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矿资源

2024-09-02

地矿资源(精选11篇)

地矿资源 篇1

摘要:本文选自天津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副局长李平在2009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的发言。文中对天津市各类地质资源, 包括水资源、地热资源、煤资源、石油资源和其它各类矿产资源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研究, 并指出了合理利用资源和开发资源的方向。本文对天津市地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

一、区域地质特征和矿产资源特点

(一) 地理位置

天津市位于北纬38º34'—40°15'之间, 东经116º43'—118º04'之间, 处于国际时区的东八区。南北长189公里;东西宽117公里。天津市地域面积11760.26平方公里, 海岸线长153公里, 陆界长1137.48公里。

天津市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 环渤海湾的中心, 东临渤海, 北依燕山。天津距北京120公里, 是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要地与门户。天津拥有北方最大的人工港-天津港, 有30多条海上航线通往300多个国际港口, 是从太平洋彼岸到欧亚内陆的主要通道和欧亚大陆桥的主要出海口。

(二) 区域地质特征

本区域绝大部分地区被第四系掩盖, 具有地热、石油、天然气成矿的良好盖层条件, 基岩露头仅限于蓟县北部, 出露的地层以中、上元古界长城系、蓟县系和青白口系为主, 各时代地层的研究程度相差较大。中、上元古界的“蓟县剖面”为中国的标准剖面和国际标准层剖面, 该剖面列为国家级地质自然保护区。地势以平原和洼地为主, 北部有低山丘陵, 海拔由南向北逐渐下降。地貌主要有山地、丘陵、平原、洼地、滩涂等。土壤主要有山地棕壤、山地淋溶褐土、褐土、潮土、沼泽土、水稻土、盐土等7类。

天津市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地台边缘, 北部跨燕山台褶带中段, 南部属华北断坳北端, 蓟县山前断裂以北为山区, 蓟县山前断裂和宝坻断裂之间称作北部平原, 为山前倾斜平原, 宝坻断裂以南为南部平原。全市的土地, 除北部的山地、丘陵外, 其余都是在深厚沉积物上发育的土壤。在海河下游的滨海地区, 有待开发的荒地、滩涂1214平方公里, 可作为建设和生态用地。

(三) 矿产资源分布特点

天津市矿产资源具有能源矿产相对丰富、水资源不足、非金属矿产储量规模较小、金属矿产贫乏的特点。截至目前, 天津市共发现矿产35种, 其中能源矿产5种, 金属矿产6种, 非金属矿产21种, 水气矿产3种。已探明储量的矿产18种, 包括煤、石油、天然气、地热、锰、金、重晶石、硼、含钾岩石、白云岩、石灰岩、页岩、粘土、陶瓷土、辉绿岩、花岗岩、矿泉水、地下水。

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主要分布在天津北部山区。金属矿主要有锰硼石、锰、金、钨、钼、铜、锌、铁等, 其中锰、硼不仅为国内首次发现, 也为世界所罕见。非金属矿主要有水泥石灰岩、重晶石、迭层石、大理石、天然油石、紫砂陶土、麦饭石等。燃料矿主要埋藏在平原区和渤海湾大陆架, 有石油、天然气和煤成气等。

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0亿吨, 油田面积650多平方公里, 天然气地质储量1500多亿立方米, 煤田面积80平方公里。天津地热资源丰富, 具有埋藏浅、水质好的特点。目前已发现10个地热异常区, 面积2434平方公里, 水温在30-90度。海洋油气资源丰富, 已发现45个含油构造, 储量十分可观。

二、三十年的地质勘查和阶段性成果

三十年来, 地矿局会同原地矿部、煤炭部、石油部、建材部、冶金部和地科院等所属科研单位, 在本地区进行了大量的普查勘探、地质调查、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等生产和科研工作。其主要工作包括:在滨海新区和渤海湾进行了大规模的石油天然气的普查勘探和开发工作;在平原区进行了地下热水的普查勘探和开发利用等工作, 并进行了煤的普查精查工作;在北部山区进行了水泥灰岩、水泥配料粘土、砖瓦用页岩的勘探工作, 进行了钨钼锰硼、硫铁多金属、重晶石等矿的详查工作。

(一) 围绕天津地区全面开展基础地质调查

地矿局先后完成1:25万区域地质调查6690.58平方千米, 占全市国土面积的56.13%;完成1:5万区调约5404.5平方千米, 占全市国土面积的45.34%;完成航空磁测、区域重力勘查以及围绕大港石油普查开展的大量地震勘探等工作;完成全市1:20万国土农业地球化学调查和滨海新区1:5万土壤地球化学调查2270平方千米等, 完成了松散层三维地质结构调查、基岩结构调查等。获得了大量宝贵的基础地质资料, 深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为城市规划和重大项目选址提供了地质依据, 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科学施肥、农田保护、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和土壤污染治理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 地热资源勘查与开发

地矿局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全市地热资源普查, 目前共发现10个地热异常区, 探明4个大型地热田, 探明地下热流体可采量为5088万立方米/年, 居全国之首, 地热勘查开发利用技术居全国领先地位, 目前全市利用地热供热面积超1000万平方米, 约占全市总供热面积的10%, 成为全国第一个较大规模利用地热采暖的城市。每年可节约燃煤20万吨, 减少了燃煤供热产生的废气和烟尘排放, 为创建环保模范城和国家卫生城市做出了突出贡献。

天津地区地处华北盆地东北部, 北部山区由于基岩直接裸露地表或松散盖层很薄, 是冷水下渗补给的通道, 为地温梯度的低值区。约占全市总面积77%的南部平原区则普遍埋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 地温场分布状况主要受凸凹相间的地质构造格局控制, 表现为中间高、两侧低的特征。盖层平均地温梯度大于3.5℃/100米的地热异常区有10个, 其中有7个分布在沧县隆起上, 控制面积占全部地热异常区面积的84.4%。

天津地区以盖层平均地温梯度3.5℃/100米为下限值, 圈定了10个地热异常区, 塘沽、大港、汉沽等滨海地区虽不属地热异常区, 但靠地层深度的增加而正常增温, 地热井也普遍具有较高的流温。以温度高于25℃为地热资源, 目前天津地区已进行勘查评价并经矿产储量委员会认定储量的几大热田地热流体可采储量是:新近系热储3983×104立方米/a, 基岩热储2014×104立方米/a。

地热流体开发利用现状

全市共有明化镇组热储层地热井84眼 (包括2眼回灌井) , 开采量约为401.2×104立方米、回灌量约为11.0×104立方米, 地热井较集中的分布在市区及新四区, 集中开采区的年开采量占全市该层热储开采总量的85.8%。该层地热流体在天津地区主要用于工业用水、种植、养殖、理疗、洗浴和居民生活用水及矿泉水开发。

全市共有馆陶组热储层地热井107眼, 本年度开采量约为764.4×104立方米、回灌量约为1.7×104立方米, 主要分布在塘沽、大港和武清等区, 其中仅塘沽和大港区的开采量就占全市该层热储开采总量的70%以上, 尤其是大港区有持续增加的趋势。该层地热流体主要用于供暖、种植、养殖、洗浴及生活用水。

全市共有奥陶系热储层地热井16眼, 主要分布在市区及新四区。该层地热流体水质对开发利用有一定局限, 致使年开采量不大, 2007年开采总量为72.54×104立方米, 热流体少量用于冬季供暖, 部分用于洗浴、理疗。

全市共有寒武系昌平组热储层地热井7眼, 其中开采井5眼, 年开采量较小, 热流体在供暖和洗浴方面有所利用。

全市共有雾迷山组热储层地热井99眼, 包括开采井77眼, 2007年开采量约为1285.2×104立方米, 年开采量占全市地热资源开采总量的49.7%, 为天津地区地热流体主要开采层, 其中有65眼集中分布在市区及新四区;回灌井22眼、回灌量约为289.4×104立方米, 回灌率达到了22.5%。该层地热流体用途广泛, 供暖、养殖、种植、居民生活用水和矿泉水开发等方面均有应用。

(三) 探明多处地下水资源地项目

天津市也属于缺水的大城市之一, 全市水资源总量约为18.16亿立方米/年, 人年均水资源为160立方米, 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16, 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天津地下水可采资源量8.32亿立方米/年, 现状开采量7.22亿立方米/年, 约占目前天津市供水量的三分之一。

我们已在天津市区域探明8个大中型水源地, 可采地下水资源总量达70万吨/日, 特别是1982年完成的宝坻石化水源地, 为“250石化工程”最终落户天津市起到决定性作用, 获地质部地质找矿一等奖。2003年完成的“武清北应急水源地”勘查, 提交了5万立方米/日的大型集中供水水源地, 解决了当地用水紧张问题。2004年以来探明的塘沽黄港洼等大型水源地, 为滨海新区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后备水源。

(四) 煤、煤层气及其他重点矿产勘查

1. 煤、煤层气勘查。

我们完成了《天津地区煤成气赋存条件及远景预测研究报告》, 提交了《天津市浅层煤成气勘查报告》, 经评价预测, 天津市埋深1500米, 以浅煤层气资源量为167.41192亿立方米, 1500米-2000米资源量为1226.2432亿立方米, 总资源量为1393.65512亿立方米。进行了《天津市利用本地煤炭地下气化的可行性研究》, 该研究成果表明天津市将有86.68亿吨不能用矿井法开采的煤炭可用于地下气化, 生产260040亿立方米煤气或发电86.680亿度, 或生产甲醇43.34亿吨, 或生产代用天然气81812亿立方米。并提出将煤炭地下气化和煤层气开采结合进行的方案, 以充分利用煤炭资源、提高效益、减少风险。

蓟玉煤田已探明大高庄和大杨各庄两井田, 煤炭资源总量为3.8亿吨, 其中基础储量2.97亿吨, 资源量为0.85亿吨, 但外围仍有54平方千米含煤面积未进行正规勘查;另外在宁河岳龙庄有36平方千米、蓟县邦均有15平方千米、在静海有2600余平方千米含煤地层分布, 均具有相当资源潜力。应加强本市煤和煤层气资源的调查和研究, 以满足未来发展的需求。

2. 参与石油天然气勘查和评价。

天津区域油田勘查, 涵盖大港油田周边及深部、新区新类型新层系, 特别是渤海滩海地区的石油天然气勘查与评价。但大港油田由于未动用的石油储量广泛分布在已探明的30个油田中, 勘探目的层埋深愈来愈深, 勘探难度加大, 对油气勘查提出更高要求。

3, 其他固体矿产勘查。

其他固体矿产勘查包括水泥用灰岩、砖瓦用页岩和建筑用石料勘查与评价, 为天津市城市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建筑材料用矿产资源, 为矿产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和矿山环境治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水泥用灰岩是天津市重要的固体矿产资源, 已探明资源总量20361万吨, 预测蓟县陈家园一带还有约4000万吨, 资源总量约为24361万吨。目前, 已消耗资资源储量6626.43万吨, 扣除自然保护区禁采范围, 还有10500万吨保有储量。目前矿山年开采量336.7万吨, 资源服务年限仅25年, 资源潜力有限, 供需比较紧张;砖瓦用页岩已探时资源总量1.4亿吨, 分布在4个矿区, 可替代粘土砖瓦, 有效保护耕地面积;建筑材料尤其建筑用石料, 虽然有可观的资源储量, 但随着生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加强, 可开采量将越来越少。

(五) 开展地质环境调查与监测及防治地质灾害

完成了以中心城区及外围、滨海新区为主的地面沉降地质灾害调查, 面积约3000平方千米;建设地面沉降监测基岩标2座, 分层观测标10组, 沉降监测控制面积3200平方千米;建立地下水监测点500个, 监测面积10680平方千米。基本查明了北部山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现状, 重要灾害点已纳入地质灾害监测系统, 保障了当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通过近三十年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勘查与治理, 共投入钻探进尺近3万米, 查明了地面沉降产生的原因、机理和层位, 经采取相应的控沉措施, 目前中心城区、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等地面沉降严重区得到了有效控制。地矿局开展全市地下水环境监测近50年, 积累了大量的水位、水质、水温、开采量等方面的资料, 地面沉降监测居全国领先水平, 为地下水资源规划和合理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完成了多个矿山环境治理项目, 为防治地质灾害和美化天津市的后花园做出了突出贡献。完成了蓟县国家地质公园8个景区的地质调查、中上元古界地质遗迹保护、地质博物馆建设、古海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调查勘界等一批项目, 为地质遗迹保护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六) 开展工程地质勘查与基础施工, 为城市建设服务

开展了全市工程地质区划和滨海地区工程地质研究与区划, 完成了引滦入津输水干渠工程地质勘察、海岸带工程地质普查、经济技术开发区勘查、五十万吨钢管选址, 百万吨乙烯等重大项目, 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基础资料。

针对滨海新区软土层的特点, 解决工程建设中软土地基处理的疑难问题。开展工程勘察和基础施工研究与建设工程深基坑设计, 推出软土地基的处理新技术新方案。天津市地质工程勘察院和天津市地质基础工程公司在工程勘察和基础施工方面也取得了优异成果, 其中今晚报大厦勘察设计, 人民保险公司天津分公司营业楼桩基施工项目, 天津市邮件处理中心生产楼勘察设计, 天津市邮件处理中心生产楼基础施工等四次获得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 (中国建筑工程领域的最高奖) , 泰达国际医院勘察设计还获得了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

(七) 地质勘查成果和科技创新

地矿局充分发挥技术和人才优势, 完成了一批国家和地方地质勘查任务, 承担了天津市大量重点工程建设, 取得了大量重要科技成果, 近30年来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20余项。其中天津市地质调查研究院承担的华北地区水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天津市引滦输水工程工程地质勘查、地面沉降勘查与治理、宝坻石化水源地勘查、黄庄洼水源地勘查、武清北水源地勘查、西龙虎峪水源地勘查以及天津地热勘查开发设计院中低焓地热工程建设技术研究等方面的科技工作, 分别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地矿局地质调查研究院承担的“天津城市地质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 围绕构建数字天津, 提供政府决策、丰富社会公众信息的需要, 以地学理论为指导, 在充分利用、综合和集成已有成果数据及项目工作成果数据的基础上, 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GPS、GIS、虚拟现实 (VS) 、海量数据储存、三维空间结构等高新技术, 进行地质信息的集成管理和分析, 开展三维可视化技术研究, 建立信息化和可视化为一体的三维地质结构模型, 建立三维可视化城市地质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 为天津城市规划、建设与国土资源管理管理部门和广大民众提供基础性的地质信息服务。地矿局积极协助政府管理部门使全市重要馆藏地质资料已全部完成数字化, 成果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建设工作已经完成并向社会开放, 地质资料利用水平已有明显提高。

三、天津地矿事业未来展望

地质勘查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 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仍然担负着重要任务。

(一) 围绕“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开展地质工作

地质工作要更加紧密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更加主动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目前京津冀都市圈已初具雏形, 京津冀都市圈远景规划正在编制过程中, 以京津冀为核心区, 以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两翼的环渤海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大格局正在形成。滨海新区的发展需要地质勘查工作的支撑, 深入研究海岸带地质环境, 协调发展与环境的矛盾, 缓解城市资源和环境压力的突出问题, 控制和预防地质灾害, 合理开发和保护海岸带的地质环境。

2010年至2015年重点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 使1/5万区调国土覆盖率达到90%, 同时开展滨海新区、海岸带、中心城市等地区的1:1万—1:2.5万综合地质调查工作, 为城市建设提供地质技术支撑平台。继续加快地面常规监测、分层标监测、分层标维护与建设、分层标自动化改造等方面建设, 针对滨海新区的中心生态城和八大功能区的地质环境监测, 提高地质环境监测精度, 完善GPS监测网络, 地面沉降信息系统和预警预报系统, 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二) 加强地学基础理论研究, 提高地质勘查水平和找矿效率

继续深入开展区域地质调查;区域地球物理调查包括天津市平原区重力测量和大地电磁测深, 以及滨海新区放射性测量;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滨海新区土壤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 天津市浅层地下水环境地球化学调查;蓟县矿产资源开发遥感动态监测等, 丰富地学理论数据, 研究地学理论, 探究成矿规律。

(三) 实施地热资源集约化、综合利用的系统工程

天津市拥有比较丰富的中低温地热资源, 分布面积达到8700平方千米, 但整体勘查程度精度不够高, 还有40%的地热异常区以及蓟县山前平原构造型热储未进行地质勘查工作。天津市地热勘查开发仍有相当的资源潜力, 预计2010年地下热水开采量将达到3300万立方米。同时也要加强地热资源的保护, 采取有力措施, 实行集约开采、研究开采规律调整开采布局、加大回灌和动态监测等, 以保证地热资源可持续利用。

当前天津市依靠丰富的地热资源形成多层次的地热利用产业, 但也存在地热产业利益体多元化, 总体利用水平不高, 不利于走地热资源利用集约化,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集团化发展的道路有一定的阻力。因此地矿局在地热资源利用方面提出了实施地热资源集约化勘查、开发、综合利用的系统工程新课题。希望有合作意向的企业、人士积极参与, 打造天津地热资源产业集团。

推行地热资源高效和集约化利用, 以地热供暖建站为入手, 要加强梯级利用研究, 推广梯级利用技术, 减少地热开采量, 对已有的地热供热站, 重新布局调整, 优化地热供热站分布, 实建立多组示范性供热站;加快地热产业内部整合, 推进用热单位重组优化, 以资本为平台, 采取市场化运作, 组建地热开发利用集团性公司。

(四) 建立先进、完备的地质信息系统

加快推进地质工作信息化, 完善和建立地质信息系统, 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城市基础地质信息系统、矿产地质信息系统、水文地质信息系统、工程地质信息系统、环境地质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综合地质评价系统等, 开展地质成果数据统计分析;实现地质资料二次开发利用。

建立天津市实物地质资料库;建设岩矿芯图像数据库;建立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体制, 及时向社会提供服务。加强地质资料和地质成果的开发利用, 开展综合分析研究, 提高对地质工作的研究水平,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广泛的服务, 为政府规划、管理提供基础技术支撑。

(五) 运用全新勘查技术, 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决定》对地质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作为长期在天津工作的地质队伍, 拥有一批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大量的技术资料, 熟悉天津的地质情况。天津市矿产资源保证程度明显不足, 供需矛盾较突出。按照“两种资源, 两个市场”的思路。通过实施中外合作勘查项目, 以境外勘查工作为载体和平台, 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包括天津市地热开发利用, 深部煤及煤层气开发技术等方面, 开展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

坚持以周边及近邻国家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为主, 同时加大非洲部分资源大国勘查开发力度。积极参与拉美国家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 积极参与一些发达的资源国投资矿业开发与合作。资源勘查开发具有投资较高、风险较大、周期较长的特点, 地矿局的境外资源勘查还处于起步阶段, 利用地矿局的地质勘查技术优势, 以境外资源勘查开发与合作作为突破口, 采取多元化方式如劳务技术输出、合资、合作经营, 建立风险共担, 资源共享的合作关系, 促进境外地质勘查工作取得进展。

地矿资源 篇2

一、简化工作程序,实行限时办结。

只要符合国家政策和所需资料齐全、完备的项目,根据相应审批权限,属县级审批的在2个工作日内完成,归上级审批的在最短时间内报上级部门审批;对手续不全的,出具需补办手续的`补办单,补办手续后保证第二次办成,决不让群众跑第三趟。

二、改善政务环境,提升服务水平。

一是实行挂牌上岗及持证执法制度,严格执行《首问责任制度》;二是严格执行政务公开制度。进一步将政务公开工作条款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在指定地点向群众公开办事制度、办事程序和收费标准。

三、加强信访处理。

加大对信访案件的处理力度,做到城区内投诉当天处理,城区外投诉二天之内处理,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类案件。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执法素质。

严格遵守江西省纪委、江西省监察厅机关干部作风建设“十条禁令”。加强对内监督检查,建立健全工作稽查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打造出一支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的队伍。

我们将进一步贯彻落实社会服务承诺制度,为我县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欢迎社会各界对我们的工作进行监督,提出宝贵意见。我们的投诉电话是:

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开承诺

一、实行政务公开,提高办事效率。

在业务窗口和质监网公布各项业务办理程序和相关收费标准、收费项目,收费依据,实行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等便民制度,提高办事效率。

二、实行限时办结制。

办理代码证件,由原来规定的10个工作日缩短为2个工作日;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由原来规定的10个工作日缩短为5个工作日;受理举报案件,城区及周边乡镇1小时内赶到现场;接待消费者投诉,1个工作日内答复。

三、扶优治劣并举。

防止不作为、严禁乱作为,24小时开通12365打假投诉举报热线,坚决打击危害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的制假售假行为,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进一步加强食品和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力保特种设备和食品两大安全;实施“质量兴县”战略,着力扶优扶强,努力培育,多创省级和国家级名牌产品。

四、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

实行责任追究制,做到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廉洁执法。所有收费执行国家和省、市、县财政、物价部门规定的收费标准,坚决杜绝“乱收费”、“乱罚款”;所有的执法行为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实行案件办审分离制,依法把握案件处罚载量权。

五、抓好廉洁自律

严格执行质监部门“五公开”、“十不准”、“八严禁”规定,对影响行业形象和发展环境的人和事,坚决查处。

六、自觉接受监督

山东省地矿局科协成立 篇3

会议选举产生了山东省地矿局科协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和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山东省地矿局局长、局党委书记王玉君当选为省地矿局科协第一任主席。当选后王玉君作了讲话,就如何开展科协工作提出三点意见:一是把握工作定位,充分认识科协在推进地矿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二是明确任务要求,切实发挥科协在推进地质科技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加强自身建设,切实把科协建设成为全局地质科技工作者之家。他还强调,今后要把局科技工作会议和局经济工作会议一样对待,作为局里第一层次的重要会议,大力加强科技工作。

朱明代表山东省科协对省地矿局科协的成立表示祝贺,并就建立企事业科协组织的重要意义,发挥企事业科协组织在强化协同创新和实施“五大计划”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发表了意见,对省地矿局科协成立后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服务地矿科技事业发展、开展地矿科学知识普及、建设地矿科技工作者之家等工作提出了希望。

(文/山东省科协)

地矿资源 篇4

SWOT分析原理认为企业战略应是一个企业的强项和弱项、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SWOT的含义:优势 (Strength) 、劣势 (Weakness) 、机会 (Opportunity) 和威胁 (Threat) 。其中, S、W是内部因素, O、T是外部因素。

(一) 优势 (Strength)

全国地矿企业发展形势良好, 国家高度重视地矿企业的发展, 地矿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战略储备。在未来的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内, 中国地矿企业的产量要维持稳定必将带动江西其他产业的发展。一些大中型地矿企业重视技术创新, 拥有自己的品牌, 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激励,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开发和管理系统。

(二) 劣势 (Weakness)

江西地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不成熟, 在很多方面仍然保持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

1. 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

有些地矿企业是以劳动密集型生产为主, 产品结构不尽合理, 各企业间产品差异性不大, 技术落后, 利润较低, 系统内部竞争激烈。导致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创新型人才和高科技人才匮乏[1]。江西地矿企业中一线工人和管理人员偏多, 而高科技人才、高级管理人才流失严重, 人才大量流向外资企业, 甚至流向海外。

2. 人才培训不到位。

2009年全国地矿企业调查结果显示, 企业职工教育费占企业年销售收入的平均比重为2.1%, 其中43.7%的企业此比重不足0.8%, 38.9%的企业此比重在0.8%~2%之间, 12.9%的企业此比重在2%~5%之间, 4.6%的企业此比重在5%以上, 原因是企业以减少培训费作为缩减成本的重要手段[2]。同时, 企业缺乏有效的培训方式, 培训内容陈旧单一, 培训难以达到企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3. 缺少薪酬激励机制。

江西地矿企业的薪酬中大多只有工资, 福利、津贴、奖金等较少。有些企业甚至不按时发放工资, 为员工缴纳的社会保险相对较少, 薪酬设计偏向高级管理层, 管理层与生产工人、技术人才等薪酬差距较大, 不利于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4. 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目标脱节。

绩效考核不能与企业战略目标相结合, 考核方式和方法单一, 指标设计过于简单, 绩效考核后缺少绩效评估与反馈, 既不能反映员工的实际工作绩效, 也不能反映企业的生产管理情况, 没有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实际作用。

5. 企业文化缺失。

调查显示, 目前70%的民营企业没有员工集中活动场所, 55%的企业不能经常组织业务技能培训。对中国优秀企业群体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 中国企业文化软实力指数为3.45分, 而专家组对国际先进企业的评分为4.5分, 这说明中国企业整体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差距较大, 因此江西地矿企业应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三) 机会 (Opportunity)

江西各级政府支持地矿企业发展, 为地矿企业制定了指导目录, 鼓励产、学、研相结合, 推进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高薪鼓励科研人才进驻企业。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 将企业人才需求与地方院校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相结合, 每年为企业输送大量的大学生技术人员。鼓励本省高校毕业生到江西地矿企业工作, 给予优惠待遇。对海归人士和高技术人才给予优惠政策, 吸引和留住人才。

(四) 威胁 (Threat)

江西地矿企业劳动力素质不高, 技能劳动者占城镇从业人员的30%, 技术工程师占从业人员的4%, 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为30%~40%, 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另外, 一些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较为偏远, 不利于吸引人才。

二、江西地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通过对江西地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SWOT分析可知, 江西地矿企业人力资源状况不佳, 必须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发挥内部优势, 弥补劣势, 抓住机遇、应对外部不利因素的挑战 (见表1) 。

(一) 采取多样化的招聘方式

采用外部招聘与内部选拔相结合。当企业处于快速成长期, 或现有员工缺乏一定的技术能力时, 可从外部招聘企业所需要的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在外部招聘过程中还可进行人才储备, 尤其在经济危机时期人才流动量大, 可通过外部招聘吸纳企业所需的高科技人才。当企业需要节约成本、鼓励和留住员工时, 可进行内部选拨, 采用提升、调动、工作轮换等方式选拔所需人才。

(二) 建立健全培训制度

培训应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 增强员工与企业之间的信任, 深化企业文化建设。针对不同岗位人员应采用不同的培训方法, 对低层员工及技术人员可采用讲授、工作指导、工作轮换等方法, 对中高层管理者和高技术人才可采用案例研究、模拟训练、角色扮演、行为模范、拓展训练等方法。培训结束后必须进行效果评估, 促使员工将培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术及时运用到工作实践中, 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三) 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系统

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需要制定工作业绩指标、工作能力指标和工作态度指标, 绩效指标必须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管理目标一致。对不同岗位运用与其相适应的绩效考核方法, 如行为锚定评价量表法、关键事件法、目标管理法、360度评价法等。通过有效的绩效考核区分不同员工所创造的价值, 考核后进行绩效反馈, 制定绩效改进计划, 考核结果与员工的薪酬分配、人事调整挂钩, 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整合。

(四) 完善薪酬管理体制

制定薪酬制度之前进行薪酬调查, 确保企业薪酬的外部公平性。通过绩效工资和奖金对员工进行短期激励;通过股权计划让员工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实现长期激励;对特殊岗位人才实行津贴和福利制度, 以吸引和留住人才。除了物质薪酬, 还应有精神薪酬, 企业要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给予员工公平竞争和晋升的机会, 为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五)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除了要完善管理制度和工作行为准则外, 企业管理者要经常与员工沟通, 让员工了解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经营情况, 鼓励员工为企业的良好发展献计献策。企业应从员工利益出发, 切实为员工办实事、谋福利。企业文化的建立要让员工以企业为家, 与企业融为一体, 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吸引并长久留住人才。

摘要:江西地矿企业总体经济效益不高, 要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 加强对人才的培训和有效使用具有关键作用。从江西地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角度, 采用SWOT分析法, 全面分析江西地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外部因素, 提出招聘方式多样化、建立健全培训制度、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系统、完善薪酬管理体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等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关键词:江西,地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参考文献

[1]钟健.关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变革, 调整制造企业人才战略[J].金属加工, 2009 (12) .

地矿类单位求职简历2-90 篇5

邮箱:哈哈哈@gmail.com电话:***求职意向 地质工程师助理

教育背景

2010年~至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专业本科在读 实践经历

 2012年7月-8月于北京周口店参加地质技能实习6周a)实地学习了地质构造学、岩石学、地层学、地史学以及古生物学的知识。

b)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1:50000区域地质填图训练,熟练使用GPS掌机及相关设备,并增强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

 2011年8月于河北省北戴河参加地质认知实习15天

a)主要学习了地质工具的使用方法如:罗盘、放大镜、地质锤等。

b)学习并掌握了野外岩石样品采集等技能。

 2012年10月于湖北省神农架大九湖参加泥炭地苔藓硅藻采样工作3天 a)认识了泥炭地的植被情况以及学习了苔藓植物的分类

b)掌握了植被、水和土壤的采样工作方法以及基本的工作流程

c)学习了水样pH、电导率的测量方法

d)学习了硅藻的分类并掌握了30多种硅藻的形态特征

专业技能

 掌握软件:精通CorelDRAW软件、Origin8软件、mapGIS、DGSS等专业软件以及Excel、Word、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

 英语能力:通过了英语四级考试并掌握较强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 野外能力:熟练掌握了GPS掌机、罗盘、放大镜和地质锤等相关工具以及地质图和地形图的使用方法

所获奖励

 2010地球科学学院主持人大赛优秀奖

 2011博物馆讲解大赛三等奖

 2012周口店实习优秀生

地矿资源 篇6

关键词:宁夏 地矿局 党建工作 认识 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适应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成立了地质部,管理下属地质勘查单位开展地质工作。地勘工作管理体制改革走过了一段艰苦的探索历程,宁夏地矿局也经历了一段曲折发展的历程。尤其在上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初期的10多年间,地矿局一度滑到了低谷,出现了工人下岗、设备闲置等情况。党的建设也一度弱化,组织涣散、有组织无活动、党员思想波动,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

1 对地勘单位加强党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

1.1 抓党建是管思想、把方向、聚合力、促发展的需要

地勘工作点多、线长、面广,人员分散、流动性大,管理幅度大,客观条件让党建工作成为一件难事,大家轻党建,重业务,形成了两张皮。在这种情况下,党员意识淡薄,党组织的管理出现了纵横不到边、覆盖率低、党的重大决策得不到及时贯彻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党的基层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如何使分散在野外的上千名党员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动始终与局党委保持一致,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就需要加强党的建设,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的全覆盖,通过党建工作来管思想、把方向、聚合力、促发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一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其成为地质找矿找水的生力军。

1.2 加强党的建设是促进地质人和地质生产力全面发展的需要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能动性、创造性的因素[1],只有不断促进地质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为地勘行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条件和基础,才能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矿产资源保障和各项地质服务。我们需要通过加强党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运用科学理论来指导探索地质人的发展规律,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推进地质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地质找矿能力,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

1.3 加强党的建设是推动地勘事业科学发展的需要

地勘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只有党员先进,党组织坚强有力,事业才会发展。过去几十年,几代地质人,为宁夏地质事业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找到了大批矿产地、提供了资源保障,担当了先锋队,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我国进入生态文明时代,地质工作不仅仅只服务于经济建设,而是渗透在经济、社会、生态、民生发展的方方面面;地质工作也不仅仅起基础作用和先行作用,而是贯穿于可持续发展全过程;地质工作的服务领域正在由矿产地质为主,向矿产地质与环境地质并重转变,加上全球气候变化,日趋频繁的地质灾害防治等,都给地质工作提出了重大课题。

1.4 加强党的建设是提升地勘行业价值的需要

地质工作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与社会对其认同不相配。地质工作者常年在野外,信息闭塞,工作艰辛,生活单调,精神食粮匮乏。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对基层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完善党内关怀机制,让野外职工工作得更体面,生活得更有尊严,精神世界更富足,从而增强他们献身地矿事业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2 党建在地勘事业发展中的作用

自治区地矿局党委共有基层党组织104个。其中,基层党委12个,党总支6个,党支部86个。目前,共有党员1818名。针对地质行业特点,地矿局党委始终认为,只有抓好党建工作,建强各级党组织班子,带好庞大的党员队伍,才能为地勘事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才能使党建和地勘业务“两促进、两提高”。

2.1 抓党建工作能够提升队伍思想素质及能力素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地勘事业也越来越市场化。赚钱成为不少地勘单位的主要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通过加强党的建设,强化理想信念和宗旨服务意识教育,提高队伍思想境界和认识水平,引导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及时纠正“唯利是图”的错误倾向,使干部职工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切实以发展地勘事业为己任。新时期下的地质干部不但要懂技术,还要会管理,会做思想政治工作,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所以通过加强党的建设,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能力也是势在必行。

2.2 党建工作促进了人才队伍建设

党建工作推动人才建设,实现个人发展[2]。宁夏地矿局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低谷后,人才流失较为严重。而目前地勘事业良好的发展趋势对地勘人才有巨大的需求。面对这样的矛盾,我们通过实施“人才强局”战略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采取“传帮带”以老带新、办各种培训班的方式,把技术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人才,增强了地质科研技术攻关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2.3 党建促进服务民生

党建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党员干部受教育[3],职工群众得实惠,推动地勘经济快发展。我们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地矿和谐作为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争取项目,开展了宁夏中南部严重缺水地区、生态移民区、沿黄经济区勘查找水工作,探采结合成井114眼(生态移民区勘探井53眼),总出水量每日9.6万立方米,可解决36万人的饮水问题,积极履行了服务社会的职能。

3 总结

近年来,我们通过加强党建工作,增强了凝聚力和使命感,焕发了将地勘事业融入区域经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群众中赢得了好口碑,也赢得了党和政府更多的肯定和赞誉。三年来,宁夏地矿局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十一五期间全区国土资源工作先进集体”等国家、自治区级各类奖项48项,2009-2012年连续4年获得自治区效能考核直属事业单位一等奖第一名。

参考文献:

[1]刘丹.新形势下加强事业单位党建工作之我见[J].学术探讨,2012,17(03):56-559.

[2]刘建萍.事业单位党建工作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科学管理与决策,2012,34(18):113-115.

[3]陈浩.加强事业单位党建工作的思考[J].党政建设,2010,37(04):1109-1112.

作者简介:

地矿资源 篇7

关键词:地矿企业,人力资源,绩效

当今世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战略储备已成为各国进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政治稳定、国家安全等多个领域的重要影响因素。目前江西地矿企业人力资源面临了一些问题, 地矿企业的人才培养能力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并因此影响了企业的绩效。

一、江西地矿企业人力资源情况

1、人力资源基本情况。

江西地矿企业人才情况总体较好, 但总量仍不足, 领军人物及创新人才匮乏, 高素质地矿人才严重短缺, 人才呈年轻化趋势, 文化水平学历水平较高, 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尽合理, 人才制度和机制不够健全, 需要进一步改善。

2、人才从业环境。

地矿企业人才从业环境主要从工作强度、薪资待遇、社会保障三个方面来分析。从工作强度来看, 技术人员的工作时间相对较长, 劳动强度较大;[刘世勇, 胡志毅, 张健.毕业生不愿到地矿行业工作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J]教育探索.2011.2.

]从薪资待遇来看, 技术工人的待遇相对偏低, 主要集中在2200至4200元之间;从社会保障情况来看, 地矿企业基本完成社会保障工作, 无社保人数较少。总体来看, 江西地矿企业人员从业环境良好, 薪资待遇相对平稳, 社会保障健全, 随着资历和工作强度的增加, 希望在薪资待遇和社会保障方面能有进一步的提升。

二、江西地矿企业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

1、人才对地矿工作的价值观、态度问题。

在对地矿企业的调查过程中, 约30%的人认为是因为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40%的人理想信念不坚定, 30%的人缺乏理想信念, 这种现象在青年人中表现得较为明显。在对收入所持的态度调查中, 不满意的占50%, 很满意的不到5%。在对工作的价值观看待中, 约一半人因为待遇不好或其他原因, 觉得岗位没有发展前途, 有放弃现在工作的想法。在专业是否与岗位对口的调查中, 专业对口人才数约为70%。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一是人才工作政策执行不全面, 企业提拔干部多为裙带关系;二是对专业技术人才重视不够, 文凭较低的专业技术人才与高文凭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待遇收入上差距较大, 导致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三是对人才的分工与责任划分不明确, 工作中易产生分歧;四是企业没有整体性的人才规划, 一些大学毕业生进入企业后, 一段时间没有合适的岗位, 导致专业荒废或选择离职。

3、人才作用发挥问题。

地矿企业人才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有时无法体现员工价值。原因一, 企业对人才服务不到位, 重视不够, 人才的潜能得不到发挥, 缺乏人才竞争的良性机制;二是企业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 知识更新缓慢, 人才层次提升慢;三是职称评定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 存在论资排辈现象, 专业技术人员职称上升困难;四是企业缺少技术人员交流的机会和平台, 致使工作间的配合较困难, 工作效率不高。

三、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对绩效的影响

江西地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对企业的绩效产生一定的影响。

从人才对地矿工作的价值观、态度问题来看, 由于地矿工作条件艰苦, 如果没有对地矿工作坚定的理想信念做支撑, 在工作中遇到任何问题, 员工都将面对困难而退缩。从企业角度, 企业对员工的薪资待遇问题不出台一定的激励措施, 也必将影响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这些都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绩效。

从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来看, 企业人才工作政策执行不全面, 裙带关系严重, 对专业技术人才重视度不够, 导致人才流失, 人才的分工与责任划分不明确, 企业没有整体性的人才规划, 这些都将影响员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作性, 企业绩效将会因此下降。

从人才作用发挥问题来看, 企业对人才服务不到位, 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 知识更新缓慢, 职称上升困难, 技术人员缺少交流, 导致人才作用不能完全发挥出来, 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 以及由此带来的效益。

四、改善江西地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提高企业绩效的建议

人才培养、人才管理工作是企业的一项大工程, 抓好人才队伍建设,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 才能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绩效。

1、坚定员工从事地矿企业工作的信念。

理想信念能指引人生方向, 决定事业成败, 培养并坚定员工从事地矿企业的志向, 艰苦奋斗, 矢志不渝。地矿行业是一个艰苦的行业, 江西省地矿行业现在所取得的成就是老一辈地矿人艰苦奋斗的结果, 地矿工作对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政治稳定、国家安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矿工作者应该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埋头苦干, 立足本职, 用智慧和劳动创造自己的地矿人生。

2、学校加强对地矿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学校在培养学生专业素质能力的同时, 重视对他们综合素质的培养, 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 把理论运用于实践, 与企业相互适应, 毕业后学生直接到地矿企业就业[王文起, 叶永昊, 刘世勇.引导地矿类专业毕业生服务地矿行业的教育对策[J]探索与实践, 2012.3]。培育学生对地矿企业的认同感, 地矿企业虽然是艰苦的行业, 但各方面条件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学校与地矿企业合作的同时, 积极宣传地矿企业的优势, 减少学生到地矿企业工作的畏惧心理, 增强大学生对地矿企业的认同感。

3、企业完善人才管理机制, 改善条件, 提高薪酬待遇。

一是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积极发现人才, 充分挖掘人才的潜力, 完善人才奖励与提拔政策, 支持科研人员, 对做出重大贡献并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人才给予重奖[黄中原, 王聪聪.地矿类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以福建省为例[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4.2.]。二是在收入分配上, 制定向人才倾斜的优惠政策, 实行灵活的津贴制度, 奖励绩效, 改善人才的保险和保健标准。待遇提高的同时, 对企业各类专业人才给予同样的重视, 明确人才的分工与责任划分。三是全面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 把人才的教育和培训纳入单位发展规划, 建立带薪学习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 积极构建人才终身教育体系, 重点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促进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实施分类培训, 注重实效, 着重强化知识的更新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加强技术人员的交流, 提高工作效率。四是切实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制定有利于吸引人才的政策措施, 健立科学的人才吸引机制, 通过市场招聘、校企合作, 将人才吸引到企业中来, 企业根据发展的需要, 每年列出重大科研和矿产开发项目以及技术难题进行招标, 引进人才。五是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层次关心人才、支持人才工作, 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企业氛围, 做到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 让人才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刘世勇, 胡志毅, 张健.毕业生不愿到地矿行业工作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J].教育探索.2011.2.

[2]王文起, 叶永昊, 刘世勇.引导地矿类专业毕业生服务地矿行业的教育对策[J].探索与实践.2012.3.

浅析地矿企业文化建设 篇8

一、地矿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尤其是地矿行业体制改革, 实行属地管理, 企业化经营后, 地矿企业在建设有本行业特点的企业文化方面进行了探索, 初步建设了企业文化。这对于稳定职工队伍, 凝聚人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近几年来地矿企业在经营战略上, 按国家提出的体制改革的要求, 一部分队伍承担国家公益性地质工作;一部分队伍承担商业性地质工作。按企业管理经营, 进行一系列改革和资产重组, 取得了重大进展, 精干了队伍, 扩大了规模、增强了地矿企业的活力。为深化地矿企业改革改制创造了条件。

但是, 由于地矿企业是事业单位性质, 从上到下都不愿意失去事业单位的身份, 导致职工对国家的依赖性很强, 忧患意识淡薄, 使企业文化表现很多不利于发展的消极因素。这种消极因素的外在表现是:企业经营观念落后, 不适应市场变化;盈利能力不强, 自我发展能力不足;没有自己的品牌;创新能力不强, 地质找矿没有大的突破。

一般说来, 企业战略应与企业现有的文化相一致, 才能确保战略目标得以顺利实现。针对地矿企业现在面临的环境, 必须弘扬“三光荣”精神,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地矿企业文化。让先进的管理思想和高尚精神在地矿企业发扬光大。

二、建设地矿企业文化的思路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内就像一盏明灯, 指引企业的生存发展之路, 对外就像一件艺术品展现给社会, 表现其价值。没有塑造核心企业文化的企业, 难以形成和谐稳定, 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团队。如何建设有地矿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 应从五个方面入手。

1、增强忧患意识, 为改革改制提供有力支持

随着改革改制的不断深入, 事业单位改革大势所趋。有远见的领导早已看到这一形势, 普通职工或多或少也有这个心理准备。作为企业领导除非国家有政策, 否则不会轻易改掉职工的事业单位的身份。但是形势发展非常快, 已到了非常紧迫的地步, 依赖和等待将使我们失去很多机遇。现在还为时不晚, 毕竟这些年来我们已作了很多准备, 具备发展的很多条件。企业文化是企业职工所共同享有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但企业文化的变革不但需要自上而下的进行, 更需要极大的权利支持, 尤其是决策层要痛下决心, 为了全体职工的利益和企业的发展, 必须摆脱依赖和顾虑, 背水一战。根据市场环境, 国家政策及外部因素的变化, 结合地矿企业的特点, 明确企业的经营战略和发展目标。提出实现目标的重大方针和计划, 确定经营类型、确立产业的发展方向及美好前景。要上下动员, 使职工明白, 早改革主动, 不改没出路, “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的计划经济的产物必然被打破, 增强职工的忧患意识, 支持企业改革改制, 积极投身到改革改制中去。

2、弘扬“三竞争”精神, 让先进的管理思想和高尚精神发扬光大

先进文化促使社会的发展, 并可以使国家兴旺发达。同理, 作为微观组织文化的企业文化, 也必然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地矿企业是特殊行业, 是探索性很强的超前期工作。在长期的经济建设中提炼了“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 以艰苦奋斗为荣, 以找矿主动为荣”的三光荣精神,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地质队员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断创新, 为国家找到一批又一批的矿产资源, 为国民经济和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因此。“三光荣”精神逐步成为地矿职工自觉遵循的价值标准, 道德规范, 工作态度, 行为取向和生活观念。今天, 地矿企业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虽然得到很大的改善, 但由于地矿企业特殊的工作环境限制, 相对于其他行业讲, 仍然是比较艰苦的。因此“三光荣”教育仍然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和凝聚力。首先, 它是地矿企业职工所持有的一种精神信念, 就是要把广大职工的高尚情怀和献身精神结合起来, 激发职工不畏困难、锐意改革, 形成对地矿企业改革改制的强大支撑。其次, “三光荣”精神具有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国家急需能源的时候, 更能激发地矿企业职工的创新精神, 树立大地质, 大服务观念, 延长地质工作链, 深化推进大项目机制、科技创新机制、促进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再次,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上存在的收入差距等问题, 迫切需要强化对职工的价值观、苦乐观、得失观、荣誉观的再认识, 弘扬“三光荣”精神, 就是要用这种崇高精神去说服人、吸引人、团结人、鼓舞人, 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素质,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增强职工队伍的应变能力, 辨别是非能力, 塑造高素质的职工队伍, 凝聚职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忠诚之心, 使地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文化整合, 培养地矿企业的团队精神

一个企业能够有效实现企业文化管理, 取决于该企业文化统一性和认同感, 对企业每个成员的影响程度。地矿企业体制改革和资产重组后, 队伍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一是资产重组和单位合并, 二是拓宽地质市场, 开展商业性地质工作。使用各地的农民工, 加之地矿企业的工作性质、流动分散、受集体约束少、个人活动空间多等, 他们的成长环境、教育程度、教养习惯、工作环境、性格等诸多不同, 形成不同的人生价值观, 与企业的核心价值相融、互补或排斥, 直接影响到企业文化为每一个职工所接受。

首先, 要进行文化磨合。文化磨合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同时, 还是职工认可和自愿接纳的过程。要按照求同存异的原则, 尊重现实和历史, 对不同的文化特质进行比较, 吸取精华, 扬长避短, 使不适应形势发展的理念逐步淡化, 让落后的思想失去生存的土壤。通过宗旨整合, 价值观念整合, 道德行为准则整合, 在对立中求统一, 在碰撞中求同心, 把大家的心凝聚在一起, 真正实现从资产到文化的整体组合。其次, 要制定地矿企业文化的规划和目标。这个规划和目标既要从地质工作的光荣历史中寻找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又要与时俱进, 展望未来, 振奋人心, 设定地矿企业文化建设的定位和目标, 内涵要深远, 个性要突出, 富民强队。在全体职工中形成共同的目标感, 方向感和使命感。自觉为实现规划和目标而奋斗。再次, 搭建公正、公平平台, 培养相互信任的氛围。企业文化最重要的内容是全员参与, 把人才放在第一位, 职工则以企业为平台, 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 体现其价值。因此, 要注重强化职工对企业的向心力, 让职工更多地参与决策, 更多地参与管理, 并为积极进取的职工提供通畅的上升渠道。同时, 还要营造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 让想干事的有机会, 会干事的有平台, 干成事的有地位。使职工感受到自己不但是企业的主人, 而且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就要在企业中实现, 自觉与企业荣辱与共。

4、积极倡导和全力打造企业文化品牌, 大力开展职工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

根据地矿企业流动分散的特点, 办好文化活动娱乐室, 流动书箱。积极支持职工参加各类群众文体比赛活动, 团结拼搏, 打造团队精神。同时, 还要注重器物文化建设。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 在视觉识别上, 将单位名称、标识、企业日常办公用品, 工装等载体上, 统一设计、统一色调、统一标识;在行为和理念识别上, 要以施工场所为重点, 着力建设工地文化, 悬挂和张贴具有地矿企业精神, 质量和安全宗旨等宣传口号。按文明城市和环保要求, 开展创建文明工地活动, 实现施工场低标准化, 既扩大企业知名度, 又将企业文化植入职工心中。

5、建设企业文化, 领导者的示范作用是关键

领导者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宣传引导者和身体力行者。培育独特、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 关键在于企业领导者。因此, 作为有专业管理知识、经验、才能的企业经营管理者, 其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人生追求、理想人格、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等构成企业文化的内核。这就要求企业经营者要有创新和争先精神, 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面对动态和复杂的经营环境要创新思路、冲破旧框框、有应变之策、善于抓住机遇, 驾驭市场、带领职工夺取市场制高点。在困难面前, 有一种百折不挠的意志、无坚不摧的力量, 鼓舞职工迎难而上;在成绩面前不居功自傲, 有一颗永不满足的事业心。同时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关爱他人、关心弱势群体, 乐施好善, 承担起作为社会角色的自律、利他以及更高的精神境界所能做到的无私善举。在工作和生活上以身作则, 身体力行、淡薄名利, 成为企业文化的楷模, 进而征服职工和市场。也只有企业经营者的形象和品牌深入人心, 企业才能够获得强大的生命力。

浅谈军队国有

○焦健程文蔡建军

【摘要】加强军队国有资产管理是优化军事经济资源配置、提升部队战斗力的核心内容之一, 是当前迫切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剖析了当前军队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加强军队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军队资产管理

一、军队国有资产的特点

1、军队资产的规模和结构受国家财政分配状况的制约。军事

资产管理的结果是“生产战斗力”、是公共安全产品。这种产品不能直接由市场价格来量度, 其价值运动必须由政府财政机制来配置。军队国有资产的规模受国家财政制约。军费在军队内部进行再分配, 分为生活性经费、维持性经费和发展性经费, 其中, 维持性经费的一部分和发展性经费的绝大部分形成军队国有资产的流量和存量。当国家财政分配给军队的军费充足时, 就会加大军队国有资产的流量和存量;相反, 则会减少军队国有资产的流量和存量。国家财政通过军费支出不仅制约军队资产的规模, 同时还制约军队资产的结构。

2、军队资产所有权主体具有复合性。我军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主体既是国家, 又是军队, 这种主体是复合主体。从绝对意义的角度来说, 国家有权对军队的资产进行调配和处置, 所以其绝对主体是国家。从相对意义的角度说, 中央军事委员会代表国家行使军队国有资产的所有权, 拥有从军事斗争需要出发配置军事资产的指挥权、使用权、管理权和保密权。这些都是由军事斗争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

3、军队资产使用的军事目的性。军队资产的军事性质是由其直接军事目的所决定的。国有资产运营的最终目的是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产品, 并取得最大的收益。因此, 生产领域的国有资产具有“增值”的特点, 随着经营活动的不断进行, 国有资产的价值会不断地增加, 社会财富也会不断积累。在军事领域, 国有资产运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障平、战时的各种军事需要。因此, 军事领域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不具有“增值”性, 且直接用于军事需要。经营性国有资产虽具有“增值”性, 但资产运营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军事需要。军队是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 同时又是个消费集团, 从总体上讲, 军队所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不是为生产经营服务, 而是为军事活动服务。军队的军事需要包括和平时期的军事需要和战争时期的军事需要。军队资产管理的目的就是提供国防公共安全, 就是要生成战斗力。军队资产的使用及管理只有突出了防务和安全的军事目的性, 军队各级才能在如何出战斗力上下功夫。

二、目前我军国有资产管理存在问题

1、制订了相应的法规, 但仍需完善。虽然1994年7月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联合颁发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国有资产管理暂行规定》, 随后总部又先后下发了军队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财产清查、资产评估、资产处置、资产报告、实物资产计价核算管理

摘要:企业文化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本文基于地矿企业文化的现状, 提出了建设地矿企业文化的思路。

浅谈地矿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篇9

一、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分析

核心竞争力又称为核心能力, 是指能使企业长期或持续拥有某种竞争优势的能力, 它通常表现为企业经营中的累积性学识, 尤其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如果把一个公司比喻成一棵大树, 树干和大树枝是核心产品, 小树枝是业务单位, 叶、花和果实是最终产品, 那么提供养分和保持稳定的根系就是核心竞争力。由于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和获得超额利润的源泉, 所以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育就成为了我国企业面对激烈市场竞争和全球竞争一体化的必然之举。纵观知名企业核心竞争力都是比较个性化的, 如海尔是通过加大市场整合力度, 使企业通过与市场机制及产品功能与用户需求的整合来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索尼公司是通过产品的微型化技术来支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耐克是通过优越的市场营销和分销能力及在运动服装领域的产品设计能力来树立运动产品核心竞争力占据市场的。如此看来, 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应当首先了解单位历史, 并分析不足。

地矿公司是由原来的煤炭建设指挥部冻结施工地质队 (1972年组建) 与兖州矿务局地质队 (1976年组建) 合并而成, 是伴随着兖州矿区的开发建设不断发展起来的专业化地质勘探 (工程) 施工队伍, 有着丰富的地质勘探施工组织经验。截至2009年8月, 现有在职职工502人, 资产总额1.04亿元, 固定资产净值2697万元。具有固体矿产勘查 (煤) 甲级、勘查工程施工 (钻探) 甲级、矿山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乙级、地球物理勘查丙级和测绘乙级资质以及工程勘察 (岩土工程) 设计乙级资质。现主要从事地质勘探、地质工程、桩基工程、岩土工程、冻结钻孔施工、覆岩注浆、井筒帷幕注浆、矿井水治理、大口径水井施工、测绘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地球物理勘查、工程地质勘察;矿山及配套工程施工、深层地热资源开发等业务。虽然有地质勘探主业和丰富的多种经营副业,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主要有:

第一, 地质勘探主业发展后劲不足。地矿公司的地质勘探主业从建队初期一直是面向兖矿集团内部市场, 与矿区开发和补勘工程紧密依存, 受内部市场变动影响较大, 近些年矿区开发高潮已经过去, 对地矿公司未来几年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第二, 外部市场营销能力较弱。地矿公司多年依赖于集团公司内部保护政策, 对外部市场的开发营销能力有待提高;

第三, 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地矿公司目前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高级技工, 人员结构偏老化;

第四, 历史包袱沉重。计划经济下遗留的体制 (机制) 和方方面面的包袱, 致使企业运营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差;

第五, 多种经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差。现有非勘探项目 (塑料管材等多种经营产品项目) 抗风险能力差, 大多数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 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

二、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基本途径

根据传统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有三条基本途径:

一是自我发展。这种方式要求企业必须具有较强的能力基础, 否则可能造成“欲速而不达”, 不但核心竞争力没有培育出来, 反而丢失了原有阵地。对于国内企业来说, 由于发展水平落后, 在初期借助外部力量构建核心竞争力是必不可少的, 但这一过程应尽可能缩短。另一方面, 重“引进”轻“消化”的现象普遍存在, 说明企业对发展核心竞争能力不重视或对企业能力的误解, 或是没有从长远发展的观点出发去建立自己的核心能力。

二是与拥有互补优势的企业形成战略联盟。如夏普公司通过与雷声公司 (微波炉技术发明者) 合作获得了生产微波炉的技术。我国几年前组建了许多企业集团, 其实质就是为了实现“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但由于大多数企业之间的结合, 既没有充分考虑到各个企业之间的能力互补关系, 又没能把相互拥有的能力进行更高层次的整合, 以产生“2+2〉4”的效果, 因此失败就成为必然。

三是兼并收购拥有某种企业所需要的专长的企业。如原来德国宝马公司拟收购英国劳斯莱斯公司, 正是看中了劳斯莱斯公司在驱动力、减噪、安全性等方面的技术, 通过收购将其纳入自己的核心能力体系, 进而增强自己的核心能力。这样既能降低研究开发成本, 又能缩短核心能力的培育时间。

地矿公司受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制约, 只能通过自我发展和在技术层面的企业战略合作来进行核心竞争力的合作。笔者认为应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具体操作:

一是确立良好的资金、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管理制度, 增强自身管理水平、人员素质和劳动生产率, 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保驾护航。

首先, 资金一直是制约地矿公司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想发展先要有钱。一方面, 地矿公司要积极争取集团公司给予更大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 更重要的是加强自身资金运作效率, 加快应收账款回收利用, 增强应收账款回收及应付账款支付的计划性, 定期监控资金流向, 确保资金升值。其次, 人力资源制度是公司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机制, 尽管近些年地矿公司开展了管理人员测评、全员竞聘上岗等活动, 但是在培养基层经理人才、更新管理人员队伍方面还有待提高。再次, 完善健全市场营销制度和运作模式是企业自身能力的又一重要指标, 当前地矿公司应继续完善营销队伍建设, 培养一支“能跑、快上、敢做”的高素质专职营销队伍, 明确营销标的和方向, 大力推进外部市场的开拓, 使队伍得到历练。做到以上几点, 可以大大提高地矿公司企业能力, 为培育核心竞争力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加快新技术的吸收和产业运作进程。目前地矿公司成立物探研究所, 开展了三维地震勘探、瞬变电磁法探测物探技术和钻探技术研究;引进了地源热泵技术和太阳能综合利用技术加以重点培育。以上新技术的引进为地矿公司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是国际国内很多教训告诉我们, 不能走“只引进不消化”或者“重引进轻消化”的路子, 要加快地源热泵技术产业化运作的进程, 要把饭吃在嘴里还要想着怎么做。太阳能利用技术范围很广, 除了引进产品进行安装, 也要逐步进行产品开发。

三是继续开展企业与高校之间的战略联合, 大力调动职工技术创新积极性。一是注重走“产、校、研结合”之路, 积极与中国矿大、山东建筑大学等高校合作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对三维地震勘探、瞬变电磁法探测物探技术、地源热泵技术、太阳能利用技术进行攻关;二是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发明创造积极性, 形成群众性的发明创造活动, 地矿公司的太阳能地板辐射采暖、制冷及热水供应装置, 洗煤压滤机防溅装置和基础注浆射孔装置三项专利技术都是职工的“杰作”;三是公司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创新管理机制, 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如项目奖励等。

三、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方向

随着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对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就必须明确方向。对地矿公司来说,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向入手进行培育。

1. 产业协同方向。

单一的地质勘探服务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 地矿公司主业应培育成能够提供地质测量、地形测绘、煤田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与灾害地质、钻探、地球物理勘探、遥感地质、信息与计算机、测试化验、制图印刷等相关服务的综合地质勘查队伍。

2. 资源控制方向。

地矿公司要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 地质勘探产业必须能够更好地控制客户资源、控制相关地质勘探服务质量及相关成果资源、控制并能高效利用人力资源、资金、商标、专利等有形资源。

3. 做大做强专业技术方向。

这就要求地矿公司必须以地质基础理论和地质勘探应用技术相结合, 以大幅度提高煤炭资源勘查深度、精度和速度为突破, 开展遥感技术、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和钻探技术研究, 努力提高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4. 地质技术多元化方向。

地质勘探行业必须在做精做强煤炭地质勘查业务的同时, 充分发挥从事地质工作的行业和技术优势, 向水、工、环地质、灾害地质、地热资源、城市地质、采区地震、矿区堵排水、煤矿抢险救灾, 以及煤层气、石油、盐等其他地质勘查和资源调查方面拓展, 形成了以煤炭地质工作为主、多种地质工作共同发展的局面。

5. 环保节能产业方向。

地源热泵技术和太阳能利用技术形成开发、生产、安装一条龙的产业格局。

地矿资源 篇10

曾有著名的经济管理大师说过, 人是企业唯一的真正资源, 管理则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为企业服务。因而, 人事管理是促进企业稳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随着地矿资源的不断紧缺, 地矿企业的不断增多, 我国地矿系统的竞争变得日益激烈, 企业只有吸引优秀的人才, 并对人才进行培养和开发, 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就目前地矿系统的人事管理而言, 许多地矿企业仍处于落后、传统的阶段, 人事管理远远落后于企业的发展, 并给企业的战略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阻碍。因而, 各企业应不断完善和改进本企业的人事管理。

一、地矿系统人事管理现状分析

(一) 招聘和人员岗位配置有待完善

目前, 由于受传统落后的管理制度和固有观念的影响, 地矿企业在招聘人才和人员岗位配置方面不够科学, 有待完善。主要表现在公司引进人才时, 引进优秀管理人才、技术专家及一线的技术工人困难, 地矿企业人才紧缺现象严重。长此以往, 必将导致地矿企业的人力管理战略难以实现, 影响企业的发展与壮大。

(二) 培训制度不健全, 员工培训流于形式

在岗人员培训方面, 地矿系统也普遍暴露出培训制度不健全, 员工培训流于形式等弊端。具体来说, 地矿企业偏重于对人才的使用, 而轻视对员工的培训, 缺少培训投入, 或者培训不重视实质和效果而流于形式。从培训的内容和方式上来说, 培训的内容呆板而枯燥乏味, 不能满足日常人事工作中的实际需求, 也不能适应当前人事管理工作的新情况。另外, 从人才培训战略方面来说, 企业对员工的培训也缺乏长期性、持续性和有效性等。

(三) 绩效考核执行力差, 结果差强人意

绩效考评属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 地矿系统绩效考评对于企业职工和管理人员的观念改变, 改善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实现企业组织的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目前, 地矿系统普遍存在绩效考核执行力差, 考核结果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和效果。主要表现在地矿企业绩效考核考评指标设置不合理、方法缺乏客观性等方面。由于地矿企业各个工作岗位的工作性质差别大、非常规性任务多、工作业绩难以量化, 绩效考核指标简单、考评方法缺乏客观性、考评不科学和考评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等, 难以适应地矿企业的实际情况, 考核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地矿系统人事管理改进策略研究

(一) 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不断完善人才聘用和岗位

针对目前地矿系统在人才招聘及岗位人员配置方面的不合理现状, 各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不断完善人才聘用和岗位设置制度。具体来说, 在人才引进方面, 各地矿企业应不断加强自身的企业建设, 挖掘独有的吸引人才优势, 通过设置一系列的激励制度, 不断吸引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在岗位设置方面, 人事招聘部门应与各需求部门做好沟通, 准确掌握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 切实做到好钢用在刀刃上。

(二) 加大对员工的培训投入, 提高培训的适用性与科学性

作为地矿系统企业唯一真正的资源, 各地矿企业应在用好员工的同时, 加大对员工的培训投入, 并不断提高培训的适用性与科学性。这也是变相地在提高人才的利用率, 促使员工实现最大价值的有效途径。具体来说, 培训投入方面, 企业应加大对员工培训的资金投入。对员工进行有效的培训是一笔不小的投资, 但是, 投资所带来的回报是巨大的。培训机制方面, 企业应建立长期、持续的战略培训机制。要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 必须建立与企业战略相匹配的、长期持久的员工培训体系。

(三) 不断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提高考核执行力, 改善考核结果

在企业员工绩效考核方面, 地矿系统企业应不断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提高考核执行力, 逐步改善考核结果不满意的现状。具体来说,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 通过绩效考核, 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比如绩效考核与晋升、薪酬挂钩。另外, 考核方式上, 绩效考核应该建立量化的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需要注意的是, 考核量化时一定要充分注意员工岗位、工作性质等不同所造成的差异。

三、结语

总而言之, 搞好地矿系统的人事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 直面当前地矿系统人事管理的现状, 各地矿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 把人事管理作为一项重点而长期的要务来抓。在实际的人事管理和实践中, 各企业应不断探索和创新管理模式, 并加强对人事各个环节的执行和创新, 努力塑造一只高素质、高水平的员工队伍, 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也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打造坚实的后盾。

摘要:随着地矿系统的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 对本系统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也必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任何事业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皆是人。因而, 加强地矿系统的人员队伍建设, 做好人事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主要研究地矿系统的人事管理问题, 先是对地矿系统人事管理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地矿系统,人事管理,现状,改进

参考文献

[1]刘宁宁, 黄锐, 赵杰.我国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煤矿现代化, 2009 (2) :11.

LIMS在地矿实验室中的应用 篇11

在信息化程度快速发展的今天,即使是在地矿部门,如果实验室的主体工作模式还停留在手工操作层面,必将在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面临淘汰。近几年来,随着对实验室信息化管理认识的深入了解,不少地矿行业的实验室开始相继引进、合作或自主开发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通过现代化管理模式与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结合,实现实验室高效、安全、信息化和自动化管理。

1 LIMS在地矿实验室的发展

1.1 LIMS系统的发展情况

LIMS发展至今已有近30年的历史,在许多发达国家的相关实验室获得成功应用。目前,已推广至国内的地矿、石化、环保、药监、供水、医疗、电力、食品等众多行业。

1982年,Raymond E.Dessy发表关于局域网络的文章,提出与实验室管理系统相关的技术问题[1]。并在1983年真正提出LIMS的概念并命名,对其原理、用途、功能进行阐述,介绍8家公司在实验室LIMS上的研究成果[2]。

按照主要应用功能来分,LIMS大致经历3个发展时期:萌芽型产品时期、专业型产品时期和普及型产品时期。

最早期的LIMS开发系统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主要面向特定实验室,局限性大,功能少,升级维护较困难。直到1982年,这些LIMS的雏形才逐渐被第一代商品化LIMS取代。商品化LIMS的问世,大大提高实验室生产效率,为实验室管理带来极大方便。早期的系统多建立在小型机和分级、独立的数据结构上,产品价格贵,界面不够友好,与外部系统进行数据交换不便。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PC机和局域网络技术发展起来,LIMS经历第二代关系型数据库和基于客户服务器(C/S)分布式结构的第三代,逐步发展为成熟的商业化产品。LIMS增加系统管理、工作计划安排、数理统计分析、同性软件、状态跟踪、审计、仪器管理等功能,并能与ERP、MRP集成。甚至已经研发出专用仪器接口,使LIMS向企业整体信息化解决方案靠拢。

从90年代末期到进入21世纪以来,LIMS进入网络化产品时代,出现基于Web和Internet/Intranet技术的新模式。C/S结构的管理模式一度成为主流,普遍采用SQL数据库,大大提供数据处理能力。随着C/S结构向B/S结构的三层机构发展,完全基于B/S结构以及C/S和B/S混合结构的商业化产品成为发展热点。而LIMS也从主要针对数据管理的功能向全方位管理为中心的新一代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发展。LIMS既是管理系统,也是工具系统和运行系统[3~6]。

1.2 LIMS在地矿实验室的发展

我国对LIMS的研究工作和具有自主知识版权的商品化LIMS相对国外滞后。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国内地矿实验室还未开始涉足LIMS领域。仅少数实验室自主开发基于DOS系统的单机数据处理软件。

直到80年代中期,原地矿部首次从澳大利亚科雷公司引进CCLAS-LIMS,LIMS系统这才开始在地矿实验室中应用。目前,早期引进LIMS的软硬件已属于淘汰落后产品且价格昂贵,再加上管理模式和文化内涵差异,容易水土不服。而大部分地矿实验室仍沿用单机数据处理软件。八九十年代LIMS在国内地矿实验室实验室并未得到广泛普及。

原地矿部在于80年代中期历时5年成功自主研发国内首个基于UNIX的LIMS系统。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在90年代初开发出DOS环境下FoxBase版本的LIMS系统雏形。罗代洪在1997年探讨在FoxBase+系统中管理标准物质原始测定数据信息的管理系统[7]。2002年以前,除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建成网络设施外,其他地矿系统实验室仍在单机运行状态。

现在DOS操作系统下开发的LIMS系统早已不能适应目前Windows操作系统的要求,对原始数据长期安全地保存也存在隐患。dBase、FoxBase这些单机数据库也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随着地矿实验室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进入网络时代后,各实验室开始着手LIMS系统的建设工作,根据自身特点纷纷引进、合作或自主开发LIMS。我国地矿实验室在LIMS系统开发应用上已经逐步跟上国际同行的步伐。LIMS系统普遍能在Windows系统操作平台上运行,体系结构经历从C/S构架向B/S构架的三层结构和C/S、B/S混合构架发展的演变。特别是一些实验室自主开发的LIMS系统具有积木型软件框架,便于定制需要,适合行业内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LIMS推广。

在“十五”期间,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和武汉综合岩矿测试中心在LIMS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其中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的研究成果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支持下,开展在全国地质实验室的LIMS推广工作。

国家地质实验中心专门针对标准物质的研制过程设计出一套科学系统的标准物质研制信息管理系统,有效推动标准物质原始定制数据的信息化管理,提高对标准物质修订工作的效率,让标准物质定值数据更加趋于科学、准确[8]。国家地质实验中心还在2003年5月研发的LIMS系统基础上,设计出全新的体系结构和数据库模块方案,自主开发出模块化开放性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其合理的底层数据库设计为数据挖掘提供便利[9]。

武汉地质调查中心自2002年起开始自主研发LIMS,历经2年多时间开发出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软件GeoLIMS。该软件涵盖地矿实验室的主要测试和管理工作,并成功推广到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沈阳地质调查中心、青岛海洋地质调查中心和成都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10]。

新疆矿产试验研究所中心实验室于2005年与某公司合作研发LIMS系统,于2006年3月正式投入使用,实现同一实验室不同应用方向在一个核心软件内组态定制2种实验室的不同业务流程[11]。

国土资源部南京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实验室与南京某公司历经3年合作开发,建立以总工程师办公室为中心,涵盖岩矿鉴定、室内环境、岩土建材、化学光谱四大专业研究室,集行政管理、数据信息管理为一体的LIMS系统,较好地满足实验室工作需要[12]。

广西地质矿产测试研究中心自筹资金从某公司引进LIMS系统管理软件,来帮助实验室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随着越来越多的实验室参与到LIMS系统的开发和使用过程中,LIMS技术在地矿实验室中的开发应用中展现出勃勃生机。

2 LIMS在地矿实验室中的应用

2.1 LIMS架构

目前在地矿实验室所采用LIMS架构主要为C/S架构和C/S、B/S混合架构。C/S架构可以提供丰富的用户界面,通过客户端主机强大处理能力减轻服务器负担。也有架构设置中对实验室内部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数据查询采用C/S架构,对试验外部的任务下达、样品等级、实验分包和数据查询采用B/S架构,不仅减轻网络负担,还能实现不同人员在异地的访问和操作。

2.2 系统运行环境

数据库普遍采用SQL SERVER,界面设计体现人性化理念。在功能设计上主要结合ISO/IEC 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对实验室质量管理的要求。对其他软硬件没有太大要求。

2.3 LIMS在地矿实验室的功能与结构

地矿实验室的信息流是业务信息流、质量控制信息流和管理信息流的有机结合。对这些信息流的有效整合,可以加强对实验室的综合管理。地矿实验室要实现的基本功能包括:实验室数据采集自动化、实验室管理自动化、开放式操作平台、用户界面友好等[13,14]。按照测试流程和权限层次的不同,LIMS在结构上主要分为3个层次。

2.3.1 管理层

(1)负责初始化信息设置和系统维护。其中包括系统信息、人员信息和权限分配、组织结构、标准物质信息、方法库、项目库、行业规范等初始信息的基本设定;(2)负责从样品登陆、密码设置、任务设置、数据汇总、质量检查和报告打印整个检测流程的控制管理,是整个系统最核心的内容;(3)提供查询管理功能。包括任务和作业状况查询,仪器设备台账、工作系数统计,客户管理等。

2.3.2 部门负责人/管理科室

该结构存在于三级管理模式中,相当于一个中间管理层,在二级管理模式中可以取消。主要负责各不同部门内的任务下达分配、工作量统计、质量审查、数据审核和任务提交等工作。

2.3.3 个人管理

具体到实验操作人员结构层,包括个人事务管理和数据处理。从个人作业设置、做样到提交工作报告、个人作业管理、作业和工作系数等工作在个人事务管理内完成。实验数据的计算处理工作则交由数据管理完成。按照样品分析的流程和功能,确定地矿实验室的功能结构(见图1)

2.4 地矿实验室LIMS的特点

地矿实验室的LIMS系统结合实验室自身特色,灵活设置,满足所在实验室的要求:(1)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对实验室内部以及整个检测系统进行综合管理,建立符合地矿实验室业务流程的质量体系;(2)界面友好,操作简单,适用性强,易于推广;(3)能够自动采集、传输、上传和存储数据,全程跟踪样品数据变化。电子天平及许多仪器可以联网共享数据,减少手工录入的失误;(4)查询统计功能强大,方便进行任务、作业、标准样品、质量参数、工作指数等查询统计工作;(5)完善的权限管理功能,使用者及其每一步操作都能够进行权限规定,未经授权,相应操作无法执行,为系统的安全性提供保证;(6)统一的样品登记和调度分配系统,优化实验室工作秩序;(7)实现远程维护、升级和数据共享,更加方便快捷。

2.5 LIMS在地矿实验室存在的几点问题

2.5.1 实验室信息化人才缺乏和跨专业知识的局限性

LIMS软件实施人员对实验室管理应用流程不够了解,而实验室实施人员对软件开发又不够熟悉。建立一个专业和技术过硬的实验室信息管理团队在维护和管理系统运营,提高LIMS工作效率和节省开支上是十分必要的。

2.5.2 LIMS与仪器的衔接问题

由于需要与LIMS衔接的仪器在数量、建构和文件格式上的多样性,制约LIMS和仪器进行数据的无缝链接。部分行业实验室在引进国内外成熟LIMS商业产品后较好的解决该问题[11,15]。实际上将LIMS与分析仪器设备在链接上实现完全融合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即使是在LIMS设计开发较成熟的美国,也有这些问题存在,成为制约实验室自动化进程的一个阻碍[16]。开发LIMS与仪器衔接技术将会大大拓宽LIMS的发展道路。

2.5.3 标准物质和化学试剂的管理

标准物质和化学试剂的管理在不少地矿实验室还没有提上LIMS进程或考虑不充分。标准物质存量少,价格较高。化学试剂品种多,有的吞吐量大,有的在保存和使用期限上有特殊规定,需要对其进行综合管理和质量控制。普通实验室往往还存在手写台账的记录方式,管理也不规范。在LIMS中对标准物质和化学试剂的来源、名称、批号、数量、库存警戒线、保管人、有效期、生产日期、存放点和厂家等信息做信息化归档,并给每一个/一批标准物质和化学试剂独立的LIMS编号。在量值溯源、质量控制和减少浪费损耗方面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17~18]。

3 总结

上一篇:组合作学习下一篇:矿井火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