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人才(精选11篇)
信息管理人才 篇1
2012年开始, 军队院校教育技术中心纷纷更名为信息管理中心, 并进行调整和改建, 完善了数据中心机房的建设、新建了录播教室和3D影院等, 还配发了媒体资源管理系统。这一系列的硬件和软件环境的改建, 使信息管理中心能更好的发挥其信息管理的职能。信息管理中心掌握了学院大量信息资源, 包括媒体教材、音像资料、动画和各种图像素材等, 如何更好地管理这些信息资源, 是摆在每一位教育技术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1 信息管理的内涵
信息管理是人类为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 对信息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社会活动。简单地说, 信息管理就是人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的管理, 包括人们对信息的收集、加工、输入和输出等。
2 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制度
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 任何先进的方法和手段都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为了保障信息管理的有效运转, 我们必须建立一套信息管理制度, 作为信息工作的章程和准则, 使信息管理规范化。⑴建立原始信息收集制度。建立相应的制度, 安排专人或设立专门的机构从事原始信息收集的工作。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必要的奖励, 对那些因不负责任造成信息延误和错误的, 要给予必要的处罚。⑵规定信息渠道。首先要明确规定上下级和同级之间的信息通道, 其次要明确对外提供信息方面的职责和义务, 再次在内部进行合理的分工, 避免重复采集和收集信息。⑶提高信息的利用率。信息的利用率越高, 信息工作的成效越大。要加强信息处理能力和提高信息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通过专门的训练, 使信息工作人员具有识别信息的能力。⑷建立信息反馈系统。信息反馈是指及时发现计划中的偏差, 并能进行有效地控制。要将信息反馈摆在重要地位, 建立信息反馈系统, 定期对各种反馈信息进行分析。
3 军队院校信息管理中心信息资源管理
3.1 信息资源收集
信息资源收集包括从网络上获得和从教员手里获得。教员的第一手资源很珍贵, 却很难获得。一要制定规章制度。规定教研室定期向信息管理中心提供教学方面的第一手资源。二要积极主动到第一现场获取资源。通过摄影和摄像将有用的教学信息资源保存下来。三要做好服务工作。积极主动走访教研室, 收集信息资源。
3.2 信息资源传输
信息资源传输的途径主要是网络平台和移动存储介质。为了保证信息资源传输的速率, 要建立局域网, 通过局域网可以在工作机之间快速传输信息资源, 提高了工作效率。
3.3 信息资源加工
信息资源加工是根据教学需要对信息资源进行完善和制作的过程。院校对信息资源加工的目的是为了教学, 因此我们在加工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到为教学服务。
⑴指导教员进行信息资源建设。规范信息资源建设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从选题、媒体表现形式、技术实现手段上做指导, 体现信息资源建设的科学性;从内容上, 要找专家教授把关, 体现信息资源建设的准确性。
⑵信息资源建设服务于教学。信息资源建设包括素材的制作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信息资源素材要能有效的服务于教学课件的制作。我院信息管理中心网站开辟了一个信息资源素材专题, 定期为教员提供各类素材, 如PPT课件模版、三维模型、动画、图片等。
3.4 信息资源存储
信息资源的存储要按照详细的分类编目进行存储。我院已经建立了媒体资源管理系统, 可以按照所需的分类和编目存储视频、音频、动画、图片等。资源的存储过程重复性强、技术含量低、时间长, 因此比较枯燥。一要支持和鼓励资源存储工作人员, 不能因为技术含量低而忽视其工作。二要采用轮班制度, 降低工作的枯燥性。三要按照资源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人做存储工作。
3.5 信息资源共享
信息资源共享是指将已存储的资源通过网络发布平台发布实现共享的过程。目前, 我院的媒体资源管理系统不能上网, 只作为信息管理中心管理资源的一个平台, 这样大大的限制了资源的利用率, 也偏离了资源存储的目的。一要建立媒体资源管理系统的资源发布平台。二要建立信息资源搜索下载的网站, 方便教员根据需求下载资源。三要根据资源的密级程度, 设置不同的权限。四是密级程度高的资源不提供下载, 只提供简要的文字介绍, 可以到信息管理中心下载并做好相关登记。
以上从信息资源收集、信息资源传输、信息资源加工、信息资源存储及信息资源共享五个方面阐述了军队院校信息管理中心的信息管理建设。从信息的收集、传输、到加工、存储再到共享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过程, 每一个过程的工作都有不同的人在承担, 因此做好工作之间的衔接和协作也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杜栋.信息管理学教程 (第三版) [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03.01.
[2]百度文科.信息管理资料.
信息管理人才 篇2
我看了一下你所说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开设的院校 省外的有录取的很少,而且都要理科生财经类的大部分都要理科生只有有本省的才收很少的文科生
1、该专业学习包括计算机开学与技术、经济学、管理学,太杂了,很多同学读完了还没有读到自己专业气色;一个特点(多而不精),但是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什么工作你都可以干。
2、该专业面向比较广,以后就要面向比其他专业更广;
3、该专业算得上相关类似专业中,选择专业发展方向的灵活性最大;
4、该专业学得多、深,路子就比其他专业绝对好!
现在的形式是很多学生找的工作都和专业没有太大关系就是专业不对称,占到了75%,这是事实
我自己的切身感受是大学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阶段这段时期最重要的不是你学到了什么东西你的专业好不好能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而是你学会学习学会接受失败明确目标,知道你以后要干什么,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你自己要找一门自己喜欢的学科好好研究变成自己的专业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很有限很多都听不懂关键在自己我感觉这个专业挺好的专业本身可以让你了解很多知识你自己再钻研一门学科知识结构就可以了就业自然不是问题
如果你要从一开始就钻一门统计学金融学都比较好
兰州商学院的会计金融也会不错的计算机科学专业一定不要报难学 没前途
中国农业大学只招理科生不要文科生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业务培养目标: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管理、数量分析方法、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及信息系统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系统和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方法的基本训练,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l.掌握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方法、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
3.具有信息组织、分析研究、传播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
4.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5.了解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收集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经济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生产与运作管理、组织战略与行为学、管理学原理、应用数理统计、运筹学、计算机系统与系统软件、数据结构与数据库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程序设计实习、管理软件实习、毕业设计等。一般安排18周,其中毕业设计不少于12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相近专业:管理科学 工程管理 体育产业管理 资产评估
什么样的一门学科-对信息进行分类、管理、以及研究如何应用的科学这个专业主要是研究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俗地讲,就是从信息中发掘财富。现代社会正是信息化社会,大量纷繁的信息如何管理,并且从中获得有效的信息,正是信息管理科学的研究重点。与计算机结合,使计算机作为工具,信息管理更加有效和实用。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现代化,对信息管理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例如铁路订票系统,就是对车票这种信息的查询和管理系统。可以说软件开发的最主要面向的客户就是帮助企业制作良好的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管理涉及咨询、服务、物流等很多行业,有很多的就业机会。
授课的内容— 偏重计算机、涉及管理课程
学习的内容涵盖计算机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核心课程。管理学科方面有会计学、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计算机方面有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两学科综合课程有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等。独立设计、实现小型信息系统或大型信息系统中的某一子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最后一个学期还应安排响应的管理软件上机实习。
毕业后干什么— 主要是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的工作,还有一些信息管理的工作
这是一个适应面相当广的专业。就业机会很多,近年来主要是:
软件开发人员-----帮助企业和组织问题,起薪一般在2000-3000元/月;网络或系统管理员------企业或组织高效运行的保障,起薪一般在1500-3000元/月;
企业信息管理员 —— 在企业中从事信息搜集、管理工作,起薪一般在1000-3000元/月。
报考什么样的学校—— 应查明各校研究方向上的不同
专门设置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的院校很多,如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其中工科院校偏重对计算机应用的学习,文理院校偏重在管理上的研究。
相关专业找一找
有关联的其他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企业管理、情报学、图书馆学。名称不同但实质相同的专业: 计算机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专业,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专业,所以,在不同的学校的内容可能差异很大。
专家提醒
信息管理人才 篇3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档案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键盘及无键盘输入技术、语言合成技术、触摸屏输入技术、摄像输入技术、传真技术等的广泛应用,不仅使传统的文件形成方式、文件载体、传送方式等发生了根本性的變革,而且使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档案管理的方式、方法,特别是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等一系列问题发生了重大变革。
1.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把文字、数字、图形、静态图像、活动图像、声音等几种信息的媒体集合在一起,并由计算机综合控制的技术。其特点为操作方式简便、用途广泛、具有理想的用户界面。
2.光盘技术。
光盘是一种用激光来记录和读取信息的图形盘片,是计算机信息存储的新型载体。作为一种复合技术,光盘技术集计算机、激光和数字通讯等技术为一体。到目前为止,在大容量、高密度、低成本与快速存取方面是很有发展前途的存贮介质。
3.缩微技术。
缩微技术以胶片为信息载体,采用感光摄影原理,是目前一种比较成熟的文献资料全文真迹存贮技术,是集光学、机械、电子、化学、计算机于一体的高技术产业。它具有永久保存、节省空间等特点,并在法律上具有证据效力,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很成熟的一种信息存贮介质。
二、档案信息管理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的档案管理状况还不令人满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计算机检索的数据数量严重不足,质量缺乏控制。
2.缺乏正确引导,标准推行不力。
3.档案网络化管理方面,我国大多单位仍处于计算机单机运行的阶段。
4.缺乏一支既熟悉档案知识,又精通计算机业务的专业队伍。
三、未来研究和发展对策
档案信息管理工作本质上是一项经营信息的工作,它要求人们改变历来只重视知识生产和保护、忽视知识利用的传统偏见,人们只有掌握了利用知识、经营知识的能力,才能在应用知识时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体现信息开发的社会作用。因此档案信息管理应走出安全保护为框架主体的狭窄的研究圈,制定面向发展、谋求发展、实现发展的政策目标。针对上述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在档案信息开发、管理工作中应着重做到以下几点。
1.研究制定总体规划,加强宏观管理。
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把运用计算机管理档案作为一个重大的系统工程来对待,要对之进行科学管理。根据档案现代化管理工作要求,尽快制定出全国档案部门运用计算机进行自动化管理的方向、战略,制定一个周密的、系统的档案自动化管理标准,明确规定运用计算机自动管理文件、自动进行档案整理编目、自动统计、自动检索、自动完成档案馆(室)的日常管理活动的目标和实施办法。
2. 明确档案信息管理政策体系模式,完善档案信息管理法律保障。
1987年9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2次会议通过的《档案法》,是新中国第一部关于档案工作的法律。《档案法》所规定的“档案工作人员应当忠于职守,遵守纪律,具备专业知识。”正是档案职业道德所提倡的。因此,遵守法纪,便成为档案职业道德的又一重要准则。严守法纪,就是指档案工作者要严格遵守党和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法规、纪律,不徇私情,不怕打击报复,为维护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自觉地同一切违反政策法规和《档案法》的现象做坚决的斗争。档案工作者肩负着特殊的历史责任和艰苦的任务,没有严格的纪律,就不能把智慧和力量集中起来,形成强大的战斗力,也就不可能做好档案工作。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档案信息管理原则,还应该根据新时期的特点和实际工作情况转变管理工作重心。在保持原有管理原则的基础上,拓展管理工作的其他职能,使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得到全方位的革新;在指导方针的调整上,必须严格坚持邓小平同志关于“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同时这也是政策目标制定时所提出的管理要求,要立足于档案信息管理活动自身水平的提高,加强与其他信息部门的联合协作,充分吸收其他信息部门和其他行业部门的管理经验,在政策上相互兼容,在实践上取长补短。
3. 建立激励机制,加强人才培养。
建立激励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应做到:要合理安排工作,用人所长,人尽其才;要加强思想和业务领导,使之乐于献身档案事业,刻苦钻研业务;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和激励机制。
档案部门掌握现代化技术的人才是非常珍贵的,为了稳定和提高这支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应当运用一定的奖惩手段。要根据《档案法》的规定,“在档案的收集、整理、保护和提供利用等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或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给予奖励”,树立典型榜样,开展向先进单位或个人学习的活动,使档案工作者学有目标,干有方向。按照“政治上更强,业务上更精、作风上更实、纪律上更严”的要求,从思想、组织、道德、作风等方面加强队伍建设,使档案工作队伍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旺盛的敬业爱业精神、无私奉献的职业情操、开拓进取的职业热情,为档案事业建功立业。只有奖惩分明,才能使档案工作的职业道德深入人心。
我国档案专业领域还有两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第一,缺乏高层次的现代化档案管理人才;第二,我国档案学研究深度、广度不够,经验不足。这样,档案学教育便需要适应社会的变革,培养造就出一批具备信息文化及网络文化的复合型档案管理与研究人才。所以,我国档案学教育,必须对现有的教育体制专业教育与在职教育、教学内容结构、教学方式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教学方式上则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多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同时鼓励学生对即将面临的新理论的建立提出见解或引导学生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专业教育既要培养出多层次的现代档案管理人才,同时也要培训造就出一批致力于现代化档案管理理论研究的精华。在职教育则重在提高专业及文化素质,包括计算机文化和信息文化的培训等等。
信息管理人才 篇4
继20世纪60年代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Gordon B.Davis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MIS学科的Ph.D学位课程后,许多大学纷纷成立了MIS学科,开设了相关专业,从事MIS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管理信息系统是介于管理科学、数学、信息科学与计算机科学之间的一个边缘性、系统性、综合性的交叉学科,系统的观点、数学的方法和计算机的应用是MIS的三要素,也是管理现代化的标志。
目前,全国各高校的许多专业都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因为专业背景不同,开设课程的面向对象不同,教学内容和要求也有很大的不同[1]。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学生,不仅要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常见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原理、功能和结构以及管理信息系统在管理和决策中的重要作用,而且要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方法。作为信管专业核心专业课程,“管理信息系统”是培养系统分析员的主要课程之一。[2]该系统虽然最终是以软件产品的形式呈现的,但却不能像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实验教学那样,由教师完成问题的分析、处理算法的设计等;也不能像软件工程的实验教学那样,仅重视单纯技术而忽视管理学科知识。因此,设计良好的实验教学体系一直是困扰该课程教学的重要因素[3]。
1 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特点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个专业主要是研究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职业目标是系统分析员和企业信息管理师。管理信息系统是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学生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维护、管理和建设等方面的实际能力。具有如下特点[4]:
1.1 综合性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它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应用数学、管理理论、计算机技术、运筹学等相关知识。因此它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不仅要学习相关的管理知识,还要学习相关的计算机技术,才能更好地学习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这个要求也是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1.2 实践性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本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还要通过实践掌握信息系统建模的全程,通过实践而更深入的理解理论知识。
2 信管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现状
2.1 过分偏重管理,等同于一般管理类专业要求
授课内容没有与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区别对待。课程教学重点在于经济管理知识或信息学知识,对计算机技术在管理中的技术支撑不够突出,只介绍的MIS系统开发的常用方法以及如何组织系统开发,具体的系统开发技术和实现细节涉及不足,也没有专业的实验室从事实验教学。这样实验教学过程中势必只注重演示型的实验,学生缺乏真正的动手能力。
2.2 只重技术,忽略管理特征
由于学生缺乏管理的实践经验,加上许多前导的计算机类课程,使学生对于本门课程产生误解,认为管理信息系统就等同于综合的程序开发课程,把学习的重点放在信息系统开发技术方面,对管理思想、理论比较弱化,实验教学变成了管理信息系统开发[5]。实际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学习应在管理思想、理论的支配下,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将计算机技术与管理理论相结合起来,既要偏工又要偏管。
3 实验内容的具体设计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应该在学生学完了管理类课程(比如管理学、会计学、生产运作管理、企业管理等)和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SQL Server 2000、程序开发语言java、c++、c#、asp.net等等),掌握了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开发系统的技术后开设的,是前面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是本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或者大四上学期。
3.1“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要求
管理信息系统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实验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应当根据课程教学要求确定实验内容。根据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该课程的主要知识单元有:
知识单元一:信息系统的概念和作用。该部分的实践环节,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园或者到社会中调查、分析各种信息系统,加深对管理信息系统概念的理解,增强感性认识。这可以与管理生产认识实习相结合。
知识单元二: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建设和维护信息系统的核心技术包括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和开发工具的使用。在实践环节中应使学生加深前面学的技术的了解。
知识单元三:信息系统的应用。使学生认识组织中常用的各种信息系统,熟悉其功能和组成,比如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供应链管理(SCM)系统、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等。
知识单元四: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开发方法、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评价与运行管理)。
前面三个知识单元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组成一个整体,目的是为了最后实现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知识单元四)。因此,第四部分是实验环节的重点,其他三个知识单元是贯穿于知识单元四的实现过程中。
3.2“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设计
根据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和两个阶段。第一,是认知层次,通过演示操作和流程观察及案例分析了解有关应用理论,让学生感性认识管理信息系统是什么;第二,是应用层次,通过典型管理信息系统的模拟操作应用,构建学生的应用能力;第三,是开发层次,通过开设专门的《信息系统开发》课程及其课程设计,按照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以及开发方法,开发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开发能力的培养。一个阶段是随着教学进展的基础实验,另一个阶段是课程设计,实现一个真正的MIS系统。
3.2.1 基础实验
课程实验教学应该与理论教学相匹配,即:实验内容、实验时间应该与理论教学的进度一致[6]。因此应该伴随着课堂教学的进度,开展基础实验,目的是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这里采用“同个系统贯穿始终”的实验方法,在开始做实验时,学生就将系统确定下来,将这一个系统的开发过程贯穿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当然选做的系统应该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比如学生补考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企业人事管理系统,运动会成绩统计系统等等。要求学生按照课程进展完成课题的系统分析和设计任务,所有图表都要用VISIO2003工具绘制完成。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基础实验(表1)。
3.2.2 课程设计实验
因为在开始基础实验前就进行了选题,每完成一个基础实验的同时,也就完成了课程设计涉及的相关部分。因此,课程设计实验主要根据前面的基础实验,进行系统的程序设计和调试,也就是系统实施部分。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自己擅长的系统开发工具。实验的内容决定了实验室的配备,课程设计环节应该具有以下实验配备[7]。
硬件:实验室中,应配备一台数据库服务器、一台web应用服务器和一定数量的学生用机。将他们已TCP/IP协议互连成局域网,每台机器可连接到Internet。
软件:数据库服务器安装Windows 2000 Server操作系统和SQL2000 Server数据库。web应用服务器安装Windows 2000 Server操作系统和IIS等服务组件。学生机上安装Visual Studio.NET等必要开发工具和一些模拟教学系统,比如ERP系统等。
4 结语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这里设计的实践教学,真正使学生明确了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和总体规划方法,掌握了研制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技术、研制方法和开发工具,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具有了系统分析员的基本素质,能够较快适用岗位要求。
参考文献
[1]严京滨,于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验教学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9):72-74.
[2]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第5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蔡淑琴,石双元,汤云飞,等.“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验教学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4):84-86.
[4]王晓煜,王倩.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7,(20):221-222.
[5]吕永林.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07):108-110.
[6]郭零兵,余晓东.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21):111-113.
信息管理人才 篇5
【关键词】信息运维;资源管理;信息化管理;电力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C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119-01
1、背景介绍
随着电力公司信息化“SGl86”工程的稳步推进,电力信息系统建设进入迅猛发展阶段,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的复杂程度也迅速增加。如何安全可靠保障信息系统的高可靠性和高可用性,对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电力公司迫切需要建设与公司企业级信息应用相适应的IT服务管理系统,加强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与风险管理,切实提高信息运维和安全保障水平。
信息系统建设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项目的数量也日益增多,电力公司需要一个规范的信息平台,完成对项目进度状态和资金成本的完整跟踪,建立与公司相适应的“项目过程知识资源地图”。
为了加强对信息运维人员及其运维工作的综合管理,公司需要建立统一的运维業务工作状态数据收集平台,对公司常态化以及临时的信息运维工作进行全面掌控,同时建设统一的业务工作成本投入收集、跟踪、统计分析系统,实现公司信息系统运维过程的“数据化管理”。
2、系统建设目标
信息运维资源管理系统作为电力IT服务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设目标是建立统一的信息系统运维业务资源发布平台,为公司在IT系统运维业务领域提供一个较为完善的全业务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以应用系统“端到端”的完整服务提供为线索,纵向梳理系统各级配置子项,横向梳理配置子项问关联关系,实现信息系统和主机系统资源拓扑结构,构建公司运维业务的“基线化管理”模式。按照项目建设、运维两个主线,完成项目进度状态和成本跟踪、建立公司“项目过程知识资源地图”,并将该地图内的文档资料与配置项关联。针对分散的业务数据产生渠道,建立统一的运维业务工作状态数据收集平台,同时建设统一的业务工作成本投入收集、跟踪、统计分析系统,实现公司信息系统运维过程的“数据化管理”。
3、信息运维资源管理系统在电力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
3.1 系统功能结构
信息运维资源管理系统包括六大功能模块,分别为配置资源管理模块,项目任务管理模块、业务活动管理模块、知识库管理模块、备品备件管理模块以及综合展现模块,具体子功能详见图1。
3.2 系统在电力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
(1)信息系统管理
配置资源管理模块以应用系统为入口,采用纵向层级管理的方式,梳理出14项配置项,包括主机、刀片机箱、网络设备、存储设备、操作系统、中间件软件、数据库、其他软件、应用实例、数据库实例、虚拟平台、虚拟主机以及UPS电源,针对不同类型配置项,建立对应的属性管理项,从而实现对所有配置项的个性化管理。于此同时,以应用系统为线索,横向梳理各配置项之间的关联关系,从应用系统所包含的主机,到主机所连接的网络、存储设备等,再到主机上安装的操作系统,操作系统上安装的中间件、数据库,中间件上部署的应用系统,数据库上部署的数据库实例,以网状式的关联关系描绘出了信息系统资源拓扑结构,从而实现了对信息系统全面化、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同时跟踪有关配置项的变更记录及成本发生情况,并在备品备件管理模块中跟踪配置项变更涉及到的硬件设备,从而确保了系统配置信息与实际运维环境相一致。
(2)项目资源管理
项目管理模块以电力信息化实施项目和交办工作任务为业务主线,采用流程化管理的方式,将项目下达、状态跟踪、人力成本跟踪、资金成本跟踪、成果资料收录、项目交付等活动,统一纳入项目资源管理中,建立公司“项目过程知识资源地图”。
(3)运维业务管理
任务管理模块以常态化信息运维工作为数据管理对象,采用流程化管理的方式,将任务下达、任务工作成果跟踪、任务人力成本跟踪、任务资金成本跟踪等活动,统一纳入任务管理中,从而实现对常态化信息运维业务的统一、长期化跟踪管理。
业务活动管理模块中的中心业务活动以运维部门为单位,汇总记录各运维部门周期内的所有运维活动,以及运维活动所涉及的人力资金成本,从而帮助运维主管掌握各运维部门的整体运维情况。业务活动管理模块中的个人业务活动记录信息运维人员的个人运维活动以及所涉及的人力资金成本,将信息运维人员的日常工作纳入可控范围内,从而帮助实现公司信息系统运维过程的“数据化管理”。
知识库管理模块用来集中管理信息项目过程涉及文档,以及与运维业务相关技术文档,用以形成运维人员的共享知识平台。
(4)信息综合展现
信息管理人才 篇6
所谓信息管理,就是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标,合理使用各种方法,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组织、控制、加工处理的行为。信息的组织、控制、存储、处理、传播等行为是信息管理活动基本内容。当前对信息管理一般有两种认识:(1)所谓信息管理就是文献管理、数据管理或者说是信息技术管理。(2)信息管理就是对信息的生产、控制、流通、存储、组织、传播等活动的合理调控。信息资源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之后产生的新型管理模式,信息资源管理的出现说明了信息管理已经从对数据、信息的简单管理模式,进入重视参与信息活动的人文、技术以及经济等多方因素综合管理高级阶段。
信息管理作为一门专业学科,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其核心是围绕“信息资源管理”展开的。信息资源管理一般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市场信息管理、政府信息管理、企业信息管理。市场经济信息是离不开信息资源。其实市场就是建立在微观与宏观之间的交流平台,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市场信息资源是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一个重要环节。政府信息管理其实就是政府根据市场发展情况,通过法律、行政手段调控经济发展所做的相应管理措施。企业信息管理主要是根据市场信息、政府信息制定的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相关管理手段。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及专业方向分析
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专业目录中,将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从培养目标进行分析,国家把培养目标定位于既懂经济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高级人才,他既不是纯技术人才,又不是纯管理人才,而是复合型人才。基本目标的确立,给高校培养人才层面留下了想象空间。
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目前,国内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应培养学生具有相应的能力:(1)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能力;(2)运用所学解决一些基本实际问题能力;(3)中文、外语的表达沟通能力,实现跨国交流平台的搭建;(4)能够及时发现本专业及相关领域发展动态,及时更新知识结构能力。
还有学者统计美国等国家信息管理专业的就业现状,主要集中在商业领域,学生毕业一般从事系统分析员、政府部门信息顾问、网络中心主管、信息中心职业等职位。能够应聘上岗的学生一般具有应具备的能力:(1)能够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硬、软件及通讯技术;(2)能够合理利用系统中的信息内容;(3)能够运用组织理论将技术与组织结构思想结合起来的能力。
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培养技术型、工程型和复合型三种类型人才。所谓技术型人才,就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程序设计能力;但是学生如果专注于编程缺乏管理思维很难有更高的前途。所谓工程型,就是以计算机、工程数学、经济管理、系统工程等四类课程作为主干课程,以计算机能力培养为重点。通过这种模式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既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又掌握经济管理知识,如果管理思维运用得当可以成为高级系统分析师、项目经理、项目核心骨干,其管理特征在项目开发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其实复合型与前两类人才相比,就是更具核心竞争力,由于这类人才具有信息分析能力与管理创新能力。具有驾驭信息资源能力及信息系统开发管理能力,极易成为信息系统项目中的核心人才。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也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但是,由于信管专业是由多个专业合并而来的,所以目前国内各高校信管专业课程设置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有着较大的不同,这将会影响到信息管理专业的良性发展,以及信息管理专业学科优势的准确定位。
参考文献
[1]侯占军.金融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赤子,2015,(6).
信息管理人才 篇7
1 信息管理类专业及其特点
信息管理类专业大致分为三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信息管理类以及图书档案信息管理类。信息管理类专业是应用型、复合型专业, 从能力的角度看, 毕业生应当具备一定的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提供信息服务的能力。
2 信息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及原因分析
信息管理类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在于毕业生未能将管理、计算机、经济等多方面的知识有效融会贯通形成相应的信息管理能力, 导致很难在工作中应用计算机技术服务于企业管理, 更谈不上对企业信息系统进行管理、维护和开发。从教学角度看, 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四点:
(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许多院校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信息系统的开发、管理和维护的高级人才。实际上这是定位在软件开发上, 忽视了管理, 培养的仍然是软件人才。这样的定位至少存在两方面的缺点, 一是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试图将所有学生打造成统一的“标准件”。二是没有真正把复合型作为该专业特色, 仍然仅强调技术或管理的一个方面, 仍然是传统思维在作怪。
事实上, 对信息管理来讲, 管理是信息服务的目标, 而计算机技术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 过于侧重任何一个方面都偏离了信息管理基本内涵。
(2)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课程资源不完备。许多院校在的课程设置上是技术课程加管理课程的“拼盘式”教学, 缺乏真正针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 尤其是缺乏能够将计算机、管理等多方面知识有机结合的综合性课程、精品课程。
(3) 教学资源缺乏。专门教材和专业教师等核心教学资源的缺失是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的重要原因。
(4) 实践教学不到位。实践是应用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有些学校开设的实践课大部分是软件编程或数据库管理方面的课程, 并没有围绕“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提供信息服务的能力”这一核心能力设置相关教学环节。实践环节的管理不完善导致学生的能力培养质量大打折扣。
3 烟台南山学院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针对信息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烟台南山学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 形成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整套体系。
(1) 科学确立培养目标。确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专业培养方向。一个专业的培养方向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既要把握市场需求又要斟酌是否具备培养能力。
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 烟台南山学院根据自身特色和区域市场需求确立了“培养具有信息技术与管理科学高度融合能力和表达沟通能力, 具有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的基本能力, 能在国家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建设, 承担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系统开发、维护、管理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社会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培养目标。围绕培养目标, 着重强调四个就业方向:企业信息化管理岗位、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岗位、信息网络构建与管理岗位、信息安全管理岗位。
(2) 实行“必选结合”的学分制课程体系。多元化的培养目标需要灵活的课程选择机制。在学分制基础上实行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对于基础的、核心的课程以必修课形式强制学生学习。而灵活的专业选修课可以满足个性化人才培养的需要。
(3) 打造管理与技术并重的实践教学体系。信息管理能力并不是单纯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除了计算机实践环节, 还增设了社会调查、会计基础训练等管理实践环节, 以及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电子商务综合训练、网络配置与管理、网络安全等综合型实践环节, 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打造复合型人才。
(4) 建设“专兼结合”的学生管理体系。学生的日常管理也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除了专职辅导员解决学生日常事务, 由任课教师兼职“班级导师”能够切实解决学生的职业发展、学业困惑、课程选修、就业等相关问题。
4 烟台南山学院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
通过实施上述教育方法, 烟台南山学院已经在信息管理教学具体实践中形成了一些较为明显的特色和亮点。
(1) 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同专业、同班级培养的毕业生并非具有完全一致的知识结构, 形成就业的多元化, 提高就业率。
(2) 强化就业职业辅导。根据市场需求培养人才, 把能力作为中心, 就业作为目标, 强调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
(3)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广泛采用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教学工具, 提高教学效果。
(4) 校企合作式的实践训练。把学生在企业中的实际锻炼作为重要能力培养模式, 做到上岗零适应。
信息管理人才 篇8
1.1 医院信息系统的概念和分类
医院信息系统 (HIS) 是指应用计算机和网络通信设备, 为医院所属相关部门提供病人医疗信息、财务核算分析信息、行政管理信息和院长统计决策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 具有提取信息和数据通讯的能力, 并能满足所有授权用户对信息的各种需求的计算机应用系统。
医院信息系统由管理信息系统、诊疗信息系统和医疗服务系统三大部分组成。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决策、医务与一般事务管理系统, 例如领导查询、门诊挂号、住院登记、财务、统计、药房药库管理、卫生材料和器材管理、人事、后勤保障等等。诊疗信息系统包括专家系统、新药统计系统、放射治疗系统、治疗药物检测、医学影像存档和传输 (PACS) 、手术解剖虚拟系统、肿瘤组织学等等。医疗服务系统将医院的服务对象从直接来院接受治疗的客户向院外扩展, Internet技术的发展, 使院内医院信息系统向外延伸成为可能, 服务将向更大的区域范围扩展。这个领域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的医疗服务提供的模式。
1.2 电子病历的定义和内容
电子病历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EMR) 也叫计算机化的病历或基于计算机的病人记录, 它是用电子设备保存、管理、传输和重视的数字化的病人的医疗记录, 取代手写纸张病历。病历是病人在医院诊断治疗全过程的原始记录, 它包括首页、病程记录、检查与检验结果、医嘱、手术记录、护理记录等。其中有结构化的信息, 也有非结构化的文本, 还有图形图像信息。电子病历含有纸张病历的所有信息。从存储记录的意义上讲, 电子病历是病历信息的又一种记录方式和存储媒介。
1.3 电子病历对医院管理的积极作用
电子病历是医疗信息的核心, 病历信息贯穿于病人在医院就诊的各个环节, 因此, 电子病历绝不仅是病历的电子存储, 它实质上是医疗过程的全面信息化。取代纸张病历也不是发展电子病历的唯一目标甚至不是主要目标, 更不能用这一目标来衡量电子病历的意义所在。它的作用在于建立电子病历系统是计算机应用向临床发展的需要, 是医疗信息的核心。
2 电子病历的技术要求分析
电子病历是医院信息化较高级阶段所要执行的功能, 也是国内外医院管理者和医院信息开发者所十分关注的问题。电子病历涉及而广, 设计和实施比较复杂。一般而言, 电子病历有以下的技术要求:
2.1 输入或引入。包括从外部数据库
(SQL Server, Fox Pro等ODBC兼容数据源) , 手工/语音录入, 扫描/数字化, 专用端口 (DI-COM接口, VIDEO接口和检验仪器串口等) 进行导入, 数据类型包括文本、数据表、图像、视频、DICOM图像/视频和专用格式数据等。
2.2 显示/打印。
包括文本内容显示 (纯文木/格式文木显示) , 电子表格, 数据表, 图像、视频、检验报表、历史跟踪曲线图, 状态图等显示方式。
2.3 存贮和传输。
能通过局域网、广域网或卫星等方式传输, 能在医院服务器、社区服务器、个人PC机上存贮。能存贮在个人电子信息卡上, 形成一个高效、方便存取的广泛联系的电子病历存贮传输网络。
2.4 安全要求。
由于病人信息属于个人的隐私信息, 也属于医院医疗级的保密信息, 电子病历还需有加密和安全保护功能。还需采用数字证书技术, 保证医师签名的合法性。要保证有权限的医师浏览病历和增加新的病历资料, 还要确保未经授权的用户无法浏览和修改电子病历。
3 电子病历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实现
3.1 电子病历的归档
电子病历的归档可以采用自动归档的方式进行, 它是根据一张“归档索引表”来进行的。每录入一个新病历首页后, 都对该索引表更新相关字段, 如录入时间字段, 每次自动归档时按照索引表完成。自动归档过程由应用程序定时触发。每次至少完成以下三项操作:查询索引表中各病历的生成时间, 找出需要转存的病历;更新索引表;分级转存。分析以上操作, 可知这实际上是通过查询归档索引表, 自动向三级存储区更新或添加病历数据记录的问题。
利用SQL Server提供的触发器技术可实现。依照上述思路和要求, 在归档索引表上建立一个UPDATE触发器。每次在零点过后输入新记录时自动触发该触发器。触发器内容如下:
检索归档索引表;根据表中数据的最后录入 (或修改) 时间将一级存储区中超过2周的数据记录归档至二级存储区, 并删除一级存储区中的该数据记录;成功删除后在归档索引表中删除该部分数据的索引;在“病历信息存储表”中追加记录, 存储病历号、存放位置等信息, 为以后检索提供方便。
3.2 电子病历的查询
电子病历系统的用户有医生、护士、管理人员及患者与其家属, 因此有两种查询类型。第一种是按指标名称查询, 查询的索引可以是病人、时间、病种等。例如按病人查询, 在给出病历号或者姓名的情况下, 可得到所有的病历信息。第二种是按内容特征进行查询, 即在己知图像、声音和生理信号的特征来查询病人, 前一种比较容易实现;后一种属于基于内容的检索, 涉及面很广, 包括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处理等多门技术, 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 不易实现。
按内容特征检索。指通过给定范围、特征的确定值或模糊值来检索各种非格式数据。原理是在采集非格式化数据后, 按照内容进行特征提取, 并进行相关信息的录入, 这些提取出的特征值和相关信息就是查询中将要用到的数据。例如对于医学图像, 首先提取该图像的特征和相关信息, 例如图像的大小、像素、灰度等特征值, 探察部位、扫描方位、诊断结果等是相关信息, 然后将它们存入数据表中。特征提取的方法应与医生的专业表达一致。
3.3 电子病历的信息交换
假如医院A想得到某位病人的病历信息 (存储在医院B) 时, 它先向当地的数据中心提出请求, 经过认证后, 在数据中心查找到此病人的病历索引, 通过字段中相关联的“医院号”就能得到此病历是存储在医院B, 如果A、B医院都是采用同一公司的电子病历系统, 那么在各自医院的应用服务器里加一个中间件, 其主要功能是将另外一家医院所要的信息集成, 然后发给对方;同时另外一家医院只要将所得到的病历信息文档分解, 把对应的数据分别存放在本系统对应的字段中, 很容易就做到了信息的交换。如果A、B两家医院采用的不是同一家公司的产品, 它们采用的数据库不同、数据库中各表的定义不同、所用的平台不同等, 自然给病历信息交换还来麻烦, 甚至不能交换。采用XML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利用XML天生与平台无关性、内容与显示样式分开的优点, 将病历信息集成为大家能“相互理解”的文档, 然后在各目的应用服务器中加一个能处理 (集成、分解并存储到本地的数据库中) 这个文档的中间件就可, 比较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
摘要:文章首先概述了医院信息化管理与电子病历的概念, 然后分析了电子病历的技术要求, 最后研究了电子病历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实现。
关键词:档案管理,信息化,电子病历
参考文献
[1]薛万国.我国电子病历研究进展[J].中国医院管理, 2005, (2) .
[2]王建仁, 段刚龙, 基于XML的电子病历集成方法研究[J].陕西工学院学报, 2005, (1) .
信息管理人才 篇9
1 专业发展现状
随着现代中医药学的发展, 信息数量急剧增长, 使得医药信息机构面临巨大挑战。社会急需大量既懂信息科学知识和管理学知识, 并掌握了相关计算机技术, 又具有医药学知识背景的专业复合型人才。
目前国内已有二百余所高校相继开设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其中, 医学院校近三十所, 中医院校有五所, 分别分布在山东、河南、湖北、安徽、江苏等省, 东北地区中医院校尚没有开设。辽宁省几所综合性院校虽然设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但由于没有医药相关知识, 因此不能满足医药企事业和社会医药管理机构的特殊要求。
2 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
2.1 培养目标
中医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全新的专业, 其研究领域涉及中医、中药、管理学、信息管理等学科。目前由于医学信息学学科本身固有的交叉性和综合性所导致的自然分化, 国内中医院校中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存在一些差异。笔者认为, 该专业应突出以信息管理技术和计算机科学技术为中医药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应用及开发服务, 可将培养目标拟定如下: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现代信息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计算机网络及应用、医药学基本知识和技能、信息处理的理论和技术、医药科技信息和经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接受收集、开发信息及信息管理方法的基本训练, 从而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毕业后能从事信息管理和信息研究工作, 成为在各级医药管理部门、工商企业、科研、情报机构从事信息收集、分析、管理、开发利用的高级专门人才。
2.2 基本要求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作为医学领域相关专业的拓展, 同时本专业对于传统的中医药学也能提供技术的创新和多领域的交叉融合, 学生以医药卫生为专业背景和应用领域, 受到系统和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方法的基本训练, 毕业生预计达到如下基本要求:
系统掌握医药学基础知识;掌握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方法、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具有信息组织、分析研究、传播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了解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信息收集的基本方法, 具备一定的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
3 课程体系
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要与其培养目标联系起来, 培养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为此在课程体系上主要分为3个模块: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类专业课程。其中公共课基本上是按照国家教育部相关规定设置, 专业基础课包括两部分:医学类 (以中医药类课程为主) 和信息技术基础类 (以计算机类课程为主) 。体系中主要包含:
主干学科: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医药学等
主要课程:课程设置以需求为导向, 突出中医药信息分析, 注重医学应用。可开设计算机导论、中医学基础、中药学、中医文献学、管理信息系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信息组织方法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程序设计实习, 管理软件实习, 毕业设计等。此外, 还可穿插各种形式的见习、科技学术活动等。
主要专业实验:计算机程序设计、管理软件的应用、生理学、医学文献检索等。
4 毕业生就业前景展望
2009国家发改委推出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明确了我国医药发展未来的目标和方向。新医改中提出了要通过信息化手段, 建立共享服务, 也就是要在医疗服务整个环节里协同和整合, 可见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作为医改的重要任务之一。
实现医药信息化目标需要医药与理、工、管专业相结合的信息人才。医药背景出身改行信息化的人数较少, 力量单薄;而理工科信息人才进入医药业后的适应期又较长。只有医药院校培养的医药和信息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才能深入理解信息工程对医药行业的意义, 具备较强的自主工作能力, 将是实现"医药信息化"目标主要动力。故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十分广泛, 毕业后能在国家各级卫生管理、医疗服务、社区卫生、疾病控制和公共卫生、、医药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管理和评价以及科研和教学等方面的工作。
摘要:针对国内中医药院校开设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介绍了专业的发展现状、论述了切实的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及课程体系, 并对专业的发展前景和毕业生就业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中医药信息,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信息管理人才 篇10
关键词:信息;安全;加强;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9-0000-01
Enhance Information SecurityAwareness Strengthen 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Liu Yunan,Ren Xiujuan
(Pulandian Statistics Bureau of Liaoning,Dalian116200,China)
Abstract:Network security technologies,especially network information security,related to Internet users,businesses and even national information security.Improving information security awareness, enhance 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variety of security technologies will be combined,to build an efficient,applicable and secure network system.
Keywords:Information;Security;Strengthened;Management
当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因特网高科技手段进行经济商业犯罪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了。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以及信息系统的脆弱性,决定了网络安全威胁的客观存在。因此,如何采用更加安全的数据保护及加密技术,成为当前计算机工作者的研究热点与重点。网络安全技术,尤其是网络信息的安全,关系到网民、企业甚至是国家的信息安全。因此,发展更加安全的网络安全技术,是关系到社会经济稳定繁荣发展的关键,成为当前计算机安全工作的重点。提高信息安全意识是各种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标准中共同的要求,提高办公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的要求,无非就是从实质上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提高工作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又是安全项目中很容易被忽视的环节。
一、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它的普遍性、共享性、增值性、可处理性和多效用性,使其对于人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信息安全的实质就是要保护信息系统或信息网络中的信息资源免受各种类型的威胁、干扰和破坏,即保证信息的安全性。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定义,信息安全性的含义主要是指信息的完整性、可用性、保密性和可靠性。信息安全是任何国家、政府、部门、行业都必须十分重视的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国家安全战略。但是,对于不同的部门和行业来说,其对信息安全的要求和重点却是有区别的。
我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了各方面信息量的急剧增加,并要求大容量、高效率地传输这些信息。为了适应这一形势,通信技术发生了前所未有的爆炸性发展。目前,除有线通信外,短波、超短波、微波、卫星等无线电通信也正在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与此同时,国外敌对势力为了窃取我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秘密信息,运用侦察台、侦察船、卫星等手段,形成固定与移动、远距离与近距离、空中与地面相结合的立体侦察网,截取我通信传输中的信息。
传输信息的方式很多,有局域计算机网、互联网和分布式数据库,有蜂窝式无线、分组交换式无线、卫星电视会议、电子邮件及其它各种传输技术。信息在存储、处理和交换过程中,都存在泄密或被截收、窃听、窜改和伪造的可能性。不难看出,单一的保密措施已很难保证通信和信息的安全,必须综合应用各种保密措施,即通过技术的、管理的、行政的手段,实现信源、信号、信息三个环节的保护,藉以达到秘密信息安全的目的。
二、加强管理的必要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已经毋庸置疑地把我们带进了信息时代,随着信息以爆炸式的速度不断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中涌现,如何管理信息,确保信息的安全为世人瞩目,信息安全管理则成为了当前全球的热门话题。传统的信息安全着眼于常规的信息系统安全设备,诸如防火墙、VPN、入侵检测系统、防病毒系统、认证系统等,构成了信息安全的防护屏障。事实上,要保证信息安全需要有三个方面的工作要做,这就是需要技术、管理与法制。所以仅仅依靠技术保障信息安全的做法是不会达到应有效果的,“三分技术,七分管理”这个在其他领域总结出来的实践经验和原则,在信息领域也同样适用。因此,在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信息安全手段日新月异的今天,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历来非常重视信息安全保密工作,并且从敏感性,特殊性和战略性的高度把信息安全保密工作自始至终置于党和国家的绝对领导之下。中央机要管理部门,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和国家保密主管部门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形成了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的管理体系。
为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中央批准成立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机构,一个是国家信息安全产品测评认证中心,负责管理和运行国家信息安全的测评认证体系,对信息安全产品,信息系统,对提供信息安全服务的单位以及提供信息安全服务的人员进行测试,考试和认证。第二个重要机构是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负责管理和运行国家计算机网络的内容监控和应急协调工作。这两个机构目前都在国家信息安全管理中发挥着技术支撑的作用。
网络安全不再仅仅是用户组网才会思考的问题,如今的网络情况纷繁复杂,网络安全更要考虑的详尽周到。1.必须有本地的安全策略;2.需要批准共享;3.文件许可非常重要;4.加密离线文件;5.评估你的网络安全。无论你使用什么工具,要确保实施经过身份识别的扫描和未经过身份识别的扫描。这会使你了解网络的真实状况,了解哪里配置错误了,并且了解不守纪律的内部人员或者外部黑客能够在你的系统里看到什么。這样我们就可以很好的解决的此项安全问题。
安全是一种“买不到”的东西。打开包装箱后即插即用并提供足够安全水平的安全防护体系是不存在的。建立一个有效的信息安全体系首先需要在好的信息安全治理的基础上,其次要制定出相关的管理策略和规章制度,然后才是在安全产品的帮助下搭建起整个架构。相反,就不可能得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安全防护体系。有些单位可能安装了一些安全产品,但并没有一个安全的体系,因为没有建立它的基础。
信息管理人才 篇11
面对全球信息化人才的需求缺口越来越大的难题,以美国、欧洲和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积极推行新的教育改革方案,进一步加大对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投入,并通过实施科技移民和绿卡政策,吸引发展中国家的科技人才和留学生。目前,中国已成为发达国家信息化人才争夺的焦点,即便在当前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基于我国低成本的优秀信息技术人才和巨大的市场两个基本因素,跨国企业仍纷纷扩大在华投资规模,建立和扩大信息技术研发机构,招纳我国的优秀人才,通过实施本地化策略,占领信息化高端市场,通过参股、控股和战略合作等多种形式向中低端市场渗透,企图主宰我国的信息化进程。随着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我国信息化人才需求的缺口将越来越大。从根本上说,解决信息化人才短缺的途径在于教育和培训,各高校承担着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重担,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具有较强的复合性特点,主要承担着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任务。因此,各高校要用创新的理念改革人才培养的体制和机制,加大对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投入,满足全社会信息化建设的人才需求。
2. 高校信息管理专业发展与信息化人才培养要求
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在全国率先创办了“经济信息管理”专业,1998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把原来的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林业信息管理等专业合并为管理学学科门类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以下简称信管专业)。信管专业是集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于一体的复合性专业,是为了适应我国培养信息化建设“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经过30年的发展,全国设立信息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超过340多所,已有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硕士、本科等多层次专业培养体系。
信息化发展的显著标志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具体来说,就是用信息技术来管理资源、改造生产,将信息技术融入产品,将信息技术融入研究和规划,用信息技术建立新的行业(互联网、软件服务)。社会信息化是信管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信管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以社会信息化需求为驱动力。因此,各高校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要求是:能掌握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特定行业或专业领域从事信息管理工作。
3. 当前高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3.1 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
国家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设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对多个信息管理相关专业的合并,目的是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人才。各高校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自己的背景、条件,以及地区或行业的需要,提出了自己的培养方案。此外,各高校信管专业产生的背景不同,有的在计算机学院,有的在信息学院,也有在经济管理学院或公共管理学院。一方面,各高校对专业内容、专业范围的理解不一致,另一方面,各高校又要兼顾教育部的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最终导致各高校培养目标模糊,培养方案差异较大,课程体系又多是专业知识“拼盘式”的简单累加,缺乏系统性和关联性。有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很困惑,不清楚信管专业的特点和优势在哪里,在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方面比不上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掌握管理知识和素质方面又比不上管理专业的学生,超过60%的信管专业毕业生认为没有达到专业培养目标。
3.2 课程体系结构设置不合理。
1999年教育部高教司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进行了研究,最后确定了信息管理概论、管理学基础、数据结构与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基础、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信息资源的组织和管理等6门骨干课程[2]。教育部只规定了信管专业的一些核心课程,强调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背景、条件,以及地区或行业的需要设置一些必要的背景基础课和面向急需发展方向的课程,同时鼓励课程设置的规范性应与各高校特色相结合。应该说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是有很大空间的,问题在于多数高校建立的是“拼盘式”的课程体系。以信息技术应用为导向的高校是在原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经济学、管理学课程构成,以管理为导向的高校是在原来工商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增加数据库、程序设计语言、系统分析设计等计算机课程构成,管理类的课程与信息技术的课程是两张皮,知识点没有很好的融合,所以导致从管理专业的角度看,学生的管理知识基础不扎实;从计算机专业的角度看,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欠缺。
3.3 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不完善。
受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教育观念影响,教师和学生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各高校信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多数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内容仅针对本课程,没有做到课程体系之间的相互衔接。各高校所开设的实验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没有开设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考核的有效方法。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往往是什么都会一点,但又不能在综合实践中灵活应用,其根本原因在于各高校没有明确的实践训练培养目标,缺乏完善的培训体系,实践训练缺乏系统性,达不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另外,许多高校一开始对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设计就缺乏科学性,尽管大家都知道信管专业是一个复合性专业,但许多高校信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都是根据相近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内容作一定修改和扩展而成,很少根据信管专业的特点制定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计划。
3.4 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师资队伍力量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生培养的质量,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质量学生。目前,各高校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来自计算机专业及相关专业(如自动化、应用数学等),他们有着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所缺乏的是系统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思维,在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中不能很好地把信息技术与管理知识有机地融合起来。也有些教师是由管理专业转向信息技术方向发展的,他们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有别于计算机软件专业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师。例如在讲授《数据库系统》课程时,教师往往只讨论数据库系统的原理、技术实现方法,而没有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考虑数据库系统能运用在哪些管理工作中;在讲授《生产管理》时,教师往往只讨论在手工模式下生产流程控制,而没有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来考虑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控制生产流程。目前能够将管理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教给学生如何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信息化实际问题的复合型教师是少之又少。
3.5 学校投入不足,产、学、研建设薄弱。
普通高校为了提高自己的办学层次和学校的知名度,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总是把有限的经费投入到一些重点专业,以求形成自身特色和为申硕、申博打基础,而一般非重点专业只能维持正常教学。信管专业是新兴专业,一般都是非重点专业,学校在专业建设方面投入明显不足。信管专业又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但又不像计算机专业那样被社会和企业所认同,由于没有学校在公关和经费上支持,该专业很难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不能为学生提供提升其专业实践能力的实习基地。虽然所有的高校都强调加强“产、学、研”建设,但在具体支持措施上又不到位,最后成了一句口号。这样就导致信管专业的“产、学、研”相互脱节,找不到合适的实习基地,使得实践教学能力薄弱。
4. 建立高校信息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4.1 专业定位要更明确,专业特色要更鲜明。
美国、英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大学信息管理专业的专业划分很细致,专业定位很明确,突出了院校自身的优势和专业特色,给学生多元化的选择[3]。纵观我国各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体系,从其培养方向上主要有信息技术导向型、管理导向型、信息资源导向型和公共管理导向型四大类培养目标。普通高校信管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要参照教育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目录的要求,根据自身的办学层次、办学特色,确立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专业人才应具有的知识体系、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使得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目标明确。信管专业所培养的复合型人才的特色和优势在于,既具有计算机专业人才所缺少的管理素质,又具有管理人才所缺少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人才。
4.2 课程体系设置要体现学科知识融合的特点。
信管专业学习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加强经济与管理的水平,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信管专业的建设不能由已有的信息技术或管理专业来包含或替代的,也不能是管理和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的简单拼凑,它有自己的知识体系结构与课程体系结构。信管专业的知识体系应以经济管理为基础,以信息学科体系为支撑,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来构建。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各高校不仅应要求学生掌握管理、经济学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企业或组织的业务流程及其实质,知道管理流程及管理问题,而且要使学生了解伴随管理流程中的数据流动过程,这样学生才知道如何把管理问题转化为计算机能够识别和处理的信息流程。学生不仅必须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包括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应用、数据结构、程序设计、网络通信等学科的知识和综合应用能力,而且要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描述和模拟管理过程,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把相应的管理问题转化为信息系统的功能。
4.3 不断完善信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各高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通过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有步骤、分阶段地来完成。这些阶段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首先是课程实践,它是根据课程教学目的,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本课程知识点的实践技能而设置的实践环节,如程序设计类课程的上机实验、ERP系统软件和开发工具的使用等。其次是专业综合实践技能训练,它以课程设计的形式体现,将相关课程实践串联起来,实现课程知识点和技能的集成应用,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技能,如管理信息系统案例开发实践、信息化调研实践等。再次是毕业实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在职业环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锻炼职业实践技能。最后是毕业设计,各高校可以让学生直接参加实习单位的信息系统研发工作或参加指导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在实战中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如企业信息化咨询、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等。
4.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信管专业是涉及经济学、管理学、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多学科融合的专业,因此,专业教师既要具备较扎实的管理理论基础,又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用多学科的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目前复合型师资人才缺乏的情况下,各高校首先可以考虑引进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人才进入教师队伍,组成学科小组,相互交流学习,做到学科交叉,优势互补。其次,各高校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提高教师的信息工程实践能力,通过外培、企业挂职等途径创造条件让教师在实践中提高科研、教学水平,成为“双师型”的复合型人才,推动师资队伍转型。最后,各高校可从IT业界聘请高级项目经理和系统分析师兼职上课或开设讲座,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队伍,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结合,这样不仅有利于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而且可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了解企业对专业人才的真正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企业的岗位要求相适应。
4.5 加强产、学、研合作,争取学校和社会更多资源投入。
信管专业的特点是技术发展变化快、实用性强。专业教师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在科研和教学改革方面锐意创新,突出专业特色建设,积极主动争取学校各级部门的全方位支持,积极争取得到企业和社会更多的资源投入。信管专业可以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如专业机房可以提供良好的模拟开发环境;利用专业教师和优秀学生组织的项目团队与IT公司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做企业信息化咨询、网站设计、软件项目外包等方面的工作。这样,一方面,信息专业教师和学生在实践中能得到锤炼,有利于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赢得企业的信任,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企业和社会的资源投入,外部环境更加宽松,专业发展将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5. 结语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是一个不断创新与实践的过程。因此,普通高校信管专业发展的关键是抓住自身的特点,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找到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信息化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2]杨小平, 王勇, 徐卫林.我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知识体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08, (7) :72-74.
[3]龚花萍, 沈玖玖.中外信息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比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7, (5) :55-57.
【信息管理人才】推荐阅读:
医院信息与信息管理09-20
信息时代与信息化管理10-06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实习总结10-02
信息管理07-05
信息管理学科07-16
信息价值管理10-15
考生信息管理10-16
客户信息管理05-10
货运信息管理05-15
信息管理概论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