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结对策

2024-09-29

症结对策(精选12篇)

症结对策 篇1

市场激烈竞争的背景下, 要想确保其在激烈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取分期收款和赊销方法扩大市场份额, 使应收账款额明显增加, 直接影响其资金周转, 财政风险也随之增大。因此, 加强应收款管理以及抵制财务风险迫在眉睫。

一、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对比以美国为典例的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 我国企业存在的赊销比例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根据相关机构公布的数据:美国已超过90%, 而我国竟然仅有20%, 两者相差大约4.5倍。由此可见, 现今社会, 谁不采用赊销, 必然惨遭淘汰, 所以中国企业不仅仅要学会如何赊销, 还得利用好赊销这一手段, 争取能够赢得更多的客户, 最好能把应收账款的额度掌控在企业能承担的范围内, 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去迎接国内外的挑战。

1. 应收账款账务处理不规范

一小部分企业没有严格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依照特定程序进行账务处理操作, 随便处理相关会计上的核算, 形成坏账后产生被动处置的后果。

2. 内控制度不健全

企业在应收账款管理的基础工作相对比较薄弱, 有关档案材料和经济合同的保管制度不够完善, 领导层识别和抵御风险的意识比较薄弱, 管理财务的方式方法较落后, 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或没有遵循规章制度, 造成企业制度形同虚设, 监督上失控, 各部门职能未能得到足够发挥。

3. 应收账款跟踪控制没发挥作用

有一些企业在跟踪控制应收账款方面没有遵守相关规章制度, 导致跟踪控制制度不能发挥作用。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没能及时对账, 销售过程脱离了企业的核算环节, 没能及时发现并且解决问题, 致使应收账款额度居高不下, 账龄老化;部分企业的应收账款没有进行定期对账, 产品与货款流动在交易过程中可能会因时空差别或者票据传递等原因产生误差。

4. 应收账款激励机制设计不合理

企业为了激励销售人员能够定时定量完成任务, 通常完成结果与工资报酬结合起来, 但是忽略了销售业绩中包括的应收款的额度, 销售人员从而过分看重私人利益, 并且过分采取赊销这种方式, 导致应收账款额度呈现大范围上涨, 然而企业不到位的监管力度引发应收账款沉积的问题, 破坏了企业日常运作。

二、企业收账款管理问题存在原因

1. 内部控制存在缺陷

当前大多数企业把工资与销售额联系起来, 对销售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时, 企业往往过于重视销售额而片面追求账面上高收益, 销售人员单单只关心和个人利益相关的工作任务的进度, 进行强销商品, 致使应收账款持续上升, 企业并未督促经销人员进一步追回欠款, 而相关监督部门也并未进行应有的监督, 从而造成了销售额高效益低的现象。

2. 管理责任不明确

不少企业将需要追回的应收款项归销售部门或其工作人员负责, 此种做法存在管理上的缺陷, 缺乏必需的控制环节, 而且并未对那些款项进行风险级别的评估与管理, 也未进行辅助管理, 导致企业形不成更为完善的管理制度, 对追收和监督部门的职责不明确, 致使未收、逾期的款项额度只增不减。

3. 防范风险意识薄弱

我国一些企业在成本、技术和规模上缺少竞争能力, 导致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比较低, 产品供大于求。为了降低库存, 企业被迫延长产品试用期、延期货款回款期等等, 使得应收账款在量以及时间两方面增长, 后果是欠款回收速度慢和缺乏周转资金等。

4. 信用管理机制不完善

我国的市场经济信用机制不够健全, 法制基础比较薄弱, 地方主义普遍泛滥, 致使企业间信用欠缺现象严重。经营者更是对这种现象漠不关心, 以一种侥幸的心态去交易, 没有深入调查客户的信用程度就交易, 尽管这种做法能让其账面上可见的利润额上升, 但是没能及时催回欠款造成的潜在风险往往易被企业所忽视。

三、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对策

1. 设立独立的资信融资管理部门

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中明确规定信管部门是直接受董事长或总经理领导的一个独立于销售的部门, 主要职责是对交易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全程的监督与管理。赊销前对客户的信用程度进行考察确定能否对客户进行赊销、明确赊销额的范围和期限;赊销后利用科学的方法对应收款项进行管理, 并且对销售人员的追收工作进行监督与协助;逾期的款项要依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争取把坏账损失降低到最小。

2. 调查客户资信, 做出相应的赊销决策

赊销前, 企业需调查客户信用情况, 主要查清:经济情况、品德、资本实力、还款能力和担保物品, 通过综合分析判断客户的信用程度并建立其信用档案, 除了详细记录客户的一般信息, 重点记录客户一直以来的资产实力、财务情况和来往的历史记录等, 并且确定每一个客户对应的信用情况。

3. 建立赊销申报审批制度

企业需建立、完善符合规定的赊销申报审批制度, 实现企业有效管理应收账款的目的, 对产生的应收款严格控制。遭遇客户有拖延付款情况时, 经办人员必须按照规定填写申报审批单上报给资信管理部门审核。申报单上需要注明与之交易的公司的详细内容, 同时还需特别标注企业赊销的金额、期限和是否有担保等, 资信管理部门依据申报客户资信状况制定赊销决策, 并且签署审批意见, 然后呈报给企业法人, 经同意签字才能列账, 申报部门的负责人和经办人在款项列账后便成为此款项的实际责任人, 并且接受信管部门的配合与监督, 对能否追回该款项负全责。

4. 加强应收账款的催收力度和日常管理

首先, 财务部门在明细核算时需按照赊销客户名称, 定期对赊销额、账龄和增减情况进行统计, 对客户的信用程度和信用政策进行评估、调整, 以便于对赊销的总体情况有更为具体的了解。其次, 财务人员将对账单按规定定期寄送给交易客户, 该对账单须经交易双方当事人和经办的财务人员认真核对并且确认没有差错后签章。加紧追回逾期欠款, 按照编制的账龄分析表进行分析, 对收账技巧是账款催收过程中应当注意的。

5. 注重企业的合同管理

除现金收入不需签订合同之外, 供货业务统统都要签订合同, 销售部门签合时需满足如下几个条件:收到经过信用部门与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审核并签字的赊销审批单, 依据审批意见和客户达成一致意见, 合同上的各项要素必须齐全同时须符合国家相关政策规定, 特别是账款期限、付款方式和逾期付款造成的违约责任都应清楚和明确。销售部门的销售合同, 经由有关部门核对确认无误后, 再分别交给信管部门和财务部门进行监督和预警。

应收账款是企业资产中不能避免的, 它的管理是否完善对企业的发展前景有很大的影响。企业需采取积极的态度管理应收账款, 降低应收账款在资金中的占比, 尽最大可能来预防、控制企业应收账款持续攀升, 加紧催收逾期的应收款, 使企业应收账款的损失降低到最少限度。总之, 赊销已成为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必不可少的经营手段, 应收款项的产生是必然的, 伴随资金回笼问题也会产生一定的风险。只需采取适当的对策, 减少因应收账款而引起的各种风险, 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马程琳.谈当前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特区经济, 2007, 56 (03) :35-40.

[2]李恩柱.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的防范[J].财会研究, 2007, 40 (2) :50-57.

[3]王绥阳.八维公司信用政策及应收账款管理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 2009.

[4]石洪华.应收账款实务管理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08.

[5]陶云龙.浅谈企业的信用政策[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 2008, 35 (3) :46-50

[6]刘自然.简谈企业应收账款管理[J].中国总会计师, 2010, 65 (1) :54-57.

症结对策 篇2

发布时间:2012.03.27

内容来源:

信息员:admin3 字体大小: 大

(本文作者:广东珠海市分公司客服部 张汉斌)

摘要:关于保险行业存在保险理赔难的外界负面评价,基本上是因为被保险人很直接地将其在承保环节所体验的良好服务感受,与他在理赔环节所体会的服务感觉,两相对比形成的较大落差所导致,于是就会忽略理赔工作相对于承保工作的特殊性或不可直接比拟性,评价认为保险理赔难。但不可否认的是,各保险公司在保险理赔服务方面确实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鉴于在保险行业内,车险理赔相对于非车险理赔而言,更具有单一技术特点(仅涉及汽车行业)、典型广泛代表性(承保客户数量大即受众面广)等突出特征,因此,本文以车险理赔为例,分析探讨造成车险理赔难的症结及对策,以期抛砖引玉,剖析保险行业存在保险理赔难的症结及对策。

关键词:车险;理赔难;专业素质

为提高车险经营及服务水平,各产险公司都制定了完善的车险理赔流程及管理制度,同时保险监管部门也进一步加强对车险工作的有效监管,从而使车险理赔工作规范化、标准化、透明化,改善“承保易理赔难”的行业形象,并提高车险业务理赔管控水平以取得合理盈利。但由于保险行业内外存在的一些主客观因素,导致车险理赔难的症结仍然较为突出,需要各保险公司乃至整个行业审视面对,研析有效对策,以根治这一长期困扰保险监管部门、保险公司以及被保险人的问题。

纵观国内保险行业车险理赔难的表象,较为突出的有:理赔手续繁琐、理赔周期过长、赔付不合理等。笔者认为,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车险理赔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2、车险理赔人员的服务意识有待加强;

3、汽车服务行业的诚信经营信誉度有待提升;

4、被保险人正确的车险消费理念及法律意识有待培育。为此,笔者结合先后在汽车服务行业和保险行业的工作经验,展开相关论述以进行探讨,并只求能抓住重点,不求面面俱到,诚望能对保险公司改善车险“理赔难”工作有所启发或裨益。

一、车险理赔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一切工作都是由人来执行或完成,因此车险理赔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应是各产险公司在这方面所能拥有的人力资源的专业能力。

就目前保险行业状况而言,车险理赔作为各产险公司的车险售后服务,工作标准化和制度化固然重要,但能否真正从最根本上提高车险理赔工作效能即改善理赔难问题的关键,是车险理赔工作人员特别是查勘定损员的素质与能力。毕竟,脱离或没有车险理赔人力资源专业化这一基础,再好的车险理赔流程及管理制度,其执行及管控水平势必大打折扣,甚至反而因此使相关流程及管理制度变成是对提高车险理赔工作效能的一种制约!

从目前车险理赔市场来看,近年来,虽然国内汽车产业及消费服务链规模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但随着国内车辆保险市场竞争主体的不断增加,各产险公司均深感市场难做。而车险理赔工作又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导致车险微利甚至亏损。以前近乎集中垄断的车险承保市场背景造成大部分产险公司按“重承保轻理赔”的模式运作。但现在面对“以提高理赔服务促进承保业务拓展”的买方市场的诉求压力,各产险公司自身也苦于车险理赔专业化素质不强,不但无法通过车险理赔服务打造核心竞争力,而且还承受车险理赔的“虚假赔付”压力,在苦闷困境中难以有效改善车险理赔难的局面。仅就车险理赔工作而言,以查勘定损员为例,他们面对的不仅是作为被保险人的车主,还有汽车制造厂全面支持的4S店和其他各类汽修厂。古语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目前国内各产险公司车险理赔的查勘定损员绝大部分是金融保险类等文科专业学历甚至无学历,拥有汽车类理工科学历的查勘定损员人数比例平均恐怕不超过10%,甚至5%。现实情况令产险公司在如何通过培训及考试,提高车险查勘定损员工作技能上面临极大困惑与压力。

车险理赔人员的专业素质不足,会直接影响被保险人车主对于保险公司理赔工作的认可度,导致保险公司与被保险人在相关环节难以顺利、合理、互信地达成一致意见,也就相互影响着理赔工作的美誉度,造成外界误解。如果保险公司的车险理赔工作人员能以专业素养树立在被保险人车主和汽修厂心目中的权威地位,车险理赔难的外界感观评价就会少得多。

基于上述情况,各产险公司有必要开展相应系统的针对性重点培训活动,对车险理赔工作人员特别是查勘定损员及管理人士进行汽车专业知识等的专业培训,以从根本上提高从业人员的人力资源竞争力,提高车险理赔工作的效能及服务水平,从而有效地解决车险理赔难这一问题的保险公司内部成因。

二、车险理赔人员的服务意识有待加强

在解决车险理赔人员的专业素质问题的同时,加强并改善车险理赔人员的服务意识也是必须正视的问题。虽然各产险公司上至总公司、中到省分公司、下至地市分公司等各级都在不断强调保险公司及员工的服务意识建设与考核,但在具体工作中,普遍存在服务意识执行、落实的力度不强等情况。加之车险理赔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潜意识形成的“本位主义”思想,难免潜意识地将自身的工作职能更多地本能定位于和被保险人车主、汽修厂去“斗智斗勇”或称“刁难”,于是,基于客户角度去换位思考的服务意识就不是车险理赔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第一选项。如果查勘定损员普遍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工作能力,并能基于客户角度去换位思考,相信车险理赔难的外界感观评价同样就会少得多!

加强并改善车险理赔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关键要从保险公司的员工绩效考核去着手解决,这也是保险公司理赔部门尤其是人力资源部门需化心思和决心去面对的问题。光靠“保险公司对外承偌,外界社会予以监督”,仍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由于车险理赔人员服务意识不强导致车险理赔难的这一保险公司内部成因。

建议各产险公司强化理赔部门尤其是人力资源部门对车险理赔工作人员服务意识的建设,并进行更为细化的日常考评,有必要引入并合理落实执行被保险人车主对车险理赔工作人员服务指标的评价考核,比如通过客户回访工作了解、掌握被保险人车主对车险理赔工作各环节的客观评价,形成量化考核统计数据并与车险理赔工作人员的部分薪酬挂钩计发。在“准确、合理、快速”这一车险理赔工作指导原则下,怎么强调并抓好车险理赔人员的服务意识都不为过,何况作为被保险人的车主其自身的客户维权意识也越趋强化和普遍,所以车险理赔人员要彻底改观作为保险公司职能部门的“主人”潜意识而认为客户是“有求于我”,而应视客户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人”,做到“门容易进,脸色好看”的车险理赔服务。

三、汽车服务行业的诚信经营信誉度有待改进

国内汽车服务行业随着近年来的快速发展,鱼目混珠之下必然伴生着一定的乱象。由于修理厂或配件店的开业进入门槛低、竞争激烈并混乱,加上行业管理环节的“多头管理、各抓一块”等困局,造成相当多的修理厂或配件店采取“虚报车辆故障、夸大故障原因、维修以次充优”等不良方式,对车险理赔工作造成一定的困扰。甚至有一些修理厂利用自身相对于车主和保险公司的所谓“中立第三方”身份优势,故意引导车主和保险公司双方“鹬蚌相争”,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更为突出的是汽车修理厂利用各方面的信息不对称,尤其是车主嫌理赔麻烦而尽量不愿与保险公司直接打交道,而是做个“甩手掌柜”地尽量委托授权给修理厂代为处理一切,于是“车辆没事故变成有事故、小事故再次人为碰撞变成大事故、车辆事故维修偷工减料以次充优”等非诚信经营的手段方式就层出不穷,对于保险公司来讲也是防不胜防,最终造成作为被保险人的车主和作为保险人的保险公司两者共同利益受损。

其次,保险行业协会和汽车维修行业协会之间缺乏真诚、有效的沟通及合作机制,反倒是都把眼光局限于本方利益而相互指责、谩骂,没有放眼长远、把握全局地去进行相互的谅解、包容、支持、指导、监督工作,推动两个行业共同可持续良性发展。所以,这需要保险行业协会以及保险公司不妨放下身段和抛开偏见,如同洽办4S店车辆业务般,主动、积极地沟通汽车维修服务行业,进一步探讨双赢合作模式,从而最终得以实现保险行业、汽车服务行业、车主三方整体共同利益多赢的发展模式和目标。

同时,汽车维修行业协会也应进一步引导和规范修理厂的诚信经营水平,加强对那些诚信经营信誉度有待提升并改进的修理厂的监管和强制退出机制。毕竟,保险行业、汽车服务行业、车主三方都是汽车产业及消费服务链的一个环节,相互之间存在相生相成甚至相依为命的关系,其中任一环节的缺少或诟病都会影响到其它环节的健康。而且保险行业、汽车服务行业实际上也都是围绕着车辆及车主的服务产业,两者之间虽然定位、立足不同,但是相互竞争合作策略应该采取的是“蓝海战略”而不是“红海战略”。

总而言之,无论是在面对面层次的保险行业协会与汽车服务行业协会之间,还是在点对点层次的保险公司与修理厂等之间,都要切实监督、引导、规范事故车辆定损维修的诚信经营水平。虽然在汽车服务行业的诚信经营信誉度有待提升并改进方面,是说易做难,而且保险行业也难以起到主导作用;但是保险公司也不能因此而听天由命地,放弃自身可尽的引导与监督的权力和努力,毕竟利益相关而且事在人为。

四、被保险人正确的车险消费理念及法律意识有待加强

目前,作为被保险人的车主缺乏较为成熟的车险消费理念或自觉的法律意识,主要体现在相当多的车主对于保险的功能与目的,没有形成正确理解,更多地还习惯性把保险消费视作一般的实物消费,即车主花了钱买保险就应有对应的回报,不能花了钱却见不到必然的结果。

正是这种不正确车险消费理念所引起的“吃亏心理”,被不良修理厂乘机利用并演变成“买了车险,车辆维修保养就不用花自己钱而是保险公司埋单”的骗赔现象,车主甚至为此漠视法律意识,参与配合不良修理厂制造各类保险骗赔案件。部分保险公司对于已拒赔的各类保险骗赔案件,大多基于“家丑不外扬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地放弃事后追究车险骗赔案件参与人的法律责任,而只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导致包括被保险人车主在内的车险骗赔案件参与人均认为“既然骗赔责任后果或成本低,不骗白不骗且能骗就骗”。甚至有些车主还认为既然自己的车辆在保险期限内没出险即保险公司也就没损失,那么通过借助修理厂的“帮助”弄回等值的维修花费,是件理所当然的事。

作为车主全然没有理解和认识到,车辆保险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实际上是集各被保险人的力量去进行共保互助,将各自面对可能发生的风险所造成的损失,能以自身力所能及的最低消费或花费方式,承担万一发生的损失结果所需的更高消费成本,简言之就是“以小换大”。而作为保险人的保险公司,在此过程中实际上就相当于扮演各被保险人信任和委托的风险基金管理人角色。如能明白这一层意义,作为被保险人的车主就应清楚地知道任何参与各类保险骗赔案件的言行,实际上就是最终侵害自身风险基金的利益,所以被保险人应树立正确的车险消费理念及法律意识。

同时从另一方面讲,作为保险人的保险公司也应跳出自身认识局限,不能想当然地要求车主有如象自己作为保险专业人士般去懂得正确的车险消费理念及法律意识;而应尽自身努力并发挥保险专业知识的长处,将那些保险概念、车险条款内容等编辑成保险业外人士都能看得懂且通俗易解的宣导手册、知识读本,帮助、培育作为被保险人的车主更好地理解、掌握保险与法律知识,从而正确对待保险公司的车险理赔工作及服务,得以双方良性沟通、有效协作去改观车险理赔难的现状,因为车险理赔难的局面改善亦需作为被保险人的车主去尽自身应尽的权利与义务。

五、结语

外语课堂教学改革的症结与对策 篇3

一、英语课堂教学症结的提出

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亟待提高,这是不争的事实。以往我们总是归咎于教师的语言素质不高,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手段原始,教学方法不当,以及单位时间内教学效益偏低等等。我们曾口诛笔伐批判否定过两种教学方式:一种是逐句逐段翻译课文,分析句子结构,讲解语法规则,然后造句练习;另一种就是大量时间用于念单词,读句型,背课文,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抄,举例说明一些语法规则。这两种方式重语言结构,轻语言功能;重知识传授,轻语言交际;重笔头,忽视听说训练;重讲解,忽视语言的实践性,造成了十分严重的“聋哑”现象。九年义务教育实施以来,英语教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和改进;课程设置日趋合理;教材建设突飞猛进;引进与编写了不少教材;特别是教学方法天翻地覆,彻底地改朝换代。然而学生从小学开始学英语到高中毕业,开设的课时超过一千多,加班加点的自学时间不计其数,毕业时能听得懂、说得对、写得好的学生却是凤毛麟角。毋庸讳言,大面积推广的样板课造成的误导,乃是众多原因之中的主要症结。

二、英语课堂教学症结的成因

1.赛课活动的负面效应

赛课活动精彩表演的背后,我们很少去反思其负面效应:课堂上有游戏、唱歌、表演、对话、问答等场面壮观的热闹气氛,教师基本上不讲解语言知识、不分析语法结构、不搞中英互译;教研员在设置样板课评价标准和评课时也极力推介国外教学法所倡导的教学原则和主张,一概用英美教师教英美学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来一统中国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天下;上观摩课前,外地老师要先借班试讲排练,先让学生熟悉所授内容,以备第二天的作秀表演万无一失,上完课后原教老师再查漏补缺,重新梳理补充。赛课结束后,下级教研部门又如法炮制,层层推进,教研员下校听课评课时,凡与此模式不符的课一律被打入冷宫,甚至被斥为“劣质课”;符合中国学情的记单词、背句型、读课文、学语法等传统的、行之有效的做法弃之不用,而舶来品又“水土不合”,这样左右摇摆、走极端的做法造成了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费时低效的尴尬局面。

2.样板课型的消极影响

从教研员指导的样板示范课和主题报告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轻视语法教学,排斥汉语翻译,忽略语言知识讲授,主张学生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感受和领悟语言规则;记单词、背课文、抄写、默写被说成是机械训练、简单重复。这种英语交际教学法的单一模式在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交际教学法成为英语教学中的主流思想。一些教研员排斥语法教学的地位,认为讲语法就是讲语法翻译法,是陈旧的、过时的。教研员下校听课视导时,有的教师得临时改变课堂教学设计,加进一些渲染气氛的程序,组织几个经常情况下都适宜的活动,一堂课根本没有什么教学容量,却换来教研员的肯定评价:课堂气氛热烈、双边活动频繁,英语活动有戏眼有高潮,是一堂成功的课。教师等“过场”走完后又恢复常态,抓紧补充本课的语言知识信息点,因为这些工序在期末考试、教学质量评比中又是必不可少的。其结果,英语课堂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广大中小学教师疲于应付、无所适从。

3.课堂指导的无的放矢

教研员教学指导工作程式化、行政化:教研员下校听课评课、检查教案、总结汇报,这已成了一种类似于行政工作的工作模式,这种做法针对性不强、效率低下、指导乏力。不管是新授课、还是练习课、复习课、试题讲评课,教研员大都采用一种教学模式和评价标准,视导一处听一节评一节就走人,往往对教材某单元的某一片段、某一方面进行指点,这样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方式只能是以偏概全,缺乏对教材的整体处理和通盘把握,缺乏教学指导的连续性,缺乏单元的整体方案;评课也是大话、空话、套话多,涉及到具体问题的实话少,或者生搬硬套国外的外语教学法理论;加之教研员由于长期脱离第一线的教学实践,对新时代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及学习风格缺乏直接接触和全面了解;长期不练习不使用,自身的英语语言能力逐渐退化,难以与时俱进,只能凭老经验指导新问题,这是课堂教学指导的一种顽症,确实有失偏颇。

三、英语课堂教学症结的处理策略

1.“二语习得”与“外语学得”要分清

语言习得论推动了外语教学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外语教学的混乱。“二语习得”与“外语学得”长期以来模糊了我们的视线。二者应属不同的范畴。“第二语言和外语当属不同概念”,“第二语言是在一种自然语境的氛围中进行的;而外语则主要是在课堂教学方式下进行的”。我们是在中文母语的环境中教学生学英语,是一种以输入为主的学得,英语学得主要通过没有语言环境的课堂教学来实现,靠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来实现的;二语习得则是主要靠目的语语言的展示和渗入而自然习得。虽说汉英两种语言表达的概念都是相同的,但汉语是一种音形义结合的象形文字,从语法结构来看动作隐含在修饰之中;而英语是音形义相结合的拼音文字,从语法角度看动作显露于修饰之中,两种语言系统在表达方式上确有很大区别;另外学生的汉语定势思维对英语学习有负迁移作用,这是无法否定的。因此,我国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应不同于国际实验学校教各国学生学英语,不同于英美国家教移民学英语,不同于中国学生到国外留学学英语,也不同于把英语作为母语来教的模式,更不同于英国原殖民地国家和地区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来教的类型。因此,我们不能盲目地用“二语习得”理论来指导“外语学得”的教学实践,而应正确把握“二语习得”与“外语学得”理论的指导原则,尽量使用英语,但不排斥汉语,不减少英汉翻译练习,不轻视汉语的辅助作用。

2.“语言知识教学”与“语言能力培养”须并重

语言的习得主要是语言的语法体系的习得,“语言技巧的习得包含的不是单词、句子的简单记忆,而是语法规则的习得”。传授英语语言知识、语法知识是培养英语语言技能的前提和基础,二者要双管齐下,不可偏废,以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笔者曾担任美国来华留学生班的汉语教学工作,他们在学习汉语的起始阶段和我国学生学习汉语的方式方法大不一样,他们不仅不放弃汉语语法,相反是认真系统地学习,连细小的环节都不放过;对汉语的发音方法、汉字笔画、句子结构、词组搭配、习惯用语总是刨根究底,百问不厌,语言知识的讲解和语言操练总是同步进行。同样我们不能照抄照搬英美教师教学生学英语(母语)的方法和模式,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应鼓励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整合众多教学流派、教学方法中的可取之处,结合我国的国情、学情,针对不同的年龄层次,不同的学习阶段,有计划、有重点、系统地教学语言知识,切勿“东施效颦”,切忌“一刀切”、“走极端”的形而上学的做法。

3.课堂教学指导方法要改革

在实行新课程的新形势下,教研部门的职能应该是“服务与指导”。教研员首先要有服务意识,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创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研氛围,创造必要条件为各校教师开展教研活动服务。课堂教学指导要切实加强针对性和有效性,各级教研部门应转变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对教研员的考核评价,不能只看视导听课多少次、发表文章多少篇、研究课题多少个,关键还要看所辖地区英语教学质量提高幅度有多大,应让教研员和教师一样有目标、有责任、有压力、有动力,这样才能形成良性互动,形成合力;教研员应改“坐而论道”为身先士卒、身体力行,既当组织者又当示范者,现身说法,亲自上观摩课或研究课,把自己的理论优势变为教学效益,把自己的教研成果变为教育生产力;教研员应改常年呆在办公室啃书本、搞科研的做法,每年至少要有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时间深入课堂、深入学生之中,了解新情况,不断发现新问题,创造性地寻求解决方案;只有这样,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不符,教学指导与教学实际脱节的现象才会根本好转。

事实证明,我们应该区分第二语言教学和外语教学的差别,坚持语言知识、语法知识教学与语言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加快课堂指导方法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勿把“二语习得”的理论观点、教学模式作为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衡量标准,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就一定会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

[1] 包天仁.我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目的之我见.外语教学研究,1999(01).

[2] 戴炜栋,张雪梅.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理论体系.外语研究,2001(02).

[3] 桂诗春.我国外语教学的新思考.外国语,2004(04).

[4] 刘道义,龚亚夫.中国学校外语教育的发展.中小学外语教学,2001(01).

[5] 罗钱军.论“外语学得”前提下课堂语法教学的地位.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01).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症结及对策 篇4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症结

在我们的课堂上,尤其是高年级的语文课堂呈现出沉闷而又紧张的课堂气氛、学生或茫然或拘谨的神情、犹豫不决的眼神……这也许是学生天生胆小内向、不善言辞的原因,也许是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环节设置欠妥当等教学设计的原因,但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匮乏。在教师课堂评价语言千篇一律和习以为常的背后还存在着很多症结。

1. 评价机械,言语单调。

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位学生发言后,教师评价说“好”,另一位学生说完,教师回复“你真棒”“真不错”……每次学生发言后都如此评价,教师成了“好好先生”。

[反思]新课改以来,课堂评价语言也逐渐焕发出人文气息。教师能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能运用言语激励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同时也出现了评价机械、内容单调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形形色色,有的教师不论优劣对错,均以“说得真不错”“你真聪明”“你棒极了”等评语进行评价,到底好在哪里,又好到何种程度,学生完全没弄明白。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其乐融融,实际上,学生却是在失去思考的方向,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也得不到实质性的训练和提高。

2. 你说我谈,“猜”答案。

“谁来读一读”“谁能谈一谈”,话音一落,教师即放手让学生交流,若学生的答案不是“标准答案”,教师则不予理睬、不作评价,“有谁愿意再来说一说”“还有没有别的意见”……教师是在等待着自己心目中“标准答案”的出现,一旦出现,便转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反思]乍一看,这样的课堂充满活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越说越精彩,可仔细一想,学生丰富、活跃、独特的思维正一步一步陷入教师设计好的“圈套”中,成为教师的“个人复制品”。

3. 墨守成规,是非分明。

某位教师教学《穷人》一课时,课堂生成这样一个问题:渔夫和桑娜到底要不要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当学生回答应该收养时,教师很高兴地评价:“对,渔夫和桑娜心地善良,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一位学生举手表达了自己的意见:“老师,我觉得他们不应该收养西蒙家的两个孩子。因为他们家有五个孩子,已经够穷了,现在就经常忍饥挨饿,如果收养了,他们一家人可能都会死去。”听完这个“不和谐的声音”,教师有点茫然,随即说道:“再读读课文,好好想想!”教师的潜台词是你不够善良,你的理解是错误的。

[反思]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不应该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学生。后一个学生的想法同样合乎情理,教师首先应肯定学生的看法,再根据课文主旨“表现桑娜和渔夫淳朴、善良的高尚品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样才能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4. 评价频繁,手段单一。

课堂上,教师一句“表扬他”,学生不约而同地三击掌,然后翘起大拇指,异口同声———“你真棒”,然后教师再送上一张可爱的贴图,或者一个活灵活现的卡通人物……

[反思]教师的评价要适度,若过于频繁,或只注重奖品,不注重内容,就达不到激励的效果。这样的评价非但不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反而会让课堂变成少数学生的舞台。客观的、恰到好处的评价才能打动学生心灵,成为促进学生向上的动力。

透过上述种种现象,我们不难看出,个性化阅读的倡导给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学生所获得的评价更多来自课堂上教师的赏识和同学的鼓励,因此,对每一位同学的出色表现都应给一声喝彩,对每一次个性的展现都要给予赞扬,让学生在激励中获得不竭的动力,品尝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信心,并从中发现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

1. 转变观念,实施多元评价。

传统的评价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定,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也鲜少有智慧火花的碰撞,课堂缺少应有的生机。新课程标准下的评价观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实现课堂师生的平等对话,使评价成为双向甚至多向的活动,让课堂教学在自评、互评的融洽氛围中进行,从而提高语文课堂评价的实效性,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1)学会自评,完善自我。自评就是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刚开始自评时,有的学生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但一部分学生又为了表示谦虚只说自己的缺点。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让他们尽量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展示自己的才能,并有针对性地做出自我改进,不断完善自我,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调控的意识。

(2)互评互议,学会欣赏。在新课标、新理念下,课堂评价中融入了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在实施评价过程中有全班评议、同桌互评、小组评定等。起初,学生在评价对方时总是挑毛病、找缺点,让被评价的学生难堪,学习积极性明显降低。针对此情况,在教学《搭石》一课时,教师抓住时机引用罗丹的话:“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就看谁有发现别人优点和美的眼睛了。就像刘章爷爷一样,从‘搭石’这么一种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了美!老师看到同学们的一张张笑脸,这是一种美;乘公交车时人们按顺序排队上车是一种美;车上给老人让座也是一种美……”通过这样的引导,渐渐地,学生互评时不再只挑缺点,而是尽量去发现他人的闪光点。学生评价的话语变了,关系更融洽,学习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

2. 融入真情,丰富评价手段。

语文课堂应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功能,营造宽松愉悦的评价氛围,通过丰富的手段来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看到自己前进的方向,进而增强课堂学习的信心,让语文课堂成为活跃、富有生机的课堂。

(1)激励性评价———体现人文关怀。积极的情感能够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提高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在学习过程中把握好评价的时机,给予学生适时的、适当的鼓励、表扬和赞许,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积极的情感,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一位教师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一进课堂就请三名学生读课题,学生读完后,教师分别给予“读得非常流利”“这一次进步很大”“再富有激情一些,你会读得更好”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语让学生如饮甘露,如沐春风,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接着,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一位学生读错一处,教师鼓励道:“你一定是很想把它读好!别紧张,把第三句话再读一遍。”当学生把音读准后,教师真诚地说:“通过自己的努力,你把错误改过来了,老师把下一个自然段也奖励给你读。”教师善解人意、充满机智的评价语体现出浓浓的人文关怀,犹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教学流程如一幅山水画卷般徐徐展开。

(2)启发性评价———拓展思维维度。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要集准确性、智慧性甚至幽默性于一身,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如以下教学片段。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堂上最美的就是琅琅书声,只要能透过严监生的外在表现揣摩他的内心世界,就一定能读出自己的味道。我们合作读一读,老师读亲人的猜测,你们接严监生的表现。

师:读着读着,我们就会发现,严监生从头到尾一直在干什么?

生:摇头。

师:既然都是在写严监生摇头,那我改写成这样行吗?

1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他摇了摇头)

2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他又摇了摇头)

3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他还是摇了摇头)

生:不好。

师:作者写的这三次摇头,到底妙在哪里?咱们再回到课文中仔细地读一读严监生的三次摇头,比较比较,然后再来交流作者写法上的妙处。

生:严监生每次摇头的动作都是不一样的,而且作者还抓住了他的神态来描写,如“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眼闭着摇头”,如果只写他摇了摇头,就不够生动形象。

师:原来,恰当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可以让文章更生动形象,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

生:看到活生生的严监生一样。

生:这些句子较好地写出了他的着急。

师:刚才那位同学说的是这三次摇头把严监生的样子活灵活现地描写出来,现在这位同学还发现课文中的这三次摇头把严监生的心情也描写了出来,关于心情,谁还有别的看法?(举手的学生很少)……把这三句话联系起来看看,关于严监生的心情,你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生:第一次大侄子没有猜到时,他把头摇了两三摇,心里很着急;当二侄子又猜不到时,他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有些失望;当奶妈还是猜不到时,他把眼闭着摇头,他就绝望了。

师:大家听明白了吗?也就是说,三次摇头不仅写出了严监生的心情,还写出了心情的变化过程,描绘出他的心路历程。你能发现这一点,真了不起!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用富有启发性的课堂评价语言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作家吴敬梓对严监生的三次摇头进行了生动传神的刻画,反映了严监生从急切到绝望的心理变化过程,学生也从中习得抓住神态、动作等细节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 正确引导,形成健康人格。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有时我们会因为片面强调独特体验而忽视文本的价值取向,甚至对学生的错误体验不予纠正,缺乏正确的引导。某位教师在执教《凡卡》时,为了深化学生对文本的体验,设计了以下环节———帮凡卡写诉状:“要告谁,为什么要告他?”

生:老师,我要告爷爷!

师:为什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教师一脸诧异地问)

生:因为爷爷只顾自己的生活,不顾凡卡的死活……

师(不知如何回答,略作思索):同学们,我们能怪爷爷吗?他能不能作为被告?这个问题大家可以课后再讨论……

教师看似机智地给这个精彩的课堂生成画上了句号,其实学生之所以会把凡卡的悲惨命运迁怒于爷爷,说明学生对凡卡产生了深切的同情,这时教师只要因势利导,及时引发讨论:爷爷爱不爱凡卡?爷爷有错吗?错的到底是什么?这样就可以让学生领悟到:在旧俄沙皇的统治下,穷苦孩子过着悲惨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时,笔者设计了问题:你认为严监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大部分学生都说他是守财奴、吝啬鬼、爱财如命,可有位学生说他是勤俭和节约的人。这个生成让人完全没预料到,教师把“吝啬”“节俭”两个词语写在黑板上,先让学生理解吝啬和节俭各是什么意思———

生:“吝啬”的意思是小气,当用而舍不得用,过分爱惜自己的钱财。

生:“节约”的意思是节省,不浪费。

师:请大家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严监生的行为到底是吝啬还是节俭?

生:严监生把一根灯草看得比生命和亲情都重要,这就是吝啬。

师(故意为之):照这样来看,我认为严监生一定是个穷光蛋。

生:不是的,课文前面的导读介绍说,他是一个有钱人。而且,课文里说他家有个庄园,还是管家。

师:这么隐蔽的细节都被你发现了,真了不起!没错,严监生非但不是穷光蛋,恰恰相反。(出示句子)

他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良田万亩,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少有几百两银子。

师:现在,你们觉得严监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爱财胜过爱命。

生:是一个守财奴。

生:是一个吝啬鬼。

师:作者吴敬梓用他的有钱来衬托他的吝啬,这种修辞手法叫作反衬,它能加强文章的讽刺效果。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最终一致认为严监生是一个爱财如命的吝啬鬼、守财奴,还感悟到人不能把金钱看得太重,生活中有太多比金钱珍贵的东西。当学生的阅读感受出现偏颇的时候,教师就要起到良好的主导作用,通过睿智的评价语言将学生的体验与文本的价值取向融为一体,这正是作为语文教师语言的魅力所在。

症结对策 篇5

能力、不学理论照样可以干好工作。何况理论学习是“软指标”,可大可小,可伸可缩,学与不学都行;二是工学矛盾比较突出。基层审计干部平时工作比较忙,当学习与工作“撞车”时,一般是采取往后推的办法,原订的学习计划就难以落实;三是流于形式。看上去是在搞,实际上却没有入脑入心。心得体会网上抄,所谓的学理论,就象农田里的“稻草人”摆摆样子。四是学理论无用,学专业知识有用的思想较为普遍。有的认为,谋求审计事业科学发展上实现新的突破,多学点科技知识比学理论有用,有的甚至把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对立起来,往往以工作忙为借口,推托或放弃学习。

针对基层审计干部在理论学习质量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必须走出工作忙、应酬多“没空学”,知识多、学历高“不用学”,年纪大、经验足“不要学”等误区,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只争朝夕的进取精神、锲而不舍的钻研态度来抓理论学习,努力成为学理论的模范。眼下,我以为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要从思想上加深学习的认识。古人说过,“士三日不读,则其言无味,面目可憎”。一个不爱学习理论的审计干部,就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周总理曾告戒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现在全党上下正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基层审计干部一定要抓住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深入查找自身在学习意识、学习能力、学习主动性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不断自觉主动地剖析自我、改正自我、完善自我,真正在学习理论中学会做人、学会做官、学会做事,这样才能承担起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党和人民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二是要把学理论看成是重要工作的一部分,提到工作的日程上来。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挑战和创新的时代,许多新事物需要我们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许多新问题等待我们去研究,去回答,去解决,学习理论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第一位任务。当学习变成工作的一部分之后,就应该常态化,万不可紧一时、松一时,想起来才学一下。要在头脑中确立“理论学习就是工作,而且是更重要的工作”的理念,只有确立这种理念,才能摆正理论学习与其他工作的关系,真正把理论学习提高到战略地位,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项首要工作和基础性,长远性的根本大事来抓,确保理论学习的落实。

三是要建立完善各项制度和激励机制,切实解决“经常学”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和措施,是学好理论的重要保证。除年度计划安排外,每季度都要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对学习内容、阅读书目,步骤方法和着重解决的问题等都要做出明确规定;根据审计工作的特点,坚持“三个一”的自学制度,即每天用一个小时自学,每周用一天自学,每月写一篇心得体会。学习中审计局定期组织学习体会交流,促使大家共同提高;审计局每季度对干部学习情况进行一次讲评,每半年对所学内容进行一次考核。除此之外还要把政治理论学习的好坏,作为考评使用干部、评先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依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理论学习能真正学起来、钻进去,学习质量才能有提高。

症结对策 篇6

一、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症结

文言文承载着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重要使命,然而因为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了文言文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分析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问题所在,才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有的放矢。

(一)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化,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

文言文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精粹,是经过历史的考验所保存下来的文化精华。因其语言构成与现代人的习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在学习文言文时,同学们会觉得有些吃力,甚至对文言文学习失去兴趣,导致厌学。其实造成这种状况的很大原因是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化,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课堂上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对于文言文内容的讲解,不生动,不具体,让学生没有深入课堂学习的兴趣,体会不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比如在讲《出师表》时,教师只是对课文中的“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进行字面义上的翻译,并没有对背景进行详细介绍,也没有运用其他教学模式与学生互动。长此以往,学生便对文言文学习失去兴趣与信心,与之渐行渐远,成为心中永远的痛。

(二)文言教学内容受局限,不能随意撷取进行内容拓展

文言文本身距离我们生活的年代比较久远,理解起来要费一番功夫。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就不能只拿着一本教材进行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旁征博引,用其他古文篇章进行对比讲解,让学生有可以参照对比的内容,这样学生记忆起来也更为轻车熟路。然而现实教学中,由于教师自身文学素养的局限,不能对内容进行拓展,这也是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

(三)文言文自身存在难度,导致学生不愿看,不愿接近

文言文与现代文在句式结构、意义理解、乃至朗读习惯上,都存在着天壤之别。“之、乎、者、也”似的句型让学生读起来倍感吃力。比如“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是指男女结婚后,对女方的称谓,与丈夫相对应。这些都是初中生需要用心积累与记忆的内容。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导致学生接受起文言文来不是那么容易,这是文言文自身的特点,但只要教师教育有法,也可以让学生对枯燥、简洁的文言文产生阅读兴趣,从而将其学好。

二、应对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症结的对策

(一)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比较直观、具体、生动的新颖教学模式,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它,让它为学生很好地服务。尤其是在学习历史久远的文言文时,更能发挥它形象具体而又生动的功效。以《桃花源记》为例,教师在讲解这一篇文言文时,应该在课下搜集有关桃花源记的一些图片,用多媒体教具呈现出来,让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感受桃花源中的唯美之景,体会到桃花源中人们与世隔绝的生活现状,这些场景在学生头脑中有了立体印象后,对理解文言文内容大有裨益。甚至可以让学生观摩与《桃花源记》相关的动画片,以提升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水平。

(二)教师应不断学习文言方面的知识,实现举一反三

俗话说,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瓶水,自己需要具有一桶水。面对文言文教学,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和教材,而应该广泛涉猎。比如《史记》《古文观止》等,这些书籍都需要阅读,只有教师知识面扩大了,才能够给学生以知识的滋养,让文言文教学更为顺畅,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上文言文学习。比如在讲《桃花源记》时可以将《穴中人语》这篇文言文恰当引入,与《桃花源记》进行对比学习与训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之”字,教师应结合具体句子解释具体含义,这样才能够将文言文举一反三,也才能够将文言文讲“活”。

三、教师引导学生加强音律方面训练,让学生认识到文言之美

文言文中有许多能够体现音律美的篇章,这同样可以引起同学们的阅读和学习兴趣,这也十分符合初中生喜欢音律美的心理特征。比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刘禹锡的《陋室铭》等,这些都是古文中的经典篇目。其文语言精练、句式整齐,是文质兼美的杰作,读起来朗朗上口,能够让人体会到音律之美。比如《陋室铭》中的语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一对偶句式的运用,增加了文中的韵律之感,不但好读,而且好记。再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等等,读起来能够让人体会到文言文的趣味,为学生学习文言文奠定下良好的音律之美的印象。

总之,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针对文言文教学的问题,改变以往教学方式,夯实学生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并不断学习与总结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切实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能力。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症结及对策 篇7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症结,对策,语言环境,学生心理

英语作为大多数国家国际交流的官方语言, 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加入世贸组织之后, 英语也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各行各业中。英语教学是加快我国走向国际步伐的基石, 高中英语教学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学生在校期间掌握好英语, 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为毕业后的就业乃至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因此, 高中英语教师应该抓住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 主动分析教学实际, 并通过发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来改进教学过程, 提升教学效果。

1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症结所在

1.1 语言环境的缺乏

语言环境的缺乏首先表现在母语的干扰上, “环境”是学习语言的必要因素, 与语言学习的质量紧密相关。英语和汉语分属两种不同的语系, 英语与汉语甚至在语言符号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在这样客观的大环境下, 要想做好英语教学, 得花很大的功夫才行。受到母语甚至方言的干扰, 高中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容易将“中国式思维”嫁接在英语学习中, 于是“发明”了很多啼笑皆非的中式英语, 也就是被很多人戏称的“Chinglish”。另外, 部分地区——尤其是教学资源匮乏的中西部农村, 到了初中才开设英语课, 使学生错过了英语学习起步的最佳时机。这些学生到了高中也只有三、四年的英语学习经历, 受母语干扰程度更深, 解决难度更大, 勉强应付应试教育还行, 一到实际应用, 就沦为了“哑巴英语”。

1.2 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1.2.1 专业知识不足

受传统英语教学的影响, 教师往往以课本知识传授为主, 包括词汇、句型、固定搭配、语法等等。有些教师甚至认为教好课本知识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今时不同往昔,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英语课堂教学应摆脱课本局限, 教师有了创新与发展的空间, 也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和英语词汇量, 储备足够的专业知识, 才能引导学生了解国外的文化背景, 通过课堂的创新来为学生增加知识储备, 为深层次的语法学习打好基础。目前, 大部分高中英语教师在专业知识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匮乏, 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 教师聘用制度不严谨。专业对口才能胜任英语教学工作, 但是很多学校却苦于教师资源紧缺而降低标准, 把一些非专业的教师纳入到教学队伍中, 给教学工作带来隐患。

第二, 不重视教师继续教育。有些英语教师工作之后疏于自我教育和提升, 认为教师就是“铁饭碗”, 每个月有固定的收入, 没必要继续充电学习。在这种惰性思想的影响下, 教师不仅疲于扩充自己的知识量, 漠视学校组织的培训学习, 甚至将培训学习当成出差“旅游”来对待。

1.2.2 抓不住学生心理

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将语法当作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拿到一篇文章, 首先不是给学生讲文化、讲背景, 而是逐句翻译, 并找出其中哪些是“定语从句”, 哪些是“宾语从句”, 哪些是“固定搭配”等等。这是英语教学的大忌, 也是当下英语教学一个最大的误区。中学生正处于叛逆期, 这些框框条条根本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忱。枯燥的课堂还可能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惧学、厌学心理。学生一旦无法在英语学习中获得自信与满足, 更会排斥使用英语, 不愿意使用英语进行交流, 甚至恶化成对英语的厌恶。可见, 抓住学生心理, 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

1.2.3 学生学习力不从心

一方面, 高中阶段的学生心智尚未成熟, 大部分学生难以做到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坚持听完、听懂每一堂课。学生缺乏听课劲头, 课堂往往沦为教师表演的舞台——教师口若悬河, 学生则处于“梦游”状态, 在半梦半醒之中浪费青春、迷失自己。另一方面, 在高考的压力下, 各科学习任务繁重, 学生无法科学分配学习时间, 课堂“听不懂”引起课后“做题难”, 更是打击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 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心力交瘁”。

2 如何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

2.1 重视语言学习环境的营造

高中英语有着复杂的教学系统, 不仅要抓好课堂上的几十分钟, 还应给学生营造一个充分自由的语言环境,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汉语环境下学习英语, 远比不上英语环境下学习英语。教师应积极探索, 创建一个相对靠近母语的英语学习环境。

其一, 英语课堂使用全英文教学。不论是分析文章, 还是课堂提问互动, 教师都尽量用英语表述。比如, 在学习词汇发音时, 教师可以说”Now, read after me”;而在搜集学生想法时, 可以说:“Please express your opinion.”让同学习惯用英语思考和回答问题, 让课堂充满英语氛围。

其二, 学校适当聘请“外教”。把说地道英语的外国人请到学校, 让其融入到学生的英语学习中。“外教”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 组织每周的英语角, 筹办英语演讲比赛等, 在英语学习中增加娱乐这一元素, 营造出浓厚的英语学习环境, 让学生认可这种语言, 喜欢这种语言。

2.2 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2.2.1 增加专业知识储备

文化是学习一门语言的大环境, 英语学习必须重视英、美等英语国家文化的背景作用。教师有义务更新教学理念, 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提高教学水平。

首先, 鼓励教师自主学习。在学习一篇文章时, 教师必须做好备课工作, 尽可能将文中所涉及的文化因素提炼出来, 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 让学生对文章背景有宏观的了解。比如, 当教学内容涉及中西方文化差异时, 教师可适当延伸, 以学生感兴趣的“节庆”为线索, 将中西文化的差异穿插其中。就拿西方的“情人节”和中国的“七夕”来说, 两种节日虽然时间与形式有差异, 但都属于爱情庆典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一起分享二者的由来, 突出文化“求同存异”的特点, 鼓励学生尊重美好的爱情, 让学生在感受英语教师学识渊博的同时, 对英语学习埋下兴趣的种子。

其次, 重视学校的培训工作。培训不是新鲜事物, 以往学校也经常组织教师培训学习, 但往往流于形式, 成效不大。为此, 学校应重新审视对教师的培训, 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迫切性, 使培训工作能达到丰富教师知识储备、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目标。例如, 可以将培训与教师的个人职业规划相挂钩。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 必然会有短期或长期的规划, 培训工作如果能够考虑到教师的个人因素, 更加“人性化”地开展, 必定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年轻教师富有激情和活力, 但课堂教学不够严谨, 无法把握好整个学期的教学进度, 可以着重培训年轻教师的课堂把控力, 增强教学逻辑性;部分中老年教师思想相对僵化, 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 因而可以开展多媒体教学培训、网络课程培训等等, 使教师跟上时代步伐。另外, 还可以在培训中融入“激励机制”, 对于有进步的教师, 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嘉奖。

2.2.2 尊重学生听课心理, 优化课堂教学

教师的自我提升和认真备课是为优化课堂教学服务的。在新课改背景下, 高效的英语课堂必须围绕“学生”展开, 教师应该主动摸索学生的听课心理, 寻找英语课堂的真正意义。

首先, 合理运用体验式教学。体验文化是学生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有效方法。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真实或虚拟的环境让学生运用语言体验文化, 并设置相应的奖励措施,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比如, 可以把课前5分钟留给学生, 学生轮流在讲台上展示自己, 内容可以是英语歌曲、英文自我介绍、幽默笑话、励志故事等等, 学生用英语进行表达。学生可能会为了上讲台表演的5分钟而刻苦训练半个月, 无论表达是否流畅、表演是否精彩, 都是鼓励学生多表达、多锻炼的暗示, 学生可在此过程中会有点滴意外收获, 这种积淀会让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其次, 重视课堂反馈。反馈是教师了解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 有助于提高英语课堂效率。教师应从学生“中心地位”出发, 结合教学阶段、学生层次、学生性特点, 调动学生兴趣, 开展不同的课堂活动进行学习反馈。课堂反馈的形式很多, 有提问反馈、游戏反馈、习题反馈等。比如, 在学习祈使句时, 学生虽然能够明白祈使句主要表示请求、命令, 通常以动词原形开头, 以感叹号或句号结尾。但在实际运用中, 却很容易与其他句型混淆。这就要求课堂有一定的习题反馈, 学生完成课堂习题, 出现易错点后, 教师要及时讲解, 让学生巩固知识, 最后再延伸到语法上。适当的习题反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2.3 结合语言输入与输出理论, 挖掘学生自信点

对于英语课堂来说, 教师是语言输出的主体, 学生则是语言输入的主体。教师要想发挥语言输入的作用, 达到语言输出的效果, 首先应该主动透析相关教学理论, 并逐步将其用于课堂教学中, 挖掘学生的自信点。

在学习文章词汇时, 首先让学生对文章的词汇归类。可以进行词性归类, 也可以进行词义归类;在挖掘词汇之间内部联系的同时, 尝试着分析文章的体裁, 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等。其次, 将词汇放入到文章中, 鼓励学生先联系上下文猜测词义, 再统一进行分析。最后, 通篇翻译文章, 将常用词汇的固定搭配拣出来重点讲解, 并设计互动环节, 设置问题情境, 让学生自由表达。这样, 不仅可以使课堂的输入与输出趋于平衡, 提高英语课堂“输入”与“输出”的质量, 还能够增强课堂趣味性与互动性, 做好基础教学, 使学生在自信心的驱动下主动表达。

总之, 在新课改背景下, 高中英语教师应该化压力为动力, 找到英语课堂教学的症结所在。一方面, 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维持, 通过营造趣味课堂来带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抓好课堂教学的效率。另一方面, 教师还应该结合英语教学的特点, 关注语言环境的作用, 利用课堂内外各种积极因素, 营造有助于英语学习的氛围, 鼓励学生自信、大胆地学英语、说英语, 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的双重飞跃。

参考文献

[1]李利军.高中英语教学之我见[J].学周刊, 2012 (23) .

[2]杨志.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的现状、症结及对策[J].成才之路, 2014 (4) .

[3]李洁亭.浅析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12) .

[4]潘康枝.城乡英语教育发展的症结[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2013 (3) .

[5]魏立元.高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学时代, 2013 (18) .

症结对策 篇8

一、现代学徒制构建的博弈主体及诉求分析

社会建构理论认为制度是被社会建构的。学徒制不仅是企业和学徒之间的双向博弈,更是国家、行会、企业、学校、学徒、家长等不同利益相关者基于自身的利益诉求两两之间或多者之间的多维、多次的不断博弈从而最终形塑了学徒制度的变迁轨迹。无论是学徒制度还是职业学校,从其本质而言都属于一种技能形成方式,区别两者的唯一标志并不是学徒培养的物理空间,而是支撑两种制度运行的社会基础,而正是由于“不同的市场制度环境对各方围绕劳动安全的利益政治行动方式规制不同,由此产生的差异最终形塑了资本主义国家间技能形成路径的不同轨迹。 ”[2]50因此,在以“竞争替代”原则进行经济治理的英、美国家主要以外部技能形成方式为主,而通过企业间或企业内的联合与协商(行会组织)来干预市场的德国、日本等国则主要以内部技能形成方式为主。

现代学徒制究其本质而言,是为了达成“技能传承”这一社会目标的不同行动者之间,基于自身的利益诉求在一个特定场域游戏规则之下相互博弈、互动的建构过程。 因此,识别在这一特定场域之中的参与主体,并对其主要利益诉求进行辨别判断是进一步分析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在我国实践的症结及其应然对策的理论前提。以能够影响到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构建为基本判别依据, 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了企业、学生(家长)、职业院校、政府、企业师傅、行业协会等。企业作为以“利润”为生命的经济组织,主要目的是通过学徒制度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实现技能替代与传承,保持企业竞争力;学徒的主要利益诉求则是通过这一形式习得一技之长,获得较好的工资待遇与良好的生涯发展前景;职业院校则主要是为了能够节约高昂的办学成本,通过校企联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获得更好的办学资源;政府机构则是为了保证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供给在类型、结构、质量上能够与劳动力市场相契合,最终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企业师傅则主要是为了获得额外的经济报酬或一种在企业或行业内的地位和声望;行业协会的主要诉求则是为了确保整个行业内技能传承秩序的有序与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二、社会建构视阈下现代学徒制构建的实践症结

制度并不是设计者基于自身理性进行设计的结果,而是制度构建的利益相关者基于自身利益诉求在特定活动场域内相互博弈互动的过程。分析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构建实践症结的实质就是去试图分析在当前经济-社会治理环境下,现代学徒制构建者之间在互动博弈过程中产生了哪些利益冲突导致制度构建的受阻。

1. “挖人” 外部性: 如何达成企业与学徒间的可信承诺。 对于企业而言,获得维持自身生产所需要的技能通常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企业内培训(企业承担培训技术工人所需要的所有成本), 典型代表如德国、日本;二是通过外部劳动力市场直接寻找能够与岗位能力要求相匹配的劳动者(企业通过从别的企业“挖人” 省去了绝大部分培训成本), 典型代表如英、美。之所以造成不同国家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技能形成模式与对两个问题的不同解决途径直接相关。 “一是可信承诺问题,是指企业和技术受训工人之间达成长期稳定和委托合作关系。 对于技能形成而言,企业投资需要一个契约保证,即保证受训工人服务企业的时限必须跨越企业培训投资的高成本阶段,至少一直到受训工人的劳动贡献和生产能力超过企业投入成本的阶段;二是集体行动困境问题,集体行动困境源自于‘搭便车’所引发的合作秩序无法形成。”[2]47尽管两个问题表现形式不同,前者主要起因于企业和学徒之间,后者则主要起因于企业与企业之间,但两个问题的本质都指向企业投资学徒培训的成本-收益问题。即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治理模式下,企业如欲投资学徒培训,是否能够获得投资回报,是否会由于外部劳动力市场的自由化风险而造成培训成本的无法收回。正是由于协调性市场经济国家(德国、日本),通过企业间或企业内联合与协商(如行会组织)干预市场,依赖企业之间的联合网络限制企业之间在劳动力市场的恶性竞争,才为企业内学徒培训制度的产生奠定了社会基础。

反观我国, 如欲在我国职业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必须首先关注合作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是否适合开展现代学徒制,合作企业是否拥有足够的吸引力确保大部分所培训学生能够留在本企业工作,成为企业技术工人的“蓄水池”。如果企业与学徒之间无法达成可信承诺而造成企业培训投入“打了水漂”,且还会面临着较高的“挖人风险”和员工流失,由此,企业很可能不会与职业院校共同合作,承担学徒培养责任。 就我国整体经济社会环境而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劳动用工制度实现了向市场化的改革,基本形成了“先培训、后就业”和“先招生、后招工”的基本格局,这一格局意味着企业被剥离了其非生产功能,从外部招聘技能人才成为企业的主要抉择,这也说明在我国职业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将面临着经济社会环境不相匹配的局面。因此,对于我国现代学徒制的构建而言,制约企业能否参与到现代学徒制的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破解学徒制构建过程中的集体行动困境,如何达成学徒和企业之间的可信承诺,提高企业在学徒培训上的收益。

2. 标准缺失: 如何维护学徒权益保障培养的质量。现代学徒制不同于传统学徒制的重要特征就是其不仅具有技能传承的经济属性,同时也具有发掘人的潜能、关注人的成长的教育属性。 即现代学徒制不仅仅关注培养契合企业岗位需求的劳动者,更应关注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设计,在让学生完成现有岗位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反思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然而这一诉求通常情况下很难获得企业的重视与满足。这是由于企业往往更为关注学生是否能够掌握使用给本企业带来直接利润的特殊技能,而较少去关注适合于整个行业的一般技能的培养。学徒制自产生以来,其经济属性一直高于教育属性,“如古代学徒制是维系和扩张家庭生产的主要方式;行会学徒制是行会控制生产的重要手段;而在国家干预学徒制和工厂学徒制中,则广泛存在压榨廉价劳动力的现象。 学徒期不断加长、学徒常需从事与技艺学习无关的杂事等, 也是这种偏生产性功能目的的有力佐证。 ”[3]因此,如果没有制度规范对学徒在企业学习期间的权益进行任何监督和保障,仅凭企业自觉,很难保障现代学徒制不会成为企业获取廉价劳动力的重要工具。

3. 行业失语: 如何降低交易成本保持合作的长效。 作为现代学徒制实施的重要一环———职业院校,在学徒培养中同样承担了重要的育人责任,而且学校和企业作为两种组织属性完全不同的机构,前者以追求文化资本的占有为主,后者则将经济资本的争夺视为自身安身立命的根本。而现代学徒制的合作需要双方在课程安排、教学模式、教师配置以及质量管理等多个领域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才可能保证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而且职业院校在合作过程中面临的往往不是一家企业, 而是同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如何保障人才培养计划能够在多家企业同步进行,又如何保障企业培训质量的一致性,必然需要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进行反复的沟通、协商。 所有这些必然会引起交易成本的急剧上升, 当成本上升到一定限度时,很可能会危及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关系。

针对这一问题,不同国家主要通过企业间联合的行业协会来进行统一协调沟通,而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作为学校代表则负责与行业协会就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课程内容、师资标准等问题进行协调、沟通。这种方式不仅可以降低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因为组织属性差异而造成的合作成本上升,而且为双方的利益冲突找到了一个可以进行协调解决的平台。如德国“国家承认的负责双元制的手工业行业协会有58个,工商业行业协会有82个,另外还有二三十个农业、医生、律师等行业协会。这些行业协会建立了职业培训委员会,由6名雇主代表、6名雇员代表以及6名职业学校教师组成,就职业教育的相关事宜向州政府提供咨询建议。”[4]行业协会主要负责注册、修改、解除与学徒的培训协议;发布与培训相关的培训规范;审查培训师与培训场所的资质等任务。通过行业协会的积极参与,职业学校和企业之间可以有效地避免就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进行反复沟通和协商,可以使学校专心于提高自身人才培养质量,而企业的育人质量在行业协会的监督保障下也得以保障。反观我国行业协会发展现状,普遍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且“存在政企不分、依附性强、自主性弱和职能定位不准,覆盖面低、代表性差、行业分类粗泛,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因此不能真正代表行业在职业教育中发挥作用。”[5]

三、破解现代学徒制构建症结的对策探析

协调性市场经济国家之所以能够有效地开展学徒培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构建了一个能够保障学徒制顺利运行的外部制度环境,各个利益相关者都可以在制度框架内实现自身利益诉求。 因此,对于我国职业教育而言,能否通过政策引导、平台搭建、制度重构等举措创造良好的制度发展环境,成为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顺利运行的关键。

1.采取国家干预行为,保障参与企业利益。经历了1980年的债务危机和恶性通货膨胀之后,新自由主义理念在全世界范围内作为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依据开始被世人普遍接受。而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需要公共部门与私立部门通力合作的制度设计,是与自由化教育政策的理念不相契合的,这也是为何在自由主义思潮盛行的英国和美国,学徒制难以获得有效推行。而西方发达国家在技能培训方式上的分道扬镳可以追溯到早期工业化时期,独立手工业工匠、产业技术工人、工会与技能密集型企业的雇主之间就技能形成达成的政治妥协安排的不同,最终造成了不同国家之间技能形成方式的差异,而政府的政策导向在影响利益攸关方达成妥协的过程与结果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每个国家中的政治妥协安排而言,国家行动(或者无行动)对其具有重要的调和作用,国家干预行为(或者无干预)常常有助于实现一种均衡,即要么在多家企业之间或者工会与雇主之间,提供协调的便利及支持非自由主义的(或者协调性的)技能培训体制,要么就是激化上述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而他们的利益冲突方式对于厂内培训能否形成稳定的制度化形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6]

因此,国家采取行动对技能形成过程进行干预就显得极为重要,如德国政府通过采取降低学徒津贴标准(德国学徒工工资仅为一般正式员工的25%~40%),建立跨企业培训中心等措施,以降低中小企业在技能培训投资上的风险,并对较好履行人才培养责任的企业进行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 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有效地降低了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风险,规避了集体行动的困境, 激发了企业参与学徒培训的积极性。因此,对于我国而言,实现现代学徒制在我国的落地生根,政府必须改变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的“旁观者”角色,通过标准制定、服务购买、税收补贴等“非市场”治理措施,提高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有效区别参与和不参与学徒培训企业的待遇,规避技能形成过程中的“搭便车”行为。

2. 构建学徒制课程框架,规范学徒培养过程。 现代学徒制不仅具有技能传承的经济属性,同时作为一种教育制度,还具有促进学生潜能开发、生涯发展的教育属性。 然而,尽管在理念构想上希望学徒制发展能够始终将经济现实与教育理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但在我国当前的学徒制发展实践中,由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缺失,政府监管的缺位,学徒制极易成为企业获得廉价劳动力的主要来源。

因此,国家必须在观念上重新确立现代学徒制的战略地位和作用,要将其作为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现代学徒制的社会声誉,不仅要将其纳入到正规学制之中,还应针对现有的学徒培训职业制定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标准和规范、统一、灵活的课程框架体系,从结果和过程两个方面规范学徒人才培养过程,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实践与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如德国由行业协会颁布的用来规范企业培训的《职业培训条例》 和由州政府颁布的用来规范学校培养的《框架教学计划》等。除此以外,英国的《学徒制框架》、澳大利亚的《培训包》都是由国家层面颁布的,在全国统一实施的学徒培养标准,这些文件都详细规定了学徒培养所应达到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甚至对培训采取的内容和方式都作出了明确而详细的规定。这些规定保障了企业培训的质量,防范了企业在学徒培养过程中的投机行为。 在标准制定过程中,为了能够保障制定的标准顺利实施,需要相关利益主体的积极参与, 由国家层面制订相应的职业教育决策和标准,整合经济界与教育界多方面的力量来促成这一目标的实现。 考虑到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课程框架应仅仅是对学习内容、期限、考核标准等内容的原则性规定, 应保障学徒培养质量的最低标准,各个区域职业院校和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开发更为契合自身需要的课程标准与内容。

3. 强化行业协会育人功效,有效降低交易成本。由于我国行业协会发展的滞后性,必然造成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点对点”合作面临着较高的交易成本,而且双方由于在组织目标上的差异,难免会在合作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矛盾、冲突,一定程度上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把适宜行业组织承担的职责交给行业组织,给予政策支持并强化服务监管”。从国际比较来看,行业组织在学徒制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功能, 如调研本行业未来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情况,参与职业资格标准的制定并负责考试的组织与实施,代表本行业企业同教育主管部门和其他机构就学徒培养进行协调、磋商等。因此,为了有效降低交易成本, 明确企业与学校在学徒培养上的职责与分工,规避矛盾与冲突, 应强化行业协会在学徒培养上的职责。 首先,应健全行业协会组织,赋予其更大的职责、权限。我国行业协会分为中央级—省级—市级—县级四个层级, 许多行业都成立了自治的行业协会组织,这些行业组织在行业自律、维权、协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政府管理职能过多、过细,行业协会在与政府的交涉中往往处于弱势,很难对行业内企业的行为产生真正的硬约束,造成行业协会难以发挥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为此,政府机构应将一些职权交予行业协会, 让其真正独立于政府机构,真正反映和代表行业内企业的利益诉求,在现代学徒制课程内容制定、师资考核、质量保障等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唯有如此,才能够真正降低现代学徒制的运行成本,实现高效运行。

摘要:通过分析影响现代学徒制构建的利益相关者及其诉求,发现阻碍现代学徒制在我国“落地生根”的症结为:“挖人外部性”“标准缺失”“行业失语”等。针对如上症结,应通过采取国家干预行动、构建学徒制课程内容框架、发展行业协会三重路径进行破解。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社会建构,技能形成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2014.

[2]王星.技能形成的社会建构——中国工厂师徒制变迁历程的社会学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3]关晶.现代学徒制之“现代性”辨析[J].教育研究,2014(10).

[4]关晶.西方学徒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74.

[5]耿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56.

症结对策 篇9

一、企业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的重要性

(一) 扩大销售, 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当前,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赊销以经成为一种促进销售的一种特殊方式。企业赊销通常情况下, 是为了提供给顾客最便捷的服务, 同时向顾客销售一种在期限内所要提供的资金。从而对市场疲软以及资金不足具有较为明显的作用, 对企业的产品以及市场的拓展具有深刻的意义。

(二) 减少库存, 降低存货风险和管理开支

企业所持有的存货数量, 要支出相应的管理费用以及仓储费和保险费, 反之, 企业持有应收账款, 则不需要以上的支出。因此, 当企业所持有的存货较多时, 通常是可以通过优惠的政策来进行赊销的, 并且把存货转为应收账款, 从而能够为减少商品存货以及节约开支做出相应的贡献。

二、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 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

l.部分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较低

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是因为企业领导者的能力以及管理水平和经验所决定的。因为历史的因素, 我国的部分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偏低, 因此, 使得企业的应收账款的管理水平较低, 主要是因为信用政策以及标准化和执行的程度太过于随性, 没能够注意到应收账款的控制和防范, 使得应收账款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问题。所以, 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受到抑制, 最终企业的发展受到制约, 这些与市场经济都是分不开的。

2. 企业的风险意识淡化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企业在运营中必然存在的风险以及盘盈盘亏的问题还没有重视, 在当前市场经济激励的前提下, 还没有完全得到适应。企业的风险意识不足主要体现在:为了扩大销售, 使用赊销的政策在市场上立足, 这样的方式仅仅提高了销售量, 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营业利润, 同样忽略了大量的客户所占有的资金。并且, 在我国增值税是按照比例进行扣税的, 这样使得企业不得不动用限制的资金进行开支和垫付, 其结果等于企业利用银行的借款进行缴纳。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企业因为行业的压力不敢采用信用政策吸引顾客, 使得企业的竞争能力不断下降, 产品不断积压, 最终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阻塞。

3. 对应收账款的本质认识不够

应收账款从根本上说就是债务人以及债权人的一种贷款, 企业所采用的销售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自身利益的牺牲。从而对企业的应收账款可能出现的拖欠, 给企业带来了经济上的损失, 但是可以将其转化为坏账, 从而对企业的所产生的利润进行缩小。当企业在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的时候, 不仅要考虑企业的自身业绩, 更多的是要考虑绩效的考核, 而不是赊销方所存在的信用问题, 从中所产生的应收账款, 企业不得不运用此资金进行垫付税款和股东分红, 因此, 加速了企业的现金流动, 企业占有了大量的资金, 使得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缺少流动的资金, 给企业的发展以及经营活动带来了很多的不便。此种行为也直接影响了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 对应收账款的管理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少的危害。

4. 经营者自我保护手段软弱无力

针对购货方不按时间支付账款的行为视为违约以及违法行为, 我国的市场经济还没有完善, 因此, 债务人只好主动性来处理问题, 这种不正常的现象, 使得购货方对支付应收账款的事情并不着急。经营者不愿得罪客户, 所以选择了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 在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 出现了一个可以解决问题的媒介。这种处理办法的结果使得企业的资金匮乏, 因此, 企业也不愿意拖欠其他企业的货款, 使得企业的关系越来越紧张。

(二) 企业外部存在的问题

1. 历史原因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 企业针对转制以及政策的调整, 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问题, 所以企业针对新的经济环境还比较陌生, 出现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问题。如, 很多企业在大额应收账款方面所制定的都是长期挂账, 这使得其主管部门不能轻易地对核销进行批准, 成为企业发展的盲点, 造成企业的直接损失增加。

2. 竞争机制不健全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为了提高产品的质量以及售后的服务, 更好的是竞争所采用的赊销方式, 从而经客户带来更多的优惠和方便, 从产品的促销上入手, 使得客户对企业的认识不断加深, 使得企业的应收账款得到有效制约和防范, 这种竞争意识也在不断提醒企业管理者, 小心陷入债务危机。

3. 法律不完善造成

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使得企业和某些部门不根据法律的要求来进行发展, 造成了债务官司不断。为了避免企业在诉讼中浪费时间和精力, 经常是以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来实行。因此, 应收账款在其本质上很容易出现问题, 同时我国的经济发展还没有完全得到完善, 使得我国的经济体制得不到发展, 企业的内部管理不够完善, 对企业的应收账款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对策

(一) 加强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

合理控制企业的应收账款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能力, 这就要求企业应该根据其自身的情况对企业的信用管理部门进行管理, 从而为企业的信用销售做出相应的贡献。确定一个企业的销售额度, 就是从企业的销售以及成本之间进行一个权衡, 从中能够得到企业的发展目标, 最终确定一个合理的水平进行管理。企业的信用额度以及水平的管理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总体发展状况, 还决定了企业的信用政策。

(二) 制定科学合理的信用政策

信用政策也就是所谓的赊销政策, 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来与客户制定不同的信誉额度, 从而避免盲目的销售, 这种方式成为企业发展以及财务管理中一项重要的任务。企业可以通过调查客户的资金运营情况和环境以及偿债的能力和资本的机构进行综合分析, 同时针对企业的信用等级进行具体地划分, 对不同等级的客户采用不同的信用政策, 从而对信用等级较低的企业不给予赊销, 以保障应收账款的安全性。企业应该建立不同客户的信用档案, 可以通过企业各部门对债务人进行采访以及考察, 最终获得电话、地址、联系人等信息, 如果该客户与企业的往来关系存在付款的记录, 则根据客户的自身情况, 来对银行的往来账户、动产和抵押资料、投资资料、转投资等方面的资料进行具体划分, 其中包括了客户的各种复印件资料以及管理人员的相关资料, 同时针对客户的资信情况进行了解和分析, 分析客户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以及获利能力, 以保障客户能够按期还清借款, 并且根据运营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发展趋势信息的登记表, 建立客户的信用档案, 记录下详细的资料和信息, 以提供企业的各方面参考。严格地遵守合同制度, 根据合同的要求明确地规定付款条件、期限以及支付贷款的方式。

(三) 建立赊销审批制度

所有赊销业务所需要的最根本的要求就是经过审批, 只有经过审批的经办人员才能够进行此项业务, 根据企业内部所设定的各级人员进行批准赊销的限额, 限额以上必须经过审批才能够进行, 同时赋予不同级别的人员不同的审批限定, 各级人员应该在各自的权限内进行审批, 不得超出权限以外的限额, 一旦超出应该向上级请示, 领导同意后可以予以批准。针对金额较大的部分, 需要请示最高领导的批准。并且落实责任制, 各自处理好各自的业务, 从而在经济利益上产生挂钩, 同时要求每批业务进行时需要进行相应的监督, 直到资金收回为止。如, 限额可以具体划分为5万元以下、5-10万元以及10万元以上等几个档次, 不同的核准级别交由不同的管理部门进行管理, 当然, 其限额和标准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变化, 这种适当的调整有利于企业各部门的协调, 使得企业各部门可以按照规章规定办理事情, 同时可以向客户传输信用信息。这种分级管理的赊销业务必须经由相关管理人员的批准才能够实行。

(四) 严格应收账款总额管理

1. 分析应收账款的周转率以及收款期限, 从而对其资金的流动性进行掌控。2.分析拒付的具体情况, 分析拒付的情况就是在考察坏账率。如果在此过程中坏账损失率降低, 以至于低于预计坏账损失率, 那么就应该从信用标准的角度进行分析, 分析此信用标准是否过于严格。3.编制账龄分析表, 检查其实际占用的天数, 可以从欠款以及期限和超出期限做出分析, 尤其是针对超出期限的部分, 企业应该制定相应的信用政策。4.应用账龄分析法所进行的管理应收账款, 就是为了提高收回率, 如果不能及时收回应收账款, 则是困扰企业的销售和财务人员的主要问题。通过核心内容的分析, 须从应收账款产生当日起, 就与客户建立起联系, 监督客户支付的情况, 以便于清楚应收账款的收回日期。这种收回的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 在发货后五日内, 联系客户所要还款的日期和资金;第二步, 在还款日前的前五日与客户进行联系, 提醒还款日期以及还款日期的将近, 准备好资金进行还款;第三步, 如果在还款日期五天后, 还没有还清应收账款, 应该及时与客户保持联系, 催促客户还款;第四步, 在还款日后一个月, 客户还是没能还款, 就应该向客户进行警告以及处理方案。

(五) 净化环境, 依法催收应收账款

我国的相关财务政策明确规定了当应收账款无法归还时, 企业可以通过对所损失的坏账进行核销。通过对应收账款的管理, 减少损失的程度, 针对那些拒付的顾客, 所要采用的方式就是通过诉讼来进行维护权益。通过诉讼来要回企业应该拥有的费用, 具体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在期限内实行权利, 以保证诉讼的时效性;二是在收集证据的时候, 应该收集有权威的证据作为诉讼的条件;三是司法机关应该着实办理, 提高司法机关的工作效率;四是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 禁止法律上出现“白条”的问题;五是要对经济进行解封, 更好地解决问题。只有这样, 才能使得应收账款的法律诉讼得到有效的保障。

四、总结

总之, 企业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来对企业的应收账款进行合理正确的分析, 正确的运用应收账款也是现代营销的一种必要手段, 从而对企业的应收账款进行对策的探讨, 以保证应收账款的正常发展, 同时也能受到社会的关注。最后, 企业可以建立相关的内部管理制度, 全面改善和管理应收账款, 从根本上解决应收账款可能存在的问题, 使得企业能够更好掌控应收账款。培养更好更优的应收账款管理人才, 从各个方面带动应收账款的发展, 只有不断变革应收账款的管理, 才能更好地在市场经济中立足。

参考文献

[1]袁秀兰.当前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之友, 2008 (5) .

[2]桂树国.浅谈我国企业产生应收账款的成因与对策[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12) .

[3]石月容.企业应收账款问题的形成与解决对策[J].企业与经济管理, 2012 (12) .

[4]毛金妹.加强和完善应收账款管理的措施[J].商业会计, 2011 (6) .

[5]王风英.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现代化, 2006 (1) .

[6]丁忠解, 唐灵杰.企业应收账款存在问题及对策选择[J].经济师, 2008 (10) .

症结对策 篇10

一、农机运输存在不安全的表现

(一) 无牌无证的机车。

有些无号牌和无行驶证的手扶拖拉机、小四轮拖拉机、三轮和四轮农用运输车, 经常上路跑运输, 时常是半夜“机”叫, 白天休息, 晚上运输。机手心里紧张, 惧怕被农机安全监管人员抓住要求上户挂牌办证, 遇到路查绕着走, 被发现了就“玩命跑”, 这类“黑车”安全系数低, 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二) 超期服役的旧机车。

这类旧机车, 油漆脱落, 锈迹斑斑, 有的零部件已经老化, 有的缺灯, 有的无喇叭, 有的漏油、漏水、漏电, 有的制动不灵、转向机构有故障等, 虽然车况十分差, 但是机手照常跑运输, 因而大事故时有发生, 小事故不断发生。

(三) “带病”行驶的机车。

有些机手重使用轻保养和维修, 在机车出现冒黑烟、烧机油和难起动等故障不及时检修, 甚至在挂档打齿、前轮摇晃、制动跑偏等危及行车安全的故障出现时仍凑合使用, 心存侥幸, “带病”作业, 一旦因此发生机械和人身事故, 便因小失大, 后悔莫及。

(四) 非法拼 (组) 装的新机车。

有的机手因贪图便宜, 购买私营企业非法生产的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农用运输车, 由于其拼 (组) 装技术质量差, 产品不合格, 尤其是制动系统不配套, 或配件不合格, 该刹车时刹不住, 危险性极大, 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五) 擅自改装的机车。

有些农机手不是把手扶拖拉机或三轮农用运输车上的主动皮带轮随意加大, 使机车跑得飞快, 就是把农用运输车车斗加长加宽加高多装货, 使得机车严重超载。因此, 有人说“十次事故九次快, 一次不快是超载。”

(六) 无证人员开车。

有的农村人员以为开车赚钱多, 就随意购买机车上路跑运输, 甚至在一无驾驶证, 二无驾驶技术, 三不懂机车结构性能, 违反安全操作规章的情况下, 不断上演车毁人亡的悲剧。

(七) 机手酒后开车。

有些农机手自以为身体好, 酒量大, 喝了半斤白酒照样开车是常事, 但是机手酒后开车, 导致其反应迟钝, 易诱发交通事故。

(八) 机手疲劳开车。

有的农机手为了多拉多跑, 多赚钱, 干起来便不分昼夜。因机手长时间疲劳开车, 导致大脑反应迟钝, 若出现突发情况 (如有人突然横穿公路) , 便反应不及, 手忙脚乱, 而发生交通事故, 车毁人亡。

(九) 人货混装。

在山区经常可见到有些手扶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上出现车斗里装满毛竹, 而毛竹上却坐了数个人的现象;在平原地区, 有些农机手开车运粮, 经常出现车斗里装满谷子的麻袋上面再坐上数人的现象, 这样人货混装, 确保安全, 不仅有摔断胳膊跌断腿的人, 甚至有的人终身致残。

二、农机运输不安全造成的后果

(一) 造成农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只要农机手在运输作业过程中, 发生了交通事故, 就会不同程度地造成财产损失, 事故小损失小, 事故大损失大, 有的农民购机款尚未还清, 就因发生事故又添新债;有的机手因车祸致伤致残, 更是雪上加霜, 由此生活陷入困境, 更无法供子女上学读书。

(二) 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

由于农机运输作业中发生交通事故, 而导致伤残的农民无法承担重体力劳动, 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去偷盗, 成为农村社会不稳定因素;还有的农机手因交通肇事无力赔偿, 而引发民事纠纷和上访等事件, 严重扰乱了农村的社会稳定, 在群众中产生不良影响。

(三) 造成环境的污染。

有些“带病”或破旧的机车, 拖运农副产品进城出售, 一辆一路黑烟, 两辆两路黑烟, 真是黑烟滚滚呛路人, 路人见了赶快躲, 这些机车排出严重超标的废气, 污染了环境。

三、农机运输不安全的原因

(一) 农机手素质低。

有的农机手文化水平不高, 既不参加农机安全法规学习, 又不参加农机安全操作技术培训, 经常不遵守农机安全操作规章, 违规开车。

(二) 机车变动频繁。

农民的手扶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 买卖自由, 有时一个月内一部机车卖了两三家农户, 农户要车就买, 不要车就卖, 使得“黑车非驾”增加, 而有些无农机驾驶证的农户买车, 只顾赚钱, 不顾安全。

(三) 生产和销售劣质机车和配件。

有的地方因招商引资, 引进了从事非法生产拼 (组) 装的农用运输车的外地私营企业, 其产品质量无法保证, 有的销售商把农民的生命财产视为儿戏, 打着虚假广告, 销售假冒伪劣的农用运输车和配件, 这样的农机产品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使得农机事故时有发生。

(四) 农机安全抓管不力。

由于农村农用运输机车分散, 面广量多, 有些县级农机安全监理站和乡镇农机站存在着农机经费严重不足, 给抓好农机安全生产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导致有的农机监管人员不是深入到乡村, 进行田检路查, 而是坐在办公室嘴上空谈农机安全, 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农机安全措施, 使农机安全监管工作流于形式走过场。

四、解决农机运输不安全的对策

(一) 抓好农机手安全培训。

各地可采取灵活多样化的形式, 对农机手进行安全培训, 既可集中培训, 也可分散到田间地头现场讲解, 尤其是对新机手, 县级农机监理站和县级农机学校, 每年必须联合举办一至两期培训班, 使新机手及时学习和掌握农机安全法规知识和农机安全操作技术知识, 并且利用每年机手年检年审的机会, 县级农机安全监理站和各乡镇农机站联合举办培训班, 使农机手进一步学习农机安全法律、法规和农机安全操作技术, 增强农机手学法、守法和安全生产意识, 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 加强农机安全宣传。

各级农机安全管理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 切实加大农机安全宣传力度, 一是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栏、宣传车等宣传媒体和工具大造声势, 向社会宣传农机安全知识, 使农机安全知识家喻户晓, 人人皆知;二是县级农机安全监理站每年要利用农机手年检或到站办事的机会, 分发一份农机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操作技术宣传材料给每位农机手, 强化农机手的安全意识;三是县级农机安全监理站要把农机交通事故典型事例和农机安全知识, 制作成宣传图片, 到乡村巡回展出, 以增强农机手守法意识和农民群众依法自我保护意识, 营造“关爱生命, 关注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 依法整治非法拼 (组) 装机车。

县级农机主管部门要联合公安、工商和技术监督部门等, 每年都要对本县农机市场进行依法整治, 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机产品, 尤其是要加大对非法拼装农用运输车的打击力度, 坚决取缔非法拼装农用运输车的生产, 同时还要坚决整治农机手擅自随意加大主动皮带轮或车斗加长加宽加高的现象, 县级农机安全监理站不得为非法拼装车 (包括农机手随意改装车) 办理入户手续, 切实维护农机安全生产秩序。

(四) 强化农机安全管理。

症结何在? 篇11

高昂的成本

2012年伊始,一名外籍男孩在张家口意外摔伤,首航直升机公司派出一架“小松鼠”直升机将其紧急转运至北京。直升机只飞行了不到40分钟便将男孩送至医院,如果乘坐地面交通,从张家口到北京即便不堵车也需要3个小时。北京999急救中心副院长田振彪说:“地面运输转运急救病人的风险是空中转运的8倍。直升机急救能在30分钟的黄金抢救期让病人得到救治,更能避免转运途中加重病情。”

这件事如果讨论到此为止,可谓是一件喜事,普通大众今后在偏远地区或医疗欠发达地区生病后,就医将不再是棘手的难题。不过且慢,不为人知的是,这次转运的代价是每小时3万元人民币的转运费用。如此高昂的飞行成本对于我国大多数工薪阶层来说,可谓望尘莫及。这也不难理解为何我国城市民用直升机的发展如此缓慢,没有消费,谈何发展?

虽然目前已有保险公司涉足空中急救保险,但在这类保险普及之前,空中医疗救援仍然只是少数人专享的“特权”。况且,即便空中急救保险已经普及,也并非所有的急救病人都能动用直升机。

自身的短板

这部分所涉及的问题其实正是整个通用航空领域面临的几大难题:空域受限、缺乏机场及起降点、油料供给匮乏、配套设施薄弱、常年低位徘徊造成的行业整体人才和技术储备赢弱、税收和财政补贴滞后等。除去这些行业的共性问题外,直升机在城市中发展面临的自身遗留问题还包括市政规划欠缺、军民不分等问题。

谈及城市规划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巴西最大的经济城市、世界上直升机最多的城市——圣保罗。每到周末,至少有250架直升机从圣保罗飞往附近的海滩和公园度假。圣保罗市中有一座可起降120架直升机的大型直升机机场,此外,圣保罗的直升机平台遍地开花,平均每三座商业建筑中就有一座建有屋顶直升机平台,由于大多数高层建筑的屋顶都有直升机平台,因此很难统计出直升机平台在这座城市中的准确数量。

再看我国,直升机平台的数量同样无法准确统计,但是无法统计的原因并不是数量太多,而是数量太少且缺乏管理。直升机停机坪作为直升机在城市应用中的基础保障设施,城市管理部门或政府相关部门应采取积极措施加以规划筹措。然而,我国目前在这一领域仍属空白。记者从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了解到,目前尚无任何涉及直升机停机坪的市政规划,在整个规划行业的期刊论文库中,相关内容几乎为零。仅有几篇关于直升机停机坪的论文还都停留在建筑设计层面。一言以蔽之,目前的城市规划既没有考虑过生产性的飞行需求,也没有针对直升机起落和通航需要的配套设施进行规划。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航空的发展始于军用,因此我国航空产业和军事自始自终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国自主生产的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都以军用为主,虽然现在已经有了以AC系列为代表的一批民用直升机型,但是距离西方国家的民用航空产品仍有不小的差距。在西方,民用直升机的数量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全球目前共拥有军民用直升机6万多架,其中民用直升机约3.4万余架,占总数的57%。而且,西方直升机制造商大都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改装或定制机型,国内的制造商目前还达不到这一水平。此外,在空域管理,保障体系等方面我国目前都刻有深深的军事烙印。

中国的经济正处在高速发展之中,保险、基金业也日趋繁荣,可以肯定的是,阻碍我国城市直升机发展的经济藩篱很快就会去除,如何解决行业自身的遗留问题才是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时机未到

直升机参与到城市发展建设中的益处颇多,普通百姓也能坐享其成,这自然是好事。因此,不难理解从专家学者到群众百姓都在热切盼望直升机飞进城市,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建设。

然而,新生事物总归是要经历一段发展过程的。在我国,从第一架国产直升机起飞到今天不过短短的54年,而城市化的全面推进更是1992~2000的事,到今天不过20年。再看直升机与城市发展结合最好的德国,德国著名的女飞行员汉纳·赖奇早在1937年就在柏林试飞了早期直升机,而德国的城市化更早在19世纪下半叶便已发生。

随着低空政策更加宽松,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了直升机的功用、各方努力的效果逐渐显现,中国城市直升机应用的快速发展阶段即将到来。直升机作为空中机动平台和作业工具,将为城市资源的建设、优化,提供新方法、增加新维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成为新时期城市建设的功能倍增器。

症结对策 篇12

我国会计研究生教育始于1979年设立的普通类型的硕士学位,经过多年的发展变化,已由先前的精英教育逐渐转向大众化教育,各高校会计研究生的招生规模越来越大,这归因于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高端应用型会计研究生的迫切需求。

传统的会计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学术研究,但实践表明这些研究生的毕业去向绝大部分是去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实务工作。学术研究导向的培养目标跟应用实务的就业去向形成了矛盾,其结果是培养的会计研究生既不能满足科学研究所必要的研究能力,又不能满足实务界对应用型高端会计人才的需求。因此很多高校将原本的学术研究导向培养目标改成学术研究和应用实务双重导向,并按统一模式进行培养。

针对这种现状,为加快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高端会计人才的培养步伐,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4 年批准了21 家研究生培养单位为首批试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又称专业型会计研究生),面向社会具有本科学历的且具有一定年限实践经验的会计从业人员,招收在职MPAcc,从而将会计研究生划分为传统的学术型和新兴的专业型两类,形成二元培养模式。

2008 年金融危机时,高校会计类本科毕业生就业压力空前增大,为减少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满足应届本科生提高学历和专业水准、增强就业竞争力的要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9年3月批准MPAcc试点单位招收全日制会计硕士。财政部制定实施了《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 ~ 2020 年)》,强调以培养高端会计人才为突破口,其主要政策措施就包括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建设工程,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需求,加大应用型高层次会计人才培养,以会计人才能力框架为导向,促进会计学研究生教育逐步向以应用型专业学位教育为主转变;稳步扩大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规模,促进会计专业学位系列加快发展,实现会计专业学位教育与会计相关职业资格考试“双向挂钩”,进一步强化高层次会计教育的实务导向。

2010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MPAcc培养单位由之前的25家增加到105家,实现了大规模扩容,迎来了专业型会计研究生发展的黄金时期。与此同时,传统的会计研究生被称为学术型研究生,其招生规模不断压缩,培养方案也在不断调整。MPAcc教育如何在培养目标、能力框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师资配备等方面进行合理安排,以实现培养高端会计人才的目标,显得尤为迫切。

在会计研究生教育改革方面,学者们的讨论并未形成系统性成果,尤其缺乏将学术型和专业型会计研究生进行对比分析的研究成果。当前形势下,学术型和专业型会计研究生在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症结是什么?如何改进二元培养模式存在的难题?具体的改进方案是什么?这都是本文力求回答的重大现实难题。

二、会计研究生二元培养模式的问题症结

1. 本文以问卷调查和电话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调研。我们选取了50 名大中型企业的财务总监(财务经理),分别对学术型和专业型会计研究生的能力框架(技术能力、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和实践经验)进行了评价。

调研发现:1对于技术能力(知识结构)而言,学术型非满意率达44%,专业型非满意率为46%,表明当前学术型和专业型会计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基本接近,两者差异并不明显,二元培养模式过程中课程设置方面与传统模式存在同一性。二元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方面没有突出培养目标的特殊性,是一个重大缺陷。2就职业技能而言,学术型非满意率为40%,专业型非满意率为38%,稍低于学术型。这表明在职业技能方面,二元培养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改进。3就职业价值观而言,非满意率中学术型占6%,专业型占4%,表明我国会计研究生职业价值观很不错,体现了当前高校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这个优势要继续保留。4就实践经验而言,非满意率中学术型占60%,专业型占48%。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学术型会计研究生在实践经验方面远不如专业型研究生,这可能是由其培养目标不同所导致;二是不管学术型还是专业型,实践经验方面的培养还需大力推进。

2. 我们还通过电话访谈的方式调研了部分国内会计名校的任课教师。这些任课教师均既从事学术型会计研究生教学,也从事专业型会计研究生教学。这也表明了当前各培养单位的一种现状,对大部分培养单位而言,二元培养模式的师资基本上是一套人马。本次调研内容是开放式调研,因为这样可以跳出问卷调查的设定缺陷。访谈的内容是:请分别针对学术型和专业型会计研究生提出当前培养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经归纳总结,被访谈对象认为,当前学术型会计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按人数支持高低排序有:

(1)培养目标欠明确。学术型会计研究生须减少招生比例,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学术研究,以为博士阶段培养优质生源。但目前大部分高校并未转变传统会计研究生的培养观念。

(2)课程设置存在问题。学术型会计研究生应强化研究方法类课程,例如计量经济学、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统计软件应用、经典文献阅读与学术讨论等方面的课程。而当前课程体系中研究方法类课程较少,相反实务类课程则偏多,这不利于学生研究能力的提升。

(3)师资配备与激励问题。对于学术型会计研究生而言,师资配备应以教学科研型教师中科研能力强和研究成果丰硕的教师作为备选师资。但当前这类师资一方面较为稀缺,另一方面也缺乏激励措施。比如,计量经济学任课教师只讲计量经济学理论,统计软件教师一般只讲该软件如何运用,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则教学生实证研究过程中的基本环节和可供选择的方法,并没有从会计研究的角度让这些课程相互关联。但是,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的完成,则需要经历选题、文献综述、研究设计、数据搜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稳健性测试和结果解释等多个环节,且一环扣一环,是一个连续的综合体。而课程设置则人为将其割裂开来,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复合型师资,即懂计量经济学、统计软件、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和具体数据处理技巧的教师非常稀缺。这导致学术型会计研究生学习这些课程后,无法融会贯通,不会写学术论文。对于文献研读和学术讨论课程,任课教师要投入很大精力阅读英文文献并与学生进行讨论,但在教学成果考核方面却与普通老师一样,这降低了任课教师投入的积极性。

(4)学生素质和社会风气问题。目前,有许多学术型会计研究生心态浮躁,难以静心思考学术问题,以到企事业单位就业为目的将时间投放在考证和实习上。因为当前学术型研究生绝大部分还是选择去实务部门,而不是科研院所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这归根结底还是培养目标存在问题所导致的。

3. 此次访谈我们也针对专业型会计研究生同时进行,其培养环节存在的问题按被访谈支持人数高低排序有:

(1)课程设置存在问题。尽管专业型会计硕士培养目标定位于“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会计人才是清晰明确的。但其培养过程中的课程体系基本上与学术型会计研究生课程相重合,理论导向较强,而实务导向的课程相对较少,难以实现培养目标所要求的能力框架。

(2)师资配备与激励问题。目前大部分培养单位规定给专业型会计研究生授课的教师须具有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资格。这使得很多实务经验丰富的讲师(或助理教授)却不能走进MPAcc课堂。一般而言,在985 高校、211高校中,当前职称晋升条件越来越高,年轻教师若能上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本身就表明其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这类教师一般选择教学科研型教师岗位,其考核的主要指标是科研而不是教学。而实务经验较为丰富、教学水平高的讲师往往因为科研能力较差,其主要精力投放在教学上和校外兼职上,而对于科研的投入较少。这类教师深知实务中高端会计人才的标准是什么,应具备哪些能力。这类教师是MPAcc最适宜的师资来源,却因规章制度被排除在授课教师之外,这不禁让我们心寒。一位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侧重科研一般会轻视教学;重视教学一般会忽略科研。如何激励实务经验丰富、重视教学的老师,这是高水平大学的领导须深思的重大难题。

(3)学生素质和社会风气问题。专业型会计研究生招生过程中因招生规模较大、初试全国联考、复试专业考试难度有限等影响,导致专业型会计研究生的专业素质普遍低于学术型。课堂教学发现,大约有三分之一比例的专业型会计研究生是跨专业考入的,这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难以调动这部分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也导致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把握授课的难易程度。若增加难度,对综合性较强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式讲解与讨论,这部分学生反映难度太高,难以接受;若降低难度,简化综合性,本科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则反映过于简单。另外,被访者反映,部分学生逃课到校外实习,也体现了专业型会计研究生心态浮躁的现象。当然这种现象与其面临的就业形势和世俗的社会风气有关。

(4)课外实习的组织问题。专业型会计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要求以真实企业为对象展开研究,研究其财会方面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深入参与企业财会管理过程中,去寻找问题,并运用所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大部分高校并没有统一组织专业型会计研究生的实习工作,而是将这个任务推给了导师。负责任的导师会切实组织学生实习,但不负责任的导师将实习交由学生自己负责。这样实践课程很可能被大打折扣,无形中降低了专业型会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我们还通过电话访谈形式调研了五所高校(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和湖南大学)的部分学术型会计研究生和专业型会计研究生。归纳学生反映普遍存在的问题,按人数高低排序,对于学术型会计研究生而言,问题在于:1课程设置方面,研究方法类课程太少,难以为真正的学术研究提供坚实基础。2师资方面缺乏文献研读类和复合型会计师资。大部分高校学术型研究生没有英文经典文献研读与讨论课程,这是缺乏相应的师资所致。学习完计量经济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之后,感觉是两张皮,仍然不知经典学术论文的结果具体是如何做出来的,缺乏完整呈现学术论文写作过程的复合型师资。

对专业型会计研究生而言,问题在于:1课程设置方面,大多数课程基本照搬学术型会计研究生课程,实务类课程较少;2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传统的满堂灌方式;3大多受访者认为,学校并未统一组织实习,实践课程有点走过场;4未区分全日制与在职学生的差异,而按统一的模式培养。

三、会计研究生二元培养模式的改进方案

1. 学术型会计研究生培养模式改进方案。明确培养目标就是学术研究,将学术型研究生班建成博士预科班形式。学术型会计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应强化研究方法类课程,重视经典文献的研读和讨论,着重立足学术论文写作环节进行一体化式培养。配备科研能力强的师资进行讲授,培养既懂计量经济学理论,又懂软件操作、数据处理,具备深厚经济管理知识和扎实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师资,真正使学生对学术研究产生浓厚兴趣。根据课堂教学投入工作量,在基本课时的基础上吸纳学生意见,合理确定课时系数,激励任课教师从事文献研讨、研究方法和学术讨论,从而为教师和学生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也便于教师与学生开展合作研究,切实提高学术型会计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2. 专业型会计研究生培养模式改进方案。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实务。借鉴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理事会(IAESB)关于高端会计师职业能力框架的最新研究成果,从技术能力、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和实践经验四个维度来设置课程体系。专业型会计研究生的课程应主要为实务类课程,可以参考职业会计师资格考试来设置相关课程。如中级会计职称考试,高级会计职称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英国特许会计师(ACCA)考试,财务分析师考试(CFA)和注册管理会计师(CMA)等。因为这些资格考试涉及的课程都是实务中常用到的财会类核心课程。同时,为了使得专业型会计研究生未来成为经营管理者,我们可以将MBA课程体系中与企业经营流程相关的课程纳入到选修课范畴。此外,建议教师配备应由实务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非研究型教师来担任,破除MPAcc任课教师必须是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的不合理规定或潜规则。建议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案例教学为主,传统讲授为辅,增加讨论课时。

此外,应区分全日制和在职研究生两种类型。对于全日制学生而言,其实践经验匮乏,案例教学主要是模拟现实情境由任课教师来推动,并融会贯通相关领域知识进行引导。而对于在职研究生而言,其实践经验丰富,这样任课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可以先简要讲解理论知识,再演示典型案例,最后要求学生针对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本课程的内容自制案例,并在课堂上陈述,供全班学生讨论,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兴趣。

建议增加专业型研究生实践课程的时间,并由学校统一组织实习。各培养单位要有意识地与大中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和咨询机构达成联合培养MPAcc的协议。可采取的方式有: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聘请实习基地财务负责人担任校外合作导师,学生免费在实习单位实习,这对于学校和企业双方而言都是双赢。对于学校而言,该方式可以达到培养人才和拓展就业渠道的目的;而对于实习单位而言,该方式可以获得学生免费的实习劳务并提升企业品牌声誉,还能为企业从实习生中选拔优秀人才。

摘要:我国会计研究生包括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形成了二元培养模式。本文通过调研财务总监、任课教师和会计研究生,发现二元培养模式的问题症结在于培养目标含糊、课程设置欠科学、师资配备与激励失当、混淆全日制和在职研究生差异以及实践教学形同虚设等。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学术型和专业型两个维度提出了会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进方案。

上一篇:智能电厂下一篇:自主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