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整合(精选11篇)
技术整合 篇1
自上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提出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概念之后, 从国家、企业到研究机构乃至高校都对技术创新给予了高度重视, 进而使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增强, 发明专利数量从80年代初的每年几百个增加到2002年的几万个。但是随之而来也产生了新的问题, 很多发明专利产生之后, 很快即被束之高阁, 不少产品创新发明专利难以进入市场, 更难以到达消费者手中。从库珀门径管理理论角度来讲, 我国很大一部分发明专利经过了创意形成、创新选择和概念形成阶段, 都没有到达商品化设计及生产阶段。其根本原因之一, 就是我国企业面向产品创新的技术整合能力不够强。
另外, 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 我国引进了大量国外已经非常成熟的技术与设备, 同时大量外资企业在国内投资设厂, 进行大规模生产。在此过程中, 培训了大量生产运行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 提高了他们的生产流程管理能力。但是, 对于一个已经产生的产品原型进行产品生产工艺设计及设备选择与组合, 我国企业的能力还很差, 这其实就是针对制造流程的技术整合能力还不强。因此, 在产品创新的整个过程中, 面向新产品创新的技术整合能力与面向制造流程的技术整合能力不强已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两大瓶颈, 同时也成为新产品开发全过程中急需跨越的两大鸿沟。技术整合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必由之路。
1 技术整合是技术创新的延伸
技术整合概念是哈佛商学院Marco Ianisiti教授于上世纪90年代初首次提出的, 认为技术整合是企业应对技术变革的有效策略, 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竞争成败。Macro Iansiti (1998) 对技术整合的定义是指对新产品及其工艺所采用的一系列的技术、评价选择和提炼的方法。目的是要使产品和工艺的技术方案与企业的实际环境匹配, 实现产品的可制造性, 又称为“面向产品的技术整合”。
国内学者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 认为技术整合不但要解决产品的可制造性, 还应解决新产品的可生产性, 称为“面向生产的技术整合”。技术整合的目标从可制造性拓展到可生产性, 对我国企业更加具有指导性。与面向产品创新的技术整合相比较, 面向制造流程的技术整合具有一些新的特点:这类技术整合在企业中所涉及的内部组织更多, 需要投入的资源更多, 对企业经营操作层面及战略层面的影响更大, 带给企业的风险更大。雷家骕教授认为技术整合的本质是将多门类知识 (技术知识、经济知识、管理知识) , 多门类技术 (产品设计、材料技术、工艺方案、设备系统、标准化技术、信息技术、管理及控制技术等) 及有关商业理念有效的整合在一起, 进而形成有效的“产品制造方案”和“制造流程”, 最终达到可以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程度。
值得借鉴的是, 在一些工业化发达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 早在上世纪80、90年代, 美国、日本、韩国等已在技术整合方面创造了不少经验, 产品创新之后大搞技术整合, 迅速实现了创新产品的批量化产销, 出现了“美-日-美、韩”半导体工业交相辉映的局面, 在美国甚至出现了“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的临界点后移”的局面。早些时候, 发达国家一些学者误以为在一些高技术行业出现了“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的经济学原理失灵的现象。但一些美英学者研究后发现, 这是由于他们的技术整合推动了“投资节约型”的技术进步, 于是在电子元器件、生物工程等领域便出现了“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的临界点后移”的局面。美国学者Marco Iansiti等人对全球计算机行业的研究发现, 导致美国电子行业在20世纪90年代的复苏的关键原因之一, 就是不少大企业非常重视并有效地实施了产品创新之后、批量化产销之前的技术整合。
不难看到, 在我国, 要真正解决不少企业产品创新之后难以实现批量化产销、不少行业批量化产销技术能力落后于发达国家同行、由“全球加工中心”转变为“全球制造中心”等等问题, 产业界就需要切实重视“产品创新之后、批量化产销之前的技术整合”, 学术界就需要重视对这类技术整合的研究, 政府更需要重视对此类技术整合的政策引导和支持。
如果我们能借鉴国内外经验, 弄清技术整合的内在规律, 在国家层面实施“技术整合战略”, 这对最大限度地挖掘我国的科技潜力, 对增强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能力等无疑是有益的。特别是, “技术整合”可“整合”的不仅可以是新研发的技术, 也可以是以往开发的技术, 甚至可以是长期“束之高阁”的技术成果。如果技术整合项目单位能在“现有科技成果库”中发现技术整合所需要的某些技术, 也可以将这些既有的技术成果用之于开发系统化的“产品制造方案和制造流程”。在政府难以进一步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的情况下, 技术整合既是低成本、高效益地解决我国批量化生产技术落后的途径和办法之一, 也将有助于促进我国科技事业的内涵式发展。因此, 面向批量化产销的技术整合是提升我国企业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和商业运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之一。
“技术整合”是“技术创新”的延伸, 是实现由“技术创新”到“批量化生产”的可行路径。但目前国内对技术整合的内在规律知之甚少, 国外也只有少数学者在进行“开创性的研究”。按照创新中的技术变化大小, 可以将技术创新分之为根本性创新、渐近性创新。通常, 在两种情况下涉及“产品创新之后、批量化产销之前的技术整合”问题。一类是率先的、根本性产品创新需要进行技术整合;一类是率先创新者不愿提供生产技术的情况下, 模仿创新者需要自己进行技术整合。
国内以往对“技术创新”研究较多, 但还没有深入系统研究“技术整合”问题。上世纪80年代后期, 我国学术界积极开展技术创新研究, 推动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努力。学术界的研究和企业的创新实践, 初步回答了“怎样将新技术、新构想转化为新产品、新商品、新价值”的问题。但如何实现由“产品创新”走向“批量化生产”的进步, 即怎样形成创新产品的批量化制造能力, 还有不少问题没有解决。根据对我国一些企业的考察, 一些企业产品创新之后, 之所以没有走到批量化产销的阶段、以致没有实现产品创新的规模效益, 与企业是否重视技术整合及技术整合的效果是紧密相关的。
实施技术整合, 即在国家层面, 给予政策引导和资源支持, 借助市场机制, 有重点的推动产学研机构 (特别是企业) 采取技术整合的系统化方法, 开发部分“具有战略意义的创新产品”的“规模化生产的产品制造方案和制造流程”, 以求通过若干年的努力, 大幅提升我国部分制造行业批量化生产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
目前有一种观点, 认为我国企业已经进入了“定制生产时代”, 不需要批量化产销, 从而也就不需要面向批量化产销的技术整合了。这种看法不正确, 首先, “定制生产”仅仅是制造业的一种商业模式, 而不是整个产销过程, 从某个角度看, 制造业的商业模式至少可以分之为定制生产和非定制生产;其次, 即便是定制生产, 也是有一定产销批量的, 更何况不少产品本身难以定制生产;第三, 既然定制生产也具有一定的批量, 那就需要通过面向批量化产销的技术整合获得批量化产销所需的“产品制造方案、制造流程、制造系统和过程控制方案”。
再有一种观念是将面向批量化产销的技术整合与技术集成相混淆, 实际上二者存在较大的差异, 后者不可替代前者。国外学者把技术集成看作“产品开发过程中介于概念探索阶段和实物开发阶段之间的一环”, 国内对于技术集成, 更多强调的是将不同所有者、持有者的技术集中, 共同去开发所需要的新产品。综合而言, 技术集成主要体现为产品创新的方式方法, 其目标仅仅是开发出新产品。而面向批量化产销的技术整合则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通过选择、提炼产品设计与制造技术、管理技术, 将相关设计、技术、商业理念、管理方法整合成有效的“产品制造方案、制造流程、制造系统、制造过程管理方案和商业模式”, 最终达到可以进行批量化产销的程度。在相当程度上, 这类技术整合既是一种方式方法, 又是一种技术、管理、商业的努力过程, 目标主要是实现批量化产销。
2 我国企业实施技术整合的必要性分析
2.1 中国要成为世界“制造强国”, 而不是全球的“制造基地”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制造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加入WTO 后, 我国制造业将在更加开放和市场化的环境中发展, 特别是将以更快的步伐融入世界制造体系, 甚至将成为继英国、美国、日本等之后的新的“世界制造中心”。但是, 批量化生产技术落后是我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制造业竞争的弱项之一。在多数制造业领域, 我们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大规模工业生产技术差距。如在飞机制造技术领域, 与美、英、法等国相差近15年。在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领域, 与美、英、日相差12年以上。在化学工业技术领域特别是装备技术上, 与美、日、德相差约10-15年。在冶金技术装备领域, 与美、日相差至少10-15年。在农业机械制造技术领域, 与美、日、德国相差约15年。在塑料制品制造技术领域, 与美、日、德相差近10年。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国际资金、技术、设备等生产要素大量涌入我国, 但转入的大多是原料加工、装配等工序, 而技术含量高的部分并没有转过来。相反, 在很多高、精、尖技术领域, 发达国家对中国采取的是禁止出口政策, 如精度数控机床就是西方对华禁运的重点。中国基本上是承担了国际分工中的劳动密集部分。如果我们一味地依赖国外制造业地转移, 依赖于成套生产线的引进, 那么等待中国的命运将是沦为全球的产品制造基地。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批量化生产技术落后, 更多的表现为“产品制造方案”和“产品制造流程”的落后。客观地看, 如不尽快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的制造业将很难与发达国家的制造业相竞争, 进而很难应对若干年后我国成为“制造强国”的机遇和挑战。而根据一些国家和企业的经验, “技术整合”是解决“产品制造方案”和“产品制造流程”落后问题的有效途径。我国许多企业沦为“制造基地”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过程中, 不能解决如何形成有效的产品制造方案和产品制造流程的问题。而技术整合强调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必须与企业现有的环境相匹配, 是解决我国“产品制造方案”和“产品制造流程”落后问题的有效途径。研究技术整合有助于引进技术的吸收、消化和技术创新。中国要成为世界的制造强国, 必须研究和实施技术整合。
2.2 技术整合是“从创新到大规模制造”的极为有效的解决之道
客观上可将新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分之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技术创新”, 它主要解决的是“如何从研究开发开始, 到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转化和应用, 以期实现科技成果的商业价值”的问题;第二个阶段是“技术整合”, 它主要解决的是“怎样将多门类知识 (技术知识、经济知识、管理知识) , 及多门类技术 (产品设计、工艺方案、材料、制造设备、标准化、信息、管理及控制技术等) 合理的整合在一起, 进而形成有效的‘产品制造方案’和‘产品制造流程’, 最终达到可以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问题;第三个阶段是“规模化生产中的技术应用”, 它是在技术整合的基础上, 按照已经确定的产品方案、技术路线、工艺方案、技术规范、制造流程、管理及控制方法等, 使各类技术的集成化应用处在优化、协调、高效的状态, 以期按照适当的节奏持续批量化生产产品。可见, “技术整合”是“技术创新”的延伸。实施技术整合, 是实现由“创新”到“大规模制造”的可行思路之一, 也是走向大规模制造无法回避的技术努力环节。
同时, “技术整合”是对“技术集成”的拓展。尽管在以往的科技战略与计划中各级政府和不少企业都十分重视技术集成问题, 但其中一些技术集成项目的效果却不尽人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是不少技术集成项目没有研究和采取“技术整合”的系统化方法, 没有有效的选择和提炼产品设计与制造技术, 进而也难以将相关产品设计与生产及管理技术集成为有效的“产品制造方案和制造流程”, 于是就出现了政府和企业对一些技术集成项目投入不少, 但仍然有一些项目迫于无奈, 只好将老产品的生产线“切割成段”。“段”间靠手工操作连接, 然后再来生产新产品, 结果新产品生产的“批量小、质量差、均一性差、效率低”的现象屡见不鲜, 甚至一些创新产品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如果我们能借鉴国内外经验, 搞清技术整合的内在规律, 在国家层面实施“技术整合战略”, 这对最大限度地挖掘我国的科技潜力, 对增强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能力等无疑是有益的。特别是, “技术整合”可“整合”的不仅可以是新研发的技术, 也可以是以往开发的技术, 甚至可以是长期“束之高阁”的技术成果。如果技术整合项目单位能在“现有科技成果库”中发现技术整合所需要的某些技术, 也可以将这些既有的技术成果用之于开发系统化的“产品制造方案和制造流程”。在政府难以进一步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的情况下, 技术整合既是低成本、高效益地解决我国批量化生产技术落后的途径和办法之一, 也将有助于促进我国科技事业的内涵式发展。
摘要:在产品创新的整个过程中, 面向新产品创新的技术整合能力与面向制造流程的技术整合能力不强己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两大瓶颈, 同时也成为新产品开发全过程中急需跨越的两大鸿沟。技术整合已成为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和提高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对国外技术整合的现状进行了介绍, 并对我国技术整合的必要性及技术整合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技术整合,技术知识管理,批量化生产,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IANSITI M, WEST J.Technology Integration:Turning Great Re-search into Great Product[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y-June, 1997:69-79.
[2]GARY P Pisano, STEVEN C WHEELWRIGHT, SEVEN C.TheNew Logic of High-tech R&D[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5, 73 (5) :93-99.
[3]FLECK J.Learning by Trying:The Implementation of ConfigurationalTechnology[C].Research Policy, 1994, 23 (6) :637-652.
[4]BESSANT J, CAFFYN S, GALLAGHER M.An evolutionary model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 behavior[J].Technovation, 2001, 21:67-77.
[5]MEYER A D, GOES J B.Organizational Assimilation of Innovations:A Multilevel Contextual Analysi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88, 31 (4) :897-923.
[6]KING W R, RAMAMURTHY K.Do Organizations Achieve Their Ob-jectives from Computer-Bas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M].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1992, 39 (2) :129-141.
[7]LEVIN M.Technology transfer as a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al process[M]//an analysis of Norwegian programmes on technologytransfer.Technovation, 1993, 13 (8) :497-517.
[8]RIP A.Introduction of New Technology:Making Use of Resent In-sights from Sociology and Economics of Technology[M].TechnologyAnalysis&Strategic Management, 1995, 7 (4) :417-431.
[9]谢伟.技术能力分类的总结[J].科学管理研究, 1998, l16 (1) :70-74.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篇2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内涵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的一种新教学方式;以实现教育的优质化为终极目标,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作为实验的指导,把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以此促进传统教育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课程整合是使各学科分化了的各要素形成有机的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的过程。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以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为载体,把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知识和能力渗透到信息技术学科中来,一方面可以丰富和扩展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多思路、多方面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运用现代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的知识、挖掘新的潜能,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要靠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引导、启动和发展起来的。而多媒体有刺激感官的作用,运用媒体,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的传递,加强学生对知识认知的透明度,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促进学生学习潜能的转化。
三、创设问题情境,加强学科整合
日趋活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近年来教学改革的亮点,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中,直观形象的视、听、感知总能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结合具体内容编制软件,配合师生教于学而融声音、图画、文字于一体的认识环境的MCAI(多媒体辅助教学)和教师根据自身课程安排和多种软件平台制作出的课件,受到了学生们的青睐,通过媒体获得信息,进行思考活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语文课《范进中举》的分析人物形象教学中,教师不仅插入一些动感图片,而且剪接了一些视频,让学生清楚的看到胡屠夫和范进在中举前后的一些语言、行动以及神态的变化,加强了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理解的透明度,从而轻而易举的总结归纳出了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不再需要教师对课本的文字进行仔细的分析、讲解、融会贯通。在物理课《弹簧振子的振动》的情况分析中,我们可以让学生看到弹簧在运动过程中的形变、受力、加速度、速度以及位移等的变化,这是我们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还例如在物理《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一堂课,我们的实验无法演示其效果,但如果利用Flash来制作动画,显然就能达到预想的效果了,这样直观形象的动画再配有各种情况分析一目了然。况且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利用信息实验室提供的小球、弹簧、绳子、联杆、滑轨、电荷等实验器具,并集成力了重力场、电场、磁场、万有引力、阻尼介质等实验环境,我们可以在任意组合的实验环境中搭建自己的实验,从自由落体、平抛运动到机械能守恒与动量守恒实验,从单摆、牛顿摆到弹簧振子实验,从地球、人造卫星到太阳系的运动都能够进行仿真,这样的实验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完全的调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就可想而知了,这样教学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積极挖掘信息,优化学科整合
在现今的教学中,大凡都能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改善我们的课堂教学实效,但是,还有一部分的教师没有很好的去研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比如,有的课堂教学需要达到的效果,而我们并不能很好的实现和解决它;或者说我们某些学科的素材相对来说并不充裕,而教师们并不能积极的去收集、整理,来富裕我们的资料素材库;有的教师只是利用多媒体来改善课堂气氛,并没有认识到这里信息储备是何等的丰富,而没有充分发挥他的实际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做大量的研究、探索工作,我们在常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积累经验,多进行技术、学术课题研究。积极挖掘可利用信息,组织各学科教师针对各自学科的特点,结合信息技术倾向和学校软件技术平台,优化各个学科的整合。
技术整合 篇3
●积极整合, 引导学生融入技术世界
通过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的积极整合, 学生可以有意识地感受到信息时代技术发展给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变化, 感受到日常生活中技术的存在;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技术, 以更为负责、更有远见、更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术;可以以亲近技术的情感、积极探究的态度利用所学技术更为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 提高对未来社会的主动适应性。
如在讲授《走进技术世界》时, 通过多媒体展现计算机、数码照相机、汽车、神六等图片, 让学生感受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展示手机应用的图片, 让学生感受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 通过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分析, 使学生明白技术应用的两面性,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合理利用网络,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使用技术的态度。
●巧妙整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技术课程中, 如果单纯的讲解学习理论知识, 课堂将是非常枯燥乏味的, 所以, 教师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学习动机, 从而激发他们去创造的思索。在教学中, 将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巧妙整合, 渲染课堂气氛, 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 并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建立起学习者和认知材料之间的直接联系, 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进行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
例如, 在讲授《壳体结构的受力分析》时, 课前我利用多媒体投影播放中央电视台《想挑战吗》节目中《人踩灯泡》的片段, 渲染课堂气氛。并进一步设问:人踩在灯泡上, 灯泡为什么没有损坏?参加节目的人有特异功能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就提升了, 并展开了积极的讨论。这样一来, 就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水到渠成的引入到了壳体结构受力分析的探讨, 然后再展示 (自制) 教具, 将三个灯泡成三角形式固定在木板上, 上面放一块木板, 再在木板上方放重物, 检验灯泡的受力情况, 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充分整合, 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的学习过程, 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通过一项设计任务的完成, 通过一个技术问题的探究, 激发创造的欲望, 享受创造的乐趣, 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想象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 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能力, 形成积极、果敢、合作、进取的品质。
如在讲《设计的一般过程》时, 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 设计自己的博客, 将设计的一般过程与网页设计有机的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通用技术的设计方法和信息技术的网页设计技术, 使学生在快乐的建博中, 激发创造的欲望, 既掌握了两个学科的知识, 又享受了建博成功的喜悦, 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技术素养。
●有效整合,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技术课程的学习方式是丰富多样的, 既有个人的独立操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又有观察学习、体验学习、设计学习、网络学习等等。信息技术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内容, 而且也是学生的学习工具。而通用技术是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学习中的问题, 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两者有效结合, 既有利于学生把技术知识应用于其他科目内容的学习, 也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高。
●优化整合, 提高整合的针对性
不可否认,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使知识形象化、直观化, 对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每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技术课程也不例外, 学科的实践操作性是无法用其他形式替代的。特别是通用技术学科, 它的特殊性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换言之, 动手实践不是能用一个有限的画面或一个活动场景 (即多媒体课件) 就能解决的。所以在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上一定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 不能盲目的滥用, 要优化整合, 提高整合的针对性。
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篇4
从系统论的角度说,“整合”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
如何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个人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运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实质上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开发理论和实践。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样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进而使信息文化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整合而成为有机的连续体和统一体。
一、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1、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仅是技术手段更是一种学习方式
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追求的目标。信息技术作为媒体工具作用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学习质量;课程内容可以通过恰当的技术手段,把课程系统组织成为一个整体。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就要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把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
课程是实体,而技术是载体,课程内容需要通过恰当的技术形式呈现出来,从而形成有序的、系统性的课程体系。优秀的教学软件其操作界面友好、交互性强、艺术表现力强等,能很好地反映出内容与技术之间的和谐统一。
利用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的能力。
2、整合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
信息学习环境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借助信息技术而搭建的数字化学习环境,由教学软件平台、学习系统平台、远程教育系统以及各种资源网站等等所构成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
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不仅仅是教师用来演示,还要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创作,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造。
整合的关键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和信息技术能力水平的提高。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越来越重视教学设计体现出人性化、交互性、自主性、综合性等特点。
3、将理念转化为行动,做到“软硬兼施”
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取决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硬件、软件、应用等,随着硬件设备的逐步到位,如何发挥信息化投资效益,重视软件、资源建设,尽快突破教育信息化面临的瓶颈;由“重建设、轻应用”到“建设与应用并重”。
建设数字化硬件环境,优先建设与教学密切相关的设备,为整合提供物质条件:比如数字教室、数字化办公室、数字化校园建设等。建设教育教学软件资源库,搭建各种教学应用软件平台,软件只提供了处理教学或管理问题的工具,它必须要有加工的对象才能真正有价值,因此必须建设与软件配套的教育资源,比如支持教学平台的教学资源、支持管理平台的管理信息资源等。
4、紧密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各种形式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根据学科特点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如在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中,“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单元教学中,安排实践性教学活动,利用互联网收集到世界能源消耗增长数字和发展趋势;世界已探明常规能源的贮量、新能源的利用和开发现状及前景等;制作成演示文稿,以文字、图形、图片、图像的形式展示给大家。学生既掌握了学科知识,同时又掌握了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都得到了提高,学生通过网络等信息手段获取信息,并与同学协作完成任务,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应用与教学,而是应该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习者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信息技术改善学习的目的,以期最大限度地达到预期学习效果。其主体是课程,而并非信息技术,切务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以下列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误区:
1、整合课堂弱化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过分依赖感官材料。传统的教学系统只有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在现代化的教学系统中,多了一个要素——“教学媒体”。按照系统论的观点,这四个要素不是孤立地、简单地组合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而教学系统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就是教学结构,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为了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即彻底改变教学系统中四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在形象、直接、快捷传递课堂教学信息上确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很多时候课堂学习仅仅停留在感官学习、直观学习水平上,课堂教学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上迷失了方向。
2、整合模式单一,以课堂演示和操作练习为主,交互性差。
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主要应用方式是教师演示和学生操作练习。这种模式的一般做法是:教师花大量的精力在课前设计并制作课件,课堂上按设计的流程操作计算机,把知识内容逐一呈现给学生。尽管某些课件设计得比较精美,容量丰富,也具备多种感官刺激,但由于其缺乏交流互动,并未挖掘学生主体作用,学生尤如看了场电影,只观其面未达其意,教学效果不理想。而这种模式单一化、交互性差的课堂教学,也遏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求异思维的发展。
3、信息技术的使用流于公开课的形式。
目前,尽管有许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和的公开课,然而信息技术在实际学科教学中却使用得很少。许多整和行为只是为展示需要而设,没有深入到日常教学中。公开课“作秀”的背后却蕴藏着教学改革面临的实际困扰。许多一线教师表示考试压力重,教学倾向于满堂灌的口授,这不仅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更不用说人文教育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来通过电化教学的直观反馈作用。采用信息教学只是为公开课的“作秀”罢了,疏不知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也无所适从,尽管教师课前也苦心经营,结果还是事倍功半。
4把握不住适用信息资源。
网络学习资源非常丰富,它具有开放性和定性,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的信息素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课程教学相关的资源在网络中都有很多。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对资源的取舍是掌握教学内容关键的关键。老师如果不能有的放矢,结果就只能在丰富的资源中徘徊。
5、滥用技术软件。
有教师认为,越是采用高级的技术软件,就越能体现教学的先进性,教学课件越是新颖,所用图片、动画和音响越多,就越能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和的力度。在这种误解下,许多教师大力开发“精品课件”以便在公开课上“亮相”结果却导致了学生注意力分散或在新技术面前茫然失措;或者,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滥用各种技术手段,使得课堂教学变成了新型技术装置的展览会。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误区的对策
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误区的对策,首先要清楚信息技术其实只是为我们教学活动的一种工具,具体可以理解为: 教师教学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原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理念的提升和发展,原来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更加关注的辅助教学,而且将信息技术孤立于课程目标之外,不能作为教学结构的有机元素来看待,结果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非忽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的功能,而是把其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实施整合的一个侧面来看待。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学工具,主要是作为知识呈现工具、师生通讯交流工具、测评工具、以及情景展示工具等,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将更加关注其教学设计的合理性,从课程目标出发,真正地把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之中。学生认知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区别于以往的辅助教学的突出特点,就是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与认知的有效工具,并且根据学习目标,学习者合理选择信息技术工具。信息技术主要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作为协商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讯工具、作为知识构建和创作实践工具和作为自我评测和学习反馈工具。学习者必须根据学习环境和目标,根据其预期结果,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作为学生的学习工具。环境构建工具
信息技术应该构建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通过信息技术,可以给学生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或者虚拟的学习环境,让学习者真正在其中体验,学会在环境中主动建构、积极建构,构筑自己学习经验。信息技术构建学习环境,可以通过其网络通讯功能以及虚拟功能等方面体现,营造学习者有效学习的环境。
如何使用好信息技术这个工具,避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产生的误区,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合理教学设计促进有效整合。
多媒体的教学应用,重要的是教学设计。缺乏科学合理实用的教学设计,就会出现有好教材不会合理应用,有条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有能力而无法施展。好的教材,通过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它的应用价值升值。多媒体教学的教学设计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把握。a、选择适合发挥多媒体特性的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教材,如:动画放映,分解演示,绘制图表,创设有效情景,故事讲解,单元练习课等。
b、多媒体的各种特性的发挥,不应以花样翻新或计算机技术的难度来评价优劣,不能认为多媒体教材做得越复杂,技术难度越高越好,其简单和复杂的程度,应重在准确、简捷和恰到好处的教学实用性,要尽量以少而精的计算机资源,制作出简而优的多媒体教材。
c、研制多媒体教材要在创新上狠下功夫,创新,就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特性,了解最新理论和技术研究成果,结合每一节课的教学特点,努力取得教学中第一手的实验资料和新的理论认识,积极探索精品制作与教学创新点相对应的良性循环路子。
d、多媒体不是万能的,有优势也有不足,它只是综合了其他媒体的优势,而没有达到其它媒体的最佳表现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合理的安排,设计,搭配,应用多媒体和其它媒体,发挥出最佳综合效益。
2教学模式的有效选择。
a、讲授式教学模式
网络教学中讲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统一授课。这种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学中的班级授课在网络教学中的新发现。它就是基于局域网的讲授式教学模式而言,教师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室的硬件和软件的功能,进行屏幕广播、电子举手、屏幕监视等功能实现的一种非常类似于传统授课教学的教学形式。这种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对于软件环境的要求不是很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单机版演示型cai课件、视频、音频资料在局域网中进行广播演示教学。
b、讨论式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下讨论式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教学采取启发式,注重对部题的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bbs一般要学生学习,登录到服务器上,或者利用浏览器游览基于web的bbs系统,登录进入相关的问题栏目。在这些栏目中有大量的问题,学生可以游览别人关于问题的解答或发表自己的观点。相当于聊天室的功能作用,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交流。在利用bbs或e-mail方式进行讨论式教学时,教师需要不断注意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解答,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解答给以必要的指导和管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回答问题,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c、发现式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下发现式教学模式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归纳总结与概括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提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再由学生自主上网搜索关于主题的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和概括。
4.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启发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授之以“渔”,因此形成学生自我教育的动力机制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显 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科学地设置学生活动的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积极主动 地参与学习。通过猜一猜、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等方法,采用指导自学、独立练习、协作学习、网上学习等各种形式,使课堂教学结构发生质的变化。
a、指导自学,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自主地开展学习。通过各种自学软件开展学习活动,既能有计划地、系统地安排学习过程,又能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超文本或超媒体功能有效地突破重点与难点问题,从而为学生自学起到导航、导疑、导思的作用。
b、独立练习,是指利用计算机帮助学生进行操作练习,主要应用于英语科单词学习与句型训练、电脑课中英文录入训练,各学科单元复习时的自我检测等。这种练习方法一方面可以及时反馈、适时评价,有的 软件还可以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提示;其次可以 针对每个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进行个别化的训练,并通过独立练习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把握学习的进度和难度;此外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情境进行虚拟操作,即时反馈实验结果,提高技能的熟练程度。
c、协作学习,是师生之间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问题 讨论、开展协作学习。利用电子邮件(e一mail)、在线讨论、电子公告栏(bbs)、文件传输(ftp)及语音电话 等方式,使传统教学的单向交流扩展到双向交流以至 于多向交流。通过协同、竞争、角色扮演等基本的协作形式,使师生、学生之间的信息联系能够在多层面、多方位、多形式上展开,让学生通过友好的界 面,获取教学内容,并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换意见,有助于更加广泛、深入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提高分 析、综合、评价和复杂应用等认知能力,并增进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d、网上学习,是学生通过校园网或1nternet进行自主学习的有效手段。计算机互联网具有信息丰富、互动性强等特点,学生可以在网上查询到大量自己感兴趣的课外知识,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通过网 络,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兴趣、爱好等,接受名牌学校的同步教学,随时向名师咨询并得到教师指导。计算机网络不仅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 学习的机会,也将大大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传输和应用各种信息的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四整合 篇5
信息技术教学技艺的应用,它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信息技术整合于课堂教学时,从哪些方面去注意,思考有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具备充足的课堂知识和调控能力,随时对学生的汇报材料加以修正与补充。
丰富信息资源,激发学习兴趣。在课前,特别是语文课,往往布置学生搜集资料。而大多是搜集的书面资料,在课堂上交流一般时间不允许。我们可以提倡学生带网络资料,也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看到他们自己的作品成了教师的课件,上课也一定很投入。教师应有充足的课堂知识和调控能力,随时对学生汇报加以修正补充。
课堂形式精彩,教师主导精要。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单一模式,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课堂似乎成了学生自己的学堂,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教学《夸家乡》,可利用教师网络博客教学。先由小组搜集有关课题资料,探究学习,把学习结果分别发送至教师的博客,然后分小组轮流汇报。课堂组织形式新颖,小组搜集资料、讨论问题也非常热烈,特别是让孩子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时,孩子们都独具匠心:有的用话剧形式,有的扮演成古代人物,有的通过生动的歌舞来展示……孩子们那种踊跃参与、兴趣浓厚的样子充分表现了网络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样才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与魅力。
教学课件美观,知识传授鲜活。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体现形式。我们从事的是小学教学工作,但小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不够集中,要让他们乐于参与课堂学习,生动的课件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如《有趣的标点符号》一课教学。屏幕刚一闪现都被惊呆了:一片清清的湖水,上面飘着好多碧绿的小荷叶,而在每一片荷叶上面都有一个粉色的标点,就像一朵朵小荷花在绽放。教师点到一个标点,当学生读正确时,它们竟然悄悄地藏了起来,孩子们争着去读,实在妙极了!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神奇的多媒体课件是给孩子们催生兴趣的动力。平时我们往往讲求课件要实用,当然这是前提,可是如果我们把它做更美观一些不就更好吗?
技术整合 篇6
整合发展军民两用技术, 将促进国防科技资源和优势民用科技资源互通、互补和互动, 优化结构布局, 营造创新环境, 促进军民良性互动、资源共享, 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一方面可以使军民两用技术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开发, 促使国防工业部门走出去, 与民用工业部门合作, 走与市场结合的道路, 将先进成熟的军工技术尽快转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另一方面可以军民两用项目为纽带, 积极吸纳民用工业的先进技术和产品进行武器装备制造、国防科技工业基本建设和国防高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促进创新资源要素在军民技术领域之间的双向流动和转移, 推动军民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与综合集成, 逐渐建立军民一体化的工业体系, 使技术创新成果更快更好地转化为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国防实力。
1问题的提出
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了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 在科技体制改革的部分明确提出 “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改革思路。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中国的军民结合经历了由企业自行开发生产民品到国家计划指导, 又由计划指导到市场引导的发展历程,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党的 “十七大” 报告再次将 “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创新机制, 实现国防科技和民用科技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 列为国家战略重点之一。 因此,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 加大、加强、加快军民两用技术发展是实现我国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的主要和有效途径。
军民工业合作发展不仅给中国的军工企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促进了军工产业的经济发展, 也为中国的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迅速提升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军工企业与民用企业间各种形式的联合日趋活跃, 出现了一批以军工企业为龙头的企业集团; 军工技术向民用转移的速度加快, 军用高技术开始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 对技术成果商品化、推动技术出口都起到了先导和促进作用; 同时, 国家对军工企业的负担也有所减轻[4]。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在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方面积累的经验, 在发展战略和规划中确定发展方向和投资重点, 制定与实施各类具体的开发计划, 按照优势互补、经费分摊、风险共担、 成果共享的原则组成各种联合体。总体上, 各地市军民两用技术整合成效显著[5 - 6]。
当前, 在分析、总结美、英、日和俄罗斯等主要发达国家在军民两用技术整合方面的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之上, 国内军民融合领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宏观、中观层面, 主要研究分析了中国军民条块分割管理体制形成的历史因素, 走军民融合的必然性, 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发展的思路、战略[7 - 9]; 在此背景下, 也有学者对军民两用科研项目产业化现状进行了分析, 提出建立军地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联盟、建立军转民科技园区、建立军民两用科研项目产业化合作研究中心、建立与完善风险资本的筹集和循环机制等措施推进军民两用科研项目的产业化[10]。
而在现有的体制、机制、认识、政策、渠道途径约束下, 研究如何科学地评价和比较微观层面的具体企业的军工技术和民用技术的整合效果, 对于分析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并进一步探究相应的整合效果提升措施, 进而为政府部门统筹军民科技资源的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为企业充分利用军工或民用技术资源提供路径和方法指导, 则具有重要的现实应用价值。有学者从验证军民融合的效果角度对日本民间企业发展军用高技术的潜力给予了评价研究[11], 其侧重于日本民间企业军用潜力的总体评价, 而从微观层面上对于具体企业军民技术整合效果的量化评价目前研究尚未涉及。因此, 选择从微观层面上对具体企业的军民技术整合效果评价体系构建与测算方法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 1构建的原则
构建军民技术整合企业的军民技术整合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目的在于为综合评价企业的军民技术整合效果提供具体的内容, 并且在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 ( 主成分分析法) 建立因子分析模型[12], 构造评估企业的军民技术整合综合指数, 为评价不同企业的军民技术整合效果提供具体量化的方法, 进一步为分析企业在军民技术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科学的依据。因此, 在设计企业军民技术整合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时, 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系统性原则, 即指标体系的设置能全面地反映企业的军民技术整合效果; 二是导向性原则, 即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围绕军民技术整合效果, 能直接反映企业军民技术整合效果; 三是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即指标尽量采用量化指标, 以提高评估的可信度和可操作性。
2. 2构建的方法与过程
构建此指标体系的动机是在军民技术整合已成共识的背景下, 了解具体参与整合的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双方经过实际运作过程的整合效果如何, 所以指标体系主要从合作的领域、合作的形式、合作的过程以及合作的结果等方面来设计。
根据以上原则, 在实际调研走访和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 运用专家访谈法及德尔菲法, 经过分析后遴选了12项指标, 构成了一个能综合评价不同企业的军民技术整合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 如表1所示。
注:指标中出现“ (或……) ”时, 对于军工企业而言, 以“ (或……) ”外指标内容为准, 对于民用企业而言, 则以“ (或……) ”指标内容为准
其中, 指标X1指企业的军品产值与民品产值 ( 或民品产值与军品产值) 之比, 反映的是军民合作的成果, 这是对军民整合社会经济效果的衡量; 指标X2指军品利润用于民品科研生产 ( 或民品利润及筹集的资金用于军品科研生产) 的数量及比值; 指标X3指军品技术用于民品的比例 ( 民品技术用于军品的比例) ; 指标X4指军品技术成果用于民品的比例 ( 民品技术成果用于军品的比例) ; 指标X5指军品设施用于民品的比例 ( 或者民品设施用于军品的比例) ; 指标X6指军品技术人员参与民品研究的比例 ( 或民品技术人员参与军品研究的比例) , 用来反映合作的过程, 双方在资金、技术、人员、 设备设施等方面投入的状况, 可进一步了解具体整合的方式与途径; 指标X7指 “军为民用” 合作途径 ( 或 “民为军用”的合作途径) 多元化程度; 指标X8指军民技术整合企业的运营模式及程度 ( 军品、民品分离程度) , 反映合作机制、体制的灵活性; 指标X9指军民技术整合项目的技术领先性; 指标X10指军民技术整合发展战略的质量 ( 目标以及实施方案) , 反映军民合作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长期社会经济价值; 指标X11指军民技术整合的外部融资模式 ( 前瞻性及可行性) , 用来反映金融资本支持对于军民合作的作用或军民整合对金融资本的需求, 因为充足的资金对有市场发展前景、技术含量高、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转型的技术成果转化和技术改造项目等是很重要而且是必要的; 指标X12指区域以外军民技术合作频度及领域, 反映区域外军民整合项目对区域军用企业或民用企业的影响情况。
3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3. 1问卷设计
在表1的基础上设计军民技术整合效果评价影响因素调研问卷。首先根据表1的指标体系设计军民技术整合效果评价影响因素调研问卷, 每个题项使用九星级量表进行测量。其次开展调研, 调研对象为西安市相关领域内学者、专家, 本市军民技术整合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本次调研在西安市共发放问卷110份, 回收问卷为106份, 其中有效问卷为95份。再其次收集调研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最后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数据进行运算。
3. 2 KMO及Bartlett's检验
首先通过KMO及Bartlett's检验判断提供的原始变量是否适合作因子分析。进行KKMO样本测度和巴特莱特球体检验得到, KMO数值为0. 776 > 0. 7, Bartlett's球形检验的值为139. 358, 自由度为66, 显著性概率为0. 000, 见表2所示。检验结果表明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很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3. 3计算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与贡献率, 提取因子
通过spss20. 0计算各成分的初始特征值与贡献率, 综合考虑特征值大于1以及方差贡献率大于80% 两个因素, 提取主成分个数为4, 如表3所示。 这4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达83. 178% , 因此这4个主成分基本上反映了原始数据所提供的基本信息。
3. 4构建成分矩阵与旋转成分矩阵, 成分重命名
采用正交最大方差旋转法对成分进行旋转, 从而得到旋转成分矩阵, 如表4所示。
从主成分矩阵与旋转成分矩阵可知, 企业军民技术整合效果评价主成分包括四类: 第一主成分包括企业的军品产值与民品产值 ( 或民品产值与军品产值) 及其比值 ( X1) , 军品利润用于民品科研生产 ( 或民品利润及筹集的资金用于军品科研生产) 的数量及比值 ( X2) , 军品技术用于民品 ( 或民品技术用于军品) 的数量及其比值 ( X3) , 企业运营模式及军品、民品分离程度 ( X8) , 军民技术整合项目的技术领先性 ( X9) , 说明军民企业技术以及资金的整合、军民企业整合的组织形式以及技术领先程度对于整合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第二主成分包括军品技术成果用于民品 ( 或民品技术成果用于军品) 的数量及其比例 ( X4) , 军品设施用于民品的比例 ( 或者民品设施用于军品的比例) ( X5) 以及军品技术人员参与民品研究 ( 或民品技术人员参与军品研究) 的数量及其比例 ( X6) , 该成分主要从军民技术整合中军品投入民品的生产资料以及人力资源方面来评价其效果。第三主成分包括 “军为民用” ( 或 “民为军用”) 合作途径的多元化程度 ( X7) 以及军民技术整合发展战略的质量 ( 目标以及实施方案) ( X10) , 该成分主要从军民技术整合的有关战略以及合作途径指标进行军民技术整合效果评价。第四主成分包括军民技术整合的外部融资模式 ( 前瞻性及可行性) ( X11) 和区域以外军民技术合作频度及领域 ( X12) , 该成分主要从对外合作广度及深度方面来评价军民技术整合效果。
4构建军民技术整合企业的军民技术整合效果评价综合指数
4. 1构造评价企业的军民技术整合效果综合指数
根据之前选取的4个主成分以及表3中各个主成分占总方差的比重, 构造评价企业的军民技术整合效果综合指数F:
式中: f1、f2、f3、f4为各个主成分的表示式; λ1、 λ2、λ3、λ4为各个主分为所能解释的方差贡献率占总方差的比重 ( 如表3) 。
结合表3可得:
其中:
式中: uij为第i个特征向量的第j个值; X'j为指标变量样本值的标准变换值。
4. 2企业军民技术整合效果各影响因素评价方法及标准的确定
科学的评价方法以及合理的评价标准是公正评价企业军民技术整合效果的前提。企业军民技术整合效果各影响因素的评价方法及标准如表5所示。
注: 1) 军民技术整合企业运营模式及军品、民品分离程度 ( X8) 表示军民技术整合企业的组织形式, 包括1军转民企业、民营企业以项目为依托进行股份制合作, 2军工企业与民用企业产业链与价值链进行技术整合, 3军民技术整合企业成为带动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4企业内部运营模式, 包含军民分立 ( 指军品、民品由军、民品两个单位分别运营, 法人、资产、人员、核算等均是相互独立的) 、军民分离 ( 指军品、民品经营是一个法人主体, 但由本单位的不同部门经营和管理) 、军民分线 ( 指军品、民品的研发或生产线是分开的) 和军民共线、分开核算 ( 指军品、民品是共线研发或生产, 但分开核算) ; 2) 军民技术整合项目的技术领先性 ( X9) 包括国际领先、国际先进、 国内领先、国内先进、国内一般
4. 3计算军民技术整合企业的军民技术整合效果评价综合得分和排序
依据表5, 分别针对军民技术整合企业的各项指标进行量化评价, 依据式 ( 1) 及式 ( 2) , 可通过spss20. 0利用回归法计算f1、f2、f3、f4并分别进行排序, 同时计算企业的军民技术整合效果评价综合得分和排序。依照计算结果评价企业军民技术整合效果, 分析差距以及存在的具体问题, 并进一步针对企业提出相应的军民技术整合提升方案和具体措施。
5结束语
本文运用德尔菲法构建了企业军民技术整合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因子分析法将12项评价指标归纳为4个评价因子, 进一步构造出评价企业军民技术整合效果的综合指数。一方面为社会评价和比较不同企业的军民技术整合效果提供了公正的量化方法, 另一方面为企业分析自身问题以及原因、提升军民技术整合水平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本文的研究是对军民技术整合研究领域的探索和填补, 研究成果还有待于通过政府和企业的相关实践不断修正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寇伟.美国构建军民技术融合系统的经验及启示[J].创新科技, 2012 (11) :14-16
[2]杨新改, 夏彬.浅析发达国家促进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J].国防技术基础, 2010 (4) :3-5
[3]仝爱莲.国外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发展之政策[J].军民两用技术及产品, 2009 (4) :3-5
[4]罗永光.军民融合是提升我国军工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J].国防科技工业, 2011 (12) :58-59
[5]沙志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军民融合式发展[J].中国军转民, 2009 (1) :37-39
[6]梁光烈.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J].求是, 2011 (15) :9-12
[7]张曦, 韩树春.军工企业发展军民融合的新挑战和新思路[J].航天工业管理, 2010 (2) :27-30
[8]张跃东, 贾志欣.解决政企不分问题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J].军事经济研究, 2011 (4) :40-42
[9]舒本耀, 张伶, 杨鹤.加快军民融合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性思考[J].军事经济研究, 2011 (1) :11-13
[10]李淑惠.军民两用科研项目产业化问题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07 (7) :65-69
[11]李仲箎, 姜少娥.日本民间企业发展军用高技术的潜力评价[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1996 (1) :54-59
技术整合 篇7
为了试一试自己的能力, 笔者运用FLASH精心制作了课件, 设计了教案, 开始了第一次试用。
教案设计流程:
这样的课不但没能实现教学目标, 学生的调控 (纪律需要教师花时间组织) 、学习的兴趣 (整节课学生并没有表现出超出一般课堂的学习兴趣, 更多的是对网络课堂的新奇) 、反馈的手段和信息 (用FLASH制作的课件, 交互能力没有, 信息反馈手段没有, 与一般课堂上的多媒体课件效果差不多) 、传统学习手段是否需要引入网络课堂 (在认识概念这一环节, 要不要让学生动手剪一剪) 、网络教室存在的价值 (网络教室的功能如何发挥出来) 等众多问题一一呈现。这使笔者认识到:从对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思想认识与实践运用能力方面, 从多媒体辅助课堂到网络教室的运用的转变, 我还需要恶补。
问题的解决:经过几番斟酌, 我最终在电脑老师的建议下选择了瑞博教学平台, 这是一套师生参与型、能够及时调控并反馈双方信息的系统, 能够有效解决一般教师网络运用技术能力不足的缺陷, 使得像我这种虽然有一定课件制作能力但网络技术尚有待提高的教师也能自如使用。并且它所具有的信息搜集、汇总、反馈功能使我能很方便地知道学生的答题情况、正确率, 且能实现让学生自主求助、个别化学习的目标, 看来“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这一路走来, 面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大潮,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条发展与包容的轨迹:由最初的盲从到理性的选择再到智慧的整合。
一、我们所处的阶段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其立足点应该是数学学科, 信息技术服务于学科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以实现课程目标为根本出发点, 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的, 因此, 促进师生互动是基本特征, 全面整合多种资源是保证, 教学设计是灵魂, 立足于网络技术是根本。
二、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优势何在
信息技术运用于学科教学, 首先是教学环境发生变化, 由常规媒体的教学环境向数字化教学环境发展, 如校园信息网络、电子阅览室、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室等;其次是教学材料的种类、数量、呈现方式发生变化, 如在传统的文本、图片基础上, 增加了音频、视频、动画等, 数量更加丰富, 适合不同学习的需求;三是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学生也由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知识意义的建构者, 教学的过程成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的过程。在这种与传统课堂迥异的教学环境下, 如何更好地引领学生的发展, 如何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需要寻找到一个突破口, 找到一个规范的、行之有效的便于大家操作的教学流程。通过实践, 我们初步形成了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其基本流程是:创设情境, 引出任务—自主探索、讨论交流—成果汇报、巩固理解—实践练习、应用创新。在网络环境的研究性学习中, 信息是多种双向传输方式:师←→生、生←→生、网络←→生 (网络) 、师 (网络) ←→生 (网络) 、生 (网络) ←→生 (网络) 。学生可以直接获取网络上的信息, 进行自主学习, 也可以通过网络间接从教师、同学处获取信息, 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这都是传统的课堂所不具备的功能, 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独有的优势。
三、观念是灵魂
思想决定行为, 当前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关键在于教师的思想观念, 很多教师认为教学中运用了课件就是整合, 这是一种对整合的低层次的认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和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 信息化能力的运用逐步成为现代社会合格人才的基本要求,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在可预见的未来将会成为课堂的主导。以《轴对称图形》一课为例, 最初大家的讨论认为这一课的内容不适合选为参赛内容, 因为动手性的操作活动在本节课占主导, 这样信息技术的介入就显得可有可无。但经过改进后, 这节课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在评价这一环节的作用, 利用瑞博教学平台制作了反馈系统, 学生练习的答案能迅速地汇总到教师那里, 同时学生也能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并且从教师那里得到帮助, 因此, 课堂教学设计思想决定了我们教学的成败。
由于条件的限制, 目前对整合的探究只能停留在对赛课和研究课的研讨上, 教师还不能保证学生能在网络教室里上家常课, 很多研究成果不能进行大面积推广和运用。而且信息技术教学牵涉教师的精力太大, 亟待有一套教学资源库, 不至于教师每项工作、每个环节的制作都要从零开始。
技术整合 篇8
TPACK框架包含三个核心要素 , 即学科内容知识 (CK) 教学法知识 (PK) 和技术知识 (TK) ;四个复合要素, 即学科教学知识 (PCK) 、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 (TCK) 、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 (TPK) 和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 (TPAK) 。
CK:即学科教师所教授的学科知识 , 主要包括该学有关的概念、理论、观念、组织框架、证据和证明, 以及获得学科发展的实践和途径等。
PK:即教学法知识 , 通常是为所有学科所共享的一般教学法, 是教师对教学实践、过程、程序、策略及教与学的方法的认识, 包括关于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及对学习过程的知识。
TK:即关于技术的知识 , 包括对传统技术 (如黑板、粉笔教科书、投影器等低水平技术) 和现代技术 (如电视、广播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 。
PCK:即学科教学法知识 , 由学科知识与教学法知识综合而成。
TCK:整合技术的学科知识 , 是由技术与特定的学科知识 (或教学内容 ) 相互作用产生的。
TP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 , 是由技术和一般教学法相互作用产生的。
TP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
TPACK涉及各门学科内容、各种教学方法和信息技术等三种知识要素, 但并不是这三种知识的简单组合和相加, 而是要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具体学科内容教学的教学法知识当中去。TPACK是整合了三种知识要素以后形成的新知识, 因为涉及的条件、因素较多, 所以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过程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需要每位教师灵活应用三种知识在结合与交叉中寻找。
二、TPACK整合模式下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一) 对学科内容知识 的理解与掌握。教师除了对本学科内容的知识体系、重点难点应全面掌握以外, 还涉及三项要求:一是要了解学习当前的主题需要哪些基础知识或先决条件; 二是要了解当前所学的主题和实际应用之间有哪些联系;三是要了解学习当前主题之后, 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何帮助。
(二) 对教学法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教师除了要懂得一般的教学理论、方法以外, 还要对本学科的学科教学论, 特别是对当前所教主题内容的教学方法、策略应有较深入的理解与掌握。
(三) 对技术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中学课程教学涉及的技术很多, 要求中学教师掌握所有这些技术是不切实际的, 但是应当要求所有中学教师都具备一定的基本技术能力。
(四) 对学生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加深对学生的了解 , 主要应关注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教师只有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 才有可能制定既符合当前内容主题的教学目标要求, 又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设计方案。
三、TPACK整合模式学科中的实施案例
以《“光学”中的本影与半影》的教学为例。
TPACK的最终目的在于使教师明确在教学主题中的什么地方可以使用技术促进教与学。在科学中进行基于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形式的教学关键是知道何处、何种、何时使用技术。
(一) 何处使用技术。技术的使用应该用于“如果不用技术就很难甚至无法完成的事情”中, 在“光学”的本影和半影教学中利用Flash软件或是几何画板拟出太阳、地球、月亮三者之间的转动情况, 借助学生熟悉的日食 (全食和偏食) 、月食 (全食和偏食) 分析本影和半影的形成, 进而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使整个教学形象、具体。
(二) 使用何种技术。 技术的使用需要教师了解针对主题内容知识的特点进行各种媒体、软件的筛选, 最终通过比较技术的可供性和限制性确定需要使用的技术。针对所存在的这些问题, 创建Flash动态模拟不仅呈现了长时间、细致的实践观察过程, 而且以突出、形象的形式再现太阳、地球、月亮三者之间转动过程中的日食、月食现象。
(三) 何时使用技术。在学生处于 “困惑”或“扰乱”的状态下进行学习环境的创造会对他们的学习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教授“光学”的本影与半影一课时, 通过课堂提问、观察学生表情等形式了解学生是否处于这一阶段, 通过调查的结果决定何时呈现图片和Flash模拟动画。
在TPACK不断融入教师教育改革和教 师教学实 践的今天, 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了解TPACK的内涵概念和其发展过程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将概念融入教学活动, 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除了现有的多媒体设备外, 其他诸如电子白板、电子教学平台等教学技术都是教师今后学习和运用的有益手段。
参考文献
[1]詹艺, 任友群.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的内涵及其研究现状简述[J].远程教育杂志, 2010, 04:78-87.
[2]谢赛, 胡惠闵.PCK及其对教师教育课程的影响[J].教育科学, 2010, 05:55-58.
浅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篇9
一、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和理解
信息技术是指信息的存储、获取、交互、传递以及处理等技术, 它的核心是指应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园网和因特网等服务于课程教学, 以实现课程内容的探究性学习。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融合到课程中, 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 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改善教与学的效果, 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效结合, 同时将教学理论、方法、技能与多媒体信息技术很好地结合起来,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保持同步, 它立足于课程内容改革, 目的在于建立各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 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就是要改变传统教学结构, 所谓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教学理论指导下, 在时间、空间方面等环境中展开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就是要把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处理的主体、知识结构的主动建构者, 即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是课堂的主人。比如, 教学计算机时, 教师在上课前一天布置教学任务, 利用网络多媒体信息环境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设疑并提出要求, 当然还要提供充分的资源供学生分析、处理、加工, 然后学生再根据自身的需要加以充分的利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分析程序, 找出规律。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探究学习, 教师巡视, 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并给出正确结论, 学生再进行理解分析。最后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作进一步陈述, 教师做总结性点评。学生课后还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环境与教师作进一步交流。由于学生可以在多媒体交互的环境下自主探索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将得到关于信息技能方面的学习与锻炼, 从而能较快地成长为既有创新精神又有很好信息素养的新型人材。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强调创新型人材的培养, 事实上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创新的过程。只有教学整合不断创新, 才会使创新型人才得以不断培养。
我在教学中发现, 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中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媒体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 利用丰富的多媒体信息技术营造一个生动、自主、平等、互动的良好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主探究理论知识, 在实践操作中自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自信心, 最重要的是, 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的能力。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教学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创新能力和信息技能是我们培养新型人材必需具备的两种重要的能力素质。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需要有较高要求的良好教学环境的支持, 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的有力保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激活学生的思维所做的必要教学准备。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能力,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和知识结构的主动建构者。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方法
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摸索和探究, 我认为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 教学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1.教师方面
首先,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 在深挖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的基础上, 把信息技术引入课堂, 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信息技术搜集、整理并组织上课所需的教学资源, 为学生搭建和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其次,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并提前布置学习任务, 让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准备。
2.学生方面
首先, 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提前预习并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学。其次, 学生要针对相关的教学问题, 在网络上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 学会处理、分析和加工这些信息, 利用资源平台自主探究有疑问的知识, 若还有疑问, 可以到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或教师答疑。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了信息素养。
(二) 教学活动中的实施方法
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结构和方法, 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平台, 特别是信息技术与网络多媒体资源、教学课件资源等, 让它们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师生间的互动。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欲望, 如采用“任务驱动”和“行为导向”等教学方法, 引领学生一步步进入教师所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
(三) 教学活动后的测评与拓展
教育专家指出:“真正的自主学习必须在教学活动后学生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在教学活动后, 教师应适时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和总结, 要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解答学生的问题, 帮助他们分析和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并提出良好的建议。测评时, 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在已搭建好的资源平台上进行师生互评、生生互评、评学习结果、评学习过程、评学习方法。信息技术引入课堂, 能与教学很好地整合, 特别是网络多媒体教学的互动性, 使教学评价能快速展现在教师和学生面前, 对于交流探讨、纠偏补错、拓展学习内容有着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强大优势。所以教师一定要在教学活动后进行有效的测评与拓展。
高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数学 ;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1-197-01
一、在高中数学课程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目标
1、信息技术为高中数学教学营造新型的学习环境
信息化学习环境不同于传统的学校教育环境,它是由数字化学习环境与数字化学习资源两大主要部分构成。这种学习环境具有数学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等特征。与此同时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中运行的学习资源,特别是与高中数学课程教学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媒体电子教案、读物、各种网上资源等等。学习资源具有符合中学数学课程教学实际,资源丰富多样,并具有获取的可随意性,即时且便于操纵处理,可进行多方面、多层次探讨,学生、教师彼此交互讨论及可再生等特点。在这种新型的学习环境中,网上讲授、网上演示、网上指导、网上评价、自主学习,相互研讨,虚拟试验等各种教与学的活动才能有效实施。
2、信息技术为高中数学教学变革教学方式
学生学习方式与教师教学方式的整合是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程形式上的简单结合,是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结构的重构。教学方式包括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的互动方式。传统的数学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主要是教师的语言、文字图像、模型、实物等;数学的主要教学方式是班级授课组织行驶中的教师讲授学生听;师生的互动主要是课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或学生提问教师采取口头、书面形式解答、指导等。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面向课堂上的全体学生,为单向的信息传播;教学信息传播形式较为单一。
二、在高中数学课程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原则
1、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数学学习内容的认知的原则
数学科学的最大特点是集严密性、逻辑性和应用性于一身,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应力求促进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和严谨的数学证明的有效的认知。在数学课上使用信息技术不能追求表面的生动、界面的漂亮,而应注重有启发性,让学生有思考的欲望。有些内容过去单凭教师的“说”,学生不好理解,现在信息技术能帮助教师“讲话”,抽象与直观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2、信息技术的作用与教师的作用优势互补的原则
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看待信息技术与教师的作用。有两种极端的意见:一种是过分夸大信息技术的作用,宣称现在已经到了与粉笔黑板告别的时候了,另一种则认为传统教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实践已经证明了这种教学是成功的,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那是未来的事,现在没有这种必要性。以上两种意见都有一定的片面性,事实上,一方面教育需要技术,信息时代的数学教育需要信息技术,但任何先进的技术都不能取代教师。所以应该采取优势互补的教学策略,既最大限度地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又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把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
在信息技术引入数学课之后,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数学完美的结合显得十分重要。考虑到当前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交互性还不够灵活,我们强调传统教学的优势必须保留。教师一句话能说明白的就不必非用信息技术演示,需要训练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就不要马上展示一个具体直观的画面,需要让学生动手计算画图时就不要借助信息技术。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为此就需要教师全新的教学设计,哪些课适合于信息技术,怎样用,用多少时间,课内与课外怎样结合等,这些都值得研究。另一方面,不能低估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在辅助学生认知的功能方面要胜过以往的任何技术手段。与课本和数学词典不同,信息技术不是简单地表述数学知识,利用它可以揭示数学知识形成的来龙去脉,而且表述的方式很灵活,可以用以文字、图形、动画、图表等多种方式多窗口呈现,如果说使用印刷技术呈现的信息是线性的,那么利用超文本技术就能够以网络状树形结构的方式一步一步地呈现信息,这些特别适合于表达数学。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不仅是支持传统的数学教学,而且是改造传统的数学教学,创设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现代化数学教学。
3、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优势互补的原则
这是指计算机要用地恰到好处,恰好针对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和教学的需要。传统教学中对轨迹的形成过程、测量及精确性、动态表现任意以使学生发现规律等方面存在很大的限制。计算机强大的对数据和图形的处理能力以及一定的交互能力对数学教学都极有价值,在上述多方面是传统手段力所不能及的。
4、有利于学生参与的原则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改变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方式。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让学生参与到做数学的活动中,甚至是自做课件,可以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更好地促进认知。计算机有很好的交互能力,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一点,以便更好地实现学生的个别化教学,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独立思考能力。
信息技术不只是一种促进高中数学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率的外在辅助工具,同时也是数学课程发展的重要条件。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需要明确影响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因素,运用科学的教学理论,探寻合理的教学模式,是实现高中数学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保障。
整合信息技术, 变革学习方式 篇11
一、自主学习
1.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情感
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创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去感悟学习内容, 体验学习乐趣。如学习《海底世界》一课时, 一开始, 教师利用课件创设情境:首先设问, 你想知道海底深处是怎样的吗?那么就让我们随着深海潜水员到海底去探秘吧。然后屏幕显示海底深处美丽的动物、植物、高山、峡谷……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教师顺势导入新课。在探讨过程中, 再利用课件让学生跟随潜水员听水中听音器传出来的各种逼真的声音。这样, 既让学生感知海底的神秘, 又让学生体会到要揭开海底神秘的面纱得靠科学技术, 从而激起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2. 利用网络资源获取材料, 进行拓展学习
由于课内学习的内容有限, 距离现实比较远, 学生往往借助于网络将课内所学知识延伸到课外, 培养了搜集信息、获取新知的能力。以语文学科教学为例, 我要求学生在学课文之前进行预习, 学生能够上网搜集到关于作者、写作背景等各种相关资料, 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学过一篇课文或阅读链接, 我们也可以进行课外拓展, 让学生阅读相同主题的文章或作者的其他文章, 搜集、整理更多相关信息, 从而收获更大的阅读效益。我们学校的特色作业之一———手抄报, 成为展示学生搜集、整理资料能力的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近期所学的内容, 自主确定手抄报的主题, 精心组织材料, 设计版面。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文化主题是“情思满怀”, 学过这一单元, 学生们确定了精彩纷呈的手抄报主题, 如“父爱如山”“无言的爱”“童心·天使”“乡情悠悠““不灭的灵魂”……手抄报的内容丰富多彩, 有搜集的散文、诗歌、名言, 也有自己的内心感悟, 还配有精美的插图。
二、探究学习
探究性学习方式主要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进行, 让学生通过问题来组织学习, 使学习有的放矢。教师可以将所学习的知识分解成若干小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搜索引擎或相关的网站, 多角度地找出答案, 完成任务。在内容上, 不同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任务进行探究, 并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能力去研究学习, 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个性化学习。如学习了《景阳冈》一课, 学生对《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绰号产生了兴趣, 于是确定了以好汉的绰号为内容的探究实践。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探究之后, 同学们了解了好汉们的绰号及其由来, 绰号所反映的人物性格特点, 领悟到用绰号表现人物鲜明特点的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