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

2024-07-22

文化课(精选12篇)

文化课 篇1

没有无缘无故的改革, 如果要改革什么, 一定是被改革对象的现状与人们所希望其达成的目标之间出现了差距。所以, 关于中职文化课程的改革, 我们需要搞清楚, 中职文化课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当前文化课程的现状又是怎样的。从而, 找出在当前中职文化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帮助人们明确改革的根本动因, 统一认识, 提高改革的自主性。

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习者在学业、情感和人格上的健康发展, 而衡量目标达成度的一个重要标准, 是看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 社会发展对教育、教学的新需求与教育、教学的现状之间存在的差距, 是造成教育、教学必须改革的根本原因。所以, 分析中职文化课改革的根本动因, 需要从社会发展对中职文化课提出的新要求和当前的中职文化课现状入手。

一、社会发展对中职文化课的要求

信息社会需要具备丰富的个性与创造性、高度的责任感、良好合作精神与能力、能自主学习的创新型人才。中职院校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呢?这其实对中职文化课的目标定位、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建设都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

创新要以知识的积累为基础, 关于中职文化课的目标定位, 应该是面向学习者未来的发展, 帮助学习者完成知识的积累, 使学习者通过文化课的学习, 提高整体文化素养, 学会学习, 学会合作, 学会生存, 学会做事。要实现上述目标, 就需要中职文化课的教学方式能根据教学内容、学习者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以及实际的教学条件等方面加以调整, 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教学方式的实现, 需要教学资源的支撑, 要支持多种教学方式, 教学资源无刘永芳

论在载体形式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必须具备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二、中职文化课的现状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院校的文化课现状如何呢?经过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表明:首先, 大多数中等职业院校, 都把文化课当做是专业课的基础, 服务或从属于专业课。其次, 文化课的教学方式以集体授课为主。这种方式注重知识的讲解和接受, 缺乏对知识的运用、问题解决能力以及自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缺乏对学习者个性的认识、尊重与培养。在这种教学方式下, 学习者一味地处于接受和顺从的地位, 相对被动, 不利于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最后, 教学资源相对比较单一, 缺乏多样性。从资源的形式上, 往往是以教师以及教师选用的教材为主, 缺乏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 比如:录像带、光盘、教学资源库等;现有的教学资源就其内容而言, 往往不能对同一内容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观点加以阐述。这样, 导致了学习者只能接受单一的观点, 而不能从多种观点中进行鉴别。没有鉴别, 也就无从谈起对学习者创造能力的培养了。

可见, 当前的中职文化课的目标定位和教学方式不适合培养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已经到了必须改革的地步。这就是我们要进行中职文化课改革的根本动因。如果所有参与中职文化课改革的人员, 尤其是第一线的教师都能够从大局上把握这一根本动因, 并以此来发现、解决当前中职文化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那么中职文化课改革的自主性就会得到有效加强。这样, 大家才能够真正自主地对改革进行独创性的探索, 而不至于中途迷失方向, 而使改革受到挫折。

文化课 篇2

第一,艺考生要学会找到必考考点,强化重点。因为艺考生之前精力都放在特长提升上,所以在剩下有限复习时间里更加抓紧时间将文化课赶上。那么,就可以从找重点上做起,有重点复习可以让你们更加高效率巩固基础,提升分数。

第二,艺考生要多做基础,切忌苦钻难题。艺考生在最后复习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基础强化,把基础分数争取拿齐,难题要学会舍弃。因为如果这时候还咬着难题不放,就是在浪费时间。

最后,艺考生一定要调整好心态,告诉自己自信迎考的重要性。你也要明白艺考成绩可以先暂时放在一边,先处理好文化课这个难题,你想想最后如果因为文化课没有达到分数线而高考落榜,岂不欲哭无泪?

文化课 篇3

关键词:地方高校;乡土文化课;衡水文化繁荣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2年度衡水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最终结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267-1

衡水地方高校开设乡土文化课,对弘扬我们衡水优秀传统文化,繁荣衡水文化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国现阶段建设的重大任务之一,“加快发展、富民强市”也是我市的发展目标,衡水高校开设乡土文化课,对弘扬我们衡水优秀传统文化,繁荣衡水文化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贴合当前我市扎实推进文化大繁荣的形势。同时还有助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建设和培养。

1 乡土文化课的概念以及衡水高校该科课程的缺失

一方水土一方人,乡土文化,一般是指“人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等”[1]。也就是说,乡土文化当是指某一较长期固定的自然地域一般也是政治区域内长期以来形成的地域文化特色,它包括丰富的内涵,即地域特色,自然、人文景观,社会历史变迁,历史名人,民俗风情,民间文艺等等多方面的内容。这无疑是各个地方的具有特色的瑰宝。

宣传、了解乡土文化,无疑对发展地方特色经济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衡水处于燕赵文化腹地,历史源远流长,乡土文化特质典型,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传播发扬文化的中心,有能力有责任担当光大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以继往开来,繁荣衡水文化,促进经济建设。激发人们热爱衡水,建设衡水。然而一些璀璨的文化养在深闺人未识,有些宝贵的文化种类随着时间的变迁和利益的驱使在逐渐地遗失,损坏。我们衡水作为古冀州腹地,有过许多名震中外的历史名人,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勤劳朴实的衡水人创造了许多独特的民间艺术。因而虽然衡水建市较晚,但却历史悠久,其乡土文化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衡水高校主要有衡水学院和衡水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随着学校的迅速发展,原来大部分是本地生源,越来越多地招收了外地生源。一些外地学生对衡水历史文化一无所知者居多,本地学生在升学的巨大压力下,对此也知之不多。两校均没有开设宣传乡土文化的相关课程。这使得学生的衡水乡土文化教育方面产生极大的缺失。

2 开设乡土文化课的意义

2.1 宣传衡水地域文化 衡水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衡水乡土文化丰厚,由于长期以来,衡水人的平原地域環境,人们比较追求安稳,相对观念保守,还有一些偏远地区的人比较忽视文化需求,这些因素造成即使一些当地人对自己身处其间的乡土文化也不是很了解,一些本地学生在高考制度的指挥棒下很少接触到乡土文化知识。现在外地生源日益增多,他们要在这里生活几年时间,一些毕业生甚至选择服务衡水,我们开设乡土文化课,无疑会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得的到发扬光大,让我们自己知悉我们引以自豪的乡土文化,也让更多的外地人员直接间接地了解衡水文化。

2.2 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衡水乡土文化内蕴丰富,黄河流域是古老文明的摇篮,燕赵文化、三国文化、平原抗战文化、以及孙犁为代表的现代作家、古朴典雅的当代平原作家群、名家迭出的戏剧艺术,与之相关的名胜古迹,这些都蕴藏着深刻的人文精神,通过学习乡土文化,使学生深刻了解衡水乡土文化,提高人文学识修养,增强对本乡本土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也使外地学生对衡水产生一种敬佩感和荣誉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

2.3 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 在学生了解了我们优秀的文化特色后,董仲舒、孔颖达、孙犁、荀慧生这些名闻遐迩的古今人物,不能不让人们赞叹衡水的人杰地灵,激发他们热爱衡水,立志献身衡水建设。置身于热爱衡水建设衡水的热潮,在衡水创建自己的事业,而不是努力向大城市奔跑,为衡水的文化经济繁荣做出应有贡献。如,衡水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对传统黑陶工艺进一步挖掘,利用新的观念设计创新,产品展出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好评。

2.4 最终也是最重要的意义就是繁荣衡水文化经济 高校作为文化的集散地,对本地文化呈辐射状传播,同时反过来又会对之提纯和升华。开掘衡水传统文化,凭借文化优势,开拓创新,不能因循守旧。建设特色地域文化经济模式,开创特色经济产业。衡水乡土文化的宣传研讨有益于弘扬衡水历史文化,大家都来保护我们的精神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我们的文明,让衡水文化代代不息,更加繁荣。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对衡水乡土文化的了解带动了所在地人们的了解。同时,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乡土文化,会带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如驰名全国的老白干酒文化,武强年画,衡水湖……所有这些,都会带动衡水经济的发展。一些学生假期回家,自豪地带回衡水老白干、武强年画作品等土特产作为馈赠佳品。一些学生的亲友方便的时候慕名来到衡水,泛舟衡水湖。

3 乡土文化课的开设原则

要坚持三个基本的原则:

3.1 从实际出发 这涉及到教材使用问题,乡土文化是有地域特色的,只能编出自己的校本教材,可以借鉴但不能生搬硬套别的同类教材。乡土文化课要从衡水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编写教材。

3.2 因材施教 解决生源不同问题,根据不同生源,探究乡土文化课对他们不同的意义,不同侧重点。根据生源特点分层次分批次有侧重教学。

3.3 灵活生动 乡土文化是我们身边的真实的文化知识,要利用实地考察、体验,亲身总结分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把教学做到生动有效。

3.4 多方合作 无论是教材编写还是教学活动或是教学考评都需要多部门合作。

参考文献

[1] 孟凡丽.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开发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3.

中国传统文化课教学探析 篇4

收录日期:2012年3月25日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 (教职成[2011]12号) 文件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提出“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这里的“高端”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 既要求有高素质, 也要求有高端技能。当前, 在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实践中, 大力推广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得到加强, 而高端人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却没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 以至出现了“重技能, 轻素质”的现象, 特别是那些订单培养的专业和院校更明显。针对这种情况, 高职教育界进行了很多改革和研究, 本文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 从中国传统文化课教学这一角度进行思考。

一、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教学面临的问题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她包括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如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习俗、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内容, 也就是所谓的文化遗产。她不仅蕴含有高深的哲学智慧、伦理、道德, 而且还蕴含着突出的文学、艺术魅力, 是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还可以抑制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 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 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很长的历史时期, 中国传统文化遥遥领先于世界, 为人类文明做出了杰出贡献。然而, 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今天, 高职院校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

由于很多高职院校是由原来的中专或技校发展而来的, 在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方面存在着先天的不足, 与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 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质相对欠缺, 导致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课的学习缺少热情, 学习上主动性不够;另外, 在物质主义的诱惑和挤压下, 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人文精神缺失, 缺少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民生的关爱, 缺少对人生的正确认识和态度。通过对我院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及用人单位、企业专家的反馈, 企业不是对学生的能力不满, 而是不满意学生的工作态度、责任心等问题, 其实就是毕业生的人文素养有待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这种知识结构对其以后的可持续发展将造成严重的影响, 所以应正视高职学生的不足, 及时进行有效的补救, 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 中国传统文化课在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中被忽视。

目前, 大多数高职院校比较注重培养社会生产第一线急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把“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培养目标理解的极其狭隘和功利, 认为“职业技能培养是第一要务, 素质培养可以慢慢来”, 使得“中国的高职变成了一种纯粹的技艺型高校, 被认定为没有学术性, 不需要人文学术领域”的地方, 甚至沦为“岗前培训机构”。特别是那些理工科类高职院校, 在各专业的教学计划设置时特别注重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训练, 有意加大专业基础课和实训课的课时比例, 人为削减文化课的课时, 甚至提出“文化课要为专业课服好务、让好路”。笔者以2011-2012学年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课表为基础, 对全院现有的26个专业09、10、11三个年级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只有文秘专业在大二开设了传统文化必修课, 开设时间也仅为一学期。可见, 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的教学陷于被忽视的尴尬境遇。

另外, 中国传统文化课的教材, 大多数是针对本科院校编写的, 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 内容不够通俗易懂, 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很少有专门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结合专业的需求和时代的发展而编的实践性较强的教材。而且由于当今中国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 出现了严峻的生存环境, 激烈的社会竞争, 新生代的学生思想也不断“现代化”了, 残酷的生活现实也改变了他们的一些传统观念, 这些新的因素应该在中国传统文化课教材的编写中有所考虑。

二、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教学实践探索

在高职院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是非常必要的, 为帮助高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有效提升他们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 结合专业特点, 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实践方法。

(一) 整合中国传统文化课内容, 分专题进行教学。

中国传统文化课内容浩繁, 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政治制度、社会生活、科技、艺术等基础知识和理论, 有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制度层面和行为层面四个层次, 如果教学时面面俱到, 在有限的课时下, 中国传统文化课往往成了中学历史课的再现或几门专门史 (比如文学史、艺术史、宗教史) 的大杂烩, 不仅达不到教学的目的, 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经过分析探讨, 中国传统文化课应该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专业需求精心选取内容, 组织材料, 并把教学内容整合成若干专题, 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来教学。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 通过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 学生对一些比较具体的、与社会现实结合紧密的内容感兴趣, 如民俗等, 而对一些抽象的内容如哲学、伦理、制度等兴趣不大。文科专业的学生对民俗、艺术、文学、宗教比较感兴趣, 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对民俗、科技、艺术比较感兴趣。综合而言, 学生对那些直观具体、生动有趣, 与生活现实关系密切的内容比较喜欢, 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 应该尽量尊重学生的意愿, 尊重不同专业学生的爱好及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对那些比较抽象的如哲学、伦理等内容, 应根据专业需求有所取舍, 注意教学方法, 采用以点带面的方法讲授, 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使学生学有所得, 学有所悟, 学以致用。

(二) 采用立体化教学模式, 多举办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主题活动。

高职院校的学生好动, 自控能力较弱, 喜欢轻松愉悦的学习方式。中国传统文化课教学不能仅在教室里, 应适当走出课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 有意识、有目的地挖掘身边的文化资源和人文资源, 从历史学、哲学、政治学、文化品格、审美情趣、书法艺术、名胜古迹、民俗风尚等层面进行多角度的构建, 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贯穿其中, 可举行书法比赛、书画展览、古诗词朗诵比赛等活动, 让学生参加相关的传统节日活动,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由来和特有的文化内涵, 组织各种文体社团和协会, 如书法协会、武术协会、话剧社、旅游协会、天文爱好者协会等。这种活动形式互动性感染力强, 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把专业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彰显文化活力, 使社会课堂一体化。

文化活动的开展, 需要学院配合相应的机制和隐形环境的建设, 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和评价模式, 把课堂融入社会, 可以采用实地讲课, 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企业工厂等, 让学生在活动中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 教师真正起到一个创设者、指引者的作用, 为弥补文化课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 还可以引进一些校外专家、行业企业专家来校讲课, 充实高职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 与社会教育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三) 中国传统文化课的教学, 应充分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国传统文化课是一门理论性强、叙述性强的学科,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 多采用课堂讲授方法进行教学, 而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 在理解能力、感受能力及知识的运用能力方面有所欠缺, 这种单纯的理论知识的灌输, 出现了教学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局面。教师如果运用多媒体进行案例教学, 选择传统文化的经典案例进行多角度、多途径的解读, 揭示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 使学生获得一种心灵的感悟、视听的愉悦, 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案例教学可以把图像、动画、录像及解说等运用于课件之中, 使博大深邃的传统文化形象地展现于声音、图像、动画之中, 使其枯燥的理论形象化, 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增强教学的现场感和生动性。还可以将一些只能在民俗博物馆看到的民俗收藏珍品的照片、濒临绝迹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的录像及一些国粹工艺的动画直观展现出来, 既增强了视听效果, 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元的网络平台, 设置网络课堂, 与学生在线互动, 指引学生的学习,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总之, 中国传统文化课的教学应立足学生的实际水平, 结合专业特点, 体现出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科特点, 适当弱化理论色彩, 加大形象和通俗的比例,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建.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王培军.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10.

文化课请假条 篇5

请假条年  月   日姓名:请假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文化课班级 至   月  日  时  分寝室号 请假原因班主任签字:校长签字(一天或以上的):销假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备注: 1.请病假外出就医同学,必须持医院相关诊断单据销假!

2.副联1班主任保留,副联2请班主任在请假单填完后立即撕下交予政教处,政教处接到副联2立即将请假信息公示于二楼三楼宣传栏,请假条学生保留作销假之用,

艺考生应该重视文化课 篇6

专业课重要,文化课同样也不能忽视

一般高三艺术生从暑假开始进入专业课备考时期,期间通常的做法是将文化课全部放下。在长达半年之久的专业课学习期间,完全不学习文化课是造成艺术生文化课差的主要原因。一些高校的老师强调:“特别是美术生,在参加集训之前,最好找一个开设文化课的画室,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让你文化课能有多大的提高,而是能够保持不退步即可。如果画室的确因条件所限,没有文化课程,建议艺术生购买一套艺术生文化课复习教材,每天能够抽出一部分时间学习文化课。这样就能够在学习艺术课的同时,兼顾到文化课,而不会顾此失彼了。”

艺术生备战高考,调整好心态是第一步,既要充分认识到文化课在艺考中的重要性又不能被无形的压力压倒。济南山大名师培训学校艺术生文化课辅导部的王老师告诉记者,艺考生长期在外进行专业集训,专业课考试后才开始学习文化课,导致很多文化课被落下,在复习时跟不上。因此,考生在开始复习时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心,要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保持情绪饱满。将高考的考点进行归纳总结,对高考题型进行针对性训练,夯实基础。艺考生在复习时要学会取舍,抓基础,不做偏题、难题。同时考生还应根据自己的学习现状找出增长重点,在此基础上制订针对性的学习计划。在学习中不要贪多求全,要抓住主要矛盾,通过摸索在短期内找到自己的主要薄弱点和增长点,以此作为自己努力的主要方向。

合理安排时间,做到抓大放小

王老师还告诉记者,艺术生在考完专业课之后回到学校开始复习文化课的时候是高三下学期,而这段时期也正是艺术生复习文化课的黄金时期。这段时间除了在4月份还有一个艺术类合格证的查询和发放,其他时间考生可以安心复习文化课,并且,艺术类合格证的查询可以交给家长去查询。学生本人不要把太多的精力放在合格证上,不要认为合格证不下来就没有心思学习文化课,如果等合格证全部下来,基本上整个4月份就快过去了,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就所剩无几。所以,艺术生在考完专业课回来后,就应该马上投入到文化课的复习中,不要被其他杂念所影响,考生家长在这段时间应主动帮助艺术生承担起查询艺术专业合格情况,减少考生压力。

在文化课复习方面,王老师建议考生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要严格按照大纲中每科的考试说明,理顺高考要考哪些东西,有哪些常规题型,并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把每科要着重掌握的知识点分块做好学习规划;第二个阶段则要进行高考真题模拟训练,培养自己在定量时间内完成一份考卷的考试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会暴露出一些在第一轮复习中没有掌握的问题,再回头强化这些问题。因为时间紧迫,一定要学会抓大放小,远离偏题、怪题,重点是抓基础。“只要做对了考试大纲中要求的基本题就能拿到80%的分数。”王老师说。时间段的划分并不是严格限定的,关键是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好规划。

复习要抓重点,学会把书“变薄”

大多数老师都把复习的方法放在了首位。还有老师专门强调道:“由于艺术生相比较起一般的同学,文化课的复习时间会短很多,所以艺术生在短短三个月的文化课复习时间里,一定要遵循‘重基础、抓考点的方针。”另外王老师也提醒道:“艺术生基础差,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把高中三年的课程全部复习一遍是不可能实现,这就需要艺术生有选择性的复习,首先从基础知识学起,循序渐进,从易到难。然后分类归纳高考的必考点、频考点,着重针对这些考点做题进行强化训练。这样有系统的复习下来,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根据王老师多年的教学经验,提醒艺术生在复习文化课的时候要学会把课本“变薄”。所谓的“变薄”就是考生要把课本上的知识点根据课本目录串一遍,把能够考到的知识点都用笔记本记录下来,画出知识网络图。把所有的知识点、重点、考点都浓缩到知识网络图里,切忌通过题海战术来应对文化课的复习。在复习的时候通过总结、归纳知识点就不会盲目,而是有目的、有全局性的复习。通过自己浓缩的知识网络图把高中三年的知识变薄,再把自己的知识框架在复习中逐渐丰满起来,把知识由薄变厚。

小编寄语

又一轮的艺考即将临近,希望众多的艺考生在抓紧复习自己专业课的同时,也能够合理地空出一部分时间来复习文化课知识,做到专业课和文化课同时兼顾,这样才能够在高考中考取自己理想的学校。

另外,小编为在这里想正在备考的艺考生们提出几点复习文化课程的注重事项:

1.艺术类考生应该拿出对待专业课考试的时间、精力、方法去认真对待文化课的考试。但凡是比较薄弱的考生,应熟悉,并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有针对性地预备。

2.要倍有信心,相信自己的潜能,首先要从心理上战胜考试。表演专业的分数线较低,因此只要不放弃,就能成功!艺术类考生多数成绩较为薄弱,别人也同样面临这一问题,大家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加之国家对文艺类考生,但凡是表演专业考生的分数线更是有特别的照顾,从宏观上、心理上应熟悉到,达到最低分数线不是很难的,只要专心、执着、勤奋、得法,就能通过。

3.对于成绩较薄弱的考生,效率是关键。发榜领到高考准考证时,离高考仅有不到90天的时间,一是文化的复习时间要提前;二是效率要提高;三是抓重点。发挥自己的强项,放弃某些弱项,合理安排自己的复习时间,较好的科目安排更多一点的时间复习,采用偏科的复习方法。通过合理安排复习,力争达到最低分数线。

4.考试方法包括了考试心理、考前生物钟的调节等等多方面,考试有关的技巧,比如科目而言,语文,我们同学比较轻易抓住的部分是作文,因为语文是三大块:语基、阅读、作文。

5.考试的时候注重先回答自己会做的题,在文综卷子里面自然有地理、政治、历史三科都融到一张卷子里面,我们同学先拣自己会做的,先做自己感觉轻易的科目,这样会增强同学们的自信心。

6.考试的技巧。首先要做到卷面工整,尽量用碳素笔来答卷,因为在白纸上写碳素黑字的话,会给人感觉十分的漂亮,会给批卷老师一个非常好的印象。

7.同学们一旦进入高考辅导学校,马上就会面临一模、二模,还有周考和月考。希望家长们能够淡看成绩,因为一模、二模的成绩究竟不是高考成绩,同学们更是要做到淡看成绩、重看问题,要更多的关注成绩背后自身存在的问题,然后加以努力复习。

文化课 篇7

坐落在长江之滨的浮桥中学, 是一所有着74年历史的老校。学校建校之初名为“乃德私塾”, 乃德创始人写下了高亢激昂的校歌, 校歌的最后一句为“乃德崛起, 在吾仔肩”。70多年来, 学校始终坚持“文化引脉, 德润校园”的办学理念。下面结合校歌, 谈谈浮桥中学乃德文化建设的三路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

一、乃德崛起, 在吾仔肩———唤醒文化的自觉

文化的力量是潜移默化的, 虽然无处不在, 但见之无形, 身处其中的人们最容易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觉而不察。如何让校园文化从概念走向现实, 首要的是通过各种方式与途径来唤醒校园中每个人的文化自觉。

我校校歌的最后一句话是:“乃德崛起, 复兴中华, 在吾仔肩”, 一种办好学校、振兴中华的强烈责任意识跃然纸上。要把口号化为行动, 不仅需要校长有文化自觉, 也需要全校师生的文化自觉。

学校文化建设不是割断历史式的从天而降, 空穴来风, 必须与传承携手而行。学校文化传承的有形载体很多, 在唤醒全员校园文化的自觉过程中, 必须要有的放矢, 全面渗透, 重点突破。

我校以校歌为抓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初一新生刚跨入校门, 在入学军训时, 一堂必修课就是学唱校歌;每一位新教师加入我校时, 必须要学会唱校歌;每年的校红五月歌会, 常规节目是各班大合唱校歌;中午学校的校园广播, 每天必放的歌曲是校歌。一听到这熟悉的旋律, 每个人都不由自主哼地唱起来。这是一种校园文化自觉的表象, 因为师生, 尤其是学生很难理解校歌的创作背景和真正内涵。对此, 必须要对校歌进行深度解读。我们通过全校教师会、班级主题班会、校园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 变着法让师生更好地理解体会“乃德崛起, 在吾仔肩”的使命与责任。

文化无处不在, 有效载体固然重要, 但唤醒师生文化自觉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巧设计、精安排。为了让师生对校园文化有深入直观的理解, 学校召开各层面的会议, 集思广益, 几经三番, 设计了一个校园文化标志 (LOGO) , 通过图片对校园文化进行浓缩性的解读, 更直观;学校推行课堂教学改革, 评出每月乃德之星;学校展板、画栏等外显宣传资料, 都紧扣校园文化, 学校大墙上张贴“前程万里, 谁著先鞭”八个大字;每月小组合作展板边上横批都是“乃德崛起, 在吾仔肩”等。时时处处都能找寻到校园文化的印迹, 人人皆知, 这是提升校园文化自觉的必备条件。

二、敦品励学, 愈困弥坚———增长文化的自信

宏大的文化口号固然有一定的作用, 但校园文化口号只有化作行为, 才具有生命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 始终坚持以传承与践行校园文化为主旋律, 通过教育教学实践, 增长师生文化的自信。

我校前辈就以“乃德”为校名, 提出了“敦品励学”的校训, 学校办学坚持德字为先, 立德树人, 几十年来, 一脉相承。学校的德育工作扎扎实实, 从不虚浮。每天清晨值日班级的学生, 提前15分钟到校, 一班6人, 身披红色值日横幅站在校门口, 笑迎每一位师生;护绿队的学生检查卫生;监察队的学生到班内检查是否有抄作业和违规现象;中午值日学生带着纸与笔, 记录各班浪费食物的学生姓名。每天值日学生会把检查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各班主任, 大家各司其责, 工作有条不紊, 虽然事小, 但几十年坚持如一, 是多么的不容易。风正好扬帆, 良好的自我管理文化有利于铸就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敦品励学的校训, 也深深烙印在每一位浮桥中学教师身上。服饰打扮必须要规范, 不着奇装异服进教室, 不能大声呵斥学生, 同事之间不允许有打骂, 否则会引起公愤, 教学质量相对差一些的教师倍感压力……这些大多不是学校规定的, 而是学校文化传承的惯性使然。

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形势下, 学校如何不断提升办学品质、正视学生日益突出的心理问题、提高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等, 这些都要求浮桥中学的管理者和教师要有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心力, 不断思考进取的发展力, 虽愈困弥坚, 但持续努力。

三、前程万里, 谁著先鞭———走向文化的自强

“前程万里, 谁著先鞭”喊出了浮中人办学的气魄和胆识。办好学校, 要有责任的担当, 要有超越自我、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魄力。每任浮中校长都深知使命, 勇于担当。

校园文化传承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面对生源结构的不断变化, 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日渐显现, 学校提出了“拿着别人的地图, 找自己的路”, 量校而行, 量法而行, 量生而行, 智慧型地吸收, 创生性地实践, 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学校以“学习用表”为载体, 以“小组合作学习”为突破口, 深入学习, 勇于实践, 有成功的喜悦, 有失败的苦楚, 有理论与实践偏离的困惑, 有家长的质疑和实践的艰辛矛盾交织的忧虑等。但凡是革新者, 困难从来不是止步的理由, 思考和实践才是最好的武器。团结协作, 勇著先鞭, 是学校文化积淀在每个教师身上的显性产物, 也是学校不断发展的精神源动力。

文化课 篇8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 企业在满足员工不断高涨的精神需要方式中, 一是通过生产过程中民主的、亲善的、合理的职权责分配、物质利益分配、荣誉分配等人本主义的管理实践来体现。另一方面就是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情感注入与情感沟通给员工创造个性价值实现的高雅氛围与环境。因此, 笔者认为, 所谓职工文化, 是指企业为满足职工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职工文明风尚而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

我国工会的性质决定了工会文化的特性、内涵、外延。一是要体现工会组织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以及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的本质属性。二是要体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工会工作的时代主题;三是要涵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的基本内容, 突出以职工为本, 主动、依法、科学维权思想。因此, 笔者认为, 所谓工会文化, 是指工会组织从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出发, 为尊重职工的主体地位, 牢固坚持以职工为本的理念, 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群众投身经济社会发展的饱满热情而切实围绕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来开展的各种工会活动, 是工会组织运行的一种外在形式, 它涵盖了职工的民主管理、素质教育、帮困扶贫、技能创新、法律维权等内容。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反应形式。

企业文化是形成于企业内部由企业组织创造的一种群体文化, 是一种组织文化, 是社会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对于整个社会而言, 它是一种亚文化。笔者认为, 所谓企业文化, 是指一个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 具有本企业特色的, 并为企业成员普遍接受和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风俗习惯, 以及反映企业文化特质的规章制度、组织结构和物质实体。其表层文化为物质文化, 浅层文化为行为文化, 中层文化为制度文化, 核心层文化为精神文化。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价值观念, 强调对员工价值观的塑造。建设企业文化的重要目的是通过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建设, 达成企业员工必须做什么, 允许做什么, 希望做什么, 禁止做什么等等文化规范的共识, 从而产生企业合力与理想业绩。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因。

二、职工文化、工会文化、企业文化的相互关系

从职工文化、工会文化的内涵来看, 二者各有其侧重点。职工文化是代表职工群体的文化, 侧重满足职工的精神需要, 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反应形式;工会文化是代表职工利益的文化, 要从维护职工的权益出发。职工文化、工会文化建设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职工的基本需要, 维护广大职工的基本权益, 是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需要, 具有一致性。实际上, 就一个企业而言, 工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职工文化在表现形式上既有工会组织开展的职工文化活动, 也有非工会组织如宣传部门、文化部门以及职工社团开展的职工文化活动。一方面, 工会的工作对象是以职工为主体的, 所以职工文化建设是企业工会工作和文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职工文化和工会文化有交叉的一面, 如职工的读书活动、文艺体育活动, 与工会文化中的职工素质工程有着重合性和同一性。工会组织开展的职工文化活动可以说是工会文化的一个分支。另一方面,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 职工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人性化、多元化和主体化, 一些不从属于企业或工会组织的垂直性、指令性的文化活动运作模式有时也显现出特有的感召力。在非工会组织开展的或职工自发组织的职工文化活动中, 又往往显现了职工文化的广泛性和独立性, 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综合性、福利性、自娱自教性和艺术性等特征。

我们知道, 企业本身首先是一个经济组织, 它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是经济活动。一方面, 企业文化实际上是一种经济文化, 是企业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形态, 是现代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产物, 它的文化式样和内涵都具有很强的经济性, 企业的经济和企业的文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是互相渗透, 相辅相成, 融为一体的。另一方面, 企业文化也是一种管理文化。为了保证企业的正常秩序, 企业制定出必要的规章制度, 但无论怎样完善的规章制度也无法保证每个成员在任何时候都能遵守。企业文化是通过一种观念的力量, 氛围的影响去约束、规范、控制职工的个体行为。这种控制不是通过硬性的强制力量, 而是由硬性控制转向软性内化控制;由控制职工行为转向控制职工意识;由控制职工个人转向控制企业群体;由控制职工短期行为转向对其价值观和长期目标的控制。因此, 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企业管理为主导的文化。这就是说, 企业文化, 属于经济文化和管理文化的范畴, 其目的是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企业是一个社会共同体, 企业里的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 首先是合作者, 然后是利益分享者。但由于不同的价值追求, 企业明显地分为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 即企业主和员工, 由此派生出企业中不同的二元文化, 所以任何企业内部总是存在着不同的文化追求和价值取向。工会文化和职工文化鲜明的个性特点在于它要求在企业共性中伸张个性和实现员工价值, 特别是维护员工的利益。企业有企业的价值, 员工有员工的价值, 企业价值和职工价值是一对典型的矛盾统一体, 协调和处理好这一矛盾, 既是工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的目标, 也是体现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因此, 从概念上讲, 在一定的企业范围内, 企业文化往往涵盖着内部的工会文化和职工文化, 但又不能代替工会文化和职工文化;而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 工会文化又涵盖着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 同时职工文化又有其独立的部分。企业文化是代表企业整体利益的文化, 企业文化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是企业的价值利益最大化。职工文化和工会文化是代表职工群体利益的文化, 工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维护员工的权益。

三、加强工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 建设优秀企业文化

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是民主平等、保护员工权益的文化, 就是尊重员工劳动价值、激励员工的文化, 就是重视员工成长、塑造员工的文化, 这既是衡量优秀企业文化的标准, 也是工会文化和职工文化的核心, 更是工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所要达到的目标。为此, 要着力做好以下三点:

第一, 积极开展企业民主管理, 维护职工民主权利。“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是工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 工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要非常重视和强调企业民主, 否定歧视和不平等, 尊重员工。要通过职代会、厂务公开等形式, 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维护员工的民主管理权利, 从而达到尊重员工的人格尊严, 关心和团结员工, 培养员工良好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

第二, 关心员工的生活福利, 全面提高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 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企业必须随着效益的增长, 全面提高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 逐步实现“中国梦”。这就需要工会组织积极参与, 尤其是源头参与, 从而推动企业尊重员工的劳动价值, 公平合理地分享企业取得的经济利润, 让员工能充分享受企业成功发展在经济上所带来的好处, 才能产生归属感和敬业精神, 增强员工与企业共生共荣的整体意识和凝聚力。

第三, 积极开展对员工的职业技能和文化培训, 塑造员工。工会要积极开展对员工的职业技能和文化培训, 推动企业重视员工职业生涯成长, 重视对员工的技术和文化培训, 给员工提供发展个人特长的机会, 拓展事业成长空间,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员工永远是企业发展的生力军。

如何提高体校学生文化课学习兴趣 篇9

一、学生厌学的原因

由于每天高强度、大运动量的训练, 学生们往往在课堂上容易睡觉、走神、玩东西、甚至上QQ聊天等;他们的时间观念相对较为淡薄, 迟到、早退现象时有发生;有些运动队经常外出比赛、集训等, 有时一走就是半年一年, 再回来跟班学习, 即使平时学习好的学生学起来也已经力不从心;体校的学生比普通学校的学生在体力上累很多, 他们一年到头早上天还没亮就起床训练, 上午上课, 下午要大运动量的训练, 晚上还要上课, 学习时间和用在学习上的精力比普通学校的学生少很多;有个别教练员对本队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关注、关心不够, 认为学习只是文化课老师的事, 是学生们的事, 与自己没有关系, 极少督促学生的文化课学习等。当然, 造成体校学生文化学习成绩不好的客观原因有很多, 但关键还是体校学生对自己要求不严, 对文化课学习不重视、懒散, 学习不刻苦, 主观不努力。时间一长, 功课落后一大截, 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 产生自卑感, 这是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主要原因。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了解学生, 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作为老师, 要了解所教班级学生的情况, 学生的队别, 来自哪个地区, 所在地区的教学水平, 使用教材情况等。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 因人而教, 因人备课, 以基础知识为重点, 按照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的原则, 精讲多练, 掌握适当的进度, 才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 基础差的学生, 由于旧知识尚未掌握牢固, 在学新知识时, 就会感到吃力, 也缺乏自信。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关心这部分学生, 注意发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 及时表扬, 鼓励他们增强学好的自信心。对学习上有困难, 作业不能按时上交的学生, 跟踪辅导, 督促按时完成。其实, 体校大部分学生主观上还是想学好, 只是客观上不努力, 如果老师不放弃, 经常督促, 并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还是有希望使这部分学生提高文化课水平的。

2、教会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

练体育的人都知道, 要使自己的运动成绩不断提高, 除了要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外, 训练时精力要集中, 还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样, 文化课学习也是如此。我在讲课时, 注意正面引导, 特别注意培养运动成绩好, 有号召力的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这些人起榜样作用, 以带动一大批同学努力学习。同时向他们讲明各种知识对运动训练的帮助, 运动智商和人的文化水平的关系, 鼓励他们把在训练场上那种顽强拼搏、不怕吃苦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勇气, 借鉴到课堂上来, 教会他们学习和主动学习的方法, 让他们学会系统的把握知识、消化知识, 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

3、明确学习目的, 培养学习兴趣

文化课学习不仅对学生们文化素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也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以及国家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运动训练不仅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技巧水平, 还可以锻炼身体, 开发智力。我当办主任期间, 非常注重所带班级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我给学生们讲, 从我校走出去的奥运冠军:林伟宁、奚爱华、邢慧娜, 在我校训练学习期间, 他们对学习就非常重视, 学习成绩也非常好, 并没有因为训练而忽视了学习;结合“前举重冠军邹春兰成搓澡工”一事, 利用主题班会发动学生们讨论, 文化课学习对自身职业发展的作用;讲奥运冠军邓亚萍退役后先后到清华大学、诺丁汉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进修学习, 并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和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的故事, 鼓励学生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给学生播放姚明、刘翔等参加记者招待会, 接受采访时的录像, 让他们知道在记者面前能够畅所欲言也是要有文化底蕴的。同时, 根据体育学校的特点, 在讲课过程中, 尽量多的把一些与体育运动相关的理论知识融进各学科教学当中去, 把各科的知识与体育训练和实践结合起来, 使学生产生积极学习文化课的动力,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各部门积极配合, 齐心协力, 齐抓共管

我们学校是以运动队为单位训练, 以班为单位学习, 因此学生们是接受班主任和教练的双重管理。相比之下, 学生是教练员们亲自去地方选拔出来的苗子, 家长也基本是和教练单线联系, 因此, 学生们更服从教练的管理。班主任, 特别是任课老师较难对学生形成有效的管理。所以作为教练员, 要经常关心学生的文化课学习, 要通过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掌握本队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学习情况, 这也有利于教练员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 有利于针对性的制定训练计划和对个别学生作针对性的心理指导。作为文化课老师, 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和教练员沟通, 取得教练员的支持。比如我带的一个班里女足的人数很多, 她们大多都是大胆泼辣, 活泼外向, 讲义气, 为朋友两肋插刀都在所不惜的女孩。我很欣赏她们在球场上的拼搏精神, 也很喜欢她们爽快的性格, 但就是这种性格使她们在班里“很不安分”。经常, 队里的一名同学和别人有口角, 全队同学齐上阵, 并且常常和男同学打群架。针对这种情况, 我没有采取生硬的、粗暴的方式, 反而经常去看她们训练, 和她们教练多沟通, 多方了解她们每个人的特点, 中间休息时和她们说说笑笑, 表扬一下这个, 夸奖一下那个, 真心的去喜欢她们, 融入她们当中去, 以这种方式, 我也赢得了她们的喜爱, 她们说, 就是看在方老师的面子上也不能给老师添麻烦, 并帮助班干部维护班级纪律, 她们自己的学习训练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她们当中的大部分都进入了省队, 还有其中一人进入了国少队。

中职学生厌学文化课的根源探析 篇10

事实上, 中职学生并不很差, 也不笨, 相反, 这些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强, 只不过是在初中阶段, 多数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 而放弃了对这部分学生的关心和教育, 使得这些学生在初中就被“边缘化”了。中职学生选择中职学校, 开启了他们人生新的篇章, 他们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新的追求, 渴望掌握过硬的职业技能, 为漫长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然而, 未来的职业生涯需要什么?应该如何做好准备?技能与文化基础知识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他们思考不多, 因而更谈不上什么认识。因此, 进入中职学校以后, 文化基础课依然提不起他们的兴趣是十分正常的。中职学校的教师往往据此就给学生下了“笨”、“难成大器”的结论, 在教学中好像是在喂鸡, 撒一把米, 爱捡不捡, 无所谓;不是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是对学生爱理不理、听之任之, 我讲我的, 你睡你的, 反正结论是现成的:学生厌学、学生笨, 我有什么办法?———从笔者与一些教师交流得知, 上述观点几乎是每人都认可的。

是的, 应当承认, 中职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在义务教育阶段是失败者, 至少是文化基础知识薄弱的人。然而, 把学生厌学文化课的原因全部归之于学生, 是有失公允的;简单地把学生归为“笨”的那一类, 也是过于武断的。笔者认为, 中职学校的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 教师对教学没有全身心地投入, 授课语言平淡, 教学方法单一陈旧, 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等等, 这些应当是学生厌学文化课的重要原因, 甚至是主要原因。本文仅就此进行粗浅的剖析, 以其引起中职学校同行们共同反思, 并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教师缺乏爱心, 导致学生情感冷漠

中职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几乎得不到教师和家长的爱, 因而渴望得到尊重、得到爱, 尤其是来自教师的尊重、老师的爱。人道主义教育最基本的观点就是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 高度重视学生, 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发展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其中最重要的一条, 就是相信学生是一个有发展潜力的人。我们不应该忘记三毛和席慕容的故事。她们在文学上都取得了令人钦佩的成就, 然而, 人生之路却决然不同。三毛小时候因数学成绩不好, 遭老师用墨汁涂面, 令她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 终身无法从阴影中走出, 最终酿成悲剧人生。相形之下, 席慕容则幸运得多, 她遇到了一位非常有爱心、宽容并欣赏她的好教师, 同样影响了她的一生。这个例子实在值得从事中职教育的工作者深思。

笔者认为, 教师的爱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和对所教学科的爱等方面。教师只有有了上述的爱, 才会在真正的意义上去尊重学生。而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尊重、信任、关心和爱护, 才会对教师以尊重、信赖、亲近和爱戴相回报。学生自然的向师心理, 使他们对教师的爱护与关心有着细致入微的感受, 而对教师的热爱之情便会油然而生, 并通过行动表现出来。这正如一位教师说的那样:你给学生一分爱, 学生就会报答你十分爱, 这种爱是一种无价之宝。倘若教师把学生报答教师的这种爱引导到学习上, 那将是一种多么巨大的力量!

对教学倾注满腔的热情、满腔的爱, 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极力倡导的, 她说:“教师要以作者之情化为自己的情, 以自己之情点燃学生之情”。所以, 她上的课总是那么充满魅力和感染力。她所教的学生曾经这样描述:“我们每次听于老师的课, 总是怀着强烈的求知欲, 睁大了眼睛, 一刻也不停地跟着她转。”听过她讲授《茶花赋》一课的人, 也曾这样说过:“她的课堂上, 师生情感交融, 浑然一体。教师以对祖国深沉的热爱, 叩动学生的心扉;学生以对祖国的赞颂, 同教师紧密呼应。台上台下, 师生都在颂扬祖国的山山水水。此时此刻, 我们听课的人也入迷了, 心醉了, 不知不觉熔化在热爱祖国的崇高的感情之中。”人们在听课, 但谁又能说他们不是在体验, 在感受?三尺讲坛, 45分钟, 有经验的教师就能导演出有声有色的教育话剧来。于漪老师的课, 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理想境界, 与于漪老师对教育、对教学、对学生充满爱是息息相关的。

反观中职学校, 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学生漠不关心, 对待工作敷衍了事, 对所教学科缺乏起码的兴趣, 只要求学生不要犯错误, 对学生没有一点热情。教师这种冷漠的结果不仅挫伤了大多数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也大大抑制了学生的潜能。调查显示, 因为教师的原因而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占26%;另外当问到“你会主动找老师倾吐心事吗?”78%的学生回答是“不会”, 还有的学生在调查问卷上斩钉截铁地加上“坚决不会”四个字, 可见, 这些学生对教师是何等的没有感情, 学生厌学, 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在《理解教育论》里说过“厌学往往缘自厌师”、“要让学生喜欢学习, 先让学生喜欢要他学习的人”。这句话真是振聋发聩令人深思!

二、教师的简单粗暴, 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赏识可以让人战胜恐惧和自卑, 产生成就需要的动力, 从而改变缺点和错误。中职学生正处于一个性格逐渐完善, 心理障碍易发的时期, 有主见而缺乏能力, 急躁好动但幼稚, 渴望被人认可又害怕被轻视。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当中应该多肯定少批评, 批评语言要慎重, 要注意学生的承受能力和心理敏感区, 尽量避免反语讽刺和当众指责, 更不可当众伤人。然而, 在现实生活中, “你不行!”“你真笨!”“看我如何收拾你!”之类批评学生的语言却比比皆是。甚至“你真是比猪还笨!”有辱人格的语言, 在中职学校课堂中也绝不鲜见。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知道, 这样的言语只会使学生在短期产生恐惧心理、自卑感和厌学情绪, 疏远教师, 回避学校, 在长期来看, 这些语言将烙印于学生的心灵深处, 伤害学生的心灵。

我们且来看一看教育家陶行知是如何对待犯错误的学生的:

一天, 陶行知先生看到一位男生要用石头砸同学, 将其制止, 并让男生到校长室。等陶先生回到办公室, 见男生已经在那儿等候了。陶先生掏出一块糖给他:“这是奖给你的, 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又掏出一块糖:“这也是奖给你的, 我不让你打同学, 你立刻住手了, 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我了解, 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 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掏出第三块糖给他, 这时学生哭着说:“校长, 我错了, 同学再不对, 我也不能采取打人的方式。”陶先生拿出第四块糖:“你已经认错, 再奖励你一块, 我的糖发完了, 谈话也该结束了。”

这个故事中, 陶行知先生在“一团和气”中批评了这位犯错误的学生, 既客观地帮助他分析了错误的原因, 又点明了这名学生身上体现出的优点 (正义感) , 并用四块糖做奖励, 真可谓寓惩于奖, 奖惩结合。这种情形下, 这名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了批评, 必有如沐春风之感。我们可以想象, 这名接受了批评的学生, 一定会痛改前非, 不会用暴力解决纷争了, 而他身上原来就有的正义感必将得到发扬光大!

三、教师缺乏应有的尊重, 扭曲了学生的自尊心

中职学校的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比普通高中学生承受的压力更大, 他们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根据这个心理特点, 他们也许更倾向于听取自己喜欢的人的意见, 因而做一个让学生尊重并喜欢的教师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与学生交朋友, 使他们乐于与自己分享喜怒哀乐, 从而更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内心, 洞察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态。有了这个基础, 才能更好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 在中职学校中能够做到与学生交朋友的教师并不多, 相当部分教师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学生, 横看不顺眼, 直看也不顺眼, 无论是课堂上, 还是课堂下, 总是板着一副机器人一样冷冰冰的面孔, 不要说爱学生, 就连起码的尊重都没有。这样的教师只能扭曲学生的自尊心, 也只能使学生对他敬而远之, 这样的教师学生是不会喜欢的。而一个学生不喜欢的教师上的课学生会喜欢吗?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我国第一部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 强调“为人师”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既知教之所由兴, 又知教之所由废”, 做一个掌握教学艺术的“善教者”。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教师要使用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故君子之教, 喻也。”还就此引发出保证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三条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并说明了各自的心理学依据:“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 可谓善喻矣。”其中“和”是指师生关系融洽, “易”是指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思”是指学习中的思维活动, 这里, 把融洽的师生关系摆在第一位, 其重要性也就显而易见。

四、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单一, 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实践证明, 教学内容的形式与实质的新颖程度无疑是促使学生乐学的重要条件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 新颖刺激是使学生关注教学内容的重要因子。正如日本心理学家泷泽武久指出的那样:“新颖的刺激、暧昧的刺激、矛盾的刺激、稍微复杂的刺激等等, 对于这些, 儿童会瞠目而视, 敞开感觉之门, 乃至着急弄明真相理解它, 即使伴有多少苦痛, 也仍然要孜孜不倦地探求。”运用新颖的方法和手段开展教学, 正是要造成各种刺激, 以引起学生探求的意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已经广泛地运用于教学。而多媒体以其独特的功能创造了良好的思维情境, 在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方面显示了独到的优势, 教师通过多媒体实现教懂、教准、教活、教精, 使学生达到乐学、勤学、活学, 从而使教与学进入最佳状态, 实现了其他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教学效果, 体现了“不可替代性”原则。多媒体的特点是教学内容的形象化、多样化, 它具有严谨的科学性、统一的适用性和及时的交互性, 有利于因材施教, 有利于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惜的是, 在中职学校课堂教学中, 自觉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教师还为数不多, 很多教师还是沉迷于“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的方式, 一味进行“满堂灌”地说教, 学生早就厌倦了这样的教学形式, 导致整个课堂死气沉沉, 学生厌学就理所当然。

教师除了有相应的思想水平、事业心、爱心和其知识的深度广度外, 语言表达也是一个重要条件。语言表达的形象、生动、准确、清晰、富有艺术性, 使我们的教学活动事半功倍。陈景润学识举世瞩目, 可在三尺讲台上, 他却失魂落魄, 是一位力不从心的失败者。孔子为政惶惶然如丧家之犬, 却“弟子三千, 贤人七十二”, 并且他的日常说教都成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样的教材, 同样的内容, 如何让学生乐于接受, 乐于学习, 全身心融入课堂中来,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当中, 把教学语言艺术化、通俗化, 在适当的时机进行些师生互动, 教学效果会更精彩。

而在中职学校课堂中, 有的教师语言平淡、缺乏幽默感, 只是像机器人一样按照编排的程序机械地吐出一串串冰冷的音节, 不仅会切断和堵塞师生共同感应、相互交流的线路, 还会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厌恶, 这也是学生厌学文化课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只有教师从自身做起, 热爱学生、尊重学生, 才能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语言水平和教学艺术, 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乐于学习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卓玉, 王维平, 马兆兴, 常学勤主编.现代教育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国家教育发展中心.面向21世纪的教育[M].北京:求实出版社, 1989.

[3]车丽萍.自信的概念, 特征及影响因素[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1 (6) .

[4]李凤美.浅谈中职学生自信心的培养[J].中国教育现代化, 2004 (1) .

[5]于冰.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自信心[J].职业教育, 2008 (14) .

[6]李辉.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信心的培养[J].教学研究, 2009 (4) .

加强体校文化课的组织教学环节 篇11

组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了解学生出勤情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保证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组织教学也具有培养学生认真学习、自觉遵守纪律等教育意义。”每一节课的教学工作都会因所!用的课堂类型、教学方法等不相同而有所差别,但组织教学环节却是任何课都不可缺少的。如果说有区别的话,也只是分量的大小或重视程度的不同。

组织教学可分为环节组织教学和课堂组织教学两部分。所谓环节组织教学,是说组织教学工作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出现在每一节课开始的二三分钟之内。所谓课堂组织教学,则是说贯穿在每一节课始终的组织教学工作。两个部分虽然各有特点,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环节组织教学。虽然说它是表现在每节课的起始,然而它的全过程却远不止与此。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课前准备:教师上课,必须提前几分钟到教室。对体校的学生来说,在这段时间内,教师应尽可能地多接触学生,对于队员的情况进行了解,如听听他们的议论中心是什么,对刺激性的议论,教师有必要在讲课之前排解几句,加速学生注意力的转移;看看队员的考勤、伤病等。绝对不能把问题遗留到课堂上去暴露,那时再解决就收不到这么好的效果了。

例行礼貌仪式:在上课铃响起之后,教师应该严肃地站在讲台后,和学生共同举行礼貌仪式,这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客套过程。有的教师以为这是小节,可以不拘,就马虎从事或干脆免掉;遇到安静不下来,就提高嗓门喊几声,而实际效果常常不如班长的一声“起立”的口令有效。这一点已在许多实践中得到证明。它的意义在于经常使学生受到纪律的教育,反复强调建立师生关系的必要性,这对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都有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事实表明,在实施礼貌仪式时,同学们对尊敬的或不太尊敬的老师表现是截然不同。体校跆拳道专业上课的时候,曾经有一位年轻教师就很不注意这一点,他的每一节课的教学秩序都很乱,经常需要教练员来维持秩序。这说明如果一位教师的课前礼貌仪式都做不好,那他上课也很难说是教学秩序良好的。

教师讲课是课堂组织教学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一般地说,大凡教师讲课质量高的,多数情况下,课堂秩序良好。教师的讲课质量应该包括备课质量、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内容、语言风度以及课堂类型等。很明显,教师要同时做到这几点是不容易的事。然而,有一点却是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做到的,那就是认真备课。教师的备课越充分,课堂组织教学工作就有雄厚的基础。这是一条真理。体校的文化课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效性,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体校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再加上训练、比赛占的时间较多,对学习有一定影响。因此,备课过程中,一定要突出实效性,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趣味性,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教师是课堂的核心和导演,因此,教师应尽最大努力不使矛盾激化。这其中应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使用挖苦刺激的语言:轻易不采用把学生赶出课堂的办法。从某种意义上讲,把学生赶出课堂是教师教育工作的失败,起码是不成功的。还有的教师一出现问题就找教练员,这往往还会影响到教师的威信。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教学工作无法维持下去的时候,才能采取这些方法,即使这样也不可采取过激的语言和动作。

中等职业教育文化课改革初探 篇12

长期以来, 职业教育的文化课教学都被定位在高中阶段的教育水平上, 甚至教材采用普通教育高中教材。而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中考后没有被录取的学生, 文化课基础差, 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很多职业学校实际上已经办成普通高中, 片面地追求单招考试升学率, 因而在文化课的设置上缺乏与专业结合, 导致文化专业两头耽误的现状, 最终没能体现出文化课对专业的促进作用。

2004年在《教育部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中专门对文化课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调整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目标, 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积极开发面向不同专业的文化基础课程。在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组织中, 要尊重学习者意愿, 允许学习者根据学业进展情况对文化课程进行多次选择。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使学习者顺利完成所选定的课程目标。”

综上所述, 中等职业教育阶段所学的文化课的目的应该是更多地学会运用, 达到学为我用的目的。在此基础上, 加大向专业的倾斜力度, 使文化课知识对专业课学习和掌握起到催化作用。

二、职业教育基础文化课课程设置的原则

结合教育部的文件精神,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 必须满足“两个需要”, 即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中等职业教育文化课的任务虽然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同类科目一样具有“基础性”, 但必须考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已经专业定向、不同行业对文化课有不同要求, 以及学时有限和目前中职入学新生文化水平低、离散度高的实际, 因此在设置文化课课程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相宜、实用的原则

能用、适用、实用、好用、会用。

2.遵照专业差异的原则

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差异, 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文化课。

3.够用的原则

指的是能满足学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的文化知识应用。

三、把适应职业生涯需要作为设置文化课的依据

根据不同专业对学生文化课的不同要求, 适当提高处理通用教材的灵活度, 研发本校不同专业所需的校本辅助文化课教材, 并将二者进行有效的融合, 以达到相宜、实用、够用的目的。

(一) 语文:

把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听说读写”放到职业教育的范畴中时, 语文能力的作用就必须服务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从职业教育育人目标出发, 以能力为本位, 以培养和健全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 将语文能力培养纳入专业学习和职业能力培养的框架之中, 凸现语文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基础语文能力培养为本, 巩固和整体提高语文素养;以职业需求为导向, 侧重培养专业所需的职业语文能力。

1. 基础语文能力

(1) 会写会用2000个常用汉字, 500个常用成语, 2000个常用词, 会背100首常用古诗词并知道大意, 知道200个常用中国文化知识和典故、100个世界文化知识、100个中外名人, 通读50本中外名著, 会写4种文体的文章, 为以后就业过程中需要的语言运用能力奠定最起码的基础。

(2) 培养学生在短时间内脉络清楚地组织语言, 能够清晰、准确、简洁、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 学会在最短的时间里最有效地消化理解文章, 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使知识向能力迁移转化。

(4) 提倡学生多读书, 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阅读是学生扩充知识、感受文本、理解生活、拓展思维、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读书看报获取知识、信息和提高鉴赏力、审美感受力及拓展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养成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良好习惯, 为学生语文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夯实基础。

2. 职业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应注重专业需求, 向专业特色倾斜。要依据专业 (未来职业) 对语文能力提出的针对性要求, 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实施满足专业发展需求的语文能力培养, 而不是进行无专业特色的大统一教学。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必须具备有输入信息的听、读能力, 又要有输出信息的说、写能力, 缺一不可。因而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必须突出学生乐于倾听、善于表达的能力培养, 使学生学会礼貌地倾听对方讲话;学会分析对方话语的中心或重点, 准确把握对方的意图并礼貌地做出回应;学会使用普通话;训练学生即席发言、采访、演讲、辩论、应聘等的方法和技巧。教会学生面试时如何大方得体、灵活应答, 是学生成功踏上职业道路的第一步。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 使毕业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基层、适应用人单位。要突出与学生就业联系比较紧密的实用文体的教学, 如产品说明书、广告、计划、总结、调查报告、记录、简报、新闻、通讯、书信等, 突出训练学生的语文实用能力。

(二) 英语:

作为中职学校的学生, 结合学生英语水平差、离散度很高、学习缺乏兴趣的实际, 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可以先从讲英语国家的文化、习惯、饮食、景点、作品、故事和大事件的讲述, 刺激学生想了解英语国家风土人情的愿望, 进一步唤醒学生学习英语的愿望。其次, 从学生知道的最简单最常见的英语口语, 如cool, high, Oh my God, in, 你out了, Long time no see, 网络达人聊天100句时尚流行英语等的采集和整理激发学生的兴趣。打破应试教育中英语教育的常规, 而应该以增强学生的职场英语应用能力为教学目标, 以听和说为主, 大力推进具有专业特色的英语校本教材的研发, 简化英语教材内容, 要求学生会读、会用、会说常用的2000个单词和短语、近100个常用句型和日常对话、礼貌用语。在校本教材中, 结合本专业会话需要的常见工作语言和情景, 收集、归纳、整理单词、短语、对话等, 要求学生会读、会说、会答、会用, 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师生共设置语境, 逐步使学生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提高学生职场英语的应用能力, 最终达到中职学校英语的教学目标。

(三) 数学:

数学在人类理性思维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模式单一化、方法教条化、内容理论化, 使数学课堂丧失了其应有的魅力, 学生也对数学学习丧失信心和勇气, 这种现象在中职学校更加突出。如何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就成为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把数学知识生活化, 现实生活数学化;将数学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相连, 让数学以专业为依托, 让数学课为专业课服务。在教学中, 更要体现“三讲三不讲”, 只讲易混点、易错点、易漏点;不讲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能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 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上一篇:事故跳闸信号下一篇:河道治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