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性干预

2024-09-15

规范性干预(精选7篇)

规范性干预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人群中无症状脑卒中发生的特点, 规范二级预防措施, 减少致残率, 提高生活质量。方法 对5个行政单位进行健康体检的720例与住院治疗的412例患者中的无症状脑卒中患者进行比较, 观察无症状脑卒中的发生率及治疗情况。结果 健康人群中有118例发现无症状脑卒中, 占16.3%, 在住院治疗的患者中有42例为无症状脑卒中, 占10.2%。住院患者与正常人群无症状脑卒中发病率有明显差异性, 干预者仅占26.3% (42/160) 。结论 在无卒中史的人群中有预警脑卒中者规范二级预防措施, 对减少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脑卒中,无症状,健康人群,二级预防

脑卒中常见的症状之一是偏瘫, 而无偏瘫表现者则少见, 故常造成临床误诊或漏诊。我科收治经头颅CT证实的脑卒中患者412例, 其中无肢体偏瘫者42例, 现结合健康体检人群检查结果对其进行临床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自我科2010年9月—2011年9月收住的患者412例, 来自健康体检者720人。健康体检720人中无症状脑卒中118例, 其中男82例, 女36例;高血压36例, 高胆固醇血症14例, 高甘油三酯血症43例, 血糖异常25例;年龄28岁~59岁;残疾13例, 死亡1例。住院患者412例中无症状脑卒中42例, 男28例, 女14例;年龄30岁~72岁, 平均年龄53.3岁;动态起病38例, 静态起病4例;出血性卒中27例, 梗死性卒中15例;有高血压病史17例, 冠心病史2例, 有吸烟史10例;发病时血压高者32例, 其中收缩压及舒张压均高者23例, 收缩压高者5例, 舒张压高者4例;意识清楚42例, 仅3例嗜睡, 头痛31例, 眩晕11例;痊愈41例, 好转1例。

1.2 方法

筛选方法:健康体检项目中有头颅CT与血脂、血糖、血压常规检查, 将结果中的无症状脑卒中人群设为体检组;住院患者均经头颅CT扫描证实为脑卒中, 将其中的无症状脑卒中患者设为住院组, 比较2组的发病率、治疗情况。干预方法:采用脑卒中二级预防的方法即控制血压在140/90 mm Hg以下, 加强运动与控制饮食来调节血糖、调脂, 抗血小板聚集。

1.3 诊断依据

无神经系统症状或仅有轻微头痛、眩晕等表现;既往无卒中病史 (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头颅CT或MRI证实有血管源性脑实质损害病灶。

1.4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来自体检人群720人中的118例为腔隙性脑梗死、多发腔隙性脑梗死, 有43例使用降压药、调脂药、降糖药却无1例坚持规范治疗, 均为间断服用;确诊后予以二级预防。来自住院患者412例中的42例患者均采用药物治疗, 给予脱水、脑细胞营养剂、止血、对症治疗, 均出现了过度治疗;住院1周后出院予以二级预防。2组发病与治疗情况比较见表1, 脑卒中二级预防1年后情况比较见表2。

3 讨论

由表1可以看出体检人群中的无症状脑卒中发病率是住院患者中无症状脑卒中的3倍以上, 预后情况则更差, 说明亚健康状态人群中的无症状脑卒中更具危险性, 是“小卒中大麻烦”的重点人群, 必须规范二级预防[1]。表2显示体检组118例无症状脑卒中短时间内就有32例发展为有症状脑卒中, 占到27.1%, 其中11.9%最终发展到残疾或死亡;而住院组发展为有症状脑卒中仅4例且无残疾病例, 说明积极预防与治疗有重要意义。

无症状脑卒中患者毫无感觉, 只有在轻微不适或体检时靠影像学检查才能发现, 本组160例患者来自于健康体检118例与住院患者中的42例。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证实为无症状脑卒中患者, 临床上具有以下特点:绝大多数患者意识清楚, 仅3例嗜睡;部分患者以颅神经损害为首发或惟一症状;少数患者表现为突起的眩晕、行走不稳、语言障碍、肢体麻木等;部分患者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早期诊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凡中老年急性起病, 有剧烈的头痛、呕吐、眩晕、肢体麻木、语言障碍、精神异常、抽搐等症状, 尤其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眼底动脉硬化时, 应首先考虑无偏瘫脑出血的可能。仔细全面神经系统查体, 以发现有助于诊断的体征, 如出血灶位于枕叶、颞顶叶, 常可查到同向偏盲、象限盲或视物变形;出血灶位于额颞叶者, 多表现为失语症及精神异常;基底节区出血者有时仅有语言不清、偏身感觉障碍;丘脑出血者常可发现眼部异常、偏身感觉异常等;脑干出血可只表现为面舌瘫和眼球运动障碍;小脑出血多无为定位体征, 但仔细查体可发现共济失调、肌张力低下等。及时行头颅CT或MRI检查, 对早期诊断脑卒中是非常重要的。

出血量小且位于非主要功能区如额顶叶出血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肢体瘫痪而颞枕叶则多无瘫痪。出血部位在桥脑中部以上的中线腹侧, 避开了桥脑神经核、锥体束、内侧丘束系、内侧纵束, 故临床未出现定位体征, 仅有头痛、头晕等一般表现。出血破入脑室, 尤其是尾状核出血, 由于其临近脑室附近, 出血后易破入脑室, 血肿一旦破入脑室, 既不出现脑占位效应, 又减轻了对周围脑组织及锥体束的压迫损伤, 故临床上亦不出现肢体瘫痪。我们观察的无症状脑卒中患者平均出血量5.4 m L, 出血量小, 均治愈。腔隙性脑梗死及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或CT所见陈旧性脑梗死在无症状脑卒中患者中较为常见, 是脑深部微小血管的梗死, 因为正常人脑血流先到达脑灰质再经细而长的血管穿透到脑白质, 故因梗死血流减少时首先影响到深部的白质, 而白质区病变不产生神经系统局灶性体征出现无症状脑梗死。

总之, 有些脑卒中患者可不出现肢体瘫痪, 其原因可能是梗死部位在深部微小血管或出血部位在非主要功能区且出血量小或破入脑室等有关。临床上不能因为无症状或症状轻微而忽视规范的二级预防, 造成有症状脑卒中或残疾及死亡, 表2提示经规范二级预防后有72.9%与90.5%的患者获益, 警示无症状脑卒中患者以及血压、血脂、血糖升高等具有独立危险因素的人群[2], 重申二级预防之重要, 未雨绸缪之意义重大。阻断其共同的病理基础, 达到预防有症状脑卒中发生, 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秀华.心脑血管病的一级二级预防[J].基层医学论坛, 2009, 13 (10) :943.

[2]郭迓玲.脑卒中的一级预防[J].基层医学论坛, 2011, 15 (31) :1057.

规范性干预 篇2

资料与方法

2015年8-9月收治行人工流产的妇女206例,均无人工流产手术禁忌证。年龄16~45岁,平均(20.8±2.6)岁;所有妇女学历均为小学学历或以上,这保证了其对于问卷调查可以独立完成。

方法:问卷调查在两组调查对象中展开,调查的时间点是在接受流产后,尚未实施关爱服务干预前。(1)观察组在人工流产后给予关爱服务,具体措施包括:将流产后仍存在意外妊娠的风险向妇女及其妇女性伴侣进行告知,术后患者由专人陪伴,予以讲解流产后保健知识和相关避孕知识,并讲解重复流产对妇女生殖健康的危害,分析意外妊娠的原因,帮助妇女术后立即避孕的意识的树立;并指导如何防止出现意外妊娠,应根据情况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对其提供避孕工具或药物,提供时间3个月以上;在妇女复诊时对避孕措施实施是否正确进行检查;接受观察组妇女的电话咨询。(2)对照组给予常规的人工流产处理,且无其他干预措施。(3)对所有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再次调查时间是接受PAC服务后3个月后,对妇女对避孕节育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进行了解,同时了解正确使用避孕器具、药物的情况和重复性流产的情况。

评价标准:采取问卷调查形式考核患者避孕知识掌握情况及流产后保健知识掌握情况。问卷评分:0~22分为优秀,23~30为良好,31~40分为较差。

统计学方法:SPSS 17.0统计学软件被应用于两组患者的数据分析中,计数资料使用(±s)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观察组避孕知识掌握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观察组流产后实施避孕措施例数多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观察组重复流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讨论

目前,无痛人流过分片面宣传无痛、损伤小,致使部分患者认为人工流产是轻松、安全的,对身体无任何伤害,致使部分患者把人工流产当成是避孕措施的一种。其实,人工流产是终止妊娠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通过药物或手术完成,人工流产在术中、术后和远期可能并发更加严重的症状,给育龄妇女在生理和心理健康方面带来极大的伤害[2]。甚至有研究发现[3],对生殖健康和避孕知识了解程度不高造成了很多妇女非意愿妊娠的发生,由于其严重缺乏避孕知识,一些妇女出现多次人工流产。由于害怕再次怀孕,拒绝伴侣的正常性要求的现象在一些妇女中出现,这对夫妻关系和正常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人工流产对女性不仅仅是一种身体上的创伤,更是心理上的不良影响,因此进行PAC是十分有必要的[4]。

本研究从表1的统计数据可以清楚看到,对接受PAC流产后的患者进行关爱服务规范干预,对避孕节育知识掌握情况的优良率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表2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何正确使用避孕器具和药物的知晓人数比较,观察组也多于对照组例数,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从PAC实施的过程来看,PAC是一种标准化的医疗服务流程,PAC服务必须因人而异、因人宣教,对待患者要个体化对待,因为人工流产的患者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如年龄、种族、生活背景、生活习惯及理解能力等。作为PAC服务的质量源头的医务人员,只有自身素质不断提高,使PAC服务相关知识不断丰富,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及沟通技巧,才能给予患者最需求的帮助和关爱(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理上的)。另外,服务手段的多样化至关重要,如开展健康讲座、下乡及基层宣传、下乡服务,派发宣传小册子等。通过PAC这一特殊的医患沟通手段,不仅可以通过对女性生殖、避孕、人工流产等知识的宣教和普及,使患者对人工流产的危害有所了解,使她们的避孕意识得到提高,更能达到术前安抚患者,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目的,使手术并发症和重复流产的情况得以减少,有助于落实有效的避孕措施。PAC还是有利于保证妇女的心理及生殖双重健康的一种心理疏导。只有规范的、优质的PAC服务,才能有效地服务于患者,真正成为广大女性的福音,创造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研究通过在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广泛开展流产后关爱服务可以帮助妇女了解并掌握有效的避孕方法,在生殖保健意识和知识提高的同时,患者觉得有实实在在的保障,患者术后心理因素得到极大的良性干预,正如大部分患者肯定的PAC服务给予其心理支持一样,极大促进了患者术后身心康复。患者正确使用避孕药具,进行计划生育,指导生育间隔,预防非意愿妊娠,减少人工流产、不安全流产,也降低重复流产率。从表3中的数据,我们看到观察组重复流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流产率下降了,人工流产率也就下降了,减少了各种流产并发症的发生,保护妇女的生殖健康,从而提高新疆地区妇女生殖健康水平,有较大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Ministry of Health of China:Almanac of China's Health[EB/OL].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zwgkzt/ptjnj/year2010/index2010.html.

[2]吴乐贤,高海莲,李齐,等.围术期实施人文关怀对未婚人工流产者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2,27(1):59-60.

[3]朱勤芳,陆新妹,杨美芳,等.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的实施与效果调查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4):4257-4260.

规范性干预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10000张门诊处方为对照组, 未实施药学干预管理措施;选取2014年12月10000张门诊处方为观察组, 实施药学干预管理措施, 根据药品说明书、公开出版的医药书籍和公开发表的国内外文献进行评价, 同时, 依据原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2]对门诊处方展开分类统计, 统计分析不合理门诊处方用药。

1.2 方法

1.2.1 基础药学服务

两组均在患者候诊、诊疗、取药和服务过程中向患者提供相关药学服务, 提高患者合理用药认识, 指导患者合理服药、用药, 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1.2.2 对照组

对患者实施基础药学服务, 未在院内管理层面对门诊处方实施干预措施。

1.2.3 观察组

实施针对性的药学干预管理措施, 医院相关工作人员对门诊处方实施综合干预措施, 其主要包含制定制度、宣讲教育和考核奖励等。 (1) 制定制度, 医院相关部门根据医院实际状况, 并同有关法律法规相结合制定一系列同合理用药相关的制度, 并编辑本院药事手册, 组织全院医护人员学习。 (2) 宣讲教育, 医院药剂科工作人员配合医务处向临床科室医生宣讲合理用药知识, 并为其解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麻醉、精神药品管理规定”及江苏省卫生厅部分常见病、多发病“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试行规范等法律和规范, 将相关合理用药原则和规范制作成幻灯片, 为医护人员播放讲解, 实施针对性宣教。 (3) 考核奖励, 医院相关部门每个月对门诊处方进行点评, 并将点评结果上报, 公布展示在我院网站上, 同时, 将各科室合理用药状况纳入考核医疗质量范围中, 实施奖励或是惩罚, 并对不合理用药处方给出相关用药建议。

1.3观察指标

密切观察并记录门诊处方用药不合理状况和发生率, 以评估干预效果[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门诊处方用药不合理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3 讨论

近年来, 医院中门诊处方用药不合理现象经常发生, 不仅影响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还影响医院形象。要最大限度地避免或降低门诊处方用药不合理发生率, 不仅需要门诊医师的努力, 还需要药师的药学干预, 规范门诊处方, 促进合理用药,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优化医院形象。药学干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门诊处方用药不合理发生率, 主要是因为临床药师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直接向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提供良好的、专业的、负责的和药物应用相关的服务, 进而提高临床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 保障患者生命质量。

[例 (‰)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门诊处方用药不合理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表明药物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及患者治疗效果。本研究中门诊处方中主要出现的问题有处方前记书写不规范、处方前记书写漏项、药物规格数量书写不规范、药物剂型书写不正确、没有使用专用处方及药物和适应证不相符等不规范、不合理事项, 这与医生不重视或工作疏忽等原因相关, 其中药物和适应证不相符 (占6.1‰) 、药物规格数量书写不规范 (占3.7‰) 和药物剂型书写不正确 (占3.5‰) 为发生率最高的3类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我院相关部门应对门诊医生开展宣讲教育, 并不定期对门诊医生开出的处方进行检查干预及点评, 纳入考核, 实施奖励或是处罚措施,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减少了处方用药不合理现象, 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4]。除此之外, 医生进修和学习的机会较少,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业务水平的提高, 加上多种原因导致门诊对患者不能开展相应检查, 未能明确复杂病情, 只能通过大范围的用药来验证病情, 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尤其是在使用抗生素对患者进行治疗时, 在没有确定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的情况下就进行治疗, 给患者健康带来一定威胁。针对这些问题, 应加强对医院门诊医务人员用药知识培训和监管, 定期、定时考核, 促进药物合理应用[5]。药学干预措施还有助于临床药师在临床用药中完善自己的药学专业知识, 并同临床医师互相监督, 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时提出相关措施和意见, 并给予维护健康的药学方案。同时, 这些措施还可指引临床药师评价常规药物治疗方案和药物治疗作用等, 培训门诊医师处方书写规范, 以减少处方差错等问题, 同时降低门诊处方用药不合理率, 减少患者不必要的花费。但是, 药学干预措施在临床上的应用多处于初级阶段, 临床药师经验不足, 因而需要临床药师不断学习, 补充自身知识, 提高临床药事经验, 提升自身业务水平, 更好地为患者和社会提供良好的服务[6,7]。

综上所述, 医院药学干预管理措施可有效规范门诊处方, 保障门诊用药合理性, 促进药物有效、安全和合理的使用。在医院药事工作中要严格按照相关法规和规范实施相关药事服务, 提高医院药事管理和服务水平, 进一步提高医院处方规范和合理用药水平。

摘要:目的 研究药学干预管理对规范门诊处方和门诊合理用药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10000张门诊处方为对照组, 未实施药学干预管理措施;选取2014年12月10000张门诊处方为观察组, 实施药学干预管理措施。密切观察并记录门诊处方用药不合理状况和发生率, 以评估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组门诊处方用药不合理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药学干预管理措施可有效规范门诊处方、显著提高门诊处方用药的合理性, 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质量。

关键词:药学服务,药物处方

参考文献

[1]杨杰凤.门诊处方用药差错分析与干预措施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 (9) :157-158.

[2] 谢元春, 赵语.腹痛患者的门诊处方用药分析[J].重庆医学, 2013, 42 (3) :318-319, 322.

[3] 王鹛嵩, 吴海涛.药学干预联合系统化处方评估对促进喹诺酮类药临床合理使用的效果[J].重庆医学, 2014, 43 (34) :4666-4668.

[4] Huang D, Yang J, Lu X, et al.An integrated plasma and urinary metabonomic study using UHPLC-MS:Intervention effects of Epimedium koreanum on&apos;Kidney-Yang Deficiency syndrome&apos;rats[J].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All Drug-Related Topics in Pharmaceutical, Biomedical and Clinical Analysis, 2013, 15 (76) :1654-1659.

[5] 管晖, 尹文强, 陈钟鸣, 等.基本药物制度下山东省某市基层医疗机构门诊处方用药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4, 17 (22) :2648-2651.

[6] 董景霞.门诊处方抗生素不合理应用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 (31) :74-75.

规范性干预 篇4

为了强化全科医生对COPD指南的执行,分析社区干预规范用药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价值,金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辖区内200例COPD患者进行了COPD规范用药情况的调查,稳定期患者规范用药干预的试验(为期2年),并在干预前后进行生活质量疗效评价。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2010—2011年金杨社 区对40岁以上常 住居民进 行COPD流行病学调查,搜集到明确诊断的COPD患者共计200例,平均年龄(71.68±8.86)岁,年龄最大91岁,最小50岁,性别构成为男性156名,占78%,女性44名,占22%。除了学历以外,性别、年龄、BMI、出生早产史、儿童呼吸道感染史、粉尘接触史、吸烟史和慢性呼吸道疾病家族史等8个因素与COPD的发生密切相关[3]。

1.2规范用药干预试验

依据2011版《慢性阻塞性肺病全球创议》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对COPD患者进行症状、肺功能和急性加重风险三项进行综合评估,分为A、B、C、D四组。 A组:肺功能分级Ⅰ~Ⅱ,急性加重次数<2次/年,CAT评分<10分;B组:肺功能分级Ⅰ~Ⅱ,急性加重次数<2次/年,CAT评分>10分;C组:肺功能分级Ⅲ~Ⅳ,急性加重次数≥2次/年,CAT评分<10分;D组:肺功能分级Ⅲ~Ⅳ,急性加重次数≥2次/年,CAT评分≥10分。

1.2.1干预人员:5名社区全科医生全部通过上海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考核,科研期间接受上级医院专家关于COPD防治最新进展的定期培训,熟悉2011版GOLD和2013年修订的COPD指南,掌握简易肺功能仪操作技术。分组地区分组管理,平均1名全科医生管理40个COPD患者。

1.2.2干预内容:(1)明确告知病情:肺功能的检测级别,现阶段的综合评估的分组情况,当前应该使用药物的具体内容(药物名称、用药时间和剂量等);(2)规范用药宣教:全科医生宣传COPD的可防可治性,特别是督促B、C、D组患者长期规律使用药物,做好可能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解释;(3)督促COPD患者A组,可按需吸入短效支气管扩张药;B、C、D组,需要长期规律用药;(4)指导使用吸入剂:现场教育和演示不同吸入剂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1.2.3干预方法:(1)电话咨询和访问:患者通过电话可以随时咨询医生,全科医生督促规范用药的落实以及提供预约门诊服务;(2)健康宣教活动:每季度进行一次,包括用药知识讲座,现场发放宣传单、宣传册,现场经验交流等;(3)按需上门督导:对独居、行动不便和认知有障碍的患者,按需提供上门服务,指导其药物规范使用。

1.3疗效评估

SGRQ生命质量测定:50道题,三个功能区:呼吸症状(咳嗽、咳痰及气喘等)、活动受限 (爬坡、穿衣、游戏和家务等)、症状影响 (焦虑、不安全感和失望等)。评分方法,每一部分的分值为该阳性选项得分之和与该部分总预计分比值的100倍;总分分值等于所有阳性选项的得分之和与全部问题总预计分比值的100倍。分值范围在0~100分,分值越低,说明健康状况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COPD分组中规范用药情况,用配对t检验比较200例COPD患者规范用药干预前后急性发作次数、SGRQ评分等指标的变化,用分组配对t检验比较干预前后SGRQ评分的变化。

2结果

2.1规范用药情况

比较四组之间规范用药患者所占的比例,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χ2=20.509,P<0.001) , A组规范用药比例为0;D组规范用药比例为24.32%。

2.2规范用药干预试验

2.2.1急性加重次数(次/年):干预后的COPD患者急性加重次数较规范用药干预试验前减少,有显著统计学差异(t=13.144,P<0.001)。

2.2.2规范用药干预后SGRQ评分:干预后COPD患者关于生命质量评分的三个部分 (呼吸症状、活动受限及症状影响),以及总分,较规范用药干预前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干预后的SGRQ的各项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

2.2.3不同分组的COPD患者干预后SGRQ评分:干预前后A、B、C、D四组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01),干预后COPD患者SGRQ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

3讨论

2009年,何权瀛教授领衔的国内6大城市稳定期COPD患者治疗现况调查明确指出,即使在大城市大医院里稳定期COPD患者的治疗现状,与COPD全球倡议 (GOLD) 和《COPD诊治指南》 治疗规范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绝大多数患者实行的是“症状驱动”式医疗模式,根本达不到COPD良好控制的目标[4]。

2012年,金杨社区的全科医生们针对稳定期COPD患者也进行了有关规范用药的调查,发现200例COPD患者中规范用药的有16例,仅占11.67%;A、B、C、D四组COPD患者当中规范用药情况有统计学差异 (P<0.001),A组规范用药比例最低为0,B组占3.28%,C组占13.16%, D组规范用药比例最高,占24.32%。我们认为COPD起病隐匿、不易察觉,疾病早期患者临床症状发生率低;而我国现阶段“症状驱动”的医疗模式,直接导致了COPD低诊断率和治疗率,特别是疾病早期患者,根本没有得到应有的COPD规范用药的指导和督促。金杨社区关于COPD规范用药情况与疾病的综合评估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金杨社区COPD规范用药令人堪忧。 2013—2014年我们对稳定期COPD患者实施了为期2年的规范用药干预试验。COPD缓解期的治疗目标:一是迅速缓解患者的症状和减轻患者的临床表现;二是降低了患者未来健康恶化的风险,注意关注患者的短期治疗和长期治疗效应[5]。金杨社区5名社区全科医生服务和管理200例COPD患者,平均1名全科医生负责2个居委会,管理和干预40名COPD患者。在干预中,全科医生重视COPD患者的长期治疗,努力落实好以下工作:(1)明确告知病情,现阶段的综合评估的分组情况,应该使用药物的具体内容;(2)规范用药的宣教:宣传COPD的可防可治性,特别是督促B、C、D组患者长期规律使用药物,做好可能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解释;(3)现场教育和演示不同吸入剂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在规范用药干预中,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全科医生在金杨社区普遍受COPD患者的接纳和认同。

全科医生注重对COPD患者的不断强化:A组患者,重视疾病早期症状的发现和就医,避免拖延现象;B、C和D组患者坚持终身用药控制,防止随便减药和停药现象。全科医生通过及时的电话咨询和访问,定期进行健康宣教活动以及按需要上门督导的干预方式,既可以提高患者对规范用药重要性的认识,又可以增强服药的依从性,很好地杜绝了随便减药和停药。因此,COPD指南推荐的防治措施在科研和临床实践中得到很好的贯彻和执行。

本研究利用SGRQ生命质量表测评,对COPD患者规范用药干预试验前后的效果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估。我们发现,干预后COPD患者关于生命质量评分的三个部分(呼吸症状、活动受限及疾病影响)以及总分较规范用药干预前SGRQ评分分值 明显下降 , 有显著的 统计学差 异(P<0.001);处于不同病程的A、B、C和D四组COPD患者,通过规范用药的干预试验后,SGRQ评分分值都明显降低,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干预后的COPD患者急性加重次数较规范用药干预试验前减少,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由此可见,通过对稳定期COPD患者实施规范用药干预试验,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均得到显著提高。

规范性干预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我院分娩的产妇100例, 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观察组年龄20岁~36岁, 平均年龄 (25.6±2.3) 岁;孕周37周~41周, 平均 (38.4±2.3) 周。对照组年龄20岁~35岁, 平均年龄 (25.7±2.5) 岁;孕周37周~40周, 平均 (38.2±2.2) 周。2组孕妇在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产妇实施常规护理, 对其进行产前的各项常规检查以及护理, 对产妇的预产期进行核对, 询问产妇的一般情况, 每日进行2次胎心监测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实施规范化全程护理干预。 (1) 心理护理。产妇在分娩前有较大的心理压力, 会出现恐慌、害怕、焦虑等情绪, 此时护理人员需要对其实施心理护理, 细致耐心地与产妇沟通交流, 鼓励产妇, 尽量满足产妇的要求, 使其情绪稳定, 以温和平静的状态面对分娩。 (2) 认知护理干预。对孕产妇开展分娩知识讲座, 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等, 还需要进行分娩疼痛精神法、呼吸式减痛分娩法、心理调节、新生儿护理等知识的指导、宣传、教育。 (3) 疼痛护理干预。护理人员为孕产妇讲述分娩的过程, 分娩疼痛持续的时间等, 让孕产妇有一个充分的心理准备, 并对孕产妇进行呼吸式减痛分娩的呼吸训练, 将其对疼痛的注意力转移。 (4) 助产护理。医院为孕产妇提供经过专业训练和指导的助产护理人员, 为产妇提供一对一的心理、精神、生理等护理和支持。严密监测孕产妇的生产过程, 并对其进行宫口检查、分娩呼吸指导, 鼓励产妇的家人参与其中, 直到产妇分娩后2 h。 (5) 行为护理干预。产妇宫缩间歇可以食用一些高热量的流食, 增加体力, 补充能量。为妇讲解产前、产后排尿的重要性, 并在产后2 h~4 h, 督促以及鼓励产妇进行排尿, 无法排尿者可以进行排尿诱导。

1.3 观察指标以及评价标准

对2组产妇的母婴结局、产时认知行为、新生儿Agpar评分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其中产时认知行为的评价内容包含:分娩知识、分娩态度、产时认知, 每一项满分20分;分娩知识中包括了基础知识、生理知识、心理知识等;分娩态度中包含了分娩疼痛认知、剖宫产看法等;产时认识包含了对产房环境的适应力、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gpar评分等。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顺产率为80.0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6.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产妇产时认知行为评分结果均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表2。

3 讨论

产时认知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心理因素、疼痛因素[1], 孕妇在妊娠期心理情绪起伏变化大, 产妇的心理反应, 对产时的认知行为有较大的影响[2]。从临床保健的角度而言, 应鼓励孕产妇进行定期B超、胎儿心电图等检查, 了解分娩安全性以及胎儿的健康状态[3]。

近年来在一些技术的不断提升下, 剖宫产率逐渐上升, 产妇选择剖宫产是因为对分娩时疼痛有恐惧、害怕的心理[4]。剖宫产产妇的心理因素对母婴结局有较大的影响, 如果处理不当会出现产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所以, 临床医生鼓励孕产妇进行自然分娩。

不管选择哪一种分娩方式, 产妇分娩前后的护理工作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针对观察组患者实施规范化全程护理干预, 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干预, 对护理干预对母婴结局、产时认知行为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证明规范化全程护理干预可以改善产妇的产时认知行为, 降低剖宫产率, 改善产妇的心理不良状态等。

规范化全程护理干预, 主要是对产妇加强沟通交流、分娩知识的宣教、行为护理干预、疼痛护理干预、心理护理等;规范化全程护理干预, 可明显提高产时认知行为, 并提高自然分娩率[5]。规范化全程护理干预, 是当前临床护理中的重要护理模式, 在孕产妇身心健康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可以为产妇的分娩创造最佳条件。

本文中, 规范化全程护理组孕妇的母婴结局与产时认知行为均优于常规护理组, 护理效果显著,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规范化全程护理干预对母婴结局及产时认知行为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6月—2014年6月期间于我院进行分娩的产妇100例, 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观察组实施规范化全程护理干预, 对2组的母婴结局、产时认知行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顺产率为80.0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6.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产妇产时认知行为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针对产妇进行规范化全程护理干预, 可以对其母婴结局产生积极的影响, 而且可以改善孕妇产时的认知行为,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规范化全程护理干预,母婴结局,产时认知行为,影响

参考文献

[1]方向东.早期护理干预对孕妇产时认知行为及分娩结局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 (9) :2087-2088.

[2]由玫瑰.护理干预对于改善产妇产时认知行为以及分娩结局的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 2014, 22 (23) :200-201.

[3]刘建春.早期护理干预对孕妇产时认知行为及分娩结局的影响[J].职业与健康, 2012, 28 (11) :1405-1406.

[4]徐夏英, 张晓雁, 赖锡妹, 等.孕晚期干预对孕产妇产时认知行为及分娩结局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4, 20 (20) :3081-3083.

规范性干预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2013 年5 月—2015 年5 月期间该院收治的腹透相关性腹膜炎患者58 例为研究对象, 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 每组各29 例。 对照组中10 例为女性, 19 例为男性, 年龄45~88 岁, 平均年龄为 (52.13±12.99) 岁, 透析平均时间为 (19.45±17.55) 个月; 观察组中12 例为女性, 17 例为男性, 年龄46~89 岁, 平均年龄为 (52.31±13.14) 岁, 透析平均时间为 (19.54±17.82) 个月。 两组患者的疾病类型、透析时间以及病情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在接受腹膜透析治疗期间, 通常采用常规护理, 其中包括监测生命体征、控制饮食、病房护理、用药指导以及健康教育等多个方面治疗。

1.2.2 观察组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 再给予规范化护理, 一般来说, 护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心理护理由于患者病情比较严重, 再加上病程较长、长时间饱受病痛的折磨, 往往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 比如紧张、焦虑、抑郁、烦躁以及恐惧等, 甚至出现过激行为, 不配合治疗和护理, 严重影响治疗效果。 腹膜透析治疗期间, 护理人员一定要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 耐心给患者讲解治疗的方法、目的、效果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 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能力, 让患者了解到配合治疗和护理的重要性。 同时, 护理人员要热情对待患者, 保持和蔼可亲的态度, 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想法, 对于患者提出的问题, 要及时解决, 消除患者疑虑, 并给患者讲解成功的病例,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让患者可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积极配合治疗。 (2) 饮食护理治疗期间, 护理人员要将患者的实际病情和饮食习惯作为基本依据, 对患者的日常饮食进行合理安排, 对盐和水的摄入进行控制, 叮嘱患者尽量多食用富含蛋白质、清淡的、比较容易消化的食物, 适当摄入微量元素、 维生素以及热量, 严禁患者食用冰冷的、辛辣的、刺激性较强的食物, 特别要关注夏季饮食卫生, 叮嘱患者摄取足够的用优质蛋白质食物及适量的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对增强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 促进康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 预防腹膜炎通常情况下, 预防腹膜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健康教育和培训。 有研究[3]表明, 对患者家属及患者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是预防腹膜炎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 良好的培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出现腹膜炎的几率降低。 所以, 治疗期间, 护理人员一定要加强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和培训, 给患者讲解无菌知识, 让患者了解到无菌的重要性, 学会护理导管口的技术和腹膜透析操作程序, 腹膜透析治疗的过程中, 一定要坚持无菌原则, 操作前, 应该运用消毒液或流动水彻底洗手, 用一次性清洁纸巾拭干, 要关照患者避免使用潮湿不清洗的毛巾擦拭, 其携带着大量的细菌, 特别是梅雨季节更是病从手入的重要因素, 要将帽子、 口罩戴好;操作的过程中, 尽量避免内套管与手接触, 在对透析液进行灌注时, 应该先将空气排干净, 控制好透析液的温度, 避免过热或者过冷刺激腹膜;②使大便保持通畅, 避免出现便秘。 腹膜透析治疗期间, 护理人员应该叮嘱患者多食用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避免食用腐败、腌熏、过辣、隔夜以及过冷等刺激性较强的食物, 避免感染肠道, 从而诱发腹膜炎;③进一步加强营养支持, 使自身防御机制增强。 治疗期间, 护理人员应该叮嘱患者多补充优质蛋白质, 比如牛奶、鱼、鸡蛋以及瘦肉等氨基酸含量比较丰富的动物蛋白质, 少摄入植物蛋白质, 尤其是豆制品和豆类, 补充丰富的维生素, 适量摄入磷、钾、钠等微量元素;④做好自身保暖工作, 重视清洁卫生。 相比较正常人而言, 尿毒症患者的免疫力明显下降, 出现感冒的几率较大, 所以, 护理人员要叮嘱患者做好自身保暖工作, 避免到人群较多的公共场所, 降低出现感染的几率。 同时, 应该加强室内护理, 将房间内的窗户打开, 使房间内保持空气流通, 避免对流风, 运用消毒液对房间进行消毒处理, 控制探视人数, 避免交叉感染和感染;⑤监测生命体征。 治疗期间, 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病情和生命体征变化进行密切关注, 尤其是血压、心率、脉搏以及心跳等, 每天定时对患者的体重进行测量, 对引流量进行记录, 对腹膜透析流出液体的性状、量以及颜色等进行密切观察, 一旦发现异常, 立刻上报医生, 及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 降低出现腹膜感染的几率。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出现腹膜炎的原因 (包括其他部位感染、无菌操作失误、营养不良以及肠道感染等) 和腹膜炎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该次实验采用SPSS17.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对比采用 χ2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出现腹膜炎的原因对比

观察组出现腹膜炎的原因明显低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出现腹膜炎的几率对比

经过一段时间护理, 观察组出现腹膜炎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在腹膜透析治疗中, 腹膜炎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其发病机制与隧道感染、操作失误、血源性感染、导管出口感染以及肠源性感染等诸多因素有关[4]。 护理作为腹膜透析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治疗效果的提高, 并且临床研究资料表明, 良好的护理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对降低腹膜炎发生率和改善患者预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5,6]。 所谓规范化护理, 主要指的是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将患者的实际病情作为基本依据, 制定一套完善的护理方案, 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和饮食, 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和水平的一种现代化护理模式[7]。 同时, 余连香等[8]在研究中选择7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给予规范化护理的观察组出现腹膜炎的几率为12.82%,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77%, 说明规范化护理运用在腹透相关性腹膜炎患者中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 并且本次研究与报道基本一致。 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出现腹膜炎的几率为13.79%,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48%, 并且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的腹膜炎发生因素较少, 护理效果显著。 由此可见, 临床上运用规范化护理对腹透相关性腹膜炎患者进行护理干预, 一方面可以减少腹膜炎的易感因素, 另一方面还能降低出现腹膜炎的几率, 确保治疗效果, 促进患者更快很好地康复, 具有一定的推广和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黎芳.腹膜透析感染性腹膜炎的影响因素与护理进展[J].内科, 2013, 8 (4) :426-428.

[2]胡带翠.护理干预对居家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 25 (8) :972-973.

[3]黄静雅, 李小梅, 杨素琼, 等.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控制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5, 12 (5) :1-3.

[4]田峰, 王莉, 陈秀玲, 等.品管圈护理对降低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作用[J].求医问药, 2013 (10下半月) :24-25.

[5]张红霞, 肖东星, 陈孟华.综合性护理干预对降低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效果[J].宁夏医学杂志, 2013, 35 (6) :571-572.

[6]李娜, 邱新华.82例腹膜透析患者的护理[J].当代护士, 2013 (12) :106-108.

[7]刘国香.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的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当代护士, 2011 (11) :12-14.

规范性干预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10月腹透相关性腹膜炎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分段随机化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30例。实验组男10例, 女20例, 年龄45.5~85岁, 平均年龄 (53.69±10.36) 岁, 平均透析时间 (19.50±15.62) 个月。对照组男8例, 女22例, 年龄44~85.5岁, 平均年龄 (53.82±10.50) 岁, 平均透析时间 (19.50±15.62) 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基础护理, 即护理人员按照医嘱给予患者护理, 包括生命体征监测、病房护理、健康教育、用药指导等。实验组则接受规范化护理干预。

1.2.1 心理护理干预

腹透治疗患者病情严重, 治疗的病程较长, 这样不仅对患者的生理造成折磨, 同时较易导致腹透患者产生恐惧、烦躁、抑郁等负面情绪, 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行为过激的情况。负面情绪会对患者腹透治疗的效果造成影响, 护理人员应与腹透治疗患者耐心讲解治疗的目的、具体方法、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等情况, 从而增加患者对腹透治疗的了解程度, 从而更好的配合腹透治疗。护理人员应仔细回答腹透患者所提出的疑问, 消除患者的疑虑, 并为腹透治疗患者讲解治疗效果较好的案例, 从而帮助腹透患者建立治疗的信心。

1.2.2 饮食护理

根据腹透治疗患者具体身体状况、饮食习惯等帮助患者制定科学的饮食计划, 控制患者盐及水的摄入量, 嘱咐患者多食用易消化、清淡及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 禁止食用刺激性食物, 如辛辣、冰冷食物等。蛋白质、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利于腹透治疗患者免疫力以及机体抵抗力的提高。

1.2.3 腹膜炎预防护理

(1) 为腹透患者讲解无菌治疗的重要性, 指导患者腹膜透析治疗的顺序以及导管口护理的技术。实施腹膜透析治疗前, 应使用消毒液进行洗手, 之后使用清洁纸擦干, 避免使用潮湿不洁的毛巾进行擦拭。为患者实施透析灌注治疗时, 应排净空气, 控制好腹透治疗的温度。 (2) 叮嘱腹透患者多食用新鲜的水果以及蔬菜, 避免食用生冷、隔夜、过辣、烟熏、腐烂的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出现肠道感染的情况。 (3) 嘱咐患者多摄入鸡蛋、鱼、奶、瘦肉等富含氨基酸蛋白质食物的摄入量, 适当摄入钠、钾、磷等微量元素。 (4) 腹透患者的免疫力较低, 在治疗中常会出现感染的情况, 护理人员应告知腹透患者做好保暖工作, 避免出现在人群较多的场合, 定时对病房开窗透气, 降低腹透患者感染的发生率。 (5) 护理人员密切对腹透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 主要包括患者的脉搏、心率、血压及心跳等, 并定时对患者的体重测量, 记录患者的引流量, 同时加强患者腹透液体的颜色、量、性质等, 若发现腹透患者存在异常的情况, 应及时通知医师处理。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后腹膜炎的发生率。

1.4 数据处理

全文研究数据均严格录入SPSS 2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在腹膜透析中腹膜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患者在接受腹透治疗中较易出现腹膜炎等并发症, 导致患者出现腹膜炎的因素较多, 主要包括肠源性感染、导管出口感染、血源性感染、操作失误、隧道感染等原因[2]。患者的接受腹透治疗的过程中出现腹膜炎, 若患者不能及时接受有效的治疗, 则会导致患者的病情迁移不愈, 这样会对患者的腹膜透析造成影响, 患者病情严重时, 还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3]。有研究表明[4], 腹透患者腹膜炎的发生率在18.00%左右, 降低腹透患者感染的发生率, 利于患者腹膜炎发生率的降低。在患者接受腹透治疗中, 给予患者规范化护理干预, 可以有效避免患者出现感染、护理人员出现操作失误等情况的发生, 以此减轻腹透患者的心理负担以及经济负担。

规范化护理干预主要是以人为本, 以患者的具体病情为依据, 为腹透患者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 舒缓腹透患者存在的不良情绪, 帮助腹透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 保证腹透患者摄入充分的营养, 这样可以有效降低腹透患者腹膜炎的发生率, 利于患者的腹透治疗以及健康恢复[5]。

本研究结果显示, 接受规范化护理干预的实验组腹透相关性腹膜炎患者, 其腹膜炎的发生率较基础护理的对照组低 (P<0.05) 。

综上所述, 接受腹膜透析治疗的患者若不能同时接受有效的护理干预, 则极易出现感染等并发症, 患者腹膜炎的发生率增加, 对患者腹膜透析的治疗以及预后的改善十分不利。规范化在腹透相关性腹膜炎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较好, 利于腹膜透析治疗患者良好生活习惯、用药习惯的养成, 促进腹透患者保持积极的状态接受治疗, 从而降低腹透患者腹膜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提高腹透患者治疗的效果, 改善腹透相关性腹膜炎患者的预后。

摘要:目的 探究规范化护理干预在腹透相关性腹膜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腹透相关性腹膜炎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分段随机化法将患者分为两组, 对照组接受基础护理干预, 实验组则接受规范化护理干预, 对比两组腹透相关性腹膜炎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性。结果 实验组患者在腹膜透析中腹膜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腹透相关性腹膜炎患者接受规范化护理干预, 可以降低患者出现腹膜炎的概率, 利于患者的健康恢复。

关键词:腹膜透析,腹膜炎,规范化护理

参考文献

[1]柴桂芬, 余连香.规范化护理干预对腹透相关性腹膜炎治疗效果的影响[J].当代护士 (中旬刊) , 2015, 23 (6) :24-25.

[2]陆世颖.居家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原因调查及护理指导[J].医药前沿, 2015, 5 (22) :316-317.

[3]徐梅华.腹透相关性腹膜炎应用规范化护理干预的效果影响研究[J].中外医疗, 2015, 34 (32) :153-155.

[4]陈淑玲, 钟小航.临床路径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15) :1437-1438.

上一篇:设计方案下一篇:注浆治理巷道底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