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艺术

2024-05-26

导学艺术(精选5篇)

导学艺术 篇1

信息技术课程致力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本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在传授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帮助他们形成主动探求知识、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具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修炼并努力提高自身的导学艺术。

导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导读,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自主读书解疑的过程,它是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信息技术教学以普及基础知识为主,教材既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教会学生阅读教材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第一步。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养成阅读教材的良好习惯。课前可让学生先进行预习,对教材中的新知识做到心中有数,然后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重点讲解那些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并且必须把这些问题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进行重点分析、讲解,教学效果就会很好。

导听——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教师应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这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而且也是学生走入社会的必备素质。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倾听的重要性。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倾听是重要的”,不仅能听到美妙的知识,还能学会对他人的尊重。其次,教会学生倾听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一是要认真地听,在听他人讲话时,要面向讲话者,不东张西望、做小动作,不随便插话,不走神;二是要虚心地听,让学生明白人是需要互相学习、认真听取来自不同方面的意见和看法的,要让对方把话讲完,再发表自己的看法。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前,先要客观地评价对方的发言,然后表示同意对方看法还是不同意,有什么意见或补充。

导思——导学生深入思考

古语云“学起于思”。导思就是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启发、诱导,训练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表象与本质、主要与从属、原因与结果等之间的联系,提出质疑与假设,进行思考、辨析、解答,并归纳知识结构的过程。实践证明,导思能够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综合归纳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1.引导学生迁移旧知

教师应教会学生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迁移点与生长点,运用知识的迁移尝试操作,探索思路。信息技术课程极富时代性,课程内容更新快,但在软件的学习方法上有很多可迁移之处。Windows下很多软件的界面都很相似,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通过已有的知识很快掌握新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使用Dreamweaver软件制作网页时,可以让学生回顾已经学习过的Word的操作方法,将之迁移到Dreamweaver的操作中来,然后再引导学生找出其中不同的地方。

2.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举一反三”注重的是思维的培养和能力的形成,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重要意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举一反三”的主角始终是学生,教师只起着重要的“导演”作用,帮助学生用一题多解的方法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灵活掌握所学习的知识。例如,在教会学生使用“编辑”菜单进行复制文件的操作后,引导学生尝试使用快捷菜单、工具栏命令和键盘命令等多种方法进行复制文件的操作。

3.引导学生归纳梳理知识结构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归纳梳理知识的好习惯,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学习过的信息技术知识连成线、铺成面、织成网,梳理出知识结构,使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形成网络化、系统化。例如,在讲授完《计算机系统构成》的知识点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概念图软件画出一个完整细致的“计算机系统构成图”。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但重温了相关知识,而且将这些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

导助——引导学生寻求恰当帮助

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内容具有更新快、范围广的特点,如果只依靠教师的讲授,学生永远跟不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和学习方式寻求帮助,获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解决问题。

1.培养学生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能否在互联网上及时准确地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也是衡量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标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在互联网大量信息中及时准确地查找到自己所需要信息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互联网上搜索、获取、整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具有一定难度的综合性任务,然后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协作学习。可采用差异互补的原则分组,4~5人为一组,每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本组同学的任务分配,组织协调小组开展活动,收集突出问题并反馈给老师,评价同学学习情况等工作。

学生可以在小组协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团结协作,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协作学习的方式,不仅可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而且能加深他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培养合作精神与协作能力。例如,在《建立一个完整网站》的教学中,由于网站的创建工作较复杂,学生个体完成有困难,需要小组协作。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对站点进行全面规划后,小组成员各尽所能,有的进行网页动态对象的设计,有的进行网页内容的输人与编辑,有的进行网页素材的搜集,当然,还有少数不会操作的学生也在进行仔细的观察,并不时给正在操作的同学提出一些创新性的建议,同时他们也在边观察边实践的合作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网站的创建方法。这样,实现了课堂教学全员参与、主动探索的开放式教学氛围。各小组完成任务后,又在相互浏览、相互学习中评出等级,最后由教师综合学生的评定结果,请出前三名优秀站点的小组长向全班同学介绍设计的过程和设计思想,同时,教师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

导做——导学生“做中学”

信息技术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动脑与动手结合紧密的学科,操作计算机是学生参与学习、获得知识的必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尤其要重视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讲解时语言要精炼,在对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讲解的基础上,留更多的时间、机会给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导讲——导学生表达

“讲”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此处的“讲”绝非是教师的讲,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回答,讲述自己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掌握,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对于一些结论性的知识或学生易于理解且难度不大的教学内容,可让学生自己去讲述、分析,教师旁听并指导。这样,给了学生表达的机会,便于教师获取和纠正学生当堂反馈的信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课堂的导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对自身提出较高的要求,在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地在实践中进行磨练。同时在课堂教学的运用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而具体分析对待,切忌盲目引导,不顾学生接受的情况,不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和努力的空间,发生越俎代庖的情况。

导学艺术 篇2

一、学习目标

1.记住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了解毕加索及他的艺术成就;

2.知道好莱坞及电影业的发展;说出爵土乐及现代音乐的发展。

3.(学生填写):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1.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毕加索的艺术成就。

2.(学生填写):学习难点 :

1.现代文学艺术的发展。

2.(学生填写):

三、学习方法

阅读法、圈点批注法、合作探究法、比较法、练习法、。

四、学习准备

教科书、中国历史地图册

五、知识链接: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于

1933年写成。讲述保尔•柯察金从一个不懂事的少年到成为一个忠于革命的布尔什维克战

士,再到双目失明却坚强不屈创作小说,成为一块坚强钢铁(是指他的精神)的故事。这

是一部带有自传味道的小说,它赞扬了在绝望的命运中仍坚强不屈,向命运挑战的精神,鞭鞑了那些只会作威作福的资本家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丑陋,表现出了作者所代表的当时无

产阶级对受压迫命运的抗争精神。

2、毕加索

毕加索(1881年~1973年)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Malaga),长期在法国进行艺术创造活

动。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之一,立体画派创始人,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

件,包括:油画1885 幅,素描7089 幅,版画20000 幅,平版画6121幅。他对二十世

纪的艺术史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人们称他为“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天才”。在西班牙内

战和纳粹占领法国期间,毕加索坚定地民主和进步势力一边,积极参与反法西斯斗争。

3、好莱坞

位于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郊外的好莱坞,这是一个依山傍水,景色宜人的地方。好莱坞地标最早是由摄影师寻找外景地所发现的,大约在20世纪初,这里便吸

引了许多拍摄者,而后是一些为了逃避专利公司控制的小公司和独立制片商们纷纷涌来,逐渐形成了一个电影中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以及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格里菲斯和卓别林等一些电影大师们为美国赢得了世界名誉,华尔街的大财团插手电影业,好莱坞电影城迅速兴起,恰恰适应了美国在这一时期的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电影也进一步纳入经济机制,成为谋取利润的一部分。资本的雄厚,影片产量的增多,保证了美国电影市场在世界上的倾销,洛杉矶郊外的小村庄最终成为一个庞大的电影城,好莱坞也在无形中成为美国电影的代名词。

4.卓别林:

查理·卓别林,20世纪著名的英国喜剧演员,现代喜剧电影的奠基者,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卓别林幼年丧父,曾在游艺场和巡回剧团卖艺或打杂。1913年,随卡尔诺哑剧团去美国演出,被美国导演M.塞纳特看中,从此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1914年2月7日,头戴圆顶礼帽、手持竹手杖、足登大皮靴、走路像鸭子的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首次出现在影片《威尼斯儿童赛车记》中。这一形象成为卓别林喜剧片的标志,风靡欧美20余年。卓别林戴著圆顶硬礼帽和礼服的模样几乎成了喜剧电影的重要代表,往后不少艺人都以他的方式表演。

从1919年开始,卓别林独立制片,此后一生共出演80余部喜剧片,著名的影片有《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凡尔杜先生》、《舞台生涯》等。这些影片反映了卓别林从一个普通的人道主义者到一位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的过程。卓别林以其精湛的表演艺术,对下层劳动者寄予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辛辣的讽刺,对法西斯头子希特勒进行了无情的鞭笞。1952年,他受到麦卡锡主义的迫害,被迫离开美国,定居瑞士。在瑞士期间,他拍摄了尖锐讽刺麦卡锡主义的影片《一个国王在纽约》。1972年,美国隆重邀请卓别林回到好莱坞,授予他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称他“在本世纪为电影艺术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卓别林最出色的角色是一个外貌流浪汉,内心则一幅绅士气度、穿着一件窄小的礼服、特大的裤子和鞋、戴着一顶圆顶硬礼帽、手持一根竹拐杖、留着一撇小胡子的形象。在无声电影时期卓别林是最有才能和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他自己编写、导演、表演和发行他自己的电影。从在英国的大剧院作为孩童演员登台演出到他88岁高龄逝世他在娱乐业从事了70多年的生涯。从狄更斯式的伦敦童年一直达到了电影工业的世界顶端,卓别林是20世纪最引人瞩目的人之一,他本人成为了一个文化偶像。他一生中私生活和公众生活受到了一些人的高度赞扬,也受到了其他一些人的严格批判。

自习

阅读教材第21课《现代文学艺术成就》P145~149,完成下列内容的学习:

一、著名文学作品

1.英国文学

英国剧作家_________写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作品。其中,《____________》是一部抨击英国议会制的政治讽刺剧。

2.苏联文学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静静的顿河》等。这些作品塑造的人物,展示了社会主义文学的风采,在世界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3.美国文学

(1)《美国的悲剧》

美国著名文学家____________创作了深刻揭露美国社会黑暗、腐败的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

(2)《老人与海》

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古巴老渔夫桑提亚哥与鲨鱼搏斗的故事,比喻人生就是斗争,要勇敢地面对失败。

二、传世的绘画

____________是西班牙著名的现代艺术家,他的作品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代表作是反法西斯壁(油)画《__________________》,被公认为不朽的世界名画。1949年,他为世界和平大会创作了素描《_______________》(石板画),表达了世界人民爱好和平和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

三、通俗音乐与电影业

1.通俗音乐

20世纪通俗音乐逐渐流行,它发端于_________,继而风靡全球。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通俗音乐的主流分别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爵士乐起源于美国的_______________,具有典型的美国风格,演奏者即兴变奏,利用主题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电声技术的发展,____________又逐渐成为通俗音乐的主流。

2.电影

“_______________”成了美国电影的代名词。

在世界电影艺术长廊中,曾涌现出一大批星光闪耀的“明星”“巨星”,著名电影艺术大师_________就是其中最闪亮的一颗。

二战后,随着各国、各民族电影业的兴起,好莱坞一枝独秀的局面逐渐被打破,电影艺术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也面临着新兴_____________的猛烈冲击。

自疑

自学完本课后,请在下面空白处写上你还不明白的地方?

自探

一、创设情景导入:

二、阅读体验,整体感知。

仔细阅读教材,完成各题。

(一)选择:

1.《格尔尼卡》是20世纪美术大师毕加索的作品。它反映的历史主体是()

A.揭露资本主义的黑暗和腐朽B.描述经济大危机带来的苦难

C.控诉法西斯的暴行D.歌颂人间的美善和光明

2.2009—2010年,我国上映了《变形金刚2》、《阿凡达》、《钢铁侠2》等一系列美国高科技科幻电影。这些经典影片诞生于美国电影业中心()

A.纽约B.好莱坞C.费城D.华盛顿

3.如果你对现代文学艺术进行总结,下列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A.列夫•托尔斯泰——《美国的悲剧》B.贝克特——《等待戈多》

C.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D.毕加索——《格尔尼卡》

(二)写一篇你阅读(观看、欣赏)过的一部(一幅)世界著名的文学作品(电影、绘画作品)的内容简介(100字以内)。

自测

选择题:

1.世界名画《格尔尼卡》,是1937年为抗议德国法西斯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而作的,它是20世纪绘画艺术中的珍品。其作者是()

A.毕加索B.德莱塞C.罗曼•罗兰D.贝克特

2.德莱塞创作的著名小说是()

A.《永别了,武器》B.《老人与海》

C.《约翰·克利斯朵夫》D.《美国的悲剧》

3.颂扬俄国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领导人民保卫新政权的是()

A.《童年》B.《在人间》

C.《我的大学》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4.毕加索是哪国著名的画家()

A.法国B.英国C.西班牙D.意大利

5.下列属于毕加索创作的绘画作品是()

①《格尔尼卡》②《和平鸽》③《向日葵》④《最后的晚餐》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自结

通过本课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体会?

导学艺术 篇3

关键词:信息化;微课导学;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8-0103-03

一、中职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现状

(一)课程开设情况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中等职业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与艺术鉴赏水平,国家教育部组织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目前,公共艺术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也是素质教育中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笔者作为课程总负责人,参加广州市中职学校市级精品课程《公共艺术》的建设工作,积极探索课程结构变化、教学模式创新、评价机制选择和师资结构建设等课程因素,以保障精品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学生现状分析和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现阶段的中职生综合素质严重下降,大部分学生中考成绩处于低分段,学习能力较差,存在厌学情绪,违纪现象不断发生。学生上课不认真,甚至全班一半人以上睡觉、玩手机。有不少学生连课本、纸笔都没有。

改变中职生的现状要从学生的心灵教育出发。

首先,美好善良的心灵、富有正能量的世界观是中职生转变的积极催化剂。在这方面,艺术审美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两千多年前,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子就指出:艺术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使人进入一个美好的境界,荡涤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在艺术美熏陶和感染下的中职课堂教学,能提高学生感受、鉴别和表达美的能力,使其能辨善恶、知美丑、分对错、识荣辱。最终使中职生在以往的学习挫折中站起来,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和优势,重新走上正轨,并学会受惠于人、回报社会,达到身心共同发展的教育目标。

其次,中职教育是对专业技能的强化训练,大部分是周而复始的技术动作,缺乏创造性。这种单一重复的技能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心理,而艺术教育恰恰可以弥补这点,使学生从枯燥单调的训练中释放出来,成为技能学习的有益补充。

二、选用微课导学的原因和意义

微课是指按照课程标准和规范要求,在10分钟以内的视频教学短片,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微课有完整的教学结构和步骤,具备短、小、精、全的特点,是典型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中职教育虽然没有升学压力,但是教师的教学任务相当重,学校只能外聘具有教学资格的社会人员投入到课程教学,造成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不易控制。因此,选用微课导学,能弥补这些缺陷,并具备以下几点优势:

首先,不同教师的教学方法、普通话水平等教学技能各有差异。即使是同一位教师,在不同情境下发挥的水平也不一样。而且在中职课堂上,教师既要上课,也要在纪律管理上花不少时间,结果往往是两边不能兼顾。制作精美的微课不仅能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可以享受到同等的学习资源,也使教师能专心导学和管理课堂秩序。

其次,中职生的学习能力大部分还处于低水平,单靠文字和图片是无法理解教材的深层内容。微课视频集教材、照片、教师讲解和导学影像为一体,还可以根据学习进度选择暂停、重播、快进等操作。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中职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变得清晰易懂。

最后,现在中职生基本都拥有一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有的甚至有多台,学校也对学生免费开放宽带服务。但可惜的是,学生多用于玩游戏、看连续剧,手机反而成为了学习的障碍。如果能培养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碎片时间,在手机进行微课的复习,并养成习惯,使之成为终身继续学习的工具。

微课是公共艺术课程“信息化学习资源包”重要组成部分。“资源包”除视频外还包括课程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在线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主题式的教学单元。“资源包”的总容量一般在100兆以内,方便在网络上传输。以现在中职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可流畅地在线观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并将其下载保存到本地设备中。学生在这种真实和具体的典型案例教学中实现隐性、默会的艺术高阶思维知识学习,并最终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三、微课导学的实践

微课导学的实践流程图如下所示:

(一)微课的制作步骤

1视频内容的选定

(1)解读大纲和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实施方案

笔者在精读国家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和学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实施方案》的同时,根据所在学校的教学硬件情况,考虑各专业、各年级的学生特性,圈定课程视频内容。

(2)符合中职学生当前艺术认识水平

微课内容必须符合中职生的当前艺术认识水平。这是因为:一方面,课程内容不可能脱离学生的时代背景,远离学生的社会生活,也离不开他们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微课导学旨在服务于学生的课程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艺术认识的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以及差异性的特点为基础,充分考虑学生的地方(地区)差异、学校所在地的公共艺术资源和学校的艺术教育传统等各种因素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开发、组合和利用微课视频,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要了解学生的艺术认识状况,依靠细致的观察,同时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获得。如:A教师座谈会。集中本年级、本专业的各科教师和班主任进行座谈,听取老师们的意见,了解学生的艺术认识情况及需要。以座谈会的形式获取咨询,有利于学生各方面情况的有效整合。B学生艺术水平测量。在视频制作之前,笔者设计了一套测量艺术水平的问卷,对学生艺术水平进行科学的评估。这不仅是为微课的制作提供依据,而且作为学生课程学习完成后的对比参考。

微课的制作并非教师的单边活动,特别是学生对课程不太了解的情况下,应该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参与者的作用,为微课的制作,提出积极的建议。

2微课的制作

(1)课件讲解的录制

笔者的授课课件一般使用Microsoft公司的Office PowerPoint软件制作,内容精简,围绕一至两个知识点讲解,时间5分钟以内,配合适量的动画效果,可增加阅读的趣味性。除了黑、白、灰外,主要颜色最好不要超过三种。可使用Wink、屏幕录像专家、Camtasia Studio、Snagit、录屏大师等软件用于PPT课件的播放录制。分辩率设置为大部分投影仪(显示器)通用的1024×768像素,单个文件大小不要超过 20M,如果容量太大可以分多个视频文件完成。在录制过程中,笔者可以一边操作课件一边讲解,录制内容包括声音解说、视频、操作声音和鼠标移动过程等。

(2)微课视频的后期美化

笔者利用会声会影、Camtasia Studio、Microsoft Movie Maker视频编辑软件可以把录制完成的课件讲解视频进行后期加工处理。在这些软件的时间轴界面上可对视频进行剪辑、增加标题(文字说明等)、添加特效(变焦、斜插、画中画等)和转场效果。除了教师讲课的声音外,为了营造气氛,还可以适当地添加音乐和音效,使视频的教学效果更出色。编辑完成后,笔者根据学校教学硬件的需要输出为AVI 、FLV 、WMV、MP4、RMVB、SWF、RM等多种通用格式的视频文件。

(二)微课导学

笔者开展微课导学主要在三个方面:

1微课引导新知识点的学习

公共艺术课程的新知识点如能吸引学生眼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将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效。因此,课程教师必须形成视频制作团队,根据教学新知识点制作主题明确、条理清晰、内容精炼、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微课视频,并使之成为吸引学生继续学习课程的重要手段。

2微课引导难点教学的突破

中职生的艺术基础不高,有的甚至是严重缺失,当遇教学难点或逻辑关系复杂的理论体系时,单凭教师的口述,学生是难以理解的。此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再以片段、图示、列表等方式,分段或分节从旁讲解,让学生看得真切、听得明白、理解清晰,实现课程教学难点的最终突破。

3让微课成为课后学习的拓展

除了供课堂教学用的微课视频外,还可以制作一些课后学习的拓展视频,主要是教学知识点的延伸、巩固练习。视频内容或是相关艺术表演活动的资讯,也可以是艺术作品图集与介绍、优秀影片或戏曲、戏剧的片段等,目的是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微课导学的组织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在课程开始时,笔者首先向全班学生展示微课。播放结束后,学生可利用电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设备,通过网络共享打开微课视频,对不懂的知识点可进行循环学习,同时学生需要人机互动操作,回答课程引导问题。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学生答疑和课堂管理上,从传统课堂以讲授为主,转变为以解惑为主的教学方式,令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微课导学的意义

中职公共艺术课程应用微课导学初探

微课导学应用于中职公共艺术课堂,改变了传统中职公共艺术教育的概念。微课的基本特征是教育思想的“开放性”,它改变中职教育相对封闭的状况,使课堂的教育范围由校内扩大至校外,实现了公共艺术课程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和泛在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融合。同时,微课导学引发了中职公共艺术课程教师角色的转变,它把教师变成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和提供者,微课的开发和制作必须依靠一线教师制作团队,从课程设计到视频制作,从素材准备到后期美化,都是教师制作团队合作的结果。

微课导学是近年来新兴的研究领域,也是当前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在中职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中,开展微课视频资源的制作和应用属于较新的研究领域,可供参考和借鉴的成熟案例相对较少。这对于微课导学的实践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正因为机遇与挑战并存,特色与创新共进,微课导学才充满生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手持移动数码设备和无线高速网络的普及、制作软件的操作简化,微课视频制作的技术门槛将进一步降低,高质量的微课视频以导学的模式将进一步提高中职公共艺术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桂耀荣微课及微课的制作和意义[J]化学教与学,2013(05)

[2]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4)

[3]杨孝堂微课的产生、开发和应用[J]中国远程教育,2013(22)

[4]范福生微课的制作及应用浅探[J]教学与管理,2014(16)

[5]罗春钻微课实例制作[J]教学与管理,2014(19)

[6]潘丽琴走近音乐“微课视频”[J]中国音乐教育,2013(07)

[7]张鹏基于微课视频案例的教学研究[J]速读(上旬),2014(11)

[8]洪雪飞,苏刚微课视频的单机位拍摄与后期制作技巧漫谈[J]科技资讯,2014(34)

[9]魏晓玲微课视频点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04)

[10]李培林微课视频制作的方法[J]考试周刊,2015(21)

浅谈“情感性课文”的导学艺术 篇4

一、蓄情, 找准切入点

“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好的开头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上课伊始, 学生的情感处于蛰伏状态, 教师如何掀起学生情感波澜, 促使学生进入最佳情境?实践证明, 渲染一种气氛, 创设一种情境, 是架起教学目标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的金桥。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能使学生身临其境, 让文中所写景和物、人和事、情和意, 猛烈叩击学生心扉, 让其丰富想象, 激活思维, 受到情感熏陶。

在教学《在大海中永生》这一课时, 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一段导语:有一个人, 他为中国带来了改革开放、经济腾飞, 他让东方之珠———香港成功地回到祖国的怀抱, 他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美好的事物,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可是, 这样的一位伟人, 在香港回归的前夕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临终前, 他留下遗嘱:捐献角膜, 解剖遗体, 不留骨灰, 撒入大海!邓小平, 一个铭刻在亿万人民心中不朽的名字, 将在大海中得到永生! (板书课题) 本课例中, 在学生建立对小平爷爷初步感知的基础上, 用渲染的手法把学生对小平爷爷的赞美之情切入到“撒骨灰”的现实中来, 使学生的心理产生强烈的“情感落差”, 使学生的情弦与文本情感共振。同时, 教师庄重的神态、深沉的语调, 也奠定了课堂的情感基调, 能感染并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启情, 挖掘着力点

“情动于衷而形于言”, 道明了作者进行文学创作的内驱力及文学作品撼人心魄的内在感染力。作者在刻画人物、描摹情境时, 将自己浓烈的情感渗透于字里行间, 一字一词之中都可见全篇情感的贯注。教学中, 教师应以文章的关键词句为“着力点”, 指导学生理解字词的意义以及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从而以小见大, 领悟整个文章的情感, 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 动情明理, 受到感染, 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播撒骨灰”这一环节中, 我们可以以作者表达深情的关键词为突破口, 抓住“鲜花伴着骨灰, 撒向无垠的大海”、“低低”、“缓缓”、“呜咽”等词句, 引导学生品词析句, 体会文字的情感, 感悟文本的意蕴, 让其“心”与作者之“意”相通, 感受撒骨灰时悲痛、心碎的场面;通过积极的想象, 让学生走进思维的画面, 感作者所感, 痛作者所痛, 让人物走进自己的心灵, 为下文更深层次的情感激发打下基础。

三、融情, 巧用动情点

“水尝无华, 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 相击而发灵光。”情感性课文的“心脏”和“灵魂”就在理解的深入处, 在情感的共鸣处, 在主题的升华处。巧用文章的动情点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 拨动学生心灵之弦, 使其和文本、作者之间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使意、境、情交融。因此, 教师必须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 把作品中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思, 善于抓住那些有一定内涵的“传情之笔”进行体会, 引领学生不断地靠近“情感导体”———文本形象, 让学生心灵“触电”, 使作品与学生的心发生共振共鸣, 进入文我交融的情境之中, 感同身受, 更立体地感受文中的情感。

本课教学中, 我们可以抓住“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通过“邓小平的丰功伟绩及世界各国政要对邓小平同志的高度评价, 走近邓小平三起三落的人生”触摸人物精神世界, 提升学生对文本人物的感知, 结合必要的拓展延伸, 创设朗读感悟的三个层面, 感悟邓小平“光辉的一生、磨难的一生、伟大的一生”;进一步认识到邓小平的丰功伟绩、人格魅力和领袖风范, 生发对这位伟人的热爱、敬仰之情;运用一咏三叹式的吟诵, 让学生在丰富的感性积蓄中喷涌真情、升华情感。

四、移情, 激活生成点

学生内心积蓄的情感力量, 大都要经过“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内化表达”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阶段。学生借助于课文文本形象产生的情感积蓄到一定的程度时, 会产生思维和表达上的飞跃, 实现情感的再次突破。情感性课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价值取向渗透在文本环境中, 形成一种具有强大凝聚力、约束力的精神氛围。教学时, 应结合现实生活来丰富课文的情感内容, 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迁移, 才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情感。如果说, 教学中前一阶段的“启情、融情”是依据课文的情感纵向深化, 而此时的“移情”, 让学生尽情地说, 尽情地写, 将个人的主观情感转移到客观现实中去释放与迁移, 实现情感的横向拓展。

在教学本课中, 当学生沉浸在情感的波澜里, 学生情感高涨时, 教师可设计说、写来释放他们的情感:“邓爷爷虽然与世长辞了, 但他的音容笑貌永远浮现在我们眼前, 他震撼人心的话语永远回响在我们耳边。同学们, 你有什么话想对邓爷爷说吗?”“万千话语, 万千情思, 道不完对邓爷爷的敬仰、怀念之情, 邓爷爷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同学们, 拿起你们手中的笔, 写下对小平爷爷由衷的赞颂。”让学生和文本人物对话, 让二者心灵交融, 让伟人的人文精神、人格魅力和风范如丰碑般矗立在学生的心灵之中, 学生真情涌动, 用“说”传达对伟人的爱戴, 用“写”升华对伟人的崇敬, 一切“尽在其言中”。

五、忘情, 升华迁移点

成功的阅读, 读者需要内化作者的书面语言和其中的思想意义, 获得情感熏陶, 得到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还要把阅读所得的精神营养释放出来, 转化为改造客观世界的能量。情感性课文集中体现了社会主流文化的精神价值取向, 其丰富的内涵可以净化心灵、指导言行, 对小学生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教学中, 在学生思维和情感跳跃、理解和体验加深时, 引导他们进行自我迁移, “忘情表达”, 利用这种强大而无形、持久而稳定的精神力量激励学生, 调节思想, 涵养品质,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收获精神上的力量。

教学的尾声, 在学生入境、入情、入心之际, 教师可以创设“从邓小平爷爷的身上, 我们得到了哪些精神的启迪?”这样的问题情境, 及时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 将文本形象迁移至他们的生活世界中去, 引导学生由低层次的“外在情”向高层次的“内在情”转化, 让学生的情感喷薄而出, 达到教学的最高境界。

导学艺术 篇5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导学艺术

无论是教师们已经耳熟能详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想,还是新课程理念中“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有效落实,都离不开教师在课堂上导学作用的发挥。在一些闻名全国的区域性教学改革,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东庐中学的“导学案”、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以及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江苏如皋的“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都是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愈发重视教师在课堂上的导学作用。

有人对这一现象作过研究并提出一个观点:导学是一门艺术。对这句话的解读可以有两个层次:一是技术层次。导学首先是一门技术活儿,最终落实在课堂上的必然是具体的导学策略。二是艺术层次。当教师在适合自己教学实际的基础上形成了某种指导思想之后,他们在课堂上会根据即时情况选择最佳的导学方案,呈现出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自然状态,在笔者看来这就是导学艺术。

笔者现以自己熟悉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为例,谈谈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应如何修炼导学的技术,以达到导学的艺术要求。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导学的理论解读

作为教学研究的一个重点,离开了理论解读将是走不远的。因此,在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之前,需要寻找专业的理论作为滋养,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生成属于个人的理论,并使其作为指导自身专业成长的有效工具。

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导学的理论解读,首先在于研究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要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为基本内容,“引导”(引号为作者所加)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仔细阅读这段表述,我们可以寻找到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的导学的基本依据与技术策略。例如,我们理解的“导学”是将学生的思维与判断引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是什么?就可以结合以上描述中的“基本观点教育”“基本内容”“基本观点和方法”作为依据,那么,“导学”的载体是什么?我们可以由上述内容中“紧密结合与自己(学生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窥得一斑。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熟悉的内容是知识建构的坚实基础。而“导学”应当以什么方式进行,则“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就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策略选择。

同时,结合实践经验,也可以得到一些关于“导学”的个人理论。笔者认为,导学的另一个理论与实践基础就是高中学生的实际。现在的高中学生具有比较广阔的知识视野,仅凭思想政治教材提供给学生的内容与观点,已经不能满足于学生的认知需要。此时,我们又注意到学生在生活中生成的一些观点与思想政治教学的观点还存在一些距离,如何在尊重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将学生的政治观点引向主流价值体系,也是导学必须思考的重要内容。

二、基于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主体的导学策略与思考

在教学实际中,我们应如何根据高中学生的思想实际,来有效地实施导学策略呢?笔者基于实践作出了一些思考。

一是理清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之间的界限。在实际教学中,有时很难辨别何时应该学生主体,何时应该教师主导。而由于缺乏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在学习一些理论时容易出现一些偏颇的情况。如认为学生主体就是放手让学生学习,结果课堂成了“放羊式”——这种趋势是危险的,因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而指望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自发生成这样的价值体系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教师此时的导学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要努力将学生自发生成的思想中的一些错误观点予以矫正。也就是说,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之后,必须存在一个“导学”的环节。

例如,在“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知识点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又结合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观察,会认为现在社会上“人民当家作主”体现得还不够明显,离课本上所说的“广泛、真实的民主”还有一段距离。根据学生的这一真实想法,笔者提出了要将政治理想、政治目标与具体实际相结合,要看到我们国家这些年来在民主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从领导人所说的“民主是个好东西”,到普通生活中民主氛围的日益形成,以动态的眼光看待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这样,就会看到我们祖国未来的民主会更充分、更广泛。有了这样的导学,不仅学生的视野开阔了许多,认识也更趋理性。

二是知识建构过程中的导学要求。思想政治是价值体系的建立、是学生内心思想观念的形成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所说的“知识建构”除了必要的概念形成之外,更指价值体系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于政治概念的建立与理解,对于价值观念的形成,都有发挥导学作用的巨大空间。

例如,在政治概念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在学生的预习、学习、复习三个环节发挥导学作用。在预习中的导学主要是指通过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感知;通过本节知识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的介绍,让学生在建构政治概念时有据可依等。在学习过程中的导学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内化政治概念、建立知识体系、寻找更多的新知识与旧知识以及新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结点。而复习过程中的导学则体现在通过恰到好处的习题解决帮助学生强化知识体系,通过实际事例的分析帮助学生形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例如,对“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知识的学习。在预习环节,我们以问题导学:你经历过哪些选举?你体验到选举中的民主吗?教材上关于民主选举的三个镜头说明了什么?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笔者带领学生一起分析预习过程中涉及的事例,通过问题的追问来进行导学。如:不同的选举方式各自有着什么样的意义与效果?我们为什么期待能够自己投上一票?在哪些场合适宜采用直接选举(或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等)?这些问题是预习中所涉及问题的深化,是将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入的有效导学手段。而到了复习巩固过程中,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回味曾经分析过的事例,但这个时候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思维方式均有相应的进步,因此看待问题的观点与深度也会有所不同。

三、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导学的价值浅思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愈发强烈地感觉到,导学的水平往往就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最佳依据。因为导学的重要任务是让学生自主生成某一思想政治观点,而这个观点又必须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实际和教学目标之间寻找良好的载体,导学的水平就体现在载体的寻找与运用上。

上一篇:代码自动生成器下一篇:大型客机发电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