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强化

2024-12-18

食品强化(精选11篇)

食品强化 篇1

贵阳专项检查月饼生产企业

中秋节前, 为保障广大消费者过一个愉快祥和的节日, 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从8月18日起至8月31日, 贵阳市食品药品监督局组织各区 (县、市) 食品监管部门对月饼生产企业开展了专项检查。在专项检查中, 执法人员检查了各生产企业的生产场所和设施卫生状况是否满足食品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 是否存在利用陈馅制作新月饼、把月饼回收用于糕点原料、回收月饼再加工等现象, 并对月饼生产小作坊的肉制品和蛋黄原料来源进行了重点检查。对检查中发现存在质量隐患的, 责令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 责令生产单位停产整改。对使用过期原料、非食用物质、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篡改标签中生产日期、冒用他人厂名厂址等违法行为, 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查处。涉嫌犯罪的, 移送公安机关, 并配合做好进一步调查工作。

六盘水强化重点专项执法

为切实维护“两节”期间群众饮食安全, 防止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六盘水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加强2014年中秋、国庆期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 部署开展“两节”期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强化中秋节期间月饼市场专项执法检查。督促月饼生产企业加强质量自管自控;加强突击检查和抽查;强化对加工销售月饼的餐饮服务单位的监督检查;切实监督月饼经营者严把月饼进货关;强化对月饼质量的监督检查。

强化节日期间重点食品监督检查。强化重点食品、重点区域、重点场所的食品安全监督检查, 严把食品质量准入关, 切实保障节日食品消费安全。突出农村、城乡结合部、城市社区、旅游景区、车站码头等重点区域。

强化旅游景区等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检查。以旅游景区及周边餐饮服务单位、连锁餐饮服务单位、中央厨房等为重点单位, 以餐饮集中消费区域、旅游景区及周边、高速公路沿线等为重点区域, 强化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和隐患排查。

切实开展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治理。加强对农畜产品、养殖重点场所的监控和生猪、牛肉、羊肉为重点的“瘦肉精”检验检测, 强化养殖环节滥用抗生素及禁用药物的监管, 增加活畜禽销售前质量安全抽查频次, 加大肉品检验检疫工作力度, 确保检疫率达100%。

强化食品违法生产经营行为打击力度。针对问题易发多发的区域、场所和薄弱环节, 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隐患排查, 加大对农村、城乡结合部等区域食品安全隐患排查力度, 对发现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食品和监督抽检发现的不合格食品, 要依法采取有效措施, 及时处置。

安顺强化节日市场检查工作

安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为保障2014年中秋、国庆两节期间流通环节食品市场安全监管, 对中秋月饼、食用油、糕点、八宝粥、薯条、水发产品、米面食品、果蔬饮料重点食品的食品市场监管进行了专项工作安排。一是强化抽检。八月份共抽检月饼、食用油、糕点、八宝粥等食品115个批次食品。二是针对月饼市场特殊性开展专项执法检查。重点整治月饼经营中存在的质量不合格、月饼市场经营者落实进货查验和进货查验记录制度情况, 经营者销售过期霉变、无QS标识或标签标识不清的月饼进行重点检查。三是突出重点食品。以食用油、糕点、八宝粥、水发产品、米面食品、果蔬饮料、猪肉、乳制品、儿童食品等节日消费量大, 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为重点品种, 对超市、集贸市场、食品经营户全面检查。四是强化12331投诉举报受理、接转、调解工作。通过采取上述措施, 八月以来检查食品经营者380户次, 其中检查月饼经营者200户次, 受理消费者申诉举报3件, 依法处理2件, 抽检月饼20个批次, 依法处置不合格食品2件。通过开展节日期间专项整治检查, 有效净化了节日食品市场环境。

慎购强化、保健食品 篇2

那么,怎样给孩子购买强化、保健食品呢?

首先要改变对营养的旧认识,树立营养新观念。须知,所有的保健品、强化食品,只能对儿童增加营养素有所帮助,而不是灵丹妙药。任何一种食品都无法给人体提供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多种多样,再加上儿童身体健康条件、吸收和利用的好坏,不一定吃进后都能被吸收和利用,例如微量元素都是从食物中摄取的,没有什么保健、强化食品可代替。因此。增强儿童的身体全面素质很重要,要注意多到室外进行体育锻炼,讲究膳食平衡,不挑食,不厌食,多吃粗米粗面、蔬菜和水果,增加抗病和免疫能力。另外,有的家长不知道膳食平衡的重要性,给孩子的食物单一,饮食卫生差,一味地给孩子买高级食品、补品,随便让孩子吃零食,不好好吃三餐,午餐质量差,加餐难以做到,使儿童饥饱不均,缺乏必需的营养素。

购买强化、保健食品最重要的一条是,家长应采取慎重、认真的态度,在严格进行体格检查,了解缺何营养素的前提下,由医生进行正确指导,缺啥补啥,不可随意购买。如营养不良,腹泻,可买肠易生(双岐杆菌奶);如儿童缺铁,可买血宝;得口角炎烂嘴,可购含维生素B2或含锌的保健食品;如缺钙,骨质疏松,可买壮骨粉合剂和口服钙液;为提高婴幼儿脑和智力发育,可买含牛黄酸廿二碳六烯酸(DHA)和廿碳烯酸(EPA)等保健食品。最近提倡多吃鱼肉蛋白和鱼蛋白粉、鱼肌蛋白,食多含氨基酸的婴儿营养保健食品。

千万不要给孩子买含有人参、鹿茸、花粉、蜂王浆、阿胶之类的滋补品,这些补品因含激素,可引起儿童性早熟,出现生长加速,体态改变和性征发育,如女孩在8岁前出现乳房增大、外阴部发育;男孩在10岁前出现睾丸增大,阴茎增长变粗、易勃起等。男女孩出现阴毛、腋毛第二性征等的表现。有的还会有皮肤瘙痒、头晕、鼻出血的“人参综合征”。

购买强化、保健食品万不可受骗上当,应买中央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大新闻媒体、报纸杂志正式播出、发表所推荐的名牌产品,对不可靠的广告千万不可轻信,以免受骗。

购买强化、保健食品还应注意,仔细观察包装食品的标签,必须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GB7718-94)标签。标签上必须有食品名称、配料表、净含及固定含量,制造者和经销者的名称地址、生产日期、保质期或保存期、贮藏指南、质量(品质)、等级、产品标准号、特殊标注内容等。不能买没有上述标签和质量不可靠、过期的强化、保健食品。

食品营养强化准则对比研究 篇3

发展概述

我国强化食品营养始于上个世纪中叶, 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经济处于复苏阶段, 基本的食品原料为米及豆类, 之后,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对食品的便捷性及营养程度有了更高的要求, 吐司面包、钙奶饼干等营养相对较高的食品出现在大众视野。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食品营养强化应逐渐与世界接轨, “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 (GB14880一94) ”在1994年得到了卫生部的首推, 我国对于强化食品营养的相关准则更为规范, 强化剂种类不断增多, 自此之后, 我国和世界上美国等主要的食品大国的食品营养强化剂类别大体相仿。

各国食品营养强化之比较

对比各国强制性强化

加拿大强化食品营养所依据的主要资料为《食品中维生素与矿物质元素的添加》, 其着重对本国市民食物中所摄取的矿物质维生素的数额进行控制, 借助强化对食品营养监管的强制性, 以将种类繁多, 质量上乘的食品提供于人们。比如牛奶中强化维生素D的强制性注入。实施强制性强化策略着眼于抑制使用者过多或过少摄取营养素, 遵循自愿性准则。

美国用“强化”代替了“强制性强化”, 同时该国并未运用国家性法令法规强化这一机制, 取而代之的是定制与之相关的国家强化型准则, 各州能自主确定是否实施强化准则。美国的“强化”即为被定位为强化的食品, 和FDA推出的和这类食物载体相关的规定相吻合。

欧盟国家当中, 因各个成员国有着自身实际特点, 为此制定了《欧盟关于维生素与矿物质元素及食品中其他物质的添加规章》, 这一规章在2003年11月10日得以表决通过, 核心内容为强化食品营养注重自愿性准则。之后, 欧盟所推出的和食品营养相关的规章制度, 集中点依然为自愿性准则。

而今, 我国针对食品营养强化方面, 并未定制出具有强制性特征的政策导向,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条例为《食盐加碘清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这一于1994年出台的文件, 借此在整个国家领域强化了对食用盐注入碘元素的要求。 (见表1)

对比各国自愿性强化载体的差异

加拿大着眼于食品中营养素的科学摄入量, 食品中已具备硬性准则的并不适宜运用自愿性强化原则;此外鲜果类、酒精饮品、肉蛋鱼及坚果等这些具备相应单类或者多类天然营养元素制品不适合运用自愿性实施强化基准。

美国提到的强化食品营养的准则为自愿性, 并将需要添加的营养元素方式定为自愿方式, 包含FDA已将强化基准公布的相关强化食品, 但并未强化营养素实施方式。例如表2之中“CFR138.143强化面粉”这一联邦法规明确的对钙制品的要求, 恰是美国实施的自愿性强化基准的一种体现。

欧盟对食品营养的自愿载体予以明确的环节是将《食品中维生素与矿物质元素及其他替代品的添加规1925/2006》颁布, 要求能够成为强化载体的不能包含肉、果蔬等;并强调含有酒精的含量百分比在1.2之上的不可以成为这一载体。

对上述欧美国家探究, 可发现我国依然未定制出对食品营养强化的政策引导。

对比选择自愿性强化营养素差异

加拿大在《食品中维生素与矿物质元素的添加》中根据营养素得以强化之后所存在的自身风险特征将这些元素界定为以下类别:第一类为摄入营养元素量 (UL) 达到的最高极限, 这类元素有较广泛的科学食用领域, 包含维生素B1、B2、B6及B12、维生素C及E, β-胡萝卜素等;第二类的营养元素尽管有着副作用, 不过自愿强化环节摄入过多, 其风险性也并不高, 比方说:维生素D、钙、钾、镁及叶酸等;第三种类型的营养元素诸如碘、锰、硒、铁及维A等不但对身体有着负面影响, 其安全范围也并不宽泛, 但依然将上述物质加入食品的原因是需要将物质中的强制性及营养水准提升。还未明确的是诸如磷、钼、铬、维生素K等这些营养元素并没有得以归类, 由于各异因素的存在, 上述类型的元素被剔除于自愿强化范围中。

美国针对具备特殊强化价值的食品规定, 生产主体应遵循联邦所定制的相应准则择取应增加的营养元素。另外, 对发酵乳、酸化乳等一部分食物明确了其可选择性将一些特殊维生素予以增加。

《向食品中添加维生素与物质矿元素规章1925/2006》中, 欧盟明确了添加元素的类别及形式并对其进行了相应的列举, 强调有十三类维生素及十五种矿物质元素能够得以强化并添加于食物中。

对于选择营养元素中的自愿性强化领域, 我国也对其予以强化, 并将其于《GB 14880—1994》中进行元素举例。主要包括铁及维A等大约35类营养元素。

结语

食品强化 篇4

昭平县工商行政管理局领导干部论坛讨论材料(2010年5月)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下面请允许我就昭平县工商局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一些做法和措施,当前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方向与大家进行交流讨论。

食品安全,重于泰山。近年来,我局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摆在首要位臵,从保障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的高度出发,认真贯彻区局、市局及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以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为主线,认真组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深入推进监管长效机制建设,大力破解食品安全问题,保障辖区群众健康安全,为昭平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09年至今,全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1137人次,检查食品经营户8248户次,查封销毁三无、过期、变质等不合格食品573.35公斤,立案查处食品市场违法行为32起,收缴罚没款2.67万元,辖区没有发生涉及工商部门责任的食品安全事故。

下面简单介绍下我局是如何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

一、打好工作基础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首要任务

一是成立了由党组书记、局长梁强同志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各股、所负责人为成员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我县食品流通领域的特点,认真研究,周密部署,先后制定下发了《昭平县工商局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实施方案》、《昭平县工

商局食品监管应急预案》等方案制度,从组织领导、任务落实及工作措施等方面进一步明确要求。二是优化执法资源配臵,继续坚持执法大队与工商所科学分工、统筹协调、密切配合的工作模式,克服执法阻力,提升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效能。三是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到全员考核考评范畴,县局与各股室、工商所及机构负责人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各工商所又将监管内容、任务分解细化给各巡查组和监管责任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了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股室分工抓,工商所重点抓的工作格局。四是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工作,以2009年岗位技能大练兵、《食品安全法》宣传教育等活动为契机,通过组织集中学习考试,业务骨干言传身教,抽调工商所食品安全工作人员到执法大队跟班学习,以案学法实践练兵多种途径,有计划地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岗位应知应会知识、食品快速检测技能、法律法规知识、办案文书处理等知识的巩固更新,有力促进了执法人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高,为稳步推进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是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重要保障 一是充分利用“3.15”、“服务个体私营积极宣传月”、“送法下乡”等宣传平台,通过在电视、报刊等媒体上刊载法律法规知识和典型案例,粘贴标语,发放宣传资料,悬挂横幅,搭建食品安全咨询台、假冒伪劣食品展台等宣传形式,广泛宣传《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形成了人人有责的食品安全监管氛围,增强了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经营者守法诚信经营意识。2009年至今的宣传工作中,专

门出动人员230余人次,举办集中宣传活动3次,发放宣传材料3000多份,制作宣传展板5块,悬挂横幅22条,现场接受咨询人数400多人。二是强化消费维权,大力宣传识别假冒伪劣食品、广告常识等消保维权知识。到目前为止,我局在10个乡镇、152个行政村建立了农村食品安全监管联络站,聘请了152名联络员,使消保维权网络向农村拓展,农民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维护自己的利益,使“12315”维权体系在食品安全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积极构建监管长效机制是食品安全治本之策

一是依法开展《食品流通许可证》发放管理工作,严把食品质量市场准入关。2009年,认真组织工作人员学习《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召开培训班,组织开展业务知识考试,邀请市局领导参加工作研讨会,理清了工作思路,打好工作基础。《食品流通许可证》发放管理工作正式开始后,我局成立了领导小组,落实了工作责任人,为有关股所配备了专门的档案室、电脑等办公设备,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此外,严格把关,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食品经营场所情况、经营户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等内容进行认真审查,对材料齐全符合条件的经营户,及时受理,及时发证,及时归档;对不符合条件的经营户,不予核准,并指导整改。在做好审批服务工作的同时,坚决杜绝违规发证的行为,守好食品市场安全大门。截止目前,我局共发放《食品流通许可证》214份。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着力构建工商监管、经营者自律、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长效监管体系。统一制订

了食品安全制度样本,要求经营户公示悬挂,一步引导和监督食品经营者建立和完善自律制度。结合经营者自查自纠,重点建立和落实进货查验制度、索证索票制度、购销台账制度、质量承诺制度和市场开办者质量责任等制度。突出抓好集贸市场、超市、商场和食品批发经营户监管工作,与所有超市(商场)等食品经营门店签订食品安全目标责任书;在全县城乡开展了创建“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活动,树立典型,鞭策后进,营造放心消费市场。2009年来,我局共指导纠正进货检查验收存在问题的食品经营户226户次。2009年至今,已发放进销货台帐1200本,签订食品责任书650余份,创建“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152户。

四、强化日常监管、专项整治、执法办案是维护食品安全有力武器

一是深入贯彻“五到”工作机制,规范基层工商所食品安全日常监管行为。我局以严格贯彻“责任到岗、巡查到点、监管到位、程序到底、督察到人”的“五到”工作机制为抓手,强化日常监管,将食品安全监管的任务和责任认真落实到各股所,将落实“五到”工作机制情况全面纳入股所及干部职工的季度考核考评范畴中,全面加强日常工作的监督检查。各股所还进一步完善修订了“五到”工作监管台帐,按照2009年市局关于调整巡查到点工作机制及辖区经济主体的变化,系统化制定调整各单位的工作计划;各工商所均按照市局要求,区域划分监管辖区,定点落实工作责任,根据食品经营主体风险度划分,认真开展市场监管巡查等工作,对违法违章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做好巡查记录以及行政处罚案卷,并将巡查记录和行政处罚一般程序案件录入电脑

系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保证了不因工商部门职能不到位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较严重的损失。

二是继续加大清理食品经营主体资格的力度,严格规范食品市场主体准入行为。以08、09企业年检和个体工商户验照工作为契机,结合日常监管,对涉及食品生产、销售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经营资格进行全面清理,主要内容包括证照是否齐全有效、经营事项与登记事项是否一致、年检和验照是否通过等,建立健全了工商所辖区食品经营者经济户口和信用分类监管档案,监管记录和监管记录卡等登记注册基础资料,坚决依法取缔无照经营。09年至今,我局共取缔食品无照经营户19户,罚款1.5万余元。

三是以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长效监管机制为目标,全面推进食品经营主体信用分类监管制度。结合工商办公系统,按照各工商所管辖范围,初步建立了食品经营主体档案、不良行为记录档案、食品经营主体注册登记电子档案和经济户口数据库,加大失信惩戒力度,通过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不断提高食品经营主体职业道德,强化自律意识和社会意识,从主观上杜绝了食品不安全案件的发生,促进了食品流通的良性运行。

四是履行职责,认真组织开展食品快速检测工作。结合食品安全监管的要求,强化食品快速检测工作培训和督察,充分发挥县局检测机构、工商所检测箱和流动监测车“三位一体”的监测体系作用,突出重点食品,有针对性、计划性地开展了食品质量监测。利用食品检测车和快速检测箱每星期对粮油、蔬菜、水果、水发制品、干海产品等食品进行快速检测,特别对食品中添加吊

白块、苏丹红、蛋白精等非食用物质或超量使用着色剂、防腐剂等滥用食品添加剂的情况进行了重点抽检。09年至今共检测食品2120样次,总合格率99.2%。对蔬菜农残超标等不合格食品均采取了及时下架销毁处理。

五是继续加大食品安全专项执法检查力度,严格规范食品经营行为。以节假日及重要时期为基点,以社区、农村和城乡结合部为重点,以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粮油、肉类、蔬菜、食品、饮品、保健品、水产品、酒类、儿童食品为执法检查为核心,以商场、超市、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为重点区域,在2009及2010的“元旦、春节”、“3.15”、“五一”、“中秋、国庆”及“两会一节”期间进行了9次大规模的食品安全监管专项整治,此外先后开展了清查虚假标注“广西昭平县清香茶厂、广西昭平县古袍白沙茶厂”等厂名厂址违法茶叶、禽流感及甲型H1N1疫情市场防控、夏季饮料市场整治、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食用油专项整治以及网吧、加油站、药店食品经营专项整治等专项行动16次,严厉打击了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行为。值得一提的是,在2009年初市场上出现清查虚假标注昭平厂名厂址违法茶叶后,我局领导干部高度重视,从维护昭平名誉及茶叶品牌的高度出发,坚决贯彻上级整治部署,对辖区茶叶市场进行了3次拉网式排查,清理违法茶叶370包/罐,目前辖区食品流通领域基本没有发现违法茶叶销售,茶叶市场秩序得到有效整顿。

五、分工协作、形成执法合力是构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必由之路

在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中,我局积极加强与质检、食品药

品监督、卫生、农业等部门的协调配合,整合执法资源,增强执法效能,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形成协调、统一、效能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扎实有效。在历次联合执法工作中,我局党组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统一协调指挥,落实责任到位,使联合执法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我局会同其他部门联合食品市场执法12次,涉足全县范围,出动执法车辆36台次,执法人员460余人次,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六、食品经营,食品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由于立法层面原因,我局与质检、食品药品监督、卫生、城管等部门职责衔接存在一定的问题,以致保健品、烧卤加工销售等经营户及流动食品摊点监管责任不明,存在一定的监管盲区。

二是部分食品经营者食品质量和卫生安全意识淡薄,缺乏职业道德,部分经营者没有规范建立并严格执行食品安全自律制度,有的经营者仍不按要求建立进销货台帐,对库存商品自查自验和登记备案查验制度执行的不太好,销售过期、变质、失效的商品和“三无”产品现象仍然存在。

三是一些食品经营业主及从业人员的《健康证》等有效证件不全,对所售食品的卫生、安全无完全保证。

七、今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努力的方向

一是拓展经营者教育培训渠道,通过举办座谈会、恳谈会、培训班、发放教育培训材料、知识讲座、树立典型、曝光违法违规等宣传教育形式,进一步提高经营者及其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自身素质,加强行业行风自律建设,形成经营者诚信经营的“商

界之风”。

二是认真贯彻落实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及工作规范,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工作和思想工作,努力提高执法队伍的工作效能和执法水平,不断提升食品安全监管规范化程度。

三是加大对违法违规经营的查处力度,提升执法办案深度和广度,争取查处一批食品安全违法大案要案,努力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四是积极推行“一票通”及粘贴式台账,不断提升食品台账记录集监管工作效率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五是主动向党委政府请示汇报食品安全工作,积极与质检、食品药品监督、卫生等职能部门沟通协调,明确工作责任,消除监管盲区,致力于构建统一领导、齐抓共管、相互协作、密切配合、信息共享的工作格局。

强化食品,到底好不好 篇5

那么,强化食品到底好不好,该不该给孩子吃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强化食品的概念:在食品中补充某些特殊的营养素,称为食品的强化。添加的营养物称为强化剂,而由此制成的食品则称为强化食品。

营养学家根据孩子的生理特点,主张孩子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应来自于自然食品,提倡给幼儿吃大自然提供给人类的各种食物,这是父母养育孩子应遵循的原则之一,即自然法则。这些食物包括粮食类,畜与禽类的肉与内脏,鱼、蛋类、奶类,蔬菜及水果等,应按一定比例搭配,采用符合儿童消化能力的烹饪方式烹饪。只要食物品种多、数量足、质量高、营养全,食物营养素含量比例合适,烹调、制作科学合理,加上不挑食、不偏食,孩子完全可以均衡地获得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无须涉猎强化食品。

因为强化食品虽然对机体某方面有积极作用,但是人体只有处在各类物质均衡状态时才健康,单单强化某一方面,势必会打破机体的平衡。

当然,也不排除另一种情况。有的孩子生长发育过快,需要的营养素较多;有的孩子胃肠道吸收功能较差;而有的孩子可能存在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食谱狭窄,导致营养素缺乏,这时合理选购强化食品,就有必要了。

那么,该如何选择强化食品呢?

一是针对性,即补充的务必是孩子所需要或缺乏的养分。如人工喂养的婴儿,理想的食物是牛奶,但牛奶中维生素D不足,不妨选用强化维生素A、D的牛奶,可以有效增强宝宝的抗病能力,并且还能预防佝偻病的发生。如果孩子偏食、挑食或膳食中某种或几种营养素供给不足或缺乏时,除增加富有这种营养素的食品外,还可以采用添加某种营养素的食品,如B族维生素强化的面粉、面包等。孩子究竟缺乏哪种营养,应经过医生检查、确诊,然后有针对性地选用强化食品。

二是平衡性,即强调各种养分的补充比例必须合理,不能偏补或过补。食物中各种营养素之间有着十分复杂的关系,如过多铁的摄入会加快维生素E的氧化,过多钙的摄入会影响锌的吸收,因此,原则上要做到平衡膳食。在经济不发达的偏远山区或不富裕的家庭,儿童不易吃到含有丰富铁元素的鱼、肉、蛋和豆制品,加上身体生长发育迅速,对铁的需求量高,很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如能选用铁强化的面粉,经常做些馒头、面条等,则能起到预防贫血和治疗轻度贫血的作用。孩子若因生长迅速而缺乏钙质,则可选用强化钙饼干、面包、代乳粉等,这与吃菜比起来,更易被孩子接受。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维生素及矿物质如果供应过量,不仅对健康无益,反而有损健康,如维生素A、D食用过量,可引起毒性反应;铁、锌等元素摄取过多,会影响各元素之间的平衡,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是安全性,即注意强化食品的质量是否合格,是否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父母在购买强化食品时,最好去正规商场,选用国家批准、卫生部门验收合格、生产日期不过期的食品。

总之,强化食品既不是营养药,也不是保健品,父母不要随意购买,也不要将强化食品当成一般的食品给孩子吃,要主动接受医生的指导,以防出现偏差。

关于强化食品检验监测工作的思考 篇6

加强食品检验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食品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始终是社会公众关注的核心焦点,食品安全问题影响的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乃至全国,因此,加强检验监测工作、提高食品安全,是提高社会公众消费信心的重要保障,食品检验监测能力水平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增强民生保障能力的根本基础

加强食品检验监测工作,可以减少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而这些问题正是当下社会公众关注度最高的食品安全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百姓对食品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一些以往不常见或不普及的食品,随着地域差异的缩小也逐步跨地区流通。很多以往小范围或地方性食品安全问题,目前也很容易演变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问题,直接关系到基础民生。因此,不断加强食品检验监测工作,将有效提高政府对民生的保障水平。

有助于重塑食品行业形象,推动产业发展升级

加强食品检验监测工作,有助于监督企业按照国际通用标准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从而提高食品质量,强化食品产业发展,树立品牌国际形象。食品检验监测在食品产品质量安全评价、市场监管方面担负着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提高食品行业整体水平、恪守自己的职责,通过科学的方法、规范的操作步骤得出客观真实的结论,对产品进行有效的修正,分析问题的所在,采取质量优势,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最终获得客观的经济利润。因此,食品检验监测结果能够帮助企业、行业营造出一个良好市场环境,拉动整个食品产业的提档升级,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国食品检验技术存在的问题

检测方法不科学

许多类别食品的检测方法尚未形成统一标准,部分新出现的品类检验监测方法甚至存在技术空白,且多残留检测方法较少,例如在非食用性原料、非食用性包装等方面没有规范标准,在非速食食品生产加工中使用甲醛、非食用色素等。并且,基层食品监管机构大多采用技术含量较低但操作简易的检验方法,因而从检验准确性和精确度上不能满足国际上对食品污染物、有害物限制的要求。

检测设备差、样品配备不到位

尽管各级食品监管部门大量配备了食品分析的先进设备,但与国际标准差距仍比较大,国际通用的设备尚不能在基层食品监管机构中充分配置。同时,在样品方面,对于食品检验标准样品所涉及的范围界定不准确,在区分食品安全检验范畴和标准样品属于食品安全检验标准样品方面还不够清晰。

检验人员检验环境及专业素质问题

检验监测技术人员的分析水平和检测能力制约,部分人员应对具有较大难度问题或存在一定异议的问题时,无法科学合理地作出判断、给出结论。此外,检测过程中,具体的操作过程、实验室软硬件环境、技术人员业务水平能力都可能影响食品检验监测结果。

完善食品检验监测的措施建议

进一步提高检测能力水平

①加大投入,选用更先进的检验仪器、检验试剂和样品,加强仪器的使用分析,确保其完好且在检验过程中能够得出精确的结论。②检验监测样品处理应严格遵守操作规范,认真遵循随机及代表性原则,提高样品检验的精确性和合理性。③完善检验方法体系,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在基层食品监管机构推广普及。

进一步完善食品检验体系建设

建议国家层面强化食品检验监测顶层设计,加大食品检验监测工作的推进力度。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际联系的不断紧密,逐步加强食品检验监测研究领域与国际化接轨,不断学习借鉴和引进国际先进的食品检验监测设备、技术,完善食品检验监测管理体系,为增加食品检验监测能力、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加强食品检验机构的建设

在现有大部门体制改革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食品监管职能,明确检验监测责任分工,加强基层食品检验监测机构建设,充分综合各项可利用的资源,强化技术培训和推广普及,力争做到监管结构合理,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从而使得食品检验监测既简便高效,又能更好地服务于食品行业和产业发展。

增强企业责任意识和社会公众保护意识

食品强化 篇7

关键词:实验实训,高职食品专业,强化,育人环节

高职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市场急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技能的开发离不开实验实训教学, 实验实训教学已经成为食品专业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 虽然高职院校对实验实训教学越来越重视,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观念落后, 把实验实训教学从属于理论课程, 缺乏针对本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系统性。二是实验室功能单一设备老化, 无法承担项目综合实训教学任务, 使教学落后于行业的发展。三是企业参与不够深入, 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 培养出的学生不被行业所认可;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实训和实习, 学校缺少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无法推行产学结合、工学结合, 使技能课程的开发与实际脱节。四是师资结构不合理, 兼职教师数量少, 且专职教师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落后于行业的发展。上述问题严重制约了实验实训的教学效果, 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教育部教职成[2011]9号文件提出5个对接, 教思政[2012]1号文件提出:“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两个文件为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教学指明了方向。为适应这一趋势, 应从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入手, 探索强化高职食品专业的实验实训育人环节, 具体措施如下:

1 紧扣培养目标, 构建课程体系

通过深入分析各食品企业的具体岗位对技能的要求, 得出了食品专业通用的技能体系和专项职业能力两个层次, 确定食品加工和食品检验为食品专业的核心能力。通过对专业核心能力的分析, 确定相应岗位应具备的实践技能, 由行业专家和教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编制课程标准。确立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 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食品产业培养生产、管理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按项目与任务思路构建课程体系, 选择符合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的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为项目教学的核心, 设置相应课程。项目的设计要从简单到复杂, 重点培养岗位技能, 力求使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2 岗证一体, 编写校本教材

编写校本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环节。以项目为核心, 打破学科观念, 整合教学内容, 使知识服务于项目。理论以够用为度, 突出职业的定向性, 编写出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校本教材和实训指导书, 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让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3 构建“一个基础、两个平台”的实验实训教学模式

3.1 以课程实验为基础

专业基础课教学要强化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其实验实训课应按基本操作、原理应用和综合应用三个层次组织教学, 融“教、学、做”于一体, 为专业课打好理论和技能基础。

3.2 搭建校内实训基地, 引厂入校、校企共建实训平台

3.2.1 课程实训岗位化设计

将功能单一的实验室进行重新设计, 建立校内实训基地, 模拟企业生产的实际流程“引厂入校”, 使实训岗位贴近生产、技术和管理第一线, 学生一边完成生产任务, 一边完成学习任务, 使“工”与“学”有机融合, 让学生感到实训就是“上班”。

3.2.2 综合实训项目化设计

综合实训探索校企共建教学模式, 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实训基地, 为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学生在实训基地进行综合项目实训, 通过参与各岗位的实际工作, 使各项技能转化为职业能力, 实现从学生到企业人才之间的“零过渡”。

4 四结合创新评价方式

实验实训课程的综合性较强, 用传统的评价体系难以准确进行评价, 根据不同课程的教学特点采取四结合创新评价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4.1 结合技能考核标准进行评价

根据行业规范和标准制定相应的技能考核标准, 对学生的相关操作进行现场考核。优点是能客观、准确地对学生实验实训操作进行全程评价, 适用于专业基础课的实验实训教学。

4.2 同学互评与教师考评相结合

同学互评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平时的课堂实验中比较实用。教师考评应将口试与技能考核结合起来, 更有利于培养“能说会干”的应用型人才, 在实训教学中非常适用。

4.3 结合岗位标准和产品质量进行评价

拟岗实训和综合项目实训要按企业的管理方法, 结合企业的岗位标准, 由考评小组对生产过程和产品的质与量进行评价。

4.4 引入行业、企业和社会第三方参与评价

以就业为导向, 服务经济需求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毕业生的就业率是企业和社会给予学校最好的评价。

参加行业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技能大赛, 来检验专业的教学水平。结合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进行评价, 使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达到相应的职业能力标准, 获取必备的职业资格证书。

5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放眼长远, 对于新毕业的专业教师要先送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 积累一定经验后再上讲台。

鼓励专业教师走出去, 通过培训、深造、专业实践等方式, 更新观念, 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即便是双师型教师, 其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也要与社会的进步、行业的发展同步提高。教师在企业感受不同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特点;进行企业调研, 了解企业在员工培训、技术革新、科研等方面的需求, 进行校企合作, 将企业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转化为科研立项课题, 使产学研协调发展, 提升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把企业的专家、技术骨干、能工巧匠请进来, 给学生讲课, 使教学内容与产业和生产过程对接, 达到零距离培养的目的, 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

总之, 实验实训教学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必要手段, 强化高职食品专业实验实训育人环节, 要以项目为核心设置课程体系, 构建实验实训运作模式, 创新评价方式, 走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之路, 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宗宝, 等.高职食品专业实践教学中提高实验、实训、实习教学效果的思考.轻工科技, 2012 (5) .

食盐中的食品营养强化剂——碘 篇8

碘缺乏病的危害及致病原因

危害

碘缺乏病是由于自然环境中缺碘, 造成机体碘摄入不足所表现的一组疾病的总称。主要损伤婴幼儿的脑发育, 导致儿童智力和体格发育障碍, 是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一种地方病。碘缺乏病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克汀病 (主要临床特征为痴呆、矮小、聋、哑、瘫痪) 和亚克汀病。缺碘影响胎儿的脑发育, 以智力低下为主要临床特征, 导致儿童的智力和体格发育迟滞或永久性障碍、单纯性聋哑、胎儿流产、早产、死产、先天畸形和新生儿死亡率增高等。

致病原因

碘缺乏病实质上属于微营养素营养不良, 与维生素A缺乏、缺铁性贫血并列为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重点防治、限期消除的三大微营养素营养不良疾病。碘缺乏病主要发生于特定的碘缺乏地理环境, 具有明显的地方性, 在我国被列为重点地方病之一。我国碘缺乏地区分布广泛、受害人群多、危害严重, 碘缺乏病已从单一的疾病问题上升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成为全社会关注、国家限期消除的重大疾病之一。

自然环境缺碘主要是指土壤和水中碘含量不足。洪水泛滥、沙漠化和雨水冲刷, 使局部地区土壤中的碘连同土壤被冲走而加重碘缺乏的程度。

人体所需的碘绝大部分来自于日常的饮食。然而很多地区土壤和水中碘含量很低, 导致这些地区出产的粮食、蔬菜、水果等植物, 饲养出的家禽、家畜乃至野生动物的碘含量也不高。如果人们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缺碘环境中, 又只吃当地产的食物, 将无法保证足够碘供应。如果3~6个月内得不到足够量碘的补充, 就会出现碘缺乏的症状, 导致碘缺乏病。

碘缺乏病预防控制的主要措施

碘缺乏病的病因十分清楚, 即环境缺碘所致, 因此补碘是防治碘缺乏病最有效的措施。目前, 补碘的方法有食盐加碘、饮水加碘、碘制剂 (如口服碘油丸、含碘药物) 、碘茶、富碘食物 (如海产品, 海带、紫菜、贝类) 。我国预防控制碘缺乏病的主要措施是普及加碘食盐。

食用添加碘的食盐是防治碘缺乏病最安全有效的途径。正常成人每日所需碘量约为150μg, 人体对碘的储存能力有限。由于自然环境缺碘长期存在, 因此补碘应遵循长期、微量、日常和生活化原则。食盐是人体的每日所需, 食盐加碘具有安全、有效、简单、易行、价廉、能长期坚持食用的优势, 成为补碘的最佳途径。

碘元素在高温、潮湿环境或遇到食醋等酸性物质易挥发, 所以在使用碘盐时应注意如下问题: (1) 不要存放时间太长, 随吃随买; (2) 装入有盖的深色容器内, 存放在阴凉、干燥、避光、低温的环境; (3) 不要油炒碘盐, 烹饪时待出锅时再放碘盐。

用于食盐补碘的食品营养强化剂

补碘实际上是指在加工过程中加入食品营养强化剂——碘化钾或碘酸钾。碘化钾的优点是含碘量高 (76.4%) 、溶解度高 (20℃条件下, 100 m L水可溶解碘化钾144 g) 、市场价格低, 缺点是易氧化、易挥发、见光即析出游离碘、稳定性差、易流失且有苦味, 使用时需在食盐中同时加稳定剂和干燥剂。碘酸钾的化学性质稳定, 具有抗氧化性, 在常温下不易挥发、不吸水、不流失、易保存, 可稳固的存在于潮湿的粗盐中, 自身无味, 使用时不需要额外添加稳定剂和干燥剂, 但含碘量较低 (59.63%) 、溶解度较低 (20℃条件下, 100 m L水仅溶解碘酸钾8.1 g) 、市场价格较高。

全面、综合地分析碘化钾与碘酸钾的利弊:第一, 碘酸钾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 比碘化钾更稳定, 如果碘挥发的速度过快, 会弱化补碘的功效, 造成碘盐中的碘丢失, 国家虽付出大量的经费, 但相当数量的居民未从碘盐中得到应当的补充量;第二, 由于碘化钾不易损失, 可适当降低加入盐中的补偿系数, 减少碘化物的用量;第三, 碘酸钾使用时不需使用稳定剂和干燥剂;第四, 由于在潮湿的粗盐内加入碘酸钾溶液后, 借助盐粒表面的水份, 使碘酸钾均匀地分散并牢固附着在盐粒表面, 即可在粗盐的生产、传送过程中顺便加碘, 节省运输、加工、包装费用。以上几点都能抵消碘酸钾较高的市场售价和较低的溶解度的不足, 因此, 目前我国除在精盐加碘仍用碘化钾外, 在粗盐制备碘盐中主要使用碘酸钾, 不再使用碘化钾。

我国碘盐中碘含量历经的三次调整

1990年, 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和《执行九十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 提出到2000年全球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中国政府为实现承诺, 特制订《中国2000年消除碘缺乏病规划纲要》 (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

1994年8月1日, 卫生部、中国轻工总会发布的《规划纲要》 (国办发[1994]88号) 中明确规定:碘盐含碘浓度 (以碘离子计) :加工为50 mg/kg, 出厂不低于40 mg/kg、销售不低于30 mg/kg、用户不低于20 mg/kg。

然而碘营养监测数据显示, 我国居民食盐摄入量、饮食结构区别较大, 因此不同地区人群尿碘水平高低不一, 统一的盐碘含量标准无法满足人群尿碘水平都处于适宜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补碘的原则, 各省 (区、市) 可结合病区类型、居民饮用水碘含量、饮食习惯及育龄妇女、孕妇、哺乳期妇女、胎儿、婴幼儿、学龄儿童等特需人群 (这部分人群处于特殊的生理阶段, 在同样的生活环境中, 易遭受缺碘的威胁, 因而称为“特需人群”, 在日常生活中这部份人群尤应注意碘的合理补充) 的碘营养状况, 以省 (区、市) 为单位, 自行供应一种、两种或三种碘含量的食盐, 使人群碘营养处于适宜水平。因此我国碘盐中碘含量出现如下几次调整。

第一次调整在1996年。1995年, 全国碘营养监测结果显示, 由于对碘盐中碘含量未规定上限值, 导致部分地区盐碘含量过高, 甚至达100 mg/kg, 造成部分人群碘过量。碘过量即碘的摄入量超过人体每天合成甲状腺激素所需要的生理剂量。碘过量最常见的危害是对甲状腺疾病的影响, 其中突出表现的是高碘造成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自身免疫甲状腺疾病和甲状腺癌。为此1996年, 我国政府规定盐碘含量不得超过60 mg/kg的上限值。

第二次调整在2000年。1999年, 全国碘营养监测结果显示, 碘盐中碘含量在用户水平为42.3 mg/kg;儿童尿碘水平为306μg/L;用户水平的合格碘盐食用率为80.6%。儿童尿碘水平偏高是由于碘盐中碘含量过高所致。我国的专家经讨论和论证, 并根据一些研究结果 (特别是碘盐稳定性的研究) , 建议调整碘盐中的碘含量, 并在世界首次提出把尿碘水平降至300μg/L以下, 既能向人群提供足够的碘, 又把副作用的危险性降至最低水平。为此2000年, 我国政府将盐碘含量标准调整为加工35 mg/kg, 碘含量的允许波动范围20~50 mg/kg。

第三次调整在2011年。2005年, 全国碘营养监测结果表明, 食盐中碘含量偏高, 尽管全国水平处于可接受水平, 但有约5个省处于过量水平, 16个省处于大于适宜量水平, 因此有下调余地。为此2011年, 新标准将盐碘含量标准调整为加工过程20~30mg/kg, 对食盐碘均匀度的要求更高, 旧标准食盐碘的均匀度波动为43%, 而新标准均匀度波动为30%, 标志着新标准实施后食盐含碘量更加均匀。有关食盐中碘含量规定的各项标准详见表1。

结语

食盐碘含量的动态调整是正常的, 以后仍有可能调整。当前为防控慢性病的发生, 我国提出控盐策略, 盐摄入量减少, 碘摄入量也将随之减少, 因此以后还有可能再提高食盐的碘含量。

浅谈强化检疫监管确保肉食品安全 篇9

1 广泛宣传, 提高认识

加大宣传和培训工作力度, 提高全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力度。加大宣传工作力度,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培训。一是利用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开设宣传专栏、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和专题采访等形式宣传, 可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二是深入镇乡村组进行广泛宣传, 通过出动宣传车、印发张贴宣传材料、在农贸市场悬挂宣传图片, 讲解人畜共患病、寄生虫病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三是举办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培训。每年举办多次的专题培训班, 培训对象为动物监督员、检疫员、养殖大户、牲畜贩运户、经营户。通过广泛宣传教育, 使养殖户、肉食品经营者知道牲畜屠宰前要报检, 广大消费知道购买经检疫的肉品才是最放心的。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防疫法律素质和执法水平, 为动物检疫工作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 严把产地检疫关

产地检疫工作是整个动物检疫工作的基础, 是从源头抓疫病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是一项重要的基层检疫工作。要大力宣传产地检疫的法律及法规, 落实岗位责任制, 充分调动检疫员的积极性, 实行分片到村, 责任到人。实行报检制度, 并合理布局, 设立报检站点, 各报检点将单位负责人、检疫员、工作职责、规章制度、联系方式等工作具体化并上墙公示。产地检疫要做到职责任务明确、检疫程序规范、检疫操作规范、检疫记录规范、出证管理规范, 要求各报检点建立详细的检疫台账, 接到报检后检疫员必须到场 (户) 检疫, 并做到证物相符, 对检疫合格动物出具检疫证明。

3 建立健全畜产品安全监管网络

按照“预防为主、源头治理、依法规范、全程监管”的原则, 建立养殖源头控管、畜产品污染监测、畜产品安全评价预警和应急管理机制, 严格实行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责任追究制和问题畜产品召回制度, 发现哪一个环节、哪一个企业有质量问题和违规行为, 立即追究查处, 实现从养殖到餐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对饲料、兽医生产经营、畜禽养殖、产品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各个环节, 通过全覆盖监管, 及时消除各种安全隐患。畜产品生产企业对产品质量安全要向经营者、消费者做出承诺。企业生产所使用的原料、辅料、添加剂、投入品, 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强制标准, 保证质量安全。

4 强化定点屠宰场的监管

畜禽的屠宰加工, 是肉食品安全的重要一环。屠宰加工工艺和卫生检疫, 直接决定着肉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因此, 屠宰加工场的设计、卫生、设备、检疫条件等均要符合肉品的生产法规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要求, 从工艺上减少污染, 防止肉品在屠宰、加工、贮运过程中受到微生物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 确保肉品质量和消费者利益。同时严格审查屠宰场动物防疫条件情况, 狠抓肉品市场监督管理, 严厉打击非检疫动物产品上市的违法行为。督促屠宰场规章制度上墙, 配备消毒设备、消毒药、动物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设施。严格按照《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畜禽产品消毒技术规范》对屠宰场定期消毒。对病害动物产品100%实行无害化处理。

5 强化市场检疫与监管

营养强化食品,人人可获益 篇10

对于因地域因素导致的该地区某种微量营养素的缺乏,那么该地区的人都应该食用营养强化食品。以碘盐为例,中国的绝大部分地区都缺碘,食盐中强化碘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2010年7月,卫生部规定食盐中的碘浓度将不再“一刀切”,各地可以选择适合本地情况的碘含量平均水平。因此,除了禁忌补碘的甲状腺疾病患者,绝大部分中国人都应该继续食用碘盐,以避免碘缺乏对自己及下一代可能造成的各种危害。

自愿性营养强化食品——选择要有针对性

在我国,除了碘盐,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营养强化食品。根据每个人的营养状况的不相同,选择也应该有所不同。

1. 选择我国人群普遍缺乏的

在我国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中显示,我国居民的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叶酸、钙和锌等微量营养素的平均摄入量分别占中国营养学会制订的推荐摄入量或适宜摄入量的85.4%、78.9%、88.7%、21.3%、41.0%和76.7%,全人群平均缺铁性贫血患病率达到20.1%,显示出我国还存在着比较普遍的营养素缺乏。

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应选择针对我国人群普遍缺乏的微量营养素,如维生素A、B族维生素、维生素D、叶酸、铁、钙、锌等研究设计、符合我国国家标准生产的营养强化食品。这样,对整个人群的营养改善和健康促进是非常有益的。

2. 根据自己的年龄和生理状况来选择

不同年龄和不同生理状况的人群,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营养强化食品。婴儿配方奶粉是针对生长发育迅速的婴儿研制的营养强化食品,在缺乏母乳时,应首先选择。育龄妇女由于生理失血,可以选择铁强化酱油补充铁。儿童青少年生长快学习任务重,选择维生素A强化油,有助维护视力。老年人容易患骨质疏松症,应补充足量的钙和维生素D。

3. 参考微量营养素的检测结果“缺什么补什么”

目前,我国的许多医院可以进行微量营养素的检测。通过血液可以检测到体内许多微量元素的含量,如铁、锌、钙、硒等。通过检测尿碘的含量,可以判断体内是否缺碘。通过骨密度的检测,也可以反应体内钙的水平。一般来说,根据微量营养素的检测结果,缺什么微量营养素就补什么是最安全的。如果微量营养素缺乏较严重,可以选择营养补充剂来比较快速地缓解缺乏症状,然后再食用一些相应的营养补充食品。

4. 关注身体发出的信号

微量营养素是维系人体健康的重要物质,如果人体缺乏某种微量营养素,相应地也会在身体上出现细节变化。这些细节变化就像是一盏盏“信号灯”,提醒人们不要忽视“隐性饥饿”,及时补充相应的微量营养素,维护自身健康。

信号:

夜晚视力不佳、眼睛干涩等 → 可能缺维生素A

经常出现舌炎、舌裂、口唇炎等→ 可能缺B族维生素

牙龈出血、关节和肌肉疼痛等 → 可能缺维生素C

免疫力低、经常腹泻、儿童生长发育迟缓等 → 可能缺锌

面色苍白、容易疲劳、耐力不佳等 → 可能缺铁

幼儿夜睡眠不深、爱啼哭,成人感觉乏力、腿脚抽筋、腰酸背痛,老人牙齿松动、脱离,身高降低等→ 可能缺钙政府推荐的四类强化食品

碘强化食盐:根据目前国民的营养情况,碘盐中碘的添加量在今年也有所下调。居民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购买钾强化食盐和钙强化食盐等强化盐。

铁强化酱油:主要针对人体缺铁性贫血以及其他因铁微量元素缺乏而造成的疾病,适用于儿童、孕妇及其他成年女性。

维生素A强化食用油:针对我国居民膳食结构中维生素A普遍缺乏的情况,采取强化的方式将维生素A溶于食用油中,起到营养强化的作用。适合于有偏食习惯的儿童。

食品强化 篇11

出厂检验是食品生产中的最后一道工序,是食品生产者能够控制的最后一道关卡。食品生产者如果不能严格把关,就有可能使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流入市场。这样,一旦出现问题,食品生产企业即使召回食品,也会对其声誉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查验出厂食品,更是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负责。因此,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有责任、有义务对自己生产的食品检验,确保出厂食品合格、安全。

1 食品生产企业现状调研

为了强化食品出厂检验,提高产品合格率,针对食品生产出厂检验状况和企业自检能力,本文对某地区的部分食品企业进行了走访和现场核查。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现状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走访对象为25家中小型企业,其产品涉及面粉、乳制品、饮料、休闲食品等不同产品。调查细目大体分四类:企业人员对食品出厂检验的重视程度;质检室的建设或检验设备的使用情况;检验人员的业务水平;检验制度的规范性等。结果表明:食品出厂检验原始记录、检验报告齐全、规范、检验记录档案有序保存的合格企业仅有6家,占24%,其余不少企业不能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对产品逐批进行出厂检验,检验项目不齐或者只是象征性地填一些手续文件应付上级检查;检验工作人员配备不齐,质检者业务技能差、不熟悉检验工作的有9家,占36%;设备或试剂不全的有5家,占20%;试验室处于闲置状态,检验设备不能正常运行、形同虚设的有20家,占80%;企业领导对检验工作不了解或不重视的有19家,占76%。由此可见,在出厂检验方面尚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原因在于:一是部分食品生产企业对其出厂的产品检测不重视,主观上认为企业自检可有可无;二是企业的检验人员组成不够稳定,质检员队伍配备不齐,缺乏专业检验人才,使得检验工作难以有效开展;三是企业缺乏应有的检验设施设备,许多中小食品企业根本不愿意把钱花在检验设施设备的购置上;四是企业不愿因出厂检验而增加产品成本。

由此看来,目前食品生产企业的出厂检验工作并不尽如人意。这些问题的存在,极易导致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同时,也说明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尚存在纰漏,亟待完善。

2 强化食品出厂检验的措施

为了提升食品生产企业的出厂检验能力,强化食品出厂检验,提高产品合格率,可以通过采取下列措施来改善食品出厂检验的状况。

2.1 对开展企业领导和质量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强化其食品安全意识

企业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而企业领导和质量管理人员对产品质量负有主要责任。如果他们不认真履行职责,许多规章制度和条文将成为摆设。通过进行不同形式的培训,使他们充分认识食品加工企业是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是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生产合格产品的践行者;通过培训,把落实食品生产企业检测把关责任作为推进落实食品生产企业主体责任和诚信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督促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进一步完善检测制度,明确检测责任和要求,规范台帐记录。培训内容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规定》等相关法律和法规。

2.2 开展企业食品检验员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食品检验员是食品出厂的最终把关者。针对一些中小企业对检验工作认识不到位、检验人员流动频繁、检验员不具备出厂全项目检验能力的现状,有关质监部门要从培训食品生产企业检验员入手,加强企业的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在培训时,可邀请有关专家亲自授课,内容主要涵盖感官检验、理化分析、微生物检验等多方面知识及操作技能。从出厂检验项目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原始记录、抽样方法、检验程序、数据处理、出具检验报告到检验设备的使用、维护与日常保养等方面入手,以实际操作为主,对企业学员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培训,直至能独立完成各项操作为止。培训相关人员可以提高企业自检能力,从而保障出厂食品安全,提高产品合格率。对初次申请食品生产许可证的食品企业,采取实战训练,一对一培训的方式,强化岗前培训,加强检验技术指导和检验技能练习。培训后经考核合格者,颁发检验员上岗证书,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2.3 加强食品企业出厂检验比对,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为全面提升企业的质量意识和质量检验能力,帮助企业把好原料进厂关和产品出厂关,强化食品企业质量安全保证能力,市质监局要求各县局在食品企业中深入开展试验室比对检验活动。

质监局采用现场比对方式,认真组织各县食品企业比对考核,并将比对检验纳入“QS”年审的内容,以期全面提升企业的检验能力和水平。根据试验室认可标准,树立示范试验室。考核达标的试验室可以承担监督检验任务;不达标的应在限期内整改。将无正当理由不参加比对试验考核的企业,视为年审不合格,对其实行补考制度,即不合格企业可以补考一次。对补考仍不合格的企业则采取如下措施:首先,责令其暂停开展出厂检验,检验人员需要重新接受培训,直至经考核合格后方能开展检验工作;若检验人员经培训后仍不合格,建议企业重新配备合格的检验人员。在此期间,产品出厂检验工作必须委托法定检验机构代为执行。其次,对不合格企业启动加严检验程序,增加抽查频次,对抽查不合格的企业将严格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通过开展试验室比对考核,提高企业的检验能力,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同时,也利于增强企业的质量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

另外,为了切实帮助食品生产企业提升出厂检验自检能力,从源头把好食品质量安全关,市质监局还将进一步开展检验把关宣传,动员全社会进行监督;实施检验员登记制度,强化检验人员动态管理;实行检验承诺,确保检验工作落实到位。

3 结语

食品质量决定千家万户的健康水平和生命安全。食品出厂检验是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举措。质监局要通过培训、检查和评比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提高企业领导及其产品检验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督促其完善试验室建设和合格的检验人员配备,使“强化食品出厂检验,提高食品合格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王兆华, 雷家辅.主要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4 (7) :19~24.

[2]王琼雯.食品安全监管主体行政责任研究[J].民主与法治, 2008 (2) :132~134.

[3]柴振林, 洪波.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J].浙江林业科技, 2003, 23 (5) :77~80.

[4]王磊.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的思考[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6 (6) :7~10.

[5]杨长军.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和质量检验[J].河南农业, 2002 (11) :34.

[6]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09-02-28.

上一篇:中国企业劳资关系下一篇:贝那普利联合辛伐他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