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症结

2024-09-08

思维症结(共10篇)

思维症结 篇1

这里的“思维症结”指的是学生在物理探究过程中出现的思维盲区和误区。物理是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到的一门自然科学, 学生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相对比较陌生, 再加上大部分学生生活经验的缺乏, 在探究的过程中很容易遇到学生从来没有接触到的思维区域即思维盲区。由于学生对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的本质缺乏了解, 往往对这些现象产生一些错误的理解, 形成一些错误的概念, 即出现思维的误区。无论是思维的盲区还是误区, 都会在探究过程中形成思维障碍, 影响学生对物理知识和物理方法的接受。因此我们在探究教学的设置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的“思维症结”。

一、忽视学生“思维症结”的探究过程, 往往会给学生的学习留下后遗症

探究教学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 实施探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观察现象、分析、思考、总结、辨析、归纳获得物理知识和物理方法。但是在实施过程中, 探究教学经常被当作一种流程来使用, 而忽略学生的认知, 认为只要将探究过程顺利完成, 就完成了我们的教学任务。但恰恰就是这种顺利, 将学生思维当中存在的问题掩盖过去, 不能暴露出来, 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 成为学生学习中的遗留问题, 影响学生的物理学习。

学习八年级物理“光的折射”时就曾经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过程中, 遇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显示光路, 一个是光由空气进入其他介质和由其他介质进入空气时, 光的偏折方向不一样。如何显示光路必须要做详细的处理,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实验的顺利进行。对光的偏折方向问题的处理不同, 为了让学生能够沿着提前设置好的探究过程走, 顺利完成探究过程, 只做了模糊处理, 直接将探究实验分成两个层次, 让学生先探究由空气进入其他介质的情况, 再探究由其他介质进入空气的情况, 然后两个结论总结成一个规律让学生记住。但这样的分层使我们的探究过程跳过了学生一个重要思维盲区。对于光的折射学生本来就没有什么了解, 折射过程中会有两种不同的情况出现学生更是初次遇到, 而我们处理的方式是轻描淡写地强加于学生, 对于学生来说既没有深刻的印象, 更没有深层次的理解, 两种折射情况的不同很容易出现遗忘或者混淆, 在以后的应用过程中出现错误就在所难免。

学习九年级物理“液体压强”时遇到的是学生的思维误区。由于固体压强的影响, 在探究液体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时, 学生一般都会提出液体压强的大小受液体的重力影响。而且由于容器的形状不同, 液体的重力也会不同, 学生还会认为液体压强与容器的形状有关。我们通常使用的解决方法是通过实验进行排除, 利用液体压强计比较同种液体深度相同、重力不同时的压强, 让学生意识到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重力无关。用同样的方法还可以排除液体压强与容器的形状的关系。这种处理方式好像经过了实验, 其实只是通过实验给了学生一个结果, 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探究, 没有从根本上让学生真正理解, 原来思维当中的错误认识仍然存在。这样通过实验强加给学生的浅层次的认识很快就被遗忘, 在以后解决有关液体压强的问题时, 液体的重力和容器的形状就成为严重的干扰因素, 影响学生的正常思维。

二、打开学生的“思维症结”, 是提高探究教学有效性的可行方法

如果我们在探究过程中, 找到学生的“思维症结”, 并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症结”, 探究过程有效性一定可以得到提高。那么, 怎样才能打开学生的“思维症结”呢?这就需要我们在掌握学生的“思维症结”之后, 将学生思维的盲区和误区作为探究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从根本上消除盲区和误区, 接受准确的物理知识和物理方法。

1. 针对学生的“思维症结”改进探究过程。

针对学生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出现的问题, 我们对探究过程作如下的改进:将学生实验中常用的仪器半圆形玻璃砖 (光透过半圆形玻璃砖时只会发生一次偏折) 换成平行玻璃砖, 将玻璃砖放在一张白纸上, 这样激光笔发出的激光沿着白纸透过玻璃砖时就会发生两次偏折, 然后根据光路在白纸上画出光路图, 每个实验小组根据本组实验画出的光路图, 总结实验的结论。在探究过程由于我们减少了对学生的限制, 就增加了学生分析的难度, 折射光究竟向哪偏折呢?这就需要学生好好分析一下了。在分析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往往会发生一些冲突, 有的学生可能只总结其中的一种情况, 有的学生可能只总结另外一种情况, 还有的学生可能会把整个光路做一个完整的描述。但是思维冲突的过程, 往往也是思维不断完善的过程, 学生通过自己思维的不断完善而获得结论, 不仅印象深刻, 而且理解深入, 可以彻底消除思维的盲区。

2. 针对学生的“思维症结”设置新的探究过程。

学习液体压强时遇到的问题, 就可以这样处理, 我们完全可以在原来实验探究的基础上提出两个新的问题, 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问题一、液体压强的大小真的与液体的重力无关吗?

问题二、液体压强的大小真的与容器的形状无关吗?

第一个问题的探究可以利用两组装有水的容器进行。第一组是底面积不相等的柱形容器装有等质量的水;第二组是让底面积不相等的柱形容器装有等深度的水。让学生分别分析两组容器中水的重力的关系和水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大小关系, 总结结论。因为学生已经学习过固体压强的知识, 液体压强的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通过分析和讨论不难得出, 第一组容器虽然液体重力、对容器底部的压力相等, 但受力面积不等, 压强自然不等;第二组容器虽然液体重力不等压力不等, 但由于受力面积也不相等, 压强反而相等。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压强知识推导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 就可以让学生理解, 无论液体的重力如何变化, 只要我们把握液体的密度和深度, 就可以对液体压强进行准确的分析。

第二个问题的探究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需要我们和学生一起完成。这个探究可以借助一个装有水的容器。容器的形状如图所示。

需要我们和学生一起分析的部分:

(1) 液体和容器壁之间的相互作用;

(2) 分析容器两个肩部对液体的压力;Á

(3) 分析与同底的柱状容器深度相同时相比较水的重力的差值;

(4) 分析压力和差值之间的关系。

当我们的探究过程进行到这里时, 有的同学恍然大悟, 那接下来的事情就十分简单了, 我们完全可以将剩下的部分交给学生, 通过讨论学生就可以弄明白液体压强与容器形状无关的原因, 那就是无论是什么形状的容器, 只要液体的深度和密度相同, 液体压强的大小一定与同底的柱状容器一样, 因此我们分析液体压强只需把握其密度和深度就可以了。

经过这样的处理, 不但彻底排除了思维误区的干扰, 而且强化了液体压强分析问题的方法, 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3. 打开学生的“思维症结”, 可以提高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在学习“欧姆定律”这一节时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这是一节完整的实验探究课, 在探究过程中, 我们发现变阻器的作用是学生比较陌生的一个盲区, 就把变阻器的作用作为实验探究过程中的一个要点去处理, 结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本次实验探究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研究电流和电压的关系, 在设计电路时就遇到了变阻器, 将变阻器的作用做了一次重点处理, 让学生探讨了一系列的问题:

(1) 电路中用不用加变阻器?

(2) 变阻器在实验中的作用是什么?

(3) 变阻器怎样起到这样的作用?

在学生探讨完这些问题之后, 对探究规律时应获取多组数据, 利用变阻器可以调节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和流过的电流, 以及变阻器的变化对电路的影响等问题的理解就可以得到一定提高。

第二部分的实验是研究电流和电阻的关系。在设计电路时也会遇到变阻器, 由于变阻器的作用发生了变化, 将变阻器的作用做了第二次重点处理, 让学生探讨变阻器的作用。在这次探讨过程中, 不仅可以强化第一次探究学生的收获, 还可以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控制变量在实验中的重要性, 让学生实验的设计能力得到提高。

不仅仅是这几个实例, 当我们在教学当中发现这个问题之后, 每部分的教学设计大家都会认真分析学生的“思维症结”, 制定详细的处理方案, 结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感觉学起物理来更容易了, 学习的兴趣也就高了;作业更少了, 学生和教师的负担都轻了, 但教学成绩更好了。我们对学生“思维症结”的研究一定要继续下去。

摘要:“思维症结”指学生在物理探究过程中出现的思维盲区和误区。打开学生的“思维症结”, 要改进探究过程, 设置新的探究方法, 提高探究教学效果。

关键词:“思维症结”,盲区,误区,探究教学

症结何在? 篇2

高昂的成本

2012年伊始,一名外籍男孩在张家口意外摔伤,首航直升机公司派出一架“小松鼠”直升机将其紧急转运至北京。直升机只飞行了不到40分钟便将男孩送至医院,如果乘坐地面交通,从张家口到北京即便不堵车也需要3个小时。北京999急救中心副院长田振彪说:“地面运输转运急救病人的风险是空中转运的8倍。直升机急救能在30分钟的黄金抢救期让病人得到救治,更能避免转运途中加重病情。”

这件事如果讨论到此为止,可谓是一件喜事,普通大众今后在偏远地区或医疗欠发达地区生病后,就医将不再是棘手的难题。不过且慢,不为人知的是,这次转运的代价是每小时3万元人民币的转运费用。如此高昂的飞行成本对于我国大多数工薪阶层来说,可谓望尘莫及。这也不难理解为何我国城市民用直升机的发展如此缓慢,没有消费,谈何发展?

虽然目前已有保险公司涉足空中急救保险,但在这类保险普及之前,空中医疗救援仍然只是少数人专享的“特权”。况且,即便空中急救保险已经普及,也并非所有的急救病人都能动用直升机。

自身的短板

这部分所涉及的问题其实正是整个通用航空领域面临的几大难题:空域受限、缺乏机场及起降点、油料供给匮乏、配套设施薄弱、常年低位徘徊造成的行业整体人才和技术储备赢弱、税收和财政补贴滞后等。除去这些行业的共性问题外,直升机在城市中发展面临的自身遗留问题还包括市政规划欠缺、军民不分等问题。

谈及城市规划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巴西最大的经济城市、世界上直升机最多的城市——圣保罗。每到周末,至少有250架直升机从圣保罗飞往附近的海滩和公园度假。圣保罗市中有一座可起降120架直升机的大型直升机机场,此外,圣保罗的直升机平台遍地开花,平均每三座商业建筑中就有一座建有屋顶直升机平台,由于大多数高层建筑的屋顶都有直升机平台,因此很难统计出直升机平台在这座城市中的准确数量。

再看我国,直升机平台的数量同样无法准确统计,但是无法统计的原因并不是数量太多,而是数量太少且缺乏管理。直升机停机坪作为直升机在城市应用中的基础保障设施,城市管理部门或政府相关部门应采取积极措施加以规划筹措。然而,我国目前在这一领域仍属空白。记者从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了解到,目前尚无任何涉及直升机停机坪的市政规划,在整个规划行业的期刊论文库中,相关内容几乎为零。仅有几篇关于直升机停机坪的论文还都停留在建筑设计层面。一言以蔽之,目前的城市规划既没有考虑过生产性的飞行需求,也没有针对直升机起落和通航需要的配套设施进行规划。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航空的发展始于军用,因此我国航空产业和军事自始自终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国自主生产的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都以军用为主,虽然现在已经有了以AC系列为代表的一批民用直升机型,但是距离西方国家的民用航空产品仍有不小的差距。在西方,民用直升机的数量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全球目前共拥有军民用直升机6万多架,其中民用直升机约3.4万余架,占总数的57%。而且,西方直升机制造商大都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改装或定制机型,国内的制造商目前还达不到这一水平。此外,在空域管理,保障体系等方面我国目前都刻有深深的军事烙印。

中国的经济正处在高速发展之中,保险、基金业也日趋繁荣,可以肯定的是,阻碍我国城市直升机发展的经济藩篱很快就会去除,如何解决行业自身的遗留问题才是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时机未到

直升机参与到城市发展建设中的益处颇多,普通百姓也能坐享其成,这自然是好事。因此,不难理解从专家学者到群众百姓都在热切盼望直升机飞进城市,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建设。

然而,新生事物总归是要经历一段发展过程的。在我国,从第一架国产直升机起飞到今天不过短短的54年,而城市化的全面推进更是1992~2000的事,到今天不过20年。再看直升机与城市发展结合最好的德国,德国著名的女飞行员汉纳·赖奇早在1937年就在柏林试飞了早期直升机,而德国的城市化更早在19世纪下半叶便已发生。

随着低空政策更加宽松,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了直升机的功用、各方努力的效果逐渐显现,中国城市直升机应用的快速发展阶段即将到来。直升机作为空中机动平台和作业工具,将为城市资源的建设、优化,提供新方法、增加新维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成为新时期城市建设的功能倍增器。

症结何在 篇3

知名学校学生尚且如此, 普通学校学生更是略逊一筹。

时下, 小语教坛可谓热闹非凡:个人风格展示, 教学流派比拼, 莺歌燕舞, 繁花似锦。对此, 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繁荣的背后不容盲目乐观, 小学生语文知识贫乏、能力欠缺、素养不高绝非个案。

何谓好教师?能培养出一拨又一拨好学生的才是好教师。怎样的课叫好课?教师积极引导, 学生主动探索。教有成效, 学有提高, 这才叫好课。教师的一切努力, 应该体现在学生的长进与提高上。

教育的本质是为了提升人的精神世界, 是为了把学生的潜能变为发展的现实。

教学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

不少教师曾努力备课、精心设计, 也巧制课件并认真上课, 课堂教学不可谓不“精彩”, 然而, 其效果却不如预期。症结究竟何在?

窃以为是在“教”字上失之偏颇。大部分教师只是“教过”而非“教会”学生。

叶圣陶有言:“语文课, 即在课堂上教师借课本里的课文做例子, 教会学生说话和写话。”“语文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种工具, 培养他们的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叶老讲的都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生学”。

如今, 在“为谁教”“教什么”和“怎样教”的认识上, 我们出了些许偏差。

为谁教?毋庸置疑, 当然是为学生而教。因为学生是主体, 是教学的对象, 是“课堂的主人”。

其实不然, 许多教师是在为自己———或者说为听课同事、同行、领导而教, 似乎课是上给他们看的。上课时, 着意的是展示自己的能力与才华, 恰恰忽略了学生。倘若上得顺风顺水则喜形于色:啊, 这班学生够默契的。反之, 则责备学生:一点儿也不配合。把学生当做道具, 将教学视做演戏, 学生没有练习机会, 能力如何提高?

教什么?当然是教语文———包括思想、观点、方法、价值观等, 具体则要落实在字、词、句、篇的学习和听、说、读、写的实践上。语文课要有语文味。

事实上, 大部分教师是在教课文, 逐字逐句分析, 不厌其烦讲解。要指出的是, 精美绝伦的画面, 惟妙惟肖的音响, 并非真正的语文。课堂上不闻“书声琅琅”, 罕见“议论纷纷”。学生不读书、不动笔, 不用语文手段解决语文问题, 想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也难。

怎样教?当然要因材施教, 要启迪学生, 要授之以渔。知识那么多, 哪里教得尽?“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而已。”教育虽然着重在“教”字, 最终目的却在受教育者“自求得之”, “今天的教, 是为了明天不教。”“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要在“教会”上下足工夫。

许多教师不是这样。他们唯恐学生不懂不会, 于是, 舍本求末, 繁琐分析, 无效提问, 把课文讲“肿”, 将学生问累。他们只是“教过”而已, 到头来, 学生依旧不会读、不会写。

语文是一门学科, 语文教学则是一门科学。科学, 需要严谨和规范, 需要按事物发展规律行事, 来不得半点浮夸与虚假。

语文教学要发展, 要进步, 不能故步自封, 一成不变。但是, 这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光大。

观致的症结 篇4

熟悉观致的媒体人们也许还记得,2013年的上海车展前夜,观致曾举办了一场小范围的媒体沟通会。会上,观致为媒体印发的宣传手册上有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上不需要另一家新的汽车公司,只需要一家与众不同的汽车公司。”

诚然,从“奇瑞量子”到“观致”,这个自创立初期就备受关注的品牌,凭借2013年日内瓦车展首发的惊艳,确实在墙外率先开了花。对此,国内主流汽车媒体也都击节叫好,甚至有媒体人曾在报道中大胆预测观致在当年的月销将突破5000辆。然而,这朵墙外之花的香气,并没有如大家预料那般随风飘入墙内:2015年观致年销量仅14001辆,虽然这个数字已经比2014年的销量增长了170%,但依然难掩尴尬。

而墨斐与孙晓东的相继去职,更为这个品牌的未来增加了不确定性。不仅如此,几年间,曾经“一边倒”看好观致的舆论,也逐渐开始从更加客观的角度来审视这个“来自中国的国际品牌”。

仔细回想一下观致这几年的磕磕绊绊,虽然它在努力挖掘并展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但还远达不到如愿景中所描述的“一家与众不同的汽车公司”。毕竟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墙外开花”的影响力确实有限,“国际团队”也远不如“官降两万”更加有说服力。观致,其实从建立初期就面临着与其他品牌一样的生存压力,而现在,这个压力似乎仍有增大的趋势。症结究竟在哪?这个问题,恐怕要通过回溯过去几年间观致的发展史,才能找到答案。

惊鸿一瞥,技惊四座

出生即巅峰。用这句话描述观致自创立至今的种种经历再合适不过。

观致汽车的前身是成立于2007年的奇瑞量子汽车有限公司;2009年,投资方奇瑞与以色列集团通过增资,持股比例变更50:50;2011年,奇瑞量子变更为观致汽车有限公司。当时,国内的绝大多数合资公司还在为“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的二元问题纠结时,奇瑞与以色列集团表示不会插手观致的管理经营,一切由观致自主,这种“合并而为公之道”的商业逻辑,可谓突破。

不仅如此,通过搜罗海内外高端人才,观致建立一支为人称道的“国际纵队”:原大众汽车北美执行副总裁石清仁就任观致汽车副董事长,原宝马MINI品牌设计总监何歌特加盟主导观致汽车设计,同样来自于宝马的汽车工程总监施可曾任观致整车性能及底盘总工程师,而市场、销售及产品策略执行总监卫思梵则来自麦肯锡,加之曾任一汽集团、一汽-大众、北京现代、大众中国核心高管的郭谦,如此实力,可以说让观致在生命周期的初期,就站在了国际一流的起点上。与此同时,在对观致的报道中,“正向研发”、“国际标准”、“国际品质”等词汇见诸报端,更让观致汽车扛起了重树中国品牌品质的大旗。对于观致,外界可谓一致看好,几乎听不到任何批评与思考。对于一个创立仅六年、还没有正式将产品推向市场的汽车公司来说,这样的情况绝属罕见。

如文章开头所述,将观致推向舆论大潮顶峰的,是2013年的日内瓦车展,以及紧随其后的上海车展。2013年的日内瓦车展上,这个“来自中国的国际品牌”在欧洲人的主场获得了海外媒体的一致赞扬,令众多欧洲车企大佬们的危机感骤升。这种危机感,不仅源于拥有对标德系实力的观致首款车型——观致3 Sedan,更来自于观致走了一条与大部分中国企业不同的路:从创立初期,观致就把竞争对手定位在了国际公司,整合国际资源、符合国际标准。按照时任观致汽车董事长郭谦的话来说,既然国际化“是个绕不过去的坎”,那么观致决定走在大多数人的前面。

如果说日内瓦车展还只是预热,那么随之而来的上海车展,则令到场的所有中外记者印象深刻:在观致展台上,观致3 Sedan以及观致国际团队的高调亮相,台下坐在最前排的奇瑞董事长兼总经理尹同跃带着成竹在胸的自信笑容与坐在他身边、时任观致汽车董事长的郭谦谈笑风生,无数的闪光灯围绕二人亮起,意气风发。如此高光时刻,带来的是媒体连篇累牍的好评,对于当时的观致来说,这种“一炮而红”的阶段性胜利足以举杯相庆。

定价的尴尬

惊艳过后,尴尬随之而来。

2013年年底广州车展,观致3正式宣布上市,11.99万元的起售价与合资车相比并无优势可言,但在卫思梵看来,是“品质决定价格”,这句话是他经常强调的,也是观致内部上下一致的思路。从品质角度讲,观致3不可谓不好,甚至可以说是国内同级别车中的翘楚——德国品质、红点大奖、欧洲NCAP碰撞标准,观致逸云互联服务系统提出的“生态”概念,在当年亦数业界前端。对于这样的价格,在质疑的同时,外界给出的说法叫“高举高打”,在他们看来,这样的价格定位也符合观致强调的“生而不同”。

市场的反应是真实而且迅速的。过高的价格让观致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月销个位数”的尴尬。公开数据显示,观致3上市后的近四个月间,月均销售仅8辆。

同期,观致汽车官方公布的经销商中,全面开业的经销商仅有20家,与此前郭谦宣称的“2013年年底前40家”的数量相去甚远。更有消息称,虽然观致3官方宣布的交车时间为2014年1月起,但由于彼时观致汽车常熟工厂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进入量产阶段,烤漆工作只能由奇瑞下属的芜湖烤漆厂进行代工,导致已经开业的经销商店面没有现车,提车需要等待一到两个月的时间。

“观致的前期酝酿并没有得到理想中的发酵效果。”3月30日,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观察者向《汽车观察》表示:“观致凭借其模式与品质,确实在业内赢得了诸多关注,这种关注有对于观致的认可与赞赏,但我相信也与坊间传言观致每年上亿元的宣传费用是分不开的。说实话,当时媒体捧观致,捧的有点儿离谱了。‘正向研发’是每一家车企都应该遵从的,但到了中国却成了可以拿出来炫耀的资本。更重要的是,除了业内人士,观致在中国汽车消费者中的影响却并没有此前预期的大。毕竟,消费者们对石清仁、何歌特这些外来的‘大神’并不了解,也并不感冒。他们最在意的是产品以及品牌保有量,抛开保有量不谈,观致的产品,以观致3为例,在最该接地气的中级车市场上,选择了‘高冷’。”

nlc202309081210

由于定价过高,配置无明显优势,渠道推进缓慢等原因,2014年,观致全年销量仅为6686辆,月均557辆。虽然如前述所说2015年观致取得了170%的增长,但观致车型的定价依然还是高,“叫好不叫座”成为业内公认的标签,被贴在了观致汽车的身上。

这就导致时任观致市场与销售执行副总裁孙晓东不得不选择官降,然而即便官降,以及官降后再推出来的观致5 SUV,其价格都说不上有很强的竞争力。以观致5 SUV为例,13.99万的起价比紧凑型SUV市场上中国品牌主流品牌车型要高出至少2万元,比国际品牌的斯柯达YETI和起亚狮跑还高。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指出,企业选择保本降价,或保本上市,价格缺乏冲击力,销量不会有很大增长。尤其在今天竞争白热化、降价如潮的市场上更是这样。

对手与用户到底是谁?

“生有观,活有致”。这是观致亮相中国带来的第一句广告语。时至今日,谈及品质、工艺、设计,无论是业内人士还是消费者都无法否认观致的车是“好车”。但如果说起产品、品牌与消费群体定位,观致在墨斐与孙晓东接管之前,可谓难言精准。

令记者记忆犹新的是,在2013年至2014年间数次与观致高管的交流中,被提及最多的一个词是“对标德系”。但对于德系对手究竟是谁这个问题,他们的回答又是含糊的。在外界看来,产品层面,观致3 Sedan的对标者毫无疑问地指向了速腾;而品牌层面,据接近观致内部的人士称,观致团队创立初期,“老外们”一直有意愿要将观致打造成与ABB对标的高端品牌,他们又不想被外界尤其是消费者将观致理解成“奇瑞的高端品牌”。产品与品牌的分层,造成了观致在进行宣传时割裂的话术,也造成了消费者、业界甚至是竞品企业对于观致越来越多的“看不懂”,也就造成了消费者定位的模糊。

2013年上海车展前夕,观致高层专访结束后,记者曾私下就“观致如何定义消费人群”这个问题与卫思梵进行交流,当时卫思梵给出的答案是“比买奇瑞的消费者更加追求生活品质”。这个概念在当时看来已经颇为模糊,在随后的交流中,记者曾委婉地指出,面对中级车市场上更加注重保有量与价格的消费者,无论产品层面还是销售话术,只讲品质可能难言成功,观致应该控制成本,保持其第一款产品观致3 Sedan的价格在消费者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同时记者指出,一个初生品牌,想要靠一款产品来扭转中国消费者多年来的消费观念是有困难的。但卫思梵的态度确实无比坚决,面对记者善意的提醒,他表示:“观致不会提供一款便宜的车型,这是质量决定的。”

“在当时的观致高管团队看来,德国人强调品质,他们也要强调品质。所以产品定位方面,观致在极力向德系靠拢,但羸弱的品牌与溢价能力是观致不具备的。这种做法在今天看来,更像是小孩子之前‘你有什么我也要有’的赌气。这种态度直接导致卫思梵等人无法对中国汽车消费市场上庞杂的消费人群进行精准定位,做到指哪打哪。这是典型的水土不服,也就是大家说的‘外来的和尚不一定会念经’。”上述行业观察者表示。由于销量始终不见起色,加之连年亏损的重压,“生有观,活有致”这句广告语与卫思梵一起,淡出了中国消费者们的视野。

团队和人

“从全球汽车行业的情况来看,技术是不缺的,关键在于整合。观致在这个过程中,遇到问题不是解决不了,而是首先想到需要花多少钱,用多长时间,采取什么方法,整合的关键在于团队和人。”这是郭谦在2013年日内瓦车展上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所说的话。说者无心,但这句话确实从另一个侧面指出了观致多年来发展不顺的另一个原因:团队。从国际纵队到石清仁、卫思梵等人的相继去职,再到墨斐、孙晓东的空降与“闪退”,观致多年来的人事变动,正应了郭谦这句话。

寄予厚望的墨斐与孙晓东,可以说凭借手术刀式的调整已经引领观致走上了正轨:裁员、建设新渠道、暂时退出欧洲市场乃至今年年初的“官降”等,都是在“对症下药”。观致2014年的成绩也令整个团队信心高涨,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孙墨”两人的去职又让人对于观致的未来产生了疑虑。

目前,墨斐的职位暂时由陈安宁接管。但可以预见的是,已经在奇瑞内部身兼奇瑞汽车副董事长、常务执行副总经理、奇瑞捷豹路虎董事长以及奇瑞汽车工程研究总院院长数职的陈安宁,能代理观致汽车CEO这个职位多久外界不得而知。但据观致汽车内部透露出的消息,已经被过多职位牵扯过多精力的陈安宁,对观致采取了事必躬亲、大事小事一把抓的管理模式,小到一篇新闻稿都要亲自修改。如此看来,面对观致内部的种种问题与争议,陈安宁要做到得心应手尚需时间,理顺各种关系更非一日之功。在外界看来,这些问题,似乎并不是技术出身的陈安宁所擅长的。

更为关键的是,除了日常工作,摆在陈安宁面前的,依然是观致如何定位的问题。“对于消费者而言,‘奇瑞打造了观致’与‘观致是奇瑞的’这两句话的导向是不一样的。很多消费者听到后面那句话,就会在备选名单里把观致划掉。对于陈安宁来说,无论他在观致CEO的位置上坐多久,无论他有没有继任者、继任者是谁,都要重新从原点出发去考虑这个问题,这是观致多年来没有解决的,也是墨斐与孙晓东没来得及解决的,更是观致未来必须要解决的。”3月30日,上述行业观察者表示。

解开违章背后的症结 篇5

1 合理组织生产, 杜绝管理违章

在电力生产的高峰期, 电网企业基建、技改、大修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员工疲于奔波, 安全隐患非常大。合理组织生产首先要抓住重点环节, 对系统安全影响大、用户供电需求迫切的工作必须优先安排;对暂不影响系统安全的工作 (如线路铁塔防腐等) , 可安排在现场检修任务较轻时进行。

合理组织生产, 管理人员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目前存在一些不是以科学的态度具体工作具体分析, 而是盲目压缩检修工期的现象, 这样势必造成检修项目简化 (如该做全检的项目只做部检) 、安全措施不全 (如人员失去保护在杆塔上移动) 、员工精力分散 (这边检修工作没结束, 那边催着送电) , 这些都严重影响设备检修质量和检修安全。

合理组织生产, 杜绝管理违章需要增加必要的投入。例如现役220千伏及以下线路杆塔大多没有安装固定的登高防坠装置, 要实现上下杆塔的全过程防护就很困难。

2 合理调配生产一线人员, 防范管理违章

目前大多数生产一线人员相对紧缺, 员工长时间体力透支, 精神紧张, 得不到放松和调整, 这也是影响现场安全可控、能控、在控的一个重要因素, 同时会造成设备的维护质量很难满足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这就要求在合理组织生产的前提下, 做到合理调配生产一线人员, 加强一线人员技能培训, 充分发挥“大运行”、“大检修”的作用。

3 强化班组员工思想与安全教育, 防范重利益轻安全的违章风险

据了解, 在一些基层班组, 特别是集体企业基层班组, 员工的补助标准都实行定额制, 这在客观上造成班组人员抢工期、减少支出的现象。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实行两手抓:一手抓员工的思想教育和安全教育, 正确处理好安全与收入的关系;一手抓分配机制的改革, 使得收入向一线员工倾斜。

4 克服经验主义和麻痹思想, 防范行为违章

经过多年的教育和培训, 一线员工的技能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对现场的许多违章行为也较清楚, 但由于心存侥幸, 认为过去没出问题, 这次也不会有事。如继电保护工作中的重复检查, 线路工作中的个人保安线使用等都是现场工作中容易发生的违章行为。针对这种情况, 除加强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外, 还应着重加强严、实、细工作作风的树立和培养。

5 反违章要体现以人为本

反违章既需要“铁的制度、铁的面孔、铁的处理”, 更需要用“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作支撑”。生产一线人员是企业的基石, 他们活跃在基层, 默默无闻为企业奉献着, 而管理者往往更多地是思考出了问题怎样处理、怎样避免。其实生产一线人员更需要的是情感上的关怀、人格上的尊重。平时管理人员到一线现场要给生产人员多一些关怀、多一些帮助, 多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特产难“特赚”的五大症结 篇6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民族众多的国家, 自然土特产也琳琅满目。特产在以前是一个区域性产品, 大多数在本地销售, 至多以礼品形式被带向外地。但目前中国特产正在发生变革。

让我们先看一下消费环境的变化。消费者的需求多样化, 不仅送礼送特产, 自己消费还热衷消费名优特产。特产一般在当地都至少有上百年的历史, 给人的感觉是传统工艺和安全放心, 特别是在食品领域。伴随高速和高铁的发展, 中国市场正在成为一盘棋, 旅游和商务进一步推动了特产消费。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和快递业的兴起, 也进一步为特产发展提供了基础。面对良好的市场环境, 特产难“特赚”存在五大症结。下面就从营销角度探讨破解的方法。

症结 1产品老旧——创新化破解

土特产一般在本地都有悠久的历史, 从原料、生产到消费都离不开本地的环境。但社会在发展, 消费环境和消费需求在发生改变, 刻舟求剑无疑自掘坟墓。产品不创新等死, 创新找死。特产企业在产品研发上始终游弋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有效的方法是, 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适度创新, 创新的关键是是否以消费者需求为标准, 满足其需求。事实证明:诸多中华老字号倒闭, 大多因为没有与时俱进。

症结 2区域禁锢——全国化破解

云南普洱、东北木耳、新疆大枣、龙口粉丝、北京烤鸭、台湾小吃等等无数种产品都从区域特产走向全国, 甚至成为了百姓常态消费产品。一些地方政府或企业组织牵头, 到外地进行集体推广。推广形式比如, 开展会、办论坛、做广告。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买到称心如意的全国特产。借助电子商务更便于地方特产加快全国化的步伐。

症结 3渠道狭窄——连锁化破解

个体小规模的特产店已经难以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 连锁性特产店是未来趋势。高速公路服务区、加油站、车站码头机场、星级酒店等特殊渠道, 可以造就一批特殊渠道型连锁店。海参、名茶、海洋食品等高端产品, 已经初步形成了专业型特产连锁店形态。连锁超市凭借产品线宽、店面位置和规模优越、品牌档次高等优势, 正在猎取高端客户和集团客户的优质市场。但连锁型超市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 他们同样要面临淡季和高房租等威胁。连锁特产店应当“变坐商为行商”, 这才是持续发展的王道。

症结 4模式落伍———电商化破解

淘宝、京东等大型综合性商城的发展如雨后春笋, 新专业特产购物网站几乎每天都有上线。电商推动了地方特产全国化, 也让中国特产市场扩容。无论是专业的特产商家, 还是厂家都应该借助网店, 与传统渠道争夺市场份额。没有电商的特产, 也就没有未来, 这不是危言耸听, 已经正在变成现实。

症结 5推广乏力——参与化破解

村级财务管理症结分析 篇7

一、村级财务管理的问题表现

(一)财力薄弱。

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村集体经济空虚,完全靠政府补助提供有限的公共服务,没有财力用于乡村建设。笔者以湖北省黄冈市某区为调查对象,对89个村(社区)2013年度的财务收支进行统计。在有政府补助的情况下,尚有39个村入不敷出,占到了村(社区)数的43.82%。39村总计亏空1 949.87万元,村均亏空50万元。如果扣除各项政府补助,只有8个村有结余,81个村是入不敷出的,占到总村(社区)数的91%。

对村级收入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全区村级收入中来自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收入只占总收入的22.27%,来自财政的补助占到了总收入的36.45%,其他收入占总收入的41.28%。这说明村组织自身生财乏力,主要靠财政补助和其他收入维持生存和发展;同时其他收入占比最高,具体内容五花八门,说明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混乱。村组织的支出主要用于村级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人员支出、办公费、会议费、交通费、综合治理、计划生育、五保优抚、村庄治理等,基本没有生产性支出。

(二)财务混乱。

村级财务管理的职责权限混乱不清。基层政府认为村级财务是村民自治的内容,政府不便过多干预;政府的中心工作永远是招商引资、培植税源,村级财务管理暂不影响大局。村委干部在管理村级财务的过程中决策无章,支出随意,没有预决算,没有规范,财务管理效益低下;会计核算不及时,科目使用混乱,不能准确反映村集体的收支和资产状况;财务公开更流于形式,不仅没有成为财务监督的有效手段,还引起村民反感和抱怨。调查显示,50%的村民认为财务公开信息粗略、不具体不详细,35.55%的村民认为财务公开信息虚假,只有23.33%的村民认为财务公开信息是真实详细的。

由于村组织财务薄弱财务管理混乱,集体建设没有进展,村民深切感受城乡差距不断加大,对村组织的建设发展逐渐丧失信心,对村委干部和基层政府缺乏信任。调查显示,34.29%的村民认为本村财务管理不好的原因是村干部不守规矩,28.57%的认为是政府没有履行管理职能。

二、村级财务管理落后的原因

(一)管理内容残缺不全,管理目标设置不当。

财务管理的内容是经济组织的资金运动,反映经济组织的经济状况和成果。现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模式下,财务管理的内容仅包含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金,而非全部的资金运动,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和资源均没有纳入财务管理范畴,成为村委小金库的重要来源。长期以来,村级财务管理的目标被设定为规范有序。村集体是一个生产性的经济组织,追求盈利是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责,只不过我国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担着村民自治的社会管理职责。以规范有序作为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的目标,使村集体放弃了发展集体经济的追求,规范有序也失去了动力。没有内生动力,只有靠强大的外部监督力才能保障规范有序。

(二)村委干部独揽财权,理财小组形同虚设。

村组织是集体经济组织,权力属于全体村民。村民拥有村级财务管理权,并将其授予村委干部。村委干部受托履行村级财务管理权时,应受村民和政府的监督。但现实中,村民代表在村级财务管理上是缺位的。村民理财小组名义上是村民的代表,但大多数地方村民理财小组不是村民选举出来的,而是村干部指定的,成为村委干部的工具和帮手。村委干部独揽村级财务管理权,却不负担财务管理的责任,村级财务管理混乱被村干部说成是乡镇代理会计核算中心的责任。

(三)乡镇政府无暇顾及,审计监督长期缺位。

负责村级财务指导和监督的乡镇政府,将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资和维持稳定两大任务上,过问村集体财务管理的少之又少。甚至为了求稳,对村委干部的不作为、乱作为有意包庇,不愿发动群众监督。长期以来,负责村组织财务审计监督的乡镇农经部门人手少,缺乏财务审计专业知识和技能,无力承担村级财务的审计监督职责,专业的审计部门介入村组织财务审计法律依据不足,导致村级财务审计长期缺位。

(四)财务公开流于形式,普通群众背后抱怨。

当前村民对村级财务的监督主要依赖村级财务公开。但村级财务公开信息简单粗略,内行看不清外行看不懂;公开地点唯一,通常张贴于村委干部办公场所,把村民的监督行为置于干部的监督之下;公开的时间有限,一般只在季末的几天时间内看到当季的公开数据。财务公开的内容方式流于形式,无法满足村民对村级财务的信息要求。村民不能有效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利,只能私下猜测与抱怨。农村陷入信任危机的恶性循环,村民与干部的嫌隙越来越大,干部的威信下降,对村组织管理难度加大,农村治理效果越来越差,村民对干部的不满越来越大。

(五)越俎代庖强推代理,人员素质难堪重任。

当前在农村普遍推行的财务管理模式是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具体做法是由乡镇财经所设立农村会计核算服务中心,与村级经济组织签订委托代理协议,接受村级经济组织委托,对村集体组织的所有经济活动进行会计核算。各村组织不再设会计,只设置报账员负责村组织出纳和各项经济业务的报销。各被代理村组织的资金也由财经所开设专门银行账户,进行统一管理。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首先,这种代理行为不是市场行为,而是政府行政行为。乡镇财经所本是村级财务管理的指导和监督部门,在会计委托代理制下变成了村级财务管理的核算部门。由于乡镇与村委会之间存在着事实的上下级关系,财经所代理村级会计核算让村委干部自己的权力被削减,同时也找到了将责任推到财经所的理由。其次,大多数财经所干部认为代理村级会计核算是额外工作,只限于记记账而已,不愿花过多精力再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因此代理核算效果较差,经常与村委干部之间相互推卸责任。

三、村级财务管理症结

如果仅看到村级财务管理差乱的这些原因,提出的解决措施难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有找到问题的症结,才能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理论上任何问题都有解决之道,有效的管理措施是切中问题要害并与管理环境相适应的措施。村级财务管理差乱的症结在于现行村级财务管理模式与农村财务要求与管理环境不相适应。核心问题是现行村级财务管理模式中主体权责不明,职责借位。

现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财务管理模式由乡镇会计核算中心负责代理村级会计核算工作,所有的人都只把这作为村级财务管理的解决之道。但核算只是财务管理的一个环节而已,不是财务管理的全部。参与到这个环节的也仅有村委主要干部、报账员和乡镇会计核算中心,不是全部村级财务管理的参与人,且他们之间职责错位。

村组织是集体经济组织,村级财务管理的主体本应是全体村民,村委干部接受村民委托承担具体管理职责,政府负有对村级财务管理进行监督的职责。村民对村级财务管理有很强的参与意愿。调查显示51.11%的村民很想了解村集体财务信息,65.56%的村民愿意无条件参加村集体财务相关的会议。但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把村民排除在村级财务管理的主体之外,村民缺乏参与村级财务管理的机制和渠道。虽然部分村组织设有民主理财小组,在名义上代表村民,但实际上是村委干部的工具。

乡镇政府本应指导和监督村级财务管理,但乡镇政府通过代理会计核算,直接参与了村级财务管理,成为村级财务管理最关键的主体。虽然在会计核算中能够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但这种监督与村级会计的管理功能是矛盾的。过多的会计监督必然削弱村委干部的管理决策。因此这种监督只能限于对具体业务的合法性进行监督,至于其合理与否、完整与否、真实与否,实际无从监督。因此现行村级会计代理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村级会计核算,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财务管理混乱问题,反而成为村委干部推卸责任的借口。在很多地方,村民对村级财务管理发出质疑与不满时,村委干部往往一句“这是财经所同意的”“这是财经所算出来的”等搪塞村民。

村委干部本应履行村级财务管理的受托责任,但是委托主体的缺失使村级财务管理没有了村民的监督,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责任,村委主要干部在村级财务管理中独揽决策大权,却不承担相应责任,必然导致基层决策的利己性和随意性。乡镇政府的严格监督可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干部决策的利己性和随意性,但现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下监督却漏洞百出。

综上所述,村级财务管理混乱落后的症结在于村级财务管理模式中主体权责不清,职责错乱。改善村级财务管理的希望就在于设计新的财务管理模式,让村民、村委干部、乡镇政府在村级财务管理中权责明确、各司其职,构建村级财务决策、财务核算和财务监督相互制约与支持的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郭春林.村级财务管理分析框架的构建及完善措施探讨[J].经济问题,2015,(08).

[2]许正刚.农村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2.

“城市病”的症结与治理 篇8

一、城市病的表现

所谓“城市病”, 是对城市问题的一种形象说法。也就是说城市同人一样也会生病。它是存在于城市发展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和矛盾, 这种矛盾只有在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才会凸显出来。如今, 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特大城市, 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入托难、就医难等诸多问题已经严重困扰城市居民的生活。这些不尽如人意的表现有一个简单的名字:城市病, 指的是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根据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06-2010 中国城市价值报告》, 六大城市病正给中国城市和谐、均衡与可持续发展带来潜在风险, 人口无序集聚、能源资源紧张、生态环境恶化、交通拥堵严重、房价居高不下、安全形势严峻等将是

“十二五”期间中国城市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 “城市中国”如何健康前行显得极为重要。城市化在让人类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 也使人类受到“城市病”的困扰, 全球城市化的迅猛发展更加重了“城市病”的流行, 使人类深受其害。目前世界城市人口的2/3以上居住在发展中国家, 他们中的贫困人口约有15 亿, 至少有6 亿人没有足够的住房, 11 亿人呼吸不到新鲜空气, 仅因饮水不洁每年就造成1000 万人死亡。

二、城市病的症结

(一) 城市病的罪魁祸首是“丁字形”城市化

我们正在进行的城市化建设存在着误区。因为没有自己的经验, 基本上是在走其他国家的城市化道路。有关城市化, 人口流动的国际经验是:城市化率低于50%, 以从农村进入城市为主;超过50%, 以从小城市进入大城市为主;超过70%, 人口流动以从城区进入郊区为主。在城市化建设的初期, 农村人口进入城市, 由于小城市没有足够吸引力, 基本上是以进入大城市为主, 这是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一个先天不足。而当城市化率接近50%的时候, 甚至在超过50%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 人口流动都将“以从小城市进入大城市为主”, 这样一来, 大城市建设又要在城市化中唱主角。

所以, 从城市化建设之初到现在, 我们的城市化建设都基本上以大城市为主, 对小城市、郊区、周边农村的建设, 哪怕是进行一些还账式、补偿式的, 都被认为是逆城市化之举;城市化建设不仅把优势的公共资源集中到大城市, 就是大城市自身, 也对小城市、郊区, 以及周边农村形成掏空效应。农村大量人口流向城市, 一方面给城市的承载力带来巨大压力和挑战, 另一方面造成了“农村空心化”。在农村人口转移过程中, 教育程度较高, 能力较强的农村精英流向了城市, 造成农村人才匮乏, 甚至连合格的劳动力都短缺的现象。知识、技能的缺乏必将制约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的实施。

于是, 城市化建设就成一个“丁字形”结构:大城市很大, 而小城市、郊区, 以及周边农村很小;大城市人满为患, 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而小城市、郊区, 以及周边农村因为没有优质的公共资源, 又无法分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丁字形”城市化结构造成的后果, 一方面是城市资源被大城市吸走, 下端的人享受不到城市化的好处, 另一方面是大城市出现城市病, 上端的人感觉不到城市化带来的幸福。

(二) 资源过度集中是“城市病”症结

中国的城市化出现了明显的大城市化特点, 城市发展战略上没有作出结构的调整, 总是摊大饼、不断扩张。这就造成我国的城市化没有能够自然地走向城乡一体化, 城乡之间没有能够实现高度的融合, 城乡的资源没有实现自由流动, 导致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人们不断涌向大城市。尤其是那些渴望发展的高校毕业生, 即使没有户口、编制, 即使房贵路堵, 也要往前冲。因为只有一线城市集中了全国几乎所有优势资源———才是最有可能孵化年轻人梦想的所在。与个人事业发展相比, 与作为这座城市的居民所享有的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社会福利等相比, 交通堵不堵、房价高不高, 这些生活成本恐怕并不是最重要的, 也并不能削减大家对大城市的涌入热情。即便前一阵“逃离北上广”叫得很响, 涌入一线城市, 却依旧是年轻人的主流选择。

(三) 空间结构规划发展不合理

空间结构规划发展不合理, 是造成“大城市病”的直接原因。空间结构, 是决定城市发展潜力和发展持续性的重要因素。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城市自身内部的空间结构, 二是对象城市所处区域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从城市自身内部空间结构来看, 合理的空间结构不仅可以改善环境, 还可以扩大城市容量, 有利于人口、经济增长。从对象城市所处区域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来看, 如果一个地区的城市体系发育比较成熟, 大、中、小不同阶层等级和空间网络分布结构比较合理, 各城市相互依存, 各司其职, 彼此之间的福利差异比较小, 就不易产生“大城市病”。相反, 如果城市体系发育不成熟, 核心城市“一城独大”, 优势明显, 而其他城市条件落后, 对核心城市形不成反“磁力中心”, 这样就难免加剧核心城市的“大城市病”。当年上海市民“宁要市区一张床、不要郊区一套房”的选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三、城市病的治理

(一) 确立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发展理念

“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这是2010 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主题词。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首先, 城市建设的主导思想就不要偏差, 要清楚城市是为谁而建, 为什么目的而建的。我们的城市发展是否就是为了经济增长为了GDP?城市有两个基本功能, 一个是经济功能, 另一个则是生活功能。如果过分看重经济功能, 那所有的行为都是围绕GDP, 怎么赚钱怎么做。在一味单纯追求发展的前提下, 城市的生活功能就会被忽视。公共绿地越来越少, 房子越建越多。我国有很多城市就是这么做的, 为了招商引资, 不惜一切代价。这样作, 人们是否还有幸福可言?城市的发展是为了让人们生活更美好, 如果由于城市化而导致居民的生活痛苦指数增加, 或者由于发展汽车工业而导致居民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园, 为购买住房付出更多的代价, 那么, 这样的城市化不是中国追求的目标。在我国, 进入21 世纪, 人们开始认识到人是城市的主题和核心, 城市发展的最高也是最终目标, 应该是安全、健康、方便、舒适等多个方面综合提供优良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成为培养人、塑造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美好家园。

(二) 制定科学的城市发展规划

在中国市场经济的浪潮中, 许多城市都在爆发短视的、透支子孙资源的、杀鸡取卵的野蛮开发冲动, 以牺牲人的生命健康和长远利益为代价, 换来昙花一现的经济繁荣。进入现代社会, 自中国城市开始大规模改造的那天起, 城市开发始终没有上升到战略的高度, 一直是在一个低级的水平上重复和模仿, 这也导致了城市越庞大, 越是疾病缠身。坚持科学发展观, 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 是城市发展的思想和灵魂。

1.要注重集约和环保,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 没有发展, 一座城市就缺乏可持续的基础。发展又必须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环境、生态, 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比如, 中国香港陆地总面积1104 平方公里, 采取紧凑型、高密度发展模式, 在过去100 多年的开发建设中, 只占用了24%的土地, 而66%的土地被森林、湿地和郊野公园索保护, 还有10%是水体。根据香港的规划, 到2030 年只需要增加2%的建设用地就能满足发展需要, 未来发展的空间巨大。中国香港的经验告诉我们, 依照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 中国城市化和城市建设决不能走城市蔓延的路子, 应采取更加紧凑的模式, 以最小代价获得最大的成功。

2.要注重文化传承, 充分展示城市特色与历史。一座没有历史的城市是浅薄的。历史反映了一座城市的特色, 更是她的宝贵财富。好的城市建设不仅要展示她的存在, 而且要能够让人走进并回味她的历史。法国与中国一样拥有非常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从法国每年接待超过7000 万的游客这一比法国总人口超过1000 万的事实来看, 历史文化遗产在法国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经济资源。

3.完善城市化布局与形态, 发挥中小城市的作用。治理“城市病”不能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而应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从源头上减少“城市病”的发病率。中国人口众多, 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大城市发展的道路。中国城镇化应该是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 即以大城市为依托, 以中小城市为重点, 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 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政府财政要加大对中小城市的投入, 通过对中小城市和城镇基础设施的改善、城市建设的加快, 努力实现全国各地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的均衡发展, 而不是唯北京等大城市论。

参考文献

[1]向春玲.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病”及其治理[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2014 (4)

[2]陆铭.重思“城市病”[J].中国经济报告, 2013 (2)

症结:政府超载社会难为 篇9

诸多对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怀有多样化价值取向的家长和孩子,例如将经典阅读作为人格形成重要途径的那位父亲,也难以找到能充分地将“心灵的健全、思路的开阔、知识的全面以及学习的动力”作为宗旨的大学、中学和小学,来和孩子一起选择一种他们心向往之的教育,最终也只能挤在这列“一元同质、严重超载却疾驰”的“高铁火车”上。

不过,满足国民多样化的全部教育需求的任务原本不全是政府的责任,它需要社会办学的充分参与。因此,政府举办教育的权责是什么?社会的教育权责是什么?社会是否享有充分举办教育的权责?严峻的现实是,社会办学受限颇多,以致难有作为。

民办教育处境不利

杨炜长在《当代教育论坛》2010年第7期发表的《公平对待民办高等教育: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文中指出,我国政府是公立高等教育出资者,政府制定的支持政策主要针对公办高校,民办高校发展所需的政策支持只停留于宣言形式,实际的支持力量只能求助于市场。这种政策“偏好”人为制造了公办、民办高等学校之间的不平等,使民办高等教育处于更加不利的竞争环境。例如在政府的“呵护”下由公办大学举办的“独立学院”,甫一“出生”,就有着民办高校奋斗20余年都没有的政策优势:在开办之初就具有本科学历;同时,既能享受公办的体制优势,如设备、师资的投入,又能灵活运用民办的体制优势,如优质高价跨地区招生等。独立学院“遍地开花”,真正意义上的民办高校却日渐萎缩。更为严重的是,民办高校还因其“利用国家非财政性收入办学”而不可能依财政部、国家税务局2004年2月5日发布的《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纳入“预算内管理”,也不能被纳入“预算外的资金专户管理”,即使是从事学历教育的学校也要缴纳企业所得税(有的还要交纳营业税);在土地征用免收土地出让金,减免、免征校舍配套费用,减免工程招标费、预算审查费,免征人防易地建设费、建设项目前期费、地方性一切附加费、基建报建审批、用水用电、通讯及相应建设项目、服务性和经营性收费减免诸等方面,都不能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招生也受到颇多限制。民办教育受歧视与束缚的处境,自然浇灭了众多本预备通过举办教育来回报社会的有识之士的梦想。

修修补补、就事论事的改革已无出路,每出台一个新的举措,都似乎引发了更多问题。教育一度成为公众不满意的关键领域。

不足与不平

实际上,中央和地方政府一直在促进通过立法保障国民受教育权。2006年9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得到施行,“国家”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被清晰地确定为义务教育的主要责任与义务方;同时,义务教育被确定为免费教育——该法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各级政府亦一直致力于保障开足开启国家课程和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然而,教育仍一度成为国民最不满意的领域之一。温家宝总理2011年3月5日上午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将“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置于民众反应强烈的诸问题之首。民众对教育的不满意也是人大代表关注的话题。2011年3月4日,参会的四川省代表、四川农大教授任正隆在接受四川新闻网采访时也坦率表示,民众对教育的不满意,已经达到“领导不满意、人民不满意、学校不满意”的严峻程度,任教授并提出,不满意的根源在于教育的不公平。

“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和“教育不公平”的确是当前教育问题最为严重的表现,上述各种教育问题也都与这两个表现有着或直接或间接的关联。不过,这两个问题的内涵还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界定,以便更准确地为教育问题把脉。

在我看来,在当前的教育情境下,“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的内涵是“政府主办的一元化的公立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 以致于无法充分满足日益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如此,不同阶层的、有着不同教育需求的父母和孩子只能密集地挤在公立教育的唯一列车上。

一方面校与校在校舍、专门教室、图书馆以及师资配置等方面可能存在巨大差距——京沪穗资源最丰富的公立中小学与陇川黔偏远山区的公立中小学资源的差距甚至可谓天壤之别;一方面教育目的、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仍具有高度的一元性,这列高铁火车成功的标准也是一条高度同质的线性铁道:公立的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

我国民办教育仍受到体制性的歧视,并为此支付着巨大的体制成本。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的不公平地位,呼唤着政府应当担负起维护公平的职能,切实履行“公正裁判者”角色。

我们传统的私塾、民国时期的士绅办私学的社会办学传统风雨飘零,偏向于公立教育的教育政策对优质私立高等教育的种种限制直接导致了其缺席,并间接抑制了私立中小学教育的发展。

政府试图发挥全能政府角色,几乎包揽了举办各种教育的权力与责任,处于事无巨细均要控制与负责的巨大压力之下,超负荷高速冲刺的教育体制势必使政府自身和利益相关者陷入僵局,最终难逃“领导不满意、人民不满意、学校不满意”的后果。

因此,教育的根本问题不是“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而是没有开放社会参与办学,没有给多样化的教育资源以萌芽和成长的空间。如果社会能得到赋权充分举办教育,众多优质的教育资源将源源不断地萌芽与成长,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的问题自当消泯。

至于第二个问题——“教育不公平”——可说是第一个问题的后果之一:当几乎所有的教育权利和教育责任都由政府享有和承担时,政府权责已被严重超载,政府亦不堪重负,从而在实现自身最重要的权责——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公立教育系统的高质量,尤其是保障弱势群体充分和高质量的受教育权时力不从心。

黑车屡禁不止症结何在? 篇10

想必上海的黑车肯定是屡禁不止愈演愈烈了,否则何必要立严规治黑车呢?“黑车”是道路运输管理工作中的常用习语,一般是指无经营许可证和道路运输证擅自从事道路运输经营活动的车辆。它与日用品市场里的“三无”产品一样,严重地破坏了正常的道路运输市场秩序,也给道路运输安全埋下了隐患。

因此,这些年来,全国各地“打黑”不断,可是,“黑车”并没有从此销声匿迹,仍然不断地侵入客运市场争客源抢生意,甚至有少数地方还呈现出雨后春笋之势。

那么,为什么黑车屡禁不止呢?究其原因,有其制度、市场、经营者以及乘客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从制度体系角度讲,由于缺少更为完善的法律政策作为依据,以至造成打黑有“三难”——“检查难、取证难、处罚难”。《道路运输条例》规定,运政管理人员不得拦截正常行驶的道路运输车辆,大海捞针式的稽查方法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而且,现行法规赋予执法人员的检查手段过于单一,取证设备落后,对驾驶人员没有必要的限制手段,导致少数黑车经营者拒不接受检查。

从市场角度看,经济的稳定高速发展,带动了道路运输市场的扩大,而现有市场运力还未达到饱和,给“黑车”留下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从经营者而言,“黑车”无需缴纳税费,运营成本低,有着高额利润的刺激。从乘客角度来说,黑车有运量小、运速快、直接送到家门口等运营特点,不少乘客图便利选择乘“黑车”。

也许正因如此,上海市人大常委会4月22日进行一审的《上海市查处车辆非法客运若干规定(草案)》才会有如此严厉的规定。

笔者以为,要真正杜绝黑车,务必进一步提升运政执法的地位。《道路运输条例》并未赋予运政执法人员必要的行政强制手段和取证办法,运政执法只拥有对“客体”的强制力,对“主体”却没有强制力,即只能采取滞留违章车辆,而不能对个别公然抗法的“黑车”主采取强制措施。如此一来,当运政执法路遇“黑车”老手时,就显得比较被动了。

为此,我们呼吁立法部门,能及时出台与《道路运输条例》相配套且操作性强的相关法规,并能将《条例》升格为《道路运输法》,进一步强化运政执法的力度。同时,要加强合作,形成整治合力,变集中整治时的联合为常年的联合。只有交通、公安、工商、司法、宣传等部门常年加强密切合作,不定期开展“打黑”联合行动,加大检查、处罚、曝光力度,才能保证案件顺利查处,增强对“黑车”的震慑力。

Windows·视窗

上一篇:老年体育活动论文下一篇:磁共振加权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