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信息化

2024-07-02

护理信息化(通用11篇)

护理信息化 篇1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 医疗行业引入计算机已成为医院现代化管理的基础。医院信息系统 (HIS) 已是医院管理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是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必要手段。护理信息是医院信息的重要内容, 包括科学技术信息、护理业务以及各项为诊疗服务的信息、护理管理信息等。我院设计的护理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专业的、实用的、填补了国内空白的优秀护理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软件, 不但可以简化医院护理管理环节、提高效率, 而且可以整合互联网以及纸质图书等护理资源, 在医院局域网内护理工作站可随时进行继续再教育, 进行护士个体化培训, 减少护士集中培训造成的资源浪费, 大大增加了护士直接为患者护理的时间, 为医院带来了直接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提高了我院的核心竞争力。

2009年我院护理部将信息化护理管理系统投入使用, 使护士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既能完成各种培训, 又有足够的时间照顾患者, 护士长与护理部能够达到信息畅通, 及时质控, 既节约了临床护士的工作时间, 又提高了护理质量, 提升了患者满意度。

1 信息化护理管理系统

1.1 特点

信息化护理管理系统软件平台是基于知识信息管理的最新理念, 利用知识信息管理的最新技术, 充分考虑用户的实际需求, 自主开发的基于网络平台的最新一代知识信息管理系统。系统采用B/S模式, 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或Access, web server为winxp, win2000 server, win2003 server上的iis, 用户端采用ASP动态网页技术, 利用IE浏览器完成查询等工作。系统充分整合了搜索引擎技术、数据库技术、分布存储与查寻技术、流媒体视频点播技术等最新的信息管理技术, 具有功能完整、操作便利、架构弹性等特点。

1.2 结构框架

护理资源信息系统由4部分组成, 即医院护理管理、护理协会资源、护理资源平台及医学资源平台。

1.3 性能

1.3.1 方便的知识信息采集功能

用户可以通过系统提供的批量采集或网络资源上传功能, 将分散于网络的、用户内部异构的、多媒体的显形和隐形知识信息数据实时提交给数据库管理人员, 有效地避免“信息孤岛”的存在, 为用户整合内部知识资源提供源源不断的数据。

1.3.2 强大的知识信息发布功能

系统允许用户根据实际需要便捷地创建无限层级的知识导航 (知识地图) , 适应各种复杂的知识分类要求和不同用户、各种复杂的知识环境, 便于用户有效地共享和学习。

1.3.3 灵活的知识信息生命周期管理功能

数据库管理人员可以随时增添、调整、移动、合并、删除和淘汰数据库的栏目和内容, 轻松地进行栏目调整与优化, 并适时发布, 以满足知识生命周期管理的需要。

1.3.4 高效的知识信息检索功能

检索技术是知识管理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 信息检索技术的优劣决定了知识管理解决方案的优劣。该系统允许用户根据检索的需要建立个性化检索字段, 可供检索的字段多达7项;系统提供了先进、高效的企业级海量数据搜索引擎, 能够充分满足用户的各种检索需要。

1.3.5 可靠的知识信息加密功能

系统允许管理员根据数据的不同密级对相应的用户授权, 为具体的栏目指定可访问的群组或员工, 对他们授予诸如查看、增加、上传、评论等具体权限;并对全部或部分数据进行加密。

1.3.6 精确的知识信息分析统计功能

系统提供精确的统计分析工具, 包括登陆统计、访问统计和点击排行, 统计信息可以精确到每个部门、每个栏目以及每条具体的信息, 这有利于数据库管理人员对记录在知识库文件里的海量的、多媒体知识信息数据进行相关知识请求和访问评估, 便于用户评估知识信息的价值。

1.3.7 知识信息管理器集成功能

系统可以方便地集成各种基于Web的应用程序, 包括浏览器、BBS、电子邮件、博客等, 从而允许用户方便地浏览、检索、讨论、共享和订阅相关知识信息。

2 护理运行模式

2.1 护理服务与人文关怀结合模式

以人性化服务理念为宗旨, 将人文关怀融入护理细节当中。 (1) 尊重患者, 改变称呼, 从患者入院开始, 实行微笑服务, 改变以前直呼患者姓名的习惯, 而是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职务等进行称呼。 (2) 在不影响医疗安全的前提下, 充分尊重患者的生活习惯, 一切以满足患者的需要为准。如对患者的吃饭时间、生活物品的摆放等, 不过多干涉。 (3) 实行陪而不护制度, 护士将治疗性护理、基础护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以最佳的形式集于一体, 使其既符合专业要求, 又符合人性化需求[1]。 (4) 建立心灵沟通园地, 提供患者、患者家属、护士、医生之间相互交流的平台, 拉近了医、护、患之间的距离。 (5) 充分尊重患者的隐私, 对涉及患者身体隐私部位的一切操作, 实行屏风或帷幔遮挡措施。 (6) 严格要求护士要处处尊重、关注患者, 如患者配合有谢声、操作失误有歉声、进入病房有敲门声、患者入院有迎声、患者出院有送声, 并实行首问负责制。

2.2 合作模式

护理服务是一系列连续的工作, 各方面紧密配合才能提高服务质量, 因此, 我们制订并实行了后勤、职能、行政等为临床一线服务的工作流程。同时, 实行了护士责任包干制, 采取全程、全方位、无缝隙护理模式, 即1名护士负责一定数量的床位患者, 从患者入院到出院全程负责患者的护理、健康教育等工作, 并且要求责任护士参加查房, 以全面了解患者的诊疗计划, 及时与医生沟通, 实行无缝隙全程预见性护理, 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与管床医师沟通。

2.3 信息公布与情感交流模式

(1) 实行透明化服务[2], 除一切与患者病情相关的保护性医疗制度之外, 均采取公开的服务方式。包括为患者提供的级别护理、基础照顾、物价收费等, 均统一制作悬挂于病房走廊, 供患者及其家属监督。 (2) 实行亲情服务, 关心患者的内心感受, 实行护患沟通制。内容包括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饮食等, 化疗患者的自我护理、心理、饮食、康复等, 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 对有顾虑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2.4 激励约束模式

建立绩效考核制度, 护理质量与奖金挂钩。绩效考核紧紧围绕患者的护理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及护理质量是否达标, 采取每月对住院患者发放调查表和护理质控相结合的方式, 评价时不仅要注重服务对象的心理感受和主观评价, 而且要重视护理质量的总达标情况, 如静脉穿刺成功率、化疗药物外渗次数、护理文书书写规范与及时状况、健康教育与康复指导执行情况、服务态度、巡视病房是否及时等, 对表现优秀、患者提名表扬者给予物质奖励, 并与年底综合考评挂钩。

2.5 排班与协作模式

为保证护理服务的连续性, 根据工作特点和不同时段工作量的大小合理安排人力, 实行弹性排班, 以保证每个班次都有足够的人力来完成相应的护理工作。

3 效果

3.1 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 增强了护士的责任心与协作精神

信息化护理管理系统在我院的运行中, 不但达到了日常护理办公自动化, 而且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之余能够随时学习和查阅所需资料, 通过网络学习自己所需知识, 了解国内最新动态。使大家有了竞争意识, 形成了人人争当先进, 个个争做标兵的良好氛围, 改变了以往被动的工作习惯 (只完成治疗性医嘱护理, 闲暇时间扎堆聊天的机会比较多, 不主动巡视病房, 等患者或患者家属呼叫时才行动) , 红灯数明显减少。护士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 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

3.2 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每月对住院患者进行的满意度调查显示, 实施优质护理模式病房后患者满意度明显增高, 投诉减少, 具体见表1。

3.3 提高了同事的满意度

通过实施优质护理服务, 促进了护士与医生、护士与护士以及护士与其他科室 (手术室、功能科) 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相关人员的满意度增高, 体现了无缝隙护理理念, 具体见表2。

3.4 提高了护理质量

实施优质护理以来, 总体护理质量明显提高, 表现为护理文书书写及时、准确率提高, 不合格病例减少;责任护士对化疗患者加强了巡视, 甚至在床旁守候, 降低了因护理不到位而发生的化疗药物外渗率, 为安全用药提供了保障;对实行PICC的患者建立了详细登记本, 保证护理及时、到位, 无局部感染、堵管、静脉炎、脱管、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护士能够根据患者病情及时巡视病房, 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具体见表3。

注:医生参加人数为13人, 护士为21人, 手术室人员为20人, 其他科室人员为31人

随着人们对医疗服务需求的日益增加, 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护理信息网络化建设是护理工作满足社会需求的必由之路, 也是护理学科发展的方向[3]。而优质护理模式病房紧紧围绕患者的需求、领导和专业的要求来创建和实施, 将信息化护理管理系统软件与创建模式病房有机结合起来, 优化了护理工作中的每个细节, 使整个护理管理机制进行了彻底的变革, 激发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 提升了护理质量, 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深化了整体护理的内涵[4]。

摘要:目的 通过调查患者及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比较护理质量, 观察应用信息化护理管理系统软件创建优质护理模式病房对医护人员及患者满意度、护理质量的影响, 从而探讨和总结应用其创建优质护理模式病房的具体措施。方法 我院在2009年将信息化护理管理系统软件投入临床使用, 2010年6月利用该软件创建优质护理模式病房, 调查应用信息化护理管理系统创建优质护理模式病房前后患者及医护人员满意度和护理质量。结果 应用信息化护理管理系统创建优质护理模式病房后患者及医护人员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增高, 护理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系统软件的合理使用减少了护士集中培训造成的资源浪费, 大大增加了护士直接为患者护理的时间, 既节约了临床护士的时间, 又提高了护理质量, 提升了患者满意度。信息化护理管理系统软件在创建优质护理模式病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推动了优质护理模式病房的建立, 体现了整体护理的内涵。

关键词:信息化护理管理系统,优质护理,模式病房

参考文献

[1]顾则娟, 王水, 张镇静, 等.舒心病房护理运行模式的建立与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4 (10) :929~931.

[2]顾则娟, 张镇静, 丁霞芬.病房无缝隙护理服务模式的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 2006, 6 (9) :21~23.

[3]许庆敏.关于护理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现代医院, 2008, 1:137.

[4]江会, 李武平.我国系统化整体护理发展状况十年回顾[J].护理研究, 2004, 18 (6) :952~953.

护理信息化 篇2

(一)护理信息系统定义

指一个由护理人员和计算机组成,能对护理管理和业务技术信息进行收集、存贮和处理的集合,是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护理信息包括:医嘱处理,护理工作量,护理质控,护士技术档案,护理教学科研,护理物品供应,差错分析,护士人力安排(排班)等。

(二)新形势下护理信息系统建立的意义 护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改变了传统的护士工作模式,如:体温单绘制,电子化体温单,只需将数据输入,计算机就能自动生成体温曲线等,如果使用移动护士工作站(PDA),在PDA的用户登录窗口中输入用户名和口令后,护士可随时随地在PDA上录入病人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大便次数、体重、身高、出入量、意识等,自动生成体温单。引入一定的信息系统就引入了一定的工作模式、工作内容、工作秩序,人借助于信息系统而工作,信息系统则借助于人而运行。当前医院信息化建设正在迅猛发展,已经成为医院实现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护理工作作为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专业特点决定了它必然也是医院信息系统应用最广泛的部分。因此,加强新形势下的护理信息工作研究,对提高护理科学化水平和加快护理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护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1、住院护士工作站 其主要任务为协助病房护士对住院患者完成日常的护理工作。护士工作站的各种信息来自入院登记、医生工作站和住院收费等多个系统。并将产生的信息反馈到医生工作站、药房、住院收费、检验检查等。护士工作站的基本功能

①床位管理功能:包括病区床位使用情况报表、一次性卫生材料消耗量查询和卫生材料申请单打印等

②医嘱处理功能:包括医嘱录入、医嘱审核与处理、病人生命体征及相关项目记录、长期、临时医嘱单打印、病区对药单的分类与维护、病区长期、临时医嘱治疗单(口服、注射、输液、辅助治疗等)的分类维护、输液记录卡、瓶签的查询和打印、检查化验申请单打印等

③护理管理功能:包括护理记录、护士排班、护理质量控制等

④费用管理功能:包括一次性材料、治疗等收费管理、住院费用清单查询和打印、病区欠费病人查询和催缴通知单打印等。

2、《医嘱常规套餐》的应用 《医嘱常规套餐》是在制作医院信息化初始材料中,将“医嘱—临床处置—卫生材料—收费标准”四者相结合,编制成诊疗项目,以保证临床安全和节省医嘱录入时间的一种计算机操作程序。通过《医嘱常规套餐》使用,缩短了医嘱录入时间,把护士从繁琐、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快捷和便利。

护理信息化 篇3

关键词 混合学习;护理专业核心课程;信息技术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7-0094-02

1 混合式学习模式简介

混合学习(B-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电子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的学习方法。最早是由美国的培训机构提出的,核心理念是在适当的时间,应用适当的学习技术,契合适当的学习风格,对适当的学习者,传递适当的能力,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首先提出要将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同网络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随后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等对混合式教学模式都提出各自的观点。

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有四种类型:1)循环模式(rota-

tion model),这种模式让学生在面对面课堂学习和计算机指引学习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中交替适应,适用于小学阶段的学习;2)流动模式(flex model),这种模式则要求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课题学习和在线辅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在自己选择的地点进行独立学习,适用于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学习;3)自我调节模式(self-blend model),这种模式要求学生自己选择额外的在线课程来补充学校课程缺少的部分,获得学位或认证;4)增强虚拟模式(enriched virtual model),这种模式是学生通过在线课程或线上班级完全采用在线的模式,辅以不经常的教师面对面的教学。后两种模式适用于高等阶段的学习。

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混合式教学具有诸多优势:构建了数字化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互性强、逼真性高、易于使用的模拟实训平台,使学习更加科学化,更有针对性,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学习进度,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和新课程改革需要,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入课堂,使优质资源在课堂上更加有效应用,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避免教师重复机械劳动,为教师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提供了条件,便于教师更好地增强教学效果。

2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混合教学模式设计

理论依据 在传统的护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模式中,主要是先教后学的形式,课堂是教师的舞台,按照教师讲授、学生操作、辅导答疑三个环节进行。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全体学生接受的是教师无差异的讲授,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

护理专业核心课程设计

1)面授教学。护理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外科护理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护理伦理学、药理学、护理学基础等专业基础课,课程教学目标是使护理院校的学生掌握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来解决护理工作岗位中常见的问题,完成岗位工作,为今后从事护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要以“做中学,学中做”的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来制定教学设计,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静态的教材转化成动态的活动教材,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主线,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为使课程设计更加合理,面授教学的时候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完整性,结合教材内容,形成专题性教学内容。教学要紧密联系实际,要与学生具体需求相结合,通过床边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护理的知识和能力,既完成重难点知识教学,也使教学内容完整而有系统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竞赛作为教学过程和考核形式,通过竞赛形式把课堂教、学、做融为一体,既活跃课堂气氛,也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网上教学。网上教学要坚持师生为本的原则,以护理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结合教学需要,以学期为单位,将一学期中要讲授的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发布在网上,让学生提前预习,并对这些资源进行动态管理。课程结束后,在课程论坛中开展谈论,使知识点精细化、碎片化,帮助学生明晰教学内容和结果,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利用网络课程与课程论坛的引领,对学生学习提供积极的针对性指导,形成一套适合网上学习的形成性评价办法。开展网上学习过程评价,从学生阅读材料、学习小结、网上讨论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3 混合教学模式的效果和启示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混合式教学打破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学生由讲台下被动接受知识的“观众”变为主动的参与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变为互动的合作关系。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环境,学生除了在课堂学习外,还能在网络空间独立学习,可以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开展自主的学习活动,更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了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在这种环境下,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潜能得以激发,思维质量得到很大提高。

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混合式教学模式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时空局限,实现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模式,不仅有利于发挥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动性、提高学习质量,而且有利于师生互动交流,形成平等互助、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可以在网上布置教学任务,学生独立完成前置性初探学习,促进学生深度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这样方式改变了学生以往带着一个“空白的大脑”走进教室,等待教师讲解的被动学习状态,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带着初步学习的收获与问题走进教室,与同学和老师共同讨论分享。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辨、互助学习,课堂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习惯,自主安排“线上”自学,并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以此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学过程由“重教学任务完成”转变为“重知识内化,重吸收效果”,实现“教师少讲,学生多学”的目的,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质量。

锻炼学生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 护理专业知识的学习无疑是重要的,但是护理专业学生如何与社会沟通、融入社会也是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社会的发展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岗位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重视。因此在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加入对学生创新、团队合作、沟通等能力的培养,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混合式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主体,教师担当导演,教师与学生在课堂及线上教学中建立一种师生合作关系,将学生的能力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加强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参考文献

[1]马亮.运用混合教学模式改革计算机基础课教学[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4).

[2]黄德群.基于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应用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3).

我国护理信息化建设 篇4

1 护理信息化的概念及内容

护理信息化是指在临床护理领域, 根据需要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有效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建设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 将传统的护理工作模式加以信息化发展, 以不断提高综合护理水平, 加速现代化进程。护理信息化体系即护理信息管理平台, 主要体系主要包括护士工作站、病人住院信息管理系统、电子病历管理系统、静脉药物配置中心, 人力资源管理、护理质量及绩效管理系统, 病案及物资管理等后勤系统, 辅助体系包括院内护理网页、BBS互动平台及系统维护子系统等。

2 护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2.1 国外护理信息化建设历程

20世纪60年代初, 美国一些大学医院将大型计算机应用于医院管理, 70年代, 美、日等发达国家纷纷开发和应用医院信息系统, 80年代中期, 大容量贮存设备的出现, 信息系统费用大幅度下降, 促进了医院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和开发, 出现了护理信息系统。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护理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 目前国外护理信息系统已相对比较完善, 护理信息更加集成化发展, 实现护理的各个方面的无缝衔接, 保证护理行为安全。部分发达国家已实现将护理电子病历, 安装图片文件交流系统 (PACS) , 使护理行为更加直接、方便。

2.2 国内护理信息化建设历程

20世纪80年代初期, 计算机开始进入我国护理领域, 主要局限在单机运用, 如门诊、住院病人费用管理等。到80年代中期, 部门级局域网环境下开发的NIS开始应用于管理系统, 如住院病人管理等。到90年代中后期, 我国医院信息化进程大大加快。进入21世纪, 我国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紧跟国际发展步伐, 开始研究和建立数字化医院, 这一阶段主要以临床信息为核心, 建立医生工作站和护士工作站, 从以经济管理为中心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模式走向以病人为中心, 以临床信息为主线的临床信息系统。

3 国内护理信息化应用进展

3.1 临床护士操作信息化

3.1.1 管理病人信息化

医院通过引进门诊挂号系统对门诊挂号处、分诊台、就诊室、收费处进行联网, 病人来院就诊时可以通过门诊部设置的多台触摸式电脑查询当日当班医师的基本情况, 选择自己的医师或者专家挂号候诊, 通过该处的电脑终端了解哪位医师目前候诊人数较少, 或由挂号人员帮助选择, 这样可以减少病人的候诊时间, 同时也可有效的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

同时引进住院病人信息管理系统, 若病情需要病人入院治疗, 则在门诊建立病人的基本信息的基础上, 由系统转化生成住院信息, 经患者办理入院, 住院处工作人员即可将上述信息提交到该科室。护士通过信息联网系统, 对门诊及住院病人进行动态管理, 包括床位管理和费用管理。不仅节约了护士的间接护理工作时间, 而且提高了医院服务治疗。

3.1.2 病区护士处理医嘱信息化

通过护士工作站与医生工作站的联网系统, 医师在病区内的电脑终端输入医嘱, 护士在护士站的电脑终端经核实无误后确认即产生各种执行单及当日医嘱变更单、医嘱明细表, 护士根据医师开出的医嘱, 向药房申请药物, 药房查看确认后通过计算机自动摆药系统, 按服药时间分类摆药, 由运输人员及传送带送至病房, 护士需再次核对后分发给病人, 从而减少了大量手工劳动和重复劳动, 提高了工作效率, 还保证了护理安全。护士执行后的医嘱改变颜色, 以方便查对。另一方面, 药房通过与收费处联网划价后, 扣除病人当日药物费用, 直接实现联网自动处理。

3.1.3 护理电子病历系统

反映住院病人病情发展全过程和护理人员临床实践的记录, 包括病人的基本情况、主诉、病史、病情的动态变化、治疗计划以及所采取的护理措施。根据需要, 目前开发的有:入院护理评估单、一般护理记录单、出入量记录单、基础护理单、病区交班报告、生命体征单、危重病人护理计划单、风险管理评估单等。护理文件信息化使护理文件的处理工作变得简单化、科学化、规划化。电子病历管理系统能对病人的病历信息进行长期保存, 在需要时能及时调出。病案室对电子病历档案进行分级存储, 对出院病人的病历, 实现自动归档;归档后需要提取的病历, 可提供恢复联机状态进行查阅, 提升病案管理质量。

3.1.4 护士对病人日常护理的信息化

移动护士工作站, 利用无线网络技术如PDA或平板电脑作为信息终端, 这种无线手持电脑的体积与常见的便携式随身听机相仿。将信息直接延伸到患者床旁, 实现了信息的移动, 护士可随时、随地查询患者的基本信息、医嘱信息等内容。转抄医嘱的过程同“护士工作站”, 但不需打印医嘱执行单, 护士通过PDA或平板电脑直接查看本班次需完成的医嘱内容, 持PDA或平板电脑到病房为患者做各种处置, 实时收集患者生命体征信息, 实时执行医嘱, 并将数据直接记录在后台数据库中, 跟踪医嘱的周期。

条码扫描用于标本的识别确认, 检验科直接通过条码对患者进行身份识别, 出检查报告。另外每位住院病人手腕上都戴着一个二维条码腕带, 病人所用药物的外包装上也都有一个二维条码执行单, 护士在护理取药用药之前, 都要用手持的小型无线电脑扫描药物的二维条码, 核对有关信息或录入相关信息。身份二维条码腕带的使用, 有效地用于各查对环节, 保证了护理行为的准确安全, 提高了工作效率, 优化了工作流程, 实现了医嘱的闭环处理。

3.2 护理管理信息化的应用

3.2.1 护理质量监控信息化

护理质量管理是护理管理的核心, 护理质量评价是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 是护理管理的重要依据, 不仅是衡量护理工作优劣的准则, 也是指导护士工作的指标。护理质量管理系统对护理质量检查、护理缺陷、护理问题资料的收集以及实行动态监测, 达到及时发现护理隐患, 分析其原因, 针对不同问题采取相应有效的纠正措施, 防止意外的发生, 将护理风险降到最低。有效地保障了医疗护理安全, 构建了和谐的医患关系。

3.2.2 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

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集中体现在护理人员资源的调配。建立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解决了由传统护理人员编配方法导致的护理人力资源分配失衡, 不同程度地克服了“人浮于事”和“超负荷工作”等不良状况, 实现了对护理人力资源动态、合理的调配, 增加了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3.2.3 护理绩效管理信息化

绩效考核子系统包括护士长绩效考核、临床护士绩效考核, 从岗位职责、工作质量、护理安全、行为评价、教学科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 与年度考核挂钩, 并将其作为护士晋升和评优的依据, 以达到激励全体护理人员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工作热情, 促进医院护理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

3.2.4 护理教育信息化

医院网站的全面开通和办公自动化 (OA) 系统的应用, 促进了护士学习掌握技术的热情。Centra远程教育系统的引进与局域网图书馆的开放, 为护士的继续教育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另外护士撰写论文, 做科研、课题等都可以在医院网上图书馆进行检索, 提高了护士自学、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计算机处理医嘱方便、快捷、准确, 避免了手工抄错、不易修改、字体不规范等问题带来的麻烦, 既省时省力又利于查对。

3.3 护理后勤支持系统

3.3.1 护理物资管理系统

护理部通过各种护理治疗工作量, 计算出消耗的物资, 也同样可以查询某个时间段内明细物品的消耗情况, 评估各护理单元的物资管理情况, 促进增收节支, 减少浪费。

3.3.2 科室订单系统

临床科室通过网络提交所需的物品清单, 消毒供应中心接到信息, 按需求给予配备下送的物品, 保证了物品的及时供应。彻底改变了以往消毒供应中心需有专人每天将各科室交换的物品录入计算机, 并进行核对。不仅节约了时间与人力, 而且也保证了物品的准确及时。

4 护理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 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程度不一, 发展不平衡。

主要表现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医院的级别上。医院所处的地区经济越发达, 医院的级别越高, 医院的信息化发展程度越高。资料显示:全国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比例已经接近80%, 但西北地区的建设比例不到20%。

4.2 信息化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上差异明显。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最基本、最常用的系统没有应用。如调查显示, 就信息化管理系统HIS而言, 全国也仅有86%的医院使用。二是有些系统应用深度有待提高, 如最基本的护士工作站, 有调查显示:江西省22家应用HIS的医院中, 几乎全部将护士工作站仅作为医嘱输入和收费窗口, 不仅没有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 还无形中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护士工作站的功能还未能全部发挥出来。

4.3 国内缺乏统一软件开发, 严重制约了护理信息化的发展。

由于没有统一的护理信息化体系 (NIS) , 同时也受到需求者需求思路的限制, 致使软件开发公司大部分是根据医院各自工作需求, 自行研发, 导致开发水平参差不齐, 重复建设、重复开发的现象严重, 造成人力、物力、资金的浪费。使各个医院之间很多信息资源无法共享, 国际化竞争力差, 严重制约了护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4.4 护理IT人员编配不合理, 整体对信息数据利用能力欠缺。

受学历及教育背景的影响, 部分护士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弱, 对信息化系统学习兴趣不浓。人们借助信息系统而工作, 信息系统则借助人而运行, 信息系统中的基础数据的采集是靠人来管理。因此, 医院护理信息化建设的好坏, 与护理人员的信息利用能力密不可分。软件的开发仅仅是完成了对信息的加工处理, 而更重要的是要将信息应用到临床护理工作实践中, 所以护理人员的信息利用能力直接制约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4.5 护理信息系统结构缺乏整体性。

在以病人为中心的医学模式下, 现有的护理信息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整体护理发展的要求。整体护理的发展将实现护理从量到质的升华。现有的HIS对医院护理信息的支持仅限于对临床护理中的医嘱处理和出入院病人一般信息处理, 已明显暴露出不能适应目前医院护理工作发展的弱点。

5 探讨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络化时代的到来, 护理信息化是护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应用与临床路径相匹配的IT软件, 不断加强和改进护理信息化水平, 创建特色医疗护理服务体系, 使护理工作更加系统化、信息化、规范化、科学化。护理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为护理专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也为未来更好的实现医院高水平高效率的医疗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5.1随着护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国内将建立规范化的护理信息化标准与国际相接轨,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更快速的信息沟通渠道。标准化是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贯彻“标准先行”, 可以避免因标准不一而阻碍软件开发进程。

美国护理学会于2006年公布了13种护理标准化数据集, 确定了标准化的护理术语, 作为护理行业程序设计的标准语言, 正是得益于标准的建立, 才使得护理软件发展有章可循, 美国的护理信息化才有今天的发达程度。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学者已经开始关注并研究美国护理标准数据集的引进、迁移和本土化。目前处于探索阶段, 但全球化的发展, 必然促使国内建立规范化的护理信息化标准与国际相接轨。

5.2在护理事业中IT的应用范围将逐渐被拓展, 更多新兴应用将服务于临床护理工作中。继NIS的发展应用, 将开发出与NIS路径相结合的临床护理信息系统, 使护理病历真正成为病人医疗资料中的一部分。未来, 护士工作站将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医嘱输出窗口, 而是拥有高容量、高速数据的信息库, 可以对护理过程进行分析、判定的智能化信息处理系统。IT护理软件将会使电子护理文件的形式多样化, 不再局限于文字, 而是兼容彩色印制效果的图形和表格等, 使护理文件更加便捷、直观、实用。

5.3护理IT产品与护理管理携手发展。早在20世纪80年代, 在西方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英国就着手设计, 投资开发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并将其应用于临床护理管理。而随着国内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护理专业管理软件不断的开发和扩充, 护理管理将快速完成由传统经验型向现代信息管理的转变。应用网络管理模式规范护理工作, 实行科学的量化管理, 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是未来护理管理者必须具备的能力。应用计算机进行各种护理工作量的统计, 减少了这方面人力资源投入, 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为护理管理者提供相关的护理质量信息, 为护理部月检、阶段性质量分析、质量评比提供客观的依据, 充分体现了护理数据应有价值, 使护理管理办公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朝着无纸化办公目标迈进。

5.4网络化推动远程视频的快速发展, 远程护理的实现将成为可能。利用网络视频监控实现可视化远程护理, 通过视频编码器与病房内相关医疗设施的结合, 提供更为智能和更为人性化的服务。比如与输液报警器连接, 患者输液完毕时通过监控系统的报警联动自动向护士站报警。

建立远程护理咨询系统对疑难病例进行远程护理会诊。以及利用计算机支援的远程协同作业系统, 可使没有经验的护理人员在远程护理专家的实时指导下, 完成一项新技术的操作。利用家庭监护仪和计算机网络系统, 护士可实现对院外病人病情的远程监护和指导。随着3G与监控技术的发展融合, 在移动中传输清晰流畅的监控视频成为可能, 远程护理的实现将指日可待, 成为提升护理服务理念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 医疗技术的发展也将引来更高的发展。

5.5整合信息链推进护理将成为未来护理发展方向。在信息技术基础上, 对医疗护理的所有资源 (物流、信息流、人力资源) 进行整合集成管理, 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护理管理, 从而达到对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的每一个护理环节实现科学管理。对于未来护理竞争来说, 护理技术越来越不能成为其发展的门槛, 而整合应用将成为未来竞争的关键。护理水平的较量将直接取决于信息化的发展水平。通过与先进的医疗IT行业的结合, 借助IT平台, 将推动国内的护理发展走向世界。整合信息链, 充分利用IT资源, 将成为护理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护理信息化 篇5

★ 护理教育中双轨教学实践论文

★ 县级医院护理论文

★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实践论文

★ 医院行政管理问题与对策论文

★ 童谣教学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实践论文

★ 在医院护理的工作总结

★ 在医院暑期实践报告范文

★ 教育教学论文:实践教学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地位及策略初探

★ 反思性教学在高中物理课堂中的实践论文

护理信息化 篇6

自2008年1月以来,为提高护士业务素质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护理質量,杜绝缺陷减少差错,我科充分利用了护士信息交流本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介绍如下。

1 方法

1.1 准备。护士长根据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需要拟定题目,或有本科人员提供新观点、新方法介绍等,内容多样。

1.2 实施。为充分调动每位护士的积极性,由本科护士轮流书写,每日晨会翻看学习,每周增加新的内容,并对书写内容利用晨会时间提问,书面考核每月一次。对提出来的缺陷及时整改,并提醒全科护士注意不要出现同样的缺陷。对提出来的问题及时解决。

1.3 内容形式。护士信息交流本的内容主要包括: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健康教育、院内感染、实际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方方面面的如:护士发现上一个班绘制的体温单漏了复试钩;白天护士做宣教告知不明确嘱病人禁饮食,不吃饭不喝水,明晨采空腹血,但病人是农村来的没有文化,认为不吃饭不喝水应该可以吃一点水果,结果病人晨起又渴又饿就吃了一个大萍果,象这样的事都写在信息本上提醒大家以后做宣教时一定要告知明确禁饮食就是什么都不能吃,什么都不能渴。还有夜班护士发现3病室地灯坏了,请白天找人修理;给病人测五点血糖发现血糖试纸不多了,请及时补充等等。形式就是看过的护士要在相应的条条后面签名以示看过知道了,已更正,物品已补充等。

2 效果

经过五年多不懈的坚持,信息交流本成了护士们的好老师,好帮手,我科护士整体业务素质和护理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五年来末发生一起投诉,末发生一起差错事故。

3 讨论

3.1 护士信息交流本每日都放在护士站固定处与交班本放在一起,护士一接班,第一件事就是看交班本和信息交流本。既便是休息了几天,只要一上班看了信息交流本科里的情况基本上就都知道了。

3.2 所写内容都是与平时工作关系最密切、最实用及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且为巩固性学习,所以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提示的内容都是别人出现的缺陷,或者是容易出现的缺陷,需要高度重视。还有就是别人的一些小经验,可以采取的好的护理措施。

护理信息化 篇7

关键词:护理,信息系统,现状,影响因素

护理信息系统(Nursing Information System,NIS)系指一个由护理人员和计算机组成,能对护理管理和业务技术信息进行收集、存贮和处理的集合,是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1]。

利用计算机技术迅速处理各类护理信息,可减轻大量的重复劳动,显著提高护理工作效率,满足人们对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护理信息化管理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护理人员工作中的差错,提高护理工作质量[2];有利于是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全面提升护理管理水平[3,4]。为了解我省护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于2011年9月、10月选择4个市(州)医院进行了调研,发现护理信息化建设及应用中存在诸多问题,迫切需要加以解决,以提升护理管理水平。

1 护理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护理信息化建设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护理业务信息系统的建设,主要是HIS中的护士工作站子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实现护理业务流程的计算机化,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医嘱录入、转抄、领药单发送、费用查询和检验结果查询等工作的计算机管理[5];二是护理综合信息系统(护理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包括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护理安全管理、护理绩效考核与管理(包括对其工作数量与质量的评估等)、护理排班管理、护理决策支持等[6,7]。护理信息化建设的目的要提升上述两类系统的规范化及易用性。

2 护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随机在四川省四类地区每类地区抽取1个市(州)进行调查,每个市(州)随机抽取1个县(市)区,每个县(市)区抽取2个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含未定等级的县级医院)、1个民营医院,1个妇幼保健院,采用现场查看、半结构访谈及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医院分管信息化的领导、信息科负责人及有关人员进行访谈、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护理信息系统有无及使用情况,硬件建设、经费投入情况,数据交换、共享与利用情况,网络情况,技术人员素质等。根据系统建设的硬件及使用情况、技术人员情况等对信息化程度进行综合评价,分高、中、低三个等级,共调查了4个市(州)、6个县(市)区20家医院,其中综合医院7家,中医医院4家,妇幼保健院7家,民营医院2家。20家机构中,6家有护理信息系统,占30.00%,信息化程度属于高水平的5家、中等水平1家,低水平14家。与护理信息系统相关的护士工作站子系统在所调查医院中使用率不足25%,真正专业的护理管理信息系统及其使用率几乎为0,见附表1。

附表1护理信息系统建设情况

3 护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3.1 对护理信息系统的认识不足,使用不当

护理管理人员及护士对护理信息系统的认识不足,认为护理信息系统仅仅是将电子化取代手工化,部分人员把护士工作站单纯作为医嘱输入和收费的窗口,系统应用后,不仅没有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反而增加了护士工作量[8]。

3.2 信息共享、交互困难

护理信息系统各功能子模块间形成信息孤岛,信息不共享、不协同、同一指标信息不一致,如门诊工作站、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等出现患者基本信息、入院或入科时间不一致的现象,使医疗文书的严肃性得不到体现。

3.3 信息录入错误的情况时有发生

由于培训不到位,对护理信息系统的使用掌握不完全,或操作过于自信或疏忽大意,信息录入错误的情况时有发生,如系统运用过程中常出现医嘱剂量、浓度、用法、时间上的错误等。

3.4 信息执行发生差错

护士工作站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医嘱录入、修改医嘱。手工转抄医嘱时有严格统一的查对制度,执行单上有双人查对者签名,临时医嘱必须由执行者签名。而由计算机处理医嘱后转抄、校对、签名均由同一名护士完成,电子医嘱本没有查对者签名,是否查对无明显标识[9]。部分护士认为电脑打印肯定不会出错而减少查对次数,造成信息执行差错。

3.5 收费发生差错

收费管理是护理信息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功能,但由于计价单元无使用权限设定,任何医务人员均可进入收费系统,加之护理人员对收费项目不熟悉,常出现重复录入多收费或由于操作粗心和责任心不强对一些特殊的、临时性的收费项目漏记费的现象[10]。

3.6 电脑、网络运行故障

电脑、网络运行故障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因计算机某些硬件设施损坏或网络运行故障,护理人员使用计算机不当没有及时更改医嘱信息出现延误患者治疗及用药的情况或新建立的医嘱及药品信息项目无法查找或录入,内容无法保存,影响患者的治疗及用药[9]。

4 护理信息化应用的影响因素

4.1 医院领导对护理信息化的认识及重视程度

我国大部分医院的管理机制是以医疗为主体,护理处于辅助或从属的地位,护理工作被视为繁重地围着病人、病房转的工作[2],因此,在医疗方面,检验信息系统(LIS)、临床信息系统(CLS)、图像储存和传输系统(PACS)等开发应用发展较快,而护理信息化建设缓慢[11]。调研发现,大部分医院领导对护理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医院领导误以为在HIS或LIS系统中嵌入相关的病人管理子模块就可以解决护理信息化问题,对医院护理工作的理解就是增加护理人员,而对于如何提高护理工作人员效率和护理工作质量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护理信息化的投入严重不足,其应用受到限制,功能无法充分发挥。

4.2 护理规范、制度建设滞后

护理规范、制度特别是护理业务技术操作流程、标准及管理制度的科学制定是护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按其开发的护理信息系统才能满足需要,适用性才强[9]。但调研发现,护理规范、制度建设落后于信息系统建设,护理信息化建设缺少顶层设计,护理标准不规范,后期维护跟不上,导致护理信息系统很难有较好的推广应用性和较长的生命周期[11,12]。

4.3 护理业务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护理工作的面宽、微观、繁杂,涉及患者就诊、入院、在院治疗及出院全过程[13]。病房护理信息系统则包括患者入院管理、出院管理、转科或转院管理、医嘱管理、费用管理等等内容,业务十分复杂,且涉及非规范化(非结构化)和规范化(结构化)信息,而叙述性文本形式的非规范化信息在护理实践中非常普遍,至今只有一小部分文本信息能规范化,这种规范化的信息只有部分能被计算机处理[14]。护理业务的这种复杂性和特殊性增加了护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难度。

4.4 供需双方不能很好协调沟通,开发的软件适用性不强

在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医院普遍借助于第三方软件公司的力量来推动整个医院信息化建设,这中间存在软件公司实力差异,软件开发平台差异,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在护理信息化建设中,公司对护理业务不了解,大部分开发公司在做HIS时,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护理,以为做好护士工作站,解决医嘱处理的问题就是解决了护理信息化问题。另一方面,护理人员对IT技术不熟悉,与公司不能较好沟通,而要把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理念转化为智能的护理信息管理系统,必须有懂微机、懂专业、懂管理的人员与编程人员进行沟通交流才能实现,而目前,这种人才十分缺乏。由于供需双方不能很好协调沟通,到目前为止,尚未有一个很好的护理信息系统能满足护理工作多层次、多角度的要求。

4.5 护理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差,影响使用

护理人员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护士在应用计算机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对护理服务信息化不了解,缺乏学习兴趣,特别是年长的护士不易接受护理信息化,影响使用。

护理信息化 篇8

一、信息化教学的内涵

信息化教学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的全新设计和组织。信息化教学明确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情境、协作学习的重要作用, 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 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在教学中,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足够的交互机会, 创建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 使教学更为具体直观, 生动形象。目前, 信息化教学是一种新的思维和创新的教学方式, 实现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全面革新, 是中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信息化教学的任务分析

内科护理不仅是中职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 同时也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重要内容, 现笔者就选用本课程中第七章“内分泌及代谢疾病”的第三节糖尿病疾病第二课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措施”的内容进行信息化教学任务分析, 在本校另一位护理教师及一位计算机教师的相互团结协助下, 共同完成了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优化创新工作, 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而且以信息化教学团队的形式参加了2014 年浙江省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 取得了一等奖, 并在同年的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中荣获二等奖的佳绩。下面就以“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措施”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设计为例, 展示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在内科护理课程的应用并进行探讨和分享。

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措施包括控制饮食、药物护理、运动锻炼、健康教育等内容, 共两个课时, 现就信息化教学的任务分析举例如下:

(一)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中职护理专业二年级的学生, 从态度、知识、技能、方法、能力和思维六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 教学目标确立

根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结合职业岗位标准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维度确定教学目标。

(三) 方法手段

利用学校的信息化教学网络平台, 辅以多种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如手机、多媒体反示教系统、仿真实训软件等, 在课上采用情境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设置情境,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 在感知中体验, 在体验中探究, 在探究中思考。

三、信息化的教学过程

(一) 课前准备阶段

根据学生的能力不同结合护理职业岗位, 小组以田字形摆开, 一小组为一个护理单元, 将学生进行分组, 并任命为“护士长”“责任护士”“治疗护士”“助理护士”等。课前将本次课的教学任务通过微书包 (包含糖尿病患者护理措施相关的微课、任务单、导学案、评价表等) 上传网络教学平台布置给学生。学生利用自己的手机、QQ或微信等方式对教学任务进行充分准备 (观看微课、拍摄视频、提交评价表等) 完成课前预习。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整。

(二) 课中实施阶段

信息化课堂活动分为五个环节, 具体细分如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播放学生自己拍摄的与糖尿病人问答的视频引出本次课的内容, 并提问:“视频中的老人对糖尿病的认识是否正确?”请学生回答, 不仅检测对既往知识的掌握情况, 同时引出本次课的内容。

环节二:论坛点评, 通过学生自行研读课本学习糖尿病饮食知识后, 利用手机登录网络教学平台, 然后对学习过程及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而教师则依据反馈情况进行指导。并在此基础上提供案例,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食谱制定, 上传教学网络平台, 其他组员也可以在平台的在线讨论进行评价, 最后由教师进行总评, 帮助学生掌握“控制饮食”的重点内容。

环节三:虚拟课堂, 利用多媒体反示教系统演示胰岛素笔的使用, 让全班学生都能清楚地看到教师手上的动作, 同时利用自行设计的胰岛素仿真实训软件进一步巩固胰岛素笔的使用, 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仿真的操作机会, 其附带的纠错功能弥补了教师无法面对全体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的不足, 使学生真正学会及熟练掌握胰岛素笔的使用。

环节四:远程视频, 发挥我校多年校院合作的办学优势, 借助远程视频会议平台, 将市级医院临床一线的糖尿病专家请进网络课堂, 给学生答疑, 讲解在课前预习中遇到的糖尿病知识疑惑, 拓展了学生学习时空。

环节五:情境模拟, 通过播放相关视频, 提供情境模式, 让学生扮演临床护士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将健康教育的知识融入情境中, 然后由小组进行互评, 再由教师总评。通过角色扮演、健康教育等片段模拟, 突破了“健康教育”内容这一难点, 并且也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三) 课后评价阶段

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 在信息化课堂中形成了多元化评价, 如自评、互评、师评等。其中小组讨论总结, 即根据之前提出的教学任务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讨论探究, 而教师适时地指导评价归纳具体的要点。学生经过小组讨论通过教学网络平台进行的自评和互评, 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总结归纳能力, 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课堂结束后, 还要对本次课堂中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彰, 如表扬“护士长”有很好的组织带头能力, “治疗护士”有很好的动手能力, 尤其是表扬组中的“助理护士”, 善于发现她们在本次课中的闪光点, 以激励其在以后的课堂中有更好的表现, 实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因材施教。

四、信息化教学效果反思

本着“教学做”一体的教学理念, 利用网络技术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课前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上传拍摄的视频、观看教师的微书包,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中“教、学、做、评”一体化, 利用多媒体反示教系统、仿真实训软件、网络在线讨论、信息化教学评价, 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达到了多边互动, 优化教学效果, 课后还利用教师微信公众号“微课微学习”、精品课程网站等信息资源引导学生学习糖尿病护理的新进展, 并在QQ群与学生在线互动, 答疑解惑。当然本校的信息化教学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而且医学知识博大精深, 内科护理中的许多疾病讲解还需要更多的教学素材, 还需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积累及创新完善。

随着科技及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 信息化教学模式将不断地更新, 并且推动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且其优势逐渐显现出来, 并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信息化教学将会有一个新的飞跃。

摘要:内科护理这门课程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传统的教学方法较单一, 主要以教师为主体引导学生以学为辅。而通过合理运用信息化手段就能够将原本单一枯燥的授课方式进行创新完善, 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内科护理,网络教学平台

参考文献

[1]迟延辉, 禹海波, 吴文林, 等.信息技术应用于护理教学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进修杂志, 2011, 26 (21) :1936-1938.

[2]魏新红.信息化教学新模式的研究与构思[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17) :124-125.

[3]许浩, 宁玉文, 高东怀, 等.基于网络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设计[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2, 26 (2) :129-132.

护理信息化 篇9

1 教材分析

课程内容选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王惠珍主编的高职高专教材《急危重症护理学》中的“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章节,以《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作为参考。该教材为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十二五”规划教材,编写条理清晰,循序渐进,章节前后均有与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案例及思考题,符合高职生认知特点。此外,根据高职护理人才培养定位为技术技能型人才,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选择“心搏骤停”和“基础生命支持”两个小节作为课堂教学内容,其中“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为重点掌握技术;而“高级生命支持”和“心搏骤停后治疗”等章节则要求学生通过问题引导课后自学。

2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高职二年级学生。认知方面,已经学习了解剖和生理学知识,能较好地理解本课内容;情感方面,学习了护理人文修养课程,初步具备敬畏生命、救死扶伤的人文素质;学习方法方面,结合他们喜欢动手、形象思维较强等特点,开发多元信息化资源,让学生学会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进行自主探究、模拟实操、团队合作式学习。

3 教学目标

3.1 知识与技能

(1)说出心搏骤停的病因、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2)解释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的基本原理;(3)解释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4)正确实施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

3.2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收集心搏骤停、心肺复苏的相关知识及最新研究进展;探讨心搏骤停的原因、类型;训练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操作。(2)在抢救生命的模拟情境中训练临床思维,培养团队合作能力与同理心。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2)培养科学求实和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3)培养视病人如亲人、救死扶伤的护理人文价值观。

教学重点是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步骤和技术要领,难点则是心肺复苏的基本原理以及技术要领的有效实施。

4 教学设计方案

“心肺复苏”项目理论和实训一体化教学共4学时。具体教学环节包括导入、演示、实训和拓展4个阶段。以翻转课堂为主要教学模式,结合任务驱动、讲解演示、分组教学等教法和自主探究、模拟实操、团队合作等学法,应用网络教学平台、微信公众号、微课、心肺复苏反馈模型、微格训练等一系列信息化资源与手段,达到激发兴趣、培养自学能力、有效掌握教学重难点等目的。教学设计框架见图1。

5 教学过程

5.1 导入环节

5.1.1 教师准备(1)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依托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完善心肺复苏教学资源素材;创建心肺复苏随身课堂的微信公众号;拍摄心肺复苏相关微课视频和操作视频。(2)将学生5 人一组,30人为一小班,进行分班教学。(3)发布预习任务:将授课内容拆分为6个预习任务,分别是什么情况下需要心肺复苏?如何判断心搏骤停并呼救?如何实施有效按压?如何开放气道?如何进行人工呼吸?何时停止心肺复苏?在课前一周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和微信公众号发布。

5.1.2 学生准备课前一周,学生根据预习任务,登录网络教学平台,观看微课等教学资料;通过微信公众号上的同步课程、教学视频、知识拓展模块,随时随地查看教学资料、新闻素材和课程通知;课外自行到护理实训室利用心肺复苏模型进行操作练习。课前3天,小组抽签领取课堂演示任务,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深入讨论,并准备课堂演示资料。这种结合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翻转课堂,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5.1.3 课堂导入课堂上,教师以微课创设的情景问题作为引入——若在公众场合有人突然晕倒在地,你该怎么办?同时结合正反面新闻素材,让学生明白掌握现场急救知识的重要性,初步树立急救意识。

5.2 演示环节

此为理论课的核心部分。

5.2.1 学生演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课前的各个预习任务进行逐一演示讲解,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比如,第一组学生讲解任务1时,可以利用各种信息化资源(多媒体课件和3D动画等),向全班讲解什么情况下需要实施心肺复苏,从而引出心搏骤停的概念和病因等相关内容。在讲解任务2~6时,各组学生融合理论与操作,对心肺复苏的重点操作手法、操作要领进行分解、演示,教师针对学生表现及时进行点评、纠错、示范。

在这一环节,教师着重利用各种信息化手段实现重难点突破。比如,(1)针对心肺复苏基本原理这一难点,教师播放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的3D动画,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利于学生理解。(2)对心肺复苏的操作要领这一重难点,采用美国心脏协会推荐的PWW教学法,也就是学生边看录像边实践的方法,教师在分步骤示范操作时,通过教室的同步录播系统,把操作要领播放出来,学生跟随录像同步操作。这样,教师边做边教,学生边做边学,达到教学做一体化,更利于技术动作的同步学习和掌握。(3)讲解操作步骤的顺序这一重点时,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各个操作步骤进行排序,然后请一位学生走上讲台,利用教师的电脑做操作流程的拼图游戏。通过游戏互动,加深学生对各步骤顺序及内在联系的理解。

5.2.2教师示教与总结教师进行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的完整操作流程示教,并做阶段小结,指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重难点,提炼操作要点。

5.3 实训环节

5.3.1 分组实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心肺复苏模型上操作,教师在旁指导。每个心肺复苏模型都配有便携式结果报告显示器,能同步反馈学生操作效果,包括按压深度、按压频率、按压部位、按压比例、吹气潮气量、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的有效率等。这种即时反馈系统,能帮助学生更有效地习得操作技能,掌握技术要领。实训中,教师也结合即时反馈系统进一步指导学生,确保每个人技术过关,有效突破操作重难点。

5.3.2 微格训练在操作手法、姿势方面,采用微格训练[4]方式来强化。实训过程中,组员互相拍摄视频,这样学生可以随时回看分析,及时调整操作手法,熟悉操作技能。实训中期,抽取一名学生的视频在全班回放,教师进行点评,归纳常见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进一步强化实训。课后,教师收集学生微格训练视频,截取常见错误手法,制作成集,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反思学习。

5.3.3 真人模拟除了利用模型练习以外,我们还鼓励学生在真人身上进行无伤害的模拟练习,比如触摸颈动脉、开放气道、心脏按压定位、复苏后体位摆放和沟通训练等,通过真人互动渗透人文关怀理念。

5.3.4 课程总结实训课尾声,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规范的操作技术,此时教师以影视片段中的心肺复苏情节,带领学生“一起来找茬”,进行课程总结。通过形象有趣的影视片段,再次强调要点,引导学生反向思考,培养评判性思维。

5.4 拓展环节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思考题:院内外心肺复苏的异同点?高级生命支持包括哪些步骤?如何体现对复苏后病人的人文关怀?登录网络教学平台、微信公众号,利用各种信息化资源,以翻转课堂形式实现课内知识的延伸学习。此外,创建课外素质拓展平台,鼓励学生制作心肺复苏知识小册子或操作视频。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学校一年一度的急救技能培训,担任小导师,把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社会服务中去。

6 教学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包括知识、技能和人文素质3方面。(1)知识方面,要求学生课后登录网络教学平台完成心肺复苏测试题;(2)技能方面,要求学生在课后一周拍摄、上传心肺复苏操作视频,并附两份有效结果报告;(3)人文素质方面,设计以人文案例为导向的操作考核,评价学生人文素质。评价结果显示,63%的学生心肺复苏测试题成绩达良好以上;操作考核平均87分,心肺复苏有效率达95%以上;51%的学生在人文素质考核中成绩良好,教学效果满意。此外,课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心肺复苏术的看法,以及对实施心肺复苏术的人文考虑。

7 教学反思

本次授课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优化了教学过程,恰当运用动画、视频、在线测试、电子游戏、微课、微信、微格训练等手段和网络教学平台、移动终端等数字化资源,延伸了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教学中采用探究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融教、学、做为一体,教师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难点;学生经过导入、演示、实训、拓展阶段的递进式学习,启发了评判性思维,培养了团队合作及沟通能力。然而,信息化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1)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需耗费较多的人力、财力、物力,对学校的软硬件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师生的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2)信息化教学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学生课外学习投入度影响着教学质量。因此,应进一步完善适用于课堂内外的学习监控、反馈、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王雪,李敏.信息化技术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4(30):158-159.

[3]张正宝,王民明.PWW教学法在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J].社区医学杂志,2011,9(10):35-36.

肝硬化病人的护理信息化教学设计 篇10

1 教学分析

1.1 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肝硬化病人的护理”是林梅英主编的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材《内科护理》第四章第五节的内容。本次课是消化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章节, 和肝性脑病病人护理、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人护理以及肝炎病人护理密切相关, 学好这一章节有利于对后面知识的掌握。其次, 我国是肝炎大国, 临床上肝硬化病人非常常见, 并发症很多, 护士如何迅速识别病情, 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安危。同时, 这一章节也是内科护理教学中的重点章节, 在历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的考点非常多。

1.2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中职护理专业二年级的学生, 他们思维活跃、活泼好动, 对内科护理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虽然学生前期已经学完了生理学、解剖学、健康评估等基础课程, 但有很多知识已经遗忘或者掌握得不够牢固。同时, 由于学生从未接触临床, 对肝硬化病人没有感性认知, 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觉得肝硬化病人的临床表现太多太复杂, 很难记住。

1.3 教学目标

根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结合职业岗位标准, 参考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 并联系学生实际, 制订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肝硬化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护理。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情景模拟病例, 理解肝硬化病人的常见症状和体征, 培养病情观察能力和收集病史能力。素质目标:通过课前查阅资料、观看微视频并完成网络练习题, 提升主动学习能力。通过小组讨论, 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提高;学会关心爱护病人, 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 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1.4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为肝硬化的病因、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和肝硬化的护理以及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难点为肝硬化临床表现中的侧支循环的建立和开放。

1.5 信息化手段的选择与应用

课前学生通过班级微信群、人卫慕课网站等信息化资源完成课前导读的相关内容;课中利用Flash、微课、图片等信息技术资源进行知识讲解, 并利用微信的问卷网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当堂测试;课后利用微信公众号、人卫慕课网站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拓展拔高训练, 并实现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 为教学提供生动直观的素材, 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

2 教学设计

以任务驱动为主线, 笔者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3个环节。

2.1 课前

学生在课前完成课前导读的两项内容: (1) 学生手机登录APP“人卫慕课”或者登录人卫慕课网站http://www.pmphmooc.com/, 观看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内科护理学第九章第一节“肝硬化的病因病理”慕课视频, 为本次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 课前完成与肝硬化的病因病理有关的练习题。教师将练习题录入并生成二维码, 学生扫描二维码就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练习题。要很好地完成这项内容, 学生在课前必须仔细观看人卫慕课视频并且复习有关肝脏的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础知识, 这既锻炼了学生的查找、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又有利于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

2.2 课中

利用仿真情景模拟导入课程。选择一个来自临床的典型案例, 根据教学需要适当改编, 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融入其中, 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提出任务问题: (1) 病人为什么会有这些表现? (2) 为什么会发生呕血? (3) 如何护理该病人?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 利用多种信息化手段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重点一:肝硬化病人的临床表现。通过大量图片和学生仿真情景模拟视频分析, 使学生对各种临床表现一目了然, 并回答任务问题1。

教学难点:侧支循环的建立和开放。播放人卫慕课内科护理学第九章第三节微视频“肝硬化临床表现:门静脉高压”, 和学生一起复习肝门静脉系统与上下腔静脉之间的吻合, 然后结合图片, 用逻辑推理启发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总结出:肝硬化后门静脉回流受阻, “此路不通, 另寻他路”, 血液通过侧枝直接回流到心脏。回答任务问题2。

教学重点二:肝硬化病人的饮食护理和腹水护理。教师结合自制微课和多媒体演示讲解部分知识点, 之后小组讨论。把学生每6人分成一组, 小组讨论结束后, 每个小组选择1名代表进行总结, 陈述小组观点, 本小组其他成员可以适时进行补充, 其他小组如有异议可以采取辩论的方式说服对方。在讨论过程中, 各小组回答问题的踊跃程度和正确性将作为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标准。小组讨论后挑选优秀案例分析报告, 在微信公众号“71白衣天使”推送, 以利于资源共享及教学评价, 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任务问题3得到解决。

在课堂结束之前, 学生扫描问卷网二维码,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堂练习题并提交。教师当堂根据网络反馈点评、总结本课的重点难点。

2.3 课后

学生课后再次登陆人卫慕课网站, 完成肝硬化配套练习题, 练习题错误较多的学生可以在班级微信群或人卫慕课论坛发帖讨论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教师和其他学生帮助其分析试题要点和错误原因。学生反复练习, 直至掌握试题知识点。同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完成“制订护理措施”“健康宣教”或“志愿者服务活动”等拓展任务, 并将成果上传至微信公众号“71白衣天使”, 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并将学生的学习由课堂拓展到课外, 由教室拓展到医院或社区。

3 教学总结

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自觉提高了相关技能水平。教学设计是实施信息化教学的关键。本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整个教学过程由人卫慕课网站的微课视频开始课前导读, 仿真情景模拟创设情境, 通过微课、Flash、微信等多种信息技术呈现视频、动画等多种信息资源, 实现了学生递进、交互、自主、有趣地学习, 最终学生能够正确收集肝硬化病人的病史, 观察病情, 并能制订护理措施, 能够面向大众进行肝硬化疾病的健康宣教活动, 为今后走向护理岗位奠定了基础。

摘要:以肝硬化病人的护理为例, 详细介绍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在中职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并作为信息化教学在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中的探索。

关键词:内科护理,信息化,中职,肝硬化

参考文献

[1]程卫红, 苏余昌.从幕课到微课高校教学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J].新课程, 2015 (8) :77-78.

护理信息化 篇11

护理学专业考试是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郑珊飞等[2]研究显示, 构建现代数字化教学有助于创新自考人才培养, 提高自考人才质量, 值得深入研究。因此, 开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信息化网络助学平台构建研究已势在必行。为了解护理自考生对信息化网络助学平台的需求情况, 笔者于2013年6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湖南省衡阳、湘潭、岳阳等地区部分护理自考考生进行问卷调查, 为完善助学网络建设, 进一步促进网络助学工作提供参考。

一、对象与方法

(一) 对象

参加湖南省2013年10月护理专业本科毕业考试的自考生。

(二) 方法

1.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护理自考生对信息化网络助学平台需求问卷进行调查, 问卷由调查对象个人一般情况 (性别、年龄、职业) 、上网学习情况、助学平台需求情况三部分组成。发放问卷300份, 回收问卷300份, 回收率100%。由专人发放问卷, 讲解填写方法, 问卷完成后回收并由2名研究者核对完成。

2.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调查所得数据分别进行统计学描述。

二、结果

(一) 护理自考生一般情况

护理自考生300人中, 男3人、女297人, 年龄为18~21岁, 平均年龄 (19.2±2.3) 岁。

(二) 护理自考生上网学习情况

300人中通过参加辅导班助考者292人 (97.3%) , 通过观看学习类节目助考者53人 (17.7%) , 通过参加网络学习助考者123人 (41.0%) 。在参加网络学习助考123人当中关注课程辅导课件及资料者84人 (68.3%) , 关注考试信息者35人 (28.5%) , 关注学习资料下载者53人 (43.1%) 。

(三) 护理自考生信息化助学平台需求情况

1.护理自考生对目前的助学平台评价。认为网络学习对自考有帮助者246人 (82.0%) , 认为现在的网络学习资料能够满足助考需求的34人 (11.3%) 。

2.护理自考生最希望获得的网络助考信息。详见表1。

3.护理自考生希望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项目。见表2。

三、讨论

自学考试已经成为广大护理工作者职后不脱产提高学历层次、改善知识结构的首要选择。参加护理学专业自学考试的考生人数逐年增加。研究发现, 由于护理专业自考学员基础薄弱、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时间有限、自律意识差、缺乏自信心, 加上考试难度较大、学习资源陈旧等原因导致她们一次性通过考试的合格率很低[3]。

知识经济时代, 随着网络教育和信息化教育的蓬勃发展, 高校成人教育自考学员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教学革命[4,5]。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 成人学习具有自身的学习特点, 需要构建满足成人个性需求的“开放共享”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6]。因此, 掌握考生对目前网络助学平台的应用及需求非常重要。本研究结果显示, 真正参与过网络学习助考者仅41.0%。大多数考生对于网络助学还非常陌生, 97.3%的考生参加就近学校开办的辅导班。现有的网络学习资料远远不能满足助考需求, 认为能够满足者仅仅34人 (11.3%) 。

通过进一步调查, 发现历年试题及答案、老师在线辅导、网络课程课件是考生最希望获得的网络自考信息。此外, 考生希望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项目主要包括丰富的助考内容、方便的下载专区、生动的视频教程、仿真的自评系统等。

为适应时代发展, 信息化网络助考助学模式的构建对护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大有益处。掌握自考生的助考需求、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 有助于建立完善、优质的成人护理信息化网络助学平台, 提高成人护理教育教学质量。

摘要:目的:调查了解护理自考生对助学网站的利用、需求情况, 为进一步建设成人护理信息化网络助学平台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助学网络需求问卷对300名护理自考生进行调查。结果:真正参与过网络学习助考者仅41.0。仅11.3的护生认为网络学习资料能够满足助考需求。考生最希望获得的网络自考信息依次为历年试题及答案、老师在线辅导、网络课程课件。考生希望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项目依次为丰富的助考内容、方便的下载专区、生动的视频教程、仿真的自评系统。结论:当前网络助学资源不能满足自考护生助考需求, 必须掌握自考生的助考需求、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 建立完善、优质的成人护理信息化网络助学平台, 提高自考通过率。

关键词:成人护理,自考生,信息化网络,助学平台

参考文献

[1]王立慧, 徐文清.搭建成人学历教育“立交桥”的思路设计[J].现代教育管理, 2012, (3) :7-10.

[2]郑珊飞, 朱海雅.论自考助学数字化——试用现代数字技术改善自考助学人才培养质量[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7, (6) :21-22.

[3]汪淑珍.全日制自考助学班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刍议[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 33 (1) :19-20.

[4]于桂玲, 于晶, 常丽.英国护士继续教育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护理管理杂志, 2009, 9 (12) :30-31.

[5]Ward R, Sales R.Online multimedia delivery of the European Union directive within adult nursing education[J].Nurse Educ Today, 2009, 29 (3) :301-309.

上一篇:长期活动性下一篇:文化创意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