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凝治疗论文(精选9篇)
电凝治疗论文 篇1
鼻出血为耳鼻咽喉科常见的急诊之一, 治疗原则是迅速查找出血部位和快速、有效地终止出血。将出血部位深且隐蔽, 常规前鼻镜、鼻内镜检查未发现出血点, 经反复鼻腔填塞或多次电凝等治疗仍未控制的鼻出血称为顽固性鼻出血[1]。鼻内镜的广泛应用为顽固性鼻出血的检查、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 诊断、治疗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我们近5年对56例顽固性鼻出血在鼻内镜下进行渐进性局部麻醉、点状微创治疗, 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住院治疗的顽固性鼻出血56例, 其中男45例, 女11例, 年龄35~73岁;病程4 h~8 d, 均为单侧出血, 右侧32例, 左侧24例, 伴严重鼻中隔偏曲者7例, 42例有现症高血压 (23例否认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 伴糖尿病者10例, 伴慢性支气管炎者6例。所有患者均排除外伤、鼻腔肿物、血液系统疾病或肝肾功能不全等原因。患者出血期内在外院或我院均接受过不同治疗:前鼻孔填塞65例次, 前后鼻孔填塞15例次, 微波治疗6例次, 射频治疗13例次。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及紧张心理。
1.2 方法
接诊时视个体情况给予降压、补液、抗休克, 甚至输血等处理, 稳定患者情绪, 消除患者及其家属的恐惧心理, 在进行内科治疗的同时积极寻找出血点。用前鼻镜及Olympus鼻内镜 (0°、30°, 直径4 mm) 进行检查。
1.2.1 体位与麻醉
一般取坐位或半坐位, 精神状况较差者取卧位、躯干和头抬高30°。麻醉:所有患者均采用鼻腔表面麻醉与出血部位局部浸润麻醉相结合的麻醉方式, 在无明显疼痛的情况下进行治疗。方法:将1%丁卡因5 ml加0.1%肾上腺素1ml浸润的棉片 (以挤压棉片时无药液流出为度, 但鼻腔狭窄者, 使用的棉片稍湿, 以仰卧位下可使部分麻药流入狭窄段鼻腔的深部为宜) 在前鼻镜或鼻内镜下置入鼻腔浅部进行表面麻醉2~3 min后取出, 未被血液浸透的麻药棉片保留在弯盘中备用;再在鼻内镜下将未用的麻药棉片置入嗅裂部、中鼻道、下鼻道及总鼻道等处。疼痛明显、不能一次放到理想位置者, 则由浅入深, 分次放入麻药棉片;每次将棉片取出放入新棉片时, 将用过的棉片放入鼻腔浅部再次麻醉。找到出血点后于出血点处黏膜下注射1%利多卡因0.3~0.6 ml, 并于中鼻甲后端外侧注射1%利多卡因麻醉 (出血点位于嗅裂部者此处不用注射) 。
1.2.2 查找出血点
麻醉与查找出血点一般同时进行, 必要时可推挤中鼻甲、下鼻甲及鼻中隔, 甚至使其骨折, 以能暴露需检查的部位为度。若为活动性出血, 先在前鼻镜下判断大致出血部位, 以麻药棉片填塞该部位并初步麻醉, 再在鼻内镜下以可疑区域为重点, 用合适的吸引管吸除血液, 同时将麻药棉片向前推进, 观察棉片渗湿情况以确定出血点;若出血凶猛, 则直接以麻药棉片填塞, 压迫3~5 min后逐渐取出棉片查找出血点。若活动性出血已停止, 但有反复出血者, 则按顺序进行检查[2], 一般由前向后、自下而上、先鼻腔内侧壁后鼻腔外侧壁, 先检查鼻中隔, 再检查各鼻甲、鼻道、鼻腔顶、后鼻孔、鼻咽部等, 重点检查鼻腔主要血管如筛前动脉、筛后动脉、蝶腭动脉终末支分布的部位。
1.2.3 出血点的辨认
动脉血管出血的出血点易辨认, 可见血管搏动性出血或喷射状出血;若为静脉血管出血, 则出血不剧烈, 可见血液自出血点沿鼻腔自然结构流下, 根据血流方向追踪至出血点。静止期的出血点, 在鼻内镜下见鼻黏膜呈乳头状或粟粒状突起[3];血管断端较粗者则可见鼻腔黏膜上有中心凹陷、周围略高的“火山口”样突起[1]。若不能肯定, 可在做好止血准备的情况下触碰可疑出血点, 能诱发出血则确诊为出血点。鼻甲骨折或填塞损伤黏膜所致的出血经棉片压迫后可迅速止血。
1.2.4 治疗
以电凝 (35~40 W, 2~4 s) 直接对出血点做点状灼烧治疗, 以黏膜发白、出血停止为度;若出血不止, 则以麻药棉片压迫与灼烧交替进行, 直至出血停止, 但深度达黏骨膜即可, 不可再深, 软骨部尤其如此。灼烧范围一般为直径2~3 mm。若血管断端较粗, 则先将其周围做梅花状灼烧治疗, 再灼烧出血点。出血点灼烧后局部涂布抗菌素软膏。找不到明确出血点者, 将可疑出血部位做灼烧治疗。
2 结果
2.1 出血部位
嗅裂部鼻中隔侧23例 (前上部16例、后上部7例) , 下鼻道20例 (中后段15例、前段5例, 其中下鼻甲外侧面3例、下鼻道外侧壁5例、下鼻道穹窿部12例) , 中鼻道8例 (后上部3例、前上部1例、中鼻甲外侧反折的凹陷处4例) , 总鼻道、鼻中隔嵴突后方3例, 2例未找到明确出血点。
2.2 麻醉效果
治疗中无疼痛者45例, 有轻微疼痛但不影响治疗者9例, 有疼痛但可耐受、完成治疗者2例。所有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 经安抚、迅速止血、渐进性鼻腔局部麻醉、充分止痛后均得到缓解。
2.3 治疗效果
55例患者一次治愈, 1例发生再出血, 经前后鼻孔填塞后家属要求转上级医院治疗。
3 讨论
治疗鼻腔出血的关键是准确找到出血点。前鼻镜检查仍是查找出血点的首选方法。因部分患者就诊或住院期间突然发生鼻出血, 在做鼻内镜检查、止血准备工作的同时, 应立即采取止血措施。前鼻镜检查时, 麻醉、止血简单快捷, 部分患者在前鼻镜下就能治愈。据统计, 顽固性鼻出血的出血部位绝大部分集中在嗅裂鼻中隔部、下鼻道后穹窿部及中鼻道这3个区域[1~4], 本组病例与此一致。这与这些部位在前鼻镜下不易看见、前鼻孔填塞等治疗不易到位有关 (前鼻镜下能看见、治疗易到位者一般不会成为顽固性鼻出血) , 也与这些部位动脉血管终末支分布及局部解剖结构受鼻腔气流冲击使黏膜损伤等因素导致该区域鼻出血发病率高有关。在鼻内镜检查过程中, 若有活动性出血, 则出血部位较好判断, 可见明确的血管搏动性出血而确定出血点, 但有时出血剧烈, 血液将出血点处鼻腔迅速淹没, 分辨不清出血来源 (鼻腔后部出血尤其如此) , 此时应立即以麻药棉片填塞、压迫止血, 待出血控制后以某一区域为单位逐步取出填塞物, 观察出血点。下鼻道及嗅裂部鼻中隔的出血点较易找到, 而中鼻道的出血点较难找到。我们遇到两例出血点位于中鼻甲向外反折的凹槽中和1例出血点在筛漏斗中后1/3交界处, 在鼻内镜下能够确定出血来源于中鼻道内外侧, 但具体出血点不清, 无法烧灼治疗, 经麻药棉片压迫并逐渐向后推进, 用电凝将中鼻甲反折处及钩突中后1/3交界处的正常黏膜烧灼后露出出血点。电凝烧灼出血点时, 应将输液器乳头前方细塑胶管剪至适当长度, 套于电凝器探头上, 使电凝器探头仅暴露前端2~3 mm, 以保护鼻腔其他组织, 保证烧灼的准确性。若电凝器探头难以到达出血点, 则将吸引器探条折弯或在鼻中隔剥离器外套塑胶管, 露出头端, 电凝器自其后部与之接触进行治疗。
检查、治疗无疼痛, 迅速止血是患者的期望。鼻出血时,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心理, 特别是反复、大量鼻出血患者, 恐惧心理更为严重。有些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鼻出血有突发突止特点, 患者因为担心出血, 进食、睡眠及大小便时心理压力很大, 此又可使其血压升高, 加重出血, 形成恶性循环, 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较大影响。所以在检查和治疗过程中麻醉至关重要。我们采用耐心细致的渐进性鼻腔局部麻醉、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与蝶腭孔等处的神经阻滞麻醉相结合的方法, 使绝大多数患者的疼痛消失, 患者均能积极主动地配合, 保证治疗顺利完成;同时严格控制麻醉药物剂量, 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一般情况下, 查找出血点和渐进性局部麻醉同时进行, 即在检查时, 将麻药棉片置入鼻腔各部, 如鼻腔顶、中鼻道、下鼻道、总鼻道各处黏膜表面, 放置麻药棉片时并不是一次就到达理想位置, 而是由浅入深, 逐渐放入。由于麻药棉片中浸有一定量的肾上腺素, 对鼻腔黏膜有明显的收缩作用, 黏膜收缩后使鼻腔变宽, 为鼻腔后部置入麻药棉片做了充分准备, 既扩大了鼻腔前部的视野, 又可使鼻腔后部在内镜下清楚地显示, 同时鼻腔前部麻醉后, 放置麻药棉片时疼痛减轻, 也可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找到出血点后, 以电凝对出血点做点状微创治疗, 避免损伤鼻腔其他部位黏膜。在整个麻醉、检查和治疗过程中, 动作轻柔, 避免黏膜损伤, 实现微创治疗, 避免鼻黏膜损伤出血与出血点混淆, 预防术后粘连, 利于术后黏膜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杨大章, 程靖宁, 韩军, 等.难治性鼻出血的出血部位及治疗[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5 (5) :360-362.
[2]王惠亭, 桑建中, 张国正.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治疗顽固性鼻出血[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9 (8) :694-695.
[3]楼正才, 罗利民, 陈家海, 等.隐蔽部位动脉性鼻出血点的识别及处理[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8 (9) :701-702.
[4]罗克强, 杨大章, 王娜亚, 等.鼻内镜下动脉性鼻出血的综合治疗[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07 (5) :295-297.
电凝治疗论文 篇2
【关键词】无痛胃镜;胃息肉;高频电凝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010-01
胃息肉性病变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胃鏡检查患者中发生率约4%-5%[1]。由于胃息肉有癌变可能,临床上对胃息肉的治疗非常重视。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5月——2012年12月间,无痛胃镜诊断并高频电凝治疗的胃息肉1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无痛胃镜下高频电凝治疗胃息肉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5月——2012年12月间,无痛胃镜诊断并高频电凝治疗的胃息肉118例,共计124枚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2例,女性76例,年龄21岁-83岁,平均49岁;息肉直径≤0.5cm者61枚,息肉直径≤0.5cm-1.0cm者40枚,息肉直径1.0cm-2.0cm者17枚,息肉直径>2.0cm者6枚。
1.2主要设备胃镜型号:Olympus260型胃镜,高频电发生器型号:ECO-800A。
1.3麻醉及治疗常规进行胃镜检查前准备,了解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心肺功能等;各项准备完毕,静脉推注芬太尼1μg/kg,接着推注利多卡因20mg-40mg,后缓慢静脉推注1.5mg/kg-2mg/kg的丙泊酚,待患者进入睡眠状态,睫毛反射消失,呼吸平稳时插入胃镜检查,丙泊酚视术中患者反应情况酌情追加。根据息肉大小,选择治疗方法:1.0cm以内者,圈套器可以完全一次性套着的有蒂息肉,于基底部圈套住息肉并收紧圈套器,一次性电凝电切除;对于直径〉1.0cm或无蒂息肉,圈套器不能完全套住者,采用多次逐块切除。术后宜用黏膜保护剂和制酸剂,以促进局部组织修复。
2结果
118例共计124枚胃息肉,一次成功治疗121枚,另3例第二次成功治疗。治疗后息肉性病变完全或基本变平,病灶呈坏死物凝固状,所有病例均未见明显渗血。术后患者清醒后观察30min,无明显不适,无并发症。全部患者均在3个月到半年内复查胃镜,发现息肉全部消失。
3讨论
胃息肉是发病率最高常的一种上消化道良性病变胃息肉是常见的一种胃良性肿瘤,WHO将胃息肉分为炎性息肉(增生息肉gastric hyperplastic polyp)和腺瘤样息肉(adenoma)[2],炎性息肉及增生性息肉分别占43.54%、28.83%,腺瘤性息肉仅占0.40%。炎症性和增生性息肉癌变要经过腺瘤期,但有研究表明炎性及增生性息肉可直接发生不典型增生,导致癌变,因此对于腺瘤性息肉提倡积极治疗,对于炎性息肉及增生性息肉也应该积极治疗[3]。
高频电凝主要是利用电的热效应产生局部高热,组织细胞水分汽化,蛋白质凝固变性而被切除,使用圈套器电凝电切治疗和热活检钳治疗均属于此类。该项手术要严格操作规范,细心操作,选择合适的电凝电切时间,和电凝强度,防止穿孔和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曾有报道经电凝电切息肉的复发率为6.7%[4],本组未见复发,可能与近年手术等器械技术的提高及术者操作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熟练有关。
无痛胃镜的临床应用,为胃镜下高频电凝治疗胃息肉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治疗条件。无痛胃镜与传统胃镜检查相比,无痛胃镜具有:高清晰度、高分辨率、胃镜内检查无死角、无损伤、高诊断率、患者无痛苦等优势。因此,无痛性胃肠镜下高频电凝治疗胃息肉,可以使治疗过程更加安全,治疗效果更加充分。
总之,上消化道息肉是临床较常见病,需积极治疗。无痛胃镜下高频电凝治疗胃息肉是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徐富星.同镜诊治消化道息肉的进展[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9,3:133-134.
[2]Kamiya T,Morishita T,Asakura H.Histoclinical longstanding follw up study of hyperplatic polyps of the stomach.Am J Gastroenterol,1981,75:275.
[3]常艳,于晓红,路聪哲.大肠息肉90例临床及病理分析.实用医学杂志,2009,25(12):2045-2046.
环扎电凝术治疗血管瘤和脉管畸形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们临床治疗30例血管畸形患者, 男23例、女7例, 年龄5~38岁, 平均年龄19岁, 其中舌体部位4例, 上唇部位8例, 软腭部位3例, 面颊部位9例, 眶周4例, 颊粘膜部位2例。位置均表浅的软组织血管畸形。
1.2 治疗方法
B超判定血管瘤、脉管畸形的血管走向及深度范围, 术中用5~0的可吸收线 (3个月吸收) 先在血管畸形周围环扎阻断血管血流, 选择5号留置针和电刀相接, 使留置针刺入血管畸形抽出针芯验证针头在血管内再装山针芯, 按照血流的方向, 横断血流平面电凝, 用电凝键电凝3~5秒钟, 确认血管内血凝固阻塞形成栓塞, 再换其他部位同样操作。
2 疗效判断标准[1,2]
治愈:瘤体完全消失, 外形好, 体位试验阴性, 随访0~5年以上无复发;有效:瘤体缩小50%, 但未完全消失, 畸形改善, 体位试验可阴性或阳性, 但时间延长;无效:瘤体无变化或继续增大。
3 结果
所治疗的30例患者瘤体无特殊第2天肿胀明显, 针孔轻度坏死形成溃疡, 大约10天左右溃疡愈合, 1个月复查瘤体质地变硬, 明显缩小, 体位移动试验阴性, 随访6月~1年, 28例治愈, 2例好转, 治愈率为93.3%, 总有效率为100%, 面形及口腔功能外形恢复良好, 患者满意。
4 讨论
脉管性疾病是一种良性疾病, 2002年中华口腔医学会推荐使用脉管性疾病新命名和分类, 即把脉管性疾病分为血管瘤和脉管畸形[3]。目前, 体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治疗方法很多, 对于较大的血管瘤, 多采用介入血管腔栓塞的方法, 应用无水乙醇、平阳霉素瘤腔内注射治疗颌面部的血管瘤, 已逐步成为非手术治疗血管瘤的首选方法之一。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血管瘤有一定疗效, 有效率达72.6%[4], 但对于颌面部波及多个解剖区范围大的的静脉畸形临床上还未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药物注射治疗的并发症明显, 包括复发、过敏反应、中毒反应、皮肤黏膜坏死以及神经功能障碍。
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对于局限性病灶手术仍是最有效和最广泛的使用方法之一。对于影响外观的巨大微静脉畸形和静脉畸形, 也提倡安置扩张器扩张邻近正常皮肤, 二期再行病变切除和创面覆盖[5]。但是, 对于颜面部病变范围宽广、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不清, 口内深部病变, 单纯手术可能导致影响美观及创伤大、出血多, 不易切除干净等问题。故应当在介入治疗后3d左右行手术治疗, 这样既可以减少栓塞剂的使用,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又阻断了滋养血管, 降低了血管再通风险, 利于手术的进行[6]。介入治疗后复发, 可能与血管再通有关, 亦可能与注射的无水乙醇和平阳霉素剂量较小有关。
脉管性疾病其他治疗方法还有铜针置留法、电凝固、皮肤磨削、敷贴中药等方法也应用于血管瘤治疗的报道, 且这些方法均有各自的优势[7]。我们临床采用可吸收线做瘤边环扎具有阻断、减缓血流, 缩小管腔避免栓子随血流到身体其他部位造成相应部位的栓塞, 治疗过程中不必在瘤体各部位电凝, 只需沿血管横断平面一次电凝即可, 可减少创伤, 对于口腔内黏膜、咽喉部、舌根、软腭、口咽部等部位血管畸形, 电凝治疗明显具有更加安全的优势, 所形成的栓子完全可以使脉管栓塞, 瘤体缺少血供而变小或消失, 留置针外层为塑料层对组织无电凝作用, 电凝引起的栓子为自身组织可逐渐被机体吸收, 由于瘤边环扎血栓不会引起其他部位的栓塞, 复发后还可以再使用该方法治疗, 除局部水肿、溃疡外, 无其他严重副作用。
参考文献
[1]寿柏泉, 丁冠群.鱼肝油酸钠相对大剂量治疗口面部海绵状血管瘤385例疗效观察[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1989, 7:102-104.
[2]Derby LD, LowDW.Laser treatmentof facialvenous vascularmal formations.Ann PlastSurg, 1997, 38:371-378.
[3]张志愿.口腔颌面部脉管性疾病:过去、现在和将来[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5, 40:177-181.
[4]郑家伟, 陈传俊, 张志愿.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系统评价[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3, 6, 106-107.
[5]游小波, 傅荣.面颊部血管瘤切除修复一例[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8, 22 (2) :252.
[6]张靖, 徐宏文, 周少毅, 等.经导管动脉栓塞联合局部硬化治疗儿童四肢巨大血管瘤[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0, 19 (7) :527-530.
电凝治疗论文 篇4
主题词:结肠息肉;无痛;高频电凝电切;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R574.6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7-067-01
结肠息肉是一种结肠壁粘膜突向肠腔内的一种隆起性病变,多发生于乙状结肠和直肠,常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一经发现建议立即切除。其发病机理多认为是炎症因子长期刺激结肠壁而产生的突出结肠粘膜的良性息肉[1]。但是临床多有良性息肉恶变的报道,因此多建议及时切除。传统开腹手术创伤大,恢复慢,住院时间长。内镜技术今年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自高频电流临床应用以来,并且可以应用于内镜下切除胃肠息肉。无痛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结肠息肉具有方便,安全,住院时间短,创伤小等优点[2]。现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结肠息肉82例患者,汇报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消化内科在2011年5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结肠息肉患者82例,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41例,男24例,女17例,年龄区间为16~41岁,平均年龄26岁,采用我院常规传统开腹手术切除;治疗组41例,男23例,女18例,年龄区间为15~39岁,平均年龄23岁,采取无痛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切除。息肉所在位置:横结肠7例,乙状结肠25例,降结肠16例,直肠30例,升结肠4例。
1.2 仪器与器械:
ICC200 电凝刀;WF-2423DT 圈套器;WF-2423DQ 电凝止血器;CF—Q260AI 型电子结肠镜;HX-610-135 肽夹;HX-20Q-1 结扎器;WF-2423GM 三爪异物钳;MAJ-340 尼龙圈套。
1.3 治疗方法:
1.3.1 肠道准备 手术前三天,开始限制饮食,以高营养流食为主;在手术前进行肠道清理,服用缓泻剂。
1.3.2 术前检查 正常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检查,确定有无消化道疾病及血液系统疾病,并和患者家属谈话,签订手术知情同意书。
1.3.3 器械准备 手术前检查手术器械,确保没有仪器问题,并且进行严格消毒。
1.3.4 手术操作 治疗组患者采取左侧卧位,运用日本的CF—Q260AI 型电子结肠镜,准确找到结肠息肉后,经内镜WF-2423DT 圈套器圈套息肉,保留息肉根部2mm左右,MAJ-340 尼龙圈套套住息肉,应注意圈套器的张力,不可牵拉过度,也不能圈套正常的结肠粘膜,在电切之前,必须反复多次换气,避免肠内的易燃气体遇到高温,引发医疗纠纷。以上工作检验无误后用ICC200 电凝刀切除结肠息肉。切割时高频电凝不可过于靠近息肉根部,防止出现医源性肠道穿孔出血。如果切除后出现切割部位的渗出出血,应立即电凝止血;对照组采取常规的传统开腹手术切除结肠息肉。
1.4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用c2检验来判定对照组以及治疗组在治疗疗效上的差异,,以P<0.05作为结果有显著差异的指标。
2 治疗结果:
对照组中35例痊愈,6人复发,治疗率为85.37%;治疗组中40人痊愈,1人复发,治疗率为97.56%。治疗组的治疗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详细见表1
3 讨论:
结肠息肉是一种结肠壁粘膜突向肠腔内的一种隆起性赘生物病变,多发生于乙状结肠和直肠,常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一经发现建议立即切除。结肠息肉多发生于青少年,临床表现因人而异,病情轻者不易发觉,只在体检时发现,病情严重者会出现腹痛,便血,腹泻等一系列消化系统疾病[3]。其发病机理多认为是炎症因子长期刺激结肠壁而产生的突出结肠粘膜的良性息肉,长期的理化因素的刺激,促使诱导结肠粘膜组织的过度增生,结肠息肉虽然是良性病变,但是临床多有良性息肉恶变的报道,并且恶变率与息肉的直径大小有关,因此结肠息肉的及时切除治疗十分关键[4]。合理有效的早期切除结肠息肉,可以控制结肠息肉的病情发展,从而减少结肠癌的发生几率。传统开腹手术创伤大,恢复慢,住院时间长。内镜技术今年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自高频电流临床应用以来,并且可以应用于内镜下切除胃肠息肉。结肠息肉的位置不固定,传统手术创伤太大,而结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可以明确定位,还可根据息肉所在的部位,大小灵活的掌握需要切除的部分。但是,电切时不要太靠近息肉的根部,以防止肠道的穿孔。近年来,无痛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具有结肠息肉已经成为临床上治疗结肠息肉的最佳方法[5]。
综上所述,无痛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具有结肠息肉方便,安全,复发率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明显优于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陈天明,唐明瑞,倪扬,等.结肠镜下高频电凝治疗结肠息肉176例分析[J].现在临床医学,2012,38(1):50-51.
[2]刘红云.结肠镜高频电凝电切治疗结肠息肉613例临床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1,17(1):83-85.
[3]万竹知,濮蓉晖. 基层医院结肠息肉内镜下电凝电切的应用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39.
[4] 邓天伟, 薛后花.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结肠息肉657 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1):5227-5228.
电凝治疗论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7年5月以来共收治大隐静脉曲张患者116例, 男54例, 女62例, 年龄38岁~65岁, 平均年龄42岁, 平均住院5 d.患者入院时均有明显的下肢静脉曲张, 伴患肢酸乏感66例, 伴不同程度患肢营养障碍 (色素沉着、脱屑、皮肤溃疡等) 50例。
1.2 手术方法
本组均采用腰麻, 取腹股沟下方股动脉搏动处内侧沿皮纹切口, 长1 cm~2 cm, 寻找、游离大隐静脉主干, 于内踝上方做长1.0 cm横切口, 游离出大隐静脉后钳夹切断, 远心端结扎, 近心端置入大隐静脉剥脱器直至前述游离出来的大隐静脉根部, 切断大隐静脉主干, 引出剥脱器头端, 近心端结扎。采用自制电凝装置, 用套管针沿标记走行穿刺曲张静脉, 穿刺位置以进入血管为宜, 如不能刺入血管, 则最好紧贴血管, 于套管针尾内插入电刀头, 使电刀头与套管内针芯接触, 分别电凝 (电凝量根据曲张情况调节) 已标记好的曲张静脉使其闭塞, 便于主干剥脱。所有曲张属支处理完毕后, 向下抽拉剥脱器, 全程剥脱大隐静脉主干, 同时沿大隐静脉走行压迫, 医用胶黏合或缝合切口, 弹力绷带自足踝部向上加压包扎直至腹股沟处切口下缘, 手术结束。
2 结果
本组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 平均住院5 d, 所有患者术后无明显患肢肿胀。3例出现皮下硬结及皮肤紫绀瘀斑, 局部物理治疗后好转。局部皮肤烧伤2例, 经对症处理痊愈。术后回访, 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消失, 色素沉着多于术后3个月~6个月逐渐减退, 溃疡患者2个月~6个月均愈合, 无1例复发。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术前常规检查及评估
术前常规检查凝血时间、血常规、血生化, 心肺肝肾功能, 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估患者健康状况, 对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的患者要先控制血压、血糖, 对下肢溃疡感染应先抗炎、清创换药治疗控制感染。理论上单纯大隐静脉曲张治疗效果最理想, 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引起的反流性浅静脉和深静脉瓣膜阻塞引起的回流障碍浅静脉曲张应列为禁忌[1]。
3.1.2 术前心理护理
微创电凝术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 大多数患者对此比较陌生, 往往会产生怀疑、恐惧、紧张的心理。为稳定患者的情绪, 我们采取了以下护理措施: (1) 术前与患者沟通, 认真倾听患者陈述,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 (2) 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手术的必要性, 介绍手术的方法、原理、效果、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处理措施, 以取得合作; (3) 向患者介绍同类疾病治愈的病友, 用现身说法来减轻患者的焦虑紧张情绪, 使其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手术。
3.1.3 皮肤准备
认真做好手术野皮肤的清洁工作, 上至脐平, 下至足趾, 包括整个患侧下肢, 据不同麻醉方式禁食水6 h~10 h, 做好皮肤过敏试验。
3.2 术后护理
3.2.1 术后6 h患者可平卧或侧卧, 但患肢须用弹力绷带
加压包扎, 垫软枕抬高患肢高于心脏20 cm~30 cm, 以利于静脉回流。弹力绷带包扎要平整, 松紧适宜, 避免近端卷曲压迫过紧。术后完善的弹力绷带包扎是关键, 能使电凝疗的血管闭合。术后3 d拆除绷带。
3.2.2 术后患肢活动指导
患者术后回病房即应鼓励其早期进行肌肉收缩和舒张的交替活动, 如屈伸踝关节、膝关节及按摩肌肉组织等[2]。术后第1天, 可下床活动, 每2 h活动1次, 时间不宜过长, 5 min~20 min, 活动幅度要由小到大, 以不痛为度, 下床时须用弹力绷带包扎。避免久站及过度活动。
3.2.3 伤口及下肢静脉血栓的观察
严密观察伤口渗血, 绷带松紧度以不影响患肢末梢血运为度。以患肢远端皮肤温度、色泽、感觉和足背动脉搏动度来观察血管通畅度, 色泽红润, 肢体动脉搏动好为血运正常;色泽紫绀, 温度低说明静脉回流受阻, 应及时查明原因, 及时处理。
3.3 出院指导
出院后继续穿弹力袜3个月, 同时建立医患联系卡, 定期随访, 患者应戒烟戒酒, 注意患肢防寒保暖。术后1个月内出现患肢略感酸胀属正常现象, 如出现下肢突然强烈的肿胀感, 随时就诊。术后2周内, 勿用热水烫洗患肢。出院后3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 避免长时间站立。
4 讨论
电凝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其原理是通过电灼伤血管内膜, 使血管内皮细胞浅层平滑肌细胞回缩, 血管变性, 坏死, 黏合[3], 管壁塌陷并永久闭合, 形成纤维索条状结构, 最终吸收消散。微创电凝术是一项新开展的技术, 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手术伤口小、出血少、痛苦少、恢复快、可早期活动、住院时间短、美容效果显著等优点, 尤其对女性患者更具吸引力。术前、术后的精心护理、加强并发症观察及健康宣教、合理有效的护理方法是微创电凝治疗大隐静脉曲张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王春喜, 韩丽娜, 顾英, 等.激光治疗大隐静脉曲张[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2005, 14 (4) :47.
[2]刘洪芬.激光腔内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观察与护理48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4) :17.
电凝治疗论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电凝组48例, 男29例, 女19例, 年龄25岁~86岁, 平均年龄45.1岁, 原发性高血压16例, 糖尿病9例。激光组14例, 男10例, 女4例, 年龄20岁~78岁, 平均年龄43.2岁, 原发性高血压5例, 糖尿病3例。2组通过均衡性检验, 一般情况无差别 (P>0.05) 。
1.2 方法
Storz鼻内镜系统0°及30°镜下检查鼻腔。出血点位于鼻中隔前部16例;中鼻甲、中鼻道15例;下鼻道6例;嗅裂鼻腔外侧壁侧8例;中隔侧9例;蝶筛隐窝8例。采用电凝止血48例, 选用15~40 W, 持续1 s~5 s;N d Y A G激光止血14例, 20~45 W激光漂白;术区以明胶海绵铺覆保护, 仍有明显渗血或出血倾向者再行小块藻酸钙局部微填塞处理, 2 d~5 d后取出。
2 结果
电凝法的全部病例术后出血即刻被控制, 4例出现近期再出血但出血速度明显减缓, 经再次止血处理后无再出血。激光法11例出血被控制, 3例术中出血量较多改为电凝止血。用激光法处理的出血虽然也取得一定的疗效, 但它受到的条件限制较多, 均须在出血的间歇期、出血量不多或鼻腔填塞3 d后进行, 如遇出血量较大, 仍需重新填塞或改为电凝止血。
3 讨论
鼻出血治疗的关键是明确出血的原因, 找到出血点, 然后进行有效治疗。鼻内镜带有高亮度光源, 具有近距离放大功能, 配合多角度光学视管可以观察到中隔后方、鼻道、嗅裂、蝶筛隐窝及鼻咽部等隐蔽部位, 将出血点暴露在明视之下, 既可明确出血原因, 亦可在明视之下进行治疗, 从而减少诊治的盲目性。
如果出血汹涌, 血液极易快速充满狭小的鼻腔, 污染镜头影响观察, 此时应先进行初步的鼻腔预填塞控制出血, 然后由浅至深逐步撤除纱条, 边拔纱条边查找出血点。找到出血点后对其周边进行肾上腺棉球压迫 (高血压患者慎用) 或用吸引器控制流血, 然后进行电凝止血。对于已行填塞的患者, 边拔纱条边查找出血点, 拔除纱条时无明显活动出血, 应仔细观察所拔纱条重点血染部分, 判断可能的出血部位, 进行可疑部位的激惹刺激常可发现静止的潜在出血点, 注意不要将填塞造成的黏膜糜烂出血误认为主要出血点。
从治疗过程和治疗结果分析来看, 电凝的止血效果最为确切, 从较弱的渗血到较剧烈的直径2 m m以内的小动脉出血均可止血。双极电凝一般用于鼻腔前端或鼻道宽敞处的出血, 对鼻腔后端、侧壁一些死角或狭窄的鼻道裂隙内的出血点笔者采用不同型号的吸引器头套上绝缘硅胶管, 以便清除积血, 找到出血部位, 再用电刀笔接触吸引器头后端裸露的金属区来传导电凝处理, 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止血效果。
N d Y A G激光的光纤比较纤细且可以弯曲呈一定角度, 也可以用来治疗鼻腔深部或裂隙中的出血, 只是由于功率所限止血效能和确切性比双极电凝要差。由于N d Y A G激光具有一定的穿透性和散射性, 对眶周和重要的神经附近的出血点行激光止血时需要慎重;对轻度鼻出血来说, 非接触性激光漂白止血又具有其独特之处。一般在止血处置成功后于创面覆盖涂有抗生素软膏和减充血剂的明胶海绵片, 以保护创面、防止粘连和减轻术后渗血。
电凝治疗论文 篇7
关键词:结肠镜,高频电凝电切,结肠息肉
结肠息肉是发作于直肠与乙状结肠为主的, 由炎症长期刺激产生的突出与肠腔内的良性真实性病变, 虽是良性病变也给患者带来巨大影响[1]。该院2011年1月—2012年5月运用结肠镜下高频电凝刀电切治疗,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收治结肠息肉并运用结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患者84例, 男性46例, 女性38例, 年龄32~76岁, 平均 (53.4±10.4) 岁, 病程1个月~2年不等, 平均 (6.4±2.4) 个月。临床症状主要以血便为主, 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便秘、消瘦等症状。所有患者均经肠镜检查, 其中单发息肉患者63例, 多发息肉患者21例, 共168枚, 息肉直径为25~283 mm, 平均 (78.2±2.6) mm。
1.2 仪器与器械
CF—Q260AI型电子结肠镜;ICC200电凝刀;WF-2423DQ电凝止血器、WF-2423DT圈套器、WF-2423GM三爪异物钳, HX-110QR夹子装置、HX-610-135肽夹、HX-20Q-1结扎器、MAJ-340尼龙圈套。
1.3 方法
1.3.1 肠道准备
术前3d以少渣、高营养、半流质饮食为主, 术前1 d常规流质饮食并于术前当晚进行肠道清洁, 给予缓泻剂番泻叶10 g茶饮, 饮用后禁食禁饮用。术前3 h予以灌肠清洁肠道2~3次。
1.3.2 器械准备
进一步检查调试机器, 确保无故障, 对必须运用器械及可能运用器械进行常规消毒。
1.3.3 术前检查
完善术前检查, 常规血、尿、便检查, 并予以肠道造影检查, 确定无手术禁忌症及血液系统病变。并于患者或家属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1.3.4 手术操作麻醉下, 进结肠镜至最远端息肉部位, 逐渐退
镜, 注意观察息肉特点, 是否带蒂、息肉部位、大小及与周围组织关系等。根据观察情况确定手术步骤, 然后使结肠镜移于远端息肉部位, 行切除术治疗。具体要求, 切除易由高位至低位逐渐切除;一次性切除不宜超过15枚;对光滑小息肉予以活检钳夹除;有蒂小息肉选择高频电圈套法;无蒂根部较广者, 予以托起息肉注射1∶1 000肾上腺素预防出血后行电切除;长蒂息肉者应使用肽夹夹闭后行电切除, 切除后观察有无渗血, 有渗血者给予电凝或1∶1 000肾上腺素喷洒止血;息肉较大且为多叶状, 应分块多次切除。
1.3.5 术后处理
收集息肉送病理科活检检查。患者常规卧床休息3 d, 给予术后常规抗炎观察治疗, 多选择庆大霉素注射液80万U灌肠, 1次/d, 连续7~14 d。术后排气后可进食, 3 d内为低渣饮食。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
术后168枚息肉均行活检检查, 其中炎性息肉24枚, 增生性息肉36枚, 管状腺瘤83枚, 绒毛状腺瘤11枚, 混合性腺癌13枚, 息肉恶变早期1例。
2.2 息肉大小
息肉<30 mm患者9例, 12枚;息肉≥30<50 mm10例, 23枚;息肉≥50<100 mm28例, 68枚;息肉≥100<200 mm26例, 53枚;息肉≥200 mm11例, 12枚。
2.3 术中及术后情况
84例患者中共一次性切除166枚, 2枚巨大息肉予以分次切除, 3次完成。术中3枚直径≥250 mm息肉, 切除后出血较多, 易于钳夹电凝或喷洒1∶1 000肾上腺素止血成功, 术后未见再次出血。术后大便常规检查, 出现12例隐血阳性, 予以口服止血药止血成功。未见穿孔、灼伤或术后严重大出血患者。1例息肉早期恶变患者, 术后转肿瘤科治疗。
3 讨论
结肠息肉是临床常见病变, 其中以小儿多见, 临床表现不一, 轻度不出现症状, 严重者或少数病例出现腹痛、便血、腹部不适、腹泻等症状。多为结肠镜检查或引发症状后行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大小不均, 直径多为30 mm以内, 可单发或多发, 多分为腺型和增生性息肉, 且均存在一定恶变风险。腺型息肉恶变几率明显高于增生型, 且与直径大小关系密切, 据相关报道统计, 结肠指肠癌约85%是由于结肠腺型息肉转变而来[2], 而直径在10 mm以内恶变几率仅为1%~3%;直径在10~20 mm以内者恶变几率为10%;当腺型息肉达到20 mm以上者, 恶变几率增加到40%以上[3]。腺型息肉演变过程多为正常肠道上皮受损, 长期理化刺激逐导致组织过度增生, 从而诱发腺瘤, 腺瘤逐渐加重导致恶变, 其整个演变过程约10年时间[4]。因此, 合理有效及早治疗结肠息肉, 将腺瘤控制在恶变前期, 可以有效预防结肠指肠癌发生几率, 也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随着医学的迅猛发展及结肠镜、微创技术的不断进步, 结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结肠息肉成为消化外科首选治疗方法。其优点在于止血完全、切除干净、有效辨别息肉大小位置, 本组在术中进一步检查发现, 息肉<30 mm患者9例, 12枚;息肉≥30、<50 mm10例, 23枚;息肉≥50、<100 mm28例, 68枚;息肉≥100、<200 mm26例, 53枚;息肉≥200 mm11例, 12枚。同时结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还具有息肉切除完整特点, 有助于术后进一步辨别良恶性, 为早期恶变治疗奠定基础。结肠息肉位置不定, 故在切除过程中可根据所在部位、息肉大小等灵活掌握体位及切除范围, 对于较小息肉可一次性切除, 对于较大息肉, 特别是分叶息肉, 可多次部分切除, 直至完全切除, 本组2枚巨大息肉予以分次切除, 3次完成。术中3枚直径≥250mm息肉, 切除后出血较多, 易于钳夹电凝或喷洒1∶1000肾上腺素止血成功, 术后未见再次出血。对于带蒂长蒂腺瘤只要圈套器可以套人即可一次性完全切除。
结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结肠息肉最大并发症为出血、穿孔于灼伤。本院通过临床操作发现, 只要是严格手术操作流程、操作细致不可粗暴、及早预防出血, 均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因注意术前彻底做好肠道准备;全结肠检查避免遗漏;切除时要逐上而下逐渐切除;一次性切除不宜超过15枚;多凝少切减少出血;切除后认真观察出血及渗血情况, 有出血及早处理;严格控制电凝刀电流降低穿孔与灼伤几率[5]。特别对于基面较广息肉患者, 可于基底部注射生理盐水至息肉完全隆起, 便于切除。切除时以电凝为主, 发现有出血严重, 可运用肽夹夹闭止血。术后活检必不可少, 以明显是否有恶变趋向, 及早采取治疗措施。本组在术后活检中发现, 168枚息肉中炎性息肉24枚, 增生性息肉36枚, 管状腺瘤83枚, 绒毛状腺瘤11枚, 混合性腺癌13枚, 其中1例为息肉早期恶变术后转肿瘤科治疗。结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结肠息肉术后2~3 d, 有12例隐血患者, 考虑为电凝结痂脱落诱发出血, 予以口服止血药止血成功。未见穿孔、灼伤或术后严重大出血患者。
综上所述, 结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结肠息肉具有并发症少、治疗完全、疗效满意等特点, 是消化外科治疗结肠息肉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陈天明, 唐明瑞, 倪扬, 等.结肠镜下高频电凝治疗结肠息肉176例分析[J].现代临床医学, 2012, 38 (1) :50-51.
[2]邓天伟, 薛后花.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结肠息肉657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21) :5227-5228.
[3]刘红云.结肠镜高频电凝电切治疗结肠息肉613例临床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1, 17 (1) :83-85.
[4]万竹知, 濮蓉晖.基层医院结肠息肉内镜下电凝电切的应用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3) :39.
电凝治疗论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住院患者66例, 男40例, 女26例, 年龄40岁~78岁, 平均年龄56岁。鼻出血部位:左侧34例, 右侧32例, 其中双侧16例。全部患者入院前均做过2~4次前后鼻孔填塞术, 治疗时间为5 d~15 d.入院时患者处于前后鼻孔填塞状态, 仍有间歇的鼻腔、口咽部渗血。重者来院前已输血800 m L.
1.2 手术器械
鼻内镜:直径4 mm, 2.7 mm, 偏角0°、30°、70°。具有绝缘性能的吸引管, 内径为1.5 mm~3.0 mm, 长15 cm, 远端裸露金属段约2 mm~3 mm, 呈球形。高频电凝器1台。
1.3 手术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首先在内窥镜下取出前鼻孔填塞油纱条, 暂时保留后鼻孔填塞纱球, 以防手术时出血入口, 产生误咽, 迅速用1%地卡因加少许盐酸肾上腺素纱条填塞鼻腔, 进行鼻腔黏膜表面麻醉数分钟。然后, 抽出填塞纱条, 采用“挤压滚动法”检查鼻腔, 即用吸引管由前向后推移油纱条球团或浸有1%地卡因的纱条团, 边吸引边观察。发现出血点后, 立即用吸引管远端球形部按压在出血点上, 单纯电凝烧灼1~2次即可封闭出血血管, 创面贴敷明胶海绵, 撤出后鼻孔填塞纱球, 手术结束。
2 结果
2.1 66例患者均一次手术痊愈。
术后观察4 d~7 d出院, 其中有5例患者术后仍有少量渗血, 经第二次内窥镜检查发现, 鼻中隔前下区、下鼻甲和中鼻甲前端鼻黏膜擦伤创面渗血, 经适当处理止血。而原发部位有假膜附着, 无出血迹象。
2.2 鼻出血部位与出血血管性质
66例患者均有一个出血点。63例 (95.5%) 为动脉性出血, 静脉性出血仅3例 (4.5%) 。出血部位以鼻中隔中后段为主, 占66.7%, 其次为鼻中隔前段、嗅裂、鼻咽顶部、Woodruff静脉丛等部位, 占33.3%.患者出院后来院复查或随访2个月~12个月, 无1例复发。见表1.
3 护理体会
3.1 治疗前的心理护理
患者反复出血多次, 出血量大, 无论是心理上还是躯体上都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易出现恐惧、焦虑等心理反应[1]。此时护士须保持冷静, 态度热情温和, 动作轻柔娴熟, 向患者说明情绪对疾病的影响, 治疗前向患者讲解应用鼻内镜电凝术治疗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 进行安慰和疏导, 必要时遵医嘱应用镇静剂, 使之主动配合治疗。
3.2 术中护理
3.2.1 治疗时密切观察患者呼吸、脉搏、面色的变化, 如患者出现面色苍白或者大汗淋漓等不适时应停止操作, 紧急处理。同时注意血压的变化, 对于高血压患者可遵医嘱给予对症治疗, 以免血压升高加重鼻腔再度出血。
3.2.2 注意使用吸引器:治疗中如需要吸引器应严格掌握吸引器的使用方法, 负压不宜过大, 动作应轻柔, 以免损伤鼻腔黏膜, 加重患者的痛苦。
3.3 术后护理
3.3.1 一般护理
确保病房安静, 设施齐全, 空气流通。协助患者术后取坐位或半卧位, 额部冷敷以减轻头部充血和鼻腔黏膜水肿, 3 d后改成平卧位。疑有休克者改平卧头侧位, 避免屏气用力。
3.3.2
部分患者同时患有过敏性鼻炎, 对花粉、尘埃、冷空气等均致敏, 表现为反复咳嗽, 打喷嚏, 这些均是鼻腔再度出血的诱因, 应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清洁、舒适的休养环境, 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病房内禁放花草。如欲打喷嚏、咳嗽时可做深呼吸, 以舌尖顶上腭来抑制, 严重过敏者可遵医嘱口服异丙嗪25 mg, 每日3次, 如感觉鼻腔干燥不适, 可用石蜡油、薄荷油滴鼻, 每日3次, 严禁用手和其他物品掏挖鼻腔。
3.3.3 口腔护理
鼻腔填塞患者, 进食减少, 口腔常有积血而致口臭, 影响食欲, 并易发生口腔感染。应重视口腔护理, 及时清除血迹, 食物残渣, 用生理盐水或1∶5 000呋喃西林棉球擦洗, 每日3次, 并多次漱口。因张口呼吸致咽喉部干燥、疼痛者, 鼓励多饮水, 用湿纱布覆盖口唇, 干裂者涂以石蜡油。
3.3.4 饮食护理
嘱患者宜进营养丰富的软食, 禁食尖硬、油炸类食物, 因反复咀嚼易导致创面破裂引发再度出血, 食物温度不宜过高, 约为35℃, 多食水果和新鲜蔬菜, 保持大便通畅, 禁烟酒和刺激性食物。后鼻孔填塞患者因吞咽疼痛常拒绝进食, 要向患者说明补充营养的重要性, 鼓励其进食, 少量多餐。
4 讨论
鼻出血的治疗方法很多, 但对于前后鼻孔填塞后仍然出血的患者, 还没有一种简捷、实用而又有效的治疗方法。过去常采用血管结扎[2], 现在又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行同期血管栓塞术止血, 但均有创伤性及危险性, 而且价格昂贵, 并潜在一些并发症, 有效率仅为76%[3].鼻内窥镜占据空间小, 亮度强, 视野清晰, 能够检查鼻腔比较深在、隐蔽的部位。利用鼻内窥镜治疗鼻出血稳定期国内已有报道[4], 但应用鼻内窥镜治疗鼻出血活动期尚无报道。我们近3年收治的66例患者均为经多次前后鼻孔填塞仍有活动性出血者, 由于这类患者出血部位往往深在隐蔽, 不易发现, 出血又较凶猛, 单纯靠吸引器吸引难以清除涌出的血液, 不能发挥内窥镜的功能。在临床实践中, 我们采用了“挤压滚动法”, 即在内窥镜直视下将油纱条球团或浸有1%地卡因的纱条放入鼻腔, 用吸引管一边吸除出血, 一边自前向后有顺序地推移纱条球团。 (1) 可以扩张狭窄腔隙, 压迫止血; (2) 便于识别出血部位。应用绝缘吸引管能及时吸除出血, 使镜头不能淹没, 当发现出血点时不用更换器械, 即可直接用绝缘吸引管远端球形部压迫出血血管, 电凝1~2次就可封闭出血血管。避免因更换器械、血液再次渗出而掩盖出血点, 增加治疗困难, 延误治疗时间和增加失血量。由于吸引管具有绝缘性能, 电凝止血时可使能量集中在吸引管远端裸露球形部, 充分发挥高热能效应而封闭出血血管, 而且对周围组织无创伤。但要注意将电凝器输出功率调至低档, 吸引管按压出血点不要过紧, 以免烧灼过深, 导致鼻中隔穿孔。
本文66例中仅3例 (4.5%) 为静脉性出血, 63例 (95.5%) 为动脉性出血。出血点一般多高出鼻黏膜表面, 呈火山口状, 出血部位以鼻中隔后段为主占66.7%, 其次为鼻中隔前段、嗅裂、鼻咽顶部、Woodruff静脉丛等部位占33.3%.以上结果显示, 顽固性鼻出血部位多较深在隐蔽, 且多为动脉性出血, 这可能是鼻腔填塞法不能有效止血的原因。
由于鼻出血病因、出血部位不同, 其治疗方法也就不同。本组患者均排除血液系统疾病、肿瘤及肝、肾疾病, 并除外颅底创伤致鼻出血者。各种类型激光、微波等均有临床应用报道, 它们对出血部位浅在、出血血管比较粗大的顽固性鼻出血效果不佳, 特别是正在出血者无效[5]。本文66例患者均一次手术治愈, 有效率为100%.应用本治疗方法避免了鼻腔填塞、血管结扎术、血管造影术等创伤性治疗及其所带来的并发症, 提高了对顽固性鼻出血的诊治率, 使止血迅速、准确、有效。
参考文献
[1]梅传君.鼻出血病人的心理护理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 2003, 19 (6) :789.
[2]李宝实.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耳鼻咽喉科学[M].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0:104.
[3]Siniluoto TM.Emboliz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posterior epistaxis.An analysis of31cases[J].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1993, 119 (8) :837.
[4]杨大章, 史冬雪, 王忠植, 等.内窥镜在治疗顽固性鼻衄中的应用[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6, 31 (1) :54.
电凝治疗论文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在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结肠息肉 (1.5~3 cm) 106例, 共130枚, 其中118例息肉为有蒂息肉, 占89.39%, 12例为广基无蒂息肉。所有患者均经电子结肠镜明确诊断, 病理显示:增生性息肉28例, 腺瘤性息肉56例, 炎症性息肉22例。
1.2 方法
1.2.1 器材
ERBE VIO200s高频电切仪和APC2氩气控制器, OLYMPUS-Q260J电子肠镜、三爪钳、活检钳、高频电圈套器、电极片、钛夹推送器、钛夹等。所有器械性能良好, 严格清洗、消毒、灭菌。
1.2.2 术前护理
(1) 术前全面评估患者状况, 高血压、心脏病患者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 心脏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患者术前1周未服用肠溶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进行有效的沟通, 使患者放松心情, 消除紧张和恐惧心理。 (2) 术前向患者与家属解释手术治疗的方法、并发症、及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 使患者了解手术的必要性, 取得合作。对可能发生的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要向患者和家属交代清楚, 以免发生医疗纠纷。 (3) 术前检查心电图和血常规、乙肝两对半、梅毒螺旋体、HIV等血液检查。 (4) 术前肠道的清洁准备, 术前2 d进食易消化的食物, 如稀粥、面条, 禁食韭菜、菠菜等粗纤维及带籽的饮食。术前1 d进食流质饮食, 术前晚8∶00开始禁食, 早晨7∶00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散2盒溶于2000 ml温水中, 1 h内喝完, 至排清水样大便为止, 基本不带黄色。不可用甘露醇, 以免引起肠道可燃性气体爆炸。患者可以准备糖果和巧克力, 以免发生低血糖。
1.2.3 术中配合
(1) 患者取左侧卧位, 双腿曲膝, 靠近腹部, 电极板放置臀部或小腿肌肉丰富的部位, 与身体黏贴紧密, 以免引起患者皮肤疼痛。调好高频电凝发生器, 较大息肉使用高频电发生器小息肉模式, 接好圈套器。 (2) 嘱患者放松, 用石蜡油润滑肠镜和肛门口, 鼓励安慰患者, 以消除紧张, 减少肠蠕动。准备1/10 000的肾上腺素进行注射。在手术过程中, 严密观察患者的神智、面色及生命体征等变化, 适当地与患者交流, 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在医生进镜时, 嘱患者放松, 深呼吸, 指导患者配合进镜更换体位, 注意防袢, 减轻患者疼痛。发现所要切除的息肉后, 使用圈套器将息肉套住, 如有长蒂, 应套在息肉顶部, 适当提起, 轻轻拉紧, 留有长蒂, 先凝后切, 在通电情况下完成切割, 息肉变成紫色, 脱落, 基底未出血。如有少量出血, 用氩气电凝止血或用1/10 000肾上腺素喷洒。使用圈套器时应注意:全套器过松, 通电会使长蒂发白, 容易引起穿孔;收缩过紧, 在未通电情况下, 形成机械切割引起出血, 所以切割较大息肉时要密切配合医生, 听从医生的口令, 避免发生意外。如息肉较大, 又有长蒂, 配合医生使用钛夹, 以免引起出血。在息肉根部0.2 cm钳夹金属钛夹2枚, 血流阻断后, 可见息肉由红变紫, 使用圈套器套住息肉切割, 切割时避免与钛夹接触, 以免皮肤过度烧伤或穿孔。对于广基无蒂息肉, 采用分片、分部切割, 基底用氩气电凝, 避免出血。息肉切除后再次观察患者和创面情况, 无特殊情况配合医生排尽肠腔内气体, 以免发生腹部不适。 (3) 息肉切除后用三爪钳或网篮取出后送病理切片。
1.2.4术后护理
(1) 术后观察:观察患者的面色, 听取患者的主诉, 如仍有腹胀应及时用肛管排气, 无不适主诉, 可将患者用轮椅推回病房, 尽量不要走回病房。回病房后观察患者粪便的颜色, 发现出血, 及时治疗。 (2) 饮食护理:术后禁食24 h后, 3 d进流质饮食, 7 d软食, 忌粗纤维、生硬、辛辣性食物, 禁食牛奶、红薯等难消化食物。及时补充水分, 保持大便通畅, 如有便秘, 可遵医嘱服用缓泻剂。合理饮食尤为重要, 以免引起创面损伤导致并发症发生[3]。 (3) 休息指导:术后卧床6~12 h, 创面较大的卧床休息2~3 d, 两周内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体力活动, 不要长时间下蹲, 避免洗温度高的热水浴, 六周内避免持重物和长途旅行[4]。嘱患者如不注意饮食、休息等易引起术后迟发行出血[5]。 (4) 并发症的观察:肠息肉切除术的主要并发症是肠出血和肠穿孔[6], 出血率和穿孔率分别为0.2%~5.6%和0.5%~3.0%[7]。所以术后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大便的颜色、性状及量, 有无剧烈腹痛和腹胀症状, 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5) 出院指导:多发息肉的患者, 嘱术后6个月复查肠镜1次, 单发息肉患者, 术后1年复查1次, 发现异常如腹痛、脓血便及时来院就诊。注意休息, 生活规律, 定时进餐, 保持大便通畅。
2 结果
笔者所在医院高频电凝电切结肠大息肉106例, 术中或术后出血6例, 出血率为5.66%, 其中5例使用钛夹和氩气电凝止血, 一次成功;1例患者2 d后大出血, 二次进镜, 使用钛夹止血并氩气电凝止血, 患者无穿孔和死亡发生。
3 讨论
对于结肠息肉, 以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外科手术, 创伤大, 住院费用高。而高频电凝电切术是利用高频电流通过人体时产生的热效应, 使组织凝固、坏死, 达到息肉切除、止血等治疗目的[8], 操作简单, 术后恢复快, 住院费用低, 减轻了患者痛苦, 目前已经成为大肠息肉的首选治疗方法。为了减少并发症, 手术配合和护理方面很重要, 首先术前准备要充分, 保持各种仪器、器械功能的良好;其次是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 消除紧张恐惧心理;选择好泻药做好肠道准备, 无粪水残留。术中医护密切配合, 操作熟练, 动作轻柔, 尽量减少患者的痛苦。术后休息和合理的饮食是预防迟发性出血的关键, 过早进食和剧烈运动会使焦痂过早脱落, 引起迟发行出血。
摘要:目的:探讨高频电凝电切除结肠息肉 (1.53 cm) 的配合和护理体会。方法:对106例结肠息肉 (1.53 cm) , 130枚行电子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结果:术中或术后出血6例, 出血率为5.66%, 迟发性出血1例, 无穿孔发生。结论:术前充分准备, 术中密切配合, 术后细心护理, 提高了结肠大息肉切除的成功率, 有效地预防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结肠息肉,高频电凝电切,结肠镜,配合与护理
参考文献
[1]王秀侠, 王美玲.金属夹结扎在高频电切除消化道息肉中的应用及其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05, 20 (15) :17-19.
[2]黄海今, 王桂英, 石红阁.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结肠息肉的护理体会[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2, 10 (6) :87-88.
[3]杨艳, 周洁琛.老年患者内镜下肠息肉切除围手术期的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 2008, 7 (10) :23-25.
[4]江玉锦, 许小红, 梁云娟, 等.内镜下高频电切除结肠息肉围手术期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 2009, 8 (5) :45-46.
[5]陈敏芳.大肠息肉高频电切后迟发性出血八例[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4, 21 (3) :209.
[6]许国铭.消化内镜培训教程[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0:184-186.
[7]胡炳德, 李祥春, 梁丁保, 等.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除结肠息肉230例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07, 28 (4)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