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示范

2024-10-22

融合示范(精选11篇)

融合示范 篇1

1月6日,由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办,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杂交水稻超高产农机农艺融合示范项目在湖南长沙正式启动。“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湖南省副省长张硕辅、省政府副秘书长陈吉芳、省农机局局长王罗方以及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等出席启动仪式。

强强联合携手攻关水稻高产与丰收

我国超级杂交水稻攻关项目已实现新突破,百亩片平均亩产已超1000公斤,然而我国水稻在种植、栽培到收获、烘干等粮食生产环节受困于农机与农艺有效融合不足,水稻良种的效力得不到最大程度发挥,农民丰产又丰收水平尚未迈上新的台阶。

“农业生产是包括选种育种、耕种收作业、产品加工等环环相扣的有机作业过程,单单解决一个或几个环节,无法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视机械化辅助生产,有利于提高水稻生产水平和质量。”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家表示。

早在2013年,中联重科农业装备制造研发团队与袁隆平院士领军的杂交水稻科研团队实现强强联合,启动了“国家杂交水稻农机农艺融合项目”,并向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交付农机农艺融合项目首批用机。

记者了解到,双方合作期间,国家杂交水稻科研团队利用自己在水稻育种、栽培、种植等方面的技术经验,对中联重科如何生产出更适合高产水稻需求的农业装备提出技术指导和建议。而中联重科则从水稻种苗培育阶段就开始进行产品设计、开发,并持续不断进行验证、改进,全面提升农机装备产品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农机农艺融合是发展现代农业必经之路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广和应用农机农艺融合,农机农艺相互适应、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已成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艺是农机的服务方向,而农机是农艺的实现载体,两者只有高度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和种植技术的潜力,实现农业增产增效的目的。

业内专家指出,培育适合机械化生产的作物品种十分重要,这也是实现农机农艺融合的基本点,需制定适合机械化生产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农学专家要考虑作物栽培的统一性,以避免为了适应农艺要求,机手手动调节机械的做法。

随着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目前涌现出很多先进的农艺技术。为实现农机与农艺的真正融合,农学专家和农机专家要主动合作,共同解决我国农业生产的农机农艺融合问题。其次,要充分发挥农业产业体系的作用,在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中加强农机农艺的融合。同时,在科研项目立项中要特别强调农机农艺的融合,选择若干典型作物和生产过程进行农机农艺生产示范,取得经验后全面推广。

联手打造超高产农机农艺融合新样本

中联重科此次携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农机农艺专家组团队,并启动杂交水稻超高产农机农艺融合示范项目,对加快推进水稻生产农机与农艺的深度融合与发展、助力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袁隆平院士在启动仪式上声音洪亮地指出:“粮食丰产固然重要,但是让农民朋友能颗粒归仓、丰收粮食也一样重要。从这方面考虑,更需要双方精诚合作,做好农机农艺融合深度研究,全面改善机收效率。”他认为,袁院士认为,这项工程意义深远,利国利民,在确保早日完成“百千万”高产攻关示范工程最终目标的同时,双笔也将进一步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的发展,促成农机与农艺相适应的技术体系,切实帮助农民不断实现高产丰收。

湖南省农机局局长王罗方表示,“百千万”工程是一项总理工程、民生工程,是国家粮食增产科技工程,而农机农艺融合能为粮食丰收提供有力支持和坚实保障,二者有效结合,将会促进粮食高产丰收。杂交水稻超高产农机农艺融合示范项目以“百千万”工程为搭载平台,将为湖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和更为有力的支持,进而为国家现代农业建设实现新跨越、为湖南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目前,中联重科已形成从育秧、土地耕整、种植、田间管理到收获以及后处理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特别是其根据高产水稻农艺特点而设计、开发的拖拉机、插秧机、收获机以及烘干机等系列产品技术先进、性能可靠,充分满足了国家对高产水稻栽培、种植和收获的要求。

此外,为推进农机农艺结合,近年来中联重科在这方面不断付诸实际行动。就在2014年12月21日,中联重科还与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联合在“中国小麦第一县”的河南滑县建立了国内首家农业机械化示范农场———滑县瑞阳粮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场,积极探索土地集约化背景下的农机农艺融合新模式,

融合示范 篇2

一、什么是流动人口社会融合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是指流动人口与流入地常住人口及接触的环境关系融合。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有利于当地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我县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今年的目标是什么?

创建北城、车站两个市级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示范社区,加强和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促进流动人口与我县居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

三、开展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示范社区创建的目的是什么 按照“环境优美、设施齐备、功能完善、服务均等”的要求,改造提升现有的服务阵地、服务设施,实现计划生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流动人口家庭发展能力。

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服务阵地的标准是什么?

社区计划生育服务阵地面积不小于30平方米;配备专门工作人员1-2名,建立相关制度;配备B超仪、乳透仪、检查床等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础设备;配备电脑,连接网络,建立流动人口信息平台;建立流动人口网络视频聊天室,流动人口可在此与家人进行视频对话;设置计划生育药具柜、图书角;配备急救药箱等基础应急设备。

五、示范社区应完善哪些流动人口服务设施?

社区“一站式”服务平台面向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所有人员提供公共服务,有条件的要建立文体活动中心和教育培训中心,设立影视室、多功能室、阅览室、绿色网吧、篮球场等,丰富入住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完善社区人口信息采集、更新和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确保信息准确率达到95%以上。

六、社区应为流动人口营造什么样的居住生活环境? 积极营造卫生、舒适、整洁的居住环境,确保入住的流动人口有良好的居住条件,加大日常环卫保洁力度,做到专人负责卫生整洁,户外无暴露垃圾,无乱搭乱建、无乱堆乱放、无乱牵乱挂。

七、社区应为流动人口提供哪些基本公共服务?

在子女教育、就业、卫生、社保等方面使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务机会,积极开展社会救助活动,解决流动人口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八、社区应健全什么样的流动人口社会参与机制? 建立有计划生育协会和社会融合促进会,创造条件鼓励流动人口积极参与社区事务,流动人口超过10%的,社区自治要有流动人口代表,鼓励流动人口加入或成立社区各类群众组织,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利益表达机制。招募社会融合志愿者,开展结对帮扶服务、建立流动人口与户籍居民人口联谊制度,增进友谊和了解。

融合示范 篇3

中鹤集团,全称是河南中鹤现代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目前注册资金18亿元,资产93.1亿元,拥有员工3500人。是国家财政参股企业、全国食品工业优秀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国主食加工业示范企业、全国粮油优秀科技创新型企业、河南省开发性金融扶贫示范基地。2013年9月,承担着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试点项目(河南浚县)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河南鹤壁)的建设任务。主营业务涉及农业开发、土地流转、集约化种养、粮食收储与粮油贸易、小麦加工产业、玉米加工产业、食品制造产业、零售业、新型城镇化建设、环保与能源等相关产业,并逐步形成了农业产业化全产业链经营发展格局。产业链条有小麦、玉米等,集群自建、联建规模化基地5个,规模为12万亩清洁粮源生产基地、10万头标准化肉羊养殖场,6000亩果蔬种植区、180万吨粮食加工区、100万吨粮食流通区,订单农户2万户,覆盖区域为安阳、新乡、开封、郑州、周口等县市,资源利用率70%,企业吸纳农民就业1万人,带动当地农户10万户。

二、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做法

一是以成熟的工業化模块为基础,解决新农村建设前期的资金问题。即发展农产品加工,拉长了产业链条,形成了产业聚集,农区工业化加速推进。从2008年起,该集团业务范围由玉米深加工拓展到小麦的精深加工。其集团规模,由原来的淇雪淀粉一家加工企业起步,相继建起六家加工企业,形成了年加工玉米45万吨、小麦30万吨的生产能力。其产品种类覆盖七大类200多个品种。同时,集团还成立了中鹤粮油贸易公司,形成了70万吨粮食仓储能力。

二是以土地流转置换和给付特定指标内的免费住宅或超低价住宅,解决农民土地的出让问题。引导农民承包的耕地有序流转,实现规模集约经营,农业现代化水平跨越式提升。中鹤集团在土地流转的具体操作上,不是直接从农民那里流转土地,而是农民首先将承包的耕地流转给王庄镇土地流转中心,再由镇土地流转中心将从农民手中流转来的耕地,转租给中鹤集团。这样做可以通过镇土地流转中心和村委会的对接,降低逐个谈判的交易成本,还可以通过镇土地流转中心的介入,使得合约具有稳定性,避免中鹤集团与农民之间发生直接的纠纷。在农民的进城方面,由中鹤集团融集资金,为农民建造住宅和商业化一体的新城镇,由镇政府交付给乔迁农民使用。由于农民在拆迁旧宅时,可以根据旧宅的材料和结构,获得镇政府给付的拆迁补贴,这种补贴的对价基本能够支付计划内指标的售价。通过上述的对价安排,农民只需要支付几万元,甚至不用出一分钱,就可以实现以旧换新,住上高档的住宅楼。目前,首批3万亩耕地流转已经完成,计划到2020年,土地流转面积将达到12万亩,建成良种繁育基地和规模化种养示范基地。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鹤集团联合企业所在地部分农户组建“鹤飞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基本实现了从种到收的机械化和统一耕作、统一供种、统一灌溉、统一施肥、统一植保、统一收割的“六统一”作业。同时,在3万亩粮食基地上综合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创建高产示范区,实现了用先进设施装备农业和现代科技武装农业同步推进。

三是以政府出资和多元化的商业资本为资金来源,建设住宅和商业一体的新城镇。顺应土地规模经营、工业化发展大势,新型社区应运而生。按照“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一体”的理念,紧靠粮食精深加工园区,兴建中鹤新城,将企业扩张与社区建设捆绑发展。计划在10年内分三批建成可容纳8万人集中居住的社会功能完备的新型城镇。

四是以发展全产业链的现代农业及其配套服务业为产业升级方向,构建“政府—农民—企业”三个主体。小城镇建设循序推进,破解农村民生难题的曙光显现。规划建设中的中鹤新城,城市功能完善。公共产品如学校、医院、文体设施、交通道路等由政府出资兴建;居民住宅、商业设施及水、电、暖、气、光纤等基础设施由公司承担。其中居民住宅按人均不低于30m2的标准与农民宅基地和现有住房置换。撤村进城完成之后,农民实现了由村民向城镇居民的自然转换,其生活质量、居住环境、服务保障等将发生质的跨越,农村民生问题可望得到根本解决。

融合示范 篇4

1 基本情况

示范园区位于西吉县将台乡牟荣村, 园区主要种植芹菜、大蒜、娃娃菜和西兰花, 园区创建多年, 具有种植露地蔬菜的经验和种植技术水平, 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齐全, 为机械化种植蔬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该园区建设示范面积66.67 hm2。

2 目标任务

在66.67 hm2园区开展机械化种植, 开展对比试验2 hm2, 通过芹菜机械化移栽, 探索育苗移栽成本更低、作物产量更高的西芹机械化育苗移栽生产技术模式, 提高土地产出率;加快推进西芹机械化移栽技术应用步伐, 解决西吉县西芹人工移栽生产效率低、作业成本高、移栽不规范、季节性劳动力不足的矛盾[1];确定适宜西吉县主要露地西芹移栽的机型, 完善西吉县露地西芹移栽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 (规范) , 确保蔬菜产业提质增效。

3 实施项目

(1) 开展机械化移栽示范。开展芹菜移栽示范面积为20hm2, 机械化移栽与人工对照选型对比和机械化植保试验面积为0.67 hm2, 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及企业移栽芹菜33.33 hm2;园区各个环节机械化水平实现全覆盖。

(2) 引进农机具, 推广新技术。引进技术先进成熟、质量可靠的蔬菜移栽机2台、起垄机1台、植保机1台, 主推机械化移栽技术和机械化植保技术[2,3]。

(3) 开展数据监测。芹菜机械化移栽试验主要监测移栽机作业的空穴率、移栽深度、移栽深度一致性、破膜情况、移栽后死苗率、机具生产效率、机具作业成本、机械移栽增产效果等。

(4) 开展宣传与技术培训。组织召开芹菜机械化移栽现场演示会1次和后期长势情况观摩会1次, 举办机械化移栽技术培训班2次, 培训农民100人 (次) 。

(5) 技术指标。 (1) 育苗。以穴盘育苗为宜, 穴盘方形钵体长度不大于3 cm, 圆形钵体直径不大于3 cm;秧苗根系无缠绕, 起苗方便;常规培育的裸苗高度不大于15 cm, 开展度不大于20 cm, 秧苗健壮, 苗直无损伤。 (2) 整地。砂性土浅旋耕, 黏性土干旋干耕。作业深度不超过20 cm, 地表平整, 土块细碎, 土壤含水率不超过25%。 (3) 机具调节。根据不同移栽品种需求调节蔬菜移栽机栽插行距、株距和深度[4,5,6]。 (4) 机具维修保养。作业结束后及时清扫空气滤清器;定期加注或补充燃油和润滑油;根据说明书要求按时更换机油和滤芯, 存放时注意将机具放置于灰尘少、干燥、避光、无腐蚀性物质的场所。

4 结语

笔者作为一名基层农业机械工作者, 参与实施了将台乡牟荣村西芹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园区项目, 为做好这项工作, 按照《宁夏农机化示范园区考评验收办法》和《示范园区建设规范》的细化要求, 及早进行谋划、早安排部署, 在确保关键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100%的同时, 在园区实现芹菜机械化生产的配套技术, 使示范园区成为辐射带动农民的“样板田”。同时, 充分融合农机、农艺等技术, 打破行业壁垒, 加强农业各行业之间的合作, 在芹菜移栽技术上解决好“人、机、苗、田、水”这五者之间的关系, 全力打造技术到位的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示范园区, 推进示范园区建设工作, 确保示范园区发挥好“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辐射带动作用。并经常深入示范园区, 组织农民, 开展实用技术讲座培训、技术咨询、介绍新机具的调试和维修、新技术的配套等服务, 让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大户和驾驶操作等人员现场得到培训。

参考文献

[1]田建民, 孙自庆.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刍议:对河南省部分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 2001 (7) :19-23.

[2]岳宝刚, 徐兆利, 蔡书云.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 1999 (11) :54-55.

[3]王淑兰, 丁虎银.宁夏南部山区西芹标准化栽培技术[J].宁夏农林科技, 2011 (7) :16-17.

[4]丛玉林.浅谈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与规划[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1 (12) :67.

[5]周浩.浅谈寒地温室西芹栽培技术要点[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6 (5) :24.

融合示范 篇5

2??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示范企业

企业名称:

申请报告 年月1日

??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示范企业

申请报告

格式及说明

一、格式

纸张规格:A4

填写用字:仿宋字4号字,双面打印

封面要求:与所附《申请报告》封面一致,其中,括号内填申请示范企业。

二、《申请报告》填写款项要求

申报单位要按照《??市“十二五”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企业培育和认定实施办法》中的有关规定及要求,编写申请报告。《申请报告》的主要款项如下:

(一)企业信息化概况

1、本单位基本情况介绍;

2、企业信息化现有水平介绍;

3、企业信息化相关人员构成;

4、企业信息化的制度保证、组织体系。

(二)企业信息化近期及中长期总体规划

1、规划目标;

2、规划中的组织保障体系;

3、要达到的经济技术指标;

4、规划中人员培训情况介绍。

(三)企业信息化应用项目具体实施方案及绩效

1、信息化应用项目名称;

2、信息化应用项目内容;

3、项目进度及执行情况;

4、项目达到的经济技术指标及实施后的效果。

(四)供应商及中介机构情况与条件

1、供应商及中介机构概况;

2、供应商及中介机构承担的主要工作;

3、供应商及中介机构技术力量和人员结构。

(五)企业信息化应用财务状况

1、信息化应用项目已完成的投资情况;

2、近期及中长期规划中的资金预算情况。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在其他款项中不能说明的问题。

(七)申报单位签章

1、申报单位的法人代表签字;

融合示范 篇6

根据我省高职高专院校眼视光技术专业分布现状,对接行业、产业发展人才需求,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引企入校“零距离”共育人才,引企入校项目能把教室与工作场景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为企业培养德技双优、无缝对接的高技能型人才;同时为学校师资队伍、教科研队伍培养精英,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双赢之路。

将人才培养全过程细化为六个主要环节,强调校企融合必须全覆盖,每个环节都必须有行业企业的参与,由此形成了环环相扣的“六个校企共同”:

1.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学校规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经由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组成的专业(群)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确定。”“各系应通过专业(群)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和论证培养方案,使培养方案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又能体现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 眼视光技术专业主动适应云南省的人才需求,在行业企业专家的共同参与下,成立了专业(群)教学指导委员会,其委员大多来自行业企业;多年来一直坚持由委员会商讨专业的设置和调整,完成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审定。

(1)紧跟市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新世纪呈现出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高科技化的趋势,在国际竞争中,技术型人才的重要性正在不断提升;职业和岗位不仅变化更加频繁,个人择业、创业的自由度日益增大,而且现代社会的职业岗位体系还是一个不断向高新技术趋近的动态系统。这些特点和趋势对技术高职高专院校的影响,集中反映在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上,高职高专院校应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注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高职高专院校应把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选择与地方基础工业、特色工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进行建设,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这样既满足了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又符合学生的学习类型、学习水平和学习期望,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2)以企业对人才需求为导向设置课程

我校眼视光技术在课程设置上必须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从劳动力市场和职业岗位分析入手,调整课程体系。调整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请行业专家、企业工程师、技术员参与教学计划修订,仔细分析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趋势,分析劳动力市场变化的情况,分析新的经济增长点、人才的需求,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调整,使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按照企业和社会人才培养要求去制定。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设置课程,是我校眼视光技术专业大力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服务企业和社会,促进学生良性就业和学院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学校应吸引行业企业人员参与,合理开发和确定专业,真正做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缓解学校办学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学校通过市场调研的方式走向企业、了解企业;由高校专家、企业工程师及企业家组成“高参”,为学校老专业更新、课程更新出谋划策,使课程设置顺应人才市场需求,贴近企业发展,确保课程设置的新、精、专。

(3)邀请企业参与制订培养方案

眼视光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特别注意加强专业基础、突出综合应用、强化实践训练,重视学生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学习与掌握。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方面要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实验设备投入,改善实验、实习、实训条件。另一方面,要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实习基地,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中生成技术能力。学校眼视光技术专业在社会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密切联系人才市场需求,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主动与相关企业合作,形成多种合作方式,建立由企业行家(或现场专家)、校内专家、专业骨干教师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企业中的行业专家参与制定专业培养方案。

2.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内容。根据工作岗位(群)任职要求或职业技能标准,以开发工学结合课程为主线,学校专业教师团队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重构模块化、项目式、任务型的课程内容体系。根据岗位技能要求,引入企业生产实际中的新技术、新方法,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编写出版工学结合实训教材。现已开发的专业课程有《验光技术》、《眼镜定配技术》、《角膜接触镜验配技术》三门课程,并且配备了多媒体课件及案例教学等资源。

3.校企共同集聚教学资源。首先眼视光技术专业与企业共同打造“双师”教师队伍。建立一支“双结构”师资队伍是高职高专院校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一是聘请一些企业专家和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目的在于弥补学校技术实习、实训课教师的不足,保证教师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而且还可以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二是接受企业的聘请,学校教师到企业兼任验光、定配、眼科检查、斜弱视等方面进行技术指导;与此同时,组织中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积累实践经验。教师还要深入到企业进行调研,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相互交流学习,不断丰富专业知识面,加深对企业实际工作的理解,同时也接触了许多平时无法看到的设备,不仅更新了观念,提高了业务水平,更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对相关课程体系、重点难点有了更全面的把握,为推进课改、提高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除此之外,学校还应重视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努力建设一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外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与地方、行业、企业的联系,建立成为稳定的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使学校的专业教学与生产、管理服务有机结合。

4.校企共同实施教学活动。学院充分利用校企共同打造的“双师”教学团队实施课堂教学、实验实训、生产实习以及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实现了三个“打破”(打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界限;打破教室与实训室的界限;打破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的界限)。

5.校企共同建设质保体系。根据质量管理體系的要求,由校企专家组成督导组,参与学院日常、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同时,每年组织广泛的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后的适应和发展情况,掌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评价,为学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融合示范 篇7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灵魂, 也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更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目前, 着力构建以产业为引领、校企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工作机制, 推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已成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

校企融合的办学模式就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办学服务, 同时职业学校为企业输送能迅速适应岗位要求的高技能型人才, 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实践教学组织等方面全面渗透企业的理念和需求, 以此来推进“教育与生产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1]。

本文以我校药物制剂专业多年来校企融合办学模式的探索实践为主线, 以学校药物制剂实训工厂为合作平台, 建立课程体系共定、师资队伍共建、实训基地共建、教育资源共享、校企文化共融、人才质量共评等的教学管理体系, 形成具有可行性、符合我校实际的校企融合办学模式。

1 制订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体系

专业课程的开发应考虑专业课教学与生产的同步、学生实习与就业的同步。校企合作共同制订课程教学计划、实训标准和实训实习目标。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 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课程实施过程以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为主, 特别是药学类的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作为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 要求在课程开发上紧紧围绕企业需求, 以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素养要求为准则。基于以上情况, 我校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 通过与合作企业沟通交流, 总结出开发的课程应具备如下特点。

1.1 课程结构模块化

以实际工作岗位 (群) 需求为基础, 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研究与制订均来自于实际工作任务, 从而建立了以工作任务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内容体系。如五年制高职药物制剂专业课主要划分为药剂生产的基本操作、固体制剂制备技术、液体制剂制备技术、半固体制剂制备技术、制剂包装简介等10个模块教学, 每个大模块再细分为几个子模块, 以固体制剂制备技术模块为例, 可以划分为颗粒剂的制备、胶囊剂的制备、片剂的制备和丸剂的制备等几个子模块, 每个子模块之间相互联系, 又与大模块息息相关, 构成结构体系。

1.2 课程内容综合化

课程内容综合化主要体现为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 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比如, 我校近年来针对即将面向工作岗位实习的四年级高职药物制剂专业学生, 利用校内药物制剂实训工厂对其进行为期两周的项目教学综合实训, 以完成生产实训项目和任务驱动的方式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条理化、系统化、综合化梳理。通过两周的综合实训, 为已经结束的专业课学习做了总结并进行了实践应用, 为学生即将到企业实习做好了准备。同时, 综合实训也充分体现了我校高职教育“以职业为本位, 以能力为基础, 以就业为目标”的办学方针。

1.3 课程实施一体化

课程实施一体化主要体现在实施主体、教学过程、教学场所3个方面, 也就是融“教、学、做”为一体, 实现教具与工具、耗材与原料相结合, 做到教室、实训室或生产车间的结合等, 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做中学, 做中教”的特点。

1.4 课程评价开放化

课程评价开放化是指除了进行校内评价之外, 还引入企业及社会的评价, 特别是作为学校的特色活动, 邀请我校历年来在企业实习工作的优秀实习生和工作人员来校给予生产一线的反馈评价。

2 共同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多年来, 学校一直高度重视与企业一线相结合的创新实践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积极搭建师资队伍成长平台, 逐渐形成了一支具有专长的专业教学团队。团队的师资在结构组成、业务素质、年龄结构、学历层次、工作经验等方面优势互补, 团队内部相互合作, 分工明确, 各自发挥专长。特别是近些年不断引进企业一线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 为我校积极开展校企融合创造了条件。此外, 结合职业学校办学特色, 积极探索以重点专业为创新平台和依托, 以团队专业带头人为指导核心, 以骨干教师为中坚力量, 以优秀专业指导教师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机制。同时, 鼓励教师通过各种培训、讲座和进修深造, 积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近年来, 学校组织安排了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几十人参加省级、国家级以及出国培训, 每年专业课教师利用暑假到制药企业生产一线进行为期1个月的暑期实践。暑期实践活动的开展, 促使专业课教师通过调查研究、访谈、实践锻炼, 在一线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发现校企融合的契机和目前存在的问题, 为我校积极探索校企融合提供了保障和第一手资料。

3 共同搭建实训基地合作平台

我校新建立了制剂实训工厂及GMP仿真模拟车间, 提供了一系列相关实验设备和中试生产设备, 为校企融合中试平台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在此基础上, 拓展教育教学、人才联合培养及订单式培养的工作[2,3]。

学校通过建立一批能够满足学生专业技能训练所需要的校外实训基地, 为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 学校也积极探索与各企业一线生产厂家的校企合作、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相互交流等模式, 培养学生及专业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近年来, 学校的药物制剂专业与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办了“正大天晴药业班”, 与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德源药业有限公司等一起建立了“科研中试平台”。此外, 我校还与日照援康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建立了中药材种植实训基地, 与连云港云台林场合作建立了药用植物调查实训基地等校企合作项目等。这些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立, 不仅为学校引入了企业合作项目, 还为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带来了更加贴近生产一线的素材。通过接触一线生产操作, 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专业, 更好地掌握了最符合企业需要的技能, 为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供了保证。同时, 也能更好地发挥校企合作平台的作用, 为企业生产服务, 从而真正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

4 教育资源共享

校企合作教育资源的共享途径主要有从实训师资实现人力资源的共享;从实训教学实现物力资源的共享;从吸纳教育经费实现财力资源的共享;从制度保障实现管理资源的共享。我校通过成立药物制剂实训工厂资源平台, 为创建行业共享型公共实训品牌提供了资源保障, 通过组成药物制剂公共培训团队, 与连云港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开发药物制剂工社会公共培训项目, 自2006年以来已经连续为社会提供药物制剂高级工千余人。此外, 还为本市其他兄弟学校进行药物制剂高级工的培训和考核工作, 经培训考核, 使百余人拿到了药物制剂高级工的职业资格证书。依据连云港市政府的医药产业规划, 在连云港市财政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简称市经信委) 的支持下, 以我校为牵头单位, 联合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医药与化学工程学院、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海洋港口学院和连云港市中医院药学部, 成立了连云港市药物研发共性技术中心。同时, 学校成立了创新攻关项目组, 搭建了科研与创新活动平台, 定期邀请社会和企业专家进行讲座、交流、参观。

5 校企文化共融

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依托于企业并服务于企业, 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与企业发展之间具有与生俱来的共性, 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只有积极地将现代企业文化中的思维方式、人才培养模式、职工职业素养等纳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 才能更好地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

高职院校的文化主要代表了高职院校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及其形成的过程。企业文化是企业运用文化的特点和规律, 以提高人的素质为基本途径, 以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为原则, 以培养企业经营哲学、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等为核心内容, 以争取企业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的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管理方式。从表现上看, 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是两种差距较大的文化, 但在本质上两者又互相融合、互相渗透。比如, 在高职校园里常见的订单式培养、双师型师资等;在企业也存在鲜明的职教文化, 如岗位培训制度建设、企业的学校战略等。

我们通过药物制剂实训工厂的仿真模拟教学, 使学生在仿真的工作环境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不断提高包括知识、情感、体质、应变力和创造力在内的多种职业能力。提供学生实训的仿真车间, 开发一系列生产实训模拟软件, 模拟药厂生产操作, 让学生在仿真的职场环境里体验职业生活, 在实际操作和生产实践中掌握相应的职业能力, 树立纪律观念, 形成符合企业需要的生产节奏和应具备的工作态度、合作精神等, 使学生在走入社会后能较快地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

6 人才质量共评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评价是关键环节, 通过评价可以了解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 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评价过程主要包括内部管理与外部监控, 开展由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 可以很好地将内部管理与外部监控相结合。通过完善评价体系, 做好综合素质评价, 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我校根据行业需求, 对药物制剂专业学生采用了工厂化管理模式, 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测评, 每个季度一次, 以小组的实训操作成果如产量、工作效率、质检合格率为主要评价指标, 对优秀学生进行奖励, 然后学期末邀请企业同行协助进行总评, 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为更好地与生产接轨奠定了基础。

7 结语

从我校建立以药物制剂实训工厂为平台的校企融合办学模式的实践证明, 高职院校要培养出高质量、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就必须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让学生置身于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强化锻炼, 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由于现实条件等多方面原因的制约, 目前, 高职院校与企业进行合作时, 还有不少困难, 并存在一些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克服和解决, 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职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邓才彬, 谢庆娟.医药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有效性探讨[J].重庆医学, 2010, 39 (18) :2443-2445.

[2]张宝华, 史兰香, 王惠.地方院校构建制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2, 14 (6) :122-124.

融合示范 篇8

1 示范与推广应用基本情况

1.1 建立试验示范基地

通过示范与推广应用, 在全区建立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农机与农艺融合技术研究试验示范基地2个, 分别是富阳元富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富阳小庆粮油专业合作社。

1.2 推广应用水稻机插

选择洋马、久保田、井关系列插秧机作为富阳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生产的主要机具, 并对选择的插秧机大力引进推广。2013年全区新增水稻插秧机17台 (其中高速乘坐式插秧机16台, 手扶步进式插秧机1台) , 播种流水线1台, 种子催芽器2台。2014年新增水稻插秧机18台 (均为高速乘坐式插秧机) , 播种流水线1台, 床土处理设备1台。截至2014年8月, 全区水稻插秧机的保有量126台 (其中高速乘坐式插秧机110台, 手扶步进式插秧机16台) 。通过机具引进, 提高了全区水稻机插能力, 两年来, 全区推广应用机械化育插秧作业面积达到4 935.8 hm2, 除个别偏远山区乡镇外, 全区近90%的乡镇开展了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实施点机插面积详见表1。

1.3 加强宣传与培训

为加大示范与推广应用力度, 近两年来先后组织水稻机插农机农艺座谈会3次, 技术培训班2次, 水稻机插现场操作会1次, 观摩会1次, 累计参训人员274人次, 累计发放有关宣传资料及技术操作规程、农机与农艺配套技术等资料870余份。通过宣传、培训和研讨, 进一步加强了农机与农艺的融合, 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完善了一套本土化的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农机与农艺融合技术操作规程, 并在全区范围内对水稻机械化育插秧进行规范和指导。

hm2

2 推广应用实施效益分析

通过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农机与农艺融合技术示范与推广应用, 充分发挥水稻机械化育插技术节本增效、稳产高产的优势, 体现水稻连片种植条件下全程机械化作业的生产效率和规模效应, 推进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 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2.1 经济效益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凸现节约水肥、节省秧田、省工节本、高产稳产的特点, 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据统计, 近两年来共推广机械化育插秧面积4 935.8 hm2, 单位面积平均产量增加768 kg/hm2, 产值增加2 457.6元/hm2 (干谷按3.2元/kg计算) 。

2个示范基地的生产成本对比见表2。

元/hm2

2013年机械化育插秧作业比人工作业平均节约成本1 450.5元/hm2, 2014年机械化育插秧作业比人工作业平均节约成本1 600.5元/hm2。

2.2 社会效益

一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 将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促进农民增收;二是大大调动农户种粮积极性, 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开发耕地, 扩大种植面积, 减少农田抛荒, 提高粮食自给水平, 缓解供需矛盾, 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三是可以促进水稻生产产业化、规模化, 稳定和保障粮食产品有效供给, 维护粮食供给安全。

2.3 生态效益

水稻机械插秧实行宽行密株, 透光、透风、透气性能好, 有利于防治稻飞虱、纹枯病和增强水稻抗倒伏性能, 比手插和抛秧可少施1~2次农药, 大大减少农业污染和提高稻谷品质。

3 主要组织措施

3.1 加强组织领导

根据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农机与农艺融合技术实施要求, 及时成立实施领导小组, 负责和实施技术指导和推广工作, 并建立区、镇、村三级技术推广网络, 做到分工明确、职责分明、措施落实。

3.2 广泛开展宣传介绍, 营造推广氛围

通过编印发放技术、宣传资料, 召开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现场会、观摩演示会, 广泛宣传和示范, 有针对性地宣传水稻机插秧效率高、插秧质量好、产量高、劳动强度降低的技术优势, 提高广大农户对水稻机插秧技术的认识和接受程度, 营造水稻机插秧技术示范推广的良好氛围。

3.3 抓技术培训, 努力提高机具操作员的操作水平

一是利用区农业局、科协、科技局组织的送科技下乡活动, 开展水稻机械育插秧技术的宣传, 使广大农户了解该项技术的特点和优势;二是单独或与乡镇农业服务站联合举办水稻机械育插秧技术作业现场会, 提高农户对水稻机械育插秧技术的感性认识;三是在关键生产季节, 到重点乡镇 (街道) 举办技术培训班, 讲解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农机与农艺融合技术, 提高农户对该项技术的理性认识。

3.4 做好机具售后服务工作

一方面对机械操作人员进行手把手的培训、示范、操作演示, 使操作人员及时了解机具的性能、特点和操作方法, 掌握维修保养要点;另一方面, 积极联系生产企业和经销商, 督促他们备好备足各种机具易损件, 做好机具的售后服务工作, 对出现的机械故障尽快加以排除, 确保农户在水稻机械插秧季节能顺利使用机具, 不误农时。

3.5 加强农机农艺结合

坚持农机、农艺技术协调发展, 优势技术集成整合。多次召开农机农艺融合座谈会, 通过与农艺专家的交流座谈, 建立农机和农业部门的合作机制, 共同做好水稻品种选择、育秧、植保、大田管理等技术指导, 做好插秧机的选型配套、对比试验, 制订完善本地区的标准化育插秧技术规范。

4 主要技术措施

4.1 水稻机插秧苗播种机械化技术

推广机械化育插秧技术, 离不开播种机械化技术。传统的人工播种, 农民是在大田中劳作, 整秧板、摆盘、放泥、播种、覆土等每一道工序都是在泥泞的水田中进行, 其劳动强度不亚于人工插秧。采用播种流水线播种, 不仅铺底土、喷水、播种、覆土等工序由机械代替人工一次完成, 而且播种流水线一般在场院进行生产, 极大地改善了作业人员的工作环境, 降低了劳动强度。

4.2 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

机械化插秧的作业质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至关重要。同一块田不同的机手来作业, 由于经验、操作习惯等各方面的差异, 作业质量也各不相同。为此富阳区积极进行试验示范, 从大田耕整、插秧机调试、插秧机田间行走路线等方面着手, 结合富阳的气候环境、地理条件, 多次试验、比较, 获得了比较完整的水稻机械化插秧作业主要技术要点, 为保证水稻机插作业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4.3 机插秧苗大田管理技术

积极联系农艺专家, 根据机插水稻的生长发育规律, 研究制定相应的肥水管理技术措施, 以促进秧苗早发稳长和低节位分蘖, 提高分蘖成穗率, 争取足穗、大穗, 从农艺上为机插水稻的良好生长提供了技术保障。

4.4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是依照配方施肥技术原理, 通过开展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 摸清土壤供肥能力、作物需肥规律和肥料效应状况, 获得、校正配方施肥参数, 建立不同作物、不同土壤类型的配方施肥模型。土壤肥料方面专家对示范点的土壤取土化验, 根据土壤供肥能力制定出了合理的施肥方案, 不仅减少了肥料的浪费, 而且保护了生态环境。

5 存在问题及建议

融合示范 篇9

二是以城区到双江、崇龛、太安三镇为重点, 抓好沿线产业发展、环境整治、新村建设、田院经济, 新增蔬菜种植面积0.33万hm2, 发展“潼南农家”120家。

三是提档升级大佛寺、菜花景区, 新建玫瑰、桑葚、柠檬等一批现代观光农业基地, 完成双江古镇一期改造, 启动二期建设。

四是成功举办第八届菜花节、第三届菜博会等特色节会, 潼南区获评重庆最美生态旅游区县, 崇龛镇获评重庆生态旅游示范镇, 全年接待游客900余万人次,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5亿元。

融合示范 篇10

2013年5月17日, 以“贸易扬帆、文化远航”为主题的第九届中国文博会在深圳拉开帷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等在开幕前参观了展览。

本届文博会共设八大专业展馆, 分别是文化产业综合馆、创意设计生活馆、影视动漫游戏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美术馆、新闻出版馆、文化旅游馆及工艺美术馆。本届文博会共有2118个政府组团、企业和机构参展, 比上一届增加190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台地区全部参展, 再次实现政府组团“满堂红”。

本届文博会在文化产业综合馆新设了文化新业态展区, 集中展示了16家首批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以进一步推进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文博会国际化水平再攀新高, 海外展区比例首次突破了10%, 达到了13.7%, 邀请到来自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采购商, 超过1.6万人的境外客商数量创造历史新高。

融合示范 篇11

产城融合也是我们潍坊市滨海区新常态发展的必然要求,2008年成立滨海经济开发区,2013年市委、市政府作出举全市之力突破滨海的决定,2015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由集中突破滨海转为常态建设海洋经济新区,滨海区初步形成了围绕七大片区,以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为依托的现代城市发展体系。从滨海的发展过程不难看出,滨海城市的发展过程,就是产城融合发展的过程。要实现城市的发展,就是要牢牢把握以城市基础建设为依托、创新产业发展为支撑,以优化空间布局和建设生态文化为目的,促进滨海区产城空间和功能全方位融合,从而促进城市的协调发展。

一、对潍坊滨海区发展示范区建设的现实意义的思考

滨海示范区位于潍坊市北部沿海区域、莱州湾南岸,北临京津冀,东与中韩自贸区,北与蒙俄经济走廊相连,南接长江经济带,位置优越,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衔接点。在示范区开展产城融合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加快职工和居民城市化

城市的核心是人,产城融合,就是要实现人的城市化。滨海的产城融合,要紧紧围绕“人”这个核心,统筹把握、大胆探索、积极创新、一体推进。滨海区在发展过程中以良好的发展潜力和发展优势必定吸引众多外地企业、人口进驻滨海,通过产城融合过程中城市建设的推进,城市功能的完善,企业职工就会充满激情和向往,就地安居乐业进而投资兴业,从而加快城市化进程。为实现2020年滨海区75%城镇化率的引导性目标努力。

2.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高水平

滨海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多年来一直高于全市的平均水平,从1958羊口盐场的建设奠定了潍坊盐业发展的基础,到1986年建设潍坊纯碱厂实现了海洋化工产业的发展,再到1995年成立潍坊海洋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大规模养殖和盐业生产。20多年来发展迅速,在此发展的基础上加快产城融合,会进一步促进工业的转方式、调结构进而通过技术创新达到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高水平。力争完成滨海示范区2020年经济实力引导型指标GDP总量625亿元、人均GDP16亿元、经济效益引导型指标第三产业占GDP比重40%以及第二产业控制性指标60%的发展目标。

3.推动国家整体经济战略实施

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自贸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十三五”期间经济发展的五大国家战略。而潍坊市滨海示范区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区域,示范区的经济发展直接关系到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国家战略的实施,通过产城融合改善和提升渤海南岸地区产业和城市发展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为推动国家整体经济战略的实施起到重要的衔接作用。

4.实现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的协调统一

滨海区发展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必定要有针对性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各类生活服务设施建设,优化水资源和绿地资源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进而完善和提升城市教育、文化以及娱乐等城市功能,从而实现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的协调统一。

二、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建议

滨海示范区作为“蓝黄”战略确定的“四区”之一,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新区、建设现代化海洋新城,必须要走产城融合、均衡发展的路子,现阶段如何推进滨海新区产城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笔者从建设基础设施、创新产业发展、积淀生态文化、打造智慧城市四个方面进行了以下预想和建议:

1.建设基础设施,优化滨海城市布局

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交通设施、供电设施、燃气、热力、水利、教育、卫生、医疗、文化、娱乐等很多方面。

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关键是在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精准施策、集中力量、齐心协力、合力推进。开发建设,规划先行,滨海开发建设应高点规划、一步到位。因为滨海区是在盐碱地上建新城,必须高标准做好城市规划,无论是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还是项目单体设计,都要一步到位,既符合当前实际又要着眼长远发展,如果规划不具备超前性,就难以摆脱“今天建明天拆”的被动局面。要及时开展《开发区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和《开发区总体规划(2016-2030)》确保城市规划自起步就与世界同步。既要搞好总体规划与专业规划的衔接、各专业规划之间的衔接,又要搞好城市规划与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等发展规划的协调。规划要符合滨海实际,体现海洋特色,展现现代气息。要有滨海的独特个性,该有城市的地方要规划城市,该有渔村的地方要规划渔村,防止千篇一律。打造具有滨海特色的魅力水城,要立足滨海、放眼世界,有国际视野、世界眼光,把滨海放到全市建设海洋经济新区的高度来推动,放到国家战略大局中来把握,放到世界发展大格局中来谋划,把海洋开发与滨海陆地空间的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构建海陆开放型开发格局。统筹海陆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海陆产业综合体系建设、海陆交通基础设施完善和海陆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海洋经济、沿海陆域经济与陆域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提升滨海地区核心竞争力,形成资源合理利用、空间有效开发、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最大程度优化滨海城市布局。

2.创新产业发展,推动滨海城市大发展

产业发展对城市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化的主体就是两个方面:人和产业。影响城市发展的关键要素包括产业结构的非农化转化与发展、经济要素的流动与聚集、相关的制度安排与创新。农业发展给城市化提供基础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而第三产业发展给城市化以后续动力。

产业发展是产城融合的重要基础,有产业支撑的新城,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聚集更多的人气。滨海示范区早已形成了以海洋动力装备、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能源、海港经济为主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但由于历史原因,化工产业占比大、一定比例地存在落后产能,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成为滨海的产业短板。因此首先要着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壮大相对占优势的的现有产业,例如可以运用信息化手段改造提升现有海洋动力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整合淘汰落后产能,着力加快引进大项目、高端项目和新兴产业项目,着力补齐现代服务业产业短板、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全产业链如临港物流和职业教育、生活性服务业全覆盖。要把现代服务业提升作为产业提升的重中之重,重点发展现代商贸、科教服务、滨海旅游、现代商贸、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依托港口优势,发挥腹地农产品、渔业和冷链物流优势,打造大物流产业格局;依托旅游度假区活力,推进以项目建设为核心的旅游品质提升,打造大旅游产业格局;依托良好的现代海洋产业基础加快催生金融保险业发展,打造大金融产业格局。培育信息技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信息产业。

3.积淀生态文化,彰显滨海城市魅力

生态文化是人类的文化积淀,是由特定的民族或地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文化因素构成的具有独立特征的结构和功能的文化体系,是代代沿袭传承下来的针对生态资源进行合理摄取、利用和保护,以致能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经验等文化积淀。文化成就城市,没有文化的城市是一座没有灵魂的城市,滨海区已有的生态文化就是“渔盐文化”,新兴的海洋文化也还没有形成,整体上缺乏具有凝聚力的文化符号和系统的城市文化格局,这导致了目前滨海区市民自身修养不够高,普遍具有地域性、狭隘性,缺乏像大海一样宽广的胸怀,与滨海敞开胸怀迎接各方资源集聚发展的指导思想不匹配。总的来说滨海区在城市品牌塑造方面还不够,还没有能够彰显滨海城市魅力的生态文化的深厚积淀。缺乏像“世界风筝都”这样朗朗上口的城市文化口号,知名度不高。因此,我们必须要将“文化造城”理念贯穿于滨海城市建设的全过程、各领域,努力积淀生态文化,形成滨海特色文化,打响城市品牌,彰显城市魅力。

4.打造智慧城市,满足人民需求

智慧城市是信息时代的城市新形态,是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城市的规划、服务和管理过程中,通过市民、企业、政府、第三方组织的共同参与,对城市各类资源进行科学配置,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实现创新低碳的产业经济、绿色友好的城市环境、高效科学的政府治理,最终实现市民高品质的生活。

智慧城市在本质上是一种对城市的重构,这种重构改变了传统的以资源投入为主、强调发展速度和数量的方式,而是以资源配置为主、强调供需匹配和发展质量的方式。一方面是对现有资源的科学配置,提升整体的社会效率,另一方面是对创新环境的培育营造,提升未来发展潜力。

滨海新区的智慧城市打造首先要基础建设智慧化:免费wifi、4G网络、智能电视宽带网络全覆盖。其次生活服务智慧化:微信挂号诊疗、社区保健面对面、课堂教学空中化、幼儿课堂教育视频直播。实现一卡通和一机通。一个市民卡和一部手机就能解决吃住行游乐购的智慧化时代尽快到来。

再次工作、学习以及获取服务智慧化,通过信息数据及时获取路况信息、政府服务信息、课堂授课信息,选取合适的时间地点进行工作、学习或者服务的获取,可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服务排队费时、学习和工作的冲突等矛盾,使人们的工作、学习和服务能够取得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效果,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

总之,通过大力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形成以生态文化为底色的宜居宜业宜产宜学宜游环境,聚集人气、突出商气、体现大气,打造最具吸引力的生态城,用最佳的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生活环境吸引人、留住人、聚人气,建设紧凑型城市、集约型滨海,形成独一无二的滨海特色,建设让本地人骄傲自豪、让外地人羡慕向往的现代化海洋经济示范区。

摘要:从推进潍坊滨海区产城融合发展建设的角度出发,结合对潍坊市滨海区发展示范区建设的现实意义的思考,从建设基础设施、创新产业发展、积淀生态文化、打造智慧城市四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潍坊滨海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思考与建议

参考文献

[1]李小云.开发区的布局建设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D].浙江大学,2005.

[2]蒋爱民,龚定勇.新城镇规划建设中的城市经营理念与策略[J].城市开发,2004(11).

[3]郑国,赵群毅.山东半岛城市群主要经济联系方向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05).

[4]宋蓓.国外城市化发展路径评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7(02).

上一篇:肛肠术后尿潴留下一篇: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