了在线教育的发展。在线教育主要依托于网络, 在网络平台上实现教育的整个过程, 这对于传统教育而言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 而当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出现后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被人接受, 这一点体现在在线教育中同样如此。也就是说, 在线教育的发展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绝不是短期内就能看到效果的。特别是对于教育这个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领域而言更是如此, 在线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完全颠覆了传统教育的现场教育模式, 需要较长的时间被教育者和学生去接受, 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获得社会认同。

另外, 对于提高在线教育的社会认同感, 政府教育部门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政府教育部门, 应该认识到在线教育对于传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性, 在政策上予以更大的扶持, 并且加大在线教育的宣传, 从各个方面入手, 提高在线教育的社会认同感。但是, 当前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在此做得还远远不够, 对于在线教育的认同感也远远不够, 要提高在线教育的社会认同感, 作为政府教育部门应该首先从自身入手, 认可在线教育的学历, 建立在线教育认证的评估体系, 以此也能对在线教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也只有当社会对于在线教育的认同感提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在线教育才会迎来质的发展。

在线教育是传统教育在网络时代进行改革的一个重要体现, 也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 这种教育模式对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有着重大的意义。我国的在线教育出现时间并不长, 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以校企培训为例分析出在线教育企业发展的一些利弊问题, 说明我国的在线教育企业发展将是一条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道路, 对于这一点, 在线教育企业应该正确认识。特别是对于在线教育发展的弊端, 更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并且积极地做出改正, 以保证我国在线教育的健康、长远发展, 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改革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在线教育需求急增教育企业财源滚滚[J].中国远程教育, 2003, 16:13

[2]赵志耘.网络教育企业发展的战略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3

网络教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篇8

网络教育是我国在教育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办好教育的战略措施。网络教育不但能提高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 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 其全新的教学模式, 而且能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 特别是其时空分离、宽进严出的特色, 为从业人员的不脱产学习提供了可能, 也极大地提升了在职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在教育资源不均衡、幅员辽阔的中国, 网络教育是满足社会对多层次人才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网络教育的现状

网络教育指的是在网络环境下, 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 充分发挥网络的各种教育功能和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优势, 向受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一种网络教和学的环境, 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活动。

我国真正意义的网络教育始于1994年教育部实施的“中国教育科研网示范工程”。1998年9月, 教育部正式批准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和湖南大学为现代远程教育第一批试点院校。截止到目前, 现代远程教育的高等院校已达68所, 网络教育学生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 网络教育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尽管网络教育现在的发展蒸蒸日上, 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下面笔者就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分析我国网络教育的现状。

(一) 网络教育的优势

网络技术和教育的结合, 使得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 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

1.学习促进性

现在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需要创新发展的时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网络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 这种模式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在网络学习环境中, 学生可以方便地获取学习的资源和信息, 可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制定学习计划、自主决定学习方式和自我评价等, 这样更能提高学习的效率、提高自主学习的热情。

2.交互共享性

网络教育实现远程双向实时交互式教学, 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更大的开放性, 师生的交流与协作因为不受时空的限制而变得丰富。我国的传统教学都是班级讲授模式, 互动活动较少。网络教学的交互性则为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方便。

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等国内比较成熟的网络学院都采用这样的师生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聊天室交流学习经验和心得, 有些还有答疑板和论坛等工具, 学生可以直接在网上向教师提问, 教师也可以及时答复。

网络教育在提供网络课程的同时, 也提供丰富的在线资料库, 不同地区学习者可以跨地区与其他学习者分享学习资源。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教育资源的地区差异。

3.自主平等性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交往的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交往方式也由单向性向交互式转变。在网络教育中, 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师生交往关系更趋于平等、宽容与和谐, 教师不再是至高的权威, 而是以自己的学识、能力、人格魅力等去感染学习者, 建立起自己的崇高威信, 以“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影响学习者, 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普遍交往的关系[1]。

4.丰富高效性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人们可以从中接触到绚丽多彩的文化内容, 获得更丰富的资料。网络教育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给学习者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料和方式。对学生而言, 通过网络, 他们可以自由、自主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学制变得更加灵活。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有了选择的权利, 学生对学习有了更大的兴趣, 因为他们不再是被迫地学习, 而且这种选择既不费时, 也不费力。因此, 学生的学习效率就相应地得到提高。

由于计算机网络具有强大的采用文字、声音、图表、视频和动画等多媒体形式表现的信息处理功能, 这些都能刺激学生的感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对知识的认知, 促进思维与理解, 提高学习效率。

国家高度重视和支持这种具有明显优势的教育形式。网络教育已成为人们接受继续教育和进行终身学习的重要形式, 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和平台。

(二) 网络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 运用网络进行教育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热点, 近年来我国网络教育发展迅猛, 但是呈现良好态势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

1.沟通方面

网络教学可以真实地模拟这些传统教育中的方面, 但不可以完全取代。与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同, 网络远程教育强调学生个别化学习, 教师辅导为辅助的学习形式。在这种师生分离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不能及时指导学生, 解答也不能满足众多学生个性化的需要, 难以因材施教, 教书不能育人。虽然有一些交流平台能实现师生的互动交流, 但是与传统的课堂师生沟通方式相比, 相对较弱。

2.自主学习方面

网络教育中主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 它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高度的学习灵活性, 这会使学生太过自由而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 从而导致学习效率降低。这种问题正在逐渐得以改善, 现在很多网络教育学院都有专门的导航学习板块, 并且把网络学习指南作为入学的必修课, 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逐步提高。

3.基础设施方面

网络教育基础设施不完善。在农村地区和一些偏远地区, 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率还比较低。宽带问题一直是制约网络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 有地方网络传输速度慢, 传输质量和稳定性差, 影响学习的效率。现在很多地方还没有建设宽带网, 而且上网费用较高。基础设施建设上的不完善, 制约和影响了网络教育的健康发展。

4.教学资源建设方面

实现资源共享是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我国的网络教育处于探索阶段, 目前网络资源共享量还比较少。现在各高校都是各自开发自己的学习平台和管理体系, 在网络课堂中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很少能实现共享。这样势必会造成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 人力财力和网络资源的浪费。

5.监管方面

目前, 没有完善的、系统的网络教育管理方面的法规。教育部门、劳动部门、信息产业部门等相关职能部门都有管理的职能, 又都不十分明确各自的责任, 这导致目前网络教育比较混乱, 对于网络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不利。

三、网络教育的发展趋势

为了解决教育资源的匮乏, 实现资源的共享, 许多国家的政府都把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作为重要的战略决策, 制订专门的计划, 并组织实施。远程教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一种重要教育手段和发展方向, 也成为企业的一种重要的知识管理方式。

现在, 已经有一百多个国家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都制定了相应政策, 使远程教育手段在小学、中学乃至大学中得以利用。在一些企业里还出现了虚拟大学, 这可能是21世纪世界一流企业的一个重要标志。英国开放大学作为远程教育的一个典范, 经英国大学拔款委员会评估, 在全英国101所大学中, 其学科教学质量名列第10位, 科研水平排名第27位,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这说明远程教育的发展前景是美好的。

我国的远程教育正处在起步阶段,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的数据:2008年底试点高校累计招生670万人, 年招生规模已接近全国年招生规模的1/8, 发展速度非常之快, 表明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规模在不断扩大。

国家很重视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将其作为解决我国教育资源短缺、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效途径。随着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 远程教育还将有更大的发展。

四、结语

现在网络教育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 尽管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网络教育的发展速度, 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 网络教育对我国的教育事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网络教育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但只要我们能正确分析和逐步竭力解决这些问题, 网络教育事业一定会健康有序地发展, 网络教育也将步入崭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我国动画教育的状况及其发展分析 篇9

1 动画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高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动画教育中最为关键的是师资, 师资力量达不到要求, 动画教育就很难得到稳步发展。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 虽然我国的动画产业的发展速度相当迅猛, 但是毕竟我国的动画业起步较晚, 绝大多数高校开设动画专业的时间也很短, 师资、教材上都不够完备。大部分院校的教师都是东拼西凑而成的:一部分是从事美术教育的;另一部分是以前从事计算机专业的, 只有极少数的一部分是真正毕业于高校动画专业的或是从国内外引进过来的。现有师资队伍中真正做过动画的、从事过动画理论研究的或者是对动画创作有着较深的了解的教师凤毛麟角。很明显, 教师是教育的核心, 培育高质量的动画人才, 必须需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动画教育师资队伍, 这是动画专业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更是我国动画产业能否持久蓬勃发展的关键所在。

1.2 科学系统的动画理论研究严重缺少

动画理论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动画本体论的研究、动画史研究、动画创作研究、动画批评研究和动画产业研究这五个大的方向。除了《CG》、《CGWORLD》很难在书店里找到有关动画理论研究的书籍或报刊了。查看高校动画专业的教材, 我们发现电脑动画制作的书籍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会造成一种不好的结果:学生往往想一步到位掌握制作技巧而却忽视理论的学习。任何一门学科要想把它学好学精都不能脱离对其理论知识的学习, 动画学也概莫能外。

1.3 产学研结合严重脱节

动画教育发展的原动力来源于动画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同时动画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又服务于产业界。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 动画人才的整体质量相对较低, 不能很好的服务于动画产业。例如传统的动画艺术创作几乎都是计划任务的成果, 使得教育上过分强调动画作为艺术的属性而忽视商业上的需求, 不能满足大众对动画的需求。此外, 教师给学生带来的动画产品, 往往是流行的动画片或者说是过时的创意, 造成学生的设计理念和设计能力的相对落后, 不符合瞬息万变的市场的需求。

1.4 动画专业招生调控不当

据权威机构调查统计, 目前国内动漫人才总需求量为15万人, 尤其是优异的复合型人才更是供不应求。按现在高校每年向社会输送4万名动画毕业生计算, 4~5年的时间, 高校就可以为社会输送将近20万的毕业生。就是说, 5年以后, 动画人才就将饱和。而高校的办学不可能只开办4~5年, 高校的动画专业还要继续办下去, 这样一来, 动画专业的毕业生就很难就业。

2 动画教育的发展分析

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师资方面, 可以有组织地定期培训。同时, 学校可以与动画公司或企业合作, 请一些专家或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外聘和兼职教师, 以弥补实践环节课程缺少师资或师资实践操作能力薄弱的不足。

2.2 针对式教学

现今的动画涵盖面非常宽广, 不仅仅只局限于动画片这一块了。它包含了二维平面动画、三维立体动画、多媒体、影视动画特技、游戏软件、动画广告、漫画创作以及动画教育等等。这些方面都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水平的动画人才。高校应该基于具体培养对象的基础上, 定位好人才培养模式, 要有所侧重, 对症下药。打着动画专业的金字招牌却教授着很多杂七杂八的科目, 这样培养出的学生貌似样样都会, 但是却样样都不精通, 没有专业性和针对性可言。试想这样的毕业生将来进入动画制作公司的话, 同样会不能胜任工作的。

2.3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

在动画教学中只注重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更应该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相对于其他专业供大于求的现象, 我国的动画产业存在着明显的人才匮乏, 后备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 因此动画人才市场的需求是巨大的。在这种客观现象下, 在动画教师不断改革动画教育的模式, 寻找动画教育新方法新思路的同时, 加强学校和动画创作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 找到互利互惠的平衡点, 有效提高教学教育成效。在这种情况下, 学校可以利用社会上丰富的资源, 通过与动画企业的合作, 真正形成一条从学校的课堂到企业的工作室的教学链, 即以与企业共同开展实习实践课程教学为切入点, 进而深化到联合办学, 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互利互惠, 实现双赢。

2.4 做好动画专业的招生调控工作

教育部高招部门应该依据社会对动画专业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来确定专业的设置与招生数量。同时考虑当前实际需要和未来市场的供求变化, 做好人才培养的前后衔接工作, 宏观调控动画专业招生, 以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3 结语

中国动画教育的发展之路要靠中国的一代又一代的动画人才走出来, 当前我们还处在起步阶段, 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 但我们不能骄傲, 因为我们存在很多的不足。“师以长技以制夷”这句话无论放在哪门学科的学习上都会使我们受益匪浅, 动画制作的学习上更加应该这样做。虽然现在动画教育存在诸如以上提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但是我们能冷静清醒地看清楚这些问题之所在, 对症下药, 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正完善, 我相信我们会克服种种困难, 走出一条中国人的动画之路来的。

摘要:现如今, 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突飞猛进, 国内动画教育事业也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然而, 在高校动画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有待解决。例如高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科学系统的动画理论研究严重缺少、产学研结合严重脱节等等。面对这些问题, 我们必须采取正确的解决措施, 使我国的动画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动画教育,存在问题,发展分析

参考文献

[1]刘荣国.浅谈我国动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神州教育, 2010.

[2]徐莉.我国动画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析[J].文化研究, 2010.

[3]陈菁.中国动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探讨[J].科教文汇, 2007.

[4]戎宁, 佟晓娟.中国动画教育的基本现状分析[J].电影评介.

教育产权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篇10

一、关于教育产权的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对教育产权问题的研究, 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 至今不过十年时间。其中较早提出并阐述教育产权问题的是张铁明教授。他在《教育产业论》[1]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教育产权的概念, 并对教育产权多元化、教育产权的市场运作以及学校产权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近几年来, 一些关于教育产权的研究引起了较大反响。有学者对民办教育产权进行了专门研究, 例如, 宁本涛教授在《中国民办教育产权研究》[2]一书中重点分析了民办教育产权的界定和运行机制等。有学者则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对教育产权进行了相关研究, 例如, 高金岭教授在《教育产权制度研究》[3]一书中重点论述了教育产权制度问题, 包括教育产权制度的社会功能、实现机制、效率评价体系等;徐文博士在《教育产权论》[4]一书中以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产权分析”为重点理论支持, 在考察教育产权客观存在的基础上, 初步构建了教育产权理论。胡赤弟教授在《教育产权与现代大学制度构建》[5]一书中将教育产权作为一种研究方法针对大学制度的构造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提出了“大学制度就是资源产权主体之间的契约集, 教育产权是大学制度构造的基本元素”“大学应该倡导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等观点。从教育产权研究现状来看, 已有的研究既存在一定的优势, 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1. 已有研究的优势

第一, 已有研究基本完成了对教育产权的内涵、功能、属性、运作等方面的探讨, 教育产权理论逐渐走向体系化。内涵方面, 研究者已形成了多种观点, 这些观点虽角度不同, 却都抓住了教育产权的本质, 即人与人之间的权、责、利关系, 也称权利束 (权利集或权利组合) 。功能方面, 研究者在借鉴产权经济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激励与约束、界定教育资源的归属、减少不确定性、外部性内部化等功能。属性方面, 研究者普遍认为教育产权除了一般产权共有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整体性和分割性的统一、责任和权利的统一、自由和限制的统一等特征外, 还有公益性、稳定性、主体多元性、界定成本高等特征。运作方面, 研究者认为重组、分解、委托代理等是教育产权的运作方式, 胡赤弟教授则在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康芒斯关于“交易”的分析基础之上提出了教育产权运行的三种机制即市场机制、政府机制和志愿机制。

第二, 已有研究在教育产权的应用层面尤其是大学制度、法人治理结构等方面作了一些初步探索。把教育产权上升到制度层面上来进行深入研究的典型代表是胡赤弟教授, 他创造性地运用了教育产权理论对现代大学制度进行了深入分析, 并指出大学制度的特点是所有权的配置, 而所有权是通过一系列产权的组合来实现的。大学制度就是教育资源产权主体之间的契约集, 大学产权制度是大学制度的重要内核。近几年来, 随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出台, 以及学校教育的法人化和教育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发展, 学校 (尤其是高校) 法人治理结构作为一种新的制度安排成为教育产权的实际应用研究热点。比如有学者认为, “学校法人治理结构是基于产权关系而产生的一种比较规范的学校领导制度”[6];“高等学校法人治理结构主要是研究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产生的权利配置和权利运行机制的构造问题”[7], 等等。

2. 已有研究的缺陷

第一, 基本观点分歧大, 运用条件未加以界定。现有研究中关于教育产权的内涵界定分歧较大。甚至有学者认为, “不需要再专门定义另外的教育产权和所有权概念, 已有的产权概念和理论完全能够解释教育中的问题”[8];教育产权所包含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收益权等多种权利, 而“这种‘多’在事实上也超越不了‘所有权’之权, 实际上并没有比‘所有权’概念有实质性的突破”[9]。由于对教育产权认识不统一, 导致现实中人们对教育产权的理解存在诸多误解, 甚至有人对教育产权的理解仅仅局限于“财产归谁所有”问题上。此外, 教育产权是从一个方面、一个视角来研究问题的, 它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 并不能包罗万象。在这种情况下, 研究者就必须把教育产权所运用的条件和目的分析清楚, 做到有理有据, 否则必然会导致误解。

第二, 大多数研究没有从“营利”“回报”等问题中解脱出来。事实上, 教育产权并不是指营利或者获得经济回报。其一, 公办学校强调公益性, 而关注营利问题必然是要把公办学校的教育产权问题排除在外, 无形中让人们产生错觉, 即认为教育产权问题只在民办学校中存在。其二, 在民办学校, 对于投资者来讲可能更多地是在讲是否营利或获得经济回报的问题, 但对于学校其他利益相关者来说, 他们并不是在关注营利和经济回报问题。而已有的研究, 过多地关注举办方或投资者的产权问题, 而忽视教师、政府、学生、学校管理者的产权问题。这必然导致人们把目光投向“营利和经济回报”问题上来, 从而增加了人们对教育产权的误解。此外, 学校由于教育资源配置不当而利益冲突不断, 而产权制度正是各方利益的调节器。可惜的是, 大多数研究者仍没有从制度层面对教育产权进行深入研究。

二、关于教育产权的几个误解

从上述学者对教育产权的研究现状来看, 已有的研究尚存在较大的缺陷, 而这些缺陷恰恰会更易于让人们对教育产权产生一些误解。从目前来看, 现实中人们对教育产权的误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谈“教育产权”就等于谈“教育要营利”, 就是要搞教育产业化。

目前一些学者研究教育产权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投资者的分红、回报等问题。这种研究目标定位就足以让人们产生这样的误解:谈“教育产权”就等于谈“教育要营利”。也有人认为, 教育产权的本质是教育产业化。这种观点的逻辑起点是“教育产权”无非是“钱或财产属于谁的问题”, 在这个前提下, 谈教育产权问题理所当然地就等于承认教育可以搞产业化了。由于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 教育产业化的确回答不了“教育培养人”的问题。但问题是教育产权不是简单的“财产归谁所有”的问题, 也不是所谓的教育产业化。它是一种制度的内在要素, 一种分析方法。如果逻辑起点弄错了, 后面的所有推理就不成立了。

第二, 教育产权肯定在民办, 公办学校并没有产权。

有人认为, 教育产权研究的对象是民办学校, 认为在公办学校的产权是十分清晰的, 谈教育产权问题将毫无意义。现实中之所以存在这种错误认识, 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公办学校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把教育产权理解为“个人所有权”, 国家拥有学校财产所有权, 这好比是把教育产权理解为“一把雨伞是我的”、“一本书是我的”等, 而这种理解恰恰是对教育产权的误解。但事实上, 学校所有权解决了, 并不意味着教育产权就清晰了。这主要是因为:其一, 教育产权包括教育财产归属、教育资源运作、教育资源配置等诸多方面。其二, 学校是一个组织或一个机构, 这与“一把雨伞是我的”、“一本书是我的”等有本质区别。学校作为一个组织, 它涉及到多个人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问题, 这也属于教育产权问题。但同时反过来讲, 如果说公办学校的教育产权清晰了, 那么公办学校为什么会频频出现国有教育资产流失现象呢?相反, 在许多人认为民办学校的教育产权不清晰, 反而办学效率越来越好。由此可见, 教育产权不仅仅是解决财产或钱归谁所有的问题, 还包括财产如何归, 所有者如何去享有和履行其权利和义务, 等等, 这些均属于教育产权问题。

第三, 把教育产权归属清晰等同于教育产权清晰。

有人认为, 学校尤其是公办学校的产权是十分清晰的。就公办学校而言, 国家享有学校财产所有权, 学校则享有财产的使用权、占有权、支配权。就民办学校而言, 投资者享有财产所有权, 而学校法人享有财产的使用权、占有权、支配权。

但是, 上述所谓“产权清晰”只能说是教育产权归属清晰了, 并不等于说教育产权就清晰了。事实上, 教育产权清晰应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产权归属清晰。这个层面的界定相对来说是简单易行的, 目前无论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 产权归属都比较清晰。第二个层面是产权机制清晰。以民办学校为例, 产权机制清晰应当包括:授予投资者的权力有多少;如何来实现这些权力;如何来规范投资者的这些权力;这些权力如何进行分配;如何设计董事会 (包括会议、成员) 等具体操作问题, 而不能仅仅把教育产权理解为“财产归谁所有”这个简单问题, 应将产权从界定层面深入到制度层面。例如, 我们要想办法保证投资者应有的回报, 同时在民办学校办学过程中, 除了投资者出资外, 还有捐赠、国家拨款, 而这些又不属于投资者的收益范围, 要加以扣除。再如, 如何设计一种教育产权机制, 让学生在交了学费后能够学有所成, 教师通过参与教学、科研不断得到发展, 校长通过投身于教育事业而实现自己的教育理念, 投资者从投资教育过程中获得相应的合理回报, 等等。

三、教育产权的发展趋势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 目前研究者对教育产权研究尚存在诸多缺陷, 现实中人们对教育产权也存在着诸多误解。因此, 我们认为, 对教育产权的研究需要从教育产权的界定层面延伸到学校制度设计层面上来。教育产权成为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内在因素和研究学校制度的分析工具, 这应当是教育产权的发展趋势。

第一, 教育产权是学校制度的内在因素。

产权本身首先是一种规则或规定, 产权可以细分、组合、整合成为各种各样的规则或规定, 当这些各种各样的规则组合在一起, 它们就会形成了产权结构, 然后这种结构在权力配置下变得合理化、合法化, 最终形成人们所说的“制度”。由此可见, 产权是制度的内在因素。例如, 我们在工作中常常被组织告知“什么可以做, 什么不可以做”, 实际上这就是产权问题。

于学校而言, 学校制度就是人们在教育活动中所要遵循的规则。规则是由人来制定的, 而这些参与制定规则的人往往对学校投入了一定的资源, 如物质资源、财务资源、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社会资源等, 并最终成为学校教育资源的产权主体。也就是说, 参与构建学校制度的主体多是与学校有利害关系的人 (包括政府、出资人、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等) 。从这个视角来看, 教育产权是学校制度的内在因素。然而, 一些学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大多学者往往从“投入回报问题”入手, 关注“权利”“营利”等问题, 以至于出现“教育产权回答不了教育培养人”的尴尬。以民办教育为例, 目前民办学校内部所采用的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本应是一个把教育基本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相协调的一项制度, 但从现实看, 这种制度名存实亡, 董事会形同虚设。这种问题的出现, 从总体来看, 原因在于学校制度构架还不够, 例如, 学校的民主管理如何来保障, 如何来设计董 (理) 事会来权衡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等等, 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校管理者均没有对这些问题加以足够重视。目前的研究者研究教育产权问题, 一味地强调如何保护投资者利益问题, 也就是“合理回报”问题, 但都没有从“制度”层面进行深入剖析产权问题, 使教育产权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第二, 教育产权是研究学校制度的分析工具。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 教育产权是学校制度的内在因素。因此, 我们在研究学校制度过程中, 教育产权就成为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分析工具。例如, 前面提到的教育产权机制清晰问题, 这实际上是一种产权制度设计, 这种制度设计可以使各利益相关者成为学校教育资源的主体并从中受益, 从而保证各主体对学校持续投入相应的物力、财力、人力、智力等。与此同时, 由于教育资源具有稀缺性, 在教育产权机制清晰后, 人们往往会积极地去落实自己的责、权、利, 如此下来, 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会大大提高。

事实上, 近年来已有一些学者开始把教育产权当作一种分析工具来探讨学校制度问题, 并引起了较大反响。例如, 张铁明教授在谈到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时, 从教育产权多元化的角度出发, 认为在当前“国家包办教育的一统天下”的情况下, 要进行教育产权多元化变革, 促使“长期以来在充当‘校长’职能的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改革、变模式、变领导作风”[10]。胡赤弟教授则是把教育产权运用于大学制度, 把教育产权问题作为大学法人制度的核心问题, 提出“大学制度是资源产权主体的契约集, 教育产权是大学制度构造的基本元素”[1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 构建合理高效的法人治理结构显得尤为迫切。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实质是学校法人各产权主体之间的权利配置问题, 它是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部分。因此, 学校法人治理结构作为一种权衡各方利益的制度安排, 同样离不开教育产权。教育产权是以学校作为主体的财产权利, 它包括归属、占有、使用、支配、收益等权能。教育产权具有独立性, 其表现为学校法人财产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而这种独立性是构建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的前提条件。此外, 教育产权具有结构性, 它必然要求财产权利必须在学校各产权主体之间进行有效配置, 并最终形成能够相互制衡、相互合作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

参考文献

[1][10]张铁明.教育产业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2]宁本涛.中国民办教育产权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 2003.

[3]高金岭.教育产权制度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4]徐文.教育产权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7.

[5][11]胡赤弟.教育产权与现代大学制度构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6]吴华, 宁冬华.以现代企业精神锻造现代学校制度[J].CO.公司, 2004 (, 10) :28~35.

[7]陈鹏, 刘献君.我国公立高等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的缺陷与完善[J].教育研究, 2006, (12) :45~50.

[8]曹淑江, 范开秀.也谈关于教育中的产权问题——兼与杨丽娟同志商榷[J].教育与经济, 2001, (4) :15~19.

幼儿教育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篇11

[关键词]:幼儿教育 现状 发展 对策

一.幼儿教育现状分析

如今幼儿教育改革蓬勃发展,幼儿园的建设也日新月异。幼儿园不仅是孩子开发智力、积累知识和早期生活经验的一种机构,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7年《全民教育全球检测报告》公布数字。2004年全球幼儿教育毛入学率为37%,其中有四分之三国家达到了75%以上,而中国仅为40.75%,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1.幼儿教育的数量不能满足庞大的的适龄儿童的教育需求。

2003年教育部《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到2007年,3-6岁儿童受教育率达到55%,5-6岁达到80%,大中城市普及3-6岁幼儿教育。但是基于中国庞大学龄人口基数,即使能够实现这一计划,徘徊在幼儿园大门之外不能接受幼儿教育的适龄儿童人数仍然十分巨大。

2.幼儿教育的质量不能满足受教育者日益提高的教育需求。

教师队伍严重不足,教师质量不高,管理混乱,规章不健全,教育质量难以监管,资金缺口大,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所造成的质量问题,有限资源配置不均衡,总体水平不高的教育质量,城乡之间、城市优质园与薄弱园之间巨大质量差异……

二.幼儿教育课程亟待改革

为了课程的持续发展,首先对幼儿园现有的课程进行诊断。发现我市幼儿园一贯沿用的传统幼儿园课程,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片面强调教和学。在学科尝试综合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硬拼硬装机械综合的缺点。在组织活动时,许多的教育资源还没有很好的利用起来,甚至没有意识到这些资源的重要性。

(2)教师对幼儿发展现状的了解、认识和分析、把握还欠缺准确和全面性。对幼儿的个体差异认识不足。

(3)教师关注计划教学而忽视日常生活中的综合教育,缺少实际的设计与组织能力。

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市的实际条件,我们一定要以《纲要》的相关理念为依据,结合新课改精神,做到:一要对课程生活化、整合化的把握;二要关注和支持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三要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幼儿发展为目标,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全方位的统领课程管理,实施课程改革。从而提高我市幼儿教师整体水平。

三.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升

幼儿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幼儿教师则是这基础上不可或缺的夯基人。为了适应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幼儿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学习素质、研究素质和创新素质。

1、提高学习素质

学习素质是指一个人在新知识、新技能接受上的心理兴趣和实际能力。幼儿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未来社会的需要不断获取新知识、增长新技能,形成自我丰富、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动态链条。培养和提高学习素质,要求教师首先要明确当前及今后幼儿教育的发展方向。因为教师只有不断了解社会、了解现实、了解未来,才能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才能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其次是要明了当前及今后幼儿教育的技能性要求,努力提高技能训练的自觉性,使自身的技能不断提高。其三教师要根据教育对象成长的反馈信息,自己寻找知识上的漏洞,查找技能上的缺陷,反省自已在整体素质上的不足,总结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从而确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提高方向。

2、提高研究素质

研究素质是一个人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热情和实际能力。幼儿教师主要是对教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教材和教育对象的研究。提高研究素质,首先要求教师要研究教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掌握教育教学的培养目标,从而在具体的工作中有所遵循,使教育教学活动能够按照科学程序开展,教育教学行為能够遵照正确指导发生,教育教学效果能够按照既定目标实现。否则教育教学活动就必然存在随意性,教育教学效果就必然产生不确定性。其次,对教材的研究处理能力是幼儿教师必备的素质,教材不过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物质载体,也仅仅是教育教学内容上的规定,它与教育教学目标之间还有一段相当遥远的距离,如何利用教材、消除距离,就需要幼儿教师在深入细致的研究中化静为动,把僵化的教育教学材料活化为教育教学因素,根据无规定性的途径和手段实现有规定性的教育教学目的。其三是研究教育对象。教育对象是教育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难把握又必须把握的。

3、提高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是指一个人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面临问题时产生新的思维方向和方法的能力。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历史前进的进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无从发展,没有创新就无从进步。

教育永远是一种关乎未来的事业,尤其是幼儿教育其未来性特征尤为突出,未来需要创新人才,今天也就需要具有较高创新素质的幼儿教师。幼儿教师的创新素质主要体现为思维上的创新。幼儿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都是思维上处于启蒙时期的幼儿,如果引导不当,容易产生思维定向性的引导。所以教师应抛开固有方式,打破原有模式,更多地运用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等去引导教育对象,影响教育对象,从而保护教育对象在思维上的个性特征,鼓励他们的创新热情,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农村教育改革发展分析与对策 篇12

关键词:农村教育改革,发展,问题,对策

近年来,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素质教育改革的热潮,给教育发展带来了动力。我们就是在这股热潮的带领下,走入了教师队伍。但是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进一步推动,农村的素质教育也面临着不少的问题,存在不少的隐患。为了认清农村的教育现状,深化教育改革,笔者仅就本市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一、存在问题

1. 教师队伍流动性大

城市,有繁华的景象,有便捷的生活,有儿时的梦想,很多人对城市有着执着与渴望,教师也不例外,因此许多教师一生都走在通往城市的路上,他们或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拥有更好的教育环境,或是为了享受城市生活,或是为了实现自己更高的目标,大都选择了进城。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镇级中心学校,共有教职工62人,据调查,每年流动的教师达到10人次左右,其中就业三年的教师就占到了二分之一,致使学校出现了“年轻化”,初中部的平均年龄仅为32,这对一所学校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而且这种情况并不只是存在于这一所学校,本市六个乡镇的每一所学校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这种情况,其中有近五分之一的教师走向了市区,这其中就有二分之一的教师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教师队伍的过大流动固然给学校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但也导致了师资的不均衡发展,影响了学校教学质量。

2. 学生流动性大

近年来,随着“择校”热潮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学生流向城区,其中成绩较好,素质较高的学生占多数,而留下来学生的素质偏低,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日常的教学活动,班级的纪律、学习氛围远不如以前。即便是留下来了,也是人心浮动,同学之间相互攀比,都把进城看作是今年不进明年进的必然结果; 暑假时,家长见面的第一句话不再是“你吃了吗?”而是“你孩子进城了吗?”自家孩子能否进城变成了一种孩子是否优秀,家庭是否有实力的象征。即便是面对高额的择校费用,不菲的校车、住宿费用,但都选择了无视,只是一心想让孩子进城。在家长的心目中,“进城”代表着优秀的教育资源,良好的教育环境,家长的选择不再是因为实际需要,或是孩子的成长进步,而是一种“攀比”,而且这种情形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也是我们农村的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增的现实问题。

3. 教育观念变化不大

虽然说,我们已经走在了素质教育的路上,但是许多教师的教育观念仍然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小学教师还好一些,没有什么升学压力; 初中的教师,特别是八、九年级的教师能明显感受到压力的存在。八年级WAT考试的存在,九年级中考的存在,特别是高考指挥棒,让我们的教师难以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现如今,全国各地都掀起课堂改革的浪潮,我市也不例外,各科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课堂改革,无论是“小组合作探究”,还是洋思“先学后教”我们也进行了不少,但总体来看,城区效果不错,农村就稍显不足。追根究底无外乎学生的基础与教师的观念的差异,这都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二、措施与办法

1. 加强对教师的业务培训和生活关心

首先,要把师德放在首位,定期请“德高望重”的教师做演讲,教育和影响教师,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用“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和“教风”等来激励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教师培训的关键是教师实际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对年轻新教师的培养。学校的校本研修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运用好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加强同科、异科之间的合作,取长补短,打造有个性的课堂。做好对年轻教师的帮带工作,从备课、批改到上课,反思、总结每一个环节都好好的把关,争取让新教师尽快的成长起来。

最后,提升教师的生活待遇,让他们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那么他们就会有很强的“归属感”。例如,我们学校已将开始实行的“偏远地区车补”,减轻教师的路费负担; 按设太阳能热水器和洗衣机,让教师的生活更加方便等。这些都能极大地提高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教师没有了后顾之忧,自然就能把精力放在教学上,潜心研究。

2.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转变家长的认知理念

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如何提升,每个时期各有不同的办法。我们学校的建设已经通过了省级标准化的验收,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各种相应的配套设施应该是走在了本市乡镇的前列。对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本校的优秀资源,音乐教室、舞蹈教室、美术教室、资源共享室、生物、物理、化学实验室、图书阅览室等各种功能室,让我们的课上和课下丰富起来。各种的社团活动也要落到实处,真真正正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自己与“市区”的零差距,“留”住学生。

家长的“进城”观念,需要时间来淡化。充分利用“家长课程”的时间,与家长进行这方面的交流,展现学校现有的硬件与师资力量,举那些进了城,但又回来的例子,为家长展现“现实的城里”,分析其中的原因、利弊,让家长理性对待“进城”,用时间来淡化“进城”的热度。

3. 切实改变教育观念

虽然面临着各种考试压力,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素质教育的改革已经是不可改变的潮流,因此,我们也应该勇敢的面对他。通过定期或是不定期的交流活动,让我们的教师看到改变观念后的成果,认识到不改变的差距,找到适合自己的改革之路,并随着学生情况的变化随时做出调整。

虽然教师面临着“年轻化”,但这对于教育观念来说却是“福音”。因为年轻,所以会拥有前沿的教育理念,能最大化的领会改革的精神与意图,能从基础打造出适合时代特征的教育方式。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就要认清这样的“现状”,抓住这样的“机遇”,深化改革的教育观念,形成新的理念,为我们的教育注入活力。

上一篇:调和模型下一篇:企业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