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理念视阈下

2024-07-21

共享理念视阈下(精选8篇)

共享理念视阈下 篇1

重视阈下的发展性评价理念意蕴觹

从本质上来说, 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1]。在某种意义上, 有怎样的评价体系就会有与之相应的教育内容与效果, 教育评价在人才培养改革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发展性评价理念的多维审视

1. 哲学视角:建构主义理论要求教育评价注重发展性和过程性

建构主义在摒弃了传统教学以学生被动接受、死记课本知识、教师为课堂主宰、学生个性受到严重压抑的传统教学方式后, 构建了其素质教育的理论特色。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是由学生的内部动机, 即好奇心、进步的需要、自居作用及同伴间的相互作用驱动的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它不仅重视知识识记, 更重视分析解决问题的素质能力。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 教学就是创设学生学习活动的情境, 它包括学习活动的组织、学习者心态分析、课堂文化的建设、心理氛围的营造以及个人幸福的关注等广泛内容。建构主义学生观认为, 教师的教学就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由此, 建构主义也提出了其相应的评价观, 其评价的重点在于知识获得的过程, 强调怎样建构知识的评价比对结果的评价更为重要。“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成为这种评价思想的集中代表[2]。以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来说, 它包括了学生自我评价、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教师对学生激励性评价, 以及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评价内容以重知识记识向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学习态度的综合考查转向。评价标准从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向重视个体差异个性发展的评价转向。评价方法除了传统笔试, 更多倚重多元参照系评价。评价主体由单极向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交互评价转向。评价重心由只关注结果向形成性评价、促进性评价兼容的方向移动。

2. 心理学视角: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教育评价的全面性和发展性

筅山西运城学院何云峰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纳德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智能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人的智能不是一元的, 而是多元的, 而且每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程度和形式是不一样的。传统的智力测验是一种单一的智能测验, 只能比较好地说明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智能发展状况, 而不能反映个体智能的全面发展状况。而且, 每个人的智能强项是不同的, 都可能在一两个智能领域表现很突出, 有的表现在语言智能方面, 有的则艺术智能优秀。因此, 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建立在多元的基础之上的, 必须充分认识评价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反应, 倡导学习评价“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 让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 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帮助学生扬长避短, 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 教育人类学视角:向往以人为本和多元化发展的教育评价方式

教育人类学认为, 人是未特定化的, 人具有发展和自我肯定的本质, 因而教育的功能就在于发展人的各种潜能, 使人主动应付复杂的环境, 并进行有意义的创造。人通过文化学习和传递而发展, 教育和发展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 人的发展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相共生、相统一的。教育人类学视角下的人的发展观, 更注重体现以人为本和多元发展的理念, 把人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本原和核心, 把人的发展视为发展的本质、发展的目的、发展的动力和发展的标志, 强调人的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个性化发展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 而是要把人的传统力量诱导出来, 将责任感、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3]。

基于此, 教育人类学评价改革, 被认为是一种全新的视角与趋势, 即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和教育人类学视野下的全面发展观对教育作出的价值判断, 因而远远超出了作为一种评价类型所包含的内涵。其本质是指通过评价来促进人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得以相辅相成、彼此促进、协同发展。为此, 它要求在评价标准、评价过程、评价方法及评价结果的处理上都要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它试图对传统教育评价观念进行修正和超越, 使教育评价走向更加合理和科学, 从而有利于发挥教育评价应有的发展性功能。

二、发展性评价理念的基本蕴含

1. 强化发展性功能, 淡化选拔性功能

21世纪的教育, 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学习过程情绪体验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综合素质, 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而发展性评价关注的正是学生的进步与成长, 而不止于选拔, 它尽可能地根据被评价者发展状况的关键信息, 正确地判断每个被评价者的发展潜力, 为被评价者提出适合其发展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必要的诊断性、反馈性信息, 把握自己学习状况的信息, 让学生及时调节其学习行为与策略, 其着眼点在被评价者的未来的最优发展上。

2. 提倡寓评价于教学情境与全过程中

发展性评价理念, 不仅关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 而且更关注与之相伴而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强调评价的真实性、情境性与过程的开放性。随着发展性评价要求评价内容多元化、综合化的实现, 传统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很难对复杂教育现象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 引入一种与教学活动融为一体的情境性评价, 可以比较全面、深入、真实地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等。这一评价方法可对被评价者完成任务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评价, 可弥补卷面测验的不足, 有利于考查被评价者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3. 体现人文关怀, 强调民主、平等、协商

发展性评价强调, 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应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4], 对被评价者的发展特征的描述和发展水平的认定, 必须是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共同认可的, 体现平等、民主、协商等的特点, 强调人文关怀和人的和谐发展。教育人类学认为教育评价不能不带有文化背景, 不能不考虑文化因素, 忽略文化因素的教育评价不能称其为合理的评价, 忽略文化传承谈人的发展也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与之相适应, 要逐步建立符合发展性评价的教师评价体系, 把对教师教学评价的关注点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知识的获得过程、情绪体验以及合作与交流等诸多方面。

4. 提倡多元主体、多样方式、分层次标准的评价

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者不应仅是教师、学生本人, 还应包括管理者及与其学习成长相关的人等。因为多元评价主体可以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多角度、多层面的评价信息, 而且多元评价主体要与被评价者之间形成双向互动或多向互动, 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关注和满足被评价者的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同时, 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 也有利于提高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 发挥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功能, 促使被评价者健康成长与发展。

评价内容多样化。人才培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为根本目的, 在关注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同时, 更加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 在考查学生知识获得与智能增进的同时, 评价体系中有机地增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精神与协调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指标, 不断推进考试方式的多样化。要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对象等, 改变过去简单地以“一纸试卷定乾坤”的做法, 诸如:研究性学习小课题、现场答辩式、知识竞赛式考试等。根据课程与内容的性质, 因地制宜地采用, 并对考试结果加强分析, 形成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意见或建议,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分层次评价。当今时代已进入一个多元价值、多元思维的时代, 因此, 质量标准、评价标准也应该多层次化, 才能给不同被评价者以不同的教学要求与相应的努力方向。也就是说, 评价必须尊重被评价者的差异, 通过多层次的或一定弹性的评价标准为被评价者的个性发展与健康成长提供空间。

发展性评价作为一种新的评价理念, 要改变那种只顾结果不顾过程、只顾目的不顾手段的评价思路, 应关注被评价者为达到目的所采用的方法和途径, 关注被评价者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获得的经历和体验, 及时了解学生遇到的问题、所付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 进而对学生的持续发展进行有效指导。当然, 注重过程并不意味着对结果评价的排斥, 希望能将终结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特别是要迅速转变管理理念, 逐步建立一种立体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逐步转变唯分数论教育质量的传统观念, 从多个层面上周期性地对教学管理中的问题进行诊断评价, 为发展性评价的实施提供管理实践与理念层面上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陈玉琨.教育评价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2]罗仙金.简析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及教学方法.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3.90-91.

[3]白红梅.发展性评价的教育人类学解读.民族教育研究, 2008 (2) :108.

[4]刘尧.大学教学应实施发展性评价.中国电子教育, 2006 (4) :3.

共享理念视阈下 篇2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1-0062-02

“微课”是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主要形式,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学习或教学为目的而构建的微型课程资源。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生本课堂教学理念,利用“微课”构建习作资源,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以生为本,以学为主,帮助学生主动、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提升学生习作水平。下面以苏教版六上习作3为例,阐述如何在作文前、作文中和作文后发挥微课的作用,提高作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利用微课进行前置学习。

目前,小学作文教学存在习作训练的空间比较狭窄、教师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等问题,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借鉴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微课的优势,指导学生进行前置学习,先学后教,为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苏教版六上习作3要求学生写自己喜欢的一种美味。对于儿童而言,美味是他们的最爱,应该说这个写作题材他们有话可说。但是,这些美食经历已是过去式,拿起笔写美食成了写回忆录,效果会大打折扣。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美食萦绕他们脑际,成了我设计作文教学考虑的首要问题。学生要带着思考、体验和准备走进作文课堂,这才是写作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为此,我制作了一个微课,引导学生在写作前进行前置学习,做好写作前的热身和准备。这个微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学习任务单:(1)查一查:查找有关美食的历史由来、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等。(2)拍一拍:和美食合影,拍段尝美食或做美食的视频。这个微课放在网上,学生可以在家观看。生动形象的微课激活了学生的美食体验,他们明白了美食既可以是正餐大菜,也可以是风味小吃,还可以是家常小菜,他们发现美食就在身边。他们用手机记录下美食的图片和视频,又为写美食搜集了第一手的写作材料。

微课的介入和支持,让前置学习变得可感和可操作,节约了宝贵的作文教学时间,为写作方法的学习和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受条件限制,基于微课的前置学习也可以放在校内课上来进行。

2.利用微课开展学习探究。

作文课前的微课帮助学生解决了“审题”和“选材”的问题,这样在写作指导课上,我可以集中时间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何写好美味的写作方法。本次习作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突出美味的色、香、味、形,在作文指导课中,我结合教材范文《鸭血粉丝汤》,采用事先制作好的两个微课,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引导学生在看、思、议、写、评的过程中,学会从多角度用文字向别人介绍自己喜欢的美食。

说美食,写美食,三四年级学生也可以写,那么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写美食应该要体现小学高年段学生的习作要求,要从多角度丰富美食的内涵。因此,我在作文指导课中设计的第一个微课,目标是理清范文的写作思路,指导学生学会编写作文提纲。学生围绕主问题“作者为什么喜欢鸭血粉丝汤?”阅读范文,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我相机出示微课《学写提纲》,引导学生观看、讨论,发现小作者围绕中心“喜欢鸭血粉丝汤”,主要写了四个部分:看相、做法、品尝、别名。在交流的基础上,相机讲授编写提纲的两个方法——围绕中心选材和题目要有个性。接着,出示写作任务一:模仿微课中的范文提纲,来编写自己本次习作的提纲。有了微课的指导,学生明白了编写提纲的要领,他们有模仿,有创新。一个学生的提纲是这样写的——题目:《冬瓜排骨汤》;中心:“喜欢”,共5段,分别从简介、做美食、赏美食、尝美食、有营养几个角度来写,学生不仅做到了围绕中心选材,而且丰富了美食的内涵,体现了小学高年段作文的特点,这样的教学效果与微课是密不可分的。

列好提纲,接下来的教学重点就是讨论写好美味的写作方法。我出示了第二个微课《片段赏析》,以案说法,不讲空洞的写作技巧,而是结合精彩范文,引导学生阅读发现,从中悟出写好美味的诀窍。这个微课主要由两个精彩片段和一个写作任务组成。首先出示第一则精彩片段《炒鸡蛋》,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发现小作者突出美味特点的写作方法,小组合作讨论,总结出了两个写好美味的写作方法——“调动多种感官”和“写出独特体验”。我趁热打铁,出示写作任务二:对照自己写的提纲,选择最能表现美味特点的一小节来写。学生写好片段后,我立即组织学生互评作文,评价标准就是本次作文的写作要求和写作方法。在学生互评、师生共评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继续观看微课,研读优秀习作《麻婆豆腐》,取长补短,总结归纳了小作者独特的写作方法——巧用修辞手法。课后布置作业,借鉴总结的写法,借鉴优美词句,继续修改完善,把文字写完整,写丰富。

作文讲评课也可以使用微课,教师可以在通读学生作文草稿的基础上,找出学生作文的闪光点,找出学生作文的共性或个性问题,然后制作成作文讲评课微课,引导学生学习别人作文的优点,思考如何修改作文存在的问题,从而获得启示,提高作文水平。

3.利用微课改变教学方式。

微课的开发和应用可以有选择地把写作任务向课前和课后延伸,努力转变“教师教、学生写”的被动局面,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体。

作文微课放在网络上,可谓“永不落幕”的作文公开课,学生可以在家中看,可以结合自己的学情快进、后退、暂停或反复看。这种新技术促进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可以帮助学生弥补记忆遗忘带来的学习困境,可以开展自主学习,弥补知识缺陷,提高作文水平。

更为可贵的是,微课这种浓缩的讲解压缩了教师许多无谓的讲解,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学生有时间围绕问题开展学习探究。比如,在习作3作文指导课中,我运用了四个微课,课前一个,课中两个,课后一个,作用各不相同,学生可以凭借微课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全体学生参与作文教学全过程,而不是少数尖子生在唱独角戏。事实证明,教师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我执教的作文指导课上,微课和学生唱主角,教师让学和助学,学生思得安静,议得热烈,说得流畅,写得生动,这得益于微课的支持,转变了教学方式,提高了学习效果。

利用微课的支持,我正在努力逐步构建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小学作文模式:先学、再写、后评、再改。这样的作文教学流程,重要的技术支持是微课和网络,重要的教学理念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写后评。

4.利用微课构建微型课程。

开发微课应用于小学作文教学,目的是为了弥补作文教材的先天不足,构建作文微型课程,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师作文资源开发的水平,让学生爱写作,会写作。

作文微课可以基于教材开发,比如《从<云雀的心愿>学写童话》《读课文,学写开头》等;可以独立开发,比如《写好提示语》《写好心理活动》等;可以围绕一个主题开发,比如《如何写出人物的特点》《如何把事情写具体》等;可以围绕一个作文题目开发,比如《写好自己喜欢的美味》《写好一次活动》等。

单独的作文微课可以发挥一定作用,但是作用有限。如果围绕一个专题开发多个作文微课,再把这些微课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组成体系化微课程,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微课程的指导作用。比如:在苏教版六上习作3作文教学中,我设计了4个微课,组成了作文微课程,应用于不同的作文教学阶段,环环相扣,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当然,微课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所有的作文教学都要运用微课,具体如何运用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情而定。作文微课程的主体是微课,同时,还包括微作业、微学案、学生习作、班级微信圈(或班级QQ空间等展示平台)等资源,共同构成一个作文训练和交流系统,为提高作文教学效率服务。

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开发作文微课程,任重而道远。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开发和应用作文微课程,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但在实践中还会遇到很多技术问题和实践问题。我们只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才能更好地发挥新技术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共享理念视阈下 篇3

关键词:钢铁产业,去产能,一带一路

五大发展理念是实现我国“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 坚持开放发展、合作共赢是国家繁荣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三去一降一补”的首要任务是“淘汰钢铁、煤炭过剩产能”, 在开放发展理念的引领下, 将去产能的目光投向国外, 支持企业对外投资, 可以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钢铁是河北省的优势产业, 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然而, 在国家去产能的大背景下, 到2020年, 河北省的钢铁产能要压减到2亿吨以内, 即60%的钢铁企业要关闭、整合。就河北而言, 虽然钢铁产品等级有待进一步提升, 但粗钢还是有比较大的市场需求量, 特别是2016年春天以来, 钢铁价格有了大幅度反弹, 很多钢厂又开始复工投产。市场经济条件下, 有需求就有生产, 这也是河北钢铁产能一直扩张的原因。目前, 钢铁企业的退出机制还不健全, 职工安置、资产处理、债务纠纷对企业、对国家来说都是不好解决的难题。因此, 让优势产能“走出去”, 参与国际竞争, 既能有效化解国内过剩产能, 又能实现产业的低成本国际化扩张, 最终实现“去产能”的目标。

一、钢铁出口逐步增加

(一) 全国钢材出口增速起伏较大。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 我国的钢铁出口量除2009年外基本是稳步增长, 但出口增速起伏较大、呈过山车态势。出口量占比全国产量基本上呈上升趋势, 说明我国越来越重视开拓国外市场, 见表1。

表1中, 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 我国钢材出口量一度下降, 但2010年触底反弹, 增速高达73.01%, 后缓慢下降, 2014年又大幅度回升, 这其中主要是因为国内库存压力增大、钢企低价抢占国外市场, 但由此引起的国外对我国的“双反”, 2015年增速放缓原因之一就是贸易摩擦导致的结果。随着2016年钢铁行情的好转, 钢铁量出口也随之上升, 2016年上半年的钢铁出口量为5, 712万吨, 超过了2012全年的出口量, 8月, 由于贸易摩擦的加剧, 出口量又同比下跌7.4%。

(二) 河北钢铁出口连年排名第一。从表2看出, 河北近年来一直是钢铁出口的主力军, 且增速一直高于全国同期增速, 2016年1~5月河北钢铁出口1073.6万吨, 同比增长17%, 而全国1~5月钢材出口为4628万吨, 同比增长仅为6.4%。一方面是由于河北是钢铁大省, 产量全国最高, 因此出口量相对也较大, 另一方面也说明河北在一定程度上占领了国外市场, 下一步就是如何保留并进一步扩大市场, 且要应对国外提出的“双反”。

二、目前钢铁出口面临的困境

(一) 国外反倾销。目前, 我国钢铁出口保持高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出口价格低廉, 由此引起国外对我国钢材的反倾销。据统计, 2016年7月, 美国对耐腐蚀板反倾销, 认定我国加权平均倾销幅度为209.97%;欧盟对我国冷轧钢板产品作出反倾销调查终裁, 决定反倾销税率为19.7%~22.1%;巴西对我国热轧板卷发起反倾销调查;越南对进口板材发起保障措施调查, 认定我国出口合金板材价格比越南国内市场价格低30%~40%;墨西哥对含硼冷轧板卷征收反补贴税, 税率为103.42%;印度对冷轧板卷征收临时反倾销税, 规定参考价594美元/吨。从美国、欧盟、印度、巴西等国对我国钢铁反倾销的种类来看, 侧重于较高品级的产品, 并不是我国现在主要过剩的粗钢, 所以对国内钢铁去产能的意义不大;从反倾销的国家来看, 并不是我国钢材出口的主要国家, 我国钢材主要出口到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地区, 这些国家对我国出口的粗钢还是比较欢迎的。但目前乃至将来反倾销对我国钢铁产品的出口都是影响巨大的。

数据来源:中钢协。

数据来源:河北冶金行业协会。

(二) 国内在政策导向上不鼓励出口。2016年7月, 商务部发言人表示我国钢铁生产主要是满足国内需求, 并不鼓励大量出口。从数字看出, 2015年钢材出口量占当年产量的比率为13.98%, 2014年为11.4%, 出口量仅占很少一部分。另外, 我国还采取了控制措施限制出口, 例如钢铁的出口退税率在5%~13%之间, 低于17%的增值税率。另据商务部发言, 我国的钢铁出口主要是靠各企业自身的实力, 国家没有补贴。

三、破除钢铁出口困境的思路与办法

(一) 内力入手, 企业主动作为。企业是市场主体, 是出口的主力军。市场经济条件下, 钢铁企业如何作为决定着钢铁出口的质量与效益。

1.创新取胜, 重在品牌和渠道。钢铁企业要创造企业品牌, 以品牌促进产品质量提高, 主动适应国际市场供求变化;创新销售模式, 开拓直销渠道, 减少中间环节, 提高产品收益。可考虑在天津、北京等大城市和港口地设立直销处, 实现以点带面、区域覆盖的区域化直销模式。如河北唐山津西钢铁公司目前直销比例已达到20%以上, 这样既可以使销售价格高于贸易价格, 对贸易商压价也形成了有力的抑制作用。

2.共同合作, 开拓国际市场。以转移国内过剩产能为目标, 与国际大型贸易商、其他钢制造商合作, 形成战略合作关系, 共同开拓国际钢材市场。国际贸易商具有丰富的出口经验, 可以为企业寻找最佳的出口目标市场。与其他钢制造商合作, 抱团出海, 可以尽可能抵御国际贸易中的种种风浪冲击。如河北唐山津西钢铁与象屿国际、杭州热联等国际大型贸易商形成了合作关系, 产品成功销往美国、韩国、日本、泰国等33个国家和地区, 型钢产品出口量连续六年位居全国第一。

3.优化产销, 适应市场变化。根据市场变化, 按照销售区域价格、产品利润排序动态调整销售任务目标, 着力提高优势区域市场投放量;同时, 以“产品效益最大化”为原则, 根据产品利润排序优化生产排产、确定销售目标, 实现生产、销售与市场效益的紧密衔接。

(二) 外力并行, 政府搭建平台。由于国外市场的“反倾销”, 一是企业不能再以过低的价格销售, 二是政府不能给以直接的出口补贴。去产能是我国特别是河北省目前面临的最大任务, 所以, 政府除了下达行政命令做好经济调节职能外, 还应更好地履行好服务职能, 在企业“走出去”过程中,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1.广泛搜集市场信息。企业海外投资中的一个很大问题是信息不对称。长期以来, 钢企生产经营、研发销售都是面对国内市场的需求, 由于国内市场的低迷, 钢铁业才转向国外。国际市场竞争和国内市场竞争有很大的不同, 这种情况下的“走出去”需要大量的信息指导。钢企自身国际市场信息的搜集能力还不足以应付市场的变化, 因此, 需要政府伸出援手。政府可以利用社会组织民间性、专业性的特点,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 广泛搜集投资国的各种信息,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等, 减少钢铁“走出去”中遇到的风险。

2.积极参与国际对话。利用大国优势, 积极参与引导国际间的钢铁对话交流, 向世界说明中国钢铁业的发展历程和经济结构, 表明我国的钢铁发展是有一定的经济规律性和符合中国国情的, 同时也不避讳我国钢铁业发展中不符合市场规律的地方, 表明中国建立市场经济国家的决心, 争取国际舆论支持, 减少国际贸易摩擦。

3.地方政府政策支持。在钢铁“走出去”过程中, 河北的钢铁企业已经走在了前列。如河钢集团收购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 廊坊神华、霸州新亚投资印尼钢铁, 邢台德龙投资泰国钢铁等, 目前河北省已投产和在建的境外钢铁产能达665万吨, 占到2017年河北需要压减6, 000万过剩钢铁产能的11%, 随着“走出去”步伐的进一步加快, 这个数据还要上升, 这对压减河北省过剩产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国家虽然不鼓励出口, 但地方政府还要尽可能支持企业“走出去”, 制定相关政策, 如引进国际贸易人才、省属高校有意识招收投资国学生, 增加海外投资保险, 利用好国际惯例等, 使企业“走出去”没有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共享理念视阈下 篇4

一、中国梦是当代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 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时代的要求, 并提出“内涵式发展”的基本理念。那么, 怎样理解内涵式发展?为什么提出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与实现中国梦有什么内在联系?等等, 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深入思考。

(一) 中国梦为高等教育提供了发展理想。

高等教育发展, 在每个时期都可能有不同的发展理想。比如, 在改革开放初期, 高等教育发展的理想可能是尽快培养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在当代, 高等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 因时代主题的发展而获得了新时代的发展理想。当前, 中国梦是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的“共同理想”, 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这就告诉我们, 高等教育的发展, 不仅是对社会生产力发展负责, 而且要对国家和民族的复兴负责。虽然高等教育的科学事业是以发现真理为目标的, 但真理总是要以国家和民族的名义被发现。所以, 高等教育承担的既是人类的真理性探索事业, 又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事业。

高等教育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 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实现中国梦的物质基础是经济增长。而当前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 应该从资源依赖型向科技创新型转变。因此, 高等教育作为国家重要的科学研究实体机构, 培养高等人才的主要机构, 是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核心力量。高等教育通过发展科学技术, 进而转化为生产力, 就能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应该贡献的力量。这样, 高等教育就应该把中国梦作为自己的发展理想。

(二) 从粗放型发展到内涵式发展。

过去一段时间里, 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 主要与经济发展的模式相适应, 也与市场经济的现实状况相适应。如果说经济发展走的是一条以资源和能源为基础的高消耗的粗放型发展道路的话, 那么, 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与此相适应, 走过了一条粗放型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市场经济对大量人才的需求, 高等教育的发展首先面临着数量和规模问题。从90年代开始, 国内大部分高校都进行了“扩招”, 招生规模扩大, 但是师资队伍、科研实力、基础设施等各种条件都无法满足学生教育的需求。这样的结果就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和数量超过了质量。因此, 虽然培养了大批量的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但人才质量并没有达到预期。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 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不断提高, 对科学技术、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知识需求也逐渐提高。十八大以来, 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战略。这其中,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核心问题。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对“软实力”的依赖越来越多, 也为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

(三) 内涵式发展要把“服务社会”作为宗旨。

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就是, 培养人才、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这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当国家和社会发展提出新的需要的时候, 高等教育也要相应改变自己的发展策略, 重新制定发展规划。因此, 高等教育提出了“内涵式发展”的新战略。所谓内涵式发展, 就是要从高等教育质量入手, 培养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推动国家的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数量是发展的尺度, 但更重要的是质量尺度。“党的十八大站在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起点, 面对由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的新要求, 提出要切实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这是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高等教育发展基础上, 对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 对于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2]“钱学森之问”提出的问题就是, 高等教育如何培养高端人才, 这是值得深长思之的重大问题, 也是当代提出内涵式发展的内涵。高等教育要想更好地服务社会, 就需要从基础教育的教育理念入手, 探索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尊重科学真理的逻辑, 尊重社会发展的逻辑, 这是内涵式发展的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尺度。

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人文理性”为“工具理性”提供价值观基础

过去的高等教育发展是以数量为标准的。现在, 如果转向内涵式发展, 就应该调整新的发展标准和评价标准。那么, 怎样才能实现内涵式发展呢?我们认为, 包括两个尺度。这两个尺度分别是工具理性和人文理性。

(一) 内涵式发展要以工具理性为尺度。

高等教育首先要培养某种使用性的科学和技术的人才, 科学和技术是近代以来工具理性的要求。因为高等教育所承担的服务社会的职能, 所以高等教育首先要把自身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 这是高等教育的外在的内涵式发展尺度。因为, 科学技术是能够通过实际的研究成果得到确定性的认可的。那么, 评价高等教育是否实现了内涵式发展, 就要看高等教育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过程中, 是否发挥了真实的作用, 是否在某些科学技术领域当中有重大突破。一般来说, 应用性的科学技术的发展, 要依靠基础性的科学理论的发展。所以,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外在评价尺度, 作为科学技术为载体的工具理性, 是非常重要的指标。而在科学技术发展中, 其内涵的价值有多高, 往往取决于科学基础理论有多高。基础性的科学理论在其直接性上, 可能没有实际的用处, 但这些基础性的研究如果有了突破, 就必然引起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创新。所以, 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需要以工具理性为支撑, 在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 有重要的突破。

(二) 内涵式发展要以人文理性为尺度。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不能仅仅通过工具理性来实现, 还需要有人文理性。在过去一段时间里, 高等教育发展几乎完全以工具理性作为其动力支撑, 这当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 高等教育如果要进一步发展, 实现在内涵上多发展, 只有工具理性是不够的, 还必须有人文理性。什么是人文理性呢?就是要把培养“人文精神”作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一个基础性尺度。人文精神应该是大学所以为大学的原初的规定, 比如在西方大学产生的初期, 主要是用来培养人文精神的科研机构。只是在后来, 大学才把服务社会的工具性价值附加到大学, 这样就使得高等教育的发展走向了工具理性的方向。而长期以来, 在工具理性的扩张下, 高等教育原始培养“人文精神”的维度逐渐被遮蔽。尤其在市场经济的功利主义思潮冲击下, 高等教育更注重科学技术的工具理性层面, 而忽略了人文理性的层面, 导致了高等教育在内涵上出现了人文精神的“空场”。

(三) 人文理性是工具理性的价值观基础。

工具理性是人把外部自然世界作为研究对象的一种探索真理的方式。在全部自然科学中, 都是以工具理性作为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的。工具理性就是把理性作为一种认识外部世界的“工具”, 这种理性精神是人类发现自然世界规律的有力武器。只有掌握了自然世界的规律, 人类才能够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获得充分的物质生活资料。在科学技术的研究过程中, 工具理性是必不可少的。然而, 人文理性对于工具理性来说, 应该更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这一地位主要表现为, 人文理性能够为工具理性提供价值观的基础。我们常说:“科学是无国界的, 而科学家是有祖国的。”这一说法充分体现了人文理性与工具理性之间的关系。人文理性主要表现为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的价值观。当然, 从事科学研究的时候, 一个人要尽量做到对客观自然规律的描述。然而, 在科学研究过程中, 一个科学家总是要从某种价值观出发从事研究的。或者是出于对自然规律的真理知识的热爱, 这是一种纯粹的科学价值观;或者是出于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而投身于科学技术的研究, 等等。总而言之, 科学研究是“人”的认识活动。而只要是“人”的认识活动, 就要与某种价值观相关联。如果一个人的价值观是错误的, 那么, 虽然他可能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了成果, 但这些成果的使用很有可能与“人”的价值需要相违背。因此, 工具理性如果离开人文理性的支撑, 就会迷失方向。可见, 人文理性是工具理性的价值观基础, 它能够保证工具理性的发展方向。

三、中国梦需要以人文理性为基础, 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我们提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以人文理性为尺度, 这并不是要取消工具理性。问题在于, 应该用人文理性为工具理性提供价值观基础, 从而保证工具理性的正确方向。而把人文理性作为基础, 就需要把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定位在“立德树人”上。

(一) 德才兼备应该以“德”为基础。

当代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 应该从“立德”开始。人才在广义上应该包括“品德”和“技艺”两个方面。如果说“技艺”是一个人才的“硬件”的话, 那么“品德”应该是人才的“软件”。因此, 对于人才来说, 品德是基础性的条件。“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 一方面, 强调了‘德’在人的德智体美诸种素质中的核心地位和德育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首要地位, 教学科研管理都要服务于‘立德’。另一方面, ‘立德树人’强调‘立德’是‘树人’的一种方式, 树人需要立德, 立德才能树人。”[3]品德是行为中的价值观, 是一个人的内在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当前在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 需要有一种为国家和民族担当的正义感和德性感作为支撑。人才首先是指具有某种技能的专业知识的人, 通过高等教育可以获得某一个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从而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 承担相应的技术性工作。然而, 如果没有对中国梦的精神文化力量的领会, 这种服务国家和民族的意识观念就会淡薄, 就会失去精神动力。因此, 人才不仅要掌握技艺, 更要培养自己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要求, 为了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 在适当的时候应该以大局为重, 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而成就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就是以一种为国家和民族从事科学研究的精神, 实现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统一。如果没有高尚的民族情怀, 没有高尚的品德, 就不会把科学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

(二) 中国梦需要个人超越功利主义, 树立道德观念。

中国梦不是一个抽象的与个人无关的梦, 它既是国家的梦, 又是民族的梦, 同时也是每个个人的梦。这就要求个人应树立爱国主义理想, 超越功利主义的束缚。当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个体利益得到了彰显。然而, 对于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来说, 个人利益始终应该被放置在国家利益之下。当然, 不排除个体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行为, 但是, 这种个人利益必须要服从国家利益, 把爱国主义作为个人的高尚的精神理想。应该说,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梦想, 这个民族是没有真正的独立性和安全感的。因此, 要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发,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 提升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把爱国主义作为个体的理想信念, 才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文化基础。为此, 当代高等教育就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全部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程。

(三) 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

当前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 高等教育的发展并不只是为了实现经济增长, 那样就会导致社会发展的“物化”倾向。相反, 要把“以人为本”作为中国梦的内在要求。高等教育发展最终是为了实现人自身的自由和幸福。经济的发展只是实现人类自由和幸福的条件之一。此外, 还要有人本身的思想道德的发展。如果社会道德不能得到发展, 失去正义, 那么, 社会就不会和谐。因此, 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在高等教育中的具体实现, 也是中国梦所特有的内在要求。中国的发展, 还要以精神文化为动力, 提升国家的战略软实力, 而这一切都要落实在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理念中。

总而言之, 在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 高等教育要实现内涵式发展。而要实现内涵式发展, 就要转变教育理念, 把“立德树人”作为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教育基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重要讲话[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2/12-01/4374124.shtml.

[2]瞿振元.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现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 2013 (2) .

共享理念视阈下 篇5

近年来, 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目标被明确提出并被写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工作报告中, 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 “要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提高施政能力和服务水平, 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政府模式, 构建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改革目标。

一、服务型政府视阈下公务员服务理念转变的必要性

(一) 公务员服务理念转变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要求

构建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职能由全能型向服务型转变, 同时要求公务员转变思想观念和办事方法, 适应政府的工作要求。公务员是政府管理活动的主体, 是政府职能的具体履行者, 是人民群众的直接接触者, 是政府形象的直接代表者, 其对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影响政策的执行落实, 推动社会的发展, 尤其在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资源动力中最为关键。公务员能否秉承“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的服务理念, 直接关系到服务型政府的执政理念能否得到贯彻和执行, 关系到公共资源和服务供给的绩效与质量, 直接影响到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成败。可以说, 能否真正建立服务型政府,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务员的服务理念是否真正转变。

(二) 公务员服务理念转变是完善自身、服务公众的需要

公务员服务理念转变是完善自身的需要。首先, 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 具有良好的服务理念应该是公务员所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之一, 公务员要转变“官本位”的思维方式, 形成“服务型”工作模式, 因此公务员要转变服务理念、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其次, 良好的服务理念能够提升公务员的公众形象, 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口碑, 更加顺利的完成本职工作。第三, 拥有良好服务理念的公务员能够更好的解释并有效执行上级制定的相关政策, 使政策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执行性, 更好的为公众谋利。第四, 公务员服务理念转变是服务公众的需要。在公共需求日益多样化的今天,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 是政府执政为民的责任与担当。周到、快捷、方便、高效的服务是公务员服务理念的本质要求。

二、公务员服务理念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公务员队伍建设主流是积极进步、健康向上的。然而, 由于受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中不良思想的影响、市场经济价值多元化的冲击、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以及公务员自身修养不高等因素制约, 部分公务员的服务理念与建设服务型政府以及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 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缺乏宗旨意识, 公仆意识淡化

公务员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服务是政府的核心价值理念, 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要求。但也应看到,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 一些公务员缺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特权思想严重。一些公务员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 利用手中的权力搞特殊, 少数官员将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 完全抛弃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形成了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殊群体。一些公务员难以转变“官本位”的思想, 并不认为自己是人民的“公仆”, 罔顾民生, 从而影响个人和国家的形象。正是因为公仆意识的淡化, 才会背离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阻碍了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二) 缺乏担当精神, 责任意识淡薄

公务员作为政府职能的具体履行者, 必须认认真真地履行党和人民所赋予的职责, 切实做到尽心尽责。而在现实中, 一些公务员价值取向的定位不准确, 在工作中放在第一位的不是满足群众的利益需要, 而是与自己的个人利益联系紧密的上级领导, 这种工作价值取向与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还有有些公务员在工作中缺乏敢于担当精神、责任意识淡薄, 凡是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抢着干, 而对自己没有好处的工作, 哪怕再重要也是能拖就拖, 敷衍了事, 出现问题不敢承担。这样不但会影响政府职能的行使, 更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 缺乏竞争意识, 效率观念不强

虽然我国已经实行公务员制度多年了, 也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影响以及竞争机制不完善、考核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制约, 部分拥有“铁饭碗”的公务员形成了“干多干少一个样, 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消极思想, 没有行政成本观念和竞争观念, 缺乏效率意识, 存在拖拉延误、不讲时效、人浮于事的现象;同时, 缺乏竞争观念还使部分公务员思想处在停滞状态, 思想观念不能与时俱进, 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得不到提高, 更助长了不正之风的形成。公务员代表着国家形象, 公务员工作消极滞后、办事效率低, 损害政府部门形象, 严重影响国家公务的顺利进行。

三、服务型政府视阈下公务员服务理念转变的途径

在服务型政府视阈下推动公务员服务理念转变, 总体上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总体要求出发, 通过加强教育培训、加强监督管理、完善制度规范等方式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公务员队伍的公共服务能力。二是作为公务员自身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站在履行好公共服务职能、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高度, 努力转变服务理念, 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一) 加强道德教育, 树立正确公权力认知观

公务员作为行使公共权力的主体, 如果对公权力的认知不端, 将直接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声誉和形象, 影响公务员公信力的实现, 为腐败现象提供滋生的土壤。这就要求公务员树立正确的公权力认知观, 正确认识为谁而用权力、怎样运用权力、怎样约束权力的问题。在新形势下, 为达到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就必须依据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改进思想道德教育方式, 不断更新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建立思想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通过把道德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正面宣传教育与批判反面典型相结合、外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方式, 利用多种社会途径加强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 从而加强公务员勤政敬业、廉洁自律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觉悟。公务员应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 是代表人民在行使国家的权力, 应该对人民负责, 为人民服务是公务员履行政府职能的出发点和归宿。公务员必须摈弃封建社会“官本位”、“权本位”等旧观念,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的服务理念, 加强服务意识。只有权力观端正了, 才能正确对待和使用手中的权力, 服务型政府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真正地实现。

(二) 明确服务职责, 培养公共服务精神

所谓公共服务, 就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其所需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包括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社会保障服务和教、科、文、卫等公共事业, 扩大社会就业, 发布公共信息等。由此可见, 公共服务的核心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目的是满足公众的公共需求, 范围包括提供公共设施, 发展公共事业, 发布公共信息等。确定公共服务的内容, 就是为了使公务员明确公共服务职责, 树立公共服务精神。公共服务精神是指公务员在履行公共服务职责时的思想观念、心理意识和价值观, 其精神风貌和服务态度是以公众的需求为导向、以公众满意为目标。公共服务精神对公共服务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它能在公务员履行公共服务职责时, 引导他的价值取向, 决定他的服务态度, 支配他的思想和行为。因此, 公务员只有树立了公共服务精神, 才能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和公仆意识。

(三) 加强考核评估, 提高公共服务效率

首先, 完善公务员绩效考核评估体系。建立并完善一套能够表示社会公众满意程度的公务员绩效考核评估体系, 根据各类公务员从事工作的性质、责任、内容和环境等条件进行分类, 以此为基础构建针对不同类型公务员的绩效考核评估体系。其次, 明确绩效考核评估的标准。“社会公众满意”应成为绩效评估的首要标准, 把为人民群众做的好事、实事纳入绩效考核评估内容, 社会公众支持率、投诉率、认同率等均应成为公务员绩效考核评估的标准。再次, 改进绩效考核评估方法。开展公务员绩效考核评估应采取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领导考核与群众考核相结合、日常考核与集中考核相结合的程序和方法, 尤其要注重社会公众的参与, 使公务员充分重视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最后, 合理运用绩效考核评估结果。考核评估要及时反馈考核结果, 不能仅仅流于形式, 要提高考核结果的透明度, 做到公正公开, 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 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 “将定期考核的结果作为调整公务员职务、级别、工资以及公务员奖励、培训、辞退的依据”, 切实发挥绩效考核评估对公务员服务意识的提升作用, 提高公务员公共服务效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传统的计划控制型政府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转变政府职能, 构建服务型政府己成为我国政府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政府改革目标。公务员作为政府职能的履行者, 是政府形象的直接代表, 公务员服务理念的转变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本质要求, 关系到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成败。政府公务员必须树立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的服务理念, 自觉锤炼和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为整个社会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公共服务。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公务员,服务理念

参考文献

[1]珍妮特·V·登哈特, 罗伯特·B·登哈特著, 丁煌译.新公共服务[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 2016-3-6.

[3]卢尚月.服务型政府绩效评估:问题, 原因, 对策[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01) .

[4]黎秋晨.服务型政府中公务员素质建设[J].商业经济, 2011 (14) .

共享理念视阈下 篇6

经济学家E.Glen Weyl证实共生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种互帮互助的机制, 共生的生物在生理上相互分工, 互换生命活动的产物, 在组织上形成了新的结构。俄林 (B.Ohlin) 提出“域际分工”, 其核心是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经济优势, 有相应共生的科学性。

知识联盟 (Knowledge Alliance) 最初是企业战略联盟的一种, 是联盟发展链的高级阶段。

医学上的无界化:躯体症状反映的消化道疾病, 不是仅仅靠消化内科才能解决的问题, 只有彻底解决了精神上的焦虑, 才能解决躯体症状反映的消化道疾病。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日益加速, 职业院校与社会、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 通过知识传承、创造与共享来服务社会。

所谓“无界化”就是打破学系之间、专业之间、课程之间的界限, 实现彼此协调融合, 相互合作, 共享资源。“无界化”理念崇尚团队合作, 可以加强不同学系和学校、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促进教学资源和人才的共享, 强化师生们的职业能力。职业教育本身就是无界化。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 (Nan Yang Polytechnic) 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 “无界化”理念的内容即技术无界化、项目无界化、人才无界化及校园管理无界化。

共生基础是“无界化”, 而“无界化”管理主要是“利他”, “利他”包括人类对自然万物的“利他”, “利他”也帮助新成员达成成功。

二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无界化管理模式的实践探索

1. 专业设置的无界化

设置与新型战略产业或现代服务业密切相关的院系, 如机器人制造学院、服务外包学院、光电学院、供应链管理学院。已与英国合作, 共建供应链管理学院。已与地方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共建光电学院, 为广东省新光源产业核心基地培养高技能人才。

预测新光源的产业走向, 提前设置LED (半导体照明) 专业方向, 在人才培养中真正起到引领作用。提前了解通信监理人才的缺乏, 率先与企业合作在全国开设该专业。

文科设置符合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专业, 如服务外包、供应链、化妆品营销与使用技术等专业。设置的化妆品营销与使用技术专业, 培养既懂化妆品生产, 又懂其使用技术与营销的复合高技能型人才, 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 毕业生供不应求。造纸专业+印刷技能课程, 或印刷专业+造纸课程, 使传统产业——造纸企业非常欢迎这类人才, 面向印刷企业的业务员由这类毕业生担当具有双重的优势。

无界化合作:实施跨专业的无界化合作, 建成具有复合技能的高端人才。如工科+艺术, 或艺术+工科, 或工科+文科, 或专业技能+选修技能等方式, 提升人才的培养水平。

2. 专业管理的无界化

第一, 光电学院办学模式创新:光电产业被列为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我们首先对市场调研发现:光电产业存在主要核心技术缺乏, 软件业几乎处于空白, 品牌较为缺失。产品科技含量低, 产品附加值不高, 市场竞争力不强, 产业的辐射与带动力不足。产业链配套不完善。劳动需求量大, 劳动力结构不合理、素质不高等问题。

进而对南海、台湾、香港的相关企业进行调研, 成立光电学院模式, 派教师去台湾昆山科技等大学培训。实训基地建设:在南海校区金帮公司引进生产线700万。课程进行选修平台, 设置相关专业的学生均可报名。培养模式:实行订单培养。

第二, 一汽大众和青岛海尔实习的无界化教学与管理模式:为满足在学校附近的一汽大众和青岛海尔对员工的需求, 我们打破教学计划、教学时间;通信系、机电、汽车系三个系部协调;实训中心、学生处、教务处之间协调;采取负责人制, 一切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充分采取以他方利益为原则。

学校与企业之间、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合作, 使学校的组织结构具有高度的弹性, 也使大学的边界变得模糊, 突破原有的边界。我们正在探索:系部合作无界化, 各系之间共同研究、协作开发、联合校企合作无界化。学院在企业和社区设有培训基地, 企业在学院有车间或展厅。教学与市场无界化, 学院站在国家科技及市场需求的前沿, 开发新产品, 培养急需人才。校内校外资源无界化, 校园智能卡打破部门所有制, 一卡在手, 走遍校园。总之, 无界化管理对于我院在院系与职能部门、教师与行政人员、全体教职工之间合作及资源共享方面具有现实意义。通过“无界化”的合作, 可以实现教学条件互通有无、资源共享, 从而完成原来单独一个院系无法实现的任务。

三结束语

由于共生存在着无界化, 只有充分利用, 利他就成为必然。由于产业的兴起, 带动研究与管理的新动态, 新兴的管理与应用科学就会诞生。

摘要:高职院校目前在进行着深层次的校企合作, 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产业的不断升级, 无法以独一的专业模式去适应新型产业模式的成长, 探索专业无界化管理模式是校企合作管理模式的重大突破之一。

关键词:本土化,校企结合,无界化

参考文献

[1]周绪红.区域发展与大学的使命[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24) [1]周绪红.区域发展与大学的使命[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24)

共享理念视阈下 篇7

关键词:集团公司,财务共享,财务管理,内部控制,FSSC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经济活力不断增强,资本流动日益频繁,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向集团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在业务多样化、规模扩大化、内外部环境复杂化的趋势下,以永续经营为目标的企业应该着眼长远,推动财务管理创新,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管理体制保障。作为市场化和法制化条件下的企业法人联合体,集团公司成为企业规模发展壮大的必经阶段,具有业务上联系紧密、行动上保持一致、财务上协调核算等特点,采用共享服务的方式对集团及各分公司、子公司进行规范化、可协调的财务管理,能够有效提升集团公司的管理水平、提高财务效率、节约财务成本,正逐渐成为当前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的主流模式。

1 共享服务理念概述

1.1 共享服务的内涵

共享服务的核心是通过信息共享来实现资源的集中与整合,被广泛运用在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信息技术管理等专业性强的活动之中。集团公司规模较大且由多个独立法人机构组成,资本构成复杂,通常有子公司、分公司、子公司设立的子公司等多个层次,为了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集团公司大多通过财务共享来实现财务信息的优化整合,通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Financial Shared Service Center,简称FSSC)实施统一的共享服务。在财务管理过程中,通过处理流程体现的职能均可通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现,部分大型集团公司甚至直接成立财务公司来负责整个集团内部的资金融通和财务共享服务。

1.2 共享服务的意义和作用

财务共享服务是共享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被不断运用和补充的财务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财务共享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财务战略规划、财务管理、账目核算、财务流程控制、费用管理、资金集中管理、财务报表合并等,能够有效节约财务管理成本、提高财务绩效。通过现代信息化设备实现信息和数据的共享,是社会发展和管理体系优化的表现,摆脱了以往信息传播渠道不通畅,信息筛选效率低下的缺点。财务共享服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财务信息整合、实现高效管理,强化财务监督控制、保障财务数据的可靠性,控制财务协调成本、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提高财务行为和会计信息的质量。

2 集团公司财务共享机制的特点

2.1 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

财务共享离不开财务信息的传输和储存,也离不开财务数据的加工和处理。现代化信息技术是实现财务共享的重要保障,是现代科技发展阶段企业财务管理技术应用的必然趋势。利用互联网信息化优势,构建财务共享网络,集团财务共享服务总部控制财务信息存储服务器,归集集团各成员的财务报表、会计账目、电子凭证等财务信息;集团信息部门开发财务共享软件,集团内财务相关部门、集团成员公司财务部门通过财务共享软件进行财务数据的交换和财务战略决策;通过财务共享服务系统进行线上数据分析处理,集团总部统一负责各成员公司的会计核算和账务处理工作,提高了财务会计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2.2 实现会计行为标准化处理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现了账目处理流程和会计信息记录的统一,当集团公司未实行财务共享时,集团各成员都独立进行会计核算、账目处理和财务数据记录,每个成员公司都有独立的财务部门进行各项会计行为,成员公司各自在财务管理上相对独立,财务报表由各成员公司上报集团总部后再由总部财务部门合并核算;集团公司进行财务共享后,各成员公司的会计核算和账目处理统一由集团总部会计部门通过FSSC系统进行,成员公司只需要配备财务人员进行原始凭证影像采集、凭证账簿的装订以及会计信息上传等基础会计工作即可,集团公司直接进行合并报表,更有利于从集团的战略角度把握整体财务信息。

2.3 以集团宏观战略为目标

在传统财务管理体制下,集团总部通过资本、人员等方式实现对成员企业的控制,但成员企业由于独立核算运营,在财务管理上有较大的自主权。市场经济中竞争无处不在,在特定条件下,集团内部各企业之间也存在竞争,分散的财务管理模式造成了财务管理资源的浪费,不利于集团整体的利益,也不利于集团内部各成员企业之间的协调管理。财务共享机制着眼企业发展全局,由各部门共同汇总来的数据不但能有效分析企业各部门的运营情况,而且可以站在全局角度对企业各个部门进行相对均衡的核算与控制。财务共享机制明确了集团财务管理的宏观目标,以集团整体利益为出发点来制定和实施财务战略,扭转了成员企业自行其是的工作状态,有利于集团公司规模化多元化运营。

3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架构设计

3.1 总体架构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总体架构决定了财务共享在企业的职能和作用,为了进一步加强企业的财务信息化建设,需要基于共享服务理念推动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变革。为了给下属分公司、子公司提供高效准确的财务管理服务,企业建立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努力实现财务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由于不同的产业所面临的财务状况、资金回收周期、政府监管要求以及在集团中所处的地位等情况差异较大,集团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可以根据产业集群来进行构建,在集团总部设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根据集团企业所参与的产业不同,设立不同的产业分中心。成员公司根据所属产业不同,建立财务共享服务分中心并作为相应产业分中心的下级财务共享机构,做到财务信息和财务决策的有效上传下达。

3.2 机构职责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需要具有专业性和独立性,采用垂直化的工作方式,责任落实到人。制度监督是有效加强内部控制,提高财务管理效果的重要手段,企业应建立健全财务共享服务制度建设,对各个部门的数据反馈以及指令执行通过规章制度进行明确。FSSC一方面要对企业管理负责,用较高水平的专业技能来妥善处理集团及成员公司的大量财务工作,为协调成员公司发展和集团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要对股东和监管机构负责,集团公司资金规模大、资金来源渠道较多、委托代理矛盾突出,FSSC需要提供高效科学的会计信息来保障股东权益、落实相关部门的监管。

3.3 流程体系

在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体系时,要以共享服务为理念,推动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就要进一步健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流程和制度体系,这需要涉及相关的财务管理内部流程,还要结合与流程有关的所有财务管理制度并进行科学调整。集团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流程和制度体系主要包括流程规范、岗位职责、财务管理方式以及财务考核制度等内容。科学的业务处理流程是部门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FSSC需要针对自上而下的财务决策和自下而上的财务信息处理制定科学的流程体系。在决策实施下达时,可以采用决策层-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产业财务共享服务分中心-成员企业财务部自上而下权责分明的贯彻执行流程;在进行会计信息处理上传时,可以采用成员企业财务部-产业财务共享服务分中心-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决策层自下而上严谨细致的审批流程。

4 财务共享体系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财务共享体系的确立是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创新,同时也是企业管理体制的一大进步。集团公司随着企业资金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管理和运营的新要求而出现,财务共享体系随着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的新需求而产生。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应用一方面可以将负责基础业务的部分财务人员集中至财务共享中心工作,如此以来留在业务部门的财务人员可以摆脱基础核算工作,集中精力致力于其更高级的财务管理工作,使其专业技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极大地促进一线财务人员职能的转变,通过增强对业务活动的支持力度,发挥财务管理价值创造的作用。另一方面核算人员也可以从繁琐的行政管理等非财务工作中脱身,从而加强对财务基础工作质量的关注力度,推动人力资源、行政管理、后勤保障等部门的工作进行集约化开展,优化企业管理体系。财务共享体系的确立和发展有利于集团整合内外部资源,提高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实现会计工作的专业化,减小财务管理成本;有利于战略决策的迅速有效实施,贯彻落实企业管理方案。

参考文献

[1]任洁.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优化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

[2]冯珑倩.A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体系优化设计[D].山东财经大学,2014.

[3]钟邦秀.基于共享服务理念的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创新探讨[J].商业会计,2012(19).

共享理念视阈下 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育理念,教学体系

教育是民生改善的来源, 传承文明的载体。通过知识的掌握人们可以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进而使得社会文明得以延续、道德规范得以遵循[1]。改革开放以来,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目标, 并作为建设人才强国、创新型国家的国家发展战略, 但改革实施成效并不显著。聚焦近十年我国义务教育研究热点, “教育公平”、“教育均衡”、“教育国际化”等问题成为现阶段基础教育中的突出问题[2], 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应试”教育教学体系下以单纯学生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教育质量的倾向均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由此造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综合素质及身心健康被忽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缺乏等一系列负面影响, 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阻碍了国家未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 以科学客观的教育理念为指导, 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教育教学新体系, 保障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目标的实现, 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要求和重要任务。

一、实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 培养未来创新型人才是全球发展共同目标

21世纪人类社会正迈向“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 面对知识爆炸、全球竞争、经济危机、环境污染等世界难题的挑战, 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为未来培养创新性人才是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必然对策。“教育从娃娃抓起”, 这是世界公认的教育理念和做法。美国、日本早在半个世纪前就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国家发展战略。近年来, 政府进一步重视和加大推进基础教育力度, 制定了一系列提高和保证基础教育质量的改革措施, 为培养全球领先创新型人才做好充分准备, 在其建设经济强国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005年, 日本制定了改善和加强基础教育中青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能力培养的政策, 即《开拓新时代的义务教育---关于义务教育结构改革的理想状态》。2009年美国奥巴马政府出台《投资美国的未来》, 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投入, 承诺未来10年为数万计的学校配备“21世纪”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 加速提高将来美国学生全面参与全球高科技活动竞争的能力。

二、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始终强调把教育放在全局性、战略性的位置, 予以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基础教育先后开展了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特别是从1986年开始实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 取得了划时代的可喜成果。2000年, 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即“两基”的奋斗目标。进入21世纪, 农村孩子“上学难、留不住”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到2007年底, 全国“两基”人口覆盖率就已达到99%以上, 一些大山、边疆边远地区千百年来第一次有了正规的学校, 校园里响起了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3]。

让孩子受到教育并接受良好教育, 也成为目前几乎每个家庭的共同愿望, 而社会和家长对良好教育的认识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发生了很大的偏差, 以“说学看分数、评学校看升学率”评价教育质量的倾向普遍存在。虽然国家多次颁布文件, 如基础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等, 要求各学校要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目标, 同时也采取积极政策予以调控, 如将薄弱学校公立学校转制“公办私助”、加强向农村边远地区教育经费投入等。虽然解决了一些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但素质教育目标始终无法真正实现。

三、国内外基础教育理念对比及其启示

(一) 我国“唯分数是举”的教育理念

培养公民和培养“人才”无论在素质的要求, 还是在对象指向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前者着眼于全体受教育者, 强调基本素质的教育, 而后者集中于少数人, 着重于优秀和卓越培养。从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制定实施了有关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相关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86年)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1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则纲要》 (2010年) 等。从这些纲领性的文件可以看出, 国家对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均做了明确的规定, “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奠基工程, 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4]。因此, 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公民而不是“人才”。

然而, 从实际结果来看, 我国的基础教育却一直围绕着“高考”指挥棒转, 并且乐此不疲, 这种唯分数是举, 导致教育目标上的偏离是导致基础教育弊病丛生的一个重要根源。据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325万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 按照毛入学率公式计算, 全国18-22岁青年中仍有7700多万人没能进入大学学习, 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2020年数据看, 即使中国高等教育在未来几年继续保持扩招, 到2020年, 大学入学率达到40%, 也有大约60%的同龄青年被挡在大学大门之外。如果忽视公民培养, 就可能多一个不合格的公民, 多一个社会问题, 从而削减了国家整体实力。由此可见, 全面提高基础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对一个国家发展, 甚至命运是何等的重要。

(二) 美国大众教育理念的定义

美国是开辟世界现代教育先河的国家, 其凭借着先进的教育理念, 培养出了一代代杰出的美国公民, 并使之成为当今世界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大众教育, 其包含两个定义:第一, 从教育政策角度来定义, 是指平常百姓, 特别是社会底层家庭的子女都可以享受的教育, 体现教育面人人平等;第二, 从教育哲学、价值观的角度定义, 是指教育人做一个寻常的人, 也就是:读大众的书、说大众的话, 长大做一个遵纪守法、勤劳、诚实、有爱心、不走捷径、有正义感的合格公民。美国的大众教育理念透露出治国的务实、平和, 和对人性、对国家、对公民的尊重。

(三) 美国大众教育理念对我国的基础教育的启示

1. 大众教育理念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先决条件。

与基础教育阶段的大众教育相对的是高等学校的精英教育, 事实上, 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并不矛盾, 大众教育是精英教育的基础, 没有大众教育的精英教育是不存在的。精英多数情况下是很难被人们提早发现或选择定位的, 精英也是很难从小就被指定并通过人为主观拟定培养方案就能培养的。真正伟大的天才不是一般的平庸教授可以发现的, 爱因斯坦就申请过两次博士学位。只要大众教育做好了, 精英教育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只抓精英教育而忽视大众教育的教育只有惨败的结局。一个国家不能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像爱因斯坦的人物, 更不能都用培养爱因斯坦的方法来培养所有的学生。教育的目的就是能够使每一个学生能够在将来准确地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2. 牢固树立大众教育理念是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任务。

基础教育要步入正轨, 要实现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就必须牢固树立大众教育新理念, 将培养合格公民作为基础教育基本使命。

大众教育理念的树立不仅是学校的事情, 也是社会与广大家庭的大事。但学校作为联系社会与家庭间的纽带, 同时又是人才培养的摇篮, 其在推动树立大众教育理念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 学校要端正办学思想与办学方向, 要努力推动全体教师更新观念, 改变对基础教育质量观的片面认识, 将“综合”、“个性”、“潜能”、“信念”、“创新”等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其次, 要通过学校的内涵建设来提升教育质量, 并通过学校观念、行动的变化来影响家庭、社会的固有看法, 纠正错误观点, 使社会、家长懂得基础教育的目标, 认清教育质量突破的方向, 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 达成共识, 密切配合, 为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四、国内外基础教育教学新体系的建立及思考

(一) 国际基础教育教学新体系的内涵

教学体系是教育综合改革中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因此, 首先要明确教育教学体系的指标内涵。2013年2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美国著名智库机构布鲁金斯学会联合发布了名为《向普及学习迈进——每个孩子应该学什么》 (以下简称《国标》) 的研究报告, 从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法与认知、数字与数学、科学与技术这7个维度, 建构了0-19岁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报告将学生划分0-8岁, 5-15岁和10-19岁三个阶段, 各个年龄段在不同的维度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5]

(二) 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新体系的建立

长期以来, 我国基础教学体系是以高考为龙头, 在升学率指挥棒下, 为了高分, 中国学生不仅学习压力沉重, 更是付出了高分低能、体质下降、缺乏创新精神等的惨重代价, 素质教育步履为艰, 国家未来发展令人堪忧。如何打造以学生为本, 促进全面发展为龙头是素质教育新体系, 既关注学业发展水平, 又关注身心健康和品德教育;既关注共同基础, 又关注个性发展;既关注学习结果, 又关注学习过程, 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2013年6月, 在广泛吸纳了世界各国的经验, 以及考虑了我国的国情, 为扭转这种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 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通过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培养、学业负担状况等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 构建起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体系, 体现了对学生生命成长全方位的关怀, 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综合改革率先进入教育“绿色GDP时代”。

(三) 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新体系的几点思考

虽然《意见》与《国标》在思维方式、人际沟通、创新精神等未来创新型人才核心素养的培养上是保持高度的一致, 但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和教育理念的不同, 教学体系指标在侧重、内容、评价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国标》将“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艺术”放在前三位, 表达了以人为本的主动地与社会相融合的理念, 而《意见》中位列前三甲的“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 则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及仍以学业为重的人才培养倾向。同时, 《意见》中“学业发展”一个方向则与《国标》中的“文字沟通、学习方法与认知、数字与数学、科学技术”四个维度相对应, 指标划分显得过于笼统;《意见》中有些在国家课程标准和相关政策中有明确的量化要求, 如体质健康、作业时间等, 但有的只是原则性指标, 或抽象指标, 缺乏具体标准, 如学生品德发展、理想信念、情绪调控等, 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细化明确, 让指标更具有可操作性;“学业负担”是我国独有的教育教学体系指标, 其中包含的课业质量、课业难度和学习压力关键性指标, 它以青年体质、近视眼防控、办学行为等进行衡量, 恰当与否还值得进一步商榷。

另外, 基础教育阶段应包括学龄前教育、中小学教育、高中教育, 《国标》全面涵盖了0-19岁孩子的学习指标, 而《意见》仅涉及义务教育阶段, 只有当学龄前教育以及高中教育综合改革教学体系建立后,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教学体系才能得以健全与完善, 最终全面实现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目标。

五、结语

教育理念树立和教育教学体系的科学、规范地建立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协同配合形成合力, 尽管《意见》与《国标》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但它仍客观地反映了我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可能实现的阶段性任务和目标, 如何最终实现教育与国际接轨, 实现教育教学体系与国际同步发展,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研究与反思。

参考文献

[1]李克强强调:注重教育公平推动科技创新[EB/OL]. (2013-08-29) [2013-09-03]http://www.gov.cn/ldhd/2013-08/31/content_2478487.htm.

[2]易高峰, 近十年我国义务教育研究热点问题探究[J], 教学与管理, 2013, 8:9-11

[3]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 0 1 2[E B/O L]. (2013-02-22) [2013-02-22]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ndtjgb/qgndtjgb/201302/t20130221_30027.html

[4]彭泽平, 培养公民还是人才---对我国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 22 (7) :12-16.

上一篇:高中政治教育下一篇:语义计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