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过程”实践课程论文

2024-06-02

“全过程”实践课程论文(精选12篇)

“全过程”实践课程论文 篇1

一、实施背景

1.企业用人要求发生变化。

随着我省“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发展战略的需要, 要求技能人才不仅具备能用技术解决生产或服务上的专业问题, 还应具备以市场为导向为客户提供服务的综合职业能力。

2.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诉求。

随着90后毕业生逐渐进入就业市场, 他们提出的“对口就业、优质就业、终生就业”的诉求越来越强烈, 要实现这一愿望, 要求毕业生必须具备较高职业能力。

3.学校核心竞争力发展的需要。

学校非常注重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需求与评价, 这就势必要求学校对自身的教学质量进行反思, 并且要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场地建设等方面加以改进。

二、主要目标

1.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路径, 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符合企业生产需要的课程体系;2.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使学生能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3.教师由原来教材的执行者转向课程开发的建设者, 教师能力得以提升;4.推广应用我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等方面取得的成绩。

三、实施过程

(一) 顶层设计

1. 总体框架。

结合背景分析, 在课改目标的引领下, 经过论证, 我校教师对课程开发进行了顶层设计。

2. 结构框架。

在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 打破原有的学科型课程体系, 构建工学结合课程新体系。课程教学内容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设计,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课程结构模块分为文化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工学结合学习领域课程、职业素养课程和拓展课程等五大类课程模块。每个模块之间相辅相成、相互补充渗透。

(二) 课程开发流程

1. 开发路径。

(1) 市场调研, 明确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岗位群; (2) 根据职业岗位分析, 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3) 基于职业岗位/岗位群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4) 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 确定行动领域, 并向学习领域转换; (5) 设计学习领域课程; (6) 确定课程体系结构; (7) 编制课程教学计划; (8) 开发课程标准。

2. 开发课程标准。

首先明确课程目标, 再确定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排序中, 以典型任务为载体, 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互相联系的学习情境, 通过对各学习情境的描述, 规范课程所要求的内容;将课程内容以完整的项目或任务为载体, 完成课程的实施;通过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考察和评价来完成对课程的考核。

3. 构建课程体系。

学校以四个重点专业为载体, 通过课程开发实践, 最终形成四个专业的课程体系, 这些课程体系符合企业用人需求和遵循人才成长规律, 是学校建设和教学实施的纲领性文件, 是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技能人才的重要依据。

(三) 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以四个专业参与课程改革的教师为样例, 将教师分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一专多能教师、一线教师四级, 并明确每个等级所应胜任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对其提出的职业能力要求。

(四) 教学资源开发

教师以数字化校园为平台, 与企业专家共同开发教学资源。“虚拟工厂”实训仿真软件、“发动机拆装仿真实训室”、“驾驶模拟实训室”, 增强教学环境和过程实操性, 解决了高端生产设备进入课堂的难题, 增强学生自信心。

(五) 评价体系创新

学校以形成性考核为主线的能力评价体系改革为突破口, 编制实施了《单项技能过关考核标准》和《技能教学实训目标管理评价办法》, 在期中、期末依据实习项目教学方案, 进行质量抽测和分析。同时, 还将顶岗实习过程中企业的评价作为考核标准之一, 以此促进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四、条件保障

1.领导重视。

校长组织、参与、引领课程改革, 校领导的积极参与, 对课程体系改革成果的质量监控也起到关键作用, 特别是政策支持, 经费支持才能使课改得以高效进行。

2.组织保障。

成立课程体系建设领导小组, 负责有关培训、制定统一的开发技术路径;制定统一的文本格式标准;制定课改工作的计划;指导、验收、评估课改工作成果等。

3.资金支持。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作, 涉及人员多, 时间长, 保证经费投入是支撑这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 示范校专项建设资金确保了此项工作顺利推进。

4.专家指导。

课程指导专家在整个课改过程中, 起到引导、培训的作用, 课改容易出现偏差, 甚至出现失败, 因此, 需要定期与专家交流, 获得指导, 及时调整方向, 便改革始终朝着既定目标前进。

5.制度保证。

建设阶段性评审和汇报制度。一是对教学文本质量监控;二是对教学实施现场的质量监控;三是对教学实施效果的采集和反馈, 召开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企业座谈会等方式, 采集教学实施效果, 制定改进措施, 反馈改进效果。

6.校企合作。

与企业共同成立课程建设小组, 对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的各个部分, 即课程、教学、师资、场地、评价、管理持续改进。

五、实际成果、成效及推广情况

1.校企共建, 课程体系实现创新。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带领下,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构建“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构建“阶梯式能力递进”课程体系, 计算机应用专业构建“项目导向、课岗一体”课程体系,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构建“一条主线、三个层面职业能力”课程体系。四个重点专业与企业共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实现了职业岗位能力、专业技能训练与素质培养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使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有机融合。

2.学生职业能力得到提升。

在近三年学生专业技能大赛中, 有10人次在国家级大赛获奖、104人次在省级大赛获奖。毕业生的职业资格证书持有率达到100%, 初次就业率98.5%, 学生深受用工单位欢迎。

3.教师能力得以提升。

学校新增专业带头人8名, 骨干教师26名。开发省精品课程7门, 开发校本教材29本, 出版教材12门, 学校目前承担11项省级“十二五”重点、重大课题, 完成了国家“十一五”规划课题3个、省“十一五”规划课题1个, 市课题34个, 在核心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18篇, 取得省科研成果42项。

4.实施成果推广应用。

召开校际间联席会, 将四个重点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在全市11所中职学校推广使用;为行业企业进行各类培训;承办了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现场会等各项工作;与7所职业学校建立了交流合作与帮扶共建关系, 师资培训交流52名, 联合培养学生1526人, 此外, 先后选派2名专业骨干教师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富蕴县职业高中支教, 为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做出了积极努力。

“全过程”实践课程论文 篇2

时间(5月10日)阶段性一: 1.原始凭证如何进行填制? 2.会计科目的设置有哪些? 3.如何建立账簿?

时间(6月5日)阶段性二:

1.如何对会计凭证进行审核和整理? 2.记账凭证应该如何填制? 3.怎样编制科目汇总表? 时间(6月27日)阶段性三: 1.如何进行记账与结账?

2.如何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3.错账如何进行更正?

时间(9月20日)阶段性四: 1.怎样编制会计报表?

“全过程”实践课程论文 篇3

关键词:工作过程化;课程体系;改革;理念设计

中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欠缺造成了行业内部和社会的认可度不高的问题,将工作过程系统化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新方法。工作过程系统化突出的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对自己的专业工作过程更加了解,这种系统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从学校顺利地过渡到社会中。笔者将根据参与国家中等职业示范校建设及多年从教的工作经验,为工作过程化课程体系构建及课程改革实践研究献计献策。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内涵

这里所说的“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在社会实践当中,生产复杂的产品需要重复使用多个“工作过程”,这就构成了生产产品的工作过程系统。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在根据所生产的产品的“工作过程系统”确定了学生的学习范围之后,再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出一套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可以将工厂或者企业中的生产过程搬到学校去,让学生真实感受到生产过程中的步骤,在学习中模仿生产过程,围绕生产任务开展学习,在完成课程的同时不但丰富了理论知识,还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设计理念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在课程模式上的特征有:

1.目标的定向性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目标是明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的设计也必须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实现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2.内容的应用性

在教学内容上,这一系统化课程的办学理念是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把将来学生步入社会可能会遇见的工作任务搬到课堂上去,将学习和工作的内容融合在一起,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来安排课程内容。

3.实践与评价的整体性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践课程需要体现整体性,将学生和教师看成整体,共同完成课程目标。将规定项目的训练和自选项目的训练相结合,训练学生在学习当中锻炼动手能力,既能在学中做,又能在做中学,实现教学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基于工作过程化课程的汽修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及课程改革实践

1.归纳职业岗位行动领域

我校增加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面向“汽车后市场”,依托汽车维修行业和企业,根据专业领域的需要来确定学习任务,再根据工作过程的复杂程度来整合典型工作任务。这里我们归纳出来了八个行动领域:工作安全和环保、汽车及系统使用、内外信息交流、计划制定和结果检查评价、汽车各系统拆装检查调整、汽车养护、汽车检测诊断以及检修质量控制与评价。

2.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归纳出职业岗位的行动领域,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发展规律,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将工作任务和学校课程相结合,采用递进式的教学方式,由易到难,将工作过程化课程体系落实到实处。比如针对汽车养护这一行动领域,就可以安排出汽车电气检修、汽车发动机检修、汽车底盘检修、汽车使用性能与检测、汽车养护这五门专业核心课程及汽车美容与装饰和汽车营销这两门能力扩展课程。

3.构建适应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根据汽修专业的学习特点,中职学校需要为学生创设符合学习情境的实训基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领域和目标来确定学习所需的情境,每门课程可以设置若干学习情境。我校汽修专业与福州嘉利德斯汽车贸易有限公司、靓车堡汽车连锁服务网络等建立了深层次的合作关系。通过校企合作,我校汽修专业与企业实际相结合,以汽车养护、维修检测技术为核心,着力构建出仿真的实际生产环境,帮助学生复原生产工作的实际环境,将教学、实践、培训结合起来,组成面向社会的校内实训基地。

4.以任务为导向,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在课程设置方面,需要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构建学习情境内部结构,结合工作任务安排知识点。每个学习情境就是一个重要的工作任务,完成这个工作任务,需要完成若干步骤,每个步骤都有不同的小任务,每个小任务都是一个相应的知识点,只有将多个知识点都弄明白了,并且串联起来,才能完成整个的大的工作任务。我校在示范校建设期间,曾经组织行业企业技术总监、课程改革专家和学校内部的教师共同完成了《汽车发动机检修》《汽车电气检修》这两本校本教材和工作页的编写,这两本教材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但为学校教师的课程安排提供了合理的建议,还让学校的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将来面向社会可能遇到的情况和任务。

以《汽车电气检修》这本校本教材为例,这本书中涉及到的内容为任务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在试点班级12汽修(2)的课堂教学中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由于企业技术总监的加入,我们发现了之前很多教材中与现实生活中出现的脱节的地方,并迅速加以改正,课程改革专家和学校内部教师凭借过硬的理论知识基础,将课堂中最需要学生理解的内容加入到课本当中去,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与学校实际相结合,与社会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更加接近社会实践,更早地了解将来可能面临的具体工作。现在,12级汽修(2)班的学生不管是在外实习还是兼职,都得到了较高的评价,有的学生甚至已经提前签好工作。这都是得益于我校在课程设置上所做的创新。

5.加强硬件建设,创设真实的企业育人环境

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需要学校实践教学场地、教学工具和设备等硬件设施与学生将来的工作环境相一致,并且在此基础上还要体现出工学结合的先进性。只有这样,才能还原真实的职业环境,将学校里的教学课程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

我校建设了美容和保养综合实训车间,建成并完善了汽车发动机、电气两间一体化仿真教室,充分完善了三间汽车专项实训室,通过硬件设施的建设,学生对于将来可能接触到的工作环境更加熟悉。曾有汽车维修专业人才调研报告中写到,很多毕业生都反映,在学校学到的很多理论课程在实际工作当中是完全没有用到的,而这些理论课程又偏难,教师在讲述的时候会花费很多时间,如果利用这些时间让学生到仿真教室实际操作一下会更好。

还有很多毕业生提出,希望学校能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接收企业的订单,根据订单任务安排教学课程,而订单的完成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来完成,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能让他们充分了解将来步入社会需要面临的具体工作是什么。在这一点上,我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毕业生通过在综合实训车间和仿真教室里的训练,工作之后,很多任务都可以独立完成而不用师傅去带,因为他们对所要完成的任务,早在学校中就已经接触过了。这不但节省了企业的人力和物力,还缩短了毕业生初入工作岗位时需要磨合的时间,使毕业生可以更快地熟悉岗位,获得更大的晋升机会,也给企业带来了更多利益。所以说,加强学校的硬件建设,创设真实化企业育人环境,是中职学校汽修专业改革必须要注重的地方。

中职毕业生要想得到社会的认可,就需要提高综合素质。中职学校当前的教育改革需要结合专业实际,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设置课程,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学生将来可能要面临的环境,为学生复原企业生产环境,将教学内容和生产实际相结合,构建具有当地特色的教育教学体系。工作过程化课程系统是一个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和职业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发展,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

参考文献:

[1]戴士弘,毕蓉.中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全过程”实践课程论文 篇4

关键词:课程模式,工学交替,实践教学

0 引言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主旋律[1], 但是在具体实施环节需要一些环境和体制方面的条件, 诸如:合作企业的可用性、保障制度的有效性, 以及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对于这类教学模式的认同度等因素。更重要的是, 工学交替尤其是顶岗实习环节的教学是通过职业实践 (工作过程) 中典型工作任务的履职来实现的[2], 因而其教学组织、技能结构、知识内涵完全抛弃了以课堂为中心的模式, 需要重构其教学设计。本文以计算机硬件与维护课程为教学实践载体, 陈述了职业能力课程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相关内容。以初步达成任务驱动、过程导向、顶岗实习的课程教学形态为标志, 成为我院众多教学改革实践项目中的一个成功案例。

1 课程模式实施基础

1.1 合作企业

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 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主要动力来自行业竞争需求和自身的用人需求[3]。因而合作企业的选择首先需要具备市场驱动的因素。在具备市场动力的前提下,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金沙数码港红英电脑商行是由本院毕业生自主创业建立的IT企业, 还具备天然的人脉渊源和交通便利因素, 因而和学院的人才培养改革要求一拍即合。鉴于企业的业务特点, 我们选择计算机硬件与维护课程作为先期实施课改的对象。

1.2 保障机制

在合作创建工学交替课程模式过程中, 校、企双方是改革的主体责任者和具体执行者, 学生是改革的落脚点和检验载体, 因此保障举措须兼顾三方利益, 明确彼此权利、义务关系。在施行课程模式改革时, 主要的保障机制有以下几点:

1.2.1 校、企合作协议

该协议在制度上明确了校企双方的权利义务, 其本质是建立了企业接收本校学生实习的运行机制, 为形成亦工亦读、工学交替的课程模式提供了体制保障。

1.2.2 生、校实习协议

实习学生与学校之间也签订实习协议, 其作用在于规范顶岗实习的教学管理, 主要涉及下列管理制度: (1) 每周工作记录和实习师傅评价制度; (2) 定期联络制度; (3) 打通本校素质考核管理制度; (4) 期末考核制度。

1.2.3 补助与激励

学生实习期间, 校企双方协商提供学生生活补助, 包括交通补贴、工作餐补贴。实习期满后企业如继续聘用, 则由企业提供薪资。

2 课程模式特点与教学设计

根据协议, 学校选派的实习生每学期在实践基地实习的周期为10周。从校历第5周开始每周周末去实践基地顶岗, 并兼顾在校学习, 基本与校内课堂教学同步交替。针对顶岗实践教学的以下特点, 我们作了相关的教学设计:

2.1 岗位任务驱动教学 (特点一)

教学设计

针对岗位任务驱动的教学特点, 企业根据业务状况和设备条件选择了微机导购、硬件组装、系统配置及安装、故障诊断四个典型任务模块作为学生顶岗实习的工作任务。各任务模块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要求设计如表1所示。

2.2 工作过程引导教学 (特点二)

教学设计

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 以师傅示范的工作程序为职业行为导引。图1展示的故障诊断任务是这一特点的典型代表。它以故障现象描述为过程起点, 以开列故障诊断书为过程终点。过程的核心工作单元包括故障定性、确定诊断方案、实施诊断至定位故障。其中诊断方案的可行性不仅需要正确的故障定性判断作为前导输入, 还需要故障诊断原则和步骤的积累以及故障诊断方法及工具的熟练使用作为能力支撑。实施诊断的结果不仅是诊断方案的后继单元, 还可能成为其反复修正的依据。

由此看到职业实践的学习过程特点包括: (1) 以工作过程为导引, 具备工作过程的整体性; (2)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式学习方法; (3) 强调对学习过程的思考、反馈和分析; (4) 重视典型工作情境的案例、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学生自我管理式学习。

2.3 职业素质渗透教学 (特点三)

教学设计

顶岗实习的课程教学形态在培养方式上淡化了理论课、实训课的界限,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现场教学。由此, 自主学习、主动式学习、交流式学习成为现实而有效的学习方式, 成为培养职业素质天然途径。

3 课程模式成效及启示

通过2011-2013学年多批次学生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教学实践, 我们看到了这种课程教学模式优良的实践效果: (1) 消除了校内课堂教学和岗位技能的差距, 实习学生的职业技能显著提高。 (2) 学习总结和实践成果达成对课堂教学的修正反馈, 如实习生帮助老师一起更新了实训过程指导书。 (3) 校外实践基地得到巩固, 这对于丰富专业教学资源、拓展职业教学道路都有现实和长远的益处。

我们同时意识到相关的制约因素和走向。我们初步得出以下观点: (1) 现阶段企业的参与热情和认同度基本决定了校企合作规模和走向。 (2) 校企合作模式重构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这一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重构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某种角度来看, 至少在形式上体现了“师傅带徒弟”这类原始职业教育模式的回归。 (3) 职业教育中课程教学的未来是任务和过程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Z].

[2]张晓峰.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单片机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J].职教论坛, 2012 (5) :43-102.

“全过程”实践课程论文 篇5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下的《Auto CAD》实践性课程

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贴近市场需求是必要的.盲目的`仅对Auto CAD各个命令的使用方法的教学只能让学生单纯的接受知识而不能运用技能.要想真正掌握其技能必须从基于工作过程角度去考虑.

作 者:张忍东 作者单位:安徽省第一轻工业学校,安徽,蚌埠,233010刊 名: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ELECTRONICS & INFORMATION TECHNOLOGY年,卷(期):8(3)分类号:G642.0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 《AutoCAD》践性课程 教学设计

“全过程”实践课程论文 篇6

关键词: 建构主义; 工作过程; 数据库; 课程开发; 学习情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2)09-46-03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of working process guided by constructivism theory

Cao Suli, Yang Yanguang

(Shijiazhuang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 Technical College, Shijiazhuang, Hebei 050021, China)

Abstract: After discussing constructivism teaching and the theory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working process, a detailed introduction about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database is given and it includes the analysis of the corresponding jobs and the typical tasks. Teaching contents are determined and learning situation is designed.

“全过程”实践课程论文 篇7

由于现在招生规模的扩大, 很多高校的实验设备的更新没有跟上, 我校的情况也一样, 使得一些实验性较强的课程内容受到影响, 实验场地和仪器设备无法满足课程教学的要求, 有些实验无法做到一人一台套, 有些实验是两个人一起做, 存在一人做一人看的情况, 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 很多学校采取的是重视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 注重在课堂上讲述课程理论, 理论的系统性很强, 但是工程实践性的训练较少, 毕业生的知识点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但是毕业生缺乏现代工业生产所必需的工程技术知识, 对生产设备、生产控制和生产管理了解甚少, 使得其应用能力较弱的弊病依然普遍存在。故很多化学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分配后的相当长时间内无法适应所从事的技术类的工作。

为了进一步加强工程实践性教学, 我们在2005年对应用化学专业开始开设了《化工过程开发与设计》这门课程, 2011年开始在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也开设这门课程, 通过近10年的教学实践活动, 我们在教学中边学习, 边改革, 逐步形成了一些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

一、教师队伍建设

现在由于我校现在引进的博士教师基本上都是从高校到高校, 理论知识较强, 但是工程应用背景的教师很少, 在化学工程领域研究的教师更少, 从生产一线走出的教师没有, 如何进行此门课程的教学, 使学生在毕业前的最后一门课程中, 对化工开发与设计有个较好的了解, 我们积极采取各项措施, 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1. 聘请国内著名企业技术人员来我校进行讲学, 我们请了九江石化的原总调度来我校对两个专业, 4个班的学生进行讲学, 结合他自己创办的超高分子聚乙烯工厂的办理过程, 通过项目的过程, 使大家了解一个从化学到化工的全过程, 对从实验室到公司的流程有深刻的了解, 明白化学和化工的不同, 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 使得老师在课堂讲述上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不会凭空想象。

2.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去参观考察, 结成校企联合, 教师通过和企业合作, 了解企业的科研动态, 和企业合作, 完成企业的一些项目, 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 进一步掌握化工开发的内容。这么多年, 我们一共选派了5名教师到中石油、江西星火、宁国生力农化等国有大型企业、合资企业和独资企业进行进修, 和企业联合搞研发, 对企业的一些工艺进行改进, 在充实自己的化工工艺知识外, 还获得了很多横向项目, 同时使企业的生产效率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实现了校企双赢。另外由于教师和企业的良好的沟通, 使得我们两个专业的部分学生也在这些企业进行实习, 有的还和这些公司签约了。

3.积极灵活引进具有工业背景知识的教师, 当无法在招聘渠道上招到在企业从事过生产实践活动的教师的时候, 我们采用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当我们的客座教授, 或者访问学者等方式, 来解决实践背景教师短缺问题。我们先后聘请了中石油和江西星火公司的高级工程师作为我们的客座教授, 面对面地对此课程进行答疑, 在课程快结束的时候, 请他们过来, 把同学们在这个课程中主讲教师没有讲述明白的内容进行集中解答, 增加了学生和企业人员的互动。

二、教学内容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大量化学专业的毕业生进入厂矿企业从事应用性工作。如何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特别是化学工程方面的综合能力, 如生产设备、质量控制和生产管理, 掌握化学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方法等, 可以进一步增强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积极抓住应用关, 在课程内容上融入应用意识, 使学生明白, 化学的本质还是在于应用, 进一步加强了包括“化工过程开发与设计”课程在内的工程技术课程体系, 以提高毕业生在化学领域内从事应用性工作的能力。

《化工过程开发与设计》讲述的主要内容有:绪论, 开放放大方法, 试验方法, 技术经济, 反应器的设计, 工艺流程的合成与优化, 投资、成本、折旧和盈利, 市场预测和生产规模, 概念设计和基础设计等内容。为了加强对学生联系生产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重点讲述“工艺流程的合成与优化”和“概念设计和基础设计”。当然就化工过程开发与设计所涉及的内容而言, 这课程仍然讲述的是一个概要, 其重点也仍然只是介绍应用和开发与设计研究中一些最基础的思想方法, 以加强技术、经济等观点的训练, 也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工厂从无到有的过程, 心里有个大致的流程概念。

在教学内容上, 选讲了若干应用实例, 如在讲述化工过程开发步骤时, 讲述了合成氨氮发展史、尼龙-66的开发以及我们研发的有机锰的研发过程与生产过程, 使学生了解化工过程与开发的意义和艰苦性。在讲述试验一章时间, 讲述了中空膜生物床处理生活污水的中试研究, 全面介绍了膜的种类、价格以及生产地和使用寿命等, 除了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之外, 还顺带讲述了资料的查找和市场的相应信息, 使学生更加了解研发的过程。在讲述物料衡算和能量衡算时, 对比讲述了有化学反应和无化学反应的操作过程的物料和能量问题, 从中使学生明白化工开发与化学热力学和物理化学以及化工仪器与仪表的联系, 更加了解各个学科的相关性等。在工艺流程与优化中, 讲述了合成路线和操作方式的选择, 全面介绍了工艺流程的合成与优化问题, 从优化过程讲述到化工经济, 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特别是在化工经济学方面, 通过折旧等相关知识的介绍, 使得学生对在化工开发过程中的经济效率有较好的印象, 这些对于培养学生的市场经济观念、提高他们的工程技术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在课后, 我们精选了一定量和课程内容相关的习题, 通过习题的训练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本教材的内容, 以便于教学。在每一章的结尾都附有参考文献, 以便学生进行深入探讨时参考, 通过老师的努力, 拿到了一些企业的从筹建到生产的相关文献, 让同学们了解企业发展的历程, 树立创办企业的信心。

三、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上, 我们采用多种模式, 以课堂教学为主, 同时也以专题报告、课堂讨论和大学生课外活动为辅, 积极通过许多个案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通过许多真实的个案的讲解, 使得学生明白化工过程开发与设计的苦与乐, 给学生播下化工创业的种子, 同时又提醒了在以后创业道路上的艰难。

同时利用化工仿真软件进行辅助教学, 我们购买了几种不同的化工仿真软件, 可以模仿合成氨、硝化制硝基氯苯、高纯氯乙酸制备等, 学生可以在仿真软件商设计不同的工艺参数, 模仿不同的工况条件下的化工反应过程, 根据这些反应条件来对反应全过程进行开发设计。

把一部分见习内容安排在课程中间, 本课程安排在2个时间段进行, 先上2周左右的概念课, 使学生对化工过程有个大概的感性认识, 然后到工厂进行实习和见习1周, 我们有段时间挑选的工厂是刚刚成立的公司, 规模不大的精细化工公司, 可以使学生对工厂的总体布局一目了然, 从而使学生对一般的精细化工开发过程有较深的了解, 在此期间把要进行的毕业设计安排下去, 使学生带着问题继续下面的课程。

四、课题设计教学

对于实践性很强的化工过程开发与设计这样的课程, 课题设计实验是对理论课程最好的注释, 为了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我们采用“校企联合”的授课方式, 根据企业化工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技术难题, 把此问题作为专业实验课题, 设计了系列特色的专业实验, 如为中石油进行理论年产10000吨磺酸钙的设计、为星火公司进行了年产10吨金属致钝剂的小型工艺优化设计, 并且把筛选好的个别设计方法中的某个工艺在这些企业中进行中试。

我们开设的此门课程在近10年来的教学过程中, 逐步形成了“以企业课题为研发点, 以综合开发性为目标, 培养创新型人才体系”的课堂内外教学模式, 受到大部分学生的欢迎, 根据同学们的建议, 把开始的24节课提高到了32节课。

摘要:介绍了我校应用化学《化工过程开发与设计》课程的教改方式, 包括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

关键词:化工过程开发与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张浩勤, 章亚东, 陈卫航.化工过程开发与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2]张海涛, 乐清华, 袁向前.探索案例教学, 推进研究型学习[A]//大学化学化工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C].2008:264-266.

“全过程”实践课程论文 篇8

《营销行业入门》

是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核心技术课程, 其所涉及的知识点与《市场营销学》相近, 但由于该课程是基于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开发出来的, 因此与传统的《市场营销学》有本质的不同。

课程的定位

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 为学生进入营销行业打下良好的职业基础。该课程主要是使学生熟悉营销行业, 具备营销思维, 了解并接触一些基本的营销岗位, 在就业初期能够快速入门, 并具备发展后劲。同时, 可以为其他专业课程的顺利学习打好基础。从就业岗位的角度来看, 该课程可以为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毕业后1~5年内可能从事的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其在营销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做好铺垫。

课程的项目设计

根据调研结果, 通过对营销岗位入门阶段典型工作任务的解析, 我院编写了四个任务解析表, 并将这些任务转化成能够通过教学实现的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理解教师或企业交待的任务, 制定好工作计划, 有序开展工作, 工作完成中或完成后能够及时向教师汇报。 (2) 能够高效地利用互联网了解某一具体企业的环境信息、产品信息、价格信息、渠道信息、促销信息, 并能对资料进行查找、整理、分析、总结, 能将总结的结果制作成PPT或以其他方式向教师及全班同学展示和讲解。 (3) 能够通过互联网、熟人、打电话或其他方式, 完成对竞争对手、客户信息的查找及汇总整理工作, 能够对整理后的资料进行分析, 应用专业知识得出初步结论, 能够初步了解和接触电话销售、柜台销售、推销、促销等基本营销岗位。 (4) 能够与团队成员、其他利益相关人员进行有效沟通。

课程的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可形成该学习领域的基本课程框架, 同时确定该课程的教学方法, 即以学生团队完成项目为主, 学生团队选择一个现实中的企业, 对其营销工作进行各方面的信息收集, 并运用专业知识加以分析、评价或提出建议, 同时以团队为单位完成一些开放性项目, 具体项目如表1所示。这些教学项目既相互联系又可独立, 其中“有效地利用信息”、“推销促销实战”来源于电话销售、推销员岗位初级阶段的典型工作任务, 具有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通过完成这些项目的训练, 可使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包括收集信息、整理分析信息、有效利用信息、与各种角色的人进行有效沟通、现场解说、简单的营销策划组织等营销岗位必备的技能。

课程考核

采用过程式考核, 各项目所占比例如表2所示。每个项目又有各自的评分标准, 均以团队为单位评分, 主要涉及项目报告提交情况、PPT制作、成果汇报及答辩、学生间的合作表现等评分点。各团队完成评分后, 由团队队长按一定的要求给队员打分并上报教师, 最后由教师按权重给出成绩。

教学实践及效果

教学实践

项目的实施步骤为:教师下发项目任务书, 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分析理解项目任务→学生团队进行任务分工、制定实施方案→学生团队执行或完成项目任务 (该过程中可包括探究性学习) →学生团队对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汇总→学生团队汇报项目任务完成情况→教师对项目任务进行评价。

实施效果

(1) 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显著提高。除认真完成项目任务外, 学生在课外还会主动花较多的时间预习或学习要用到的知识。 (2) 学生综合能力得到了加强。学生的信息收集、归纳、整理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基本能够独立地查找某企业的资料, 制作较专业的PPT。通过展示PPT, 学生增强了自信心, 逐渐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也明白了每一个成员都是团队的宝贵财富, 每个人都应尽力为团队贡献力量, 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逻辑思维、与人沟通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专业知识和技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不仅学习了营销理论和知识, 而且能将其应用于现实中的企业营销分析, 同时完成较小的营销策划任务, 提高了营销实战技能, 并对营销行业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各个项目的完成, 知道了完成一个任务需要考虑全面, 要做计划、做准备, 完成后要及时进行汇报和总结。在2009年全国高校营销案例大赛中, 我院营销专业的学生团队分别取得了一等奖和二等奖的好成绩, 充分体现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教学经验与探索

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项目教学

采用传统的课时安排方式, 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是较困难的。我院对这样的核心技术课程的教学时间进行了调整, 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由两位教师分班上课, 主要是在查找资料、撰写报告和汇报的环节, 这样可较好地解决时间问题。

教师要转变观念

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不仅要精通营销专业的理论知识, 而且要对学生团队所模拟的每一个公司有全面而客观的了解, 能及时指出学生分析企业营销策略时的问题, 而且最好能具备一定的营销实践经验。教师应是真正的“教练员”, 而学生是“运动员”。很多学生在开始时什么都不会做, 教师必须及时地进行指导, 手把手地教。在一些开放性项目中, 学生需要寻找校外企业, 与企业合作, 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的项目进展情况, 及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 有些项目的实施, 教师要做好相关的沟通工作, 如场地的使用、学校与企业的支持等。这对任课教师与学校均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课程考核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师要做好每一个项目的考核, 要做到及时、公正, 每个项目完成后要向学生通报考核成绩, 这也是对学生的一种督促。

不可忽视项目点评环节

学生做完项目进行全班汇报时, 教师点评是一个关键环节。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 在学生讲解时做好记录, 在点评时不要吝啬时间, 对所有出现的问题一定要讲评到位, 不仅要点评学生在营销策略分析时出现的问题, 还要对学生答辩时的错误表现 (争论) 、表现方式 (演讲时读稿、与观众无目光交流) 、PPT存在的问题、团队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答辩准备是否充分等进行点评。

参考文献

[1]刘秀荣.基于工作过程的“市场营销实务”课程标准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08, (11) .

[2]汪彤彤.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探析[J].社科纵横, 2006, (12) .

“全过程”实践课程论文 篇9

Java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 同时也是理论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一门基础性课程。这门课程的主要特征就是简答易学, 不用依赖于机器的相关结构。Java程序设计本身具有安全性、可移植性、与网络结合的紧密性等优点, 使该程序被看作是软件开发的核心技术。Java程序在计算机专业中的应用能够让学生掌握Java的基本语言知识、相关编程技术、GUI设计等知识, 从而培养学生编写交互程序、设计动态网页、开发网络应用系统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运用面向对象语言完成项目的开发。在网络计算机课程实际教学中, 学校的课程知识内容往往是以知识点的形式展开的, 与企业中的项目开发流程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学生在学校主要是由老师进行教学, 实践机会相对较少, 毕业后就需要主动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这在角色转换上让学生感觉有些不适应。针对这种现象, 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应用Java技术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实施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扮演在Java课程中模拟工作中的角色。

2 基于工作过程模拟的教学实践

2.1 Java课程教学模拟思路

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的培养, 包括对职业业务范围内的单项技能以及综合知识的培养, 提高学生独立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从而改变他们与人交往以及与人沟通的态度。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是根据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系统确定具体的学习领域, 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 以工作任务为教学主体, 综合考虑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设计的一种课程教学方案。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都相对薄弱, 在教学中推行基于实际工作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采用这种教学形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学生对未来工作的兴趣和信心, 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让他们能够将理论教学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但是这种基于实践工作的教学模式和学生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在初期推行阶段学生会感觉不适应, 也会出现一些学生不明确自己在教学中所处的地位, 他们还是被动的等待教师的安排, 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会导致学生在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后产生学习效果不明显, 知识获取量减少的错觉。针对这种现象, 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 让学生能够转变思维方式, 从而可以快速的适应教学模式的转变。

2.2 根据实际状况划分职业角色

Java课程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模拟实际工作过程能够让学生从中发现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能力, 从而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做出明确的选择, 并且通过教学模拟实践能够让学生对未来的职业选择方向进行权衡和确立。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的职业角色需求加强对学生的培养, 增强学生参与Java课程教学的积极性, 让他们能够以一种正确的心态参与教学实践, 在教学中体验与企业工作相同的工作流程, 真正为企业培育实用性的人才。Java程序设计软件的开发领域中有一系列IT角色, 其中包括项目经理、软件开发人员、设计人员、软件分析人员、测试人员以及相关的文档管理人员等, 角色不同在软件开发中的作用自然也会有所不同。教学中可以根据课程的要求以及学生自身的特征选择合适的角色, 然后让学生和教师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 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实践演练,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还能够让学生掌握企业实际工作的具体流程, 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3 对企业的真实工作流程进行模拟

由于Java课程是以计算机文化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为基础的程序设计体系, 在教学模拟阶段, 我们主要选取了“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作为教学讲解的内容, 将“企业进销存管理系统”作为学生练习的项目。为了减少课堂耗时, 在学生管理系统的讲解过程中重点讲解了用户登录、学生基本信息的录入、信息查询、删除和修改等内容, 由于企业进销存管理系统的具体流程和学生管理系统的流程有相似之处, 教师在讲解完成之后让学生自己进行实操练习, 这种系统操作的学习不仅符合企业实际管理情况, 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由于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计算机上操作, 学生每人都有一台计算机,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这两个信息管理系统进行需求分析, 对其系统设计、界面设计等功能模块的开发设计进行分析, 让学生加深对系统知识概念的理解, 进而学会系统编程。首先,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开发,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然后学生再对“企业进销存管理系统”开发流程进行操练。最后, 教师对整个项目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结束语

高职教育就是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教育体系, 只有这样, 才能够培养出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Java课程中模拟工作过程的教学实践以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为重点, 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引导者的作用。整个课程教学中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从技能培养方面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专业能力方面, 主要培养学生面向对象程序的设计能力和开发能力, 此外, 通过分组实践教学的方式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提高他们的整体意识, 让学生在以后工作中能够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 从而促进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未来成为企业中有用之才。

摘要:高职教育主要目的为了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满足企业发展中对人才技能的需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仍然存在着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差距较大的问题, 主要选取典型的Java项目, 从教学角色的划分到企业程序开发流程方面的探索进一步分析Java课程的实践教学。

关键词:高职,Java课程,模拟,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程云.高职Java教学教学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7) :33, 34.

[2]王振辉, 王振铎.项目教学法在高职Java教学中的创新研究[J].价值工程, 2011, 30 (20) :213-214.

[3]冯满堂.首要教学原理在高职JAVA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5, (6) :6-7.

“全过程”实践课程论文 篇10

关键词:工作过程,高职,内科护理,课程开发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相应地, 课程开发是高职课程建设的起点, 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以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 选取多个学习性工作任务或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 以岗位任务的完成过程为线索, 贯穿整个教学活动, 达到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的目的[1]。内科护理是高职护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 笔者以内科护理课程为例, 把工作过程融入课程建设中, 对课程进行了开发, 并将我院2011级护理专业两个班作为试点班进行实践, 取得较好的效果, 现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采用比较研究法, 选取我院2011级护理专业两个班为研究对象, 两班学生均为全国普通高考统一招生入学的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 差异无显著性。对两个班进行整群随机抽样, 分为教改班 (49人) 和传统班 (48人) 。教改班全部为女生, 年龄20~22岁, 平均21.2岁;传统班全部为女生, 年龄20~22岁, 平均21.5岁。传统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即理论讲授+技能训练。教改班采用课程开发后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即按照内科住院病人护理工作过程 (入院护理、住院护理、出院护理) 进行教学。两班教材均采用湖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内科护理技术》 (万晓燕主编) , 两班任课教师、所用教学参考书、课程标准均相同。

1.1 课程开发的理念

传统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分开进行教学, 致使高职护理教育特色不特[2]。护理本科教育培养的是研究型护理人才, 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是按学科型知识组织的, 如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等, 学生知道“是什么”“为什么”。中职护理教育培养的是服务型护理人才, 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是经验层面的技能学习, 如疾病概述、护理。学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而高职护理教育既不同于本科教育 (学科型) , 又不同于中职教育 (经验型) , 培养的是高素质、高技能型护理人才, 学生要掌握策略型层面的技能, 既知道“怎么做”, 又知道“为什么”。高职护理教育要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为顺应高职护理教学的要求, 我们对内科护理课程进行开发, 按照病例导入、入院护理、住院护理、出院护理的临床护理工作过程组织教学。本科、高职、中职护理教育比较见表1。

1.2 制定课程标准

根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 我院内科护理课程组教师多次讨论, 并广泛征求医院护理专家的意见, 按内科护理岗位要求, 对内科护理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进行分析, 以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为依据, 确定了本课程的培养目标。 (1) 知识目标: (1) 知道内科常见疾病的主要发病因素、病理过程和相关的解剖知识; (2) 知道内科常见疾病护理评估内容、主要护理问题, 理解护理措施制定方法和实施原则; (3) 知道内科常见疾病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并能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 (2) 技能目标: (1) 具备以护理程序为框架, 以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为主线, 为病人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 (2) 具有常用内科护理操作技术, 常规检查配合能力, 诊疗器械的应用能力; (3) 学会观察内科病人的症状、体征, 识别病情变化, 对危重症病人做出应急处理的能力; (4) 能运用人际沟通技巧, 协助和指导病人进行自我保健并开展健康教育的能力; (5) 具备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 (3) 综合素质目标: (1) 热爱护理专业及护理工作, 具有高尚的情操和奉献精神; (2) 具备良好的工作习惯、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 对病人具有高度的爱心与责任心; (3) 具有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精神; (4) 具有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1.3 开发课程内容

根据内科护理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及护理专家意见, 课程组紧密围绕护理工作岗位需要和护士职业标准, 充分遵循“必需”“够用”“针对性”“实用性”原则, 组织课程骨干教师 (包括兼职教师) 编写内科护理课程标准, 明确应调整、更新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突出常见病护理能力的培养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养成, 将课程之间重复、陈旧的内容进行调整。将常见内科疾病按系统分为9个学习情境, 如学习情境1为呼吸系统疾病, 学习情境2为循环系统疾病等。将每个系统中每一种具体疾病病人的护理设计成典型病例护理工作任务, 每一种典型病例护理工作任务均按住院病人护理工作过程 (入院护理、住院护理、出院护理) 组织教学。内科护理课程内容开发见图1。

1.4 设计教学方案

以基于内科护理岗位工作过程的项目任务为驱动, 以能力为本位, 以学生为中心, 以教师为主导, 按内科住院病人护理工作过程 (入院护理、住院护理、出院护理) 完成教学。在教学中, 选择典型的教学病例作为载体, 以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为逻辑顺序进行教学内容组织:先给出一个完整的教学病例, 然后对其展开讨论:此病是什么?什么原因会导致此病?为什么会发生此病?回答这3个问题的同时, 便讲授了疾病的概念、病因及发病机制。然后按照内科住院病人护理工作过程完成入院护理、住院护理、出院护理。在病案的引导下, 与临床护理工作过程完全一致地完成了工作任务, 实现了教学和临床的紧密衔接, 使教学和临床零距离。教学内容组织形式与相应知识技能关系见图2。

1.5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 对重要理论知识的教学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 (2) 病例教学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病例进行教学, 这种方法在疾病的护理中运用最多。 (3) 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将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安排在一个模拟的、特定的情境之中, 通过教师的组织、学生的演练, 在仿真、愉悦、宽松的场景中实现教学目标。 (4) 讨论法:在课堂教学中多处采用讨论法, 学生通过讨论进行合作学习, 在小组或团队中展开学习, 让所有人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 强调集体性任务, 教师要放权给学生。 (5) 体验学习教学法:“体验学习”意味着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建构过程, 并在过程中体验知识和情感。 (6) 角色扮演法:为了强化所学知识与技能, 通过角色扮演来巩固和训练, 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7) 项目教学法: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来组织教学活动。项目实施过程有助于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1.6 改进课程评价

学生成绩从3方面进行评定。 (1) 理论考试:检测知识目标达成情况, 主要测试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和内科护理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 占60%; (2) 技能考核:检测能力目标达成情况, 主要测试职业岗位所需的综合能力, 占20%; (3) 素质考核:检测素质目标达成情况, 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工作态度, 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爱护、尊重病人的态度, 占20%。成绩评定等次为优、良、中、差。90~100分为“优”, 80~89分为“良”, 60~79分为“中”, <60分为“差”。

2 结果

课程学习结束后, 对两班护生进行学习成绩评定, 两班理论考试采用同一试卷;技能考核是从5个案例中随机抽取, 评分标准相同;素质考核由同一教师主持。两班护生内科护理总评成绩比较见表2。

3 讨论

表2显示, 教改班总评成绩显著优于传统班 (P<0.01) , 表明基于工作过程的内科护理课程改革顺应了高职课程改革的要求, 提高了教学质量。

3.1 教学与临床零距离对接, 提高了护生的职业能力

基于工作过程的内科护理课程教学, 将内科住院病人的护理工作任务转变为学习领域的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掌握技能, 构建知识和形成岗位能力, 提高了其职业能力。

3.2 以护生为主体, 提高了护生的综合素质

基于工作过程的内科护理课程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授课方式, 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解决典型病例在入院、住院、出院过程的护理问题, 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了其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3 培养了教师队伍, 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

为了适应基于工作过程的内科护理教学改革, 教师不断地给自己“充电”, 如利用假期到医院内科顶岗锻炼;在职进修学习武汉大学HOPE护理学院研究生课程等, 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均得到提高。课程组两名教师参加全校教师讲课比赛, 均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 分别荣获一等奖和二等奖。我院逐步形成了一支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团队。

3.4“理实一体化”教材有待进一步开发

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反馈信息, 继续完善教材, 推出一本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精品教材。

4 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可能会逐渐成为高职护理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当然, 课程开发只有与校企合作、实践实训、教材开发、师资培养等方面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高职护理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丁琦, 汪德宏.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 2010 (2) :45-46.

“全过程”实践课程论文 篇11

推销实务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必修课,是学生从事销售岗位工作所需掌握的专业技能。学科课程的内容偏重于推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的介绍,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往往会停留在理论层面,实操性、动手性不强,学生推销实战技巧与技术难以获得提升。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掌握该门课程的岗位知识与操作技能,需要对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新梳理,把推销工作岗位所要求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学科体系的解构,将体现在工作过程中的工作逻辑转换为学习领域,依据职业情境重构为学习情境,让死板的课程内容变得鲜活起来。本文将从课程定位、课程目标、教学设计内容、教学评价及实施中存在的困难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推销实务课程定位

推销实务课程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功能是使学生掌握推销工作流程中各个业务环节的基本技术,能尝试完成具体的推销任务,并初步形成从事销售岗位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今后就业和适应未来职业转换打下基础。

与该门课程相关的工作岗位有营销员、推销员、导购员、营业员、客服员等。通过对这些销售类岗位能力的调研和分析,与行业或企业专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讨论,根据学生在实际岗位中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将整个课程的内容分成了三个部分:推销前的准备技巧、推销中的应对技巧、推销后的服务技巧。推销前的准备模块包括知识准备、心理准备、礼仪与形象准备三个具体的学习任务。推销中的应对技巧模块包括顾客接近、产品介绍、引导与说服、异议处理、业务成交五个学习任务。推销后的服务模块包括成交后的跟踪和售后分析与反馈两个学习任务。建议课时数为72,学分为4分。

二、推销实务课程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熟悉推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掌握寻找顾客、约见与接近顾客、产品介绍、异议处理、促成交易及售后服务与跟踪等推销技术,同时形成善于合作沟通、自信开朗、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等职业品德与职业精神。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下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解推销的本质、功能、作用

2.知道推销工作的基本流程

3.明确推销人员的基本职责与素质

4.熟悉推销心理与推销模式

5.知道推销中的基本礼仪知识

(二)技能目标

1.能准确地寻找到潜在目标顾客

2.会灵活运用各种接近技巧与方法接近潜在目标顾客

3.能专业化地介绍产品

4.能与顾客融洽沟通、协商,适时地引导与说服顾客

5.会识别顾客提出异议的真实性并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处理

6.善于把握各种成交的机会与信号来有效地促成交易

7.能妥善办理各种交易的手续

8.能做好成交后的服务与跟踪工作

9.会进行售后资料分析、信息统计与反馈

(三)情感目标

1.树立强烈的自信心,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

2.养成责任感强、能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公平的职业品德

3.具有文明礼貌待客的服务意识

4.具有团队合作的意识

5.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推销实务课程内容设计

以推销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基于推销实际工作过程(流程)来构建任务引领型课程,以期达到与营销岗位“零距离”对接的人才培养目标,将课程内容分解成10个学习情境进行教学,每个情境由若干学习单元组成(见表1)。

每一教学情境具体内容要尽可能贴近营销实战一线,通过真实的、可操作性的情景,揭示所要传授的理论要点和要提高提升的推销技能,注重实践技能的演练,强调边学边练,学以致用。

教学的形式要符合中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突出互动化和人性化,既要生动、形象又有趣味性,让学生在提升技能的同时也获得学习的愉悦感受。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境,赋予学生和老师不同的角色,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模拟情景教学法,同时辅以案例讨论、调查活动、实地观察、户外拓展等教学手段与方法来组织教学。以学习情境4为例,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见表2。

五、在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新设计的推销实务课程标准从2015年春季学期开始在商贸141、商贸142、商贸143班级使用后,教学效果有了较大的提高,较突出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明显改变。学生不再注重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是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并能灵活应用。课堂上学生开始积极探索、主动上台展示、课后认真演练。学生开始注重知识的积累,注重能力的训练。但要全面实施还是存在着如下困难:

(1)学生在完成学习型工作任务作业、技能训练作业(如录制推销情景小剧)时需要花费的时间比原来的多,这样会占用到学生的课余时间,少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的、学习主动性差的同学多多抱怨、不适应,甚至采用消极态度来对待。

(2)教师课前准备工作量会增大,同时对教师在上课中控制、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求也比较高,课后作业的批阅也比较繁重。

(3)过程考评的标准主观性比较强,有待进一步改进。

(4)开展的部分实训任务时,教学的条件与教学设备达不到要求,影响了教学应有的效果。

“全过程”实践课程论文 篇12

一、课堂评价:关注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关注学生探索专业理论知识的经历, 获得专业理论知识的体验。实施过程性评价能够关注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一) 理论教学中关注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评价,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强化主动学习的意识。每项评价要求的分值根据一学期的总课时数分配到每一课时当中。学习评价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 应多给予鼓励, 以增强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信心, 诱发其内在的精力潜能, 切实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促使他们努力学习。特别是对学习比较滞后、作业效果不佳的学生, 更要以激励为主, 改变评价方式, 使其树立学习的信心, 以人为本, 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 关注学生的成长。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以学生为出发点确定个体化的、可实现的发展目标, 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对其提出具体的行为改进建议, 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 小组学习中关注

在教学评价中注重鼓励学生创造作品、制作学具,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安排学生用橡胶泥、白泥等材料制作六棱柱、简易小铁锤模型。学生独立思考制作模型, 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互评 (相互交流) , 学生更容易看到自己作品跟同学的优缺点, 促进学生的反思和发展, 同时教师也能抓住学生思维上的漏洞及时进行修整。有时通过加工简单零件图, 要求组内合作完成作品的加工, 便可以促进组内成员的合作交流。学生通过亲手加工作品, 加深了对基本体加工过程的感知, 并掌握了基本体的看图方法和工艺过程, 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也得到了培养和充分发展。

(三) 阶段作业中关注

钳工课程中平时理论作业和实践操作的小结反思, 既是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反映, 又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体现。只有平时的操作练习达到要求, 才能将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专业技能的操作过程中, 注重钳工操作的综合操作练习的评价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综合实践操作是钳工主要的实训环节, 它的目的是检验学生把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能力, 它是所学钳工知识的综合体现。因此, 在实施过程中, 对其内容的组织应高度重视, 要做到知识内容全面、充实, 也要有重点, 更要体现专业学科的特点;结合生产实际要求实施, 让学生感到综合练习是一个学科的实践操作综合演练, 作业及综合技能操作反思是学生自身专业技能的理论化展示。

在对学生作业考评时, 将学生作业与成绩相结合, 如果学生不能按时上交作业, 将不能计入平时成绩, 这样可以督促学生按时上交作业。作业批改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也是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控的先决条件。评价内容包括:按时完成作业、作业整洁美观、书写规范、作业正确等, 也考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意识和能力。实施作业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 也是保证课程具有良好学习效果的条件。

二、技能操作:关注实践

对钳工学科而言, 学生的钳工操作能力是教师培养和考核的重点, 学生应掌握钳工技能, 测试时由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的评委打分或定等级。具体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一) 读零件图中关注

读零件图 (零件图附于文末) 可以采用答辩方式。教师根据T型凹凸件零件图及组合件图内容进行提问, 学生即刻回答, 可以在小组或组内学生中进行, 读图范围可以延伸到与钳工有关的其他专业知识, 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制定工艺中关注

由零件图编写工艺路线, 主要是确定形位公差中的基准, 能使用常用的钳工工具, 进行划线、錾削、锯削、锉削、钻孔、矫正弯曲等工艺的编写, 能组装维修简单机械和进行综合装配加工的工艺分析, 拟定加工工艺路线的过程。通过自评和教师评, 使学生在加工零件前意识到应准备的工作和提高责任感。

(三) 实践操作中关注

教师给定技能操作评分标准, 根据给定的零件图由已定的工艺路线进行操作, 从而完成作品, 由教师进行评分。

三、考核评价:关注平台

钳工课程虽然要注重技能操作过程性评价, 但阶段性测试与考试还是最基本的, 而活动展示与技能比赛可增强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 最终采用技能考证衡量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一) 阶段检测评价

可模块化的单元测试、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都是最普遍的阶段评价工具, 提倡能力教育并不是取消考试, 而是要更好地利用考试这种手段,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对于知识内容的考核, 采用闭卷方式进行。通过复习考试, 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能做到“再现”或“理解”, 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学生阶段检测成绩100分=单元成绩*30%+月考成绩*20%+期中成绩*20%+期末成绩*30%。

(二) 活动展示评价

根据钳工课具有使用钳工设备、刀具、量具等操作性和知识性的本质特征, 在钳工课学习过程中展示钳工设备, 刀具、量具的使用规范, 展示作品。由企业技术能手对学生操作的安全性、规范性及作品进行评价, 对于优秀作品以5分制给出3分、4分、5分的加分, 累积加分作就业参考。

(三) 技能等级评价

钳工技能通过基准面的确定、锯削、测量、锉削与理论等要求的反复练习, 训练学生的操作工艺思路, 从而到达熟练读图和成品加工的目的, 学生学习一定的钳工理论基础后, 第一个学期安排一个月的钳工技能体验。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作出过程性评价, 学生根据实训内容写心得体会, 从第二学期开始强化技能, 学生全面了解钳工技能知识与要求。第三学期学生开始技能考证, 考评分60分以上为初级水平, 初级评分80分以上的学生在第四学期考中级证, 从而为顶岗实习与就业作准备。

改革钳工考核评价是全面提高机电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 也是新课改革的需要。学生学业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功能和质量监督功能, 对学生而言, 课程评价还具有激励功能。钳工考试应突出中职教育的特色, 特别要突出实践技能, 以促进能力发展, 提高职业素养为主要目的, 注重考评的过程性、科学性、客观性、全面性, 变考试压力为学习动力, 促进学生学有所获, 为学生职业能力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钳工课程标准”提倡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理念, 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和评价形式的多样性。因此, 结合专业教师的教学实践, 提出钳工课程考核要以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 全面实施钳工课程综合考评的方法, 通过关注过程、关注实践、关注平台, 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中职,钳工课程,学生学业评价

参考文献

上一篇:制播一体化系统下一篇:运动也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