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浅前房

2024-06-23

术后浅前房(共7篇)

术后浅前房 篇1

青光眼是一组以视神经凹陷性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 病理性眼压增高是其主要危险因素。青光眼可导致视力障碍甚至盲目[1]。在我国, 青光眼致盲人数占全体盲人数的5.3%~21.0%[2]。治疗青光眼的最终目的是保护视功能, 推迟和阻滞视功能特别是视野的继发性损害。在传统的青光眼治疗中, 致力于用药物或手术降低眼压, 目前青光眼滤过术仍是治疗青光眼的主要方法[3]。浅前房是该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它直接影响手术的效果。因此, 了解青光眼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情况和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非常必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青光眼病人81例 (106眼) , 男37例, 女44例;年龄4岁~72岁;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3例,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38例, 慢性开角型青光眼2例, 先天性青光眼2例, 继发性青光眼14例,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例;行小梁切除96眼, 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2眼, 睫状体冷凝术2眼, 小梁切开加小梁切除术6眼。

1.2 手术方法

在药物基本控制眼压的情况下, 显微镜下行小梁切除术。局部麻醉下完成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 再制作以角膜缘为基底的梯形板层巩膜瓣, 1/2巩膜厚度, 大小约4 mm×5 mm。巩膜瓣下切除包括小梁在内深层角膜缘组织约1 mm×3 mm, 做虹膜周边切除, 恢复虹膜, 以10-0尼龙线缝合巩膜瓣2针, 5-0丝线连续缝合球结膜。穹隆部球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2×104 U和地塞米松2.5 mg, 单眼包扎。

1.3 浅前房的诊断标准

Ⅰ度:中央前房形成, 周边虹膜与角膜内皮接触;Ⅱ度:除瞳孔区的晶状体前囊未与角膜接触外, 其余整个虹膜均与角膜内皮相内贴;Ⅲ度:前房消失, 整个虹膜面及晶状体前囊与角膜接触, 眼压低于5 mmHg (1 mmHg=0.133 kPa) 。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青光眼病人易产生焦虑情绪, 护士应态度和蔼, 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 让病人理解青光眼滤过术后发生浅前房是常见的并发症, 无需焦虑、紧张、担心, 同时还可介绍类似成功治愈病例, 使病人情绪稳定, 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2.1.2 术前准备

①控制眼部炎症:术前尽可能控制眼内、外活动性炎症, 尤其是眼前节葡萄膜, 除对糖皮质激素易感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或先天性青光眼外, 术前可局部点滴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眼药水或非甾体眼药水。炎症严重者可增加全身用糖皮质激素。②控制高眼压:原则上青光眼病人应该待眼压控制正常后才进行手术, 一般要求在20 mmHg较为理想。③术眼局部准备:结膜囊冲洗, 剪眼睫毛, 冲洗泪道。

2.2 术后护理

2.2.1 病情观察

术后每天协助医生裂隙灯观测前房情况、滤过泡形态和性质、眼压水平, 必要时行检眼镜和B超检查。观察病人有无头痛、眼睛胀痛、恶心、呕吐等眼压升高症状, 必要时随时测量眼压。保持绷带正常位置, 包扎用的小方块纱布要准确加压在滤过泡相应的眼睑位置上。包扎后嘱病人尽量减少眼球转动, 并定时观察包扎有无移位及加压包扎效果, 如有头晕、流泪、眼痛等不适, 应及时拆包并协助医生裂隙灯下观察眼部情况并进行相应处理。

2.2.2 用药护理

用1%阿托品眼药水散瞳时, 教会病人按压内囊区的方法:滴药后在术眼内囊区放置一无菌棉球, 以一手指压在棉球上, 压力以能阻止药液渗入内囊为宜, 时间为2 min~3 min, 禁止同时几个手指用力压在棉球上, 引起结膜瓣破裂、房水渗漏。静脉输注20%甘露醇时要注意观察病人血压、脉搏、呼吸及排尿情况。嘱病人多卧床休息, 防止体位性低血压。

2.2.3 饮食护理

给予病人清淡、富含营养、易消化饮食, 多吃蔬菜、水果, 保持大便通畅, 防止便秘。禁止吸烟、饮酒、喝浓茶及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2.2.4 出院指导

嘱病人保持心情舒畅, 学会自我控制情绪, 不宜激动, 保证良好的睡眠, 避免过度劳累, 适当从事体力劳动、减少脑力劳动。生活要有规律, 劳逸结合。避免长时间看电影、电视及低头, 不要随意按摩或碰撞术眼。勿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忌烟酒、咖啡。饮食以清淡为宜, 一次饮水量<200 mL, 劳逸结合, 注意用眼卫生, 避免在暗室久留[4], 上衣不宜过紧, 睡眠时枕头高度适中 (一个半拳头高度为宜) 。教会病人正确的滴眼方法嘱病人滴眼前洗净双手, 轻拉下睑, 滴眼药水1次1滴, 轻闭术眼3 min。对眼压需要控制者, 嘱病人继续坚持眼球按摩, 每天1次, 坚持6个月以上。出院后要定期复查, 向病人讲明术后复诊的重要性。复诊时间:虹膜切除术后早期每2周复查1次, 1个月后改为2个月1次, 若眼压不升高者每半年复查1次;滤过性手术术后早期每周复查1次, 1个月后改为2周1次, 眼压控制良好后1个月1次或2个月1次, 半年后3个月~6个月复查1次。当有术眼胀痛、头痛、分泌物、恶心、呕吐伴视力障碍时要及时就诊, 以免延误治疗。

3 结果

本组81例病人 (106眼) , 术后18例病人 (18眼) 发生低眼压性浅前房。浅前房发生原因:因滤过过畅者16眼, 其中浅Ⅰ度12眼, 浅Ⅱ度4眼;因结膜瓣渗漏者6眼, 其中浅Ⅰ度4眼, 浅Ⅱ度2眼;因睫状体脉络膜脱离者4眼, 其中浅Ⅰ度2眼, 浅Ⅱ度和浅Ⅲ度各1眼。浅前房发生在术后3 d内11眼, 发生在术后3 d~7 d内者4眼, 其余3眼发生在7 d以后。术后及时发现浅前房并对并发症相应处理后, 除手术治疗4眼外, 其余22眼通过保守治疗均能恢复前房, 无虹膜前后粘连、白内障、低眼压性黄斑病变或眼球萎缩等并发症发生。

4 讨论

青光眼为不可逆性致盲性疾病。由于视力的下降, 病人多感焦虑、恐惧[5], 护士应主动热情迎接, 让病人尽快适应住院环境, 并根据医嘱迅速用药, 以改善视功能来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做好青光眼疾病知识的宣教, 介绍青光眼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其预后, 做好用药指导。告知监测眼压及视功能对病情观察的指导意义。对需要手术治疗的病人, 给予更多的关心与体贴, 讲述手术目的及重要性, 让病人消除顾虑与恐惧, 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手术。浅前房是青光眼滤过术常见的并发症, 长时间的浅前房会发生周边虹膜前粘连, 并发生白内障、滤过泡消失等[6]。术后护士应密切注意眼压及眼底情况, 详细记录每次检查的时间、用药情况、监测眼压值、视力、视野的变化及病人临床表现, 掌握病人已出现的情况, 在医生的指导下做好病人药物调查。做好病人的健康教育, 密切观察药物反应, 预防药物中毒, 发现问题及时治疗, 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提高青光眼手术的成功率。

摘要:[目的]探讨加强青光眼术后浅前房的治疗及护理对青光眼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1例 (106眼) 青光眼术后发生浅前房的情况和护理措施。[结果]发生浅前房18眼, 发生率为16.98%。[结论]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发生率高, 提示应密切观察病情, 做好并发症的护理。

关键词:青光眼,浅前房,护理

参考文献

[1]惠延年.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11.

[2]李凤鸣.眼科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1705.

[3]罗涣涣.减少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并发症的探讨[J].临床眼科杂志, 2000, 8 (2) :135.

[4]郑贵荣.青光眼病人事业改变与行走速度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 2003, 18 (1) :11-12.

[5]宋锦平.低视力病人生活质量的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8 (3) :37-38.

术后浅前房 篇2

【关键词】 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18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016-02

我院520例942眼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发生浅前房182例232眼的治疗及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1——2008年,在我院收治520例青光眼患者,实施小梁切除术942眼,其中男性189例,女性331例,年龄15-79岁,平均年龄58岁,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22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313例,开角型青光眼64例,继发性青光眼21例,所有病例均在药物降压后在局麻下行小梁切除术,开角型青光眼术中联合应用抗代谢药物行复合小梁切除术。

1.2 浅前房的分型 根据浅前房形态和预后不同,speath将其分为3级。Ⅰ级浅前房:周边无前房,周边虹膜与角膜内皮相接触,其它部分前房存在。Ⅱ级浅前房:除瞳孔区晶状体或玻璃体前表面(无晶体眼)和角膜内皮之间存在裂隙状前房外,其他区域虹膜与角膜内皮相接触。Ⅲ级浅前房:全部虹膜及瞳孔区与角膜内皮接触,有时甚至晶体前表面与角膜内皮相接触。

1.3 治疗方法 Ⅰ-Ⅱ级浅前房采用1%阿托品眼水点眼,散瞳,常在1-2天内恢复,或采用局部加压包扎,必要时给20%甘露醇静滴,或醋甲唑胺片口服,如前房仍不能恢复,则经手术治疗,重建前房。

1.4 结果 520例942眼抗青光眼滤过术后发生浅前房182例,232眼,占24.6%,其中Ⅰ度浅前房153眼,占16.3%,Ⅱ度浅前房59眼,占6.3%,Ⅲ度浅前房20眼,占 2.1%。223眼经保守治疗后前房形成,7眼经前房重建及滤过泡渗漏修补后前房恢复,2例经玻璃体穿刺抽液及前房重建后前房恢复。

2 讨 论

青光眼是一种严重的不可逆致盲眼病。在我国原发性青光眼的发病率为0.21%-1.64%,盲人中5.3%-21%是青光眼所致。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一直是青光眼主要治疗方法,近年来,新药品种的增多,眼前段显微手术的发展和激光仪器的改进,使青光眼患者视功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但长期的药物治疗常常使患者无法坚持和忍受,早期的手术治疗常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滤过性手术是在角膜缘建立一条新的引流途径,将房水由前房直接或间接引流至球结膜下间隙的滤过泡,然后经球结膜渗漏到泪膜或由周围组织吸收。[1]

一般滤过手术后,前房应在4-5d内恢复正常深度,如超过5-7d,前房仍然极浅或未形成,称为术后浅前房或无前房。浅前房是小梁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滤过过强是常见原因,浅前房伴有低眼压常见于房水引流过畅,如结膜缺损,滤过泡渗漏。

高眼压状态下手术,术前虹膜炎症反应重,术前长期应用抑房水生成药物,术中应用抗代谢药物。术后眼压进行性下降,并低于5mmhg,必然同时伴随房水生成减少,甚至引起睫状体水肿和脱离,脉络膜脱离,[2]应针对不同情况来处理,修复结膜滤泡,巩膜瓣加密缝合,加压包扎和阿托品眼水散瞳,对于脉络膜脱离病人,我们均进行保守治疗,给予曲安奈德球后注射,散瞳均能得复位。

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并高眼压见于瞳孔阻滞和睫状环阻滞,不完全的虹膜根部切除或虹膜根切口与角膜粘连,失去作用,易引起术后瞳孔阻滞,出现眼压升高,浅前房。睫状环阻滞多见于眼球段发育狭小,小眼球,小角膜,晶状体大,睫状环小,睫状环至晶体赤道部过近,这些解剖学的异常是引起睫状环阻滞的基础。对于这一类病人,我们术前常现行眼A超,了解眼轴情况,如眼轴过短,术中应调整滤过至适当,能维持正常前房深度,以避免术后前房过浅,导致晶体虹膜隔前移,诱发睫状环阻滞,术后立即给予1%阿托品眼膏点眼,术后持续散瞳。对于术后出现睫状环阻滞患者,我们给予强力散瞳,同时应用20%甘露醇浓缩玻璃体,必要时经玻璃体穿刺抽液及前房成形术,如经上述处理仍不能形成前房,控制眼压,则须行晶体及前部玻璃体切除术,术中切记要切除晶体后囊及玻璃体前界膜,沟通前后房及玻璃体膜,解除睫状环阻滞,使房水经滤过道排出。

参考文献

[1] 周文炳,主编.临床青光眼学人民.出版社,2000:404.

抗青光眼术后浅前房的处理 篇3

1.1一般资料

168例216眼。男性79例96眼;女性89例120眼。年龄37~79岁, 平均61岁。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22例166眼,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42例46眼, 开角型青光眼4例4眼, 以上病例均为首次接受青光眼手术。同时患高血压病者6例, 动脉硬化症12例, 糖尿病2例, 其余病例全身状况良好。

1.2方法和结果

根据病史、眼压、视野以及房角检查结果162眼行巩膜下咬切术, 54眼行周边虹膜切除术, 所有病例均在显微镜下手术。巩膜下咬切术:局麻下作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 再作以角膜缘为基底, 边长为5mm、厚约1/2~2/3三角形的板层巩膜瓣, 分离至角膜缘前界, 角膜缘后界稍上0.5mm处垂直切开深层巩膜, 咬切器咬切切口前唇约2mm×1.5mm, 周边虹膜切除, 恢复虹膜, 缝合巩膜瓣顶端, 连续缝合球结膜, 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0.5mL及地塞米松2.5mg, 红霉素眼膏封眼。术后处理:预防感染, 口服头孢羟氨苄胶囊0.5, 3次/d;强的松30mg, 晨服1次/d, 连续3d。术后第1天打开敷料换药, 局部点抗生素眼水及0.1%双氯芬酸钠滴眼液, 复方托品卡胺滴眼液散瞳, 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0.5mL+地塞米松2mg, 1次/d。术后每天常规检查包括视力、裂隙灯、直接眼底镜检查眼底、测眼压。按Spaeth分级法I°:I°角膜与周边虹膜接触、中央前房形成;II°除瞳孔区前房存在外, 角膜内皮与虹膜均接触;III°即整个虹膜面和晶体前囊均与角膜内皮接触, 前房完全消失。

本组216眼术后1周以内前房形成164眼, 超过1周前房延缓形成52眼, 占总数24%。导致前房延缓形成的原因有:滤过泡引流过畅46眼 (88.5%) , 其中浅I°40眼、浅II°6眼;脉络膜脱离3眼 (5.8%) , 其中浅II°2眼、浅III°1眼;滤过泡漏2眼 (3.8%) 为浅II;高眼压 (6.7kpa) 浅前房1眼 (1.9%) 为浅II。治疗:术后前房持续变浅或不行成就找原因并积极治疗。对于滤过泡引流过畅者, 经加压包扎, 复方托品卡胺、1%阿托品滴眼液充分散瞳;局部滴用皮质类固醇眼液;对于脉络膜脱离造成的浅前房, 全身用高渗液, 给予20%甘露醇脱水, 口服盐水甘油及醋氮酰胺, 经上述药物治疗后有94.2%前房逐渐形成。有3眼经保守治疗后前房持续不形成, 其中1眼有溪流现象, 结膜伤口愈合不良, 滤过泡漏>3mm, 通过手术将上穹窿球结膜分离下移修补后前房形成;另1眼浅前房III度, 角膜水肿, 眼压低, 经B超检查有脉络膜脱离, 药物治疗无效后, 行巩膜切开脉络膜上腔放液术, 术中放液0.6mL, 前房注入消毒空气, 以后前房逐渐恢复;第3眼眼压高且前房持续变浅, 经药物治疗不奏效后, 术后第9天前房消失角膜大泡, 眼压平均为6.7kpa, 经查房讨论确诊恶性青光眼, 即刻行睫状体扁平部切开抽吸玻璃体内积液及前房消毒空气注入术。术后散瞳、局部及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治疗等, 前房逐渐形成。

2讨论

抗青光眼手术中, 周边虹膜切除术后, 前房可以很快恢复, 一般均在1~2d内形成至术前水平。滤过性手术后, 前房一般多在术后2~3d开始形成, 但较术前略浅一些。如果迟于1周尚未恢复或极浅者则称为前房延缓恢复。浅前房是抗青光眼术后常见的早期并发症, 因为术后前房恢复的早迟与深浅, 是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如果术后前房恢复延缓或消失情况发生后得不到及时合理的治疗, 那么可导致一系列的眼部病理性改变。如角膜内皮混浊、大泡性角膜炎、虹膜周边前或后粘连、并发性白内障及恶性青光眼等难以处理的并发症的来临, 不仅导致手术的失败, 还会招致失明、甚至眼球的丧失。因此, 正确检查且寻找术后浅前房的原因, 给与对症治疗对保护视功能相当重要。周边虹膜切除术的并发症很少, 主要多见于滤过性手术。

根据滤过性青光眼术后浅前房时眼压的高低情况, 将浅前房分为低眼压性和高眼压性两类。低眼压性浅前房的原因有:滤过泡引流过畅、结膜瓣伤口愈合不良以及脉络膜脱离等;高眼压性浅前房的原因有:滤过道阻塞、瞳孔阻滞及睫状环阻滞等。本组引流过畅造成的浅前房占浅前房的88.5%, 其中30眼与滤过口过大有关, 一般小梁切除术切除的面积约3mm×1.5mm大小, 足以代偿房水流出, 而这30眼在巩膜下开放前房的切口均>3mm, 故导致引流过畅。16眼由于巩膜瓣制作过薄, 不足1/3巩膜厚度, 易发生皱褶, 以及三角形巩膜瓣边缘不整齐, 造成切口不整齐, 导致引流过畅。因此巩膜瓣的制作应达1/3~3/5的巩膜厚度, 此种塑行好, 巩膜瓣与深层巩膜床对合好, 不易皱褶。由于引流过畅所导致的浅前房, 经充分散瞳、口服醋氮酰胺以及外加压式绷带包扎1d后, 第2天前房基本加深或恢复正常。脉络膜脱离导致的浅前房占浅前房的5.8%, 有些学者[2]认为与术前眼压、老年及血管硬化等有关。术中眼内压力突然降低, 使脉络膜血管通透性增加, 反射性舒张, 加之老年人硬化的血管对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代偿能力降低, 血管内外压力不平衡, 以及浅前房的前后房压力不平衡, 容易引起葡萄膜液体的漏出, 持续性低眼压可使脉络膜血管扩张致液体外漏。本组有3眼, 其中浅II有2眼, 经充分散瞳、局部应用皮质类固醇眼液、静卧及全身应用高渗剂脱水等保守治疗, 前房逐渐恢复, 若前房中央有裂隙形成, 可观察治疗2周, 前房一般会逐渐形成;浅III有1眼经上述保守治疗后, 前房仍未恢复, 且出现角膜内皮水肿, 前房消失故行脉络膜上腔放液术加前房注气术, 3d后前房基本恢复。由于滤过泡漏造成的浅前房占浅前房数的3.8%, 1眼由于患者年龄过大, 79岁高龄, 结膜比较薄, 轻拉结膜就撕裂。1眼由于结膜切口对合欠佳、切口内卷, 致房水渗漏, 导致前房浅。2眼切口经烧灼加压包扎处理后, 1眼前房形成, 另1眼前房仍未形成、滤过泡>3mm, 经行结膜切口修补术后, 前房形成。恶性青光眼表现浅前房和高眼压[3], 本组有1眼占浅前房的1.9%, 术前眼压平均为4.8kpa, 术后第3天眼压再度升高, II°浅前房, 滤过泡扁平无明显隆起。予睫状肌麻痹剂1%阿托品水及复方托品卡胺交替散瞳、静脉滴注甘露醇、口服盐水甘油及醋氮酰胺、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2mg、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点眼2h1次、0.5%塞吗心胺每日2次滴眼以及眼球按摩等保守治疗后前房仍未形成, 故行睫状肌扁平部切开抽吸玻璃体腔中积存的液体及前房注入消毒空气。术后经散瞳、局部及全身使用皮质类固醇治疗后前房逐渐恢复。在使用脱水剂治疗的同时为防止电解质紊乱, 加服氯化钾10mL、3次/d。此患者术前有长期用毛果芸香碱滴眼史, 造成睫状肌痉挛收缩、睫状肌水肿和肿胀, 导致晶状体赤道部与睫状突相贴或粘连, 阻塞了房水向前循环的途径, 迫使液体向后房淤积, 玻璃体压力升高, 由此导致眼压升高及前房变浅或消失。毛果芸香碱滴眼液是治疗青光眼的常用药物, 在闭角青光眼中开放已闭塞的房角, 改善房水循环达到暂时降眼压的目的, 但长期应用可造成睫状肌的痉挛。因此对于闭角青光眼的患者术前应避免长期使用毛果芸香碱, 当用药物治疗使眼压下降或正常时, 应尽早手术。

前房延缓形成如果超过1周或更长时间, 发生虹膜前后粘连、角膜水肿混浊、晶体混浊及高眼压等并发症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前房延缓恢复的手术治疗时间, Chandler认为前房持续消失5d就应当考虑手术治疗。Stallard认为前房延缓形成不应该超过9d就需要手术治疗。周文炳认为术后前房延缓恢复者, 当角膜出现线状混浊时, 应尽早手术。笔者认为时间选择应视眼部具体情况而定。术后前房完全消失者, 第5天即应手术治疗;术后前房部分形成或极浅者, 应积极保守治疗并严密观察其动态变化。我们曾遇到该种情况, 直至术后2周前房逐渐恢复而免遭手术治疗。若在观察治疗期间未见进展或继续变浅者, 可延至术后第7~14个施行手术治疗。若在观察治疗期间, 眼部充血加重, 角膜出现水肿混浊时, 应立即手术治疗。

术后前房的恢复早与晚, 受着多种原因影响。除与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青光眼的类别、病况及损害程度有关外, 还与术式、手术操作及术后治疗有着密切的关系。滤过道的大小、切口的位置、结膜瓣及巩膜瓣的缝合状况、术后的治疗与护理等是否合理及时, 对前房恢复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 术前对病人还要进行心里宣教, 减少术中的恐惧, 以及术后注意事项[4]。因此做为眼科医生除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选择恰当的手术方法外, 手术操作必须小心谨慎, 术后要密切注意前房的变化, 针对不同的原因予妥善及时的处理, 尽可能地避免由前房延缓形成所带来的并发症。

摘要:目的 探讨抗青光眼术后出现持续浅前房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168例216眼青光眼患者行抗青光眼手术后的疗效。结果 术后前房延缓形成46例52眼, 占总数24.1%。其中低眼压性浅前房51眼, 占浅前房数的98.1%;高眼压性浅前房1眼, 占浅前房数的1.9%。结论 滤过过畅、滤过泡漏、脉络膜脱离, 瞳孔阻滞虹膜晶体隔前移为前房延缓形成的主要原因, 针对不同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关键词:青光眼,浅前房,原因,治疗

参考文献

[1]SpaethGL.Ophthalmic surger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J].philadelphia:Saundres, 1982:346~347.

[2]孙世民, 刘焕业.虹膜嵌顿术后前房延缓形成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探讨[J].中华眼科杂志, 1981, 17:141.

[3]彦龙, 张晓辉, 孙乃学, 等.恶性青光眼治疗的临床研究[J].国际眼科杂志, 2004, 3:78~79.

青光眼术后浅前房临床分析与处理 篇4

关键词:青光眼,浅前房,小梁切除术

各种青光眼术后发生浅前房, 特别是眼外滤过术后早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若不及时处理, 将会引起一系列临床严重后果[1]。因此, 正确分析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形成的原因, 对于术前、术中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以及对发生浅前房后, 采取及时正确地处理则显得特别重要。现对海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2000年1月至2007年5月行青光眼滤过手术共287例293只眼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1年1月至2008年5月各类青光眼293眼术后出现浅前房117眼, 男48眼, 女69眼。年龄最大82岁, 最小7岁。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68眼, 开角型青光眼43眼, 先天性青光眼2眼, 继发性青光眼4眼。随访6个月~1年。

1.2 手术方法

293眼抗青光眼手术中出现浅前房117只眼中, 112只眼为常规小梁切除术, 2只眼行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3只眼行房水引流管植入术, 均使用Ahmed带阀门房水引流装置 (Ahmed valved implant) 。

1.3 浅前房的发生率

根据Speath分类法[2]浅前房分为Ⅲ度, Ⅰ度:中央前房形成, 周边虹膜与角膜内皮接触;Ⅱ度:除瞳孔区的晶体, 其余整个虹膜均与角膜内皮相帖;Ⅲ度:前房消失。整个虹膜及晶体前囊均与角膜内皮相帖。本组发生浅前房117眼, 发生率为39.93%。其中Ⅰ度87眼, Ⅱ度28眼, Ⅲ度2眼。

2 结果

本组病例293眼发生浅前房117眼发生率为 (39.93%) , 浅前房由结膜渗漏所致者23眼 (19.65%) , 其中Ⅰ度16眼, Ⅱ度7眼;滤过过强者48眼 (41.02%) , 其中Ⅰ度39眼, Ⅱ度9眼;脉络膜脱离所致者10眼 (8.5%) , 其中Ⅰ度7眼, Ⅱ度2眼, Ⅲ度1眼。另有原因不明者36眼 (30.76%) , 其中Ⅰ度25眼, Ⅱ度10眼, Ⅲ度1眼。以滤过过强者最多;其次是原因不明者;结膜渗漏者也不少;最少的是脉络膜脱离。术后及时发现浅前房并作相应处理后, 除手术治疗3眼外, 其余114眼通过保守治疗均能恢复前房, 无虹膜前后粘连、白内障、低眼压性黄斑病变或眼球萎缩等并发症的发生。

3 讨论

青光眼滤过性手术是通过建立新的房水外流途径, 将房水经角巩膜滤口引流至球结膜下间隙, 达到降低眼压目的。青光眼术后前房恢复的早晚, 处理措施是否恰当, 是抗青光眼手术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一般来说, 抗青光眼手术后1~2d前房略浅是正常状态, 随着结膜、筋膜或巩膜瓣的愈合, 前房即逐渐形成, 术后4~5d恢复到正常深度。如超过5~7d前房仍极浅或未形成, 则称为术后浅前房。

3.1 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及其原因分析

3.1.1 引流过畅的浅前房原因

持续性浅前房是抗青光眼术后早期并发症, 发生率为48%~70%之间[3], 伴有低眼压的浅前房:常见于房水引流过强、结膜瓣漏、脉络膜脱离及房水生成减少等。引流过畅的浅前房本组占41.02%, 这与引流口过大, 巩膜瓣太薄, 缝线太松等原因有关。我们认为巩膜瓣制作至少达1/2厚, 这样的巩膜瓣塑性好, 不易皱缩, 能与巩膜床紧密对合好。在制作结膜瓣时, 切忌粗暴撕拉, 如有撕裂口应仔细缝合, 缝合结膜瓣时, 需带少许浅层巩膜, 这样可防止结膜瓣后退, 造成伤口渗漏。结膜瓣缝合的好坏与手术成功率有着密切关系。

3.1.2 伴有脉络膜脱离的浅前房

通常认为与术前高眼压、术前降压效果不佳、病程长、高龄及动脉硬化有关, 同时也与手术时切口偏后, 使睫状体与巩膜突的附着松解, 房水直接进入脉络膜上腔有关。孙兴怀等[4]认为同患者微血管功能状态差、血浆纤维连接蛋白低密切相关。

3.1.3 原因不明

36眼浅前房原因不明。可能为脉络膜周边部浅脱离, 由于未行UBM检查。故难于发现位于周边部的脉络膜浅脱离, 也可能与房水分泌减少有关, 持续性低眼压、睫状体水肿、炎症、术前长期应用房水生成抑制剂等因素均可导致房水分泌减少。前房形成迟缓, 经保守治疗后前房均可形成。

3.2 浅前房的处理方法

117眼中, 114眼 (97.43%) 通过滴用睫状肌麻痹剂、使用高渗药如20%甘露醇、眼部滴用和口服皮质类固醇, 以及滤过泡局部加压包扎以恢复前房。2眼进行结膜瓣修复;1眼通过脉络膜上腔放液、前房注液以恢复前房。本组浅或无前房患者大多经保守治疗痊愈, 前房恢复最迟术后第21天。仅3眼需手术, 1眼于术后第14天行脉络膜上腔放液、前房注液而愈。另外, 在手术过程中前房放液时尽可能地缓慢放液降压;手术完成后通过瘘口注入平衡盐水重建前房或在巩膜瓣下注入透明质酸钠等措施也可减少浅前房的发生。总之, 浅前房的发生与青光眼术后多种因素有关, 选择最适宜的手术方式和设计最佳手术操作细节, 术前尽量降低眼压, 术中精心操作以及术后的合理处理均可减少浅前房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舒怀.眼、耳鼻喉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400.

[2]吴振中.眼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228.

[3]张舒心, 刘磊.青光眼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132-137.

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原因分析和处理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所报告的72例97眼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的病例全为2007年6月至2009年9月在我院住院的病人。年龄42~74岁, 平均58岁。男性32例41眼、女性40例56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38例49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25例33眼;开角型青光眼9例15眼。术前眼部情况:所有病例术前均使用单一或联合使用降眼压药物及缩瞳剂, 及后、所有病例术前均使用单一或联合使用降眼压药物, 皮质类固醇药物视眼部病情而定。其中75眼术前眼压21mmHg以下, 22眼为32~35mmHg之间。瞳孔情况;31眼>5mm, 29眼在4~5mm之间, 37眼<3 m m。

1.2 方法

所有病例都在手术显微镜行小梁切除术。其中36例46眼在小梁切除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 (MMC) , 其余均未使用。术后每日换药。在裂隙灯下检查眼部, 包括球结膜滤过泡、角膜、前房、瞳孔、晶状体、眼压及眼底。对术后2~3d前房形成不良的, 眼表用荧光素染色检查, 必要时做B超检查,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换药时点用复方托吡卡胺眼液, 必要时使用1%阿托品眼液, 活动瞳孔。根据术后炎症反应情况给予球旁或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2.5mg加庆大霉素2万U。

1.3 浅前房的判定标准

按照Fiore等[1]前房分度法, 分为4度; (1) 0度:晶状体与角膜接触; (2) I度:全虹膜与角膜接触; (3) II度:周边虹膜与角膜接触; (4) III度:无虹膜与角膜接触。

2 结果

2.1 术后浅前房发生的情况

本文统计72例97眼术后34眼发生浅前房, 发生率为35.05%, 其中未使用丝裂霉素的小梁切除术为9眼;联合丝裂霉素的小梁切除术者为25眼。0度浅前房2眼;I度浅前房11眼;II度浅前房15眼;III度浅前房6眼。观察浅前房出现的时间在术后第2天后, 其中19眼在术后第2天;12眼在术后第3天;3眼发生在术后5d以后。原因;房水滤过过强14眼、结膜滤过泡漏9眼、术后炎症明显反应4眼、脉络膜脱离3眼、恶青2眼, 查找不到原因者2眼。

2.2 处理及预后

术后出现浅前房34眼中, 4眼行结膜瓣修补术, 1眼行晶状体切除术加人工晶体植入术加前房充气术, 1眼行玻璃体抽液术加前房注入平衡液, 术后前房渐形成。其余针对情况使用1%阿托品及复方托吡卡胺眼液扩瞳, 全身或局部应用皮质类固醇, 静脉点滴205甘露醇250mL, 每日1次, 眼部包扎等治疗, 大多数经4~5d的处理前房形成并稳定, 个别7d以后形成。

3 讨论

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致盲眼病, 大多数类型的青光眼都是依靠手术治疗来控制眼压在一定范围内, 阻止眼压过高对眼球及视功能的损害。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往往关系到手术成功与否, 尤其是浅前房这种并发症, 可以给术眼带来许多不良后果。青光眼滤过术后发生浅前房的原因不是单一的。总而言之有房水渗漏、滤过超强、脉络膜脱离及术后炎症反应。浅前房的发生率各地各医院均有不同, 一般在4.8%~70%之间。本文统计为35.05%。发生时间多在术后2~3d。浅前房或是前房形成迟缓常导致术眼组织一系列的病理改变, 严重的影响视功能[2], 对其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就会出现如滤过泡消失、虹膜前、后粘连、房角闭塞、角膜失代偿及大泡角膜病变等等。

浅前房的原因和机制可能: (1) 滤过强只是一种表象, 实质是前房不能储蓄房水, 眼后部压力过高, 迫使玻璃体前界膜向睫状体前移, 借推力使晶状体-虹膜隔前移, 前房变浅[3], 并不是滤过口或是滤过瓣膜松弛导致。由于虹膜根部的切除, 房水原有的排除路径改变更加使前房得不到充实。 (2) 滤过泡渗漏是术中的并发症, 由于操作者不够细心伤及结膜瓣或是缝合时不严密, 导致房水不断从裂口处外流, 逐渐形成浅前房。这应该是可以避免的。缝合结膜瓣时, 尽可能少带浅层巩膜或是角膜组织, 防止瓣膜滑脱。瓣的好坏与术后前房形成与否有密切关系[4]。 (3) 脉络膜和/或睫状体脱离所致浅前房。有的患者眼压在术前常规用药的基础上难以下降到较理想的手术范围, 甚至根本就是高眼压 (50mmHg以上) 。这种状态下手术很容易发生脉络膜和/或睫状体脱离。原因是术中做小梁切口前没有行前房穿刺徐缓放出房水, 眼压突然下降, 脉络膜上腔呈负压状态, 同时脉络膜血管通透性增加, 液体存积脉络膜上腔或是小梁切除偏后, 毛细血管损伤注入脉络膜上腔所导致[5]。术前用20%甘露醇静滴, 术中采用球后睫状神经节阻滞麻醉不但可以减轻疼痛, 还可以使房水产生减少, 压迫眼球使之软化, 前方穿刺缓慢放出房水, 切除小梁时再次放出房水, 以防止眼压突然下降, 这样不但可以控制脉络膜和/或睫状体脱离的发生, 还可以防止脉络膜上腔发生爆发性大出血等并发症。另外, 术前持续高眼压, 炎症反应明显和手术器械的刺激, 使得术后虹膜睫状体炎症严重, 睫状体上皮处于“休克”状态, 分泌产生房水减少, 也是术后暂时低眼压浅前房的一个原因。

以上种种情况都可以导致术后浅前房的发生, 但有关的因素还有如年龄过大、小眼球、远视眼、睫状体和睫状突位置靠前, 是瞳孔阻滞和房角发生闭塞的前提[6];晶状体过厚大和位置前移, 后房压力大, 增加了瞳孔阻滞, 引起房角突然关闭而发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7]。这是术前眼球的因素, 导致术后发生浅前房的又一个因素。有时则是多种因素共同参与作用, 术后出现一系列恶性循环的后果。因此, 术前充分考虑到术后出现浅前房的可能性, 积极控制眼压、炎症、制定手术方案。

对浅前房的处理, 视发生的原因, 有不同的治疗方案。滤过强无需特殊处理, 只需正确对眼部施行一定压力的包扎, 一般2~3d恢复, 同时使用睫状肌麻醉剂和皮质类固醇等药物。本文34眼中有4眼是因为结膜瓣漏出现浅前房。1眼结膜瓣撕裂, 这是操作时的失误, 3眼因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后, 残液未能冲净, 影响了结膜瓣的生长。所以尽量冲洗彻底。在显微镜下刮除结膜瓣下上皮, 重新缝合后两天愈合, 前房形成 (III度) 。脉络膜脱离的浅前房也是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多在10%左右。本文有3眼 (8.82%) 。可能因术中眼压下降太快, 睫状体、脉络膜受刺激引起收缩, 与巩膜之间的连接关系中断, 血管渗血, 使两者分离。对于脉络膜脱离, 有人主张早期手术[8]。我们做法是药物保守治疗;卧床静休, 结膜下注射强力散瞳剂, 看瞳孔扩大的情况注射次数, 球旁注射地塞米松2.5mg加庆大霉素2万U, 静脉使用甘露醇, 包扎术眼, 促使脉络膜上腔的积液吸收, 使晶状体-虹膜隔后退。经处理6~8d后前房加深并逐渐稳定。低眼压的浅前房药物保守治疗很快会恢复。术后恶青的发生率虽然不高, 但仅凭药物及散瞳效果很差。随着技术不断提高和先进设备出现, 治疗效果大大提高。恶青出现时, 用睫状肌麻醉剂和其他药物保守治疗24h内不好转时则手术。方法可选择;晶状体摘除术加后房人工晶体植入术、玻璃体切除术、玻璃体抽液加前房注气或是平衡液, 术后应用脱水剂及抗炎处理, 能收到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 本人认为在术后处理浅前房, 不如在术前、术中认识到发生浅前房的可能性, 加以认真对待, 防止其发生, 尽管不能完全阻止。术前降眼压、消炎, 术中缓慢放房水, 是有必要的, 可以起到防止术后炎症反应加重的作用。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皮质类固醇及非甾体抗生素, 活动瞳孔, 可以避免虹膜前、后粘连, 促使前房良好形成。

摘要:目的 寻找并分析抗青光眼术后发生浅前房的原因及处理的有效措施。方法 选择2007年6月至2009年9月我院住院治疗的72例97眼的病例, 对34眼术后出现浅前房原因的分析和处理情况, 如用药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的预后观察。结果 做到对原因的正确分析, 及时处理。34眼术后浅前房中, 6眼行手术加药物治疗以及其他眼例非手术的保守治疗, 均受到明显效果。结论 只要对浅前房发生原因的正确分析加上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方法, 可以治愈, 并可以控制浅前房的发生率, 是病人少受痛苦。

关键词:青光眼滤过手术,浅前房,原因,处理

参考文献

[1]Fiore PM, Richter CU, Arzeno G, et al.The effect of anterior chamber depth on endothelial cell count after filtration surgery[J].Arch Ophthalmol, 1989, 107:1609~1611.

[2]周文炳.临床青光眼[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290~294.

[3]刘磊, 王涛, 李志辉.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的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J].中华眼科杂志, 1998:178~181.

[4]吴振忠, 蒋幼芹.眼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23.

[5]汪军, 陈红, 张舒心.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临床探讨[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4, 22:376.

[6]杨晖, 林振德, 陈秀琦, 等.年龄对睫状突位置及高度影响的初步研究[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0, 18:694~697.

[7]王宁利, 周文炳, 叶天才, 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研究[J].中华眼科杂志, 1995, 31:133~136.

术后浅前房 篇6

1.1 病例来源

本组病例均为我院近2年来收治的原发闭角型青光眼57例65只眼, 其中男22例, 女35例。50岁以下2例, 其余均为50~75岁。

1.2 方法

全部病例均在显微镜下采用显微手术器常规操作完成。

2 结果

术后有30只眼出现不同程度的浅前房。一般多发生在术后第2~3天,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2例,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8例。这30例中, 有7例出现脉络膜脱离, 其中5例保守治疗有效。2例采取巩膜放液, 仅1例浅前房伴眼压高, 考虑恶性青光眼, 欲二次手术摘除晶体, 因本人及家属不同意而未进行, 仅保守治疗。

3 讨论

3.1 眼压不高的浅前房多发生于下列情况

3.1.1 结膜漏

因结膜薄, 弹性差, 术中损伤及巩膜瓣缝线刺破球结膜致使房水渗漏。手术应动作轻柔, 尽可能采用进口缝线, 过大的裂口应用手术缝合。

3.1.2 滤过道引流过畅小梁切除偏大, 巩膜瓣偏薄、小、巩膜瓣错位、撕裂均可减少房水排除阻力, 增加排出量。

3.1.3 睫状体脉络脱离

多见于小梁偏后切除巩膜突;睫状体与巩膜突分离, 形成一裂隙是主要原因。术前眼压偏高, 眼球充血, 打开前房是眼压骤降, 脉络膜血管扩张、渗出, 产生液体积于脉络膜上腔。

3.2 对于眼压不高的浅前房处理多应用保守治疗为主

(1) 阿托品滴眼充分散瞳、麻痹睫状肌、防止虹膜后粘连; (2) 局部或全身给予皮质类固醇, 睫状体渗出及炎性粘连; (3) 静脉注射高渗剂减少玻璃体容积以利于前房形成; (4) 慎用醋氮酰胺以防滤过泡结瘢; (5) 局部加压以增加房水排除阻力。对于保守治疗无效, 可采用巩膜放液术。伴有眼压升高的术后浅前房又称恶性青光眼和睫状体阻滞性青光眼。主要特征为前房消失、眼压升高。主要措施以药物治疗为首选, 若无效则需要手术治疗。而正确的手术操作及妥当的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4 护理措施

对于滤过性手术后发生的浅前房的患者, 应首先向手术医生了解手术情况及患者对手术的反应, 寻找术后发生浅前房的原因后采取适当措施。

4.1 加强眼部观察

术后每天协助医生裂隙灯检查前房情况、滤过泡形状和性质、眼压水平, 必要时辅以眼底镜和B超检查。

4.2 心理护理

护士耐心做好解释工作, 让患者知道浅前房的发生是常见的并发症。同时让患者了解本科有类似病例, 通过治疗浅前房得过且过快恢复, 使患者稳定情绪, 积极配合治疗。

4.3 术眼包扎

本组21眼属滤过功能过强, 占浅前房60.1%, 有透明的大滤过泡。除药物治疗处, 用小方纱 (5.0cm×2.5cm) LK加眼垫和绷带加压在滤过泡相应的眼睑位置上 (一般在上脸) 。1~2d以前方深度>2.5mm为宜。包扎后嘱患者尽量减少眼球运动, 并定时观察包扎有无移位及加压效果, 如有头晕、流眼泪痛等不适, 应及时拆包扎并协助医生裂隙灯下检查眼部情况和相应处理。

4.4 用药护理

用1%阿托品眼药散瞳时, 教会病人按压泪囊区放置一无菌棉球, 以食指压在棉球上, 压力以能阻止药液渗入泪囊为宜, 时间为2~3min。禁止同时用几个手指用力压在眼球上, 引起结膜瓣破裂, 房水渗漏。静滴脱水剂时注意观察血压, 脉搏、呼吸及排尿情况, 多卧床休息, 防止体位性低血压。术后术眼结膜下注射药量严格按医嘱, 正确选择注射部位, 防止药量过多或注射部位太接近滤过泡, 增加球结膜下张力而导致结膜伤口渗漏。注射后应密切观察滤过泡情况。

4.5 术后保护术眼

加盖保护罩, 夜间睡眠后不自主揉搓术眼, 造成结膜伤, 裂开或缝线脱落而发生浅前房。

4.6 饮食护理

术后尤其有呕吐者, 鼓励进食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少食多餐。必要时正确按医嘱补充液体及电解质, 防止水、电解质失衡, 保持大便通畅, 防止便秘, 腹压增加。

4.7 生活护理

多卧床休息, 护士及时巡视病房, 解决生活需要, 保证充足睡眠, 注意保暖, 以防感冒后因咳嗽过度弯腰和背负重物增加头部静脉压, 导致前房出血、脉络膜渗漏或出血。

4.8 做好出院指导

出院指导是患者出院后继续接受护理的前提和保证。给予正确的指导, 可避免患者和家属忽视甚至中断治疗和护理。教会患者学会自我控制, 3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和激烈的活动, 示范滴眼药水方法, 定期到青光眼门诊复查。

摘要:浅前房是青光眼术后常见的早期并发症, 如不及时处理, 会给术眼带来严重的损害, 因此, 术后积极配合医生, 加强观察及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术后浅前房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72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 各36例。年龄40~77岁, 平均年龄62岁。其中男28例, 女44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58例, 慢性闭角型11例, 开角型3例。就诊时最高眼压62mmHg, 平均37mmHg。术前均经降眼压处理, 20%甘露醇静脉滴注, 口服醋氮酰胺片, 滴毛果芸香碱及噻马洛尔眼药水。虹膜炎症明显, 渗出较多患者全身应用抗生素及皮质类固醇。术前3d左右停用缩瞳剂。术前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68例, 30mmHg左右4例。

1.2 手术方法

1.2.1 用0.5%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表面麻醉, 常规消毒铺巾后, 2%利多卡因针及0.75%布比卡因针行球后阻滞麻醉。开睑器开睑, 固定上直肌。显微镜下做以上方穹窿部为基底的球结膜瓣, 小心分离筋膜, 巩膜烧灼止血, 注意不能烧灼血管过多。再做以角膜缘为基底的4mm×5mm大小巩膜瓣, 厚约1/2巩膜, 注意巩膜瓣均匀分离, 不能过薄。在3点或9点做周边角膜缘内穿刺 (A组通过角膜穿刺口向虹膜周切处注入少量透明质酸钠) 。巩膜瓣下做小梁切除1mm×3mm左右, 并做相应部位三角形虹膜周切。注意切穿球壁时应缓慢释放房水。10-0缝线缝合巩膜瓣远端两角各1针, 并根据闭合情况在巩膜瓣侧方缝合1~2针, 缝线打结松紧适宜。

1.2.2 A组经角膜穿刺口注入前房少量平衡盐液, 然后注入适宜的透明质酸钠至前房深度恢复。巩膜瓣下朝虹膜周切方向缓慢注入少量透明质酸钠, 压平小梁切除时房水流出致虹膜周切处产生的虹膜根部皱褶, 并可见巩膜瓣稍隆起, 四周少量透明质酸钠外溢。10-0缝线连续缝合球结膜。球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针1mg。单眼绑带加压包扎。

1.2.3 B组经角膜穿刺口注入灭菌空气到前房, 气泡直径6mm左右。前房深度基本恢复, 10-0缝线连续缝合球结膜。球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针1mg。单眼绑带加压包扎。

1.3 术后处理

术后两组均托吡卡胺常规散瞳。静脉滴注抗生素及地塞米松针。

2 结果

2.1 浅前房分类

按照Spaeth分类, 浅前房分为三种。浅Ⅰ度:中央前房形成, 周边虹膜与角膜内皮相接触。浅Ⅱ度:除瞳孔区晶体前囊没与角膜接触外, 整个虹膜面均与角膜相贴。浅Ⅲ度:虹膜与晶体瞳孔区表面均与角膜相贴 (即无前房) 。同样, 按照Spaeth分类术后视力下降标准定义为术后矫正视力较术前下降2行以上, 低视力者视力下降一个档次以上。滤泡微小囊状型和弥散扁平型为功能性滤泡。

2.2 术后浅前房发生与手术方式的关系

见表1。

A组术后发生浅前房例数占总手术例数5.55%, B组26.92%。两组比较P<0.05, 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浅前房Ⅰ度发生者, 均予1%硫酸阿托品眼凝胶散瞳, 静滴加大地塞米松针剂量, 单眼绑带加压包扎, 术后4~5d均前房恢复。B组1例浅前房Ⅱ度, 治疗除上外, 眼睑相当于滤泡位置加梭行小棉花球, 再绑带加压, 同时静滴20%甘露醇2d。术后5d前房恢复。

2.3 术后不同时期的眼压水平

见表2。

A组术后1d2例出现眼压≥21mmHg, 伴角膜轻度水肿, 前房无出血, 予20%甘露醇静滴, 2d后眼压降至14.5mmHg和15.7mmHg。

2.4 术后功能性滤泡

术后6个月A组功能性滤泡形成33例, 占91.66%, B组形成28例, 占77.78%。

2.5 术后视力的变化

A组视力术后1d提高5例, 下降7例。术后7d, 提高20例, 下降3例。B组视力术后1d均下降, 术后7d, 提高18例, 下降5例。

3 讨论

3.1 抗青光眼手术目的是建立长期有效的功能性滤泡, 并达到目标眼压。目前最常用的术式为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低压性浅前房, 多发生于术后1~3d, 孙还兴等发现浅前房发生在术后1~5d[3], 长期或严重的浅前房将导致手术失败或眼内组织结构异常而影响视功能。常见原因有:伤口渗漏、引流过畅、脉络膜脱离等。有报道说术后浅前房最多见的原因是脉络膜脱离[4]。一般青光眼患者术前处于高眼压状态, 如果术中及术后眼压过低, 将形成手术前后巨大的眼压差, 造成术后脉络膜急剧收缩, 脉络膜的血管扩张, 以及脉络膜上腔负压形成使血液中低分子成分大量外漏, 从而导致脉络膜的脱离。所以在术中采取措施预防术后浅前房的发生, 对术后的疗效有很大的影响。

3.2 透明质酸钠为大分子黏多糖, 是一种无刺激、无毒性、无炎症反应的黏弹性物质, 在眼内不发生代谢, 通过小梁网逐渐被排出眼外, 注入眼内具有良好的维持前房、保护角膜内皮、抑制出血、促进伤口愈合作用[5]。笔者在小梁切除后通过角膜穿刺口向前房注入透明质酸钠, 于术中即形成前房并保持前房深度, 使晶体虹膜隔后退, 房水引流速度减慢, 避免了术后早期滤过过强, 低眼压所致的脉络膜脱离。透明质酸钠在前房一般存留3~6d左右[6], 度过了小梁切除术后最易发生浅前房的阶段。同时, 巩膜瓣下注入少量透明质酸钠, 透明质酸钠通过滤口进入前房, 可将虹膜周切时嵌入切口的部分虹膜推入前房, 使滤过通畅, 并能防止虹膜渗血, 减少术后前房出血及血块堵塞滤过口的发生[7]。巩膜瓣下术后残留透明质酸钠, 因透明质酸钠有阻隔作用, 能阻止术后3~5d的纤维母细胞、新生血管生长, 使巩膜瓣与床之间的接触减少, 减少瘢痕粘连, 促进有效滤过泡的形成[8]。但使用透明质酸钠也需注意一些问题, 注入前房不能太多, 过多容易引起术后高眼压。笔者在术后碰到2例患者眼压超过21mmHg, 通过静滴甘露醇, 2d后, 眼压回复正常。因为透明质酸钠在眼内不发生代谢, 需通过房水经小梁网排出, 所以降眼压不能选择抑制房水生成的药物。

3.3 前房注入灭菌空气, 也使晶体虹膜隔后退, 房水引流速度减慢, 气泡浮动具有一定的阻塞滤过口作用, 防止引流过畅, 预防浅前房的发生。但是, 气体吸收较快, 笔者术后观察, 有23例术后1d气泡变小, 周边前房变浅。3d后, 完全吸收。预防浅前房的功效明显低于透明质酸钠。同时气泡存于前房, 影响术后早期的视力, 需对患者反复解释原理。前房注入灭菌空气, 巩膜瓣下没有透明质酸钠的阻隔作用, 容易瘢痕化, 术后形成的功能性滤泡比率低于注入透明质酸钠, 6个月后的眼压控制效果也低于注入透明质酸钠。

综上所述, 前房注入透明质酸钠预防术后浅前房的效果明显优于前房注入灭菌空气。虽然术后早期眼压高于注入灭菌空气, 但是7d后基本持平, 6个月后眼压控制理想, 形成功能性滤泡比率也高于注入灭菌空气。所以, 在小梁切除术中前房注入透明质酸钠的术式可以降低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 提高手术效果。

参考文献

[1]汪军, 陈虹, 张舒心, 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临床探讨[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4, 22 (5) :374-377.

[2]翟渊超.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预防57例[J].中国实用医刊, 2009, 36 (19) :51-52.

[3]关航, 主编.眼科主治医生390问[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8:37.

[4]卢艳.三种抗青光眼术后浅前房临床分析[J].眼科新进展, 1999, 19 (4) :243.

[5]陈伟, 罗曼, 徐永根, 等.透明质酸钠在用丝裂霉素C的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8, 26 (12) :1347.

[6]何守志, 主编.眼科显微手术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4:41.

[7]王颖玉, 杨荣, 姜志东.粘弹剂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J].宁夏医学杂志, 2008, 30 (7) :643-644.

【术后浅前房】推荐阅读:

术后早期07-17

麻醉术后05-10

胆道术后05-14

腰椎术后06-06

术后病理06-17

肛肠术后06-25

乳腺术后07-31

胆管术后08-01

骨科术后08-03

术后治疗08-14

上一篇:合理消费的重要性下一篇:一题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