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医药

2024-07-12

民族医药(精选12篇)

民族医药 篇1

0 引言

民族学是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黄金时期”的一门独立的研究民族共同体的学科,又称人类学,以文化为基点,将民族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人类学关于医学体系的分类中,西医一般是指科学的医学体系,而民族医药一般是指拟人论和自然论两大体系(1)。我国的民族医药概念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是指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本文试图从思想、内容、方法、目的等方面入手,以全新视野探讨民族学与民族医药的关系,与读者共勉。

1 思想上都注重整体观

整体观是民族学的基本学术立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1]”民族所包含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各内容之间相互联系、共同构成统一的整体。民族学研究是从民族整体出发,研究民族的“来源、发展过程、地理分布、民族心理、民族意识、民族接触和文化交流、社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民族特点和发展规律,进而印证和阐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规律[2]”。民族医药,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实践逐步发展起来的医药体系,是一个民族跟疾病作斗争积累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少数民族由于居住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活动、社会结构、风俗习惯、生育观念等不同,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医疗行为,也必将影响其医学思想、医学理论、医学技术[3]。即民族医药与民族的其他部分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很难单纯地研究民族医药的某一部分并弄清楚。民族医药同样要求从整体观出发,对影响民族健康的生物因素和文化因素进行综合考察。

2 内容上都注重文化

民族学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学术同仁都把文化人类学的学派称为民族学派。中国的民族学界认为,文化是人们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一切财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人们所具有的各种生产技能、社会经验、知识、风俗习惯等[4]。即文化具有相对的特性。文化相对论是民族学的基本立场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民族学和人类学流派提出建立在对早期“以自我为中心”的民族学理论的批判基础上的理论。早期的民族学研究,受进化论思想的影响,将人类社会划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阶段,认为西方民族高于那些落后的“野蛮”民族[5],民族学就是研究“野蛮”民族。19世纪晚期出现的传播学派,主张反对进化论学派,认为每一种文化现象都是在某一个地点一次产生,然后向其他地方传播,各民族的文化主要是从其他文化发明中心向外传播着的文化现象中“借用”来的[6]。20世纪初,“以自我为中心”的民族学理论才得到纠正。美国历史学派代表博厄斯主张民族平等,提出每个文化集团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必须在每个民族的特点中来研究每个民族;每一种文化都有自身的价值,都有自己的逻辑、理想、世界观和道德观,不应该用自己民族的标准去衡量其他民族的文化[7]。

博厄斯的学生赫斯科维茨对此深化并加以系统化,创立了文化相对论学派,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具有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都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并与其经济条件相适应的。文化价值没有共同的等价物,不能用欧美的道德观念作为评价其他文化的尺度,人类学应该维护每个民族独立发展的权利[8]”。

民族医药也强调对文化的关注。近年来,一些学者将民族医药归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并积极主张推动民族医药“申遗”,认为“申遗”是保护民族医药的良好契机[9]。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藏医药等名列其中。这表明民族医药也是一种文化。我国的民族医药,是由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各少数民族的民族医药构成了我国民族医药的整体—中国民族医药体系。这个体系是“和而不同”的,彼此之间自成体系,具有层层嵌套的分形自相似特征(2)。而我国“各个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文化发展轨迹不同,和主体民族之间相互影响深浅不同,加上有的有文字,有的无文字,各民族医药文化的积淀和发展也是不平衡的[10],”必然形成风格炯异的医学文化和医疗知识体系,在生命观、疾病观、就医方式、医患关系等方面折射出鲜明的文化特色,因而在作出理解和解释时必然带有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11]。

20世纪50年代,在一项公众对健康项目反应的研究中,人类学家首次使用了“医学人类学”一词,并逐渐发展形成了一门新的边缘学科。该研究采用个案研究的方式,探讨了项目推行的促进健康的手段为什么不总是成功或不容易建立的问题,分析了项目失败背后的文化因素。得出:医学人类学以文化相对论为学术立场,认为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不能以别的文化标准妄加评判某一种文化,应该以该文化主体的解释为准。

3 方法上都注重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是民族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所谓田野调查方法,“就是民族学工作者亲自深入民族聚居地区居住体验,通过勘测、询问、交谈、直接观察等手段取得所需要的研究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和技术[12]”。在民族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之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田野调查。对田野调查具有开拓性贡献的是美国的民族学家摩尔根。摩尔根于1846年被塞纳卡部落氏族接纳为养子,他利用这一身份对易洛魁人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的结构、经济和社会生活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并于1851年发表了被誉为世界上关于印第安人的第一部科学著作《易洛魁联盟》。到了20世纪初,当代民族学已经植根于田野调查之中。20世纪中叶,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在《民族学者的责任》中提出了“马凌诺斯基革命”,开创了“参与观察”式田野调查工作的新局面[13]。其理论和实践对田野调查的方法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至今,民族学田野调查在某些场合中被称为“参与观察”。

田野调查也是民族医药重要的工作方法。我国大量的民族医药都散落在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要挖掘开发,必须开展田野调查。笔者在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虽然该县目前已经在桐木镇建立了瑶医医院,在县城也设有瑶医门诊部,有的的乡镇还开有一些私人的瑶医诊所,但在这些医疗机构里从事瑶医药工作的人数加起来仅占该县瑶医总数的一小部分,大量的瑶医依然散落在广大乡村里。散落在民间的瑶医,大多具有一技之长,且在当地具有广泛影响力。以下是笔者于2007年7月调查到的2个典型个案

个案1:罗香乡琼伍村龙军屯瑶医—蓝甲(化名)蓝甲,男,罗香乡琼伍村龙军屯人,农民,擅长各类疑难病痛的治疗,用药独特能治疗不孕不育症等。同屯李某的奶奶身上长毛,身酸,不开胃,不能吃东西,吃了就吐,病情严重。蓝甲诊断后,采用瑶医针灸技术配以大瑶山采摘中药治疗,三天就把李某奶奶身上的毛给挑了出来并能吃饭,有精神。县某医院副院长的爱人每餐只能吃半碗饭,在自己工作的医院治疗了很久都没有好转,便找到蓝甲。蓝甲起初不肯给她治疗。后经一周多接触和观察病人,蓝甲同意给病人治疗,仅用五天就医好病人。同村的李某,结婚三年还没有生育。曾到柳州某医院去检查,被诊断为不孕不育症。于是求助于蓝甲,蓝甲把脉诊断后给李某开了几副药吃,一个月后,李某就有了身孕。

个案2:罗香乡大垌村官窑屯瑶医—黎甲(化名)黎甲,男,罗香乡大垌村官窑屯人,农民,平时帮人杀猪营生,擅长解蛇毒与治疗烧伤。在解蛇毒方面,黎甲仅用一味药就能解大部分的蛇毒,解毒最快的仅用两个小时。黎甲强调绝对要防止蛇毒攻心,一旦被攻心就无药可救,且只在病人第一时间找他治疗时才会施药救人,找过其他医生看过不会再替该病人治疗,治疗独特。他替人治疗主要是助人为主,不为财,没有开诊所的打算,也不培训外人,曾拒绝广西壮族自治区某蛇毒中心的培训邀请。在烧伤方面,黎甲的技术也得到了众人的赞扬。大垌村委双合屯吴某于1996年在蒸酒的时候,整个脸头被酒锅里串起的蒸气烧伤,嘴开不了,眼睛睁开困难。家人为减轻他的痛苦,将他放到冷水里,导致发炎,随即采用在伤口面上放油葱等土方法,但不见效,便请黎甲治疗。黎甲看一眼伤口面,用一副土药敷上,吴某就不疼了。半个月后,吴某完全康复,没有留下任何明显的疤痕。要让像蓝甲、黎甲这一大批散落在民间的“民医”下山进城造福人类[14],需要广大的民族医药工作者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参与观察”,才能积极抢救与挖掘民族医药,为人类健康服务。

4 目的上都注重应用

“回顾民族学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民族学不仅是各民族实际生活状况的调查和文化理论的研究,它还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15]”早期民族学的应用主要用于殖民地的行政管理,殖民官员都要学习有关的民族学课程。20世纪60年代,大量的殖民地走上独立自由之路,民族学在这方面的应用才逐渐消失。民族学在我国的应用成果是令人瞩目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民族学的应用与实践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原因是“与国家的民族工作密切相关[16]”。20世纪50年代,广大民族学工作者在少数民族地区广泛开展民族识别和社会历史调查工作,反响很大。近几年来,在民族经济、民族文化、民族医药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应用也是我国民族医药的重要目的之一。当前,我国民族医药总体上还处于恢复振兴阶段,“特别是少数民族医药长期停留在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偏僻地区,受到当地的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未能为全国人民充分认识和应用。许多患者急需某种民族医药,却又苦于找不到购药的门径[17]。”要“让全国的基本医疗接受民族医药,让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接受民族医药,让全国人民接受民族医药,并促进民族医药堂堂皇皇地走向世界[18]。”仍需各方尤其是民族医药工作者的努力。2007年10月2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等11个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切实加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为切实加强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要加强民族医学临床应用研究、扶持民族药医疗机构制剂开发与使用、发挥民族医药在基层卫生工作中的优势与作用、积极发挥民族医药在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中的作用等。2010年3月11日,国家卫生部与广西签订《共建兴边固疆卫生惠民工程协议》,提出实施壮瑶医药振兴计划,有利于深化新医改工作,推动广西乃至全国其他民族医药事业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综上所述,民族学与民族医药既有相似性,又有各自特点,两者是互通互补的的统一体。民族医药为民族学提供了广阔的研究和实践空间,有利于民族学者化知识为生产力,更好地服务于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民族学理论和方法的成熟与进步,又为民族医药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实现民族医药又好又快的发展。民族学与民族医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衔接与契合,将会出现双赢的局面。

摘要:本文从思想、内容、方法、目的等方面入手,探讨民族学与民族医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衔接与契合,以全新视野促进两者“双赢”。

关键词:民族学,民族医药,关系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P29.

[2][12]周建新主编.民族学概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P3,P239.

[3][11]王志红、谢薇.民族医学的研究应该具有人类学的眼光和胸怀[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6年第5期,P100-101.

[4][6][7][8][13][15][16]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P379、384,P121,P123-124,P133,P153,P488,P498.

[5]周大鸣.人类学与参与式发展理论.庆贺黄淑娉教授从教50周年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版,P37-46.

[9]张艺等.“申遗”是保护民族医药的良好契机[N].中国中医药报.2007-9-6(第3版).

[10][14][17][18]诸国本.民族医药散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年版,P4,P166,P167,P167.

民族医药 篇2

2014中国国际民族医药论坛

——暨第二届中国(宁夏)民族医药博览会

邀请函

尊敬的民族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为民族医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藏族医药、蒙族医药、回族医药、壮族医药、苗族医药、维族医药等,这些具有民族特色及地域特点的医药学逐渐受到更多人的青睐,为民族地区的繁荣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被誉为“塞上江南”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在中国西部的黄河上游,是我国中药材和民族药材的重要产地之一,是国家科技部确认的国家级中药、民族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为弘扬中医药、民族医药文化,贯彻落实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及《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有关发展民族传统医药的精神,为宁夏中医药民族医药的快速发展搭建全球多国、港澳台等地区的交流、展示、合作平台,使民族医药企业和产品,更大程度地为各国消费者所认同和接受,把宁夏打造成横贯欧亚非“新丝绸之路”民族医药重要经贸示范区和回医药养生国际旅游区。经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民族医药协会、中华民族医药学会、中华民族贸易促进会商榷,定于2014年8月22日、23日在宁夏银川市举办“2014中国国际民族医药论坛暨第二届中国(宁夏)民族医药博览会”。

本届论坛以“光大中医药民族医药,保障人民健康”为宗旨,以“交流·发展·共赢---养生·健康·长寿”为主题,以深化合作为重点,以提高合作质量和效益为主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充分利用国内和欧亚非资源,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政府和民间的两个并重,共同探讨中国和欧亚非各国传统医药、中医药民族医药服务贸易的模式、中医药民族医药企业与产品品牌的建设,中医药民族医药产品如何建立质量保障体制、中医药民族医药如何构建文化内涵等,着力构建长期、稳定的中国—欧亚非中医药民族传统医药交流合作机制。

本届论坛,由民族医药发展专题、民族养生保健专题、民族药材发展专题、民族卫生发展专题、民族名优医药企业发展座谈会以及民族健康食品座谈会六个专题组成。具有辐射影响广,指导意义大,专业程度高,市场开拓强的特点,它将中华民族医药论坛与民族医药博览会有机结合、同期举办,实现论坛和药博会的强强联合与优势互补,为国际民族医药产业发展及学术交流搭建更为广阔的合作平台。

2014年8月,美丽的银川欢迎您。

中国国际民族医药论坛组委会

二〇一四年四月

一、论坛主题:中国梦·健康行—交流·发展·共赢

养生·健康·长寿

二、组织结构:

主办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中华民族贸易促进会

中华民族医药协会宁夏医科大学

支持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家民委文宣司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民族医司中华民族医药学会承办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商务厅宁夏回族自治区博览局

宁夏回族自治区卫计委宁夏回族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承办:华夏中医药发展基金会宁夏米兰国际展览有限公司

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协办单位:中国老年学学会科学养生专业委员会中国商品学会中药商品专业委员会中华民族卫生协会回族卫生专业委员会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

马来西亚自然疗法协会宁夏伊斯兰国际经济文化友好促进会

广西民族医药协会广东东莞民族医药协会

云南丽江民族医药协会云南普洱民族医药协会

西藏藏医学院西南民族大学药学系

西南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青海大学藏医药学院

新疆医科大学云南中医学院药学院

北京民族医院暨北京藏医院西藏自治区藏医院

青海藏医院青海藏医药研究院

北京瑶医院宁夏回医医院

青海红十字医院辽宁阜新蒙医医院

云南傣医医院美国+MD北京分公司

宁夏亿嘉甘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海南一一会展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三、参会对象:

1.全国民族医药相关部门领导和专家(特别是四川、西藏、广西、青海、内蒙、新疆、云南等地),如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回药、朝药、彝药、壮药、苗药界专家;

2.各民族医药医院、民族医药门诊部、民族医药民间医生;

3.各民族医药研究机构的科研专家、医疗技术人员、保健疗法专家等;

4.有实力、有信誉的民族医药产品厂家、经销商、代理商、加盟商等。

5.国外传统医药学专家学者和管理、投资机构等

6.对民族医药产业和民族医药特色技术感兴趣的各界人士等。中国资本北京特许经营权交易所中国汤瓶八诊国际健康事业连锁机构

四、论坛议题:

1.发展我国民族医药现行政策法规解读

2.民族医药发展瓶颈与解决方案研究

3.传统药材资源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研究

4.民族医药的医疗、科研、教学的人才培养研究

5.加强挖掘、整理与推广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研究

6.回回医药的养生保健康复长寿研究

7.民族医药合作创新与产业发展研究

8.民族医药海外市场现状与推广研究

9.创立民族医药区域性品牌与国际品牌保护研究。

五、大会征文 :

(一)征文内容:

1.民族医药理论研究、文献研究、临床研究等、民族医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2.民族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

3.民族医药创新研究、文化研究等

4.多学科视野下的民族医药

5.跨境民族医药研究

6.基础理论探索:中医民族基础理论发挥、阴阳、五行、气化学说研究等

7.临床治疗经验: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治疗经验、名家临床经验总结、疑难病的治疗经验总结、针灸、推拿、民族民间特色疗法的临床应用等

8.中药、民族药的应用:民族药的临床应用、中药方剂临床新用、中药、民族药的炮制经验总结、有毒中草药的应用要点等

(二)征文要求:

1.应征论文应当是未公开发表的论文。论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内容真实客观。中英文均可、篇幅不限。

2.应征论文不加页码,应依次包括以下项目:①文题、②作者、③单位与职称、城市、邮政编码、④中英文摘要、⑤关键词、⑥正文、⑦参考文献。

3.论文电子稿请 2014年7月20日前发送至邮箱,文件名为“作者-论文标题”,并请在电子邮件主题栏中注明“2014中国国际民族医药论坛”。

六、会议时间及地点:

时间:2014年8月22日~8月23日

地点:宁夏银川国际会展中心(银川市金凤区北京中路169号)

七、规模:

论坛开幕式约1500人,政府论坛约50-80人,专题论坛约300人,新闻媒体记者约30人。

八、论坛安排:

(一)、报到注册8 月 21日 08:30-22:00全天报到18:00-22:00 欢迎酒会(二)、论坛开幕式8 月 22 日 上午08:30-12:00 全体合影、大会开幕、领导讲话、(三)、论坛报告8 月 22 日 下午13:30-18:00 论坛交流,月 22 日 晚上18:00-22:00 欢迎宴会月 23 日 上午08:30-12: 00论坛交流

(四)、论坛闭幕式8 月 23 日 下午

(五)、同期举办:

1.2014·第二届中国(宁夏)民族医药博览会

共分八个展区:民族医药原料及成品展区、民族医药保健产品展区、机械类展区(制药机械设备与中药材加工设备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草药展区、全国“十二五”中医药科技进全国道地药材展区

2.特色民族医药专场推介洽谈会 步成果展、民族医药行业人才交流区、海外植物药、保健产品、草本添加剂及综合区

主要内容:政府主管部门、参展商、赞助商、经销商等进行项目推介及产品展示并举行签约仪式。

对现场来宾及合作双方开展药品药材义赠活动,推广企业及其新产品。

现场开展高端或珍品药材药品拍卖,提高民众对医药企业的认知度和品牌度,开拓中高端市场,高品质高质量的医药产品也更容易使消费者信服,依赖。

3.民族医药专家、民族医药品牌暨民族医药企业颁奖典礼

为了维护本次评审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由医药行业主管部门、中央媒体和专家学者等代表组成的评委会,将从医药行业实际出发,把握评选导向、坚持评选标准,统筹兼顾,结合网友投票,评选出获奖企业,让其充分反映出履行社会责任,服务公众健康的本质特色,展示以人为本,围绕大局、改革创新的生动实践,体现积极参与新医改工作,投身入社会公益事业、,加大研发自主创新,低碳绿色生产、关爱公众健康的责任意识。

颁奖在闭幕式上进行,重点人物重点报道。学术部协调征集论文,确定学术交流文章,组织专家现场发言,邀请专家进行论文评奖,分类评审。奖项划分为优秀论文奖(分设一、二、三等奖)、科技创新奖、优秀发明奖、国际合作优秀奖、产业创新奖、传承贡献奖、纪念奖及民族医药知名品牌、民族医药名优企业等。

4.2014·第二届 中国(宁夏)民族医药博览会—现场义诊及特色疗法体验活动。

活动目的:举行民族医药义诊活动。组织一批名老中医、名老回医及其他民族医学名老专家,免费义诊,推荐特色民族疗法,现场体验,回馈社会。

5.同期举办兴边富民医疗队回乡义诊活动。

参加单位:北京民族医院暨北京藏医院、宁夏回医医院、青海红十字会医院、石家庄康诺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等。

6.首届民族医药科学技术奖复评活动。

7.观摩地点:沙湖旅游区、贺兰山岩画、西夏王陵、沙坡头、青铜峡黄河旅游区等

九、参会费用及待遇 :

1.国内代表1980 元/人(国外代表350美金/人)。

2.参会费包括大会资料费、专家费、场租费、酒会、欢迎宴会、专车接送等费用,食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3.参会佩戴出席证,全程参加论坛相关活动,就座代表席。

4.免费参观博览会所有展区,并可开展业务合作洽谈。

5.积极提供学术论文及个人简介,参与学术评审,并免费刊入《2014中国国际民族医药论坛》,并赠送会刊一本。

十、报名方法及注意事项:

1.请及时填写出席确认表并交纳会费,并将出席确认表和汇款凭证通过邮箱发送至组委会,报名以款到先后顺序为准,先报名先安排,额满为止。

2.参会代表请提供电子版免冠照片,以便办理参会证件。

3.请各参会单位提交1000字以内(嘉宾和贵宾为2000字以内)单位和负责人介绍,并提供2—3张有代表性的工作或企业照片以便刊入会刊,并请提供合作、招商、投融资、采购等项目信息。

4.论坛付款(汇款时注明:宁夏民族医药论坛,并请传真汇款底单)

账户名称:北京宏亚伟业国际会议服务有限公司

开 户 行:中国建设银行北京百子湾路支行

账号:***10853

第二届中国国际民族医药论坛

出席确认表

民族医药 篇3

【摘 要】 木香是传统中药和民族药。尽管在中药和民族药中,来源相同,药用部位,性状鉴别特征及产地分布也一致,但由于医学理论体系的不同,在对木香的性味、主治功效的认识上和临床应用及用法用量上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各自的特点。本文从药性、功效主治、临床应用、用法用量等方面,比较木香在中医药及藏医药、蒙医药、傣医药和维医药中的异同,并列举一些现代研究进展,以期各医药体系能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基础上,相互借鉴,拓宽木香的临床应用,并为开展现代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木香;中医药;民族医药;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6-0012-03

木香为菊科植物木香(Aucklandia lappa decne.)的干燥根,主产于云南、广西。主根粗壮,圆柱形,稍木质,外皮褐色,有稀疏侧根。秋、冬二季采挖,过长者横断为二,粗大者纵剖为两半,使呈半圆柱形。药材呈圆柱形者称铁杆木香,如因加工呈有纵槽的半圆柱形者称槽子木香。可生用或煨用[1]。在不同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各民族对木香的性味、主治功效和临床应用及用法用量的认识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各自的特点。本文从药性、功效主治、临床应用、用法用量等方面,比较木香在中医药及藏医药、蒙医药、傣医药和维医药中的异同,并列举部分现代研究与应用,以期为拓宽木香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 药性理论

1.1 中医药 中医学认为木香辛、苦,温。归脾、胃、大肠、胆、三焦经[2]。

1.2 藏医药 木香在藏医药中称为如达,认为其味辛、苦,消化后味苦,性温,效润而湿 [3]。

1.3 蒙医药 蒙医亦称其为如达,味辛、苦,性温。效腻、糙、轻[4]。

1.4 傣医药 傣医称为板荒,味微苦,气香,性温。入土、风塔[5]。

1.5 维医药 在维医药中,木香被称为库斯台,药性是三级干热[6]。

2 功效主治

2.1 中医药 在中医学中,木香能行气止痛,健脾消食。被称为行气止痛之要药,健脾消食之佳品。主治脾胃气滞证,泻痢里急后重,腹痛胁痛,黄疸,胸痹等[2]。

2.2 藏医药 在藏医学中,木香能温胃,行气,止痛,破痞结,生肌。主治胃胀痛,“龙病”,血病,白喉,肺病,“培根”聚滞,热泄,疮口不敛等[3]。

2.3 蒙医药 在蒙医学中,木香能破痞,调元,祛痰,排脓,防腐,解赫依血相讧。主治肺脓肿,咳痰,气喘,耳脓,包如病,胃病,嗳气,呕吐,胃痧,白喉[4]。

2.4 傣医药 在傣医学中,木香能补土健胃,理气止痛,活血消肿。主治脘腹胀痛,便秘,不思饮食,头痛头昏,跌打损伤[5]。

2.5 维医药 在维医学中,木香能增强支配器官功能,除湿健胃,温中开胃,强筋健肌,散风止痛,补身壮阳,驱虫。主治脑、心、肝等支配器官虚弱,胃纳不佳,胃脘虚寒,瘫痪,筋肌松弛,坐骨神经痛,胃痛,肝痛,腹痛,子宫痛[6]。

3 临床应用

3.1 中医药 木香可单用或与砂仁、藿香等配伍,治疗脾胃气滞,脘腹胀痛。也可与党参、白术、陈皮等组成香砂六君子汤,治疗脾虚所致的气滞,食少便溏。木香味苦,入胆、三焦经,能疏肝利胆,可与郁金、大黄、茵陈配伍,治疗黄疸。此外,木香也是治湿热痢疾里急后重的要药,与黄连配伍。也可与郁金、甘草配伍,治疗气滞血瘀之胸痹[2]。临床上也常用木香与丁香、小茴香、肉桂组成木香散,敷脐,治疗机械性肠梗阻以外的多种类型腹胀,疗效显著[7]。或用木香、青皮、陈皮、枳壳、厚朴、延胡索、干姜、肉桂、乌药、白芍、甘草等组成的木香顺气散,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疗效确切[8-9]。此外,由木香、槟榔、青皮、陈皮、莪术、黄连、黄柏、大黄、香附、牵牛组成的木香槟榔丸在临床上常用来治疗嗳气、脘腹痞胀、胃痛等,疗效也十分显著[10]。

3.2 藏医药 临床上,藏医用木香配伍余甘子、石榴子、轮叶棘豆、豆蔻、荜茇、齐当嘎、木棉花、诃子、马尿泡,制成散剂或丸剂,治急腹症[3]。也曾用大黄、诃子、干姜、藏木香、碱花、寒水石制成藏药六味能消胶囊,治疗多种消化系统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胃溃疡、胆汁返流性胃炎、惯性便秘,取得了满意的疗效[11]。

3.3 蒙医药 蒙医常用木香、诃子制成散剂,治疗偏头痛,耳流脓水;常用木香配伍沙棘、甘草、葡萄干、栀子,制成散剂,治咳嗽,肺脓痰;也常用木香配伍栀子、全石榴、瞿麦、白豆蔻、荜茇,同样制成散剂,治疗痰湿结节如引起的呃逆,呕吐,胃痧等症[4]。临床上也曾根据蒙古族的验方,用木香配伍荜茇、豆蔻、石榴、闹羊花、栀子制成六味木香胶囊,治疗慢性胃炎,总体疗效均优于用西药(硫糖铝和甲氰咪胍)治疗的对照组,同时也显示无明显副作用[12]。三旦尼苏,也是蒙药中最为常用的成药之一,由木香、白檀香、紫檀香、沉香、红花、诃子、石膏、甘草等药物配伍而成。具有清热、止咳之功效,主治肺热咳嗽,痰色赤黄,支气管炎,肺赫依热等疾病,痊愈率高达93%,治疗干性咳嗽有着其他医药无法比拟的优越性[13]。

3.4 傣医药 傣医用木香、砂仁、八角香兰,煎服,治疗脘腹胀痛、便秘、不思饮食。用木香、生姜鲜品各适量,捣细,包敷颈部,治头痛头昏。用木香、虎杖、甘草、宽筋藤,煎服,治跌打损伤[5]。

3.5 维医药 维医常将木香研成细粉使用,与蜂蜜调制成膏,内服治疗胃痛,肝痛,腹痛,肾结石,外敷治坐骨神经痛、筋肌松弛。与橄榄油调制成软膏,涂于患处,治疗瘫痪。又可用木香煎汤洗身,治子宫寒痛。也可用醋糖浆冲服,治疗四日伤寒,用酒冲服,治疗大便不通[6]。

4 用法用量

4.1 中医药 中医常用1.5~6g,煎服,分生用和煨用,生用行气力强,煨用行气力缓而实肠止泻,用于泄泻腹痛[2]。

4.2 藏医药 常用2.5~4.5g,研末成细粉内服,或入丸、散剂[3]。

4.3 蒙医药 常用3~5g,煮散剂,内服,或入丸、散[4]。

4.4 傣医药 内服则取5~10g煎汤,外用则取鲜品适量,捣碎[5]。

4.5 维医药 取3~4g内服,或外用适量。也可入蜜膏、糖浆、汤剂、散剂、油剂、敷剂、软膏剂[6]。

5 现代研究

5.1 化学成分 主要成分为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紫衫烯、α-紫罗兰酮、α及β木香烃、水芹烯、木香烯内酯、木香内酯、二氢脱氢木香内酯、木香醇等;有机酸:棕榈酸、天台乌药酸;氨基酸:天冬氨酸、甘氨酸、瓜氨酸和谷氨酸等[2]。

5.2 药理活性

5.2.1 有促胃动力作用 陈少夫等发现木香汤剂能加速胃排空和增强胃动素的释放。朱金照等通过动物试验,发现不同剂量木香煎剂对胃排空及肠推进均有促进作用。此研究佐证了中医、蒙医、傣医、维医用木香治疗消化不良、胃纳不佳、不思饮食的理论[14]。

5.2.2 利胆作用 Yamahara 等研究发现木香丙酮提取物和木香烃内酯具有利胆的功效;邵芸等比较了木香醇提物对大鼠给药前后胆汁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木香醇提取物能增加胆汁流量,具有利胆作用[14]。研究结果与传统中医认为木香有疏肝利胆作用相符。

5.2.3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维医认为木香有治疗心、脑、肝等支配器官虚弱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木香的确对心血管系统有作用,首先表现在降血压和抗血液凝集方面。经动物实验筛选,木香提取物中含有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的成分,以及扩张血管和降压的成分(去内酯油、总内酯、生物碱、木香内酯、二氢木香内酯、去氢木香内酯和12-甲氧基二氢木香烃内酯);木香水煎剂体外对纤维蛋白溶解有增强作用,木香挥发油、去氢木香内酯和木香烃内酯成分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14]。

5.2.4 抗腹泻和抗炎作用 木香75%乙醇提取物能抑制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角叉菜胶引起的小鼠足跖肿胀,减少小鼠小肠性腹泻和大肠性腹泻次数,对小鼠墨汁胃肠推进运动也有弱的抑制作用。据此推测抗炎可能是木香治疗泻痢里急后重的主要药理基础[15]。

6 小结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的各民族医药理论体系逐渐形成。这些传统医药学的基本思想, 尽管因地域、民族风俗习惯、宗教文化的差别而表述不同,但又都具有相通之处。笔者对木香进行研究发现五大医学体系均认为木香性辛、苦。能行气、止痛、健脾胃,治疗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呃逆泛酸。不同之处在于,中医认为木香主治脾、胃、大肠、肝胆病;此外,藏医认为能治肺病,蒙医认为木香具有滋补的功效,傣医认为木香能治跌打损伤。其中功效主治最多的要数维医,认为木香能增强调节器官功能,除湿健胃,温中开胃,强筋健肌,散风止痛,补身壮阳。主治脑、心、肝等器官虚弱,瘫痪,筋肌松弛,坐骨神经痛,子宫痛等。在临床应用上,无论是哪个体系都有不同于中医的应用,即便是治疗相同的病症,各民族均是因地取材,组成不同的药方,为临床提供了更多的参考。

除了传统中医药理论,我国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医药体系,也是祖国医学文化瑰宝之一,是中医药开发利用的博大资源库。本文对木香的药性、功效主治、临床应用、用法用量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并简单综述木香的现代研究进展,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互佐证,有助于揭示评价木香功效科学内涵,拓展其临床应用 [16-17]。

参考文献

[1]《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129、153.

[2]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53-254.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藏药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69-70.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蒙药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10-111.

近年来部分民族医药政策 篇4

2002年12月4日, 卫生部、教育部、人事部、农业部在《关于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意见》中, 提出“在中等医学专业中可保留卫生保健及中医 (民族医) 类专业”, 并要求“增强全科医学知识和中医药学 (民族医学) 的教学内容”。

2003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规定:“民族医药的管理参照本条例执行”。

2004年2月19日, 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民族医药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要认真做好挖掘, 整理、总结、提高工作, 大力促进其发展”, “在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农村和偏远山区、牧区, 还要注意发挥民族医药的作用, 要高度重视民族医药的发展”。

2005年5月31日, 国务院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第26条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加大对民族医药事业的投入, 保护、扶持和发展民族医药学, 提高各民族的健康水平。”

2006年10月6日,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

2007年2月27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的通知》指出:“加大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保护和抢救力度, 实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发展工程。开展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资源研究与保护性开发, 建立少数民族传统医药野生资源保护区。大力推广民族医药适宜技术, 加大乡村民族医药工作者培训力度。加强民族医药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 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设立民族医药专业、开展民族医药学科建设, 培养一批民族医药专业技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2007年3月5日,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 充分发挥祖国传统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

2009年,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

2010年,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扶持和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2011年,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大力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 落实各项扶持政策。”

民族医药 篇5

新疆:提升基层中医民族医药服务能力 作者:

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2013年第05期

2013年3月29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召开自治区基层中医民族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启动电视电话会议,提出未来3年将加大基层中医民族医药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使全疆范围内城乡居民看中医、看民族医更方便、更有效、更便宜。自治区副主席艾尔肯·吐尼亚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马建中,自治区卫生厅党组书记、副厅长殷宇霖,自治区卫生厅副厅长、自治区中医民族医药管理局局长帕尔哈提·克力木出席会议并讲话。全区13个地州和69个县市共设有82个分会场,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及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参加电视电话会议。

会议提出,到2015年底,新疆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州(市)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他地州(市)9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提供中医民族医药服务;力争全区所有地州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中医民族医药服务;有条件的地州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6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民族医药服务,其他地州(市)力争5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3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民族医药服务。

此外,新疆将加强继承中医民族医药服务网络建设,重点加强县级中医民族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专科建设,力争到2015年末,70%以上的县级中医民族医院达到二级乙等以上中医民族医医院水平,每所县级中医民族医医院建设1~2个特色专科。并鼓励社会力量在基层举办中医民族医医疗机构,鼓励名老中医民族医在基层开设中医民族医诊所或个体行医、鼓励有条件的零售药店按规定开办中医民族医诊所。

民族医药 篇6

【摘 要】 香附为中、藏、蒙、维以及傣医药学的常用药。本文主要从香附的性味、功效主治及临床应用等方面,比较香附在中医药学、藏医药学、蒙医药学、维医药学以及傣医药学中的应用异同,希冀在保留各自特色的基础上,相互借鉴,以拓宽临床应用。

【关键词】 香附;中医药学;藏医药学;蒙医药学;维医药学;傣医药学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4-0017-02

Abstract:Rhizoma cyperi, a kind of traditional medical herbs,is used widelyboth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betan medicine ,Mongolian medicine,Uigbur medicine and Dai medicine.To discuss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rhizoma cyperiin traditional medicine and Minoritymedicine,from medicinal properties theory,functions and indications,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hoping to learn from each other and broade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rhizoma cyperibased on retaining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Rhizoma cyperi;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betan Medicine;Mongolian Medicine;Uigbur Medicine;Dai Medicine

香附Rhizoma Cyperi为莎草科植物莎草Cyperus rotundus L.的根茎(或块茎)。根茎纺锤形,有的略弯曲,长2~3.5cm,直径0.5~1cm。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有不规则纵皱纹,并有数个明显而略隆起的环节,节上有众多未除尽的暗棕色毛须及须根痕,为“毛香附”;去净毛须的较光滑,有细密纵脊纹,环节不甚明显的为“光香附”。质坚硬,蒸煮者断面角质样,棕黄色或棕红色;生晒者断面粉性,类白色,内皮层环明显,中柱色较深,点状维管束散在。气香,味微苦。生于山坡草地、耕地、路旁水旁潮湿处。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台湾等地。因香附在中医药学以及藏医药学、蒙医药学、维医药学和傣医药学中的原植物是同一品种,其性状鉴别特征和产地分布也基本一致,且都是临床常用药,但对其药性理论、功效主治、临床应用等方面的认识不同,本文旨在通过比较这三方面的异同,希冀互相借鉴,拓宽香附的临床应用。

1 药性理论

1.1 中医药[1]:中医药学认为香附味辛、甘、微苦、性平。归肝、三焦经。关于其药性,《别录》载:“味甘,微寒,无毒”;《医学入门·本草》载:“辛、甘,气平,无毒。沉也,阴中阳也。”《本草汇言》载:“味苦、辛、甘,气温、涩,无毒。入足厥阴,亦如手太阴经。可升可降。”

1.2 藏医药[2]:藏医药学认为香附味辛、甘、涩,性凉。《度母本草》载:“味辛”;《宇妥本草》载:“其味甘”;《蓝琉璃》载:“味辛、涩”;《甘露本草明镜》载:“味辛、涩,消化后味苦,性凉,效锐”。

1.3 蒙医药[3]:蒙医药学认为香附味辛、涩、微甘,性平。《认药白晶鉴》载:“味甘、辛、涩”。

1.4 维医药[4]:维医药学认为香附二级干热。《白色宫殿》载:“干热”;《拜地依药书》载:“一级热,二级干”;《药物之园》载:“二级末干热。有人认为一级热,二级干”。

1.5 傣医药[5]:傣医药学认为香附味苦,气香,性温。人水、风塔。

2 功效主治

2.1 中医药[6]:中医药学认为香附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治疗肝郁气滞,胸胁胀痛,疝气疼痛,乳房胀痛,脾胃气滞,脘腹痞闷,胀满疼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等证。

2.2 藏医药[2]:藏医药学认为香附能利肺,利肠,祛风止泻,消炎解毒。主治喉炎,音闭,气管炎,肺热,肠热,伤寒,消化不良。《如意宝树》载:“治热泻,祛风”;《度母本草》载:“治培根病、肺病引起的音哑”;《甘露本草明镜》载:“治肺病,音闭,培根及肠病”。

2.3 蒙医药[3]:蒙医药学认为香附可以清肺热,平喘,止泻,止痛。主治肺热咳嗽,喘息,咽喉肿,热痢。文献《晶珠本草》记载:“治音哑、肺病,益肠”;《认药白晶鉴》载:“清疫热,治肺及大小肠病”。

2.4 维医药[4]:维医药学认为香附生热燥湿,温补肠胃,散气止痛,补脑补心,强筋健肌,养颜生辉,除臭固龈,软坚消痔,利尿排石,温宫通经,驱虫解毒。主治湿寒性或黏液质性,如胃脘虚弱,腹痛腹泻,记忆力减退,神经衰弱,面色黄白,口臭牙松,各种息肉,结石尿少,腰痛经少,肠道生虫,毒虫咬伤。

2.5 傣医药[5]:傣医药学认为香附能通气血,止痛,清火解毒,敛疮收口。主治月经失调,痛经,经闭;头痛头昏;疔疮痈疖脓肿。

3 临床配伍应用

3.1 中医药[1]

3.1.1 疏肝理气止痛 中医药学认为香附辛散苦降,甘缓性平,长于疏肝理气,并有良好的止痛作用,肝郁气滞之证,无论寒热虚实,均可使用。治胁肋脘腹疼痛,多配郁金、延胡、柴胡、白芍等共奏疏肝理气止痛之功;治气郁经前乳房胀痛,可配白芍、当归等养血柔肝,和络止痛,如《傅青主女科》开郁种玉汤;疝气初发,偏气滞者,可配橘核、川楝子、小茴香同用,如《医学心悟》橘核丸。另外,香附通过配伍可以用于治疗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肝经郁热、肝血亏虚、肝气亢逆、肝经风火、肝气夹痰浊、瘀血阻滞等多种头痛[7]。

3.1.2 肝郁犯胃 中医药学认为香附性擅宣三焦,解六郁,对于肝气犯及脾胃所致的一切气滞作痛之症,临床常配乌药、甘草同用,如《局方》小乌沉汤;脾虚气滞,脘痞腹胀,食少,呕恶者,亦可用本品快气之功,配人参、白术、白豆蔻等同用,如《万病回春》香砂养胃汤;外感风寒,内兼气滞,形寒身热,胸脘痞闷,可配苏叶同用,如《局方》香苏散,可收里通外达之效。

3.1.3 调经止痛 诸多本草中皆强调其在气血调和方面的重要功效,善治气血相关之疾病。且其中较多部本草指出,香附在郁证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并指出其在妇科疾病中的功效,并誉为“妇科仙品”,“血中气药”[8]。临床常与当归、白芍等理血调经药同用,或随证配伍;如血热瘀阻,月经不调,或经行腹痛,可配赤芍、丹皮、益母草、当归等同用;若子宫虚寒,月经不调或不孕,可配艾叶、官桂、吴茱萸等同用,如《直指·补遗》艾附暖宫丸。

3.1.4 安胎 中医药学认为香附可用于胎动不安。如妊娠恶阻,胎气不安者,配藿香,如《圣惠方》二香散;若妊娠漏血,胎动不安,可配熟地、阿胶、当归、白术、杜仲等同用,如《万病回春》千金保胎丸。

3.2 藏医药[2]

3.2.1 治热痢病 船形乌头、马兜铃、草红花、止泻木子、青杠、尼泊尔紫堇、西谷米、五味子各一两,波棱瓜七钱,木橘三两,香附子三两,以上十一味共研为末,早晚各服六分。

3.2.2 治儿童寒性腹泻 香附子三钱,喜马拉雅紫茉莉二钱,黄精二钱,天门冬二钱,青稞黑粉菌十六分,以上五味共研为末,早晚各服六分。

3.3 蒙医药[3]

3.3.1 治胸闷咳嗽、气喘、胸胀痰稠 葡萄干、石膏各15g,红花、甘草、香附、全石榴各10g,肉桂5g。制成散剂。每次1.5~3g,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3.3.2 治协日性肠绞痛、热痢木瓜40g,香附、木通、茯苓、五味子、橡子、木鳖子(制)各20g,丹参、查干泵嘎、西红花、止泻木各15g,制成散剂,每次1.5~3g,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3.4 维医药[4]

3.4.1 治小儿头癣 取适量香附研细,与适量橄榄油调配敷于局部。

3.4.2 治胃虚、胃脘烧痛、口臭 取适量香附用水磨出药味,倒入陶瓷中,用温火煎至水分蒸发,每日早饭时口服适量。

3.4.3 驱除肠道寄生虫 取香附30g,浸泡在适量酒中,用温火煎成汤剂口服。

3.5 傣医药[5]

3.5.1 治月经失调,痛经,经闭 香附15g,羊耳菊根15g,益母草15g,煎服。

3.5.2 治头痛头昏 香附、帕棍母、苦藤叶、黑种草籽各适量,捣烂用猪油调匀外包颈项部;并取香附25g,煎服。

3.5.3 治疔疮痈疖脓肿 鲜香附适量,象牙粉少许,捣烂包敷患处。

4 临床应用比较分析

香附作为传统药用植物,在中、藏、蒙、维、傣医药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各自的特点。从药味上看,中、藏、蒙医药学均认为香附属辛甘之品;在药性方面,中、蒙医药学认为香附是平性,维、傣医药学则认为香附具温热之性,而藏医药学则认为香附是凉性。因中医药学与各民族医药学对香附的性味认识不同,所以对香附在功效主治及临床应用上各有特点。在功效主治上,中医药学和傣医药学认为香附可以调理气血,通经止痛;藏医药学和蒙医药学则认为香附能清利肺热,止泻,止咳平喘;而维医药学认为香附可以生热燥湿,温补肠胃,散气止痛。从临床应用来看,中医药学和傣医药学重用香附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之功。此外,傣医药还认为香附可以治疗头昏头痛,疔疮痈疖脓肿;藏、蒙医药学认为香附与其他药物配伍可以治疗热痢。另藏医药学认为香附还可治疗寒性腹泻,蒙医药学则认为香附可以治咳嗽气喘及肠绞痛等;而维医药学认为香附经过加工可以治疗头癣,胃虚胃痛及驱除肠道寄生虫。

我国各少数民族医药体系用药独具特色,是祖国医学的文化瑰宝之一,也是中医药开发利用的博大资源库。借此,希冀传统的中医药与各民族医药体系相互借鉴,相互了解,相互学习,拓展临床应用,充分利用传统医药资源,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的健康事业[9]。通过比较探讨香附在中医药学和藏、蒙、维、傣医药学中的应用研究,旨在挖掘开发传统医药资源,提高整体水平,开拓天然药物的临床应用[10]。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第二十四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560-566.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藏药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52-253.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蒙药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04-305.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维吾尔药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77-279.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傣药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81-182.

[6]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241.

[7]丁元庆. 香附治头痛的机制与配伍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4):350-352.

[8]季宁平,卢君蓉,王世宇,等.香附的本草考证[J].中药与临床,2015,6(3):56-61.

[9]朱自仙,包·照日格图,姜俊玲,等.浅析姜黄在中、傣、蒙、藏及维医药学中的临床应用异同[J].四川中医,2012,30(5):55-57.

[10]包·照日格图,胡格吉乐图,包凤兰.试论传统医药比较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6,2(1):2-4.

民族医药 篇7

一《民族医药与方剂学》的特点

本教材的编写, 以实用为宗旨, 是编者采访和收集各家少数民族民间常用中草药知识之经验及精华, 以及有关文献及结合自身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总结汇集而成。与其他中草药与方剂学课程的教材或专著相比较, 本教材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1. 民族性

壮族是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 她源于我国南方古百越族群的西瓯、骆越部族, 她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土著民族, 有1500多万人口, 其中居住在的广西就有1400万人, 其余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湖南和广东等省。壮族中草药属于发展中的民族药, 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基本上处于民族药和民间药交融的状态。且由于地理、饮食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壮族中草药学别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比如, 壮族聚居地区位于东经99°57′~112°, 北纬21°31′~26°45′之间, 山地连绵, 气候湿热, 草密林茂, 素有“岭南多毒”之说, 所谓“岭南多毒”, 一指岭南气候条件适合生长的毒草、毒虫、毒蛇多;二指气候炎热, 草木、动物腐烂后污染水源造成水毒、蛊毒多;三指岭南先民在狩猎、战争中利用草毒、蛇毒制成的毒箭多。所以壮族人民非常善于解毒, 而且解毒的范围较广, 包括解蛇毒、虫毒、食物中毒、药物中毒、金石发动毒、箭毒、蛊毒等。广西著名的蛇药就是壮药的一大贡献;壮族居住区地处岭南亚热带地

[责任编辑:李锦雯]区, 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由于壮族人早有喜食蛇、鼠、山禽等野生动物的习俗, 因此动物药应用较为普遍, 民间历来有“扶正补虚、必配用血肉之品”的用药经验。所以, 《民族医药与方剂学》在章节题目的确定以及内容的介绍方面, 都重点突出壮族中草药的这些地方特色和发展特点。其目的就是通过教学,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提高学生学习壮族中草药的兴趣, 巩固学生的壮族草药和方剂学专业思想, 让学生立志为振兴壮族中草药学和民族医药卫生事业而努力奋斗。

2. 民间性

壮药属于传统药物范畴, 是壮族人民心传口授流传于民间, 并形成传统经验所使用的取自自然界的药物, 它除了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地域性和传统性外, 还有很强的民间性, 如生草药药性口诀“草木中空, 善于之风, ……上山采药, 有所适从。”就是流传于右江流域民间有关壮族草药药性的常用口诀, 口诀中描述的草药药性就是壮族人民在实践中运用眼、耳、鼻、舌等感官来识别植物、动物、矿物的形、色、气味, 从而鉴别出哪些可供药用、哪些不可供药用、哪些有毒、哪些无毒等, 逐渐形成了对“药”的感性认识, 根据医疗实践反复验证, 然后归纳总结药物的功能, 通过口尝各种药物, 来指导临床应用;堪称是中国最古老的靖西民间端午药市, 至今已绵延一千多年, 对传承右江流域壮医药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 《民族医药与方剂学》在章节题目的确定以及内容的介绍方面, 不但重点突出壮族中草药学具有壮族民族特色和发展特点, 而且介绍了壮族中草药是来源于民间及其在民间的发展应用情况, 其目的就是通过教学, 增强学生的“发掘于民间, 服务于民间”的意识, 提高学生学习壮族中草药的兴趣。

3. 实用性

自20世纪70年代在右江民族医学院开设《民族医药与方剂学》这门具有民族医学教学特色的课程以来, 其主要教学对象是药学专业的本专科学生, 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药学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 能在药品生产、检验、流通、使用以及药物研究与开发等领域从事药物分析鉴定、药物设计、一般药物制剂制备以及临床药学服务等部门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 《民族医药与方剂学》的编者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培养目标, 把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编, 首载上编为总论, 分为6章, 主要介绍学习中草药的方法、植物学的基本知识、上山采药的基本原则及中草药的性能、配伍运用等知识;中编为各论, 分为18章, 主要介绍18类300种中草药的正名、别名、来源、植物形态、植物彩图、生境分布、采集加工、药理、性能、主治、用法、附方、附注等知识, 且每种药后附有2~3个方, 共600多条方;下编为常用方剂, 分为20章, 主要是介绍壮族医学中常用的验方、偏方共170多条;本书的编排特点是图文并茂, 药方合一, 重点突出实用性, 其目的是使学生能“学而至用”, 从而达到培养适应老少边山穷地区各族人民的医疗卫生保健事业需要的药学专业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

二《民族医药与方剂学》的教学

1. 结合广西壮族地理、饮食等知识

壮族草药与方剂学是无数壮医及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以及同疾病斗争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升华, 与壮族地区的地理、饮食等密切相关。因此, 学习壮医药必须对此有所了解。比如, 壮族聚居地区位于东经99°57′~112°, 北纬21°31′~26°45′之间, 地处岭南亚热带地区, 山地连绵, 气候湿热, 草密林茂, 很适合各种动植物生长繁殖, 因此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而壮族先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喜食蛇、鼠及各种山禽的习惯, 因此动物药应用较为普遍, 民间历来有“扶正补虚、必配用血肉之品”的用药经验。因此, 在给学生讲授《民族医药与方剂学》特别是讲授动物药时, 适当讲授广西壮族地理、饮食等知识, 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和掌握中草药的相关知识。

2. 开展阅读实践课

壮族由于刚开始无自己的文字, 所以壮医中草药没有像中医的《神农本草经》那样的经典著作, 有关记载散见于历代文献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一些壮医中草药专著相继问世, 这些文献资料对学习研究壮医药特别是壮族草药十分重要。所以, 我们在教授理论课的同时开设了相关的阅读实践课, 指导学生阅读这些中草药文献资料。如浏览《壮族通志》、《广西地理》、《壮族百科词典》、《中国常用中草药》、《中草药学》、《广西本草选编》等与壮族地理、饮食、医药相关的书籍;利用网络收集与壮族、壮医药相关的知识, 如浏览“中国壮医药在线”等网页, 使学生对壮族及其民族文化有更多直接的感受和了解, 从而激发学生对壮医药特别是壮医草药的学习、研究和创造的热情和兴趣。

3. 参观靖西端午药市

靖西端午药市始于唐宋, 盛于明清, 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是在一年一度的仲夏时节由农民自发赶集发展起来的传统药市, 是群众性传播壮医药文化、寻访防病消灾健康生活的重大节日。每年的端午节期间, 我们都会组织药学专业的学生到广西靖西县参观药市, 通过端午药市展览、销售、应用的中草药实物、文字说明以及教师的讲解, 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壮族中草药特别是右江流域的道地药材及其对人类健康作出的贡献, 对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药学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 能在药品生产、检验、流通、使用以及药物研究与开发等领域从事药物分析鉴定、药物设计、一般药物制剂制备以及临床药学服务等部门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因此我们在教授《民族医药与方剂学》时要以实践结合理论的教学方法。本课程共30学时, 其中理论课20学时, 见习课10学时, 比例为2∶1, 同时适当安排学生上山采药, 目的是教授学生在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重点见习、实习壮医中草药的道地药材, 如马兜铃、千斤拔、龙船花、闭鞘姜、阳桃、两面针、鸡蛋花、刺芋、金锦香、南蛇簕、薯莨、马鬃蛇、褐家鼠、蟒蛇等, 在实践中学会运用眼、耳、鼻、舌等感官来识别植物、动物的形、色、气味, 从而形成对“药”的感性认识, 使学生学习本课程后真正能“学而致用”, 不仅可以为更多的壮族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而且可以把壮族中草药这种回归自然的绿色疗法发扬光大。

民族医药 篇8

1 南宁市民族医药发展现状分析

1.1 南宁市民族医药发展的背景

南宁市位于我国西南边境地带, 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 地处亚热带季风区, 阳光充足、雨量充沛, 适宜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给南宁创造了丰富的药用动植物资源。此外, 南宁市居住着壮、汉、瑶、苗等40多个民族。根据《南宁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2010年11月1日零时, 全市常住人口666.16万人, 其中汉族人口312.50万, 占全市总人口46.91%, 少数民族人口353.66万人, 占53.09%[1]。壮族是世代居住在本地的土著民族, 人口339.04万人, 占全市总人口的50.09%[1]。瑶族人口数量在南宁市人口比例中排第三位, 仅次于汉族人口数量。南宁市的这种人口结构, 形成了其独有的以壮族为主的多种民族人才和文化资源共存的格局, 为南宁市民族医药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充足的人才资源。

2009年底, 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促进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实施壮瑶医药振兴计划”。2011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壮瑶医药振兴计划》 (2011-2020年) 。为贯彻执行国家和自治区壮瑶医振兴计划, 2012年, 南宁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的决定》 (南府发[2012]111号, 以下简称《决定》) , 明确了南宁市发展中医、民族医药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并就中医药民族医药服务体系、科研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的建设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实施措施。《决定》还提出实施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八大重点工程、支持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发展、实施壮瑶医药振兴计划、加强中医药民族医药文化建设、加强对外合作等。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制定出《南宁市壮瑶医药振兴计划》以及《南宁市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八大重点工程实施方案》, 为南宁市中医药民族医药的发展规划出宏图并提出具体发展思路。

1.2 南宁市民族医药服务体系及基础设施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前, 南宁的医疗体系以西医为主, 全市以中医为主的医院仅有南宁市中医院 (水塔脚) 及武鸣县人民中医院, 20世纪80年代以后, 南宁市各县才相继建立县级中医医院。“十一五”期间, 南宁市中医药民族医药取得了长足发展, 到2010年底, 中医民族医病床数、技术人员数、业务用房建筑面积分别比“十五”末增长62.36%、91.01%、26.22%, 万元以上医疗设备总值达55981万元[2]。目前为止, 全市拥有一家三级甲等、7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近年来, 累计在全市123个乡镇卫生院和35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了中医民族医科, 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科覆盖率由原来的35%左右提升到现在的95%以上[3]。

笔者的实地调查发现, 在南宁市武鸣、宾阳、横县、上林、马山等各县都有以壮医壮药为主行医看病的的医生, 有的开设有诊所或医院, 有的则无医疗机构, 只是在家行医看病, 由此看出, 壮医壮药在以壮族为主的南宁市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普遍性。近年来, 南宁市政府和卫生部门不断加大对民族医院及民族医科室的建设。2011年8月18日, 南宁市首家县级壮医医院在隆安县挂牌成立, 与隆安县中医医院实行两块牌子, 一套人马的管理, 开始以壮医诊疗技术服务社会。2011年12月, 经上级批准, 武鸣县中医医院正式增挂“武鸣县壮医医院”牌匾。医院壮医推拿科, 在保持传统中医特色基础上, 发掘、应用壮族传统特色、特效疗法, 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杂症进行诊治, 疗效显著, 深受广大病患者的欢迎和喜爱, 门诊和住院人次激增, 并于2012年4月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培育项目。在民族医药政策的支持和政府鼓励下, 目前, 南宁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所逐步重视民族医科室建设。如南宁市江南淡村路西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国家“十二五”规划支持下建立起民族诊疗室, 开展传统医学结合苗医、壮医、瑶医的特色疗法, 并配以超短波治疗仪、中频疼痛治疗仪、牵引、TDP等理疗设备;南宁市西乡塘区上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新阳中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与广西中医药大学瑶医药学院协议合作,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瑶医科门诊, 这标志着南宁市的民族医已真正走入社区并向多元化发展。

1.3 南宁市民族医药学术体系建设现状

广西是壮族的起源地和聚居地, 据古籍记载, 最早居住在广西境内的有“百越”族群中的“西瓯”“骆越”等部落, 今天的壮族就由这些部落发展而来, 而且, 左右江地区、邕江流域是壮族先民——西瓯、骆越民族的起源中心。壮族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对疾病逐渐有了自己独特的认识, 并积累、总结了宝贵的治疗经验, 逐步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医药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 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地方政府的扶持下, 一些民族医药工作者对壮族医药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挖掘, 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壮族医药理论体系, 同时出现了一些比较有名的壮医药专家如国医大师班秀文、壮医专家黄汉儒、黄瑾明等。壮医的理论体系主要强调“阴阳为本, 天、人、地三气同步”的天人关系观;以“脏腑气血骨肉”、“三道”、“两路”学说构成生理病理理论;在病因病机上, 认为“毒”、“虚”致百病;在诊法上, 强调数诊合参, 突出目诊;在治疗原则上, 强调“调气解毒补虚”。

南宁是骆越民族的起源地, 1985年, 考古工作者在南宁市武鸣县马头乡西周古墓中出土了两枚精致的青铜针, 经考证, 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该针为古骆越人, 也就是壮族先民的针灸用具。武鸣马头青铜针是我国目前为止出土的年代最早的金属针具, 说明广西壮族地区是我国针刺疗法的发源地之一。此外, 从南宁市一带壮族人们的饮食风俗习惯, 也可探寻其医药发展的历史悠久。例如, 在平时喜欢食生或半生的食物 (如生鱼片、生羊血、半生熟的牛肉等) , 在三月三、清明节或结婚等特殊的日子, 有食用五色糯米饭、艾叶糍粑、黄花糯米饭的习俗。壮族人们认为, 以一些具有药用功效的植物汁浸制出来的糯米饭、糍粑等食品可以强身祛病, 而虫蛇、羊血等皆为血肉有情之品, 具有补虚的作用, 因此, 现代壮医在给患者补虚时有喜用血肉有情之品的习惯[4]。

尽管, 南宁是壮族起源地之一, 壮族医药源远流长, 但从目前看, 南宁市的民族医特别是壮医药却缺乏其鲜明的特色和具有本地特色的学术体系及学术带头人, 壮医壮药分散于民间, 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保护。

1.4 南宁市民族医药教育与人才培养

作为广西首府的南宁市, 拥有全广西70%以上的科研院所和60%以上的高校, 虽然没有属于本市的民族医教育机构 (包括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 但却汇集有广西最高层次的民族医教育机构和科研院所——广西中医药大学壮医药学院和瑶医药学院以及广西民族医药研究院。此外, 广西壮医医院、武鸣壮医医院、广西民族医院及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壮、瑶医诊室等, 为广西民族医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临床实践及培训基地。1985年, 广西中医药大学的前身广西中医学院招收了第一批壮医硕士研究生。此后, 广西中医学院、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广西民族医药协会等陆续开办了上百期广西民族医药培训班、函授班。部分地、市、县也办起了一些乡村医生培训班。据不完全统计, 参加培训的学员达8000多人。这8000多人分配到广西各地工作, 其中包括南宁市。尽管, 由于民族医药的发展在南宁市起步较晚, 但是, 随着社会对民族医药需求的增多, 南宁市也在加大对民族医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从每年参加壮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人数逐步增多的趋势看, 南宁市在各级医疗机构、诊所、养生保健会所等以壮医诊疗技能服务社会的人数在逐年增多, 2015年7月, 南宁市各地来参加壮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人数达80多人, 这意味着, 社会的需求是教育发展的推动力。

1.5 南宁市民族医药产业现状

2002年8月, 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加挂“广西壮医医院”的牌子, 成为全国首家省区级壮医医院, 随后, 广西中医学院制药厂、玉林制药厂、桂西制药厂、柳江制药厂被国家有关部委定为生产壮、瑶药的民族药定点生产企业。广西药用植物园开辟了以引种栽培壮、瑶药为主的民族药区。其中, 桂西制药厂属南宁市制药企业, 其独家研制的女性止血药品—妇血康牌滇桂艾纳香颗粒, 来源于壮医民间验方, 产品畅销全国和东南亚地区。广西中医学院制药厂 (现改为广西中医药大学制药厂) 、广西药用植物园虽非南宁市单位, 却也均位于南宁市内。由广西中医学院制药厂生产的复方扶芳藤口服液 (起初称为百年乐) , 同样来源于广西本地的壮瑶医民间验方, 该产品在上市之初就已红遍大江南北, 闻名海内外。

“十二五”期间, 广西共有132家企业入选全国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 (简称民品企业) , 其中其中少数民族药类企业44家。南宁市的广西健丰药业公司、广西千珍制药等企业也成为民族药定点生产企业或民品企业。南宁市壮瑶医药振兴计划 (2011-2020) 明确指出:鼓励壮瑶医药的开发和发展。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优势条件, 把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成为我市的新兴支柱产业。……制定优惠政策, 扶持我市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壮大;支持相关企业成立中药民族药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培植3~5个年销售过5亿元的中药民族药品牌药品;建设南宁生物制药产业园、南宁宝塔医药产业园;重点支持广西万寿堂药业、培力药业、广西盈康药业、广西万通制药、广西古方药业、广西桂西制药、百会药业、广西千年健药业、康华药业公司等企业及其它生产民族药的全国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发展壮大[2]。南宁市的民族医药产业, 已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

2 南宁市民族医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南宁市壮瑶医药振兴计划》实施以来, 南宁市民族医药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但是, 其中面临许多问题, 如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和有效的运行机制;人才资源短缺;民族医药文化构建缺乏力度;基础设施及服务可及性与社会需求间存在差距;民族医药的文化传承受限;临床诊疗特色优势不突出;民族医药产业薄弱滞后, 缺乏竞争力等等。

3 南宁市民族医药发展对策研究

3.1 建立良好机制,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1) 事业的发展, 人才是根本, 而机制是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的保障, 没有好的机制, 就无法留住现有人才、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也无法吸引外来人才。《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的决定》、《南宁市壮瑶医药振兴计划》以及《南宁市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八大重点工程实施方案》这些政策为南宁市建立民族医药发展建立良好机制提供了指南作用和思路。各级政府和部门只要认真按照政策执行, 针对各区各县实际情况, 积极采取措施培养和吸引人才, 必定能促使南宁市民族医药的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2) 成立专门的民族医药机构, 组织人员深入挖掘、收集和整理民族医药经验, 对本市民间民族医造册并对其医药经验形成文字总结和归类, 保护现有人才资源。

(3) 充分利用首府城市的区位优势、人才优势, 利用汇集于南宁市的区级民族医药教育机构及科研院所、医院等资源, 培养属于本市的、具有一技之长的或全科民族医生。

3.2 加强基础设施和基层科室建设

尽管南宁市各城区和各县乡镇卫生所中医民族医覆盖率提高, 但大多数以中医药诊疗技术服务社会, 且服务可及性还需提高, 民族医药基础设施和基层科室的建设还是比较少而薄弱, 由此造成一方面是人才严重缺乏, 另一方面却是壮医药学院的学生毕业难找工作的局面。加大基础设施和基层科室建设, 不但是加强物资投入, 还要加大人才的投入, 软件硬件一起抓, 提高其服务可及性, 使中医及民族医真正能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3.3 抓好重点专科建设, 突出民族医诊疗特色优势

民族医药具有简单、效验、价廉等特色, 但其技术及设备相对西医来说简单落后, 治疗方法和药物剂型等都无法满足各种病症需求。因此, 西医不是万能, 中医民族医也不是万能。民族医药要凸显自己的特色, 只能选择自身具有优势的特色诊疗方法为建设的重点, 抓好重点专科建设, 使民族医比西医优越的地方得到凸显, 从而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 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患者, 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3.4 加大民族医药文化宣传, 使民族医药走入平常百姓家

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民族医院等各方人才, 以义诊、板报、宣传手册等在社区、中医民族医院等加大民族医科学普及宣传工作, 特别是要加强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民族医药的宣传和诊疗, 让民族医真正走入社区、走入千家万户。

3.5 采取有效措施, 促进民族医药产业发展

目前, 南宁市民族医药产业薄弱, 政府应为民族医药卫生保健产业提供优惠政策, 特别是鼓励民办民族医药产业, 如诊所、保健养生会所、民族药制药厂等。特别是民族药制药产业的发展, 对南宁整体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南宁市民族药产业发展的对策及思路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首先, 以企业为主体, 推动民族药制药产业发展。当前, 南宁市民族药定点制造企业虽有几家, 但民族药的生产缺乏规模和创新力, 除妇血康、复方扶芳藤口服液等老品牌外, 近年新增的、较有影响力的品牌没有。政府应鼓励现有的制药企业深入、大胆地挖掘民间有效的单方验方, 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药物资源, 制造出具有本地特色的民族药。在此同时, 注重企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 加强设备和技术资金投入, 以桂西制药等有良好基础的企业为重点, 建设1~2个较有规模的制药业成为现代化的少数民族药企业, 并带动其它民品企业发展。其次, 充分利用区位优势, 发展民族药产业。充分利用南宁市作为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及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城市的优势, 积极推进广西及南宁与东盟国家的民族医药交流, 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 推出本地品牌民族药, 让本地产的民族药走向全国, 走向世界。再次, 促进民族药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在发展民族药产业的同时, 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对当地药用资源实行开发与保护并进, 使民族药产业能持续、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南宁市统计局.南宁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Z].南宁:南宁市统计局, 2011.

[2]南宁市人民政府.南宁市壮瑶医药振兴计划 (2011-2020年) [Z].南宁:南宁市人民政府, 2011.

[3]罗媛, 曾伟.南宁中医药民族医药阔步前行[N].南宁日报, 2015-03-19.

民族医药 篇9

关键词:民族医药档案遗产,收集,思路对策

少数民族医药档案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医药文化遗产,也是国家档案全宗的重要构成部分。各文化部门应该按照国家《档案法》和有关规章制度的规定,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和方式,将散存在民间的少数民族医药档案遗产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集中统一管理,以确保少数民族医药档案遗产的完整和安全。

一、民族医药档案遗产收集工作的思路

1. 各部门要加强意识,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和行政效能,广泛征集反映民族医疗活动、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档案遗产。

对于散存在民间的珍贵民族医药档案遗产要想方设法征集入藏,做到广征博收,应收尽收。民族医药古籍收集的时间较短,许多珍贵的档案遗产在不同时期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目前征集到的医药遗产大多已不完整,面对这一历史事实,各部门应通过不同途径与渠道,号召社会各界的有识之士将那些零散流失于民间及国外的傣族文献古籍进行收集汇总,进行合并分类,加以保护保存。制定相关奖励制度,鼓励全社会献医、献药、献剂、献书,制定文献古籍管理法律法规,对各民族的医药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科学有效地对其翻译、整理、研究、开发,让它充分体现出具有历史性、文化性、实用性、有效性和科学性的民族民间医药。此外档案部门还可发挥行政效能,争取党政领导支持和有关部门的配合,采取颁发文件、召开调度会议、派员专收等有效行政手段,获取有价值的民族医药档案遗产。

2. 促进档案工作者与有关部门、民族医生的合作,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共同实施普查、收集和整理工作。

在政府有关部门的统一组织下,各级档案馆、图书馆、民委、文化研究所、民族医院、民族医药研究所、文博馆等要相互配合,开展民族地区民族医药文献资源普查,全面掌握民族医药遗产资源现状,对收集到的档案资料汇总整理、立卷归档,为建立民族医药特色档案提供雄厚的物质保障。

各部门之间除了要协力进行民族医药档案的普查、收集和整理工作外,还要重视同各地民族医生进行广泛合作。民族医生是各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承者,掌握有大量的医药经验、特色疗法以及本民族生活区域内特有的药物分布、药性及其运用,他们熟悉本民族的传统医药文化和语言文字,收藏有大量本民族医药遗产资源,了解丰富的民族医药档案遗产资源线索,因此,应该把他们纳入民族医药档案遗产资源的挖掘和利用的工作队伍中来,和他们建立良好的沟通联系关系,并赋予他们一定的职责和权力。我想只有把这项工作落实到基层,落实到个人,才可能取得切实的效果。与此同时,加强民族医药文献古籍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也是势在必行的,是我们提高民族医药档案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档案工作是一项集收集整理、分类归纳、检索等为一体的专业性、技术性工作,对档案人员的文化水平、专业素养要求较高。为了确保民族医药档案管理质量,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要具备一定专业的科学技术、文化水平和管理能力,要全面掌握档案专业知识,熟悉相关专业技术知识。尤其是民族医药档案文献使用的大部分文字以民族文字为主,这就要求民族医药文献古籍档案管理人员既要有较高的汉文知识水平又要精通民族语言文字。因此,民族医药文献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加强民族语言文字知识方面的培训。另外,管理人员对相关医药知识的掌握也是必要的,要能够根据民族医药的特点及民族医药的病因、病机、药理、药效、剂型、功能等方面对档案遗产进行分类管理,使档案遗产的管理功能得到充分地发挥,从而提高民族医药档案遗产管理水平,为今后民族医药档案遗产的翻译、整理、研究提供简单快捷的检索,为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翔实可靠的依据。

3. 档案馆要把民族医药档案遗产收集工作与馆藏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建立特色档案。

对于各级档案部门来说,进行馆藏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建立门类齐全,载体多样,结构合理,内容丰富,有鲜明特色的馆藏体系,使其为地方的经济建设、编史修志和其他工作服务。民族医药档案遗产蕴藏了丰富的民族医药文化,而民族医药文化的积淀必须建立在馆藏的不断丰富和优化的基础之上。少数民族医药的发掘利用,需要把医药档案遗产的收集工作和特色馆藏的建设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凸现各地民族医药档案遗产特色,为提升民族地区档案部门的馆藏档案品牌增色,使民族医药特色档案为民族地区经济、医疗卫生、保健文化等建设服务。

二、档案部门应该围绕各地区民族医药特色文化建立特色档案

1. 为民族医药遗产建立档案资料库。

目前,“民族医药文献藏于民间”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尽管各地基本上都设有古籍办公室、民族文化研究院所、语文工作委员会等机构来进行民族古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但仍有数量众多的民族文献保存于各地毕摩、东巴、民族医生等个人手中。这就意味着,档案部门要加强与其他部门间的合作,深入民族地区进行收集工作,加大力度搜集散落在民间的民族医药古籍,包括贝叶经、棉纸经、东巴经,并协助各部门对其进行立卷归档,将搜集到的医学文献和有关民族医药内容的文献按民族、医学分科进行目录登记,列写出内容摘要等,建立起反映本地区特色民族医药文化的民族医药档案遗产资料库。

2. 为民族特色药物建立标本档案库。

民族药文化是民族医药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10年来,经过对各民族地区的多次调查和民族药本草著作的编写,基本摸清我国民族药的品种约8000余种,占全国药材资源总数18207种的75%左右,其中有一部分药材是中医和民族医生交叉通用的或在民族药中属于少用的。除了中药本草学所载的中药以外,基本上都是民族药和民间草药。同时,根据各民族地区多年来的野外调查、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而出版的一批民族药的专著也可以看到,民族地区蕴藏的民族药材资源十分丰富,许多药物为各民族专用的特色药物,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如《中华本草·藏药卷》收载藏药396种,《中华本草·傣药卷》收载傣药400种,《中华本草·苗药卷》收载苗药391种。这些药材一般可视为该民族医药的常用药,其中包括了大量典型的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堪称各民族珍贵的传统药物资源代表。

为了有效地增加和完善民族药物信息,有利于社会各界了解和开发利用民族药物资源,一些民族地区已经建成了富于特色的民族药物标本库,为该地区民族医药事业的开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档案史料。比如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医药研究所建成开放了我国第一个苗族、侗族药物标本库,该标本库对苗族药物、侗族药物的类别和命名法进行了研究和规范,系统地阐述了苗族药物、侗族药物的类别和苗族药物、侗族药物的命名法,反映了苗族、侗族给药物命名的规律和习惯,充实了苗族药物、侗族药物理论;为苗族药物、侗族药物的研究及其资源的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依据, 对弘扬和振兴民族医药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各民族医药研究所药物标本档案的建立也给档案馆在进行馆藏建设时提供了新的思路:应该不失时机地将民族药物标本档案作为各馆的特色档案进行收藏和开发。湖南省涟源市档案馆就是这样做的。他们将“药物标本图解及处方秘方”作为本馆的特色档案进行收藏建设,将这一特色档案归属为单独的中药资源普查办全宗,共立档案43卷,特别突出的是他们收集了在涟源市境内生长采集的590种中草药标本彩色照片,组成了9册,比较全面、真实地反映了涟源资源丰富、品种齐全的中草药状况,为该市医药事业的发掘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档案资源。

3. 为民族民间医药师建立名医档案库。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同时是由主要人物推动的。民族民间名医是各民族医药学发展的重要力量,对民族医药经验的研究总结,对民族医药文化遗产的继承发掘都做出了一定贡献,是我们研究民族医药史不可或缺的部分。收集整理在本民族医药历史进程中起过重要作用或影响的一批人物(名人)档案,对民族医药学编史修志、资政教化,开发人文档案资源,有重要现实意义。比如享誉海内外的云南白药,其创始人是云南彝族曲焕章,因此建立彝族名医曲焕章档案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还有藏族历史上出现的主要名医家:宇陀宁玛·元丹贡布、洛钦·仁钦桑布、德敦·札巴旺协、帝尔玛·丹增彭措等,傣族名医家康朗仑、康朗腊等,为他们建立人物档案一方面可以完善民族医药历史档案资源,另一方面也可增强各民族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民族地区档案馆等文化部门应该结合本地区、本民族实际情况,收集有代表性的民族医生情况材料,在建立人物档案过程中,特别注意收集人物传主的履历、著作、手稿、笔记及照片等实证材料,建立民族医药人物档案,来丰富馆藏和提高服务水平。

总之,各地民族医药文化遗产是记录各族人民医药历史,反映各民族地区特色风貌的重要凭证,各级档案馆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向全社会征集各类医药历史档案资料,要做好民族地区民族医药档案遗产的收集工作,让这一文化财富得以完善的保存并作为文明的见证为社会公众利用。

参考文献

[1]华林.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管理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1.

[2]陈子丹.民族档案史料编纂学概要[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9.

[3]钟宝华.谈建设有地方特色的馆藏[J].档案学通讯, 1994 (5) .

[4]杨秀兰.民族地区档案馆应建立民族特色档案[J].档案, 1997 (6) .

民族音乐与民族精神 篇10

关键词:艺术门类的“基因”,音乐与自然,民族精神,音乐与经济

有史以来所有的艺术都出自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 带有不同的风格, 而且按照各民族的信仰、风俗、生活理念和极其复杂的大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当这种风格一旦成为一种完善的艺术模式, 这种模式就成为该民族这一艺术门类的“基因”, 从此以后该艺术的发展都是围绕这一基因而发展的, 因此艺术就必然代表了该民族的精神, 该民族也必然以自己的精神去发展自己的艺术。本文就民族音乐的发展作一些探讨。

民族的音乐不能简单地分为先进与落后, 民族音乐的发展靠民族自尊心, 现代美学越来越清晰地验证了这一真理

人类在适应大自然的过程中, 由利用人声和能够发出声响的物体发出声响作为信号, 到运用不同的音高, 按照一定的节奏创造出一种“秩序”, 从此音乐的创作开始了。这种“秩序”是按照人们所在的民族和地域, 按照该民族和地域所面临的大自然对于他们的塑造, 因而长期形成的信仰、社会观念和对于音响、音高、节奏等的象征意义的赋予和理解来进行, 从而形成了该民族、该地域独具特色的音乐。因此, 某民族某地域产生某种音乐几乎可以说是大自然的造化。人类这种由原始的音响的实用, 到动物性的欢娱, 再到美的创造、表现与欣赏, 这中间经历了几千年的生灭与涅槃, 逐渐形成了各自截然不同的音乐体系。它如同“人的精神或人格, 尽管还有待于成熟和发展, 但它一开始就是一个统一体”。它同人格的形成一样, 一旦成为一个“原型”或曰“自性”, 它便如荣格所认为的那样“自性是统一、组织和秩序的原型, 它把所有别的原型以及这些原型在意识和情结中的显现, 都吸引到它的周围, 使它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 (1) 音乐体系的形成如此, 各民族音乐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就不足为奇了。把西洋音乐的音阶中各音的关系和汉族调式音阶各音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就可看出, 同是七声音阶, 除诞生方法的实际差异外, 其观念上的差异是那么大。在西洋音乐中, “七、六、四、二各度是动音, 它们力求达到回到安静状态”。“动音被最近的静音所引, 故七度上行至主音, 第六度下行至属音, 第四度下行至中音, 第二度上行到中音或下行到主音。” (2) 第三级音和第四级音是半音关系, 第七级音同第八级音是半音关系, 第四级向下和第七级向上的导入性是最基本的概念。但在汉族音乐中“自殷以前但有五声, 自周以来加文武二声, 谓之七声。五声为正, 二声为变。变者和也” (唐杜佑《通典》) 。王仲皋在《琴学概论》中说:“殊不知五正音之外, 有变宫、变徵、清角、清羽 (即闰音) 四个偏音。” (3) 这些说法, 说明我国传统音乐中是以五声为主音。变宫、变徵不过是调式中的附助而已。除雅乐与清乐的音节不一样外, 各种调式音节排列也不尽相同, 而且变徵一般情况下不是向三级音靠拢, 而是有向徵 (五级音) 靠拢的倾向, 变宫也不见得一定“导”向宫音。并且, 变宫、变徵在一些如山西的民歌、河南的豫剧中还有明显的不确定性, 运用“十二平均律”是找不到这两个音的。从西洋乐同汉族音乐的异同, 可以想象世界各民族音乐会有多少根本性的差异。然而, 几千年来, 各个民族都用自己的音乐表述着自己的喜怒哀乐, 他们自己的音乐是其他音乐无法代替的, 当今, 随着现代信息的高速膨胀, 各民族间的音乐正在互相渗透和理解。西方民族的音乐正在越来越多地为东方民族所理解, 风靡全球的通俗音乐———爵士乐、摇滚乐恰恰来自被认为经济最落后、文化最原始的黑人民间音乐。

长期以来, 中国音乐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简单的音乐”, 然而谁也无法否认我国早在明代就由乐律学家朱载堉首创了值得骄傲的“十二平均律”;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乐听了二胡独奏曲《江河水》后能够感动得流下泪水, 对中国二胡的表现力大加赞赏, 这足以说明中国音乐并不“简单”, 中国音乐作为世界上第一大民族的音乐, 是历史最悠久的文明的一部分, 它的存在就说明了它的合理性, 它的特点、风格和魅力是所有其他音乐都无法用其“复杂”来代替的。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 我们要学习所有民族的音乐艺术成果, 然而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使我们的音乐更加完善, 我们有资格说, 我们的音乐宝库是最博大精深的, 我们的音乐家应有信心、责任和资格使我们的音乐走出国门, 让世界各民族了解我们的音乐。同时努力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真正属于中国的音乐体系, 使我们的音乐成为其他民族学习的典范和攀登的高峰。

文化随经济的渗透而渗透, 我们需要的是民族气节

近百年来, 在我国文化的走向上有一种随经济的流动而流动的现象。经济基础对于“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在音乐的传播过程中显而易见。科学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促进了艺术的规模化发展, 这是一个事实。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 很多纯正的民族音乐宝库却往往在苦难中积蓄。布鲁斯音乐的形成如此, 中国的许多著名民歌和优秀歌曲也是如此。我国的《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等都不是出于繁荣盛世, 连年的战争和辱国之痛更是形成了百代流传的越剧。这些都足以证明, 经济的繁荣对于优秀音乐的诞生与发展并非绝对正比。

我们也应认识到, 世界音乐正在认识到我们的民族音乐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 是一座最为丰盛的艺术宝库, 更重要的是我们是有着崇高的民族自尊的民族, 近年来我们民族风格的音乐屡屡在国际乐坛上获奖, 我们的民族乐团一次次登上国际音乐的圣殿, 获得世界音乐人的赞誉。我们看到, 技术和观念上的学习与引进, 正在像科学技术和体育事业一样, 使我们民族的音乐跃入世界的前列。

健康的民族音乐才可能走向世界音乐之林

改革开放的春风搞活了经济, 也为乐坛带来了新的生机。通俗歌曲的发展, 打破了我国只有美声、民族唱法的格局, 涌现了大批歌颂我们的时代、时代风尚和美好爱情的歌曲。如《亚洲雄风》、《青藏高原》等优美健康的歌曲, 丰富了我们民族的乐坛, 唱出了我们中国的气节。

笔者认为, 在当今这个政治局面宽松、艺术创作自由的大好形势下, 我们可以对艺术作各种尝试, 但作为有志于民族音乐大事业的工作者, 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民族观念:先要了解你的观众是我们的民族, 你也是这个民族的一个成员, 这个民族真正的音乐内涵是什么, 审美情趣是什么, 他们需要你引导他们走向怎样的审美情趣, 你应该是清楚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决定了他们同其他民族一样崇尚高尚、光明、磊落、豪爽、健康, 并具有独特的对于含蓄、羞涩、理智等的审美需求。要弘扬我们的民族音乐、弘扬我们的民族音乐精神, 使我们的民族音乐健康发展才是我们的使命。

早有预言家预言: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 各个领域都在验证这一预言的正确性, 把握时代的脉搏, 坚持民族的特点, 把一个世界最大民族的、最优秀的音乐体系呈献给世界人民, 这应是处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华民族音乐人的自信与自尊。

放马山歌

注释

1 C.S.霍尔、V.J.诺德贝著:《荣格心理学入门》, 三联书店, 1987年版。

2 该丘斯著:《和声学》,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62年版。

文化民族还是民族文化 篇11

关键词:文化认同;文化民族;非功利性

中图分类号:I516.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60(2009)04-0001-05

在我主编的五卷本《德国文学史》中详细记述了德国文学在18世纪的发展轨迹以及它如何从世纪初的落后状态到世纪末达到欧洲顶峰的过程,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政治、经济、社会均处在落后状态的德国包括文学在内的文化会有突飞猛进的进步?在我们这部文学史的第二卷和第三卷对这个问题做了一些分析,提出了我们的见解。现在我想将这些见解归纳整理一下,向大家报告,请大家指正。

一、18世纪末德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基本状况

18世纪末,英国革命已经过了半个世纪,英国已经基本完成了向工业化的转型,法国大革命也进行了十年,1799年的雾月政变结束了旷日持久的纷乱局面,拉开了拿破仑时代的序幕。可是,这时的德国尚未进入真正的市民社会,还保持着17世纪中叶三十年战争结束时的社会结构,甚至——按照马克思在《黑格尔哲学批判》一书中的说法——到1848年德国的发展水平才相当于法国大革命前的水平。这就是说,到了18世纪德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没有多大变化和发展。整个国家仍然处在四分五裂的状态,所谓的神圣罗马帝国是个大杂烩,由众多名义上从属帝国,实际上是由独立分治的王国、诸侯国、主教教区、藩邑和自由城市组成。18世纪末,这样的大小邦国多达340个,另外还有1400个骑士的领地。从经济方面看,神圣罗马帝国一直到19世纪崩溃时,基本上还是个农业国,产业、手工业落后,贸易也极不发达。北部汉萨同盟的航海优势,随着荷兰、英国的兴起已不复存在,南部的商业城市如奥格斯堡、纽伦堡等也随着意大利一些商业重镇地位的下降而日渐式微。各邦国之间的币制和度量衡不统一,成为自由贸易的严重障碍,再加上各邦国之间的关卡林立,贸易几乎无法进行。诸侯割据使物流阻滞不通,这既是政治经济保守封闭的表征,同时也是社会结构僵化、缺乏生气的缩影。各个诸侯国实行世袭的封建制,社会等级森严,贵族把握统治机构,市民不能参与政治。由于版图不统一、生产贸易不发达、社会结构死板、缺少竞争机制,市民不仅数量小,而且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在社会中都没有多大影响。总之,18世纪末的德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完全是一个落后国家,不仅落后于英国,而且也落后于荷兰、比利时等国。

二、18世纪末德国的文化状况

18世纪的德国虽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没有多大变化,但它的文学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8世纪初没有一位德国作家在德国以外产生过影响,那时的德国文学不是模仿法国的古典主义戏剧,就是写《鲁宾孙漂流记》式的小说。到18世纪中叶,两位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高特舍德和莱辛还在争论德国戏剧究竟应该走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道路还是走莎士比亚化的道路。可是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文学不仅拥有了歌德和席勒这样世界级的文学大师,而且还有一批进入世界文学之林的作家,如浪漫作家施雷格尔兄弟、诺瓦利斯、蒂克等以及虽不属于浪漫文学但与浪漫文学有诸多关联的作家荷尔德林、克莱斯特、让·保尔。有了这样一个作家群,德国文学就顺理成章地登上了欧洲文学的顶峰。18世纪末的德国,不仅文学界群星璀璨,哲学界也是大师辈出。在康德之后,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几乎在同一时段推出了他们的经典著作。在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里同时出现四位哲学大师,这在德国哲学史上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在世界哲学史上也实属罕见。如果我们再想到以贝多芬和莫扎特为代表的音乐,我们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包括文学、哲学、音乐在内的德国文化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达到了无法超越的高度。

其实,18世纪末,德国不仅在文学、哲学和音乐方面雄踞欧洲之巅,在教育的普及和文化设施的建设方面也优于英国和法国。18世纪末,在英国,工业化引发了绝对贫困化和相对贫困化,从而导致文盲骤增,而在德国据统计,到1800年六岁以上的人当中,有阅读能力的人就占了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由于教育的普及,18世纪末德国出现了“读书热”,图书出版的数量急剧增加。据统计,1740年、1770年和1800年出版的书目分别是775种、1144种和2569种;其中增长最快的是文艺类书籍,1740年为44种,1770年为188种,1800年为881种。另外,到18世纪末,读书已经不再是知识阶层的特权,而是成为了各阶层人的共同需求。维兰德1784年在他主编的《文学汇报》上写道:“对启蒙的渴求和对知识的喜爱,不知不觉地扩展到几乎所有等级和阶层。”德国的读书热不仅体现在读者数量上,而且也体现在阅读的态度上。著名法国作家斯泰尔夫人(Madame de Stael)在她的《论德国》(De Allemagne)中指出,在法国,书是沙龙里的谈话资料,在德国,书则是人在寂寞中的伴侣。德国人在休闲时总是爱打开书本,从中汲取知识,了解时事,提高修养,以极大的兴趣欣赏文学作品,常常沉湎于小说而不能自拔。

18世纪德国不仅普通教育的普及程度很高,高等教育也很发达。18世纪末英国有六所大学,而德国就有四十四所之多。正是这些大学培养出了具有人文主义思想、掌握各种知识、精通多种外语的学者和作家。自17世纪以来,德国的著名作家都是所谓“学者型”作家,因为他们都受过高等教育。

18世纪德国在文化方面的另一景观是,虽然没有全国性的文化中心,却有众多地方性的文化中心。在德意志境内,邦国林立,自然不会出现全国性的文化中心,就像中央集权国家法国的巴黎那样。但是,在启蒙运动的推动下,一些邦国的宫廷出于竞争意识想竭力炫耀自己的文化品味,不仅纷纷兴办学校,而且还修建图书馆、画廊、音乐厅、歌剧院、话剧院以及博物馆等文化设施。这样,德国虽然没有像巴黎那样的文化荟萃之地,但也没有出现像巴黎以外的那些省份在文化方面一片空白的局面。

总之,18世纪的德国虽然政治保守,经济落后,社会停滞,但它的文化却是蓬勃发展,一派繁荣景象。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是德国的特殊历史条件造成的。

三、文学与政治脱节

文学与政治脱节是18世纪德国的一种特殊现象。德意志各邦国普遍不重视文学,像普鲁士这样大的邦国甚至鄙视本土文学,认为它根本不是文学。除魏玛公国外,其他的德意志邦国也都没有扶植过文学,没有对文学的发展起过积极作用。这些邦国不重视文学的原因是,它们不觉得文学对于维持其统治、推行现实政治有什么帮助。其实魏玛宫廷招揽维兰德、歌德、赫尔德等人到魏玛,也不是要他们通过他们的文学活动诠释宫廷推行的现实政治,为巩固宫廷的统治服务,而是为了别的目的:请维兰德来是要他当

尚未即位的公爵的教师,请歌德来是要他做卡尔·奥古斯特的陪同,并兼做行政工作,至于赫尔德则是看重了他的牧师身份。德意志各邦国的宫廷虽不支持文学,但也不干预文学。这样,就给从事写作的作家留下了自由的天地,他们除了为宫廷创作娱乐节目时需要考虑宫廷的需要和要求外,其他的创作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所以,宫廷不支持甚至鄙视本土文学反倒有利于本土文学的创作。为此,施雷格尔感叹道,倘若腓特烈威廉二世论文学的风格和趣味的著作用的是德语而不是法语,那就可想而知,对德国文学会产生多大的伤害。另外,由于诸侯割据,出版社分布在各个邦国,在梅特涅制定的复辟政策颁布以前,德意志各邦国没有统一的书报检查制,因而几乎所有的著作都可以找到出版商。

文学与政治脱节不仅表现在当权者不要求文学直接为他们的现实政治服务,而且还表现在从事文化工作的学者也不关心政治,不涉足现实政治,更不屑于批评时政,他们常常超越现实和实践直接进入抽象的理论王国。就文学而言,作家们关心的不是直接面临的实际社会问题,他们不关心本民族的现实命运,关心的是人以及与人有关的普遍问题。邻国法国爆发了大革命,德国作家反应强烈,但他们首先关注的不是这场革命与自己的国家有什么关系,首先思考的也不是自己国家面临的问题,他们首先关注和思考的是这场革命与人类的普遍问题有什么关系,是人以及与人有关的问题。18世纪德国的大作家莱辛、赫尔德、席勒和歌德等都有强烈的全人类意识,不大关心本民族的现实问题。因此,18世纪的德国文学对德国本身的影响不大,但对整个人类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18世纪的德国文学是超功利的、非功利的,它不追求直接的政治效果,也许正因为如此,它才有长远意义,它的作品才成为经典。

四、有教养的市民阶层

18世纪的德国作家均出身市民阶级,因而18世纪的德国文学就与德国市民阶级的特殊处境有关。18世纪英法等国已经有了强大的市民阶级,他们在经济上占有主导地位,国家政权也由他们支配。可是,18世纪德国的市民阶级既无经济实力可以在经济领域大展宏图,也无政治实力可以提出自己的诉求。因此,18世纪德国的市民阶级不关心政治,也不过问政治。但是,经过启蒙运动,市民阶级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也有了实现自我的强烈愿望。既然在政治和经济领域,他们无法实现自己的才能,精神和文化领域就成为留给他们实现自我的仅有的空间,他们特别重视精神、文化和教育。此外,他们试图在精神、文化和教育领域发展,这也没有受到来自宫廷的阻扰,相反,还得到了支持。神圣罗马帝国境内诸侯国林立,每个诸侯国都需要一套完整的管理机构和文化教育设施,这就需要一大批低层行政官员、教师、律师以及各个行业的专业人士,因而这些人在人口中占的比重大大高于英法等国。这些职业要求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个人才能,一般都是由市民阶级出身的人担当。这部分市民从事这些工作靠的不是他们的门第,而是他们的知识和技术能力。因此,这部分市民要实现自我、证明自己的价值就得积累知识、增强本领、提高修养。这样,在18世纪的德国就形成了一个名为“有教养的市民阶级”。

这个“有教养的市民阶级”虽无经济实力,也无政治影响,却主导着当时的精神文化领域,知识和文化不仅是他们谋生的手段,更是他们自我认同的基本内容。他们除精通自己从事的那个行业的知识和技能外,还特别注意个人的教育和文化修养。他们崇尚艺术,热爱文学,这样,他们就为艺术和文学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客观环境。更主要的是,18世纪在德国文坛有相当影响的作家几乎全都出自这个“有教养的市民阶级”,他们的作品反映了这个阶级的思想和要求。

五、文化民族

神圣罗马帝国以及后来成立的德意志联邦,不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维系德意志民族的真正纽带是它的文化,或者说,德意志民族仅仅是在文化意义上才存在的民族。在拿破仑打败普鲁士军队以前,德意志的民族意识主要表现为一种文化意识。这一点在席勒于1797年或1800年写的诗《伟哉,德意志》(Deutsche Gr6Be)的未完成稿中说的非常清楚。当时,神圣罗马帝国饱受英国和法国的欺辱,帝国行将崩溃。面对这种颓势,席勒斩钉截铁地写道:德意志仍旧可以“为自己的名字自豪欢欣”,仍旧可以“昂首挺胸,充满自信地跻身各民族之林”,因为“德意志帝国与德意志民族是两回事”。“德意志的威严和崇高从不建立在王侯们的头上,德意志人建立了一种自己的价值,它与政治无关。”因此,“即使帝国覆灭,德意志的尊严依然不受侵犯。”那么,什么是德意志的尊严呢?“它是道德的伟大”,这种道德的伟大“存在于文化之中,存在于与民族政治命运无关的民族的性格之中”,因而“政治帝国摇摇欲坠,精神帝国却更加坚固,更加完善”。

席勒这首题为《伟哉,德意志》的诗的中心思想是:德意志民族的灵魂和力量就是它的文化,而且这种文化与政治无关。将德意志民族看做是一个文化民族,以文化认同代替国家认同,这是18世纪德国文化精英的共识。在这里,文化成了将民族凝聚在一起的力量,成了民族的象征。认为德意志民族是个文化民族,这是18世纪到19世纪初德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景观,是社会发展不平衡的曲折反射,是政治与文化脱节且渐行渐远的必然结果。

由于18世纪德国的文化精英将自己的民族看做是一个文化民族,因而他们特别重视文化,将文化摆在很高的位置。弗·施雷格尔将法国大革命和费希特的《知识论》以及歌德的《迈斯特》称之为他那个时代的三大倾向,把当时在德国最有影响的思想和文学成果与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政治事件法国大革命相提并论,凸显了文化在施雷格尔这类文化精英心目中的地位。正是由于十分看重文化,德国的文化精英都背负强烈的文化使命感,他们认为,弘扬德意志民族文化,吸收和保存其他民族、其他时代的文化精华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温克尔曼重新发现古希腊以后,从莱辛、歌德到荷尔德林都致力于继承和发扬古希腊文化的精神和传统。这里,古希腊文化不仅仅指希腊这个民族的古代文化,而是将它理解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文化,是整个欧洲文化的始祖,德意志民族要做它的合格的继承者。除继承和发扬古希腊文化外,18世纪德国的文化精英也虚心学习和接受欧洲其他国家的文化以及包括阿拉伯、波斯、印度和中国文化在内的东方文化。总之,由于德国的文化精英认为德意志民族是个文化民族,他们看重的是文化本身,而不是看重该文化属于哪个民族。因此,他们视野开阔,能博采各民族文化之长,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创造出光彩夺目的文化,使得文化民族这个称号名实相符。随着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这样的哲学大师的出现,随着歌德、席勒、荷尔德林这样的大文豪的出现,随着贝多芬、莫扎特这样音乐天才的出现,18世纪末德国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而且无法超越的黄金时代。

六、民族文化

18世纪形成的文化认同的传统在德国并没有完全传承下去,到了19世纪“文化民族”就被“民族文化”所取代。1806年拿破仑占领德国是德国知识界民族意识的转折点。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虽然

对德国知识界造成一定的冲击,但他们尚持静观态度。他们关心思考的还不是狭隘的民族利益,而是整个欧洲乃至人类的问题。在他们看来,德意志作为文化民族的使命就是对普遍人性的关怀和张扬。拿破仑占领德国以后,德国知识分子的民族意识才开始高涨。这时,民族的内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原来广义的文化认同转变为具体的族群认同,民族由文化概念变成了政治概念。知识分子放弃了超然的世界公民的立场,坚决地站在此时此刻遭受异民族侵略和统治的祖国一边。

以前德国的思想家和作家强调文化民族,其重点是文化,现在强调民族文化,其重点是民族。他们竭力渲染德意志民族的种种特质和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扮演的角色,以此来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鼓励他们加入抗击侵略者的行列。为此,他们将德意志民族在历史中形成的某些特质绝对化、神圣化。费希特为唤醒德国人的爱国热情发表十四篇《告德意志民族书》(Reden an die deutsche Nation,1807/1808),他强调,德意志民族是唯一未受褊狭的罗马拉丁文化扭曲的“始祖民族”(Urvolk),它比任何其他民族都优秀;德语作为始祖民族的财富,具有承载世界文化的包容性和原创性;只有德意志人身上才有使人类臻于完善的萌芽,故而他们肩负引领人类进步的使命;德意志人民的沉沦就意味着人类的沉沦。值得注意的是,费希特认为,永恒不朽的不是艺术而是爱国主义思想。德国的体育之父雅恩(FriedrichLudwig Jahn,1778—1852)写了一本书,名为《德意志人的民族性》(Deutsches Volkstum,1810),他生造了Volkstum这个词,用它来表现德意志人的特征,因而这个词就成了德意志民族的专称。作家阿恩特(Ernst Moritz Arndt,1789—1860)为了突出德意志民族的优越性,不惜贬低其他种族,煽动仇恨。他说:“让我们憎恨法国人吧。”

“民族文化”取代“文化民族”是民族主义兴起的结果。在爱国主义的旗号下,除歌德以外德国知识分子几乎众口一词礼赞反拿破仑的解放战争。在这种氛围中,文学不再是文学,变成了“雄辩术”。奥·施莱格尔在1806年3月12日致富凯的信中就表达了这一思想。他说:“事关德意志民族的存在,文学的地位应该让给雄辩术。”事实也是如此,从文化民族到民族文化的转变,对文学而言,就是它变成了宣传鼓动的工具。也就是说,文学从超功利的美学追求蜕变成追求实效的政治鼓动,文学从追求思想的深刻蜕变成追求影响的广泛。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产生的文学作品,实际更多属于社会现象而不是文学现象。1806年到1830年所谓的“解放战争文学”对民众的影响,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可以说前所未有。无名之辈诺纳(Johann Gottfried Christan Nonne)因写了《烈焰升空》(Flamme empor)而名噪一时,这首诗也像民歌一般流行开来。至于像阿恩特、克尔纳这样的诗人所写的诗影响就更大了,在军营和民间广为流传,激励无数德国人奋勇抗战,像克尔纳的《吕措军团的勇猛剿猎》(Ltitzows wilde Jagd)经韦伯谱曲以后更成为德国热血青年最喜欢咏唱的战歌。

单就影响而言,一些经典之作,如歌德的小说、荷尔德林的诗歌和克莱斯特的戏剧,根本无法同解放战争诗人的诗歌相比。当这些诗人的诗造成了轰动效应的时候,他们的作品几乎无人问津,更谈不上有什么影响。但是,由于解放战争诗人将自己的文学活动直接与现实政治挂钩,追求直接的功利效果,因而他们的诗虽有宣传鼓动功能,但缺乏审美价值。现实政治总是在不断变化,一旦时过境迁,那些为配合现实政治而产生的文学作品就失去了它们的价值和影响,阿恩特和克尔纳等解放战争诗人的创作命运就是这样。所以,文学一旦与现实政治纠缠在一起,沾染上功利色彩,就会蜕变,不再像文学。所谓的解放战争文学如此,从1830年到1848年的“三月前文学”又何尝不是如此。

从文化民族到民族文化对文学产生的影响可以看出,是重文化还是重民族,文学是远离政治还是与政治挂钩,文学是功利的还是超功利的,文学是追求审美价值还是追求影响的最大化,文学是追求长远的价值还是追求眼前的实效,文学是着眼人类长远的普世价值还是追求一时一地的效果,所有这些都是关系到文学作品能否成为传世经典的根本因素。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德国文学,由于历史的原因,享有以上这些对文学发展有利的条件,因而登上了后世难以企及的顶峰。

民族医药 篇12

一、“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存在的问题

民族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服务, 为民族地区和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优秀人才。“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对民族院校大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社会主义理论教育, 弘扬和塑造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及思想品德的主渠道、主阵地。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 对于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 促进各族人民团结、平等、共同繁荣, 具有重要作用。但是, 随着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变化, 这门课程的部分内容已显得日益陈旧、缺乏活力, 改革、创新势在必行。目前,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主要存在班级人数相对较多和教学理念滞后两大问题。

(一) 在教师有限的前提下, 班级人数相对较多

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集中在第一学期上课, 在这个学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研室的教师要承担整个学校所有大一学生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在教师人数有限的前提下, 必须合并班级上课。这也就意味着每个班级上课人数相对偏多, 要不然就没有办法完成所有班级的授课。人数相对偏多导致上课效果相对较差。部分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他们认为班级上课人数多、班级大, 自己不会被教师注意, 所以在课堂上做自己想做的事, 应付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还有的学生因为大班上课教室大, 距离黑板较远, 看不清教师的板书, 所以出现放弃的心态。大班上课不仅使学生疲惫, 教师也很头疼。他们既要管教学, 又要管纪律, 费时费力, 调控起来相当困难。例如, 分组讨论环节, 在人数少的班级里分组讨论, 每组都有机会发言, 学生活跃度高;但在人数多的大班, 由于人数较多, 在分组讨论时大家发言的机会受到限制, 这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质量。

(二) 教学理念滞后

目前,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大部分教师正在积极探索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但是, 在具体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有些教育工作者实行的还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以教师讲授为主、以学生听课为辅。“教师中心论”在理论课教学中仍有一定的市场。这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影响了理论课教学的深入和发展[1]。奎苏姆宾博士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心灵的教育。”陶行知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论断。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 学校及教师就要为学生探索、创新提供良好的空间, 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的基础上。例如, 在课堂教学中, 讨论就是一种激发学生创新的好形式。这种形式允许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对话, 这既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 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思考, 又可以通过讨论的话题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将面临的实际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

二、“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 革新教学内容, 实施专题化教学

目前, 大部分民族院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使用的教材是国家民委组织编写的《中国民族理论新编》。该教材从理论上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科学地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政策性。但是, 该教材的理论深度, 使得没有专业学科背景知识的大一新生接受起来比较吃力,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影响了教学效果。面对这种情况, 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契机, 进行了专题化教学改革探索。

专题化教学, 是指以专题的形式设计把教学内容, 并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进行讲授。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说, 它丰富了课堂内容,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具体教学安排上, 将《中国民族理论新编》的12章节内容分成6大专题。专题一:走近“民族”;专题二:纷繁民族世界复杂民族问题”;专题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专题四: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意识自觉维护祖国统一;专题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专题六: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平等团结。每一专题的讲授都注意理论与现实相结合, 对社会热点问题及学生关心的问题着重进行讲授, 突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的民族性、现实性, 使学生参与其中, 融入其中, 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关心社会。同时, 在求知中自然地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奠定基础。

(二) 改变教学方法, 运用案例教学法与讨论式互动教学法

1. 运用案例教学法,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法, 是指运用真实案例, 让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诊断和决策,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它不要求学生找到唯一正确的答案, 而是促使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增强消化和运用知识与经验的能力[2]。内蒙古民族大学民族理论教研室在进行专题化教学的同时, 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 结合国家的政策及社会突发热点问题, 把枯燥的理论变成鲜活的案例, 使学生不仅从案例的分析、讨论中获取知识、经验和思维的方式、方法, 而且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观点和思想。在讲授“中国民族概况”专题时, 采取讨论的方式, 让学生介绍一下他们本民族的情况或者是他们所了解的民族的基本情况。通过这种方式, 把原本枯燥的理论学习与个人经历与兴趣相结合, 帮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基本情况及他们的风俗习惯, 了解国家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在讲授“纷繁民族世界复杂民族问题”专题时, 就新疆“7·5”事件, 让学生通过纪录片了解这一事件从策划到造成人员伤害的全过程, 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再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民族问题, 从而弄清不是所有涉及民族的问题都是民族问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但世界不稳定及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 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在我国周边一些地区活动猖獗, 他们组织的暴力犯罪, 严重破坏了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极大地伤害了各族人民的感情。在讲授“中国是各民族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专题时, 通过影视资料及图片向学生展示, 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文化上, 中国是各民族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国家离不开56个民族, 同样, 56个民族也离不开国家, 只有强大的国家才会有富足的民族。在讲授“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意识自觉维护祖国统一”专题时, 通过中国航母、中国龙精神等案例, 以民族共同心理认同为主线, 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就是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意识对中华民族存在、发展、安危、利益等的认同和关切, 是中华民族存在的反映,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心理特质, 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心理纽带。通过二战时期犹太人惨遭纳粹分子屠杀的案例, 让学生认识到, 只有国家团结, 才有政通人和, 人民幸福, 从而自觉为维护祖国统一、安全、荣誉与利益而努力奋斗。在讲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专题时, 使学生了解为什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能相对比较成功地解决民族问题, 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在讲授“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专题时, 可以让学生从身边的事例讲起, 先倾听他们对中国共产党各项民族政策的理解、对相关社会现象的分析, 再使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民族政策, 了解各项政策的初衷和实质, 做党的政策的坚决执行者、捍卫者。

2. 运用讨论式互动教学法, 积极发挥学生能动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 研究者, 探索者。”[3]讨论式互动教学法是学与思、学与论的结合。这种教学方式突出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内容需求、个体接受能力的差异性及兴趣点, 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动态、创新的教学过程, 引导并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提升学生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它对于巩固和加深已学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讨论使学生消化理解所学理论知识, 更好地内在转化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影响自己的内心。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没有兴趣的学习, 无异于一种苦役。教学的最佳效果应当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形成良性互动, 实现教学相长, 使所学知识能对以后的生活给予理论指导。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 重视理论教学, 但不看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缺乏对学生研究、分析问题的鼓励, 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随着时代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的要求, 满足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人才, 高校要深化教学改革, 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课堂上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的任务是在课堂上想办法把学习主体的自觉性、主动性激活, 将“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4]。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除了实行专题教学, 还在课堂上实行了讨论式互动教学法及实践教学,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验, 效果良好。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验, 笔者发现, 在课堂教学中的讨论环节, 讨论的内容最好是那些学生感兴趣, 同时又能对他们的内心世界起到积极影响的现实生活案例, 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讨论的目的。例如, 在讲到西部大开发时, 给学生的讨论题目就是“如何看待新疆的切糕事件”。通过讨论不仅让学生了解事件本身, 更要让他们了解这个个体事件背后的深层次经济原因, 以及西部边疆经济目前的状况、国家对西部边疆的政策。两年的探索和改革表明, 案例教学法、讨论式互动教学法的运用得到学生的认可, 教学效果良好。

(三) 推动实践教学, 提高民族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2005年, 教育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教学改革的要求, 规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必须有实践环节, 并且要求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不少于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内蒙古民族大学响应国家的号召和规定, 在强化民族理论教学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的同时, 扩大了第二课堂的作用, 进行实践教学。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 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有机结合, 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实践教学的方式灵活广泛, 如参观考察民族名胜古迹、博物馆, 观看相关所学知识的影像资料等。这些方式符合青少年学生的特点, 把时代的气息注入新的理论体系中, 不仅丰富了学生校园文化生活, 也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受到学生的认可和好评。例如,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研室在讲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这一专题时, 组织学生参观了当地民族文化博物馆, 使学生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正是古老的中国文明, 培育了中国人民的精神, 各民族为缔造伟大的祖国、捍卫祖国的统一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这对提升民族院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凝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大学生对国家的使命感有积极意义;在讲授“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这一专题时, 组织学生实地考察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 进行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社会调查等等, 让学生感受到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 民族地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新发展、新成就, 进而使学生认识到, 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的生存的基础、发展的保障, 是各民族维护尊严的前提。通过这些寓教于乐的活动, 学生增长了见识。

高校大学生是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对象, 也是国内分裂势力竭力争夺的群体, 民族院校的大学生更是如此。因此, 发现“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对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坚定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 帮助他们与破坏国家统一及民族团结的行为做斗争, 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 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主要渠道和重要手段。“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改革, 在教学内容上要实施专题化教学, 在教学方法上要运用案例教学法与讨论式互动教学法, 要推动实践教学, 提高该课的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存在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王颖.深化民族理论课教学, 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J].民族教育研究, 2003, (6) .

[2]谢四平, 李晓衡.案例教学法在两课教学中的运用[J].思想教育研究, 2003, (2) .

上一篇:萘系减水剂下一篇:实践探究