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英语教学误区分析

2024-08-04

高职英语教学误区分析(共12篇)

高职英语教学误区分析 篇1

摘要:为探讨陕西省医学院校高职医护生就业“误区”, 笔者对五年制护理专业学生进行了就业意向调查。结果显示, 在陕西基层医疗单位严重缺乏医护人员的状况下, 很多医护生就业目标不明确, 追求工作环境舒适、工作条件优越、薪金水平较高的大城市、大医院工作, 陷入了一个就业“误区”。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笔者就医护生就业理念及现实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医护生,基层医疗单位,就业状况,就业指导

随着新医改、新农疗的不断发展和延伸, 陕西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人才匮乏始终是制约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发展的一个瓶颈, 尤其护理人员更为突出。高职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农村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 如何使这些学生转变思想观念, 做到真正地以“走下去、用得上、扎下根”为理念, 对基层医疗卫生事业作出贡献, 是当前重点探索和解决的课题。为此, 笔者就陕西省医学院校高职医护生就业“误区”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内容

1. 调查对象

西安医学院高职学院高护专业五年制专科学生, 采取发放调查问卷的方法, 三个班共计调查200人。

2. 调查内容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调查内容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一般情况, 包括性别、年龄、生源地等;第二部分为报考医学院校高职情况;第三部分为就业意向;第四部分为工作条件与工资待遇;第五部分为本人对所学专业的看法。问卷下发后由学生自行填写后收回统计。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1) 一般情况, 在高职学院高护专业的200名学生中, 共发问卷200份, 收回196份, 调查对象均为女生。这些学生来自陕西省的为192人, 占总人数的98%;来自大、中型城市的43人, 占总数的22%, 来自乡镇、农村的153人, 占总数的78%;年龄在18~20岁的为162人, 占总数的82.7%, 21~23岁的为34人, 占总数的17.3%;在家中为独生子女的19人, 占总数的9.7%, 有两个子女的135人, 占总数的68.9%, 有三个以上子女的有42人, 占总数的21.4%。

(2) 报考医学院校高职情况。报考前为初中毕业生的191人, 占总人数的97.4%, 高中、中专毕业的5人, 占总人数的2.6%;自己要求报考的60人, 占总人数的30.6%, 在父母推荐下报考的116人, 占总人数的59.2%, 其他方式报考的20人, 占总人数的10.2%。

(3) 就业意向。想到稳定单位工作的179人, 占总人数的91.3%, 其他形式就业的12人, 占总人数的6.1%;愿意自谋职业的5人, 占总人数的2.6%;想留西安市工作的151人, 占总人数的77%, 到中小城市工作的21人, 占总人数的10.7%, 回原籍、县、农村等工作的24人, 占总人数的12.2%;要求专业对口的133人, 占总人数的67.9%, 可改作其他专业的63人, 占总人数的32.1%。

(4) 工资待遇。要求月收入在1500~2000元的14人, 占总人数的7.1%;2100~2500元46人, 占总人数的23.5%;2600~3000元的82人, 占总人数的41.8%;3000元以上的54人, 占总人数的27.6%。

(5) 本人对所学专业的看法。很有兴趣的72人, 占总人数的36.7%, 一般兴趣的118人, 占总人数的60.2%, 没有兴趣的6人, 占总人数的3.1%。

二、影响医护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1) 缺乏就业认识。

陕西省在全国范围内还属于一个较为落后的省份, 高职医护生在就业价值取向上往往忽视了社会需求和自身现实情况。在就业问题上缺乏认识, 向往找到好的工作, 碰壁后会意志消沉, 埋怨社会、埋怨家长等。因而, 对高职医护生应提高就业思想认识, 使他们走出就业“误区”。

(2) 过分依靠家庭。

这类学生年龄偏小, 基础文化较低, 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 但父母多数为工人或农民, 在孩子就业问题上期望值很高, 总希望孩子学成后在大城市寻求就业出路, 而忽视了社会需求和孩子的社会能力、工作能力。

(3) 现实与理想差别太大。

这类医护生大多数来自陕西各个乡镇农村, 家庭生活条件一般, 由于害怕贫穷, 从思想上就缺乏学成后为家乡及贫困地区服务的认识, 一味地追求工作环境舒适、工作条件优越, 薪金水平高低。所以, 在择业上具有明显的大城市和高工资倾向, 忽视了高职生本身所学习专业服务于基层的意义所在。

(4)

大城市医院与基层医疗单位各个方面差距很大, 大城市医院工作环境及各项待遇的诱惑力极强, 也是影响他们到基层工作的主要原因。

三、讨论与思考

(1) 加强高职医护生就业指导。

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 体现自身价值。一是结合陕西及周边地区护士就业形势, 介绍大中型医院及基层医疗单位需求及用人状况, 为将要毕业的医护生提供行之有效的建议。二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寻找和发现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特点和特长的医疗单位, 将理想与现实较好地结合起来。三是发扬爱岗敬业精神, 增强就业信心。同时, 要使医护生认识到无论什么岗位都应爱岗敬业, 越是社会需要的地方越能体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2) 建立规范合理的医护生就业办法。

当今社会护士就业基本实行的是聘任制, 聘任制固然很好, 灵活机动, 有利于医疗单位的管理, 但是实践中很难做到公开、公正、择优录取, 往往会给一些不被聘用的优秀医护生造成伤害, 失去就业信心。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应规范合理的医护生就业办法, 建立聘用工作考试、考核、任用、监督机制, 使聘用制工作真正公开、公正、合理有效, 不流于形式。

(3) 提高医护生到基层工作的待遇。

当今社会护士就业基本实行的是聘任制, 聘任制固然很好, 灵活机动, 有利于医疗单位的管理, 但是实践中很难做到公开、公正、择优录取, 往往会给一些不被聘用的优秀医护生造成伤害, 失去就业信心。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应规范合理的医护生就业办法, 建立聘用工作考试、考核、任用、监督机制, 使聘用制工作真正公开、公正、合理有效, 不流于形式。

(4) 加大对基层医疗单位的投入, 改善医务人员工作环境。

基层医疗单位相对而言医疗条件、医疗环境较差, 诊疗设备落后, 往往不被患者所认可, 他们就是生小病也宁愿多花钱, 走远路到大医院就诊, 造成大医院患者成灾, 基层医院患者寥寥无几。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应加大对基层医院医疗用房的建设;增添必要的检查设备;改造基本的医疗环境, 同时也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积极探索自身发展的新路子, 为愿意到基层医疗单位工作的医护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

总之, 医护生就业问题虽然有很大“误区”, 但最基本的问题是切身利益。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和投入是功不可没的, 医疗卫生改革、社区医疗的发展、新农和的建立和成效均说明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将要迎来一个新的里程碑。基层医疗单位也将会出现一个欣欣向荣的局面, 我们的医护生将会有一个宽广的就业前程。

参考文献

[1]王帅, 张英, 陈圣强.全省缺口5万县乡医卫人才哪里来[N].陕西日报:陕西瞭望, 2010-03-03.

[2]覃克强.医学毕业生不良就业心态浅析[J].华夏医学, 2011, 24 (3) .

高职英语教学误区分析 篇2

改革开放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和进步,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教学改革的轰轰烈烈、教学观念的巨大飞跃、教学模式的潜心挖掘、教学手段的不断开发,都是令所有关注历史教育的人士所欣慰的。笔者在此谈谈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研究中出现的三大误区的一些粗浅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误区之一:与历史教学论丰硕的研究成果相比,历史教学界对历史课程论的重视不足,导致研究成果极其匮乏,从而任根本上限制了历史教育研究的视野。

自历史教育学理论框架建立之初,历史课程论与历史教学论就成为历史教育学中的核心研究对象。探讨二者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课程论研究的是应该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论研究的是如何教的问题。因而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目前关于历史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不可谓不多,发表在各级学术刊物上的论文数量真可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了。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总体上目前的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情况是,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始终处于低迷的状态。笔者决非想否定目前关于在历史教学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价值,而是认为,仅仅靠这些“外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缓解目前的历史教育危机,在多大程度上对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产生较强的推动,笔者一直持怀疑的心态。其实历史教学的实践已经证明,我们许多的历史教育工作者对此往往表现出了过于的乐观。

“从本世纪(20世纪)末到下世纪的几十年里,我们的孩子究竟应该学习什么样的历史?这是目前几乎每个国家的历史教育工作者都在认真思索的一个极为严肃的问题。„„回答了这个问题,也就为当前的历史教学改革确定了方向和基本目标”(参见马卫东师编著《国外历史教学现状及发展趋势述评》,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这种观点是很有见地的,是很深刻的。简要他说,这正是历史课程论所要研究和探讨的根本问题。其次,初高中的历史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编排等,也都是历史课程论研究的重要对象,与我们在历史教学论上的研究成果相比,这方面的成果真是少得可怜。所以笔者认为,要进行历史教学改革,就必须站在历史课程论的高度,来进行新世纪下的历变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研究,自然要比纯粹就“历史教学”研究“历史教学”的效果更能取得实效。换言之,我们的历史教师,不但要研究历史教学改革、更要了解和研究历史课程,而对于后者,显然不少老师所具有的意识还很薄弱。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兴未艾的今天,作为课程改革的执行者,我们教师的课程理论素质,无疑也因该成为教师进修的重要内容。

误区之二: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刻意追求教学模式的建构,教学方法的创新的现象,从而忽视对历史教学目标的研究,进而有损于历史教学任务的实现。

笔者曾仔细统计过目前历史教学刊物上介绍的历史教学模式种类不下数十种。根据李秉德教授主编的《教学论》一书中将教学模式的要素分解,其中包括指导思想、主题、目标、程序、策略、内容和评价七顶。依此来探讨历史教学模式,就会发现其中有相当多所谓的“教学模式”,或者没有理论基础,或者把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同教学模式混同,或者缺乏评价的最终关键环节,等等。可谓是问题多多。可是为什么还请那么多的人热心刻意去追求所谓的教

学模式呢?笔者拙见,这是时历史教学模式误解的产物。

我认为,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探索当然很重要,但是我更认为,无论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的创新,都掩盖不了不少历史教师知识结构的不合理,思维训练的单一的现状。从根本上来说,教学方法并不是教学的目的,它是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的。可是教学实践中,潜意识地把教学方法(模式)置于比教学目标还要重要的地位的例子,比比皆是,而时下流行的历史公开课,就更让我们担忧了。

笔者认为,目前的历史教学活动中存在着一定的“惟教育技术主义”的倾向。教育技术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现在的教具确实是越来越现代化了,从起初的图片、小黑板,到后来的投影仪、录音机、电视机、录像机、激光光盘等,到现在的计算机多媒体软件和网络技术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显示了教育发展的广阔道路和美好前景。不过另一方面,有相当多的教师竟然把课堂(尤其是公开课和竞赛课)搞成了现代教育技术与手段展示会,各种“轻重武器”一齐上场,自己也弄得手忙脚乱,好像用得越多效果越好,不用现代技术就不是一堂好课似的。这样历史教学的目的反而被忽视了。另外,人文学科教学较之于理科学科教学,更重视师生之间通过对话进行沟通和交流,教师的言谈举止和“眉目传情”以及学生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回应、反思、质疑等,都有助于丰富并增强课堂教学的人文性。由此出发,让人担忧的在于,教育现代化的逐步推进,即意味着一步步在剥夺学生的“话语权”,师生在课堂上的“生存”空间愈来愈被挤压。

笔者并不是反对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只是在此结合自己所接触的一些所见所闻谈谈一些粗浅的认识:第一,必须把握好教具必须服务于教学并有助于教学效率提高的原则,教学目的是课堂上师生教学活动展开的依据,手段应处于辅助的地位。第二,必须遵循恰当适度的原则,教学内容决定是否要用现代化的教具。其实有些课件设计只起到了替代传统录音机、电视机和投影仪、小黑板等常规教学手段的作用,课件和开发水平还有待于提高。目前,市场上的教学课件在数量上并不少,但是在质量和品种上确实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由于教育课件制作者与教育工作者二者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与合作机制。第三,相当多的教师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不熟练,影响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误区之三:历史教学评价过分量化趋向导致历史教学过程和培养目标欠缺人文性,从而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笔者认为,目前中学历史教学陷入困境与我们对历史学科性质的模糊认识,甚至说有很大的关系。我认为,历史学科其自身的人文学科特点决定了中学历史教学应该以历史为背景,以最终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为核心。然而历史教育人文精神底蕴的流失成为所有关注历史教育人士内心深处的一大忧虑。

值得欣慰的是,由教育部于2001年7月制订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一)(二)》(实验稿)都明确提出中小学历史教育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这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认识和进步啊!言历史教育的任务,无论是提知识传授为主、思维能力培养为主还是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都与我们的教育目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差。客观的历史知识如果只是纯粹被学生所授受,而不能为学生所内化和认同,那只能是一堆死的知识。正如复旦大学人文学院陈思和先生所说的,知识的传授如果不与真正的人文

精神联系在一起,只是死背教条,脱离实际的感性生活,那只能是一种后果:学生把知识的因素全部接受了,但人性的因素却越来越遮蔽了。因此我的主张是,无论是传授知识、能力培养,还是思想教育,都必须考虑到历史学科这一人文性的特点。必须将人格塑造和人文精神渗透到教学任务的实现中去。

课堂教学应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知方面的发展。这是当前教学论思维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现。实际上我们的历史人文教育并没有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对历史中所蕴涵的巨大魅力毫无知觉。我们所进行的学习,正如某专家所批判的,在很大程度上却是一种“颈部以上”的学习,它只涉及记忆和思维,只是一种纯粹的认知学习。其实诸多的历史教学模式,基本上也是为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服务的,在促进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格发展方面,效果似乎极其微小。

正视历史教育现实,将本应该是充满神秘之美和生活趣味的历史变成机械枯燥的应试能力训练,则是最大的问题。工业革命以来惟理性教学模式和惟科学教学模式纵横贯穿于历史教学领域。这种模式崇尚抽象、概括、提炼,崇尚逻辑思维能力,却忽略情感意念和审美情趣的介入;使本来人性化的历史教学评价向标准化、机械化、统一化传向,从而导致历史课的人文精神的缺乏,使最具人文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历史教育变成了一种纯技术性、近乎八股文式的机械训练。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布卢姆(B.S.Bloom)为代表的教学目标分类模式,尤真是他的认知目标分类,成为主宰目前中小学教育评价的主要形式。由于“情感目标”缺乏客观的测量标准供操作,评价者在实践中往往对此视而不见或者忽略。可是对于人文学科而言,其局限性就很明显了。因为我们在制定评价目标时尽可能使用可量化的模式;如果非量化、不可测量,则反而以为有不客观、不准确之嫌,人文学科的评价也在朝量化方向发展,这不能不令人担忧。其在于,人文学科课程中大量的人文方面的资源,那些具有丰富教育价值、对于人生具有终极意义的,然而又不能用可量化、可操作的定义去界定的知识,就有可能被排除在课程评价目标之外。这自然造成教学评价的不公正和不科学。这对人文学科教学的伤害是不可估量的。目前的历史教学评价也存在着类似的误区。

历史教育是一种以历史丰富的内容,博大精深的内涵,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情感人格等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是最能启发学生思考的一种教育。而我们今天的历史教育,使得我们的学生承载了过多的基础教育对其要求的任务,去死记一些他们根不就不能理解的知识,在此不坚实的基础上还要强化他们的历史创新思维能力,我认为,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真正的历史教育目标的实现。由于历史教育中存在的过多的形式主义过程,使得学生丧失对历史探究的兴趣,对真理的热爱和找寻,历史学习对他们来说,已经变成了一种负担,离历史教育应该给人的思想解放的目标似相差太远。

高职英语教学误区分析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学质量监控 误区 措施

[作者简介]孙玉萍(1971- ),女,天津人,天津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校教师培训工作。(天津300074)

[课题项目]本文系天津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天津市职业院校实训教学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C008)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6-0152-02

教学质量监控是指监控组织通过对教学质量的持续监督,对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主要环节进行监督指导,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其含义应包括监视、控制、督促、指导四个方面,即监视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执行情况,控制影响教学质量各要素,督促师生努力工作,指导教学改革。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正确理解教学质量监控的含义,才能提高教学管理质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一、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中的误区

1.质量监控等同监督,忽视督促和指导。在教学质量监控中,对教学岗位的监督主要是教风、学风等方面,控制主要是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绩效、学生行为规范等方面。而对非教学岗位的监督主要是管理意识、理念、遵纪守法、服务意识等方面;控制主要是服务水平、服务态度、工作效率、管理水平和规范性。在这一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现场指导、制度宣传、问题调查、讨论研究。在具体操作时,往往是监督的比重过大,过程的控制偏弱,督促和问题指导缺乏。监控的目的不是下终结性的结论,而应是过程式地改进,只得出结果,不挖掘过程中的闪光点和应改正的方面,则达不到监控目的。

2.重视理论教学监控,忽视“一体化”教学的监控。“一体化”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服务、科技开发等内容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教理论,在运用中学技术。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个过程,应将理论与实践、知识和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一体化”教学必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随时随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边学边做,教、学、做合一。“一体化”教学质量标准不同于理论教学和传统实训教学,高职院校应通过教学质量监控,推动实施“一体化”教学。

3.评价标准简单化,教学要求偏向学术性取向。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对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必须有新的认识。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所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指出,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考试要注重多样性,避免以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管理型人才,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是其显著的特点。因此,不能用精英型高等教育的学术取向与标准来规范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

4.教学评价主体失位,重视学生评教,忽视社会评价和教师自评。“顾客就是上帝”是企业经营中非常流行的一种理念。有些学校也把它引申到高职院校管理中,认为学生就是教师服务的“顾客”,学生的满意程度是衡量教学工作的唯一标准。其实不然,教师受雇于社会而不是学生,教师应对社会负责。教育部提出以服务为宗旨,“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也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但我们不能把它简化为“办让学生满意的教育”。高等职业院校要强化质量意识,尤其要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重视过程监控,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设立的目的,不仅是弄清楚教学质量怎么样,更重要的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保证,则是教师具有良好的教学态度,即教师能否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当中,寓教于乐,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

5.过分注重考证教学,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为使学生获得各种证书,大量的考证教学代替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考核。有的学生可以拿到十多张证明自身实力的证书,而这些证书相当一部分既没有权威又无用处。用人单位更重视的是学生实际生产操作能力和工作业绩,因此,能力的考核应建立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上才有意义。证书教学应与专业课程合二为一,不应该用名目繁杂的证书干扰正常的教学。

二、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的理念

1.以人为本,管理育人理念。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现代教育和人的幸福、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以现代人的精神培养现代人,以全面发展的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高职院校管理的核心是人,工作的重心是育人,因此学校“以人为本”的根本目标是为了人、依靠人、发展人、尊重人、关爱人、理解人,管理的过程就是要激励和满足人们健康向上的积极追求,开发人的内在潜能。传统高职院校或者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把学生看成知识的容器,试图在学生头脑中建造一座小型图书馆;或者重视学生学术能力的培养,试图按本科要求办高职;或者侧重学生岗位技能训练,把学生看成劳动的工具。片面强调某一方面,偏离了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方向。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育人是学校全部工作的中心,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高职院校只有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主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成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创造者。

2.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全面质量管理有三个重要的概念,那就是:“产品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产品质量受生产链影响,质量责任可推广到生产检验以外”“质量应当通过预防,而不是检查得以实现的”。与此相对应,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督也有三个重要概念:一是教育教学质量责任可延伸到直接教育教学环节以外的工作;二是教育教学质量应当预防;三是教育教学质量不是通过检查得以实现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包括“三全”,即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全过程指的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即从市场调研、专业设置开始,直到毕业教育及就业指导全过程。全方位指的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不仅仅是教学全过程的质量,还包括与人才培养质量有关的所有工作的质量,如学生管理、第二课堂、社会调查、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的形成、校园文化的形成等。全员性指的是各个部门、各个单位的全体教职员工都参与的质量管理,做到“质量第一,人人有责”,任何一种质量管理最终都要落实到人,管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以人为本,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要强化团队精神,加强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改进措施

1.教学质量标准的科学化。教学质量监控的误区常常与教学质量标准有关,如教学要求偏向学术性、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高职教学质量由目标质量和过程质量两者构成。过去我们对教学质量的关心主要集中在过程质量(教学质量)方面,而对目标质量(教学目标的科学化)的关心远远不够,这对高职人才质量的提高是十分不利的。高职教育质量观的确立,要基于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这样一种认识上来,必须把学科本位的评价观念转向能力本位的评价观念上来,离开了这个根本前提,就会出现盲目的、不切实际的高标准、高要求,使教学和监控偏离客观的轨道。

高职教学质量标准的科学化至少应该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培养出能满足岗位生产需要,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学生;二是提供岗位转换,培养适应技术更新和行业需求的能力,满足学生进一步提高的需要;三是要为促进个人终身和可持续发展服务。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例,如果把数控加工中心比做岗位的话,那么岗位能力就是在这一岗位上,学生能够熟练操作好加工中心,生产出符合要求的产品;行业能力就是掌握机加工原理和基本技术,具有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工艺能力、与前后道工序和检测之间的合作配合能力等;通用能力则是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具有交流表达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

2.教学质量监控主体的全员化。不同职责的人看问题有不同的角度,提高教学质量应发挥各类人员的长处,综合监控教学质量,尤其是作为教学实践指导者的教师,更是教学质量管理的关键性因素。那么,如何才能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呢?首先,教师应深入用人单位和生产一线,提高生产操作能力。高职教师不单要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学术修养,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这是高职教育得以顺利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必备条件,也是当前影响高职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学校只有具备大量“双师型”教师,才能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真正达到教学质量标准。其次,通过学习、研讨、集体备课等方法,促使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借助行动研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有效性进行探讨、质疑和思考,并运用思考结果来矫正不良的教学行为,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能使教师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科学理性地设计教育目标,不断地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逐渐走向成熟,最终成为无需外界监控的自我反思型教师。

3.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规范化。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由以下几个系统组成:(1)教学决策指挥系统。确定教学质量标准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对教学运行过程的各个环节,实行教学质量全面监控。(2)教学督导评价系统。督导评价系统至少应由两个子系统组成:一是咨询决策体系,这个体系应由院校的学术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系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成;二是督导监控体系,教学督导队伍由学校聘请在教学管理、教学实践方面有丰富经验的离退休教师和在职教师,担任教学督导员,主要任务是对教学活动、教学管理工作以及教风、学风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进行监督、考察、指导、反馈等。(3)教学信息反馈系统。信息反馈系统是对教学过程、毕业生就业实践中的各种信息进行跟踪和反馈,一方面,收集、分析各种信息,对教学过程进行及时有效地指导;另一方面,收集和分析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毕业生在就业岗位上的适应状况等信息,加强人才培养的目的性和适应性。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复杂、长期而又相当重要的系统工程,它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学校教学的质量与生命力。因此,各高职院校应遵照高职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定位,以教学质量为核心,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实现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EB/OL]. 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77/info5977.htm,2005-03-15.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 http://

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2016&infoid;=27723,2006-11-16.

高职英语教学误区分析 篇4

高职院校, 很多国际贸易、物流等专业都开设了《报关实务》这门课程, 自2014 年后, 海关总署不再组织全国报关员资格考试改成由报关协会组织报关员水平测试。报关员资格考试虽然取消了, 但是进出口报关业务一如既往, 那么未来将由什么样的人去报关? 任何人都能去报关吗? 海关的通关业务标准会降低吗? 当然不会, 不但不会降低反而会更趋于严格。未来海关不会更多关注由谁来制单递单, 而把注意力放在对单据和业务中的错误。换句话说, 不具备报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未来同样干不了报关这行, 企业更加不会去聘用, 因为不懂报关业务的员工会给企业带来严厉的处罚和巨大的损失。所以, 海关总署之所以取消组织报关员资格考试, 一方面是出于简政放权的考虑, 更多是出于让企业自主选择, 让市场优胜略汰, 而不是一证定终身。

大环境的改变, 对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让高职院校由应试教育转变成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迫使高职教育回归根本。在实际教学中, 失去了“考证”的激励, 任课教师应更多站在学生职业发展的角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报关员, 报关员都有哪些相关岗位, 报关员的职业发展前景是什么。但是遗憾的是, 很多学生甚至老师对报关员这个职业都理解很片面, 为了更加深刻、全面理解这个职业, 本文将深入分析报关员这个职业。

二、报关员职业分析

在报关水平测试教材中, 对报关员的定义是“经报关单位向海关备案, 专门负责办理所在单位报关业务的人员”。根据这一定义, 从报关职业的角度, 报关从业人员都称为报关员。所以, 报关员不是某一个具体的岗位, 而是一个岗位群, 报关员业务水平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报关的质量, 包括海关的工作效率、货物的通关速度, 更加关系到报关单位的经济利益乃至生存和发展。

但是, 在实际教学中, 发现很多学生把报关员理解成一个岗位, 毕业找工作时就要应聘报关员这个岗位, 可实际却发现招聘“报关员”的企业很少, 并且认为“报关员”工作又苦又累、收入不高、前景也不好。事实上, 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刚入行的时候, 从最底层非技术类岗位做起, 积累了经验、提高了能力和业务水平后, 可以转做技术类岗位, 待遇自然是很好的。学生之所以会有这种错误的观念, 原因就是不具备报关行业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所以只能从事一些非技术类岗位, 自然有苦又累, 待遇也不好。除此之外, 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 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因为, 倘若一个人永远只会做一般进出口业务是不会有太大的前途的, 而那些既会做一般进出口、又会做保税、暂准进出境、特定减免税、过境、通运和转运等货物的进出口报关业务的人是很容易升为报关主管、报关经理乃至报关总监。换句话说不是这个职业不好, 而是你的能力不够, 没有站在企业的角度, 达到企业真正的需求。

三、报关相关工作介绍

2014 年之前, 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认为只有通过了海关组织的全国报关员资格考试, 取得报关员资格证才能成为“报关员”。实际上, 这种观念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 真正需要报关员资格证书的人其实就是在报关单上最后签章的人, 换句话说, 即便是在报关员资格考试的年代, 只要不在报关单上最后签章就不需要资格证。所以, 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讲, 一直以来报关这个职业都不是必须持证上岗, 而是靠实力说话。

如图1 所示, 报关包括非技术类岗位和技术类岗位, 非技术类岗位像制单、录入、口岸递单和查验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较低, 但工作的稳定性差、竞争压力大、收入也相对较低; 技术类岗位像加工贸易、预归类、估价、原产地、船务以及审单对员工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的要求就非常高了, 需要系统的学习、长时间的努力才能符合岗位需求, 但同时工作的稳定性好、竞争压力小、收入也非常可观。因此,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把这些信息传达给学生, 让学生了解在实际的工作中与报关相关的岗位有很多, 并且需要学生深入学习才能达到岗位需求。

四、报关职业发展的建议

( 一) 工作中“有证族”非常多, 但真正能满足企业岗位需求的人才却很匮乏, 报关工作不仅仅局限于制单、递单等具体工作。比如, 准确的申报意味着必须了解丰富的进出口业务知识, 尤其是归类和估价的知识。虽然, 我们不能追求成为报关领域的“全才”, 但通过系统的学习成为归类、估价等领域的专家似乎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 二) 报关企业招聘员工的时候一般普遍比较看重员工的学习能力、业务能力和责任心。此外, 外语水平、协调能力以及工作经验也是评价员工的重要指标。大多数企业发现在职报关员虽然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但是问题也十分明显, 比如团队协作差、动手能力不强、浮躁、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有所欠缺等。因此, 对想要入行的新人来说, 除了系统深入的学习, 还要多从这几方面努力, 提升综合素质。

五、结语

事实上, 报关工作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 报关员也不局限于某一个岗位, 技术类岗位对员工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高, 非技术类岗位要求相对较低, 但无论是从薪资水平、上升空间、岗位稳定性以及竞争压力都不如技术类岗位。在教学中就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点, 以未来的职业发展为目标, 有的放矢而不是为了考证而学。对于刚入行的新人来说, 一定要提前做好职业规划, 相对理想化的职业晋升路线是从现场报关员做起, 成为企业制单员、业务主管、出口 ( 进口) 部经理、总经理 ( 或关务总监) 。但是, 能够到达金字塔顶端的人毕竟是少数人, 只有不断的积累和坚持才能成功。

参考文献

[1]报关水平测试教材编写委员会.报关基础知识 (2015) [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 2015

[2]陈雪红.高职校《报关实务》课程教学的重新思考——针对报关员资格考试的取消[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 1

[3]陈鑫.全国报关技能大赛带给《报关业务》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启示[J].对外经贸实务, 2013, 9

数学教学设计中的一些误区分析 篇5

教学设计中常发现一些误区,现作出简要分析如下. 1.太过花俏的问题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背景,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当前在教学设计上有一种误区,那就是“为了情境而情境”,还美其名曰“体现新课程理念,激发学生兴趣.”比如在“变化率问题”教学设计中,教师为了使学生“形成概念”,设置了三个问题情境:

情境1:甲用5年时间挣到10万元, 乙用5个月时间挣到2万元, 如何比较和评价甲、乙两人的经营成果?

情境2:让一个学生上讲台吹气球,其余学生观察,思考每次吹入差不多大小的气体,气球变大的速度是否一样.

情境3:观看十米高台跳水录像,求运动员在0秒到0.5秒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这三个情景是否达到了“从简单的背景出发,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培养学生观察、总结的能力,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设计意图呢?笔者认为,情境1有两点偏差:一是评价经营成果算不上是数学问题,而且无法评价经营成果(因为乙后四年中可能亏损);二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这几个数字很不直观,计算并比较月收入也麻烦.情境2有四点偏差: 结论:好的问题应该是“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在教学设计中要“精确”,不要斤斤计较;要大气,不要“为学生想得太多”.

3.不相匹配的例题习题

在例题、习题的安排上常见的误区是:与当前内容脱节,题目太难,太技巧化,题目数量偏多等.

如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中,教师安排了两个例题、两个变式和4道作业,题目数量有点偏多,而且有些题目配置不恰当。现将不恰当的题目摘录如下:

变式1直线的斜率为k,倾斜角为α,若

<α<,则k的范围是__.

变式2设直线的斜率为k,倾斜角为α,若-1

作业2 已知直线y=xsinθ-1,求该直线倾斜角的范围.

一般来说,例题、习题的选取应该考虑是否与当前内容有关?有些题目学生不会做不是因为不懂当前内容,而是因为前面知识的遗忘或其它的原因.这不仅会妨碍教学的流畅,而且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两个变式、作业1、2设计偏难,太过技巧化,考察的是三角函数正切的图象和性质,与本节课内容脱节,可以去掉.

结论:例习题的选取应该是巩固当前学习内容,不要人为复杂化.题目不在多,而在精.

4.目中无人的课堂预设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使课堂节奏流畅,就有必要精心设计教学环.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往往只考虑知识的难易、逻辑顺序等,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说是“目中无人”.

例如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学中,出现了这样的片段:

教师(过一点画两条直线,然后问道):“在直角坐标系中,过点P1的不同直线的区别在哪里?”

学生:“倾斜角不同”.

教师:(怔住了)“倾斜角不同,表明了倾斜程度不同,那么用什么量来表示呢”. 这回轮到学生怔住了.

然后教师展示图片:大桥引桥的斜坡,山体斜坡等,通过画图,最后得出:用倾斜角表示倾斜程度的不同.

在这里,很多听课者都觉得教师的教学机智不行,不会变通,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但有时课堂出现这样那样的意外,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机智问题,更是教学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比如学生在此前的实际情况有多种可能:(1)学生不知用什么来表示倾斜程度;(2)初中学习一次函数

时,老师可能讲过斜率和倾斜角;(3)有的学生可能提前预习过,甚至可以一字不差的把倾斜角定义讲出来;(4)为什么倾斜角要这么定义,有什么好处,则不知道.

教材中有很多“节”,内容不多,也没有相应的练习,这是教师碰到的棘手问题.有的是一带而过(这在实际教学中比较常见);有的将这一节作为一堂课(在公开课中较常见),还美其名曰“以本为本”,这都是应用教材的误区.例如人教A选修2-2的《1.1.1变化率问题》,有的教师就把它上了一节课,显然是不合适的.

高中作文教学误区分析 篇6

关键词:高中作文  教学误区  方法

一、过分强调作文的“立意”,造成“三无”作文

在历年的高考作文中,选择拼搏、捐骨髓、拒绝舞弊、捡钱包上交、面对城市的诱惑毅然选择黄土高坡的容易得高分;若选择儿女情长,选择陪伴奶奶度过人生最后时光而放弃数学决赛,文中涉及谈情说爱之类的文章却不被人欣赏,甚至被打入“冷宫”(低分)。也曾有人披露高考中的低分作文,其中有些文章能紧扣话题,文笔也不错,分析问题深刻有独到见解,但却无法获得阅卷教师的青睐,原因何在?因为缺少慷慨激昂的人生哲理,觉悟不高,立意不高,所以才会有人说“高考作文第一就是考觉悟”!

作文应该提倡写真情,说真话,它既可以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歌颂我们的政治清明,也可以反映现实生活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何必非得揪住“觉悟”不放呢?而且,作文的真正意义无非是使人获得一种能够较好地表达自己对事物观察、理解、感悟的语言能力,它应该既可以抒写对社会的热切关注,对人生的精神追求,也可以抒发心灵的痛苦之音、焦灼之音、叛逆之音,因此评价学生的作文,应多从语言本身去观照。如今许多学生一写作文就玩虚的,写虚事,抒假情,唱高调,高考作文评分的误导对此恐怕难辞其咎应当深刻反思。

作文教学要真正做到让学生“说自己的话,抒自己的情”,教师的作文观念首先要改变,阅卷教师“立意至上”的评卷思想更要不得。现代文学研究家钱理群先生说,高中学生的写作应当是“站直了的人”的写作,学生应当敢于大声说出“我认为”三个字。高考话题作文就为学生提供了自由书写思想的平台,语文教师(包括高考阅卷教师)可否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书写思想的空间呢?

二、过多的授予作文技巧和文法使学生不知所措

学生写作文,教师往往强调怎么起承转合,怎么抒情议论,如何做到“凤头、猪肚、豹尾”,学生记住了这些“紧箍咒”,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前怕狼后怕虎,思路放不开,写作文自然是笔墨不畅,无病呻吟了。必要的理论对写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抽离个体的情感体验、表达欲望、抒发渴求的做法,只能剩下一纸的格式和文体的特点,学生非但不会登上文学的殿堂,反而可能从教师目标的视线上逃走。欧阳修说:“作文之体,初欲奔驰”,要使学生走出困境,不妨让学生做一回野马,在思想的大草原上纵横驰骋,任意地写,尽情地写,感受一下写作的乐趣,体验一下把思想倾注于笔端的快感,找回写作的自信:原来我并非无话可说、情感麻木,而是没有机会,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当然,野马放过,不是听之任之,“缰绳”自然还在教师手中,还得慢慢地收,一点一点地收,不过这种“收”与先前的重重束缚有了很大的不同。所以,当学生面对一个布置的题目无话可说而痛恨写作文时,何不暂不命题,让学生大胆地写,写出自己最想说的心里话来。

三、把各种作文选视为得高分的“秘籍”

如今书店里的“优秀作文选”“创新作文选”特别好销,原因在于家长、学生,甚至教师都对它情有独钟,学生平时改头换面地抄优秀作文以应付教师,大考(包括高考)时教师和家长让学生背一些作文以应付阅卷教师,这种现象似乎已到了熟视无睹的地步,这种剽窃他人、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的思想,后果不堪设想。侥幸得了高分的,非但没有受到指责,反被誉为脑子灵活,善于变通,也难怪中学生抄范文、大学生抄论文,大学教授剽窃他人成果的现象屡屡发生,已到了见怪不怪的地步。历年高考作文提出“不得抄袭”的要求确实是给长期复制优秀作文的学生当头一棒,历年高考满分作文中仍不乏有抄袭他人作文的情况。

《语文教学大纲》曾指出:“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不仅应该教会学生知识,还应该塑造学生的灵魂,语文教师更应该用文学作品去浸润学生,打动学生,扣击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在阅读感悟的过程中,增加文化积淀,提升文化品位,解决文化修养问题,使他们不仅学会了写作文,还学会了做一个诚实的人,一个有着自己的见解和思想的人。事实上,没有哪个学生只看作文选便能写出好文章,倒有不少学生因为看了作文选而落入固定模式走不出来的,所以还是看看大作家的作品吧,指导学生阅读“经典”,主动与大师们进行心灵交流与对话,会为他们的写作提供能源、提供动力,他们自然会学到把生活演为艺术的技巧。笔者在此不想全盘否定作文选,只希望教师、家长、学生不要以急功近利的思想对待它,使用它。

四、只注重作文的数量,不注重命题的新颖

俗话说:“文入妙来无过熟。”这话有一定道理,一些名人逸事也充分证明了这一观点的正确,于是很多语文教师抱着宁多勿少的宗旨,布置了大量的作文练习,高三每周一篇作文已成“定律”,甚至某一省重点中学在高三时一周必须完成三篇作文,理由是接触尽量多的话题,写到能达到条件反射的程度,高考作文就能稳操胜券。

作文的前提是有感而发,没有感触的文章自然只能是“三无”之文,盲目追求作文的数量和篇目,学生写作文便演化成应付教师,交差了事,而教师面队滚滚而来的作文也不堪重负,只能走走过场,打个分数,甚至只批个“阅”字了事,是否真的“阅”过也只有教师自己知道了,这种让师生都疲于奔命、流于形式的多练,还是尽早休矣,让我们回到宁少勿滥的正轨上来吧。

有人说好作文都是改出来的,可见“改”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让学生反复修改的过程,其实也是反复思考、了解写作技法的过程,是细细品味、反复领悟积累写作经验的过程。这比教师的隔靴搔痒式的指导,唾沫横飞、声嘶力竭的作文讲评要有效得多!而学生一旦领悟到作文的“秘诀”,尝到了写作的乐趣,就会主动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诉之笔端,倾吐于日记中,作文的数量和质量也都自然上去了。教师的命题却不可小觑,很多教师对作文命题不重视,随便抓一个题目便给学生做,有时还使用一些老套陈旧的题目,美其名曰“旧瓶装新酒”,令学生反感生厌,激不起学生的写作热情,诸如“国庆抒怀”“新学期的打算”“国旗下的讲话”“元旦有感”这些“应景”作文,只会让学生思维短路,害怕作文,只好一抄了事。讲究命题艺术的教师,一定是一个充满智慧、观念创新的人,好的命题能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有助于他们对生活的发现和思考,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拓展他们的想象力,好的作文题是一种创造、一种创新,教师有创新意识,学生才会有创新精神。所以教师在给学生作文命题之前,一定要三思而行。

五、只注重开头和结尾,不注重基本功的训练

从基本功抓起,要学会踏踏实实作文,老老实实做人。学生十几年的寒窗苦读,高考场上60分钟的奋笔疾书,决定学生命运的一篇高考作文,在阅卷老师平均不到90秒的朱笔下获得了终极判决。以至于不少高三教师都把写好开头和结尾作为高三重点训练目标。教师为了学生前途这样做,本无可厚非,但很多高三的学生写作文只在开头和结尾下苦功,中间松松垮垮,令人惨不忍睹,难以卒读受到教师批评时,学生反驳说:“反正高考时,教师也不会认真看中间!”,似乎写作只是为了应付高考,学生这种写作观念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和警惕。

另外,高中生作文中有时还出现这种现象:立意新颖深刻,用例也典型,有现实针对性,但就是没处理好,出现诸如“结构混乱”“手法单调”之类的毛病,这是缺少基本功的原因,犹如一个从未下过厨的人,面对熊掌、鱼翅也只能束手无策。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看起来有点费时费事,但却能让学生写起作文来更得心应手。基本功的训练可从片段作文开始,如记叙文,则练各种描写手法;议论文则练各种论证方法……这样的片段训练不难,费时也不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文的基本功,不也可以视为必先“利”的“器”么?

六、教学中专练一种文体

连续几年的话题作文受到了社会尤其是中学师生的一致喜爱,高考作文再也不是那么可怕了,如今中考也开始考话题作文了,使“十年磨一剑”成为可能,只要练好一种文体,或议论文,或记叙文,或书信体,背诵几篇范文或熟记几个事例,再碰上一些老掉牙的作文题,对付800字的作文还不是小菜一碟。存在决定意识,所以有些教师从初中开始就让学生狠练一种文体,这种目光短浅的做法,不知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面对各种无可逃避的文体时是否手足无措,悔不当初,会不会开始痛恨这种令人心旷神怡的作文题和曾经教他们的教师。

作为高中生,了解并掌握各种文体的写法都是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并不反对在考场上拿自己最擅长的文体一显身手,但坚决反对一个学生一个学期甚至更长时间只写一种文体的做法,其实各种文体写一写,对各种文体的理解也就加深了,这对完成现代文的阅读和理解是有帮助的。◆(作者单位:江西省铅山县教育体育局)

高职学生如何走出英语学习误区 篇7

误区一:把英语知识当成英语技能

在应试教育的引导下, 许多英语学习者只是为了获得一门语言知识。他们更关注语言知识的积累, 却没有努力去发展运用这些知识的实际技能。特别是高职学生通常把时间都花在背语法规则、记英语单词、做阅读练习上, 虽然有些学生过了四、六级, 但在实际应用的时候, 还是听不懂, 说不出。

有的学生拿到一本听力教材, 一看单词都见过, 就认为太简单了, 等放了录音, 却又听不懂。问题浮出了水面——英语是技能, 而不仅仅是知识。打个比方, 假如你想学习开车, 买了本“司机速成”的书, 把书从头背到底, 甚至倒背如流。这时你有了关于如何开车的知识, 但是你肯定不会开。原因是开车不是简单的知识问题, 它首先是一项技能。要学会一项技能, 核心问题是练习, 光有书本知识是不行的。学外语当然比学开车要复杂得多, 但它首先也是一项技能, 光看语法书, 默背单词是远远不够的。要把知识变成技能, 必须下苦功夫, 必须勤练, 熟能生巧。学技能所遵循的原则是“做中得学”, 如果只学而不用就永远也学不好。可见, 如果不能完成从“知识”到“技能”的转变, 学好英语将会遥遥无期。于是很多的外企人事经理感叹:“想找到英语应用自如的大学生真的太难了。”但是, 这些学生们的确都是拿着各种英语等级的证书去面试的。

误区二:寻找捷径, 急于求成

现在有很多学生怕吃苦, 不愿意下真功夫, 总想找到捷径, 因此寄希望于技巧书、速成书。以为掌握了书中所介绍的技巧, 就可以在不久的将来出口成章, 下笔如神。诚然, 技巧书、速成书对于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又在持之以恒不断学习英语的人来说, 就像是鼓满船帆的风, 可以使学习者加快学习进程。但若忽视了对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 而一味只想利用某些技巧来充当万能的钥匙, 最终只能走入死胡同。况且, 这些技巧、捷径也是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融会贯通、应用自如。许多英语专家也一再告诫我们, 要学好英语, 非下一番苦工夫不可, 投入和产出成正比。要持之以恒, 不可一暴十寒。所谓“一天记住一百个单词”, “英语听说百日通”等纯属商业炒作。

一位师从亚里士多德的年轻人抱怨学习过程太慢太苦, 问亚里士多德有没有捷径可走。亚里士多德说出一句千古名言:There is no royal road to learning. (学习无捷径)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博士生导师钱青要求我们要多读些简易读物, 最好是20世纪的作品, 最好是关于日常生活的, 以免词句的过于陈旧和老化。梅仁毅教授提出至少要读40本简易读物。《英语学习》主编高厚堃建议至少要背40篇名篇。可见, 罗马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

误区三:重应试, 大搞题海战术

考考考, 老师的法宝;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 学生一股脑冲分数而去。许多高职学生认为, 只有英语合格, 才能获得资格证书, 才能拿到文凭, 才能在将来找工作时多一块筹码。他们心浮气躁、急功近利, 总想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对考试最有用的东西, 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在他们看来太浪费时间。学习英语时得过且过, 抱着60分万岁的态度, 考试前突击一阵子, 整天钻书山、泡题海、蒙答案。一旦考试通过, 便万事大吉, 将英语束之高阁。其结果是:什么都懂一点, 但哪点都不精通。学到的是支离破碎的语言, 能力上也是半瓶子醋, 经不起三追四问。

要知道, 考试的目的只是检查学生掌握英语的情况, 是一种手段, 而非目的。其目的在于通过这种督促手段, 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进而培养他们运用英语的实际能力。由于种种原因, 现在我们考试制度还很不健全, 考试题目还不能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完全吻合起来。要想把英语当作一种工具, 用于工作和生活中的交流, 只围着考试的题目转是绝对不行的。主要还应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 来达到能听、会说、读得懂、写得出的目的。

语言的学习是一种知识能力积累的过程, 我们首先应该克服急躁心理, 少一些功利目的, 静下心来, 扎扎实实打牢基础, 培养语言技能, 不断积累提高。基础打牢了, 各种考试就都能从容应对。

误区四:依赖教材, 迷信教师

对教师、教材过于依赖在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很多学生不能自主学习, 对预习和复习的重点把握不清, 一切依赖教师安排。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 缺乏质疑问难的精神, 认为只要教材上写的, 教师教的就是对的。要知道, 每个人都有局限性, 教师也不例外, 教师只能传授一些知识, 而非全部知识。同样, 教材也不应是学习的全部内容。英语学习是一种语言知识的习得, 需要到广阔的、肥沃的土壤里去吸取营养, 这样才能全面发展。背一背词汇、看一看语法书、学几册精读课本, 是远远满足不了需求的。学习教材之余还应大量阅读各种题材的文章、书籍, 报刊, 了解英语社会的文化背景知识, 培养对英语的感性认识。当然, 也需要进行各种不同题材的听、说和写作训练。比如, 听力训练的材料除了与课本配套的听力教材外, 还可以听一听外国的英语新闻广播, 原声电影录音, 英文歌曲等。这样, 可以大大丰富各方面的词汇, 熟悉不同的发音, 也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

总之, 学习一门外语, 从不懂到懂, 实际上是对该语言的一种熟练过程, 这一过程就是从不断跟它接触、练习、反复实践, 达到熟悉它, 并能巧妙地理解和使用它。要做到这一点, 不是一次两次, 三天五天就能奏效的。另外, 要掌握一门外语, 光凭理论上的理解——只知道某单词的含义是万万不行的;要想学好英语, 我们应该走出误区, 对英语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遵循英语学习的规律, 采用科学的学法;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切忌急于求成。只有不断提高思想认识, 扫除各种障碍, 才能学好英语。

摘要:在高职学生中, 有一部分人急于求成, 对学习英语的方法认识不足, 甚至走入误区, 学习效果欠佳。结合英语实践教学, 探讨高职学生英语学习中的误区, 并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以期使学生走出误区, 真正学好英语。

关键词:英语学习,误区,捷径,勤练

参考文献

[1]高一虹.2003, 英语学习与自我认同变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3, (2) .

[2]樊长荣.中国学生英语时体习得中的两大“误区”[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 (6) .

高职英语教学误区分析 篇8

一、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的内涵及类型特征

高职院校教学团队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为主要任务,由为共同的教育教学改革目标而相互协作的教师组成。高职院校教学团队一般以课程组、课程群、专业、专业群或者项目部、研究所、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某一教学项目、核心课程、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当前,学界关于高职院校的教学团队有诸多称谓和表述。不同称谓的教学团队,其成员来源、组成结构、主要功能与职责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团队结构和组成人员的不同,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大致有3种类型。

第一类是师资教学团队。这是一种比较笼统、宽泛的概念,泛指某个院校(系部)整体的教师队伍。在高职院校发展初期,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自身关注的主要就是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为体现学校的总体办学实力或为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获得较好的评价,高职院校通常都很重视一些反映教师队伍总体情况的指标,如生师比、职称比、双师比、专兼比、高学历学位教师数等。《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和专兼结合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政策与办法,聘请一批精通企业行业工作程序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兼职,促进高水平“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1]。一般而言,由于办学历史、经费投入等原因,与普通本科院校比较,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相对较弱,专业、年龄、职称结构等也不是很合理。

第二类是专业教学团队。专业教学团队是指围绕某个具体专业(群),由专业课教师、相对固定的公共基础课教师、行业企业兼职教师以及专业带头人等组成,主要为培养某类技能型人才,共同承担相关专业建设任务,能协同完成所在专业主要工作、彼此知识技能互补的教师群体[2]。《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3]。比较理想的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具有组成多元性、发展互动性、专业指向性、行为整合性、研究多维性等组织特征[2]。专业教学团队中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包括兼职教师、公共课教师)有共同的愿景和共同目标,具有相互依存性,责任共担,分工合作,需要紧密结合某个具体专业的特点以及对应的职业领域开展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等。

第三类是课程教学团队。这类教学团队以课程为纽带,由执教相同课程或某个专业的课程群的教师组成,主要开展课程开发、课程标准制定和课程教学等教育教学工作。课程教学团队又可以分为单一课程教学团队和课程群教学团队。其中,单一课程教学团队由承担某门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或公共课程的教师组成,团队成员相对较少,一般具有相同的学科背景,工作任务基本相同。而课程群教学团队是指由担任某个专业若干门具有相关性的专业系列课程建设与教学任务的教师组成的群体。课程群教学团队是专业教学团队的主体,承担专业建设的主要任务。当前,通过校企合作,一些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也参与其中。校企(行)合作、专兼结合、合作互赢是高职院校课程群教学团队的主要特征。

二、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误区

近年来,高职院校逐步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积极采取举措增强教师实践技能、提高兼职教师比例、优化师资结构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也存在一些误区。

1. 注重队伍建设,忽视团队建设。

随着专业和在校生学生数的迅速增加,许多高职院校生师比扩大、师资短缺,特别是实践指导教师更是严重不足。对此,高职院校往往比较注重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招聘大量高校应届毕业生承担教学任务,另一方面从行业企业聘任一些行业专家或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但是,高职院校对教学团队的建设规划不够重视,缺乏系统、科学的分类和规划,特别是对兼职教师、公共课教师等在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中的作用关注较少;很少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各类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团队总体目标与阶段性目标及成员的职责不明确。如何根据专业基础、教师特点和专业内涵建设的重点定位团队的目标及成员的专业发展,如何把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社会服务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等统筹起来,如何通过项目研究和成果积累凝练课程特色或专业特色等等,都还比较模糊。

2. 注重兼职教师,忽视专兼一体。

近些年,为深入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更好地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高职教育界非常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3]。《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也把高职院校从行业企业聘请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作为重要的评估指标。因此,各高职院校千方百计从行业企业聘请兼职教师,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和学生实践指导等工作。专兼教师互动合作和一体化管理是高职院校充分发挥兼职教师作用、扎实推进校企合作育人的前提和关键。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高职院校专兼教师合作的平台还不够完备、合作意识还较缺乏、合作领域还不够宽泛,彼此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和互利共赢的局面,没能凝聚较强的专业教学团队合力。

3. 注重教师个体,忽视团队整体。

为深化以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为指向的高职教育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提升院校办学水平,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制定相关政策并加大经费投入,加强高职院校教师的培养。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在2011年到2015年间,分批组织45万名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特别是实践教学和课程设计开发能力,促进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实践中,大部分高职院校也比较注重专业教师个体的发展,积极采取措施提升教师的职称、学历以及专业实践能力、教育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科研能力等,希望通过提升教师水平,在专业建设、精品课程、教学改革、技能大赛等方面寻求突破,增强学校的竞争力和品牌效应。但由于一些主客观的原因,对教学团队整体建设还不够重视,缺乏整体的团队建设规划,没有从整体性、发展性的角度来系统规划团队的架构和成员发展的方向、重点,不能把团队成员的优势有效整合起来,形成较强的团队合力。

4. 注重教师发展,忽视学生成长。

当前,高职院校无论在教师队伍建设还是教学团队建设中,目标指向都存在一些偏差,有功利主义倾向,往往更注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许多教学团队建设采取“培优”取向,甚至为争取“优秀团队”而开展团队建设,把工作重点放在团队带头人、教学名师、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高职(高专)专业带头人、教坛新秀、首席技师等人才项目上(且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专业教师身上),争取一些标志性的、有名号的建设成果,而很少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视角去规划教学团队建设。学校集中团队力量和大量教学资源建设了省级甚至国家级精品课程,但对人才培养的效益并不突出,建设的宗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并没有彰显。

三、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策略

1. 确立团队建设的科学理念。

首先要树立遵循职教发展规律的理念,根据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所具有的自身发展特点,明晰高职院校相关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要求,然后做出教学团队建设的总体规划;其次要树立整体建设的理念,明确定位是建什么团队以及与其他团队之间的关系,逐步建立教学团队的人才培养梯队,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优势和专长,集聚团队目标,形成一个结构优化、分工协作的教学共同体;最后要树立服务、促进学生发展的理念,防止纯粹为了团队而建设教学团队的价值取向,要根据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特点,开展相关的教育教学改革。

2. 注重团队成员的互动合作。

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取决于所有团队成员形成的合力,来源于各个成员彼此之间的互动合作。高职院校教学团队一定要建立互动合作的机制,搭建互动合作平台,发挥团队成员的协同作用。各个团队成员既有自己的专长和发展方向,又有合理的分工和明确的责任,在专业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完善、课程体系重构、项目化课程与教材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教学资源库建设等综合性的教育教学改革中,要开展深入研讨和持续协作,努力形成合作教改、合作研究、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态势。

3. 改进教学团队的支持系统。

高职院校要完善教学团队建设的外部环境,理顺专业建设相关主体的关系,采用项目部、工作室等形式重构并优化教学科研组织,创新校企合作的平台和体制机制,促进团队成员的优势互补和交流协作;制定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把教学团队成员个人的成长目标与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

4. 凝练富有特色的团队文化。

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凝练富有特色的团队文化:一是体现校企融合的文化。高职院校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建设等,都需要整合校企各种资源,作为行动主体的团队成员,无论其组成还是行为都需要体现校企融合。二是体现理实一体的文化。职业教育的特性要求团队成员既要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三是体现专业特色的文化。不同专业对学生有不同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团队成员要积极营造专业文化,并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文化育人。

摘要: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是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彰显办学特色的重要基础。当前,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存在“注重队伍建设,忽视团队建设;注重兼职教师,忽视专兼一体;注重教师个体,忽视团队整体;注重教师发展,忽视学生成长”等误区。高职院校需要根据不同类型教学团队的特征和建设要求,通过确立科学理念、注重互动合作、改进支持系统、凝练团队文化等,建设适应新时期专业内涵科学发展需要的教学团队。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团队,误区,对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Z].教高[2006]14号,2006-11.

[2]邵建东,王振洪.高职“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及整合培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3).

高职英语教学误区分析 篇9

从教育的各个定义中可以看出,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就目前的情况看来, 教育都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他决定着教育的目的、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教育过程、引响受教育者学习的身心发展。他们所制作和采用的课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 课件的设计应该是围绕课堂教学来展开。但是, 就笔者看来, 现在高职院校多很多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已经背离了课件设计的目的, 在利用多媒体教学上走入了奇怪的误区。

所谓多媒体课件, 简单地说就是利用数字处理技术和视听技术, 以计算机为中心, 按照教师的教学设计, 将文字、语音、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在一起, 以实现对教学材料的存储、传递、加工、转换和检索的一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由此可见, 制作课件的第一要素是优秀可行的教学设计, 其次才是多种信息地整合。而在具体的课件设计和制作中, 应根据课件设计的原则重视以下几个基本步骤:

一、课题选择和设计稿本

在这两个步骤中重要的工作是:1、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出教学内容。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 不是课堂搬家, 也不是书本搬家。因此选题时应该注意选择那些内容抽象、学生理解吃力、传统教学形式难以奏效且适于多媒体教学并预计效果明显的内容。多媒体教学应该尽量做到实用性和系列化, 以解决某一特定问题为主要目标, 而不是追求像教材一样的系统性。2、根据设计原则中的“科学性”、“可控性”拟定出课件将要采取的运行结构, 以及每个知识点应采用怎样的手段、运用怎样的媒体 (文本、图像、声频、动画、视频等) 对其进行表现和陈述。

二、做课件

根据设计本原则中的“通用性、可控性、科学性、容错性和界面友好、操作方便”这五点要求来进行“屏幕设计”和“课件制作”。这部分工作非常细致和繁琐, 我们要设计包括每一屏乃至每一个按钮、每一个菜单、每一个控键、每一个窗口、每一个图标等, 以期使课件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调试修改

为使课件有交好的“通用性和容错性”, 我们得到的课件还需要进行反复的调试和修改。在对整个课件打包时要配备安装文件 (Install或Setup) , 并允许用户指定安装路径, 还应该增加误操作提示框。使课件更完善和利于操作。

一个优秀的课件涉及到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美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并非一个简单的过程。但是, 在浩浩荡荡的多媒体教学大军中, 又有多少人不知不觉地走进了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误区一:多媒体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电脑教学

很多教学人员觉得,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电脑就是多媒体教学。于是, 流水账一样的PPT就成了课件的代名词, 多媒体教学也就简化成了用PPT代替传统的板书。其实, 一个优秀的课件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比如:在教学中教师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表达, 甚至无法表达的问题。它们有的是真实实验中有危险的现象, 有的是要很长或极短时间才能看到的现象, 有的是需要反复观察的动态现象, 有的是其它手段难以表现的微观现象。这个时候就可以使用一些动画将抽象的无法亲身感知的现实生活中很难出现或不易观察到的现象, 真实、形象地模拟出来, 弥补了常规教学的不足。而动画只不过是课件中的一个因素而已。

多媒体课件是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而设计的, 不是简单的“黑板搬家”、“课本拷贝”, 没有必要面面俱到。设计应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 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扩充课本之外的知识。

误区二:使用了课件就可以弱化教师的作用

在当前的教学中, 我们常常发现教师在使用课件教学的时候, 充当的是一个“操作员”的角色而非教学者本身。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有一定的差异———学习动机、学习目标、知识背景、生活经验、资质和学习态度等各不相同。而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这一过程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 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创造出学习作品, 建构知识概念。无论课件制作得多么优秀, 使用课件的人——教师——才是教学的关键。课件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之一, 它永远不能代替教师的作用, 也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比如实验——直观的经验总结比抽象的更容易认知和理解, 有些实验还是要亲手去做才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板书其实是把教师对知识点的理解过程直观地呈现给学生, 但有些课件在使用时受课时限制, 只能加快单位时间传输的信息量, 而没有给学生思考、想像、理解的时间与空间。这种做法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求异思维能力的发展, 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因此, 课件只是教学手段之一, 我们不能本末倒置, 把它视为教师的替代。否则, 我们只需要雇佣操作员就可以进行教学了。

误区三:课件决定了教学的节奏

电脑的确是可以帮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件的出现使教师们从“黑板+粉笔+嘴巴”的教学方式中解放出来, 避免了板书的繁琐和不美观。巧用多媒体课件能更有效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改变教学策略, 优化教学形式, 增大教学容量, 充实教学内容。课件制作完毕以后, 很多教师就按照课件的编排来进行课堂教学, 从而使教学节奏被课件所掌握。

其实课件的制作是离不开一线教师的:他们了解教学规律, 教学的重点、难点, 对教学理论相当熟悉, 在教学实践中曾千百次地探索过教法, 能很好地将教学内容、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由他们选题设计的课件教学实用性强, 能很好地体现教学要求, 解决教学重点、难点。尽管如此, 课件的使用还是存在着客观的差异: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的环境、教师的能力等等, 这些差异就决定了对课件驾驭和取舍。所以, 对课件的使用不能照搬照用。

教师才是课堂教学的主导, 他应该去调用整合教学资源, 而非被课件控制。课堂里师生面对面的感情交流、教师人格力量的感染熏陶等等, 是任何现代媒体难以替代的。

综上, 计算机的出现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多便利, 现代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使我们的教学充满了乐趣和挑战。但是这种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也给我们的教学代来了很多困难, 使我们的教学走入了误区。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引导者、是教育者, 他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 更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只片面地去关心教学手段的多样, 更应该学习新的教学思想, 准确定位课件乃至其他教学手段的作用, 使教师本身在教学牢牢地占据主动地位, 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成长。

摘要:在高校中, 计算机辅助教学更是开展得如火如荼, 轰轰烈烈。其中, 课件的使用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本文从高职院校中多媒体课件使用的现状出发, 提出了课件制作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和课件使用出现的误区。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设计,教学

参考文献

[1]刘育涛, 安素平.试论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作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2, (1)

[2]黄秋生.谈谈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电化教育, 2002, (7)

[3]刘绍英, 刘成锁.网络课件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 2002, (7)

[4]李芒、金林, 《教育技术学导论》, 2009年09月

高职英语教学误区分析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外贸信函教学,认识误区

一、《外贸英语函电》课程的特点

(一) 《外贸英语函电》是英语写作与外贸实务相结合的一

门综合性课程, 虽和外贸实务密切相关, 其章节体系也是按照外贸业务流程编写, 一个单元就是整个流程中的一个环节, 但是该课程在介绍外贸的各个环节的基础上, 主要在于教会学生怎么跟潜在客户或客户进行函电联系、发展外贸业务、进行外贸业务的沟通和协商, 在每个外贸环节中怎么来规划这类函电的写作。由于商务英语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已经开设《外贸实务》, 专门讲解外贸各个环节的知识, 所以外贸实务的有关了理论知识在外贸函电中不应该成为讲授的中心, 否则该课程就成为变相的外贸实务课程, 失去了外贸函电课程的目标。

(二) 外贸英语函电语言有7C原则的独特语言风格 (courtesy,

consideration, conciseness, clearness, completeness, concreteness, correctness) , 体现了商务交往中的正式、规范等特点和交往中的礼仪。从词汇角度来看, 外贸英语函电专业词汇 (术语) 较多, 体现了外贸英语这门专业英语“专”的特色, 即使英语功底较好的学生也不熟悉此类专业术语, 固有的表述、句式等。

(三) 函电属书面文书, 用语正式。为了达到表述严谨, 准

确和庄重, 以至于句子结构复杂, 经常使用长句并且以使用复合句和并列句, 因此理解起来有较大的难度。

该课程的上述特点决定了该课程教学有别于其他课程的教学方法。然而, 在外贸函电教学过程中, 在教研教改活动的驱使下, 许多《外贸函电》的执教者忘记该课程的特点, 不加选择地照搬其他课程的教学方法, 究其原因是由于在教学中存在下列认识上的误区。这些认识上的误区不及时纠正会对执教者的教学效果和受教者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二、《外贸函电》教学中的误区

1.误区一:以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模拟教学法为主导, 颠覆传统教学法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热火朝天, 老师们几乎人人都在谈论教改, 并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丰硕成果。外贸函电教师也纷纷效仿, 其关外贸函电教学改革的论文, 几乎都在批评传统教学法, 认为传统教学法过时陈旧, 盛赞案例教学法。其实, 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传统教学法到20世纪60年代前盛行几百年, 它之所以能有辉煌的历史原因在于它有着自己的可取之处。第一是可以帮学生建立较为牢固的语法基础, 使学习者的表达准确;第二可以充分利用母语优势节省讲授和学习时间, 第三重视阅读和写作有助于书面技能提高, 由于介入母语, 教师和学生压力小, 所以不应该全盘否定, 彻底颠覆。

教学方法不管怎样改革应该以“因材施教”为原则, 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特点、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就其本身而论是很好的教学方法, 但有自己的适用范围, 主要用于部分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工商管理、法学、医学、国际商务等学科领域.在外贸英语函电教学中是否宜于广泛使用还有待研究。例如下边的这个案例用来教授外贸函电中索赔的函件:

有一份CIF合同, 卖方货物已按合同规定的期限在装运港装船, 但受载船只离港不久后, 触礁沉没。第二天.当卖方凭提单、保险单、发票等单证要求买方付款时.买方以货物全部损失, 拒绝接受单证付款。试问在上述情况下, 卖方有无权利凭规定的单证要求买方付款?其一, 此案例考查或者说教授学生的是外贸知识, 用来教授《外贸实务》还算不错, 用来教授《外贸函电》的投诉和理赔信函, 几乎无用处;其二, 此案例似乎是一个不太了解外贸的人闭门造出来的:只告知货物触礁沉没, 不告知支付方式, 凭什么单据向买方要货款?既然是CIF, 买方应向向保险公司索赔。所以最后的提问应该为:应该向哪一方提出索赔?谁提出索赔?

就算上述案例提出“如何通过函电解决投诉理赔问题?”, 学生还得先学会投诉信函的常用句式, 和专业术语, 然后才可以表述出该信函应有的内容和形式。而这些固定的句式, 专业的句式并没有在案例分析、讨论中得到练习、强化。更有甚者, 有的外贸函电教师几乎把多半时间花在了让学生分组分析案例, 讨论案例, 上交讨论报告, 最后讲评。真正用在信函模拟和练习的时间太少, 以至于学生写信时离不开样信。长此以往, 最大的受益者莫过于教授《外贸实务》老师, 因为他们的课程得到了双培的强化。情景模拟教学法教授外贸函电也存在着这样的的弊端:教师们在课堂上模拟询盘、报盘、还盘, 而真正的信函写作练习时间分配不够。 (注:情景模拟教学法应属于传统英语教学法, 很多教师把它用作与传统英语教学法对立例子, 本来是不恰当的)

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法可以应用于《外贸英语函电》教学, 但要围绕信函精心设计, 目的要为信函写作服务, 不能本末倒置。

2.对《外贸函电》教材编写体例的认识误区

许多教师抱怨外贸英语函电的教材种类繁多, 但只适合于学生基础比较好的研究型高校, 却不适合应用型高职院校学生使用, 不符合高职学院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英语水平, 样信多数是互相引用, 内容比较陈旧, 所用的语言也繁冗, 不符合函电语言的发展趋势。这种认识实在失之偏颇。其一, 无论是研究性高校学生还是高职院校学生以前都很少接触外贸英语专业术语;其二外贸英语信函的语言特点是由其本身的特点和功能决定的, 不可随意改变其文体特色。

我们知道外贸信函与普通作文的写法不同, 其文体特征是词汇特征及句式特征的运用。其行文具有约定俗成的通用格式。在包含协议合同等业务单证的外贸英语函电中, 由于此类公函具有特殊的法律效应, 更要求文体有高度的格式化, 以免引起错误的理解。这些特征和要求不可能随着学生的英文水平不同而改变。无论函电格式和语言怎样变化和发展都会受到其庄重严肃的特性制约而要求用词精确, 句式严谨以便形成文本庄重的风格, 外贸信函不可能变化成小孩子过家家的语言风格。这就是为什么外贸函电教材虽然版本繁多, 都会大同小异之原因。当然,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外贸沟通的渠道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般沟通的方式中纸质信函和电报几乎完全由电子邮件替代。另外, 由于沟通方式的变化, 信函格式也有所改变:以前纸质信函结尾的署名重视手签现在因在电子邮件中难以实现而放弃;为了方便电脑的应用和节省时间更多人喜欢信函的齐头式格式, 而放弃缩行式的艺术排版等等变化。但以上变化是外贸函电老师在教学中完全可以驾驭的, 可以随时按实际情况进行取舍、删减组合, 不应该成为外贸函电教学困难而大谈特谈, 况且这些变化并未也不可能影响外贸信函内容和文体的庄重严肃的风格, 通用的句式和精确的、书面化的措辞。所以函电教师不可以期待出现适合学生阅读水平简单的、口语化的函电文本。而应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才是正确的努力方向。

3.误区三:盲目崇拜来自外贸企业的老师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提倡邀请企业老师到学校讲外贸函电课程, 因为他们做了多年的外贸, 有的也经历了多年的外贸信函的熏陶, 于是很多老师和学生就认为他们是专家。其实, 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 或者说这种认识是很片面的。笔者调查发现, 这些老师大部分来自小型外贸企业 (这是可以理解的, 大型外贸企业的外贸高手, 专家业务非常繁忙, 很难抽出时间到学校上课) 。他们告诉学生实际沟通中的外贸信函并没有按照教材要求那样注重7C原则、信函格式、语体特点、通用句式, 甚至语法错误也不是想象的那样重要。于是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们就认为随着对外外贸的发展, 现行外贸函电教材过于陈旧。这个结论太片面了。当然电子信函的发展, 使得纸质信函和电报等消失, 上面已经提到, 但这不足以否定外贸函电教材的编写体例。

另外, 外贸企业有人做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 但也有人只做到几万。他们之间的差距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 但其外贸知识和英语书水平差距造成了业务能力上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实际上很多来自外贸企业的老师, 本身对外贸函电的作用和特点认识不足, 以至于在外贸商务沟通中忽视商务信函7C原则的重要性, 其结果信函要么言语莽撞使对方不快;要么表述不清对方不得不再次回信询问;要么措辞语法错误太多影响对方对该企业实力的误判因而不敢与之轻易达成交易。如果对方发现与你做交易费时费力, 必然另辟蹊径, 长此以往, 你不但难以开发新客户, 老客户也会被别人轻易挖走。

三、结语

国际贸易的发展扩大了外贸人才的需求, 继而对外贸英语函电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所以, 对目前教学实践中的一些问题与不足, 相关部门、专家学者、任课教师应引起高度重视。尤其首先要对外贸函电教学改革有正确认识, 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讨和摸索出一些更有效的方法, 从而提高高职高专外贸英语函电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红华.浅谈《外贸函电》课程教学方法[J].中国科技信息, 2007, 22.

[2]、张艳.浅谈独立学院外贸英语函电课程教学改革.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1, 01.

[3]、孟建国.外贸英语函电[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1, 7.

日记写作教学误区及原因分析 篇11

关键词:日记写作 教学误区 原因分析

日记是各种文体中最具私人性的一种。一般说来,它是用来记录自己的生活,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的一种文体。如果一个人养成了天天写日记的习惯,会发现其好处不胜枚举,备忘、倾诉、反省、锻炼思维、磨练意志、提高写作水平……也正是基于上述勤记日记的诸多好处,早在现代语文诞生之初,日记写作就已被引入语文教育与教学领域[1],百余年来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发展学生健康的心性人格,日记担任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当下,广大一线语文教师也把发挥日记功能,提升作文能力当成共识,从知网中仅以“日记与作文”为关键词搜索相关文章,得到记录514条就是很有力的证明。

景象是繁荣的,践行的实惠、教师的倡导,仿佛学生写了日记,一切写作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但问题不是那么回事。最近出现的两个现象引起了笔者对当前日记写作教学的反思。

现象一:刚毕业的学生考上了农村特岗教师,作为新手,问她最近教学情况怎样,有何困惑?她便问笔者,面对学生写日记时要么不愿意写,要么写一两句了事的情况怎么办?笔者问她,你的学生几年级,写作要求是什么,有没有对日记写作进行专门引导与指导?答曰:小学三年级,每周五篇,不限字数,日记什么都可以写,还要什么指导?

现象二:2013级新生自动化专业的《大学语文》课上,笔者问学生有写日记的习惯吗?高考结束后,上个暑假直到现在还在坚持写日记的同学请举手,不是每日必记但仍在延续的那种也行,教室里102名同学仅4位举手。

笔者宁愿相信这是个别现象,但随后到附近的两所中小学校及执教的另两个理工科班级调查,结果仍不出左右,大致归结起来,日记写作的不良倾向有如下几条:

1.日记写作作文化。在语文教育实践中,广大教师为了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一是把日记练习等同于作文训练,日记写作只作为语文教学和作文训练的工具而存在,而这极大压抑了日记写作的其他价值和功能;二是一味强调学生动笔,缺少有序的训练和科学的指导,这也使日记写作练习走进了死胡同,让学生厌写日记的情绪逐渐升温。这种趋势受上个世纪语文“工具性”本质论的影响,认为作文教学应侧重于文章的形式、法则等知识教学,侧重于应对文体、语体、语境等外在规范的能力训练。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日记写作只负责提供题材“例子”(即生活素材)以服务于作文的形式与技能训练,故而被视为作文教学的附庸工具而存在。今天看来,语文虽有工具性但并不就是工具,因为它还含有丰富的人文内容,日记写作也不仅旨在写作练习、语言运用,还有情感的记录抒发、个性的修炼养成等。

2.日记写作强制化。在开展日记写作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因为功利心太强,指望通过写日记一下子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指望通过日记写作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素质,而不顾学生自己的意愿,逼迫学生写日记,要求学生的日记有一定的篇幅容量,要有开头、展开、结尾,或直接要求学生写命题日记,强调日记要有中心、有意义,将日记作为开展自我道德教育的工具等。试想,教师要求学生所写日记要有意义,那么学生就必须对发生的日常琐事不断地思考,认真地分析,去寻找微事大义,可学生每天的生活哪有那么多有意义的事?孩子的天性是童真,他不会像大人看到奶奶给买了一样东西不喜欢也说喜欢,而是会直接说不喜欢,从小就逼着他按照大人的思路,按照道德的说教说话写作,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觉得作文是魔鬼,怕写作,讨厌写作了。总之,无论是日记写作的行为本身,还是日记写作的内容与形式,都存在强制化和非自由的倾向,这样写日记,学生(孩子)已是深恶痛绝,可我们的老师们、家长们还是执迷不悟。

3.日记写作道德化。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对每天的日常生活进行反思以加强道德修养的传统,如先秦时代曾子提倡的“吾日三省吾身”、宋明理学“持静守敬”的修养方法,新中国成立后提倡的英雄日记(如《雷锋日记》《王杰日记》)范本等等。但如果我们过分看重日记的德育作用,甚至如著名语文教育家魏书生那样将日记看成是“道德长跑”,这却是值得警惕的现象。因为这可能助长日记写作的道德化趋势,从而使日记成为一副道德“枷锁”,限制了学生的思想和精神自由,削弱了日记写作全面促人成长的作用,最终也削弱了学生对它的兴趣。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20余年由于受日记写作意识形态化等指导性观念的影响,日记写作教育活动陷入惊人的劫难中,这一情况已给后人留下了难得的反面教训。

之所以出现上述不良倾向,我们认为最本源的问题在于将“文章”“作文”“自由写作”(如日记)和“写作”四大概念范畴混为一谈。所谓“文章”,即为文之章法,是指为满足公众的阅读需要,按照公众所约定俗成的文体章法与规范写出的文字作品;所谓“作文”,即作“文章”,是讲求行文章法、做法、技法和文体规范的文字训练行为;所谓“日记”等自由写作,则是以创生和化育为特征,不太讲求章法、做法、技法和各种陈规的自由写作行为;所谓“写作”,是指一切的言语文字实践行为,它包含了以“法、规”等训练为特征的“作文”(“文章”)和以创生化育为特征的“日记”等自由写作。

在中国语文写作教育史上,20世纪前期的许多大师们已从理论层面意识到“文章”“作文”“自由写作”和“写作”概念范畴的区别与联系。其中,梁启超主张从写作数量、时间安排等方面加强平日的日记写作,适当弱化课堂命题作文[2];胡适也认为,课堂命题作文属于课艺性质,讲究“法”的教学,不能解决写作的根本,他主张“学生平日做的笔记、杂志文章、长篇通信,都可以代替课艺”[3]。黎锦熙则总结性提出了“日札优于作文”的主张,其中心目标是要着力养护和发展学生“敏活的灵机”,并使学生在文体、语体、语境、文字及语法等各方面都达到严谨而规范的语文表达[4]。但是,处于第一线的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很明显未能有效吸收大师们的这些认识主张,而是笼而统之、眉毛胡子一把抓地去搞作文教学,不能从实践层面有条不紊地抓写作教育,即:一手抓日记等自由写作,一手抓作文(文章)教学,这也许是造成中国语文写作教育长期呈现耗时多、成效差之状况的根源所在。endprint

此外,重视日记教育人及训练写作的功能而忽略其发展人的功能,也是导致当今日记写作教学弊病的原因。我们知道总结起来日记的价值主要有三:一是发展人,二是教育人,三是训练写作。所谓发展人,是指通过日记写作活动能时时顺应学生的天性、爱好、兴趣,让他们发展成有经历的人、有主见的人、有情趣的人、感觉敏锐的人、富于创造而自由自为的人,成为富于感性、智性、理性与灵性的人,即发展出一个“本我”“个我”来。所谓教育人,是指通过日记写作活动让学生时刻接受(吸取)他人和社会的影响与教育,使其不断正视自己、解剖自己,善于按社会普遍要求进行自我教育,即教育出一个“他我”来。所谓“训练写作”,是指通过日记写作活动来训练学生的写作基本功、养成勤于积累的习惯,引导他们建立自己独有的写作素材库。很明显,我们直接把“教育人”摆在最重要的位置。自古以来我们有“文如其人”的说法,把“为文”与“做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特别是教育学生要做严肃认真、正直无私、理想远大、诚实善良及乐于助人的人,写出来的日记也应当是和这些相关联的内容。当然,这么做有其无可替代的优越性,但这样做却可能助长日记的道德化趋势,使日记成为一副沉重的枷锁,限制了学生的精神和思想自由,也必然削弱日记在顺应学生天性、爱好、发挥其情趣敏锐的感受力等方面的作用,从而削弱学生对日记本身的兴趣。李白坚说学生从小到大都在写“记一件有意义的事”,头都大了,要是写“记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或“一件调皮捣蛋的事”学生可能更有兴趣,也能写出风采。[5]但可惜的是尝试的老师不多,这也就使前文中学生一旦失去外压,日记便快速淡出他们视野的现象成为必然。

(本文为湖南文理学院教改课题:对话互动式实用文体写作教学研究成果之一,编号:JGZC1208。)

注释:

[1]参见潘新和:《中国写作教育思想论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63页。

[2]参见梁启超:《作文教学法》,《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4086页。

[3]参见胡适:《中学国文的教授》,《胡适文存(卷一)》,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第321-323页。

[4]参见黎锦熙:《新著国语教学法》,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496页。

[5]参见李白坚:《快乐作文:我们都是小诗人》课堂实录,http://www.56.com/u27/v_NTkwMjAyOTY.html中国名师魅力课堂。

高职英语教学误区分析 篇12

一、高职教育轻基础、重专业的现状分析

高职教育轻基础重专业的根源是国家的政策导向, 国家希望这些文化基础较差的学生, 经过职业教育成为具有职业技能的生力军, 让他们改变目前企业中一线技术工人是没有经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的局面, 提高产品质量, 顺利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因此呈现如下的现状:

1.基础课的教学。

首先, 是国家层面的各种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项目偏重于专业课程, 对基础课程给出了人为的限制, 甚至是非常明确的限制。或者是在项目申报中给予限制性条款, 好像基础课就不需要教学研究与改革一样, 这种具有指导性的文件对各种项目的申报及评审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其次, 是各高职院校在日常教学管理中也有歧视基础课的现象, 认为专业课就是重要的, 基础课是可有可无的, 在教学团队、精品课程、教改与教研项目的申报中处处设置障碍, 阻止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的立项。有时为了减少学校的压力, 不惜花钱请外校的所谓专家作评委, 目的就是砍掉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或教学改革项目的立项, 其实不用这样大费周章, 只要学校在项目申报通知上注明只限制专业课才能申报不就结了, 何必让基础课老师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准备申报材料呢?这种明目张胆的歧视现象却屡屡发生!

2.基础课被随意删减。

一些基础课被砍掉或缩水, 如大学语文被砍掉, 英语减少学时, 本该开设一学年的数学被减少到三分之一。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 (1) 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差, 学习习惯不好, 学习兴趣不大, 从中学开始就在学习上欠下了许多东西, 导致学生在基础学科没有优势, 考试过关率低下。 (2) 院系迫于学生过关率低的压力, 砍掉一些基础课或将其课时减少, 把多余的课时放到实习实训上, 学生易于过关, 也学会了一些技能, 表面上看起来效果不错。

基础薄弱很难有突出的成就已经得到历史的检验。中国古代文学基础较好, 能够产生若干部古代名著:《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金瓶梅》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础较差, 也就没有在世界文学中有影响的著作出现;中国古代数学偏重应用, 筹算思想也曾经有过一些重要的应用, 但缺少理论支撑导致中国古代数学在历史的长河中昙花一现, 得不到别人的认同。难道这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3.基础课与专业课脱节。

在教学督查中我们发现, (1) 机械专业的专业课中不仅需要传统的微积分知识, 还要用到三角函数中正弦余弦定理和几何中作图问题。而正弦余弦定理的计算在现行中学数学教材中非常薄弱, 一些较复杂的计算已不复存在, 大学数学中也没有这些内容, 所以学生对这些计算较困难;几何作图的一些方法及结论只有师范院校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有一定的训练, 其他专业的学生很少接触几何作图问题, 而高职院校的老师和学生只能就一个个具体问题来探索作图方法, 根本没有形成完整的作图思想, 如果不是教学督查很难发现几何作图在机械专业还如此重要。 (2) 电子专业的专业课中需要用到复数的知识, 这也是中学数学比较薄弱的地方;电子专业需要大量的计算机编程问题, 利用计算机编写程序却需要算法, 算法产生的基础是数学, 但大学数学教学中却没有涉及算法研究;要学习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时需要离散数学中逻辑初步知识, 而电子专业的数学教学中没有离散数学的内容。 (3) 计算机专业需要一定编程能力, 编写程序需要作算法分析, 要比较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 也就是说要具有一定的数值计算的能力, 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根本不考虑算法的时间和空间复杂度;计算机的全称是电子计算机, 一些专业的学习需要电路基础, 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各专业却很少开设电路基础这门课程。 (4) 财经专业需要进行风险预测与风险决策, 也就是需要一些概率与统计的知识, 但高职院校的财经专业却不学概率与统计, 导致在讲授风险问题时只能纸上谈兵, 不知所云;在经济学的学习中, 要涉及西方经济学的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 这些知识也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内容, 然而所用的数学基础在高职院校的数学课程中没有介绍, 试想一下经济学该如何讲授这些知识? (5) 物流管理是近年新兴的一个学科, 涉及仓储管理、物流运输与配送等诸多方面, 其中很多地方需要用到数学上的运筹与规划、网络流、图论、最优化等问题, 而这些课程在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数学课程中几乎没有涉及, 而担任相关专业课教学的老师很多是从管理专业分流出来的, 他们大部分是文科类老师, 要完成这些教学内容很难说没有问题, 照本宣科是正常现象。 (6) 高职院校各专业学生的语文基础差, 写出的东西缺乏文采, 大部分采用网络借鉴的方式完成任务, 原创性少。 (7) 英语教学与不同的专业需求之间同样存在脱节的现象, 各专业的专业英语与公共英语也缺少交流与沟通, 各行其是, 缺少配合与补充。

4.基础课与实践课脱节。

实践课需要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在基础课教学中没有涉及或不是教学的重点, 给实践带来困难, 不利于职业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在机械制造实训中需要用到正弦余弦的较为复杂的计算, 高职院校数学教学中没有介绍相关知识;在机械加工中需要用到曲线、曲面的曲率, 而职业技术院校的数学教学中根本就不介绍曲线的曲率, 导致机械加工中经常出现材料浪费的现象。在物流实训中需要的数学基础, 在数学教学中没有涉及, 专业课教师上课时也没有谈到如何应用, 导致物流实训只能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模式进行, 不能利用数学原理快速解决问题。

5.专业课与实践课脱节。

首先, 专业课与实践课的内容存在一定脱节现象;其次, 就是专业课的教学安排与实践教学的安排不协调, 更有随意调整的现象发生, 一些专业课老师不带实训, 而带实训的老师没有上专业课, 存在脱节问题;一些文科类实训课程没有实验指导书, 学生不知道实训的内容和任务;一些文科实训安排松散, 第一天的任务就是分组, 第二天是查资料, 学生可以不到实训室而到图书馆, 这种分散查找资料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6.实践实训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

企业员工必须有严明的纪律和作息时间, 而我们的实训实践经常会出现学生迟到或缺席的现象, 没有纪律约束, 时间观念淡薄;由于实训期间很多指导教师没有把实训的步骤、任务及安全操作流程告诉学生, 而实训室也没有安全章程, 最简单的做法就是从材料上降低要求以保证实训的安全性, 这等于降低了实训的要求, 与企业需求的差距更大;理论水平高的指导教师往往不会操作或很少操作, 操作能手大多是从企业聘请的熟练工人, 虽然理论水平不是很高, 待遇较低, 但他们却是实训的主要力量;实训室基本没有进行实训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没有安全操作章程、没有实训的步骤与流程图、卫生状况差、设备没有记录等, 影响实验设备的使用率和实训的效率, 一些实训的教师根本没有作实训准备, 导致实训不能正常进行;校企合作水分很重, 合作办学没有落到实处, 往往是学校重视而企业并不积极, 他们挂牌与学校合作只是为了企业的对外宣传。

二、改变高职院校轻基础、重专业的措施

高职院校应该不同于职业培训机构, 高职院校的学生除了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 主要针对的是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中学生的系统学习;职业培训机构的学员只要具备基本的职业技能外不需要多少文化, 主要针对的是没有多少文化基础的农民工或再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可见高职院校的基础与专业同样重要, 但要树立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意识!针对目前高职院校轻基础、重专业的现状, 我们认为应该采取如下措施:

1.减少歧视, 公平公正对待基础和专业。

一个国家歧视一个群体会导致社会的动荡, 一所学校歧视某个学科和专业, 同样会增加矛盾, 这种矛盾总有一天会激化, 同样会影响学校的发展。所以必须公平公正对待每一门课程, 给予同样的机会, 才能促进学校的协调发展, 让不同的学科在同等的机制下进行竞争, 学校的各项工作才会顺利开展, 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才有足够的动力, 今天很热门的专业可能明天就会被社会淘汰。当然职业技术院校应该有别于普通院校, 一切教学工作都应该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因此基础课程应该尽可能为专业服务, 为职业技能的形成服务。只要我们树立基础为专业服务的意识, 平等对待各门课程, 围绕职业技能的形成和发展进行教学, 就会快速形成职业教育的特色, 产业升级也就指日可待。否则就会出现相互攻击、各自为阵的混乱局面。

2.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

各门课程的功能与作用未必相同, 无论是学习一门专业课还是基础课都没有多大用处, 如果学习若干门课程, 可能就有一定的用处。职业院校基础课的作用主要就是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为实践实训提供工具, 为职业技能的形成服务;专业课可以为实践实训提供直接的理论基础, 保证实践实训的有效开展;实践实训课可以检验学生对专业课和基础课的掌握情况, 验证专业理论的正确性, 拓广专业课程中相关理论的应用范围。所以加强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显得格外重要, 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脱节会导致专业课成为空中楼阁, 影响学生的文化素养, 间接影响实践实训的正常开展;专业课与实践课的脱节会出现理论与实践的分离, 专业理论不能有效指导实践, 实践课就不能成为专业课的继续和延伸。加强课程之间衔接的具体措施如下: (1) 基础课教师应该多关注相关专业课所需的基础理论, 主动与专业课及实践课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 以此为契机, 改革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更好地为专业服务。 (2) 专业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应留意专业课需要的基础理论, 主动与相关基础课老师进行交流与探讨, 保证专业课教学的顺利进行。 (3) 专业课老师要与实践课老师进行有效衔接, 保证专业理论为实践实训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 使实践实训课成为专业课的继续和延伸, 为职业技能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 经常了解其他教师的教学成果, 激励教师利用科研促进教学, 尤其是借鉴其他课程教师的成果改进自己的教学, 以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

3.把校企合作落到实处。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根本保证, 也是缩小实践实训与企业需求的有效途径, 然而流于形式的校企合作却不能达到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目的。我们认为把校企合作落到实处, 应采取如下措施: (1) 要选取一些需求量较大且愿意把学校作为企业新兴力量供给基地的企业作为学生实习单位让学生集中实习, 改变目前分散实习的局面。 (2) 选派部分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企业的管理、技术, 把相应的管理和技术引入学校的实践实训教学之中, 不能走马观花地看看了事, 特别要加强安全操作的教育与提示, 在实训室应该设置安全章程, 要时刻提醒学生安全操作是第一位的。在一些任务基本固定的实训室, 要把实训任务、实训操作流程张贴在较为醒目的位置, 方便学生阅读和按步骤操作。 (3) 要聘请企业的员工到学校进行实际操作, 让学生体验与感受企业的技术工人的操作流程和劳动纪律, 为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率采取的手段与方法, 尤其要学习企业员工在安全生产方面所采用的措施。 (4) 要注意实践实训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总结经验, 建立实训档案, 与企业进行对比, 缩小差距。

三、结语

重专业轻基础的高职教育模式已经严重阻碍高职院校的发展, 人为地增加矛盾, 与和谐发展的观点相背离, 其结果只能是教师之间矛盾重重, 基础与专业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和沟通, 学生的职业技能难以形成。所以我们认为, 基础与专业齐头并进, 树立基础为专业服务的意识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冯天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症结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 2011 (2) :93-95.

[2]冯天祥.《计算机应用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职业教育研究, 2012 (6) :157-159.

上一篇:钢琴伴奏教师下一篇:信号参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